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ㄌワL中風)凡十門
[卷第十三] 胎風第一
《圣惠》論∶夫小兒在胎中之時,臟腑未具,神氣微弱,其母或調適失宜,食飲不節(jié),嗔怒無度,舉動驚胎。
或坐臥當風,或觸冒寒暑,腠理開泄,風邪所傷,入于胎中。兒生之后,邪氣在于臟腑,不得宣通;而又洗浴當風,包裹失度,冷觸臍帶,風傷四肢,乳哺不調,痰熱壅積。則令壯熱吐,睡里饒驚,心神不安,手足抽掣,身體強直,眼目反張,故號胎風。若風熱不除,變成癇疾也。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胎風候歌∶人間此患太幽微,此患醫(yī)流必少知。一百日中同一氣,三周天度是胎期。子生身熱如湯潑,胎熱還因是母肥。腦額有瘡難得效,必因胎內與夫為。生瘡兩腳如穿爛,此去難推五歲期。一臘未經先撮口,兩拳雙握背腰齊,便知臟腑生邪毒。只限三朝骨肉離。男子握拳指歸里,女兒向外不堪醫(yī)。須看逆候難行藥,更求筋脈在中眉。眉里有筋紅碧色,(一云青碧色。四十八候云∶紅兼赤。)算來有命莫相疑。若有黑光千萬死,(《鳳髓經》云∶眉里赤紅。四十八候此一句云∶黑綠若還兼青色。)此身何處覓良醫(yī)。
此產母食毒物或多飲酒,便胎氣熱。孩兒生下,一如湯潑,身赤有溜,氣常急者不治。或有白溜者亦然,過三歲則定。婦人八、九個月,有身尚未止房事,所以額上并腳上有瘡。其瘡雖較較而復發(fā)甚者,必主臍風、撮口,牙關緊急,受命亦短,不盡天年也。若生下孩兒,手大指握拳時,男子指在外,女子指在內則順也,逆者必死。若眉中上下青紅鮮靜者生,若色不快則惡候,須節(jié)次看證候調理。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胎風歌同。后云∶此候如是頭長子,或母身大,或夏天抱惜過度,初生七、八日間發(fā)后看大拇指,男兒向外,女兒向里,更看赤脈在眉間,形證順則安,逆則死。多有醫(yī)人不識,呼作脾風者,誤也??上峦瑁ǚ揭娨磺邪B門中。)或大青丹。(方見急慢驚風門中。)三、五歲方進通經散。(方見本門。)《圣惠》治小兒胎風搐搦,筋脈拘急,牙關或時緊硬。
犀角丸方
犀角屑天南星(炮裂)白附子(炮裂)干蝎(微炒)天麻麻黃(去根節(jié)。各半兩)白花蛇(一兩,酒浸,去皮骨,炙令黃)以上七味搗,羅為末,用無灰酒二大盞攪令勻,于慢火上煎;旋添酒不住手攪,以酒盡為度。次入∶牛黃膩粉朱砂水銀(以棗肉研令星盡。各一分)麝香(半分)虎睛(一對,微炙)龍腦(一錢)上件藥并細研,都入酒煎,膏內看硬軟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竹瀝下三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胎風驚熱,手腳急強。
天竺黃散方
天竺黃(細研)胡黃連犀角屑天麻(酒浸,焙干)蟬殼(微炙。各一分)牛黃(半分,細研)上件藥搗為散,都研令勻。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一字,二歲以上加藥服之。
《圣惠》治小兒胎風驚熱,搐搦、心神煩亂或渴。
牛黃散方
牛黃(細研,半分)人參(去蘆頭)甘草(炙微赤,銼)郁金川大黃(銼碎,微炒)朱砂(細研,水飛過)胡黃連(各半兩)真珠(末,一分)上件藥搗,羅為細散,都研令勻。不計時候,以蜜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胎風,心熱驚癇。
朱砂散方
朱砂牛黃天竺黃鐵粉(各一分)麝香(半分)上件藥都研令細,每服以竹瀝調下半錢。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胎風驚熱。
牛黃散方
牛黃朱砂(并細研。各一分)天竺黃鉛霜(各細研)人參(去蘆頭。各半兩)馬牙硝(一兩,細研)上件藥搗,羅細為散。每服以薄荷湯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胎風及驚風。
虎睛丸方
天麻(酒浸,焙干)干蝎(微炒)烏蛇肉(炙微黃)羌活獨活僵蠶(微炒)麝香(細研。各一分)虎睛(一對,酒浸,炙微黃)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研破,不計時候,以薄荷湯服之。
《圣惠》治小兒胎風發(fā)作,抽掣,渾身急強,眼目反張。
水銀丸方
水銀天麻(酒浸,焙干)天南星(炮裂)白附子(炮裂)白僵蠶干蝎(并微炒。各一兩)腦麝(細研)藿香(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先用少許棗泥研水銀星盡,與諸藥末同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薄荷酒研三丸服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得汗出立效。
《圣惠》治小兒胎風,手足搐搦,遍身壯熱。
牛黃丸子方
牛黃朱砂(各細研)犀角屑蝎梢(炒)水銀(用黑鉛一分同結砂子,細研)天漿子天南星(炮裂。各一分)麝香(一分,細研)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糯米飯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薄荷湯化破三丸服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胎中久積風熱,發(fā)渴,手足搐搦,多驚不睡。
露蜂房丸方
露蜂房(炒令黃色)天南星(炮裂。各半分)蠶蛾(微炒)朱砂(細研,水飛過。各半兩)天漿子(三十枚,微炒)干蝎(微炒)膩粉牛黃(細研)水銀(以棗泥研令星盡。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以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煎槐、柳、薄荷湯下五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胎風,搐搦、壯熱、多驚。
天竺黃丸方
天竺黃(細研)天南星(炮裂)胡黃連(各半兩)鉛霜牛黃(并研細。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研入牛黃等令勻,用棗肉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乳汁研破三丸服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如三歲以上用酒及荊芥湯下。
《圣惠》治小兒胎風,手足抽掣。宜服
牛黃丸方
牛黃天竺黃(各半兩)羌活(末)麝香(各一分)蝎(二枚,頭尾全,炒)上件藥研,羅為細末,煉蜜和為丸如麻子大。一、二歲兒不計時候,以薄荷湯下三丸,三四歲兒每服五丸。
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胎風,四肢驚掣,痰涎壅滯。宜服
水銀丸方
水銀(半兩,黑錫半兩同結作砂子)天麻(酒浸,焙干)干蝎(微炒)半夏(湯洗七遍去滑)郁金白附子(炮裂。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以軟飯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薄荷湯下一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四十八候治小兒胎風。
通經散方
人參茯苓朱砂(各一分)當歸(半兩)蝎牛膠(各一錢)蟬蛻(七個)紅芍藥(二分)甘草(五寸,炙)犀角(少許)上為末。每服一錢半,麥門冬湯調下,杏仁湯亦可。
《張氏家傳》
蝎梢散
治小兒胎風,天,客忤,急慢驚風,往來潮搐,涎盛喘逆,哽氣不安。
人參(三錢)白僵蠶(一分,直者)全蝎(一十四個)辰砂真麝(各一分)上件三味為細末外,再入辰砂、麝香同研勻。每服一字,金銀薄荷湯調下。如慢驚,即入白附子末一分。
[卷第十三] 一切風第二
《千金翼》
丹參膏
主傷寒時行,賊風惡氣。在外肢節(jié)痛攣,不得屈伸,項頸咽喉,痹塞噤閉。入腹則心急腹脹,胸中嘔逆,藥悉主之。病在腹內服之,在外摩之。緩風不遂,濕痹不仁,偏枯拘屈,口面斜,耳聾齒痛,風頸腫痹,腦中風痛,石癰,結核,瘰,堅腫未潰,敷之取消;及赤白癮疹,諸腫無頭作癰疽者,摩之令消。風結核在耳后,風水游腫,疼痛ktkt,針之黃汁出。時行瘟氣,服之如棗大一枚。小兒一切風,以意減之方。
丹參蒴根(各四兩)秦艽(三兩)羌活蜀椒(汗,去目,閉口者)牛膝烏頭(去皮)連翹白術(各二兩)躑躅花菊花莽草(各一兩)上十二味切,以苦酒五升、麻油七升合煎,苦酒盡,去滓,用豬脂煎成膏。凡風冷者用酒服。熱毒單服,齒痛綿沾嚼之。
《仙人水鑒》
黃鹽方
治小兒百日內患風,不計名目好惡,悉皆主之。
黃鹽(一斤,研。陶隱居云∶北海鹽黃草粒粗,以作魚及咸菹)薄荷(一斤,搗取汁)水銀(一兩,入二味中同一復時,通赤水成霜,去鹽取之,然后入藥)桃花菊花黃蜀葵花薄荷花牛蒡子(各二分)寒水石(一分)上并生搗如粉,入水銀霜同研令勻,以蜜為丸如麻子大。若是患風者,不計好惡病狀,服之神妙。
《外臺》張文仲療一切風,及偏風發(fā)四肢,口目戾,言語謇澀。其湯不虛人,勝于續(xù)命湯,故錄傳之,特宜老小用之方。
羌活防風(各二兩)生地黃(汁)竹瀝荊瀝(以上三味汁各取一升五合)蜀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八九破。重一兩者有神)上六味切,內前三瀝汁中,寬火煎取一升五合,去滓,溫分二服,服比相去八、九里。若風甚,頻服五、六劑,驗不可論,特宜于老小等。無問冬夏,并宜服之,無忌。隔三日服一劑益佳。忌豬肉、蕪荑。
《外臺》張文仲治小兒一切風。
寒水石煮散方
寒水石石膏滑石白石脂龍骨(各八兩)桂心甘草(炙)牡蠣(熬。各二兩)赤石脂干姜大黃(各半兩)犀角(一兩,屑)上一十二味搗,以馬尾羅篩之,將皮囊盛之,急系頭,掛著高涼處。欲服以水一升,煮五、六沸,內方寸一匕藥,煮七、八沸;下火澄清,瀉出頓服之。每日服亦得,百無所忌。小兒服之,即以意斟酌多少。忌生蔥、海藻、菘菜。
《博濟方》治小兒癱緩,一切風疾;傷寒,小兒驚風等。
雙丸子
天麻(輕炙)蝎梢(須是蜂全者)天南星(炮過)蠶蛾生犀(鎊末)羚羊角(鎊末)朱砂(別研)藿香葉白檀香烏蛇(酒浸,去皮骨,輕炙)零陵香(各一兩)天雄尖麝香(各半兩)牛黃(一分)雄黃(一錢)狐肝(一具,水煮,薄切、焙干,別杵)烏鴉(一只,去嘴、爪、腸肚,于瓦罐內燒為灰,別研,羅入諸藥末內)上件一十七味藥,并揀擇凈,分兩秤足,根據(jù)法修制、搗了;然后更細研令勻,煉蜜為塊,硬軟得所;卻于石上捶三百下,用器盛。每服二丸,薄荷湯下,大人白豆大,小兒綠豆大丸。卒患并三服。癱緩、中風,即膩粉三大錢水調,同藥化下。小兒驚風,金銀薄荷湯下。婦人血風,并產前、產后中風,手足彎曲,當歸紅花酒下。傷寒,豆淋酒下三、五丸。
《博濟方》治一切風毒上攻,心胸不利,口舌干澀,風虛痰壅,不思飲食,及風毒下注,腰腳疼痛,脾虛體黃,腎敗骨弱。疏痰利膈,治癱緩等一切風疾,小兒驚風。
透水丹
川大黃益智子(去皮)茯苓(去皮)茯神(去皮木)蔓荊子(去花葉)威靈仙(去土)天麻仙靈脾(去梗)吳白芷山梔子(七棱小者為上,去皮。各一兩)麝香(一分,別研)細墨(一分,別研,太醫(yī)局方∶燒,用醋淬、研)川烏頭(四兩,生用,去皮臍。太醫(yī)局方用河水浸半月,三日一換水,切作片,焙干,鹽一兩,炒黃去鹽)上并生為末,入麝香、墨拌和勻,蜜搜和入臼內杵一萬下,丸如梧子大。每服薄荷汁、溫酒下兩丸。如卒中,研四丸,用皂角、白礬溫水下立效。癱緩風,每日服三、五丸;常服一丸,茶、酒任下。小兒驚風,入膩粉少許,薄荷汁化半丸灌之。瘰,蔥、茶清下一丸。忌動風毒物。
《博濟方》∶大治大人,小兒一切風疾,但服此藥,無不應效。
神寶丹
自然銅(半斤)金星礬石禹余糧石石膏(以上各一兩)先將上件四味藥,用炭火通赤,傾在釅醋內淬,如此凡一、七度了;放干后都搗,羅為末,入在瓷盆內,以湯淘洗二十度,候浮盡上面黑汁,澄凈了,只收在底真實藥于瓷器內,慢火逼盡水脈,后細研,乃用諸藥如后∶蔓荊子威靈仙茯苓(去皮)天竺黃天仙藤白僵蠶鉛白霜(去毒,麩炒)白蒺藜旋復花莽草犀角(鎊)半夏(湯洗去涎七次,麩炒黃色)藿香(以上各一分)桑螵蛸瓜蒂(各二、七個)赤小豆(四十九粒)人參檳榔(半生半熟。各半兩)劍脊烏蛇(酒浸、去皮骨,炙黃,用肉一兩)真虎骨(一兩,酒浸,炙黃)白龍砂(以白犬先系定,將粟米喂三日,取其第三日糞,淘取粟米焙干,用一兩)上件藥修制、搗、羅了,次用下項藥∶好朱砂(一兩飛)牛黃龍腦(各一分)麝香膩粉乳香(各少許)上以六味藥研殺如塵,用前藥攪和令勻,用槐膠水煮面糊和得所,入鐵臼搗熟,丸如彈子大,焙干。每一粒豆淋酒磨下,作十服,每五服后浸皂角水磨下服之。小兒患,即酌大小以意加減與服,用薄荷金銀湯磨下,神效不可俱迷。
《靈苑》
生朱散
治大人、小兒一切風,及驚癇、風癇久不瘥者。
鐵粉天南星(炮)牛膝人參天麻(炙)黃丹(炒令紫色)青黛附子(炮,去皮臍)干蝎(生)雄黃半夏(生姜汁浸一宿,炒。以上各一兩)輕粉朱砂(各一兩)麝香(半錢,研入)上一十四味同杵,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小兒一字,薄荷湯調下。忌動風毒物。
《靈苑》
太乙流金火道散
治大人、小兒一切風方。
躑躅花肉桂(去粗皮)干姜(刮去皮)附子(去皮臍,并生為末。以上各一錢半匕)上九味各須研碾令極細,又同研令勻。凡氣厥及廁上中惡,大人小兒卒中感厥諸疾,不醒人事,手足搐搦、戴目,悶絕,及元氣、血氣上沖、痛悶欲絕者,頭風夾腦風,傷寒不解,皆吹鼻內,大人一字,小兒半字,得嚏為效。再用不嚏者,難理也。傷寒仍以蔥汁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用薄荷、姜、臘茶下。傷寒久不解者,蔥、酒下十丸,立效。
太醫(yī)局
婁金丸
治諸風,神志不定,恍惚去來,舌強語澀,心忪煩悶,口眼斜,手足曳,及風虛眩冒,頭目昏痛,或施運僵仆,涎潮搐搦,卒中急風,不省人事,小兒驚風諸癇,并皆治之。
天竺黃白附子(炮)牛黃(研)腦麝(研。各一兩)天麻(去苗)防風(去蘆頭)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焙。各三兩)細辛(去苗,洗、焙)天南星(為末,以牛膽汁和作餅子,陰干)川芎白芷(洗)人參(去蘆頭。各一兩半)羌活(去苗)黃(去蘆頭,銼,秤)白僵蠶(去絲)羚羊角(鎊)芍藥甘草()麻黃(去根,節(jié))茯苓(去皮,秤)犀角(鎊)本(洗。各二兩)甘菊(去土,四兩)金箔(一百片為衣)生地黃(汁五升,入蜜一斤、酒二升、酥一兩半,慢火熬成膏,放冷)上為細末,以地黃汁膏子搜和,每兩作五十丸,以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細嚼溫酒下。若中風涎潮、不語昏塞甚者加至三丸,用薄荷自然汁同溫酒共半盞化藥灌之。常服一丸,濃煎人參湯嚼下,薄荷湯亦得。小兒每服皂皂大,薄荷湯化下。
太醫(yī)局
龍虎丹
治丈夫、婦人新得、久患急風緩風,半身不遂,手腳筋衰;及風毒攻疰,遍身瘡疥。頭風多饒白屑;毒風面上生瘡;刺風狀如針刺;癇風急倒作聲;頑風不認痛癢;風頸生斑駁;暗風頭旋眼黑;風面生赤點;肝風鼻悶眼∶偏風口眼斜;節(jié)風肢節(jié)斷續(xù);脾風心多嘔逆;酒風行步不前;肺風鼻塞項疼;膽風令人不睡;氣風肉似蟲行;腎風耳內蟬鳴;陰間濕癢,及小兒驚風方。
大附子(炮,去皮臍,秤)天竺黃牛膝(酒浸,去苗,焙干,略焙)川芎(洗)川羌活(去苗洗,焙,秤)天麻(去苗,生制)半夏(湯浸七次,用生姜汁制)細辛(去苗洗,生)何首烏(去粗皮)獨活柴胡(務去苗)桔梗(生)藿香葉(生)黑牽牛()硫黃(結砂子。各二兩)川烏頭(炮,去皮尖、臍,秤)官桂(去粗皮,生用)白僵蠶()香白芷(生)舶上茴香(微)甘松香(洗去土,焙,秤)縮砂仁菊花去土,生)五靈脂(生。各五兩)烏蛇(酒浸,去皮骨,焙干,秤半斤)白干姜(炮)白蒺藜()防風(去苗,銼)地龍(去土)朱砂(研水飛。各三兩)木香(生)雄黃(水飛)馬牙硝(研)水銀(與硫黃用慢火結成砂子。各一兩)寒水石(燒通赤,研飛,一斤)麝香(一分,研)龍腦(半兩,研)上為細末,煉蜜為劑。每服一丸,如雞頭大,用薄荷酒嚼下,日進一服,重即兩服。產后驚風,亂道見物,朱砂酒磨下。產后身多虛腫血風,頻增昏沉,身如針刺,發(fā)隨梳落,面黃心逆,并煎當歸酒嚼下,日進兩服。若治傷寒,炒蔥豉酒嚼下一、二服,蓋覆出汗立愈。小兒驚風,薄荷酒化下少許。大人急風,口噤失音等,薄荷酒灌之。常服茶、酒任下,不拘時候服。
太醫(yī)局
青州白丸子
治男子婦人半身不遂,手足頑麻、口眼斜,痰涎壅塞,及一切風他藥所不能療者;小兒驚風,大人頭風,洗頭風,婦人血風,并宜服之。
天南星(三兩,生用)半夏(生用,以水浸洗過,白好者七兩)白附子(生用,二兩)川烏頭(去皮臍,生用半兩)上搗,羅為細末,以生絹袋盛,用井花水擺,未出者更以手揉令出,如有滓更研,再入絹袋擺盡為度;放瓷盆內,日中曬,夜露至曉,棄水,別用井花水攪,又曬至來日早,再換新水攪。如此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曬干后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清,為丸如綠豆大。初服五丸,加至十五丸,生姜湯下,不計時候。如癱緩風以溫酒下二十丸,日三服,至三日后,浴當有汗,便能舒展。服經三、五日,呵欠是應。常服十粒已來,永無風痰膈壅之患。小兒驚風,薄荷湯下兩、三丸。
