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五氣論
兒自胎孕以至生成。皆稟五行而分五臟。故自五氣以生五態(tài)。而各不同。圣濟經(jīng)言。五行孕秀有異宜。
五態(tài)委保有殊氣。沖和均賦。體性潛異者。蓋母氣胎育。有盛衰之虛實。故其子生也。有剛柔之勇怯。又經(jīng)云。
心氣虛而語晚。肝氣微而行遲。脾氣弱而肉瘠。腎氣怯而解顱。如此之類。悉皆是矣。然五臟之氣。稟受殊異。
其于怯弱者。圣人亦有方藥以補養(yǎng)之矣。
心
心氣盛者。則伶俐。早言笑。形神清而多發(fā)。心氣怯者。則性癡而遲語。發(fā)久不生。生則不黑。心主血。發(fā)為血之余。怯則久不生也。心系舌之本。怯則語遲也。
治小兒生下無發(fā)。以鯽魚燒灰末。和醬敷之。即生。
巨勝丹
治小兒發(fā)久不生。
當歸(去蘆一兩)生干地黃(去苗土一兩)芍藥(一兩以上并為末)巨勝(一合別研)胡粉(半兩別研)上同研勻細。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煎黑豆湯下。兼化涂頭上。量大小用。
又方
以楸葉中心子杵爛。絞汁涂之。
又方
以羊屎燒灰。淋汁。同豉汁洗之。三日一次。不過十次。即生。
又方
治血熱。發(fā)薄不生。以桃柳煎湯。入豬膽汁和。沐頭。發(fā)自生。
菖蒲丸
治小兒心氣不足。從小至數(shù)歲不能言。
石菖蒲(二錢)人參(去蘆焙半兩)丹參(去蘆一錢)天門冬(去心焙一兩)麥門冬(去心焙一兩)赤石脂(三錢)上同為細末。煉蜜丸綠豆大。溫水下五七丸。至十余丸。量大小增損。日三。久服取效為度。無時。
又方
治同前。
菖蒲(一兩一寸九節(jié)者良)遠志(甘草水煮去心一兩)桂心(一兩)黃(半兩)人參(去蘆半兩)黃連(去須半兩)酸棗仁(湯浸去皮半兩)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二粒。煎生姜湯化下。無時。
灸法灸心俞三壯。灸兩足踝三壯。
又方
治五六歲不語。此心氣不足。舌本無力。不能發(fā)轉故也。一云。風冷傷于少陰。以赤小豆為末。酒和涂舌上。神效。以社壇余胙酒。與少許飲。
肝
肝氣盛者。則蹺健而早行立。肝氣怯者。則長不能行而腳細,名曰鶴膝。肝主筋。怯則筋弱。故長不能行也。又或眉久不生。眉屬肝。肝氣不榮。故眉久不生也。何以知眉屬肝。且五臟皆有毛。其發(fā)屬心。心為火。
火性炎上。故發(fā)生上槍也。須屬腎。腎為水。水性潤下。故須生下順也。是以女人皆無外腎。故無須也。毛屬肺。肺在五臟之上而主外。故毛生皮膚之外也。眼睫屬脾。眼輪亦屬脾。脾在右偏。故睫斜生眼輪之上也。眉屬肝。肝在左偏。故眉斜生眼睫之上也。左為上。右為下。所以眉在上而睫在下也。
麝茸丹
治小兒從小至數(shù)歲不能行。大驗。
麝香(研)茄茸(酥涂炙黃)生干地黃(去苗土焙)虎脛骨(酥涂炙黃)當歸(去蘆洗焙)黃(銼各半兩)上為細末。用羊髓二兩。煮爛。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磨沉香湯送下。乳前。日三服。
羚羊角丸
治同前。
羚羊角(用尖細節(jié)密者銼取末)虎脛骨(敲破涂酥炙黃)生干地黃(去苗土焙)酸棗仁(去皮炒過秤)白茯苓(去黑皮各半兩)桂(去粗皮不得見火)防風(去蘆切焙)當歸(去蘆切焙)黃(切焙各一分)上為細末。煉蜜和劑。每用一子大。食前溫水化下。日三。兒大者加之。
又方
以五加皮為末。飲服之。
灸法小兒自小至五歲。不能行者。灸兩足踝各三壯。
又灸法小兒鶴膝腳細。不能行者。灸膝眼三壯。
治小兒生下無眉毛。欲得生者。以七月中采烏麻花。不拘多少。陰干為末。以生烏麻油浸。每夜敷之。
赤芝散
治小兒眉毛眼睫。因癬退不生。名乳頰癬。
野油花(旋復花是)赤箭(天麻苗)防風(去蘆各等分)上為細末。先洗癬凈干。以好油調(diào)涂之。后服烏犀丸。
烏犀丸
犀角末(一錢)豬牙皂角末(二錢)干蟾末(三錢)龍腦(少許)上為細末。熊膽汁和丸綠豆大。每服一丸。溫水下。量兒大小加減。
脾
脾氣盛者。肌肉濃而色紫。耐壯而乳多。脾氣怯。則肌虛而喜汗。汗多則肉瘠。脾主肌肉。怯則肌虛。虛則榮衛(wèi)衰。故汗多而肉瘠也。
丁香散
治小兒脾怯多汗。
陳皮(一兩)青皮(去穣)訶子肉(去核)甘草(各半兩)丁香(二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食前溫服。兒小分之。
香瓜丸
治小兒喜汗。
大黃瓜(黃色出種子者)川大黃(濕紙裹煨至紙焦)胡黃連柴胡(去蘆)青皮(去嚷)鱉甲(醋炙黃)黃柏(去粗皮)蘆薈上藥各等分。瓜用一個。先將黃瓜割頂去瓤。以諸藥為細末。填瓜內(nèi)至滿。卻將頂蓋口。杖子簽定。慢火內(nèi)煨熟。取藥并瓜研之。如皮研不爛則去之。干后入面糊。和丸綠豆大。每服三二丸。乳后冷漿水下。兒大加之。
粉身法
黃連(去須)牡蠣(火)貝母(各七錢)上為細末。以米粉一升。同研勻。粉身。與丁香散同用。
肺
肺氣盛者。肌膚瑩白滑膩。發(fā)細黑淺。肺氣怯則肌膚粗敗。若無皮而血凝。故寶鑒亦名血凝。孫真人言。小兒出腹。肌肉猶是血也。漸漸堅化。肺主皮膚。肺氣不充則血沮敗。不成肌膚。故若無皮毛而血凝。面目繞鼻口悉黃,閉目撮面。口中干燥。四肢不能伸縮??逕o聲。不吮乳。此皮毛不斂也。多是不育。千金治以龍膽湯。
(方具于后)治初生兒血凝。皮肉不斂??逕o聲。不吮乳。以胡粉研細。酒和涂之。干即再。
又方
以白僵蠶為末。煎湯。適寒溫浴之。
灸法初生兒血凝。以臍四邊各去臍半寸。并鳩尾下。五處各灸三壯。
腎
腎氣盛者。囟小而合早。牙齒早生。腎氣怯者。解顱而囟不合。牙久不生。生則不固。面慘。目睛多白。腎主骨髓。腦為髓海。怯則腦髓不成。故囟解而不能結也。解顱不瘥。而百病交攻。極難將護。此最為大病矣。又腎主骨。牙乃骨之余。怯則牙久不生也。
玉乳丹
治小兒解顱。
鐘乳粉(根據(jù)法煉者半兩)熟干地黃(根據(jù)法蒸者半兩)柏子仁(半兩)當歸(去蘆半兩)防風(去蘆分銼)補骨脂(一分揀凈微炒)或加黃茯苓亦得。
上為細末。入鐘乳粉柏子仁拌勻。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煎茴香湯送下。乳后。
又方
治同前。
細辛(去苗)桂心(各半兩)干姜(七錢半)上為細末。以乳汁和敷縫上。干即復敷。兒面赤即愈。
又方
以蛇蛻皮炒焦為末。用豬頰車骨中髓。調(diào)敷縫上。日三。一方只用豬頰髓。
又方
以驢蹄燒灰。研細末。生油和敷縫上。以瘥為度。
治小兒囟不合生蟹足骨半兩。白蘞半兩。為細末。以乳汁和貼縫上。
又方
以龜甲煮湯。適寒溫漬之。不得用黑者。
治小兒囟不合。鼻塞不通。以大天南星微炮去皮。為細末。淡醋調(diào)。攤緋帛子上貼之。仍炙手熱。頻熨立效。
治小兒囟不合。囟腫囟陷并主之。
蛇蛻皮(半兩燒灰細研)防風(去蘆)白芨大黃(濕紙裹煨紙焦各一分)上為細末。入青黛一分。同研極勻。每用半錢。用豬膽汁調(diào)勻。將紙一片。按大小長短。翦一紙花子。攤藥在上。仍于四邊各留少白紙。用淡醋糊涂遍。以貼病上。不住以溫水潤動。一伏時換。一方以防風一兩半。柏子仁白芨各一兩。為末。乳汁和敷囟上。十日知。二十日愈。日一易之。
