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下

傷寒捷訣 作者:


  嘔吐

  胃家有熱難停食。胃冷無和納水漿。二證皆令人嘔逆。嘔家圣藥是生姜。若是上行為氣逆。胃家由是不安康。

  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蓋由表邪傳里。里氣上逆。則為嘔吐水谷不下是也。然嘔吐癥本不同。有因氣逆而嘔者。宜小柴胡湯加生姜主之。有因水停心下而嘔者。宜茯苓甘草湯主之。有因胃熱而吐者。宜竹葉石膏湯加生姜汁主之。有因胃寒而吐者。宜理中湯加生姜主之。大抵嘔吐清水。即為寒癥。若胃中有熱。必是涎液酸水。病機云。諸嘔吐酸。及水液混濁。皆屬于熱。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于寒。此可見矣。

  竹葉石膏湯用參。麥冬半夏更加臨。甘草生姜加粳米。虛煩自利熱能清。

  干嘔

  陽明胃絡從頭走。氣上逆行須便嘔。少陽嘔苦小柴胡。胸中有熱黃連候。小停心下茯苓甘。先嘔后渴五苓散。汗后虛煩竹葉湯。梔子豆豉尤堪啖。

  有物無聲謂之嘔。即海藏東垣所謂干嘔是也。然干嘔癥亦不同。有因太陽自汗而干嘔者。桂枝湯主之。有因水氣在表而干嘔者。小青龍湯主之。有因水氣在里而干嘔者。十棗湯主之。有因少陰下利而干嘔者。姜附湯主之。有因厥陰吐沫而干嘔者。吳茱萸湯主之。大抵干嘔與嘔吐不同。宜分別治之。

  小青龍湯桂麻草。半夏細辛芍藥炒。干姜五味可同煎。水停心下斯方好。十棗湯中用大棗。

  芫花大戟甘遂好。干嘔脅痛宜煎服。伏飲停痰醫(yī)莫少。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姜溫胃好。

  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能解痛皆保。

  火邪驚狂

  火邪劫奪或驚狂。迫汗燒針更走陽。煩躁不安何藥治。柴胡龍骨可煎嘗。

  火邪驚狂者。醫(yī)家用火熏熨迫汗。及燒針灼艾而然也。其人亡陽躁臥起不安。宜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蓋柴胡龍骨牡蠣能除煩斂氣而鎮(zhèn)驚也。

  蛔厥

  胃冷仍加重汗出。因成蛔厥吐長蟲。病源本屬厥陰癥。宜用烏梅與理中。

  蛔厥者。病在厥陰也?;兹肷想鮿t痛。須臾復止。得食則嘔。而又煩?;茁勈吵魪统鲆?。此為臟寒當自吐蛔。與烏梅溫臟安蛔。亦有胃冷吐蛔者。此因發(fā)汗所致。病在陽明也。宜用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五分。吞烏梅丸。蓋烏梅丸于辛酸入肝藥中微加苦寒。納上逆之陽邪。而順之使下也。名曰安蛔。實是安胃。故病主久利。見陰陽不相順接。而下利之癥。皆可以此方括之也。

  烏梅丸用細辛桂。人參附子椒姜繼。黃連黃柏及當歸。溫臟安蛔寒厥劑。

  狐惑

  咽干聲啞名狐惑。狐則食肛下唇瘡。上唇有瘡或食臟。黃連犀角可煎嘗。

  狐惑者。謂傷寒失汗所致。食少胃虛。蟲嚙五臟。故唇口生瘡。蟲食其臟。則上唇生瘡為惑。蟲食其肛。則下唇生瘡為狐。喉咽干。聲啞齒燥。惡食、面目乍赤、赤白、乍黑。舌上白苔。唇黑喜眠。四肢沉重。宜以黃連犀角湯主之。

  剛痙柔痙

  元來痙病屬膀胱。口噤如癇身反張。此是傷風感寒濕。故分兩痙有柔剛。無汗為剛須易識。惟有葛根湯第一。有汗為柔見端的。桂枝葛根湯救急。二經皆宜續(xù)命湯。剛痙去桂用麻黃。柔痙去麻當用桂。只根據此法最為良。

  痙者。太陽中風。重感寒濕而致也。凡太陽過汗。濕家發(fā)汗。產后血虛。以及破傷風。

  皆致發(fā)痙。經曰。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頭熱、面赤、背反張、口噤。脈沉細。如發(fā)痙狀是也。若先受風。復感寒。無汗惡寒。為剛痙。先受風。復感寒。惡風有汗。為柔痙。

