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紙死
總敘
【爾雅】
崩,薨,無祿,卒,殂落,殪,死也。邢《疏釋》曰:此皆死之別稱也?!肚Y》云: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鄭注》云:異死名者,為人褻,云無知,若猶不同然也。自上顛壞,曰崩。薨,顛壞之聲。卒,終也。不祿,不終其祿,死之言,澌也,精神澌盡也。又曰:壽考曰卒,短折曰不祿?!多嵶ⅰ吩疲旱摚^有德行任為大夫士,而不為者,老而死,從大夫之稱,少而死,從士之稱,此云無祿者,即彼之不祿也。殂落者,李巡曰:殂落,堯死之稱。郭云:古者死亡,尊卑同稱耳。故《尚書》堯曰:殂落。舜曰:陟方。乃死者,皆《虞書》、《舜典》文也。謂之殂落者,蓋殂為往也。言人命盡而往落者,若草木葉落也。殪者,卑隱九年《左傳》云,衷戎師前后擊之,盡殪。柱注云:殪,死也。
【禮記】
《曲禮?上》曰: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鄭玄注》曰:山巔壞曰崩,薨,崩之聲也。卒,終也。不祿,不充其祿也,死之言,澌也,精神澌盡也。死寇曰兵,異于凡人,當(dāng)饗祿其后也。壽考曰卒,短折曰不祿,老而死,從大夫之稱;少而死,從士之稱也。
【春秋說題辭】
天子曰崩,崩之為言殞也。諸侯稱薨,薨之為言奄然而亡。大夫曰卒,精輝終卒,卒之為言絕,絕于邦也。士曰不祿,失其忠也,不祿之言削名章也。庶人曰死,魂魄去心,死之為言,精爽窮也。
【五經(jīng)通義】
曰崩薨從何王以來乎?曰:從周。何以言之?《尚書》曰:放勛乃殂落。舜曰:陟方乃死。武王既王,是以知武王以前未稱崩薨也。至成王太平,乃制崩薨之著。《尚書》曰:翌日乙丑成王崩。《釋名》曰:漢以來謂死為物故,言其諸物皆就朽也。
【論語】
《子罕篇》: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以矣哉!由之行詐也,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季路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劉向說苑】
子貢問夫子,人死有知,將無知也??鬃釉唬何嵊运廊擞兄?,恐孝子妨生以送死也;吾欲言死人無知也,恐不孝子孫棄親不葬也。賜欲知人死,有時將無知也。死徐自知之,猶未晚也。又曰:莊子之楚,見窮髑髏,骨堯然有形,檄以馬捶,因而問之曰: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將子有亡國之事,钅夫鉞之誅,而為此乎?于是語卒,援髑髏枕而臥。夜半髑髏見夢曰:子之談?wù)撸妻q士。諸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則無此矣。子欲聞死之說乎?莊子曰:然。髑髏曰: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縱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
【無能子】
《無憂篇》:夫人大惡者死也,形骸不搖而偃者也。夫形骸血肉耳目不能虛而靈,則非生之具也。故不待不搖而偃,則曰死。方搖而趨,本死矣。所以搖而趨者,憑于本不死者耳。非能自搖而趨者,形骸本死,則非合死。非合死,無死矣。死者,人之大惡也。無死可惡,則形骸之外,何足汨吾之至和哉!
【史記】
曰:范睢說秦昭王曰,夫以烏獲任鄙之力,荊成孟賁許慎曰:荊成,勇士也。孟賁,衛(wèi)人。慶忌夏育之勇焉,而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
【程氏遺書】
死者不可謂有知,不可謂無知。
【上蔡語錄】
余問死生之說,謝子曰:人死時氣盡也。曰:有鬼神否?謝子曰:余當(dāng)時亦曾問明道先生,明道曰,待向你道無來,你怎生信得,及待向你道有來,你但去尋討看。謝曰:此便是答底語。又曰:橫渠說得來別,這個便是天地間妙用,須是將來做個題目入思議始得,講說不濟事。曰:沉魂滯魄影響底事如何?曰:須是自家看得破始得,張亢郡君化去,嘗來附語,亢所知事,皆能言之??阂蝗辗脚c道士圍棋,又自外來,亢欲接之,道士封一棋子,令將去問之,張不知數(shù),便道不得。乃曰:許多時共你做夫婦,今日卻信一道士胡說,我今后更不來。又如紫姑神,不識字底把著寫不得,不信底把著寫不得,推此可以見矣。曰:先王祭享鬼神則甚,曰:是他意思別。三日齋,五日戒,求諸陰陽四方上下,蓋是要集自家精神,所以格有廟,必于萃與渙。言之;如武王伐商,所過名山大川致禱,山川何知?武王禱之者以此。雖然,如是以為有,亦不可。以為無,亦不可。這里有妙理,于若有若無之間,須斷置得去始得。曰:如此卻是鶻突也。謝子曰:不是鶻突,自家要有便有,自家要無便無始得。鬼神在虛空中辟塞滿,觸目皆是,為他是天地間妙用,祖考精神便是自家精神。知命雖淺近,也要信得及。將來做田地,就上面下工夫。余初及第,年歲前夢入內(nèi)庭,不見神宗,而太子涕泣。及釋褐時,神宗晏駕,哲廟嗣位,如此事直不把來草草看,卻萬事真實有命,人力計較不得。吾平生未嘗干人,在書局亦不謁執(zhí)政?;騽裰釋υ唬核材芴砧F我,自有命在。若信不及,風(fēng)吹草動,便生恐懼憂喜,枉做卻閑工夫,枉用卻閑心力。信得命及,便養(yǎng)得氣不折挫。
【朱子語錄】
劉用之云:人之禱天地山川,是以我之有感彼之有。子孫之祭祖先,以我之有感他之無。文公曰:神祗之氣,常伸而不已;人鬼之氣,則消散而無余矣。其消散亦有久速之異,人有不伏其死者,所以既死,而此氣不散,為妖為怪,如人之兇死,及僧道之人,既死而不散。僧道務(wù)養(yǎng)精神,所以凝聚不散。若圣賢則安于死,豈有不散而為神怪者乎?如黃帝,堯,舜,不聞其既死而為靈怪者也。嘗見輔漢卿說,某人死,其氣溫溫然薰蒸滿室,數(shù)日不散,是他氣盛,所以死時如此。劉元城死時,風(fēng)雷轟于正寢,云霧晦冥,少頃辨色,而公已端坐薨矣。他是甚么樣氣魄。或曰:莫是元城之忠,感動天地之氣否?文公曰:只是元城之氣自散耳。他養(yǎng)得此氣剛大,所以散時如此。祭義云:其氣發(fā)揚于上為昭明,熏蒿凄愴,此百物之精也。此數(shù)句說盡了,人死時,其魂氣發(fā)揚于上昭明,是人死時自有一般光景,熏蒿即前云溫溫之氣也。凄愴是一般蕭然之氣,令人凄愴。如漢武帝時,神君來則風(fēng)肅然者是也。此皆萬物之精,既死而散也。
【晦庵續(xù)錄】
問有人死而氣不散者,何也,曰:他是不伏死,如自刑自害者,皆是未伏死。又更聚得這精神,安于死者,便自無,何曾見堯舜做鬼來。曾見人說,有人死,其室中皆溫暖,便是氣之散,《禮記》云:其氣發(fā)揚于上為昭明,熏蒿凄愴,此百物之精也。昭明,是精光。熏蒿是暖氣,凄愴是慘忄栗者,如《漢書?李少君招魂》云:其氣肅然。死而氣散,泯然無跡者,是其常道理。屬地有托生者,是偶然聚得氣不散,又怎生去湊著那生氣便再生,然非其常也。伊川云:《左傅》:伯有為厲,又別是一理。
自古有死
【識遺】
世俗惑佛老者,期不死復(fù)生。然孔子曰:自古皆有死。老子曰:人生大期,以百二十年為節(jié)度。釋氏經(jīng)云: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況天裂星隕,郡陷谷遷,沙漠遺滄海之蹤,巖冗著螺蚌之窟,乾坤且有毀時,人欲久不死,理乎?后世方士言黃帝老聃例不死,余考《易?大傳》言神農(nóng)黃帝堯舜氏沒,而黃帝葬橋山。莊子述老聃死,秦失吊之,而縣柳縣,各有老子墓。故近時劉潛夫詩云:無藥可延黃帝壽,有人曾哭老聃來。則黃帝鼎湖攀龍之事,老子青鹿上升之說,何往非幻。又釋迦云:我今背痛,將入涅。經(jīng)云,佛于桑樹下右肋側(cè)臥而化?!独献踊?jīng)》云,周匡王五年,佛七十九歲,死于拘尸那城,雙林木下,葬于回鹿山。他如彭祖七百,亻余千歲,例以歲紀(jì),亦同歸于盡而已。況其事不經(jīng)見,皆寓言稗說之錄乎?《禮外傳》曰:壽者百二十,過此不死,為失期,為妖怪。然則秦皇漢武,殆未知失歸之怪色也。唐牛僧孺曰:人以得其死為壽。兵為力死,刑為獄死,不耕織為餒死寒死,老無依,病無托為孤死。舍是皆可言壽,老子亦曰:死而不亡者壽,則必可傳,雖死猶生也。
人誰無死
【古今事通】
韓玉溫甫,燕人,擢第為鳳翔判官。北兵圍燕,夏人陷邊州,玉募兵屯華亭,敗夏人,因移檄關(guān)中,略云:人誰無死,有臣子之當(dāng)為。事至于今,忍君親之弗顧,勿謂百年身后虛名一聽史臣。只于今日目前,何顏以居人世?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富貴功名,當(dāng)自致耳?;蛘_玉有異志,收死獄中。士夫憤惜之。
物老則死
【老君中經(jīng)】
曰:人之年壽,終竟自死矣。何以言之?以其不堅守神故也。譬猶萬物之生,非欲求死,但自然枯槁死耳。
安死
【呂氏春秋】
曰:古之人非無寶也,其所寶者異也。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shù)封我矣,吾不受也。孫叔敖,楚大夫為艸賈之子,莊王之令尹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zé)o受利地。人所貪利之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人不利之而名甚惡,惡謂名丘也,荊人畏鬼,而越人信。言荊人畏鬼神,越人信吉兇之礻幾祥。此地名丘,畏惡之名終不利也??砷L有者,其唯此也。唯,獨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眾人利利,孫叔敖病利,故曰:所以異于俗也。五員亡,荊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鄭曰:蓋是國也,地險而民多知。登,升也。太行,山名。處則未多知,將問所以自竄也。其主,俗主也,不足與舉。舉猶謀也。俗主,不肖兒君。去鄭而之許,見許公而問所之,許公不應(yīng),東南向而唾。欲令之吳也。五員載拜受賜曰:知所之矣。因如吳,過于荊,至江上欲涉,涉,渡。見一丈人,丈人,長老稱也。剌小船方將漁,從而請焉。丈人度之絕江,絕,過。問其名族,族,姓。則不肯告。丈人不肯告解其劍以予,一作獻丈人曰:此千金之刃也,愿獻之,獻,上也。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荊國之法,得五員者,爵執(zhí)圭,祿萬儋,金千鎰,昔者子胥過吾猶一作尚不取,執(zhí)圭,《周禮》侯執(zhí)信圭,言爵之為侯也。萬儋,萬石也。金千鎰,二十兩為一鎰。不取子胥以受賞也。故曰:我何以欲子之千金劍?今我何一作曷,以子之千金劍為乎?五員過于吳,過,猶至也。使人求之江上,則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眾矣,將奚不有為也,而無以為為矣。何不有為,言無不為也。江上丈人,無以為矣。無以為,乃大有于五員也。故曰:而無以為也。而無以為之,名不可得而聞,聞,知也。身不可得而見,求之江上,不能得也。其惟江上之丈人乎?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獻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司城,官名。野人請曰:此野人之寶也,愿相國為之賜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為寶,我以不受為寶。故宋國之長者曰:子罕非無寶也,所寶者異也。今以百金與摶黍以示兒子,兒子,小兒。兒子必取摶黍矣。以和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其知彌粗,其所取彌粗,精,微妙也。粗,粗疏也。
知 死
【樂庵語錄】
先生自幻講明道學(xué),中年以后,絕欲清修,于昆山南,架屋數(shù)間,號樂庵。時往來其間,焚香酌茗,與諸子及門弟談道德性命之學(xué)。淳熙戊戌夏,微覺不喜食,即往樂庵,諸子侍旁。時女兄亦求問疾,先生曰;某將老死,姊無庸憂。人之死生如晝夜,生處便是死處,死處便是生處。若恁地理會得,又那得生死。語竟,即取紙數(shù)十幅為手簡遍別親舊,作《遺訓(xùn)六事》以示諸子,云皆吾治命,不得違戾,吾平生性命道德之學(xué),治亂安危之策,不獨載諸空言,亦粗見之行事,今既永訣,豈容緘默。戲說偈曰:竿木隨身得自由,應(yīng)緣已畢復(fù)何求?然來往等孤雁,影落寒潭跡不留。書訖,且語諸子曰:吾本欲便往,為天氣不爽,姑少留以俟月上。及夜,沐浴,遂冠櫛起坐,精神自若,了無欠伸意,至二鼓而逝。是夕風(fēng)月清美,如陽春高秋,天宇湛然,萬籟沉寂,不類人境。識者知先生之逝,決非與萬物同盡者,先是嘗語監(jiān)征王琛曰:吾可漏子已有頓放處矣。豈非先知者耶?先生平日劇談道學(xué),每語諸公,看我臘月三十日,好好做個散場。聞?wù)邞撊唬潦悄讼嗯c嘆服。
知人死
【莊子】
《應(yīng)帝王篇》:列子與神巫季咸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dāng)?shù)矣。吾見怪焉,見濕灰焉。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壺子。壺子曰:向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見吾杜德機。
夢奠知死
【禮記】
《檀弓》孔子早作,負手曳杖,消搖于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夏后氏殯于東階之上;則尤在阼也。殷人殯于兩楹之間,則與賓主夾之也。周人殯于西階之上,則尤賓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疇昔之夜,夢坐奠于兩楹之間。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將死也。寢疾,七日而歿矣。
遺書知死
【漢書】
司馬相如既病免,居茂陵。天子曰:相如病甚,可往悉取其書。使者往而相如死。妻曰:長卿未死時,有一卷書,曰有使者求書奏之。乃遺札言封禪事。
誦經(jīng)期死
【酉陽雜俎】
荊州百姓何軫妻阿劉,事何軫鬻販為業(yè),妻劉氏少斷酒肉,常持《金剛經(jīng)》。先焚香象前。愿年止四十五。臨終心不亂,先知死口至。大和四年冬。四十五矣,悉舍資裝供僧,欲入歲假,遍別親故。何軫以為病魅,不信。至歲除日,請僧受八關(guān)沐浴,易衣,獨處一室,跌坐高聲念經(jīng),及辨色悄然,兒女排室入中看之。已卒,頂熱灼手。何軫以僧禮葬,塔在荊北郭。
夢詩知死
【宋江少虞類苑】
陜郊魏處士野,蒲中李昭君瀆,乃中表也。俱有高節(jié),以吟詠相善。野于東郊鑿室方丈,蔭以修竹泉流,其前白樂天洞。瀆結(jié)茅中條之陰,曰浮云堂。皆有瀟灑之趣,每乘興相過,賦詩飲酒,累日乃去。一日瀆過野曰:前夕恍惚如夢中。床下有人曰:行到水窮處,未知天盡時。即正誤曰:盍云坐看云起時。對曰:此浮云安能起耶?瀆水命,此必死期,故來訪別。還家未幾,卒。
蜀人任溫如晚寓寧州府宅,一夕夢一山叟貽詩曰:故園路遠歸去來。和之曰。春風(fēng)天遠望不盡。既覺自笑曰:吾其死乎?數(shù)日不疾而逝。
射猿知死
【三國蜀志】
鄭芝為大將軍,見猿抱子在樹上,引弩射之,中猿毋。其子為拔箭,以木葉塞創(chuàng),芝乃嘆息,拔弩水中,以傷物性,自知當(dāng)死。遂卒。
診脈知死
【宋通鑒長編】
萬適,苑丘人,以翰林學(xué)士韓丕舉赴京師。及命為梁縣主簿,始受命。太醫(yī)趙自化怪其色變,為診脈曰;君將死矣。適猶勉赴朝謝,舉止山野,人皆笑之,后數(shù)日果卒。
心痛知父死
【南郡新書】
裴敬彝父為陳王典所殺。敬彝時在城,忽自覺流涕不食,謂人曰:我大人凡有痛處,吾即不安。今日心痛,手足皆廢,事在不測。遂歸覲,父果已死。
先知死期
【事文類聚】
后漢博士郭鳳,好圖讖,先自知死期,令弟子市棺之具,至其日而終。
預(yù)知死期
【夢溪筆談】
張忠定,少時謁華山陳圖南,遂欲隱居華山。圖南曰:佗人即不可知,如公者吾當(dāng)分半以相奉。然公方有官職,未可議此。其勢如失火家待君救火,豈可不赴也。乃贈以一詩曰:自吳入蜀是尋常,歌舞筵中救火忙。乞得金陵養(yǎng)閑散,亦須多謝鬢邊瘡。始皆不諭其言,后忠定更鎮(zhèn)杭益,晚年有瘡發(fā)于頂,后治不差,遂自請得金陵,皆如此詩言。忠定在蜀日,與一僧善。及歸,謂僧曰:君當(dāng)送我至鹿頭,有事奉托、僧依其言,至鹿頭關(guān),忠定出一書封角,付僧曰:謹收此,后至乙卯年七月二十六日,當(dāng)請于官司,對眾發(fā)之,慎不可私發(fā),若不待其日及私發(fā)者,必有大禍。僧得其書,至大中祥符七年歲乙卯,時凌侍郎策帥蜀,僧乃持其書詣府,具陳忠定之言。其僧亦有道者,凌信其言,集從官共開之,乃忠定真容也。其上有手題曰。詠當(dāng)血食于此。后數(shù)日得京師報,忠定以其年七月二十六日捐館。凌乃為之筑廟于成都。蜀人自唐以來嚴(yán)祀韋南康,自此乃改祠忠定至今。知道者,茍未至脫然,隨其所得淺深,皆有效驗,尹師魯自直龍圖閣謫官,過梁下,與一佛者談,師魯自言以靜退為樂,其人曰,此猶有所系,不若進退兩忘。師魯頓若有所得,自為文以記其說。后移鄭州。是時范文正守南陽,少日師魯忽手書與文正別,仍囑以后事。文正極訝之。時方饌客,掌書記朱炎在坐。炎,老人好佛學(xué),文正以師魯書示炎曰:師魯遷謫失意,遂至乖理,殊可怪也。宜往見之,為致意開譬之,無使成疾,炎即詣尹,而師魯已沐浴衣冠而坐,見炎來道文正意,乃笑曰:何希文猶以生人見待,洙死矣。與炎談?wù)擁晻r,遂隱幾而卒。炎急使人馳報文正,文正至,哭之甚哀。師魯忽舉頭曰:早已與公別,安用復(fù)來?文正驚問所以,師魯笑曰:死生常理也。希文豈不達此?又問其后事,尹曰:此在公耳。乃揖希文復(fù)逝。俄頃,又舉頭顧希文曰:亦無鬼神,亦無恐怖,言訖,遂長往。師魯所養(yǎng)至此,可謂有力矣。尚未能脫有無之見,何也?得非進退兩忘猶存胸中歟?吳人鄭夷甫,少年登科第,有美才。嘉中,監(jiān)高郵軍稅務(wù)。嘗遇一術(shù)士能推人死期,無不驗者。令推其命,不過三十五歲,憂傷感嘆,殆不可堪。人有勸其讀老莊以自廣,久之,潤州金山一僧端坐,與人談笑間,遂化去。夷甫聞之。喟然嘆曰:既不得壽,得如此僧,復(fù)何憾哉!乃從佛者授《首楞嚴(yán)經(jīng)》,往還吳中,歲余忽有所見,曰:生死之理,我知之矣。遂釋然放懷,無復(fù)芥蒂。后調(diào)封州判官,預(yù)知死日,先期旬日,作書與交游親戚敘訣,及次敘家事備盡。至期,沐浴更衣,公舍外有小園面溪,一亭潔飾。夷甫至其間,親督人灑掃,及焚香揮手指畫之間,屹然立化,家人奔出呼之,已立僵矣。亭亭如植木,一手猶作指畫之狀??な囟拢贂r皆至,民觀者如墻。明月乃就斂,高郵崔伯易為墓志,略敘其事。余與夷甫遠親,知之甚詳。士人中,蓋未曾有此事。
【事文類聚】
宋張乖崖,少與逸人傅霖同學(xué)。公既顯達,求霖三十八年不可得。作憶霖詩云,寄語巢由奠相笑,此生中不羨輕肥。晚年守宛丘,有被褐騎驢,扣門大呼曰:語尚書,青州傅霖。閽吏走白,公曰:傅先生天下士,汝何入敢呼姓名。霖笑曰:別子一世,尚爾童心,是豈知世間有我哉?公問昔何隱而今出?霖曰:子將去矣,來報子爾。公曰:詠亦自知之。霖曰:知復(fù)何言?后一月,公薨。熙寧十年夏,康節(jié)感微疾,氣日益耗,神日益明,笑謂司馬溫公曰:雍欲觀化一巡如何?溫公曰:先生未應(yīng)至此??倒?jié)笑曰:死生亦常事耳。張橫渠先生喜論命,來問疾,因曰:先生論命否?當(dāng)推之。康節(jié)曰:若天命則已知之矣,世俗所謂命,則不知也。橫渠曰:先生知天命矣,載尚何言?程伊川曰:先生至此,他人無以為力,愿自主張??倒?jié)曰:平生學(xué)道,豈不知此,然亦無可主張。時康節(jié)居正寢,諸公議后事于外,有欲葬近洛城者??倒?jié)已知,呼伯溫入,曰:諸公欲以近城地葬我不可,當(dāng)從伊川先塋耳。七月初四大書詩一章,曰:生于太平世,長于太平世,死于太平世??蛦柲陰缀危苛衅邭q。俯仰天地間,浩然獨無愧。以是夜五更捐館。
預(yù)營死事
【猗覺寮雜記】
杜預(yù)自表營首陽之南,為將來兆域,取制于邢山鄭祭仲之墓。陶淵明自作挽詞,自祭文。杜牧之,白樂天,辛礻必,李棲筠,王績,嚴(yán)挺之,柳子厚,皆自撰墓志。盧照鄰,李適,司空圖,自作墓,衛(wèi)大經(jīng)自鑿墓,自為志。顏魯公在蔡州,度必死,乃作遺表墓志祭文。謂之達亦可,謂之近名亦可。處死若魯公可也。
知死后佳甚
【避囂錄】
葉衡罷相歸金華,一日忽忽不樂,問安,曰:某且死無所恨,未知死后佳否耳?一士在下座,作而對曰:佳甚。問何以知,曰:使死而不佳,皆逃歸矣。一死不反,是以知其佳也。皆笑。明年葉斃。
陟方乃死
【書】
《舜典》:五十載陟方乃死。
【甕牖閑評】
《書》曰:五十載陟方乃死。陟方猶言升遐耳。既曰陟方,又曰乃死,何也?故傳書者,以乃死二字為注,誤寫為正文。殂落,亦死也?!秷虻洹吩唬核茨碎懵?。而《揚子法言》又云:黃帝,堯,舜,殂落而死,則是不可曉矣。
終化而死
【羅泌路史發(fā)揮】
易之名篇,終化而死,神之易也。
八百而死
【類說】
艾子見老姥衣衰粗之服,哭甚哀。艾子曰:嫗夫誰也?曰:彭祖。艾子曰:彭祖壽八百而死固不為短,可以無恨。嫗曰:吾夫壽八百誠無恨,然又有壽九百而不死者,豈不恨耶?