太醫(yī)局
八風散
治風氣上攻,頭目昏眩,肢體拘急煩疼,或皮膚風瘡癢痛,及治寒壅不調,鼻塞聲重,小兒虛風方。
人參(去蘆頭)黃(去蘆頭,銼)甘草(銼,。各二斤)防風(去蘆頭叉枝者)羌活(去蘆頭。各三斤)白芷前胡(去蘆頭。各一斤)藿香葉(去土,半斤)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入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臘茶清調服一大錢亦得。小兒虛風,乳香、臘茶清調服半錢。更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太醫(yī)局
消風散
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痛,項背拘急,肢體煩疼,肌肉蠕動,目眩旋運,耳嘯蟬鳴,眼澀好睡,鼻塞多嚏,皮膚頑麻,搔癢癮疹。又治婦人血風,頭皮腫癢,眉棱骨痛,旋暈欲倒,痰逆惡心,及小兒虛風,目澀昏困,急慢驚風方。
羌活人參(各去蘆頭)芎白茯苓(去皮)白僵蠶(炒)藿香葉(去土)防風(去蘆頭)荊芥穗甘草(銼,炒)蟬殼(以上各二兩)濃樸(去粗皮,姜汁涂,炙熟)陳橘皮(洗凈,焙干。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茶清調下。如久病偏風,每日三服便覺輕減。如脫著沐浴,暴感風寒,頭痛身重,寒熱倦疼,用荊芥、清茶調下,溫酒調下亦得,可并服之。小兒虛風,目澀昏困,及急慢驚風,用乳香荊芥湯調下半錢,并不計時候服。
太醫(yī)局
返魂丹
治小兒諸風癇癲,潮發(fā)螈,口眼相引,項背強直,牙關緊急,目睛上視;及諸病久虛變生虛風,多睡昏困,荏苒不解,速宜服之。
烏犀(鎊)當歸(去蘆頭,酒浸、細切,焙干,微炒。各二兩)蟬殼(去土,微炒)附子(水浸后炮去皮臍)石斛(去根銼)川芎肉豆蔻(去殼,微炒)龍腦牛黃(各別研)朱砂(細研,水飛)雄黃(細研,水飛。
以上各半兩)天麻(酒洗,切、焙)檳榔天南星(湯洗,生姜自然汁煮軟,切,焙干,炒黃)僵蠶(去絲嘴,微炒)白附子(微炮)肉桂(去粗皮)白花蛇烏蛇(各酒浸一宿,炙令熟,去皮骨、用肉)半夏(湯洗七次,姜汁浸三宿后,炒令黃)干蝎萆(各微炙)細辛(去苗)沉香附膠(杵碎,炒如珠子)陳橘皮(湯洗去白,微炒)防風(去蘆頭及叉枝)槐膠藿香葉(去土)羌活獨活(各去蘆頭)麻黃(去根節(jié))川烏頭(燒令通赤,留煙少許入坑內,以盞子覆,用新土圍之,食頃取出羚羊角(鎊)麝香(別研。各一兩)天竺黃(細研)木香人參(去蘆頭)干姜(炮)茯苓(去黑皮)蔓荊子(去白皮)晚蠶蛾桑螵蛸(各微炒)何首烏(米泔浸一宿,煮過,切、焙)本(去土)白術(米泔浸一宿,切、焙干,微炒)縮砂仁白芷枳殼(麩炒,去瓤,切)敗龜虎骨(各酒醋涂,炙令黃)丁香濃樸(去粗皮,姜汁涂炙令熟。以上各三分)膩粉(別研,一錢)金箔(二十片為衣)烏鴉(一只,去嘴、翅、足)狐肝(三具。以上二味臘月采取,入新瓦罐內,以瓦盆子蓋頭,用泥圍濟;用炭火一秤燒令通赤,待煙盡取出,候冷,研令極細用)水銀硫黃(為末。各半兩,用瓷盞盛,慢火養(yǎng)成汁,同水銀急炒如青泥,成砂細研)上件藥五十八味并須如法修事,搗研令細,煉白蜜合和,入酥,再搗三、五千下,丸如桐子大。每一歲兒一丸,溫薄荷自然汁化,不計時候服。
《嬰孺》治少小心氣不足,風歷五臟,神氣錯亂,發(fā)作有時,夢寐驚恐,結氣,口唇干躁。宜服
鎮(zhèn)心酒方
秦艽干地黃柴胡銀屑麥門冬(去心)薯蕷獨活桂心茯神鐵精防風當歸人參丹砂芎(各四分)牛黃杏仁(去皮。各三分)黃(一分)桑螵蛸(二分)雞頭(一個)上二十味,絹袋中,酒三斗浸,春夏五日、秋冬十日。三歲兒半合,五歲一合。
《嬰孺》治小兒體上ktkt方馬尿上取洗之。
《嬰孺》又方牛鼻上津上取涂之。
《良方》治大人小兒諸風傷寒。
通關散
旌德烏頭(四兩,皺皮,旌德有蘆頭肌白者)本防風當歸芎天南星白芷干姜雄黃(細研)桂(各半兩,并生,勿近火)上為細末。煨蔥、酒下一字或半錢。癱緩加牛黃、麝香。小兒減半,薄荷酒下。
《莊氏家傳》
羌活膏
治小兒虛風及吐瀉后,精神昏困,歐行之方。
川羌活防風(各一兩)川芎荊芥穗蝎梢(酒浸三日,焙干)天麻(酒浸三日,焙干)人參白術白茯苓(各半兩)上同為末,棗肉或蜜和丸櫻桃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棗肉和雖佳,久之大堅硬。尋常多用蜜和,味美小兒易服。)長沙醫(yī)者丁安中傳
太乙丹
治小兒諸風,驚癇,潮熱發(fā)搐,口眼相引,項背強直,精神昏困,痰涎不利,一切虛風宜服。
烏蛇肉(酒浸一宿)天南星(炮裂)雄黃(研。各三錢)白附子(炮三錢半)朱砂(研)麻黃(去節(jié)。
各七錢)全蝎天麻(酒浸一宿。各一錢半)琥珀生地黃(末。各一錢)甘草(半錢,炙)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每服一粒,用薄荷湯調下。
長沙醫(yī)者丘松年傳
摩熨法
治小兒虛風螈。
白丁香(直者)蝎梢(各七個)蜈蚣(一條)胡黃連(末,抄半錢)白附子(一個大者,串數(shù)竅,取薄荷汁浸透令軟,掘地坑,先用火燒令坑赤,放在坑內;用好醋一盞,浸令氣盡為度)上為細末,取蔥涎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蔥湯化開,填在臍內,常用熱手熨摩。候兒作聲為效。
《圣惠》灸法∶小兒但是風病,諸般醫(yī)治不瘥。炙耳上入發(fā)際一寸五分,嚼而取之,率谷穴也。
[卷第十三] 中風第三
《巢氏病源》小兒中風候∶小兒血氣未定,肌膚脆弱,若將養(yǎng)乖宜,寒溫失度,腠理虛開,即為風所中也。
凡中風皆從背諸臟俞入。若中心風,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汗出唇赤。若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若唇或青、或白、或黃、或黑,此是心壞為水,面目亭亭時悚動,皆不復可治,五、六日而死。若肝中風,踞坐不得低頭。
若繞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唇色青而面黃可治,急灸肝俞。若大青黑、面一黃一白者,是肝已傷,不可復治,數(shù)日而死。若脾中風,踞而腹?jié)M,身通黃,吐咸汁出者可治,急灸脾俞。若手足青者,不可復治也。若腎中風,踞而腰痛,視脅左右末有黃色如htkt大者可治,急灸腎俞。若齒黃赤、鬢發(fā)直,面上土色,不可治也。肺中風,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視目下,鼻上下兩邊下行至口,色白可治,急灸肺俞。若黃為肺已傷化為血,不可復治也。其人當要掇空,或自拈衣,如此數(shù)日而死。此五臟之中風也。其年長成童者,灸皆百壯,若五、六歲以下至于嬰兒,灸者以意消息之。凡嬰兒若中于風,則的成癲癇也。
茅先生有小兒中風候∶大熱,牙關緊噤,狂躁。此候因熱盛乘虛,被邪風吹著致此。所治者,急用奪命散(方見急慢驚風門中)與吐下風涎;方醒,次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一方見慢脾風門中)相夾與服;三日內下鎮(zhèn)心丸(方見一切驚門中)、朱砂膏(方見驚積門中)。第四日下青金丹(方見積聚門中)與通下風涎。再下勻氣散、回陽散(方見夾驚傷寒門中)。醒脾安樂,常服鎮(zhèn)心丸即愈。
張渙謹按∶小兒氣血未定,腠理開疏,若將養(yǎng)乖宜,寒溫失度,精神不守,外中風邪。令兒昏困不省,手足抽掣,乃名中風候也,最為緊急。若中風潮發(fā),一向不省,乃名風痙病也。又邪氣多中于心肺間,其狀胸滿短氣、冒悶汗出,尤為大矣;及中風不語,口噤,口眼斜、半身不隨。
《嬰童寶鑒》小兒五臟中風歌∶小兒心臟中風時,臥唇紅汗透衣。但灸心俞三五壯,唇青黃白黑難醫(yī)。目瞪此為心已壞,多應性命六朝期。肝風踞坐舉頭難,早灸肝俞病即安。細視眼連唇上色,青黃須道易醫(yī)看。黑色只應旬日死,命歸泉壞不能還。脾家若也中風邪,腹?jié)M身黃色似瓜。吐沫此時猶可治,手青足冷命還賒。腰疼目黑腎家風,兩脅和柔病可攻。急救腎俞方得瘥,面黃痙發(fā)必歸空。肺風臥胸中滿,短氣心煩汗轉多,鼻口兩邊純色白,早須醫(yī)治得安和。
又云∶尋縫面黃人豈在,只尺旬中入逝波。惟有肺俞堪救療,后人學人細尋歌。
《本草》治小兒中風,項強背起。
衣魚于項背上摩之。
《金匱要略》
續(xù)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姚云∶與大續(xù)命湯同。兼治婦人產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兒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去皮)當歸人參石膏(碎)干姜甘草(炙。各二兩)芎(一兩)杏仁(四十枚,去皮尖)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杌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并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洪腫。兒小量度與之。范汪云∶是仲景方,欠兩味。
《千金》
增損續(xù)命湯
治小兒卒中風、惡毒及久風,四肢角弓,反張不隨;并ht僻不能行步方。
麻黃(去根節(jié))甘草(炙)桂心(各一兩)芎葛根升麻當歸獨活(各十八銖)人參黃芩石膏(各半兩)杏仁(二十枚,湯浸、去皮尖)上十二味咀,以水六升煮麻黃,去上沫,乃納諸藥,煮取一升二合。三歲兒分四服,一日令盡,少取汗,得汗以粉粉之。
《千金》治少小中風,脈浮、發(fā)熱、自汗出、項強、鼻鳴、干嘔。
桂枝湯方
桂心甘草(炙)芍藥生姜(各一兩)大棗(四枚)上五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服。此方與傷寒篇中各方相重,然用各異。
《千金》治少小新生中風。
二物驢毛散
驢毛(一把,取背前交脊上會中,拽取如子拇指大一把)麝香(二豆大?!妒セ荨酚靡环郑┥弦匀橹豌~器中,微火煎,令焦熟出,末之。小兒不能飲,以乳汁和之,葦筒貯,瀉著咽中,然后飲乳,令入腹。
《千金》治少小中風,狀如欲絕湯方∶大黃牡蠣龍骨栝蔞根甘草(炙)桂心(各十二銖)赤石脂寒水石(各六銖)上八味咀,以水一升,內藥重半兩,煮再沸,絞去滓。半歲兒服如一雞子殼,大兒盡服。入口中即愈;汗出粉之。藥無毒,可服,日二。熱加大黃,不汗加麻黃。無寒水石,樸硝代之。
《千金》治少小新生,肌膚幼弱,喜為風邪所中,身體壯熱?;蛑写箫L,手足驚掣。五物
甘草生摩膏方
甘草(炙)防風(各一兩)雷丸(二兩半)白術(炮)桔梗(各二十銖)上咀,以不中水豬肪一斤煎為膏,以煎藥,微火上煎之。消息視稠濁膏成,去滓,取如彈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兒百過。寒者更熱,熱者更寒。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風。
《千金》治大人、小兒中風發(fā)熱。
大戟洗湯方
大戟苦參上二味等分,末之,以藥半升,白酢漿一斗,煮三沸,適寒溫洗之。從上下寒乃止,立瘥。小兒三指撮,漿水四升煮,洗之。
《仙人水鑒》∶子生七日以后,半月以前,手腳抽動者,庸醫(yī)皆云是天風,此即誤兒性命。又云客忤,此是在母胎中,骨節(jié)及毛孔中邪風,生后四肢被外風所干,致有此疾。根源在胎,為骨節(jié)風,是陰陽不正之氣所干。
兒子生后,不為天風,治之神妙,莫越此門。又云有孕之后,父母交通,惡氣形胎,所以此疾。余治之法,曾驗千余家,一一皆應,非志士勿可妄傳,號曰
水銀膏
水銀(一大兩,以青竹筒子貯之,從十二月臘日下廁中,鉛為蓋,密封閉,勿令穢污入內;五月五日取出,其銀并飛上鉛蓋上如霜雪,取下,即入諸藥)青黛黃蜀葵花(各一分)牙硝(三分)胡黃連(末,六分)上研鉛霜令極細,取白羊骨中髓,丸之如綠豆大。以水研一丸灌之,立效。
《仙人水鑒》∶孩子手腳搐挽,號為骨節(jié)風,俗呼為天,已在前說。手與足其理不同,今后重明,以救生命。
腳搐手不搐者,宜使此方。
竹瀝和黃連,更入一銖鉛(黃丹是)。熬令充作散,涂足不抽牽。
上緣孩子未及百日,骨節(jié)未開,宜作此治之。切不得灸也,灸即火氣攻心,其風難得可除,根據(jù)此萬不失一也。
《外臺》∶《千金》排風湯主大人小兒諸毒風氣、邪風所中,口噤悶絕、不識人;身體疼煩,面目暴腫、手足腫方。
犀角(末)羚羊角(末)貝齒(末)升麻(末)上四味各一兩,和勻,以藥四方寸匕、水二升半煮取一升,去滓。服五合,煞藥者,以意增之。若腫,和雞子敷上,日三。老小以意,亦可多合用之,深師同。
《圣惠》治小兒中風,筋脈拘急、項強、腰背硬、手足搐搦,發(fā)歇不定。
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防風(去蘆頭)麻黃(去根節(jié))黃芩桂心細辛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半兩)羌活(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溫服。量兒大小加減,頻服,汗出效。
《圣惠》治小兒中急風,口眼俱搐,腰背強直,手足拘急。
牛黃散方
牛黃(三分,細研)天南星(一分,生使)麝香(細研)膩粉(研入。各一錢)桑螵蛸(三分,微炒)干蝎(半生用,半微炒)白花蛇(腰已前者,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各一兩半)上件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勻。每服以溫酒調下一字。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四肢拘急、心神悶亂、腰背強硬。
天南星丸方
天南星(炮裂)膩粉(研入)牛黃麝香(并研細。各一分)白附子(炮裂)半夏(湯洗七次,去滑)麻黃(去根節(jié))槐子(炒)防風(去蘆頭)朱砂(細研,水飛過)犀角屑(各半兩)五靈脂干蝎(微炒。各一兩)金銀箔(各三十片)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都研令勻;用醋一大盞,入藥末一半,以慢火熬成膏,次入余藥末,和丸如綠豆大。一歲一丸,二歲二丸,三、五歲至三丸。以溫酒下,日三、四服。
《圣惠》治小兒中風,口眼偏斜,筋脈拘急及胎中疾病。
朱砂丸方
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干蝎(微炒)牛黃麝香(各細研)天麻白附子(炮裂)白僵蠶(微炒)干姜(炮裂,銼,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散,入研了藥令勻,用軟粳米飯和丸如黍子大。每服以乳汁化下三丸,日三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手足搐搦及驚風。
牛黃丸方
牛黃(細研)干蝎(微炒)防風(去蘆頭)麝香鉛霜(各細研)南星(炮裂。各一分)犀角屑天麻天竺黃(細研)白附子(炮)烏蛇肉(炙令黃)朱砂(細研,水飛過。各半兩)膩粉(一錢)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用溫薄荷酒研下三丸,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口眼牽急。
朱砂丸方
朱砂(細研,水飛過)(去足,微炒)白僵蠶(微炒)天南星(炮裂。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每一歲一丸,以薄荷湯下。
《圣惠》治小兒中破傷風。
沒心草散方
沒心草(半兩)白附子(一分,炮裂)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薄荷酒調下一字,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汗出中風,身體拘急,壯熱苦啼。
丹參散方
丹參(半兩)鼠糞(三、七枚,微炒)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漿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吐涎。
郁金散方
郁金(末,半兩)膩粉(一錢)巴豆(十二顆,以小便浸一宿,去皮出油,研如膏)上件藥都研令勻。每服,以橘皮湯調下一字,吐涎出即效。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太醫(yī)局和師
牛黃丸
治大人小兒卒暴中風,眩暈倒仆,精神昏塞,不省人事,牙關緊急,目睛直視,胸膈、喉中痰涎壅塞,及諸癇潮發(fā),手足螈,口眼相引,項背項直,并皆治之。
