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ㄏ悼v筆漫書,初無倫次)
詞曲小道。遏云、落塵,遠不暇論。明皇制《春光好》曲而桃杏皆聞,世歌《虞美人》曲而草能按節(jié)以舞,聲之所感,豈其微哉!
南、北二調,天若限之。北之沉雄,南之柔婉,可畫地而知也。北人工篇章,南人工句字。工篇章,故以氣骨勝;工句字,故以色澤勝。
勝國諸賢,蓋氣數(shù)一時之盛。王、關、馬、白,皆大都人也,今求其鄉(xiāng),不能措一語矣。(大都,即今北京。)
《正音譜》中所列元人,各有品目,然不足憑。涵虛子于文理原不甚通,其評語多足付笑。又前八十二人有評,后一百五人漫無可否,筆力竭耳,非真有所甄別其間也。
胡鴻臚言:“元時,臺省元臣、郡邑正官,皆其國人為之;中州人每沉抑下僚,志不獲展,如關漢卿乃太醫(yī)院尹,馬致遠江浙行省務官,宮大用釣臺山長,鄭德輝杭州路吏,張小山首領官,于是多以有用之才,寓于聲歌,以紓其拂郁成慨之懷,所謂不得其平而鳴也。”然其時如貫酸齋、白無咎、楊西庵、胡紫山、盧疏齋、趙松雪、虞邵庵輩,皆昔之宰執(zhí)貴人也,而未嘗不工于詞。以今之宰執(zhí)貴人,與酸齋諸公角而不勝;以今之文人墨士,與漢卿諸君角而又不勝也。蓋勝國時,上下成風,皆以詞為尚,于是業(yè)有專門;今吾輩操管為時文,既無暇染指,迨起家為大官,則不勝功名之念,致仕居鄉(xiāng),又不勝田宅子孫之念,何怪其不能角而勝之也!
人才賦才,各有所近。馬東籬、王實甫,皆勝國名手。馬于《黃粱夢》、《岳陽樓》諸劇,種種妙絕,而一遇麗情,便傷雄勁;王于《西廂》、《絲竹芙蓉亭》之外,作他劇多草草不稱。尺有所短,信然。
古戲不論事實,亦不論理之有無可否,于古人事多損益緣飾為之,然尚存梗概。后稍就實,多本古史傳雜說略施丹堊,不欲脫空杜撰。邇始有捏造無影響之事以欺婦人、小兒看,然類皆優(yōu)人及里巷小人所為,大雅之士亦不屑也。
元人作劇,曲中用事,每不拘時代先后。馬東籬《三醉岳陽樓》,賦呂純陽事也?!炯纳荨壳骸斑@的是燒豬佛印待東坡,抵多少駒驢魏野逢潘閬”。俗子見之,有不訾以為傳唐人用宋事耶?畫家謂王摩詰以牡丹、芙蓉、蓮花同畫一景,畫《袁安高臥圖》有雪里芭蕉,此不可易與人道也。
詞曲本文人能事,亦有不盡然者。周德清撰《中原音韻》,下筆便如葛藤;所作“宰金頭黑腳天鵝”【折桂令】、“燕子來海棠開”【塞兒令】、“臉霞鬢鴉”【朝天子】等曲,又特警策可喜,即文人無以勝之,是殊不可曉也。
南、北二曲,用字不得相混。今南曲中有用“者”字、“兀”字、“您”字、“喒”字,及南曲用北韻,以“白”為“排”,以“壑”為“好”之類,皆大非體也。
