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綽,字令綽,武功人。魏侍中蘇則的九世孫。他們家各代都有人食俸祿二千石。他的父親蘇協(xié),任武功郡的太守。
蘇綽從小酷好學(xué)習(xí),博覽群書,尤工于算術(shù)。他的從兄蘇讓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宇文泰在京城城門外替他餞行。臨分別時問:“你們家的子弟,誰可以被任用?”蘇讓推薦了蘇綽。宇文泰便任他為行臺郎中。在任上一年多,沒有被重用。然而同僚們遇到疑難問題,都向他詢問,然后再決定。頒發(fā)的公文,他也為之規(guī)定格式。行臺中都稱贊他的才能。宇文泰與仆射周惠達商議事情,惠達不能拿出意見,請求到外面與別人商量一下。他找來蘇綽,告知事情的原委,蘇綽馬上向他談出看法?;葸_入內(nèi)呈報,宇文泰認為很好,問:“誰給你出的這個主意?”惠達回答是蘇綽,并稱贊他有輔助天子的才干。宇文泰說“:我也很早就聽說過他了?!辈痪?,命他為著作郎。
宇文泰與公卿大臣前往昆明池看捕魚,走到城西西漢的倉庫故址,問左右這是什么地方,沒有人知道。有人說:“蘇綽博通文物,請問問他。”宇文泰召來蘇綽詢問,他詳細回答。宇文泰非常高興,因而問他天地萬物形成的開始,歷代興起敗亡的過程。他善于辭令,應(yīng)對如流。宇文泰更喜歡他,與他并馬慢慢行到昆明池,竟忘記設(shè)網(wǎng)捕魚就回來了。又把他留下來直談到深夜,詢問他為政之道,躺在那里認真聽他講述。蘇綽于是陳說興國立業(yè)的道理,并闡述申子和韓非子學(xué)說的要旨。宇文泰聽著便起身,正襟危坐,不自覺地用膝蓋趨向前面。兩人說到天明也不知道疲倦。第二天上朝,宇文泰對周惠達說:“蘇綽真是一個奇才,我要讓他從政?!绷⒓词谟杷笮信_左丞,讓他參與國家的機密。從此,宇文泰對他寵愛日益隆重。他開始制定文案上的各種格式,以及記帳、戶籍的統(tǒng)計方法。
大統(tǒng)三年(537),高歡率三路人馬入侵西魏,將領(lǐng)們都主張分兵抗御。只有蘇綽與宇文泰的意見相同,讓軍隊全力對付竇泰一路,在潼關(guān)將他俘獲。朝廷封蘇綽為美陽縣伯。大統(tǒng)十一年,封他為大行臺度支尚書,負責(zé)著作,兼司農(nóng)卿。
宇文泰想改革政治,志在弘揚強國富民之道,所以蘇綽能盡情發(fā)揮他的智慧才能。他贊成宇文泰的改革,主張減少官員,設(shè)置二長,并實行屯田以供給軍隊。又起草了六條詔書,奏報朝廷施行。
其一是“先修心”,他說:
“凡是要治理人的身體,應(yīng)首先治理自己的內(nèi)心。內(nèi)心是一身的主宰,所有行為的根本。內(nèi)心不清靜,則各種思慮就會產(chǎn)生。各種思慮產(chǎn)生了,則對道理認識得就不清楚,對道理認識不清楚,是非就會混淆。是非混淆,連自己都不能管得住,怎么能治理別人呢?所以,治理別人的關(guān)鍵在于清靜自己的內(nèi)心。所謂清靜自己的內(nèi)心,不是指不貪取財貨,而是使心境清靜平和,志操端正靜謐。心境平和,志操清靜,邪念就無法產(chǎn)生。邪念沒有產(chǎn)生,那么他所考慮的無不都是至大至公的道理。用至大至公的道理治理別人,下面的人誰不洗心向化?
