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導字茂弘,是光祿大夫王覽的孫子。父親王裁,任鎮(zhèn)軍司馬。王導年少時就風姿飄逸,見識器量清越弘遠。十四歲時,陳留高士張公見到他后非常驚奇,對他的從兄王敦說:“這個孩子的容貌氣度,是當將軍宰相的材料。”開始承襲祖上的爵位為即丘子。司空劉萛引薦他為東閣祭酒,又遷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郎,但他都未接受。后來在東海王司馬越處任參軍。
當時元帝還是瑯王牙王,與王導關系很親密。王導知道天下已經(jīng)開始了動亂,于是全心全意輔佐瑯王牙王,暗中立下了興復朝綱的志愿。元帝也非常信任器重他,兩人就像是好朋友一樣。元帝還在洛陽時,王導總是勸說他要盡快回到自己的藩國。當元帝出鎮(zhèn)下邳的時候,請王導擔任安東司馬,軍事謀劃,都聽從王導的安排。到元帝轉為鎮(zhèn)守建康的時候,吳地之人不愿歸附,到建康已一個多月了,士族百姓還沒有人來登門拜謁,王導為此事很焦急。正好遇上王敦來朝,王導對他說:“瑯王牙王仁義德行雖厚,但名望還不夠大,你現(xiàn)在威望名聲已經(jīng)很高了,應該幫一幫瑯王牙王才對。”正值三月上巳,元帝親自出外郊游觀看人們的修禊活動,乘著肩輿,擺著全副儀仗,而王敦、王導等人和一些知名人士都騎馬跟隨。吳人紀瞻、顧榮,都是江南的名人,悄悄地前來觀看,見王敦、王導等人竟如此恭敬,都大吃一驚,于是相繼在路邊施禮拜迎。王導因而再向瑯王牙王獻策說:“古代的帝王,無不禮敬故老,訪問當?shù)仫L俗民情,謙虛克己,以招賢才。何況現(xiàn)在天下喪亂,神州大地四分五裂,建國大業(yè)才剛剛開始,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啊。顧榮、賀循,是當?shù)赜新曂拿?,不如好好結納他們以收攬人心。這兩人到了,其他的人沒有不來的。”元帝于是就派王導親自去造訪賀循、顧榮,兩人都應召而至。由此吳地之人望風順附,百姓歸心。從此之后,他們相互依靠,君臣的名分就確立了下來。
不久京師洛陽淪陷,中原人士到江南避難的有十之六七,王導勸元帝乘機收攬賢人君子,擴大力量以圖大事。其時荊、揚二州比較安定,人口眾多,物產(chǎn)豐饒,王導的治理方針講求清靜,常勸元帝克己垂范勵精圖治,輔佐君主安寧邦國。于是越發(fā)受元帝的器重,兩人之間的感情日益深厚,朝野之中都為之傾心,稱王導為“仲父”。元帝曾經(jīng)真誠地對王導說:“你就是我的蕭何呀?!蓖鯇Щ卮鹫f:“過去秦朝無道,天下百姓厭棄亂世,而極為狡黠的人又欺凌踐踏人民,人們感懷漢王劉邦的恩德,群起響應反秦,所以大功容易告成。自從曹魏立朝以來,直到晉太康時期,公卿士大夫及門閥世族,奢侈揮霍相互攀比,先賢政教逐步衰退,先朝治世法度,無人遵循,大小官吏,沉溺于享樂之中,才使得奸佞之人有機可乘,導致朝政大道虧傷。然而混亂后將會出現(xiàn)安定,這是天地間的規(guī)律。大王將要建立蓋世之功勛,重新一統(tǒng)山河,管仲、樂毅這樣的人才,這時就會出現(xiàn),不是我們這樣普普通通的臣子所能比擬的。希望大王能深謀遠慮,廣擇賢能。顧榮、賀循、紀瞻、周王己,都是南方的名士,希望能對他們禮敬優(yōu)待,則天下可安。”元帝采納了王導的建議。
永嘉末(312),遷丹陽太守,加封為輔國將軍。王導上奏箋說:“昔日魏武帝曹孟德,是通達政理的君主。荀文若,是功臣中最杰出的人,封爵也不過亭侯。曹沖,是他最寵愛的兒子,也不過授別部司馬之職。以這樣的做法處理所有的事情,人們能不謹慎嗎!可今天執(zhí)政者,不分貴賤賢愚,都封以重爵尊號,都擁有旗鼓傘蓋等儀仗,動不動就相互攀比擺架子,有些沒有得到的,便覺得很羞恥。天子與官吏之間的界限混雜不清,朝廷的威望日見降低。王導我肩負重任,不能為朝廷清理河山,卻開啟導致混亂的先端,不切實際地貪竊名號,弄亂了朝廷禮法典章,請以后慎重而不要輕易賜予臣下鼓蓋等禮崇之物,就從我王導開始吧,讓尊卑雅俗有所區(qū)別,群下的信仰尊崇就不會出偏差?!痹巯铝钫f:“王導德重功高,為孤所倚,本想予以表彰加以殊禮,但他謙虛謹慎嚴格約束自己,努力王事盡一片忠心,以身作則,因此順從他的良好的愿望,促進他的糾正弊端的良苦用心和舉動。”于是拜寧遠將軍,接著又加振威將軍。愍帝即位,征為吏部郎,王導沒有接受。
元帝即位后,以王導為丞相軍諮祭酒?;敢蛣偟浇希姵⒘α课⑷?,對周豈頁說:“我因為中原動亂不安,來到這里想保全自己,可朝廷衰弱成這個樣子,能成什么大事!”心中一直憂郁不快。他去拜見王導,暢談天下大事,回家后,對周豈頁說:“剛才我見到了管夷吾,不再憂愁了?!边^江南來的諸人,每到閑暇之日,相邀到新亭宴飲。周豈頁在席上感嘆:“風景倒還差不多,可舉目有江河之異?!贝蠹叶枷嘁暥?。惟王導神色肅然地說:“大家應振奮起來效力于王室,收復神州土地,怎么能像可憐的楚囚一樣光會流淚哭泣呢!”大家這才收淚拜謝他的教誨。不久拜右將軍、揚州刺史、監(jiān)管江南諸軍事,又遷驃騎將軍,加散騎常侍、都督中外諸軍、領中書監(jiān)、錄尚書事,假節(jié)、刺史如故。王導因為看到王敦統(tǒng)率六州,堅決辭掉都督中外諸軍的職務。后又因其他事情的牽連除去了符節(jié)。
