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丹,字仲公,瑯笽東武人。
研究《詩經(jīng)》,侍奉匡衡。
因推舉孝廉而擔任郎官。
元帝末年,擔任博士,后被免。
建始年間,各州推舉秀才,師丹恢復(fù)擔任博士,出任東平王太傅。
丞相翟方進、御史大夫孔光推舉師丹議論深博、廉正守道,被征進朝擔任光祿大夫、丞相司直。
幾個月后,又擔任光祿大夫給事中,從此之后又擔任少府、光祿勛、侍中,非常受人尊重。
成帝末年,皇上立定陶王為皇太子,以師丹為太子太傅。
漢哀帝即位后,師丹擔任左將軍,被賜爵關(guān)內(nèi)侯,食邑,掌領(lǐng)尚書事,于是代替王莽擔任大司馬,被封為高樂侯。
一個月后,被調(diào)任大司空。
哀帝年輕時在諸侯國,看見成帝把政權(quán)交給外戚掌管,王氏權(quán)勢盛大,常常內(nèi)心憂郁不安。
到自己即位,很想改正這一點。
于是給丁、傅兩家封官爵,來奪取王氏的權(quán)力。
師丹以師傅的身份位居三公,得到皇上信任,上書皇上說“:古時候,君王死后,百官聽從冢宰,三年之內(nèi)不改變先帝的朝政。
先前先帝死后靈柩還在廳堂,皇上就給臣子們以及親屬封官授爵,赫赫然好像都受到寵幸。
封舅父為陽安侯,皇后尊號沒有確定,就預(yù)先分封她的父親為孔鄉(xiāng)侯。
斥退侍中王邑、射聲校尉王邯等人。
詔書頻頻下達,更改政事,非常緊迫。
臣下雖不能明確陳述重大原則,但又不能堅決辭讓爵位,只好一起憑空接受封侯,增加皇上的過錯。
其間郡國多次地震,洪水泛濫淹死百姓,日月不明,五星不按規(guī)律運行,這都是由于舉止失措,號令不統(tǒng)一,法制不健全,陰陽混淆的征兆。
我俯伏思維人之常情,沒有兒子,年齡雖有六、七十歲,還多娶妻妾來廣求繼嗣。
孝成皇帝預(yù)見天命,洞察皇上您,在壯年時克制自己的欲望,立陛下為繼承人。
先帝去世而陛下繼位,四海安寧,百姓不驚怕,這是先帝的圣德符合天人的結(jié)果。
我聽說上天的威嚴好像常在前面,希望陛下仔細思考先帝之所以冊立陛下的深意,并且克制自己,身體力行來觀察臣子順從歸化。
天下,是陛下的家,陛下的近親何必擔心不富貴,不應(yīng)該倉促行事。
先帝沒有衡量我的能力,就讓我擔任太傅,陛下稱臣為師傅,所以我無功勞卻擔任要職,被分封大的侯國,多賜黃金,位居三公,職責在于輔佐皇上,卻不能盡忠彌補皇上過錯,而讓百姓私下議論,災(zāi)異多次出現(xiàn),這是我的大罪。
我不敢要求辭職回歸家里,恐怕欺詐的嫌疑。
我很慚愧地擔負重任,道義上不能不竭盡死力效忠皇上。”師丹幾十次上書皇上,大多是切中時弊的肺腑直言。
起初,哀帝即位,成帝的母親被稱為太皇太后,成帝的趙皇后被稱為皇太后,而皇上的祖母傅太后與母親丁后都在諸侯國里,自以定陶共王來稱呼。
高昌侯董宏上書說“:秦莊襄王的母親本來是夏氏,卻為華陽夫人收養(yǎng)為女,到他即位后,都被稱為太后。
皇上應(yīng)該立定陶共王后為皇太后?!被噬习堰@件事交付給有司,當時師丹以左將軍的身份與大司馬王莽一起上奏彈劾董宏“知道皇太后是至尊稱號,是天下一統(tǒng),而引證亡秦作為比喻,連累圣明,是不應(yīng)該說的,大不道”。
皇上剛即位,較謙讓,采納了王莽、師丹的話,把董宏免為庶人。
傅太后大怒,要挾皇上自己將一定要稱尊號,皇上于是追尊定陶共王為共皇,尊傅太后為共皇太后,丁后為共皇后。