“其次還在于治理自身。君主的身體是百姓的圭表,是國家的標(biāo)的。圭表不正,就不可能得到直的影子;標(biāo)的不明,就不可能要求人們射中,如果君主自身還不能自理,而去治理百姓,就好像圭表彎曲,而卻要求影子順直;君主的道德不能培養(yǎng),而卻想讓百姓培養(yǎng)道德,就好像沒有標(biāo)的卻要求人們射中目標(biāo)一樣。所以做國君的,必定要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躬行仁義,躬行孝悌,躬行忠信,躬行禮讓,躬行廉潔公平,躬行勤儉節(jié)約,然后再加上不知疲倦,加上明察秋毫。再用這八條去訓(xùn)誡別人,人們才會對你畏懼而又敬愛,把你作為準(zhǔn)則去仿效?!?br />
其二是“敦教化”,他說:
“人的性情不會固定不變,常隨教化而改變。用淳厚質(zhì)樸的品德去教育導(dǎo)化,則會變得質(zhì)樸正直;用淺薄虛偽的品質(zhì)去教育導(dǎo)化,則會變得浮泛薄劣。浮泛薄劣則是世道衰敗的風(fēng)氣,質(zhì)樸正直則是世道淳厚祥和的風(fēng)俗。衰敗則禍亂交替興起,淳厚則天下自然就會大治。自古國家的安危興亡,無不由教化所定。
“教化,貴在能夠鼓動淳厚的風(fēng)尚,傳播祥和的氣息,布施道德的恩澤,昭示樸素的習(xí)氣。能使百姓勤勉忙碌,天天向善。邪惡虛偽的心思,貪婪嗜欲的性情,會潛移默化,逐漸改正,而自己卻不知不覺,這樣就是所謂的教化。然后教育他們孝敬父母,熱愛兄弟,使之仁慈友愛;教育他們?nèi)柿x和順,使之團結(jié)和睦;教育他們懂得禮儀道德,使之互敬互讓。仁慈友愛就不會遺漏任何一個人不去親近,和睦團結(jié)就不會怨恨別人,互敬互讓就不會爭奪搶掠。三者都具備了,那么治理天下的天道就形成了。這就是所說的教化。”
其三是“盡地利”,他說:
“人們的衣食之所以能得到滿足,是由于地盡其利。土地之所以能盡其利,是由于勸課農(nóng)桑有方。負責(zé)這項任務(wù)的,是各級地方長官啊。百姓們是昏冥的,自己思考得不周嚴,必須勸戒教育才能盡他們的力量從事農(nóng)桑。各州郡縣的守土官吏每到一年伊始,一定要告誡所轄百姓,不管年紀大小,只要能拿動農(nóng)具的,都要下田,按時墾田種植,不要喪失農(nóng)時。播種完畢,禾苗需要管理,小麥登場,秋苗長在地里,蠶放在屋里,此時男女老幼都應(yīng)該努力,那緊張的情形就像用水救火,就好像強盜將要到來。這樣才可以使農(nóng)夫不失去他們的本業(yè),蠶婦能夠完成她們的工作。如果游手好閑,晚出早歸,好逸惡勞,不盡力從事農(nóng)桑的,里正家長將他們的名字報到郡縣,郡守縣令隨時予以懲罰。懲處一人,教育千百,這是明達智慧的地方長官的職責(zé)啊。
“田地必須春耕,夏種,秋收,然后冬天才能食用。春、夏、秋這三時,是農(nóng)夫重要的月份。如果失掉其中的一個時機,就無法得到谷物而會沒有吃的。所以先王告誡百姓說:‘一個農(nóng)夫不種田,天下必然有人受餓;一個農(nóng)婦不織布,天下必定有人挨凍。’如果在這三個時候不明白它們的重要,讓農(nóng)夫們不能務(wù)農(nóng),是斷絕普天下人的性命,趕他們?nèi)ニ?。那些沒有勞力,沒有耕牛的人家,要勸他們互通有無,使得相互周濟。