元人諸劇,為曲皆佳,而白則猥鄙俚褻,不似文人口吻。蓋由當時皆教坊樂工先撰成間架說白,卻命供奉詞臣作曲,謂之“填詞”。凡樂工所撰,士流恥為更改,故事款多悖理,辭句多不通。不似今作南曲者盡出一手,要不得為諸君子疵也。
北曲方言時用,而南曲不得用者,以北語所被者廣,大略相通,而南則土音各省、郡不同,入曲則不能通曉故也。
元人雜劇,其體變幻者固多,一涉麗情,便關節(jié)大略相同,亦是一短。又古新奇事跡,皆為人做過。今日欲作一傳奇,毋論好手難遇,即求一典故新采可動人者,正亦不易得耳。
元詞選者甚多,然皆后人施手,醇疵不免。惟《太平樂府》系楊澹齋所選,首首皆佳。蓋以元人選元詞,猶唐人之選《中興閑氣》《河洛英靈》二集,具眼故在也。
北人尚余天巧,今所流傳《打棗竿》諸小曲,有妙入神品者;南人苦學之,決不能入。蓋北之《打棗竿》,與吳人之山歌,不必文士,皆北里之俠,或閨閫之秀,以無意得之,猶詩鄭、衛(wèi)諸風,修大雅者反不能作也。
世稱曲手,必曰關、鄭、白、馬,顧不及王,要非定論。稱戲曲曰《荊》、《劉》、《拜》、《殺》,益不可曉,殆優(yōu)人戲單語耳。
唐三百年,詩人如林。元八十年,北詞名家亦不下二百人。明興二百四十年,作南曲錚錚者,指不易多屈,何哉?
古戲必以《西廂》、《琵琶》稱首,遞為桓、文。然《琵琶》終以法讓《西廂》,故當離為雙美,不得合為聯(lián)璧。《琵琶》遣意嘔心,造語刺骨,似非以漫得之者,顧多蕪語、累字,何耶?
《西廂》組艷,《琵琶》修質,其體固然。何元朗并訾之,以為“《西廂》全帶脂粉,《琵琶》專弄學問,殊寡本色?!狈虮旧杏袆俣险咴??過矣!
《拜月》語似草草,然時露機趣;以望《琵琶》,尚隔兩塵;元朗以為勝之,亦非公論。
世傳《拜月》為施君美作,然《錄鬼簿》及《太和正音譜》皆載在漢卿所編八十一本中,不曰君美。君美名惠,杭州人,吳山前坐賈也。南戲自來無三字作目者,蓋漢卿所謂《拜月亭》,系是北劇,或君美演作南戲,遂仍其名不更易耳。
古之優(yōu)人,第以諧謔滑稽供人主喜笑,未有并曲與白而歌舞登場如今之戲子者;又皆優(yōu)人自造科套,非如今日習現(xiàn)成本子,俟主人揀擇,而日日此伎倆也。如優(yōu)孟、優(yōu)旃、后唐莊宗,以迨宋之靖康、紹興,史籍所記,不過“葬馬”、“漆城”、“李天下”、“公冶長”、“二圣環(huán)”等諧語而已。即金章宗時,董解元所為《西廂記》,亦第是一人倚弦索以唱,而間以說白。至元而始有劇戲,如今之所搬演者是。此竅由天地開辟以來,不知越幾百千萬年,俟夷狄主中華,而于是諸詞人一時林立,始稱作者之圣,嗚呼異哉!