又法治小兒解顱。囟不合。作頭巾與裹。遮護之。久而自合。千金云。良法也。
治小兒齒久不生以雄鼠屎三十枚。日一枚拭齒斷。即生。其屎兩角尖者。乃雄鼠屎也。一云。用雌鼠屎。兩頭圓者。
又方
以黑豆三十粒。于牛糞火內(nèi)燒令煙盡。細研。入麝香少許。再研勻細。用針挑不生齒處。令血出。以藥末揩上。不得見風。忌醋。多年不生者。用之極效。
又方
以尿坑中竹木。正旦刮屑涂之。即生。
[卷二] 乳母論
兒生自乳養(yǎng)者。一切不論。若令乳母乳養(yǎng)者。必擇其人。若有宿疾。狐臭癭。上氣喘嗽。疥癬頭瘡。龜胸駝背。
鼻緊唇。癡聾喑啞。顛狂驚癇。癰疽等疾。并不可令乳兒也。
凡乳母乃血氣化為乳汁。則吾性善惡。悉由血氣所生。應喜怒飲食。一切禁忌并宜戒慎。若縱性恣意。因而乳兒。
則令兒感生疾病也。若房勞乳兒。則令兒瘦瘁。交脛不能行。若醉以乳兒。則令兒身熱腹?jié)M。若蓄熱乳兒。則令兒變黃。
不能食。若怒作乳兒。則令兒驚狂上氣。若吐下乳兒。則令兒虛羸氣弱。是皆所忌也。
凡每乳兒。乳母當先以手按散其熱。然后與兒吮之。若乳汁涌。恐兒咽乳不及。慮防嗆噎。則輒奪之。令兒少息。
又復與之。如是數(shù)反則可也。又當視兒饑飽節(jié)度。一日之中,知幾乳而足量以為常。每于早晨。若有宿乳。須當捻去。
若夏月不去熱乳。令兒吐。冬月不去寒乳。令兒咳痢。又若兒大喜之后。不可便乳。令兒驚癇。若兒大哭之后。不可便與乳。令兒吐瀉。又乳兒不可太飽??滞换?。若太飽。則以空乳令吮則消。
凡每乳兒。乳母當以臂枕兒頭。令兒口與乳齊。乃乳之。不可用膊。即太高。令兒飲乳不快。多致兒噎。又乳母欲寐。則奪去其乳。恐睡著不覺。被乳填沃口鼻。別生其他事。又且不知兒饑飽也。
凡兒生六十日。目瞳子成。能識人。百日。任脈反復。一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獨坐。二百日。掌骨成。能匍匐。
三百日。臏骨成。能獨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移步。乳母常須根據(jù)時按節(jié)。續(xù)續(xù)教引。使兒能會。此是定法也。即不得常常抱持。過時都不教引。致令兒筋骨弛墮。又恐成腰腳之疾也。
[卷二] 慎護論
凡乳母慎護養(yǎng)兒。乳哺欲其有節(jié)。襁褓欲其有宜。達其饑飽。察其強弱。適其薄。循其寒燠。蓋自有道。不可不知也。
凡兒自初生至盈月。宜常常時取豬乳汁滴兒口中。令咽。最為佳妙。又以珍珠末一大豆許。用蜜一蜆殼和之。分三次或四次。每十日內(nèi)外與一次。涂兒口中。安心神。鎮(zhèn)魂魄。
凡兒生肌肉未成。不可與暖濃新綿之衣。當與故絮帛薄衣。若與新綿濃暖,則蒸燠生熱。筋骨緩弱。故圣濟經(jīng)云。
襁褓者衣欲舊帛。綿欲故絮。非乃惡于新燠。亦資父母之余氣。以致養(yǎng)焉。
凡乳母。若遇天和無風之時。當抱兒在日中嬉戲。使數(shù)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硬密??澳惋L寒。若藏幃帳之內(nèi)。
重衣溫暖。譬如陰地草木。不見風日。則脆軟不任。易為傷損。故圣濟經(jīng)言。重衣溫濃。幃帳周密。宜與減損。甚則傷皮膚。害血脈。是生多疾也。
凡兒常令薄衣,雖冬月。但令著兩夾衣。及衲衣之類,若極寒。即漸加舊絮衣。人家多務愛惜。乃以新綿濃衣。溫養(yǎng)過宜。適以為害。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若至來春稍暖。須漸減其衣。不可便行卒減,恐令兒傷中風寒。
凡兒于冬月。須著帽項之衣。夏月須著背褡。及于當脊。更襯綴一重。以防風寒所干。謂諸臟之俞。皆在于背故也。
又常令乳母。每日三時。摸兒項后筋兩轅之間。名曰風池。若熱。即須熨之。令微汗則愈。諺云。戒養(yǎng)小兒。慎護風池者是也。
凡兒于春時。不可覆頭裹足。致陽氣不得出泄。則發(fā)熱矣。
凡兒常當看覷消息。無令身體有汗。若汗出則致腠理虛。而以受風寒。晝夜寤寐。皆當慎之。須審天氣冷暖。衣服濃薄。
凡兒于暑月。時常令在涼處。勿禁水漿。但少少與之。唯是不宜多與。
凡兒不可抱于檐下洗浴。又不可當風解脫??譃楹?。又啼哭未斷。不可與乳。冒冷沖寒。不可哺飼??譃槭硞?。
又不可近神佛之前。驢馬之畔。又不可令兒見怪異之物。及各門異戶不相識之人??譃榭外琛?br />
凡兒生三日之外。當與少哺。姚和眾云。以粟米煮粥。飲研如乳汁。每日與半蜆殼許。以助谷神。導達腸胃。孫真人云。以粳米飲。七日外與三大豆許。慎不可雜與藥吃。巢氏云。兒生滿三十日后。當哺少物。如二棗核許。至五十日。
如櫻桃許。至百日。如大棗許。若乳少。當以意增之。不可多與。恐不能勝。別生病矣。若乳多。不消哺食者。亦須少少與之。以壯腸胃。兒大。稍稍增之。當有常劑。圣濟經(jīng)亦云。兒生三日用飲。過三日用哺。哺之以賴殼氣也。哺之多少。量日為則。如是則五臟得養(yǎng)。而胃氣壯矣。今之養(yǎng)小兒者。多務愛惜過當。往往至二三歲。尚未與食。致脾胃虛弱。
體力怯軟。平生多病。若在半年之后。宜煮陳米稀粥與之。十月以后。漸與稠粥爛飯。以助中氣。則自然易養(yǎng)少病。惟忌生冷油膩葷茹甜物。
凡小兒乳哺。既有常劑。若忽爾卻乳哺少者。此是腹中少有不和也。盒飯與微微下之。若都不肯食。但飲少乳者。
此傷重。要下之。不可不下也。若不與下。則生寒熱。或為吐痢。及為癖積。脈大者發(fā)癇。皆不早治之由也。孫真人亦曰。小兒寒熱。亦當下之。乃瘥。又小兒乳哺。不能無痰癖也。常當節(jié)適之。若稍不進乳食。便以微藥克化。紫圓最妙。
?。ǚ皆诤螅┎坏眯兴庌D痢。又不得為無事而遷延。致病大即難治爾。小兒微患。便與微下。則損不甚而易愈矣。若于春夏之時有疾。(千金云。立夏后)切不可妄行吐下。及微疾亦不可亂行針灸。蓋針灸傷經(jīng)絡。吐下?lián)p腑臟故也。若誤行轉瀉。則使下焦虛而上焦熱。變成大病也。故巢氏有言。小兒春夏。自非甚病。決定不可吐下者是也。
[卷二] 食忌論
凡小兒有不可食之物。不可不知。今具于后。
小兒不可多食栗子。令兒氣弱行遲。熱食則氣壅。
小兒不可食蕨菜。令兒立則無力。久不能行。小兒不可食芡。令兒不能行。
小兒不可食黍米雞肉胡瓜。令兒腹中生蟲。經(jīng)驗方云。小兒未斷乳。食雞肉。令小兒腹中生蛔蟲。
小兒不可食越瓜。令兒發(fā)痼疾。
小兒不可食麥。令兒發(fā)落。(麥是蕎麥也)小兒不可食鳧茨。令兒臍下痛。
小兒不可食鱘魚。令兒生癥癖。
小兒不可食炒豆豬肉。令生氣壅致死。
[卷二] 大小論
經(jīng)言六歲以上者為小兒。十八以上者為少年。據(jù)此之言。則十八以下者。皆為小兒也。此乃古之所論爾。以今時校之。則時世相異。理或未當。且禮云。男子三十曰壯有室。又曰。男子三十而娶。是古之男子。皆三十以上方娶。故十八以下。得為小兒之稱。今之時則不然。男不過十五而娶。至十八已有生一二子者。豈得為小兒也。以今時言之。當以十四以下為小兒治。其十五以上者。天癸已行?;楣诩染?。則為大人治耳。