“為政不要過于瑣碎,瑣碎了就引起人們厭煩;勸課農(nóng)桑不能過于簡單,簡單了人們就會懈怠。善于為政的官吏,必須根據(jù)時機而確定繁與簡。所以《詩經(jīng)》上說‘:既不剛烈,又不柔軟,頒布的政令合適寬緩,各種福氣都會到來?!绻皇沁@樣,則一定會成為濫施刑罰,殺害無辜的暴政?!?br />
其四是“擢賢良”,他說:
“現(xiàn)在的刺史、縣令,都有幕僚官吏,這些都是輔助人員。刺史、太守都是由朝廷任命;州中的吏役以下的人都由刺史和太守自己選用。自古以來,州郡中的僚佐,只看他們的門第出身,大多不選擇賢能的人;選拔低級小吏,只測試他的筆墨文字,并不考慮他們的道德節(jié)操。今后選拔人才,應(yīng)當(dāng)不受門第出身的限制,主要看他個人的才干。
“今天負責(zé)銓選人才的官吏,大多說自己管轄的地方?jīng)]有賢能的人才,不知道應(yīng)該舉薦誰。這是不高明的看法,是毫無道理的見解。我之所以這樣認為,古人說過:英明的君主振興國家,并不要蒼天送給他人才;道德高尚的人受命任事,不向土神和地神那里拔擢人才。他們常任用一個時代的人才,去治理一代的政務(wù)。所以,殷代和周代不等待后稷和契、堯、舜的大臣,魏、晉也不需假借蕭何、曹參的幫助??鬃诱f:‘十家之中,就必定會有像我這樣忠誠和守信用的人?!挠袚碛腥f戶的都城,而卻說沒有人才呢?只是尋求得不勤奮,選擇得不審慎,或授予的官職不得其所,任用的職務(wù)不能使他們施展才華,所以才推說沒有人才。古人說:‘千人之秀曰英,萬人之英曰俊?!裉炷切┛恐腔坌俾殻袨樵谝环铰暶ミh的,難道不是類似英俊杰出的人才嗎!只要能勤勉而慎重地去尋找,去掉虛飾去追求實際,認真選拔州郡中最優(yōu)秀的人才而加以任用,不管有多少,都可以教化人民,誰能說沒有人才?
“美玉未經(jīng)雕琢,與瓦片和石頭十分相似;好馬沒有奔馳,與劣馬沒有什么不同。等到將玉石雕鑿磨光,騎上好馬奔騰跳躍,美玉與石頭,好馬與劣馬才能分開。那些賢能的人才沒有使用,與平庸的人混雜一起,也沒有什么兩樣,要交給他們事業(yè),讓他們擔(dān)負任務(wù),才能看出他們與那些平庸之徒完全不同。古代的呂尚垂釣,百里奚喂牛,寧戚扣打牛角唱歌,管仲三戰(zhàn)三退的時候,那些凡夫俗子卻怎么也不會說他們有無比賢能的才干;等他們進入朝堂,掌握重任,用數(shù)十年功夫,建立了不朽的事業(yè),才會認識到他們是有奇異才能的人才。于是后世人稱贊他們的聲音不絕于口。人才必定從不出名到聲名大振,功業(yè)必定一點點積累才能輝煌遠大,哪有不委任給他職務(wù)他就能成功,不發(fā)揮他的才能他就能使事業(yè)興旺發(fā)達?
“然而,要善于選拔官吏,一定首先精簡官吏的數(shù)目。官吏數(shù)目少,則賢能的人容易充任。賢能的人充任,事情就沒有辦不好的。官吏數(shù)量多,必定會混雜進去不善良不賢能的人。混雜一些不善良不賢能的人,則政治一定會遭受損失。所以有人說:‘官少則事少,事少則人純潔;官多則事多,事多則人員混雜?!?br />
“選拔人才的道路不是只有一條,然而獲得時要慎重,任用時必須試用和考察,從他的住家到他的鄉(xiāng)黨鄰里,都要調(diào)查訪問,那么,對這個人的情況就會很清楚,賢與不賢就能區(qū)別開來?!?br />
其五是“恤獄訟”,他說:
“要先用辭聽、色聽、氣聽、身聽、目聽五種方法審理案情,再參驗證據(jù),認真觀察當(dāng)事人的表情行跡,仔細識別案件的細節(jié),使罪惡無所隱瞞,罪犯一定能夠抓獲。然后根據(jù)各種情況量刑,輕重都很恰當(dāng)。
