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十一

傷寒論辯證廣注 作者:


  [卷之十一] 辯陰陽易瘥后勞復病脈證并治法

  此系仲景原文琥按仲景論。叔和所增入者。王安道云。乃第一卷辯脈平脈法。又第七八九卷汗吐下諸篇而已。至若六經(jīng)篇以前。則有痙濕三證。六經(jīng)篇以后。則有霍亂一證。此亦仲景原文。非叔和所能贊辭。愚今不為辯注者。蓋以上四證。本非傷寒。仲景當日偶比類言之也。然其實。則各有不同。有如痙證。當見頭搖??卩?。背反張。濕證。則皆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證。大都口開。前板齒燥霍亂。亦必揮霍撩亂。嘔利齊作。此其與傷寒不同處。所以喻嘉言著尚論篇以四證為雜病。而不列之傷寒中也。其他如陰陽易。瘥后等證。此即傷寒病之未愈者。故特辯注之如下。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蛞幹芯袛仭嵘蠜_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散主之。(此言瘥后諸病。而先以陰陽易冠其首也。陰陽易之為病。成注言之已明。易者。以無病患清正之氣。

  與病后人交合。換得濁邪之氣。故曰易也。身體重少氣者。我之正氣脫也。少腹里急云云者。我受彼之邪氣上逆也。后條辯云。三焦相混。一皆穢濁之邪。布塞于經(jīng)絡(luò)之中。故見以上諸證。用燒散者。以導引其濁邪之氣。男女各由溺而出也。)

  [卷之十一\辯陰陽易瘥后勞復病脈證并治法] 燒散方

  上取婦人中。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當燒灰。

 ?。ó敿匆d也。)內(nèi)臺方議曰。大病新瘥。血氣未復。余熱未盡。強合陰陽。故曰易也。易者。如換易也。故與中隱處燒灰服之。

  以復其氣也。男病用女。女病用男者。此以陰陽復易之義也。

  琥按上議。即本成注之義。其云?;貜推渌字畾?。此實發(fā)成注之未發(fā)。與仲景制方之旨。為甚相合。

  琥又按燒散。成注不言氣味。仲景但云。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此是言男子病。故曰陰頭微腫。若婦人病。

  止利小便而已。條辯云。當近隱處。陰陽二氣之所聚也。尚論篇云。服之小便得利。陰頭微腫者。陰毒仍從陰竅出也。

  此陰毒。當是陰中所受之毒。非陰寒之毒也。

  琥又按所受之毒。有不盡從陰竅而得者。戴院使云。男子之病。穢氣出于口。女子之病。穢氣出于陰。然方其強合之時。即女子口中。未必無穢氣出者。及其施泄之后。即男子陰中亦未必無穢氣下者。此皆不可拘也。全在醫(yī)者。以意會之。

  大病瘥后。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成注云。病有勞復。有食復。傷寒新瘥。血氣未平。余熱未盡。早作勞動病者。名曰勞復。病熱少愈。而強食之。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留搏。兩陽相合而病者。名曰食復。勞復則熱氣浮越。與枳實梔子豉湯以解之。食復則胃有宿積。加大黃以下之。愚按兩陽相合而病。

  以病熱本屬陽。而食入于陰。經(jīng)又云長氣于陽。故云兩陽相合也。)

  [卷之十一\辯陰陽易瘥后勞復病脈證并治法] 枳實梔子豉湯方

  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枚擘)豉(一升綿裹)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罩笕∷纳?。內(nèi)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成注云。枳實梔子豉湯。則應吐劑。此云覆令。微似汗出者。以其熱聚于上??鄤t吐之。熱散于表者??鄤t發(fā)之。

  內(nèi)經(jīng)曰?;鹨鶆佟R钥喟l(fā)之。此之謂也。

  琥按仲景云勞復證。以勞則氣上。熱氣浮越于胸中也。故用枳實為君。以寬中下氣。梔子為臣。以除虛煩。香豉為佐。以解勞熱。煮以清漿水者。以瘥后復病。宜助胃氣也。胃氣升。則勞復之熱降矣。覆令微似汗者。胃家之氣既升。