郎中令泠褒、黃門郎段猶等人又上奏說“: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都不應(yīng)該再引用定陶藩國之名加在尊號前面,車馬衣服應(yīng)該都與至尊之號相符,設(shè)置二千石以下的官吏各司其職,還應(yīng)該為共皇在京城設(shè)立廟堂?!被噬嫌职堰@交給臣下商議,有司都認為應(yīng)該像泠褒、段猶所說的去做。
只有師丹另持議論說“:圣王制訂禮儀取法于天地,所以尊卑的禮儀明確,那么人間的等級關(guān)系就端正,人間的等級關(guān)系端正,那么天地各得其位而陰陽順乎節(jié)令,君主與萬民都受福佑。
尊卑是用來端正天地之位的,不可混亂。
現(xiàn)在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皇為尊號,是由母從子、妻從夫的禮儀決定的。
皇上想設(shè)官置吏,車馬服飾與太皇太后等同,這不是來明確傅太后與丁后不能與元后并尊的禮儀呵。
定陶共皇的謚號已在以前確定,按禮儀不能再改變。
現(xiàn)在皇上要在京城設(shè)立廟堂,而讓臣下祭祀,這是沒有主人的廟堂。
再加上親情關(guān)系已完結(jié)而應(yīng)拋開這種關(guān)系,無故遺棄一國太祖的永遠的祭祀,而順從沒有主人應(yīng)當毀掉的不正當?shù)亩Y儀,這不是來尊重共皇。”師丹因此逐漸不合皇上心意。
適逢有人上書說古代用龜貝為貨幣,現(xiàn)在用錢換了它,百姓因此貧困,應(yīng)該改革幣制。
皇上向師丹問這件事,師丹回答說可以改革。
皇上把奏章交付給有司商議,都認為盛行用錢交易很久了,難以很快改變。
師丹是一年老之人,忘記先前說的話,后來跟隨公卿一起商議。
加之師丹派官吏上書言事,官吏私自刻寫內(nèi)容,丁、傅兩家子弟聽說了這件事,派人上奏控告師丹呈進密封的奏章而行道之人遍持其書奏。
皇上拿這件事詢問將軍、中朝臣子,都回答說“:忠臣不顯揚規(guī)諫,大臣奏事不應(yīng)該泄露所奏內(nèi)容,讓吏民傳寫流傳四方。
‘大臣不保守秘密就要喪失生命’,應(yīng)該把這事交給廷尉處理?!被噬习堰@事交給廷尉,廷尉彈劾師丹大不敬。
事情沒有決斷,給事中博士申咸、炔欽上書,說“:師丹學(xué)問和品行無與倫比,從近世以來大臣能像師丹者少。
師丹抒發(fā)郁悶,進呈密件,沒能深思遠慮,讓主簿書寫,漏泄的罪過不在師丹。
因這將他貶黜,恐怕不能滿足眾人之心?!鄙袝鴱椲郎晗?、炔欽:“師丹有幸以儒官的身份被選拔成為皇上的心腹之人,皇上用他的話來斷事而定所疑,知道師丹是國家的重臣,評論其罪過而給以處罰,是國家慎重的事情,申咸、炔欽起初依照經(jīng)義認為應(yīng)當審理,事情已經(jīng)顯露后,就又上書胡亂稱譽師丹,前后不相符合,對皇上不敬?!被噬习焉晗獭⑷矚J的俸祿每人減少二等,于是下詔將師丹免官說“:三公,是我的心腹大臣,輔佐善政觀察過失,統(tǒng)領(lǐng)百官,使天下和睦同心。
我因有不清楚的地方,才把大權(quán)委付給你,其間陰陽失調(diào),寒暑失常,災(zāi)異變怪之事屢屢發(fā)生,山崩地震,黃河決口,山泉噴涌,淹死人民,百姓流離失所,心無所向,司空的職責有如廢除了一樣。
你在位有三年之久,沒聽到你的忠言佳計,反而有推薦同黨不公正的名聲。
從前我拿選拔力田之人、議論改革幣制的奏章給你看,你在朝廷內(nèi)為我建議可以改革不用遲疑。
我拿你的議論廣泛詢問朝臣,你卻與很少的人意見相同,在朝廷外則認為改革沒有好處,讓觀聽的人把過錯歸結(jié)到我身上。
我隱忍下來沒有公開,替你承擔過失。
我討厭那些拉幫結(jié)派的人弄虛作假破壞教化,并漸以成俗,所以我屢次以書勸誡你,希望你反省自己不埋怨別人,但你反而不接受,退朝后在背后議論。