牛黃麝香輕粉粉霜(并細研。各半兩)金箔(為衣)銀箔(研。各一百片)雄黃辰砂石碌(并研,水飛)蛇黃磁石石燕子(并火燒,醋淬九次,細研。各一兩)上件都研勻細,用酒煮面糊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煎薄荷酒磨下。老人可服半丸,小兒十歲以下分為四服,蜜水磨下。四歲以下分為五服,未滿一歲可分七服。如牙關緊急,以物斡開灌之。
譚氏方治小兒國中風,癱緩一日內。
膽礬細研如面。每使一字許,用溫醋湯下。立吐出涎,漸輕。
譚氏方治小兒中風,牙關不開。
天南星一個煨熟,紙裹封角未要透氣,于細處剪雞頭大一竅子,透氣于鼻孔中,牙關立開。
《養(yǎng)生必用》
續(xù)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不知痛處,拘急不得轉側,婦人產后去血,老人、小兒并可服。(風痱身無痛處,四肢不收,言不變、智不亂,有知可治。)麻黃(去節(jié),三兩)桂(去盡皮)當歸(切)人參(去蘆)石膏干姜甘草(炙。各二兩)芎白芍藥(各一兩)杏仁(去皮尖,麩炒黃,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取七厘清汁溫服,日三,忌如常,春中覆取微汗。
《嬰孺》治少小風邪,言語錯亂、不知人。
鴟頭酒方
鴟頭(一個)秦艽丹參石南草獨活防己細辛(以上各四分)芍藥(八分)上切,入絹袋,清酒五升浸之,隨時日數(shù)服半合,日三服。
《嬰孺》治小兒卒肩息,上氣不得安,惡風入肺。
麻黃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jié))桂心(五分)五味子(半升)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兩,洗)生姜(四分)上以水五升,煮三升。百日兒半合,二百日兒一合。以次量大小與之,日進三服。
《嬰孺》
增損續(xù)命湯
治小兒卒中風欲絕。
長石湯方
大黃麻黃(去節(jié))滑石長理石石膏(綿包,碎。各四分)防風牡蠣(赤)栝蔞甘草(炙)赤石脂桂心(各二分)龍骨白石脂寒水石(各一分,無寒水石以樸硝代之亦可)上為末,以水一升,用末三錢重,煮二沸,去滓。三歲兒服一雞子許令盡,大兒盡服,入口則愈;汗出粉之,日進三服。熱加大黃,不得汗加麻黃。
《嬰孺》治少小中風,脈浮發(fā)熱,汗不出頭,鼻鳴干嘔。
生姜湯方
生姜甘草(炙)芍藥(各一兩)桂心(三兩)棗(十個,去核)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為三服。自汗出者,加附子一個小者;如渴,去桂枝,加栝蔞半兩;痢作去芍藥、加干姜三分、附子小者一個炮;心下悸去芍藥加茯苓三兩;表虛里實,去桂加膠飴二兩。
《嬰孺》治少小中風,往來寒熱,胸脅滿,嘿嘿煩心,喜嘔,不欲食。
黃芩湯
黃芩人參甘草(炙)半夏(洗)干姜(各一兩)柴胡(三兩)棗(十個,去核)上切,以水三升煮一升,為三服。煩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子半個、當歸二兩、龍骨二兩、栝蔞根二兩;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一兩、茯苓二兩;表證不解者去人參,加桂心二兩,微發(fā)汗;得病七八日不解,結熱在內,往來寒熱者,加黃連二兩、芒硝半兩為常法。大良。
《嬰孺》治小兒汗出中風,一日之時,兒頭頂腰背熱,二日即腹熱,手足不舉。
景天散
景天丹砂(各二分)麻黃(去節(jié))白術(各一分)上為末。漿水服一刀圭,日進三服,立已。
張渙
麻黃湯
治小兒中風,祛風,爽精神。
麻黃防風細辛黃芩(各一兩)羌活(半兩)甘草(一分,微炙)大川附子(一枚,重半兩,微炮,去皮臍)上件為粗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薄荷兩葉,煎五分,去滓,稍熱,時時灌之。
張渙
螵蛸散
治小兒中風痰盛。
桑螵蛸(微炒)天麻(各一兩)天南星(微炮)白僵蠶干全蝎(并微炒。各一分)以上搗,羅為末。次用∶膩粉牛黃麝香(并細研,各一錢)上件同拌勻,再細研。每服一字至半錢,溫酒調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
白花蛇散
治小兒中風,啼聲不出,及心肺中風,尤宜服之。
白花蛇(腰以上者,酒浸,去皮骨,炙令黃)桂心人參(去蘆頭)羚羊角(屑)菖蒲(一寸九節(jié)者。各一兩)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上件為細末。每服一字至半錢,點麝香、荊芥湯調下,并服。
張渙
槐子煎
治小兒中風不省。
防風白附子槐子(微炒)僵蠶(微炒。各一兩)麻黃(去根節(jié),秤)干姜半夏(湯洗七遍。各半兩)以上搗,羅為細末,用好醋兩大盞,慢火熬成膏。次用∶牛黃麝香(各一分,研)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金箔(二十片,研)上件都拌勻,和成膏,丸如綠豆大。每服五粒,溫酒下,量兒大小加減。若牙關緊急,即化破灌之。
張渙
比圣丹
治小兒心、肺中風,并宜服之。
干全蝎(一兩,微炒)天南星(生用)羌活白附子(各半兩)川附子(一枚,重半兩,炮,去皮臍)上件搗,羅為細末,入膩粉一錢研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粒至七粒,煎荊芥湯下。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保生信效方》
回生丸
主傷寒八、九日汗不出,及日數(shù)多沉重,精神不與人相當,汗欲出不出危殆者;又主傷寒壞病,手足筋攣,筋受寒邪而厥冷,及高年人虛勞煩喘;婦人經水不勻,氣血虛劣;又主破傷風,痰嗽,肺痿,盜汗,寒熱,身痛,小兒郁瞀,昏迷螈,各宜汗者。
麻黃(去根節(jié),秤)桑根白皮(一斤,銼,須土下者,自采為佳)續(xù)隨子(四兩)白藥子(三兩,為粗末)以上四味,用河水五石先浸一宿,于大釜器中旋旋添浸藥,慢火熬,以麻黃心黑、水只有二三斗為度;取出滓,用來生絹袋瀘過,再入銀、石器或砂器內熬成膏。
沒藥(研)透明乳香(水中坐乳缽研之)桔梗白芷鐘乳(研五日,極細入內)當歸(去蘆頭,湯急洗過,切,焙干。秤各二兩)人參木香(各半兩)白茯苓(去皮,二兩)沉香(一兩)苦參(六兩)上十一味為末,研勻細,以麻黃膏和丸如彈子大,須臘月合。每服一丸,百沸湯半盞化下,覺怔忪肉汗出是效。小兒量與。常以零陵香、白芷為末養(yǎng)此藥。(百沸湯,乃火上煎百沸也。)《聚寶方》
狐膽丸
治大人小兒中風,神效。
浮萍草(紫背者,七月十五日采取,不計多少,陰干)雄狐膽(十二月收,陰干)上將浮萍草一味為末,用膽汁丸芥子大。每服大人、小兒三丸,金銀薄荷湯下,不計時候服。
《圣惠》灸法∶小兒身強,角弓反張,灸鼻上入發(fā)際三分三壯。次灸大椎下節(jié)間三壯。壯如小麥大。
《嬰童寶鑒》灸法∶小兒五臟中風,各隨臟灸本俞。心風灸心俞,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肺風灸肺俞,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肝風灸肝俞,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脾風灸脾俞,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腎風灸腎俞,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卷第十三] 中風痙第四
《巢氏病源》小兒風痙候∶小兒風痙之病,狀如癇而背脊、頸項強直,是風傷太陽之經。小兒解脫或臍瘡未合,為風所傷,皆令發(fā)痙。
《千金》論曰∶溫病熱入腎中亦為痙,小兒病癇熱盛亦為痙。凡風、暴尸厥及鬼魘不寤皆相似,宜精察之。
故經言∶久厥則成癇。是以知似也。
《千金》又論曰∶太陽中風,重感于寒濕則變痙也。痙者,口噤不開,背強而直,如發(fā)癇之狀;搖頭馬鳴、腰反折。須臾十發(fā),氣息如絕,汗出如雨,時有脫。易得之者,新產婦人及余瘡血脈虛竭;小兒臍風、大人涼濕,得痙風者皆死。溫病熱盛入腎,小兒癇熱盛皆痙。痙、喑、厥、癲皆相似,故久厥成癲。審察之,其重者,患耳中htht痛,皆風入腎經中也,不治流入腎,則喜卒然體痙直如死。皆宜服小續(xù)命湯兩、三劑也。若耳痛腫生汁,作癰癤者,乃無害也,惟風宜防耳。針耳前動脈及風府,神良。
茅先生∶小兒有因癇失調而傳變候,雙目上視,都不見黑睛,渾身強直。或反張如死尸,或似角弓,五硬下黑血。此候因癇甚卻變痙,調理即根據(jù)癇病。如吐痢不止,死候。大凡此候,十中無一,且圖知候也。
《千金翼》療小兒賊風急痙方。
鐵屑炒使極熱,投酒中飲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痙,項強,腰背硬,四肢拘急,牙關緊,神思昏悶。
朱砂散方
朱砂(三分)雀兒飯甕(五枚)蝎尾(二、七枚)晚蠶蛾(十枚)白附子(二枚,炮裂,為末)上藥件都研令勻細。不計時候,以薄荷酒調下一字。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痙,牙關緊急,項背強直,及一切驚癇。
牛黃丸方
牛黃天竺黃雄黃(各細研)腦麝(研入)犀角(屑)干蝎(微炒)水銀(入棗肉,研星盡)附子(炮裂,去皮臍。以上各一分)朱砂(細研,水飛過)天麻(微炙)白僵蠶(微炒)蟬殼(微炒)桑螵蛸(微炒)羚羊角(屑)香附子白附子(炮裂)羌活獨活蔓荊子麻黃(去根節(jié))野狐肝(微炙。以上各半兩)烏蛇(一兩,酒浸,去皮骨,炙微黃)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同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麻子大。不計時候,以薄荷酒研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中風痙及天,驚癇,一切諸風。
烏蛇丸方
烏蛇(一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天漿子(二十枚,去殼)干蝎(一分,微炒)黑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天南星白附子(并炮裂)天麻(微炙)防風(去蘆頭)半夏(泡洗七次,去滑。各半兩)以上九味都以酒浸,七日后取出焙干,搗羅為末。
牛黃腦麝朱砂雄黃(以上四味同研如粉。各一分)上件藥都研令勻,用糯米飯和丸,如黍米大。不計時候,用薄荷湯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痙,及驚癇諸風,手足搐搦不定。
烏犀丸方
烏犀角(屑)天南星白附子(并炮裂)干蝎(微炒)天麻(各一分)白花蛇(半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以上六味搗,羅為末,以無灰酒一小盞同入銀器內,煎令稠,則入后藥∶牛黃腦麝(并研細)膩粉水銀(用少棗瓤研令星盡,以上各一分)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虎睛(一對,酒浸,微炙)上件藥七味,都研為末;入前藥煎,和丸如麻子大。不計時候,用竹瀝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痙及天、驚邪、風癇。
白僵蠶丸方
白僵蠶(微炒)白附子(炮裂。各一兩)干蝎(一分,微炒)烏蛇(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天南星(炮裂)朱砂(細研,水飛過。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以粳米飯和丸如麻子大。不計時候,以薄荷溫酒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張渙
通圣散
治小兒中風痙病方。
白附子(半兩)蝎尾(二十一枚)天漿子晚蠶蛾(各一十四枚)以上搗,羅為細末。次入∶朱砂(一分,細研,水飛)麝香(一錢,研)上件拌勻,細研。每服一字至半錢,薄荷湯調入酒一滴,同調下。
張渙
烏犀煎
治小兒痙病,心肺中風并宜服之。
烏犀角(屑,一兩)天南星(微炮)天麻白附子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黃)蝎梢(各半兩)上件為細末,用無灰酒兩大盞,入銀器中,慢火熬成膏如皂皂大。每服一粒,點麝香湯化下。
張渙又方
狐肝膏
桑螵蛸(微炒)麻黃(去根節(jié),秤)蔓荊子烏蛇肉(酒浸一宿,焙干)羌活獨活(各一兩)以上搗,羅為細末,次入∶朱砂(半兩)牛黃麝香(并細研。各一分)上件都拌勻,用野狐肝半具,石臼中同搗三、二百下成膏,如皂皂大。每服一粒,用薄荷自然汁,入酒三、兩點同化下。
張渙又方
奪命散
麻黃(去根節(jié),秤)干全蝎(各一分)干蛇頭(一個,酒浸,炙黃)蜈蚣(一條赤頭者,酥炙黃)草烏頭(大者一枚,炮去皮)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朱砂(一分)牛黃腦子(各一錢,并研細)上件一處拌勻,研極細。每服一字,溫酒調下。
張渙又方
天南星膏
天南星(一兩,研為細末,用慢火酒熬成膏)赤頭蜈蚣(酥炙)烏稍蛇(酒浸,焙干)全蝎(各半兩)以上三味為細末,次用∶朱砂(一兩,細研,水飛)牛黃麝香(并細研。各一分)上件用天南星膏子通拌勻,于石臼中搗成膏。每服一皂皂大,用薄荷自然汁,入酒一滴同化下。
[卷第十三] 中風口噤第五
《巢氏病源》小兒中風口噤候∶小兒中風口噤者,是風入頷頰之筋故也。手三陽之筋入結頷頰,足陽明之筋上夾于口。膚腠虛,受風冷,客于諸陽之筋,筋得寒冷則攣急,故機關不利而口噤也。
《嬰童寶鑒》小兒中風口及口噤歌∶三陽連口頰,風傷口必。諸筋風若中,噤急不能開。
《葛氏肘后》治中風口噤方。
雞屎白如大豆三枚,末,以水飲之當瘥。(《圣惠》以溫酒研下大豆許。)《千金》
雀屎丸
主小兒卒中風,口噤不下一物方。
雀屎如麻之大,丸之,飲下即愈。大良。(《圣惠》用雄雀糞,以面糊和丸,薄荷湯下麻子大三丸。)《子母秘錄》小兒中風口噤,乳不下。
白棘上燒末,水服一錢匕。
《圣惠》治小兒中風,卒口噤不開,昏沉冥冥如醉。
防風散方
防風(去蘆頭)川升麻羚羊角(屑)羌活石膏(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中風口噤,四肢拘急。
桂枝散方
桂枝獨活麻黃(去根、節(jié))赤芍藥川大黃(銼,微炒)防風(去蘆頭)細辛(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薄荷溫酒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中風口噤,腰背強硬,搐搦。
犀角散方
犀角(屑)獨活麻黃(去根節(jié))白附子(炮裂)干蝎(微炒)牛黃(細研。各一分)天麻(半兩)天南星(炮裂,半兩)麝香(半分,細研)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都研令勻。不計時候,以薄荷酒調下半錢,蓋覆汗出,立驗。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口噤,不知人事欲死。宜服此
神驗方
瓜蒂(七枚)赤小豆(二、七粒)干蝎(一枚,尾全者,微炒)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服后以吐為效。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口噤。
抵圣丸方
膩粉(二錢)羌活白附子(炮裂)干蝎(微炒)天南星(炮裂。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入膩粉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用薄荷水研破三丸,服后吐出風涎,或瀉出如葵汁相似即效。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中風口噤,體熱,筋脈拘急。
烏犀丸方
犀角(屑)羚羊角(屑)防風(去蘆頭)黃芩(各一分)麝香(一錢,細研)朱砂(半兩,研,水飛過)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薄荷酒研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又方。
上以竹瀝半合,微溫灌之。
張渙
石膏湯
治小兒中風口噤,頷頰攣急,冥冥如醉。
石膏川升麻獨活(各一兩)麻黃(去根節(jié),秤)赤芍藥防風細辛桂枝(各半兩)甘草(炙,一分)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入薄荷、竹葉各少許,煎五分,去滓,溫服。
《王氏手集》治小兒牙關緊,不語,不入乳。
開關散方
蜈蚣(一條)白僵蠶天南星(炒。各一錢)麝香(當門子二個)豬牙皂角(二錠,燒灰)上件為末,用生姜汁醮藥末少許,擦牙關及舌根下,涎出自開。
