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極總部匯考
易經(jīng)
乾卦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本
義
剛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圣人之德居圣人之
位故其象如此
又
彖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本
義
此言圣人大明干道之終始則見卦之六位各
以時成而乘此六陽以行天道是乃圣人之元亨
也
又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程
傳
天為萬物之祖王為萬邦之宗干道首出庶物
而萬匯亨君道尊臨天位而四海從王者體天之
道則萬國咸寧也
又
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本
義
造猶作也
大
全
進(jìn)齋徐氏曰龍以飛而在天猶大
人以作而居位
又
文言曰圣人作而萬物睹
本
義
圣人人類之首也故興起于上則人皆見之
系辭下
圣人之大寶曰位
大
全
白云郭氏曰圣人得崇高之位然后成位乎中
而贊化育故以位為大寶非圣人自以為寶天下
有生幸圣人之得位以蒙其澤故天下以為寶也
說卦傳
干為天為君
大
全
沙隨程氏曰為君居上而覆下也
書經(jīng)
商書仲虺之誥
惟天生民有欲無主乃亂惟天生聰明時乂
孔
傳
民無君主則恣情欲必致禍亂天生聰明是治
民亂
湯誥
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綏厥猷惟后
孔
傳
順人有常之性能安立其道教則惟為君之道
太甲下
一人元良萬邦以貞
蔡
傳
貞正也一人者萬邦之儀表一人元良則萬邦
以正矣
周書泰誓上
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亶聰明作元后元
后作民父母
蔡
傳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萬物之生惟人得其秀
而靈具四端備萬善知覺獨異于物而圣人又得
其最秀而最靈者天性聰明無待勉強其知先知
其覺先覺首出庶物故能為大君于天下而天下
疲癃殘疾得其生鰥寡孤獨得其養(yǎng)舉萬民之眾
無一而不得其所焉則元后者又所以為民之父
母也
又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
蔡
傳
天助下民為之君以長之為之師以教之君師
者惟其能左右上帝以寵安天下
洪范
五皇極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
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
蔡
傳
皇君建立也極猶北極之極至極之義標(biāo)準(zhǔn)之
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言人君當(dāng)盡人
倫之至語父子則極其親而天下之為父子者于
此取則焉語夫婦則極其別而天下之為夫婦者
于此取則焉語兄弟則極其愛而天下之為兄弟
者于此取則焉以至一事一物之接一言一動之
發(fā)無不極其義理之當(dāng)然而無一毫過不及之差
則極建矣極者福之本福者極之效極之所建福
之所集也人君集福于上非厚其身而已用敷其
福以與庶民使人人觀感而化所謂敷錫也當(dāng)時
之民亦皆于君之極與之保守不敢失墜所謂錫
保也言皇極君民所以相與者如此也
大
全
朱子曰
皇指人君極便是指其身為天下做個樣子極有
湊會之義所謂三十輻共一轂斂福錫民圣人亦
豈別有福以錫之只取則于此各正其身順理而
行則為福也孟子謂君仁莫不仁亦此意皇者君
之稱也極者至極之義標(biāo)準(zhǔn)之名常在物之中央