后天而死
【太平廣記】
周昭王夢羽人與以藥,名曰:續(xù)脈明丸補血精散。王請以此藥貯以玉缶,緘以金繩,以之涂足,則飛天地之外,從于尋常有得服之,后天而死。
不臘而死
【唐柳宗元文集】
《司馬凌君志》:凌準(zhǔn)告刺史崔君曰:余嘗學(xué)黃帝書,切脈視病。今余肝伏以讠嗇,腎浮以代,將不臘而死審矣。后如其言。
掩面而死
【左傅】
哀公十六年,楚白勝在吳,子西欲召之,葉公曰:吾聞勝也詐而亂,無乃害乎?子西曰:吾聞勝也信而勇,不為不利。舍諸邊境,使衛(wèi)藩焉。葉公曰:周仁之謂信,率義之謂勇,吾聞勝也好復(fù)言而求死士,殆有私乎?復(fù)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子必悔之。弗從,召之,使處吳境為白公。后與石乞作亂,殺子西子期于朝,而劫惠王。子西以袂掩面而死。慚于葉公。
閉口而死
【左傅】
哀公,晉荀瑤帥師圍鄭入郛,魁壘賂之,以知政,閉其口而死。
吞舌而死
【燕丹子】
田光謂荊軻曰:蓋聞士不為人所疑,太子送光之時,言此國事愿勿泄。此疑光也。是疑而生于世,光所羞也。向軻吞舌而死。
接踵而死
【史記】
《仲尼原子傳》:勾踐謂子貢曰:孤不料力與吳戰(zhàn),困于會稽,日夜焦唇干舌,徒欲與吳王接踵而死。
倒立而死
【唐書】
《隱峰傳》:峰于五臺金剛窟倒立而死,亭亭然如植,屹定如山,并力不動。峰妹為尼,咄之曰:老兄昔為不循法律,死且熒惑于人,乃以手輕攘,僨然而仆。峰遺一頌曰:獨弦琴子為君彈,松柏長青不怯寒。金礦相和性自別,任向君前試取看。
【溫州府志】
尼玄機,溫之瑞安人,宿覺女弟。唐咸通間筑庵大日山,參雪峰禪師,言下契悟,后住凈居寺,倒立而化。宿覺喝之曰:汝生也顛倒,死也顛倒,乃仆。后一夕,大雷電龕不見,尋之則在大日巖竇。有《圓明歌》傳于世。
朝聞夕死
【論語】
朝聞道,夕死可矣。
【宏齋弊帚藁】
《朝聞夕死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何謂也?謂道重于死乎?非也。死乃道也。離道而論死者,非惟不知死,真不知道。夫道也者,圓神而無方也,通活而無固也,運行而無留也,周回而無倚也,屢遷而無居也,變化而無常也,混浩流轉(zhuǎn)于宇宙間,而不可窮者也。為動靜,則動必有靜,而靜復(fù)為動;為往來,則來必有往,而往復(fù)為來;為進退,則進必有退,而退復(fù)為進;為闔辟,則辟必有闔,而闔復(fù)為辟;為盈虛,則盈必有虛,而虛復(fù)為盈;為屈伸,則伸必有屈,而屈復(fù)為伸;為消長,則長必有消,而消復(fù)為長;為出入,則出必有入,而入復(fù)為出。此一機也。其混浩流轉(zhuǎn),豈有窮哉?然則生必有死,而死復(fù)有生,豈有他哉?即此道在宇宙間,所以動靜,往來,進退,闔辟,盈虛,屈伸,消長,出入者,之為也。易之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者,正此之謂乎?夫不曰生死,而曰死生,以死復(fù)有生,無停息也。不曰要終,而曰反終,以終還為始,非斷絕也。故原其始之生,則必有終之死,而知死之說矣。反其終之死,則復(fù)為始之生,而知生之說矣。此死生者,所以非為人小已之私,乃為道大化之公也。生非人之生,道實生之;死非人之死,道實死之。生者道而死亦道,則生死何與我?而我何私為之好惡哉?生固所可好也,若必惡死,是惡道也,而可乎?故生于道,而朝有聞焉。即亦死于道,而夕即可焉。生亦猶朝也,死亦猶夕也。一日之運,有朝必有夕;百年之運,有生必有死,道如是故也。故死生者,晝夜之道。知晝夜之道,即知朝夕之道矣。彼二氏者,豈知此哉?夫寂必有感,死必有生者道也,釋氏乃欲寂滅而無生,曾不知樂于寂滅,則道絕矣。無生,猶有夜而無晝也。靜必有動,生必有死者,道也。老氏乃欲清靜而長生,則道膠矣。長生,猶有晝而無夜也。有是道乎?夫死生終始,實大道大化之運,如環(huán)無端者也;使生而無死,死不復(fù)生,始而無終,終不復(fù)始,則道為有窮而非道矣。所謂生生之易者,正以其生生不已也。未知生,焉知死者?生猶死也。事死如事生者,死猶生也。易之反覆上下而變通不窮者,此道而已。不然,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二氏者,蓋皆以生死為一身之私,而不知此道之公耳。生我死我,一聽于道,何不可之有。要必洞然于中,而無秋毫之疑。庶乎時至而能死也夫。
易簀而死
【禮記】
《檀弓》: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于床下。魯元,魯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執(zhí)燭,童子曰:華而皖,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聞能易也,元起易簀。魯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于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歿。
結(jié)纓而死
【春秋左氏傳】
哀公十五年,孔子在魯,子路為衛(wèi)孔悝家臣,莊公因孔姬以入于孔氏,迫孔悝強盟之,遂劫以登臺。欒寧將飲酒,炙未熟,聞亂,使告子路,召獲駕棄車行爵食炙,奉出公以奔魯。子路將入,遇子羔將出,曰:門已閉矣。子路曰:吾姑至馬,子羔曰:弗及,不踐其難。子路曰:食馬不避其難。遂出,子路入及門,公孫敬問馬曰:無入為也。子路曰:是公孫也求利馬而逃其難,由不然。利其祿,必救其患。有使者出,乃入,曰:太子馬用孔悝,雖殺之,必或繼之。且曰:太子無勇。若燔臺半,必舍孔叔。太子聞之,下石乞于敵子路,以戈擊之,斷纓。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jié)纓而死??鬃勇勑l(wèi)亂,曰:柴也來,由也死矣?!断笊秸Z錄》問子路死之非。只合責(zé)當(dāng)時不合事。輒曰:此是去冊子上看得來底,亂道之書成屋,今都滯在其間。后云:子路死,是甚次第。
不說弁而死
【左傅】
襄公二十五年,崔子弒齊莊公,祝魚它父祭于高唐,至復(fù)命,不說弁而死于崔氏。
舉鼎而死
【史記】
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鼎,絕臏而死。徐廣曰:臏,或作脈矣。
聽琴聲而死
【燕丹子】
秦王曰:今日之計事,以子計耳,乞聽琴聲而死,召姬人鼓琴,琴聲曰:羅單衣,可掣而絕。八尺屏風(fēng),可超而越。鹿盧之劍,可負而拔。軻不曉音,秦王從言掣之,絕,超屏風(fēng)負劍而走。軻拔匕首摘之決秦王,刃入銅柱,火出。
物固有死
【戰(zhàn)國策】
蘇代曰:“堯舜之賢而死,禹湯之智而死,孟賁之勇而死,烏獲之力而死,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
心未嘗死
【莊子】
《德充符篇》:夫保始之徵,不懼之實,勇士一人雄入于九軍,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而況宮天地府萬物,直寓六骸,象耳目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
祿盡則死
【楊龜山語錄】
豐尚書稷,嘗言少時見雪竇教人惜福云:人無壽夭,祿盡則死。
國不待死
【經(jīng)子法語】
《荀子》:國不待死,天下不待亡。注:言不暇有所待而死亡,速之甚也。
民報以死
【文子】
主遇之以禮,民報之以死。
義重于死
【宋吳泳鶴林集】
《賜黃伯固辭依舊兵侍知隆興撫安使不允詔》:情生于文,豈不念天倫之愛,義重于死,而容辭王事之勞。
罪不至死
【舊唐書】
《楊纂傳》:纂,貞觀初,長安令,賜爵長安縣男,有婦人袁氏妖逆,為人所告,纂究問之,不得其狀,袁氏后又事發(fā),伏誅。太宗以纂為不忠,將殺之。中書令溫彥博以纂過誤,罪不至死,固諫,乃赦之。
和不如死
【南史】
《侯景傳》:城中日蹙,簡文乃請武帝曰:侯景圍逼,既無勤王之師,今欲許和,更思后計。帝大怒,曰:和不如死。
敗不如死
【左傳】
哀公六年,楚子在城父將救陳,卜戰(zhàn)不吉,卜退不吉。王曰:然則死也。再敗楚師,不如死。棄盟遜仇,亦不如死。死一也,其死仇乎?
皆樂其死
【五代史】
《后唐伶官傳》:莊宗時,魏王繼岌已破蜀,劉皇后聽宦者讒言,遣繼岌賊殺郭崇韜,崇韜素疾伶人,由此皆樂其死。
尤諱言死
【清波雜志】
士大夫欲永保富貴,動有禁忌,尤諱言死,獨溺于聲色,一切無所顧避。聞人家姬侍有惠麗者,伺其主翁屬纊之際,已設(shè)計賄牙儈,俟其放出以售之。雖俗有熱孝之嫌,不恤也。又佩玉以尸沁為貴,酬價增數(shù)倍,墟墓之物,反為生人寶玩,是不可以理語。
胡不遄死
【詩】
《相鼠篇》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有識之死
【增廣字訓(xùn)】
浮圖謂有識之死,受生循環(huán)。言人死神識不散,復(fù)寓形而受生。
小人曰死
【禮記】
《檀弓》:子張召申祥而語之曰: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幾乎?
殺人者死
【西漢書】
高祖初入關(guān)中,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苛法。
【新唐書】
《王彥威傳》:彥威其先出太原,擢明經(jīng)甲科,累擢司封郎中,弘文館學(xué)士,諫議大夫。興平民上官興殺人,亡命,吏囚其父,興聞自首請罪,京兆尹杜,御史中丞宇文鼎,以其自歸死,免父之囚,可勸風(fēng)俗,議減死。彥威上言殺人者死,百王共守,原不殺,是教殺人。有詔貸死,彥威詣宰相據(jù)法爭論,下遷河南少尹。
始禍者死
【左傳】
定公十三年,荀躒言于晉侯曰:君命大臣,始禍者死。載書在河,今三臣始禍,而獨逐鞅,刑已不均矣。請皆逐之。
人傳已死
【宋蘇東坡集】
《謝量移汝州表》:疾病連年,人皆相傳于已死。饑寒并日,臣亦自厭其余生。
偷心已死
【禪林僧寶傳】
黃龍青禪師曰:古之學(xué)者言下脫生死,效在什么處,在偷心已死。
一死
【書】
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摯??资柙唬阂凰?,謂雉,上所執(zhí)也。不可生,故曰:一死。王氏曰交有時,別有倫,守死而不犯分,然后可以為士,故士執(zhí)雉也。
但少一死
【續(xù)后漢書】
《宗預(yù)傳》:時都護諸葛瞻初統(tǒng)朝事,廖化過預(yù),欲與預(yù)共詣?wù)霸S,預(yù)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爾,何求于年少而屑屑造門邪?遂不往。
所欠一死
【冷齋夜話】
東坡作《贈舉子詩》曰:平生萬事足,所欠惟一死。事見《梁僧史》曰:世祖宴東府,王公畢集,詔跋陀羅至,跋陀羅皤然清癯,世祖望見,謂謝莊曰:摩訶衍有機辯,當(dāng)戲之。跋陀趨外陛,世祖曰:摩訶衍不負遠來,惟有一死在。即應(yīng)聲曰:貧道客食陛下三十載,恩德厚矣,無所欠,所欠者唯一死耳。
【宋吳垌五總志】
洪覺范雖以詩名,而荒唐不學(xué),世無其比,未易一二舉也。三國宗預(yù)云:吾年逾七十,所竊已過,所欠唯一死耳。故東坡曰:年來萬事足,所欠唯一死。乃引梁僧跋陀羅為證。又四更自寶公塔還合妙齊,疲臥松下石上,其詩云:露眠不管牛羊踐,我是鐘山無事僧,初不知牛羊下來為底時節(jié),而用于四更事中。以吾法議之,當(dāng)斷不應(yīng)而從重。
獨欠一死
【宋史】
《李誠之傳》:誠之移知蘄州,蘄自南渡以來,未嘗被兵,誠之曰:備御無素,金人長驅(qū)而來,將若之何?相視城壁而增益之。嘉定十四年二月,金人犯淮南,時誠之已逾滿,代者不至欲先遣其孥婦。聞難作而止。喟然謂其僚,曰:吾以書生再任邊壘,行年七十,抑又何求?獨欠一死爾。當(dāng)與同僚戮力以守,不濟則以死繼之。
所扌棄一死
【北盟錄】
宋欽宗,靖康中,粘罕軍前交割三鎮(zhèn)地界,馮樞密問殺使人否?對曰:自古戎狄無道何嘗殺使人?李徽猷云:某所拼一死,無足計較者。
分甘一死
【北盟錄】
宋欽宗時,霍安國令仲熊與金人戰(zhàn)敗被擒,見敵樓上張紫傘一柄,監(jiān)軍骨舍郎君坐其下,令人傳譯云:何故不曉逆順抗拒王師?仲熊曰:仲熊是趙皇臣子,奉安撫使指揮來將兵,才微兵薄,分甘一死。后骨舍郎君乃貸其命。
甘分一死
【金史】
《畢資倫傳》:宋龜山說制時青乘隙襲破泗州西城。資倫失計,墜南城求死,為宋軍所執(zhí),以見時青,青說之曰:畢宣差,我知爾好男子,亦宜相時達變,金國勢已衰弱,爾肯降我宋,亦不負爾;若不從,見劉大師即死矣。資倫極口罵曰:時青逆賊聽我言,我出身至貧賤,結(jié)柳器為生,自征南始得一官,今職居三品,不幸失國家城池,甘分一死,尚不能報,肯從汝反賊求生耶!
不過一死
【金史】
《楊達夫傳》:達夫字晉卿,耀州三原人,泰和三年進士,有才干,所至可紀(jì)。會有詔徙民東入關(guān),達夫與眾行及韶,避兵于州北之橫嶺,為游騎所執(zhí),將褫衣害之,達夫挺然直立馬首,略無所懼。稍侵辱之,即大言曰:我金國臣子,既為汝所執(zhí),不過一死,忍裸袒以黷天日耶,遂見殺。
即有一死
【囈集】
張?zhí)凳澜鼙拘虐?,歸宋擢承宣使。丙子正月,宋秀王與擇奉二王出宮航海,時獨松告急,世杰力議出師,為陳宜中沮之,世杰曰:吾盡吾職分,延得一日,也是趙家一日之天下。如不可為,亦即有一死,庶幾可見趙皇于地下,世杰忠宋之心,已見于此時矣。
人有三死
【數(shù)類】
哀公問于孔子曰:智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被寢不時,飲食不節(jié),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無厭,求索不止者,刑共殺之;以少犯眾,以弱侮強,忿怒不類,動不量力,兵共殺之。此三者死,非其命也,入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持身有節(jié),動靜有儀,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宜乎?
橫死有三
【法句譬喻經(jīng)】
有病不治,為一橫死。治而不慎,為二橫死。忄喬恣自用,不達逆順,為三橫死。
八谷四死
【吳越春秋】
《句踐陰謀傳》:計硯曰:春種八谷,夏長而養(yǎng),秋成而聚,冬畜而藏,夫天時有生而不救種,是一死也。夏長無苗,二死也;秋成無聚,三死也;冬藏?zé)o畜,四死也。雖有堯舜之德,無如之何?