  古方通用小續(xù)命加減治之。有汗去麻黃。無汗去桂枝。然剛痙屬陽。每多急滿之癥。宜大承氣湯下之。柔痙屬陰。每多厥逆之癥。宜桂心白術散附子防風散溫之。大抵剛痙易治。柔痙難治。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小續(xù)命湯防己桂。杏仁黃芩芍藥配。甘草參芎與麻黃。附子防風一同會。

  霍亂

  嘔吐而利名霍亂。四肢逆冷成斯患。寒多不渴理中湯。熱多而渴五苓散。暑月忽然心撮痛。兩腳轉筋多冷汗。上吐下利并燥煩。水浸香藿吞數盞。霍亂者。謂揮霍亂也。外有所感。內有所傷。陰陽爭膈。邪正交爭。故上吐下瀉。而腹中痛也。邪在上焦。則吐。邪在下焦。則瀉。邪在中焦。則吐瀉交作。此濕霍亂。癥輕易治。若上不能吐。下不能瀉。則邪不能出。壅塞正氣。關格陰陽。此干霍亂。俗名絞腸痧。其死甚速。切勿與谷食。即米湯下咽亦死。然霍亂主治。亦有不同。如熱多口渴而吐利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渴而吐利者。理中湯主之。若挾中濕而吐利者。藿香正氣散主之。若挾中暑而吐利者。三物香薷飲主之。大抵霍亂有挾外感者。有挾內傷者。主治最難分別。古方通用鹽熬熱童便調飲。極為得治。近時通用陰陽水最為穩(wěn)當。服之有神工。

  藿香正風用紫蘇。大腹陳皮桔梗咀。甘草云苓半夏曲。濃樸白芷棗姜投。香薷飲內藥四般。濃樸相參扁豆攢。加上黃連為絕妙。和中祛暑頗能安。

  寒熱往來

  往來寒熱斗陰陽。大小柴胡及桂姜。熱結心煩仍喜嘔。渴而頭汗用之良。

  寒熱往來者。陰陽相勝。邪正相爭而作也。蓋寒為陰。熱為陽。里為陰。表為陽。邪客于半表半里。陰出與陽爭。陰勝則寒。陽出與陰爭。陽勝則熱。陽不足則先寒。陰不足則先熱。

  是以寒熱往來而無定時也。然寒熱往來亦有不同。有因熱結在里。而寒熱往來者。宜大柴胡湯主之。有因汗吐下后。不嘔而渴。但頭微汗而寒熱往來者。宜柴胡桂姜湯主之。

  發(fā)喘

  傷寒喘急最宜詳。專論陽明及太陽。太陽無汗麻黃癥。陽明潮熱小承湯。水停心下喘而咳。加減青龍必可當。陰癥喘時肢逆冷。理中四逆用為良。

  夫喘者。肺病也。經曰。肺主氣。肺氣逆而上行。沖沖而上。喝喝而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滾肚、是為喘也。凡傷寒發(fā)喘。有因太陽無汗而喘者。此為邪氣在表。心腹必濡而不堅。當用麻黃湯主之。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此為即水為邪。宜小青龍湯散之。有因陽明潮濕而喘者。此為邪氣在里。心腹必脹而為滿。法當用小承氣湯下之。若陰癥喘則必促。脈浮而厥。宜理中四逆湯溫之。大抵諸喘為惡癥。以邪氣因盛。正氣將脫也。他如直視譫語。及汗出如油。喘不休。俱不治也。

  咳嗽

  太陽咳嗽用青龍。里水還須十棗攻。寒熱柴胡加減治。陰邪真武總收功。

  有聲無痰曰咳。有痰無聲曰嗽。經曰。肺主氣。形寒飲冷則傷之。使氣逆而不散。沖擊咽膈。今喉中淫淫如癢。習習如梗。而咳嗽也。凡傷寒咳嗽。有因太陽水氣在表而咳者。宜小青龍湯主之。有因太陽水氣在里而咳者。宜十棗湯主之。有因少陽寒熱往來而咳者。宜小柴胡湯加減治之。有因少陰水氣在里而咳者。宜真武湯主之。大抵傷寒以嗽為輕。不與雜癥同。須斟酌治之。

  吐血

  皆因邪熱中三焦。當汗醫(yī)家失審量。熱毒入深成吐血。桃仁承氣地黃湯。

  吐血者。諸陽受熱。其邪在表。當汗不汗。致使熱毒入腑。積瘀于內。迫血妄行而吐也。宜以桃仁承氣湯主之。亦有服桂枝湯而吐血者。宜犀角地黃湯主之。大抵吐血衄血。有陽乘陰者。有陰乘陽者。陽乘陰者。血熱妄行是也。陰乘陽者。血不歸經是也。