“先王的制度規(guī)定:與其殺死無辜,寧可赦免有罪的人;與其危害善良,寧可利于邪惡。公開懲罰不一定準(zhǔn)確,寧肯舍棄那些有罪的人不管,也不輕易傷害好人。今天從政執(zhí)法的人都不是這樣。他們搬弄法律條文,羅織周納,巧為彈劾,陷人于罪。寧肯使好人受法律懲處,也不讓有罪的人免于刑戮。他們之所以這樣,不是因為都喜好殺人,只是認為官吏嚴酷,可免去種種后患。這些人根據(jù)自己的感情任意處治無辜,不考慮公正無私。這樣奉行法律的人,都是邪惡的小人。
“如果是老奸巨滑,傷風(fēng)敗俗,背逆人倫,不忠不孝,故意犯罪的大惡大奸,殺一儆百,以使帝王的教化能夠純潔清靜,施用重刑也是可以的。懂得以上兩個方面,那么刑政就算很完善了。”
其六是“均賦役”,他說:
“國家如果沒有錢財,就不能保存,所以三王五霸以來都有征稅的制度。雖然賦稅的輕重程度不一樣,而作用卻是相同的?,F(xiàn)在敵寇還沒有平定,軍務(wù)與國政的開支十分浩大,雖然無法減少,以體恤人民的疾苦,然而也應(yīng)該在征收時平均,使百姓沒有怨言。平均,就是不放過豪強地主,只征收貧弱無告的百姓們的賦稅;不放縱奸刁巧偽的人,而加征那些誠實樸拙的平民。
“征收租稅時雖然有粗略的規(guī)定,然而,斟酌交稅人的貧富情況而確定繳納賦稅的多少、順序的先后,都由家長里正提議,由太守縣令決定。如果斟酌得宜,就會政情通達,百姓喜悅;如果處理不當(dāng),就會使官吏行奸作弊,百姓叫苦連天?!?br />
宇文泰對他起草的六條詔書非常重視,常常放在座位的右邊。又命令百官們熟讀背誦,各地的刺史、太守、縣令不熟悉六條詔書和計帳的,不能做官。
自從西晉以來,文風(fēng)競為浮華绔麗,以后相沿成習(xí)。宇文泰想革除弊端,利用魏帝祭祀宗廟,群臣聚集的機會,命蘇綽起草《大誥》,奏報天子施行。《大誥》行文樸實,內(nèi)容豐贍,天子御批“欽哉”。從此以后,文章都按這種格式。
蘇綽性情節(jié)儉,不經(jīng)營家產(chǎn),家中沒有多余的錢財。因海內(nèi)尚未平靜,他常把天下的事作為自己的責(zé)任。他廣求賢才俊杰,共同弘揚為政之道。凡是他舉薦的人才,都升到很高的官位。宇文泰也與他推心置腹,委以重任,從沒有別的想法。宇文泰如果外出巡游,常把預(yù)先簽署姓名的空紙交給蘇綽,如果有需要處理的事情,他就可以隨時施行?;貋砗?,蘇綽只需讓他知道就行了。蘇綽常說治國的方法,應(yīng)當(dāng)像慈父一樣愛護百姓,像嚴師一樣教育百姓。每次與公卿大臣議論朝政,從白天到夜晚,事無巨細,都了如指掌。由于過度勞累,便積成疾病,大統(tǒng)十三年(547)在官位上去世,享年四十九歲。
宇文泰十分悲痛惋惜,哀傷的情緒感動了周圍的人。蘇綽即將埋葬時,他對朝臣們說:“蘇尚書平生謙遜退讓,崇尚勤儉簡樸。我想成全他平生的志愿,又恐怕庸碌之徒不能理解;如果給他優(yōu)厚的饋贈和崇高的封號,又違背了過去我們相知相近的友誼。我進退維谷,拿不定主意?!鄙袝钍仿楝幵竭^座位進前說“:過去的晏子,是齊國賢能的大臣,一件狐皮衣服穿了三十年。他死后埋葬,齊主只派了一輛車,為的是不辱沒他平生的志向。蘇綽既然操行清白,謙讓自居,我認為葬事應(yīng)當(dāng)從簡,以表彰他的美德?!庇钗奶┱J為他說得很對,因而舉薦麻瑤到朝廷。蘇綽歸葬家鄉(xiāng)武功時,只用一輛用布幔圍起的車運載他的遺體。宇文泰與公卿大臣都步行送出同州的城郭以外。宇文泰親自在靈車后斟酒祭告說“:尚書您平生做的事情,妻子兄弟不知道的,我都知道。只有你知道我的心,我了解你的意。本想共同平定天下,不幸你舍下我離去,我該怎么辦?”因而放聲大哭,不覺酒杯從手中失落。埋葬的那一天,又派人送去牛、羊、豬三牲祭祀他,宇文泰又親自起草了祭文。