[卷二] 諸般色澤紋證論
經(jīng)云。小兒六歲已還者。經(jīng)所不載。有病難治。無承據(jù)之事也。詳之。此謂嬰兒未能言者。有病則無由問其所苦。故無承據(jù)也。若能言者。必能問之。小兒豈有六歲尚不能言者哉。其不能言者。唯一二歲兒也。故先賢言嬰兒未能言者。最為幼小。有病則肌膚未全。寸關不辨。變蒸交互。氣血細微。若憑診切。實難明曉。惟在觀其形色。參其證候。乃知病之所在者矣。其觀視之法。須要安神定志。勿令情意惑亂。不得于兒哭斷之時。睡起之際。則色不正矣。須于辰時之后。巳時之前。夏即未熱。冬即未溫。外色不雜。內(nèi)氣閑雅。乃可向明而觀察之也。圣濟經(jīng)曰。通識之士。必察剛柔勇怯。視其盛衰虛實。適以寒溫。平以陰陽。病之輕重緩急。隨證以治之。不必蔽于難治也。諸所論繁紊。難以執(zhí)據(jù)。今采其當者。
敘而次之。
[卷二\諸般色澤紋證論] 諸色澤候
面上五臟部分色
左頰主肝。右頰主肺。額上主心。鼻上主脾。(一云唇口)頤上主腎。色青為風。色赤為熱。色黃為食。色白為氣。色黑為寒也。
面上五臟四時色
經(jīng)言五臟之色。皆外榮于面。故死生疾病系焉。肝主春。其色青。心主夏。其色赤。脾主長夏。其色黃。肺主秋。其色白。腎主冬。其色黑。是謂五臟之色。隨四時各榮于面也。其色不深不淺。應常光潤者。為平和也。若色重深者。其臟實。淺淡者。其臟虛。
面上五臟生死色
經(jīng)曰。滋榮者。其色生。青如翠羽。赤如雞冠。黃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烏羽。枯夭者。其色死。青如草茲。赤如血。黃如枳實。白如枯骨。黑如炱煤。
面上五臟部分相乘色
肝色青者本色也。赤者心乘肝也。黃者脾乘肝也。白者肺乘肝也。黑者腎乘肝也。
心色赤者本色也。青者肝乘心也。黃者脾乘心也。白者肺乘心也。黑者腎乘心也。脾色黃者本色也。青者肝乘脾也。赤者心乘脾也。黑者腎乘脾也。白者肺乘脾也。肺色白者本色也。青者肝乘肺也。赤者心乘肺也。黃者脾乘肺也。黑者腎乘肺也。腎色黑者本色也。青者肝乘腎也。赤者心乘腎也。黃者脾乘腎也。白者肺乘腎也。
面上五臟四時相乘色
經(jīng)言青赤見于春。赤黃見于夏。黃白見于長夏。白黑見于秋。黑青見于冬。是謂五臟之生。五行相繼也。為病輕。若肝色見青白。心色見赤黑。脾色見黃青。肺色見白赤。腎色見黑黃。是謂真藏之色。五行相克也。為病重。
面目死生色
內(nèi)經(jīng)曰。凡病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圣濟經(jīng)云。脾真為本。
而面黃必生者。以真氣外榮故也。若面青目赤。面青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者。皆死。謂無脾色外榮。而真氣已絕故也。
鼻上色
圣濟經(jīng)曰。鼻端青為腹冷。黑為水氣。白為無血。黃為胸寒。赤為有風。鮮明為留飲。
目內(nèi)色
赤者心熱。淡紅者虛熱。青者肝熱。淺淡者肝虛。黃者脾熱。無精色腎虛。
金匱死色
凡小兒病者。有黑色滿面?;蚶@口入口?;蜓用祭@目。或暗人中者。皆死。有青色延面。連目入耳者死。目無精光。眼中有物。如橫紅針者死。
外臺死色
凡小兒病者。面上有青黑色。如紗蓋定。從發(fā)際至印堂者。不以疾狀淺深。六十日死。至鼻柱者。
一月死。至人中者。十日死。滿面者。即日死。
[卷二\諸般色澤紋證論] 諸處紋狀候
耳后完骨上。有青脈如線三兩路。臥不靜者。此癇疾候。當刺。掐破令血出。以為小治。若目腫破者。死候也。
手大指后。白肉魚際之上,有筋絡色青黑者。胃中有寒。赤黃者有熱。赤青黑雜者寒熱。若青而小短者少氣。
叉手處。手大指第二指之間虎口上。有筋脈如線。看其顏色曲直。以決其病。若紋直者是驚。曲者是傷。沉隱為風。
曲外有冷。曲內(nèi)為食。
〔歌曰〕虎口青紋直。情知四足驚。黑色元因水。赤乃火飛禽。淡紅人驚發(fā)。灣紫有傷尋。外冷內(nèi)為食。沉隱定風生。長大疾須重。短小得安平。但看叉手處。病候驗虛真。
第一指上仄三節(jié)。名曰三關。小兒從男左女右看之。有八般筋脈紋狀。以驗其病。名曰八片錦。最下一節(jié)。名為氣關。有紋過者。病才覺重。諸病既生。則氣不調(diào)順。故名氣關也。第二節(jié)。名為風關。有紋過者。須發(fā)驚風。漸加困重。
故名風關也。第三節(jié)。名為命關。有紋過者。則病極而命危殆。故名命關也。
\r圖\p03-b42a1.bmp\r魚刺形。主初驚。在氣關。主壯熱吐瀉。在風關。主初驚才發(fā)。在命關。驚極難治。
〔歌曰〕形如魚刺是初驚。遍體如湯面色青。吐瀉躁煩如似此。通腸和氣便惺惺。
垂針形。主瀉痢。在氣關。主傷冷吐瀉。在風關。瀉傳驚風。在命關。驚傳慢驚風極候。
〔歌曰〕形如懸針瀉痢多。發(fā)驚身熱定違和。此病若變驚風慢。命關已度是沉。
水字形。主肺驚。在氣關。涎痰咳嗽虛積。在風關。發(fā)驚喘哽涎。在命關。困不治。
〔歌曰〕形如水字肺家驚。虛積相傳面色青。鬲上有涎須與治。命關若過更無寧。
乙字形。又曰中曲。主食驚。在氣關。主食傷吐痢。在風關。傳變風。乙形屬肝。肝刑于脾。在命關。傳慢脾風。不治。
〔歌曰〕形如乙曲病因肝。眼慢驚啼螈偏。冷積為傷傳變此。慢脾風已度三關。
去蛇形。主內(nèi)實外虛。來蛇形。主外實內(nèi)虛。蛇中卷形。內(nèi)外俱虛。此數(shù)樣皆曲蟲。又曰曲蛇。在氣關。主疳積。在風關。主勞帶驚。在命關。不治。
〔歌曰〕形如蛇曲病因深。脾積疳勞又帶驚。未過二關宜早治。若過三關更莫論。
長者弓形。短者環(huán)形。主疳積。在氣關。吐逆疳熱。吃泥土。在風關。疳極羸瘦。在命關。不治。
〔歌曰〕形如環(huán)弓疳氣黃。好食泥土是尋常。此病早求良醫(yī)治。三關已到命飛揚。
亂紋形。主蟲痛。在氣關。主氣不和。有蟲積。食諸生物。在風關。主蟲咬心腹痛。在命關。病困極難治。
〔歌曰〕紋亂縱橫蟲上尋。曉夜啼號不可禁。神佛求遍都無應。安蟲取積得康寧。
珠形死候。此候不拘三關上下。見者皆為死候。
〔歌曰〕流珠死候不須醫(yī)。便是沉莫療之。三關若見都休望。安排后事更無疑。
〔諸紋總歌〕魚刺初驚候。懸針瀉痢多。水紋驚肺積。乙樣是肝訛。曲蟲驚疳病。環(huán)弓一論過。亂紋蟲咬甚。流珠病已。
[卷二\五臟主病論] 諸形證候
肝臟
肝主風。肝病實。則目直叫哭。呵欠頓悶項急。(治當瀉之)肝病虛。切牙多欠??谥袣鉄?。