而四外望之以取正焉者也故以極為在中之準(zhǔn)
的則可而便訓(xùn)極為中則不可若北辰之為天極
脊棟之為屋極其義皆然而禮所謂民極詩所謂
四方之極者于皇極之義為尤近今以余說推之
則人君以眇然之身履至尊之位四方輻輳面內(nèi)
而環(huán)觀之必有天下之絕德而后可以立至極之
標(biāo)準(zhǔn)故必順五行敬五事以修其身厚八政協(xié)五
紀(jì)以齊其政然后至極之標(biāo)準(zhǔn)卓然有以立乎天
下之至中使夫面內(nèi)而環(huán)觀者莫不于是而取則
焉語其仁則極天下之仁而天下之為仁者莫能
加也語其孝則極天下之孝而天下之為孝者莫
能尚也是則所謂皇極者也由是而權(quán)之以三德
審之以卜筮驗其休咎于天考其禍福于人如挈
裘領(lǐng)豈有一毛之不順哉此洪范之疇所以雖本
于五行究于福極而必以皇極為之主也皇建其
有極云者則以言夫人君以其一身而立至極之
標(biāo)準(zhǔn)于天下也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云者則
以言夫人君能建其極則為五福之所聚而又有
以使民觀感而化焉則是又能布此福而與其民
也惟時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云者則以言夫
民視君以為至極之標(biāo)準(zhǔn)而從其化則是復(fù)以此
福還錫其君而使之長為至極之標(biāo)準(zhǔn)也
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
蔡
傳
言庶民與有位之人而無淫朋比德者惟君為
之極而使之有所取正耳重言君不可以不建極
也
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不協(xié)于極不罹
于咎皇則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
時人斯其惟皇之極
大
全
陳氏雅言曰時人即指上三等之人言廣收樂
育使皆知所以自勉則人莫不觀感興起因其所
已能而益勉進(jìn)其未至皆歸于皇之極矣
又
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
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
無反無側(cè)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
蔡
傳
王之義王之道王之路皇極之所由行也蕩蕩
廣遠(yuǎn)也平平平易也正直不偏邪也皇極正大之
體也遵義遵道遵路會其極也蕩蕩平平正直歸
其極也會者合而來也歸者來而至也
大
全
朱子曰
以言夫天下之人皆不敢徇其己之私以從乎上
之化而會歸乎至極之標(biāo)準(zhǔn)也蓋偏陂好惡者己
私之生于心者也偏黨反側(cè)者己私之見于事者
也王之義王之道王之路上之化也所謂皇極者
也遵義遵道遵路方會其極也蕩蕩平平正直則
已歸極矣
曰皇極之敷言是彝是訓(xùn)于帝其訓(xùn)
蔡
傳
敷言上文敷衍之言也言人君以極之理而反
復(fù)推衍為言者是天下之常理是天下之大訓(xùn)非
君之訓(xùn)也天之訓(xùn)也
大
全
朱子曰以言夫人君以身
立極而布命于下則其所以為常為教者皆天之
理而不異乎上帝之降衷也
凡厥庶民極之敷言是訓(xùn)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
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大
全
朱子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云者則以
言夫人君能立至極之標(biāo)準(zhǔn)所以能作億兆之父
母而為天下之王也不然則有其位無其德不足