  衄血

  太陽衄血病將瘳。犀角黃芩芍藥搜。漱水陽明犀角進。當歸四逆少陰授。

  衄血者。經絡及服桂枝湯后而衄者。此皆陽氣盛長病欲解也。宜犀角地黃湯。及黃芩芍藥湯。茜根湯。茅花湯。加減主之。有因少陰發(fā)汗而動衄者。此癥難治。亦可用當歸四逆湯主之。大抵吐血衄血。脈滑小者生。脈實大者死。脈微者易治。若熱甚。脈反數急者死也。衄而頭汗出?;蛏砩嫌泻埂2恢磷阏?。皆難治也。凡衄血亡血家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陰陽俱虛。針經曰。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此之謂也。

  當歸四逆桂枝芍。細辛甘草木通合。直加大棗治陰厥。脈細陽虛由血弱。

  單伏雙伏

  傷寒脈伏是何緣。陽極如陰大汗全。更有夾陰沉伏見。須投姜附灸關元。

  傷寒一手脈沉曰單伏。兩手脈沉曰雙伏。不可以陽癥見陰為診。乃火邪內郁。不得發(fā)越極似陰。故脈伏。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后庶物皆蘇之義。又有夾陰傷寒。先有伏陰在內。外復感寒。陰盛陽衰。四肢厥冷。六脈沉伏。須投姜附及灸關元。脈乃復出也。若太溪沖陽。皆無脈者必死。

  陰陽易

  陰陽易即女勞復。痛引陰中熱上沖。通用燒男女易。須知鼠亦收功。

  男病新瘥。女與之交曰陽易。女病新瘥。男與之交曰陰易。細考之即女勞復也。有謂男病愈后。因交而女病。女病愈后。因交而男病。于理未然。古今未嘗見此癥也。其脈離經。其狀體重少氣。小腹里急?;蛞幹芯袛?。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古方通用燒散。取女人襠近隱處。煎燒灰。水調。方寸匕。日三服。女病用男。亦有用鼠湯者。皆治女勞復之方也。

  咳逆

  陽明咳逆熱寒生。水飲停痰氣逆行。半夏生姜皆可治。橘皮柿蒂總堪平。

  咳逆者。氣上逆而呃忒也。仲景作咳逆。即此癥也。切勿誤作咳??日咚砸?。亦勿誤。噦者嘔也。今從俗作呃逆者是也。凡傷寒呃逆。有因胃熱而呃者。橘皮竹茹湯主之。有因胃寒而呃者。丁香柿蒂湯主之。有因水飲停痰而呃者。半夏生姜湯主之。大抵呃在中焦。谷氣不運。其聲短小。得食即發(fā)。呃在下焦。真氣不足。其聲長大。不食亦然。若咳逆不止者。不橘皮竹茹治嘔咳。參甘半夏枇杷麥。赤茯再加姜棗煎。方由金匱此方。丁香柿蒂人參姜。呃逆因寒中氣戕。濟生香蒂僅二味?;蚣娱僦裼媒粤?。

  心動悸

  心悸三陽證自詳。水停苓甘小柴湯。冒旋甘桂真武。小建中建炙甘方。

  悸者。心中筑筑動。怔忡不安也。凡傷寒動悸。有因太陽水停心下。厥而悸者?;稹9始乱?。經曰先治其水。后治其厥。宜茯苓甘草湯主之。有因太陽發(fā)汗過汗。冒旋而悸者。宜桂枝甘草湯主之。有因發(fā)汗過多。動而悸者。宜真武湯主之。有因陽明壯熱往來而悸者。宜小柴胡湯主之。有因少陽發(fā)汗。譫語而動悸者。亦宜小柴胡湯主之。有因傷寒三四日心悸而煩者。此陽氣虛也。宜小建中湯主之。有因傷寒脈結代而心動悸者。宜炙甘草湯主之。

  小建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和。更加飴糖和中臟。虛勞腹痛效無過。炙甘草湯參姜桂。麥冬生地火麻仁。大棗阿膠加酒服。虛勞肺痿效如神。

  兩感傷寒

  陰陽俱病終難起。兩感傷寒慢料理。一日太陽與少陽。頭痛口干煩飲水。二日陽明合太陰。腹?jié)M身熱如焚毀。不欲飲食鼻中干。言妄語終難睡。三日少陽合厥陰。耳襲囊縮不知人。厥逆水漿不入口。六日為期是死辰。

