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微言,無謬言;有辯言,無贅言。探道于精曰微;迷道于幽罔以惑世曰謬;析理以明道曰辯;道無所賴以明而漫言之曰贅。
仁、義、禮、樂,圣王固世之道也,雖寡近功而有遠效,世非有桀紂之惡,猶存也。秦人棄禮義而尚功利,雖速得之,必速失之。
圣人之言有盡,圣人之道無窮。圣人處其時事也,不可以有加矣;時變勢殊,圣人應之則反是。是故圣人執(zhí)道不執(zhí)事。然則,圣人有未言、末行者,當以道求之可也。
死合天理之謂仁,死盡人道之謂義。比干剖心,申蒯斷臂,弘演納肝,豫讓吞炭,要諸仁義之途,豈徒然哉!彼茍免者,生也倏忽,延命幾何?一息之差,萬世之謬。既失忠貞之節(jié),終抱忸怩之恥。生也無顏,氣也不揚,與死何殊哉!
人無天地普大之心,則限而不能通,偏而不能公,不足以宰天下之事,亦不足以議天下之道。
或問君子之樂。曰:”順理而行,隨寓而安,無得無喪,以道御之,何不樂!”曰:所由樂?曰:“窮理盡性,通之天人,斯得矣?!痹唬喝撕我怨褬罚吭唬骸暗渺秲人馆p乎其外也,重于外斯失乎其內也。夫人也既重於外也,則夫利害禍福、窮通得喪,日交於前,而勞心以圖之,憂且不及矣,而況于樂乎!”
五行生克之說,始而讖緯托經,求信其術:終而儒者援緯以附於經,此天下之惑,固蔽而不可解矣。
古人之學,先以義理養(yǎng)其心,志於道,據於德,依于仁是也。復以禮樂養(yǎng)其體,聲音養(yǎng)耳,彩色養(yǎng)目,舞蹈養(yǎng)血脈,威儀養(yǎng)動作是也。內外交養(yǎng),德性乃成,由是動合天則,而與道為一矣。今人外無所養(yǎng),而氣之粗鄙者多;內無所養(yǎng),而心之和順者寡。無怪乎圣賢之不多見矣。
離氣無性。氣外有本然之性,諸儒擬議之過也。
正道湮塞,邪說橫行,多由于在上之勢致之。漢光武好圖讖,故當時緯候之流,順風趣附,遂使道之所妄,強以為真;命之所無,的以為有。鄭興、賈逵以扶同貴顯;桓譚、尹敏以乖忤淪棄。嗟乎!貴賤窮通之際,守義乘道,堅而不回者,幾何人哉?中人小生懾于時威,孰能違之,而況寡超明之鑒者乎?卒使天下后世詭圣不經,奸政壞俗,厥誰之咎哉?
性與道合則為善,性與道乖則為惡,是故性出于氣而主乎氣,道出于性而約乎性。
迂儒強執(zhí),不識古今之宜;鄙儒依阿,不顧國家之計;俗儲淺陋,不達治忽之機,皆不堪委任。
不直截語道,而穿鑿以求通,其蔽于成心乎!不普炤于道,而強執(zhí)以求辯,其蔽于私心乎!此二心者,學道之大病也。雖然,祛其偏倚,則私心可亡。學至於成心,則習識堅固,吝其舊學而不舍,雖賢者猶不能辯其惑,而況愚不肖之無識乎?故習識害道。
仁、義、禮、樂,圣王固世之道也,雖寡近功而有遠效,世非有桀紂之惡,猶存也。秦人棄禮義而尚功利,雖速得之,必速失之。
圣人之言有盡,圣人之道無窮。圣人處其時事也,不可以有加矣;時變勢殊,圣人應之則反是。是故圣人執(zhí)道不執(zhí)事。然則,圣人有未言、末行者,當以道求之可也。
死合天理之謂仁,死盡人道之謂義。比干剖心,申蒯斷臂,弘演納肝,豫讓吞炭,要諸仁義之途,豈徒然哉!彼茍免者,生也倏忽,延命幾何?一息之差,萬世之謬。既失忠貞之節(jié),終抱忸怩之恥。生也無顏,氣也不揚,與死何殊哉!
人無天地普大之心,則限而不能通,偏而不能公,不足以宰天下之事,亦不足以議天下之道。
或問君子之樂。曰:”順理而行,隨寓而安,無得無喪,以道御之,何不樂!”曰:所由樂?曰:“窮理盡性,通之天人,斯得矣?!痹唬喝撕我怨褬罚吭唬骸暗渺秲人馆p乎其外也,重于外斯失乎其內也。夫人也既重於外也,則夫利害禍福、窮通得喪,日交於前,而勞心以圖之,憂且不及矣,而況于樂乎!”
五行生克之說,始而讖緯托經,求信其術:終而儒者援緯以附於經,此天下之惑,固蔽而不可解矣。
古人之學,先以義理養(yǎng)其心,志於道,據於德,依于仁是也。復以禮樂養(yǎng)其體,聲音養(yǎng)耳,彩色養(yǎng)目,舞蹈養(yǎng)血脈,威儀養(yǎng)動作是也。內外交養(yǎng),德性乃成,由是動合天則,而與道為一矣。今人外無所養(yǎng),而氣之粗鄙者多;內無所養(yǎng),而心之和順者寡。無怪乎圣賢之不多見矣。
離氣無性。氣外有本然之性,諸儒擬議之過也。
正道湮塞,邪說橫行,多由于在上之勢致之。漢光武好圖讖,故當時緯候之流,順風趣附,遂使道之所妄,強以為真;命之所無,的以為有。鄭興、賈逵以扶同貴顯;桓譚、尹敏以乖忤淪棄。嗟乎!貴賤窮通之際,守義乘道,堅而不回者,幾何人哉?中人小生懾于時威,孰能違之,而況寡超明之鑒者乎?卒使天下后世詭圣不經,奸政壞俗,厥誰之咎哉?
性與道合則為善,性與道乖則為惡,是故性出于氣而主乎氣,道出于性而約乎性。
迂儒強執(zhí),不識古今之宜;鄙儒依阿,不顧國家之計;俗儲淺陋,不達治忽之機,皆不堪委任。
不直截語道,而穿鑿以求通,其蔽于成心乎!不普炤于道,而強執(zhí)以求辯,其蔽于私心乎!此二心者,學道之大病也。雖然,祛其偏倚,則私心可亡。學至於成心,則習識堅固,吝其舊學而不舍,雖賢者猶不能辯其惑,而況愚不肖之無識乎?故習識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