民有五死
【劉向說苑】
民有五死,圣人能去其三,不能除其二。饑渴死者,可去也;凍寒死者,可去也;懼五兵死者,可去也。壽命死者,不可去也。癖疽死者,不可去也。饑渴死者,中不充也;凍寒死者,外勝中也。懼五兵死者,德不忠也;壽命死者,歲數(shù)終也;癖疽死者,血氣窮也。故曰:中不正者,外逍遙者,多怨怪,多怨怪者,疾病生。故清凈無為,血氣乃平。
七死
【西漢書】
《鮑宣傳》:哀帝時,宣上書陳曰:凡民有七亡,又有七死,酷吏歐,一死也,歐,擊也,冶獄深刻,二死也,冤陷亡辜,三死也。盜賦橫發(fā),四死也,怨仇相殘,五死也,歲惡饑餓,六死也,時氣疾疫,七死也。
九死
【離騷】
雖九死其猶未悔。
恕以十死
【隋書】
《鄭譯傳》:宣帝時,譯內(nèi)史事,初高祖與譯有同學(xué)之舊,譯又素知高祖相表有奇,傾心相結(jié),至是高祖為宣帝所忌,情不自安。常在永巷,私于譯曰:久顧出藩,公所悉也,敢布心腹,少留意焉。譯曰,以公德望,天下歸心,欲求多福,豈敢忘也,謹即言之。時將遣南征,譯請元帥,遂請高祖為壽陽總管以督軍事,帝從之。明日高祖為丞相,拜譯柱國相府長史,治內(nèi)史上大夫事。及高祖為大蒙宰,總百撥,以譯兼領(lǐng)天官都府司全總六府事,出入臥內(nèi),言無不從,賞賜玉帛。不可勝計,每出入以甲士從,拜其子元王壽為儀同,時尉迥王謙司馬消難等作亂,高祖逾加親禮,俄而進位上柱國,恕以十死。
龍逢諫死
【太平御覽】
符子曰:桀觀炮烙于瑤臺,謂龍逢曰:樂乎?龍逢曰:樂。桀曰:觀刑何無惻恒之心?龍逢曰:天下苦之,而君以為樂,臣君之股肱,何不悅乎?桀曰:聽子諫,諫得我改之,諫不得我刑之,龍逢曰:臣觀君冠,危石也;臣觀君履,春冰也;未有冠石而不壓,蹈春冰而不陷。桀笑曰:是曰亡則與具亡,子知我之亡,而不自知乎亡?子就炮烙之刑,吾觀子。龍逄歌趨曰:造物勞我以生,息我以炮烙,故涉斯我樂。人不知,赴火而死。
戰(zhàn)死
【西漢書】
《李陵傳》:成安侯者,穎川人。父韓千秋,故濟南相,奮擊南越,戰(zhàn)死,武帝封其子延年為侯,以校尉隨陵,單于使騎并攻漢軍,疾呼曰:李陵韓延年趣降。遂遮道急攻。陵夜半時擊鼓起,士鼓不鳴,陵與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余人,虜騎數(shù)千追之,韓延年戰(zhàn)死?!稇?yīng)天府志》:臨海松陽人柳榮,從張悌至楊州,榮病死船中二日。時軍已上岸,無有埋之者,忽然大呼言:人縛軍師,人縛軍師,聲激揚,遂活。人問之。榮曰:上天北斗門下,卒見人縛張悌,意中大愕,不覺大呼言:何以縛張軍師?門下人怒榮,叱逐使去。榮便去。怖懼曰:余聲發(fā)揚耳。其日悌戰(zhàn)死?!对贰贰吨伊x傳》:任志死國,王閔之,令其子存襲。庚寅歲,金將武仙攻潞州,存戰(zhàn)死。
當(dāng)戰(zhàn)死
【北史】
《安同傳》:宜城王奚斤自長安追赫連昌至安定,同子頡為監(jiān)軍侍御史,斤以馬多疫死,士眾乏糧,乃筑壘自固。昌遂驕矜,日來侵掠,頡曰:等死,當(dāng)戰(zhàn)死,寧可坐囚乎?乃陰與尉眷等謀選騎馬,昌來攻壘,頡出應(yīng)之,昌馬蹶而墜,頡擒昌送京師。
尚戰(zhàn)死
【新唐書】
《驃騎傳》:昆明蠻尚戰(zhàn)死,惡病亡,勝兵數(shù)萬。
父子戰(zhàn)死
【資治通鑒】
唐高宗龍朔二年,二月戊寅,左驍衛(wèi)將軍白州刺史沃沮道總管龐孝泰,與高麗戰(zhàn)于蛇水之上,軍敗,與其子十三人皆戰(zhàn)死。
與賊戰(zhàn)死
【續(xù)通鑒長編】
宋神宗元豐五年,初費萬為蠻所襲,經(jīng)略司數(shù)移文責(zé)知宣州王奇,奇不能堪,后數(shù)日賊萬余人攻普義砦,與官軍戰(zhàn),奇出遂敗,尚有親兵數(shù)百,或勸奇乘騎逃去。奇輒罵曰:大丈夫當(dāng)盡節(jié)以報國。遂死之。
兵出戰(zhàn)死
【資治通鑒】
昭宗景福二年,時溥求救于朱瑾,朱全忠遣其將霍存將騎兵三千軍曹州以備之,瑾將兵二萬救徐州,存引兵赴之。與朱友裕合擊徐兗兵于石佛山下,大破之。石佛山近彭城,《薛史》曰:石佛山在彭門南?!妒稣饔洝罚号沓悄嫌惺鹕?,頂方二丈二尺。瑾遁歸兗州,辛卯徐兵復(fù)出,存戰(zhàn)死?;舸媸褎俣挥?,徐兵之復(fù)出,故戰(zhàn)敗而死。復(fù),扶又翻。
城陷戰(zhàn)死
【宋史】
《韓浩傳》:浩丞相琦孫,守濰州。建炎二年,金人攻城,浩率眾死守。城陷,力戰(zhàn)死之,特贈三官,官其家三人云。
上岸戰(zhàn)死
【隋書】
《麥鐵杖傳》:鐵杖驍勇有膂力,遼東之役,請為前鋒,顧謂醫(yī)者吳景賢曰:大丈夫性命自有所在,豈能艾炷炙安頁,瓜帶賁欠鼻,治黃不差而臥死兒女手中手?將度遼,謂其三子曰:阿奴當(dāng)備淺色黃衫,吾荷國恩,今是死日,我既被殺,爾當(dāng)富貴,唯誠與孝,爾其勉之。及濟橋未成,去東岸尚數(shù)丈,賦大至,鐵杖跳上岸,與賊戰(zhàn)死。
下馬戰(zhàn)死
【有官龜鑒】
張須陀以功遷齊郡通守。領(lǐng)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討捕大使,尋將兵拒東都郡賦翟讓,前后二十余戰(zhàn),每破走之,轉(zhuǎn)滎陽通守。時李密說讓取洛口倉,讓憚須陀。不敢進。密勸之,讓遂與密率兵逼滎陽,須陀拒之。讓懼而退,須陀乘之,逐北十余里,時李密邀擊須陀,軍遂敗。密與讓合軍圍之,須陀潰圍輒出,左右不能盡出,須陀躍馬入救之,往來數(shù)四,眾皆敗散,乃仰天曰:兵敗如此,何面目見天子乎?乃下馬戰(zhàn)死。
舍馬戰(zhàn)死
【宋史】
《忠義傳》:牛皓與金將遇,所部步不滿二百,乃下與戰(zhàn),謂其從曰:吾所以舍馬者,欲與若等同死也。金人欲招之,皓力戰(zhàn)死。
犒軍死戰(zhàn)
【新唐書】
《李希烈傳》:高彥昭擊家牛犒軍士,死戰(zhàn),斬首三千級。
飲血力戰(zhàn)死
【元史】
《石天應(yīng)傳》:天應(yīng)曰:先時人諫我南遷,吾違眾而來此,事急棄去,是不武也,汝等勉之。少頃,敵兵四合,天應(yīng)飲血力戰(zhàn),至日午死之,木華黎聞而痛惜馬。
男兒當(dāng)戰(zhàn)死
【元史】
《石天應(yīng)傳》:吾年垂六十,老耄將至,一旦臥病床第,聞后生輩立功名,死不暝目矣。男兒要當(dāng)死戰(zhàn)陣以報國,是吾志也。
為君父死
【宋史】
《忠義傳》:李成大知金壇縣,北兵至,戰(zhàn)不勝,為吏民挾降,乃謀復(fù)金壇,事泄系獄。榜掠不屈,遂殺其二子以懼之,終不屈。笑曰:子為父死,臣為君死,卒殺之。
【張南軒語錄】
先生曰:某頃侍先公在淮上,忽報虜騎至,先公以城中兵少為憂,問某曰:將何以應(yīng)之?某曰:惟當(dāng)率城中軍民戮力一戰(zhàn),不得已,則父為君死,子為父死而已。但為主死《忠義傳》:張弘范兵至崖山,得張世杰甥韓,命以官,使三至招之。世杰歷數(shù)古忠臣曰:吾知降生且富貴,但為主死不移耳。
為國家死
【宋史】
《趙師旦傳》:師旦知康州,儂智高破邕州,順流東下,賊已薄城下,師旦止有兵三百,開門迎戰(zhàn),殺數(shù)十人,會暮賊稍卻,師旦語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負其子以匿,曰:明日賊必大至,吾知不敵,然不可以去,爾留死無益也。遂與監(jiān)押馬貴部士卒固守州城,遲明,賊攻城愈急,左右請少避,師旦曰:戰(zhàn)死與戮死何如?眾皆曰:愿為國家死。至城破,無一人逃者,矢盡,還據(jù)堂而坐,智高麾兵鼓噪爭入脅師旦,大罵曰:餓獠,朝廷負若何事,乃敢反邪?天子發(fā)一校兵,汝無遺類矣。智高怒,貧貴殺之。賊去,州人立廟,事平,贈光祿少卿云
為國致死
【左傳】
昭公元年,趙孟曰:臨患不忘國,忠也;思難不越官,信也;圖國忘死,貞也;謀主三者;義也。
【宋史】
《劉汲傳》:時金人復(fù)渡河,諜知鄧州為行在所,命其將銀朱急攻京西,汲遣副總管侯成林守南陽,金人奄至殺成林。汲集將吏謂曰:吾受國恩,恨未得死所,金人來必死,汝有能與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乃下命募敢死士四百人。及南陽陷,命將戚鼎將兵三千逆戰(zhàn),及命靳義與趙宗印分西南門掎之,汲自以牙兵四百登陴,望見宗印從間道遁,即自至鼎軍中,麾其眾陣以待敵至,皆死斗。敵卻,俄而義敗,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軍中請汲去,汲不許。曰:使敵知安撫使在此,為國致死。敵大至,汲死之。事聞,贈太中大夫,謚忠介。
為社稷死
【北盟錄】
靖康二年,金人出榜闕下求立異姓,云軍前南官亦當(dāng)舉。唯何桌。李若水預(yù)此議。及軍前,取其家屬兄若虛到南薰門親見,番官數(shù)人共嘆其忠,且言我大遼死難者二十馀人,你南朝只李侍郎一人。后自京師奔大元帥府,上書者數(shù)十人,皆言為社稷死者,唯李若水一人。
為民而死
【元史】
《楊朵兒只傳》:子不花,文宗入繼大繞,除通政院判。將行,值陜西諸軍拒詔,郡邑守事率民逃之,不花獨率眾出御,呼西人諭之曰:民者祖宗所致,國家大事,何與于民?汝等既昧逆順,又欲殘此無辜,吾有為民死爾,不汝從也。陣潰,遂見殺。
為忠義死
【名臣言行錄】
孫昭遠為都總管,嘗與諸子書曰:今日御甚難,若假一歲,度幾可保,吾四男二女,今不復(fù)念,要為忠主死耳。
盡忠得死
【史記】
《鄭世家》:解揚將死,顧謂楚軍曰:為人臣毋忘盡忠得死者,楚王諸弟皆諫王赦之,于是赦解揚。
守正而死
【新唐書】
《列女傳》:殷?;奁薹猓;逇v校書郎,黃巢入長安,共匿蘭陵里。?;尢?,賊悅封色,欲取之,固拒。賊怒,勃然曰:從則生,不然正膏我斂。封罵曰:我公卿子,守正而死,猶生也。終不辱逆賊手。遂遇害。?;逇w,左右曰:夫人死矣。?;尢柖^。
抱義而死
【馬令南唐書】
《潘丞傳》:王延政鎮(zhèn)建州,辟丞為度支判官,延政與福州構(gòu)隙,丞極諫,不納。會晉安使至,延政大閱以夸示之,辭氣益悖,丞長跪固諫,其言甚切,延政大怒,謂軍士曰:汝可為我食判官肉。丞曰:與其不義而生,孰若抱義而死!事勢如此,蚤死為幸。久之乃解。
竭力效死
【金史】
《馬慶祥傳》:大將蒙古不花將攻鳳翔行省,檄慶祥分道清野,行遇先鋒于澮水,戰(zhàn)不利,且行且戰(zhàn)。將及城,會大兵邀其歸路,度不能脫,令其騎曰:吾屬荷國厚恩,竭力效死,乃其職也。
臣愿效死
【名臣言行錄】
金人再犯京師,議割雨河,須大臣偕行。聶昌耿南仲皆以事辭,陳過庭曰:主憂臣辱,臣愿效死。
見難能死
【程氏外書】
匹夫悍卒,見難而能死者有之矣。惟情欲之牽,妻孥之愛,斷而不惑者鮮矣。
握節(jié)以死
【宋史】
《崔縱傳》:縱登政和五年進士第,累遷承議郎,干辨審計司。二帝北行,高宗將遣使通問,廷臣以前使者相繼受擊莫肯往,縱毅然請行,乃授朝請大夫右文殿修撰,試工部尚書以行。比至,首以大義責(zé)金人,請還二帝,又三遣之書。金人怒,徙之窮荒,縱不少屈。久之,金人許南使自陣,而聽其還,縱以王事未畢,不忍言。又以官爵誘之,縱恚恨成疾,竟握節(jié)以死。洪浩、張邵還,遂歸縱之骨,詔以兄子延年為后。
守城而死
【倦游雜錄】
儂賊破邕州,偶江漲,遂乘桴沿流入番禺。時贊善大夫趙師旦知康州,到任始一月,賊既迫境,諭官屬吏民使避賊。謂曰:吾固知斯城不可守,然守城而死,乃監(jiān)兵洎吾之職也。若曹無預(yù)禍。賊既至,率弱卒不滿百御之半日。城陷,趙與監(jiān)兵者皆死之,士卒得免者無一二。先是一日,趙方出其妻藏于山谷,道中生一子,棄草中。賊去凡三日歸,視之尚生,人謂忠義之感,又有曹觀者,以太子中舍知封州,賊既至,乃易服遁去,未十余里,為賊所擒。賊猶謂曰:汝乃好罵我南人作蠻者也,今日猶不拜耶?曹竟不屈,至晚積薪燔死于江。時本路主漕連者與曹有舊,乃移師旦事于觀,仍詩之于石,朝廷贈觀太常少卿,子孫弟侄洎女子授官賞命服者數(shù)人。趙贈衛(wèi)尉少卿,一子得殿直。趙史君之事,嶺外人率皆知之??抵萑藶橹㈧籼?,至今祭享不絕。
冒陣而死
【續(xù)后漢書】
《諸葛瞻傳》:魏鄧艾自陰平由景谷道入,瞻督諸軍拒之,至涪而艾已長驅(qū)而前,破瞻前鋒。瞻退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瑯琊王。瞻怒,斬艾使,遂戰(zhàn),大敗,臨陣死,時年三十七。瞻長子尚嘆曰: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使敗國殄民,何用生焉?策馬冒陣而死。
叱賊而死
【北史】
酈道元,字善長,除御史中尉。時雍州剌史蕭寶寅友狀稍露。侍中城陽王徽素忌道元,因諷朝廷遣為關(guān)右大使,遣其行臺,郎中郭子帙圍道元于陰盤驛亭,道元目叱賊,厲聲而死。
罵賊而死
【金史】
《李寶信妻王氏》:張覺以平州叛,王氏陷賊中,賊欲逼室之。王氏罵賊,賊怒,遂支解之。
【元史】
《忠義傳》:蕭景茂家貧力農(nóng)。至元四年,南勝縣民李智甫作亂,掠龍溪,景茂與兄佑集卿丁拒之。眾敗,景茂被執(zhí),賊脅使從已,景茂罵曰:狗盜,我生為大元民,死作隔洲鬼,豈從汝為逆耶?賊怒,縛景茂于樹,臠其內(nèi),景茂益憤罵。賊以刀決其舌,景茂罵不絕聲而死。
遇賊而死
【元史】
《忠義傳》:合剌普花以右丞唆都督兵征占城,交趾屬護餉道,北至東莞博羅界中,遇劇賊歐鐘等,橫絕石灣,其鋒銳甚,合剌普花身先士卒,且戰(zhàn)且行,矢竭馬創(chuàng),徒步格對,以眾寡不敵,為所執(zhí)。賊欲奉之為主,不屈,遂遇害。
平賊甘死
【新唐書】
《封常清傳》:常清平賊,敗書聞,帝削常清官使白衣錄高仙芝軍效力。仙芝使衣黑、衣監(jiān)左右部軍。及邊令誠以詔書至示之,常清曰:吾所以不死者,恐國家節(jié),受戮賊手,今死乃甘心。
遇兵赴死
【元史】
《列女傳》:趙彬妻朱氏天歷初,西兵掠河南,朱氏遇兵被執(zhí),逼與亂,朱氏拒不能脫,紿以井傍瘞金,得近井,即赴井中死。又王氏女安哥從父避兵印山,兵搜得之,欲污之,安哥不從,投澗死。有司言狀,表其廬。
殺馬示必死
【宋史】
《曹友聞傳》:北兵入興元,至大安,友聞分遣諸將夾擊,親帥精兵入龍尾頭,弟萬聞之,五鼓出隘口與之會,內(nèi)外兩軍皆殊死戰(zhàn),血流二十里,黎明大兵益增,乃以鐵騎四面圍繞,友聞嘆曰:此殆天乎!吾有死而已。于是極口詬罵,殺所乘馬,以示必死。血戰(zhàn)愈厲,與弟萬俱死。軍盡歿,北兵遂長驅(qū)入蜀矣。事聞,特贈龍圖閣學(xué)士太中大夫,賜廟褒忠,謚曰節(jié)。萬特贈武翼大夫。
令死即死
【揚內(nèi)翰談苑】
太祖善御豪杰,得人之死力。居常多幸諸武池,臨流觀習(xí)水戰(zhàn),因謂左右曰:人皆言忘身為國,然死者人這所難,言之易。爾時禁衛(wèi)將帥軍廂主皆侍側(cè),有天武廂主李進卿前對曰:如臣者令死即死耳。遂躍入池中。太祖急令水工數(shù)十人救之,得免,幾于委頓。
扼吭而死
【契丹志】
太宗會同十年,十二月,遼伐晉,杜威等降。初威之降也,皇甫遇初不與謀,遼帝欲遣遇先入大梁,遇辭退,謂所親曰:吾位為將相,敗不能死,何面目復(fù)南行?至平棘,遂扼吭而死。太宗會同十年十二月,遼帝既破晉,遣兵趣河陽,捕景延廣。延廣見帝于封丘,帝責(zé)之曰:兩主失權(quán),皆汝所為也。十萬橫磨劍安在?召喬榮使相辨證,榮出衣襟所藏書,乃以十事責(zé)延廣,每服一事,授一牙籌,授至八籌,帝叱鎖之。后命押送歸本國,宿陳橋,夜分扼吭而死。
拜日而死
【元史】
《石抹也先傳》:祖庫烈兒誓不食金祿,率部落遠徙,年九十,夜得疾,命家人候日出以報。及旦,沐浴拜日而死。
東向而死
【晉書】
《劉聰紀(jì)》:趙染與索纟林占於城西,魯徽諫止,染不聽,敗績而歸。染悔曰:吾不用魯徽之言,以至于此,何面目見之?於是斬徽,徽臨刑謂染曰:將軍愎諫違謀,戇而取敗,而復(fù)忌前害勝,誅戮忠良,以逞愚忿,亦何顏面瞬息世間哉?袁紹為之于前,將軍踵之於后,覆亡敗喪,亦當(dāng)相尋,所恨不得一見大司馬而死。死者無知則已,若其有知,下見田豐為徒,要當(dāng)訴將軍于黃泉,使將軍不得服床枕而死。叱刑者曰:令吾面東向,大司馬曜聞之曰:蹄涔不容尺鯉,染之謂也。
南鄉(xiāng)拜而死
【宋史】
《文天祥傳》: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南鄉(xiāng)拜而死。數(shù)日,其妻歐陽氏收其死面如生,年四十七。
不可無名而死
【金史】
《完顏素蘭妻傳》:參政完顏素蘭妻亡其姓氏,當(dāng)崔立之變,謂所親曰:吾夫有天下重名,吾豈肯隨眾陷身,以辱吾夫乎?今日一死固當(dāng),但不可無名而死,亦不可離吾家而死。即自縊于室。
以人從死
【通鑒】
《周外紀(jì)》:王四年,是歲秦武公薨,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子白不立,封平陽,立其第德公。
良臣從死
【史記】
《秦本紀(jì)》:三十九年,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與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君子曰:秦繆公不為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且先王崩,尚有遺德垂法,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復(fù)東征也。
室人從死
【子思子】
公父文伯死,室人有從死者,其母怒而不哭。相室諫之,其母曰:孔子天下之賢人也,不用于魯,退而去,是子素宗之,而不能隨。今死而內(nèi)從死者二人焉,若此,其于長者薄,于婦人厚也。
臣請從死
【史記】
《李斯傳》:公子高欲奔,恐收族,乃上書:先帝無恙時,臣入則賜食,出則乘輿。御府之衣,臣得賜之;中廄之寶馬,臣得賜之,臣當(dāng)從死而不能,為人子不孝,為人臣不忠。不忠者無名以立志于世,臣請從死,愿葵酈山之足,惟上幸哀憐之。
士多從死
【西漢書】
《匡衡傳》:元帝時,匡衡上疏云:秦穆貴信,而士多從死。注:應(yīng)邵曰:秦穆公與群臣飲酒,酒酣,公曰:生共此樂,死共此哀,于是奄息仲行钅咸虎詐諾,及公薨,皆從死。黃鳥詩所為作也。
止從死
【史記】
《秦本紀(jì)》:獻公元年,止從死。
東女王死
【新唐書】
《西域東女傳》:東女王死,國人以金錢數(shù)萬納王族,求淑女二立之,次為小王,王死因以為嗣,或姑死婦繼,無篡奪,貴人死剝其皮,內(nèi)骨甕中,糅金屑瘞之,王之葬殉死者數(shù)十人。
人愿隨死
【嶺外代答】
婆國,國王及官豪有死者,左右承奉人皆愿隨死。焚則躍入火中,棄骨于水,亦踣水溺死不悔。
毒死
【新唐書】
《李希烈傳》:貞元二年,李希烈遣杜文朝寇襄州,為樊澤所破,獲文朝會嗣曹王皋、張建封、曲環(huán),及李澄,四略其他,勢日蹙。希烈縮氣不敢搖,啖牛肉而病,親將陳仙奇陰令醫(yī)毒之,以死。
飲藥而死
【東漢書】
《蔡倫傳》:倫初受竇后諷旨,誣陷安帝祖母宋貴人。及太后崩,安帝始親萬機,敕使自致廷尉,倫恥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飲藥而死。
【新唐書】
《列女傳》:楊慶妻,王世充兄之女。慶以河間王子為郇王守滎陽,陷于世充,故世充妻之,用為管州刺史。太宗攻洛陽,慶謀與王曰歸唐。謝曰:鄭以我奉箕者,綴公之心。今負恩背義,自為身謀,可若何?至長安,則公家婢耳。愿送我還東都。慶不聽。王謂左右曰:唐勝則鄭滅,鄭安則吾夫死,若是,生何益?乃飲藥死。慶入朝,官宜州刺史。
竟以藥死
【事文類聚】
《韓退之為李干墓志》:敘當(dāng)世名貴,服金石藥,欲生而死者數(shù)輩,著之石,藏之地下,豈為一世戒耶!而竟以藥死,故白傳云:“退之服琉黃,一病竟不痊”也。
服丹致死
【王明清揮塵余話】
王稱定觀者,元符殿帥恩之子,有才學(xué),好與元故家游。范元實溫潛溪詩眼中亦稱其能詩。政和未,為殿中監(jiān),年二十八矣。東眷懸渥,少年貴以酒色自娛,一日忽宣召入禁中,上云:朕近得一異人能制丹砂,服之可以長生久視,煉治經(jīng)歲而成,色如紫金,卿為試之。定觀忻躍拜命,即取服之,才下咽,覺胸間煩燥之甚,俄頃煙從口中出,急扶歸,已不救。既殮之后,但聞棺中剝啄之聲,莫測所以,已而火出其內(nèi),頃刻之間,遂成烈焰,室廬盡焚。開封府尹亟來救之,延燒數(shù)百家方止。但得其枯骨于余燼中,亦可怪也。
服丹疽死
【王明清揮塵余話】
丁廣任保州教授,會有道人過郡,自言能煉大丹,服之可以無疾,然后飛升度世??ぶ刭E館之選日創(chuàng)窀,依其法煉之四十九日而成。廣聞之,裁書以獻,乞取刀圭,以養(yǎng)病身。僅得半粒,廣忻然服之,不數(shù)日郡將通判皆疽發(fā)于背,相繼而死。廣腰間亦生癤甚恐,亟飲地漿解之。明年疾作,因澡身入水瘡口中,遂不能起。金石之毒,有如是者,并收于此,以為世誡云。
引椒而死
【北史】
《高允傳》:高遵子元榮詣洛訟冤,猶恃道登,不時還赴。道登知事決方乃遣之,遵恨其妻不與訣,別處沐浴,引椒而死。
食馬肝死
【西漢書】
《郊祀志》:武帝既誅文成,后悔其方不盡。及見欒大,大說,大為人長美言,師古曰:善為甘美之言也。多方略,而敢為大言,處之不疑。大言曰:臣常往來海中,見安期羨門之屬,顧以臣為賤,不信臣,師古曰:顧念也。又以為康王諸侯耳。不足與方,臣數(shù)以言康王,康王又不用臣,臣之師曰: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也。然臣恐效文成,則方士皆掩口,惡敢言方戴!上曰:文成食馬肝死耳。注:索隱曰,氣勃而毒盛,故食走馬肝殺人。《儒林傳》曰,食肉無食馬肝是也。子誠能修其方,我何愛乎?