蘇綽寫了《佛性記》、《七經(jīng)論》,都在世上流布傳播。周明帝二年,讓他配饗周文帝的廟庭。
蘇綽從小酷好學(xué)習(xí),博覽群書,尤工于算術(shù)。他的從兄蘇讓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宇文泰在京城城門外替他餞行。臨分別時問:“你們家的子弟,誰可以被任用?”蘇讓推薦了蘇綽。宇文泰便任他為行臺郎中。在任上一年多,沒有被重用。然而同僚們遇到疑難問題,都向他詢問,然后再決定。頒發(fā)的公文,他也為之規(guī)定格式。行臺中都稱贊他的才能。宇文泰與仆射周惠達商議事情,惠達不能拿出意見,請求到外面與別人商量一下。他找來蘇綽,告知事情的原委,蘇綽馬上向他談出看法?;葸_入內(nèi)呈報,宇文泰認為很好,問:“誰給你出的這個主意?”惠達回答是蘇綽,并稱贊他有輔助天子的才干。宇文泰說“:我也很早就聽說過他了?!辈痪?,命他為著作郎。
宇文泰與公卿大臣前往昆明池看捕魚,走到城西西漢的倉庫故址,問左右這是什么地方,沒有人知道。有人說:“蘇綽博通文物,請問問他。”宇文泰召來蘇綽詢問,他詳細回答。宇文泰非常高興,因而問他天地萬物形成的開始,歷代興起敗亡的過程。他善于辭令,應(yīng)對如流。宇文泰更喜歡他,與他并馬慢慢行到昆明池,竟忘記設(shè)網(wǎng)捕魚就回來了。又把他留下來直談到深夜,詢問他為政之道,躺在那里認真聽他講述。蘇綽于是陳說興國立業(yè)的道理,并闡述申子和韓非子學(xué)說的要旨。宇文泰聽著便起身,正襟危坐,不自覺地用膝蓋趨向前面。兩人說到天明也不知道疲倦。第二天上朝,宇文泰對周惠達說:“蘇綽真是一個奇才,我要讓他從政?!绷⒓词谟杷笮信_左丞,讓他參與國家的機密。從此,宇文泰對他寵愛日益隆重。他開始制定文案上的各種格式,以及記帳、戶籍的統(tǒng)計方法。
大統(tǒng)三年(537),高歡率三路人馬入侵西魏,將領(lǐng)們都主張分兵抗御。只有蘇綽與宇文泰的意見相同,讓軍隊全力對付竇泰一路,在潼關(guān)將他俘獲。朝廷封蘇綽為美陽縣伯。大統(tǒng)十一年,封他為大行臺度支尚書,負責(zé)著作,兼司農(nóng)卿。
宇文泰想改革政治,志在弘揚強國富民之道,所以蘇綽能盡情發(fā)揮他的智慧才能。他贊成宇文泰的改革,主張減少官員,設(shè)置二長,并實行屯田以供給軍隊。又起草了六條詔書,奏報朝廷施行。
其一是“先修心”,他說:
“凡是要治理人的身體,應(yīng)首先治理自己的內(nèi)心。內(nèi)心是一身的主宰,所有行為的根本。內(nèi)心不清靜,則各種思慮就會產(chǎn)生。各種思慮產(chǎn)生了,則對道理認識得就不清楚,對道理認識不清楚,是非就會混淆。是非混淆,連自己都不能管得住,怎么能治理別人呢?所以,治理別人的關(guān)鍵在于清靜自己的內(nèi)心。所謂清靜自己的內(nèi)心,不是指不貪取財貨,而是使心境清靜平和,志操端正靜謐。心境平和,志操清靜,邪念就無法產(chǎn)生。邪念沒有產(chǎn)生,那么他所考慮的無不都是至大至公的道理。用至大至公的道理治理別人,下面的人誰不洗心向化?
