石王缶,字邦彥,山東董城人。父親石玉,做過山東按察使。石王缶與哥哥石..一起考中成化末年進士,改為庶吉士,授職檢討。后來他曾幾次請病假在家閑住。
孝宗末年,他才做到修撰。正德改元后,升為南京侍讀學(xué)士,又出任過南北兩京祭酒,然后升為南京吏部右侍郎。應(yīng)詔回朝改為禮部右侍郎,升左侍郎。武宗當(dāng)初出游宣府,石王缶曾上書極力諫勸,武宗不聽。后來他改管翰林院。朝中大臣諫阻南巡,怕會有不測之禍,石王缶曾上書挽救他們。十六年(1521),他名義上做了禮部尚書,實掌詹事府。
世宗即位后,他代替王瓊做了吏部尚書。過去一群小人掌權(quán),人才選拔一事混濁不堪。石王缶為人剛正,拒絕請托,那些觸犯清議的人大多被降了職,一時很合眾望,不過內(nèi)閣楊廷和有些不高興。所以才過兩個月,他又改為掌詹事府,主管誥敕的收存。嘉靖元年(1522),他受命前往祭祀闕里和東岳。事情過后他回到家鄉(xiāng),屢次請求退休。諫官因為石王缶名望很大,所以上書請予留用,于是他得以重新出來做官。三年五月,世宗詔命他以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的身份入內(nèi)閣參與機要大事。
世宗想在奉先殿邊側(cè)另建一所房子祭祀獻帝,石王缶抗言上書說那樣不合于禮制。等朝中大臣爬在宮門前哭泣諫諍時,石王缶和毛紀也幫著大家。不久,“大禮”議定后,毛紀離職而去。石王缶又上書諫道“:‘大禮’一事已經(jīng)過陛下欽定,無可再說了。但是我反復(fù)思考這件事,終覺得心中有所不安。心中有所不安而不說,說了怕觸犯您而不敢全部說出來,那么陛下用我哪一點呢?我又用什么來報效君父呢?孝宗皇帝和昭圣皇太后是陛下的骨肉至親?,F(xiàn)在讓幾個遠、賤而且讒佞的小人得以離間至親,只知道迎合您,換取榮寵,也不為陛下設(shè)身處地想一想?,F(xiàn)在十月份的祭享典禮臨近了,陛下您登臨皇陵捧出配稱,孝宗皇帝如果親眼看到,心中難道能沒一點震動嗎?對待已逝的親人應(yīng)該像他還在世一樣。陛下繼承祖先列圣的王統(tǒng),而總領(lǐng)百神,駕御天下,怎么不加慎重,只聽信小人的話,抵觸千古不易的常典呢?”世宗接到奏章很不高興,告誡他不要再說了。
第二年祖廟在太廟東邊建成,世宗聽從何淵的建議,要拆毀神宮監(jiān)的官署,砍伐林木,來修通輦道。給事中韓楷、御史楊秦、葉忠等交相勸阻,忤逆世宗被扣發(fā)俸祿。給事中衛(wèi)道接著又行勸諫,被貶官外調(diào)。石王缶又抗言上書極力說不行,世宗不聽。等祖廟修成以后,世宗想陪同章圣皇太后前往晉見,張璁、桂萼竭力促成此事。禮官劉龍等爭不過。內(nèi)閣大臣們也說了話,世宗不做答復(fù),只是催禮官安排晉見的儀式。石王缶于是上書說“:陛下想陪同皇太后晉見祖廟,我認為聽從皇太后的命令固然是孝順,但是孝順有比聽話還重要的。我實在不敢阿諛奉承,誤了主上。我在想,按祖宗定下的家法,后妃入宮以后,沒有無緣無故又走出過宮門的。況且太廟莊重而且威嚴,不是四時的祭祀、合祭祖先的典禮,即使天子也不應(yīng)輕易出入,何況是后妃?張璁等所稱述的廟見之禮,是針對現(xiàn)在的奉先殿來說的。