刮金飲之而死
【續(xù)后漢書】
《孫堅傳》:先荊州刺史王睿與堅共擊零桂賊,以堅武官,言頗輕之。及武陵大守曹寅詐徼移堅收睿,堅即勒兵襲睿,睿窮迫,刮金飲之而死。
刮金印服之而死
【吳志】
諸葛融為奮威將軍,攝兵駐公安,兄恪既誅,乃取融。兵到圍城,飲藥而死。《江表傳》曰:先是公安有靈鼉鳴,童謠曰:白鼉鳴,龜昔平。南郡城中可長生,守死不去義無成。及恪誅,融果刮金龜印服之而死。
自經(jīng)而死
【高氏小史】
文帝元嘉三年,以徐羨之、傅亮,謝晦殺廢帝及廬陵王誅之。爾曰:召羨之行至西門外,謝晦弟嚼為黃門郎上直,報亮云殿內(nèi)有異處分,亮馳報羨之,回還西州,乘內(nèi)人問訊,車出郭,步走至新林入陶灶中,自經(jīng)而死,年六十三。時為司徒南平公。有官龜鑒趙昂發(fā)守池州。城將陷,發(fā)遂置酒與妻作別,云:我世受國恩,今力竭城陷,惟有死而已,妻曰:君死,妾又如何獨生?乃相與自經(jīng)而死。
【金史】
《胡天作傳》:天作守平陽凡四年,屢有功,詔錄其子定哥為奉職。元光元年,十月,青龍堡危急,詔遣古里、申石倫會張開、郭文振兵救之,次彈平寨東三十里不得進,知府事木虎忽失來總領(lǐng)提控王和,各以兵歸順。臨城索共妻子,氏兵皆潰。執(zhí)天作,天作己歸順,詔誅忽失來子之南康者,命天作子定哥承應(yīng)如故。天作己受大元官爵,佩虎符招撫懷孟之民,定哥聞之,乃自經(jīng)死。贈昭武將軍。
夫歿自經(jīng)死
【元史】
《列女傳》:趙美妻王氏,至治元年,美溺死。舅姑念其年少無子,欲使更適,以族侄繼婚,王氏知不免,即自經(jīng)死。李冬兒,丁從信妻也。年二十二,從信歿,服闋。父母問之曰:吾為汝再擇婿,冬兒不從,還從信家自經(jīng)死。李氏,惠高兒妻也。高兒歿,父母欲嫁之,李氏自縊死。
家亡自經(jīng)死
【元史】
《列女傳》:貴哥,羅五十三妻也。天歷初,五十三得罪。貶海南,籍其家,詔以貴哥賜近侍卯罕,卯罕親迎之,貴哥度不免,如廄自經(jīng)死。
董安于縊死
【左傳】
定公十四年,梁嬰父惡董安于,謂知文子曰:不殺安于,使終為政于趙氏,趙氏必得晉國。盍以其先發(fā)難也。討于趙氏。文子使告于趙孟曰:范中行氏雖信為亂,安于則發(fā)之,是安于與謀亂也。晉國有命,始禍者死。二子既伏其罪矣,敢以告,趙孟患之,安于曰:我死而晉國寧,趙氏定,將焉用生,人誰不死。吾死莫矣。乃自縊而死,趙孟尸諸市,而告于知氏曰:主命戮罪人,安于既伏其罪矣。敢以告,知伯從趙孟盟,而后趙氏定,祀安于廟。
逼令縊死
【舊唐書】
《長孫無忌傳》:許敬宗誣奏無忌謀反,高宗竟不問所由,惟聽誣構(gòu)之說,遂去官爵,流黔州。敬宗尋與吏部尚書李義府,遣大理正袁公瑜,就黔州重鞫無忌反狀,公瑜逼令自縊而死,籍沒其家。無忌既有大功,而死非其罪,天下至今哀之。
遭妒絞死
【訓(xùn)女蒙求】
《九州春秋》:司錄馮方女,國色也,袁術(shù)悅而納之。諸婦害其寵,語之曰:將軍貴人有志節(jié),當(dāng)時時涕泣憂愁,必長見欽重。從之。后諸婦因共絞系之梁,術(shù)誠以為不志而死,厚加殯斂。
馬韁絞死
【資治通鑒】
高宗咸亨二年,賀蘭敏之敕流雷州,,復(fù)其本姓,至韶州,以馬韁絞死。
自剄而死
【西漢書】
《尹翁歸傳》:翁歸為右扶風(fēng),緩于小弱,急于豪強,豪強有論罪輸掌畜官,使斫,責(zé)以負程,不得取代。不中程輒笞督,極者至以鐵自剄而死。京師畏其威嚴(yán),師古曰:論罪,決罪也,扶風(fēng)畜收所在,有苑師之屬。故曰:掌畜官也。畜,許救反。,斬,音千臥反斧,斫忍也。
自刎而死
【東漢書】
《隗囂傳》:囂奔西城,從楊廣月馀,楊廣死,囂窮困。其大將王捷別在戎丘,登城呼漢軍曰:隗王城守者,皆必死無二心,愿諸軍亟罷,請自殺以明之。遂自刎而死?!队泄冽旇b》李芾德乙亥守譚州,竭力備御,吳繼明夜半密使人出城議降,公不知之,將納此,迫書狀。公曰:我不曉如何書?遂入東向再拜曰:臣力竭矣,無以謝陛下,即命鄶子沈忠先壞一家老幼,次及公,然后縱火焚之。沈忠嘆曰:侍郎且拼得命,吾敢愛死。既縱火,亦自刎而死。
伏劍而死
【晉書】
《車濟傳》:濟果毅,有大量,張重華以為金城令,為石季龍將麻秋所陷,濟不為秋屈,秋必欲降之,乃臨之以兵。劑辭色不撓,曰:吾雖才非龐德,而受任同之,身可殺,志不可移。乃伏劍而死。秋嘆其忠節(jié),以禮葬之,后重華迎致其喪,親臨慟哭,贈宣和都尉。
【通鑒】
《周外紀(jì)》:齊田恒與國人盟,曰:不盟者死及家。石佗人曰:不盟,是殺吾親也,從人而盟,是背吾君也。嗚呼!生于亂世,不得正行;劫于暴人,不能全義。乃進盟以免父母,退伏劍而死。
手劍格死
【西漢書】
《鮑宣傳》:山陽曹竟、子期皆儒生。去官不仕于莽。莽死,漢更始征曹竟以為丞相封侯,竟不受侯爵。會赤眉入長安,欲降竟,竟手劍格死。
刎月豆而死
【谷梁傅】
僖公十年,晉殺其大夫里克,稱國以殺,罪累上也。里克弒其二君與一大夫,其以累上之辭言之,何也?其殺這不以其罪也。其殺之不以其罪奈何?里克所為弒者,為重耳也。夷吾曰:是又將殺我乎。故殺之不以其罪也。其為重耳弒奈何?晉獻公伐虢得麗姬,獻公私之有二子,長曰奚齊、稚曰卓子。麗姬欲為亂,敵謂君曰:吾夜者夢夫人趨而來,曰:吾苦畏,胡不使大夫?qū)⑿l(wèi)士而衛(wèi)冢乎!公曰:孰可使?曰:臣莫尊于世子,則世子可。故君謂世子曰:麗姬夢夫人趨而來曰:吾苦畏,女其將衛(wèi)士而往衛(wèi)冢乎?世子曰:敬諾。筑宮。宮成,麗姬又曰:吾夜者夢夫人趨而來曰:吾苦饑!世子之宮已成,則何為不使祠乎?故獻公謂世子曰:其祠,世子祠已。祠致福于君,君田而不在。麗姬以為酒,藥脯以毒,獻公田來,麗姬曰:世子已祠,故致福于君。君將食,麗姬跪曰:食自外來者,不可不試也。覆酒于地而地賁。以脯與犬犬死。麗姬下堂而啼呼曰:天乎!國子之國也,子何遲于為君?君喟然嘆曰:吾與女示有過切,是何與我之深也。使人謂世子曰:爾其圖之。世子之傅里克謂世子曰:自入自明則可以生;不入自明則不可以生。世子曰:吾君已老矣,已昏矣。吾若此而入自明,則麗姬必死,麗姬死,則吾君不安。所以使吾君不安者,吾不若自死。吾寧自殺以安吾君,以重耳為寄矣。刎而死。故里堯所為弒者,為重耳也。夷吾曰:是又將殺我也。
絕月豆而死
【金史】
《聶孝女傳》:孝女字舜英。尚書左右司員外郎天驥之長女也。年二十三,適進士張伯豪,伯豪卒。歸父母家。天驥留汴,崔立劫殺宰相,天驥被創(chuàng)甚,日夜悲泣,恨不即死。舜英謁醫(yī)救療百方,至圭刂其股,雜他肉以進,而天驥竟死。時京城圍久食盡,舜英頗讀書知義理,自以年尚少艾,夫既亡,父又死非命,比為兵所,何若從吾父于地下乎?葬其父之明日,絕而死。一時士女賢之。
潰腹死
【有官龜鑒】
李玄通歷定州總管,為劉黑闥所破,愛其才欲以為將,不聽,囚之。故吏有餉食饋者,玄通曰:諸君見哀,吾能一醉,遂縱飲。謂守者曰:吾能舞劍,可借刀。守士與之,曲終仰天太息曰:大丈夫撫方面不能保所守,尚何視息邪?乃潰復(fù)死。
以木弋抉傷而死
【左傳】
襄公十七年。齊人獲藏堅,齊侯使夙沙衛(wèi)唁之,且曰:無死。堅稽首曰:拜命之辱,抑君賜不終,姑又使其刑臣禮于士,以木弋抉其傷而死。注:木弋,小木橡也。藏堅義受辱,乃以木弋自抉其所傷而死。
焚死
【抱補子】
《內(nèi)篇論仙卷》:噎死者不可譏神農(nóng)之播谷,燒死者不可怒燧人之鉆火。
登樓焚死
【資治通鑒】
昭宗景福二年,汴軍攻徐州,累月不克,自去年十一月攻徐州至是五月矣。通事官張濤以書白朱全忠云:進軍時日非良,故無功。全忠以為然。敬翔曰:今攻城累月,所費甚多,徐人已困,旦夕且下,使將士聞此言,則懈于攻取矣。全忠乃焚其書,癸未,全忠自將如徐州。戊子,龐師古拔彭城,時溥舉族登燕子樓自焚死。僖宗中和元年,時溥據(jù)徐州,至是而亡,張建封建之鎮(zhèn)徐也。有愛妓曰盼盼。建封既汶,張氏舊第有小樓名燕子,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余年,幽獨悵然。出《白樂天集》。《考異》曰:五月,汴州奏拔徐州,《舊紀(jì)》四月,汴將王重師、牛存節(jié)陷徐州,《舊傳》溥求援于兗州,朱瑾出出兵救之。值大雪,糧盡而還,汴將主重師、牛存節(jié)夜乘梯而入,溥與妻子登樓自焚而卒。景福二年也?!缎录o(jì)》四月戊子,朱全忠陷除州,時溥死之,薛居正《五代史?梁紀(jì)》丁亥,師古下彭門,梟溥首以獻?!短铺婕o(jì)年錄》:四月,澤州李罕之上言:懷孟降人報汴將龐師古于今月八日攻陷徐州,時溥舉族皆沒。溫既下徐,方詐請朝廷命師,昭宗乃以兵部尚書孫儲為徐師。既而溫以他詞斥擊,自以其將鎮(zhèn)之。四月八日蓋河?xùn)|傳聞之談,今從《編遺錄》、《新紀(jì)》。
侮神焚死
【夷堅志】
亳蓋老君鄉(xiāng)里,故立太清宮崇事之,嘗有道人賣藥者,敝衣貧窶,而意氣揚揚甚倨,攜藥爐詣殿下燒藥,大言自尊,指圣像曰:此吾之弟子也。吾為老君師,聚觀漸眾,須曳火自爐出,灼其衣,焰發(fā)滿身,驚而走,左右以水沃之,不滅,狂走廷中,火所經(jīng)他物不焚,獨焚厥身,已而北面像前,若首狀者,遂死,視其軀干,皆灼爛矣。
遇賊焚死
【藝集】
鄧中甫,名光薦,廬陵人。宋乙亥冬,攜家避地于閩。次年,景炎閫帥趙總卿以書幣辟干官,冬香山警,挈家入山遇土賊,一妻、四兒、四女、三妾十二口皆焚死。
百口焚死
【悅生隨抄】
虜每欲南寇,宇文虛中則屢以策止之。至有江南荒僻,得之不足以富之語,王倫朱弁相繼得歸,皆能言其狀,上大嘉獎。虛中亦附奏言虜中虛實。時家在閩中,上命其子師瑗添差本路轉(zhuǎn)運判官,檜慮虛中,沮和議,反遣其家至虜,以牽制之。紹興十五年九月,金主祀天于郊,虛中先是嘗與其翰林學(xué)士高士譚等謀,以是日劫殺之。前期以蠟書來告,乞為外應(yīng),檜拒不納。會虜亦覺,虛中與老幼百口同日受焚死。天為之畫晦。
縱火燒死
【資治通鑒】
隋煬帝大業(yè)九年,杜伏威轉(zhuǎn)掠淮南,自稱將軍。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顥討之。帝置鷹揚府郎將、副郎將,每府置越騎校尉二人掌騎士;步兵校尉二人掌部兵。守,式又翻。校,戶教翻。伏威與戰(zhàn),陽為不勝,引顥眾入葭葦中,因從上風(fēng)縱火,顥眾皆燒死。
縱火而死
【宋北盟錄】
太原陷,金人入城,守臣通判王逸誓不屈賊,登閣抱太宗御容,令人縱火而死。
投火而死
【宋北盟錄】
內(nèi)侍黃經(jīng)臣投火而死。靖康小雅曰:公諱經(jīng)臣,為保德軍承宣使。金人既集城下,上命公督視東壁。城陷之夕,金人自陳門入,循城而東,縱火通津門下,時在城上,將士奔潰,獨不肯去,望闕號慟,赴火而死。
罵敵炙死
【元史】
《忠義傳》:李伯溫第守忠知平陽府事。丁亥夏四月,金紇石烈真襲擊權(quán)國王按察兒于洪洞,守忠出援之,師潰入城,副帥夾谷常德潛獻東門以納金兵,城遂陷。金人執(zhí)守忠使降,守忠罵之語惡。金人怒,置守忠鐵籠中,火炙死。
水 死
【禮記】
祭法冥勤其官而水死。注:冥,契六世孫也。其官玄冥,水官也。
溺 死
【文苑英華】
《溺死判》:甲與乙同舟,既而甲懼水自投因溺死,其家訟乙故殺。縣斷以疑。《孫欽望對》:靈長演氵瓜,資潤下以流謙;習(xí)坎疏源,含內(nèi)虛而濟物。故桂林望斷,漢臣嗟其水源,航葦無因,衛(wèi)女嘆其河廣。由是剡木為楫,利涉存焉。造舟為梁,有自來矣。惟甲與乙,俱因行邁,駕言出游,大川為阻,家非溱氵筮,不可褰裳。地若滄流,愛憑鼓棹,既而甫辭岸浦。喜二子之同舟,方駕波心,嗟一夫之墜魄。尋添園之奧旨,未昧藏舟,考司寇之微言,旋驚逝水。至若沃焦不易,呂梁難詞,一類士龍之笑,幾漸漁父之勇。家人告稱故殺,縣司斷以疑條,乙則有詞,未云甘伏。向若平生宿憾殞命,猶或推科,如其邂逅相逢自死,如何結(jié)罪?誠可捍一作悍竿而求水府,豈得陳牒而訟官曹。不悟生也有涯,將等死而無吊,欲使江岸上,式族孝女之碑,箜篌曲中,永作狂夫之曲。竊稽狀跡不伏為宜?!锻啊罚赫Z稱有用自遠,《易》曰:朋從爾思,同氣相求,同舟共濟。呂安之懷叔夜或泛黃河之水,王子之尋戴逵亦冒山陰之雪。何以仰止,欽賢是慕。想彼甲乙,道契筌蹄,漲海之云,若見一作望蓬萊之樹,掉倚砂之日,方追河洛之仙。既而智之謀身,情垂拯物。覆舟之慎想,伯夷而載虧。驚濤之游,嘆伯昏而遂遠。三命有極,百齡俄謝。禍虧難倚,寧收轉(zhuǎn)壑之魂,比之匪人,忽睹盈庭之訟,尋端指狀于甲,誠亦可矜,據(jù)理詳刑在乙寧宜實罪。何者禮稱不吊?溺者已絕,律通人情。乙惟一作為無咎,庶從平典,用葉大倫?!锻啊罚壶櫊t賦象,人壽幾何?生榮死哀,物類同致。畫夜不舍,宣尼興其嘆息。吉兇共同,賈誼發(fā)其詞賦。眷言甲乙俱涉大川,懸流波而得朋,理征棹而云邁。乙則同舟而濟,宛若神仙,甲乃懼水而投,遽嗟沉溺。波心乍沒,還疑觀影之人。泉路不歸,更似懷沙之客。然則渡河奏曲,曾不爾思。逝水沒魄,自招其咎。家人有訟,虛陳故殺之端。乙既無讎,難實帷輕之典。薄訴不伏,理合哀矜。懸斷以疑,殊華部一作剖察。以愚管見,釋為宜。
成氵內(nèi)溺死
【太平廣記】
唐天中,淮師圍武昌,杜洪中令乞師于梁王。梁與荊方睦,乃諷成令師兵救之,欲親征,乃力造巨艦一艘,三年而成,號曰和州戰(zhàn)艦。舟次破軍山下,為吳師縱燎而焚之,竟溺死。先是改名曰,字,水內(nèi)也。水內(nèi)之死,豈前兆乎?
丁丞相溺死
【浩然齊雅談】
丁大全丞相謫嶺外,至藤州溺死。三山林桂龍以詩嘲之曰:一舵中流欠把持,偏輕偏重失便宜。孤舟不是無人渡,身作風(fēng)波問阿誰?移溪實壑誤明君,驚動沿江十萬軍。幸是不沉湘水死,有何面目見靈均!稚子如何濟急流?一蒿才錯便難收。當(dāng)初把作尋??矗M料中流解覆舟。
投河而死
【續(xù)后漢書】
《董卓傳》:少帝即位,大將軍何進等謀誅宦官,乃召卓將兵入朝。既而中常侍張讓等反誅進,虎賁中郎將袁術(shù)燒南宮青鎖門,與袁紹共誅宦官,讓等劫帝及陳留王走北宮。夜至小平津,尚書盧植等追及,手劍斬數(shù)人,讓等投河而死,遂扶少帝及陳留王至名隹上。
投溪而死
【宋北盟錄】
金人攻太原,筑長城圍其外,而援兵不至,軍兵多餓死。王稟知太原不可守,乃走入統(tǒng)平殿,取檀香御像,以疋練系于其背,縋城投溪而死。
蹈河以死
【元史】
《忠義傳》:劉天孚以毋憂起知河中府。視事兩月,陜西行省丞相阿思罕為亂,舉兵至河中。天孚日夜治戰(zhàn)守具,選丁壯分守要害,阿思罕列柵河西,縛筏河上,縱火欲屠城。阿思罕兵入城,欲脅使附已。方坐府治,號令諸軍,天孚佩刀直前,不得進。退謂幕僚王從善等曰:吾家本微賤,荷朝命至此,今不幸遭大變,吾何忍從之而負上恩哉?吾寧蹈河以死。遂拂衣出。時天寒河冰方堅,天孚拔刀斫冰開,北望為國語若祝謝者,再拜已脫衣帽岸滸,乃投水中。
投水而死
【古今事通】
長沙趙淮漕江東金陵破,走溧水民砦,砦破見執(zhí)不屈,械過楊州,令呼降,而友其詞。怒械還金陵殺之。當(dāng)出金陵,止一妾從,為一萬戶所得。曰:妾愿事公終身,第趙運使無人埋骨,可令人與我往殯,殯畢即歸。如其言,尸在江濱。妾命人推之入水。尸猶滯淺處,妾取蒿自椎之入深水中,仰天大哭,亦投水死。又安福北津,歐陽木匠女,十七八,為北軍所掠。臨河橋斷,軍留心欲就歡,女曰:當(dāng)天無禮,恐穢神明,可去人家取門扇來,渡江去房子內(nèi)成親也。軍如言往,女投中流去。旬日軍退,尸方浮。眾皆嘆異,私謚這曰貞潔。
躍入水死
【杭州府志】
夏仁壽妻徐氏,錢唐人。仁壽坐事被謫,以室行,夜泊橫裹,有寇至,仁壽迎擊被傷,徐氏不受,遂躍入水死。
負御容赴水死
【夷堅志】
宋靖康元年,王稟為宣撫司統(tǒng)制,守太原。太原守御稟功為多,及至城陷,稟引疲乏之兵欲出西門,無何西門插板索斷,不能出。軍已入城,倉皇之間,士卒勸稟降,稟嘆曰:城陷士無斗志,又且門阻,天亡稟也。稟豈惜死,違天命而負朝廷哉!遂負原廟太宗御容赴汾水而死。轉(zhuǎn)運韓總以下死者三十六人,圍城凡二百六十日。城中軍民餓死者十之八九。固守不下,至是始破。后粘罕得其尸,令張孝純驗之既實,向尸大罵,卒諸酉執(zhí)兵同踐之,而暴于野。
秀夫赴水死
【文丞相行狀】
崖山敗后,祥興乘黑云中與數(shù)舟漂去。宰執(zhí)陸秀才赴水死,公有炯炯一心在天水相與永之詩。
赴井而死
【古今事通】
周馳,字仲才,濟南人。大定住《大學(xué)》,以論策魁天下。家饒財,所得束修,皆散諸生之貧者,貞,濟南陷、攜二孫赴井死。鄉(xiāng)人葬之宅后壽樂堂。
覆舟而死
【壽昌乘】
武昌郡西有蘆洲,《輿地》云、伍子胥叛楚出關(guān)于江上,見漁父求渡。時旁多人,漁父曰:灼灼兮侵已,私與子期虧蘆之漪。子胥既渡,解劍與之,不受。子胥曰:掩子槳,勿令其露。漁父知意,遂覆舟而死。
投崖而死
【宋史】
《忠義傳》:鞏信與北兵戰(zhàn)于方石嶺,中數(shù)矢傷重不能戰(zhàn),自投崖石而死。土人葬之,顏色如生。
【遼史】
《太祖紀(jì)》:七年,上以夷離堇涅里袞附諸弟為叛,不忍顯戮,命自投崖而死。
投壕而死
【金史】
《寶符李氏傳》:天興元年,北兵攻城,矢石之際,忽見一女子呼于城下。曰:我娼女張鳳奴也,許州破被俘至此,彼軍不日去矣,諸君努力為國堅守,無為所欺也。言竟,投壕而死。朝廷遣使馳祭于西門。
觸樹而死
【史記】
《晉世家》:晉靈公不道,趙盾數(shù)諫之,靈公患之,使钅且刺趙盾。盾閨門開,居處節(jié),钅且退嘆曰:殺忠臣,棄君命,罪一也。遂觸樹而死。
毀壞壓死
【文苑英華】
《毀壞壓死判》:乙有所毀壞而誤殺人,科其備慮不謹,訴合所由為罪。韓極對:立物有恒,豎樹在始,繕而不固,壞則難支。既動作而必虞,將紀(jì)律而斯約,罰一七五六
之惟五,先明宥,一作有過之丈。死則有三,終傷不吊之者,若故誤而先定,乃平刑而是察。乙則何者率爾薄言,已聞滅鼻止災(zāi)。胡乃反唇推過,且宇之必葺誠備慮而則安。墻或不終,將阝巢壞而誰咎?罪有所在,焉可逃夫。崔殷對:九川既滌,是資筑護,庶役斯起,于以孱工,俾湍悍不生,而安居作ㄨ,彼已之乙,謂為何人率作而毀,豈增修而藏事壞乃致害。仍推過于所由,言則飭文,慮實無備,雖壓溺不吊,酌戴禮而何傷,而殺人者死,在蕭章而難忘。論以故傷,斗則是減。稱乎誤殺,科其不應(yīng),爾徒有詞,吾從丕弊。田季羔對:乙惟賤工,執(zhí)用為事,撤彼墻屋,嘗聞作向之詩,誤此殺人,載犯謨虞之律,雖因緣毀壞宜申重典,而過失殺傷,非無彝憲毀垣之下。人盍違而去之,壞宅之間,乙恐非其罪也。且凡所隳圯,尤資審慎,泉臺構(gòu)落非梓匠之宏規(guī),廣廈榱崩,必鄭僑之見壓,備慮欲繩其不謹,懸??煽趾鯚o情。既殊故犯之名,請抵從輕之議,許其收贖,竊謂平反。梁乘對:爰有建立,洎乎崩毀,必慎傷人,無至害物,何哉?主者曾不任能,顧彼匠人,豈因和巧?既無備慮,且乏周防,遂昧立身,果貽誤殺。事殊阝巢壞,物果榱崩,將壓有契于。國僑不吊,遂符于《戴禮》。況造作之與毀壞,匠人之與主司,并著皋繇之書,合以所由為罪。且人誰無死,痛其不終,宜用明刑,以慰幽懷。
永樂大典
卷之一萬三百一十
總敘
【爾雅】
崩,薨,無祿,卒,殂落,殪,死也。邢《疏釋》曰:此皆死之別稱也?!肚Y》云: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鄭注》云:異死名者,為人褻,云無知,若猶不同然也。自上顛壞,曰崩。薨,顛壞之聲。卒,終也。不祿,不終其祿,死之言,澌也,精神澌盡也。又曰:壽考曰卒,短折曰不祿?!多嵶ⅰ吩疲旱摚^有德行任為大夫士,而不為者,老而死,從大夫之稱,少而死,從士之稱,此云無祿者,即彼之不祿也。殂落者,李巡曰:殂落,堯死之稱。郭云:古者死亡,尊卑同稱耳。故《尚書》堯曰:殂落。舜曰:陟方。乃死者,皆《虞書》、《舜典》文也。謂之殂落者,蓋殂為往也。言人命盡而往落者,若草木葉落也。殪者,卑隱九年《左傳》云,衷戎師前后擊之,盡殪。柱注云:殪,死也。
【禮記】
《曲禮?上》曰: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鄭玄注》曰:山巔壞曰崩,薨,崩之聲也。卒,終也。不祿,不充其祿也,死之言,澌也,精神澌盡也。死寇曰兵,異于凡人,當(dāng)饗祿其后也。壽考曰卒,短折曰不祿,老而死,從大夫之稱;少而死,從士之稱也。
【春秋說題辭】
天子曰崩,崩之為言殞也。諸侯稱薨,薨之為言奄然而亡。大夫曰卒,精輝終卒,卒之為言絕,絕于邦也。士曰不祿,失其忠也,不祿之言削名章也。庶人曰死,魂魄去心,死之為言,精爽窮也。
【五經(jīng)通義】
曰崩薨從何王以來乎?曰:從周。何以言之?《尚書》曰:放勛乃殂落。舜曰:陟方乃死。武王既王,是以知武王以前未稱崩薨也。至成王太平,乃制崩薨之著。《尚書》曰:翌日乙丑成王崩。《釋名》曰:漢以來謂死為物故,言其諸物皆就朽也。
【論語】
《子罕篇》: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以矣哉!由之行詐也,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季路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劉向說苑】
子貢問夫子,人死有知,將無知也??鬃釉唬何嵊运廊擞兄?,恐孝子妨生以送死也;吾欲言死人無知也,恐不孝子孫棄親不葬也。賜欲知人死,有時將無知也。死徐自知之,猶未晚也。又曰:莊子之楚,見窮髑髏,骨堯然有形,檄以馬捶,因而問之曰: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將子有亡國之事,钅夫鉞之誅,而為此乎?于是語卒,援髑髏枕而臥。夜半髑髏見夢曰:子之談?wù)撸妻q士。諸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則無此矣。子欲聞死之說乎?莊子曰:然。髑髏曰: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縱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
【無能子】
《無憂篇》:夫人大惡者死也,形骸不搖而偃者也。夫形骸血肉耳目不能虛而靈,則非生之具也。故不待不搖而偃,則曰死。方搖而趨,本死矣。所以搖而趨者,憑于本不死者耳。非能自搖而趨者,形骸本死,則非合死。非合死,無死矣。死者,人之大惡也。無死可惡,則形骸之外,何足汨吾之至和哉!