  則遍身得以和暢。故云微似汗也。成注云。熱聚于表??鄤t發(fā)之誤矣。又方氏條辯。注勞復之勞為房勞。尚論篇已斥其非。

  傷寒瘥以后。更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瘥以后。不因勞食而更發(fā)熱者。

  此半表半里之間有留邪也。故用小柴胡湯。湯中有人參以扶正氣。去余邪。乃和解法也。若診其人而脈浮。是熱發(fā)在表。

  脈沉實。是熱發(fā)在里。表里有邪。另當斟酌汗下之法。條辯云脈浮是有重感。脈沉實是飲食失節(jié)。其說極是。小柴胡湯方已見前第七卷少陽篇中)大病瘥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成注云。大病瘥后。脾胃氣虛。不能制約腎水。水溢下焦。腰以下為腫也。金匱要略云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與牡蠣澤瀉散。利小便而散水也。)

  [卷之十一\辯陰陽易瘥后勞復病脈證并治法] 牡蠣澤瀉散方

  牡蠣(熬)澤瀉栝蔞根蜀漆(洗去腥)葶藶(熬)商陸根(熬)海藻(洗去咸以上各等分)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日三。

  成注云。咸味涌泄。牡蠣澤瀉海藻之咸。以泄水氣。內(nèi)經(jīng)曰。濕淫于內(nèi)平以苦。佐以酸辛以苦泄之。蜀漆葶藶栝蔞商陸之酸辛與苦以導腫濕。

  琥按上成注。猶混雜不明。牡蠣澤瀉海藻三味之咸。固能入腎而導水。若蜀漆葶藶商陸根之苦辛。乃苦以泄其水。

  辛以散其邪也。又商陸兼酸。酸與苦皆能涌泄。至于栝蔞根。非泄水之物。條辯云。苦能徹熱。乃蜀漆之使。大都上方。

  用以治下焦水熱病最宜?;騿柎蟛○?。成注既云脾胃氣虛。何不竟用補脾之劑。使脾胃氣壯。腎水不將有以制約邪余曰然。尚論篇亦云。脾土告困。不能攝水。疑者以為罔顧其虛。而反用牡蠣澤瀉散峻攻。殊不知此正因水勢未犯身半以上。急驅(qū)其水。所全甚大。設(shè)用輕劑則陰水必襲入陽界。驅(qū)之恐無及矣。愚以言雖如此。使脾土果虛。如仲景五苓散方亦可借用。但方中藥宜去桂。加牡蠣海藻。投之甚穩(wěn)。蓋此條系下焦水熱證。故不宜加桂也。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大病瘥后。何為而胃上有寒。此必是病熱之時。過用涼藥所致條辯云唾者。口中液也。寒以飲言。胸中有寒飲。故喜唾也。不了了。言病了而不了。無已時也。與理中丸以溫脾胃之氣。其不用湯而用丸者。以病瘥之后。不可驟補故也。)

  [卷之十一\辯陰陽易瘥后勞復病脈證并治法] 理中丸方

 ?。ù朔阶栽撝械谄呔聿筛接诖耍┤藚⒏什荩ㄖ耍┌仔g(shù)干姜(以上各三兩)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二服。

  成氏明理論云。心肺在膈上為陽。腎肝在膈下為陰。此上下藏也。脾胃應土。處在中州。在五臟曰孤臟。屬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獨治在中。一有不調(diào)。此丸專治。故名曰理中丸。人參味甘溫內(nèi)經(jīng)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緩中益脾。必以甘為主。是以人參為君。白術(shù)味甘溫。內(nèi)經(jīng)曰脾惡濕。甘勝濕。溫中勝濕。必以甘為助。是以白術(shù)為臣。甘草味甘平。內(nèi)經(jīng)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補之。補中助脾。必先甘劑。是以甘草為佐。干姜味辛熱。喜溫而惡寒者。胃也。胃寒。則中焦不治。內(nèi)經(jīng)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散寒溫胃。必先辛劑。是以干姜為使云云。內(nèi)經(jīng)曰。熱者寒之寒者熱之。此之謂也。