南戲曲,從來每人各唱一只。自《拜月》以兩三人合唱,而詞隱諸戲遂多用此格。畢竟是變體,偶一為之可耳。
《琵琶》工處甚多,然時有語病,如第二折【引】“風云太平日”,第三折【引】“春事已無有”,三十一折【引】“也只為我門楣”,皆不成語。又蔡別后,趙氏寂寥可想矣,而曰“翠減祥鸞羅幌,香消寶鴨金爐,楚館云閑,秦樓月冷”,后又曰“寶瑟塵埋,錦被羞鋪,寂寞瓊璁,簫條朱戶”等語,皆過富貴,非趙所宜。二十六折【駐馬聽】“書寄鄉(xiāng)關”二曲,皆本色語,中“著啼痕緘處翠綃斑”二語,及“銀鉤飛動彩云箋”二語,皆不搭色,不得為之護短。至后八折,真?zhèn)岣刚Z?;蛞詾橹旖淘ニm(xù),頭巾之筆,當不誣也。
弇州謂“《琵琶》‘長空萬里’完麗而多蹈襲”,似誠有之。元朗謂其“無蒜酪氣,如王公大人之席,駝峰、熊掌,肥腯盈前,而無蔬、筍、蜆、蛤,遂欠風味?!庇嘀^:使盡廢駝峰、熊掌,抑可以羞王公大人耶?此亦一偏之說也。
古曲自《琵琶》、《香囊》、《連環(huán)》而外,如《荊釵》、《白兔》、《破窯》、《金印》、《躍鯉》、《牧羊》、《殺狗勸夫》等記,其鄙俚淺近,若出一手。豈其時兵革孔棘,人士流離,皆村儒野老涂歌巷詠之作耶?《殺狗》,頃吾友郁藍生為厘韻以飭,而整然就理也,蓋一幸矣。
元初諸賢作北劇,佳手疊見。獨其時未有為今之南戲者,遂不及見其風概,此吾生平一恨!
作北曲者,如王、馬、關、鄭輩,創(chuàng)法甚嚴。終元之世,沿守惟謹,無敢逾越。而作南曲者,如高如施,平仄聲韻,往往離錯。作法于涼,馴至今日,蕩然無復底止,則兩君不得辭作俑之罪,真有幸不幸也。
元朗謂:“《呂蒙正》內‘紅妝艷質,喜得功名遂’,《王祥》內‘夏日炎炎,今個最關情處,路遠迢遙’,《殺狗》內‘千紅百翠’,《江流》內‘崎嶇去路賒’,《南西廂》內‘團圓皎皎’、‘巴到西廂’,《翫江樓》內‘花底黃鸝’,《子母冤家》內‘東野翠煙消’,《詐妮子》內‘春來麗日長’,皆上弦索,正以其辭之工也?!币辔幢厝弧4藬?shù)曲昔人偶打入弦索,非字字合律也。又謂:“寧聲葉而辭不工,無寧辭工而聲不葉?!贝擞屑ぶ?。夫不工,奚以辭為也!
《明珠記》本唐人小說,事極典麗,第曲白類多蕪葛。僅“良宵杳”一套,不特詞句婉俏,而轉折亦委曲可念,弇州所謂“其兄凌明給事助之者”耶?然引曲用調名殊不佳,【尾聲】及后【黃鶯兒】二曲俱俚率不稱,若出兩手,何耶?
《中原音韻》十七宮調,所謂“仙呂宮清新綿邈”等類,蓋謂仙呂宮之調,其聲大都清新綿邈云爾。其云“十七宮調各應于律呂”,“于”字以不嫻文理之故?!短驼糇V》于仙呂等各宮調字下加一“唱”字,系是贅字。然猶可以“唱”代“曲”字,謂某宮之曲,其聲云云也。至弇州加一“宜”字,則大拂理矣!豈作仙呂宮曲與唱仙呂宮曲者,獨宜清新綿邈,而他宮調不必然?以是知蛇足之多,為本文累也。
論曲,當看其全體力量如何,不得以一二韻偶合,而曰某人、某劇、某戲、某句、某句似元人,遂執(zhí)以概其高下。寸疏自不掩尺瑕也。
曲之尚法固矣,若僅如下算子、畫格眼、垛死尸,則趙括之讀父書,故不如飛將軍之橫行匈奴也。
當行本色之說,非始于元,亦非始于曲,蓋本宋嚴滄浪之說詩。滄浪以禪喻詩,其言:“禪道在妙悟,詩道亦然。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有透徹之悟,有一知半解之悟。”又云:“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頭一差,愈騖愈遠。”又云:“須以大乘正法眼為宗,不可令墮入聲聞辟支之果?!敝苏f者,可與語詞道矣。