《吉氏家傳》治口噤不開。
吐風散
僵蠶(直者)蝎(大者,全用。各一個)天南星(末,一錢)上末。每服一字,臘茶調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小兒牙關緊、口噤不開。
還魂丹
麝香(一字)蝎梢(三七個)朱砂(二錢,別研)天南星(一個,去心)上各細研后,卻入乳缽內再研,同重羅面少許,滴水為丸如綠豆大。每遇小兒有此病狀,口噤不開,急令水研化一丸,滴入口中令活;后卻以金銀薄荷湯灌下二、三丸,如定后,方將別藥調理。
[卷第十三] 中風涎潮第六
張渙
白玉丹
治小兒中風涎潮。
天南星半夏(各生用)白僵蠶桂心石菖蒲(一寸九節(jié)者。各一兩)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膩粉龍腦(并細研。各一分)上件都拌勻,取生姜汁和如黍米。服十粒,煎人參湯下。
張渙
郁金丹
治小兒中風,潮發(fā)涎盛。
郁金(末)蝎梢桔梗天南星(微炒。各半兩)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巴豆(五枚,以童子小便浸一宿,去皮心膜,出油,研成膏)膩粉(一錢,研)上件都研勻,滴水和丸黍米大。每服五粒,煎荊芥湯令下。量兒大小加減。
《莊氏家傳》
天麻防風丸
治小兒風壅涎實,中風,癇疾,筋脈緊急,精神昏塞,或時驚叫,眠睡不穩(wěn)方。
天麻(炙)防風人參(各一兩)干蝎(全者。炒)白僵蠶(各半兩)甘草(炙)朱砂(研)雄黃(研。
各一分)牛黃(一錢,研)麝香(一分,研)上十味末之,煉蜜丸如櫻桃大。薄荷湯化下一丸,兒小分減。不拘時候。
[卷第十三] 中風四肢拘攣第七
《巢氏病源》小兒中風四肢拘攣候∶肌肉脆弱,易傷于風,風冷中于膚腠,入于經絡,搏于筋脈,筋脈得令即急,故使四肢拘攣也。
《千金》治少小中風,手足拘急。二物
石膏湯方
石膏(如雞子大一塊,淬)真珠(一兩)上水二升,煮石膏五、六沸;內真珠,煮取一升,稍稍分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四肢拘攣,心神煩亂不得睡。
獨活散方
獨活黃(銼)茯神酸棗仁(各一兩)防風(去蘆頭)白蘚皮羚羊角(屑。各三分)桂心甘草(炙微赤。各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三分,去滓。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四肢筋脈拘攣。
桑根白皮散方
桑根白皮(銼)敗醬木通(銼。各一兩)羚羊角(屑)漏蘆茯神芎(各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黃汁半合,更煎一、兩沸。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四肢拘攣,發(fā)歇疼痛。
羌活散方
羌活芎防風(去蘆頭)天麻當歸(銼,微炒)甘草(炙微赤,銼。各三分)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白附子(一分,炮裂)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薄荷酒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手足筋脈攣急。
一字散
蟬殼干蝎白僵蠶(各微炒)半夏(末,用姜汁拌,炒令黃)南星(炮裂。各一分)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上件藥搗,羅為末。每服一字,以荊芥薄荷湯調下。量兒大小加減服之,日三、四服,效。
《圣惠》治小兒中風,手足拘攣,身體強直,口噤,壯熱。
牛黃丸方
牛黃羚羊角(屑)胡黃連鉤藤干蝎(微炒)犀角屑麝香朱砂雄黃天竺黃(并細研)水銀(用少棗肉研令星盡。各一分)烏蛇(半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用蒸餅和丸如黃米大。每服以薄荷湯下五丸,立有汗出。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四肢攣急,心神煩熱。
朱砂丸方
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蠶蛾干蝎(各微炒)天麻白附子(炮裂)牛黃腦麝(各細研)羌活(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散,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薄荷湯研下三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嬰孺》治少小風攣,兩腳疼痛,鎮(zhèn)心止驚。
石斛酒方
石斛(二分)牛黃蜀椒(汗)白術細辛(各四分)秦艽紫石英當歸干姜(各八分)防風杜仲桂心人參黃甘草(炮。各六分)獨活(七分)附子(炮)地黃防己(各五分。一本有白蘚皮六分,無防己)麥門冬(七分,去心)上二十味絹袋盛,清酒五升半浸,泥器口。春夏五日,秋冬十日。初服半合為始,日三;稍稍加之,以知為度。
張渙
獨活黃湯
治小兒中風拘攣。
獨活綿黃酸棗仁(各一兩)羚羊角(屑)桑根白皮(銼)肉桂麻黃(去根節(jié),秤)川芎(各半兩)上件都搗,羅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入生姜、薄荷各三片,煎五分,去滓,放溫熱服。
《劉氏家傳》治大人、小兒因驚風或寒濕,手足不舉,筋骨不舒,經絡諸疾。
延胡索(去皮)當歸官桂(去粗皮,不見火)上等分,為細末。大人每服二錢,小兒每服一錢,溫酒調下,空心臨臥,日三服。
[卷第十三] 中風不隨第八
?。ㄗЦ剑冻彩喜≡础沸褐酗L不隨候∶夫風邪中于肢節(jié),結于筋脈。若風挾寒氣者,即拘急攣痛;若挾于熱,即緩縱不隨。
《外臺》∶《備急》療若身體角弓反張,四肢不隨,煩亂欲死者方。
清酒(五升)雞屎白(一升,熬)上二味搗篩合和,揚之千遍,乃飲之。大人服一升,小兒服五合,更小者服三合,良?!吨夂蟆吠?。
《圣惠》治小兒中風,半身不隨,肢節(jié)拘急,不能轉動。
赤箭丸方
赤箭白僵蠶(微炒)白附子(炮裂)羌活桂心(各半兩)牛黃麝香(并細研,各半分)白花蛇(二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子藥,同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荊芥、薄荷湯下五丸,日三、四服。
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手足不隨,諸藥不效。宜服
蓖麻子散方
蓖麻子(二十枚,去皮,別研)雀兒飯甕(十枚)干蝎(三十枚)石榴(一顆大者)以上四味,將石榴取卻子及七分,盛藥三味在內,用泥裹作球,以慢火炙干,燒令通赤,赤后聞藥氣透出即熟,候冷取出去泥,細研。次入∶干蝎半夏(湯洗七遍,去滑。各一分)天南星白附子(各一分半)上件藥四味并生用,都搗,細羅為散,入前燒了藥,都研令勻。每服以溫酒調下一字,其重者不過三、兩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四肢不隨,心神迷悶。宜服
牛黃丸方
牛黃(以熟絹袋盛于黑豆一升中,炒豆熟為度,別研入)天竺黃(細研)犀角(屑)天南星白附子(各炮裂)白僵蠶地龍干蝎(并微炒。各半兩)郁金蜣螂(去翅足,微炒)天麻麝香(細研。各一分)朱砂(一兩,研,水飛過)蟬(七枚,去翅足,微炒)烏蛇肉(二兩,酒浸,炙微黃)烏鴉(一枚,去翅足,泥裹燒為灰,用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以糯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以溫酒下五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張渙
漏蘆湯方
治小兒中風,半身不隨。
漏蘆木通(銼)白茯苓當歸(洗,焙干)天麻(炙)羌活(各一兩)甘草(微炙)荊芥(去枝、梗。
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姜二片、薄荷三葉,煎五分,去滓,放溫熱服張渙又方
半金散
白僵蠶(炒黃)全蝎(炒)天麻(炙)烏蛇肉(酒浸,去皮、骨,焙干。各一兩)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龍腦(一錢,研)上件拌勻。每服半錢,溫酒調下。
《保生信效方》
起死輕骨丹
主大人、小兒中風癱瘓,四肢不隨,風痹等疾。
麻黃(去根節(jié),秤五斤,銼,河水二石熬之,去滓,成膏桑根白皮須自采土下者,銼)白芷蒼術(去皮)甘松(只用腿子,余者不用)川芎(各二兩)苦參(三兩半)上六味為末,研勻細,以前麻黃膏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一盞研化頓服之,臨臥取汗。五、七日間再服,手足當即輕快。小兒驚風量與之。卒中涎潮,分利涎后用之。余表伯常器之博士,昔時使子弟開藥肆。所售回生輕骨丹,皆一千一粒,售者盈門。
《莊氏家傳》治小兒風濕,筋脈緩弱,腳膝無力,或手足偏拽,語謇。
羚羊角散
羚羊角(屑)白蘚皮防風(去苗。各三分)酸棗仁(二兩,微炒)五加皮(刮去粗皮)茯神官桂(去粗皮。各半兩)獨活黃(去蘆頭。各一兩)上件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日三服。如有熱,入竹瀝半協(xié)議服。
兼治語澀舌謇。大人亦可服,加錢數(shù),神驗。
《嬰童寶鑒》灸法∶小兒半身不隨,灸百會,(在頭中心。)次灸風池,次灸曲池,(肘橫紋上,曲腕取之。)次灸膝腿并三里各三壯。
[卷第十三] 中風口斜僻第九
《巢氏病源》小兒中風口斜僻候∶小兒中風,口斜僻,是風入于頷頰之筋故也。足陽明之筋上夾于口,手三陽之脈偏急而口斜僻也。
《圣惠》治小兒中風,口斜僻,手足不遂,風入于臟,或語不得,心神昏悶。
防風散方
防風(去蘆頭)川升麻桂心羚羊角(屑)麻黃(去節(jié))羌活芎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以上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兩沸,分溫兩服,如人行十里再服,衣蓋令汗出為效。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中風,口斜僻。
漢防己散方
漢防己防風(去蘆頭)川升麻桂心芎羚羊角(屑)麻黃(去根節(jié)。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中風,面引口偏,身體拘急,舌不能轉。宜服
生地黃飲子方
生地黃(汁)竹瀝(各三合)獨活(末,三分)上件藥相和,煎至四合,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中風,口斜僻。宜
涂蟬殼散
蟬殼(五月五日采東南枝上者)寒食白面上件藥各等分,都研令細,以釅醋調為糊。如患左斜,右邊涂之。右斜,左邊涂之。候口正,急以水洗卻藥。
《圣惠》又方上用栝蔞瓤以水絞取汁,和大麥面搜作餅子,炙令熱。熨正便止,勿令太過。
《圣惠》治小兒中風,口眼偏斜、身上頑麻方。
蓖麻子(別研)樗根皮(為末)栝蔞瓤(炒干,為末。各一兩)上件藥同研令勻,以大麥面餅子摻藥末在上,左患貼右,右患貼左,以慢火。正,急去之。身上有頑麻,津唾調藥摩之。
錢乙附方
治小兒驚風、中風,口眼斜,語不正,手足偏舉。
全蝎散
全蝎(去毒,炒)僵蠶(直者,炒)川芎黃芩(去心)大天南星(湯浸七次,去皮、臍,切,焙)甘草(炙)桂枝(不見火)赤芍藥麻黃(去節(jié)。各三兩)天麻(六錢)上件藥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姜七片煎至七分,溫服無時,量大小與之,日三、四服,忌羊肉。
張渙
防己湯方
治小兒中風,口眼斜。
漢防己天麻(炙)川芎川升麻(各一兩)桂心羚羊角(屑)麻黃(去根節(jié)秤。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用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研勻同拌。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薄荷兩葉,煎至五分,去滓。稍熱時時與服。
張渙又方
赤箭湯
赤箭(一兩)白僵蠶白附子獨活麻黃(去根節(jié),秤)白花蛇(酒浸,去皮骨)以上各半兩,搗、羅為細末。次入∶杏仁(二十個,麩炒,去皮尖,細研)上件同拌勻。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石榴皮少許,煎五分,去滓溫服。
《莊氏家傳》治小兒偏風,口面斜。
上用赤足蜈蚣一條,以竹刀子平截斷,各為末,各貼下。左動用右,右動用左者。入麝香少許同研。
[卷第十三] 中風失音不語第十
《巢氏病源》小兒卒失音不語候∶喉嚨者,氣之道路;喉厭者,音聲之門戶。有暴寒氣客喉厭,喉厭得寒即不能發(fā)聲,故卒然失音也。不能語者,語聲不出,非牙關噤也。
《嬰童寶鑒》小兒中風體緩痛聲不出歌∶風冷傷筋脈,四肢全不仁。痛因冷熱氣,緩是一邊生。寒客于喉厭,啼聲似啞人。溫和湯藥進,不爾損精神。
《千金》
石膏湯
治小兒中風,惡痱、不能語,口眼了戾,四肢不隨方。
石膏(一合)麻黃(八銖,去根節(jié))甘草(炙)射干桂心芍藥當歸(各四銖)細辛(二銖)上八味咀,以水三升半,先煮麻黃三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三歲兒分為四服,日三。
《圣惠》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語,四肢壯熱。
木通散方
木通(銼)防風(去蘆頭)川升麻羚羊角(屑)桂心(以上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圣惠》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語,諸藥無效。
通神方
亂發(fā)(燒灰)桂心(各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語,咽中不利,筋脈拘急。
烏犀丸方
烏犀角(屑)牛黃(細研)白附子(炮裂)附子(炮裂,去皮臍)白僵蠶(微炒)干蝎(微炒)天南星(生用)半夏(湯洗七次,去滑。各一分)膩粉(一錢,研入)上件藥搗,羅為末,用軟飯和丸如黍米大。不計時候,以薄荷生姜湯研下三丸。量兒大小加減服。
《圣惠》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能啼。
白丸子方
白僵蠶(半兩,微炒)藿香干蝎(微炒)桑螵蛸(微炒。各一分)天南星(三分,生用)膩粉(一錢,研入)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黃米大。不計時候,用薄荷湯入酒少許,研五丸服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語,肢節(jié)拘急,腰背強直。
羚羊角丸方
羚羊角(屑)防風(去蘆頭)羌活朱砂(細研,水飛過)天麻(炙)白附子(炮裂。各半兩)蝎梢(微炒)牛黃麝香(并細研。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薄荷酒研下兩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語,舌根強硬方。
陳醬汁(半合)人乳(二合)上件藥相和合令勻,少少與兒服之。
《圣惠》治尸厥不語。
返魂丹方
生玳瑁朱砂雄黃白芥子麝香(各一分)上件藥同研如粉,于瓷器中熔安息香,和丸如綠豆大?;驔_惡不語,不計時候,以小便下五丸。孩子熱風只一丸。
張渙
竹瀝膏方
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語,牙關緊急。
竹瀝(根據(jù)法旋?。┥攸S(取汁)蜜(各半合,以上攪勻)桂心(為末)石菖蒲(一寸九節(jié)者,取末。各一兩)上件都一處調勻,慢火熬成膏,硬軟得所,如皂皂大。每服一粒,取梨汁化下。
《張氏家傳》
救生菖陽湯
治小兒中風,昏困及醒后不語。
石菖蒲天麻生烏蛇肉全蝎白僵蠶附子(炮,去皮臍)羌活人參白附子(各半兩)半夏(洗七次,一分)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兩盞、生姜五片、薄荷五葉,煎至一盞,濾去滓。溫熱,時時服。
《張氏家傳》
醒脾散
治小兒驚搐后不語。
防風冬瓜子(各半兩)人參(一分)甘草(炙,三錢)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用水一盞,入竹葉數(shù)片,燈心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臨睡。