  琥按上成氏注理中丸。乃治脾胃虛寒藥也。使脾胃虛而不至于寒。則干姜在所當減。況敢加桂附等藥乎。使脾胃寒而不至于虛。則參術(shù)又在所當減矣。醫(yī)者不可不知。又上證言喜唾得。乃吐涎沫也。倘其人惡心欲作嘔吐之狀。方中宜去甘草。又用干姜。不若多用生姜之為妥矣。

  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傷寒本是熱病。熱邪所耗。則精液銷爍。元氣虧損。故其人必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氣虛不能消飲。胸中停蓄。故上逆而欲作吐也。與竹葉石膏湯。以調(diào)胃氣。散熱逆。愚按前條是胃中虛寒證。此條是胃中虛熱證。)

  [卷之十一\辯陰陽易瘥后勞復病脈證并治法]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nèi)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成注云。辛甘發(fā)散而除熱。竹葉石膏甘草之甘辛。以發(fā)散余熱。甘緩脾而益氣。麥門冬人參粳米之甘。以補不足。

  辛者散也。氣逆者欲其散。半夏之辛以散氣逆。

  琥按上方。乃和解肺胃虛熱。兼消停飲之劑。成注云辛甘發(fā)散。誤矣。至若胃無大熱。石膏在所當去胃無停飲。半夏又非所宜。臨證制方。不宜執(zhí)也。

  病患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病患脈已解者。

  謂脈不浮。又不沉實。表里之邪為盡除也。煩熱也。日暮猶微熱者。成注云。日暮為陽明王時。以病熱新瘥之人。強與谷食。食谷既多。脾胃氣尚虛弱。一時不能消化。故令生煩熱也。然其熱甚微。止須減損其谷而病自愈。愚按此條。乃不須服藥證。故仲景止設(shè)一損谷之法。成注云。當小下之。是與前條食復證無別矣。誤極誤極。)

  [卷之十一] 附昔賢治瘥后病方論變法

  孫真人云。病新瘥后。但得食糜粥。寧少食。令饑。慎勿飽。不得他有所食。雖思之。勿與之也。引日轉(zhuǎn)久??蓾u食羊肉白糜。若羹汁。雉兔鹿肉。不可食豬狗肉也。

  琥按上孫氏云。宜食羊雉兔鹿等肉。夫雉屬火而性溫有毒。又羊鹿雖補。其性大熱??植『蟛灰耸骋病L壬偈掣?。亦無害。惟兔屬金而性涼。為可食耳。

  新瘥后。當靜臥。慎勿早起。梳洗。亦不可多言語。用心使意勞煩凡此皆令人勞復。故督郵顧子獻得病已瘥未健詣華敷視脈。敷曰。雖瘥尚虛。未得復。陽氣不足。慎勿勞事。余勞尚可。女勞(外臺作御內(nèi))則死當吐舌數(shù)寸其婦聞其夫瘥。從百余里來省之。經(jīng)宿交接中間三日。發(fā)熱口噤。舌出數(shù)寸而死。(按此段巢氏病源云出之范汪方中也。)病新瘥。

  未滿百日。氣力未平復。而以房室者。略無不死。有士蓋正者。疾愈后。六十日。已能行射獵。以房室。即吐涎而死。

  及熱病房室。名為陰陽易之病皆難治。多死。近者。有一士大夫小得傷寒。瘥已十余日。能乘馬行來。自謂平復。以房室。即小腹急痛。手足拘攣而死。

  琥按上孫氏云云。皆女勞復也。外臺秘要中引作陰陽易病。以致俗醫(yī)妄談云。陰陽易之病。有舌出數(shù)寸而死者。

  殊不知陰陽易病。猶屬可生。女勞復病大率多死。故千金但有治勞復之方。而無女勞復之藥也。慎疾君子。其自謹之。

  [卷之十一\附昔賢治瘥后病方論變法] (千金)補大病后不足虛勞方

  (萬病虛勞同用)取七歲以下。五歲以上。黃牛新生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體溫。稍稍飲之。不得過多。十日服。