作詞守成法,尺尺寸寸,句核字研,俾無累功令,易耳。然其至爾力,其中非爾力,故入曲三味,在“巧”之一字。
唱曲欲其無字。即作曲者用綺麗字面,亦須下得恰好,全不見痕跡礙眼,方為合作。若讀去而煙云花鳥、金碧丹翠、橫垛直堆,如攤賣古董,鋪綴百家衣,使人種種可厭,此小家生活,大雅之士所深鄙也。
上去、去上之間,用有其字必不可易而強為避忌,如易“地”為“土”,改“宇”作“廈”,致與上下文生拗不協(xié),甚至文理不通,不若順其自然之為貴耳。
南曲之有陰陽也,其竅今日始開。然此義微之又微,所不易辨,不能字字研其至當。當亦如前取務頭法,將舊曲子令優(yōu)人唱過,但有其字是而唱來卻非其字本音者,即是宜陰用陽、宜陽用陰之故,較可尋繹而得之也。
揭調之說,不特今曲為然。楊用修《詩話》云:“樂府家謂揭調者,高調也。高駢詩:‘公子邀歡月滿樓,佳人揭調唱《伊州》。便從席上西風起,直到蕭關水盡頭?!眲t唐時之歌曲,可想見矣。
凡曲之調,聲各不同,已備載前十七宮調下。至各韻為聲,亦各不同。如東鐘之洪,江陽、皆來、蕭豪之響,歌戈、家麻之和,韻之最美聽者。寒山、桓歡、先天之雅,庚青之清,尤侯之幽,次之。齊微之弱,魚模之混,真文之緩,車遮之用雜入聲,又次之。支思之萎而不振,聽之令人不爽。至侵尋、監(jiān)咸、廉纖,開之則非其字,閉之則不宜口吻,勿多用可也。
作散套較傳奇更難。傳奇各有本等事頭鋪襯,散套鑿空為之。散套中登臨、游賞之詞較易,閨情尤難,蓋閨情古之作者甚多,好意、好語,皆為人所道,不易脫此窠臼故也。白樂天作詩,必令老嫗聽之,問曰:“解否?”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作劇戲,亦須令老嫗解得,方入眾耳,此即本色之說也。
劇戲之道,出之貴實,而用之貴虛?!睹髦椤?、《浣紗》、《紅拂》、《玉合》,以實而用實者也;《還魂》、“二夢”,以虛而用實者也。以實而用實也易,以虛而用實也難。
劇戲之行與不行,良有其故。庸下優(yōu)人,遇文人之作,不惟不曉,亦不易入口。村俗戲本,正與其見識不相上下,又鄙猥之曲,可令不識字人口授而得,故爭相演習,以適從其便。以是知過施文彩,以供案頭之積,亦非計也。
世多歌之曲,而難可讀之曲。歌則易以聲掩詞,而讀則不能掩也。
世有不可解之詩,而不可令有不可解之曲。曲之不可解,非入方言,則用僻事之故也?!昂鷱P[口巠]”、“兩喬才”,此方言也?!绊n景陽”、“大來頭”,此僻事也。作南戲,而兩語皆南人所不識,皆曲之病也。
古戲如《荊》、《劉》、《拜》、《殺》等,傳之幾二三百年,至今不廢。以其時作者少,又優(yōu)人戲眾,無此等名目便以為缺典,故幸而久傳。若今新戲日出,人情復厭常喜新,故不過數(shù)年,即棄閣不行,此世數(shù)之變也。
作曲如生人耳目口鼻,非不犁然各具,然西施、嫫母,妍丑殊觀,王公、廝養(yǎng),貴賤異等,墮地以來,根器區(qū)別,欲勉強一分,幾而及之,必不可得也。
唐之絕句,唐之曲也,而其法宋人不傳。宋之詞,宋之曲也,而其法元人不傳。以至金、元人之北詞也,而其法今復不能悉傳。是何以故哉?國家經一番變遷,則兵燹流離,性命之不保,遑習此太平娛樂事哉。今日之南曲,他日其法之傳否,又不知作何底止也!為嘅!且懼!
