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倫匯編皇極典用人部之1

古今圖書集成 作者:清·陳夢雷


 用人部總論一
易經(jīng)
  師卦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開國封之為諸侯也承家以為卿大夫也小人
 有功賞之以金帛祿位可也不可使有國家而為
 政也小人平時易致驕盈況挾其功乎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大君持恩賞之柄以正軍旅之功師之終也雖
 賞其功小人則不可以有功而任用之用之必亂
 邦小人恃功而亂邦者古有之矣
  泰卦
初九拔茅茹以其匯征吉



初以陽爻居下是有剛明之才而在下者也時
 之否則君子退而窮處時既泰則志在上進(jìn)也君
 子之進(jìn)必與其朋類相牽援如茅之根然拔其一
 則牽連而起矣匯類也賢者以其類進(jìn)同志以行
 其道是以吉也自古君子得位則天下之賢萃于
 朝廷同志協(xié)力以成天下之泰小人在位則不肖
 者并進(jìn)然后其黨勝而天下否矣□各從其類也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外也



志在外上進(jìn)也
  觀卦
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圣明在上則懷抱才德之人皆愿進(jìn)于朝廷輔
 戴之以康濟(jì)天下四既觀見人君之德國家之治
 光華盛美所宜賓于王朝效其智力上輔其君以
 施澤天下故曰利用賓于王也


六四最近于五
 故有此象其占為利于朝覲仕進(jìn)也
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
  解卦
六三負(fù)且乘致寇至貞吝



六三陰柔居下之上處非其位猶小人宜在下
 以負(fù)荷而且乘車非其據(jù)也必致寇奪之至
象曰負(fù)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負(fù)者小人之事乘者君子之器以小人而乘君
 子之器非其所能安也故盜乘釁而奪之小人而
 居君子之位非其所能堪也故滿假而陵慢其上
 侵暴其下盜則乘其過惡而伐之矣
  井卦
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三以陽剛居得其正是有濟(jì)用之才如井之清
 潔可用汲而食也若上有明王則當(dāng)用之而得其
 效賢才見用則己得行其道君得享其功下得被
 其澤上下并受其福也


朱子曰若非王明則無
 以收拾人才
象曰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井渫治而不見食乃人有才知而不見用以不
 得行為憂惻也既以不得行為惻則豈免有求也
 故求王明而受福志切于行也
  鼎卦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



四大臣之位任天下之事者也天下之事豈一
 人所能獨任必當(dāng)求天下之賢智與之協(xié)力得其
 人則天下之治可不勞而致也用非其人則敗國
 家之事貽天下之患四下應(yīng)于初初陰柔小人不
 可用者也而四用之其不勝任而敗事猶鼎之折
 足也鼎折足則傾覆公上之餗餗鼎實也居大臣
 之位當(dāng)天下之任而所用非人至于覆敗乃不勝
 其任可羞愧之甚也其形渥謂赧污也其兇可知
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



言失信也


中溪張氏曰言其所信任之人果
 如何也
  系辭上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fù)且乘致寇至負(fù)也者
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
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
容誨淫易曰負(fù)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柴氏中行曰六三以不正小人據(jù)非其位故有
 此象人據(jù)非其義之所當(dāng)有則啟謀利者攘奪之
 心也
  系辭下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
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言不勝其任也



融堂錢氏曰古之人君必量力度德而后授之
 官古之人臣亦必量力度德而后居其任為君不
 明于所擇為臣不審于自擇以至亡身危主□國
 亂天下皆由不勝任之故可不戒哉
書經(jīng)
  虞書大禹謨
益曰任賢勿貳去邪勿疑



任賢以小人間之謂之貳去邪不能果斷謂之
 疑
  皋陶謨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謨明弼諧禹曰俞如何
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敘九族庶明勵翼邇可
遠(yuǎn)在茲禹拜昌言曰俞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
曰吁咸若時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
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歡兜何遷乎有苗何
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知人智之事安民仁之事也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
采禹曰何皋陶曰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
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彰厥有常吉哉



載行采事也總言其人有德必言其行某事某
 事為可信驗也彰著也成德著之于身而又始終
 有常其吉士矣哉
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yán)祇敬六德亮采有邦
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師師百工惟時
撫于五辰庶績其凝



浚明亮采皆言家邦政事明治之義也九德有
 其三必日宣而充廣之而使之益以著九德有其
 六尤必日嚴(yán)而祇敬之而使之益以謹(jǐn)翕合也德
 之多寡雖不同人君惟能合而受之布而用之如
 此則九德之人咸事其事大而千人之浚小而百
 人之乂皆在官使師師相師法也言百僚皆相師
 法而百工皆及時以趨事也撫順也五辰四時也
 言百工趨時而眾工皆成也