我朝神圣的祖宗們推行了一百五十年,已經(jīng)成為常規(guī),中間納娶過的后妃不知多少,沒有敢說到要晉見太廟的,怎么現(xiàn)在忽然提這種倡議?那些受您寵愛的佞臣哪里有忠君愛國的行為,陛下竟然要聽他們的話?況且陰陽各有一定的位置,不能相互侵犯、超越。陛下身為百神的主宰,讓母后無故在太廟的街門前出入,就是母親干了父王才能做的事,陰侵犯了陽的位置,這是大大不可行的事啊。我豈不知君上的命令應(yīng)該接受,但是只恐怕有礙于皇上的美德,所以不敢曲意順隨,形成君父的過錯,虧負您上覆下載、化育萬物的美德。”奏章遞進宮里后,世宗大為惱火。
石王缶為人清正、堅強,孜孜不倦,報效國家。曾幾度上書給世宗,要他努力推行王道,清心寡欲,減少事端,辨別忠臣與奸邪,敦行寬大政策,不要急功近利。世宗以為他迂闊,不怎么喜歡他。討論“大禮”時,世宗想拉他幫自己的忙,可是石王缶據(jù)理力爭,所持意見堅不可搖,失去了世宗的心,張璁、桂萼對他也不高興。張璁、桂萼日夜想入內(nèi)閣輔政,攻擊費宏幾無虛日。因為石王缶品行高尚,無法給他加罪。到第二年春天,奸人王邦奇攻擊楊廷和,誣蔑石王缶和費宏也是奸黨,他們兩個于是請求離職還鄉(xiāng)。世宗同意費宏乘坐驛站的官車,而指責(zé)石王缶埋怨朝廷,不合乎大臣之義,一切恩典都不給他,他回家的行裝只有載包裹、被子的一輛車子而已。京城的人們既驚且嘆,說從來宰臣離開京城,沒有像石王缶這個樣子的。自從石王缶和楊廷和、蔣冕、毛紀因為強力諫諍被罷官后,一直到嘉靖末年,機要大臣沒有再進逆耳忠言的了。石王缶前后加官,從太子少保做到太保。嘉靖七年(1528)冬天去世后,謚文隱。隆慶初年,改謚文介。
孝宗末年,他才做到修撰。正德改元后,升為南京侍讀學(xué)士,又出任過南北兩京祭酒,然后升為南京吏部右侍郎。應(yīng)詔回朝改為禮部右侍郎,升左侍郎。武宗當(dāng)初出游宣府,石王缶曾上書極力諫勸,武宗不聽。后來他改管翰林院。朝中大臣諫阻南巡,怕會有不測之禍,石王缶曾上書挽救他們。十六年(1521),他名義上做了禮部尚書,實掌詹事府。
世宗即位后,他代替王瓊做了吏部尚書。過去一群小人掌權(quán),人才選拔一事混濁不堪。石王缶為人剛正,拒絕請托,那些觸犯清議的人大多被降了職,一時很合眾望,不過內(nèi)閣楊廷和有些不高興。所以才過兩個月,他又改為掌詹事府,主管誥敕的收存。嘉靖元年(1522),他受命前往祭祀闕里和東岳。事情過后他回到家鄉(xiāng),屢次請求退休。諫官因為石王缶名望很大,所以上書請予留用,于是他得以重新出來做官。三年五月,世宗詔命他以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的身份入內(nèi)閣參與機要大事。
世宗想在奉先殿邊側(cè)另建一所房子祭祀獻帝,石王缶抗言上書說那樣不合于禮制。等朝中大臣爬在宮門前哭泣諫諍時,石王缶和毛紀也幫著大家。不久,“大禮”議定后,毛紀離職而去。石王缶又上書諫道“:‘大禮’一事已經(jīng)過陛下欽定,無可再說了。但是我反復(fù)思考這件事,終覺得心中有所不安。心中有所不安而不說,說了怕觸犯您而不敢全部說出來,那么陛下用我哪一點呢?我又用什么來報效君父呢?