“其次還在于治理自身。君主的身體是百姓的圭表,是國家的標(biāo)的。圭表不正,就不可能得到直的影子;標(biāo)的不明,就不可能要求人們射中,如果君主自身還不能自理,而去治理百姓,就好像圭表彎曲,而卻要求影子順直;君主的道德不能培養(yǎng),而卻想讓百姓培養(yǎng)道德,就好像沒有標(biāo)的卻要求人們射中目標(biāo)一樣。所以做國君的,必定要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躬行仁義,躬行孝悌,躬行忠信,躬行禮讓,躬行廉潔公平,躬行勤儉節(jié)約,然后再加上不知疲倦,加上明察秋毫。再用這八條去訓(xùn)誡別人,人們才會對你畏懼而又敬愛,把你作為準(zhǔn)則去仿效?!?br />
其二是“敦教化”,他說:
“人的性情不會固定不變,常隨教化而改變。用淳厚質(zhì)樸的品德去教育導(dǎo)化,則會變得質(zhì)樸正直;用淺薄虛偽的品質(zhì)去教育導(dǎo)化,則會變得浮泛薄劣。浮泛薄劣則是世道衰敗的風(fēng)氣,質(zhì)樸正直則是世道淳厚祥和的風(fēng)俗。衰敗則禍亂交替興起,淳厚則天下自然就會大治。自古國家的安危興亡,無不由教化所定。
“教化,貴在能夠鼓動淳厚的風(fēng)尚,傳播祥和的氣息,布施道德的恩澤,昭示樸素的習(xí)氣。能使百姓勤勉忙碌,天天向善。邪惡虛偽的心思,貪婪嗜欲的性情,會潛移默化,逐漸改正,而自己卻不知不覺,這樣就是所謂的教化。然后教育他們孝敬父母,熱愛兄弟,使之仁慈友愛;教育他們?nèi)柿x和順,使之團結(jié)和睦;教育他們懂得禮儀道德,使之互敬互讓。仁慈友愛就不會遺漏任何一個人不去親近,和睦團結(jié)就不會怨恨別人,互敬互讓就不會爭奪搶掠。三者都具備了,那么治理天下的天道就形成了。這就是所說的教化。”
其三是“盡地利”,他說:
“人們的衣食之所以能得到滿足,是由于地盡其利。土地之所以能盡其利,是由于勸課農(nóng)桑有方。負責(zé)這項任務(wù)的,是各級地方長官啊。百姓們是昏冥的,自己思考得不周嚴,必須勸戒教育才能盡他們的力量從事農(nóng)桑。各州郡縣的守土官吏每到一年伊始,一定要告誡所轄百姓,不管年紀大小,只要能拿動農(nóng)具的,都要下田,按時墾田種植,不要喪失農(nóng)時。播種完畢,禾苗需要管理,小麥登場,秋苗長在地里,蠶放在屋里,此時男女老幼都應(yīng)該努力,那緊張的情形就像用水救火,就好像強盜將要到來。這樣才可以使農(nóng)夫不失去他們的本業(yè),蠶婦能夠完成她們的工作。如果游手好閑,晚出早歸,好逸惡勞,不盡力從事農(nóng)桑的,里正家長將他們的名字報到郡縣,郡守縣令隨時予以懲罰。懲處一人,教育千百,這是明達智慧的地方長官的職責(zé)啊。
“田地必須春耕,夏種,秋收,然后冬天才能食用。春、夏、秋這三時,是農(nóng)夫重要的月份。如果失掉其中的一個時機,就無法得到谷物而會沒有吃的。所以先王告誡百姓說:‘一個農(nóng)夫不種田,天下必然有人受餓;一個農(nóng)婦不織布,天下必定有人挨凍。’如果在這三個時候不明白它們的重要,讓農(nóng)夫們不能務(wù)農(nóng),是斷絕普天下人的性命,趕他們?nèi)ニ?。那些沒有勞力,沒有耕牛的人家,要勸他們互通有無,使得相互周濟。
“為政不要過于瑣碎,瑣碎了就引起人們厭煩;勸課農(nóng)桑不能過于簡單,簡單了人們就會懈怠。善于為政的官吏,必須根據(jù)時機而確定繁與簡。所以《詩經(jīng)》上說‘:既不剛烈,又不柔軟,頒布的政令合適寬緩,各種福氣都會到來?!绻皇沁@樣,則一定會成為濫施刑罰,殺害無辜的暴政?!?br />