【史記】
曰:范睢說秦昭王曰,夫以烏獲任鄙之力,荊成孟賁許慎曰:荊成,勇士也。孟賁,衛(wèi)人。慶忌夏育之勇焉,而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
【程氏遺書】
死者不可謂有知,不可謂無知。
【上蔡語錄】
余問死生之說,謝子曰:人死時氣盡也。曰:有鬼神否?謝子曰:余當(dāng)時亦曾問明道先生,明道曰,待向你道無來,你怎生信得,及待向你道有來,你但去尋討看。謝曰:此便是答底語。又曰:橫渠說得來別,這個便是天地間妙用,須是將來做個題目入思議始得,講說不濟事。曰:沉魂滯魄影響底事如何?曰:須是自家看得破始得,張亢郡君化去,嘗來附語,亢所知事,皆能言之??阂蝗辗脚c道士圍棋,又自外來,亢欲接之,道士封一棋子,令將去問之,張不知數(shù),便道不得。乃曰:許多時共你做夫婦,今日卻信一道士胡說,我今后更不來。又如紫姑神,不識字底把著寫不得,不信底把著寫不得,推此可以見矣。曰:先王祭享鬼神則甚,曰:是他意思別。三日齋,五日戒,求諸陰陽四方上下,蓋是要集自家精神,所以格有廟,必于萃與渙。言之;如武王伐商,所過名山大川致禱,山川何知?武王禱之者以此。雖然,如是以為有,亦不可。以為無,亦不可。這里有妙理,于若有若無之間,須斷置得去始得。曰:如此卻是鶻突也。謝子曰:不是鶻突,自家要有便有,自家要無便無始得。鬼神在虛空中辟塞滿,觸目皆是,為他是天地間妙用,祖考精神便是自家精神。知命雖淺近,也要信得及。將來做田地,就上面下工夫。余初及第,年歲前夢入內(nèi)庭,不見神宗,而太子涕泣。及釋褐時,神宗晏駕,哲廟嗣位,如此事直不把來草草看,卻萬事真實有命,人力計較不得。吾平生未嘗干人,在書局亦不謁執(zhí)政?;騽裰釋υ唬核材芴砧F我,自有命在。若信不及,風(fēng)吹草動,便生恐懼憂喜,枉做卻閑工夫,枉用卻閑心力。信得命及,便養(yǎng)得氣不折挫。
【朱子語錄】
劉用之云:人之禱天地山川,是以我之有感彼之有。子孫之祭祖先,以我之有感他之無。文公曰:神祗之氣,常伸而不已;人鬼之氣,則消散而無余矣。其消散亦有久速之異,人有不伏其死者,所以既死,而此氣不散,為妖為怪,如人之兇死,及僧道之人,既死而不散。僧道務(wù)養(yǎng)精神,所以凝聚不散。若圣賢則安于死,豈有不散而為神怪者乎?如黃帝,堯,舜,不聞其既死而為靈怪者也。嘗見輔漢卿說,某人死,其氣溫溫然薰蒸滿室,數(shù)日不散,是他氣盛,所以死時如此。劉元城死時,風(fēng)雷轟于正寢,云霧晦冥,少頃辨色,而公已端坐薨矣。他是甚么樣氣魄。或曰:莫是元城之忠,感動天地之氣否?文公曰:只是元城之氣自散耳。他養(yǎng)得此氣剛大,所以散時如此。祭義云:其氣發(fā)揚于上為昭明,熏蒿凄愴,此百物之精也。此數(shù)句說盡了,人死時,其魂氣發(fā)揚于上昭明,是人死時自有一般光景,熏蒿即前云溫溫之氣也。凄愴是一般蕭然之氣,令人凄愴。如漢武帝時,神君來則風(fēng)肅然者是也。此皆萬物之精,既死而散也。
【晦庵續(xù)錄】
問有人死而氣不散者,何也,曰:他是不伏死,如自刑自害者,皆是未伏死。又更聚得這精神,安于死者,便自無,何曾見堯舜做鬼來。曾見人說,有人死,其室中皆溫暖,便是氣之散,《禮記》云:其氣發(fā)揚于上為昭明,熏蒿凄愴,此百物之精也。昭明,是精光。熏蒿是暖氣,凄愴是慘忄栗者,如《漢書?李少君招魂》云:其氣肅然。死而氣散,泯然無跡者,是其常道理。屬地有托生者,是偶然聚得氣不散,又怎生去湊著那生氣便再生,然非其常也。伊川云:《左傅》:伯有為厲,又別是一理。
自古有死
【識遺】
世俗惑佛老者,期不死復(fù)生。然孔子曰:自古皆有死。老子曰:人生大期,以百二十年為節(jié)度。釋氏經(jīng)云: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況天裂星隕,郡陷谷遷,沙漠遺滄海之蹤,巖冗著螺蚌之窟,乾坤且有毀時,人欲久不死,理乎?后世方士言黃帝老聃例不死,余考《易?大傳》言神農(nóng)黃帝堯舜氏沒,而黃帝葬橋山。莊子述老聃死,秦失吊之,而縣柳縣,各有老子墓。故近時劉潛夫詩云:無藥可延黃帝壽,有人曾哭老聃來。則黃帝鼎湖攀龍之事,老子青鹿上升之說,何往非幻。又釋迦云:我今背痛,將入涅。經(jīng)云,佛于桑樹下右肋側(cè)臥而化?!独献踊?jīng)》云,周匡王五年,佛七十九歲,死于拘尸那城,雙林木下,葬于回鹿山。他如彭祖七百,亻余千歲,例以歲紀(jì),亦同歸于盡而已。況其事不經(jīng)見,皆寓言稗說之錄乎?《禮外傳》曰:壽者百二十,過此不死,為失期,為妖怪。然則秦皇漢武,殆未知失歸之怪色也。唐牛僧孺曰:人以得其死為壽。兵為力死,刑為獄死,不耕織為餒死寒死,老無依,病無托為孤死。舍是皆可言壽,老子亦曰:死而不亡者壽,則必可傳,雖死猶生也。
人誰無死
【古今事通】
韓玉溫甫,燕人,擢第為鳳翔判官。北兵圍燕,夏人陷邊州,玉募兵屯華亭,敗夏人,因移檄關(guān)中,略云:人誰無死,有臣子之當(dāng)為。事至于今,忍君親之弗顧,勿謂百年身后虛名一聽史臣。只于今日目前,何顏以居人世?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富貴功名,當(dāng)自致耳?;蛘_玉有異志,收死獄中。士夫憤惜之。
物老則死
【老君中經(jīng)】
曰:人之年壽,終竟自死矣。何以言之?以其不堅守神故也。譬猶萬物之生,非欲求死,但自然枯槁死耳。
安死
【呂氏春秋】
曰:古之人非無寶也,其所寶者異也。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shù)封我矣,吾不受也。孫叔敖,楚大夫為艸賈之子,莊王之令尹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zé)o受利地。人所貪利之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人不利之而名甚惡,惡謂名丘也,荊人畏鬼,而越人信。言荊人畏鬼神,越人信吉兇之礻幾祥。此地名丘,畏惡之名終不利也??砷L有者,其唯此也。唯,獨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眾人利利,孫叔敖病利,故曰:所以異于俗也。五員亡,荊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鄭曰:蓋是國也,地險而民多知。登,升也。太行,山名。處則未多知,將問所以自竄也。其主,俗主也,不足與舉。舉猶謀也。俗主,不肖兒君。去鄭而之許,見許公而問所之,許公不應(yīng),東南向而唾。欲令之吳也。五員載拜受賜曰:知所之矣。因如吳,過于荊,至江上欲涉,涉,渡。見一丈人,丈人,長老稱也。剌小船方將漁,從而請焉。丈人度之絕江,絕,過。問其名族,族,姓。則不肯告。丈人不肯告解其劍以予,一作獻丈人曰:此千金之刃也,愿獻之,獻,上也。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荊國之法,得五員者,爵執(zhí)圭,祿萬儋,金千鎰,昔者子胥過吾猶一作尚不取,執(zhí)圭,《周禮》侯執(zhí)信圭,言爵之為侯也。萬儋,萬石也。金千鎰,二十兩為一鎰。不取子胥以受賞也。故曰:我何以欲子之千金劍?今我何一作曷,以子之千金劍為乎?五員過于吳,過,猶至也。使人求之江上,則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眾矣,將奚不有為也,而無以為為矣。何不有為,言無不為也。江上丈人,無以為矣。無以為,乃大有于五員也。故曰:而無以為也。而無以為之,名不可得而聞,聞,知也。身不可得而見,求之江上,不能得也。其惟江上之丈人乎?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獻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司城,官名。野人請曰:此野人之寶也,愿相國為之賜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為寶,我以不受為寶。故宋國之長者曰:子罕非無寶也,所寶者異也。今以百金與摶黍以示兒子,兒子,小兒。兒子必取摶黍矣。以和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其知彌粗,其所取彌粗,精,微妙也。粗,粗疏也。
知 死
【樂庵語錄】
先生自幻講明道學(xué),中年以后,絕欲清修,于昆山南,架屋數(shù)間,號樂庵。時往來其間,焚香酌茗,與諸子及門弟談道德性命之學(xué)。淳熙戊戌夏,微覺不喜食,即往樂庵,諸子侍旁。時女兄亦求問疾,先生曰;某將老死,姊無庸憂。人之死生如晝夜,生處便是死處,死處便是生處。若恁地理會得,又那得生死。語竟,即取紙數(shù)十幅為手簡遍別親舊,作《遺訓(xùn)六事》以示諸子,云皆吾治命,不得違戾,吾平生性命道德之學(xué),治亂安危之策,不獨載諸空言,亦粗見之行事,今既永訣,豈容緘默。戲說偈曰:竿木隨身得自由,應(yīng)緣已畢復(fù)何求?然來往等孤雁,影落寒潭跡不留。書訖,且語諸子曰:吾本欲便往,為天氣不爽,姑少留以俟月上。及夜,沐浴,遂冠櫛起坐,精神自若,了無欠伸意,至二鼓而逝。是夕風(fēng)月清美,如陽春高秋,天宇湛然,萬籟沉寂,不類人境。識者知先生之逝,決非與萬物同盡者,先是嘗語監(jiān)征王琛曰:吾可漏子已有頓放處矣。豈非先知者耶?先生平日劇談道學(xué),每語諸公,看我臘月三十日,好好做個散場。聞?wù)邞撊唬潦悄讼嗯c嘆服。
知人死
【莊子】
《應(yīng)帝王篇》:列子與神巫季咸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dāng)?shù)矣。吾見怪焉,見濕灰焉。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壺子。壺子曰:向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見吾杜德機。
夢奠知死
【禮記】
《檀弓》孔子早作,負手曳杖,消搖于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夏后氏殯于東階之上;則尤在阼也。殷人殯于兩楹之間,則與賓主夾之也。周人殯于西階之上,則尤賓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疇昔之夜,夢坐奠于兩楹之間。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將死也。寢疾,七日而歿矣。
遺書知死
【漢書】
司馬相如既病免,居茂陵。天子曰:相如病甚,可往悉取其書。使者往而相如死。妻曰:長卿未死時,有一卷書,曰有使者求書奏之。乃遺札言封禪事。
誦經(jīng)期死
【酉陽雜俎】
荊州百姓何軫妻阿劉,事何軫鬻販為業(yè),妻劉氏少斷酒肉,常持《金剛經(jīng)》。先焚香象前。愿年止四十五。臨終心不亂,先知死口至。大和四年冬。四十五矣,悉舍資裝供僧,欲入歲假,遍別親故。何軫以為病魅,不信。至歲除日,請僧受八關(guān)沐浴,易衣,獨處一室,跌坐高聲念經(jīng),及辨色悄然,兒女排室入中看之。已卒,頂熱灼手。何軫以僧禮葬,塔在荊北郭。
夢詩知死
【宋江少虞類苑】
陜郊魏處士野,蒲中李昭君瀆,乃中表也。俱有高節(jié),以吟詠相善。野于東郊鑿室方丈,蔭以修竹泉流,其前白樂天洞。瀆結(jié)茅中條之陰,曰浮云堂。皆有瀟灑之趣,每乘興相過,賦詩飲酒,累日乃去。一日瀆過野曰:前夕恍惚如夢中。床下有人曰:行到水窮處,未知天盡時。即正誤曰:盍云坐看云起時。對曰:此浮云安能起耶?瀆水命,此必死期,故來訪別。還家未幾,卒。
蜀人任溫如晚寓寧州府宅,一夕夢一山叟貽詩曰:故園路遠歸去來。和之曰。春風(fēng)天遠望不盡。既覺自笑曰:吾其死乎?數(shù)日不疾而逝。
射猿知死
【三國蜀志】
鄭芝為大將軍,見猿抱子在樹上,引弩射之,中猿毋。其子為拔箭,以木葉塞創(chuàng),芝乃嘆息,拔弩水中,以傷物性,自知當(dāng)死。遂卒。
診脈知死
【宋通鑒長編】
萬適,苑丘人,以翰林學(xué)士韓丕舉赴京師。及命為梁縣主簿,始受命。太醫(yī)趙自化怪其色變,為診脈曰;君將死矣。適猶勉赴朝謝,舉止山野,人皆笑之,后數(shù)日果卒。
心痛知父死
【南郡新書】
裴敬彝父為陳王典所殺。敬彝時在城,忽自覺流涕不食,謂人曰:我大人凡有痛處,吾即不安。今日心痛,手足皆廢,事在不測。遂歸覲,父果已死。
先知死期
【事文類聚】
后漢博士郭鳳,好圖讖,先自知死期,令弟子市棺之具,至其日而終。
預(yù)知死期
【夢溪筆談】
張忠定,少時謁華山陳圖南,遂欲隱居華山。圖南曰:佗人即不可知,如公者吾當(dāng)分半以相奉。然公方有官職,未可議此。其勢如失火家待君救火,豈可不赴也。乃贈以一詩曰:自吳入蜀是尋常,歌舞筵中救火忙。乞得金陵養(yǎng)閑散,亦須多謝鬢邊瘡。始皆不諭其言,后忠定更鎮(zhèn)杭益,晚年有瘡發(fā)于頂,后治不差,遂自請得金陵,皆如此詩言。忠定在蜀日,與一僧善。及歸,謂僧曰:君當(dāng)送我至鹿頭,有事奉托、僧依其言,至鹿頭關(guān),忠定出一書封角,付僧曰:謹收此,后至乙卯年七月二十六日,當(dāng)請于官司,對眾發(fā)之,慎不可私發(fā),若不待其日及私發(fā)者,必有大禍。僧得其書,至大中祥符七年歲乙卯,時凌侍郎策帥蜀,僧乃持其書詣府,具陳忠定之言。其僧亦有道者,凌信其言,集從官共開之,乃忠定真容也。其上有手題曰。詠當(dāng)血食于此。后數(shù)日得京師報,忠定以其年七月二十六日捐館。凌乃為之筑廟于成都。蜀人自唐以來嚴(yán)祀韋南康,自此乃改祠忠定至今。知道者,茍未至脫然,隨其所得淺深,皆有效驗,尹師魯自直龍圖閣謫官,過梁下,與一佛者談,師魯自言以靜退為樂,其人曰,此猶有所系,不若進退兩忘。師魯頓若有所得,自為文以記其說。后移鄭州。是時范文正守南陽,少日師魯忽手書與文正別,仍囑以后事。文正極訝之。時方饌客,掌書記朱炎在坐。炎,老人好佛學(xué),文正以師魯書示炎曰:師魯遷謫失意,遂至乖理,殊可怪也。宜往見之,為致意開譬之,無使成疾,炎即詣尹,而師魯已沐浴衣冠而坐,見炎來道文正意,乃笑曰:何希文猶以生人見待,洙死矣。與炎談?wù)擁晻r,遂隱幾而卒。炎急使人馳報文正,文正至,哭之甚哀。師魯忽舉頭曰:早已與公別,安用復(fù)來?文正驚問所以,師魯笑曰:死生常理也。希文豈不達此?又問其后事,尹曰:此在公耳。乃揖希文復(fù)逝。俄頃,又舉頭顧希文曰:亦無鬼神,亦無恐怖,言訖,遂長往。師魯所養(yǎng)至此,可謂有力矣。尚未能脫有無之見,何也?得非進退兩忘猶存胸中歟?吳人鄭夷甫,少年登科第,有美才。嘉中,監(jiān)高郵軍稅務(wù)。嘗遇一術(shù)士能推人死期,無不驗者。令推其命,不過三十五歲,憂傷感嘆,殆不可堪。人有勸其讀老莊以自廣,久之,潤州金山一僧端坐,與人談笑間,遂化去。夷甫聞之。喟然嘆曰:既不得壽,得如此僧,復(fù)何憾哉!乃從佛者授《首楞嚴(yán)經(jīng)》,往還吳中,歲余忽有所見,曰:生死之理,我知之矣。遂釋然放懷,無復(fù)芥蒂。后調(diào)封州判官,預(yù)知死日,先期旬日,作書與交游親戚敘訣,及次敘家事備盡。至期,沐浴更衣,公舍外有小園面溪,一亭潔飾。夷甫至其間,親督人灑掃,及焚香揮手指畫之間,屹然立化,家人奔出呼之,已立僵矣。亭亭如植木,一手猶作指畫之狀??な囟拢贂r皆至,民觀者如墻。明月乃就斂,高郵崔伯易為墓志,略敘其事。余與夷甫遠親,知之甚詳。士人中,蓋未曾有此事。
【事文類聚】
宋張乖崖,少與逸人傅霖同學(xué)。公既顯達,求霖三十八年不可得。作憶霖詩云,寄語巢由奠相笑,此生中不羨輕肥。晚年守宛丘,有被褐騎驢,扣門大呼曰:語尚書,青州傅霖。閽吏走白,公曰:傅先生天下士,汝何入敢呼姓名。霖笑曰:別子一世,尚爾童心,是豈知世間有我哉?公問昔何隱而今出?霖曰:子將去矣,來報子爾。公曰:詠亦自知之。霖曰:知復(fù)何言?后一月,公薨。熙寧十年夏,康節(jié)感微疾,氣日益耗,神日益明,笑謂司馬溫公曰:雍欲觀化一巡如何?溫公曰:先生未應(yīng)至此??倒?jié)笑曰:死生亦常事耳。張橫渠先生喜論命,來問疾,因曰:先生論命否?當(dāng)推之。康節(jié)曰:若天命則已知之矣,世俗所謂命,則不知也。橫渠曰:先生知天命矣,載尚何言?程伊川曰:先生至此,他人無以為力,愿自主張??倒?jié)曰:平生學(xué)道,豈不知此,然亦無可主張。時康節(jié)居正寢,諸公議后事于外,有欲葬近洛城者??倒?jié)已知,呼伯溫入,曰:諸公欲以近城地葬我不可,當(dāng)從伊川先塋耳。七月初四大書詩一章,曰:生于太平世,長于太平世,死于太平世??蛦柲陰缀危苛衅邭q。俯仰天地間,浩然獨無愧。以是夜五更捐館。
預(yù)營死事
【猗覺寮雜記】
杜預(yù)自表營首陽之南,為將來兆域,取制于邢山鄭祭仲之墓。陶淵明自作挽詞,自祭文。杜牧之,白樂天,辛礻必,李棲筠,王績,嚴(yán)挺之,柳子厚,皆自撰墓志。盧照鄰,李適,司空圖,自作墓,衛(wèi)大經(jīng)自鑿墓,自為志。顏魯公在蔡州,度必死,乃作遺表墓志祭文。謂之達亦可,謂之近名亦可。處死若魯公可也。
知死后佳甚
【避囂錄】
葉衡罷相歸金華,一日忽忽不樂,問安,曰:某且死無所恨,未知死后佳否耳?一士在下座,作而對曰:佳甚。問何以知,曰:使死而不佳,皆逃歸矣。一死不反,是以知其佳也。皆笑。明年葉斃。
陟方乃死
【書】
《舜典》:五十載陟方乃死。
【甕牖閑評】
《書》曰:五十載陟方乃死。陟方猶言升遐耳。既曰陟方,又曰乃死,何也?故傳書者,以乃死二字為注,誤寫為正文。殂落,亦死也?!秷虻洹吩唬核茨碎懵?。而《揚子法言》又云:黃帝,堯,舜,殂落而死,則是不可曉矣。
終化而死
【羅泌路史發(fā)揮】
易之名篇,終化而死,神之易也。
八百而死
【類說】
艾子見老姥衣衰粗之服,哭甚哀。艾子曰:嫗夫誰也?曰:彭祖。艾子曰:彭祖壽八百而死固不為短,可以無恨。嫗曰:吾夫壽八百誠無恨,然又有壽九百而不死者,豈不恨耶?