  不絕為佳。

  琥按黃牛屬土。其乳色白。又屬金。味甘氣溫。大能補氣。養(yǎng)營。潤燥除虛熱。解勞乏。病后肺脾氣虛。大腸枯燥者。大宜服之。

  [卷之十一\附昔賢治瘥后病方論變法] 又治傷寒溫病后勞復或食或飲或動作方

  梔子仁(三七枚)石膏(五兩)香豉(一升)鼠屎(尖頭大者二十枚)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琥按上主治云。勞復?;蚴筹嫛;騽幼?。夫兩者之復。不無少異。蓋飲食之復。宜消導。動作之復。宜調(diào)補。在仲景既以枳實梔子豉湯兩用之。上方之用。即祖仲景之意也。大抵此方專治勞復熱渴證。故以石膏鼠糞。二者之甘寒。

  以涼解之。愚以石膏一味太寒重。莫若以知母。或栝蔞根代之。千金又一方。治食大飽不消。勞復脈實者。即上方中去石膏加大黃。此又仲景法云。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是也。愚謂以上等方。治食復。固效。治勞復。尚宜斟酌。

  [卷之十一\附昔賢治瘥后病方論變法] 又治重病新瘥早起勞及飲食多致發(fā)欲死方

  燒鱉甲末飲服方寸匕琥按上方。乃治少陰厥陰勞復。寒熱間作之證。

  [卷之十一\附昔賢治瘥后病方論變法] 又麥門冬湯

  治勞復氣欲絕。起死人方。

  麥門冬(去心一兩)甘草(二兩)京棗(二十枚)竹葉(切一升)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粳米一升。令熟。去米。內(nèi)諸藥。煎取三升。分三服。不能服者。綿滴湯。內(nèi)口中。

  用之有效。(據(jù)原方中。麥冬止一兩。太少。可增至三兩。)琥按上方。乃治肺脾勞乏之劑。即仲景竹葉石膏湯之變也。王海藏治勞復。亦用此方。去京棗復云。加人參大妙。

  [卷之十一\附昔賢治瘥后病方論變法] 又治傷寒瘥后一年心下停水不能食者方

  生地黃(一斤)白術(shù)(一斤)好面(二斤)上三味。合搗。令相得。曝干。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

  琥按上主治云。心下停水。當是脾氣虛熱而不和也。故上方用生地以涼之。白術(shù)以補之。好面以和之。

  或問心下停水。而反用地黃。得毋泥膈邪。余答云。生地之性宣通。不比熟地之泥膈。況助以白術(shù)好面。則中焦之濕熱清。而土氣得益。水自不停。食自能下矣。仲景法。大病瘥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其藥甚厲。

  此云。心下停水。而其藥又甚平??梢娤仁ズ筚t。其因證制方。各臻其妙。豈粗工所能仿佛乎哉。

  又曰。婦人溫病雖瘥。若未平復。血脈未和。尚有熱毒。而與之交接。得病者。名為陰易之病。其人身體重。熱上沖胸。頭重不能舉。眼中生眵。(一作膜。)四肢(一云膝脛)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

  病苦小腹里急。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百節(jié)解離。經(jīng)脈緩弱。血氣虛。骨髓竭。便噓噓吸吸。氣力轉(zhuǎn)少著床不能動搖。