以首出庶物統(tǒng)御人群而履天下之極尊矣
禮記
坊記
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
春秋緯
運斗樞
皇者天天不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三皇垂拱無為
設(shè)言而民不違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皇者
中也光也弘也含弘履中開陰布綱上合皇極其施
光明指天畫地神化潛通煌煌盛美不可勝量
孔演圖
正氣為帝間氣為臣
老子
象元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法本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一也
管子
法令
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
白虎通
號
皇者何謂也號也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之美大稱
也時質(zhì)故之也號為皇者煌煌人莫違也煩一夫
擾一士以勞天下不為皇也不擾匹夫匹婦故為皇
紫微
帝座圖
圖考
北極五星
按星經(jīng)闕
按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 按漢書天文志同 環(huán)之
匡衛(wèi)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宮
按漢書天文志同
十五星皆略其三
按晉書天文志北極五星在紫宮中北極北辰最尊
者也其紐星天之樞也天運無窮三光迭曜而極星
不移故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第一星王月太子也
第二星主日帝王也亦太乙之座謂最赤明者也第
三星主五星庶子也紫宮垣十五星其西蕃七東蕃
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
主命主度也一曰長垣一曰天營一曰旗星為蕃衛(wèi)
備蕃臣也(
按北極五星帝后太子之名始見于此后此占候之家皆從之然星經(jīng)殘闕而史遷
世掌天官乃若疑而未定隋丹元子步天歌始著其名號位次而晉隋二志皆修于唐或隋唐間別
有所受名稱始定也)
按隋丹元子步天歌中垣北極紫微宮北極五星在
其中大帝之座第二珠第三之星庶子居第一號曰
為太子四為后宮五天樞左右四星是四輔天乙太
乙當(dāng)門路左樞右樞夾南門左八右七十有五上少
宰兮上少弼上少衛(wèi)兮少丞數(shù)前連左樞共八星后
邊門東大贊府少尉上輔少輔繼上衛(wèi)少衛(wèi)上丞比
以及右樞共七星兩藩營衛(wèi)于斯至
按新法歷書圖紫垣內(nèi)外星多寡或不盡同而左右
樞十五星及北極五星則與步天歌皆合
太微
帝座圖
圖考
五帝座
按星經(jīng)五帝內(nèi)座在華蓋下覆帝座也五帝同座也
按史記天官書南宮朱鳥權(quán)衡衡太微三光之廷匡
衛(wèi)十二星藩臣西將東相南四星執(zhí)法中端門左右
掖門
按晉書天文志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座也十二諸
侯府也其外蕃九卿也一曰太微為衡衡主平也又
為天庭理法平辭監(jiān)升授德列宿受符諸神考節(jié)舒
情稽疑也南蕃中二星間曰端門東曰左執(zhí)法廷尉
之象也西曰右執(zhí)法御史大夫之象也執(zhí)法所以舉
刺兇奸者也左執(zhí)法之東左掖門也右執(zhí)法之西右
掖門也東蕃四星南第一曰上相其北東太陽門也
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華東門也第三星曰次將其
北東太陰門也第四星曰上將所謂四輔也西蕃四
星南第一星曰上將其北西太陽門也第二星曰次