則外生風??谥袣鉁亍t內(nèi)生風。(治當補之)肝熱則衣捻物。熱甚則目直視不搐。風主動。又風淫末疾。熱即風動于四末。故手衣捻物也。熱入于目。牽其筋脈。則兩俱緊。不能轉視。故目直也。(治當瀉其心肝)肝有風則目連札。風甚則身反折強直不搐。凡病新久皆引風。風動上于頭目。目屬肝。風入于目。則目上下左右如風之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連札也。風甚則風入于筋脈。筋脈緊急。故身反強直也。(治當瀉肝補腎)肝有熱有風。甚則皆兼驚證。不搐者。謂未得心熱故也。若心熱乘于肝。則子母俱有實熱。風火相搏。而乃發(fā)搐。其抽掣之勢。如風蕩火也。(治在驚疾門之中)若肝熱衣捻物。壯熱飲食喘悶者。肺乘之也。(治當瀉肺)肝于四時。冬相春王。夏衰秋絕。若在春肝王之時。(早晨亦同)反見肺病乘肝者。是肺強肝怯也。(治當瀉肺補其腎。今肝虛補腎者。母能令子實也。甚則宜補其肝?;蜃幽妇阊a)輕者肺病退則愈。重者目中淡青。必發(fā)驚。若更有赤者。當發(fā)搐也。謂怯則目淡青色。有心熱則赤。故當發(fā)搐。肝虛實皆主風。若外感生者。則呵欠頓悶。口中氣熱。(治當發(fā)散)若能食飲水不止者。當微下之。余不可下也。
心臟
心主驚。心病實。則叫哭發(fā)熱飲水。惕跳上竄發(fā)搐。(治當瀉之)心病虛。則臥而悸動不安。
手足搖縱。(治當補之)心病虛實皆主搖。心實則喜仰臥。謂心氣實則氣上行澀。若合面臥。氣則不通快。故喜仰臥。使氣得上下通也。(治當瀉之)心熱則視其口中氣溫?;蚝厦媾P而就冷。及上竄切牙也。謂心熱則胸亦熱。兒雖不能言。有就冷之意。故合面臥也。(治當瀉熱)若邪熱乘心。則為驚啼。(治當安神)心于四時。春相夏王。秋衰冬絕。若在夏心王之時。(日中亦同)反見腎病乘心者。是腎強心弱也。(治當補其肝心。瀉其膀胱。今腎強而瀉膀胱者。謂腎主虛而無實。瀉其膀胱之府。則臟不得盛也)輕者腎病退則愈。重者悸動不已。當發(fā)搐也。
脾臟
脾主困。脾病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能食。(治當下之)脾病虛。則身溫四肢冷。吐瀉生風。
?。ㄖ萎斞a之)脾寒者夜啼。脾屬陰冷。即夜間發(fā)痛。故兒啼哭。(治當溫中)脾熱者弄舌。脾熱則舌絡緊。故時時舒吐也?;驎r飲水。熱則津液少故也。(治當分解其熱)不可用涼藥下之。醫(yī)者多疑其飲水為熱。
便以涼藥下之。加面黃肌瘦。五心煩熱。則為疳也。(治在疳疾門中)若不因脾熱。大病未已。弄舌者兇也。又脾藏冷熱皆主吐瀉困倦。若吐乳色黃者傷熱。吐乳色青者傷冷。四時之間。秋冬春三時皆冷多。唯夏暑時有熱多。
胃
胃熱者。若吐瀉昏睡。露睛者虛熱也。若吐瀉昏睡。不露睛者實熱也。胃久虛熱。多生疸病。胃冷者。
若吐痰白沫綠水。不食腹痛。或瀉青白痢。谷不化者。胃虛冷也。若胃虛怯有汗者。但上至項。下至臍也。若面白。目無精光??陬l撮??谥袣饫洹2凰际痴?。胃不和也。又小兒筋骨未成。血脈未全。自小多啼哭者。胃啼也。脾胃二者。腑臟表里。人之司命。故同病也。脾于四時。王在四旁。
?。ㄖ^四季月)若于王時。反見他藏病乘脾者。是脾弱也。(如春季三月木位土王之時。見肺來乘之。秋九月金位土王之時。見肝來乘之之類是也。他仿之。治當補弱為強。隨證治之)輕者所乘之藏病退則愈。重者面目赤黃。脾怯也。
肺臟
肺主喘。肺病實。則身溫悶亂。氣促喘急。(治當瀉之)肺病虛。則身熱哽氣。長出氣。(治當補之)肺熱則手掐眉目鼻面。甚則吐稠涎。及咯血者。久則肺虛。(治當補之)若虛熱則唇深紅色。(治當解熱)若實則涎痰潮吐。(治宜下涎)肺氣盛而熱。又復有風冷者。則胸滿短氣悶亂。喘嗽上氣。(當先治肺。后散風冷)若肺只傷風者。不胸滿也。(但只散風)又肺有虛實寒熱咳嗽者。并于咳嗽門論之。
肺于四時。夏相秋王。冬衰春絕。若在秋肺王之時。(日時同)反見肝病來乘肺者。是肝強肺怯也。肺怯則唇色白。若病而悶亂氣粗。喘促氣哽者難治。為肺虛損也。唇白謂肺脾病久也。脾為肺之母。母子皆虛。不能相營也。故名曰怯。(治當補脾肺而瀉其肝也)輕者肝病退則愈。重者唇白枯者死。白澤者吉。
腎臟
腎主虛。腎病無實。唯斑瘡。腎實則變黑陷。余無實病。腎病虛。則身冷無精光。畏明。體骨重。
蓋腎氣不足。則下竄而骨重。
惟欲墜于下而縮身也。又腎屬水。陰也。虛則畏明。若因他病致腎虛者非也。又腎虛者。謂本怯。由胎氣不成。
精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白無光。多解顱。此皆難養(yǎng)??v長不過八八之數(shù)。若恣色欲。多不及四十而亡也。
?。ㄖ尾斞a之)腎于四時。秋相冬王。春衰夏絕。若在冬腎王之時。(夜半同)反見心病來乘腎者。是心強腎弱也。(治當瀉心而補腎)輕者心病退則愈。重者下竄不語。腎怯虛也。凡病必視其新久虛實。假令肺病又見肝證。若切牙多欠者則易治。調(diào)肝虛不能乘肺也。若目直叫哭。項急頓悶者則難治。謂肺病久則虛。肝強而實。反勝其肺也。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又病必視其五臟衰王時候。參其相乘勝負虛實。其順易治。微邪是也。逆者難治。賊邪是也。五臟相反。隨證治之。
凡病先虛?;蛞呀?jīng)下之。有合下之者。必先實其母。后下其子也。假如肺虛而痰實。此可下之證。當先益其脾。后乃瀉肺也。諸病仿此。
凡病有熱者?;蚴枥饣蟆o虛證者。勿得用溫補之。若用之。熱必隨生。
[卷二\五臟主病論] 諸死絕候
喬岳五臟絕歌
〔心臟〕吐瀉變?yōu)榱?。血黑渴難當。(心主血。心絕則血色變黑。虛燥而發(fā)渴)肌瘦難行坐。虛舌不縮藏。(心主舌。絕則不能收)兩臉如脂赤。(痢久則面當無色。今面色反如脂者。心絕則虛陽上發(fā)也)無語口生瘡。(心主舌。絕則不能語)若向夏中得。更莫細思量?!哺闻K〕眼目時時澀。渾身似醉人。頻頻只要睡。心煩又多嗔。(肝主目。絕則不能開。故澀而只要睡。又肝主筋力。絕則如醉人。不能舉也。又肝主怒。絕則多怒不止也)唇白眼胞腫??裨曜闾渎?。東方應此候。病則不宜春?!财⑴K〕面色黃時好。不可見相傳。體弱憎寒甚。蟲行覓食餐。(脾主肢體。絕則體弱。又脾絕則腎逆乘之。故發(fā)熱憎寒。
脾絕則胃熱。故蟲不安而上吐出)吃乳唇無力。齒露蓋時難。(脾主唇。絕則不能收掩其齒。又不能吮乳)眼傾休下藥。(眼眶屬脾。絕則傾陷)免更住人間?!卜闻K〕肺候應白色。莫使見絕形。鼻青孔燥黑。腹脹眼胞傾。(肺主鼻。絕則肝逆乘之而色青。又肺絕則無涕。故孔黑燥也。肺主眼胞。絕則陷之)項直喘氣急。胸凸沒回聲。(肺主氣。絕則喘急項直。以引氣也。氣絕則胸中滿凸。但有出氣而無回氣也)秋間逢此候。四方別托生?!材I臟〕冷汗時時有。
尿多夜里驚。(腎絕則陰陽相離。故冷汗出而小便不禁。精者神之舍。絕則精神離。故夜里多驚。腎屬陰。夜亦屬陰故也)遍身生粟疥。手足冷如冰。(陽盡不能充暖故也)項倒頭難舉。面黑沒精神。(腎絕則天柱骨倒。面目皆黑。無精神也)此候應壬癸。冬得殞其身。
王叔和死證歌
眼上赤脈。下貫瞳人。囟門腫起。兼及作坑。鼻干黑燥。肚大青筋。目多直視。都不轉睛。
指甲黑色。忽作鴉鳴。虛舌退場門。嚙齒咬人。魚口氣急。啼不作聲?;紫x既出。必是死形。用藥速急。十無一生。
錢乙死證
瀉不定。精神好。大渴不定。止之又渴。吹鼻不噴。病重口干不睡。時氣唇上青黑點。頰深赤如涂胭脂。鼻孔開張。喘急不定。面有五色。不常不澤。
諸般死證
病困汗出。如珠不流。頭毛上逆。唇口枯干??诒抢錃狻n^足相抵。臥正如縛。四肢垂。手足掌冷。
通真子死候歌
囟陷唇干目直視??谥欣錃馀P如癡。身形強直手足軟。掌冷頭低盡莫醫(yī)。
