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ǔ跎胁。┓彩唛T
[卷第五] 初生不作聲第一
《千金》論云∶兒生落地不作聲者,取暖水一器灌之,須臾當(dāng)啼。又云∶兒生不作聲者,此由難產(chǎn)少氣故也。
可取兒臍帶向身卻捋之,令氣入腹,仍呵之至百度,啼聲自發(fā)。亦可以蔥白徐徐鞭之,即啼。兒始生即當(dāng)舉之,遲晚則令中寒,腹內(nèi)雷鳴,乃先浴之,然后斷臍。
《嬰孺》云∶凡小兒落地不作聲,便取冷水一器灌浴之,須臾作聲也。(《千金》用暖水,此用冷水既。
《千金》云∶由難產(chǎn)少氣,恐不宜用冷水也。)《仙人水鑒》∶子初生七日以前不作聲者方。
胎風(fēng)生下不能啼,須使園中小葉葵。搗取汁調(diào)熊膽末,才交入口免傾危。
上用葵菜葉搗取自然汁,調(diào)熊膽末,滴三、兩滴入口,立便能作聲,神妙。
[卷第五] 初生眼不開第二
《秘要指迷》論∶凡小兒生下才一七,目不開,此乃在母胎中受熱,食面毒,致令受患。用藥令母服,方可愈。
《惠眼觀證》∶凡小兒生下,中胎熱,眼閉口開,常作呻吟聲,因受胎中熱,只用涼五臟藥,天竺黃散(方見重舌門中)及與母吃,后以竹筒煎湯洗眼。
《惠眼觀證》
洗眼方
黃連秦皮燈心大棗(等分)上用竹筒煎湯洗之,治小兒胎熱,眼不開。
[卷第五] 初生輒死第三
《千金》論小兒初生輒死治之法,當(dāng)候視兒口中懸癰前,上上有胞者(《千金翼》云∶赤胞。)以指取頭決,令潰去血(《千金翼》云∶以綿拭血凈,)勿令血入咽,入咽殺兒,急急慎之。
[卷第五] 初生不吃奶第四
《巢氏病源》小兒難乳候∶凡小兒初生,看產(chǎn)人見兒出,急以手料拭兒口,無令惡血得入兒口,則兒腹內(nèi)調(diào)和,無有病疾。若料拭不及時,則惡血穢露兒咽入腹,令心腹痞滿短氣,兒不能飲乳,謂之難乳。又兒在胎之時,母取冷過度,冷氣入胞,令兒著冷,至兒生出,則喜腹痛,不肯飲乳,此則胎寒,亦名難乳也。
《仙人水鑒》∶子初生七日內(nèi)不開口,滴乳不下,宜服此方。
土蟲三個水研之,少許牙硝力莫欺。雄黃少使須宜上,一片金箔分四時。(用一角半。)不論四季調(diào)冷水,一滴入口命能追。此方自有仙人力,偏能立救小新兒。
《外臺》∶劉氏又療小兒初生不吃奶方。
上以乳兩合,蔥白一寸,和煎一兩沸,去蔥與吃,即能吃乳,立效。以蛤灌之。
《圣惠》治小兒壯熱肚脹,不飲乳。
龍膽散方
龍膽(去蘆頭)川升麻(各半兩)犀角(屑)檳榔川大黃(銼碎,微炒)甘草(炙微赤,銼)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ht。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分減漸漸與服之。
《圣惠》治小兒腹痛不食乳。
人參丸方
人參龍膽(各去蘆頭)黃連(去須)馬牙硝甘草(炙微赤,銼)枳實(麩炒微黃。以上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乳汁研二丸,灌口中,日四、五服瘥。
《圣惠》治小兒三歲以下,胃口閉,不吃乳。
朱砂丸
方。
朱砂牛黃麝香(并細研)丁香甘草(炙微赤,銼)人參(去蘆頭。各一分)犀角(屑)黃(銼)石膏(細研,水飛過)五靈脂(以上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熟水下三丸,日四、五服。
《圣惠》治小兒腹脹,不吃乳方。
赤茯苓黃連(去須)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以上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三歲以下兒,以乳汁化三丸灌之,日四、五服。
《圣惠》治小兒腹痛,不肯哺乳方。
赤茯苓甘草(炙微黃,銼)黃連(去須。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一丸研破,著奶頭上令兒吮奶,或研點口中亦得。
《孔氏家傳》∶新生小兒牙關(guān)緊,不食乳。
上以麝香一字,研細,乳汁下。
《圣惠》灸法∶小兒初生二、七日內(nèi)著噤,不吮奶,多啼者。是客風(fēng)中于臍,循流至心脾二臟之經(jīng),遂使舌強,唇痙,嗍奶不得。此疾若施方藥,不望十全爾,大抵以去客風(fēng)無過。灸承漿一穴七壯,在下唇棱下宛宛中是也。次灸頰車二穴各七壯,在耳下曲頰骨后,炷并如雀屎大。
《圣惠》又灸法∶小兒喉中鳴,咽乳不利。灸璇璣一穴三壯,在天突下一寸陷者中,炷如小麥大。
《莊氏集》俞穴灸法∶小兒喉中鳴,咽乳不利。灸璇璣三壯,在天突下一寸陷者中。
[卷第五] 初生吐不止第五
錢乙論∶初生下拭掠兒口中,穢惡不盡,咽入喉中故吐。凡初生兒急須拭掠口中令凈,若啼聲一發(fā)則咽下,多生諸病。
《外臺》∶劉氏療小兒初生吐不止方。
人乳(二合)篾(少許)鹽(兩粟米大)上三味,煎三、兩沸,牛黃兩米許,研和與服,即瘥止。
《仙人水鑒》∶小兒不能飲乳,氣喘,乳入口便吐,神效。
桃花人參(務(wù)二分)干棗梔子當(dāng)門子(各一枝)白芷元精黃牙(各少許。黃牙即金牙也)黃鹽(少許。陶隱居云∶北海黃鹽草粒粗,以作魚及咸菹)上件同研令細勻,蜜丸如麻子大。煎生姜湯下二丸,神效。
《仙人水鑒》∶小兒百日內(nèi),多愛吐不止,兼不飲乳方。
乳鮒魚(一滴)大腹頭(七個,用蒂頭)干姜香茂(各燒成灰)黃鹽(以上各少許。陶隱居云∶北海黃鹽草粒粗,以作魚及咸菹)上同研令細,空心一捻,水服之效。
《圣惠》治小兒生下十日至半月,嘔逆不止。
藿香散方
藿香紫菀(洗去苗土。各一分)甘草(炙微赤,銼,半兩)麥門冬(三分,去心,焙)桂心(半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以綿點取滴口中,一日次第取盡。
錢乙治初生吐不止。
木瓜丸方
木瓜木香檳榔(各末)麝香膩粉(各一字)上同研,面糊為丸小黃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水下,無時。
[卷第五] 初生不小便第六
(初生不大便附)《惠眼觀證》∶小兒生下中臍風(fēng),撮口。此因受胎后母食雞、豬、酒、面、姜、醋之毒,熱氣流入胎中,兒因飲血,是以生下肚膨脹,臍腎腫。所治以豆豉膏貼臍,(方見本門中。)及服牛黃丸。(方見風(fēng)熱門中。)如覺臍四邊青黑,口撮即死矣,不須用藥。豆豉膏(亦名蔥涎膏)貼初生兒臍下,治大小便不通。
《外臺》∶劉氏治小兒初生不小便方(《圣惠》兼治初生不飲乳,云∶服此即小便通及飲乳也。)人乳(四合)蔥白(一寸)上二味相和煎,分為四服,即小便利,神效。
《嬰孺》治未滿十日不小便方。
上以蒲黃一升,以水和,封橫骨上立通。
《惠眼觀證》
豆豉膏
?。ㄒ嗝[涎膏)黑豆(一勻)田螺(十九個)蔥(一大把)上搗爛,用芭蕉汁調(diào),貼臍下。
《吉氏家傳》治小兒生下三、五日,臟腑不通,并六十日內(nèi)諸患。
粉蜜膏
輕粉(一錢)上用蜜少許,熟水解開。調(diào)粉時點在兒口中極少許,令瀉下一、二行,不可再服。
[卷第五] 初生有懸癰病第七
《千金》論曰∶小兒出腹六、七日后,其血氣收斂成肉,則口舌喉頰里清凈也。若喉里舌上有物,如蘆籜盛水狀者,名懸癰。有脹起者,可以綿纏長針,留刃處如粟米許大,以刺決之,令氣瀉,去青黃赤血汁也。一刺之止消息,一日未消者,來日又刺之,不過三刺自消盡。余小小未消,三刺亦止,自然得消也。有著舌下,如此者名重舌。有著頰里及上。如此者名重。有著齒齦上者,名重齦,皆刺去血汁也。
[卷第五] 初生有重舌第八
《巢氏病源》小兒重舌候∶小兒重舌者,心脾熱故也。心候于舌,而主于血,脾之絡(luò)脈,又出舌下。心火脾土二臟,母子也。有熱即血氣俱盛,其狀附舌下,進舌根,生形如舌而短,故謂之重舌。
《千金》論曰∶小兒出腹六、七日后,其血氣收斂成肉,則口舌喉頰里清凈也。若喉里舌上有物,如蘆籜盛水狀,有腫起著舌下,如此者名重舌,皆刺去血汁也。
《惠眼觀證》∶凡生下中鵝口、重舌、重、口瘡,皆上焦熱所致。此亦受胎時,大受極熱。急以雞內(nèi)金為末,干摻口內(nèi),及以朱砂膏、(方見驚熱門中。)地黃膏(方見本門中)。輪流摻之,仍以天竺黃散服之。(方見本門中。)《惠眼觀證》
地黃膏
治初生兒鵝口、重舌、重方。
郁金(皂莢水煮干,切細,焙干用)豆粉(各半兩)甘草(一分,炙)馬牙硝(研、一錢)上用生地黃汁及蜂糖對合,入盞內(nèi)約二分許,熬成膏,和成藥。每服兩皂子大,香熟水含化;或鵝翎掃涂口內(nèi)亦得。
《惠眼觀證》
金朱飲子
治驚、壯熱,傷寒伏熱,上焦虛熱;重舌,口鼻生瘡疹,致赤眼方。(本名天竺黃散。)川郁金(銼碎,皂莢水煮干,細者如膽肚極佳)天竺黃甘草(炙)牙硝(別研。各半兩)朱砂(一分,研)蟬殼(十四個,水浸去土)麝香(少許)上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以蜂糖熟水調(diào)下,此藥除煩退熱。
《葛氏肘后》治卒重舌方。
上燒蛇蛻皮為末,唾和,涂舌上瘥。(姚和眾方同。只干敷?!秼肴妗贩酵么渍{(diào),沾舌下。)葛氏又法上用釜下土,苦酒和,涂舌下。(《千金》、《嬰孺》皆云∶釜丹下土。)《千金》治小兒重舌方。
上用田中蜂房燒灰,酒和涂喉下愈。
《千金》又方上以衣魚涂舌上。(《千金翼》及《嬰孺》方皆燒灰,研,敷。)《千金》又方上用三家屠肉,切令如指大,摩舌上,兒立能啼。(《嬰孺》首用此方。)《千金》又方上用赤小豆末,醋和涂舌上。
《千金》又方上燒簸箕灰,敷舌上。(《圣惠》簸箕尖燒灰,細研。)《千金》又方上用黃柏,以竹瀝漬取,細細點舌上良。