當時戰(zhàn)爭不斷,各地學校廢棄而未能得到興建,王導上書說:
“教化萬民的根本在于正人倫,正人倫的關鍵措施在于興辦學校。學校興辦起來了,人們才得以明曉五教之禮,道德禮法弘揚通達,倫理明而有序,人人知羞知恥守規(guī)守矩,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夫妻之間、長幼之間關系順暢嚴謹,那么君臣之間的大義就穩(wěn)固了?!兑住分兴浴魏眉乙簿湍芷蕉ㄌ煜隆褪沁@個道理。所以圣明的君王要從小培養(yǎng)正德,要接受正統(tǒng)的教育,使優(yōu)秀的品德像雨露滋潤禾苗一樣在心中潛移默化,慢慢養(yǎng)成習慣形成性格,不自覺地納入善行,遠離丑惡,等有了完善的德行后,再登位掌管天下。雖然是王侯之子也應和國人之子一樣,先掌握了大道然后才算得上高貴。朝廷任人選士,都要看他們是否有道德學問的根底。古時的《周禮》說,卿大夫獻給國王的賢能之書,國王拜謝而受之,這就是尊崇大道而器重賢士的事例。人們都知道賢士之高貴是由于他們掌握了道,就會退而修養(yǎng)自身的德行并治其家,家事已正再到鄉(xiāng)里,在鄉(xiāng)中學業(yè)已成再進入朝廷。返本復始,每人都從自己做起,純樸敦厚的風氣越來越普遍,浮華虛偽的惡習漸漸消失,這都是教育的結果。人們如果這樣,對上侍君就會竭力忠誠,對下管民就會寬厚仁慈。孟軻說:‘沒有仁者會遺棄自己的親人,義者會不盡忠于自己君王的?!褪沁@個道理。
“自從我朝綱常失于統(tǒng)理,頌德之專消歇,到如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古書上這樣說:‘三年不為禮,禮必然會被破壞,三年不為樂,樂必然會殘缺不齊?!螞r今天禮壞樂崩已有這么久了。年長的人已忘掉了揖讓的禮節(jié)與氣度,年輕的只聽到過征戰(zhàn)殺伐之聲。天天都可以看到干戈橫舞的戰(zhàn)爭,以禮興教、尊祖祭神的俎豆之設卻見不到了。先王的大道離我們越來越遠,而浮華虛偽的風氣卻日益盛行。這種局面,可不是人們所說的使國家正本清源的好現(xiàn)象啊。殿下以才高一世之資。偏有多災多難的陽九之運,禮樂征伐兼而用之,才有希望實現(xiàn)中興大業(yè)。現(xiàn)確實應該以古人之法來治理天下,興學校提倡學業(yè),以教導培養(yǎng)后進,讓他們逐步受到禮義的熏陶浸潤,使文王武王的圣明之道由衰微而重新振興,使被人遺忘的俎豆之禮得到恢復和張揚。當今敵虜勢力正強,國家蒙受的恥辱未能洗雪,忠臣義士們因此扼腕撫胸,郁憤難消。若是禮儀制度牢固地確立了,淳樸的風尚漸漸形成,就會使眾人深受禮教的感化、廣被圣朝的恩德。使缺失的帝王典則得以補全,使廢弛的皇朝綱紀得以恢復,讓獸心者洗心革面,讓貪婪兇惡之徒收斂自己的性情。憑揖讓之舉使四夷臣服,以緩帶從容之姿使天下歸心。得到先王之道,這些還有什么難的。古代的有虞舞干戚使三苗歸順,魯僖公作泮宮使淮夷賓服。齊桓、晉文的霸業(yè),都是先教化而武力才得以成功?,F(xiàn)今若是依照古代圣王的法則崇尚禮義教化之道,擇取朝中子弟入學,選拔博通禮學之士為師,成教化,定風俗,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br />
元帝司馬睿很高興地采納了王導的建議。
到元帝正式登基的時候,文武百官列隊陪侍,元帝讓王導上來和自己一起坐在御床上。王導堅決推辭,以致于元帝請了三四次,王導說:“如果太陽也和地下萬物一樣,那么老百姓該到哪里沐浴光輝呢?”元帝這才罷了。晉封王導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又以征討華軼的戰(zhàn)功封武岡侯,晉位侍中、司空、假節(jié)、錄尚書,領中書監(jiān)。當時太山太守徐龕反叛,元帝訪求可以鎮(zhèn)守安撫河南的人,王導推舉太子左衛(wèi)率羊鑒。不久羊鑒戰(zhàn)敗,受到處罰。王導上疏說:“徐龕叛逆,好長時間沒有受到誅罰,臣主張武力征討,推薦并委派了羊鑒擔此重任。羊鑒膽小懦弱喪師敗績,有司予以應有的處罰,圣上降天地之大恩,保全了他的性命。然而臣身負重任,總領全局掌握機要,使三軍受挫,這是臣的責任,請求對我予以貶黜,以嚴肅朝廷之法紀?!痹巯略t不許。隨后,代替賀循為太子太傅。當時中興局面處于草創(chuàng)之際,朝中未設史官,王導執(zhí)政時開始設置,從此典籍史錄就較齊備了。其時孝懷太子司馬詮在胡遇害,于是也奉其名諱,有司奏喪禮的規(guī)格,天子舉三朝之哀,群臣一哭就可以了。王導認為皇太子是皇位的繼承者,普天下都有悲哀之情,應該也哀傷三朝而非僅僅是一哭。這一建議被采納了。等到劉隗在朝中得寵用事,王導和元帝的關系逐漸疏遠,但他一任自然安其本分,淡泊自如。有識之士都稱贊王導善于對待升沉興廢。
