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圣之涂,其要也二端而已矣:澄思寡欲以致睿也;補過從義以日新也。卒以成之,曰誠。
事物沓至,惟有道者能御之,蓋心虛而氣和爾。心虛無先物間之,氣和無客意撓之。無間故能公,無撓故能平,君子可以御天下矣。
從容純熟,與道脗合,化也。學至于化,大之跡泯矣。而曰化而後能有其大,何也?大有跡也,猶有事於外也。在外猶有存亡也,安能保而有之?;瘎t斂於精,貫於一矣。其出入由我也,故謂之有。
萬物累天址,而天地不以為功,故化育不息。天地累圣人,而圣人以為己分,故窮達一道。
圣人之道,貫徹上下。自灑掃應對,以至均平天下,其事理一也。自格物致知,以至精義入神,其學問一也。自悅親信友,以至過化存神,其感應一也。故得其門者,會而極之;異其涂者,由之而不知也。古之人寧學圣人而未至,不欲以一善成名。予竊有慕焉耳。
大識者外偽不能累;大氣者外侮不能動;大德者外物不能遷。
決擇以真,其道乃諄矣;弘毅以安,其德乃天矣;變化以微,其幾乃神矣。
義方以別眾宜,智圓以周眾志,故圣人合道。
圣人弭事於未然,先幾也,仁智之道深矣。其次、幾動而圜之,得失半也。徵於聲色者下也,亦末之也已。
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得天下而不為,非有死而后已之志下能也,蓋絕於仁者矣。
天下之變故,其聚也不可紀,其散也不可一,其來也不可豫,其去也不可逐,其顯設也不可跡,其倚伏也不可究。執(zhí)一德,寧—隅者御之,所不達者廣矣。闉厄遄至,幾於日中冥蔀矣。惟圣人之道術,不固挈於一,而參之,而衡之,而交舞之,而翕張之,而遲速之,而隱括之,譬百川委委,各至於海也。濟務長功,安有窮巳。故曰: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仁者與物貫通而無間者也。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天地之仁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圣人之仁也。故物各得其所謂之仁。
圣人道德之宗正,仁義禮樂之宰攝,世固不獲見之矣。其次,莫如得亞圣者,契道之真,以命令於一世焉。其次,莫如得大賢,嚴於守道,不惑于異端九流,以亂道真焉。下此,隨波徇俗,私智害正者,純疵交葛,吾不知其裨於道也。
人心之靈,貫徹上下。其微妙也,通極于鬼神;其廣遠也,周匝於六合。一有所不知,不足謂之盡性。命則天道發(fā)育萬物者,人不得而與焉。然其情狀變化,不能逃吾所感之通。故圣人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或曰:萬物變化於帝則而不知,何也?曰:欲其知,則非化矣。圣人不伐功、不歸德,下以心語人,行於不得已之區(qū),宅於無所利之涂,不知天下暗而移、忽而變矣,夫誰其知之!此之謂神幾。
道無定在,故圣人因時。堯舜以禪授,湯武以征伐,太甲、成王以繼序。道無窮盡,故圣人有不能。堯舜之事,有羲軒未能行者;三代之事,有堯舜未能行者。
大人治國,周於智而達於幾:視之近若不足,施之遠則有余;即之一若不及,參之萬則適均。下士治國,求快於目前,而遠則有遺;騁志於一偏,而周則或缺,見小而幾迷也。
圣人之心,未嘗忘天下,仁也。耳聞目擊,不忍民之失所也,故隨其所遇,盡心力而為之。舍之則藏,道不合而即去,然亦無固必矣。沮溺之徒則自私,墨翟之徒則失己,要皆固執(zhí)於一隅也。
圣人心有是神,則觸處洞然,故曰聲入心通。圣人心有是理,則隨感而應,故曰左右逢原。
人能體大舜有天下不與之心,則舉世之利益不足動矣。人能體大舜善與人同之心,則一已之智能不足恃矣。
人與天地、鬼神、萬物一氣也,氣一則理一,其大小、幽明、通塞之不齊者,分之殊耳。知分殊、當求其理之一;知理一、當求其分之殊。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與鬼神合其吉兇,與萬物合其情性,能同體故爾。
或問生,曰:氣機也。問死,曰:氣機也。孰機之?曰:大化呼吸之爾。物不求化而化至,故物生而不感;化不為物而物成,故化存而不任。不任者,順而應,無意而游,澹而和樂者也,天之道也。是故圣人之於物也,無喜、無怒、無好、無怨、無得、無喪、無智、無功。
順事者、無滯者也。知時者、應機者也。故圣哲如神。
“敬以直內,義以方外”,見圣人無私智之擾?!安蛔R不知,順帝之則”,見圣人循自然之天。
無我者、圣學之極致也。學之始,在克己寡欲而已矣。寡之又寡,以至于無,則能大同于人而不有已矣。雖天地之度,不過如此。