《千金翼》治重舌,舌強不能收乳方。
上取鹿角末如大豆許,安舌上,日三即瘥。
《千金翼》治小兒重舌,舌生瘡涎出方。
上以蒲黃敷舌上,不過三度愈。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重舌欲死方。
上以亂發(fā)燒灰,末之,敷舌上甚佳。(張渙用豬脂和,涂之。)姚和眾治小兒重舌方。
上用馬牙硝涂舌下,日三度。
《子母秘錄》治小兒重舌方。
上用黃丹如豆大,內(nèi)管中以安舌下。
《子母秘錄》治小兒重舌方。
上用烏賊魚骨燒灰,和雞子黃,敷喉及舌上。
《子母秘錄》治小兒童舌方。
上用蜣螂燒,研未,和唾,敷舌上。
孟詵治小兒重舌方。
上用小豆煮汁,和鹿角灰,安重舌下,日三度。
日華子治小兒重舌、鵝口瘡方。
上用鹿角炙,熨之。
《圣惠》治小兒重舌,及口中生瘡涎出方。
上用白羊尿,涂少許口中,瘥。
《圣惠》又方上用桑根上取汁,涂口中,瘥。
《圣惠》又方桂心(一分)白礬(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每用少許,干敷舌下,日三上。
《圣惠》治小兒重舌、口中生瘡涎出。
蒲黃散方
蒲黃露蜂房(微炙。各一分)白魚(一錢)上件藥都研令勻。用少許酒調(diào),敷重舌、口中瘡上,日三用之。
《圣惠》治小兒重舌、舌腫方。
上取牯牛乳,少許與飲之。
《圣惠》治小兒重舌方。
上以桂心半兩為末,生姜汁相和令勻。每用少許涂舌下,日再涂之。
《圣惠》又方上用甑帶,燒灰細研,敷舌下。
《圣惠》又方上用桑根白皮一兩,細銼,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漸漸以匙子抄少許,令兒吮之。
《圣惠》又方上用釜底墨,水調(diào),涂舌下。
《嬰孺》治重舌方。
上取木蘭皮一尺,廣四寸,去皮皴,切細,以苦酒一升煮半升。適寒溫浸兩手,食久小歇,須臾干,復(fù)漬兩足,干,復(fù)漬之,大良。(《子母秘錄》用醋一升煮木蘭皮取汁,注重舌上。)《嬰孺》治小兒心極熱,口中生瘡、重舌、鵝口方。
上用柘根枝葉五升,以水一斗煮二升,去滓;煎五合,細細敷瘡上。無根柘弓材亦可。
張渙
烏魚散
方治重舌病。
烏魚骨(一兩,燒灰)干蜣螂(燒灰)蒲黃(研。各半兩)枯白礬(一分,研)上件同研為粉。每服半錢,以雞子黃調(diào),涂舌下,咽津無妨。
《千金》灸法∶治重舌。灸行間,隨年壯穴,在足大指歧中。
《千金》又灸法∶兩足外踝上三壯。
《千金翼》∶小兒重舌,灸左足踝七壯。(《嬰孺》方灸三壯。)《外臺》∶《古今錄驗》療兒重舌欲死。灸右足踝三壯,立愈。又灸左右并良。(《千金》云∶灸兩足外踝。)《嬰孺》治重舌。以兒置其內(nèi),東向門中,灸其舌三炷。
[卷第五] 初生有重重齦第九
《千金》論曰∶小兒出腹六、七日后,其血氣收斂成肉,則口舌喉頰里清凈也。若喉里、舌上有物,如蘆籜盛水狀,有腫起著頰里及上,如此者名重。有著齒齦上者名重齦,皆刺去血汁也。
茅先生∶小兒生下有中重、重舌形候。重為上肉濃者是,重舌為舌上更加一重白。滿口生瘡,此為心熱。此候乃心家大熱壅滯,遂如此。所治者先用朱砂膏(方見驚積門中)涂舌上,然用牛黃膏(方見膈熱門中)奶上吮下,一日下三服牛黃膏,如此調(diào)理,二日即愈。
張渙∶嬰兒初生六、七日間,胎毒上攻,血氣不斂。重、重齦、喉舌上有物、如蘆籜盛水狀者名垂癰。
有氣脹起者,急以綿纏長針,留刃處如粟米許以刺之,令兒氣瀉,出青黃血水。用鹽湯洗拭,急用如圣散。
?。ǚ脚c《圣惠》牛黃散同。見本門中)。
《圣惠》治小兒重,重齦腫痛,口中涎出,宜服
牛黃散
。(張渙名如圣散。)牛黃白龍腦朱砂(各一分)太陰元精石(一兩)鉛霜(半兩)上件藥同細研為散,每度用藥半錢。先于腫起處以鈹針鈹破出血,用鹽湯洗拭口,然后摻藥于口中,神效。
《圣惠》又方上用驢乳、豬乳各一合,相和,煎至一合,時時與兒服之。
《圣惠》又方元明粉太陰元精石(各一分)鉛霜(半分)上件藥同研令細,少少敷之。
《萬全方》小兒初生,口中有物脹起,有著頰里及上者名重。有著齒齦上者名重齦,皆刺去血汁。
上用蛇蛻皮燒灰,細研,敷之。
《萬全》又方上用田中蜂房燒灰,細研,敷之。
《萬全》又方上用煤,水調(diào)涂之。(三方皆與《圣惠》同。)
[卷第五] 初生口中有蟲第十
《外臺秘要》劉氏療小兒吃奶不穩(wěn),三日至七日以來,覺壯熱,顏色赤,及鼻孔黃,即恐作撮口。及孩子牙關(guān)里有蟲似蝸牛,亦似黃頭白蚌螺者方。
上燒竹取瀝半合,少許牛黃,與吃即便瘥。
《外臺》劉氏又方上取豬肉少許拭口,即引蟲出或自消,便瘥。
[卷第五] 初生著噤第十一
?。ǚ革L(fēng)噤附)《巢氏病源》小兒噤候∶小兒初生,口里忽結(jié)聚,生于舌上如黍粟大,令兒不能取乳,名之曰噤。此由在胎時,熱入兒臟,心氣偏受熱故也。
《圣惠》論凡初生兒,須防三病。一曰撮口,二曰著噤,三曰臍風(fēng),皆是急病。就中撮口、著噤尤甚,過一臘方免此厄。但看面赤喘急,啼聲不出者,是撮口狀候已重,善救療者十不得四、五。若牙關(guān)緊急,吃乳不穩(wěn),啼聲漸小,口吐涎沫,是著噤。常人見大小便皆通,以為冷熱所得,殊不知病在喉舌之間,據(jù)狀亦極重矣,善救療者十不得三、四。但根據(jù)將護法,防于事先,則必?zé)o此患。
《圣惠》又云∶夫小兒初生口噤,此由在胎之時,熱入兒心脾,心脾偏受于熱,故令口噤者也。
《千金》治噤,赤者心噤,白者肺噤方。
上用雞屎白棗大,綿裹,以水一合煮二沸,分再服。(《圣惠》治口噤方同用,如豆大三枚,以水下。)《千金》治小兒口噤方。
鹿角(粉)大豆(末)上二味等分,和乳涂上飲兒。
《千金》又方上用驢乳、豬乳各二升,合煎,得一升五合。服如杏仁許,三、四服瘥。
《千金》治小兒口噤,不能乳方。
上用雀屎四枚末之,著乳頭上飲兒,兒大十枚。
《外臺》治小兒初生,口噤不開,不收乳方。
上用赤足蜈蚣半枚,去足,炙令焦末,研之絹篩,以豬乳二合和之。三、四服,分與之差。(《圣惠》及《圖經(jīng)》同。)《外臺》崔氏又兒著口噤體熱者方。
上暖竹瀝二合,分四、五服之。(《兵部手集》、《圣惠》同。)《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著噤,其病在咽中如麻豆許,令兒吐沫,不能乳哺方。
上取水銀如黍米大,與服,覺病無早晚,水銀下咽便愈。以意量之,不過小麻子許。(《圣惠》同。)《食療》治孩子口噤方。
上以蛇莓研取汁,灌口中,死亦再活。(蛇莓生下濕處,莖端三葉,花黃子赤,似覆盆子。)《簡要濟眾》治小兒口噤方。
上以晚蠶蛾二枚,炙令黃,為末,蜜和,敷兒口唇內(nèi)。
《圣惠》治小兒著口噤方。
上刮卻上白ht了,取雀兒飯甕子并蟲細研,和奶汁綿濾,點口中及涂兩頰、齒齦、上、舌上下。
《圣惠》又方上用新烏驢糞捩取汁,涂口中,咽亦無妨。
《圣惠》又方上用川椒一大兩,搜面裹為三角ht樣,燒令黃熟,以綿蓋兒口,掏去尖如箸頭許大,使椒氣入口即效。如未覺,即可作兩、三枚,時用一角,氣力即盛。
《圣惠》又方看兒上有白點子,火急以指甲刮卻,仍燒胡粉,紙燭子ht之,瘥。
《圣惠》治初生兒口噤不開,舌不能吮乳方。
蜘蛛(一枚,去足及口,炙令焦,細研)豬乳(一合)上以豬乳和上件散,為三服。徐徐灌之,神妙。
《圣惠》又方上用??趆t草,取絞汁,涂上瘥。
《圣惠》又方上用白牛尿,取涂口中瘥。
《圣惠》又方上用東行??谀⊥績嚎诩邦~上,即便效。
《圣惠》又方上用葛蔓燒灰細研,以一字和乳汁,點口中即瘥。
張渙治小兒口噤
立圣散方
干蝎梢(七個,為末)膩粉(末,一錢)干蜘蛛(一個,去口足,先以新竹于火上炙,取竹油一蜆殼許,乃竹瀝也。浸蜘蛛一宿,炙令焦,取末)上件并同研令極細,每服一字。用乳汁調(diào),時時滴口中。
《萬全方》治小兒著口噤。
上凡遇兒初飲乳后,以發(fā)纏指沾清水點拭了,看齒根上有黃筋兩條,便以葦?shù)蹲痈顢啵c豬乳便瘥。如兒口難開,但先點豬乳自開。
《秘要指迷》治小兒生下一月日內(nèi),牙關(guān)緊急,不能飲乳,口噤方。
上用木梳先于懷內(nèi)令暖,卻于耳門尖下腌一七次,其病即安。
《張氏家傳》治新生兒口噤方。
蜈蚣(全,一枚)蝎梢(七個)硼砂朱砂(各三銖)梅花腦麝香(各一銖)上件入乳缽研,嬰兒口噤以乳母唾調(diào),涂口唇四畔并牙關(guān)后,小兒以舌攪藥即是安。如有一切急驚,生姜蜜水調(diào)一字服。
附∶犯風(fēng)噤方茅先生∶小兒生下一百二十日內(nèi),有犯風(fēng)噤候。口噤眼開,啼聲漸小,吃奶不便,吐出白沫。此候為兒在胎未見日月先受此病,本因母受胎有疾,故受毒瓦斯。生來血氣未調(diào),又被風(fēng)邪所擊,故有如此候。所治者,先下奪命散與吐風(fēng)涎;(方見急慢驚風(fēng)門中。)后下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一方見慢脾風(fēng)門中)夾勻氣散與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又下雄朱散(方見驚癇門中)夾朱砂膏(方見驚積門中)常服即愈。如見手捉拳,噤口不開,死之候。
[卷第五] 初生有鵝口第十二
《巢氏病源》小兒鵝口候∶小兒初生,口里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瘡如鵝之口里,謂之鵝口。此由在胎時受谷氣盛,心脾熱氣熏發(fā)于口故也。
《千金》論曰∶凡小兒初出腹,有鵝口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劇者鼻外(外,一作中)亦有之。此由兒在胞胎中,受谷氣盛故也?;蛉焉飼r嗜糯米使之。