  兩感者。雙經同病也。其癥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此陰陽表里俱病。欲汗之則有里癥。欲下之則有表癥。經曰。其兩感于寒者必死。

  故仲景亦有治法。然仲景又曰。兩感俱作。治有先后。如表癥急者。當先救表。里癥急者。

  當先救里。故易老為制大羌活湯。意謂傳經者。皆為陽邪。一于升陽。散熱滋養(yǎng)陰藏。則感之淺者。尚或可平也。

  大羌活湯即九味。己獨知連白術暨。散熱培陰和表里。傷寒兩感差堪慰。

  百合

  百合一宗皆病形。無復經絡最難明。欲臥又卻不得臥。欲行還復不能行。飲食有美美。雖如強健步難勝。如有寒熱復如無??谏嘈”氵€赤澀。藥才入口即吐利。如有神靈來作孽。病后虛勞多變成。百合地黃湯可啜。

  百合者。百脈一宗也。其癥行住坐臥不安。如有鬼神狀。此是傷寒病后。虛邪所致。宜以百合知母湯、百合雞子湯、百合代赭湯、百合地黃湯主之。

  懊(讀惱古字通用)

  傷寒懊惱勝怔忡。或實或虛皆胃中。結胸下早陽邪陷。陽明誤下胃虛空。客氣動膈心中燥。梔子湯兼大陷胸。胃中燥屎宜承氣。腹?jié)M頭堅不可攻。

  懊者。謂郁悶不舒也。凡傷寒懊惱。有因短氣煩躁。胸中懊惱。心下因硬則為結胸者大陷胸湯主之。有因舌上白苔。虛煩不得眠。心下懊惱者。此邪熱郁于胸中也。宜梔子豉湯吐之。有因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惱者。必發(fā)黃。宜茵陳蒿湯主之。有因陽明病下后。懊惱而煩。胃中有燥屎者。此邪熱結于胃中也。宜承氣湯攻之。

  奔豚動氣

  奔豚動氣有奇方。左右高低細揣量。去術理中兼用桂。不堪汗下應須詳。

  奔豚者。腎積也。動氣者。謂臟氣不調。肌膚間筑筑跳動。遂藏所主。見于臍之左右上下。

  獨不言當臍者。脾為中州。以行四臟之津液。左右上下皆不可汗下。何況中州。其敢輕動乎。古通用理中湯去術加桂苓為主。以茯苓利水。桂泄奔豚。故宜加用。白術滯氣。故去之。

  臟結

  臟結無陽舌白苔。陰筋急痛引臍來。雖然飲食全如故。下利頻頻不可回。

  除中

  厥而下利當不食。反能食者號除中。此為胃氣無余候。縱有良師莫奏功。

  螈

  螈為引縮為伸。熱極風生并在經。滌熱祛風猶可望。防風通圣散能平。

  筋急而縮為螈。筋緩而伸為。伸縮不已。為螈。俗謂之搐搦是也。此皆熱極生風。

  風主動。故螈。宜以防風通圣散治之。以滌熱而祛風也。

  怫郁

  怫郁陽蒸聚體膚。便堅為實噦為虛。二陽并病容顏赤。承氣參枝各半舒。

  怫郁者。謂陽氣蒸越。形見于頭面體膚之間。聚赤而不散也,凡傷寒怫郁。有因小便不利。時有微熱。大便乍難。怫郁而不得臥者。此為燥屎囊實也。宜承氣湯下之。有因吐下后極虛。

  其人怫郁。復與水發(fā)汗。因而得噦者。此胃中虛也。宜桂枝人參湯主之。有因太陽初得病發(fā)汗不徹。并歸陽明。續(xù)自微汗面赤者。此陽氣怫郁也。宜各半湯主之。

  勞復食復

  傷寒瘥后熱還生。因食因勞輒動經。脈實下之浮即汗。大柴鼠糞氣溫平。

  勞復食復者。謂傷寒新瘥。血氣未平。余熱未盡。因勞動而復作者。名曰勞復。以枳實梔子豉湯及小柴胡湯主之。宜和中以退其熱也。又有因過餐而復發(fā)者。名曰食復。以梔子大黃湯及大柴胡湯主之。通其陽以退其熱也。