朱子曰九德之目
 蓋言取人不可求備官人當(dāng)以等耳
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yè)業(yè)一日二日萬幾無曠庶官
天工人其代之



曠廢也言不可用非才而使庶官曠廢厥職也
 天工天之工也人君代天理物庶官所治無非天
 事茍一職之或曠則天工廢矣可不深戒哉
  商書咸有一德
任官惟賢才左右惟其人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其
難其慎惟和惟一



難者難于任用慎者慎于聽察所以防小人也
 和者可否相濟(jì)一者終始如一所以任君子也
  說命中
惟治亂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
其賢



庶官治亂之原也庶官得其人則治不得其人
 則亂六卿百執(zhí)事所謂官也公卿大夫士所謂爵
 也官以任事故曰能爵以命德故曰賢惟賢惟能
 所以治也私昵惡德所以亂也
  周書立政



吳氏曰此書戒成王以任用賢才之道而其旨
 意則又上戒成王專擇百官有司之長如所謂常
 伯常任準(zhǔn)人等云者
周公若曰拜手稽首告嗣天子王矣用咸戒于王曰
王左右常伯常任準(zhǔn)人綴衣虎賁周公曰嗚呼休茲
知恤鮮哉



王左右之臣有牧民之長曰常伯有任事之公
 卿曰常任有守法之有司曰準(zhǔn)人三事之外掌服
 器者曰綴衣執(zhí)射御者曰虎賁皆任用之所當(dāng)謹(jǐn)
 者于是周公嘆息言曰美矣此官然知憂恤者鮮
 矣
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競吁俊尊上帝迪知忱
恂于九德之行乃敢告教厥后曰拜手稽首后矣曰
宅乃事宅乃牧宅乃準(zhǔn)茲惟后矣謀面用丕訓(xùn)德則
乃宅人茲乃三宅無義民



古之人有行此道者惟有夏之君當(dāng)王室大強
 之時而求賢以為事天之實也迪知者蹈知而非
 茍知也忱恂者誠信而非輕信也言夏之臣蹈知
 誠信于九德之行乃敢告教其君曰拜手稽首后
 矣云者致敬以尊其為君之名也曰宅乃事宅乃
 牧宅乃準(zhǔn)茲惟后矣云者致告以敘其為君之實
 也茲者此也言如此而后可以為君也即皋與
 禹言九德之事謀面者謀人之面貌也言非迪知
 忱恂于九德之行而徒謀之面貌用以為大順于
 德乃宅而任之如此則三宅之人豈復(fù)有賢者乎
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后



夏桀惡德弗作往昔先王任用三宅而所任者
 乃惟暴德之人故桀以喪亡無后
亦越成湯陟丕厘上帝之耿命乃用三有宅克即宅
曰三有俊克即俊嚴(yán)惟不式克用三宅三俊其在商
邑用協(xié)于厥邑其在四方用丕式見德



湯自七十里升為天子典禮命討昭著于天下
 所謂陟丕厘上帝之光命也三宅謂居常伯常任
 準(zhǔn)人之位者三俊謂有常伯常任準(zhǔn)人之才者克
 即者言湯所用三宅實能就是位而不曠其職所
 稱三俊實能就是德而不浮其名也湯于三宅三
 俊嚴(yán)思而丕法之故能盡其宅俊之用而宅者得
 以效其職俊者得以著其才賢智奮庸登于至治
 其在商邑用協(xié)于厥邑近者察之詳其情未易齊
 畿甸之協(xié)則純之至也其在四方用丕式見德遠(yuǎn)
 者及之難其德未易□觀法之同則大之至也
嗚呼其在受德暋惟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乃惟
庶習(xí)逸德之人同于厥政帝欽罰之乃伻我有夏式
商受命奄甸萬姓



羞刑進(jìn)任刑戮者也庶習(xí)備諸眾丑者也言紂
 德強暴又所與共國者惟羞刑暴德之諸侯所與
 共政者惟庶習(xí)逸德之臣下上帝敬致其罰乃使
 我周有此諸夏用商所受之命而奄甸萬姓焉
亦越文王武王克知三有宅心灼見三有俊心以敬
事上帝立民長伯