茅先生論∶小兒生下有喉痹、木舌、鵝口候。喉中忽壅一塊肉瘤閉卻喉,此為喉痹。及身大熱,舌硬都不轉(zhuǎn)得,為木舌??诟_殊不合,滿口都黃如膏,此名鵝口。此三個候,皆因熱甚生風(fēng),風(fēng)盛壅熱毒,至此為實積實熱。得此候所治者,先用積實牛黃丸(方見實熱門中)微與通;吐惡涎后,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然用天竺黃散(方見實熱門中)夾牛黃膏(方見膈熱門中)與服即愈。如見喉內(nèi)加空響似鋸及眼視面青黑,不下奶食,死候?!陡鹗现夂蟆分涡律龈郭Z口方。
上以發(fā)纏箸,沾井華水拭之,三日一如此便脫去。不脫可煮粟茭汁令濃,以綿纏箸拭之。如春夏無粟茭,粟木皮亦得。
用井華水法(《千金》作粟茯,治法皆與葛氏同。)后徐王神效方治小兒鵝口噤。
礬石朱砂(末。各半分)右二物合研極細,敷舌上。藥烈,唯薄薄敷之,日三。以冷水洗舌,以發(fā)拭白垢也(《外臺秘要》方同。)《千金》治小兒鵝口,不能飲乳方。
上用鵝屎汁瀝兒口中。(《圣惠》取白鵝糞,以水絞取汁。)《千金》又方上用黍米汁涂之。(《子母秘錄》用黍米汁。)《千金》又方上用取小兒父母亂發(fā),凈洗纏桃枝,沾取井華水,東向向日以發(fā)拭口中。得口中白乳以置水中,七過瀝洗,三朝作之。(《圣惠》云∶以指纏亂發(fā),蘸溫水揀之,三日勿絕,效矣。)《簡要濟眾》治小兒鵝口方。
上用馬牙硝細研,于舌上摻之,日三、五度(《圣惠》云∶調(diào)于舌下涂之。)《子母秘錄》∶小兒鵝口方。
上用桑白皮汁和胡粉敷之。
《子母秘錄》∶小兒鵝口不乳方。
上用雞黃皮燒末,乳和服。
《千金》治小兒鵝口方。
上用柘根凈洗,細銼五升。無根,只以弓材亦佳。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更煎取五合。頻頻拭齒口即瘥。
張渙∶嬰兒初生七日內(nèi)胎毒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連舌上,下有膜如石榴子大,令兒語不發(fā)如鵝口狀,名曰鵝口。
保命散方
朱砂(研細,水飛,令干)白礬(燒灰。各一分)馬牙硝(半兩,細研)上同再研細,每服一字。取白鵝糞以水?dāng)嚾≈?,調(diào)涂舌上、頜頰內(nèi)。未用藥時,先以手指纏亂發(fā)揩拭舌上垢,然后使藥敷之。
《孔氏家傳》治小兒鵝口方。
上以桑汁,用新綿惹之。(日華子用桑東行根研汁。)
[卷第五] 初生有木舌第十三
《圣惠》論∶夫脾脈絡(luò)于舌,舌者,心之候。若臟腑壅滯,心脾積熱,邪熱之氣隨脈上沖于舌本,則令舌腫脹,漸漸粗大。若不早療,滿塞口中,故謂之木舌。小兒尤多斯疾也。
《千金》論云∶夫小兒木舌,其狀舌漸粗大,若舌大滿口,當(dāng)塞殺兒也。
《仙人水鑒》小兒百日內(nèi),口中有木舌方。
木舌要可待黃葵,更入鉛牙兩相知,(黃丹也。)點之七遍立便可,神方不暇藥多期。
《圣惠》治小兒木舌方。
上以鯉魚切作片子,貼于舌上,效。
《圣惠》又方上用煤,醋和,涂舌上。當(dāng)脫涎膜,又涂之,以涎膜盡,舌如故,即止。
《圣惠》又方紫雪(一分)竹瀝(半合)上研紫雪為末,用竹瀝調(diào)下一字,日三、五服。
《圣惠》又方衣中白魚(五枚)川樸硝(一分)鹽(少許)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少少敷之。
《圣惠》治心脾熱毒,生木舌,腫滿妨悶。宜服
大黃散方
川大黃(一兩,銼,微炒)犀角(屑)射干川升麻玄參大青絡(luò)石木通(銼)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三分)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圣惠》治心脾壅熱,生木舌腫脹。宜服
元參散方
元參川升麻川大黃(銼碎,微炒)犀角(屑。各三分)甘草(炙微赤,銼,半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大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圣惠》治木舌熱腫,漸大滿口。宜含
馬牙硝丸方
馬牙硝(三分,細研)川大黃(銼碎,微炒)大陰元精石鉛霜麝香(各細研)寒水石(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白礬(半分,燒灰)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丸如小彈子大。常含一丸咽津。
《圣惠》治熱毒攻心脾,致生木舌腫痛,兼咽喉不利。
射干散方
射干川升麻木通(銼)馬藺(微炒)甘草(炙微赤,銼)漏蘆(以上各三分)當(dāng)歸川大黃(銼碎,微炒)桂心(各半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圣惠》又方犀角(屑)黃芩木通(銼。各一兩半)漏蘆川升麻麥門冬(去心)羚羊角(屑。各一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養(yǎng)生必用》治木舌方。
大青患魚膽(北方謂之青患,亦云謂濃魚,似鯉魚,頭尖,鱗青黑,身狹長。用膽一枚,入五銖。錢乙文∶在膽內(nèi)線扎定,外面墨涂三次,掛梁上陰干。)上每用少許,冷水化開服。
張渙
川消散
治小兒木舌方。
川樸硝(半兩)紫雪(一分)鹽(半分)上件研勻細。每服半錢,入竹瀝三、兩點,白湯調(diào),涂舌上,咽津無妨。
[卷第五] 初生有撮口第十四
《千金》論曰∶小兒初出腹,骨肉未斂,肌肉猶是血也。血凝乃堅,成肌肉耳。其血沮敗,不榮肌肉,則使面目繞鼻口左右悉黃而啼。閉目聚口撮面,口中干燥,四肢不能伸縮者,皆是血脈不斂也。喜不育,若有如此者,皆宜與龍膽湯也。
《圣惠》論∶凡初生兒,須防三病。一曰撮口,二曰著噤,三曰臍風(fēng),皆是急病。就中撮口尤甚,過一臘方免此厄。但看面赤喘急,啼聲不出者是也。撮口狀候已重,善救療者十不得四、五。但根據(jù)將護法,防于事先,則必?zé)o此患矣。
《圣惠》又云∶小兒撮口者,由在母胞中挾于風(fēng)熱。兒生之后,氣血未調(diào),或洗浴當(dāng)風(fēng),袍失度,一臘之內(nèi),遂有斯疾。但看面赤,啼聲不出,哺乳艱難,即是撮口。若過一臘,方免此厄,最為急疾,宜速療之。
茅先生∶小兒中撮口候。一來因在胞中受熱毒,又因在母胞挾于風(fēng)熱,又因兒生之后,氣血未就,洗浴當(dāng)風(fēng),有賊風(fēng)吹著。故受此癥,是為惡候。
漢東王先生《家寶》臍風(fēng)證候云∶孩兒生下三、四日之間,有臍風(fēng)、撮口者。蓋因生下之時,坐婆不諳看,掌剪臍帶不定,傷動臍帶,外風(fēng)入臍,故有臍風(fēng)、撮口。下乳不得,其候面青,啼聲不出,唇青撮口。若口出白沫,四肢逆冷,此是惡候。
張渙云∶嬰孩胎氣挾熱,亦因母有邪熱傳染,或生下洗浴當(dāng)風(fēng),襁褓失度,致令嬰兒啼聲不出,乳哺艱難,名曰撮口不開。病七日之內(nèi)尤甚。
《飛仙》論小兒生下有臍風(fēng)、撮口者,多是剪臍帶有所傷動,被賊風(fēng)入臍,撮口不開,下乳不得。其候面青,哭聲不出,多撮唇口。若是吐出白沫,四肢覺冷必死。
小兒宮氣方治小兒撮口。
上用白僵蠶二枚為末,以蜜和,敷于小兒口內(nèi)即瘥。
《子母秘錄》治小兒撮口病,但看舌上有瘡如粟米大是也。
上用蜈蚣取汁,刮破指甲研,敷兩頰內(nèi)。如無生者,干者亦得。
陳藏器治小兒撮口方。
上先嫠小兒口傍令見血,碎雀甕,取汁涂之。又產(chǎn)育時,若開諸物,口不令閉,多使兒患撮口。
《圣惠》治小兒新生發(fā)噤撮口候。宜服
鉤藤散方
鉤藤川升麻黃芩(各半兩)蜣螂(二枚,去翅足,微炒)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盞,入蘆根一分,煎至四分去滓,徐徐溫喂之。
《圣惠》治孩子風(fēng)熱,撮口。
神效方
白米(五十粒)樸硝(半錢)豉(三十粒)甘草(生切)蔥白(各一寸)上以童子小便一中盞,煎取三合。兒初生未吃奶前,便以綿濡,點藥口中二、七滴,逡巡兒腹中轉(zhuǎn),即利出臍糞,然后與奶吃。至七日以來,每日滴三、七滴,永無撮口。極經(jīng)效方。
《圣惠》治撮口。當(dāng)兩乳中高下,平以線量。灸之三壯,起死。仍用后方。
烏驢乳(一、二合)東引槐枝(十枚,各長三寸)上以火煨槐枝,入火一半,看不煨頭津出,即取拭卻;內(nèi)于乳中浸,須臾,便以槐枝點乳于口中,大驗。
《圣惠》治小兒胎熱撮口方。
牛黃(細研,一錢)竹瀝(一合)上件藥調(diào)令勻。時時與少許服之。
《圣惠》又方蝸牛子(十枚,去殼,細研如泥)蒔蘿(末,半分)上件藥同研令勻,用奶汁和,涂于口畔立瘥。
《圣惠》又方麝香朱砂(各一分,研)蛇蛻(一尺,細切,微炒)上件藥都細研如粉。每用半字,以津粘兒口唇上,日五、七上用之。
《圣惠》治小兒撮口及發(fā)噤方。
上用生甘草一分,細銼,以水一小盞,煎至六分去滓,微溫與兒服之。令吐出痰涎,后以豬乳點口中即瘥。
《圣惠》又方上用壁魚子細研作末,每服少許,令兒吮之。
《圣惠》又方上用鼠蟲絞取汁,與兒少許服之。
《圣惠》又方赤足蜈蚣(一枚)雀兒飯甕子(不開口者五個)上和燒為末,細研。每服以粥飲調(diào)下二字。
《圣惠》又方上用初生豆茅爛研,以乳汁調(diào)與兒吃?;蛏薪g取汁,少許與服亦得。