詞曲小道。遏云、落塵,遠不暇論。明皇制《春光好》曲而桃杏皆聞,世歌《虞美人》曲而草能按節(jié)以舞,聲之所感,豈其微哉!
南、北二調,天若限之。北之沉雄,南之柔婉,可畫地而知也。北人工篇章,南人工句字。工篇章,故以氣骨勝;工句字,故以色澤勝。
勝國諸賢,蓋氣數(shù)一時之盛。王、關、馬、白,皆大都人也,今求其鄉(xiāng),不能措一語矣。(大都,即今北京。)
《正音譜》中所列元人,各有品目,然不足憑。涵虛子于文理原不甚通,其評語多足付笑。又前八十二人有評,后一百五人漫無可否,筆力竭耳,非真有所甄別其間也。
胡鴻臚言:“元時,臺省元臣、郡邑正官,皆其國人為之;中州人每沉抑下僚,志不獲展,如關漢卿乃太醫(yī)院尹,馬致遠江浙行省務官,宮大用釣臺山長,鄭德輝杭州路吏,張小山首領官,于是多以有用之才,寓于聲歌,以紓其拂郁成慨之懷,所謂不得其平而鳴也。”然其時如貫酸齋、白無咎、楊西庵、胡紫山、盧疏齋、趙松雪、虞邵庵輩,皆昔之宰執(zhí)貴人也,而未嘗不工于詞。以今之宰執(zhí)貴人,與酸齋諸公角而不勝;以今之文人墨士,與漢卿諸君角而又不勝也。蓋勝國時,上下成風,皆以詞為尚,于是業(yè)有專門;今吾輩操管為時文,既無暇染指,迨起家為大官,則不勝功名之念,致仕居鄉(xiāng),又不勝田宅子孫之念,何怪其不能角而勝之也!
人才賦才,各有所近。馬東籬、王實甫,皆勝國名手。馬于《黃粱夢》、《岳陽樓》諸劇,種種妙絕,而一遇麗情,便傷雄勁;王于《西廂》、《絲竹芙蓉亭》之外,作他劇多草草不稱。尺有所短,信然。
古戲不論事實,亦不論理之有無可否,于古人事多損益緣飾為之,然尚存梗概。后稍就實,多本古史傳雜說略施丹堊,不欲脫空杜撰。邇始有捏造無影響之事以欺婦人、小兒看,然類皆優(yōu)人及里巷小人所為,大雅之士亦不屑也。
元人作劇,曲中用事,每不拘時代先后。馬東籬《三醉岳陽樓》,賦呂純陽事也?!炯纳荨壳骸斑@的是燒豬佛印待東坡,抵多少駒驢魏野逢潘閬”。俗子見之,有不訾以為傳唐人用宋事耶?畫家謂王摩詰以牡丹、芙蓉、蓮花同畫一景,畫《袁安高臥圖》有雪里芭蕉,此不可易與人道也。
詞曲本文人能事,亦有不盡然者。周德清撰《中原音韻》,下筆便如葛藤;所作“宰金頭黑腳天鵝”【折桂令】、“燕子來海棠開”【塞兒令】、“臉霞鬢鴉”【朝天子】等曲,又特警策可喜,即文人無以勝之,是殊不可曉也。
南、北二曲,用字不得相混。今南曲中有用“者”字、“兀”字、“您”字、“喒”字,及南曲用北韻,以“白”為“排”,以“壑”為“好”之類,皆大非體也。
