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雄,字世賓,隴西狄道人。父親辛暢,任汝南、鄉(xiāng)郡二郡太守。
辛雄很重孝道,替父親守喪,因過于傷心而消瘦變形,人們幾乎無法將他認出。清河王元懌任司空,征請他任左曹。元懌任司徒,仍請他任左曹。他心地坦蕩,加上對政務十分熟悉,所以,經他處理的事情,人們無不心悅誠服。元懌常對別人說:“有辛雄在,就一定沒有訟案。”他歷任尚書駕部、三公郎。適逢朝廷淘汰郎官,惟有他與羊深等八人留任,其余的人全部被罷職遣歸。
早先,御史中丞、東平王元匡又想抬著棺木進宮,向皇帝進諫,尚書令、任城王元澄彈劾他對天子不尊重,朝廷下詔饒恕他的死罪。辛雄替元匡申辯,陳奏說“:元匡原為布衣,立官三朝,常蒙受先帝的恩寵。他正直無私的性格,很得先帝們的稱贊。所以,高祖孝文帝賜給他匡這個名字,陛下您命他負責彈劾的重任。高肇專權時,他就抬著棺木向朝廷諫諍。那時,天子圣明,大臣正直,朝廷始終沒有怪罪他。假如他又要重新抬棺上殿,先帝原先已經原諒了他,陛下您也應寬厚地對待他?!辈痪?,元匡被任命為平州刺史。右仆射元欽稱贊辛雄品格高尚,左仆射蕭寶夤說:“我聽游仆射說:‘如能得到像辛雄這樣的四五個人才來處理省臺的事務,就足夠了?!裉觳耪J識他,真是太晚了呀!”
開初,廷尉少卿袁翻考慮到犯罪的人經恩準可以上訴,但是非曲直卻難以判明。便奏請朝廷,凡是靠道聽途說,不問是非,推成獄案的,一概不予受理。朝廷下詔讓門下、尚書、廷尉共同議論。辛雄說“:《春秋》中的大義,現(xiàn)在不幸而失去了,處理獄案,寧寬勿嚴。寬則會讓犯罪的人逃脫懲罰;嚴則會使好人受害?,F(xiàn)在,人們不忍心加罪于奸惡貪婪的官吏,使他們?yōu)樗麨?,使得道德高尚的君子,與行為卑劣的小人,香臭不分,怎么能說是賞善罰惡、殷勤地替那些受冤屈的人著想呢?古人常擔心處理案件不精細,沒有聽說知道冤枉而不處理的?!背⑾略t按他的意見辦。從此,朝廷每遇到疑難問題,他與朝臣發(fā)生分歧,大多聽從他的意見。于是,他的公正能干的名聲傳播開來。
他寫了《祿養(yǎng)論》,說孔子陳述的五孝中,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百姓,沒有不讓做官這種說法?!抖Y記》上說:年紀八十歲,一個兒子不從政,專門侍奉他;年紀九十歲,全家都不從政,專門侍奉他。鄭玄注釋說:“可以再任命他?!比粍t,這些只對庶民百姓,不是針對公卿大臣說的。他認為應該允許用俸祿奉養(yǎng)老人,不限制年紀界限。奏章上達,孝明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后來,他被任命為司空長史。各公卿大臣都仰慕他的聲望,想讓他擔任自己的助手,卻不能如愿以償。
當時,各方盜賊強盛,南朝又侵犯邊境,山蠻聚眾作亂,孝明帝想親自討伐,把荊州作為第一個目標。朝廷下詔命辛雄為行臺左丞,與臨淮王元..,向東進至葉城;別將裴衍,向西打通亞鳥地一帶的道路。裴衍猶豫觀望,沒有進發(fā)。元..的軍隊已到達汝河之濱,適逢北溝的魏軍向他求救,元..認為在路途中不宜分兵管別的事,所以不想應允。辛雄勸他說:“您在朝廷以外指揮軍隊,怎么有利就怎么辦,有合適的機會就進攻,何必墨守成規(guī)?”元..害怕事后朝廷對他進行責罰,要求辛雄給他軍符。他認為天子目前要親自征討,蠻夷必大受震動,趁著他們驚慌失措,可無往而不勝。便把軍符給了元..的軍隊,讓他們迅速出擊。敵人聽到后,果然逃散。