《圣惠》又方上用晚蠶蛾三枚,炙黃研為末,和蜜涂口即效。若凡兒患毒,必須防吐。用油麻一小升,去皮研,絞汁二合以來,用甘草半寸炙為末,和油微暖,日為五服。(《嬰孺方》與《圣惠》壁魚方,以下諸方皆同治撮口。)《圣惠》又方上用蝸牛子五枚,去殼,取汁涂口上,以瘥即止。
《圣惠》又方上用棘科上雀兒飯甕子未開口者,取甕子內(nèi)物和奶汁研灌之。
《圣惠》又方上用柏白皮穿作小孔子,安于臍上,以艾炷入柏皮孔中,灸之即瘥。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兒因剪臍傷于外風(fēng),致唇青撮口,口出白沫。
神妙定命散方
赤腳蜈蚣(半條,酒炙令干)麝香(少許,別研)川烏頭尖(三個,生)上為末,同麝香研極細。每服半字。煎金銀薄荷湯調(diào)下。
張渙急風(fēng)散方治撮口。
蛇蛻皮(微炒)干蝎梢鉤藤(各一分)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朱砂(一分,細研、水飛)好麝香牛黃(各半錢。并研極細)上件都拌勻,再研為細末。每服一字。取竹瀝一、兩點,同乳汁調(diào)下。
[卷第五] 初生中臍風(fēng)第十五
《圣惠》論夫小兒臍風(fēng)者,由斷臍后為水濕所傷。或水在袍之中,乳母不覺,濕氣傷于臍中。亦因其解脫,風(fēng)冷所乘,遂令兒四肢不利,臍腫多啼,不能乳哺。若不急療,遂致危殆者也。
茅先生∶小兒生下三臘,有中臍風(fēng)候。腹臍腫滿,口撮身熱,不太故乳哺。此候因母受胎時,好吃豬、雞、酒、面,恣情餐啜,遂流熱毒聚在胞中,牙兒飲母熱,血脈五臟未成就,故受風(fēng)邪而得。若生下腹臍腫滿,所治者先以朱砂膏(方見驚積門中)用蜜化,奶上吮下。然后用豆豉膏(方見本門中)涂臍下四邊。十日之中下六服朱砂膏,其疾方愈。如見臍四邊黑,口撮不開,此為內(nèi)搐,不可治之,不在用藥。爪甲黑,當(dāng)日死。
茅先生∶小兒中臍風(fēng),本因在胎受風(fēng)熱,又因斷臍后水濕所傷,便是惡候。
《圣惠方》小兒臍病候∶古方小兒有臍風(fēng)候,有臍濕候,有臍瘡候,三者皆因斷臍之后,為風(fēng)濕所傷而成疾也。夫風(fēng)入臍,令兒四肢不利,多啼不能乳哺,謂之臍風(fēng)。其中濕,令臍腫濕,經(jīng)久不干,謂之臍濕。其風(fēng)濕相搏,令臍生瘡,久而不瘥,謂之臍瘡。三者有一不已,則入于經(jīng)脈,多變?yōu)榘B。其已成癇者,作癇治之。
《圣惠》∶小兒初生至七日以來,臍風(fēng)腫欲落。
封臍雄鼠糞散方
雄鼠糞(七枚,微炒)胡粉(半兩)大棗(三分,去核)綿帛灰麝香(細研。各一錢)上件藥搗,研為散??茨氂洳宦?,即用藥以敷之,所以不令風(fēng)入故也。
《圣惠》治孩子才生下,斷了臍,便敷此散,冀免一臘內(nèi)臍風(fēng)撮口方。
亂發(fā)(雞子大,燒令煙,欲斷不斷即堪用)蜈蚣(一寸許,燒灰)羚羊角(燒灰,一錢)麝香(一小豆大)雀兒飯甕子(三枚)上藥相和,細研令勻,割臍了,便用敷之,效。
《圣惠》又方上以瓜蒂燒灰研,敷之良。
茅先生∶小兒貼臍風(fēng)。
豆豉膏方
豆豉天南星白蘞赤小豆(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二大錢,用芭蕉自然汁調(diào)涂臍四邊,一日只一次調(diào)涂,兩日兩次,涂即安樂。(注在前。)《良方》治褓中小兒臍風(fēng)撮口法。每視小兒上下斷當(dāng)口中心處,若有白色如江豆大,此病發(fā)之候也。急以指爪正當(dāng)中掏之,自外達內(nèi)掏,令匝微血出亦不妨。又于白處兩盡頭,亦根據(jù)此掏,令內(nèi)外斷,只掏令氣脈斷,不必破肉。指甲勿令大,恐傷兒甚。予為河北察訪使,日到趙郡,有老人來獻此法云∶篤老惜此法,將不傳,愿以濟人。詢之,趙人云∶此翁生平手救千余兒矣,環(huán)趙數(shù)邑人皆就此翁治,應(yīng)手皆愈。
《吉氏家傳》治臍風(fēng)鎖口。
金頭蜈蚣(一個)青州蝎梢(四個)白僵蠶(七個)瞿麥(二字)上為末。用一字許吹鼻內(nèi),啼時可醫(yī)。更用薄荷水下一字在口。
[卷第五] 初生臍腫濕第十六
(氣臍、腌破臍附)《圣惠》論曰∶夫小兒臍濕者,亦由斷臍之后,洗浴傷于濕氣,水入臍中,致令腫濕,經(jīng)久不干也。凡斷臍后,便多著艾濃裹,不得令兒尿濕著臍,切須慎之。往往中濕致腫,至百日以后,不可瘥也。
《嬰孺》論曰∶凡兒尿清者,冷與臍中水同,此當(dāng)令兒腹中疼痛,夭糾呼啼,面目青黑。此臍令至腫者,當(dāng)看臍腫輕重。重者,便即灸之八、九十壯。輕者,臍不大腫者,但出汗時啼呼者,搗當(dāng)歸、胡粉末敷之。仍灸粉絮,日日熨之,或至一日乃瘥,以啼呼止為候。
《顱囟》治孩子臍中不干。
白礬(一錢,過)龍骨(一分)上為末,入麝香少許,每使拭臍干,摻之,用帕裹避風(fēng)。(《圣惠》方同,不用麝香。)《千金》治小兒臍汁出不止,兼赤腫。
白石脂散方
上用白石脂細研,熬令微暖,以粉臍瘡,日三、四度。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風(fēng)臍汁出。
甘草散方
甘草(炙)螻蛄(熬。各三分)上二味搗散,以安臍中瘥止,甚妙。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臍汁不瘥。
黃柏黑散方
黃柏(炙,一兩)釜底墨(四分)上二味搗,和作散,以粉臍中即瘥。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臍著濕。
暖鹽豉熨方
上用鹽、豉等分,搗作餅如錢許。安新瓦上炙令熱用,熨臍上瘥止。亦用黃柏末以粉之,妙。
《外臺》∶《備急》治小兒臍赤腫方。
杏仁(二分,熬令紫色)豬牙車骨中髓上二味先研杏仁,入此髓和令調(diào),涂之臍上。(《千金》同。)《外臺》∶《備急》急治兒生過月臍汁出方。
上用絳帛燒灰研,敷臍中。(《千金》同。)姚和眾治小兒臍腫方。
上用桂心,炙令熱熨之,日可四、五度。
《子母秘錄》小兒臍風(fēng)濕腫,久不瘥方。
上用蜂房燒灰,末敷之。
《子母秘錄》治小兒臍赤腫方。
上用杏仁杵如脂,掌中相和,敷臍上。
《圣惠》治小兒臍腫濕,久不瘥。
封臍散方
胡粉(一分)雄鼠糞(七枚,燒灰)甑帶(一圍,燒灰)干姜灰綿帛灰白石脂(各半兩)上件藥相和細研,加麝香末一錢??茨氂洳宦洌捶饽毐沭?。如未患敷之即終不患。燒藥時不得令有別灰也。
《圣惠》治小兒臍濕腫,逾月不止方。
干蝦蟆皂莢子白礬(并燒灰。各一分)上件藥細研令勻,少少敷臍中。
《圣惠》治小兒臍中赤腫,汁出不止方。
蝦蟆牡蠣(各一枚)上件藥并燒為灰,細研如粉,每取少許敷臍中。日三、兩上即瘥。
《圣惠》治小兒臍濕不干方。
白礬(燒灰)龍骨(各一分)上件藥細研,敷臍中取瘥為度。(《頗囟經(jīng)》漢東王先生方同,皆有麝香少許。)《圣惠》又方上用白礬燒灰,細研敷之。
茅先生治小兒臍常濕不干方。
上用蠶蛻燒灰,入輕粉干貼。
錢乙
柏墨散
治小兒斷臍后,為水濕所傷,或袍濕氣傷于臍中,或解脫風(fēng)冷所乘,故令小兒四肢不和,臍腫多啼,不能乳哺,宜速療之。
黃柏(銼)釜下墨煤亂發(fā)(燒。各等分)上為細末,每用少許敷之。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兒因剪臍傷于外風(fēng),故臍瘡不干方。
上以綿不拘多少,燒灰,舊綿亦佳,為末。每用少許,干摻之。
張渙∶嬰兒臍瘡腫濕,經(jīng)久不瘥。若至百日,即危急方。
胡粉(細研)干姜(燒灰,細研)白石脂(燒存性,細研。各一錢)上件同再研。用藥一字至半錢,敷臍中,時時用。
《良方》治小兒臍久不干出膿,赤腫及清水出。
上用當(dāng)歸焙干為末,研細,著臍中,頻用自瘥。予家小兒常病臍濕伍十余日,貼他藥皆不瘥,《圣惠》有十余方,從上試之,至此方一敷而干。后因尿濕瘡復(fù)病,又一貼愈。
《莊氏家傳》∶小兒患氣臍,臍大如栗,虛腫而軟痛。
上用竹瀝涂之,日數(shù)上自消。
《莊氏家傳》治嬰兒縛尿濕腌破。
上用屋爛草為末,頻摻效。
《圣惠》灸法∶小兒臍腫,灸腰后對臍骨節(jié)間三壯,炷如小麥大。
[卷第五] 初生有臍瘡第十七
《巢氏病源》小兒臍瘡候∶臍瘡由初生斷臍,洗浴不即拭燥,濕氣在臍中,因解脫遇風(fēng),風(fēng)濕相搏,故臍瘡久不瘥也。臍瘡不瘥,風(fēng)氣入傷經(jīng)脈,則變?yōu)榘B也。
《葛氏肘后》治風(fēng)臍及臍瘡久不瘥方。
上用干蝦蟆燒為灰敷之,日三、四佳。(《千金翼》臍有汁,亦用此方,見裹臍法。)《千金》治小兒臍中生瘡方。
上用桑汁敷乳上,使兒飲之。
《千金》又方上用羊乳及血令飲之。
《千金》治小兒風(fēng)臍,遂作惡瘡,歷年不瘥,汁出不止方。
上燒蒼耳子粉之。
《千金》又方上用干蠐螬蟲末粉之,不過三、四度瘥。
《千金》治小兒臍不合方。
上用大車轄脂燒灰,日二敷之。
《千金》治小兒臍中生瘡方。
上用甑帶燒灰,和膏敷之。
《子母秘錄》小兒臍瘡不合方。
上用黃柏末涂之。
《圣惠》治小兒臍瘡,久不瘥方。
干蝦蟆(一分,燒灰)白礬(一分,燒灰)上件藥合研令細,以敷臍中。
《圣惠》又方黃連(末)胡粉(各半兩)上件藥合研令細,以敷臍中。
《圣惠》又方上用馬齒莧,曝干為末敷之。
《圣惠》又方上用龍骨燒,細研為末敷之。
《圣惠》又方上用香豉,炒令黃焦,搗、羅為末敷之。
《圣惠》又方上用伏龍肝,細研敷之。
張渙∶嬰兒臍瘡不瘥,風(fēng)氣傳于經(jīng)絡(luò),變?yōu)榘B疾者,宜急用
金黃散方
川黃連(一分,別為末)胡粉(別研)龍骨(燒灰,別研。各五錢)上件同再研,為細末。每用少許敷臍中,時時用。