后天而死
【太平廣記】
周昭王夢羽人與以藥,名曰:續(xù)脈明丸補血精散。王請以此藥貯以玉缶,緘以金繩,以之涂足,則飛天地之外,從于尋常有得服之,后天而死。
不臘而死
【唐柳宗元文集】
《司馬凌君志》:凌準(zhǔn)告刺史崔君曰:余嘗學(xué)黃帝書,切脈視病。今余肝伏以讠嗇,腎浮以代,將不臘而死審矣。后如其言。
掩面而死
【左傅】
哀公十六年,楚白勝在吳,子西欲召之,葉公曰:吾聞勝也詐而亂,無乃害乎?子西曰:吾聞勝也信而勇,不為不利。舍諸邊境,使衛(wèi)藩焉。葉公曰:周仁之謂信,率義之謂勇,吾聞勝也好復(fù)言而求死士,殆有私乎?復(fù)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子必悔之。弗從,召之,使處吳境為白公。后與石乞作亂,殺子西子期于朝,而劫惠王。子西以袂掩面而死。慚于葉公。
閉口而死
【左傅】
哀公,晉荀瑤帥師圍鄭入郛,魁壘賂之,以知政,閉其口而死。
吞舌而死
【燕丹子】
田光謂荊軻曰:蓋聞士不為人所疑,太子送光之時,言此國事愿勿泄。此疑光也。是疑而生于世,光所羞也。向軻吞舌而死。
接踵而死
【史記】
《仲尼原子傳》:勾踐謂子貢曰:孤不料力與吳戰(zhàn),困于會稽,日夜焦唇干舌,徒欲與吳王接踵而死。
倒立而死
【唐書】
《隱峰傳》:峰于五臺金剛窟倒立而死,亭亭然如植,屹定如山,并力不動。峰妹為尼,咄之曰:老兄昔為不循法律,死且熒惑于人,乃以手輕攘,僨然而仆。峰遺一頌曰:獨弦琴子為君彈,松柏長青不怯寒。金礦相和性自別,任向君前試取看。
【溫州府志】
尼玄機,溫之瑞安人,宿覺女弟。唐咸通間筑庵大日山,參雪峰禪師,言下契悟,后住凈居寺,倒立而化。宿覺喝之曰:汝生也顛倒,死也顛倒,乃仆。后一夕,大雷電龕不見,尋之則在大日巖竇。有《圓明歌》傳于世。
朝聞夕死
【論語】
朝聞道,夕死可矣。
【宏齋弊帚藁】
《朝聞夕死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何謂也?謂道重于死乎?非也。死乃道也。離道而論死者,非惟不知死,真不知道。夫道也者,圓神而無方也,通活而無固也,運行而無留也,周回而無倚也,屢遷而無居也,變化而無常也,混浩流轉(zhuǎn)于宇宙間,而不可窮者也。為動靜,則動必有靜,而靜復(fù)為動;為往來,則來必有往,而往復(fù)為來;為進退,則進必有退,而退復(fù)為進;為闔辟,則辟必有闔,而闔復(fù)為辟;為盈虛,則盈必有虛,而虛復(fù)為盈;為屈伸,則伸必有屈,而屈復(fù)為伸;為消長,則長必有消,而消復(fù)為長;為出入,則出必有入,而入復(fù)為出。此一機也。其混浩流轉(zhuǎn),豈有窮哉?然則生必有死,而死復(fù)有生,豈有他哉?即此道在宇宙間,所以動靜,往來,進退,闔辟,盈虛,屈伸,消長,出入者,之為也。易之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者,正此之謂乎?夫不曰生死,而曰死生,以死復(fù)有生,無停息也。不曰要終,而曰反終,以終還為始,非斷絕也。故原其始之生,則必有終之死,而知死之說矣。反其終之死,則復(fù)為始之生,而知生之說矣。此死生者,所以非為人小已之私,乃為道大化之公也。生非人之生,道實生之;死非人之死,道實死之。生者道而死亦道,則生死何與我?而我何私為之好惡哉?生固所可好也,若必惡死,是惡道也,而可乎?故生于道,而朝有聞焉。即亦死于道,而夕即可焉。生亦猶朝也,死亦猶夕也。一日之運,有朝必有夕;百年之運,有生必有死,道如是故也。故死生者,晝夜之道。知晝夜之道,即知朝夕之道矣。彼二氏者,豈知此哉?夫寂必有感,死必有生者道也,釋氏乃欲寂滅而無生,曾不知樂于寂滅,則道絕矣。無生,猶有夜而無晝也。靜必有動,生必有死者,道也。老氏乃欲清靜而長生,則道膠矣。長生,猶有晝而無夜也。有是道乎?夫死生終始,實大道大化之運,如環(huán)無端者也;使生而無死,死不復(fù)生,始而無終,終不復(fù)始,則道為有窮而非道矣。所謂生生之易者,正以其生生不已也。未知生,焉知死者?生猶死也。事死如事生者,死猶生也。易之反覆上下而變通不窮者,此道而已。不然,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二氏者,蓋皆以生死為一身之私,而不知此道之公耳。生我死我,一聽于道,何不可之有。要必洞然于中,而無秋毫之疑。庶乎時至而能死也夫。
易簀而死
【禮記】
《檀弓》: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于床下。魯元,魯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執(zhí)燭,童子曰:華而皖,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聞能易也,元起易簀。魯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于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歿。
結(jié)纓而死
【春秋左氏傳】
哀公十五年,孔子在魯,子路為衛(wèi)孔悝家臣,莊公因孔姬以入于孔氏,迫孔悝強盟之,遂劫以登臺。欒寧將飲酒,炙未熟,聞亂,使告子路,召獲駕棄車行爵食炙,奉出公以奔魯。子路將入,遇子羔將出,曰:門已閉矣。子路曰:吾姑至馬,子羔曰:弗及,不踐其難。子路曰:食馬不避其難。遂出,子路入及門,公孫敬問馬曰:無入為也。子路曰:是公孫也求利馬而逃其難,由不然。利其祿,必救其患。有使者出,乃入,曰:太子馬用孔悝,雖殺之,必或繼之。且曰:太子無勇。若燔臺半,必舍孔叔。太子聞之,下石乞于敵子路,以戈擊之,斷纓。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jié)纓而死??鬃勇勑l(wèi)亂,曰:柴也來,由也死矣?!断笊秸Z錄》問子路死之非。只合責(zé)當(dāng)時不合事。輒曰:此是去冊子上看得來底,亂道之書成屋,今都滯在其間。后云:子路死,是甚次第。
不說弁而死
【左傅】
襄公二十五年,崔子弒齊莊公,祝魚它父祭于高唐,至復(fù)命,不說弁而死于崔氏。
舉鼎而死
【史記】
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鼎,絕臏而死。徐廣曰:臏,或作脈矣。
聽琴聲而死
【燕丹子】
秦王曰:今日之計事,以子計耳,乞聽琴聲而死,召姬人鼓琴,琴聲曰:羅單衣,可掣而絕。八尺屏風(fēng),可超而越。鹿盧之劍,可負而拔。軻不曉音,秦王從言掣之,絕,超屏風(fēng)負劍而走。軻拔匕首摘之決秦王,刃入銅柱,火出。
物固有死
【戰(zhàn)國策】
蘇代曰:“堯舜之賢而死,禹湯之智而死,孟賁之勇而死,烏獲之力而死,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
心未嘗死
【莊子】
《德充符篇》:夫保始之徵,不懼之實,勇士一人雄入于九軍,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而況宮天地府萬物,直寓六骸,象耳目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
祿盡則死
【楊龜山語錄】
豐尚書稷,嘗言少時見雪竇教人惜福云:人無壽夭,祿盡則死。
國不待死
【經(jīng)子法語】
《荀子》:國不待死,天下不待亡。注:言不暇有所待而死亡,速之甚也。
民報以死
【文子】
主遇之以禮,民報之以死。
義重于死
【宋吳泳鶴林集】
《賜黃伯固辭依舊兵侍知隆興撫安使不允詔》:情生于文,豈不念天倫之愛,義重于死,而容辭王事之勞。
罪不至死
【舊唐書】
《楊纂傳》:纂,貞觀初,長安令,賜爵長安縣男,有婦人袁氏妖逆,為人所告,纂究問之,不得其狀,袁氏后又事發(fā),伏誅。太宗以纂為不忠,將殺之。中書令溫彥博以纂過誤,罪不至死,固諫,乃赦之。
和不如死
【南史】
《侯景傳》:城中日蹙,簡文乃請武帝曰:侯景圍逼,既無勤王之師,今欲許和,更思后計。帝大怒,曰:和不如死。
敗不如死
【左傳】
哀公六年,楚子在城父將救陳,卜戰(zhàn)不吉,卜退不吉。王曰:然則死也。再敗楚師,不如死。棄盟遜仇,亦不如死。死一也,其死仇乎?
皆樂其死
【五代史】
《后唐伶官傳》:莊宗時,魏王繼岌已破蜀,劉皇后聽宦者讒言,遣繼岌賊殺郭崇韜,崇韜素疾伶人,由此皆樂其死。
尤諱言死
【清波雜志】
士大夫欲永保富貴,動有禁忌,尤諱言死,獨溺于聲色,一切無所顧避。聞人家姬侍有惠麗者,伺其主翁屬纊之際,已設(shè)計賄牙儈,俟其放出以售之。雖俗有熱孝之嫌,不恤也。又佩玉以尸沁為貴,酬價增數(shù)倍,墟墓之物,反為生人寶玩,是不可以理語。
胡不遄死
【詩】
《相鼠篇》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有識之死
【增廣字訓(xùn)】
浮圖謂有識之死,受生循環(huán)。言人死神識不散,復(fù)寓形而受生。
小人曰死
【禮記】
《檀弓》:子張召申祥而語之曰: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幾乎?
殺人者死
【西漢書】
高祖初入關(guān)中,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苛法。
【新唐書】
《王彥威傳》:彥威其先出太原,擢明經(jīng)甲科,累擢司封郎中,弘文館學(xué)士,諫議大夫。興平民上官興殺人,亡命,吏囚其父,興聞自首請罪,京兆尹杜,御史中丞宇文鼎,以其自歸死,免父之囚,可勸風(fēng)俗,議減死。彥威上言殺人者死,百王共守,原不殺,是教殺人。有詔貸死,彥威詣宰相據(jù)法爭論,下遷河南少尹。
始禍者死
【左傳】
定公十三年,荀躒言于晉侯曰:君命大臣,始禍者死。載書在河,今三臣始禍,而獨逐鞅,刑已不均矣。請皆逐之。
人傳已死
【宋蘇東坡集】
《謝量移汝州表》:疾病連年,人皆相傳于已死。饑寒并日,臣亦自厭其余生。
偷心已死
【禪林僧寶傳】
黃龍青禪師曰:古之學(xué)者言下脫生死,效在什么處,在偷心已死。
一死
【書】
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摯??资柙唬阂凰?,謂雉,上所執(zhí)也。不可生,故曰:一死。王氏曰交有時,別有倫,守死而不犯分,然后可以為士,故士執(zhí)雉也。
但少一死
【續(xù)后漢書】
《宗預(yù)傳》:時都護諸葛瞻初統(tǒng)朝事,廖化過預(yù),欲與預(yù)共詣?wù)霸S,預(yù)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爾,何求于年少而屑屑造門邪?遂不往。
所欠一死
【冷齋夜話】
東坡作《贈舉子詩》曰:平生萬事足,所欠惟一死。事見《梁僧史》曰:世祖宴東府,王公畢集,詔跋陀羅至,跋陀羅皤然清癯,世祖望見,謂謝莊曰:摩訶衍有機辯,當(dāng)戲之。跋陀趨外陛,世祖曰:摩訶衍不負遠來,惟有一死在。即應(yīng)聲曰:貧道客食陛下三十載,恩德厚矣,無所欠,所欠者唯一死耳。
【宋吳垌五總志】
洪覺范雖以詩名,而荒唐不學(xué),世無其比,未易一二舉也。三國宗預(yù)云:吾年逾七十,所竊已過,所欠唯一死耳。故東坡曰:年來萬事足,所欠唯一死。乃引梁僧跋陀羅為證。又四更自寶公塔還合妙齊,疲臥松下石上,其詩云:露眠不管牛羊踐,我是鐘山無事僧,初不知牛羊下來為底時節(jié),而用于四更事中。以吾法議之,當(dāng)斷不應(yīng)而從重。
獨欠一死
【宋史】
《李誠之傳》:誠之移知蘄州,蘄自南渡以來,未嘗被兵,誠之曰:備御無素,金人長驅(qū)而來,將若之何?相視城壁而增益之。嘉定十四年二月,金人犯淮南,時誠之已逾滿,代者不至欲先遣其孥婦。聞難作而止。喟然謂其僚,曰:吾以書生再任邊壘,行年七十,抑又何求?獨欠一死爾。當(dāng)與同僚戮力以守,不濟則以死繼之。
所扌棄一死
【北盟錄】
宋欽宗,靖康中,粘罕軍前交割三鎮(zhèn)地界,馮樞密問殺使人否?對曰:自古戎狄無道何嘗殺使人?李徽猷云:某所拼一死,無足計較者。
分甘一死
【北盟錄】
宋欽宗時,霍安國令仲熊與金人戰(zhàn)敗被擒,見敵樓上張紫傘一柄,監(jiān)軍骨舍郎君坐其下,令人傳譯云:何故不曉逆順抗拒王師?仲熊曰:仲熊是趙皇臣子,奉安撫使指揮來將兵,才微兵薄,分甘一死。后骨舍郎君乃貸其命。
甘分一死
【金史】
《畢資倫傳》:宋龜山說制時青乘隙襲破泗州西城。資倫失計,墜南城求死,為宋軍所執(zhí),以見時青,青說之曰:畢宣差,我知爾好男子,亦宜相時達變,金國勢已衰弱,爾肯降我宋,亦不負爾;若不從,見劉大師即死矣。資倫極口罵曰:時青逆賊聽我言,我出身至貧賤,結(jié)柳器為生,自征南始得一官,今職居三品,不幸失國家城池,甘分一死,尚不能報,肯從汝反賊求生耶!
不過一死
【金史】
《楊達夫傳》:達夫字晉卿,耀州三原人,泰和三年進士,有才干,所至可紀(jì)。會有詔徙民東入關(guān),達夫與眾行及韶,避兵于州北之橫嶺,為游騎所執(zhí),將褫衣害之,達夫挺然直立馬首,略無所懼。稍侵辱之,即大言曰:我金國臣子,既為汝所執(zhí),不過一死,忍裸袒以黷天日耶,遂見殺。
即有一死
【囈集】
張?zhí)凳澜鼙拘虐?,歸宋擢承宣使。丙子正月,宋秀王與擇奉二王出宮航海,時獨松告急,世杰力議出師,為陳宜中沮之,世杰曰:吾盡吾職分,延得一日,也是趙家一日之天下。如不可為,亦即有一死,庶幾可見趙皇于地下,世杰忠宋之心,已見于此時矣。
人有三死
【數(shù)類】
哀公問于孔子曰:智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被寢不時,飲食不節(jié),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無厭,求索不止者,刑共殺之;以少犯眾,以弱侮強,忿怒不類,動不量力,兵共殺之。此三者死,非其命也,入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持身有節(jié),動靜有儀,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宜乎?
橫死有三
【法句譬喻經(jīng)】
有病不治,為一橫死。治而不慎,為二橫死。忄喬恣自用,不達逆順,為三橫死。
八谷四死
【吳越春秋】
《句踐陰謀傳》:計硯曰:春種八谷,夏長而養(yǎng),秋成而聚,冬畜而藏,夫天時有生而不救種,是一死也。夏長無苗,二死也;秋成無聚,三死也;冬藏?zé)o畜,四死也。雖有堯舜之德,無如之何?