  過經不解

  壞病多緣汗下差。過經不解咎醫(yī)家。柴胡湯內加硝治。解表還兼瀉里佳。

  過經不解者。謂傷寒十二日當愈不愈。則再傳。是謂過經。此即傷寒壞病。多因汗下失宜所致。宜柴胡加芒硝湯治之。以解表而攻里也。

  溫瘧

  溫瘧多因壞病成。后寒先熱往來頻。小柴加桂專能治。白虎人參實可平。

  溫瘧者。冬受寒邪。復感春寒而發(fā)也。其脈尺寸俱盛。其癥先熱后寒。或寒熱往來。此寒壞病也。宜小柴胡湯少加薄桂主之。如熱多倍加柴胡。寒多倍加桂枝。若熱甚而煩躁者。

  宜人參白虎湯主之。大抵傷寒溫瘧。不與雜癥同。宜參證治之。

  渴癥

  大渴飲時能一斗。常令止與二三升。若還不與非其治。強飲無疑別病生。脈浮而渴太陽有汗而渴陽明癥??识岳麑偕訇?。三者不同須審定。自非大渴莫與飲。小渴惟宜滋潤爾。

  若是劇飲心下滿。變成水結難調理。

  漱水不欲咽

  陽明口渴苦頭痛。水不下咽將衄血。瘀血停留定發(fā)狂。病家外癥無寒熱。

  按陽明內有熱者。欲飲水。今漱水不欲咽。是熱在經而里無熱也。陽明經氣血俱多。經盛。逼血妄行。故知必作衄也。宜犀角地黃湯及茅花湯主之。無表癥。不寒熱。胸腹?jié)M。口燥渴。漱水不欲咽。小便多者。此為瘀血。必致發(fā)狂。宜桃仁承氣湯。甚者抵當丸。取盡黑色為度也。又少陰脈沉細。手足冷?;驎r煩躁作渴。欲漱水不欲咽者。宜四逆湯主之。又下利厥逆。無脈干嘔、煩渴、欲漱水不欲咽。宜白虎加豬膽汁人尿主之。及唇時不欲咽者。

  宜理中湯加烏梅主之。大抵陰癥發(fā)燥煩渴。不能飲水?;蛴忻銖婏嬒隆A季脧屯??;蝻嬎鴩I?;驀偰娼詢群病Iw無根失守之火。游于咽嗌之間。假作燥渴。則不能飲?;蛴心茱嬎煌?。復欲飲者。熱也。

  背惡寒

  背上惡寒人少會。少陰之病口中和。三陽合病口干燥。以此區(qū)分免致訛。

  背惡寒者。謂身體不惡寒。獨在背上也。經云。背為陽。腹為陰。背惡寒者。陽不足也。然有陰陽二證。若邪熱陷內。消耗津液。故口中干燥。全無滋吐。宜用人參白虎湯主之。

  又中暑亦有背惡寒癥。但面垢自汗。脈虛而伏。亦宜服之。若脾胃素虛之人。遇暑月飲冰水。啖生冷。寒氣蓄聚。陰上乘陽。致寒從背起。冷如掌大。當以溫藥主之。大順散之類是也。

  大順散內用干姜。桂杏還同甘草良。中暑卻宜專服此。井花調服自安康。

  惡寒

  惡寒發(fā)熱發(fā)于陽。陰病憎寒身體涼。解表桂枝并越婢。溫中須索理中湯。

  惡寒一癥。即前云寒邪外束。則惡寒也。此復舉以言之。分別三陽三陰之不同也。若在三陽、則必發(fā)熱。若在三陰、則專惡寒而不發(fā)熱。在三陽則宜解表。如羌活湯、解肌湯、小柴胡湯、各隨證用之。如中三陰則宜理中湯、或四逆湯、皆可選用也。如桂枝湯越婢湯未可輕用。

  汗后惡寒

  汗后惡寒宜芍藥。脈沉發(fā)熱下尤良。四肢疼痛仍兼利。厥冷須投四逆湯。

  傷寒汗后。則寒邪自散。不當惡寒。然汗后猶惡寒者。何也。蓋陽微則惡寒。須芍藥湯以收斂之。倘脈沉屬里。發(fā)熱惡寒者??謨扔蟹e熱。宜下之為良也。若四肢疼痛瀉利厥冷。此陰癥也。宜四逆湯溫之。

  陽經發(fā)熱

  太陽發(fā)熱惡風寒。汗出陽明胃燥干。(有燥屎而干枯)嘔逆項疼身發(fā)熱。醫(yī)家當作少陽看。(太陽當汗陽明當下少陽當和解)