兒自胎孕以至生成。皆稟五行而分五臟。故自五氣以生五態(tài)。而各不同。圣濟經(jīng)言。五行孕秀有異宜。
五態(tài)委保有殊氣。沖和均賦。體性潛異者。蓋母氣胎育。有盛衰之虛實。故其子生也。有剛柔之勇怯。又經(jīng)云。
心氣虛而語晚。肝氣微而行遲。脾氣弱而肉瘠。腎氣怯而解顱。如此之類。悉皆是矣。然五臟之氣。稟受殊異。
其于怯弱者。圣人亦有方藥以補養(yǎng)之矣。
心
心氣盛者。則伶俐。早言笑。形神清而多發(fā)。心氣怯者。則性癡而遲語。發(fā)久不生。生則不黑。心主血。發(fā)為血之余。怯則久不生也。心系舌之本。怯則語遲也。
治小兒生下無發(fā)。以鯽魚燒灰末。和醬敷之。即生。
巨勝丹
治小兒發(fā)久不生。
當歸(去蘆一兩)生干地黃(去苗土一兩)芍藥(一兩以上并為末)巨勝(一合別研)胡粉(半兩別研)上同研勻細。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煎黑豆湯下。兼化涂頭上。量大小用。
又方
以楸葉中心子杵爛。絞汁涂之。
又方
以羊屎燒灰。淋汁。同豉汁洗之。三日一次。不過十次。即生。
又方
治血熱。發(fā)薄不生。以桃柳煎湯。入豬膽汁和。沐頭。發(fā)自生。
菖蒲丸
治小兒心氣不足。從小至數(shù)歲不能言。
石菖蒲(二錢)人參(去蘆焙半兩)丹參(去蘆一錢)天門冬(去心焙一兩)麥門冬(去心焙一兩)赤石脂(三錢)上同為細末。煉蜜丸綠豆大。溫水下五七丸。至十余丸。量大小增損。日三。久服取效為度。無時。
又方
治同前。
菖蒲(一兩一寸九節(jié)者良)遠志(甘草水煮去心一兩)桂心(一兩)黃(半兩)人參(去蘆半兩)黃連(去須半兩)酸棗仁(湯浸去皮半兩)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二粒。煎生姜湯化下。無時。
灸法灸心俞三壯。灸兩足踝三壯。
又方
治五六歲不語。此心氣不足。舌本無力。不能發(fā)轉故也。一云。風冷傷于少陰。以赤小豆為末。酒和涂舌上。神效。以社壇余胙酒。與少許飲。
肝
肝氣盛者。則蹺健而早行立。肝氣怯者。則長不能行而腳細,名曰鶴膝。肝主筋。怯則筋弱。故長不能行也。又或眉久不生。眉屬肝。肝氣不榮。故眉久不生也。何以知眉屬肝。且五臟皆有毛。其發(fā)屬心。心為火。
火性炎上。故發(fā)生上槍也。須屬腎。腎為水。水性潤下。故須生下順也。是以女人皆無外腎。故無須也。毛屬肺。肺在五臟之上而主外。故毛生皮膚之外也。眼睫屬脾。眼輪亦屬脾。脾在右偏。故睫斜生眼輪之上也。眉屬肝。肝在左偏。故眉斜生眼睫之上也。左為上。右為下。所以眉在上而睫在下也。
麝茸丹
治小兒從小至數(shù)歲不能行。大驗。
麝香(研)茄茸(酥涂炙黃)生干地黃(去苗土焙)虎脛骨(酥涂炙黃)當歸(去蘆洗焙)黃(銼各半兩)上為細末。用羊髓二兩。煮爛。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磨沉香湯送下。乳前。日三服。
羚羊角丸
治同前。
羚羊角(用尖細節(jié)密者銼取末)虎脛骨(敲破涂酥炙黃)生干地黃(去苗土焙)酸棗仁(去皮炒過秤)白茯苓(去黑皮各半兩)桂(去粗皮不得見火)防風(去蘆切焙)當歸(去蘆切焙)黃(切焙各一分)上為細末。煉蜜和劑。每用一子大。食前溫水化下。日三。兒大者加之。
又方
以五加皮為末。飲服之。
灸法小兒自小至五歲。不能行者。灸兩足踝各三壯。
又灸法小兒鶴膝腳細。不能行者。灸膝眼三壯。
治小兒生下無眉毛。欲得生者。以七月中采烏麻花。不拘多少。陰干為末。以生烏麻油浸。每夜敷之。
赤芝散
治小兒眉毛眼睫。因癬退不生。名乳頰癬。
野油花(旋復花是)赤箭(天麻苗)防風(去蘆各等分)上為細末。先洗癬凈干。以好油調(diào)涂之。后服烏犀丸。
烏犀丸
犀角末(一錢)豬牙皂角末(二錢)干蟾末(三錢)龍腦(少許)上為細末。熊膽汁和丸綠豆大。每服一丸。溫水下。量兒大小加減。
脾
脾氣盛者。肌肉濃而色紫。耐壯而乳多。脾氣怯。則肌虛而喜汗。汗多則肉瘠。脾主肌肉。怯則肌虛。虛則榮衛(wèi)衰。故汗多而肉瘠也。
丁香散
治小兒脾怯多汗。
陳皮(一兩)青皮(去穣)訶子肉(去核)甘草(各半兩)丁香(二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食前溫服。兒小分之。
香瓜丸
治小兒喜汗。
大黃瓜(黃色出種子者)川大黃(濕紙裹煨至紙焦)胡黃連柴胡(去蘆)青皮(去嚷)鱉甲(醋炙黃)黃柏(去粗皮)蘆薈上藥各等分。瓜用一個。先將黃瓜割頂去瓤。以諸藥為細末。填瓜內(nèi)至滿。卻將頂蓋口。杖子簽定。慢火內(nèi)煨熟。取藥并瓜研之。如皮研不爛則去之。干后入面糊。和丸綠豆大。每服三二丸。乳后冷漿水下。兒大加之。
粉身法
黃連(去須)牡蠣(火)貝母(各七錢)上為細末。以米粉一升。同研勻。粉身。與丁香散同用。
肺
肺氣盛者。肌膚瑩白滑膩。發(fā)細黑淺。肺氣怯則肌膚粗敗。若無皮而血凝。故寶鑒亦名血凝。孫真人言。小兒出腹。肌肉猶是血也。漸漸堅化。肺主皮膚。肺氣不充則血沮敗。不成肌膚。故若無皮毛而血凝。面目繞鼻口悉黃,閉目撮面。口中干燥。四肢不能伸縮??逕o聲。不吮乳。此皮毛不斂也。多是不育。千金治以龍膽湯。
(方具于后)治初生兒血凝。皮肉不斂??逕o聲。不吮乳。以胡粉研細。酒和涂之。干即再。
又方
以白僵蠶為末。煎湯。適寒溫浴之。
灸法初生兒血凝。以臍四邊各去臍半寸。并鳩尾下。五處各灸三壯。
腎
腎氣盛者。囟小而合早。牙齒早生。腎氣怯者。解顱而囟不合。牙久不生。生則不固。面慘。目睛多白。腎主骨髓。腦為髓海。怯則腦髓不成。故囟解而不能結也。解顱不瘥。而百病交攻。極難將護。此最為大病矣。又腎主骨。牙乃骨之余。怯則牙久不生也。
玉乳丹
治小兒解顱。
鐘乳粉(根據(jù)法煉者半兩)熟干地黃(根據(jù)法蒸者半兩)柏子仁(半兩)當歸(去蘆半兩)防風(去蘆分銼)補骨脂(一分揀凈微炒)或加黃茯苓亦得。
上為細末。入鐘乳粉柏子仁拌勻。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煎茴香湯送下。乳后。
又方
治同前。
細辛(去苗)桂心(各半兩)干姜(七錢半)上為細末。以乳汁和敷縫上。干即復敷。兒面赤即愈。
又方
以蛇蛻皮炒焦為末。用豬頰車骨中髓。調(diào)敷縫上。日三。一方只用豬頰髓。
又方
以驢蹄燒灰。研細末。生油和敷縫上。以瘥為度。
治小兒囟不合生蟹足骨半兩。白蘞半兩。為細末。以乳汁和貼縫上。
又方
以龜甲煮湯。適寒溫漬之。不得用黑者。
治小兒囟不合。鼻塞不通。以大天南星微炮去皮。為細末。淡醋調(diào)。攤緋帛子上貼之。仍炙手熱。頻熨立效。
治小兒囟不合。囟腫囟陷并主之。
蛇蛻皮(半兩燒灰細研)防風(去蘆)白芨大黃(濕紙裹煨紙焦各一分)上為細末。入青黛一分。同研極勻。每用半錢。用豬膽汁調(diào)勻。將紙一片。按大小長短。翦一紙花子。攤藥在上。仍于四邊各留少白紙。用淡醋糊涂遍。以貼病上。不住以溫水潤動。一伏時換。一方以防風一兩半。柏子仁白芨各一兩。為末。乳汁和敷囟上。十日知。二十日愈。日一易之。