他在軍旅中給朝廷上疏說“:人之所以能在軍陣中舍身忘我,身觸白刃而毫不畏懼的原因,一是為了追求美好的名聲,二是為了獲得優(yōu)厚的獎賞,三是畏懼嚴厲的刑罰,四是為了殺死敵人,保護自己。如果離開這四條,雖然是圣明的君主也不能勸動他的大臣,慈祥的父親也不能驅使他的兒子。英明的天子深深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賞必行,罰必信,使那關系親的,關系遠的,地位高的,地位低的,勇敢的,怯懦的,聰明的,愚蠢的,一聽到進軍的號角鐘鼓,一看到獵獵飄揚的軍旗,無不感奮激揚,競相沖入敵陣。難道是厭惡活的太久而愿意早死嗎?是利害擺在他的面前,欲罷不能啊!自從秦、隴一帶發(fā)生變亂,已歷經數年;南方的蠻族騷擾,已有幾載;前后參加討伐的士兵,共有數十萬人;參與這三個方面作戰(zhàn)的軍隊,卻失敗的多,勝利的少,究其原因,是賞罰不明造成的。陛下如果想早日平定天下,應同情將士們的辛勤勞瘁,降下明詔,獎賞決不拖延。然而,過去將士們的功勛,遲遲不予獎勵;在戰(zhàn)陣上逃跑的兵卒,安安穩(wěn)穩(wěn)地在家住著,使得那些重氣節(jié),忘生死的人得不到鼓勵,庸陋卑劣的人無所畏懼。奮勇殺敵,死了獎賞卻一再拖延;臨陣逃脫,身體得以保全而不受懲罰,這就是士卒所以望風逃竄、不肯奮力進擊的原因??!如果重新下達詔命,更換賞罰的標準,軍威一定能夠大振,敵人一定可以被掃除?!焙髞恚⑷嗡麨槔舨坷芍?。
..朱榮率軍占據洛陽,在河陰大肆殺戮朝臣,人心惶惶,辛雄藏匿不出。孝莊帝想命他為尚書,門下省奏報說:“辛雄沒有出來,是死是活,還不知道?!毙⑶f帝說“:就是他死了也要用他,怎么能活著而不用呢?”便任命他為度支尚書。
后來,他又兼任侍中、關西慰勞大使。即將出發(fā),他向朝廷請求五件事:一是過去所欠的租調,應全部免征;二是省簡和廢除不合時節(jié)的徭役,以舒緩百姓的生計;三是征收調絹的時候,要讓豐收和歉收的地方有區(qū)別,讓各州郡量力而行,不得強求一樣;四是歷年兵連禍結,死亡無數,有的失去父親,有的失去兒子,辛酸傷悲,至今猶存,活著的老人,請求授予官職,讓幸存的人感到高興,死去的人靈魂得到安慰;五是社會動亂已久,禮儀荒廢,如果闔門和睦,孝順父母,團結兄弟,事跡突出的,應在他們的家門口懸掛匾額,予以表彰。孝莊帝同意他的建議,因而下詔,命給七十歲的老人授縣級官職,八十歲的老人授郡級官職,九十歲的加封為四品將軍,百歲老人封為從三品的將軍。
永熙二年(533),他兼任吏部尚書。這時,天子漸至專斷恣肆,辛雄懼怕他受讒言產生邪念,所以,不像過去那樣堅守正道。人們議論起來頗有譏諷。孝武帝到南方巡游,辛雄兼任左仆射,留守京城。永熙末年(534),他兼任侍中。孝武帝被迫西入長安,齊神武帝高歡來到洛陽,在永寧寺聚集所有的朝臣,責怪辛雄和尚書崔孝芬、劉貵、楊機等人說“:作為大臣的侍奉君主,要匡扶危機,救治禍亂。如果在朝廷內不去進諫勸阻,天子外出又不陪駕隨往,天下太平則邀幸取寵,出現(xiàn)禍亂便爭相逃跑,大臣的節(jié)操到哪里去了?”便將他們誅殺。