王敦反叛后,劉隗勸元帝盡誅王氏家族之人,人們議論紛紛,都為之擔心。王導率族中兄弟子侄二十余人,每天天亮時到臺閣處等待議罪領罰。元帝因王導素來忠誠正直,特地還給他朝服,并召見了他。王導叩首答謝說:“叛臣賊子,哪個朝代沒有呢,但想不到會出在我們王氏家族中?!痹鄢嘀_走下來拉著王導的手說:“茂弘,我正要托付公侯之命與你,你怎么說這樣的話呢?!庇谑窍略t說:“王導以大義而滅親,可以把我任安東將軍時的符節(jié)授予他?!钡酵醵氐脛莸臅r候,任王導為尚書令。當初,西都淪陷,海內都盼望明主,群臣及四方郡國都勸元帝登基就大位。其時王氏家族正興盛,有專天下之權的野心,王敦畏懼元帝賢能,準備違背人們的公議另立他人,王導堅持力爭才沒能實行。及這次奪權之爭,王敦對王導說:“當初不聽我的話,這次差點滅族?!钡鯇詧猿之敵醯闹鲝?,王敦沒有辦法讓他改變態(tài)度。
自從漢魏以來,朝廷賜謚號多是依據(jù)其人的封爵,有人雖然地位高德行聲譽重,因沒有爵位,按例不加封謚號。王導上疏說:“武職官員有爵必定加謚,而卿校常伯等官因無爵不得其謚,這種做法不符合賜謚制度的本意?!边@一建議被采納。自此以后,公卿等文職官員沒有爵位的也可加封謚號,這都是王導提議的結果。
當初,元帝喜愛瑯王牙王司馬裒,有以他取代長子司馬紹的想法,去征求王導的意見。王導說:“立太子都是立長子,而且司馬紹也很賢明,不應當隨意改變。”元帝還是猶豫不決。王導天天勸諫,太子的名分才得以確立。
到明帝司馬紹即位時,王導奉元帝遺詔輔佐朝政,解除揚州刺史職務,遷官司徒之位,依照曹魏時陳群輔佐魏明帝的先例。后王敦領兵向京師逼進,當時王敦正患病,王導率族中子弟為王敦發(fā)喪,大家都以為王敦已死,于是膽氣倍增斗志高昂。明帝討伐王敦,使王導假節(jié),都督諸軍,領揚州刺史之銜。王敦被討平,王導晉封為始興郡公,食邑三千戶,賜絹九千匹,進位太保,司徒之職依然如前,特許他帶劍上殿,入朝不拜,禮贊時不呼其名。王導堅決推辭不受。明帝駕崩,王導又和庾亮等人一同受遺詔,共同輔佐幼主,就是成帝司馬衍。為王導加羽葆鼓吹儀仗,班劍二十人。石勒之兵侵犯阜陵,下詔加封王導為大司馬,假黃鉞勒之儀仗,出兵討伐。軍隊停留在江寧,成帝親自在郊外為之餞行。不久敵人退走,王導解除大司馬之職。
庾亮準備下詔召蘇峻,和王導商議此事。王導說:“蘇峻奸詐多疑,必定不肯奉詔前來。山川原野中,可以躲藏毒蟲猛獸,蘇峻在外,還不至于馬上發(fā)難,應暫時包容不驚動他?!蓖鯇Я帲琢敛宦?,終于詔請?zhí)K峻,接著禍亂就發(fā)生了。朝廷六軍戰(zhàn)敗,王導進入宮中侍衛(wèi)成帝。蘇峻因王導德高望重,不敢加害,仍讓他官居原職處于自己位置之上。蘇峻逼迫成帝駕幸石頭城,王導竭力爭執(zhí)不起作用。蘇峻天天在成帝面前放肆地胡言亂語,王導擔心會有不測之禍。當時蘇峻部下路永、匡術、賈寧都勸說蘇峻,要他殺掉王導,盡誅朝中大臣,重新安置上自己的心腹。蘇峻敬畏王導,不聽他們的勸告,因此路永等人和蘇峻產(chǎn)生了矛盾。王導派參軍袁耽暗中開導、誘勸路永等人,謀劃讓成帝潛逃出來投奔陶侃、溫嶠的義軍。由于蘇峻防守看護甚嚴,事情未能成功。王導只好帶著兩個兒子隨路永逃奔到白石。
蘇峻之亂平息后,宮廷宗廟都被焚為灰燼。溫嶠建議遷都到豫章,東吳之地的豪杰們請求定都于會稽,這兩種意見爭來爭去,不知哪樣為好。王導說:“建康,古時的金陵,過去就是帝王之都,而孫仲謀、劉玄德都說這里是帝王之宅。古代帝王不必因簡陋豪華而移都,如果能弘揚衛(wèi)文公以大布之衣大帛之冠為君的風尚,則可無事不成。若不勤勉耽于安樂,即使找到一塊樂土,也會變成廢墟。況且北方敵寇像游魂一樣,窺伺我們的空隙,我們一旦有膽怯的表現(xiàn),跑到南越之地,再想得到威望和實力,恐怕是難以辦到。現(xiàn)在應該特別鎮(zhèn)靜,這樣民情便可自安了?!庇纱藴貚挠媱澪茨軐嵤?br />
王導善于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辦事,雖然每天開支用度沒有寬余,可一年總還有些節(jié)余。當時朝廷財政枯竭庫藏空虛,只有粗絲布幾千端,出售到市上卻無人購買,因而朝廷開支非常困難。王導很著急,就和朝中的一些名賢都用這種粗布做衣裳,于是人們紛紛仿效他們也穿這種衣服,這些布匹的價錢一下子就貴了起來。這才令主管者去賣,每端布賣到一兩金。王導就是這樣被人仰慕。
咸和六年(331)冬,舉行冬祭,下詔將祭品送給王導,并說“不必下拜?!蓖鯇нB連推辭不敢承受。當初,成帝年幼,每次見到王導,都要下拜。又曾在給王導的詔書上寫著“惶恐地說”這樣的話,中書省起草的詔書,則稱“敬問”,這以后就成了定規(guī)。后來正月初一,王導入朝,成帝還親自起來迎接。