元人諸劇,為曲皆佳,而白則猥鄙俚褻,不似文人口吻。蓋由當時皆教坊樂工先撰成間架說白,卻命供奉詞臣作曲,謂之“填詞”。凡樂工所撰,士流恥為更改,故事款多悖理,辭句多不通。不似今作南曲者盡出一手,要不得為諸君子疵也。
北曲方言時用,而南曲不得用者,以北語所被者廣,大略相通,而南則土音各省、郡不同,入曲則不能通曉故也。
元人雜劇,其體變幻者固多,一涉麗情,便關節(jié)大略相同,亦是一短。又古新奇事跡,皆為人做過。今日欲作一傳奇,毋論好手難遇,即求一典故新采可動人者,正亦不易得耳。
元詞選者甚多,然皆后人施手,醇疵不免。惟《太平樂府》系楊澹齋所選,首首皆佳。蓋以元人選元詞,猶唐人之選《中興閑氣》《河洛英靈》二集,具眼故在也。
北人尚余天巧,今所流傳《打棗竿》諸小曲,有妙入神品者;南人苦學之,決不能入。蓋北之《打棗竿》,與吳人之山歌,不必文士,皆北里之俠,或閨閫之秀,以無意得之,猶詩鄭、衛(wèi)諸風,修大雅者反不能作也。
世稱曲手,必曰關、鄭、白、馬,顧不及王,要非定論。稱戲曲曰《荊》、《劉》、《拜》、《殺》,益不可曉,殆優(yōu)人戲單語耳。
唐三百年,詩人如林。元八十年,北詞名家亦不下二百人。明興二百四十年,作南曲錚錚者,指不易多屈,何哉?
古戲必以《西廂》、《琵琶》稱首,遞為桓、文。然《琵琶》終以法讓《西廂》,故當離為雙美,不得合為聯(lián)璧。《琵琶》遣意嘔心,造語刺骨,似非以漫得之者,顧多蕪語、累字,何耶?
《西廂》組艷,《琵琶》修質,其體固然。何元朗并訾之,以為“《西廂》全帶脂粉,《琵琶》專弄學問,殊寡本色?!狈虮旧杏袆俣险咴??過矣!
《拜月》語似草草,然時露機趣;以望《琵琶》,尚隔兩塵;元朗以為勝之,亦非公論。
世傳《拜月》為施君美作,然《錄鬼簿》及《太和正音譜》皆載在漢卿所編八十一本中,不曰君美。君美名惠,杭州人,吳山前坐賈也。南戲自來無三字作目者,蓋漢卿所謂《拜月亭》,系是北劇,或君美演作南戲,遂仍其名不更易耳。
古之優(yōu)人,第以諧謔滑稽供人主喜笑,未有并曲與白而歌舞登場如今之戲子者;又皆優(yōu)人自造科套,非如今日習現(xiàn)成本子,俟主人揀擇,而日日此伎倆也。如優(yōu)孟、優(yōu)旃、后唐莊宗,以迨宋之靖康、紹興,史籍所記,不過“葬馬”、“漆城”、“李天下”、“公冶長”、“二圣環(huán)”等諧語而已。即金章宗時,董解元所為《西廂記》,亦第是一人倚弦索以唱,而間以說白。至元而始有劇戲,如今之所搬演者是。此竅由天地開辟以來,不知越幾百千萬年,俟夷狄主中華,而于是諸詞人一時林立,始稱作者之圣,嗚呼異哉!