[卷第五] 初生不作聲第一
《千金》論云∶兒生落地不作聲者,取暖水一器灌之,須臾當(dāng)啼。又云∶兒生不作聲者,此由難產(chǎn)少氣故也。
可取兒臍帶向身卻捋之,令氣入腹,仍呵之至百度,啼聲自發(fā)。亦可以蔥白徐徐鞭之,即啼。兒始生即當(dāng)舉之,遲晚則令中寒,腹內(nèi)雷鳴,乃先浴之,然后斷臍。
《嬰孺》云∶凡小兒落地不作聲,便取冷水一器灌浴之,須臾作聲也。(《千金》用暖水,此用冷水既。
《千金》云∶由難產(chǎn)少氣,恐不宜用冷水也。)《仙人水鑒》∶子初生七日以前不作聲者方。
胎風(fēng)生下不能啼,須使園中小葉葵。搗取汁調(diào)熊膽末,才交入口免傾危。
上用葵菜葉搗取自然汁,調(diào)熊膽末,滴三、兩滴入口,立便能作聲,神妙。
[卷第五] 初生眼不開第二
《秘要指迷》論∶凡小兒生下才一七,目不開,此乃在母胎中受熱,食面毒,致令受患。用藥令母服,方可愈。
《惠眼觀證》∶凡小兒生下,中胎熱,眼閉口開,常作呻吟聲,因受胎中熱,只用涼五臟藥,天竺黃散(方見重舌門中)及與母吃,后以竹筒煎湯洗眼。
《惠眼觀證》
洗眼方
黃連秦皮燈心大棗(等分)上用竹筒煎湯洗之,治小兒胎熱,眼不開。
[卷第五] 初生輒死第三
《千金》論小兒初生輒死治之法,當(dāng)候視兒口中懸癰前,上上有胞者(《千金翼》云∶赤胞。)以指取頭決,令潰去血(《千金翼》云∶以綿拭血凈,)勿令血入咽,入咽殺兒,急急慎之。
[卷第五] 初生不吃奶第四
《巢氏病源》小兒難乳候∶凡小兒初生,看產(chǎn)人見兒出,急以手料拭兒口,無令惡血得入兒口,則兒腹內(nèi)調(diào)和,無有病疾。若料拭不及時,則惡血穢露兒咽入腹,令心腹痞滿短氣,兒不能飲乳,謂之難乳。又兒在胎之時,母取冷過度,冷氣入胞,令兒著冷,至兒生出,則喜腹痛,不肯飲乳,此則胎寒,亦名難乳也。
《仙人水鑒》∶子初生七日內(nèi)不開口,滴乳不下,宜服此方。
土蟲三個水研之,少許牙硝力莫欺。雄黃少使須宜上,一片金箔分四時。(用一角半。)不論四季調(diào)冷水,一滴入口命能追。此方自有仙人力,偏能立救小新兒。
《外臺》∶劉氏又療小兒初生不吃奶方。
上以乳兩合,蔥白一寸,和煎一兩沸,去蔥與吃,即能吃乳,立效。以蛤灌之。
《圣惠》治小兒壯熱肚脹,不飲乳。
龍膽散方
龍膽(去蘆頭)川升麻(各半兩)犀角(屑)檳榔川大黃(銼碎,微炒)甘草(炙微赤,銼)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ht。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分減漸漸與服之。
《圣惠》治小兒腹痛不食乳。
人參丸方
人參龍膽(各去蘆頭)黃連(去須)馬牙硝甘草(炙微赤,銼)枳實(麩炒微黃。以上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乳汁研二丸,灌口中,日四、五服瘥。
《圣惠》治小兒三歲以下,胃口閉,不吃乳。
朱砂丸
方。
朱砂牛黃麝香(并細研)丁香甘草(炙微赤,銼)人參(去蘆頭。各一分)犀角(屑)黃(銼)石膏(細研,水飛過)五靈脂(以上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熟水下三丸,日四、五服。
《圣惠》治小兒腹脹,不吃乳方。
赤茯苓黃連(去須)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以上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三歲以下兒,以乳汁化三丸灌之,日四、五服。
《圣惠》治小兒腹痛,不肯哺乳方。
赤茯苓甘草(炙微黃,銼)黃連(去須。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一丸研破,著奶頭上令兒吮奶,或研點口中亦得。
《孔氏家傳》∶新生小兒牙關(guān)緊,不食乳。
上以麝香一字,研細,乳汁下。
《圣惠》灸法∶小兒初生二、七日內(nèi)著噤,不吮奶,多啼者。是客風(fēng)中于臍,循流至心脾二臟之經(jīng),遂使舌強,唇痙,嗍奶不得。此疾若施方藥,不望十全爾,大抵以去客風(fēng)無過。灸承漿一穴七壯,在下唇棱下宛宛中是也。次灸頰車二穴各七壯,在耳下曲頰骨后,炷并如雀屎大。
《圣惠》又灸法∶小兒喉中鳴,咽乳不利。灸璇璣一穴三壯,在天突下一寸陷者中,炷如小麥大。
《莊氏集》俞穴灸法∶小兒喉中鳴,咽乳不利。灸璇璣三壯,在天突下一寸陷者中。
[卷第五] 初生吐不止第五
錢乙論∶初生下拭掠兒口中,穢惡不盡,咽入喉中故吐。凡初生兒急須拭掠口中令凈,若啼聲一發(fā)則咽下,多生諸病。
《外臺》∶劉氏療小兒初生吐不止方。
人乳(二合)篾(少許)鹽(兩粟米大)上三味,煎三、兩沸,牛黃兩米許,研和與服,即瘥止。
《仙人水鑒》∶小兒不能飲乳,氣喘,乳入口便吐,神效。
桃花人參(務(wù)二分)干棗梔子當(dāng)門子(各一枝)白芷元精黃牙(各少許。黃牙即金牙也)黃鹽(少許。陶隱居云∶北海黃鹽草粒粗,以作魚及咸菹)上件同研令細勻,蜜丸如麻子大。煎生姜湯下二丸,神效。
《仙人水鑒》∶小兒百日內(nèi),多愛吐不止,兼不飲乳方。
乳鮒魚(一滴)大腹頭(七個,用蒂頭)干姜香茂(各燒成灰)黃鹽(以上各少許。陶隱居云∶北海黃鹽草粒粗,以作魚及咸菹)上同研令細,空心一捻,水服之效。
《圣惠》治小兒生下十日至半月,嘔逆不止。
藿香散方
藿香紫菀(洗去苗土。各一分)甘草(炙微赤,銼,半兩)麥門冬(三分,去心,焙)桂心(半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以綿點取滴口中,一日次第取盡。
錢乙治初生吐不止。
木瓜丸方
木瓜木香檳榔(各末)麝香膩粉(各一字)上同研,面糊為丸小黃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水下,無時。
[卷第五] 初生不小便第六
(初生不大便附)《惠眼觀證》∶小兒生下中臍風(fēng),撮口。此因受胎后母食雞、豬、酒、面、姜、醋之毒,熱氣流入胎中,兒因飲血,是以生下肚膨脹,臍腎腫。所治以豆豉膏貼臍,(方見本門中。)及服牛黃丸。(方見風(fēng)熱門中。)如覺臍四邊青黑,口撮即死矣,不須用藥。豆豉膏(亦名蔥涎膏)貼初生兒臍下,治大小便不通。
《外臺》∶劉氏治小兒初生不小便方(《圣惠》兼治初生不飲乳,云∶服此即小便通及飲乳也。)人乳(四合)蔥白(一寸)上二味相和煎,分為四服,即小便利,神效。
《嬰孺》治未滿十日不小便方。
上以蒲黃一升,以水和,封橫骨上立通。
《惠眼觀證》
豆豉膏
?。ㄒ嗝[涎膏)黑豆(一勻)田螺(十九個)蔥(一大把)上搗爛,用芭蕉汁調(diào),貼臍下。
《吉氏家傳》治小兒生下三、五日,臟腑不通,并六十日內(nèi)諸患。
粉蜜膏
輕粉(一錢)上用蜜少許,熟水解開。調(diào)粉時點在兒口中極少許,令瀉下一、二行,不可再服。
[卷第五] 初生有懸癰病第七
《千金》論曰∶小兒出腹六、七日后,其血氣收斂成肉,則口舌喉頰里清凈也。若喉里舌上有物,如蘆籜盛水狀者,名懸癰。有脹起者,可以綿纏長針,留刃處如粟米許大,以刺決之,令氣瀉,去青黃赤血汁也。一刺之止消息,一日未消者,來日又刺之,不過三刺自消盡。余小小未消,三刺亦止,自然得消也。有著舌下,如此者名重舌。有著頰里及上。如此者名重。有著齒齦上者,名重齦,皆刺去血汁也。
[卷第五] 初生有重舌第八
《巢氏病源》小兒重舌候∶小兒重舌者,心脾熱故也。心候于舌,而主于血,脾之絡(luò)脈,又出舌下。心火脾土二臟,母子也。有熱即血氣俱盛,其狀附舌下,進舌根,生形如舌而短,故謂之重舌。
《千金》論曰∶小兒出腹六、七日后,其血氣收斂成肉,則口舌喉頰里清凈也。若喉里舌上有物,如蘆籜盛水狀,有腫起著舌下,如此者名重舌,皆刺去血汁也。
《惠眼觀證》∶凡生下中鵝口、重舌、重、口瘡,皆上焦熱所致。此亦受胎時,大受極熱。急以雞內(nèi)金為末,干摻口內(nèi),及以朱砂膏、(方見驚熱門中。)地黃膏(方見本門中)。輪流摻之,仍以天竺黃散服之。(方見本門中。)《惠眼觀證》
地黃膏
治初生兒鵝口、重舌、重方。
郁金(皂莢水煮干,切細,焙干用)豆粉(各半兩)甘草(一分,炙)馬牙硝(研、一錢)上用生地黃汁及蜂糖對合,入盞內(nèi)約二分許,熬成膏,和成藥。每服兩皂子大,香熟水含化;或鵝翎掃涂口內(nèi)亦得。
《惠眼觀證》
金朱飲子
治驚、壯熱,傷寒伏熱,上焦虛熱;重舌,口鼻生瘡疹,致赤眼方。(本名天竺黃散。)川郁金(銼碎,皂莢水煮干,細者如膽肚極佳)天竺黃甘草(炙)牙硝(別研。各半兩)朱砂(一分,研)蟬殼(十四個,水浸去土)麝香(少許)上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以蜂糖熟水調(diào)下,此藥除煩退熱。
《葛氏肘后》治卒重舌方。
上燒蛇蛻皮為末,唾和,涂舌上瘥。(姚和眾方同。只干敷?!秼肴妗贩酵么渍{(diào),沾舌下。)葛氏又法上用釜下土,苦酒和,涂舌下。(《千金》、《嬰孺》皆云∶釜丹下土。)《千金》治小兒重舌方。
上用田中蜂房燒灰,酒和涂喉下愈。
《千金》又方上以衣魚涂舌上。(《千金翼》及《嬰孺》方皆燒灰,研,敷。)《千金》又方上用三家屠肉,切令如指大,摩舌上,兒立能啼。(《嬰孺》首用此方。)《千金》又方上用赤小豆末,醋和涂舌上。
《千金》又方上燒簸箕灰,敷舌上。(《圣惠》簸箕尖燒灰,細研。)《千金》又方上用黃柏,以竹瀝漬取,細細點舌上良。
《千金翼》治重舌,舌強不能收乳方。
上取鹿角末如大豆許,安舌上,日三即瘥。