  陰經發(fā)熱

  太陰厥陰皆不熱。惟有少陰間發(fā)熱。陽經發(fā)熱脈浮大。四肢遇暖便閉塞。陰經發(fā)熱脈必沉。下利四肢恒厥逆。

  下后有熱

  曾經下后身發(fā)熱。漸覺胸中成痛結。香豉梔子卻相宜。去病每如湯沃雪。

  頭痛

  三陽往往病頭痛。隨證須知識病因。太陽惡寒宜解表。羌和湯中倍用芎。蒸蒸發(fā)熱陽明熱。

  調胃承氣方最真。少陽受病脈弦細。痛連項角耳中疼。或加口苦兼寒熱。小柴胡癥自分明。

  三陰本沒頭疼痛。頭若疼時屬厥陰。更有停痰能作祟。四肢厥逆痛難禁。

  咽痛

  咽痛陰陽迥不同。咽喉腫痛熱邪攻。脈浮散大或吐血。隨方用藥自然通。陰毒咽痛喉不利。寒邪伏在少陰中。脈來微弱當溫散。半夏桂湯是先鋒。須用四逆加桔梗。治不可紊自見功。

  脅痛

  少陽膽經循脅過。邪入此經痛無那。心下堅滿引脅痛。十棗醫(yī)治定須可。陽明堅滿大便結。項強不食并潮熱。因而轉入少陽經。惟小柴胡湯最功。

  腹?jié)M痛

  腹中滿痛別陰陽。里實須知下最良。脈實有力陽明實。大柴小承總一方。三陽腹?jié)M而急痛。

  脈沉微細里寒藏。附子理中并四逆。對證服藥自然康。三陰下利純清谷。(水瀉洞泄完谷也)里虛已極四神湯。腸鳴泄瀉而腹痛。虛痛還宜小建良。

  燥咽干

  (脾為胃行津液熱則枯)脾中有熱胃干枯??谠镅矢山蛞簾o。宜用白虎加參治。少陽口苦小柴胡。咽干慎不可發(fā)汗。發(fā)汗無津氣愈虛。少陰火威水欲涸??诳鄥s宜承氣需。

  循衣摸床

  傷寒吐下仍不解。大便不利寒熱在。循衣摸床殊不安。獨語猶如見鬼怪。微喘直視不識人。譫語狂言不可駭。大承服后脈強生。忽若清兮死難待。

  煩躁

  傷寒煩躁癥如何。陽明經與少陰科。陽明脈長大便秘。傷寒之候太陽多。陰盛陽虛亦煩躁。

  少陰之癥勿會訛。汗之而煩醫(yī)者誤。病解而煩氣不和。更有虛煩宜竹葉。根據方調治莫蹉跎。

  晝夜偏劇

  衛(wèi)氣循環(huán)不暫停。晝則行陽夜在陰。衛(wèi)獨留陽陽蹺盛。陽盛陰虛夜不寧。衛(wèi)若留陰陰蹺滿。

  陰滿陽虛晝卻寧。暮譫晝了陰虛癥。晝燥陽虛夜氣清。須要調胃各歸分。二氣和諧可漸平。

  多眠

  多眠思癥病形殊。風溫狐惑及柴胡。更有少陰當慎別。須知四者病何如。風溫身熱當自汗。小柴脅滿項強拘。少陰自利但欲寐。狐惑多眠非一途。

  不得眠

  傷寒何事不得眠。汗過胃中干燥煩?;蛞蛲孪绿摕┲隆;蛞虼鬅嵴Z言顛。小便不利正發(fā)渴。心煩少氣苦憂煎。若其水停心下滿。但與豬苓可保痊。傷寒瘥后熱還在。陰來復時陽使然。