當時天下大旱,王導上疏請求退職。詔書說:“圣明的君主管理天下,行動都要合乎天道,舉止不能偏離了規(guī)則,這才能使人倫肅整,萬物生長順利。我肩負祖宗基業(yè)的重任,受著王公的推舉輔佐,但不能繼承仰接古圣王的遺風,使宇宙萬物平安,造成天旱日久,萬民憂愁怨胥,國家的不幸,責任在我一人??すt明通慧,精于道博于理,才志弘大深遠,功蓋四海,輔助朝政已有三代,國家之典則沒有廢亡,都是由于郡公像仲山甫那樣輔佐的結果。而現(xiàn)在貶低自己的功績,引咎自責?,F(xiàn)在把元首的過失,移給宰輔大臣來承擔,這更會增加我的過錯。國家治理的萬千事機,不可一日不理,明公應該放下謙虛禮讓的個人品節(jié),而承擔起治世經(jīng)國的大任。門下省速遣侍中以傳達我的誠意?!蓖鯇詻Q地推讓,朝廷數(shù)次下詔懇請,然后才繼續(xù)執(zhí)掌朝政。
王導平素儉樸寡欲,倉中沒有積蓄的糧米,穿衣不同時穿兩件帛衣?;实壑篮螅徒o他布萬匹,以供他私人開支。王導體弱患病,出席不了朝會,皇帝就親自到他府中,置酒設樂,然后用輿車將他接到殿里,皇帝就這樣敬重尊崇他。
石季龍的軍隊出來侵掠到了歷陽,王導請求出征討伐。朝廷加大司馬職,授黃鉞節(jié)杖,領中外諸軍事,設置左右長史及司馬,供給布萬匹。敵人隨即退走,解除大司馬職,又轉任中外大都督,進升太傅之位,又拜丞相,依照漢朝制度,罷去司徒之設,以職權歸于丞相。晉封的符命上說:“朕過去常常遭到不幸,登上帝位,又正值多災多難之際,禍亂一件接一件發(fā)生。公經(jīng)文有九職之功,興武有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之七德,外安定四海,內整頓八政,天地得以平安,人神和諧,其功業(yè)如同伊尹,其道德可比姬旦。追慕古時的唐堯虞舜,重用俊杰之人,隆重地任命群臣,誠然安治,眾人都有功績。朕也希望依憑公的深廣的謀略,依靠公的杰出的智慧,以古代的這種設置銜位授予上公,使之永遠輔佐晉朝。愿公接受委命行使職權,謹慎地遵循古人的道德遺訓,以盡天職,這正是美政之所在呀,愿明公以此為鑒?!?br />
這一年,其妻曹氏去世,朝廷追贈以金章紫綬。當初,曹氏性格嫉妒,王導非常畏懼她,于是暗中在別處置下館舍,以安置其他的姬妾,曹氏知道后,要親自去查看。王導深怕姬妾們會受到曹氏的凌辱,命人馬上準備車駕趕去,還怕速度太慢,用手中拿的拂塵柄當鞭子趕牛奔跑。司徒蔡謨聽說這事后,取笑王導說:“朝廷恐怕要為公加九錫了?!蓖鯇Р挥枥頃?,只是謙恭地走開算了。蔡謨又說:“我沒聽說過別的什么東西,只知道有短轅的牛車,長柄的拂塵?!蓖鯇н@才大怒,對人說:“我和各位賢能一起在洛陽游玩時,哪里聽說過這個姓蔡的小子!”
當時庾亮因為名望高而所轄地盤狹窄,于是出鎮(zhèn)外地。南蠻校尉陶稱挑撥說:“庾亮一定會舉兵向內?!眲裢鯇О抵幸岱馈M鯇дf:“我和庾元規(guī)休戚與共,這些無根無據(jù)的議論,不應當出自智者之口。如果就像你說的那樣,庾元規(guī)真的領兵打進來,我就頭戴角巾穿上便服回家,有什么可擔憂的?”又給陶稱寫信,說因為庾亮是皇帝的大舅,應該盡心盡力侍奉。這樣一來,挑撥的謠言就平息了。當時庾亮雖鎮(zhèn)守于外,但還執(zhí)掌著朝政大權,又據(jù)于上流之形勝,手握強兵,一些順風轉舵的人都投奔他。王導在朝中心內不平,常常在刮起西風的時候,用扇子擋起風塵,慢吞吞地說:“庾元規(guī)吹起的灰塵把人弄臟了?!?br />
自漢魏以來,群臣不拜皇帝的陵墓,王導因和元帝親密得如同布衣之交一樣,不僅僅只是君臣關系,每一次提拔封賞,都到陵前拜祭,不勝悲哀。由此下詔百官拜帝王之陵,這是由王導開始的。
咸康五年(339),王導去世,時年六十四歲。皇帝在朝堂上為之舉哀三天,派遣大鴻臚持符節(jié)監(jiān)護治喪之事。喪者的衣衾服飾、棺槨車馬,一律按照漢博陸侯霍光和本朝安平獻王司馬孚的喪葬規(guī)格,安葬時,賜給九游鍂車京車、黃屋左纛、前后羽葆鼓吹、武賁班劍百人,中興以來的名臣沒有誰能夠相比。朝廷追悼的冊書說:“高位用來酬射大德之人,厚爵用來報答大功之人。至于蓋棺定論,追述一生的行跡,給予應有的崇高謚號,使之英名流傳百代,就是因為這些。惟公心胸開朗豁達,心居玄冥之處,覽知萬物,淡泊無欲約束自己,仁義體民廣布恩惠。流連于塵務之外,英名傳遍華夏,隱于世外等待機遇,暗中運籌謀劃。過去我中宗元皇帝、肅祖明皇帝基業(yè)初定中興之始,以誠信托重任于深居之中,于是謀劃指揮以定江東,拱手無為靜心而治,使眾臣盡力政績顯著。其威望之所振動,能使邪惡的人改邪歸正,盛千之感化,能使惡獸木壽杌改變其兇性。順天地之理調和陰陽,依人倫之禮肅順秩序。遙遠的遼東隴西都承其風教,南方丹穴之地也都望影而歸附。這樣蓋世的奇功,使人們復興了宣皇帝、武皇帝的業(yè)績,國家神器得以保全,全是公的智慧決策。還有公受詔負命,保著我這幼童登基,遭到一次次的艱難坎坷,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把將要淪墜的局面扭轉過來,把即將傾倒的大廈扶正并廣施仁政。經(jīng)緯三朝之政其德其影響深遠。正要依靠你的才德,以安定四海,誰知蒼天不同情我,突然間你就薨殂而去,我心內無比的悲痛。就是殷失去了宰相伊尹,周失去了周公召公,也不會比我更難受了。今特遣使持節(jié)、謁者仆射任瞻錫謚號為文獻,祠以太牢。你的魂魄有靈,請來接受這種殊榮吧?!?br />