三宅已授之位故曰克知三俊未任以事故曰
 灼見以是敬事上帝則天職修而上有所承以是
 立民長伯則體統(tǒng)立而下有所寄也
立政任人準(zhǔn)夫牧作三事



言文武立政之官也
虎賁綴衣趣馬小尹左右攜仆百司庶府



此侍御之官也
大都小伯藝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



此都邑之官也
司徒司馬司空亞旅



此諸侯之官也
夷微盧烝三亳阪尹



此王官之監(jiān)于諸侯四裔者也
文王惟克厥宅心乃克立茲常事司牧人以克俊有




文王惟能其三宅之心知之至信之篤故能立
 此常任常伯用能俊有德也
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訓(xùn)
用違



文王不敢下侵庶職惟于有司牧夫訓(xùn)迪用命
 及違命者而已
庶獄庶慎文王罔敢知于茲



上言罔攸兼則猶知之至罔敢知則信任之益
 專也
亦越武王率惟敉功不敢替厥義德率惟謀從容德
以并受此丕丕基



義德者有撥亂反正之才容德者有休休樂善
 之量皆成德之人也言武王率循文王之功而不
 敢替其所用義德之人率循文王之謀而不敢違
 其容德之士以并受此丕丕基也
嗚呼孺子王矣繼自今我其立政立事準(zhǔn)人牧夫我
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亂相我受民和我庶獄庶慎
時則勿有間之



我者指王而言王其于立政立事準(zhǔn)人牧夫之
 任當(dāng)能明知其所順順者其心之安也孔子曰察
 其所安知人之要也夫既明知其所順果正而不
 他然后推心而大委任之使展布四體以為治相
 助左右所受之民和調(diào)均齊獄慎之事而又戒其
 勿以小人間之使得終始其治此任人之要也
自一話一言我則末惟成德之彥以乂我受民



自一話一言之間我則終思成德之美士以治
 我所受之民而不敢斯須忘也
嗚呼予旦已受人之徽言咸告孺子王矣繼自今文
子文孫其勿誤于庶獄庶慎惟正是乂之



不以己誤庶獄庶慎惟當(dāng)職之人是治之也
自古商人亦越我周文王立政立事牧夫準(zhǔn)人則克
宅之克由繹之茲乃俾乂



則克宅之者能得賢者以居其職也克由繹之
 者能綢繹用之而盡其才也既能宅其才以安其
 職又能繹其才以盡其用茲其所以能俾乂也歟
國則罔有立政用憸人不訓(xùn)于德是罔顯在厥世繼
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國家



自古為國無有立政用憸利小人者小人而謂
 之憸者形容其沾沾便捷之狀也憸利小人不順
 于德是無能光顯以大厥世王當(dāng)繼今以往立政
 勿用憸利小人其惟用有常吉士使勉力以輔相
 我國家也
今文子文孫孺子王矣其勿誤于庶獄惟有司之牧




刑者天下之重事挈其重而獨舉之使成王尤
 知刑獄之可畏必專有司牧夫之任而不可以己
 誤之也
其克詰爾戎兵以陟禹之跡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
有不服以覲文王之耿光以揚武王之大烈



呂氏曰兵刑之大也故既言庶獄而繼以治兵
 之戒焉
嗚呼繼自今后王立政其惟克用常人



并周家后王而戒之也常人常德之人也
周公若曰太史司寇蘇公式敬爾由獄以長我王國
茲式有慎以列用中罰



此周公因言慎罰而以蘇公敬獄之事告之太
 史使其并書以為后世司獄之式也


董氏鼎曰
 周公復(fù)政成王而作立政以王政莫大于用人用
 人莫先于三宅三宅得人則百官皆得人而王政
 立矣一篇之中宅事牧準(zhǔn)其綱領(lǐng)也休茲知恤其
 血脈也夏先后知恤乃室大競桀不知恤成湯陟
 焉商先王知恤用協(xié)見德紂不知恤周受命焉文
 武亦猶夏商先王之知恤并受丕基自孺子王矣
 以下拳拳以去憸人用常吉詰戎兵謹(jǐn)刑獄為王
 告蓋欲王以先王之知恤為法以夏商后王之不
 知恤為鑒忠愛之至也
  秦誓
公曰嗟我士聽無嘩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古人有言
曰民訖自若是多盤責(zé)人斯無難惟受責(zé)俾如流是
惟艱哉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云來惟古之謀人
則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謀人姑將以為親雖則云然
尚詢茲黃發(fā)則罔所愆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
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違我尚不欲惟截截善諞言
俾君子易辭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
斷斷猗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
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是
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人之有技冒
疾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達(dá)是不能容以不
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隉曰由一人邦
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