《千金翼》治小兒重舌,舌生瘡涎出方。
上以蒲黃敷舌上,不過三度愈。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重舌欲死方。
上以亂發(fā)燒灰,末之,敷舌上甚佳。(張渙用豬脂和,涂之。)姚和眾治小兒重舌方。
上用馬牙硝涂舌下,日三度。
《子母秘錄》治小兒重舌方。
上用黃丹如豆大,內(nèi)管中以安舌下。
《子母秘錄》治小兒重舌方。
上用烏賊魚骨燒灰,和雞子黃,敷喉及舌上。
《子母秘錄》治小兒童舌方。
上用蜣螂燒,研未,和唾,敷舌上。
孟詵治小兒重舌方。
上用小豆煮汁,和鹿角灰,安重舌下,日三度。
日華子治小兒重舌、鵝口瘡方。
上用鹿角炙,熨之。
《圣惠》治小兒重舌,及口中生瘡涎出方。
上用白羊尿,涂少許口中,瘥。
《圣惠》又方上用桑根上取汁,涂口中,瘥。
《圣惠》又方桂心(一分)白礬(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每用少許,干敷舌下,日三上。
《圣惠》治小兒重舌、口中生瘡涎出。
蒲黃散方
蒲黃露蜂房(微炙。各一分)白魚(一錢)上件藥都研令勻。用少許酒調(diào),敷重舌、口中瘡上,日三用之。
《圣惠》治小兒重舌、舌腫方。
上取牯牛乳,少許與飲之。
《圣惠》治小兒重舌方。
上以桂心半兩為末,生姜汁相和令勻。每用少許涂舌下,日再涂之。
《圣惠》又方上用甑帶,燒灰細研,敷舌下。
《圣惠》又方上用桑根白皮一兩,細銼,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漸漸以匙子抄少許,令兒吮之。
《圣惠》又方上用釜底墨,水調(diào),涂舌下。
《嬰孺》治重舌方。
上取木蘭皮一尺,廣四寸,去皮皴,切細,以苦酒一升煮半升。適寒溫浸兩手,食久小歇,須臾干,復(fù)漬兩足,干,復(fù)漬之,大良。(《子母秘錄》用醋一升煮木蘭皮取汁,注重舌上。)《嬰孺》治小兒心極熱,口中生瘡、重舌、鵝口方。
上用柘根枝葉五升,以水一斗煮二升,去滓;煎五合,細細敷瘡上。無根柘弓材亦可。
張渙
烏魚散
方治重舌病。
烏魚骨(一兩,燒灰)干蜣螂(燒灰)蒲黃(研。各半兩)枯白礬(一分,研)上件同研為粉。每服半錢,以雞子黃調(diào),涂舌下,咽津無妨。
《千金》灸法∶治重舌。灸行間,隨年壯穴,在足大指歧中。
《千金》又灸法∶兩足外踝上三壯。
《千金翼》∶小兒重舌,灸左足踝七壯。(《嬰孺》方灸三壯。)《外臺》∶《古今錄驗》療兒重舌欲死。灸右足踝三壯,立愈。又灸左右并良。(《千金》云∶灸兩足外踝。)《嬰孺》治重舌。以兒置其內(nèi),東向門中,灸其舌三炷。
[卷第五] 初生有重重齦第九
《千金》論曰∶小兒出腹六、七日后,其血氣收斂成肉,則口舌喉頰里清凈也。若喉里、舌上有物,如蘆籜盛水狀,有腫起著頰里及上,如此者名重。有著齒齦上者名重齦,皆刺去血汁也。
茅先生∶小兒生下有中重、重舌形候。重為上肉濃者是,重舌為舌上更加一重白。滿口生瘡,此為心熱。此候乃心家大熱壅滯,遂如此。所治者先用朱砂膏(方見驚積門中)涂舌上,然用牛黃膏(方見膈熱門中)奶上吮下,一日下三服牛黃膏,如此調(diào)理,二日即愈。
張渙∶嬰兒初生六、七日間,胎毒上攻,血氣不斂。重、重齦、喉舌上有物、如蘆籜盛水狀者名垂癰。
有氣脹起者,急以綿纏長針,留刃處如粟米許以刺之,令兒氣瀉,出青黃血水。用鹽湯洗拭,急用如圣散。
?。ǚ脚c《圣惠》牛黃散同。見本門中)。
《圣惠》治小兒重,重齦腫痛,口中涎出,宜服
牛黃散
。(張渙名如圣散。)牛黃白龍腦朱砂(各一分)太陰元精石(一兩)鉛霜(半兩)上件藥同細研為散,每度用藥半錢。先于腫起處以鈹針鈹破出血,用鹽湯洗拭口,然后摻藥于口中,神效。
《圣惠》又方上用驢乳、豬乳各一合,相和,煎至一合,時時與兒服之。
《圣惠》又方元明粉太陰元精石(各一分)鉛霜(半分)上件藥同研令細,少少敷之。
《萬全方》小兒初生,口中有物脹起,有著頰里及上者名重。有著齒齦上者名重齦,皆刺去血汁。
上用蛇蛻皮燒灰,細研,敷之。
《萬全》又方上用田中蜂房燒灰,細研,敷之。
《萬全》又方上用煤,水調(diào)涂之。(三方皆與《圣惠》同。)
[卷第五] 初生口中有蟲第十
《外臺秘要》劉氏療小兒吃奶不穩(wěn),三日至七日以來,覺壯熱,顏色赤,及鼻孔黃,即恐作撮口。及孩子牙關(guān)里有蟲似蝸牛,亦似黃頭白蚌螺者方。
上燒竹取瀝半合,少許牛黃,與吃即便瘥。
《外臺》劉氏又方上取豬肉少許拭口,即引蟲出或自消,便瘥。
[卷第五] 初生著噤第十一
?。ǚ革L(fēng)噤附)《巢氏病源》小兒噤候∶小兒初生,口里忽結(jié)聚,生于舌上如黍粟大,令兒不能取乳,名之曰噤。此由在胎時,熱入兒臟,心氣偏受熱故也。
《圣惠》論凡初生兒,須防三病。一曰撮口,二曰著噤,三曰臍風(fēng),皆是急病。就中撮口、著噤尤甚,過一臘方免此厄。但看面赤喘急,啼聲不出者,是撮口狀候已重,善救療者十不得四、五。若牙關(guān)緊急,吃乳不穩(wěn),啼聲漸小,口吐涎沫,是著噤。常人見大小便皆通,以為冷熱所得,殊不知病在喉舌之間,據(jù)狀亦極重矣,善救療者十不得三、四。但根據(jù)將護法,防于事先,則必?zé)o此患。
《圣惠》又云∶夫小兒初生口噤,此由在胎之時,熱入兒心脾,心脾偏受于熱,故令口噤者也。
《千金》治噤,赤者心噤,白者肺噤方。
上用雞屎白棗大,綿裹,以水一合煮二沸,分再服。(《圣惠》治口噤方同用,如豆大三枚,以水下。)《千金》治小兒口噤方。
鹿角(粉)大豆(末)上二味等分,和乳涂上飲兒。
《千金》又方上用驢乳、豬乳各二升,合煎,得一升五合。服如杏仁許,三、四服瘥。
《千金》治小兒口噤,不能乳方。
上用雀屎四枚末之,著乳頭上飲兒,兒大十枚。
《外臺》治小兒初生,口噤不開,不收乳方。
上用赤足蜈蚣半枚,去足,炙令焦末,研之絹篩,以豬乳二合和之。三、四服,分與之差。(《圣惠》及《圖經(jīng)》同。)《外臺》崔氏又兒著口噤體熱者方。
上暖竹瀝二合,分四、五服之。(《兵部手集》、《圣惠》同。)《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著噤,其病在咽中如麻豆許,令兒吐沫,不能乳哺方。
上取水銀如黍米大,與服,覺病無早晚,水銀下咽便愈。以意量之,不過小麻子許。(《圣惠》同。)《食療》治孩子口噤方。
上以蛇莓研取汁,灌口中,死亦再活。(蛇莓生下濕處,莖端三葉,花黃子赤,似覆盆子。)《簡要濟眾》治小兒口噤方。
上以晚蠶蛾二枚,炙令黃,為末,蜜和,敷兒口唇內(nèi)。
《圣惠》治小兒著口噤方。
上刮卻上白ht了,取雀兒飯甕子并蟲細研,和奶汁綿濾,點口中及涂兩頰、齒齦、上、舌上下。
《圣惠》又方上用新烏驢糞捩取汁,涂口中,咽亦無妨。
《圣惠》又方上用川椒一大兩,搜面裹為三角ht樣,燒令黃熟,以綿蓋兒口,掏去尖如箸頭許大,使椒氣入口即效。如未覺,即可作兩、三枚,時用一角,氣力即盛。
《圣惠》又方看兒上有白點子,火急以指甲刮卻,仍燒胡粉,紙燭子ht之,瘥。
《圣惠》治初生兒口噤不開,舌不能吮乳方。
蜘蛛(一枚,去足及口,炙令焦,細研)豬乳(一合)上以豬乳和上件散,為三服。徐徐灌之,神妙。
《圣惠》又方上用??趆t草,取絞汁,涂上瘥。
《圣惠》又方上用白牛尿,取涂口中瘥。
《圣惠》又方上用東行??谀⊥績嚎诩邦~上,即便效。
《圣惠》又方上用葛蔓燒灰細研,以一字和乳汁,點口中即瘥。
張渙治小兒口噤
立圣散方
干蝎梢(七個,為末)膩粉(末,一錢)干蜘蛛(一個,去口足,先以新竹于火上炙,取竹油一蜆殼許,乃竹瀝也。浸蜘蛛一宿,炙令焦,取末)上件并同研令極細,每服一字。用乳汁調(diào),時時滴口中。
《萬全方》治小兒著口噤。
上凡遇兒初飲乳后,以發(fā)纏指沾清水點拭了,看齒根上有黃筋兩條,便以葦?shù)蹲痈顢啵c豬乳便瘥。如兒口難開,但先點豬乳自開。
《秘要指迷》治小兒生下一月日內(nèi),牙關(guān)緊急,不能飲乳,口噤方。
上用木梳先于懷內(nèi)令暖,卻于耳門尖下腌一七次,其病即安。
《張氏家傳》治新生兒口噤方。
蜈蚣(全,一枚)蝎梢(七個)硼砂朱砂(各三銖)梅花腦麝香(各一銖)上件入乳缽研,嬰兒口噤以乳母唾調(diào),涂口唇四畔并牙關(guān)后,小兒以舌攪藥即是安。如有一切急驚,生姜蜜水調(diào)一字服。
附∶犯風(fēng)噤方茅先生∶小兒生下一百二十日內(nèi),有犯風(fēng)噤候。口噤眼開,啼聲漸小,吃奶不便,吐出白沫。此候為兒在胎未見日月先受此病,本因母受胎有疾,故受毒瓦斯。生來血氣未調(diào),又被風(fēng)邪所擊,故有如此候。所治者,先下奪命散與吐風(fēng)涎;(方見急慢驚風(fēng)門中。)后下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一方見慢脾風(fēng)門中)夾勻氣散與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又下雄朱散(方見驚癇門中)夾朱砂膏(方見驚積門中)常服即愈。如見手捉拳,噤口不開,死之候。
[卷第五] 初生有鵝口第十二
《巢氏病源》小兒鵝口候∶小兒初生,口里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瘡如鵝之口里,謂之鵝口。此由在胎時受谷氣盛,心脾熱氣熏發(fā)于口故也。
《千金》論曰∶凡小兒初出腹,有鵝口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劇者鼻外(外,一作中)亦有之。此由兒在胞胎中,受谷氣盛故也?;蛉焉飼r嗜糯米使之。