[卷第十三] 胎風第一
《圣惠》論∶夫小兒在胎中之時,臟腑未具,神氣微弱,其母或調適失宜,食飲不節(jié),嗔怒無度,舉動驚胎。
或坐臥當風,或觸冒寒暑,腠理開泄,風邪所傷,入于胎中。兒生之后,邪氣在于臟腑,不得宣通;而又洗浴當風,包裹失度,冷觸臍帶,風傷四肢,乳哺不調,痰熱壅積。則令壯熱吐,睡里饒驚,心神不安,手足抽掣,身體強直,眼目反張,故號胎風。若風熱不除,變成癇疾也。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胎風候歌∶人間此患太幽微,此患醫(yī)流必少知。一百日中同一氣,三周天度是胎期。子生身熱如湯潑,胎熱還因是母肥。腦額有瘡難得效,必因胎內與夫為。生瘡兩腳如穿爛,此去難推五歲期。一臘未經先撮口,兩拳雙握背腰齊,便知臟腑生邪毒。只限三朝骨肉離。男子握拳指歸里,女兒向外不堪醫(yī)。須看逆候難行藥,更求筋脈在中眉。眉里有筋紅碧色,(一云青碧色。四十八候云∶紅兼赤。)算來有命莫相疑。若有黑光千萬死,(《鳳髓經》云∶眉里赤紅。四十八候此一句云∶黑綠若還兼青色。)此身何處覓良醫(yī)。
此產母食毒物或多飲酒,便胎氣熱。孩兒生下,一如湯潑,身赤有溜,氣常急者不治。或有白溜者亦然,過三歲則定。婦人八、九個月,有身尚未止房事,所以額上并腳上有瘡。其瘡雖較較而復發(fā)甚者,必主臍風、撮口,牙關緊急,受命亦短,不盡天年也。若生下孩兒,手大指握拳時,男子指在外,女子指在內則順也,逆者必死。若眉中上下青紅鮮靜者生,若色不快則惡候,須節(jié)次看證候調理。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胎風歌同。后云∶此候如是頭長子,或母身大,或夏天抱惜過度,初生七、八日間發(fā)后看大拇指,男兒向外,女兒向里,更看赤脈在眉間,形證順則安,逆則死。多有醫(yī)人不識,呼作脾風者,誤也??上峦瑁ǚ揭娨磺邪B門中。)或大青丹。(方見急慢驚風門中。)三、五歲方進通經散。(方見本門。)《圣惠》治小兒胎風搐搦,筋脈拘急,牙關或時緊硬。
犀角丸方
犀角屑天南星(炮裂)白附子(炮裂)干蝎(微炒)天麻麻黃(去根節(jié)。各半兩)白花蛇(一兩,酒浸,去皮骨,炙令黃)以上七味搗,羅為末,用無灰酒二大盞攪令勻,于慢火上煎;旋添酒不住手攪,以酒盡為度。次入∶牛黃膩粉朱砂水銀(以棗肉研令星盡。各一分)麝香(半分)虎睛(一對,微炙)龍腦(一錢)上件藥并細研,都入酒煎,膏內看硬軟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竹瀝下三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胎風驚熱,手腳急強。
天竺黃散方
天竺黃(細研)胡黃連犀角屑天麻(酒浸,焙干)蟬殼(微炙。各一分)牛黃(半分,細研)上件藥搗為散,都研令勻。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一字,二歲以上加藥服之。
《圣惠》治小兒胎風驚熱,搐搦、心神煩亂或渴。
牛黃散方
牛黃(細研,半分)人參(去蘆頭)甘草(炙微赤,銼)郁金川大黃(銼碎,微炒)朱砂(細研,水飛過)胡黃連(各半兩)真珠(末,一分)上件藥搗,羅為細散,都研令勻。不計時候,以蜜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胎風,心熱驚癇。
朱砂散方
朱砂牛黃天竺黃鐵粉(各一分)麝香(半分)上件藥都研令細,每服以竹瀝調下半錢。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胎風驚熱。
牛黃散方
牛黃朱砂(并細研。各一分)天竺黃鉛霜(各細研)人參(去蘆頭。各半兩)馬牙硝(一兩,細研)上件藥搗,羅細為散。每服以薄荷湯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胎風及驚風。
虎睛丸方
天麻(酒浸,焙干)干蝎(微炒)烏蛇肉(炙微黃)羌活獨活僵蠶(微炒)麝香(細研。各一分)虎睛(一對,酒浸,炙微黃)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研破,不計時候,以薄荷湯服之。
《圣惠》治小兒胎風發(fā)作,抽掣,渾身急強,眼目反張。
水銀丸方
水銀天麻(酒浸,焙干)天南星(炮裂)白附子(炮裂)白僵蠶干蝎(并微炒。各一兩)腦麝(細研)藿香(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先用少許棗泥研水銀星盡,與諸藥末同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薄荷酒研三丸服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得汗出立效。
《圣惠》治小兒胎風,手足搐搦,遍身壯熱。
牛黃丸子方
牛黃朱砂(各細研)犀角屑蝎梢(炒)水銀(用黑鉛一分同結砂子,細研)天漿子天南星(炮裂。各一分)麝香(一分,細研)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糯米飯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薄荷湯化破三丸服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胎中久積風熱,發(fā)渴,手足搐搦,多驚不睡。
露蜂房丸方
露蜂房(炒令黃色)天南星(炮裂。各半分)蠶蛾(微炒)朱砂(細研,水飛過。各半兩)天漿子(三十枚,微炒)干蝎(微炒)膩粉牛黃(細研)水銀(以棗泥研令星盡。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以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煎槐、柳、薄荷湯下五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胎風,搐搦、壯熱、多驚。
天竺黃丸方
天竺黃(細研)天南星(炮裂)胡黃連(各半兩)鉛霜牛黃(并研細。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研入牛黃等令勻,用棗肉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乳汁研破三丸服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如三歲以上用酒及荊芥湯下。
《圣惠》治小兒胎風,手足抽掣。宜服
牛黃丸方
牛黃天竺黃(各半兩)羌活(末)麝香(各一分)蝎(二枚,頭尾全,炒)上件藥研,羅為細末,煉蜜和為丸如麻子大。一、二歲兒不計時候,以薄荷湯下三丸,三四歲兒每服五丸。
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胎風,四肢驚掣,痰涎壅滯。宜服
水銀丸方
水銀(半兩,黑錫半兩同結作砂子)天麻(酒浸,焙干)干蝎(微炒)半夏(湯洗七遍去滑)郁金白附子(炮裂。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以軟飯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薄荷湯下一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四十八候治小兒胎風。
通經散方
人參茯苓朱砂(各一分)當歸(半兩)蝎牛膠(各一錢)蟬蛻(七個)紅芍藥(二分)甘草(五寸,炙)犀角(少許)上為末。每服一錢半,麥門冬湯調下,杏仁湯亦可。
《張氏家傳》
蝎梢散
治小兒胎風,天,客忤,急慢驚風,往來潮搐,涎盛喘逆,哽氣不安。
人參(三錢)白僵蠶(一分,直者)全蝎(一十四個)辰砂真麝(各一分)上件三味為細末外,再入辰砂、麝香同研勻。每服一字,金銀薄荷湯調下。如慢驚,即入白附子末一分。
[卷第十三] 一切風第二
《千金翼》
丹參膏
主傷寒時行,賊風惡氣。在外肢節(jié)痛攣,不得屈伸,項頸咽喉,痹塞噤閉。入腹則心急腹脹,胸中嘔逆,藥悉主之。病在腹內服之,在外摩之。緩風不遂,濕痹不仁,偏枯拘屈,口面斜,耳聾齒痛,風頸腫痹,腦中風痛,石癰,結核,瘰,堅腫未潰,敷之取消;及赤白癮疹,諸腫無頭作癰疽者,摩之令消。風結核在耳后,風水游腫,疼痛ktkt,針之黃汁出。時行瘟氣,服之如棗大一枚。小兒一切風,以意減之方。
丹參蒴根(各四兩)秦艽(三兩)羌活蜀椒(汗,去目,閉口者)牛膝烏頭(去皮)連翹白術(各二兩)躑躅花菊花莽草(各一兩)上十二味切,以苦酒五升、麻油七升合煎,苦酒盡,去滓,用豬脂煎成膏。凡風冷者用酒服。熱毒單服,齒痛綿沾嚼之。
《仙人水鑒》
黃鹽方
治小兒百日內患風,不計名目好惡,悉皆主之。
黃鹽(一斤,研。陶隱居云∶北海鹽黃草粒粗,以作魚及咸菹)薄荷(一斤,搗取汁)水銀(一兩,入二味中同一復時,通赤水成霜,去鹽取之,然后入藥)桃花菊花黃蜀葵花薄荷花牛蒡子(各二分)寒水石(一分)上并生搗如粉,入水銀霜同研令勻,以蜜為丸如麻子大。若是患風者,不計好惡病狀,服之神妙。
《外臺》張文仲療一切風,及偏風發(fā)四肢,口目戾,言語謇澀。其湯不虛人,勝于續(xù)命湯,故錄傳之,特宜老小用之方。
羌活防風(各二兩)生地黃(汁)竹瀝荊瀝(以上三味汁各取一升五合)蜀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八九破。重一兩者有神)上六味切,內前三瀝汁中,寬火煎取一升五合,去滓,溫分二服,服比相去八、九里。若風甚,頻服五、六劑,驗不可論,特宜于老小等。無問冬夏,并宜服之,無忌。隔三日服一劑益佳。忌豬肉、蕪荑。
《外臺》張文仲治小兒一切風。
寒水石煮散方
寒水石石膏滑石白石脂龍骨(各八兩)桂心甘草(炙)牡蠣(熬。各二兩)赤石脂干姜大黃(各半兩)犀角(一兩,屑)上一十二味搗,以馬尾羅篩之,將皮囊盛之,急系頭,掛著高涼處。欲服以水一升,煮五、六沸,內方寸一匕藥,煮七、八沸;下火澄清,瀉出頓服之。每日服亦得,百無所忌。小兒服之,即以意斟酌多少。忌生蔥、海藻、菘菜。
《博濟方》治小兒癱緩,一切風疾;傷寒,小兒驚風等。
雙丸子
天麻(輕炙)蝎梢(須是蜂全者)天南星(炮過)蠶蛾生犀(鎊末)羚羊角(鎊末)朱砂(別研)藿香葉白檀香烏蛇(酒浸,去皮骨,輕炙)零陵香(各一兩)天雄尖麝香(各半兩)牛黃(一分)雄黃(一錢)狐肝(一具,水煮,薄切、焙干,別杵)烏鴉(一只,去嘴、爪、腸肚,于瓦罐內燒為灰,別研,羅入諸藥末內)上件一十七味藥,并揀擇凈,分兩秤足,根據(jù)法修制、搗了;然后更細研令勻,煉蜜為塊,硬軟得所;卻于石上捶三百下,用器盛。每服二丸,薄荷湯下,大人白豆大,小兒綠豆大丸。卒患并三服。癱緩、中風,即膩粉三大錢水調,同藥化下。小兒驚風,金銀薄荷湯下。婦人血風,并產前、產后中風,手足彎曲,當歸紅花酒下。傷寒,豆淋酒下三、五丸。
《博濟方》治一切風毒上攻,心胸不利,口舌干澀,風虛痰壅,不思飲食,及風毒下注,腰腳疼痛,脾虛體黃,腎敗骨弱。疏痰利膈,治癱緩等一切風疾,小兒驚風。
透水丹
川大黃益智子(去皮)茯苓(去皮)茯神(去皮木)蔓荊子(去花葉)威靈仙(去土)天麻仙靈脾(去梗)吳白芷山梔子(七棱小者為上,去皮。各一兩)麝香(一分,別研)細墨(一分,別研,太醫(yī)局方∶燒,用醋淬、研)川烏頭(四兩,生用,去皮臍。太醫(yī)局方用河水浸半月,三日一換水,切作片,焙干,鹽一兩,炒黃去鹽)上并生為末,入麝香、墨拌和勻,蜜搜和入臼內杵一萬下,丸如梧子大。每服薄荷汁、溫酒下兩丸。如卒中,研四丸,用皂角、白礬溫水下立效。癱緩風,每日服三、五丸;常服一丸,茶、酒任下。小兒驚風,入膩粉少許,薄荷汁化半丸灌之。瘰,蔥、茶清下一丸。忌動風毒物。
《博濟方》∶大治大人,小兒一切風疾,但服此藥,無不應效。
神寶丹
自然銅(半斤)金星礬石禹余糧石石膏(以上各一兩)先將上件四味藥,用炭火通赤,傾在釅醋內淬,如此凡一、七度了;放干后都搗,羅為末,入在瓷盆內,以湯淘洗二十度,候浮盡上面黑汁,澄凈了,只收在底真實藥于瓷器內,慢火逼盡水脈,后細研,乃用諸藥如后∶蔓荊子威靈仙茯苓(去皮)天竺黃天仙藤白僵蠶鉛白霜(去毒,麩炒)白蒺藜旋復花莽草犀角(鎊)半夏(湯洗去涎七次,麩炒黃色)藿香(以上各一分)桑螵蛸瓜蒂(各二、七個)赤小豆(四十九粒)人參檳榔(半生半熟。各半兩)劍脊烏蛇(酒浸、去皮骨,炙黃,用肉一兩)真虎骨(一兩,酒浸,炙黃)白龍砂(以白犬先系定,將粟米喂三日,取其第三日糞,淘取粟米焙干,用一兩)上件藥修制、搗、羅了,次用下項藥∶好朱砂(一兩飛)牛黃龍腦(各一分)麝香膩粉乳香(各少許)上以六味藥研殺如塵,用前藥攪和令勻,用槐膠水煮面糊和得所,入鐵臼搗熟,丸如彈子大,焙干。每一粒豆淋酒磨下,作十服,每五服后浸皂角水磨下服之。小兒患,即酌大小以意加減與服,用薄荷金銀湯磨下,神效不可俱迷。
《靈苑》
生朱散
治大人、小兒一切風,及驚癇、風癇久不瘥者。
鐵粉天南星(炮)牛膝人參天麻(炙)黃丹(炒令紫色)青黛附子(炮,去皮臍)干蝎(生)雄黃半夏(生姜汁浸一宿,炒。以上各一兩)輕粉朱砂(各一兩)麝香(半錢,研入)上一十四味同杵,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小兒一字,薄荷湯調下。忌動風毒物。
《靈苑》
太乙流金火道散
治大人、小兒一切風方。
躑躅花肉桂(去粗皮)干姜(刮去皮)附子(去皮臍,并生為末。以上各一錢半匕)上九味各須研碾令極細,又同研令勻。凡氣厥及廁上中惡,大人小兒卒中感厥諸疾,不醒人事,手足搐搦、戴目,悶絕,及元氣、血氣上沖、痛悶欲絕者,頭風夾腦風,傷寒不解,皆吹鼻內,大人一字,小兒半字,得嚏為效。再用不嚏者,難理也。傷寒仍以蔥汁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用薄荷、姜、臘茶下。傷寒久不解者,蔥、酒下十丸,立效。
太醫(yī)局
婁金丸
治諸風,神志不定,恍惚去來,舌強語澀,心忪煩悶,口眼斜,手足曳,及風虛眩冒,頭目昏痛,或施運僵仆,涎潮搐搦,卒中急風,不省人事,小兒驚風諸癇,并皆治之。
天竺黃白附子(炮)牛黃(研)腦麝(研。各一兩)天麻(去苗)防風(去蘆頭)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焙。各三兩)細辛(去苗,洗、焙)天南星(為末,以牛膽汁和作餅子,陰干)川芎白芷(洗)人參(去蘆頭。各一兩半)羌活(去苗)黃(去蘆頭,銼,秤)白僵蠶(去絲)羚羊角(鎊)芍藥甘草()麻黃(去根,節(jié))茯苓(去皮,秤)犀角(鎊)本(洗。各二兩)甘菊(去土,四兩)金箔(一百片為衣)生地黃(汁五升,入蜜一斤、酒二升、酥一兩半,慢火熬成膏,放冷)上為細末,以地黃汁膏子搜和,每兩作五十丸,以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細嚼溫酒下。若中風涎潮、不語昏塞甚者加至三丸,用薄荷自然汁同溫酒共半盞化藥灌之。常服一丸,濃煎人參湯嚼下,薄荷湯亦得。小兒每服皂皂大,薄荷湯化下。
太醫(yī)局
龍虎丹
治丈夫、婦人新得、久患急風緩風,半身不遂,手腳筋衰;及風毒攻疰,遍身瘡疥。頭風多饒白屑;毒風面上生瘡;刺風狀如針刺;癇風急倒作聲;頑風不認痛癢;風頸生斑駁;暗風頭旋眼黑;風面生赤點;肝風鼻悶眼∶偏風口眼斜;節(jié)風肢節(jié)斷續(xù);脾風心多嘔逆;酒風行步不前;肺風鼻塞項疼;膽風令人不睡;氣風肉似蟲行;腎風耳內蟬鳴;陰間濕癢,及小兒驚風方。
大附子(炮,去皮臍,秤)天竺黃牛膝(酒浸,去苗,焙干,略焙)川芎(洗)川羌活(去苗洗,焙,秤)天麻(去苗,生制)半夏(湯浸七次,用生姜汁制)細辛(去苗洗,生)何首烏(去粗皮)獨活柴胡(務去苗)桔梗(生)藿香葉(生)黑牽牛()硫黃(結砂子。各二兩)川烏頭(炮,去皮尖、臍,秤)官桂(去粗皮,生用)白僵蠶()香白芷(生)舶上茴香(微)甘松香(洗去土,焙,秤)縮砂仁菊花去土,生)五靈脂(生。各五兩)烏蛇(酒浸,去皮骨,焙干,秤半斤)白干姜(炮)白蒺藜()防風(去苗,銼)地龍(去土)朱砂(研水飛。各三兩)木香(生)雄黃(水飛)馬牙硝(研)水銀(與硫黃用慢火結成砂子。各一兩)寒水石(燒通赤,研飛,一斤)麝香(一分,研)龍腦(半兩,研)上為細末,煉蜜為劑。每服一丸,如雞頭大,用薄荷酒嚼下,日進一服,重即兩服。產后驚風,亂道見物,朱砂酒磨下。產后身多虛腫血風,頻增昏沉,身如針刺,發(fā)隨梳落,面黃心逆,并煎當歸酒嚼下,日進兩服。若治傷寒,炒蔥豉酒嚼下一、二服,蓋覆出汗立愈。小兒驚風,薄荷酒化下少許。大人急風,口噤失音等,薄荷酒灌之。常服茶、酒任下,不拘時候服。
太醫(yī)局
青州白丸子
治男子婦人半身不遂,手足頑麻、口眼斜,痰涎壅塞,及一切風他藥所不能療者;小兒驚風,大人頭風,洗頭風,婦人血風,并宜服之。
天南星(三兩,生用)半夏(生用,以水浸洗過,白好者七兩)白附子(生用,二兩)川烏頭(去皮臍,生用半兩)上搗,羅為細末,以生絹袋盛,用井花水擺,未出者更以手揉令出,如有滓更研,再入絹袋擺盡為度;放瓷盆內,日中曬,夜露至曉,棄水,別用井花水攪,又曬至來日早,再換新水攪。如此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曬干后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清,為丸如綠豆大。初服五丸,加至十五丸,生姜湯下,不計時候。如癱緩風以溫酒下二十丸,日三服,至三日后,浴當有汗,便能舒展。服經三、五日,呵欠是應。常服十粒已來,永無風痰膈壅之患。小兒驚風,薄荷湯下兩、三丸。
