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簡介

文史通義 作者:(清)章學誠


  章學誠(1738-1801年),字實齋,號少巖,浙江會稽(今紹興市)人,是我國封建社會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學評論家。他的代表作《文史通義》和劉知幾的《史通》一直被視作我國古代史學理論的雙璧?!段氖吠x》是章學誠對史學貢獻最大的著作。他35歲開始撰寫此書,并立下要"成一家之言"的宏偉目標。此書分內(nèi)篇、外篇和雜篇三部分。其中《浙東學術(shù)》一篇,成于逝世前一年??梢娫摃鰩缀鯕v30年之久。嚴格地說,直到逝世,全書并未完成,像很重要的《圓通》、《春秋》等篇,雖早有計劃,終未撰成。而今天人們看到的也僅是內(nèi)外兩篇。由于該書無嚴格義例,而全書在作者生前既未最后定稿,又未排定篇目,為后人留下難題。作者生前曾講過,想在去世前對自己著作加以整理,最后審錄定稿,但未能如愿,臨終前數(shù)月,只得將全部文稿委托友人王宗炎代為校定?,F(xiàn)今流傳的劉氏嘉業(yè)堂刻《章氏遺書》,就是依據(jù)王氏所編之目加以補訂刊行的。章氏次子華紱對此書編排并不滿意,所以于道光十二年(1832)在開封另行編印了"大梁本"《文史通義》,并在序中說,王氏所編之目并不符合其先人之意。后來流傳的《文史通義》,主要就是《章氏遺書》本和"大梁本"兩種,而以后者流傳最廣。

  《文史通義》是一部縱論文史,品評古今學術(shù)的著作。它不僅是史學園地里的奇葩,而且也是文學批評園地里不可多得的佳作。此書要為著作之林校讎得失,品藻流別,進而討論筆削大旨,故皆用辯駁評論的體裁為寫作方法,而其中心則側(cè)重于史。由于它是"文""史"通義,綜合討論文史理論問題,因而其內(nèi)容就不像《史通》主要論史,《文心雕龍》主要論文那么單一。除部分篇目是分別論述文史外,好多都是文史兼論。所以要嚴格劃分哪些是專門論文,哪些是專門論史,是比較困難的。事實上除評論文史之外,還有許多篇屬于哲學范疇,反映作者對客觀世界的看法。正因為全書內(nèi)容比較龐雜,因而有的學者把它看作是一部學術(shù)史,這是不太確切的。

  章學誠在學術(shù)貢獻上最能體現(xiàn)其"成一家之言"精神的有三個方面;一是史學理論上的突破,二是方志學的奠基,三是校讎學的系統(tǒng)與完善。而一二兩大方面的內(nèi)容則全在《文史通義》之中。他那豐富的史學理論,在許多方面都確實做到了后來居上,而這許多方面也確實都超過了劉知幾。首先重視史義的研究,并從理論上強調(diào)其重要性,這在古代史家當中章學誠是第一人??鬃幼鳌洞呵铩?,記齊桓、晉文爭霸之事,通過事實體現(xiàn)孔子的觀點和目的。孔子也曾講過通過史事實現(xiàn)史義,但并未作理論上的論述。杰出史學評論家劉知幾的論述重點則是歷史編纂學的史學方法論,因而理論上論述史義的重要性便落在章氏身上。正如他自己所言:"劉言史法,吾言史意;劉議館局纂修,吾議一家著述。"(《文史通義新編》外篇三,《家書》二)他所以要重視史義,是因為"史所貴者義也,而所具者事也,所憑者文也。"(同上書內(nèi)篇五《史德》)他認為事是對歷史事實的記載,文則是觀點與事實的表現(xiàn)形式,而觀點又是反映作史者的政治主張與政治立場,因此,"史義"的重要就可想而知了。史家編寫歷史,必須用明確的觀點記載歷史,總結(jié)經(jīng)驗。

  其次,提出史家必須具備史德,劉知幾提出良史必備才、學、識三長,千百年來一直成為衡量優(yōu)秀史家標準,章氏在《史德》篇中對此首先加以肯定,又指出根據(jù)他的研究,單具"三長"還不足以稱良史,作為史家,還必須具備"史德"。什么是"史德"?就是著書者之心術(shù),指史家作史,能否忠實于客觀事實,做到"善惡必書,務求公正"的一種品德。他說:"史之義出于天,而史之文不能不籍人力以成之","故曰心術(shù)不可不慎也。"(同上書內(nèi)篇五《史德》)特別是"慎辨于天人之際,盡其天而不益以人"的要求把我國古代史學領域"據(jù)事直書"傳統(tǒng)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這個新的杰出思想,正是對古往今來歷史經(jīng)驗的大總結(jié)。

  第三,對"六經(jīng)皆史"思想的大發(fā)揮。"六經(jīng)皆史"說不是章氏首先提出,但他對這一思想發(fā)揮得最全面、最徹底。他指出《六經(jīng)》原來也都是先王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況且古代并無經(jīng)史之分,把儒家六部著作推上神圣經(jīng)書寶座,那是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以后之事,從此《六經(jīng)》就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人民的思想基礎。

  第四,為我國方志學奠基。該書外篇四至六都是方志論文。章氏雖長于史學,但從未得到清政府的重用。因此他把自己的史學理論,用于編修方志的實踐中。編修方志在他一生活動中占有相當重要地位,并使他成為方志學建立的極關(guān)重要人物。梁啟超把他譽為我國"方志之祖"、"方志之圣"。80年代全國修志熱潮興起后,他的方志學說還被用來當作啟蒙理論學習,《文史通義》也成為非談不可、非讀不行的熱門了。

  但該書內(nèi)容龐雜,結(jié)構(gòu)松弛,又缺少中心議題,各篇之間可以說互不關(guān)聯(lián),這也許是因為作者一生生活極不安定,全部著作幾乎都寫于"車塵馬足之間"的緣故。

  倉修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