  起止仰人?;蛞龤q月。方死。醫(yī)者。張苗。說有婢得瘥后。數(shù)日。有六人奸之皆死。

  [卷之十一\附昔賢治瘥后病方論變法] 治交接后陰卵腫縮腹中絞痛便欲死方

  取所交接婦人衣服。以覆男子。立愈。又一方取女人手足爪二十枚。女人中衣帶(中衣。里衣也。外臺方作衣中裳。)一尺。燒以酒。若米飲汁服之。

  琥按上二方。即仲景燒散之遺意也。男病取女。女病取男。如法服之。

  深師療婦人得溫病雖瘥。平復未滿一百日。不可與交合。交合為陰易之病。病必拘急手足拳皆死。丈夫病以易婦人。

  名為陽易。速當療之??绅麧M四日不可療也。宜令服此藥方。

  干姜(四兩)上一味。搗末。湯和。一頓服。溫覆汗出。得解止。手足伸遂愈。

  琥按仲景云。陰陽易。乃傷寒病瘥后之證。至深師與孫真人。皆指為溫病瘥后之證。何也。此猶之太陽病中風傷寒。其初雖異而其傳變則一也。溫病后。是感得溫熱之余氣。而反用干姜一味者。何也。此必是男女因交接之時。走脫陽氣。令不病者。反得病。故用干姜之辛熱。使頓服之也。病候多端。制方不一。今姑存之。以備采擇。

  [卷之十一\附昔賢治瘥后病方論變法] 又療勞復大青湯方

  大青(四兩)甘草(二兩炙)阿膠(二兩炒)香豉(二兩)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五六欲盡。復作常使有湯??时泔嫛o毒除熱止吐下。傷寒一二日。上至十數(shù)日。困篤發(fā)汗熱不解。吐下后。熱不除。止下痢甚良。先煮大青甘草。取四升。去滓。內(nèi)膠豉。膠消盡。便漉去。勿令豉壞。當預漬膠令釋也。

  琥按上方。乃治肺胃煩熱之劑。蓋勞則氣耗。而生煩熱故也。今方家惟大青一味不見用。綱目云。其莖葉深青。

  其性大寒其味苦甘。乃草藥中之無毒者。醫(yī)人不可以不知也。

  又療傷寒瘥后。

  [卷之十一\附昔賢治瘥后病方論變法] 勞復葵子湯方

  葵子(二升)粱米(一升)上二味。合煮作薄粥。飲之。多多為佳。取汗立瘥。

  琥按上方。乃滑利腸胃兼和中氣之劑。蓋用葵子之甘寒以利竅。粱米之甘涼以養(yǎng)胃也。

  [卷之十一\附昔賢治瘥后病方論變法] 范汪鼠糞湯

  療傷寒病后男子陰易方。

  薤(一大把。肘后方作藍。即板藍根也。葉可作靛。今處處種之。)鼠糞(十四枚。音加。雄鼠也。其糞兩頭尖者是。)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盡飲之溫臥。汗出便愈。亦理勞復。

  琥按薤味辛溫。藍味苦寒。亦各因其證而用之。(又療交接勞復卵腫。腹中絞痛。便絕死。竹皮湯方此方又療傷寒病瘥。語言書疏。坐起行步勞復者。)

  [卷之十一\附昔賢治瘥后病方論變法] 刮青竹皮

  (一升)上一味。以水三升。煮五六沸。絞去滓。頓服。立愈。

  琥按上主療云。交接勞復。乃女勞復。而非陰陽易也。勞復之證。有陰虛生內(nèi)熱者。此方可選而用之。

  又療陰陽易。

  [卷之十一\附昔賢治瘥后病方論變法] 栝蔞湯方

  栝蔞根(二兩)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先以青淡竹瀝一升。合水二升。煮好銀二兩。減半。去銀。先與病患飲之訖。須臾。乃服湯。小便利即瘥。栝蔞湯。銀汁。須冷服。

  琥按栝蔞湯苦寒清中。銀汁甘寒墜下。病患熱毒上攻。神氣浮越者宜用之。

  龐安時云。病新瘥后。氣血津液虛耗。慎勿為諸勞動事。凡言語思慮勞神。梳浴澡(音誨洗面也。)勞力。勞則生熱。而復病如初也。又新瘥后精髓枯燥。切不可為房事。犯房事勞復必死。故督郵顧子獻。病瘥后。華敷囑之。慎勿房事。余勞尚可。女勞即死。此是女勞復。非陰陽易也。又素問曰病熱而有所遺者。是新瘥后腸胃尚弱。若多食。則難消化。而復病如初也。此是食復新瘥。強人足兩月虛弱人足百日則無復病矣。