又法治小兒解顱。囟不合。作頭巾與裹。遮護之。久而自合。千金云。良法也。
治小兒齒久不生以雄鼠屎三十枚。日一枚拭齒斷。即生。其屎兩角尖者。乃雄鼠屎也。一云。用雌鼠屎。兩頭圓者。
又方
以黑豆三十粒。于牛糞火內(nèi)燒令煙盡。細研。入麝香少許。再研勻細。用針挑不生齒處。令血出。以藥末揩上。不得見風。忌醋。多年不生者。用之極效。
又方
以尿坑中竹木。正旦刮屑涂之。即生。
[卷二] 乳母論
兒生自乳養(yǎng)者。一切不論。若令乳母乳養(yǎng)者。必擇其人。若有宿疾。狐臭癭。上氣喘嗽。疥癬頭瘡。龜胸駝背。
鼻緊唇。癡聾喑啞。顛狂驚癇。癰疽等疾。并不可令乳兒也。
凡乳母乃血氣化為乳汁。則吾性善惡。悉由血氣所生。應喜怒飲食。一切禁忌并宜戒慎。若縱性恣意。因而乳兒。
則令兒感生疾病也。若房勞乳兒。則令兒瘦瘁。交脛不能行。若醉以乳兒。則令兒身熱腹?jié)M。若蓄熱乳兒。則令兒變黃。
不能食。若怒作乳兒。則令兒驚狂上氣。若吐下乳兒。則令兒虛羸氣弱。是皆所忌也。
凡每乳兒。乳母當先以手按散其熱。然后與兒吮之。若乳汁涌。恐兒咽乳不及。慮防嗆噎。則輒奪之。令兒少息。
又復與之。如是數(shù)反則可也。又當視兒饑飽節(jié)度。一日之中,知幾乳而足量以為常。每于早晨。若有宿乳。須當捻去。
若夏月不去熱乳。令兒吐。冬月不去寒乳。令兒咳痢。又若兒大喜之后。不可便乳。令兒驚癇。若兒大哭之后。不可便與乳。令兒吐瀉。又乳兒不可太飽??滞换?。若太飽。則以空乳令吮則消。
凡每乳兒。乳母當以臂枕兒頭。令兒口與乳齊。乃乳之。不可用膊。即太高。令兒飲乳不快。多致兒噎。又乳母欲寐。則奪去其乳。恐睡著不覺。被乳填沃口鼻。別生其他事。又且不知兒饑飽也。
凡兒生六十日。目瞳子成。能識人。百日。任脈反復。一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獨坐。二百日。掌骨成。能匍匐。
三百日。臏骨成。能獨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移步。乳母常須根據(jù)時按節(jié)。續(xù)續(xù)教引。使兒能會。此是定法也。即不得常常抱持。過時都不教引。致令兒筋骨弛墮。又恐成腰腳之疾也。
[卷二] 慎護論
凡乳母慎護養(yǎng)兒。乳哺欲其有節(jié)。襁褓欲其有宜。達其饑飽。察其強弱。適其薄。循其寒燠。蓋自有道。不可不知也。
凡兒自初生至盈月。宜常常時取豬乳汁滴兒口中。令咽。最為佳妙。又以珍珠末一大豆許。用蜜一蜆殼和之。分三次或四次。每十日內(nèi)外與一次。涂兒口中。安心神。鎮(zhèn)魂魄。
凡兒生肌肉未成。不可與暖濃新綿之衣。當與故絮帛薄衣。若與新綿濃暖,則蒸燠生熱。筋骨緩弱。故圣濟經(jīng)云。
襁褓者衣欲舊帛。綿欲故絮。非乃惡于新燠。亦資父母之余氣。以致養(yǎng)焉。
凡乳母。若遇天和無風之時。當抱兒在日中嬉戲。使數(shù)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硬密??澳惋L寒。若藏幃帳之內(nèi)。
重衣溫暖。譬如陰地草木。不見風日。則脆軟不任。易為傷損。故圣濟經(jīng)言。重衣溫濃。幃帳周密。宜與減損。甚則傷皮膚。害血脈。是生多疾也。
凡兒常令薄衣,雖冬月。但令著兩夾衣。及衲衣之類,若極寒。即漸加舊絮衣。人家多務愛惜。乃以新綿濃衣。溫養(yǎng)過宜。適以為害。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若至來春稍暖。須漸減其衣。不可便行卒減,恐令兒傷中風寒。
凡兒于冬月。須著帽項之衣。夏月須著背褡。及于當脊。更襯綴一重。以防風寒所干。謂諸臟之俞。皆在于背故也。
又常令乳母。每日三時。摸兒項后筋兩轅之間。名曰風池。若熱。即須熨之。令微汗則愈。諺云。戒養(yǎng)小兒。慎護風池者是也。
凡兒于春時。不可覆頭裹足。致陽氣不得出泄。則發(fā)熱矣。
凡兒常當看覷消息。無令身體有汗。若汗出則致腠理虛。而以受風寒。晝夜寤寐。皆當慎之。須審天氣冷暖。衣服濃薄。
凡兒于暑月。時常令在涼處。勿禁水漿。但少少與之。唯是不宜多與。
凡兒不可抱于檐下洗浴。又不可當風解脫??譃楹?。又啼哭未斷。不可與乳。冒冷沖寒。不可哺飼??譃槭硞?。
又不可近神佛之前。驢馬之畔。又不可令兒見怪異之物。及各門異戶不相識之人??譃榭外琛?br />
凡兒生三日之外。當與少哺。姚和眾云。以粟米煮粥。飲研如乳汁。每日與半蜆殼許。以助谷神。導達腸胃。孫真人云。以粳米飲。七日外與三大豆許。慎不可雜與藥吃。巢氏云。兒生滿三十日后。當哺少物。如二棗核許。至五十日。
如櫻桃許。至百日。如大棗許。若乳少。當以意增之。不可多與。恐不能勝。別生病矣。若乳多。不消哺食者。亦須少少與之。以壯腸胃。兒大。稍稍增之。當有常劑。圣濟經(jīng)亦云。兒生三日用飲。過三日用哺。哺之以賴殼氣也。哺之多少。量日為則。如是則五臟得養(yǎng)。而胃氣壯矣。今之養(yǎng)小兒者。多務愛惜過當。往往至二三歲。尚未與食。致脾胃虛弱。
體力怯軟。平生多病。若在半年之后。宜煮陳米稀粥與之。十月以后。漸與稠粥爛飯。以助中氣。則自然易養(yǎng)少病。惟忌生冷油膩葷茹甜物。
凡小兒乳哺。既有常劑。若忽爾卻乳哺少者。此是腹中少有不和也。盒飯與微微下之。若都不肯食。但飲少乳者。
此傷重。要下之。不可不下也。若不與下。則生寒熱。或為吐痢。及為癖積。脈大者發(fā)癇。皆不早治之由也。孫真人亦曰。小兒寒熱。亦當下之。乃瘥。又小兒乳哺。不能無痰癖也。常當節(jié)適之。若稍不進乳食。便以微藥克化。紫圓最妙。
?。ǚ皆诤螅┎坏眯兴庌D痢。又不得為無事而遷延。致病大即難治爾。小兒微患。便與微下。則損不甚而易愈矣。若于春夏之時有疾。(千金云。立夏后)切不可妄行吐下。及微疾亦不可亂行針灸。蓋針灸傷經(jīng)絡。吐下?lián)p腑臟故也。若誤行轉瀉。則使下焦虛而上焦熱。變成大病也。故巢氏有言。小兒春夏。自非甚病。決定不可吐下者是也。
[卷二] 食忌論
凡小兒有不可食之物。不可不知。今具于后。
小兒不可多食栗子。令兒氣弱行遲。熱食則氣壅。
小兒不可食蕨菜。令兒立則無力。久不能行。小兒不可食芡。令兒不能行。
小兒不可食黍米雞肉胡瓜。令兒腹中生蟲。經(jīng)驗方云。小兒未斷乳。食雞肉。令小兒腹中生蛔蟲。
小兒不可食越瓜。令兒發(fā)痼疾。
小兒不可食麥。令兒發(fā)落。(麥是蕎麥也)小兒不可食鳧茨。令兒臍下痛。
小兒不可食鱘魚。令兒生癥癖。
小兒不可食炒豆豬肉。令生氣壅致死。
[卷二] 大小論
經(jīng)言六歲以上者為小兒。十八以上者為少年。據(jù)此之言。則十八以下者。皆為小兒也。此乃古之所論爾。以今時校之。則時世相異。理或未當。且禮云。男子三十曰壯有室。又曰。男子三十而娶。是古之男子。皆三十以上方娶。故十八以下。得為小兒之稱。今之時則不然。男不過十五而娶。至十八已有生一二子者。豈得為小兒也。以今時言之。當以十四以下為小兒治。其十五以上者。天癸已行?;楣诩染?。則為大人治耳。