  小便不利

  胃中干則無小便。慎勿利之強使然。下焦有熱不通泄。量病時須泄與宣??榷兴帻埡?。

  項強無汗桂枝痊。大抵中遇發(fā)黃者。先利小盒飯使快。陽明汗多津液無。卻以小便利為戒。

  陽若湊之陰分虛。小便難出熱邪拘。傷風不止桂加附。陽明風中小柴胡。

  小便自利

  太陽下焦有熱秘。小腹必滿便不利。小便不利反自利。此是抵當血癥諦。陽明自汗小便結。

  忽若利時津液竭。屎難堅硬不可攻。蜜導用之斯要訣。又問小便何故數。腎與膀胱虛熱作。

  虛不故令小便頻。熱則遲澀相擊搏。有汗不可服桂枝。趺陽浮澀是脾約。胃中不和譫語時。

  調胃承氣宜斟酌。

  大便不利

  大便堅硬或不通。柴胡承氣可收功。亦有不可攻擊者。歌載篇章里癥中。寒則溏泄熱則垢??纱ш庩柼搶嵑颉2鼗鸩患按蠛?。民病溏腸胃訛。

  陰癥

  陰癥身涼二便清。病初自汗不頭疼。也無煩躁也無渴。脈息沉微自可明。

  陽癥

  陽癥身熱頭疼痛。體痛咽干難臥動?;蛴凶d語及尋衣。脈急洪長宜審用。

  表癥

  傷寒表癥是如何。無汗惡寒身熱多。頭項俱疼脈浮取。施方審癥汗之和。

  里癥

  傷寒里癥心腹痛。不惡寒而惡熱蒸。其脈沉數兼自汗。二便秘少下之生。

  陰厥

  陰厥身涼熱不由。二便清滑不煩時。脈來沉浮如端的。三建湯兼四逆宜。

  陽厥

  陽厥時時指爪溫。心煩便閉口干論。脈來沉細中還疾。承氣柴胡最可吞。

  陰癥似陽

  陰癥似陽面色紅。小便清滑大便通。渾身微熱沉遲脈。真武湯兼用理中。

  陽癥似陰

  陽癥身涼冷四肢。小便赤少大便稀。心煩口燥脈沉數。白虎湯兼竹葉奇。

  婦人傷寒

  婦人此病當區(qū)別。身重身輕不同例。產前身重且安胎。產后血虛先補血。惟有柴胡四物湯。庶可調和便安悅。

  婦人熱入血室

  婦人中風六七日。身熱續(xù)續(xù)發(fā)寒。經水適來或適斷。熱隨陰血居其室。晝則明了暮語。狀如見鬼似瘧疾。無犯胃氣及三焦。小柴胡湯尤為的。更刺期門似瀉肝。邪去自然保安吉。切須急療莫遲遲。變癥來時恐莫及。

  傷寒有時氣瘟疫不同

  春氣溫和夏暑熱。秋氣清涼冬凜冽。四時正氣自調勻。不犯寒邪無病孽。冬時嚴寒欲周密。君子深藏宜入室。中而即病曰傷寒。觸冒寒邪成此疾。毒瓦斯入深不即病。至春與夏邪方出。春為溫病夏為暑。變態(tài)無端病非一。若乃時行自不同。蓋是非時之氣失。春時應暖反大寒。夏時應熱偏寒。秋氣清涼大熱來。冬月嚴寒如春日。少長一般病相似。此是時行歸瘟疫。防風通圣扶正氣。九味羌和湯檢一。

  傷寒有四癥相類

  食積寒痰并香港腳。更兼亦有患勞煩。要識四般相類癥。不與傷寒一例看。

  寒痰者。中脘停痰。自中胸滿。但頭不痛。項不強。與傷寒異耳。宜二陳湯主之。

  食積者謂胃中停食。發(fā)熱頭痛。但身不痛氣口緊盛。與傷寒異耳。宜平胃散主之。香港腳者。足受寒濕。頭痛、身熱、肢節(jié)痛、便秘、嘔逆。但腳痛?;蚰[滿。或枯細。與傷寒異耳。宜加減小續(xù)命湯主之。勞煩者。氣血俱虛。燥煩發(fā)熱。但身不痛。頭不痛。不惡寒。脈不浮緊。與傷寒異耳。宜補中益氣湯主之。李東垣內傷外感辨曰。傷于飲食勞復。七情六欲。為內傷。

  傷于風寒暑濕為外感。內傷發(fā)熱。時熱時止。外感發(fā)熱。熱甚不休。內傷惡寒。得暖便解。外感惡寒。雖濃衣烈火不除。內傷惡風。不畏甚風。反畏隙風。外感惡風。見風便惡。