其四是“擢賢良”,他說:
“現(xiàn)在的刺史、縣令,都有幕僚官吏,這些都是輔助人員。刺史、太守都是由朝廷任命;州中的吏役以下的人都由刺史和太守自己選用。自古以來,州郡中的僚佐,只看他們的門第出身,大多不選擇賢能的人;選拔低級小吏,只測試他的筆墨文字,并不考慮他們的道德節(jié)操。今后選拔人才,應(yīng)當(dāng)不受門第出身的限制,主要看他個人的才干。
“今天負責(zé)銓選人才的官吏,大多說自己管轄的地方?jīng)]有賢能的人才,不知道應(yīng)該舉薦誰。這是不高明的看法,是毫無道理的見解。我之所以這樣認為,古人說過:英明的君主振興國家,并不要蒼天送給他人才;道德高尚的人受命任事,不向土神和地神那里拔擢人才。他們常任用一個時代的人才,去治理一代的政務(wù)。所以,殷代和周代不等待后稷和契、堯、舜的大臣,魏、晉也不需假借蕭何、曹參的幫助??鬃诱f:‘十家之中,就必定會有像我這樣忠誠和守信用的人?!挠袚碛腥f戶的都城,而卻說沒有人才呢?只是尋求得不勤奮,選擇得不審慎,或授予的官職不得其所,任用的職務(wù)不能使他們施展才華,所以才推說沒有人才。古人說:‘千人之秀曰英,萬人之英曰俊?!裉炷切┛恐腔坌俾殻袨樵谝环铰暶ミh的,難道不是類似英俊杰出的人才嗎!只要能勤勉而慎重地去尋找,去掉虛飾去追求實際,認真選拔州郡中最優(yōu)秀的人才而加以任用,不管有多少,都可以教化人民,誰能說沒有人才?
“美玉未經(jīng)雕琢,與瓦片和石頭十分相似;好馬沒有奔馳,與劣馬沒有什么不同。等到將玉石雕鑿磨光,騎上好馬奔騰跳躍,美玉與石頭,好馬與劣馬才能分開。那些賢能的人才沒有使用,與平庸的人混雜一起,也沒有什么兩樣,要交給他們事業(yè),讓他們擔(dān)負任務(wù),才能看出他們與那些平庸之徒完全不同。古代的呂尚垂釣,百里奚喂牛,寧戚扣打牛角唱歌,管仲三戰(zhàn)三退的時候,那些凡夫俗子卻怎么也不會說他們有無比賢能的才干;等他們進入朝堂,掌握重任,用數(shù)十年功夫,建立了不朽的事業(yè),才會認識到他們是有奇異才能的人才。于是后世人稱贊他們的聲音不絕于口。人才必定從不出名到聲名大振,功業(yè)必定一點點積累才能輝煌遠大,哪有不委任給他職務(wù)他就能成功,不發(fā)揮他的才能他就能使事業(yè)興旺發(fā)達?
“然而,要善于選拔官吏,一定首先精簡官吏的數(shù)目。官吏數(shù)目少,則賢能的人容易充任。賢能的人充任,事情就沒有辦不好的。官吏數(shù)量多,必定會混雜進去不善良不賢能的人。混雜一些不善良不賢能的人,則政治一定會遭受損失。所以有人說:‘官少則事少,事少則人純潔;官多則事多,事多則人員混雜?!?br />
“選拔人才的道路不是只有一條,然而獲得時要慎重,任用時必須試用和考察,從他的住家到他的鄉(xiāng)黨鄰里,都要調(diào)查訪問,那么,對這個人的情況就會很清楚,賢與不賢就能區(qū)別開來?!?br />
其五是“恤獄訟”,他說:
“要先用辭聽、色聽、氣聽、身聽、目聽五種方法審理案情,再參驗證據(jù),認真觀察當(dāng)事人的表情行跡,仔細識別案件的細節(jié),使罪惡無所隱瞞,罪犯一定能夠抓獲。然后根據(jù)各種情況量刑,輕重都很恰當(dāng)。
“先王的制度規(guī)定:與其殺死無辜,寧可赦免有罪的人;與其危害善良,寧可利于邪惡。公開懲罰不一定準(zhǔn)確,寧肯舍棄那些有罪的人不管,也不輕易傷害好人。今天從政執(zhí)法的人都不是這樣。他們搬弄法律條文,羅織周納,巧為彈劾,陷人于罪。寧肯使好人受法律懲處,也不讓有罪的人免于刑戮。他們之所以這樣,不是因為都喜好殺人,只是認為官吏嚴酷,可免去種種后患。這些人根據(jù)自己的感情任意處治無辜,不考慮公正無私。這樣奉行法律的人,都是邪惡的小人。