民有五死
【劉向說苑】
民有五死,圣人能去其三,不能除其二。饑渴死者,可去也;凍寒死者,可去也;懼五兵死者,可去也。壽命死者,不可去也。癖疽死者,不可去也。饑渴死者,中不充也;凍寒死者,外勝中也。懼五兵死者,德不忠也;壽命死者,歲數(shù)終也;癖疽死者,血氣窮也。故曰:中不正者,外逍遙者,多怨怪,多怨怪者,疾病生。故清凈無為,血氣乃平。
七死
【西漢書】
《鮑宣傳》:哀帝時,宣上書陳曰:凡民有七亡,又有七死,酷吏歐,一死也,歐,擊也,冶獄深刻,二死也,冤陷亡辜,三死也。盜賦橫發(fā),四死也,怨仇相殘,五死也,歲惡饑餓,六死也,時氣疾疫,七死也。
九死
【離騷】
雖九死其猶未悔。
恕以十死
【隋書】
《鄭譯傳》:宣帝時,譯內(nèi)史事,初高祖與譯有同學(xué)之舊,譯又素知高祖相表有奇,傾心相結(jié),至是高祖為宣帝所忌,情不自安。常在永巷,私于譯曰:久顧出藩,公所悉也,敢布心腹,少留意焉。譯曰,以公德望,天下歸心,欲求多福,豈敢忘也,謹即言之。時將遣南征,譯請元帥,遂請高祖為壽陽總管以督軍事,帝從之。明日高祖為丞相,拜譯柱國相府長史,治內(nèi)史上大夫事。及高祖為大蒙宰,總百撥,以譯兼領(lǐng)天官都府司全總六府事,出入臥內(nèi),言無不從,賞賜玉帛。不可勝計,每出入以甲士從,拜其子元王壽為儀同,時尉迥王謙司馬消難等作亂,高祖逾加親禮,俄而進位上柱國,恕以十死。
龍逢諫死
【太平御覽】
符子曰:桀觀炮烙于瑤臺,謂龍逢曰:樂乎?龍逢曰:樂。桀曰:觀刑何無惻恒之心?龍逢曰:天下苦之,而君以為樂,臣君之股肱,何不悅乎?桀曰:聽子諫,諫得我改之,諫不得我刑之,龍逢曰:臣觀君冠,危石也;臣觀君履,春冰也;未有冠石而不壓,蹈春冰而不陷。桀笑曰:是曰亡則與具亡,子知我之亡,而不自知乎亡?子就炮烙之刑,吾觀子。龍逄歌趨曰:造物勞我以生,息我以炮烙,故涉斯我樂。人不知,赴火而死。
戰(zhàn)死
【西漢書】
《李陵傳》:成安侯者,穎川人。父韓千秋,故濟南相,奮擊南越,戰(zhàn)死,武帝封其子延年為侯,以校尉隨陵,單于使騎并攻漢軍,疾呼曰:李陵韓延年趣降。遂遮道急攻。陵夜半時擊鼓起,士鼓不鳴,陵與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余人,虜騎數(shù)千追之,韓延年戰(zhàn)死?!稇?yīng)天府志》:臨海松陽人柳榮,從張悌至楊州,榮病死船中二日。時軍已上岸,無有埋之者,忽然大呼言:人縛軍師,人縛軍師,聲激揚,遂活。人問之。榮曰:上天北斗門下,卒見人縛張悌,意中大愕,不覺大呼言:何以縛張軍師?門下人怒榮,叱逐使去。榮便去。怖懼曰:余聲發(fā)揚耳。其日悌戰(zhàn)死?!对贰贰吨伊x傳》:任志死國,王閔之,令其子存襲。庚寅歲,金將武仙攻潞州,存戰(zhàn)死。
當(dāng)戰(zhàn)死
【北史】
《安同傳》:宜城王奚斤自長安追赫連昌至安定,同子頡為監(jiān)軍侍御史,斤以馬多疫死,士眾乏糧,乃筑壘自固。昌遂驕矜,日來侵掠,頡曰:等死,當(dāng)戰(zhàn)死,寧可坐囚乎?乃陰與尉眷等謀選騎馬,昌來攻壘,頡出應(yīng)之,昌馬蹶而墜,頡擒昌送京師。
尚戰(zhàn)死
【新唐書】
《驃騎傳》:昆明蠻尚戰(zhàn)死,惡病亡,勝兵數(shù)萬。
父子戰(zhàn)死
【資治通鑒】
唐高宗龍朔二年,二月戊寅,左驍衛(wèi)將軍白州刺史沃沮道總管龐孝泰,與高麗戰(zhàn)于蛇水之上,軍敗,與其子十三人皆戰(zhàn)死。
與賊戰(zhàn)死
【續(xù)通鑒長編】
宋神宗元豐五年,初費萬為蠻所襲,經(jīng)略司數(shù)移文責(zé)知宣州王奇,奇不能堪,后數(shù)日賊萬余人攻普義砦,與官軍戰(zhàn),奇出遂敗,尚有親兵數(shù)百,或勸奇乘騎逃去。奇輒罵曰:大丈夫當(dāng)盡節(jié)以報國。遂死之。
兵出戰(zhàn)死
【資治通鑒】
昭宗景福二年,時溥求救于朱瑾,朱全忠遣其將霍存將騎兵三千軍曹州以備之,瑾將兵二萬救徐州,存引兵赴之。與朱友裕合擊徐兗兵于石佛山下,大破之。石佛山近彭城,《薛史》曰:石佛山在彭門南?!妒稣饔洝罚号沓悄嫌惺鹕?,頂方二丈二尺。瑾遁歸兗州,辛卯徐兵復(fù)出,存戰(zhàn)死?;舸媸褎俣挥?,徐兵之復(fù)出,故戰(zhàn)敗而死。復(fù),扶又翻。
城陷戰(zhàn)死
【宋史】
《韓浩傳》:浩丞相琦孫,守濰州。建炎二年,金人攻城,浩率眾死守。城陷,力戰(zhàn)死之,特贈三官,官其家三人云。
上岸戰(zhàn)死
【隋書】
《麥鐵杖傳》:鐵杖驍勇有膂力,遼東之役,請為前鋒,顧謂醫(yī)者吳景賢曰:大丈夫性命自有所在,豈能艾炷炙安頁,瓜帶賁欠鼻,治黃不差而臥死兒女手中手?將度遼,謂其三子曰:阿奴當(dāng)備淺色黃衫,吾荷國恩,今是死日,我既被殺,爾當(dāng)富貴,唯誠與孝,爾其勉之。及濟橋未成,去東岸尚數(shù)丈,賦大至,鐵杖跳上岸,與賊戰(zhàn)死。
下馬戰(zhàn)死
【有官龜鑒】
張須陀以功遷齊郡通守。領(lǐng)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討捕大使,尋將兵拒東都郡賦翟讓,前后二十余戰(zhàn),每破走之,轉(zhuǎn)滎陽通守。時李密說讓取洛口倉,讓憚須陀。不敢進。密勸之,讓遂與密率兵逼滎陽,須陀拒之。讓懼而退,須陀乘之,逐北十余里,時李密邀擊須陀,軍遂敗。密與讓合軍圍之,須陀潰圍輒出,左右不能盡出,須陀躍馬入救之,往來數(shù)四,眾皆敗散,乃仰天曰:兵敗如此,何面目見天子乎?乃下馬戰(zhàn)死。
舍馬戰(zhàn)死
【宋史】
《忠義傳》:牛皓與金將遇,所部步不滿二百,乃下與戰(zhàn),謂其從曰:吾所以舍馬者,欲與若等同死也。金人欲招之,皓力戰(zhàn)死。
犒軍死戰(zhàn)
【新唐書】
《李希烈傳》:高彥昭擊家牛犒軍士,死戰(zhàn),斬首三千級。
飲血力戰(zhàn)死
【元史】
《石天應(yīng)傳》:天應(yīng)曰:先時人諫我南遷,吾違眾而來此,事急棄去,是不武也,汝等勉之。少頃,敵兵四合,天應(yīng)飲血力戰(zhàn),至日午死之,木華黎聞而痛惜馬。
男兒當(dāng)戰(zhàn)死
【元史】
《石天應(yīng)傳》:吾年垂六十,老耄將至,一旦臥病床第,聞后生輩立功名,死不暝目矣。男兒要當(dāng)死戰(zhàn)陣以報國,是吾志也。
為君父死
【宋史】
《忠義傳》:李成大知金壇縣,北兵至,戰(zhàn)不勝,為吏民挾降,乃謀復(fù)金壇,事泄系獄。榜掠不屈,遂殺其二子以懼之,終不屈。笑曰:子為父死,臣為君死,卒殺之。
【張南軒語錄】
先生曰:某頃侍先公在淮上,忽報虜騎至,先公以城中兵少為憂,問某曰:將何以應(yīng)之?某曰:惟當(dāng)率城中軍民戮力一戰(zhàn),不得已,則父為君死,子為父死而已。但為主死《忠義傳》:張弘范兵至崖山,得張世杰甥韓,命以官,使三至招之。世杰歷數(shù)古忠臣曰:吾知降生且富貴,但為主死不移耳。
為國家死
【宋史】
《趙師旦傳》:師旦知康州,儂智高破邕州,順流東下,賊已薄城下,師旦止有兵三百,開門迎戰(zhàn),殺數(shù)十人,會暮賊稍卻,師旦語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負其子以匿,曰:明日賊必大至,吾知不敵,然不可以去,爾留死無益也。遂與監(jiān)押馬貴部士卒固守州城,遲明,賊攻城愈急,左右請少避,師旦曰:戰(zhàn)死與戮死何如?眾皆曰:愿為國家死。至城破,無一人逃者,矢盡,還據(jù)堂而坐,智高麾兵鼓噪爭入脅師旦,大罵曰:餓獠,朝廷負若何事,乃敢反邪?天子發(fā)一校兵,汝無遺類矣。智高怒,貧貴殺之。賊去,州人立廟,事平,贈光祿少卿云
為國致死
【左傳】
昭公元年,趙孟曰:臨患不忘國,忠也;思難不越官,信也;圖國忘死,貞也;謀主三者;義也。
【宋史】
《劉汲傳》:時金人復(fù)渡河,諜知鄧州為行在所,命其將銀朱急攻京西,汲遣副總管侯成林守南陽,金人奄至殺成林。汲集將吏謂曰:吾受國恩,恨未得死所,金人來必死,汝有能與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乃下命募敢死士四百人。及南陽陷,命將戚鼎將兵三千逆戰(zhàn),及命靳義與趙宗印分西南門掎之,汲自以牙兵四百登陴,望見宗印從間道遁,即自至鼎軍中,麾其眾陣以待敵至,皆死斗。敵卻,俄而義敗,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軍中請汲去,汲不許。曰:使敵知安撫使在此,為國致死。敵大至,汲死之。事聞,贈太中大夫,謚忠介。
為社稷死
【北盟錄】
靖康二年,金人出榜闕下求立異姓,云軍前南官亦當(dāng)舉。唯何桌。李若水預(yù)此議。及軍前,取其家屬兄若虛到南薰門親見,番官數(shù)人共嘆其忠,且言我大遼死難者二十馀人,你南朝只李侍郎一人。后自京師奔大元帥府,上書者數(shù)十人,皆言為社稷死者,唯李若水一人。
為民而死
【元史】
《楊朵兒只傳》:子不花,文宗入繼大繞,除通政院判。將行,值陜西諸軍拒詔,郡邑守事率民逃之,不花獨率眾出御,呼西人諭之曰:民者祖宗所致,國家大事,何與于民?汝等既昧逆順,又欲殘此無辜,吾有為民死爾,不汝從也。陣潰,遂見殺。
為忠義死
【名臣言行錄】
孫昭遠為都總管,嘗與諸子書曰:今日御甚難,若假一歲,度幾可保,吾四男二女,今不復(fù)念,要為忠主死耳。
盡忠得死
【史記】
《鄭世家》:解揚將死,顧謂楚軍曰:為人臣毋忘盡忠得死者,楚王諸弟皆諫王赦之,于是赦解揚。
守正而死
【新唐書】
《列女傳》:殷?;奁薹猓;逇v校書郎,黃巢入長安,共匿蘭陵里。?;尢?,賊悅封色,欲取之,固拒。賊怒,勃然曰:從則生,不然正膏我斂。封罵曰:我公卿子,守正而死,猶生也。終不辱逆賊手。遂遇害。?;逇w,左右曰:夫人死矣。?;尢柖^。
抱義而死
【馬令南唐書】
《潘丞傳》:王延政鎮(zhèn)建州,辟丞為度支判官,延政與福州構(gòu)隙,丞極諫,不納。會晉安使至,延政大閱以夸示之,辭氣益悖,丞長跪固諫,其言甚切,延政大怒,謂軍士曰:汝可為我食判官肉。丞曰:與其不義而生,孰若抱義而死!事勢如此,蚤死為幸。久之乃解。
竭力效死
【金史】
《馬慶祥傳》:大將蒙古不花將攻鳳翔行省,檄慶祥分道清野,行遇先鋒于澮水,戰(zhàn)不利,且行且戰(zhàn)。將及城,會大兵邀其歸路,度不能脫,令其騎曰:吾屬荷國厚恩,竭力效死,乃其職也。
臣愿效死
【名臣言行錄】
金人再犯京師,議割雨河,須大臣偕行。聶昌耿南仲皆以事辭,陳過庭曰:主憂臣辱,臣愿效死。
見難能死
【程氏外書】
匹夫悍卒,見難而能死者有之矣。惟情欲之牽,妻孥之愛,斷而不惑者鮮矣。
握節(jié)以死
【宋史】
《崔縱傳》:縱登政和五年進士第,累遷承議郎,干辨審計司。二帝北行,高宗將遣使通問,廷臣以前使者相繼受擊莫肯往,縱毅然請行,乃授朝請大夫右文殿修撰,試工部尚書以行。比至,首以大義責(zé)金人,請還二帝,又三遣之書。金人怒,徙之窮荒,縱不少屈。久之,金人許南使自陣,而聽其還,縱以王事未畢,不忍言。又以官爵誘之,縱恚恨成疾,竟握節(jié)以死。洪浩、張邵還,遂歸縱之骨,詔以兄子延年為后。
守城而死
【倦游雜錄】
儂賊破邕州,偶江漲,遂乘桴沿流入番禺。時贊善大夫趙師旦知康州,到任始一月,賊既迫境,諭官屬吏民使避賊。謂曰:吾固知斯城不可守,然守城而死,乃監(jiān)兵洎吾之職也。若曹無預(yù)禍。賊既至,率弱卒不滿百御之半日。城陷,趙與監(jiān)兵者皆死之,士卒得免者無一二。先是一日,趙方出其妻藏于山谷,道中生一子,棄草中。賊去凡三日歸,視之尚生,人謂忠義之感,又有曹觀者,以太子中舍知封州,賊既至,乃易服遁去,未十余里,為賊所擒。賊猶謂曰:汝乃好罵我南人作蠻者也,今日猶不拜耶?曹竟不屈,至晚積薪燔死于江。時本路主漕連者與曹有舊,乃移師旦事于觀,仍詩之于石,朝廷贈觀太常少卿,子孫弟侄洎女子授官賞命服者數(shù)人。趙贈衛(wèi)尉少卿,一子得殿直。趙史君之事,嶺外人率皆知之??抵萑藶橹㈧籼?,至今祭享不絕。
冒陣而死
【續(xù)后漢書】
《諸葛瞻傳》:魏鄧艾自陰平由景谷道入,瞻督諸軍拒之,至涪而艾已長驅(qū)而前,破瞻前鋒。瞻退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瑯琊王。瞻怒,斬艾使,遂戰(zhàn),大敗,臨陣死,時年三十七。瞻長子尚嘆曰: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使敗國殄民,何用生焉?策馬冒陣而死。
叱賊而死
【北史】
酈道元,字善長,除御史中尉。時雍州剌史蕭寶寅友狀稍露。侍中城陽王徽素忌道元,因諷朝廷遣為關(guān)右大使,遣其行臺,郎中郭子帙圍道元于陰盤驛亭,道元目叱賊,厲聲而死。
罵賊而死
【金史】
《李寶信妻王氏》:張覺以平州叛,王氏陷賊中,賊欲逼室之。王氏罵賊,賊怒,遂支解之。
【元史】
《忠義傳》:蕭景茂家貧力農(nóng)。至元四年,南勝縣民李智甫作亂,掠龍溪,景茂與兄佑集卿丁拒之。眾敗,景茂被執(zhí),賊脅使從已,景茂罵曰:狗盜,我生為大元民,死作隔洲鬼,豈從汝為逆耶?賊怒,縛景茂于樹,臠其內(nèi),景茂益憤罵。賊以刀決其舌,景茂罵不絕聲而死。
遇賊而死
【元史】
《忠義傳》:合剌普花以右丞唆都督兵征占城,交趾屬護餉道,北至東莞博羅界中,遇劇賊歐鐘等,橫絕石灣,其鋒銳甚,合剌普花身先士卒,且戰(zhàn)且行,矢竭馬創(chuàng),徒步格對,以眾寡不敵,為所執(zhí)。賊欲奉之為主,不屈,遂遇害。
平賊甘死
【新唐書】
《封常清傳》:常清平賊,敗書聞,帝削常清官使白衣錄高仙芝軍效力。仙芝使衣黑、衣監(jiān)左右部軍。及邊令誠以詔書至示之,常清曰:吾所以不死者,恐國家節(jié),受戮賊手,今死乃甘心。
遇兵赴死
【元史】
《列女傳》:趙彬妻朱氏天歷初,西兵掠河南,朱氏遇兵被執(zhí),逼與亂,朱氏拒不能脫,紿以井傍瘞金,得近井,即赴井中死。又王氏女安哥從父避兵印山,兵搜得之,欲污之,安哥不從,投澗死。有司言狀,表其廬。
殺馬示必死
【宋史】
《曹友聞傳》:北兵入興元,至大安,友聞分遣諸將夾擊,親帥精兵入龍尾頭,弟萬聞之,五鼓出隘口與之會,內(nèi)外兩軍皆殊死戰(zhàn),血流二十里,黎明大兵益增,乃以鐵騎四面圍繞,友聞嘆曰:此殆天乎!吾有死而已。于是極口詬罵,殺所乘馬,以示必死。血戰(zhàn)愈厲,與弟萬俱死。軍盡歿,北兵遂長驅(qū)入蜀矣。事聞,特贈龍圖閣學(xué)士太中大夫,賜廟褒忠,謚曰節(jié)。萬特贈武翼大夫。
令死即死
【揚內(nèi)翰談苑】
太祖善御豪杰,得人之死力。居常多幸諸武池,臨流觀習(xí)水戰(zhàn),因謂左右曰:人皆言忘身為國,然死者人這所難,言之易。爾時禁衛(wèi)將帥軍廂主皆侍側(cè),有天武廂主李進卿前對曰:如臣者令死即死耳。遂躍入池中。太祖急令水工數(shù)十人救之,得免,幾于委頓。
扼吭而死
【契丹志】
太宗會同十年,十二月,遼伐晉,杜威等降。初威之降也,皇甫遇初不與謀,遼帝欲遣遇先入大梁,遇辭退,謂所親曰:吾位為將相,敗不能死,何面目復(fù)南行?至平棘,遂扼吭而死。太宗會同十年十二月,遼帝既破晉,遣兵趣河陽,捕景延廣。延廣見帝于封丘,帝責(zé)之曰:兩主失權(quán),皆汝所為也。十萬橫磨劍安在?召喬榮使相辨證,榮出衣襟所藏書,乃以十事責(zé)延廣,每服一事,授一牙籌,授至八籌,帝叱鎖之。后命押送歸本國,宿陳橋,夜分扼吭而死。
拜日而死
【元史】
《石抹也先傳》:祖庫烈兒誓不食金祿,率部落遠徙,年九十,夜得疾,命家人候日出以報。及旦,沐浴拜日而死。
東向而死
【晉書】
《劉聰紀(jì)》:趙染與索纟林占於城西,魯徽諫止,染不聽,敗績而歸。染悔曰:吾不用魯徽之言,以至于此,何面目見之?於是斬徽,徽臨刑謂染曰:將軍愎諫違謀,戇而取敗,而復(fù)忌前害勝,誅戮忠良,以逞愚忿,亦何顏面瞬息世間哉?袁紹為之于前,將軍踵之於后,覆亡敗喪,亦當(dāng)相尋,所恨不得一見大司馬而死。死者無知則已,若其有知,下見田豐為徒,要當(dāng)訴將軍于黃泉,使將軍不得服床枕而死。叱刑者曰:令吾面東向,大司馬曜聞之曰:蹄涔不容尺鯉,染之謂也。
南鄉(xiāng)拜而死
【宋史】
《文天祥傳》: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南鄉(xiāng)拜而死。數(shù)日,其妻歐陽氏收其死面如生,年四十七。
不可無名而死
【金史】
《完顏素蘭妻傳》:參政完顏素蘭妻亡其姓氏,當(dāng)崔立之變,謂所親曰:吾夫有天下重名,吾豈肯隨眾陷身,以辱吾夫乎?今日一死固當(dāng),但不可無名而死,亦不可離吾家而死。即自縊于室。
以人從死
【通鑒】
《周外紀(jì)》:王四年,是歲秦武公薨,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子白不立,封平陽,立其第德公。
良臣從死
【史記】
《秦本紀(jì)》:三十九年,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與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君子曰:秦繆公不為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且先王崩,尚有遺德垂法,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復(fù)東征也。
室人從死
【子思子】
公父文伯死,室人有從死者,其母怒而不哭。相室諫之,其母曰:孔子天下之賢人也,不用于魯,退而去,是子素宗之,而不能隨。今死而內(nèi)從死者二人焉,若此,其于長者薄,于婦人厚也。
臣請從死
【史記】
《李斯傳》:公子高欲奔,恐收族,乃上書:先帝無恙時,臣入則賜食,出則乘輿。御府之衣,臣得賜之;中廄之寶馬,臣得賜之,臣當(dāng)從死而不能,為人子不孝,為人臣不忠。不忠者無名以立志于世,臣請從死,愿葵酈山之足,惟上幸哀憐之。
士多從死
【西漢書】
《匡衡傳》:元帝時,匡衡上疏云:秦穆貴信,而士多從死。注:應(yīng)邵曰:秦穆公與群臣飲酒,酒酣,公曰:生共此樂,死共此哀,于是奄息仲行钅咸虎詐諾,及公薨,皆從死。黃鳥詩所為作也。
止從死
【史記】
《秦本紀(jì)》:獻公元年,止從死。
東女王死
【新唐書】
《西域東女傳》:東女王死,國人以金錢數(shù)萬納王族,求淑女二立之,次為小王,王死因以為嗣,或姑死婦繼,無篡奪,貴人死剝其皮,內(nèi)骨甕中,糅金屑瘞之,王之葬殉死者數(shù)十人。
人愿隨死
【嶺外代答】
婆國,國王及官豪有死者,左右承奉人皆愿隨死。焚則躍入火中,棄骨于水,亦踣水溺死不悔。
毒死
【新唐書】
《李希烈傳》:貞元二年,李希烈遣杜文朝寇襄州,為樊澤所破,獲文朝會嗣曹王皋、張建封、曲環(huán),及李澄,四略其他,勢日蹙。希烈縮氣不敢搖,啖牛肉而病,親將陳仙奇陰令醫(yī)毒之,以死。
飲藥而死
【東漢書】
《蔡倫傳》:倫初受竇后諷旨,誣陷安帝祖母宋貴人。及太后崩,安帝始親萬機,敕使自致廷尉,倫恥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飲藥而死。
【新唐書】
《列女傳》:楊慶妻,王世充兄之女。慶以河間王子為郇王守滎陽,陷于世充,故世充妻之,用為管州刺史。太宗攻洛陽,慶謀與王曰歸唐。謝曰:鄭以我奉箕者,綴公之心。今負恩背義,自為身謀,可若何?至長安,則公家婢耳。愿送我還東都。慶不聽。王謂左右曰:唐勝則鄭滅,鄭安則吾夫死,若是,生何益?乃飲藥死。慶入朝,官宜州刺史。
竟以藥死
【事文類聚】
《韓退之為李干墓志》:敘當(dāng)世名貴,服金石藥,欲生而死者數(shù)輩,著之石,藏之地下,豈為一世戒耶!而竟以藥死,故白傳云:“退之服琉黃,一病竟不痊”也。
服丹致死
【王明清揮塵余話】
王稱定觀者,元符殿帥恩之子,有才學(xué),好與元故家游。范元實溫潛溪詩眼中亦稱其能詩。政和未,為殿中監(jiān),年二十八矣。東眷懸渥,少年貴以酒色自娛,一日忽宣召入禁中,上云:朕近得一異人能制丹砂,服之可以長生久視,煉治經(jīng)歲而成,色如紫金,卿為試之。定觀忻躍拜命,即取服之,才下咽,覺胸間煩燥之甚,俄頃煙從口中出,急扶歸,已不救。既殮之后,但聞棺中剝啄之聲,莫測所以,已而火出其內(nèi),頃刻之間,遂成烈焰,室廬盡焚。開封府尹亟來救之,延燒數(shù)百家方止。但得其枯骨于余燼中,亦可怪也。
服丹疽死
【王明清揮塵余話】
丁廣任保州教授,會有道人過郡,自言能煉大丹,服之可以無疾,然后飛升度世??ぶ刭E館之選日創(chuàng)窀,依其法煉之四十九日而成。廣聞之,裁書以獻,乞取刀圭,以養(yǎng)病身。僅得半粒,廣忻然服之,不數(shù)日郡將通判皆疽發(fā)于背,相繼而死。廣腰間亦生癤甚恐,亟飲地漿解之。明年疾作,因澡身入水瘡口中,遂不能起。金石之毒,有如是者,并收于此,以為世誡云。
引椒而死
【北史】
《高允傳》:高遵子元榮詣洛訟冤,猶恃道登,不時還赴。道登知事決方乃遣之,遵恨其妻不與訣,別處沐浴,引椒而死。
食馬肝死
【西漢書】
《郊祀志》:武帝既誅文成,后悔其方不盡。及見欒大,大說,大為人長美言,師古曰:善為甘美之言也。多方略,而敢為大言,處之不疑。大言曰:臣常往來海中,見安期羨門之屬,顧以臣為賤,不信臣,師古曰:顧念也。又以為康王諸侯耳。不足與方,臣數(shù)以言康王,康王又不用臣,臣之師曰: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也。然臣恐效文成,則方士皆掩口,惡敢言方戴!上曰:文成食馬肝死耳。注:索隱曰,氣勃而毒盛,故食走馬肝殺人。《儒林傳》曰,食肉無食馬肝是也。子誠能修其方,我何愛乎?