太醫(yī)局
八風散
治風氣上攻,頭目昏眩,肢體拘急煩疼,或皮膚風瘡癢痛,及治寒壅不調,鼻塞聲重,小兒虛風方。
人參(去蘆頭)黃(去蘆頭,銼)甘草(銼,。各二斤)防風(去蘆頭叉枝者)羌活(去蘆頭。各三斤)白芷前胡(去蘆頭。各一斤)藿香葉(去土,半斤)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入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臘茶清調服一大錢亦得。小兒虛風,乳香、臘茶清調服半錢。更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太醫(yī)局
消風散
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痛,項背拘急,肢體煩疼,肌肉蠕動,目眩旋運,耳嘯蟬鳴,眼澀好睡,鼻塞多嚏,皮膚頑麻,搔癢癮疹。又治婦人血風,頭皮腫癢,眉棱骨痛,旋暈欲倒,痰逆惡心,及小兒虛風,目澀昏困,急慢驚風方。
羌活人參(各去蘆頭)芎白茯苓(去皮)白僵蠶(炒)藿香葉(去土)防風(去蘆頭)荊芥穗甘草(銼,炒)蟬殼(以上各二兩)濃樸(去粗皮,姜汁涂,炙熟)陳橘皮(洗凈,焙干。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茶清調下。如久病偏風,每日三服便覺輕減。如脫著沐浴,暴感風寒,頭痛身重,寒熱倦疼,用荊芥、清茶調下,溫酒調下亦得,可并服之。小兒虛風,目澀昏困,及急慢驚風,用乳香荊芥湯調下半錢,并不計時候服。
太醫(yī)局
返魂丹
治小兒諸風癇癲,潮發(fā)螈,口眼相引,項背強直,牙關緊急,目睛上視;及諸病久虛變生虛風,多睡昏困,荏苒不解,速宜服之。
烏犀(鎊)當歸(去蘆頭,酒浸、細切,焙干,微炒。各二兩)蟬殼(去土,微炒)附子(水浸后炮去皮臍)石斛(去根銼)川芎肉豆蔻(去殼,微炒)龍腦牛黃(各別研)朱砂(細研,水飛)雄黃(細研,水飛。
以上各半兩)天麻(酒洗,切、焙)檳榔天南星(湯洗,生姜自然汁煮軟,切,焙干,炒黃)僵蠶(去絲嘴,微炒)白附子(微炮)肉桂(去粗皮)白花蛇烏蛇(各酒浸一宿,炙令熟,去皮骨、用肉)半夏(湯洗七次,姜汁浸三宿后,炒令黃)干蝎萆(各微炙)細辛(去苗)沉香附膠(杵碎,炒如珠子)陳橘皮(湯洗去白,微炒)防風(去蘆頭及叉枝)槐膠藿香葉(去土)羌活獨活(各去蘆頭)麻黃(去根節(jié))川烏頭(燒令通赤,留煙少許入坑內,以盞子覆,用新土圍之,食頃取出羚羊角(鎊)麝香(別研。各一兩)天竺黃(細研)木香人參(去蘆頭)干姜(炮)茯苓(去黑皮)蔓荊子(去白皮)晚蠶蛾桑螵蛸(各微炒)何首烏(米泔浸一宿,煮過,切、焙)本(去土)白術(米泔浸一宿,切、焙干,微炒)縮砂仁白芷枳殼(麩炒,去瓤,切)敗龜虎骨(各酒醋涂,炙令黃)丁香濃樸(去粗皮,姜汁涂炙令熟。以上各三分)膩粉(別研,一錢)金箔(二十片為衣)烏鴉(一只,去嘴、翅、足)狐肝(三具。以上二味臘月采取,入新瓦罐內,以瓦盆子蓋頭,用泥圍濟;用炭火一秤燒令通赤,待煙盡取出,候冷,研令極細用)水銀硫黃(為末。各半兩,用瓷盞盛,慢火養(yǎng)成汁,同水銀急炒如青泥,成砂細研)上件藥五十八味并須如法修事,搗研令細,煉白蜜合和,入酥,再搗三、五千下,丸如桐子大。每一歲兒一丸,溫薄荷自然汁化,不計時候服。
《嬰孺》治少小心氣不足,風歷五臟,神氣錯亂,發(fā)作有時,夢寐驚恐,結氣,口唇干躁。宜服
鎮(zhèn)心酒方
秦艽干地黃柴胡銀屑麥門冬(去心)薯蕷獨活桂心茯神鐵精防風當歸人參丹砂芎(各四分)牛黃杏仁(去皮。各三分)黃(一分)桑螵蛸(二分)雞頭(一個)上二十味,絹袋中,酒三斗浸,春夏五日、秋冬十日。三歲兒半合,五歲一合。
《嬰孺》治小兒體上ktkt方馬尿上取洗之。
《嬰孺》又方牛鼻上津上取涂之。
《良方》治大人小兒諸風傷寒。
通關散
旌德烏頭(四兩,皺皮,旌德有蘆頭肌白者)本防風當歸芎天南星白芷干姜雄黃(細研)桂(各半兩,并生,勿近火)上為細末。煨蔥、酒下一字或半錢。癱緩加牛黃、麝香。小兒減半,薄荷酒下。
《莊氏家傳》
羌活膏
治小兒虛風及吐瀉后,精神昏困,歐行之方。
川羌活防風(各一兩)川芎荊芥穗蝎梢(酒浸三日,焙干)天麻(酒浸三日,焙干)人參白術白茯苓(各半兩)上同為末,棗肉或蜜和丸櫻桃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棗肉和雖佳,久之大堅硬。尋常多用蜜和,味美小兒易服。)長沙醫(yī)者丁安中傳
太乙丹
治小兒諸風,驚癇,潮熱發(fā)搐,口眼相引,項背強直,精神昏困,痰涎不利,一切虛風宜服。
烏蛇肉(酒浸一宿)天南星(炮裂)雄黃(研。各三錢)白附子(炮三錢半)朱砂(研)麻黃(去節(jié)。
各七錢)全蝎天麻(酒浸一宿。各一錢半)琥珀生地黃(末。各一錢)甘草(半錢,炙)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每服一粒,用薄荷湯調下。
長沙醫(yī)者丘松年傳
摩熨法
治小兒虛風螈。
白丁香(直者)蝎梢(各七個)蜈蚣(一條)胡黃連(末,抄半錢)白附子(一個大者,串數(shù)竅,取薄荷汁浸透令軟,掘地坑,先用火燒令坑赤,放在坑內;用好醋一盞,浸令氣盡為度)上為細末,取蔥涎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蔥湯化開,填在臍內,常用熱手熨摩。候兒作聲為效。
《圣惠》灸法∶小兒但是風病,諸般醫(yī)治不瘥。炙耳上入發(fā)際一寸五分,嚼而取之,率谷穴也。
[卷第十三] 中風第三
《巢氏病源》小兒中風候∶小兒血氣未定,肌膚脆弱,若將養(yǎng)乖宜,寒溫失度,腠理虛開,即為風所中也。
凡中風皆從背諸臟俞入。若中心風,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汗出唇赤。若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若唇或青、或白、或黃、或黑,此是心壞為水,面目亭亭時悚動,皆不復可治,五、六日而死。若肝中風,踞坐不得低頭。
若繞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唇色青而面黃可治,急灸肝俞。若大青黑、面一黃一白者,是肝已傷,不可復治,數(shù)日而死。若脾中風,踞而腹?jié)M,身通黃,吐咸汁出者可治,急灸脾俞。若手足青者,不可復治也。若腎中風,踞而腰痛,視脅左右末有黃色如htkt大者可治,急灸腎俞。若齒黃赤、鬢發(fā)直,面上土色,不可治也。肺中風,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視目下,鼻上下兩邊下行至口,色白可治,急灸肺俞。若黃為肺已傷化為血,不可復治也。其人當要掇空,或自拈衣,如此數(shù)日而死。此五臟之中風也。其年長成童者,灸皆百壯,若五、六歲以下至于嬰兒,灸者以意消息之。凡嬰兒若中于風,則的成癲癇也。
茅先生有小兒中風候∶大熱,牙關緊噤,狂躁。此候因熱盛乘虛,被邪風吹著致此。所治者,急用奪命散(方見急慢驚風門中)與吐下風涎;方醒,次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一方見慢脾風門中)相夾與服;三日內下鎮(zhèn)心丸(方見一切驚門中)、朱砂膏(方見驚積門中)。第四日下青金丹(方見積聚門中)與通下風涎。再下勻氣散、回陽散(方見夾驚傷寒門中)。醒脾安樂,常服鎮(zhèn)心丸即愈。
張渙謹按∶小兒氣血未定,腠理開疏,若將養(yǎng)乖宜,寒溫失度,精神不守,外中風邪。令兒昏困不省,手足抽掣,乃名中風候也,最為緊急。若中風潮發(fā),一向不省,乃名風痙病也。又邪氣多中于心肺間,其狀胸滿短氣、冒悶汗出,尤為大矣;及中風不語,口噤,口眼斜、半身不隨。
《嬰童寶鑒》小兒五臟中風歌∶小兒心臟中風時,臥唇紅汗透衣。但灸心俞三五壯,唇青黃白黑難醫(yī)。目瞪此為心已壞,多應性命六朝期。肝風踞坐舉頭難,早灸肝俞病即安。細視眼連唇上色,青黃須道易醫(yī)看。黑色只應旬日死,命歸泉壞不能還。脾家若也中風邪,腹?jié)M身黃色似瓜。吐沫此時猶可治,手青足冷命還賒。腰疼目黑腎家風,兩脅和柔病可攻。急救腎俞方得瘥,面黃痙發(fā)必歸空。肺風臥胸中滿,短氣心煩汗轉多,鼻口兩邊純色白,早須醫(yī)治得安和。
又云∶尋縫面黃人豈在,只尺旬中入逝波。惟有肺俞堪救療,后人學人細尋歌。
《本草》治小兒中風,項強背起。
衣魚于項背上摩之。
《金匱要略》
續(xù)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姚云∶與大續(xù)命湯同。兼治婦人產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兒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去皮)當歸人參石膏(碎)干姜甘草(炙。各二兩)芎(一兩)杏仁(四十枚,去皮尖)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杌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并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洪腫。兒小量度與之。范汪云∶是仲景方,欠兩味。
《千金》
增損續(xù)命湯
治小兒卒中風、惡毒及久風,四肢角弓,反張不隨;并ht僻不能行步方。
麻黃(去根節(jié))甘草(炙)桂心(各一兩)芎葛根升麻當歸獨活(各十八銖)人參黃芩石膏(各半兩)杏仁(二十枚,湯浸、去皮尖)上十二味咀,以水六升煮麻黃,去上沫,乃納諸藥,煮取一升二合。三歲兒分四服,一日令盡,少取汗,得汗以粉粉之。
《千金》治少小中風,脈浮、發(fā)熱、自汗出、項強、鼻鳴、干嘔。
桂枝湯方
桂心甘草(炙)芍藥生姜(各一兩)大棗(四枚)上五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服。此方與傷寒篇中各方相重,然用各異。
《千金》治少小新生中風。
二物驢毛散
驢毛(一把,取背前交脊上會中,拽取如子拇指大一把)麝香(二豆大?!妒セ荨酚靡环郑┥弦匀橹豌~器中,微火煎,令焦熟出,末之。小兒不能飲,以乳汁和之,葦筒貯,瀉著咽中,然后飲乳,令入腹。
《千金》治少小中風,狀如欲絕湯方∶大黃牡蠣龍骨栝蔞根甘草(炙)桂心(各十二銖)赤石脂寒水石(各六銖)上八味咀,以水一升,內藥重半兩,煮再沸,絞去滓。半歲兒服如一雞子殼,大兒盡服。入口中即愈;汗出粉之。藥無毒,可服,日二。熱加大黃,不汗加麻黃。無寒水石,樸硝代之。
《千金》治少小新生,肌膚幼弱,喜為風邪所中,身體壯熱?;蛑写箫L,手足驚掣。五物
甘草生摩膏方
甘草(炙)防風(各一兩)雷丸(二兩半)白術(炮)桔梗(各二十銖)上咀,以不中水豬肪一斤煎為膏,以煎藥,微火上煎之。消息視稠濁膏成,去滓,取如彈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兒百過。寒者更熱,熱者更寒。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風。
《千金》治大人、小兒中風發(fā)熱。
大戟洗湯方
大戟苦參上二味等分,末之,以藥半升,白酢漿一斗,煮三沸,適寒溫洗之。從上下寒乃止,立瘥。小兒三指撮,漿水四升煮,洗之。
《仙人水鑒》∶子生七日以后,半月以前,手腳抽動者,庸醫(yī)皆云是天風,此即誤兒性命。又云客忤,此是在母胎中,骨節(jié)及毛孔中邪風,生后四肢被外風所干,致有此疾。根源在胎,為骨節(jié)風,是陰陽不正之氣所干。
兒子生后,不為天風,治之神妙,莫越此門。又云有孕之后,父母交通,惡氣形胎,所以此疾。余治之法,曾驗千余家,一一皆應,非志士勿可妄傳,號曰
水銀膏
水銀(一大兩,以青竹筒子貯之,從十二月臘日下廁中,鉛為蓋,密封閉,勿令穢污入內;五月五日取出,其銀并飛上鉛蓋上如霜雪,取下,即入諸藥)青黛黃蜀葵花(各一分)牙硝(三分)胡黃連(末,六分)上研鉛霜令極細,取白羊骨中髓,丸之如綠豆大。以水研一丸灌之,立效。
《仙人水鑒》∶孩子手腳搐挽,號為骨節(jié)風,俗呼為天,已在前說。手與足其理不同,今后重明,以救生命。
腳搐手不搐者,宜使此方。
竹瀝和黃連,更入一銖鉛(黃丹是)。熬令充作散,涂足不抽牽。
上緣孩子未及百日,骨節(jié)未開,宜作此治之。切不得灸也,灸即火氣攻心,其風難得可除,根據(jù)此萬不失一也。
《外臺》∶《千金》排風湯主大人小兒諸毒風氣、邪風所中,口噤悶絕、不識人;身體疼煩,面目暴腫、手足腫方。
犀角(末)羚羊角(末)貝齒(末)升麻(末)上四味各一兩,和勻,以藥四方寸匕、水二升半煮取一升,去滓。服五合,煞藥者,以意增之。若腫,和雞子敷上,日三。老小以意,亦可多合用之,深師同。
《圣惠》治小兒中風,筋脈拘急、項強、腰背硬、手足搐搦,發(fā)歇不定。
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防風(去蘆頭)麻黃(去根節(jié))黃芩桂心細辛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半兩)羌活(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溫服。量兒大小加減,頻服,汗出效。
《圣惠》治小兒中急風,口眼俱搐,腰背強直,手足拘急。
牛黃散方
牛黃(三分,細研)天南星(一分,生使)麝香(細研)膩粉(研入。各一錢)桑螵蛸(三分,微炒)干蝎(半生用,半微炒)白花蛇(腰已前者,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各一兩半)上件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勻。每服以溫酒調下一字。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四肢拘急、心神悶亂、腰背強硬。
天南星丸方
天南星(炮裂)膩粉(研入)牛黃麝香(并研細。各一分)白附子(炮裂)半夏(湯洗七次,去滑)麻黃(去根節(jié))槐子(炒)防風(去蘆頭)朱砂(細研,水飛過)犀角屑(各半兩)五靈脂干蝎(微炒。各一兩)金銀箔(各三十片)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都研令勻;用醋一大盞,入藥末一半,以慢火熬成膏,次入余藥末,和丸如綠豆大。一歲一丸,二歲二丸,三、五歲至三丸。以溫酒下,日三、四服。
《圣惠》治小兒中風,口眼偏斜,筋脈拘急及胎中疾病。
朱砂丸方
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干蝎(微炒)牛黃麝香(各細研)天麻白附子(炮裂)白僵蠶(微炒)干姜(炮裂,銼,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散,入研了藥令勻,用軟粳米飯和丸如黍子大。每服以乳汁化下三丸,日三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手足搐搦及驚風。
牛黃丸方
牛黃(細研)干蝎(微炒)防風(去蘆頭)麝香鉛霜(各細研)南星(炮裂。各一分)犀角屑天麻天竺黃(細研)白附子(炮)烏蛇肉(炙令黃)朱砂(細研,水飛過。各半兩)膩粉(一錢)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用溫薄荷酒研下三丸,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口眼牽急。
朱砂丸方
朱砂(細研,水飛過)(去足,微炒)白僵蠶(微炒)天南星(炮裂。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每一歲一丸,以薄荷湯下。
《圣惠》治小兒中破傷風。
沒心草散方
沒心草(半兩)白附子(一分,炮裂)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薄荷酒調下一字,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汗出中風,身體拘急,壯熱苦啼。
丹參散方
丹參(半兩)鼠糞(三、七枚,微炒)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漿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吐涎。
郁金散方
郁金(末,半兩)膩粉(一錢)巴豆(十二顆,以小便浸一宿,去皮出油,研如膏)上件藥都研令勻。每服,以橘皮湯調下一字,吐涎出即效。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太醫(yī)局和師
牛黃丸
治大人小兒卒暴中風,眩暈倒仆,精神昏塞,不省人事,牙關緊急,目睛直視,胸膈、喉中痰涎壅塞,及諸癇潮發(fā),手足螈,口眼相引,項背項直,并皆治之。