[卷二] 諸般色澤紋證論
經(jīng)云。小兒六歲已還者。經(jīng)所不載。有病難治。無承據(jù)之事也。詳之。此謂嬰兒未能言者。有病則無由問其所苦。故無承據(jù)也。若能言者。必能問之。小兒豈有六歲尚不能言者哉。其不能言者。唯一二歲兒也。故先賢言嬰兒未能言者。最為幼小。有病則肌膚未全。寸關不辨。變蒸交互。氣血細微。若憑診切。實難明曉。惟在觀其形色。參其證候。乃知病之所在者矣。其觀視之法。須要安神定志。勿令情意惑亂。不得于兒哭斷之時。睡起之際。則色不正矣。須于辰時之后。巳時之前。夏即未熱。冬即未溫。外色不雜。內(nèi)氣閑雅。乃可向明而觀察之也。圣濟經(jīng)曰。通識之士。必察剛柔勇怯。視其盛衰虛實。適以寒溫。平以陰陽。病之輕重緩急。隨證以治之。不必蔽于難治也。諸所論繁紊。難以執(zhí)據(jù)。今采其當者。
敘而次之。
[卷二\諸般色澤紋證論] 諸色澤候
面上五臟部分色
左頰主肝。右頰主肺。額上主心。鼻上主脾。(一云唇口)頤上主腎。色青為風。色赤為熱。色黃為食。色白為氣。色黑為寒也。
面上五臟四時色
經(jīng)言五臟之色。皆外榮于面。故死生疾病系焉。肝主春。其色青。心主夏。其色赤。脾主長夏。其色黃。肺主秋。其色白。腎主冬。其色黑。是謂五臟之色。隨四時各榮于面也。其色不深不淺。應常光潤者。為平和也。若色重深者。其臟實。淺淡者。其臟虛。
面上五臟生死色
經(jīng)曰。滋榮者。其色生。青如翠羽。赤如雞冠。黃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烏羽。枯夭者。其色死。青如草茲。赤如血。黃如枳實。白如枯骨。黑如炱煤。
面上五臟部分相乘色
肝色青者本色也。赤者心乘肝也。黃者脾乘肝也。白者肺乘肝也。黑者腎乘肝也。
心色赤者本色也。青者肝乘心也。黃者脾乘心也。白者肺乘心也。黑者腎乘心也。脾色黃者本色也。青者肝乘脾也。赤者心乘脾也。黑者腎乘脾也。白者肺乘脾也。肺色白者本色也。青者肝乘肺也。赤者心乘肺也。黃者脾乘肺也。黑者腎乘肺也。腎色黑者本色也。青者肝乘腎也。赤者心乘腎也。黃者脾乘腎也。白者肺乘腎也。
面上五臟四時相乘色
經(jīng)言青赤見于春。赤黃見于夏。黃白見于長夏。白黑見于秋。黑青見于冬。是謂五臟之生。五行相繼也。為病輕。若肝色見青白。心色見赤黑。脾色見黃青。肺色見白赤。腎色見黑黃。是謂真藏之色。五行相克也。為病重。
面目死生色
內(nèi)經(jīng)曰。凡病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圣濟經(jīng)云。脾真為本。
而面黃必生者。以真氣外榮故也。若面青目赤。面青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者。皆死。謂無脾色外榮。而真氣已絕故也。
鼻上色
圣濟經(jīng)曰。鼻端青為腹冷。黑為水氣。白為無血。黃為胸寒。赤為有風。鮮明為留飲。
目內(nèi)色
赤者心熱。淡紅者虛熱。青者肝熱。淺淡者肝虛。黃者脾熱。無精色腎虛。
金匱死色
凡小兒病者。有黑色滿面?;蚶@口入口?;蜓用祭@目。或暗人中者。皆死。有青色延面。連目入耳者死。目無精光。眼中有物。如橫紅針者死。
外臺死色
凡小兒病者。面上有青黑色。如紗蓋定。從發(fā)際至印堂者。不以疾狀淺深。六十日死。至鼻柱者。
一月死。至人中者。十日死。滿面者。即日死。
[卷二\諸般色澤紋證論] 諸處紋狀候
耳后完骨上。有青脈如線三兩路。臥不靜者。此癇疾候。當刺。掐破令血出。以為小治。若目腫破者。死候也。
手大指后。白肉魚際之上,有筋絡色青黑者。胃中有寒。赤黃者有熱。赤青黑雜者寒熱。若青而小短者少氣。
叉手處。手大指第二指之間虎口上。有筋脈如線。看其顏色曲直。以決其病。若紋直者是驚。曲者是傷。沉隱為風。
曲外有冷。曲內(nèi)為食。
〔歌曰〕虎口青紋直。情知四足驚。黑色元因水。赤乃火飛禽。淡紅人驚發(fā)。灣紫有傷尋。外冷內(nèi)為食。沉隱定風生。長大疾須重。短小得安平。但看叉手處。病候驗虛真。
第一指上仄三節(jié)。名曰三關。小兒從男左女右看之。有八般筋脈紋狀。以驗其病。名曰八片錦。最下一節(jié)。名為氣關。有紋過者。病才覺重。諸病既生。則氣不調(diào)順。故名氣關也。第二節(jié)。名為風關。有紋過者。須發(fā)驚風。漸加困重。
故名風關也。第三節(jié)。名為命關。有紋過者。則病極而命危殆。故名命關也。
\r圖\p03-b42a1.bmp\r魚刺形。主初驚。在氣關。主壯熱吐瀉。在風關。主初驚才發(fā)。在命關。驚極難治。
〔歌曰〕形如魚刺是初驚。遍體如湯面色青。吐瀉躁煩如似此。通腸和氣便惺惺。
垂針形。主瀉痢。在氣關。主傷冷吐瀉。在風關。瀉傳驚風。在命關。驚傳慢驚風極候。
〔歌曰〕形如懸針瀉痢多。發(fā)驚身熱定違和。此病若變驚風慢。命關已度是沉。
水字形。主肺驚。在氣關。涎痰咳嗽虛積。在風關。發(fā)驚喘哽涎。在命關。困不治。
〔歌曰〕形如水字肺家驚。虛積相傳面色青。鬲上有涎須與治。命關若過更無寧。
乙字形。又曰中曲。主食驚。在氣關。主食傷吐痢。在風關。傳變風。乙形屬肝。肝刑于脾。在命關。傳慢脾風。不治。
〔歌曰〕形如乙曲病因肝。眼慢驚啼螈偏。冷積為傷傳變此。慢脾風已度三關。
去蛇形。主內(nèi)實外虛。來蛇形。主外實內(nèi)虛。蛇中卷形。內(nèi)外俱虛。此數(shù)樣皆曲蟲。又曰曲蛇。在氣關。主疳積。在風關。主勞帶驚。在命關。不治。
〔歌曰〕形如蛇曲病因深。脾積疳勞又帶驚。未過二關宜早治。若過三關更莫論。
長者弓形。短者環(huán)形。主疳積。在氣關。吐逆疳熱。吃泥土。在風關。疳極羸瘦。在命關。不治。
〔歌曰〕形如環(huán)弓疳氣黃。好食泥土是尋常。此病早求良醫(yī)治。三關已到命飛揚。
亂紋形。主蟲痛。在氣關。主氣不和。有蟲積。食諸生物。在風關。主蟲咬心腹痛。在命關。病困極難治。
〔歌曰〕紋亂縱橫蟲上尋。曉夜啼號不可禁。神佛求遍都無應。安蟲取積得康寧。
珠形死候。此候不拘三關上下。見者皆為死候。
〔歌曰〕流珠死候不須醫(yī)。便是沉莫療之。三關若見都休望。安排后事更無疑。
〔諸紋總歌〕魚刺初驚候。懸針瀉痢多。水紋驚肺積。乙樣是肝訛。曲蟲驚疳病。環(huán)弓一論過。亂紋蟲咬甚。流珠病已。
[卷二\五臟主病論] 諸形證候
肝臟
肝主風。肝病實。則目直叫哭。呵欠頓悶項急。(治當瀉之)肝病虛。切牙多欠??谥袣鉄?。
則外生風??谥袣鉁亍t內(nèi)生風。(治當補之)肝熱則衣捻物。熱甚則目直視不搐。風主動。又風淫末疾。熱即風動于四末。故手衣捻物也。熱入于目。牽其筋脈。則兩俱緊。不能轉視。故目直也。(治當瀉其心肝)肝有風則目連札。風甚則身反折強直不搐。凡病新久皆引風。風動上于頭目。目屬肝。風入于目。則目上下左右如風之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連札也。風甚則風入于筋脈。筋脈緊急。故身反強直也。(治當瀉肝補腎)肝有熱有風。甚則皆兼驚證。不搐者。謂未得心熱故也。若心熱乘于肝。則子母俱有實熱。風火相搏。而乃發(fā)搐。其抽掣之勢。如風蕩火也。(治在驚疾門之中)若肝熱衣捻物。壯熱飲食喘悶者。肺乘之也。(治當瀉肺)肝于四時。冬相春王。夏衰秋絕。若在春肝王之時。(早晨亦同)反見肺病乘肝者。是肺強肝怯也。(治當瀉肺補其腎。今肝虛補腎者。母能令子實也。甚則宜補其肝?;蜃幽妇阊a)輕者肺病退則愈。重者目中淡青。必發(fā)驚。若更有赤者。當發(fā)搐也。謂怯則目淡青色。有心熱則赤。故當發(fā)搐。肝虛實皆主風。若外感生者。則呵欠頓悶。口中氣熱。(治當發(fā)散)若能食飲水不止者。當微下之。余不可下也。