王導的兩個弟弟:王穎、王敞,年少時和王導一樣知名,當時人們以王穎比溫嶠,以王敞比鄧攸,兩人都早卒。王導有子六人:王悅、王恬、王洽、王協(xié)、王劭、王薈。
當時元帝還是瑯王牙王,與王導關系很親密。王導知道天下已經(jīng)開始了動亂,于是全心全意輔佐瑯王牙王,暗中立下了興復朝綱的志愿。元帝也非常信任器重他,兩人就像是好朋友一樣。元帝還在洛陽時,王導總是勸說他要盡快回到自己的藩國。當元帝出鎮(zhèn)下邳的時候,請王導擔任安東司馬,軍事謀劃,都聽從王導的安排。到元帝轉為鎮(zhèn)守建康的時候,吳地之人不愿歸附,到建康已一個多月了,士族百姓還沒有人來登門拜謁,王導為此事很焦急。正好遇上王敦來朝,王導對他說:“瑯王牙王仁義德行雖厚,但名望還不夠大,你現(xiàn)在威望名聲已經(jīng)很高了,應該幫一幫瑯王牙王才對。”正值三月上巳,元帝親自出外郊游觀看人們的修禊活動,乘著肩輿,擺著全副儀仗,而王敦、王導等人和一些知名人士都騎馬跟隨。吳人紀瞻、顧榮,都是江南的名人,悄悄地前來觀看,見王敦、王導等人竟如此恭敬,都大吃一驚,于是相繼在路邊施禮拜迎。王導因而再向瑯王牙王獻策說:“古代的帝王,無不禮敬故老,訪問當?shù)仫L俗民情,謙虛克己,以招賢才。何況現(xiàn)在天下喪亂,神州大地四分五裂,建國大業(yè)才剛剛開始,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啊。顧榮、賀循,是當?shù)赜新曂拿?,不如好好結納他們以收攬人心。這兩人到了,其他的人沒有不來的。”元帝于是就派王導親自去造訪賀循、顧榮,兩人都應召而至。由此吳地之人望風順附,百姓歸心。從此之后,他們相互依靠,君臣的名分就確立了下來。
不久京師洛陽淪陷,中原人士到江南避難的有十之六七,王導勸元帝乘機收攬賢人君子,擴大力量以圖大事。其時荊、揚二州比較安定,人口眾多,物產(chǎn)豐饒,王導的治理方針講求清靜,常勸元帝克己垂范勵精圖治,輔佐君主安寧邦國。于是越發(fā)受元帝的器重,兩人之間的感情日益深厚,朝野之中都為之傾心,稱王導為“仲父”。元帝曾經(jīng)真誠地對王導說:“你就是我的蕭何呀?!蓖鯇Щ卮鹫f:“過去秦朝無道,天下百姓厭棄亂世,而極為狡黠的人又欺凌踐踏人民,人們感懷漢王劉邦的恩德,群起響應反秦,所以大功容易告成。自從曹魏立朝以來,直到晉太康時期,公卿士大夫及門閥世族,奢侈揮霍相互攀比,先賢政教逐步衰退,先朝治世法度,無人遵循,大小官吏,沉溺于享樂之中,才使得奸佞之人有機可乘,導致朝政大道虧傷。然而混亂后將會出現(xiàn)安定,這是天地間的規(guī)律。大王將要建立蓋世之功勛,重新一統(tǒng)山河,管仲、樂毅這樣的人才,這時就會出現(xiàn),不是我們這樣普普通通的臣子所能比擬的。希望大王能深謀遠慮,廣擇賢能。顧榮、賀循、紀瞻、周王己,都是南方的名士,希望能對他們禮敬優(yōu)待,則天下可安。”元帝采納了王導的建議。
永嘉末(312),遷丹陽太守,加封為輔國將軍。王導上奏箋說:“昔日魏武帝曹孟德,是通達政理的君主。荀文若,是功臣中最杰出的人,封爵也不過亭侯。曹沖,是他最寵愛的兒子,也不過授別部司馬之職。以這樣的做法處理所有的事情,人們能不謹慎嗎!可今天執(zhí)政者,不分貴賤賢愚,都封以重爵尊號,都擁有旗鼓傘蓋等儀仗,動不動就相互攀比擺架子,有些沒有得到的,便覺得很羞恥。天子與官吏之間的界限混雜不清,朝廷的威望日見降低。王導我肩負重任,不能為朝廷清理河山,卻開啟導致混亂的先端,不切實際地貪竊名號,弄亂了朝廷禮法典章,請以后慎重而不要輕易賜予臣下鼓蓋等禮崇之物,就從我王導開始吧,讓尊卑雅俗有所區(qū)別,群下的信仰尊崇就不會出偏差?!痹巯铝钫f:“王導德重功高,為孤所倚,本想予以表彰加以殊禮,但他謙虛謹慎嚴格約束自己,努力王事盡一片忠心,以身作則,因此順從他的良好的愿望,促進他的糾正弊端的良苦用心和舉動。”于是拜寧遠將軍,接著又加振威將軍。愍帝即位,征為吏部郎,王導沒有接受。
元帝即位后,以王導為丞相軍諮祭酒?;敢蛣偟浇希姵⒘α课⑷?,對周豈頁說:“我因為中原動亂不安,來到這里想保全自己,可朝廷衰弱成這個樣子,能成什么大事!”心中一直憂郁不快。他去拜見王導,暢談天下大事,回家后,對周豈頁說:“剛才我見到了管夷吾,不再憂愁了?!边^江南來的諸人,每到閑暇之日,相邀到新亭宴飲。周豈頁在席上感嘆:“風景倒還差不多,可舉目有江河之異?!贝蠹叶枷嘁暥?。惟王導神色肅然地說:“大家應振奮起來效力于王室,收復神州土地,怎么能像可憐的楚囚一樣光會流淚哭泣呢!”大家這才收淚拜謝他的教誨。不久拜右將軍、揚州刺史、監(jiān)管江南諸軍事,又遷驃騎將軍,加散騎常侍、都督中外諸軍、領中書監(jiān)、錄尚書事,假節(jié)、刺史如故。王導因為看到王敦統(tǒng)率六州,堅決辭掉都督中外諸軍的職務。后又因其他事情的牽連除去了符節(jié)。
當時戰(zhàn)爭不斷,各地學校廢棄而未能得到興建,王導上書說:
“教化萬民的根本在于正人倫,正人倫的關鍵措施在于興辦學校。學校興辦起來了,人們才得以明曉五教之禮,道德禮法弘揚通達,倫理明而有序,人人知羞知恥守規(guī)守矩,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夫妻之間、長幼之間關系順暢嚴謹,那么君臣之間的大義就穩(wěn)固了?!兑住分兴浴魏眉乙簿湍芷蕉ㄌ煜隆褪沁@個道理。所以圣明的君王要從小培養(yǎng)正德,要接受正統(tǒng)的教育,使優(yōu)秀的品德像雨露滋潤禾苗一樣在心中潛移默化,慢慢養(yǎng)成習慣形成性格,不自覺地納入善行,遠離丑惡,等有了完善的德行后,再登位掌管天下。雖然是王侯之子也應和國人之子一樣,先掌握了大道然后才算得上高貴。朝廷任人選士,都要看他們是否有道德學問的根底。古時的《周禮》說,卿大夫獻給國王的賢能之書,國王拜謝而受之,這就是尊崇大道而器重賢士的事例。人們都知道賢士之高貴是由于他們掌握了道,就會退而修養(yǎng)自身的德行并治其家,家事已正再到鄉(xiāng)里,在鄉(xiāng)中學業(yè)已成再進入朝廷。返本復始,每人都從自己做起,純樸敦厚的風氣越來越普遍,浮華虛偽的惡習漸漸消失,這都是教育的結果。人們如果這樣,對上侍君就會竭力忠誠,對下管民就會寬厚仁慈。孟軻說:‘沒有仁者會遺棄自己的親人,義者會不盡忠于自己君王的?!褪沁@個道理。
“自從我朝綱常失于統(tǒng)理,頌德之專消歇,到如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古書上這樣說:‘三年不為禮,禮必然會被破壞,三年不為樂,樂必然會殘缺不齊?!螞r今天禮壞樂崩已有這么久了。年長的人已忘掉了揖讓的禮節(jié)與氣度,年輕的只聽到過征戰(zhàn)殺伐之聲。天天都可以看到干戈橫舞的戰(zhàn)爭,以禮興教、尊祖祭神的俎豆之設卻見不到了。先王的大道離我們越來越遠,而浮華虛偽的風氣卻日益盛行。這種局面,可不是人們所說的使國家正本清源的好現(xiàn)象啊。殿下以才高一世之資。偏有多災多難的陽九之運,禮樂征伐兼而用之,才有希望實現(xiàn)中興大業(yè)。現(xiàn)確實應該以古人之法來治理天下,興學校提倡學業(yè),以教導培養(yǎng)后進,讓他們逐步受到禮義的熏陶浸潤,使文王武王的圣明之道由衰微而重新振興,使被人遺忘的俎豆之禮得到恢復和張揚。當今敵虜勢力正強,國家蒙受的恥辱未能洗雪,忠臣義士們因此扼腕撫胸,郁憤難消。若是禮儀制度牢固地確立了,淳樸的風尚漸漸形成,就會使眾人深受禮教的感化、廣被圣朝的恩德。使缺失的帝王典則得以補全,使廢弛的皇朝綱紀得以恢復,讓獸心者洗心革面,讓貪婪兇惡之徒收斂自己的性情。憑揖讓之舉使四夷臣服,以緩帶從容之姿使天下歸心。得到先王之道,這些還有什么難的。古代的有虞舞干戚使三苗歸順,魯僖公作泮宮使淮夷賓服。齊桓、晉文的霸業(yè),都是先教化而武力才得以成功?,F(xiàn)今若是依照古代圣王的法則崇尚禮義教化之道,擇取朝中子弟入學,選拔博通禮學之士為師,成教化,定風俗,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br />
元帝司馬睿很高興地采納了王導的建議。
到元帝正式登基的時候,文武百官列隊陪侍,元帝讓王導上來和自己一起坐在御床上。王導堅決推辭,以致于元帝請了三四次,王導說:“如果太陽也和地下萬物一樣,那么老百姓該到哪里沐浴光輝呢?”元帝這才罷了。晉封王導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又以征討華軼的戰(zhàn)功封武岡侯,晉位侍中、司空、假節(jié)、錄尚書,領中書監(jiān)。當時太山太守徐龕反叛,元帝訪求可以鎮(zhèn)守安撫河南的人,王導推舉太子左衛(wèi)率羊鑒。不久羊鑒戰(zhàn)敗,受到處罰。王導上疏說:“徐龕叛逆,好長時間沒有受到誅罰,臣主張武力征討,推薦并委派了羊鑒擔此重任。羊鑒膽小懦弱喪師敗績,有司予以應有的處罰,圣上降天地之大恩,保全了他的性命。然而臣身負重任,總領全局掌握機要,使三軍受挫,這是臣的責任,請求對我予以貶黜,以嚴肅朝廷之法紀?!痹巯略t不許。隨后,代替賀循為太子太傅。當時中興局面處于草創(chuàng)之際,朝中未設史官,王導執(zhí)政時開始設置,從此典籍史錄就較齊備了。其時孝懷太子司馬詮在胡遇害,于是也奉其名諱,有司奏喪禮的規(guī)格,天子舉三朝之哀,群臣一哭就可以了。王導認為皇太子是皇位的繼承者,普天下都有悲哀之情,應該也哀傷三朝而非僅僅是一哭。這一建議被采納了。等到劉隗在朝中得寵用事,王導和元帝的關系逐漸疏遠,但他一任自然安其本分,淡泊自如。有識之士都稱贊王導善于對待升沉興廢。