事物沓至,惟有道者能御之,蓋心虛而氣和爾。心虛無先物間之,氣和無客意撓之。無間故能公,無撓故能平,君子可以御天下矣。
從容純熟,與道脗合,化也。學至于化,大之跡泯矣。而曰化而後能有其大,何也?大有跡也,猶有事於外也。在外猶有存亡也,安能保而有之?;瘎t斂於精,貫於一矣。其出入由我也,故謂之有。
萬物累天址,而天地不以為功,故化育不息。天地累圣人,而圣人以為己分,故窮達一道。
圣人之道,貫徹上下。自灑掃應對,以至均平天下,其事理一也。自格物致知,以至精義入神,其學問一也。自悅親信友,以至過化存神,其感應一也。故得其門者,會而極之;異其涂者,由之而不知也。古之人寧學圣人而未至,不欲以一善成名。予竊有慕焉耳。
大識者外偽不能累;大氣者外侮不能動;大德者外物不能遷。
決擇以真,其道乃諄矣;弘毅以安,其德乃天矣;變化以微,其幾乃神矣。
義方以別眾宜,智圓以周眾志,故圣人合道。
圣人弭事於未然,先幾也,仁智之道深矣。其次、幾動而圜之,得失半也。徵於聲色者下也,亦末之也已。
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得天下而不為,非有死而后已之志下能也,蓋絕於仁者矣。
天下之變故,其聚也不可紀,其散也不可一,其來也不可豫,其去也不可逐,其顯設也不可跡,其倚伏也不可究。執(zhí)一德,寧—隅者御之,所不達者廣矣。闉厄遄至,幾於日中冥蔀矣。惟圣人之道術,不固挈於一,而參之,而衡之,而交舞之,而翕張之,而遲速之,而隱括之,譬百川委委,各至於海也。濟務長功,安有窮巳。故曰: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仁者與物貫通而無間者也。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天地之仁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圣人之仁也。故物各得其所謂之仁。
圣人道德之宗正,仁義禮樂之宰攝,世固不獲見之矣。其次,莫如得亞圣者,契道之真,以命令於一世焉。其次,莫如得大賢,嚴於守道,不惑于異端九流,以亂道真焉。下此,隨波徇俗,私智害正者,純疵交葛,吾不知其裨於道也。
人心之靈,貫徹上下。其微妙也,通極于鬼神;其廣遠也,周匝於六合。一有所不知,不足謂之盡性。命則天道發(fā)育萬物者,人不得而與焉。然其情狀變化,不能逃吾所感之通。故圣人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或曰:萬物變化於帝則而不知,何也?曰:欲其知,則非化矣。圣人不伐功、不歸德,下以心語人,行於不得已之區(qū),宅於無所利之涂,不知天下暗而移、忽而變矣,夫誰其知之!此之謂神幾。
道無定在,故圣人因時。堯舜以禪授,湯武以征伐,太甲、成王以繼序。道無窮盡,故圣人有不能。堯舜之事,有羲軒未能行者;三代之事,有堯舜未能行者。
大人治國,周於智而達於幾:視之近若不足,施之遠則有余;即之一若不及,參之萬則適均。下士治國,求快於目前,而遠則有遺;騁志於一偏,而周則或缺,見小而幾迷也。
圣人之心,未嘗忘天下,仁也。耳聞目擊,不忍民之失所也,故隨其所遇,盡心力而為之。舍之則藏,道不合而即去,然亦無固必矣。沮溺之徒則自私,墨翟之徒則失己,要皆固執(zhí)於一隅也。
圣人心有是神,則觸處洞然,故曰聲入心通。圣人心有是理,則隨感而應,故曰左右逢原。
人能體大舜有天下不與之心,則舉世之利益不足動矣。人能體大舜善與人同之心,則一已之智能不足恃矣。
人與天地、鬼神、萬物一氣也,氣一則理一,其大小、幽明、通塞之不齊者,分之殊耳。知分殊、當求其理之一;知理一、當求其分之殊。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與鬼神合其吉兇,與萬物合其情性,能同體故爾。
或問生,曰:氣機也。問死,曰:氣機也。孰機之?曰:大化呼吸之爾。物不求化而化至,故物生而不感;化不為物而物成,故化存而不任。不任者,順而應,無意而游,澹而和樂者也,天之道也。是故圣人之於物也,無喜、無怒、無好、無怨、無得、無喪、無智、無功。
順事者、無滯者也。知時者、應機者也。故圣哲如神。
“敬以直內,義以方外”,見圣人無私智之擾?!安蛔R不知,順帝之則”,見圣人循自然之天。
無我者、圣學之極致也。學之始,在克己寡欲而已矣。寡之又寡,以至于無,則能大同于人而不有已矣。雖天地之度,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