南戲曲,從來每人各唱一只。自《拜月》以兩三人合唱,而詞隱諸戲遂多用此格。畢竟是變體,偶一為之可耳。
《琵琶》工處甚多,然時有語病,如第二折【引】“風云太平日”,第三折【引】“春事已無有”,三十一折【引】“也只為我門楣”,皆不成語。又蔡別后,趙氏寂寥可想矣,而曰“翠減祥鸞羅幌,香消寶鴨金爐,楚館云閑,秦樓月冷”,后又曰“寶瑟塵埋,錦被羞鋪,寂寞瓊璁,簫條朱戶”等語,皆過富貴,非趙所宜。二十六折【駐馬聽】“書寄鄉(xiāng)關”二曲,皆本色語,中“著啼痕緘處翠綃斑”二語,及“銀鉤飛動彩云箋”二語,皆不搭色,不得為之護短。至后八折,真?zhèn)岣刚Z?;蛞詾橹旖淘ニm(xù),頭巾之筆,當不誣也。
弇州謂“《琵琶》‘長空萬里’完麗而多蹈襲”,似誠有之。元朗謂其“無蒜酪氣,如王公大人之席,駝峰、熊掌,肥腯盈前,而無蔬、筍、蜆、蛤,遂欠風味?!庇嘀^:使盡廢駝峰、熊掌,抑可以羞王公大人耶?此亦一偏之說也。
古曲自《琵琶》、《香囊》、《連環(huán)》而外,如《荊釵》、《白兔》、《破窯》、《金印》、《躍鯉》、《牧羊》、《殺狗勸夫》等記,其鄙俚淺近,若出一手。豈其時兵革孔棘,人士流離,皆村儒野老涂歌巷詠之作耶?《殺狗》,頃吾友郁藍生為厘韻以飭,而整然就理也,蓋一幸矣。
元初諸賢作北劇,佳手疊見。獨其時未有為今之南戲者,遂不及見其風概,此吾生平一恨!
作北曲者,如王、馬、關、鄭輩,創(chuàng)法甚嚴。終元之世,沿守惟謹,無敢逾越。而作南曲者,如高如施,平仄聲韻,往往離錯。作法于涼,馴至今日,蕩然無復底止,則兩君不得辭作俑之罪,真有幸不幸也。
元朗謂:“《呂蒙正》內‘紅妝艷質,喜得功名遂’,《王祥》內‘夏日炎炎,今個最關情處,路遠迢遙’,《殺狗》內‘千紅百翠’,《江流》內‘崎嶇去路賒’,《南西廂》內‘團圓皎皎’、‘巴到西廂’,《翫江樓》內‘花底黃鸝’,《子母冤家》內‘東野翠煙消’,《詐妮子》內‘春來麗日長’,皆上弦索,正以其辭之工也?!币辔幢厝弧4藬?shù)曲昔人偶打入弦索,非字字合律也。又謂:“寧聲葉而辭不工,無寧辭工而聲不葉?!贝擞屑ぶ?。夫不工,奚以辭為也!
《明珠記》本唐人小說,事極典麗,第曲白類多蕪葛。僅“良宵杳”一套,不特詞句婉俏,而轉折亦委曲可念,弇州所謂“其兄凌明給事助之者”耶?然引曲用調名殊不佳,【尾聲】及后【黃鶯兒】二曲俱俚率不稱,若出兩手,何耶?
《中原音韻》十七宮調,所謂“仙呂宮清新綿邈”等類,蓋謂仙呂宮之調,其聲大都清新綿邈云爾。其云“十七宮調各應于律呂”,“于”字以不嫻文理之故?!短驼糇V》于仙呂等各宮調字下加一“唱”字,系是贅字。然猶可以“唱”代“曲”字,謂某宮之曲,其聲云云也。至弇州加一“宜”字,則大拂理矣!豈作仙呂宮曲與唱仙呂宮曲者,獨宜清新綿邈,而他宮調不必然?以是知蛇足之多,為本文累也。
論曲,當看其全體力量如何,不得以一二韻偶合,而曰某人、某劇、某戲、某句、某句似元人,遂執(zhí)以概其高下。寸疏自不掩尺瑕也。
曲之尚法固矣,若僅如下算子、畫格眼、垛死尸,則趙括之讀父書,故不如飛將軍之橫行匈奴也。
當行本色之說,非始于元,亦非始于曲,蓋本宋嚴滄浪之說詩。滄浪以禪喻詩,其言:“禪道在妙悟,詩道亦然。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有透徹之悟,有一知半解之悟。”又云:“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頭一差,愈騖愈遠。”又云:“須以大乘正法眼為宗,不可令墮入聲聞辟支之果?!敝苏f者,可與語詞道矣。