刮金飲之而死
【續(xù)后漢書】
《孫堅傳》:先荊州刺史王睿與堅共擊零桂賊,以堅武官,言頗輕之。及武陵大守曹寅詐徼移堅收睿,堅即勒兵襲睿,睿窮迫,刮金飲之而死。
刮金印服之而死
【吳志】
諸葛融為奮威將軍,攝兵駐公安,兄恪既誅,乃取融。兵到圍城,飲藥而死。《江表傳》曰:先是公安有靈鼉鳴,童謠曰:白鼉鳴,龜昔平。南郡城中可長生,守死不去義無成。及恪誅,融果刮金龜印服之而死。
自經(jīng)而死
【高氏小史】
文帝元嘉三年,以徐羨之、傅亮,謝晦殺廢帝及廬陵王誅之。爾曰:召羨之行至西門外,謝晦弟嚼為黃門郎上直,報亮云殿內(nèi)有異處分,亮馳報羨之,回還西州,乘內(nèi)人問訊,車出郭,步走至新林入陶灶中,自經(jīng)而死,年六十三。時為司徒南平公。有官龜鑒趙昂發(fā)守池州。城將陷,發(fā)遂置酒與妻作別,云:我世受國恩,今力竭城陷,惟有死而已,妻曰:君死,妾又如何獨生?乃相與自經(jīng)而死。
【金史】
《胡天作傳》:天作守平陽凡四年,屢有功,詔錄其子定哥為奉職。元光元年,十月,青龍堡危急,詔遣古里、申石倫會張開、郭文振兵救之,次彈平寨東三十里不得進,知府事木虎忽失來總領(lǐng)提控王和,各以兵歸順。臨城索共妻子,氏兵皆潰。執(zhí)天作,天作己歸順,詔誅忽失來子之南康者,命天作子定哥承應(yīng)如故。天作己受大元官爵,佩虎符招撫懷孟之民,定哥聞之,乃自經(jīng)死。贈昭武將軍。
夫歿自經(jīng)死
【元史】
《列女傳》:趙美妻王氏,至治元年,美溺死。舅姑念其年少無子,欲使更適,以族侄繼婚,王氏知不免,即自經(jīng)死。李冬兒,丁從信妻也。年二十二,從信歿,服闋。父母問之曰:吾為汝再擇婿,冬兒不從,還從信家自經(jīng)死。李氏,惠高兒妻也。高兒歿,父母欲嫁之,李氏自縊死。
家亡自經(jīng)死
【元史】
《列女傳》:貴哥,羅五十三妻也。天歷初,五十三得罪。貶海南,籍其家,詔以貴哥賜近侍卯罕,卯罕親迎之,貴哥度不免,如廄自經(jīng)死。
董安于縊死
【左傳】
定公十四年,梁嬰父惡董安于,謂知文子曰:不殺安于,使終為政于趙氏,趙氏必得晉國。盍以其先發(fā)難也。討于趙氏。文子使告于趙孟曰:范中行氏雖信為亂,安于則發(fā)之,是安于與謀亂也。晉國有命,始禍者死。二子既伏其罪矣,敢以告,趙孟患之,安于曰:我死而晉國寧,趙氏定,將焉用生,人誰不死。吾死莫矣。乃自縊而死,趙孟尸諸市,而告于知氏曰:主命戮罪人,安于既伏其罪矣。敢以告,知伯從趙孟盟,而后趙氏定,祀安于廟。
逼令縊死
【舊唐書】
《長孫無忌傳》:許敬宗誣奏無忌謀反,高宗竟不問所由,惟聽誣構(gòu)之說,遂去官爵,流黔州。敬宗尋與吏部尚書李義府,遣大理正袁公瑜,就黔州重鞫無忌反狀,公瑜逼令自縊而死,籍沒其家。無忌既有大功,而死非其罪,天下至今哀之。
遭妒絞死
【訓(xùn)女蒙求】
《九州春秋》:司錄馮方女,國色也,袁術(shù)悅而納之。諸婦害其寵,語之曰:將軍貴人有志節(jié),當(dāng)時時涕泣憂愁,必長見欽重。從之。后諸婦因共絞系之梁,術(shù)誠以為不志而死,厚加殯斂。
馬韁絞死
【資治通鑒】
高宗咸亨二年,賀蘭敏之敕流雷州,,復(fù)其本姓,至韶州,以馬韁絞死。
自剄而死
【西漢書】
《尹翁歸傳》:翁歸為右扶風(fēng),緩于小弱,急于豪強,豪強有論罪輸掌畜官,使斫,責(zé)以負程,不得取代。不中程輒笞督,極者至以鐵自剄而死。京師畏其威嚴(yán),師古曰:論罪,決罪也,扶風(fēng)畜收所在,有苑師之屬。故曰:掌畜官也。畜,許救反。,斬,音千臥反斧,斫忍也。
自刎而死
【東漢書】
《隗囂傳》:囂奔西城,從楊廣月馀,楊廣死,囂窮困。其大將王捷別在戎丘,登城呼漢軍曰:隗王城守者,皆必死無二心,愿諸軍亟罷,請自殺以明之。遂自刎而死?!队泄冽旇b》李芾德乙亥守譚州,竭力備御,吳繼明夜半密使人出城議降,公不知之,將納此,迫書狀。公曰:我不曉如何書?遂入東向再拜曰:臣力竭矣,無以謝陛下,即命鄶子沈忠先壞一家老幼,次及公,然后縱火焚之。沈忠嘆曰:侍郎且拼得命,吾敢愛死。既縱火,亦自刎而死。
伏劍而死
【晉書】
《車濟傳》:濟果毅,有大量,張重華以為金城令,為石季龍將麻秋所陷,濟不為秋屈,秋必欲降之,乃臨之以兵。劑辭色不撓,曰:吾雖才非龐德,而受任同之,身可殺,志不可移。乃伏劍而死。秋嘆其忠節(jié),以禮葬之,后重華迎致其喪,親臨慟哭,贈宣和都尉。
【通鑒】
《周外紀(jì)》:齊田恒與國人盟,曰:不盟者死及家。石佗人曰:不盟,是殺吾親也,從人而盟,是背吾君也。嗚呼!生于亂世,不得正行;劫于暴人,不能全義。乃進盟以免父母,退伏劍而死。
手劍格死
【西漢書】
《鮑宣傳》:山陽曹竟、子期皆儒生。去官不仕于莽。莽死,漢更始征曹竟以為丞相封侯,竟不受侯爵。會赤眉入長安,欲降竟,竟手劍格死。
刎月豆而死
【谷梁傅】
僖公十年,晉殺其大夫里克,稱國以殺,罪累上也。里克弒其二君與一大夫,其以累上之辭言之,何也?其殺這不以其罪也。其殺之不以其罪奈何?里克所為弒者,為重耳也。夷吾曰:是又將殺我乎。故殺之不以其罪也。其為重耳弒奈何?晉獻公伐虢得麗姬,獻公私之有二子,長曰奚齊、稚曰卓子。麗姬欲為亂,敵謂君曰:吾夜者夢夫人趨而來,曰:吾苦畏,胡不使大夫?qū)⑿l(wèi)士而衛(wèi)冢乎!公曰:孰可使?曰:臣莫尊于世子,則世子可。故君謂世子曰:麗姬夢夫人趨而來曰:吾苦畏,女其將衛(wèi)士而往衛(wèi)冢乎?世子曰:敬諾。筑宮。宮成,麗姬又曰:吾夜者夢夫人趨而來曰:吾苦饑!世子之宮已成,則何為不使祠乎?故獻公謂世子曰:其祠,世子祠已。祠致福于君,君田而不在。麗姬以為酒,藥脯以毒,獻公田來,麗姬曰:世子已祠,故致福于君。君將食,麗姬跪曰:食自外來者,不可不試也。覆酒于地而地賁。以脯與犬犬死。麗姬下堂而啼呼曰:天乎!國子之國也,子何遲于為君?君喟然嘆曰:吾與女示有過切,是何與我之深也。使人謂世子曰:爾其圖之。世子之傅里克謂世子曰:自入自明則可以生;不入自明則不可以生。世子曰:吾君已老矣,已昏矣。吾若此而入自明,則麗姬必死,麗姬死,則吾君不安。所以使吾君不安者,吾不若自死。吾寧自殺以安吾君,以重耳為寄矣。刎而死。故里堯所為弒者,為重耳也。夷吾曰:是又將殺我也。
絕月豆而死
【金史】
《聶孝女傳》:孝女字舜英。尚書左右司員外郎天驥之長女也。年二十三,適進士張伯豪,伯豪卒。歸父母家。天驥留汴,崔立劫殺宰相,天驥被創(chuàng)甚,日夜悲泣,恨不即死。舜英謁醫(yī)救療百方,至圭刂其股,雜他肉以進,而天驥竟死。時京城圍久食盡,舜英頗讀書知義理,自以年尚少艾,夫既亡,父又死非命,比為兵所,何若從吾父于地下乎?葬其父之明日,絕而死。一時士女賢之。
潰腹死
【有官龜鑒】
李玄通歷定州總管,為劉黑闥所破,愛其才欲以為將,不聽,囚之。故吏有餉食饋者,玄通曰:諸君見哀,吾能一醉,遂縱飲。謂守者曰:吾能舞劍,可借刀。守士與之,曲終仰天太息曰:大丈夫撫方面不能保所守,尚何視息邪?乃潰復(fù)死。
以木弋抉傷而死
【左傳】
襄公十七年。齊人獲藏堅,齊侯使夙沙衛(wèi)唁之,且曰:無死。堅稽首曰:拜命之辱,抑君賜不終,姑又使其刑臣禮于士,以木弋抉其傷而死。注:木弋,小木橡也。藏堅義受辱,乃以木弋自抉其所傷而死。
焚死
【抱補子】
《內(nèi)篇論仙卷》:噎死者不可譏神農(nóng)之播谷,燒死者不可怒燧人之鉆火。
登樓焚死
【資治通鑒】
昭宗景福二年,汴軍攻徐州,累月不克,自去年十一月攻徐州至是五月矣。通事官張濤以書白朱全忠云:進軍時日非良,故無功。全忠以為然。敬翔曰:今攻城累月,所費甚多,徐人已困,旦夕且下,使將士聞此言,則懈于攻取矣。全忠乃焚其書,癸未,全忠自將如徐州。戊子,龐師古拔彭城,時溥舉族登燕子樓自焚死。僖宗中和元年,時溥據(jù)徐州,至是而亡,張建封建之鎮(zhèn)徐也。有愛妓曰盼盼。建封既汶,張氏舊第有小樓名燕子,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余年,幽獨悵然。出《白樂天集》。《考異》曰:五月,汴州奏拔徐州,《舊紀(jì)》四月,汴將王重師、牛存節(jié)陷徐州,《舊傳》溥求援于兗州,朱瑾出出兵救之。值大雪,糧盡而還,汴將主重師、牛存節(jié)夜乘梯而入,溥與妻子登樓自焚而卒。景福二年也?!缎录o(jì)》四月戊子,朱全忠陷除州,時溥死之,薛居正《五代史?梁紀(jì)》丁亥,師古下彭門,梟溥首以獻?!短铺婕o(jì)年錄》:四月,澤州李罕之上言:懷孟降人報汴將龐師古于今月八日攻陷徐州,時溥舉族皆沒。溫既下徐,方詐請朝廷命師,昭宗乃以兵部尚書孫儲為徐師。既而溫以他詞斥擊,自以其將鎮(zhèn)之。四月八日蓋河?xùn)|傳聞之談,今從《編遺錄》、《新紀(jì)》。
侮神焚死
【夷堅志】
亳蓋老君鄉(xiāng)里,故立太清宮崇事之,嘗有道人賣藥者,敝衣貧窶,而意氣揚揚甚倨,攜藥爐詣殿下燒藥,大言自尊,指圣像曰:此吾之弟子也。吾為老君師,聚觀漸眾,須曳火自爐出,灼其衣,焰發(fā)滿身,驚而走,左右以水沃之,不滅,狂走廷中,火所經(jīng)他物不焚,獨焚厥身,已而北面像前,若首狀者,遂死,視其軀干,皆灼爛矣。
遇賊焚死
【藝集】
鄧中甫,名光薦,廬陵人。宋乙亥冬,攜家避地于閩。次年,景炎閫帥趙總卿以書幣辟干官,冬香山警,挈家入山遇土賊,一妻、四兒、四女、三妾十二口皆焚死。
百口焚死
【悅生隨抄】
虜每欲南寇,宇文虛中則屢以策止之。至有江南荒僻,得之不足以富之語,王倫朱弁相繼得歸,皆能言其狀,上大嘉獎。虛中亦附奏言虜中虛實。時家在閩中,上命其子師瑗添差本路轉(zhuǎn)運判官,檜慮虛中,沮和議,反遣其家至虜,以牽制之。紹興十五年九月,金主祀天于郊,虛中先是嘗與其翰林學(xué)士高士譚等謀,以是日劫殺之。前期以蠟書來告,乞為外應(yīng),檜拒不納。會虜亦覺,虛中與老幼百口同日受焚死。天為之畫晦。
縱火燒死
【資治通鑒】
隋煬帝大業(yè)九年,杜伏威轉(zhuǎn)掠淮南,自稱將軍。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顥討之。帝置鷹揚府郎將、副郎將,每府置越騎校尉二人掌騎士;步兵校尉二人掌部兵。守,式又翻。校,戶教翻。伏威與戰(zhàn),陽為不勝,引顥眾入葭葦中,因從上風(fēng)縱火,顥眾皆燒死。
縱火而死
【宋北盟錄】
太原陷,金人入城,守臣通判王逸誓不屈賊,登閣抱太宗御容,令人縱火而死。
投火而死
【宋北盟錄】
內(nèi)侍黃經(jīng)臣投火而死。靖康小雅曰:公諱經(jīng)臣,為保德軍承宣使。金人既集城下,上命公督視東壁。城陷之夕,金人自陳門入,循城而東,縱火通津門下,時在城上,將士奔潰,獨不肯去,望闕號慟,赴火而死。
罵敵炙死
【元史】
《忠義傳》:李伯溫第守忠知平陽府事。丁亥夏四月,金紇石烈真襲擊權(quán)國王按察兒于洪洞,守忠出援之,師潰入城,副帥夾谷常德潛獻東門以納金兵,城遂陷。金人執(zhí)守忠使降,守忠罵之語惡。金人怒,置守忠鐵籠中,火炙死。
水 死
【禮記】
祭法冥勤其官而水死。注:冥,契六世孫也。其官玄冥,水官也。
溺 死
【文苑英華】
《溺死判》:甲與乙同舟,既而甲懼水自投因溺死,其家訟乙故殺。縣斷以疑。《孫欽望對》:靈長演氵瓜,資潤下以流謙;習(xí)坎疏源,含內(nèi)虛而濟物。故桂林望斷,漢臣嗟其水源,航葦無因,衛(wèi)女嘆其河廣。由是剡木為楫,利涉存焉。造舟為梁,有自來矣。惟甲與乙,俱因行邁,駕言出游,大川為阻,家非溱氵筮,不可褰裳。地若滄流,愛憑鼓棹,既而甫辭岸浦。喜二子之同舟,方駕波心,嗟一夫之墜魄。尋添園之奧旨,未昧藏舟,考司寇之微言,旋驚逝水。至若沃焦不易,呂梁難詞,一類士龍之笑,幾漸漁父之勇。家人告稱故殺,縣司斷以疑條,乙則有詞,未云甘伏。向若平生宿憾殞命,猶或推科,如其邂逅相逢自死,如何結(jié)罪?誠可捍一作悍竿而求水府,豈得陳牒而訟官曹。不悟生也有涯,將等死而無吊,欲使江岸上,式族孝女之碑,箜篌曲中,永作狂夫之曲。竊稽狀跡不伏為宜?!锻啊罚赫Z稱有用自遠,《易》曰:朋從爾思,同氣相求,同舟共濟。呂安之懷叔夜或泛黃河之水,王子之尋戴逵亦冒山陰之雪。何以仰止,欽賢是慕。想彼甲乙,道契筌蹄,漲海之云,若見一作望蓬萊之樹,掉倚砂之日,方追河洛之仙。既而智之謀身,情垂拯物。覆舟之慎想,伯夷而載虧。驚濤之游,嘆伯昏而遂遠。三命有極,百齡俄謝。禍虧難倚,寧收轉(zhuǎn)壑之魂,比之匪人,忽睹盈庭之訟,尋端指狀于甲,誠亦可矜,據(jù)理詳刑在乙寧宜實罪。何者禮稱不吊?溺者已絕,律通人情。乙惟一作為無咎,庶從平典,用葉大倫?!锻啊罚壶櫊t賦象,人壽幾何?生榮死哀,物類同致。畫夜不舍,宣尼興其嘆息。吉兇共同,賈誼發(fā)其詞賦。眷言甲乙俱涉大川,懸流波而得朋,理征棹而云邁。乙則同舟而濟,宛若神仙,甲乃懼水而投,遽嗟沉溺。波心乍沒,還疑觀影之人。泉路不歸,更似懷沙之客。然則渡河奏曲,曾不爾思。逝水沒魄,自招其咎。家人有訟,虛陳故殺之端。乙既無讎,難實帷輕之典。薄訴不伏,理合哀矜。懸斷以疑,殊華部一作剖察。以愚管見,釋為宜。
成氵內(nèi)溺死
【太平廣記】
唐天中,淮師圍武昌,杜洪中令乞師于梁王。梁與荊方睦,乃諷成令師兵救之,欲親征,乃力造巨艦一艘,三年而成,號曰和州戰(zhàn)艦。舟次破軍山下,為吳師縱燎而焚之,竟溺死。先是改名曰,字,水內(nèi)也。水內(nèi)之死,豈前兆乎?
丁丞相溺死
【浩然齊雅談】
丁大全丞相謫嶺外,至藤州溺死。三山林桂龍以詩嘲之曰:一舵中流欠把持,偏輕偏重失便宜。孤舟不是無人渡,身作風(fēng)波問阿誰?移溪實壑誤明君,驚動沿江十萬軍。幸是不沉湘水死,有何面目見靈均!稚子如何濟急流?一蒿才錯便難收。當(dāng)初把作尋??矗M料中流解覆舟。
投河而死
【續(xù)后漢書】
《董卓傳》:少帝即位,大將軍何進等謀誅宦官,乃召卓將兵入朝。既而中常侍張讓等反誅進,虎賁中郎將袁術(shù)燒南宮青鎖門,與袁紹共誅宦官,讓等劫帝及陳留王走北宮。夜至小平津,尚書盧植等追及,手劍斬數(shù)人,讓等投河而死,遂扶少帝及陳留王至名隹上。
投溪而死
【宋北盟錄】
金人攻太原,筑長城圍其外,而援兵不至,軍兵多餓死。王稟知太原不可守,乃走入統(tǒng)平殿,取檀香御像,以疋練系于其背,縋城投溪而死。
蹈河以死
【元史】
《忠義傳》:劉天孚以毋憂起知河中府。視事兩月,陜西行省丞相阿思罕為亂,舉兵至河中。天孚日夜治戰(zhàn)守具,選丁壯分守要害,阿思罕列柵河西,縛筏河上,縱火欲屠城。阿思罕兵入城,欲脅使附已。方坐府治,號令諸軍,天孚佩刀直前,不得進。退謂幕僚王從善等曰:吾家本微賤,荷朝命至此,今不幸遭大變,吾何忍從之而負上恩哉?吾寧蹈河以死。遂拂衣出。時天寒河冰方堅,天孚拔刀斫冰開,北望為國語若祝謝者,再拜已脫衣帽岸滸,乃投水中。
投水而死
【古今事通】
長沙趙淮漕江東金陵破,走溧水民砦,砦破見執(zhí)不屈,械過楊州,令呼降,而友其詞。怒械還金陵殺之。當(dāng)出金陵,止一妾從,為一萬戶所得。曰:妾愿事公終身,第趙運使無人埋骨,可令人與我往殯,殯畢即歸。如其言,尸在江濱。妾命人推之入水。尸猶滯淺處,妾取蒿自椎之入深水中,仰天大哭,亦投水死。又安福北津,歐陽木匠女,十七八,為北軍所掠。臨河橋斷,軍留心欲就歡,女曰:當(dāng)天無禮,恐穢神明,可去人家取門扇來,渡江去房子內(nèi)成親也。軍如言往,女投中流去。旬日軍退,尸方浮。眾皆嘆異,私謚這曰貞潔。
躍入水死
【杭州府志】
夏仁壽妻徐氏,錢唐人。仁壽坐事被謫,以室行,夜泊橫裹,有寇至,仁壽迎擊被傷,徐氏不受,遂躍入水死。
負御容赴水死
【夷堅志】
宋靖康元年,王稟為宣撫司統(tǒng)制,守太原。太原守御稟功為多,及至城陷,稟引疲乏之兵欲出西門,無何西門插板索斷,不能出。軍已入城,倉皇之間,士卒勸稟降,稟嘆曰:城陷士無斗志,又且門阻,天亡稟也。稟豈惜死,違天命而負朝廷哉!遂負原廟太宗御容赴汾水而死。轉(zhuǎn)運韓總以下死者三十六人,圍城凡二百六十日。城中軍民餓死者十之八九。固守不下,至是始破。后粘罕得其尸,令張孝純驗之既實,向尸大罵,卒諸酉執(zhí)兵同踐之,而暴于野。
秀夫赴水死
【文丞相行狀】
崖山敗后,祥興乘黑云中與數(shù)舟漂去。宰執(zhí)陸秀才赴水死,公有炯炯一心在天水相與永之詩。
赴井而死
【古今事通】
周馳,字仲才,濟南人。大定住《大學(xué)》,以論策魁天下。家饒財,所得束修,皆散諸生之貧者,貞,濟南陷、攜二孫赴井死。鄉(xiāng)人葬之宅后壽樂堂。
覆舟而死
【壽昌乘】
武昌郡西有蘆洲,《輿地》云、伍子胥叛楚出關(guān)于江上,見漁父求渡。時旁多人,漁父曰:灼灼兮侵已,私與子期虧蘆之漪。子胥既渡,解劍與之,不受。子胥曰:掩子槳,勿令其露。漁父知意,遂覆舟而死。
投崖而死
【宋史】
《忠義傳》:鞏信與北兵戰(zhàn)于方石嶺,中數(shù)矢傷重不能戰(zhàn),自投崖石而死。土人葬之,顏色如生。
【遼史】
《太祖紀(jì)》:七年,上以夷離堇涅里袞附諸弟為叛,不忍顯戮,命自投崖而死。
投壕而死
【金史】
《寶符李氏傳》:天興元年,北兵攻城,矢石之際,忽見一女子呼于城下。曰:我娼女張鳳奴也,許州破被俘至此,彼軍不日去矣,諸君努力為國堅守,無為所欺也。言竟,投壕而死。朝廷遣使馳祭于西門。
觸樹而死
【史記】
《晉世家》:晉靈公不道,趙盾數(shù)諫之,靈公患之,使钅且刺趙盾。盾閨門開,居處節(jié),钅且退嘆曰:殺忠臣,棄君命,罪一也。遂觸樹而死。
毀壞壓死
【文苑英華】
《毀壞壓死判》:乙有所毀壞而誤殺人,科其備慮不謹,訴合所由為罪。韓極對:立物有恒,豎樹在始,繕而不固,壞則難支。既動作而必虞,將紀(jì)律而斯約,罰一七五六
之惟五,先明宥,一作有過之丈。死則有三,終傷不吊之者,若故誤而先定,乃平刑而是察。乙則何者率爾薄言,已聞滅鼻止災(zāi)。胡乃反唇推過,且宇之必葺誠備慮而則安。墻或不終,將阝巢壞而誰咎?罪有所在,焉可逃夫。崔殷對:九川既滌,是資筑護,庶役斯起,于以孱工,俾湍悍不生,而安居作ㄨ,彼已之乙,謂為何人率作而毀,豈增修而藏事壞乃致害。仍推過于所由,言則飭文,慮實無備,雖壓溺不吊,酌戴禮而何傷,而殺人者死,在蕭章而難忘。論以故傷,斗則是減。稱乎誤殺,科其不應(yīng),爾徒有詞,吾從丕弊。田季羔對:乙惟賤工,執(zhí)用為事,撤彼墻屋,嘗聞作向之詩,誤此殺人,載犯謨虞之律,雖因緣毀壞宜申重典,而過失殺傷,非無彝憲毀垣之下。人盍違而去之,壞宅之間,乙恐非其罪也。且凡所隳圯,尤資審慎,泉臺構(gòu)落非梓匠之宏規(guī),廣廈榱崩,必鄭僑之見壓,備慮欲繩其不謹,懸??煽趾鯚o情。既殊故犯之名,請抵從輕之議,許其收贖,竊謂平反。梁乘對:爰有建立,洎乎崩毀,必慎傷人,無至害物,何哉?主者曾不任能,顧彼匠人,豈因和巧?既無備慮,且乏周防,遂昧立身,果貽誤殺。事殊阝巢壞,物果榱崩,將壓有契于。國僑不吊,遂符于《戴禮》。況造作之與毀壞,匠人之與主司,并著皋繇之書,合以所由為罪。且人誰無死,痛其不終,宜用明刑,以慰幽懷。
永樂大典
卷之一萬三百一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