辛雄很重孝道,替父親守喪,因過于傷心而消瘦變形,人們幾乎無法將他認出。清河王元懌任司空,征請他任左曹。元懌任司徒,仍請他任左曹。他心地坦蕩,加上對政務十分熟悉,所以,經他處理的事情,人們無不心悅誠服。元懌常對別人說:“有辛雄在,就一定沒有訟案。”他歷任尚書駕部、三公郎。適逢朝廷淘汰郎官,惟有他與羊深等八人留任,其余的人全部被罷職遣歸。
早先,御史中丞、東平王元匡又想抬著棺木進宮,向皇帝進諫,尚書令、任城王元澄彈劾他對天子不尊重,朝廷下詔饒恕他的死罪。辛雄替元匡申辯,陳奏說“:元匡原為布衣,立官三朝,常蒙受先帝的恩寵。他正直無私的性格,很得先帝們的稱贊。所以,高祖孝文帝賜給他匡這個名字,陛下您命他負責彈劾的重任。高肇專權時,他就抬著棺木向朝廷諫諍。那時,天子圣明,大臣正直,朝廷始終沒有怪罪他。假如他又要重新抬棺上殿,先帝原先已經原諒了他,陛下您也應寬厚地對待他?!辈痪?,元匡被任命為平州刺史。右仆射元欽稱贊辛雄品格高尚,左仆射蕭寶夤說:“我聽游仆射說:‘如能得到像辛雄這樣的四五個人才來處理省臺的事務,就足夠了?!裉觳耪J識他,真是太晚了呀!”
開初,廷尉少卿袁翻考慮到犯罪的人經恩準可以上訴,但是非曲直卻難以判明。便奏請朝廷,凡是靠道聽途說,不問是非,推成獄案的,一概不予受理。朝廷下詔讓門下、尚書、廷尉共同議論。辛雄說“:《春秋》中的大義,現(xiàn)在不幸而失去了,處理獄案,寧寬勿嚴。寬則會讓犯罪的人逃脫懲罰;嚴則會使好人受害?,F(xiàn)在,人們不忍心加罪于奸惡貪婪的官吏,使他們?yōu)樗麨?,使得道德高尚的君子,與行為卑劣的小人,香臭不分,怎么能說是賞善罰惡、殷勤地替那些受冤屈的人著想呢?古人常擔心處理案件不精細,沒有聽說知道冤枉而不處理的?!背⑾略t按他的意見辦。從此,朝廷每遇到疑難問題,他與朝臣發(fā)生分歧,大多聽從他的意見。于是,他的公正能干的名聲傳播開來。
他寫了《祿養(yǎng)論》,說孔子陳述的五孝中,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百姓,沒有不讓做官這種說法?!抖Y記》上說:年紀八十歲,一個兒子不從政,專門侍奉他;年紀九十歲,全家都不從政,專門侍奉他。鄭玄注釋說:“可以再任命他?!比粍t,這些只對庶民百姓,不是針對公卿大臣說的。他認為應該允許用俸祿奉養(yǎng)老人,不限制年紀界限。奏章上達,孝明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后來,他被任命為司空長史。各公卿大臣都仰慕他的聲望,想讓他擔任自己的助手,卻不能如愿以償。
當時,各方盜賊強盛,南朝又侵犯邊境,山蠻聚眾作亂,孝明帝想親自討伐,把荊州作為第一個目標。朝廷下詔命辛雄為行臺左丞,與臨淮王元..,向東進至葉城;別將裴衍,向西打通亞鳥地一帶的道路。裴衍猶豫觀望,沒有進發(fā)。元..的軍隊已到達汝河之濱,適逢北溝的魏軍向他求救,元..認為在路途中不宜分兵管別的事,所以不想應允。辛雄勸他說:“您在朝廷以外指揮軍隊,怎么有利就怎么辦,有合適的機會就進攻,何必墨守成規(guī)?”元..害怕事后朝廷對他進行責罰,要求辛雄給他軍符。他認為天子目前要親自征討,蠻夷必大受震動,趁著他們驚慌失措,可無往而不勝。便把軍符給了元..的軍隊,讓他們迅速出擊。敵人聽到后,果然逃散。