王敦反叛后,劉隗勸元帝盡誅王氏家族之人,人們議論紛紛,都為之擔心。王導率族中兄弟子侄二十余人,每天天亮時到臺閣處等待議罪領罰。元帝因王導素來忠誠正直,特地還給他朝服,并召見了他。王導叩首答謝說:“叛臣賊子,哪個朝代沒有呢,但想不到會出在我們王氏家族中?!痹鄢嘀_走下來拉著王導的手說:“茂弘,我正要托付公侯之命與你,你怎么說這樣的話呢?!庇谑窍略t說:“王導以大義而滅親,可以把我任安東將軍時的符節(jié)授予他?!钡酵醵氐脛莸臅r候,任王導為尚書令。當初,西都淪陷,海內都盼望明主,群臣及四方郡國都勸元帝登基就大位。其時王氏家族正興盛,有專天下之權的野心,王敦畏懼元帝賢能,準備違背人們的公議另立他人,王導堅持力爭才沒能實行。及這次奪權之爭,王敦對王導說:“當初不聽我的話,這次差點滅族?!钡鯇詧猿之敵醯闹鲝?,王敦沒有辦法讓他改變態(tài)度。
自從漢魏以來,朝廷賜謚號多是依據(jù)其人的封爵,有人雖然地位高德行聲譽重,因沒有爵位,按例不加封謚號。王導上疏說:“武職官員有爵必定加謚,而卿校常伯等官因無爵不得其謚,這種做法不符合賜謚制度的本意?!边@一建議被采納。自此以后,公卿等文職官員沒有爵位的也可加封謚號,這都是王導提議的結果。
當初,元帝喜愛瑯王牙王司馬裒,有以他取代長子司馬紹的想法,去征求王導的意見。王導說:“立太子都是立長子,而且司馬紹也很賢明,不應當隨意改變。”元帝還是猶豫不決。王導天天勸諫,太子的名分才得以確立。
到明帝司馬紹即位時,王導奉元帝遺詔輔佐朝政,解除揚州刺史職務,遷官司徒之位,依照曹魏時陳群輔佐魏明帝的先例。后王敦領兵向京師逼進,當時王敦正患病,王導率族中子弟為王敦發(fā)喪,大家都以為王敦已死,于是膽氣倍增斗志高昂。明帝討伐王敦,使王導假節(jié),都督諸軍,領揚州刺史之銜。王敦被討平,王導晉封為始興郡公,食邑三千戶,賜絹九千匹,進位太保,司徒之職依然如前,特許他帶劍上殿,入朝不拜,禮贊時不呼其名。王導堅決推辭不受。明帝駕崩,王導又和庾亮等人一同受遺詔,共同輔佐幼主,就是成帝司馬衍。為王導加羽葆鼓吹儀仗,班劍二十人。石勒之兵侵犯阜陵,下詔加封王導為大司馬,假黃鉞勒之儀仗,出兵討伐。軍隊停留在江寧,成帝親自在郊外為之餞行。不久敵人退走,王導解除大司馬之職。
庾亮準備下詔召蘇峻,和王導商議此事。王導說:“蘇峻奸詐多疑,必定不肯奉詔前來。山川原野中,可以躲藏毒蟲猛獸,蘇峻在外,還不至于馬上發(fā)難,應暫時包容不驚動他?!蓖鯇Я帲琢敛宦?,終于詔請?zhí)K峻,接著禍亂就發(fā)生了。朝廷六軍戰(zhàn)敗,王導進入宮中侍衛(wèi)成帝。蘇峻因王導德高望重,不敢加害,仍讓他官居原職處于自己位置之上。蘇峻逼迫成帝駕幸石頭城,王導竭力爭執(zhí)不起作用。蘇峻天天在成帝面前放肆地胡言亂語,王導擔心會有不測之禍。當時蘇峻部下路永、匡術、賈寧都勸說蘇峻,要他殺掉王導,盡誅朝中大臣,重新安置上自己的心腹。蘇峻敬畏王導,不聽他們的勸告,因此路永等人和蘇峻產(chǎn)生了矛盾。王導派參軍袁耽暗中開導、誘勸路永等人,謀劃讓成帝潛逃出來投奔陶侃、溫嶠的義軍。由于蘇峻防守看護甚嚴,事情未能成功。王導只好帶著兩個兒子隨路永逃奔到白石。
蘇峻之亂平息后,宮廷宗廟都被焚為灰燼。溫嶠建議遷都到豫章,東吳之地的豪杰們請求定都于會稽,這兩種意見爭來爭去,不知哪樣為好。王導說:“建康,古時的金陵,過去就是帝王之都,而孫仲謀、劉玄德都說這里是帝王之宅。古代帝王不必因簡陋豪華而移都,如果能弘揚衛(wèi)文公以大布之衣大帛之冠為君的風尚,則可無事不成。若不勤勉耽于安樂,即使找到一塊樂土,也會變成廢墟。況且北方敵寇像游魂一樣,窺伺我們的空隙,我們一旦有膽怯的表現(xiàn),跑到南越之地,再想得到威望和實力,恐怕是難以辦到。現(xiàn)在應該特別鎮(zhèn)靜,這樣民情便可自安了?!庇纱藴貚挠媱澪茨軐嵤?br />
王導善于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辦事,雖然每天開支用度沒有寬余,可一年總還有些節(jié)余。當時朝廷財政枯竭庫藏空虛,只有粗絲布幾千端,出售到市上卻無人購買,因而朝廷開支非常困難。王導很著急,就和朝中的一些名賢都用這種粗布做衣裳,于是人們紛紛仿效他們也穿這種衣服,這些布匹的價錢一下子就貴了起來。這才令主管者去賣,每端布賣到一兩金。王導就是這樣被人仰慕。
咸和六年(331)冬,舉行冬祭,下詔將祭品送給王導,并說“不必下拜?!蓖鯇нB連推辭不敢承受。當初,成帝年幼,每次見到王導,都要下拜。又曾在給王導的詔書上寫著“惶恐地說”這樣的話,中書省起草的詔書,則稱“敬問”,這以后就成了定規(guī)。后來正月初一,王導入朝,成帝還親自起來迎接。
當時天下大旱,王導上疏請求退職。詔書說:“圣明的君主管理天下,行動都要合乎天道,舉止不能偏離了規(guī)則,這才能使人倫肅整,萬物生長順利。我肩負祖宗基業(yè)的重任,受著王公的推舉輔佐,但不能繼承仰接古圣王的遺風,使宇宙萬物平安,造成天旱日久,萬民憂愁怨胥,國家的不幸,責任在我一人??すt明通慧,精于道博于理,才志弘大深遠,功蓋四海,輔助朝政已有三代,國家之典則沒有廢亡,都是由于郡公像仲山甫那樣輔佐的結果。而現(xiàn)在貶低自己的功績,引咎自責?,F(xiàn)在把元首的過失,移給宰輔大臣來承擔,這更會增加我的過錯。國家治理的萬千事機,不可一日不理,明公應該放下謙虛禮讓的個人品節(jié),而承擔起治世經(jīng)國的大任。門下省速遣侍中以傳達我的誠意?!蓖鯇詻Q地推讓,朝廷數(shù)次下詔懇請,然后才繼續(xù)執(zhí)掌朝政。