 ?。傉摚┋熖煨袆趶皖^痛四肢疼。

  [卷之十一\附昔賢治瘥后病方論變法] 蔥豉湯方

  蔥白豉(各半升)水二升半。煎蔥爛。去滓。入雄鼠矢三七枚。末之。和勻。分再服。未瘥。更作。

  又療天行勞復作熱。旦至晚則腰背痛。頭項強重葛根姜豉湯。

  [卷之十一\附昔賢治瘥后病方論變法] 葛根姜豉湯

  芍藥生姜(各一兩半)豉蔥白(各一合半)葛根(二兩)咀。水三升。煎二升。下豉。煎一升半。去滓。溫飲一盞。

  又療天行瘥后。勞復發(fā)熱。嘔吐食不下。蘆根湯。

  [卷之十一\附昔賢治瘥后病方論變法] 蘆根湯

  蘆根(半升)生姜(二兩)橘皮枇杷葉(各一兩)以水三升。煮一升半。去滓。溫飲一盞。心煩躁。加石膏二兩。加水一升。煮二升。

  琥按上三方。皆云。療天行病。其因自巢氏病源始。病源就仲景之論。而曰傷寒。曰時氣。曰熱病。曰溫病傷寒者。觸冒冬時之寒。乃正氣病也。時氣者。四時反寒反熱之氣也。熱病者。病重于溫。經(jīng)云五臟皆有也。溫病者。冬傷于寒。至春所變也。四種病。皆分一日二日。至八九日。及傳變之候。并與傷寒同也。四者之中。惟時氣一候。病無長少。率多相似。故外臺方。以天行名之。今龐氏作總病論。列之傷寒證中。愚意云。此即四時傷寒病也。上三方皆治陽明勞復之藥。獨葛根姜豉湯云。療腰背痛。頭項強重。當是太陽經(jīng)病。傳寫時。得毋誤邪。姑并采之。以備參考。

  又療病未平復。后勞動。致熱氣攻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風狀。宜栝蔞竹茹湯。

  [卷之十一\附昔賢治瘥后病方論變法] 栝蔞竹茹湯

  琥按此即是前范汪竹皮湯。又栝蔞根湯。二方合用之復方也。但所治略殊耳。

  又療男子房勞成復者。宜鼠矢薤根湯兼治陰陽易神驗。

  [卷之十一\附昔賢治瘥后病方論變法] 鼠矢薤根湯

  琥按此方。即前范汪鼠糞湯也。治療亦同。

  又云男子房勞復發(fā)熱口噤。臨死。舌出數(shù)寸。又始得病百節(jié)痛。如被杖。渾身沉重?;秀笔Т?、脈促而絕。不可治。

  或有吐涎不止?;蛴凶d妄煩亂者皆不可治。

  又療婦人病。未平復因夫所動。少腹篡中。(音算。篡內(nèi)深處為下極。大便前。小便后。兩陰之間也。)急痛腰胯四肢。不任舉動。無熱證者。

  [卷之十一\附昔賢治瘥后病方論變法] 附子黃湯

  白術(shù)當歸桂枝附子甘草芍藥人參(各半兩)黃(三分)生姜(一兩半)咀。水四升。煮至一升半。去滓。通口服一盞。食久再服。溫覆取小汗。

  琥按上龐氏所云。則是婦人亦有房勞而病復者。此補千金方之未備。上方太溫熱。猶之深師用干姜一味。治陰陽易病。在投之得其宜耳。

  又云陰陽易病者。陰陽相感動。其毒瓦斯著人。如換易也。然女犯男。得病鮮有死者。男犯女。得病救稍緩。則十無一人得生者。又若女犯男。男自發(fā)勞復。則女不病男犯女。女自發(fā)勞復。則男亦得病。但略輕。富貴之家。雖知其事。

  后生輕于自恣。犯之多致不救。田野之家。蒙蒙昧昧。只知傷寒能殺人。因此病死者。又十有三四。皆不知其所犯之由。

  深可傷也。宜服手足甲?;疑ⅰ?删拿H橫骨上。中央。曲骨一穴。百壯。若陰卵縮。未下。灸大敦二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小炷七壯。(手足甲。灰散。已見前。)