將其北中華西門也第三星曰次相其北西太陰門
也第四星曰上相次亦曰四輔也 按隋書宋史天
文志同
按步天歌上元天庭太微宮昭昭列象布蒼穹端門
只是門之中左右執(zhí)法門西東門左皂衣一謁者以
次即是烏三公三黑九卿公背傍五黑諸侯卿后行
四個門西主軒屏五帝內(nèi)座于中正幸臣太子并從
官烏列帝后從東定郎將虎賁居左右常陳郎位居
其后常陳七星不相□郎位東陳十有五兩面宮垣
十星布左右執(zhí)法是其數(shù)宮外明堂布政宮三個靈
臺候云雨少徹四星西南隅長垣雙雙微西居北門
西外接三臺與垣相對無兵災(zāi) 按新法歷書圖多
同帝座止一大星其二三四五皆闕
天市
帝座圖
圖考
天市垣
按星經(jīng)天市垣五十六星在房心北主權(quán)衡一名天
旗
按史記天官書旗中四星曰天市
按宋史天文志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氐房心尾箕斗
內(nèi)宮之內(nèi)東蕃十一星南一曰宋二曰南海三曰燕
四曰東海五曰徐六曰吳越七曰齊八曰中山九曰
九河十曰趙十一曰魏西蕃十一星南一曰韓二曰
楚三曰梁四曰巴五曰屬六曰秦七曰周八曰鄭九
曰晉十曰河間十一曰河中象天王在上諸侯朝王
王出皋門大朝會西方諸侯在應(yīng)門左東方諸侯在
應(yīng)門右其率諸侯幸都市也亦然一曰在房心東北
主權(quán)衡主聚眾又曰天旗庭主斬戮事
按步天歌下元一宮名天市兩面垣墻二十二當(dāng)門
六個是市樓門右兩星是車肆兩個宗正四宗人宗
星一雙亦依次市度兩星屠肆前候星偏在帝座邊
帝座一星常光明四個微?;抡咝且源蝺尚敲?br />
肆斗斛帝前依其次斗是五星斛是四垣北九個貫
索星索口橫著七公成天紀(jì)恰似七公形數(shù)著分明
多兩星紀(jì)北三星名女□此座還依織女傍魏趙九
河中山繼齊吳越兮徐宿當(dāng)東海與燕及南海宋國
分明在左裝河中河間晉鄭周秦蜀巴兮梁楚求韓
地右當(dāng)垣十一天市宮中仔細(xì)歌 按新法歷書圖
同(按天市垣自天官書以及宋史皆不言帝座而隋丹元子步天歌有之隋天文志亦不載然后漢書宦者傳序云宦者四星在帝座之側(cè)則此垣中帝座已自古言之)
大角
帝廷圖
圖考
大角
按星經(jīng)大角一星天棟在攝提中主帝座
按史記天官書大角者天王帝廷
按宋史天文志大角一星在攝提間天王座也又為
天棟正經(jīng)紀(jì)也
按步天歌亢四星恰似彎弓狀大角一星直上明
按新法歷書圖同
心
宿圖
圖考
心宿
按星經(jīng)心三星中天王前為太子后為庶子火星也
春夏木秋冬水一名大火二名大辰三名鶉火中星
明大赤為照天子德行
按史記天官書東宮蒼龍房心心為明堂大星天王
前后星子屬
按宋史天文志心宿三星天王正位也中星曰明堂
天子位為大辰主天下之賞罰前星為太子后星為
庶子
按步天歌心三星中央色最深 按新法歷書圖同
按周天列宿皆以拱衛(wèi)至尊然各有職司事
應(yīng)亦各見獨此五者切于宸極故列之于此
皇極總部藝文
乘輿箴
有
序
晉潘尼
易稱有天地然后有人倫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傳
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然君臣父子之道天地人
倫之本未有以先之者也故天生蒸人而樹之君
使司牧之將以導(dǎo)群生之性而理萬物之情豈以
寵一人之身極無量之欲如斯而已哉夫古之為
君者無欲而至公故有茅茨土階之儉而后之為
君有欲而自利故有瑤臺瓊室之侈無欲者天下
共推之有欲者天下共爭之推之之極雖禪代猶
脫屣爭之之極雖殺而不避故曰天下非一人
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安可求而得辭而已者乎
夫修諸己而化諸人出乎邇而見乎遠(yuǎn)者言行之
謂也故人主所患莫甚于不知其過而所美莫美
于好聞其過若有君于此而曰予必?zé)o過唯其言
而莫之違斯孔子所謂其庶幾乎一言而喪國者