董氏鼎曰秦王輕信杞子逢孫楊孫之謀固違
 蹇叔之諫至于喪師辱國而悔過之誓作焉使有
 天下國家者皆如其知過而能悔又必自知悔而
 能改則雖以挽回三代之治亦何難哉惜乎穆公
 徒悔而不能改也然夫子之微意讀書者可以深
 長思矣
詩經(jīng)
  大雅文王
世之不顯厥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
維周之楨濟(jì)濟(jì)多士文王以寧



言文王之國能生此眾多之賢士則足以為國
 之干而文王亦賴以為安矣蓋言文王得人之盛
 而宜其傳世之顯也
  綿
虞芮質(zhì)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
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率下親上曰疏附相導(dǎo)前后曰先后喻德宣譽
 曰奔奏武臣折沖曰御侮言虞芮來質(zhì)其訟之成
 于是諸侯歸周者眾而文王由此動其興起之勢
 是雖其德之盛然亦由有此四臣之助而然深著
 其得人之盛也
禮記
  禮運
用人之知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




言人君用人當(dāng)取其所長舍其所短蓋中人之
 才有所長必有所短也有知謀者易流于欺詐故
 用人之知當(dāng)棄其詐而不責(zé)也有剛勇者易至于
 猛暴故用人之勇當(dāng)棄其猛暴之過也朱子曰仁
 止是愛愛而無義以制之便事事都愛所以貪也
 故用人之仁當(dāng)棄其貪之失也
  緇衣
子曰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則爵不瀆而民作愿
刑不試而民咸服大雅曰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又
子曰有國家者章善癉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詩
云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又
子曰大臣不親百姓不寧則忠敬不足而富貴已過
也大臣不治而邇臣比矣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
之表也邇臣不可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君毋以小謀
大毋以遠(yuǎn)言近毋以內(nèi)圖外則大臣不怨邇臣不疾
而遠(yuǎn)臣不蔽矣葉公之顧命曰毋以小謀敗大作毋
以嬖御人疾莊后毋以嬖御士疾莊士大夫卿士