  [卷之十一\附昔賢治瘥后病方論變法] 又療傷寒口干喜唾方

  大棗(四十枚煮去皮核)烏梅(肥者十個去核為末)上以棗肉和為丸。含化自然汁。

  琥按仲景云。大病瘥后。喜唾。宜理中丸。以胃上有寒也。上主療云。口干。則非胃寒。乃胃家虛。而津液敗矣。

  故用大棗之甘溫以補之。烏梅之酸平以斂之。

  朱奉議云。傷寒病新瘥。陰陽氣未和。因合房室。則令人陰腫。入腹絞痛。婦人。則里急。腰胯連腹內(nèi)痛。名為陰陽易也。(云云)宜燒散。(即仲景原方)鼠糞湯(已見前。但范汪方用薤。此用韭根尤妙。)竹皮湯。干姜湯。(并見前)青竹茹湯。(內(nèi)有栝蔞根。即前栝蔞竹茹湯也。)當歸白術(shù)湯。(見下)可選用之。

  [卷之十一\附昔賢治瘥后病方論變法] (活人)當歸白術(shù)湯

  治婦人病未平復。因有所動。小腹急痛。腰胯疼。四肢不任。舉動無力熱發(fā)方。

  白術(shù)(一分)當歸(一兩)桂枝(去皮)甘草(炙)芍藥附子(生去皮破半片)人參黃(各一分)生姜(半兩)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通口服一盞。食頃。再服一盞。溫覆微汗。便瘥。

  琥按上主療云。婦人病未平復。當是勞復之證。其名陰易者誤也。上方乃溫甘辛熱。大補氣血之劑。又陽虛畏寒者。宜用。陰虛發(fā)熱者。審用之。

  劉河間云。汗下后。勞復。柴胡飲子。(見前第七卷少陽篇中)飲酒復劇。黃連解毒湯。(見前第十卷厥陰篇中)或雙解散。加黃連。(見前第五卷太陽篇中)在里者。三乙承氣湯(見前第六卷陽明篇中)在表者。益元散。(即天水散亦見前太陽篇中)或雙解散。半表半里。大小柴胡湯。(即仲景原方)涼膈散。(亦見前陽明篇中)解毒湯。隨證用之。食復。三乙承氣湯。

  琥按上劉氏用藥。各有所宜。有如少陽勞復。宜小柴胡湯。食復。宜大柴胡湯。虛而食復者。宜柴胡飲子。飲酒復。三焦皆熱者。宜黃連解毒湯。陽明食復。大熱大實者。宜涼膈散。三乙承氣湯。勞復。陽明氣分大熱者。宜益元散至若雙解散。藥味雜亂。徒傷元氣。非瘥后復病。所宜用也。

  王海藏治一人?;紓煤箶?shù)日。忽身熱自汗。脈弦數(shù)。心不得寧。真勞復也。王診之曰。勞心之所致。神之所舍。

  未復其初。而又勞傷其神。營衛(wèi)失度。當補其子。益其脾。解其勞。庶幾得愈。授以補脾湯。佐以小柴胡湯而解。云云。

  (全文已見前第一卷手經(jīng)篇中。上論出名醫(yī)類案準繩云。學士許叔微記不知何考)

  [卷之十一\附昔賢治瘥后病方論變法] 補脾湯

  治傷寒得汗。瘥后脾胃傷冷物。胸膈不快及尋常血氣不和者。

  人參白術(shù)甘草橘皮(去白)青皮(去瓤)干姜(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數(shù)沸。熱服。入鹽點。亦得。

  琥按上方。乃溫補中氣之劑。其用青皮者。瀉木。所以扶土。木為土之賊也。

  海藏又云。大抵勞者。動也。動非一種。有內(nèi)外血氣之異焉。若勞乎氣。無力與精神者。法宜微舉之。若勞乎血與筋骨者。以四物之類補之。若勞在脾。內(nèi)為中州。調(diào)中可已。此為有形病也。但見外證。則謂之復病。非為勞也。如再感風寒是已。