到你呈進密奏時,密奏內(nèi)容傳于道路,聞于朝市,議論的人認為大臣不忠,罪陷重刑,獲取虛名,誹謗紛紛,傳布四方。
心腹之人尚且如此,那疏遠之人又將怎樣?與‘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近乎錯誤,將憑什么做屬下的表率,使遠方的人歸附親近?我思慮你位尊任重,考慮事情不周密,懷詐誤國,進退違命,言論反復(fù),我很為你感到羞愧,這不是恭承天地,永保國家的意思。
因你曾做過我?guī)煾担蝗绦哪阕尓z官考審,我已下詔有司赦君不審理。
應(yīng)交出大司空高樂侯印綬,罷官回家?!鄙袝钐屏稚鲜枵f“:我私下看見免除大司空師丹的詔書,深為痛切,君子的文章,為賢能的人隱去過錯。
師丹在經(jīng)學(xué)方面為儒者宗師,在品德方面為國人表率,親自教誨皇上,位居三公,所犯的罪很小,國內(nèi)百姓沒有看見他的大罪,事情已經(jīng)過去,免除爵位的處罰太重了,京城里的有識之人都認為應(yīng)該恢復(fù)師丹封邑和爵位,讓他奉朝請,這是四方之人所瞻望的。
希望陛下稍微看看眾人的心思,用來安慰報答為師傅的臣子?!被噬下爮牧颂屏值脑?,下詔賜給師丹爵位關(guān)內(nèi)侯,食邑三百戶。
師丹在被免官幾個月后,皇上納用朱博的建議,尊稱傅太后為太皇太后,丁后為帝太后,與太皇太后及皇太后同尊,又為共皇建立宗廟于京城,儀式如同孝元皇帝。
朱博被提升擔任丞相,又與御史大夫趙玄上奏說“:以前高昌侯董宏首次倡導(dǎo)尊號的建議,而為師丹所彈劾上奏,免為庶人。
當時成帝居喪,把政事交給師丹。
師丹沒有深深思考贊揚尊親的禮儀而胡亂瞎說,抑貶尊號,有損孝道,沒有誰比這更不忠的了。
陛下圣德仁慈,很鮮明地確定尊號,董宏由于忠孝又被封為高昌侯。
師丹的惡逆非常明顯,雖然蒙受赦令,但不應(yīng)該有封爵食邑,請求將他免為庶人?!逼渥啾淮饝?yīng)。
師丹于是被廢除爵邑回到鄉(xiāng)里有幾年時間。
平帝即位后,新都侯王莽告訴太皇太后挖掘傅太后、丁太后的墳?zāi)?,收回其印璽,改用民禮埋葬,在定陶侯國內(nèi)毀壞、廢除共皇廟。
所有首倡其議的人如泠褒、段猶等都被遷徙到合浦,又將高昌侯董宏免為庶人。
征召師丹到公車府,賜給他爵位關(guān)內(nèi)侯,享有原來的食邑。
幾個月后,太皇太后下詔大司徒、大司空說“:褒獎有德行的人,賞賜有大功的人,這是古代圣賢的制度,是百王不得改變的規(guī)則。
原定陶太后首造稱呼超越本分的封號,極違背義理。
關(guān)內(nèi)侯師丹對國家忠誠,不怕危難艱苦的處境,執(zhí)守忠節(jié),依據(jù)禮法,明確尊卑制度,確然有柱石的堅固,面臨生死存亡的大事而不改變臨難不茍的節(jié)操,可稱得上是國家的忠臣了。
有司條奏建議定立尊號的邪惡小人已被斥退,而對師丹的功勞未加封賞,這與先賞后罰的禮儀不符,不是表彰有德之人報答其功勞的作法。
特把厚丘中鄉(xiāng)的二千一百戶封給師丹做義陽侯?!币粋€多月后師丹死,謚號節(jié)侯。
師丹的兒子師業(yè)繼承爵位,王莽下臺后才廢爵。
班固評論:何武薦舉公孫祿為大司馬,王嘉爭辯不該增加董賢封邑,師丹議論丁、傅不該稱尊號,終以王莽篡位、董賢遇禍、丁、傅喪敗告結(jié)。
當王莽興起時,朝廷內(nèi)外賓服,董賢所受寵愛與皇上的內(nèi)外親屬相同,何武、王嘉勢力弱小,好似以一蕢之土阻塞江河,自身沉沒。
師丹與董宏互受賞罰,痛心呵!所以說“隨時曲直則廢于正道,違忤流俗則其身不安,”這是古人難于接受爵位的原因。