“如果是老奸巨滑,傷風(fēng)敗俗,背逆人倫,不忠不孝,故意犯罪的大惡大奸,殺一儆百,以使帝王的教化能夠純潔清靜,施用重刑也是可以的。懂得以上兩個方面,那么刑政就算很完善了。”
其六是“均賦役”,他說:
“國家如果沒有錢財,就不能保存,所以三王五霸以來都有征稅的制度。雖然賦稅的輕重程度不一樣,而作用卻是相同的?,F(xiàn)在敵寇還沒有平定,軍務(wù)與國政的開支十分浩大,雖然無法減少,以體恤人民的疾苦,然而也應(yīng)該在征收時平均,使百姓沒有怨言。平均,就是不放過豪強地主,只征收貧弱無告的百姓們的賦稅;不放縱奸刁巧偽的人,而加征那些誠實樸拙的平民。
“征收租稅時雖然有粗略的規(guī)定,然而,斟酌交稅人的貧富情況而確定繳納賦稅的多少、順序的先后,都由家長里正提議,由太守縣令決定。如果斟酌得宜,就會政情通達,百姓喜悅;如果處理不當(dāng),就會使官吏行奸作弊,百姓叫苦連天?!?br />
宇文泰對他起草的六條詔書非常重視,常常放在座位的右邊。又命令百官們熟讀背誦,各地的刺史、太守、縣令不熟悉六條詔書和計帳的,不能做官。
自從西晉以來,文風(fēng)競為浮華绔麗,以后相沿成習(xí)。宇文泰想革除弊端,利用魏帝祭祀宗廟,群臣聚集的機會,命蘇綽起草《大誥》,奏報天子施行。《大誥》行文樸實,內(nèi)容豐贍,天子御批“欽哉”。從此以后,文章都按這種格式。
蘇綽性情節(jié)儉,不經(jīng)營家產(chǎn),家中沒有多余的錢財。因海內(nèi)尚未平靜,他常把天下的事作為自己的責(zé)任。他廣求賢才俊杰,共同弘揚為政之道。凡是他舉薦的人才,都升到很高的官位。宇文泰也與他推心置腹,委以重任,從沒有別的想法。宇文泰如果外出巡游,常把預(yù)先簽署姓名的空紙交給蘇綽,如果有需要處理的事情,他就可以隨時施行?;貋砗?,蘇綽只需讓他知道就行了。蘇綽常說治國的方法,應(yīng)當(dāng)像慈父一樣愛護百姓,像嚴師一樣教育百姓。每次與公卿大臣議論朝政,從白天到夜晚,事無巨細,都了如指掌。由于過度勞累,便積成疾病,大統(tǒng)十三年(547)在官位上去世,享年四十九歲。
宇文泰十分悲痛惋惜,哀傷的情緒感動了周圍的人。蘇綽即將埋葬時,他對朝臣們說:“蘇尚書平生謙遜退讓,崇尚勤儉簡樸。我想成全他平生的志愿,又恐怕庸碌之徒不能理解;如果給他優(yōu)厚的饋贈和崇高的封號,又違背了過去我們相知相近的友誼。我進退維谷,拿不定主意?!鄙袝钍仿楝幵竭^座位進前說“:過去的晏子,是齊國賢能的大臣,一件狐皮衣服穿了三十年。他死后埋葬,齊主只派了一輛車,為的是不辱沒他平生的志向。蘇綽既然操行清白,謙讓自居,我認為葬事應(yīng)當(dāng)從簡,以表彰他的美德?!庇钗奶┱J為他說得很對,因而舉薦麻瑤到朝廷。蘇綽歸葬家鄉(xiāng)武功時,只用一輛用布幔圍起的車運載他的遺體。宇文泰與公卿大臣都步行送出同州的城郭以外。宇文泰親自在靈車后斟酒祭告說“:尚書您平生做的事情,妻子兄弟不知道的,我都知道。只有你知道我的心,我了解你的意。本想共同平定天下,不幸你舍下我離去,我該怎么辦?”因而放聲大哭,不覺酒杯從手中失落。埋葬的那一天,又派人送去牛、羊、豬三牲祭祀他,宇文泰又親自起草了祭文。
蘇綽寫了《佛性記》、《七經(jīng)論》,都在世上流布傳播。周明帝二年,讓他配饗周文帝的廟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