藍(lán)田呂氏曰此章言大臣不信而小臣之比國
 之大患也傳曰不使大臣怨乎不以以大臣之任
 國之休戚系焉用之斯信之矣不信斯黜之矣未
 有居其位而不信之者也
管子
  立政
君之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dāng)其位二曰功不當(dāng)其祿
三曰能不當(dāng)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也故國有德
義未明于朝者則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見于國者
則不可授以重祿臨事不信于民者則不可使任大
官故德厚而位卑者謂之過德薄而位尊者謂之失
寧過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過于君子其為怨淺失
于小人其為禍深是故國有德義未明于朝而處尊
位者則良臣不進(jìn)有功力未見于國而有重祿者則
勞臣不勸有臨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則材臣不
用三本者審則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審則邪臣上通
而便辟制威如此則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正道棄
捐而邪事日長三本者審則便辟無威于國道涂無
行禽疏遠(yuǎn)無蔽獄孤寡無隱治故曰刑省治寡朝不
合眾
  九守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
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
知也輻輳并進(jìn)則明不塞矣
  形勢解
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長不任其所短故事無不成
而功無不立亂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長所短也而責(zé)
必備夫慮事定物辯明禮義人之所長而蝚猿之所
短也緣高出險蝚猿之所長而人之所短也以蝚猿
之所長責(zé)人故其令廢而責(zé)不塞故曰墜岸三仞人
之所大難也而蝚猿飲焉明主之舉事也任圣人之
慮用眾人之力而不自與焉故事成而福生亂主自
智也而不因圣人之慮矜奮自功而不因眾人之力
專用己而不聽正諫故事敗而禍生故曰伐矜好專
舉事之禍也
明主不用其智而任眾人之智不用其力而任眾人
之力故以圣人之智思慮者無不知也以眾人之力
起事者無不成也能自去而因天下之智力起則身
逸而福多亂主獨用其智而不任眾人之智獨用其
力而不任眾人之力故其身勞而禍多故曰獨任之
國勞而多禍
  版法解
凡人君所以尊安者賢佐也佐賢則君尊國安民治
無佐則君卑國危民亂故曰備長存乎任賢
  明法解
明主之擇賢人也言勇者試之以軍言智者試之以
官試于軍而有功者則舉之試于官而事治者則用
之故以戰(zhàn)功之事定勇怯以官職之治定愚智故勇
怯愚智之見也如黑白之分亂主則不然聽言而不
試故妄言者得用任人而不官故不肖者不困故明
主以法案其言而求其實以官任其身而課其功專
任法不自舉焉故明法曰先王之治國也使法擇人
不自舉也
孔子家語
  五儀解
哀公問于孔子曰寡人欲論魯國之士與之為治敢
問如何取之孔子對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
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曰然則章甫
絇履紳帶搢笏者皆賢人也孔子曰不必然也丘之
所言非此之謂也夫端衣元裳冕而乘軒者則志不
在于食焄斬衰菅菲杖而歠粥者則志不在于酒肉
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謂此類也
公曰善哉盡此而已乎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
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圣人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
公曰敢問如何斯可謂之庸人孔子曰所謂庸人者
心不存慎終之規(guī)口不吐訓(xùn)格之言不擇賢以托其
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暗大而不知所務(wù)從物如流
不知其所執(zhí)此則庸人也公曰何謂士人孔子曰所
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雖不能盡道術(shù)之本
必有率也雖不能備百善之美必有處也是故知不
務(wù)多必審其所知言不務(wù)多必審其所謂行不務(wù)多
必審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則若性
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
損此則士人也公曰何謂君子孔子曰所謂君子者
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
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
不可及者此則君子也公曰何謂賢人孔子曰所謂
賢人者德不逾閑行中規(guī)繩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
傷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傷于本富則天下無
宛財施則天下不病貧此則賢者也公曰何謂圣人
孔子曰所謂圣人者德合于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
之終始協(xié)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
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者不識其鄰此謂
圣人也公曰善哉非子之賢寡人不得聞此言也
晏子
  問
晏公問晏子曰請問求賢對曰觀之以其游說之以
其行君無以靡曼辯辭定其行無以毀譽非議定其
身如此則不為行以揚聲不掩欲以榮君故通則視
其所舉窮則視其所不為富則視其所不取夫上士