作詞守成法,尺尺寸寸,句核字研,俾無累功令,易耳。然其至爾力,其中非爾力,故入曲三味,在“巧”之一字。
唱曲欲其無字。即作曲者用綺麗字面,亦須下得恰好,全不見痕跡礙眼,方為合作。若讀去而煙云花鳥、金碧丹翠、橫垛直堆,如攤賣古董,鋪綴百家衣,使人種種可厭,此小家生活,大雅之士所深鄙也。
上去、去上之間,用有其字必不可易而強為避忌,如易“地”為“土”,改“宇”作“廈”,致與上下文生拗不協(xié),甚至文理不通,不若順其自然之為貴耳。
南曲之有陰陽也,其竅今日始開。然此義微之又微,所不易辨,不能字字研其至當。當亦如前取務頭法,將舊曲子令優(yōu)人唱過,但有其字是而唱來卻非其字本音者,即是宜陰用陽、宜陽用陰之故,較可尋繹而得之也。
揭調之說,不特今曲為然。楊用修《詩話》云:“樂府家謂揭調者,高調也。高駢詩:‘公子邀歡月滿樓,佳人揭調唱《伊州》。便從席上西風起,直到蕭關水盡頭?!眲t唐時之歌曲,可想見矣。
凡曲之調,聲各不同,已備載前十七宮調下。至各韻為聲,亦各不同。如東鐘之洪,江陽、皆來、蕭豪之響,歌戈、家麻之和,韻之最美聽者。寒山、桓歡、先天之雅,庚青之清,尤侯之幽,次之。齊微之弱,魚模之混,真文之緩,車遮之用雜入聲,又次之。支思之萎而不振,聽之令人不爽。至侵尋、監(jiān)咸、廉纖,開之則非其字,閉之則不宜口吻,勿多用可也。
作散套較傳奇更難。傳奇各有本等事頭鋪襯,散套鑿空為之。散套中登臨、游賞之詞較易,閨情尤難,蓋閨情古之作者甚多,好意、好語,皆為人所道,不易脫此窠臼故也。白樂天作詩,必令老嫗聽之,問曰:“解否?”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作劇戲,亦須令老嫗解得,方入眾耳,此即本色之說也。
劇戲之道,出之貴實,而用之貴虛?!睹髦椤?、《浣紗》、《紅拂》、《玉合》,以實而用實者也;《還魂》、“二夢”,以虛而用實者也。以實而用實也易,以虛而用實也難。
劇戲之行與不行,良有其故。庸下優(yōu)人,遇文人之作,不惟不曉,亦不易入口。村俗戲本,正與其見識不相上下,又鄙猥之曲,可令不識字人口授而得,故爭相演習,以適從其便。以是知過施文彩,以供案頭之積,亦非計也。
世多歌之曲,而難可讀之曲。歌則易以聲掩詞,而讀則不能掩也。
世有不可解之詩,而不可令有不可解之曲。曲之不可解,非入方言,則用僻事之故也?!昂鷱P[口巠]”、“兩喬才”,此方言也?!绊n景陽”、“大來頭”,此僻事也。作南戲,而兩語皆南人所不識,皆曲之病也。
古戲如《荊》、《劉》、《拜》、《殺》等,傳之幾二三百年,至今不廢。以其時作者少,又優(yōu)人戲眾,無此等名目便以為缺典,故幸而久傳。若今新戲日出,人情復厭常喜新,故不過數(shù)年,即棄閣不行,此世數(shù)之變也。
作曲如生人耳目口鼻,非不犁然各具,然西施、嫫母,妍丑殊觀,王公、廝養(yǎng),貴賤異等,墮地以來,根器區(qū)別,欲勉強一分,幾而及之,必不可得也。
唐之絕句,唐之曲也,而其法宋人不傳。宋之詞,宋之曲也,而其法元人不傳。以至金、元人之北詞也,而其法今復不能悉傳。是何以故哉?國家經一番變遷,則兵燹流離,性命之不保,遑習此太平娛樂事哉。今日之南曲,他日其法之傳否,又不知作何底止也!為嘅!且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