研究《詩經(jīng)》,侍奉匡衡。
因推舉孝廉而擔任郎官。
元帝末年,擔任博士,后被免。
建始年間,各州推舉秀才,師丹恢復(fù)擔任博士,出任東平王太傅。
丞相翟方進、御史大夫孔光推舉師丹議論深博、廉正守道,被征進朝擔任光祿大夫、丞相司直。
幾個月后,又擔任光祿大夫給事中,從此之后又擔任少府、光祿勛、侍中,非常受人尊重。
成帝末年,皇上立定陶王為皇太子,以師丹為太子太傅。
漢哀帝即位后,師丹擔任左將軍,被賜爵關(guān)內(nèi)侯,食邑,掌領(lǐng)尚書事,于是代替王莽擔任大司馬,被封為高樂侯。
一個月后,被調(diào)任大司空。
哀帝年輕時在諸侯國,看見成帝把政權(quán)交給外戚掌管,王氏權(quán)勢盛大,常常內(nèi)心憂郁不安。
到自己即位,很想改正這一點。
于是給丁、傅兩家封官爵,來奪取王氏的權(quán)力。
師丹以師傅的身份位居三公,得到皇上信任,上書皇上說“:古時候,君王死后,百官聽從冢宰,三年之內(nèi)不改變先帝的朝政。
先前先帝死后靈柩還在廳堂,皇上就給臣子們以及親屬封官授爵,赫赫然好像都受到寵幸。
封舅父為陽安侯,皇后尊號沒有確定,就預(yù)先分封她的父親為孔鄉(xiāng)侯。
斥退侍中王邑、射聲校尉王邯等人。
詔書頻頻下達,更改政事,非常緊迫。
臣下雖不能明確陳述重大原則,但又不能堅決辭讓爵位,只好一起憑空接受封侯,增加皇上的過錯。
其間郡國多次地震,洪水泛濫淹死百姓,日月不明,五星不按規(guī)律運行,這都是由于舉止失措,號令不統(tǒng)一,法制不健全,陰陽混淆的征兆。
我俯伏思維人之常情,沒有兒子,年齡雖有六、七十歲,還多娶妻妾來廣求繼嗣。
孝成皇帝預(yù)見天命,洞察皇上您,在壯年時克制自己的欲望,立陛下為繼承人。
先帝去世而陛下繼位,四海安寧,百姓不驚怕,這是先帝的圣德符合天人的結(jié)果。
我聽說上天的威嚴好像常在前面,希望陛下仔細思考先帝之所以冊立陛下的深意,并且克制自己,身體力行來觀察臣子順從歸化。
天下,是陛下的家,陛下的近親何必擔心不富貴,不應(yīng)該倉促行事。
先帝沒有衡量我的能力,就讓我擔任太傅,陛下稱臣為師傅,所以我無功勞卻擔任要職,被分封大的侯國,多賜黃金,位居三公,職責在于輔佐皇上,卻不能盡忠彌補皇上過錯,而讓百姓私下議論,災(zāi)異多次出現(xiàn),這是我的大罪。
我不敢要求辭職回歸家里,恐怕欺詐的嫌疑。
我很慚愧地擔負重任,道義上不能不竭盡死力效忠皇上。”師丹幾十次上書皇上,大多是切中時弊的肺腑直言。
起初,哀帝即位,成帝的母親被稱為太皇太后,成帝的趙皇后被稱為皇太后,而皇上的祖母傅太后與母親丁后都在諸侯國里,自以定陶共王來稱呼。
高昌侯董宏上書說“:秦莊襄王的母親本來是夏氏,卻為華陽夫人收養(yǎng)為女,到他即位后,都被稱為太后。
皇上應(yīng)該立定陶共王后為皇太后?!被噬习堰@件事交付給有司,當時師丹以左將軍的身份與大司馬王莽一起上奏彈劾董宏“知道皇太后是至尊稱號,是天下一統(tǒng),而引證亡秦作為比喻,連累圣明,是不應(yīng)該說的,大不道”。
皇上剛即位,較謙讓,采納了王莽、師丹的話,把董宏免為庶人。
傅太后大怒,要挾皇上自己將一定要稱尊號,皇上于是追尊定陶共王為共皇,尊傅太后為共皇太后,丁后為共皇后。
郎中令泠褒、黃門郎段猶等人又上奏說“: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都不應(yīng)該再引用定陶藩國之名加在尊號前面,車馬衣服應(yīng)該都與至尊之號相符,設(shè)置二千石以下的官吏各司其職,還應(yīng)該為共皇在京城設(shè)立廟堂?!被噬嫌职堰@交給臣下商議,有司都認為應(yīng)該像泠褒、段猶所說的去做。