也蓋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過也人皆見之更也
人皆仰之雖以堯舜湯武之盛必有誹謗之木敢
諫之鼓盤杅之銘無諱之史所以閑其邪僻而納
諸正道其自維持如此之備故箴規(guī)之興將以補
過教闕然猶依違諷諭使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
以自誡先儒既援古義舉內(nèi)外之殊而高祖亦序
六官論成敗之要義正辭約又盡善矣自虞人箴
以至于百官非唯規(guī)其所司誠欲人主斟酌其得
失焉春秋傳曰命百官箴王闕則亦天子之事也
尼以為王者膺受命之期當(dāng)神器之運總?cè)f機而
撫四海簡群才而審所授孜孜于得人汲汲于聞
過雖廷爭面折猶將祈請而求焉至于箴規(guī)諫之
順者曷為獨闕之哉是以不量其學(xué)陋思淺因負(fù)
擔(dān)之余嘗試撰而述之不敢斥至尊之號故以乘
輿目篇蓋帝王之事至大而古今之變至眾文繁
而義詭意局而辭野將欲希企前賢仿□崇軌譬
猶丘坻之望華岱恒星之系日月也其不逮明矣
頌曰
元元遂初芒芒太始清濁同流元黃錯跱上下弗形
尊卑靡紀(jì)赫胥悠哉大庭尚矣皇極啟建兩儀既分
彝倫永序萬邦已紛國事明王家奉嚴(yán)君各有攸尊
德用不勤羲農(nóng)已降暨于夏殷或禪或傳乃質(zhì)乃文
太上無名下知有之仁義不存而人歸孝慈無為無
執(zhí)何欲何思忠信之薄禮刑實滋既譽既畏以侮以
欺作誓作盟而人始叛疑煌煌四海藹藹萬乘匪誓
焉憑左輔右弼前疑后丞一日萬機業(yè)業(yè)兢兢夫出
其言善則千里是應(yīng)而莫余違亦喪邦有征樞機之
動式以廢興殷監(jiān)不遠(yuǎn)若之何勿征且厚味臘毒豐
屋生災(zāi)辛作璇室而夏興瑤臺糟丘酒池象筋玉杯
厥肴伊何龍肝豹胎惟此哲婦職為亂階殷用喪師
夏亦不恢是以帝堯在位茅茨不剪周文日昃昧旦
丕顯夫德輶如毛而或舉之者鮮故湯有慚德武未
盡善下世道衰末俗化淺耽樂逸游荒淫沈湎不式
古訓(xùn)而好是佞辯不遵王路而覆車是踐成敗之效
載在先典匪唯陵夷厥世用殄故曰樹君如之何將
人是司牧視之猶傷而知其寒燠故能撫之斯柔而
敦之斯睦無遠(yuǎn)不懷靡思不服夫豈厭縱一人而玩
其耳目內(nèi)迷聲色外荒馳逐不修政事而終于顛覆
昔唐氏授舜舜亦命禹受終納祖丕承天序放桀惟
湯□殷伊武故禪代非一姓社稷無常主四岳三涂
九州之阻彭蠡洞庭殷商之旅虞夏之隆非由尺土
而紂之百□卒于絕緒故王者無親唯在擇人傾蓋
惟舊白首乃新望由釣夫伊起有莘負(fù)鼎鼓刀而謀
合神圣夫豈借官左右而取介近臣蓋有國有家者
莫云我聰或此面從莫謂我智聽受未易甘言美疢
□不為累由夷逃寵遠(yuǎn)于脫屣奈何人主位極則侈
知人則哲惟帝所難唐朝既泰四族作奸周室既隆
管蔡不虔匪我二圣孰弭斯患若九德咸受俊乂在
官君非臣莫治臣非君莫安故書美康哉而易貴金
蘭有皇司國敢告納言
帝范序 唐太宗
朕聞大德曰生大寶曰位辨其上下樹其君臣所以
撫育黎元陶鈞庶類自非克明克哲允文允武皇天
眷命歷數(shù)在躬安可以濫握靈圖叨臨神器是以翠
媯薦陶唐之德元圭錫大禹之功丹字呈祥周開七
百之祚素靈表瑞漢啟重華之基由此觀之帝王之
業(yè)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者矣昔隋季板蕩海內(nèi)
分崩先皇以神武之姿當(dāng)經(jīng)綸之會斬靈蛇而定王
業(yè)啟金鏡而握天樞然猶五岳含氣三光戢耀豺狼
尚梗風(fēng)塵未定余以弱冠之年懷慷慨之志思靖大
難以濟蒼生躬擐甲冑親當(dāng)矢石夕對以魚麗之陣
朝臨以鶴翼之圍敵無大而不摧兵無堅而不破剪
長鯨而清四海掃欃槍而廓八纮既而承佑天潢澄
清璇極襲重光之永業(yè)繼寶箓之隆基戰(zhàn)戰(zhàn)兢兢若
臨深而馭朽日慎一日冀善始而令終汝以幼年偏
鍾慈愛義方多闕庭訓(xùn)有乖擢自維城之居屬以少
陽之位未辨君臣之禮節(jié)不知稼穡之艱難余每思
此為憂未嘗不廢寢忘食今自軒昊以降迄于周隋
經(jīng)天緯地之君纂業(yè)承基之主興亡治亂其道煥然