王導平素儉樸寡欲,倉中沒有積蓄的糧米,穿衣不同時穿兩件帛衣?;实壑篮螅徒o他布萬匹,以供他私人開支。王導體弱患病,出席不了朝會,皇帝就親自到他府中,置酒設樂,然后用輿車將他接到殿里,皇帝就這樣敬重尊崇他。
石季龍的軍隊出來侵掠到了歷陽,王導請求出征討伐。朝廷加大司馬職,授黃鉞節(jié)杖,領中外諸軍事,設置左右長史及司馬,供給布萬匹。敵人隨即退走,解除大司馬職,又轉任中外大都督,進升太傅之位,又拜丞相,依照漢朝制度,罷去司徒之設,以職權歸于丞相。晉封的符命上說:“朕過去常常遭到不幸,登上帝位,又正值多災多難之際,禍亂一件接一件發(fā)生。公經(jīng)文有九職之功,興武有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之七德,外安定四海,內整頓八政,天地得以平安,人神和諧,其功業(yè)如同伊尹,其道德可比姬旦。追慕古時的唐堯虞舜,重用俊杰之人,隆重地任命群臣,誠然安治,眾人都有功績。朕也希望依憑公的深廣的謀略,依靠公的杰出的智慧,以古代的這種設置銜位授予上公,使之永遠輔佐晉朝。愿公接受委命行使職權,謹慎地遵循古人的道德遺訓,以盡天職,這正是美政之所在呀,愿明公以此為鑒?!?br />
這一年,其妻曹氏去世,朝廷追贈以金章紫綬。當初,曹氏性格嫉妒,王導非常畏懼她,于是暗中在別處置下館舍,以安置其他的姬妾,曹氏知道后,要親自去查看。王導深怕姬妾們會受到曹氏的凌辱,命人馬上準備車駕趕去,還怕速度太慢,用手中拿的拂塵柄當鞭子趕牛奔跑。司徒蔡謨聽說這事后,取笑王導說:“朝廷恐怕要為公加九錫了?!蓖鯇Р挥枥頃?,只是謙恭地走開算了。蔡謨又說:“我沒聽說過別的什么東西,只知道有短轅的牛車,長柄的拂塵?!蓖鯇н@才大怒,對人說:“我和各位賢能一起在洛陽游玩時,哪里聽說過這個姓蔡的小子!”
當時庾亮因為名望高而所轄地盤狹窄,于是出鎮(zhèn)外地。南蠻校尉陶稱挑撥說:“庾亮一定會舉兵向內?!眲裢鯇О抵幸岱馈M鯇дf:“我和庾元規(guī)休戚與共,這些無根無據(jù)的議論,不應當出自智者之口。如果就像你說的那樣,庾元規(guī)真的領兵打進來,我就頭戴角巾穿上便服回家,有什么可擔憂的?”又給陶稱寫信,說因為庾亮是皇帝的大舅,應該盡心盡力侍奉。這樣一來,挑撥的謠言就平息了。當時庾亮雖鎮(zhèn)守于外,但還執(zhí)掌著朝政大權,又據(jù)于上流之形勝,手握強兵,一些順風轉舵的人都投奔他。王導在朝中心內不平,常常在刮起西風的時候,用扇子擋起風塵,慢吞吞地說:“庾元規(guī)吹起的灰塵把人弄臟了?!?br />
自漢魏以來,群臣不拜皇帝的陵墓,王導因和元帝親密得如同布衣之交一樣,不僅僅只是君臣關系,每一次提拔封賞,都到陵前拜祭,不勝悲哀。由此下詔百官拜帝王之陵,這是由王導開始的。
咸康五年(339),王導去世,時年六十四歲。皇帝在朝堂上為之舉哀三天,派遣大鴻臚持符節(jié)監(jiān)護治喪之事。喪者的衣衾服飾、棺槨車馬,一律按照漢博陸侯霍光和本朝安平獻王司馬孚的喪葬規(guī)格,安葬時,賜給九游鍂車京車、黃屋左纛、前后羽葆鼓吹、武賁班劍百人,中興以來的名臣沒有誰能夠相比。朝廷追悼的冊書說:“高位用來酬射大德之人,厚爵用來報答大功之人。至于蓋棺定論,追述一生的行跡,給予應有的崇高謚號,使之英名流傳百代,就是因為這些。惟公心胸開朗豁達,心居玄冥之處,覽知萬物,淡泊無欲約束自己,仁義體民廣布恩惠。流連于塵務之外,英名傳遍華夏,隱于世外等待機遇,暗中運籌謀劃。過去我中宗元皇帝、肅祖明皇帝基業(yè)初定中興之始,以誠信托重任于深居之中,于是謀劃指揮以定江東,拱手無為靜心而治,使眾臣盡力政績顯著。其威望之所振動,能使邪惡的人改邪歸正,盛千之感化,能使惡獸木壽杌改變其兇性。順天地之理調和陰陽,依人倫之禮肅順秩序。遙遠的遼東隴西都承其風教,南方丹穴之地也都望影而歸附。這樣蓋世的奇功,使人們復興了宣皇帝、武皇帝的業(yè)績,國家神器得以保全,全是公的智慧決策。還有公受詔負命,保著我這幼童登基,遭到一次次的艱難坎坷,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把將要淪墜的局面扭轉過來,把即將傾倒的大廈扶正并廣施仁政。經(jīng)緯三朝之政其德其影響深遠。正要依靠你的才德,以安定四海,誰知蒼天不同情我,突然間你就薨殂而去,我心內無比的悲痛。就是殷失去了宰相伊尹,周失去了周公召公,也不會比我更難受了。今特遣使持節(jié)、謁者仆射任瞻錫謚號為文獻,祠以太牢。你的魂魄有靈,請來接受這種殊榮吧?!?br />
王導的兩個弟弟:王穎、王敞,年少時和王導一樣知名,當時人們以王穎比溫嶠,以王敞比鄧攸,兩人都早卒。王導有子六人:王悅、王恬、王洽、王協(xié)、王劭、王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