孝宗皇帝和昭圣皇太后是陛下的骨肉至親?,F(xiàn)在讓幾個遠、賤而且讒佞的小人得以離間至親,只知道迎合您,換取榮寵,也不為陛下設(shè)身處地想一想?,F(xiàn)在十月份的祭享典禮臨近了,陛下您登臨皇陵捧出配稱,孝宗皇帝如果親眼看到,心中難道能沒一點震動嗎?對待已逝的親人應(yīng)該像他還在世一樣。陛下繼承祖先列圣的王統(tǒng),而總領(lǐng)百神,駕御天下,怎么不加慎重,只聽信小人的話,抵觸千古不易的常典呢?”世宗接到奏章很不高興,告誡他不要再說了。
第二年祖廟在太廟東邊建成,世宗聽從何淵的建議,要拆毀神宮監(jiān)的官署,砍伐林木,來修通輦道。給事中韓楷、御史楊秦、葉忠等交相勸阻,忤逆世宗被扣發(fā)俸祿。給事中衛(wèi)道接著又行勸諫,被貶官外調(diào)。石王缶又抗言上書極力說不行,世宗不聽。等祖廟修成以后,世宗想陪同章圣皇太后前往晉見,張璁、桂萼竭力促成此事。禮官劉龍等爭不過。內(nèi)閣大臣們也說了話,世宗不做答復(fù),只是催禮官安排晉見的儀式。石王缶于是上書說“:陛下想陪同皇太后晉見祖廟,我認為聽從皇太后的命令固然是孝順,但是孝順有比聽話還重要的。我實在不敢阿諛奉承,誤了主上。我在想,按祖宗定下的家法,后妃入宮以后,沒有無緣無故又走出過宮門的。況且太廟莊重而且威嚴,不是四時的祭祀、合祭祖先的典禮,即使天子也不應(yīng)輕易出入,何況是后妃?張璁等所稱述的廟見之禮,是針對現(xiàn)在的奉先殿來說的。我朝神圣的祖宗們推行了一百五十年,已經(jīng)成為常規(guī),中間納娶過的后妃不知多少,沒有敢說到要晉見太廟的,怎么現(xiàn)在忽然提這種倡議?那些受您寵愛的佞臣哪里有忠君愛國的行為,陛下竟然要聽他們的話?況且陰陽各有一定的位置,不能相互侵犯、超越。陛下身為百神的主宰,讓母后無故在太廟的街門前出入,就是母親干了父王才能做的事,陰侵犯了陽的位置,這是大大不可行的事啊。我豈不知君上的命令應(yīng)該接受,但是只恐怕有礙于皇上的美德,所以不敢曲意順隨,形成君父的過錯,虧負您上覆下載、化育萬物的美德。”奏章遞進宮里后,世宗大為惱火。
石王缶為人清正、堅強,孜孜不倦,報效國家。曾幾度上書給世宗,要他努力推行王道,清心寡欲,減少事端,辨別忠臣與奸邪,敦行寬大政策,不要急功近利。世宗以為他迂闊,不怎么喜歡他。討論“大禮”時,世宗想拉他幫自己的忙,可是石王缶據(jù)理力爭,所持意見堅不可搖,失去了世宗的心,張璁、桂萼對他也不高興。張璁、桂萼日夜想入內(nèi)閣輔政,攻擊費宏幾無虛日。因為石王缶品行高尚,無法給他加罪。到第二年春天,奸人王邦奇攻擊楊廷和,誣蔑石王缶和費宏也是奸黨,他們兩個于是請求離職還鄉(xiāng)。世宗同意費宏乘坐驛站的官車,而指責(zé)石王缶埋怨朝廷,不合乎大臣之義,一切恩典都不給他,他回家的行裝只有載包裹、被子的一輛車子而已。京城的人們既驚且嘆,說從來宰臣離開京城,沒有像石王缶這個樣子的。自從石王缶和楊廷和、蔣冕、毛紀因為強力諫諍被罷官后,一直到嘉靖末年,機要大臣沒有再進逆耳忠言的了。石王缶前后加官,從太子少保做到太保。嘉靖七年(1528)冬天去世后,謚文隱。隆慶初年,改謚文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