所以披鏡前蹤博采史籍聚其要言以為近誡云爾
大寶箴 張?zhí)N古
今來古往俯察仰觀惟辟作福為君實難主普天之
下處王公之上任土貢其所求具僚陳其所倡是故
恐懼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轉(zhuǎn)放豈知事起乎所忽禍
生乎無妄是以圣人受命拯溺亨屯歸罪于己因心
于民大明無私照至公無私親故以一人治天下不
以天下奉一人禮以禁其奢樂以防其佚左言而右
事出警而入蹕四時調(diào)其慘舒三光同其得失故身
為之度而聲為之律勿謂無知居高聽卑勿謂何害
積小就大壯九重于內(nèi)所居不過容膝彼昏不知瑤
其臺而瓊其室羅八珍于前所食不過適口惟狂罔
念丘其糟而池其酒安彼反側(cè)如春陽秋露巍巍蕩
蕩恢漢高大度撫茲庶事如履薄臨深戰(zhàn)戰(zhàn)栗栗用
周文小心詩之不識不知書之無偏無黨一彼此于
胸臆捐好惡于心想眾棄而后加刑眾悅而后行賞
弱其強而治其亂伸其屈而直其枉故曰如衡如石
不定物以限物之懸者輕重自見如水如鏡不示物
以情物之鑒者妍蚩自生勿渾渾而濁勿皎皎而清
勿汶汶而暗勿察察而明雖冕旒蔽目而視于未形
雖黈纊塞耳而聽于無聲縱心乎湛然之域游神于
至道之精扣之者應(yīng)洪纖而效響酌之者隨深淺而
皆盈故曰天之經(jīng)地之寧王之貞四時不言而代序
萬物無言而化成豈知帝力而天下和平
圣人大寶曰位賦 宋范仲淹
圣人以正茲盛位御彼兆民故稱之于大寶實守之
于至仁保于域中既永綏于南面貴乎天下自可象
于北辰當(dāng)其穆穆承干巍巍立極必先安之于位然
后崇之以德闡茲神化既天啟于一人固此鴻基方
君臨于萬國念茲在茲高而不危于以見大人之造
于以見王化之基是謂國之寶也故得人皆仰之九
五之尊求忠信而為助億兆之上與慈儉以同施故
能上配三無下安九有且無反以無側(cè)誠可大而可
久慎終如始若難得以為思持盈守成契不貪而是
守則知稟其圣者于焉位昌寶其位者于焉化光斯
位也既首出于庶物其化也乃日聞于四方亦如位
于高明者天故生成而莫極位于博厚者地則養(yǎng)育
于無疆夫如是則遐邇具瞻上下交泰言其寶則非
常之寶謂其大則強名之大寧慚希代間千載以居
尊豈止連城鎮(zhèn)萬邦而攸賴大哉君以守位位以居
君能辨方而是處則行教而有聞圣域旁連想善鄰
而是比皇圖斯啟睹王度以爰分我后執(zhí)契嗣文垂
衣有位□光華于日月齊長久于天地赫赫鴻猷萬
斯年兮光被
王者無外賦 前人
穆穆皇皇為天下王宅六合而化何有外育兆民而
道本無疆廣若乾坤曷有能逾之者明借日月曾無
不照之方當(dāng)其保安宗社混同中外運德車而無不
至焉辟義路而何其遠(yuǎn)也普天率土盡關(guān)宵旰之憂
九裔八蠻無非臣妾之者其仁蕩蕩其道平平視之
不見尋之無邊誠厚載之象地亦洪覆之配天令出
惟行寧分乎遠(yuǎn)者近者德廣所及但見乎無黨無偏
若然則包括八纮牢籠九野惟善守于域內(nèi)乃化成
于天下萬邦同式孰謂乎限蠻隔羌四海為家莫聞
其彼眾我寡故得五兵不試四國是訛于以見上下
交泰于以見遠(yuǎn)近咸和九霄之皇澤下施無遠(yuǎn)弗屆
萬國之黔黎受賜其樂如何故知覃及鬼方守在海
外書同文而車同軌地為輿而天為蓋如春之德廣
育而萬物咸亨若海之容處下而百川交會大矣哉
自南自北覆之育之見兆民咸賴信一人不遺五霸
不知據(jù)山河而一戰(zhàn)三王有道流聲教于四夷今我
后寅奉三無光宅九有播皇風(fēng)于無際守鴻圖而可
久夫如是四海九州咸獻(xiàn)無疆之壽
位一天下之動賦 黃庭堅
眾以一制位以時乘齊天下之所動非圣人而孰能
撫臨大寶之崇體居其正宰制群生之變終莫之陵
惟茲生齒之繁難以統(tǒng)臨之者既相感以情偽又弗
同于趨舍必?fù)?jù)要會以齊正雅是則制動居乎靜治
眾由乎寡故崇高莫大乘五位于域中雖參差不齊
播一陶于天下盛德之柄至尊之權(quán)操利勢以獨斷
收治功于大全其變俗也偃之如草其容民也蓋之
若天一化遠(yuǎn)近同心幅任重器以至隆莫或傾者
定群情之多異罔或紛然誠由或剛或柔有愚有智
相奪以力相蒙以利使夫群動之循圣必也大人之
得位貴無倫而富無敵安以位中統(tǒng)有宗而會有元