  琥按上論云云。以病后內(nèi)傷為勞。外感為復。此發(fā)仲景未發(fā)之旨。又其治有形病。以四物湯之類。其治無形病。

  有微舉法。又調(diào)中之法。未及論方。愚意云。大約是東垣補中益氣之類耳。方不盡錄。全在醫(yī)者。以意取之。

  云岐子云。大病瘥后。真氣未全。強行房事。勞損督任二經(jīng)。故少腹里急?;蛞幹屑蓖?。拘急。熱氣上沖胸。頭重不能舉。目中生花。脛拘急。兩足脈督任四經(jīng)病??梢兹∧凶計D人。燒之服。名燒散。

  琥按上論。當是男女勞復證。亦取燒散者。乃相假而合治之法也。

  琥又按陰陽易病。仲景不言何經(jīng)。茲云督任受傷。陰陽脈。四經(jīng)合病??芍^暢發(fā)病情。又易老用燒散。分寒熱而治。病在三陰。煎附子四逆等湯調(diào)下。如有熱者。以鼠屎竹茹湯之類送下??梢姽欧?。亦不可執(zhí)也。

  張兼善云。假如婦人病。新瘥。未平復而男子與之交。因感外邪而卒病。實非余邪相染。醫(yī)見病速。謂之陰易于法。

  何以別乎。夫易病者。有上條所見之證存焉。其與外所感。豈相侔哉。設(shè)若風寒外傷當有表證。安有少腹里急引陰中拘攣者。乎?;蛴衷萍偃缒凶硬⌒吗?。未平復。強合陰陽而自病。仍小腹里急。引陰中。拘攣。證同易病。求其理。何故不染易他人。而自復。未審其證治。可同何法也。病雖自復理與易同。亦用燒散。以誘安其正氣。夫易病之為合陰陽。

  感動余邪。而其人正氣本虛。故能染著。不然。安得受其邪哉。今病自復。緣正氣尚虛。而余邪因動。悉非外感。故與易同。亦用燒散。以安正氣。正氣安。余邪自平矣。

  琥按上張氏論。反復圓活??芍^發(fā)仲景之未發(fā)。要之既病易。復挾外感者。未必無之。此亦不可執(zhí)也。

  琥又按仲景止言陰陽易。而千金復增女勞復證。昔賢相傳。陰陽易猶可生。若女勞復。必死者何也。愚以復病。由病后正氣大虛。余邪不能傳易于人。因而自病。則多死。以其人不堪再病。故也。易病由病患正氣稍復。不病之人。正氣反虛余邪遂至傳易因而忽病。然猶可生。以其人病尚初發(fā)也。倘兩人正氣皆不虛。雖合陰陽。復者不復。易者。亦不易矣。兩人正氣皆虛強合陰陽復者。自復。易者。自易。有同時而病者矣。巢氏病源云。易者。陰陽相感動。其毒度著如人之換易也。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愚又以二女。或不能易。若二男。亦有強相合者。焉知其不易也。古人著書。言不盡意全在后學。以意會之。

  琥又按燒散一方。海藏云。若果得陰脈。各隨三陰經(jīng)。用四逆等湯調(diào)送下。此熱因寒用也。吳仁齋以竹皮湯合主之。此寒因熱用也。婁全善煎人參湯調(diào)服。此虛者補之也。信哉。用藥炎不可執(zhí)也。

  醫(yī)林云離經(jīng)脈見。多主死。太過曰至。一呼三至曰至。不及曰損。一呼一至曰損二脈。惟陰陽易病有之。

  琥按脈一呼三至由可不死。余脈皆死。

  (琥)總按傷寒陰陽易并瘥后病。仲景止引其端至諸家方論。各有變通。是皆彼此祖述?;ハ喟l(fā)明者也。至于瘥后病。愚曾細閱病源千金外臺等書證。非一候治亦多方。茲不能盡采附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