牛黃麝香輕粉粉霜(并細研。各半兩)金箔(為衣)銀箔(研。各一百片)雄黃辰砂石碌(并研,水飛)蛇黃磁石石燕子(并火燒,醋淬九次,細研。各一兩)上件都研勻細,用酒煮面糊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煎薄荷酒磨下。老人可服半丸,小兒十歲以下分為四服,蜜水磨下。四歲以下分為五服,未滿一歲可分七服。如牙關緊急,以物斡開灌之。
譚氏方治小兒國中風,癱緩一日內。
膽礬細研如面。每使一字許,用溫醋湯下。立吐出涎,漸輕。
譚氏方治小兒中風,牙關不開。
天南星一個煨熟,紙裹封角未要透氣,于細處剪雞頭大一竅子,透氣于鼻孔中,牙關立開。
《養(yǎng)生必用》
續(xù)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不知痛處,拘急不得轉側,婦人產后去血,老人、小兒并可服。(風痱身無痛處,四肢不收,言不變、智不亂,有知可治。)麻黃(去節(jié),三兩)桂(去盡皮)當歸(切)人參(去蘆)石膏干姜甘草(炙。各二兩)芎白芍藥(各一兩)杏仁(去皮尖,麩炒黃,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取七厘清汁溫服,日三,忌如常,春中覆取微汗。
《嬰孺》治少小風邪,言語錯亂、不知人。
鴟頭酒方
鴟頭(一個)秦艽丹參石南草獨活防己細辛(以上各四分)芍藥(八分)上切,入絹袋,清酒五升浸之,隨時日數(shù)服半合,日三服。
《嬰孺》治小兒卒肩息,上氣不得安,惡風入肺。
麻黃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jié))桂心(五分)五味子(半升)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兩,洗)生姜(四分)上以水五升,煮三升。百日兒半合,二百日兒一合。以次量大小與之,日進三服。
《嬰孺》
增損續(xù)命湯
治小兒卒中風欲絕。
長石湯方
大黃麻黃(去節(jié))滑石長理石石膏(綿包,碎。各四分)防風牡蠣(赤)栝蔞甘草(炙)赤石脂桂心(各二分)龍骨白石脂寒水石(各一分,無寒水石以樸硝代之亦可)上為末,以水一升,用末三錢重,煮二沸,去滓。三歲兒服一雞子許令盡,大兒盡服,入口則愈;汗出粉之,日進三服。熱加大黃,不得汗加麻黃。
《嬰孺》治少小中風,脈浮發(fā)熱,汗不出頭,鼻鳴干嘔。
生姜湯方
生姜甘草(炙)芍藥(各一兩)桂心(三兩)棗(十個,去核)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為三服。自汗出者,加附子一個小者;如渴,去桂枝,加栝蔞半兩;痢作去芍藥、加干姜三分、附子小者一個炮;心下悸去芍藥加茯苓三兩;表虛里實,去桂加膠飴二兩。
《嬰孺》治少小中風,往來寒熱,胸脅滿,嘿嘿煩心,喜嘔,不欲食。
黃芩湯
黃芩人參甘草(炙)半夏(洗)干姜(各一兩)柴胡(三兩)棗(十個,去核)上切,以水三升煮一升,為三服。煩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子半個、當歸二兩、龍骨二兩、栝蔞根二兩;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一兩、茯苓二兩;表證不解者去人參,加桂心二兩,微發(fā)汗;得病七八日不解,結熱在內,往來寒熱者,加黃連二兩、芒硝半兩為常法。大良。
《嬰孺》治小兒汗出中風,一日之時,兒頭頂腰背熱,二日即腹熱,手足不舉。
景天散
景天丹砂(各二分)麻黃(去節(jié))白術(各一分)上為末。漿水服一刀圭,日進三服,立已。
張渙
麻黃湯
治小兒中風,祛風,爽精神。
麻黃防風細辛黃芩(各一兩)羌活(半兩)甘草(一分,微炙)大川附子(一枚,重半兩,微炮,去皮臍)上件為粗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薄荷兩葉,煎五分,去滓,稍熱,時時灌之。
張渙
螵蛸散
治小兒中風痰盛。
桑螵蛸(微炒)天麻(各一兩)天南星(微炮)白僵蠶干全蝎(并微炒。各一分)以上搗,羅為末。次用∶膩粉牛黃麝香(并細研,各一錢)上件同拌勻,再細研。每服一字至半錢,溫酒調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
白花蛇散
治小兒中風,啼聲不出,及心肺中風,尤宜服之。
白花蛇(腰以上者,酒浸,去皮骨,炙令黃)桂心人參(去蘆頭)羚羊角(屑)菖蒲(一寸九節(jié)者。各一兩)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上件為細末。每服一字至半錢,點麝香、荊芥湯調下,并服。
張渙
槐子煎
治小兒中風不省。
防風白附子槐子(微炒)僵蠶(微炒。各一兩)麻黃(去根節(jié),秤)干姜半夏(湯洗七遍。各半兩)以上搗,羅為細末,用好醋兩大盞,慢火熬成膏。次用∶牛黃麝香(各一分,研)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金箔(二十片,研)上件都拌勻,和成膏,丸如綠豆大。每服五粒,溫酒下,量兒大小加減。若牙關緊急,即化破灌之。
張渙
比圣丹
治小兒心、肺中風,并宜服之。
干全蝎(一兩,微炒)天南星(生用)羌活白附子(各半兩)川附子(一枚,重半兩,炮,去皮臍)上件搗,羅為細末,入膩粉一錢研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粒至七粒,煎荊芥湯下。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保生信效方》
回生丸
主傷寒八、九日汗不出,及日數(shù)多沉重,精神不與人相當,汗欲出不出危殆者;又主傷寒壞病,手足筋攣,筋受寒邪而厥冷,及高年人虛勞煩喘;婦人經水不勻,氣血虛劣;又主破傷風,痰嗽,肺痿,盜汗,寒熱,身痛,小兒郁瞀,昏迷螈,各宜汗者。
麻黃(去根節(jié),秤)桑根白皮(一斤,銼,須土下者,自采為佳)續(xù)隨子(四兩)白藥子(三兩,為粗末)以上四味,用河水五石先浸一宿,于大釜器中旋旋添浸藥,慢火熬,以麻黃心黑、水只有二三斗為度;取出滓,用來生絹袋瀘過,再入銀、石器或砂器內熬成膏。
沒藥(研)透明乳香(水中坐乳缽研之)桔梗白芷鐘乳(研五日,極細入內)當歸(去蘆頭,湯急洗過,切,焙干。秤各二兩)人參木香(各半兩)白茯苓(去皮,二兩)沉香(一兩)苦參(六兩)上十一味為末,研勻細,以麻黃膏和丸如彈子大,須臘月合。每服一丸,百沸湯半盞化下,覺怔忪肉汗出是效。小兒量與。常以零陵香、白芷為末養(yǎng)此藥。(百沸湯,乃火上煎百沸也。)《聚寶方》
狐膽丸
治大人小兒中風,神效。
浮萍草(紫背者,七月十五日采取,不計多少,陰干)雄狐膽(十二月收,陰干)上將浮萍草一味為末,用膽汁丸芥子大。每服大人、小兒三丸,金銀薄荷湯下,不計時候服。
《圣惠》灸法∶小兒身強,角弓反張,灸鼻上入發(fā)際三分三壯。次灸大椎下節(jié)間三壯。壯如小麥大。
《嬰童寶鑒》灸法∶小兒五臟中風,各隨臟灸本俞。心風灸心俞,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肺風灸肺俞,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肝風灸肝俞,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脾風灸脾俞,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腎風灸腎俞,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卷第十三] 中風痙第四
《巢氏病源》小兒風痙候∶小兒風痙之病,狀如癇而背脊、頸項強直,是風傷太陽之經。小兒解脫或臍瘡未合,為風所傷,皆令發(fā)痙。
《千金》論曰∶溫病熱入腎中亦為痙,小兒病癇熱盛亦為痙。凡風、暴尸厥及鬼魘不寤皆相似,宜精察之。
故經言∶久厥則成癇。是以知似也。
《千金》又論曰∶太陽中風,重感于寒濕則變痙也。痙者,口噤不開,背強而直,如發(fā)癇之狀;搖頭馬鳴、腰反折。須臾十發(fā),氣息如絕,汗出如雨,時有脫。易得之者,新產婦人及余瘡血脈虛竭;小兒臍風、大人涼濕,得痙風者皆死。溫病熱盛入腎,小兒癇熱盛皆痙。痙、喑、厥、癲皆相似,故久厥成癲。審察之,其重者,患耳中htht痛,皆風入腎經中也,不治流入腎,則喜卒然體痙直如死。皆宜服小續(xù)命湯兩、三劑也。若耳痛腫生汁,作癰癤者,乃無害也,惟風宜防耳。針耳前動脈及風府,神良。
茅先生∶小兒有因癇失調而傳變候,雙目上視,都不見黑睛,渾身強直。或反張如死尸,或似角弓,五硬下黑血。此候因癇甚卻變痙,調理即根據(jù)癇病。如吐痢不止,死候。大凡此候,十中無一,且圖知候也。
《千金翼》療小兒賊風急痙方。
鐵屑炒使極熱,投酒中飲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痙,項強,腰背硬,四肢拘急,牙關緊,神思昏悶。
朱砂散方
朱砂(三分)雀兒飯甕(五枚)蝎尾(二、七枚)晚蠶蛾(十枚)白附子(二枚,炮裂,為末)上藥件都研令勻細。不計時候,以薄荷酒調下一字。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痙,牙關緊急,項背強直,及一切驚癇。
牛黃丸方
牛黃天竺黃雄黃(各細研)腦麝(研入)犀角(屑)干蝎(微炒)水銀(入棗肉,研星盡)附子(炮裂,去皮臍。以上各一分)朱砂(細研,水飛過)天麻(微炙)白僵蠶(微炒)蟬殼(微炒)桑螵蛸(微炒)羚羊角(屑)香附子白附子(炮裂)羌活獨活蔓荊子麻黃(去根節(jié))野狐肝(微炙。以上各半兩)烏蛇(一兩,酒浸,去皮骨,炙微黃)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同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麻子大。不計時候,以薄荷酒研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中風痙及天,驚癇,一切諸風。
烏蛇丸方
烏蛇(一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天漿子(二十枚,去殼)干蝎(一分,微炒)黑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天南星白附子(并炮裂)天麻(微炙)防風(去蘆頭)半夏(泡洗七次,去滑。各半兩)以上九味都以酒浸,七日后取出焙干,搗羅為末。
牛黃腦麝朱砂雄黃(以上四味同研如粉。各一分)上件藥都研令勻,用糯米飯和丸,如黍米大。不計時候,用薄荷湯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痙,及驚癇諸風,手足搐搦不定。
烏犀丸方
烏犀角(屑)天南星白附子(并炮裂)干蝎(微炒)天麻(各一分)白花蛇(半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以上六味搗,羅為末,以無灰酒一小盞同入銀器內,煎令稠,則入后藥∶牛黃腦麝(并研細)膩粉水銀(用少棗瓤研令星盡,以上各一分)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虎睛(一對,酒浸,微炙)上件藥七味,都研為末;入前藥煎,和丸如麻子大。不計時候,用竹瀝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痙及天、驚邪、風癇。
白僵蠶丸方
白僵蠶(微炒)白附子(炮裂。各一兩)干蝎(一分,微炒)烏蛇(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天南星(炮裂)朱砂(細研,水飛過。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以粳米飯和丸如麻子大。不計時候,以薄荷溫酒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張渙
通圣散
治小兒中風痙病方。
白附子(半兩)蝎尾(二十一枚)天漿子晚蠶蛾(各一十四枚)以上搗,羅為細末。次入∶朱砂(一分,細研,水飛)麝香(一錢,研)上件拌勻,細研。每服一字至半錢,薄荷湯調入酒一滴,同調下。
張渙
烏犀煎
治小兒痙病,心肺中風并宜服之。
烏犀角(屑,一兩)天南星(微炮)天麻白附子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黃)蝎梢(各半兩)上件為細末,用無灰酒兩大盞,入銀器中,慢火熬成膏如皂皂大。每服一粒,點麝香湯化下。
張渙又方
狐肝膏
桑螵蛸(微炒)麻黃(去根節(jié),秤)蔓荊子烏蛇肉(酒浸一宿,焙干)羌活獨活(各一兩)以上搗,羅為細末,次入∶朱砂(半兩)牛黃麝香(并細研。各一分)上件都拌勻,用野狐肝半具,石臼中同搗三、二百下成膏,如皂皂大。每服一粒,用薄荷自然汁,入酒三、兩點同化下。
張渙又方
奪命散
麻黃(去根節(jié),秤)干全蝎(各一分)干蛇頭(一個,酒浸,炙黃)蜈蚣(一條赤頭者,酥炙黃)草烏頭(大者一枚,炮去皮)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朱砂(一分)牛黃腦子(各一錢,并研細)上件一處拌勻,研極細。每服一字,溫酒調下。
張渙又方
天南星膏
天南星(一兩,研為細末,用慢火酒熬成膏)赤頭蜈蚣(酥炙)烏稍蛇(酒浸,焙干)全蝎(各半兩)以上三味為細末,次用∶朱砂(一兩,細研,水飛)牛黃麝香(并細研。各一分)上件用天南星膏子通拌勻,于石臼中搗成膏。每服一皂皂大,用薄荷自然汁,入酒一滴同化下。
[卷第十三] 中風口噤第五
《巢氏病源》小兒中風口噤候∶小兒中風口噤者,是風入頷頰之筋故也。手三陽之筋入結頷頰,足陽明之筋上夾于口。膚腠虛,受風冷,客于諸陽之筋,筋得寒冷則攣急,故機關不利而口噤也。
《嬰童寶鑒》小兒中風口及口噤歌∶三陽連口頰,風傷口必。諸筋風若中,噤急不能開。
《葛氏肘后》治中風口噤方。
雞屎白如大豆三枚,末,以水飲之當瘥。(《圣惠》以溫酒研下大豆許。)《千金》
雀屎丸
主小兒卒中風,口噤不下一物方。
雀屎如麻之大,丸之,飲下即愈。大良。(《圣惠》用雄雀糞,以面糊和丸,薄荷湯下麻子大三丸。)《子母秘錄》小兒中風口噤,乳不下。
白棘上燒末,水服一錢匕。
《圣惠》治小兒中風,卒口噤不開,昏沉冥冥如醉。
防風散方
防風(去蘆頭)川升麻羚羊角(屑)羌活石膏(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中風口噤,四肢拘急。
桂枝散方
桂枝獨活麻黃(去根、節(jié))赤芍藥川大黃(銼,微炒)防風(去蘆頭)細辛(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薄荷溫酒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中風口噤,腰背強硬,搐搦。
犀角散方
犀角(屑)獨活麻黃(去根節(jié))白附子(炮裂)干蝎(微炒)牛黃(細研。各一分)天麻(半兩)天南星(炮裂,半兩)麝香(半分,細研)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都研令勻。不計時候,以薄荷酒調下半錢,蓋覆汗出,立驗。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口噤,不知人事欲死。宜服此
神驗方
瓜蒂(七枚)赤小豆(二、七粒)干蝎(一枚,尾全者,微炒)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服后以吐為效。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口噤。
抵圣丸方
膩粉(二錢)羌活白附子(炮裂)干蝎(微炒)天南星(炮裂。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入膩粉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用薄荷水研破三丸,服后吐出風涎,或瀉出如葵汁相似即效。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中風口噤,體熱,筋脈拘急。
烏犀丸方
犀角(屑)羚羊角(屑)防風(去蘆頭)黃芩(各一分)麝香(一錢,細研)朱砂(半兩,研,水飛過)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薄荷酒研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又方。
上以竹瀝半合,微溫灌之。
張渙
石膏湯
治小兒中風口噤,頷頰攣急,冥冥如醉。
石膏川升麻獨活(各一兩)麻黃(去根節(jié),秤)赤芍藥防風細辛桂枝(各半兩)甘草(炙,一分)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入薄荷、竹葉各少許,煎五分,去滓,溫服。
《王氏手集》治小兒牙關緊,不語,不入乳。
開關散方
蜈蚣(一條)白僵蠶天南星(炒。各一錢)麝香(當門子二個)豬牙皂角(二錠,燒灰)上件為末,用生姜汁醮藥末少許,擦牙關及舌根下,涎出自開。
《吉氏家傳》治口噤不開。
吐風散