只有師丹另持議論說“:圣王制訂禮儀取法于天地,所以尊卑的禮儀明確,那么人間的等級關(guān)系就端正,人間的等級關(guān)系端正,那么天地各得其位而陰陽順乎節(jié)令,君主與萬民都受福佑。
尊卑是用來端正天地之位的,不可混亂。
現(xiàn)在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皇為尊號,是由母從子、妻從夫的禮儀決定的。
皇上想設(shè)官置吏,車馬服飾與太皇太后等同,這不是來明確傅太后與丁后不能與元后并尊的禮儀呵。
定陶共皇的謚號已在以前確定,按禮儀不能再改變。
現(xiàn)在皇上要在京城設(shè)立廟堂,而讓臣下祭祀,這是沒有主人的廟堂。
再加上親情關(guān)系已完結(jié)而應(yīng)拋開這種關(guān)系,無故遺棄一國太祖的永遠的祭祀,而順從沒有主人應(yīng)當毀掉的不正當?shù)亩Y儀,這不是來尊重共皇。”師丹因此逐漸不合皇上心意。
適逢有人上書說古代用龜貝為貨幣,現(xiàn)在用錢換了它,百姓因此貧困,應(yīng)該改革幣制。
皇上向師丹問這件事,師丹回答說可以改革。
皇上把奏章交付給有司商議,都認為盛行用錢交易很久了,難以很快改變。
師丹是一年老之人,忘記先前說的話,后來跟隨公卿一起商議。
加之師丹派官吏上書言事,官吏私自刻寫內(nèi)容,丁、傅兩家子弟聽說了這件事,派人上奏控告師丹呈進密封的奏章而行道之人遍持其書奏。
皇上拿這件事詢問將軍、中朝臣子,都回答說“:忠臣不顯揚規(guī)諫,大臣奏事不應(yīng)該泄露所奏內(nèi)容,讓吏民傳寫流傳四方。
‘大臣不保守秘密就要喪失生命’,應(yīng)該把這事交給廷尉處理?!被噬习堰@事交給廷尉,廷尉彈劾師丹大不敬。
事情沒有決斷,給事中博士申咸、炔欽上書,說“:師丹學(xué)問和品行無與倫比,從近世以來大臣能像師丹者少。
師丹抒發(fā)郁悶,進呈密件,沒能深思遠慮,讓主簿書寫,漏泄的罪過不在師丹。
因這將他貶黜,恐怕不能滿足眾人之心?!鄙袝鴱椲郎晗?、炔欽:“師丹有幸以儒官的身份被選拔成為皇上的心腹之人,皇上用他的話來斷事而定所疑,知道師丹是國家的重臣,評論其罪過而給以處罰,是國家慎重的事情,申咸、炔欽起初依照經(jīng)義認為應(yīng)當審理,事情已經(jīng)顯露后,就又上書胡亂稱譽師丹,前后不相符合,對皇上不敬?!被噬习焉晗獭⑷矚J的俸祿每人減少二等,于是下詔將師丹免官說“:三公,是我的心腹大臣,輔佐善政觀察過失,統(tǒng)領(lǐng)百官,使天下和睦同心。
我因有不清楚的地方,才把大權(quán)委付給你,其間陰陽失調(diào),寒暑失常,災(zāi)異變怪之事屢屢發(fā)生,山崩地震,黃河決口,山泉噴涌,淹死人民,百姓流離失所,心無所向,司空的職責有如廢除了一樣。
你在位有三年之久,沒聽到你的忠言佳計,反而有推薦同黨不公正的名聲。
從前我拿選拔力田之人、議論改革幣制的奏章給你看,你在朝廷內(nèi)為我建議可以改革不用遲疑。
我拿你的議論廣泛詢問朝臣,你卻與很少的人意見相同,在朝廷外則認為改革沒有好處,讓觀聽的人把過錯歸結(jié)到我身上。
我隱忍下來沒有公開,替你承擔過失。
我討厭那些拉幫結(jié)派的人弄虛作假破壞教化,并漸以成俗,所以我屢次以書勸誡你,希望你反省自己不埋怨別人,但你反而不接受,退朝后在背后議論。
到你呈進密奏時,密奏內(nèi)容傳于道路,聞于朝市,議論的人認為大臣不忠,罪陷重刑,獲取虛名,誹謗紛紛,傳布四方。