他在軍旅中給朝廷上疏說“:人之所以能在軍陣中舍身忘我,身觸白刃而毫不畏懼的原因,一是為了追求美好的名聲,二是為了獲得優(yōu)厚的獎賞,三是畏懼嚴厲的刑罰,四是為了殺死敵人,保護自己。如果離開這四條,雖然是圣明的君主也不能勸動他的大臣,慈祥的父親也不能驅使他的兒子。英明的天子深深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賞必行,罰必信,使那關系親的,關系遠的,地位高的,地位低的,勇敢的,怯懦的,聰明的,愚蠢的,一聽到進軍的號角鐘鼓,一看到獵獵飄揚的軍旗,無不感奮激揚,競相沖入敵陣。難道是厭惡活的太久而愿意早死嗎?是利害擺在他的面前,欲罷不能啊!自從秦、隴一帶發(fā)生變亂,已歷經數年;南方的蠻族騷擾,已有幾載;前后參加討伐的士兵,共有數十萬人;參與這三個方面作戰(zhàn)的軍隊,卻失敗的多,勝利的少,究其原因,是賞罰不明造成的。陛下如果想早日平定天下,應同情將士們的辛勤勞瘁,降下明詔,獎賞決不拖延。然而,過去將士們的功勛,遲遲不予獎勵;在戰(zhàn)陣上逃跑的兵卒,安安穩(wěn)穩(wěn)地在家住著,使得那些重氣節(jié),忘生死的人得不到鼓勵,庸陋卑劣的人無所畏懼。奮勇殺敵,死了獎賞卻一再拖延;臨陣逃脫,身體得以保全而不受懲罰,這就是士卒所以望風逃竄、不肯奮力進擊的原因??!如果重新下達詔命,更換賞罰的標準,軍威一定能夠大振,敵人一定可以被掃除?!焙髞恚⑷嗡麨槔舨坷芍?。
..朱榮率軍占據洛陽,在河陰大肆殺戮朝臣,人心惶惶,辛雄藏匿不出。孝莊帝想命他為尚書,門下省奏報說:“辛雄沒有出來,是死是活,還不知道?!毙⑶f帝說“:就是他死了也要用他,怎么能活著而不用呢?”便任命他為度支尚書。
后來,他又兼任侍中、關西慰勞大使。即將出發(fā),他向朝廷請求五件事:一是過去所欠的租調,應全部免征;二是省簡和廢除不合時節(jié)的徭役,以舒緩百姓的生計;三是征收調絹的時候,要讓豐收和歉收的地方有區(qū)別,讓各州郡量力而行,不得強求一樣;四是歷年兵連禍結,死亡無數,有的失去父親,有的失去兒子,辛酸傷悲,至今猶存,活著的老人,請求授予官職,讓幸存的人感到高興,死去的人靈魂得到安慰;五是社會動亂已久,禮儀荒廢,如果闔門和睦,孝順父母,團結兄弟,事跡突出的,應在他們的家門口懸掛匾額,予以表彰。孝莊帝同意他的建議,因而下詔,命給七十歲的老人授縣級官職,八十歲的老人授郡級官職,九十歲的加封為四品將軍,百歲老人封為從三品的將軍。
永熙二年(533),他兼任吏部尚書。這時,天子漸至專斷恣肆,辛雄懼怕他受讒言產生邪念,所以,不像過去那樣堅守正道。人們議論起來頗有譏諷。孝武帝到南方巡游,辛雄兼任左仆射,留守京城。永熙末年(534),他兼任侍中。孝武帝被迫西入長安,齊神武帝高歡來到洛陽,在永寧寺聚集所有的朝臣,責怪辛雄和尚書崔孝芬、劉貵、楊機等人說“:作為大臣的侍奉君主,要匡扶危機,救治禍亂。如果在朝廷內不去進諫勸阻,天子外出又不陪駕隨往,天下太平則邀幸取寵,出現(xiàn)禍亂便爭相逃跑,大臣的節(jié)操到哪里去了?”便將他們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