僵蠶(直者)蝎(大者,全用。各一個)天南星(末,一錢)上末。每服一字,臘茶調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小兒牙關緊、口噤不開。
還魂丹
麝香(一字)蝎梢(三七個)朱砂(二錢,別研)天南星(一個,去心)上各細研后,卻入乳缽內再研,同重羅面少許,滴水為丸如綠豆大。每遇小兒有此病狀,口噤不開,急令水研化一丸,滴入口中令活;后卻以金銀薄荷湯灌下二、三丸,如定后,方將別藥調理。
[卷第十三] 中風涎潮第六
張渙
白玉丹
治小兒中風涎潮。
天南星半夏(各生用)白僵蠶桂心石菖蒲(一寸九節(jié)者。各一兩)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膩粉龍腦(并細研。各一分)上件都拌勻,取生姜汁和如黍米。服十粒,煎人參湯下。
張渙
郁金丹
治小兒中風,潮發(fā)涎盛。
郁金(末)蝎梢桔梗天南星(微炒。各半兩)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巴豆(五枚,以童子小便浸一宿,去皮心膜,出油,研成膏)膩粉(一錢,研)上件都研勻,滴水和丸黍米大。每服五粒,煎荊芥湯令下。量兒大小加減。
《莊氏家傳》
天麻防風丸
治小兒風壅涎實,中風,癇疾,筋脈緊急,精神昏塞,或時驚叫,眠睡不穩(wěn)方。
天麻(炙)防風人參(各一兩)干蝎(全者。炒)白僵蠶(各半兩)甘草(炙)朱砂(研)雄黃(研。
各一分)牛黃(一錢,研)麝香(一分,研)上十味末之,煉蜜丸如櫻桃大。薄荷湯化下一丸,兒小分減。不拘時候。
[卷第十三] 中風四肢拘攣第七
《巢氏病源》小兒中風四肢拘攣候∶肌肉脆弱,易傷于風,風冷中于膚腠,入于經絡,搏于筋脈,筋脈得令即急,故使四肢拘攣也。
《千金》治少小中風,手足拘急。二物
石膏湯方
石膏(如雞子大一塊,淬)真珠(一兩)上水二升,煮石膏五、六沸;內真珠,煮取一升,稍稍分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四肢拘攣,心神煩亂不得睡。
獨活散方
獨活黃(銼)茯神酸棗仁(各一兩)防風(去蘆頭)白蘚皮羚羊角(屑。各三分)桂心甘草(炙微赤。各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三分,去滓。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四肢筋脈拘攣。
桑根白皮散方
桑根白皮(銼)敗醬木通(銼。各一兩)羚羊角(屑)漏蘆茯神芎(各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黃汁半合,更煎一、兩沸。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四肢拘攣,發(fā)歇疼痛。
羌活散方
羌活芎防風(去蘆頭)天麻當歸(銼,微炒)甘草(炙微赤,銼。各三分)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白附子(一分,炮裂)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薄荷酒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手足筋脈攣急。
一字散
蟬殼干蝎白僵蠶(各微炒)半夏(末,用姜汁拌,炒令黃)南星(炮裂。各一分)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上件藥搗,羅為末。每服一字,以荊芥薄荷湯調下。量兒大小加減服之,日三、四服,效。
《圣惠》治小兒中風,手足拘攣,身體強直,口噤,壯熱。
牛黃丸方
牛黃羚羊角(屑)胡黃連鉤藤干蝎(微炒)犀角屑麝香朱砂雄黃天竺黃(并細研)水銀(用少棗肉研令星盡。各一分)烏蛇(半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用蒸餅和丸如黃米大。每服以薄荷湯下五丸,立有汗出。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四肢攣急,心神煩熱。
朱砂丸方
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蠶蛾干蝎(各微炒)天麻白附子(炮裂)牛黃腦麝(各細研)羌活(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散,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薄荷湯研下三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嬰孺》治少小風攣,兩腳疼痛,鎮(zhèn)心止驚。
石斛酒方
石斛(二分)牛黃蜀椒(汗)白術細辛(各四分)秦艽紫石英當歸干姜(各八分)防風杜仲桂心人參黃甘草(炮。各六分)獨活(七分)附子(炮)地黃防己(各五分。一本有白蘚皮六分,無防己)麥門冬(七分,去心)上二十味絹袋盛,清酒五升半浸,泥器口。春夏五日,秋冬十日。初服半合為始,日三;稍稍加之,以知為度。
張渙
獨活黃湯
治小兒中風拘攣。
獨活綿黃酸棗仁(各一兩)羚羊角(屑)桑根白皮(銼)肉桂麻黃(去根節(jié),秤)川芎(各半兩)上件都搗,羅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入生姜、薄荷各三片,煎五分,去滓,放溫熱服。
《劉氏家傳》治大人、小兒因驚風或寒濕,手足不舉,筋骨不舒,經絡諸疾。
延胡索(去皮)當歸官桂(去粗皮,不見火)上等分,為細末。大人每服二錢,小兒每服一錢,溫酒調下,空心臨臥,日三服。
[卷第十三] 中風不隨第八
?。ㄗЦ剑冻彩喜≡础沸褐酗L不隨候∶夫風邪中于肢節(jié),結于筋脈。若風挾寒氣者,即拘急攣痛;若挾于熱,即緩縱不隨。
《外臺》∶《備急》療若身體角弓反張,四肢不隨,煩亂欲死者方。
清酒(五升)雞屎白(一升,熬)上二味搗篩合和,揚之千遍,乃飲之。大人服一升,小兒服五合,更小者服三合,良?!吨夂蟆吠?。
《圣惠》治小兒中風,半身不隨,肢節(jié)拘急,不能轉動。
赤箭丸方
赤箭白僵蠶(微炒)白附子(炮裂)羌活桂心(各半兩)牛黃麝香(并細研,各半分)白花蛇(二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子藥,同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荊芥、薄荷湯下五丸,日三、四服。
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手足不隨,諸藥不效。宜服
蓖麻子散方
蓖麻子(二十枚,去皮,別研)雀兒飯甕(十枚)干蝎(三十枚)石榴(一顆大者)以上四味,將石榴取卻子及七分,盛藥三味在內,用泥裹作球,以慢火炙干,燒令通赤,赤后聞藥氣透出即熟,候冷取出去泥,細研。次入∶干蝎半夏(湯洗七遍,去滑。各一分)天南星白附子(各一分半)上件藥四味并生用,都搗,細羅為散,入前燒了藥,都研令勻。每服以溫酒調下一字,其重者不過三、兩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四肢不隨,心神迷悶。宜服
牛黃丸方
牛黃(以熟絹袋盛于黑豆一升中,炒豆熟為度,別研入)天竺黃(細研)犀角(屑)天南星白附子(各炮裂)白僵蠶地龍干蝎(并微炒。各半兩)郁金蜣螂(去翅足,微炒)天麻麝香(細研。各一分)朱砂(一兩,研,水飛過)蟬(七枚,去翅足,微炒)烏蛇肉(二兩,酒浸,炙微黃)烏鴉(一枚,去翅足,泥裹燒為灰,用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以糯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以溫酒下五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張渙
漏蘆湯方
治小兒中風,半身不隨。
漏蘆木通(銼)白茯苓當歸(洗,焙干)天麻(炙)羌活(各一兩)甘草(微炙)荊芥(去枝、梗。
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姜二片、薄荷三葉,煎五分,去滓,放溫熱服張渙又方
半金散
白僵蠶(炒黃)全蝎(炒)天麻(炙)烏蛇肉(酒浸,去皮、骨,焙干。各一兩)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龍腦(一錢,研)上件拌勻。每服半錢,溫酒調下。
《保生信效方》
起死輕骨丹
主大人、小兒中風癱瘓,四肢不隨,風痹等疾。
麻黃(去根節(jié),秤五斤,銼,河水二石熬之,去滓,成膏桑根白皮須自采土下者,銼)白芷蒼術(去皮)甘松(只用腿子,余者不用)川芎(各二兩)苦參(三兩半)上六味為末,研勻細,以前麻黃膏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一盞研化頓服之,臨臥取汗。五、七日間再服,手足當即輕快。小兒驚風量與之。卒中涎潮,分利涎后用之。余表伯常器之博士,昔時使子弟開藥肆。所售回生輕骨丹,皆一千一粒,售者盈門。
《莊氏家傳》治小兒風濕,筋脈緩弱,腳膝無力,或手足偏拽,語謇。
羚羊角散
羚羊角(屑)白蘚皮防風(去苗。各三分)酸棗仁(二兩,微炒)五加皮(刮去粗皮)茯神官桂(去粗皮。各半兩)獨活黃(去蘆頭。各一兩)上件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日三服。如有熱,入竹瀝半協(xié)議服。
兼治語澀舌謇。大人亦可服,加錢數(shù),神驗。
《嬰童寶鑒》灸法∶小兒半身不隨,灸百會,(在頭中心。)次灸風池,次灸曲池,(肘橫紋上,曲腕取之。)次灸膝腿并三里各三壯。
[卷第十三] 中風口斜僻第九
《巢氏病源》小兒中風口斜僻候∶小兒中風,口斜僻,是風入于頷頰之筋故也。足陽明之筋上夾于口,手三陽之脈偏急而口斜僻也。
《圣惠》治小兒中風,口斜僻,手足不遂,風入于臟,或語不得,心神昏悶。
防風散方
防風(去蘆頭)川升麻桂心羚羊角(屑)麻黃(去節(jié))羌活芎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以上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兩沸,分溫兩服,如人行十里再服,衣蓋令汗出為效。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中風,口斜僻。
漢防己散方
漢防己防風(去蘆頭)川升麻桂心芎羚羊角(屑)麻黃(去根節(jié)。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中風,面引口偏,身體拘急,舌不能轉。宜服
生地黃飲子方
生地黃(汁)竹瀝(各三合)獨活(末,三分)上件藥相和,煎至四合,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中風,口斜僻。宜
涂蟬殼散
蟬殼(五月五日采東南枝上者)寒食白面上件藥各等分,都研令細,以釅醋調為糊。如患左斜,右邊涂之。右斜,左邊涂之。候口正,急以水洗卻藥。
《圣惠》又方上用栝蔞瓤以水絞取汁,和大麥面搜作餅子,炙令熱。熨正便止,勿令太過。
《圣惠》治小兒中風,口眼偏斜、身上頑麻方。
蓖麻子(別研)樗根皮(為末)栝蔞瓤(炒干,為末。各一兩)上件藥同研令勻,以大麥面餅子摻藥末在上,左患貼右,右患貼左,以慢火。正,急去之。身上有頑麻,津唾調藥摩之。
錢乙附方
治小兒驚風、中風,口眼斜,語不正,手足偏舉。
全蝎散
全蝎(去毒,炒)僵蠶(直者,炒)川芎黃芩(去心)大天南星(湯浸七次,去皮、臍,切,焙)甘草(炙)桂枝(不見火)赤芍藥麻黃(去節(jié)。各三兩)天麻(六錢)上件藥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姜七片煎至七分,溫服無時,量大小與之,日三、四服,忌羊肉。
張渙
防己湯方
治小兒中風,口眼斜。
漢防己天麻(炙)川芎川升麻(各一兩)桂心羚羊角(屑)麻黃(去根節(jié)秤。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用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研勻同拌。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薄荷兩葉,煎至五分,去滓。稍熱時時與服。
張渙又方
赤箭湯
赤箭(一兩)白僵蠶白附子獨活麻黃(去根節(jié),秤)白花蛇(酒浸,去皮骨)以上各半兩,搗、羅為細末。次入∶杏仁(二十個,麩炒,去皮尖,細研)上件同拌勻。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石榴皮少許,煎五分,去滓溫服。
《莊氏家傳》治小兒偏風,口面斜。
上用赤足蜈蚣一條,以竹刀子平截斷,各為末,各貼下。左動用右,右動用左者。入麝香少許同研。
[卷第十三] 中風失音不語第十
《巢氏病源》小兒卒失音不語候∶喉嚨者,氣之道路;喉厭者,音聲之門戶。有暴寒氣客喉厭,喉厭得寒即不能發(fā)聲,故卒然失音也。不能語者,語聲不出,非牙關噤也。
《嬰童寶鑒》小兒中風體緩痛聲不出歌∶風冷傷筋脈,四肢全不仁。痛因冷熱氣,緩是一邊生。寒客于喉厭,啼聲似啞人。溫和湯藥進,不爾損精神。
《千金》
石膏湯
治小兒中風,惡痱、不能語,口眼了戾,四肢不隨方。
石膏(一合)麻黃(八銖,去根節(jié))甘草(炙)射干桂心芍藥當歸(各四銖)細辛(二銖)上八味咀,以水三升半,先煮麻黃三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三歲兒分為四服,日三。
《圣惠》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語,四肢壯熱。
木通散方
木通(銼)防風(去蘆頭)川升麻羚羊角(屑)桂心(以上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圣惠》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語,諸藥無效。
通神方
亂發(fā)(燒灰)桂心(各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語,咽中不利,筋脈拘急。
烏犀丸方
烏犀角(屑)牛黃(細研)白附子(炮裂)附子(炮裂,去皮臍)白僵蠶(微炒)干蝎(微炒)天南星(生用)半夏(湯洗七次,去滑。各一分)膩粉(一錢,研入)上件藥搗,羅為末,用軟飯和丸如黍米大。不計時候,以薄荷生姜湯研下三丸。量兒大小加減服。
《圣惠》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能啼。
白丸子方
白僵蠶(半兩,微炒)藿香干蝎(微炒)桑螵蛸(微炒。各一分)天南星(三分,生用)膩粉(一錢,研入)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黃米大。不計時候,用薄荷湯入酒少許,研五丸服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語,肢節(jié)拘急,腰背強直。
羚羊角丸方
羚羊角(屑)防風(去蘆頭)羌活朱砂(細研,水飛過)天麻(炙)白附子(炮裂。各半兩)蝎梢(微炒)牛黃麝香(并細研。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薄荷酒研下兩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語,舌根強硬方。
陳醬汁(半合)人乳(二合)上件藥相和合令勻,少少與兒服之。
《圣惠》治尸厥不語。
返魂丹方
生玳瑁朱砂雄黃白芥子麝香(各一分)上件藥同研如粉,于瓷器中熔安息香,和丸如綠豆大?;驔_惡不語,不計時候,以小便下五丸。孩子熱風只一丸。
張渙
竹瀝膏方
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語,牙關緊急。
竹瀝(根據(jù)法旋?。┥攸S(取汁)蜜(各半合,以上攪勻)桂心(為末)石菖蒲(一寸九節(jié)者,取末。各一兩)上件都一處調勻,慢火熬成膏,硬軟得所,如皂皂大。每服一粒,取梨汁化下。
《張氏家傳》
救生菖陽湯
治小兒中風,昏困及醒后不語。
石菖蒲天麻生烏蛇肉全蝎白僵蠶附子(炮,去皮臍)羌活人參白附子(各半兩)半夏(洗七次,一分)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兩盞、生姜五片、薄荷五葉,煎至一盞,濾去滓。溫熱,時時服。
《張氏家傳》
醒脾散
治小兒驚搐后不語。
防風冬瓜子(各半兩)人參(一分)甘草(炙,三錢)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用水一盞,入竹葉數(shù)片,燈心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臨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