心腹之人尚且如此,那疏遠之人又將怎樣?與‘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近乎錯誤,將憑什么做屬下的表率,使遠方的人歸附親近?我思慮你位尊任重,考慮事情不周密,懷詐誤國,進退違命,言論反復(fù),我很為你感到羞愧,這不是恭承天地,永保國家的意思。
因你曾做過我?guī)煾担蝗绦哪阕尓z官考審,我已下詔有司赦君不審理。
應(yīng)交出大司空高樂侯印綬,罷官回家?!鄙袝钐屏稚鲜枵f“:我私下看見免除大司空師丹的詔書,深為痛切,君子的文章,為賢能的人隱去過錯。
師丹在經(jīng)學(xué)方面為儒者宗師,在品德方面為國人表率,親自教誨皇上,位居三公,所犯的罪很小,國內(nèi)百姓沒有看見他的大罪,事情已經(jīng)過去,免除爵位的處罰太重了,京城里的有識之人都認為應(yīng)該恢復(fù)師丹封邑和爵位,讓他奉朝請,這是四方之人所瞻望的。
希望陛下稍微看看眾人的心思,用來安慰報答為師傅的臣子?!被噬下爮牧颂屏值脑?,下詔賜給師丹爵位關(guān)內(nèi)侯,食邑三百戶。
師丹在被免官幾個月后,皇上納用朱博的建議,尊稱傅太后為太皇太后,丁后為帝太后,與太皇太后及皇太后同尊,又為共皇建立宗廟于京城,儀式如同孝元皇帝。
朱博被提升擔任丞相,又與御史大夫趙玄上奏說“:以前高昌侯董宏首次倡導(dǎo)尊號的建議,而為師丹所彈劾上奏,免為庶人。
當時成帝居喪,把政事交給師丹。
師丹沒有深深思考贊揚尊親的禮儀而胡亂瞎說,抑貶尊號,有損孝道,沒有誰比這更不忠的了。
陛下圣德仁慈,很鮮明地確定尊號,董宏由于忠孝又被封為高昌侯。
師丹的惡逆非常明顯,雖然蒙受赦令,但不應(yīng)該有封爵食邑,請求將他免為庶人?!逼渥啾淮饝?yīng)。
師丹于是被廢除爵邑回到鄉(xiāng)里有幾年時間。
平帝即位后,新都侯王莽告訴太皇太后挖掘傅太后、丁太后的墳?zāi)?,收回其印璽,改用民禮埋葬,在定陶侯國內(nèi)毀壞、廢除共皇廟。
所有首倡其議的人如泠褒、段猶等都被遷徙到合浦,又將高昌侯董宏免為庶人。
征召師丹到公車府,賜給他爵位關(guān)內(nèi)侯,享有原來的食邑。
幾個月后,太皇太后下詔大司徒、大司空說“:褒獎有德行的人,賞賜有大功的人,這是古代圣賢的制度,是百王不得改變的規(guī)則。
原定陶太后首造稱呼超越本分的封號,極違背義理。
關(guān)內(nèi)侯師丹對國家忠誠,不怕危難艱苦的處境,執(zhí)守忠節(jié),依據(jù)禮法,明確尊卑制度,確然有柱石的堅固,面臨生死存亡的大事而不改變臨難不茍的節(jié)操,可稱得上是國家的忠臣了。
有司條奏建議定立尊號的邪惡小人已被斥退,而對師丹的功勞未加封賞,這與先賞后罰的禮儀不符,不是表彰有德之人報答其功勞的作法。
特把厚丘中鄉(xiāng)的二千一百戶封給師丹做義陽侯?!币粋€多月后師丹死,謚號節(jié)侯。
師丹的兒子師業(yè)繼承爵位,王莽下臺后才廢爵。
班固評論:何武薦舉公孫祿為大司馬,王嘉爭辯不該增加董賢封邑,師丹議論丁、傅不該稱尊號,終以王莽篡位、董賢遇禍、丁、傅喪敗告結(jié)。
當王莽興起時,朝廷內(nèi)外賓服,董賢所受寵愛與皇上的內(nèi)外親屬相同,何武、王嘉勢力弱小,好似以一蕢之土阻塞江河,自身沉沒。
師丹與董宏互受賞罰,痛心呵!所以說“隨時曲直則廢于正道,違忤流俗則其身不安,”這是古人難于接受爵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