茅先生論∶小兒生下有喉痹、木舌、鵝口候。喉中忽壅一塊肉瘤閉卻喉,此為喉痹。及身大熱,舌硬都不轉(zhuǎn)得,為木舌??诟_殊不合,滿口都黃如膏,此名鵝口。此三個候,皆因熱甚生風(fēng),風(fēng)盛壅熱毒,至此為實積實熱。得此候所治者,先用積實牛黃丸(方見實熱門中)微與通;吐惡涎后,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然用天竺黃散(方見實熱門中)夾牛黃膏(方見膈熱門中)與服即愈。如見喉內(nèi)加空響似鋸及眼視面青黑,不下奶食,死候?!陡鹗现夂蟆分涡律龈郭Z口方。
上以發(fā)纏箸,沾井華水拭之,三日一如此便脫去。不脫可煮粟茭汁令濃,以綿纏箸拭之。如春夏無粟茭,粟木皮亦得。
用井華水法(《千金》作粟茯,治法皆與葛氏同。)后徐王神效方治小兒鵝口噤。
礬石朱砂(末。各半分)右二物合研極細,敷舌上。藥烈,唯薄薄敷之,日三。以冷水洗舌,以發(fā)拭白垢也(《外臺秘要》方同。)《千金》治小兒鵝口,不能飲乳方。
上用鵝屎汁瀝兒口中。(《圣惠》取白鵝糞,以水絞取汁。)《千金》又方上用黍米汁涂之。(《子母秘錄》用黍米汁。)《千金》又方上用取小兒父母亂發(fā),凈洗纏桃枝,沾取井華水,東向向日以發(fā)拭口中。得口中白乳以置水中,七過瀝洗,三朝作之。(《圣惠》云∶以指纏亂發(fā),蘸溫水揀之,三日勿絕,效矣。)《簡要濟眾》治小兒鵝口方。
上用馬牙硝細研,于舌上摻之,日三、五度(《圣惠》云∶調(diào)于舌下涂之。)《子母秘錄》∶小兒鵝口方。
上用桑白皮汁和胡粉敷之。
《子母秘錄》∶小兒鵝口不乳方。
上用雞黃皮燒末,乳和服。
《千金》治小兒鵝口方。
上用柘根凈洗,細銼五升。無根,只以弓材亦佳。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更煎取五合。頻頻拭齒口即瘥。
張渙∶嬰兒初生七日內(nèi)胎毒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連舌上,下有膜如石榴子大,令兒語不發(fā)如鵝口狀,名曰鵝口。
保命散方
朱砂(研細,水飛,令干)白礬(燒灰。各一分)馬牙硝(半兩,細研)上同再研細,每服一字。取白鵝糞以水?dāng)嚾≈?,調(diào)涂舌上、頜頰內(nèi)。未用藥時,先以手指纏亂發(fā)揩拭舌上垢,然后使藥敷之。
《孔氏家傳》治小兒鵝口方。
上以桑汁,用新綿惹之。(日華子用桑東行根研汁。)
[卷第五] 初生有木舌第十三
《圣惠》論∶夫脾脈絡(luò)于舌,舌者,心之候。若臟腑壅滯,心脾積熱,邪熱之氣隨脈上沖于舌本,則令舌腫脹,漸漸粗大。若不早療,滿塞口中,故謂之木舌。小兒尤多斯疾也。
《千金》論云∶夫小兒木舌,其狀舌漸粗大,若舌大滿口,當(dāng)塞殺兒也。
《仙人水鑒》小兒百日內(nèi),口中有木舌方。
木舌要可待黃葵,更入鉛牙兩相知,(黃丹也。)點之七遍立便可,神方不暇藥多期。
《圣惠》治小兒木舌方。
上以鯉魚切作片子,貼于舌上,效。
《圣惠》又方上用煤,醋和,涂舌上。當(dāng)脫涎膜,又涂之,以涎膜盡,舌如故,即止。
《圣惠》又方紫雪(一分)竹瀝(半合)上研紫雪為末,用竹瀝調(diào)下一字,日三、五服。
《圣惠》又方衣中白魚(五枚)川樸硝(一分)鹽(少許)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少少敷之。
《圣惠》治心脾熱毒,生木舌,腫滿妨悶。宜服
大黃散方
川大黃(一兩,銼,微炒)犀角(屑)射干川升麻玄參大青絡(luò)石木通(銼)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三分)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圣惠》治心脾壅熱,生木舌腫脹。宜服
元參散方
元參川升麻川大黃(銼碎,微炒)犀角(屑。各三分)甘草(炙微赤,銼,半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大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圣惠》治木舌熱腫,漸大滿口。宜含
馬牙硝丸方
馬牙硝(三分,細研)川大黃(銼碎,微炒)大陰元精石鉛霜麝香(各細研)寒水石(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白礬(半分,燒灰)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丸如小彈子大。常含一丸咽津。
《圣惠》治熱毒攻心脾,致生木舌腫痛,兼咽喉不利。
射干散方
射干川升麻木通(銼)馬藺(微炒)甘草(炙微赤,銼)漏蘆(以上各三分)當(dāng)歸川大黃(銼碎,微炒)桂心(各半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圣惠》又方犀角(屑)黃芩木通(銼。各一兩半)漏蘆川升麻麥門冬(去心)羚羊角(屑。各一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養(yǎng)生必用》治木舌方。
大青患魚膽(北方謂之青患,亦云謂濃魚,似鯉魚,頭尖,鱗青黑,身狹長。用膽一枚,入五銖。錢乙文∶在膽內(nèi)線扎定,外面墨涂三次,掛梁上陰干。)上每用少許,冷水化開服。
張渙
川消散
治小兒木舌方。
川樸硝(半兩)紫雪(一分)鹽(半分)上件研勻細。每服半錢,入竹瀝三、兩點,白湯調(diào),涂舌上,咽津無妨。
[卷第五] 初生有撮口第十四
《千金》論曰∶小兒初出腹,骨肉未斂,肌肉猶是血也。血凝乃堅,成肌肉耳。其血沮敗,不榮肌肉,則使面目繞鼻口左右悉黃而啼。閉目聚口撮面,口中干燥,四肢不能伸縮者,皆是血脈不斂也。喜不育,若有如此者,皆宜與龍膽湯也。
《圣惠》論∶凡初生兒,須防三病。一曰撮口,二曰著噤,三曰臍風(fēng),皆是急病。就中撮口尤甚,過一臘方免此厄。但看面赤喘急,啼聲不出者是也。撮口狀候已重,善救療者十不得四、五。但根據(jù)將護法,防于事先,則必?zé)o此患矣。
《圣惠》又云∶小兒撮口者,由在母胞中挾于風(fēng)熱。兒生之后,氣血未調(diào),或洗浴當(dāng)風(fēng),袍失度,一臘之內(nèi),遂有斯疾。但看面赤,啼聲不出,哺乳艱難,即是撮口。若過一臘,方免此厄,最為急疾,宜速療之。
茅先生∶小兒中撮口候。一來因在胞中受熱毒,又因在母胞挾于風(fēng)熱,又因兒生之后,氣血未就,洗浴當(dāng)風(fēng),有賊風(fēng)吹著。故受此癥,是為惡候。
漢東王先生《家寶》臍風(fēng)證候云∶孩兒生下三、四日之間,有臍風(fēng)、撮口者。蓋因生下之時,坐婆不諳看,掌剪臍帶不定,傷動臍帶,外風(fēng)入臍,故有臍風(fēng)、撮口。下乳不得,其候面青,啼聲不出,唇青撮口。若口出白沫,四肢逆冷,此是惡候。
張渙云∶嬰孩胎氣挾熱,亦因母有邪熱傳染,或生下洗浴當(dāng)風(fēng),襁褓失度,致令嬰兒啼聲不出,乳哺艱難,名曰撮口不開。病七日之內(nèi)尤甚。
《飛仙》論小兒生下有臍風(fēng)、撮口者,多是剪臍帶有所傷動,被賊風(fēng)入臍,撮口不開,下乳不得。其候面青,哭聲不出,多撮唇口。若是吐出白沫,四肢覺冷必死。
小兒宮氣方治小兒撮口。
上用白僵蠶二枚為末,以蜜和,敷于小兒口內(nèi)即瘥。
《子母秘錄》治小兒撮口病,但看舌上有瘡如粟米大是也。
上用蜈蚣取汁,刮破指甲研,敷兩頰內(nèi)。如無生者,干者亦得。
陳藏器治小兒撮口方。
上先嫠小兒口傍令見血,碎雀甕,取汁涂之。又產(chǎn)育時,若開諸物,口不令閉,多使兒患撮口。
《圣惠》治小兒新生發(fā)噤撮口候。宜服
鉤藤散方
鉤藤川升麻黃芩(各半兩)蜣螂(二枚,去翅足,微炒)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盞,入蘆根一分,煎至四分去滓,徐徐溫喂之。
《圣惠》治孩子風(fēng)熱,撮口。
神效方
白米(五十粒)樸硝(半錢)豉(三十粒)甘草(生切)蔥白(各一寸)上以童子小便一中盞,煎取三合。兒初生未吃奶前,便以綿濡,點藥口中二、七滴,逡巡兒腹中轉(zhuǎn),即利出臍糞,然后與奶吃。至七日以來,每日滴三、七滴,永無撮口。極經(jīng)效方。
《圣惠》治撮口。當(dāng)兩乳中高下,平以線量。灸之三壯,起死。仍用后方。
烏驢乳(一、二合)東引槐枝(十枚,各長三寸)上以火煨槐枝,入火一半,看不煨頭津出,即取拭卻;內(nèi)于乳中浸,須臾,便以槐枝點乳于口中,大驗。
《圣惠》治小兒胎熱撮口方。
牛黃(細研,一錢)竹瀝(一合)上件藥調(diào)令勻。時時與少許服之。
《圣惠》又方蝸牛子(十枚,去殼,細研如泥)蒔蘿(末,半分)上件藥同研令勻,用奶汁和,涂于口畔立瘥。
《圣惠》又方麝香朱砂(各一分,研)蛇蛻(一尺,細切,微炒)上件藥都細研如粉。每用半字,以津粘兒口唇上,日五、七上用之。
《圣惠》治小兒撮口及發(fā)噤方。
上用生甘草一分,細銼,以水一小盞,煎至六分去滓,微溫與兒服之。令吐出痰涎,后以豬乳點口中即瘥。
《圣惠》又方上用壁魚子細研作末,每服少許,令兒吮之。
《圣惠》又方上用鼠蟲絞取汁,與兒少許服之。
《圣惠》又方赤足蜈蚣(一枚)雀兒飯甕子(不開口者五個)上和燒為末,細研。每服以粥飲調(diào)下二字。
《圣惠》又方上用初生豆茅爛研,以乳汁調(diào)與兒吃?;蛏薪g取汁,少許與服亦得。
《圣惠》又方上用晚蠶蛾三枚,炙黃研為末,和蜜涂口即效。若凡兒患毒,必須防吐。用油麻一小升,去皮研,絞汁二合以來,用甘草半寸炙為末,和油微暖,日為五服。(《嬰孺方》與《圣惠》壁魚方,以下諸方皆同治撮口。)《圣惠》又方上用蝸牛子五枚,去殼,取汁涂口上,以瘥即止。