歸乎不二懿夫眾星紛錯也拱于辰而不亂群陰變
動也歸于陽而自卑況茲蠢動之紛若固賴圣人以
一之是以居可致之位得大君之宜控飛龍以御天
物皆利見明大觀之在上民必風(fēng)移用能大一統(tǒng)于
□區(qū)齊萬殊于至術(shù)變則復(fù)貫繁而不失粲然道中
和之域浩然趨仁義之實非得勢以來服雖嚴(yán)威而
不率我所以宅萬乘尊安之地守之以仁合四方遠(yuǎn)
近之情定之于一或謂元元中宇蠢蠢方維約之以
刑或不至驅(qū)之以善或不為孰曰居位乃能宅斯殊
不知歷在舜躬用作同民之術(shù)鼎遷周室誰為御眾
之資非悅乎貴勢之獨尊所大乎凡民之一總使亂
者樂以歸治邪者化而自董故圣人履盛位而立萬
國之中以齊其動
大寶箴 陳彭年
二儀之內(nèi)最靈者人生民之中至大者君民既可畏
天亦無親所輔者德所歸者仁恭己御下輝光益新
載籍斯在謀猷備陳內(nèi)綏萬姓外撫百蠻治亂所始
言動之間觀之則易處之甚難由是先哲喻彼投艱
茍能慮末乃可防閑審求逆耳無惡犯顏既庶而富
教化乃施慈儉之政富庶之基鰥寡孤獨人之所悲
發(fā)號施令宜先及之黃發(fā)鮐背心實多知左右侍從
何尚于茲瞻言百辟咸代天工儻無虛授可建大中
克謹(jǐn)彰癉惟藉至公知人則哲聽德則聰才固難備
道亦少同葑菲罔舍杞梓乃充不扶自直惟蓬在麻
非揀莫見惟金在沙參備顧問必辨忠邪獻(xiàn)替以正
裨益無涯自匿草澤亦有國華訪此髦士可拒朋家
三章之立庶民作程欽哉恤哉可以措刑九伐之建
寇孽是平本仁本義可以弭兵是為齊禮亦曰好生
有教無類自誠而明宗廟社稷饗之以恭宮室苑囿
誡之在豐春搜秋狝不廢三農(nóng)擊石拊石用格神宗
使人以悅乃克成功治國以政罔或不從濟濟多士
用之有光硁硁小器謀之弗臧忠言致益豈讓膏粱
六藝為樂寧后笙簧任賢勿貳堯所以昌改過不吝
湯所以王六合至廣萬匯攸多風(fēng)俗靡一嗜欲相摩
如馭朽索若防決河左契斯執(zhí)六轡遂和導(dǎo)之以德
民免嬰羅不懈于位俗乃偃戈先王之訓(xùn)罔不咸然
吾君之治亦取斯焉小心翼翼終日干干三靈降鑒
百祿無愆由茲率土永戴先天巍巍洪業(yè)億萬斯年
皇極賦 元汪克寬
繄鴻蒙之未鑿兮閟瞢暗之昏渾迨太極之肇判兮
廓旁魄而昆侖崇與卑之既陳兮繄人文其朗宣孰
主張是兮總九野之元元偉睿智之首出兮奠中區(qū)
而建極履大寶之巍巍兮秉元圣之休德侔大學(xué)于
虞后兮至仁媲乎唐國作庶類之標(biāo)準(zhǔn)兮靡不于斯
而作則實無偏而無陂兮恒特立乎中央羌至極而
莫逾兮厥表正乎四方東西南北各止乎是兮俱輻
輳而瞻望猶北辰之居其所兮爛眾星之環(huán)拱屋中
高而四下兮揭干棟之獨聳任斯道而弗頗兮邦總
總而歸往慨余懷古先兮屢翹首而企踵禹浚川而
疏洛兮睹神龜之負(fù)書背文自一而至九兮亶后皇
之錫疇稽皇極之位于何而存兮儼五數(shù)之中居統(tǒng)
八類而為綱兮挈裘領(lǐng)于襟裾歷夏暨商兮斯理湮
汨嗟周王之有道兮纘禹舊服釋累囚而訪箕兮演
大法于簡策陳名言于不朽兮皦中天之日月道不
虛行兮在乎其人武得之而致理兮□八百而永年
五行順兮五事察八政厚兮五紀(jì)協(xié)斯皇極之所以
立三德以乂兮稽疑以明庶征允念兮福極于以勸
懲斯皇極之所以行噫后世之昏迷兮彝倫攸斁天
不畀乎此疇兮乖往軌于初古舉世瞀瞀而倀倀兮
象緯黯其失度嗟大中之是訓(xùn)兮襲舛訛于訓(xùn)詁彼
優(yōu)游而姑息兮胡弗遵于王路宜孝元與代宗兮竟
莫延于歷數(shù)惟蝌蚪之未昧兮尚斯文之可征仰圣
皇之御極兮踐五位而文明由圣道之正直兮粵作
則于八纮述敷言以為世訓(xùn)兮貽億代之媺聲顧鯫
生之何幸兮將觀光于上京叩帝閽而獻(xiàn)頌兮慶四
海之咸寧歌曰我皇在上亶明圣兮建其有極德至
盛兮參贊化育天地并兮四方取則無不敬兮寤寐
禹箕為龜鏡兮億萬斯年延福慶兮
保泰箴
有
序
明王象節(jié)
自古所以維國體振人心者莫急于全盛之日而
潛伏乎渙散懈弛之形何則殷憂多難庸愚驚焉
熙洽恬愉圣□玩焉譬若太行羊腸謹(jǐn)于轡勒或
無虞于登□而康衢有覆轍則忽而墮也吞天沃
日慎其維□尚無慮于洪濤而平瀾有敗舟則狃