  內傷頭痛。乍痛乍止。外感頭痛。連痛不休。直待表邪傳里方罷。內傷有濕?;虿蛔骺省;蛐幕鸪朔?。亦作燥渴。外感須一二日外。表熱傳里??诜阶骺?。內傷則熱傷氣。四肢沉困無力。倦怠嗜臥。外感則風傷筋。寒傷骨。一身筋骨疼痛。內傷則短氣不足以息。外感則喘壅氣盛有余。內傷則手心熱。外感則手背熱。天氣通于肺鼻者。肺之外候。外感傷寒。則鼻塞。傷風則流涕。然能飲食。口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地氣通于脾口者。脾之外候。內傷則懶言惡食??诓恢?。小便黃赤。大便或秘或泄。左人迎脈主里。內傷則氣口大于人迎。內傷證屬不足。宜溫。宜補。宜和。外感證屬有余。宜汗。宜吐。宜下。若內傷之癥。誤作外感。妄發(fā)其表。重虛元氣。禍如反掌。故立補中益氣湯主之。又有內傷外感兼病者。若內傷重者。宜補養(yǎng)為先。外感重者。宜發(fā)散為急。惟上焦痰嘔。中焦?jié)駸帷畴鯘M者。皆不服補中益氣湯。明醫(yī)雜著云。世間發(fā)熱癥。類傷寒者數種。治各不同。張仲景論傷寒傷風。此外感也。風寒之邪。感于外。自表入里。故宜發(fā)表以解散之。此麻黃桂枝之義也。以其感于冬時之令。寒冷之月。實時發(fā)病。故謂之傷寒。而藥用辛熱以勝寒。若時非寒冷。則藥當有變矣。如春溫之月。則當變以辛涼之藥。夏暑之月。則當變以甘寒苦之藥。又有一種冬溫之病。謂之非其時而有其氣。蓋冬寒時也。而反病溫焉。此天時不正。陽氣反泄。用藥不可溫熱。又有一種時行寒疫。卻在溫暖之時。當溫暖而寒反為病。此亦天時不正。陰氣反逆。用藥不可寒涼。又有一種溫疫熱病。多發(fā)于春夏之間。沿門合境相同者。此天地之癘氣。當隨時令。參氣運。而施治。宜用劉河間辛涼甘苦寒之藥。以清熱解毒。以上諸癥。皆為感天地之邪者。若夫飲食勞倦為內傷元氣。此則真陽下陷。內生虛熱。故東垣發(fā)補中益氣之論。用參等甘溫之味。大補其氣。而提其下陷。此用氣藥以補其不足也。又若勞心好色。內傷真陰。陰血既傷。故陽氣偏勝而變?yōu)榛鹨?。是謂陰虛火旺。勞瘵之癥。故丹溪發(fā)陽有余。陰不足之論。用四物加黃柏知母補其陰。而火自降。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也。補氣補血。皆內傷癥也。一則因陽氣之下陷以升提之。補其氣。一則因陰火之上升。滋其陰。以降下之。

  一升一降。迥然不同矣。又有夏月傷暑之病。雖屬外感。卻類傷寒。與傷寒大異。蓋傷寒則寒邪客表有余之癥。故宜汗之。暑傷氣。元氣為熱所傷。而耗散不足之癥。故宜補之。東垣所謂清暑益氣是也。又有因時暑熱而多食冷物以傷其內?;蜻^取涼風以傷其外。此非暑傷。乃因暑而自致之病。治宜辛熱解表?;蛐翜乩碇兄?。卻與傷寒治法相類者也。凡此數癥。外形相似。實有不同。治法多端。不可或謬。故必審其果為傷寒及寒疫也。則用仲景法。果為溫病及瘟疫也。則用河間法。果為氣虛也。則用東垣法。果為陰虛也。則用丹溪法。

  如是。則庶無差誤以害人矣。今人但見發(fā)熱之癥。一皆認作傷寒外感。率用汗藥以發(fā)其表。

  汗后不解。又用表藥以涼其肌。設是虛癥。豈不死哉。間有頗知發(fā)熱屬虛。而用補藥。則又不知氣血之分?;驓獠《a血。或血病而補氣。誤人多矣。故外感之與內傷。寒病之與熱病。氣虛之與血虛。如冰炭相反。治之若差。則輕病必重。重病不救矣。醫(yī)貫曰。讀傷寒而不讀東垣書。則內傷不明。而殺人多矣。讀東垣書而不讀丹溪書。則陰虛不明。而殺人多矣。東垣脾胃論。深明饑飽勞役發(fā)熱等癥。俱是內傷。悉類傷寒。切戒汗下。以為內傷多而外感少。只須溫補。不必發(fā)散。如外感多而內傷少。溫補中少加發(fā)散。以補中益氣湯為主。如內傷兼寒者。加麻黃。兼風者加桂枝。兼暑者加黃連。兼濕者加羌活。此特陽虛發(fā)熱之一門也。然陰虛發(fā)熱者十有六七。亦類傷寒。今人一見發(fā)熱。則曰傷寒。須用發(fā)散而致死。則曰傷寒之法已窮。余嘗于陰虛發(fā)熱者。見其大熱、面赤、口渴、燥煩、與六味地黃丸一劑。

  即愈。如下部惡寒。足冷。上部渴甚。燥極。或飲而反吐。即如肉桂五味。甚則加附子冷凍飲料。以此活人多矣。此丹溪發(fā)明陰虛發(fā)熱之外。尚遺未盡之旨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