《圣惠》又方上用棘科上雀兒飯甕子未開口者,取甕子內(nèi)物和奶汁研灌之。
《圣惠》又方上用柏白皮穿作小孔子,安于臍上,以艾炷入柏皮孔中,灸之即瘥。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兒因剪臍傷于外風(fēng),致唇青撮口,口出白沫。
神妙定命散方
赤腳蜈蚣(半條,酒炙令干)麝香(少許,別研)川烏頭尖(三個,生)上為末,同麝香研極細。每服半字。煎金銀薄荷湯調(diào)下。
張渙急風(fēng)散方治撮口。
蛇蛻皮(微炒)干蝎梢鉤藤(各一分)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朱砂(一分,細研、水飛)好麝香牛黃(各半錢。并研極細)上件都拌勻,再研為細末。每服一字。取竹瀝一、兩點,同乳汁調(diào)下。
[卷第五] 初生中臍風(fēng)第十五
《圣惠》論夫小兒臍風(fēng)者,由斷臍后為水濕所傷。或水在袍之中,乳母不覺,濕氣傷于臍中。亦因其解脫,風(fēng)冷所乘,遂令兒四肢不利,臍腫多啼,不能乳哺。若不急療,遂致危殆者也。
茅先生∶小兒生下三臘,有中臍風(fēng)候。腹臍腫滿,口撮身熱,不太故乳哺。此候因母受胎時,好吃豬、雞、酒、面,恣情餐啜,遂流熱毒聚在胞中,牙兒飲母熱,血脈五臟未成就,故受風(fēng)邪而得。若生下腹臍腫滿,所治者先以朱砂膏(方見驚積門中)用蜜化,奶上吮下。然后用豆豉膏(方見本門中)涂臍下四邊。十日之中下六服朱砂膏,其疾方愈。如見臍四邊黑,口撮不開,此為內(nèi)搐,不可治之,不在用藥。爪甲黑,當(dāng)日死。
茅先生∶小兒中臍風(fēng),本因在胎受風(fēng)熱,又因斷臍后水濕所傷,便是惡候。
《圣惠方》小兒臍病候∶古方小兒有臍風(fēng)候,有臍濕候,有臍瘡候,三者皆因斷臍之后,為風(fēng)濕所傷而成疾也。夫風(fēng)入臍,令兒四肢不利,多啼不能乳哺,謂之臍風(fēng)。其中濕,令臍腫濕,經(jīng)久不干,謂之臍濕。其風(fēng)濕相搏,令臍生瘡,久而不瘥,謂之臍瘡。三者有一不已,則入于經(jīng)脈,多變?yōu)榘B。其已成癇者,作癇治之。
《圣惠》∶小兒初生至七日以來,臍風(fēng)腫欲落。
封臍雄鼠糞散方
雄鼠糞(七枚,微炒)胡粉(半兩)大棗(三分,去核)綿帛灰麝香(細研。各一錢)上件藥搗,研為散??茨氂洳宦?,即用藥以敷之,所以不令風(fēng)入故也。
《圣惠》治孩子才生下,斷了臍,便敷此散,冀免一臘內(nèi)臍風(fēng)撮口方。
亂發(fā)(雞子大,燒令煙,欲斷不斷即堪用)蜈蚣(一寸許,燒灰)羚羊角(燒灰,一錢)麝香(一小豆大)雀兒飯甕子(三枚)上藥相和,細研令勻,割臍了,便用敷之,效。
《圣惠》又方上以瓜蒂燒灰研,敷之良。
茅先生∶小兒貼臍風(fēng)。
豆豉膏方
豆豉天南星白蘞赤小豆(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二大錢,用芭蕉自然汁調(diào)涂臍四邊,一日只一次調(diào)涂,兩日兩次,涂即安樂。(注在前。)《良方》治褓中小兒臍風(fēng)撮口法。每視小兒上下斷當(dāng)口中心處,若有白色如江豆大,此病發(fā)之候也。急以指爪正當(dāng)中掏之,自外達內(nèi)掏,令匝微血出亦不妨。又于白處兩盡頭,亦根據(jù)此掏,令內(nèi)外斷,只掏令氣脈斷,不必破肉。指甲勿令大,恐傷兒甚。予為河北察訪使,日到趙郡,有老人來獻此法云∶篤老惜此法,將不傳,愿以濟人。詢之,趙人云∶此翁生平手救千余兒矣,環(huán)趙數(shù)邑人皆就此翁治,應(yīng)手皆愈。
《吉氏家傳》治臍風(fēng)鎖口。
金頭蜈蚣(一個)青州蝎梢(四個)白僵蠶(七個)瞿麥(二字)上為末。用一字許吹鼻內(nèi),啼時可醫(yī)。更用薄荷水下一字在口。
[卷第五] 初生臍腫濕第十六
(氣臍、腌破臍附)《圣惠》論曰∶夫小兒臍濕者,亦由斷臍之后,洗浴傷于濕氣,水入臍中,致令腫濕,經(jīng)久不干也。凡斷臍后,便多著艾濃裹,不得令兒尿濕著臍,切須慎之。往往中濕致腫,至百日以后,不可瘥也。
《嬰孺》論曰∶凡兒尿清者,冷與臍中水同,此當(dāng)令兒腹中疼痛,夭糾呼啼,面目青黑。此臍令至腫者,當(dāng)看臍腫輕重。重者,便即灸之八、九十壯。輕者,臍不大腫者,但出汗時啼呼者,搗當(dāng)歸、胡粉末敷之。仍灸粉絮,日日熨之,或至一日乃瘥,以啼呼止為候。
《顱囟》治孩子臍中不干。
白礬(一錢,過)龍骨(一分)上為末,入麝香少許,每使拭臍干,摻之,用帕裹避風(fēng)。(《圣惠》方同,不用麝香。)《千金》治小兒臍汁出不止,兼赤腫。
白石脂散方
上用白石脂細研,熬令微暖,以粉臍瘡,日三、四度。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風(fēng)臍汁出。
甘草散方
甘草(炙)螻蛄(熬。各三分)上二味搗散,以安臍中瘥止,甚妙。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臍汁不瘥。
黃柏黑散方
黃柏(炙,一兩)釜底墨(四分)上二味搗,和作散,以粉臍中即瘥。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臍著濕。
暖鹽豉熨方
上用鹽、豉等分,搗作餅如錢許。安新瓦上炙令熱用,熨臍上瘥止。亦用黃柏末以粉之,妙。
《外臺》∶《備急》治小兒臍赤腫方。
杏仁(二分,熬令紫色)豬牙車骨中髓上二味先研杏仁,入此髓和令調(diào),涂之臍上。(《千金》同。)《外臺》∶《備急》急治兒生過月臍汁出方。
上用絳帛燒灰研,敷臍中。(《千金》同。)姚和眾治小兒臍腫方。
上用桂心,炙令熱熨之,日可四、五度。
《子母秘錄》小兒臍風(fēng)濕腫,久不瘥方。
上用蜂房燒灰,末敷之。
《子母秘錄》治小兒臍赤腫方。
上用杏仁杵如脂,掌中相和,敷臍上。
《圣惠》治小兒臍腫濕,久不瘥。
封臍散方
胡粉(一分)雄鼠糞(七枚,燒灰)甑帶(一圍,燒灰)干姜灰綿帛灰白石脂(各半兩)上件藥相和細研,加麝香末一錢??茨氂洳宦洌捶饽毐沭?。如未患敷之即終不患。燒藥時不得令有別灰也。
《圣惠》治小兒臍濕腫,逾月不止方。
干蝦蟆皂莢子白礬(并燒灰。各一分)上件藥細研令勻,少少敷臍中。
《圣惠》治小兒臍中赤腫,汁出不止方。
蝦蟆牡蠣(各一枚)上件藥并燒為灰,細研如粉,每取少許敷臍中。日三、兩上即瘥。
《圣惠》治小兒臍濕不干方。
白礬(燒灰)龍骨(各一分)上件藥細研,敷臍中取瘥為度。(《頗囟經(jīng)》漢東王先生方同,皆有麝香少許。)《圣惠》又方上用白礬燒灰,細研敷之。
茅先生治小兒臍常濕不干方。
上用蠶蛻燒灰,入輕粉干貼。
錢乙
柏墨散
治小兒斷臍后,為水濕所傷,或袍濕氣傷于臍中,或解脫風(fēng)冷所乘,故令小兒四肢不和,臍腫多啼,不能乳哺,宜速療之。
黃柏(銼)釜下墨煤亂發(fā)(燒。各等分)上為細末,每用少許敷之。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兒因剪臍傷于外風(fēng),故臍瘡不干方。
上以綿不拘多少,燒灰,舊綿亦佳,為末。每用少許,干摻之。
張渙∶嬰兒臍瘡腫濕,經(jīng)久不瘥。若至百日,即危急方。
胡粉(細研)干姜(燒灰,細研)白石脂(燒存性,細研。各一錢)上件同再研。用藥一字至半錢,敷臍中,時時用。
《良方》治小兒臍久不干出膿,赤腫及清水出。
上用當(dāng)歸焙干為末,研細,著臍中,頻用自瘥。予家小兒常病臍濕伍十余日,貼他藥皆不瘥,《圣惠》有十余方,從上試之,至此方一敷而干。后因尿濕瘡復(fù)病,又一貼愈。
《莊氏家傳》∶小兒患氣臍,臍大如栗,虛腫而軟痛。
上用竹瀝涂之,日數(shù)上自消。
《莊氏家傳》治嬰兒縛尿濕腌破。
上用屋爛草為末,頻摻效。
《圣惠》灸法∶小兒臍腫,灸腰后對臍骨節(jié)間三壯,炷如小麥大。
[卷第五] 初生有臍瘡第十七
《巢氏病源》小兒臍瘡候∶臍瘡由初生斷臍,洗浴不即拭燥,濕氣在臍中,因解脫遇風(fēng),風(fēng)濕相搏,故臍瘡久不瘥也。臍瘡不瘥,風(fēng)氣入傷經(jīng)脈,則變?yōu)榘B也。
《葛氏肘后》治風(fēng)臍及臍瘡久不瘥方。
上用干蝦蟆燒為灰敷之,日三、四佳。(《千金翼》臍有汁,亦用此方,見裹臍法。)《千金》治小兒臍中生瘡方。
上用桑汁敷乳上,使兒飲之。
《千金》又方上用羊乳及血令飲之。
《千金》治小兒風(fēng)臍,遂作惡瘡,歷年不瘥,汁出不止方。
上燒蒼耳子粉之。
《千金》又方上用干蠐螬蟲末粉之,不過三、四度瘥。
《千金》治小兒臍不合方。
上用大車轄脂燒灰,日二敷之。
《千金》治小兒臍中生瘡方。
上用甑帶燒灰,和膏敷之。
《子母秘錄》小兒臍瘡不合方。
上用黃柏末涂之。
《圣惠》治小兒臍瘡,久不瘥方。
干蝦蟆(一分,燒灰)白礬(一分,燒灰)上件藥合研令細,以敷臍中。
《圣惠》又方黃連(末)胡粉(各半兩)上件藥合研令細,以敷臍中。
《圣惠》又方上用馬齒莧,曝干為末敷之。
《圣惠》又方上用龍骨燒,細研為末敷之。
《圣惠》又方上用香豉,炒令黃焦,搗、羅為末敷之。
《圣惠》又方上用伏龍肝,細研敷之。
張渙∶嬰兒臍瘡不瘥,風(fēng)氣傳于經(jīng)絡(luò),變?yōu)榘B疾者,宜急用
金黃散方
川黃連(一分,別為末)胡粉(別研)龍骨(燒灰,別研。各五錢)上件同再研,為細末。每用少許敷臍中,時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