而壞也殷宗納肜日之諫而消桑榖周宣有脫簪
之警而遣采薇均為中興尚矣不然開元天寶建
中靖國豈非極盛際哉而一域不戒禍不旋踵可
也夫我二祖興創(chuàng)圣統(tǒng)列圣茂衍鴻基皇上紹
繹二十年于茲德化翔洽威靈赫濯休容在列戎
衣北面即有一二烽燧之儆而陰陽內(nèi)外截然界
限不可謂非當(dāng)保泰之時顧瑕颣漸萌精神漸隳
風(fēng)俗漸偷紀(jì)綱漸亂茍無桑土之謀不免厝火之
禍敬循藿見少效虞箴其詞曰
惟辟奉天為君實難克艱厥后保泰為先大象維何
金甌常完九譯稽顙四國歌弦鳳鳴于岡嵩祝其年
無平不陂無往不還黔黎鋤耰遂生戈鋋所以圣王
日夕糾虔戶牖綢繆其忘永監(jiān)仰觀盈虛俯勤宵旰
九嬪八子寢豈不甘長樂昭陽樂豈不綿言念幾康
勿溺便娟懼生鴆毒戒彼晏安晝?nèi)杖忧遨嫵?br />
九塞三陲念念周旋以克長世太平永肩于赫皇明
圣人當(dāng)天勤政講學(xué)帝德罔愆濟濟朝列夔龍同賢
爰惟今日消長攸關(guān)愿言保泰皇心無倦毋曰昌明
輦轂之下或成蠻羌毋曰富有黔黎之賤或抗元首
明明股肱惟泰則親毋令三事常隔九閽赫赫金城
惟泰則豫弗使元良忽生間阻慎之又慎側(cè)席求理
億萬斯年受天無斁小臣獻(xiàn)箴毋怠毋忽
保泰箴 劉孔當(dāng)
可畏非天可愛非時其倏其忽為治為圯皇皇泰運
亦孔之昌豈不爾谷以豫以康顧此安兮危之所倚
顧此存兮亡之所始譬彼行棋見在莫必累踦而勝
食兩而失譬彼馳車惟厥所馭或險而戒或夷而躓
蓋常人狃于眉睫而禍機伏于隱微惟兢兢其馭朽
乃明明其丕基古我先王有懷如履衣袽未濟桑土
未雨豈不馨格地祥天符曰余不德胡以介茲豈不
咸若羽毛肉角曰余小子孤寡不谷豈不率俾旅獒
越雉曰余不及而享其贄蓋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用
持盈以豫而救傾以時嗚呼念哉治耶忽耶判若蒼
素揆厥所由置惟人置何去何從孰臧孰否微臣獻(xiàn)
箴以告丹陛
皇極總部雜錄
春秋文曜鉤王者往也神所同往人所歸落
管子乘馬篇無為者帝為而無以為者王
呂氏春秋下賢篇帝也者天下之所適也王也者天
下之所往也
荀子君道篇君者儀也儀正而景正
淮南子原道訓(xùn)泰古三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與
化游以撫四方
本經(jīng)訓(xùn)帝者體太一王者法陰陽
主術(shù)訓(xùn)人主之術(shù)處無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靜
而不動一度而不搖因循而任下責(zé)成而不勞言為
文章行為儀表于天下
泰族訓(xùn)黃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與元同氣故同
氣者帝同義者王同力者霸無一焉者亡
桓譚新論夫上古稱三皇五帝而次有三王五霸此
皆天下君之冠首也
獨斷上者尊位所在也太史令司馬遷記事當(dāng)言帝
則依違但言上不敢渫瀆言尊號尊王之義也
天子父事天母事地兄事日姊事月常以春分朝日
于東門之外示有所尊訓(xùn)人民事君之道也秋夕夕
月于西門之外別陰陽之義也
文中子王道篇子曰昔有明王在上賞罰其有差乎
元經(jīng)褒貶所以代賞罰者也薛收曰今乃知天下之
治圣人斯在上矣天下之亂圣人斯在下矣圣人達(dá)
而賞罰行圣人窮而褒貶作皇極所以復(fù)建而斯文
不喪也不其深乎
魏相篇文中子曰元經(jīng)有常也所正以道于是乎見
義元經(jīng)有變也所行有適于是乎見權(quán)權(quán)義舉而皇
極立矣征天命以正帝位以明神器之有歸此元經(jīng)
之事也
兩同書人主者天下之表也
性理會通直指皇有皇極而中天下而立者皇建其
有極也百官由此而正焉萬民由此而治焉
汲古叢語元者一也天得一以職覆乎上而稱干元
地得一以職載乎下而稱坤元人君者代天地而理
民物群萬民而首出者也故曰元首而職在體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