心臟
心主驚。心病實。則叫哭發(fā)熱飲水。惕跳上竄發(fā)搐。(治當瀉之)心病虛。則臥而悸動不安。
手足搖縱。(治當補之)心病虛實皆主搖。心實則喜仰臥。謂心氣實則氣上行澀。若合面臥。氣則不通快。故喜仰臥。使氣得上下通也。(治當瀉之)心熱則視其口中氣溫?;蚝厦媾P而就冷。及上竄切牙也。謂心熱則胸亦熱。兒雖不能言。有就冷之意。故合面臥也。(治當瀉熱)若邪熱乘心。則為驚啼。(治當安神)心于四時。春相夏王。秋衰冬絕。若在夏心王之時。(日中亦同)反見腎病乘心者。是腎強心弱也。(治當補其肝心。瀉其膀胱。今腎強而瀉膀胱者。謂腎主虛而無實。瀉其膀胱之府。則臟不得盛也)輕者腎病退則愈。重者悸動不已。當發(fā)搐也。
脾臟
脾主困。脾病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能食。(治當下之)脾病虛。則身溫四肢冷。吐瀉生風。
?。ㄖ萎斞a之)脾寒者夜啼。脾屬陰冷。即夜間發(fā)痛。故兒啼哭。(治當溫中)脾熱者弄舌。脾熱則舌絡緊。故時時舒吐也?;驎r飲水。熱則津液少故也。(治當分解其熱)不可用涼藥下之。醫(yī)者多疑其飲水為熱。
便以涼藥下之。加面黃肌瘦。五心煩熱。則為疳也。(治在疳疾門中)若不因脾熱。大病未已。弄舌者兇也。又脾藏冷熱皆主吐瀉困倦。若吐乳色黃者傷熱。吐乳色青者傷冷。四時之間。秋冬春三時皆冷多。唯夏暑時有熱多。
胃
胃熱者。若吐瀉昏睡。露睛者虛熱也。若吐瀉昏睡。不露睛者實熱也。胃久虛熱。多生疸病。胃冷者。
若吐痰白沫綠水。不食腹痛。或瀉青白痢。谷不化者。胃虛冷也。若胃虛怯有汗者。但上至項。下至臍也。若面白。目無精光??陬l撮??谥袣饫洹2凰际痴?。胃不和也。又小兒筋骨未成。血脈未全。自小多啼哭者。胃啼也。脾胃二者。腑臟表里。人之司命。故同病也。脾于四時。王在四旁。
?。ㄖ^四季月)若于王時。反見他藏病乘脾者。是脾弱也。(如春季三月木位土王之時。見肺來乘之。秋九月金位土王之時。見肝來乘之之類是也。他仿之。治當補弱為強。隨證治之)輕者所乘之藏病退則愈。重者面目赤黃。脾怯也。
肺臟
肺主喘。肺病實。則身溫悶亂。氣促喘急。(治當瀉之)肺病虛。則身熱哽氣。長出氣。(治當補之)肺熱則手掐眉目鼻面。甚則吐稠涎。及咯血者。久則肺虛。(治當補之)若虛熱則唇深紅色。(治當解熱)若實則涎痰潮吐。(治宜下涎)肺氣盛而熱。又復有風冷者。則胸滿短氣悶亂。喘嗽上氣。(當先治肺。后散風冷)若肺只傷風者。不胸滿也。(但只散風)又肺有虛實寒熱咳嗽者。并于咳嗽門論之。
肺于四時。夏相秋王。冬衰春絕。若在秋肺王之時。(日時同)反見肝病來乘肺者。是肝強肺怯也。肺怯則唇色白。若病而悶亂氣粗。喘促氣哽者難治。為肺虛損也。唇白謂肺脾病久也。脾為肺之母。母子皆虛。不能相營也。故名曰怯。(治當補脾肺而瀉其肝也)輕者肝病退則愈。重者唇白枯者死。白澤者吉。
腎臟
腎主虛。腎病無實。唯斑瘡。腎實則變黑陷。余無實病。腎病虛。則身冷無精光。畏明。體骨重。
蓋腎氣不足。則下竄而骨重。
惟欲墜于下而縮身也。又腎屬水。陰也。虛則畏明。若因他病致腎虛者非也。又腎虛者。謂本怯。由胎氣不成。
精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白無光。多解顱。此皆難養(yǎng)??v長不過八八之數(shù)。若恣色欲。多不及四十而亡也。
?。ㄖ尾斞a之)腎于四時。秋相冬王。春衰夏絕。若在冬腎王之時。(夜半同)反見心病來乘腎者。是心強腎弱也。(治當瀉心而補腎)輕者心病退則愈。重者下竄不語。腎怯虛也。凡病必視其新久虛實。假令肺病又見肝證。若切牙多欠者則易治。調(diào)肝虛不能乘肺也。若目直叫哭。項急頓悶者則難治。謂肺病久則虛。肝強而實。反勝其肺也。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又病必視其五臟衰王時候。參其相乘勝負虛實。其順易治。微邪是也。逆者難治。賊邪是也。五臟相反。隨證治之。
凡病先虛?;蛞呀?jīng)下之。有合下之者。必先實其母。后下其子也。假如肺虛而痰實。此可下之證。當先益其脾。后乃瀉肺也。諸病仿此。
凡病有熱者?;蚴枥饣蟆o虛證者。勿得用溫補之。若用之。熱必隨生。
[卷二\五臟主病論] 諸死絕候
喬岳五臟絕歌
〔心臟〕吐瀉變?yōu)榱?。血黑渴難當。(心主血。心絕則血色變黑。虛燥而發(fā)渴)肌瘦難行坐。虛舌不縮藏。(心主舌。絕則不能收)兩臉如脂赤。(痢久則面當無色。今面色反如脂者。心絕則虛陽上發(fā)也)無語口生瘡。(心主舌。絕則不能語)若向夏中得。更莫細思量?!哺闻K〕眼目時時澀。渾身似醉人。頻頻只要睡。心煩又多嗔。(肝主目。絕則不能開。故澀而只要睡。又肝主筋力。絕則如醉人。不能舉也。又肝主怒。絕則多怒不止也)唇白眼胞腫??裨曜闾渎?。東方應此候。病則不宜春?!财⑴K〕面色黃時好。不可見相傳。體弱憎寒甚。蟲行覓食餐。(脾主肢體。絕則體弱。又脾絕則腎逆乘之。故發(fā)熱憎寒。
脾絕則胃熱。故蟲不安而上吐出)吃乳唇無力。齒露蓋時難。(脾主唇。絕則不能收掩其齒。又不能吮乳)眼傾休下藥。(眼眶屬脾。絕則傾陷)免更住人間?!卜闻K〕肺候應白色。莫使見絕形。鼻青孔燥黑。腹脹眼胞傾。(肺主鼻。絕則肝逆乘之而色青。又肺絕則無涕。故孔黑燥也。肺主眼胞。絕則陷之)項直喘氣急。胸凸沒回聲。(肺主氣。絕則喘急項直。以引氣也。氣絕則胸中滿凸。但有出氣而無回氣也)秋間逢此候。四方別托生?!材I臟〕冷汗時時有。
尿多夜里驚。(腎絕則陰陽相離。故冷汗出而小便不禁。精者神之舍。絕則精神離。故夜里多驚。腎屬陰。夜亦屬陰故也)遍身生粟疥。手足冷如冰。(陽盡不能充暖故也)項倒頭難舉。面黑沒精神。(腎絕則天柱骨倒。面目皆黑。無精神也)此候應壬癸。冬得殞其身。
王叔和死證歌
眼上赤脈。下貫瞳人。囟門腫起。兼及作坑。鼻干黑燥。肚大青筋。目多直視。都不轉睛。
指甲黑色。忽作鴉鳴。虛舌退場門。嚙齒咬人。魚口氣急。啼不作聲?;紫x既出。必是死形。用藥速急。十無一生。
錢乙死證
瀉不定。精神好。大渴不定。止之又渴。吹鼻不噴。病重口干不睡。時氣唇上青黑點。頰深赤如涂胭脂。鼻孔開張。喘急不定。面有五色。不常不澤。
諸般死證
病困汗出。如珠不流。頭毛上逆。唇口枯干??诒抢錃狻n^足相抵。臥正如縛。四肢垂。手足掌冷。
通真子死候歌
囟陷唇干目直視??谥欣錃馀P如癡。身形強直手足軟。掌冷頭低盡莫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