難進(jìn)而易退也其次易進(jìn)易退也其下易進(jìn)難退也
以此數(shù)物者取人其可乎
子華子
  晏子
子華子謂晏子曰天地之生才也實難其有以生也
必有所用也如之何其將壅之蔽之而使之不得以
植立也天地之所大忌也日月之所燭燎也陰陽之
所杌移也鬼神之所伺察也是以帝王之典進(jìn)賢者
受上賞不薦士者罰及其身善善而惡惡其實皆衍
于后嘗試觀之夫物之有材者其精華之蘊神明之
所固護(hù)而秘惜不可以知力窺也蒙金以沙固玉以
璞珠之所生漩桓之淵而隈澳之下也豫章楩楠之
可以大斫者必在夫大山窮谷孱顏嶇峿之區(qū)抉剔
之掎摭之剝削之茍不中于程度則有虎狼蛟噩虺
蜴之變雷霆崩墜覆壓之虞何以故天地之生才也
實難其有以生也必有所用也如之何其將擁之蔽
之而使之不得以植立是之謂違天而黷明違天而
黷明神則殛之雖大必折雖炎必?fù)浠穆涠愛輸?br />而族夫是之謂隱戮隱戮也者陰隙之反也如以匙
勘鑰也如以璽印涂也必以其類其應(yīng)如響
尸子
  得賢
人知用賢之利也不能得賢其何故也夫買馬不論
足力以白黑為儀必?zé)o走馬矣買玉不論美惡以大
小為儀必?zé)o良寶矣舉士不論才而以貴勢為儀則
伊尹管仲不為臣矣
韓子
  用人
聞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順人而明賞罰循天則用
力寡而功立順人則刑罰省而令行明賞罰則伯夷
盜跖不亂如此則白黑分矣治國之臣效功于國以
履位見能于官以受職盡力于權(quán)衡以任事人臣皆
宜其能勝其官輕其任而莫懷余力于心莫負(fù)兼官
之責(zé)于君故內(nèi)無伏怨之亂外無馬服之患明君使
事不相干故莫訟使士不兼官故技長使人不同功
故莫爭訟爭訟止技長立則強弱不觳力冰炭不合
形天下莫得相傷治之至也
  說疑
往世之主有得人而身安國存者有得人而身危國
亡者得人之名一也而利害相千萬也故左右不可
不慎也圣主明王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讎是在焉
從而舉之非在焉從而罰之是以賢良遂進(jìn)而奸邪
并退故一舉而能服諸侯觀其所舉或在山林藪澤
巖穴之間或在囹圄縲紲纏索之中或在割烹芻牧
飯牛之事然后明主不羞其卑賤也以其能可以明
法便國利民從而舉之身安名尊亂主則不能不知
其臣之意行而任之以國故小之名卑地削大之國
亡身死不明于用臣也
  人主
明王者推功而爵祿稱能而官事所舉者必有賢所
用者必有能賢能之士進(jìn)則私門之請止矣夫有功
者受重祿有能者處大官則私劍之士安得無離于
私勇而疾距敵游宦之士焉得無撓于私門而務(wù)于
清潔矣此所以聚賢能之士而散私門之屬也
呂氏春秋
  知度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與不知者
議之也絕江者托于船致遠(yuǎn)者托于驥霸王者托于
賢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驥也釋
父兄與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釣者與仇人仆虜非
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猶大匠之
為宮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數(shù)矣
故小臣呂尚聽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
奚聽而天下知齊秦之霸也豈特驥遠(yuǎn)哉夫成王霸
者固有人亡國者亦有人桀用羊辛紂用惡來宋用
唐齊用蘇秦而天下其亡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
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長也射魚指天而欲發(fā)之當(dāng)
也舜禹猶若困而況俗主乎
賈誼新書
  官人
王者官人有六等一曰師二曰友三曰大臣四曰左
右五曰侍御六曰□役知足以為源泉行足以為表
儀問焉則應(yīng)求焉則得入人之家足以重人之家入
人之國足以重人之國者謂之師知足以為礱礪行
足以為輔助仁足以訪議明于進(jìn)賢敢于退不肖內(nèi)
相匡正外相揚美謂之友知足以謀國事行足以為
民率仁足以合上下之歡國有法則退而守之君有
難則進(jìn)而死之職之所守君不得以阿私托者大臣
也修身正行不于鄉(xiāng)曲道語談?wù)f不于朝廷知
能不困于事業(yè)服一介之使能合兩君之歡執(zhí)戟于
前能舉君之失過不難以死持之者左右也不貪于
財不淫于色事君不敢有二心居君旁不敢泄君之
謀君有失過雖不能正諫以其死持之憔悴有憂色
不勸聽從者侍御也柔色傴僂唯諛之行唯言之聽
以睚□之間事君者□役也故與師為國者帝與友
為國者王與大臣為國者伯與左右為國者強與侍
御為國者若存若亡與□役為國者亡可立待也取
師之禮黜位而朝之取友之禮以身先焉取大臣之
禮皮幣先焉取左右之禮使使者先焉取侍御之禮
以令至焉取□役之禮以令召焉師至則清朝而侍
小事不進(jìn)友至則清殿而侍聲樂技藝之人不并見
大臣奏事則俳優(yōu)侏儒逃隱聲樂技藝之人不并奏
左右在側(cè)聲樂不見侍御者在側(cè)子女不雜處故君
樂雅樂則友大臣可以侍君樂燕樂則左右侍御者
可以侍君開北房從熏服之樂則□役從清門治德
罷朝而論議從容澤燕夕時開北房從熏服之樂是
以聽治論議從容澤燕矜莊皆殊序然后帝王之業(yè)
可得而行也
韓詩外傳
  論用人
人主欲強固安樂莫若反己欲附下一民則莫若及
之政欲修政美俗則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今之
世而志乎古之世以天下之王公莫之好也而是子
獨好之以民莫之為也而是子獨為之也抑為之者
窮而是子猶為之而無是須臾怠焉差焉獨明夫先
王所以遇之者所以失之者知國之安危臧否若別
白黑則是其人也人主欲強固安樂則莫若與其人
用之巨用之則天下為一諸侯為臣小用之則威行
鄰國莫之能御若殷之用伊尹周之遇太公可謂巨
用之矣齊之用管仲楚用孫叔敖可謂小用之矣巨
用之者如彼小用之者故如此也曰粹而王駁而霸
無一而亡詩曰四國無政不用其良不用其良臣而
不亡者未之有也
智如泉源行可以為表儀者人師也智可以砥行可
以為輔弼者人友也據(jù)法守職而不敢為非者人吏
也當(dāng)前決意一呼再諾者人隸也故上主以師為佐
中主以友為佐下主以吏為佐危亡之主以隸為佐
語曰淵廣者其魚大主明者其臣惠眼觀而志合必
由其中故同明相見同音相聞同志相從非賢者莫
能用賢故輔弼左右所任使者有存亡之機得失之
要也可無慎乎詩曰不明爾德時無背無側(cè)爾德不
明以無陪無卿
大戴禮記
  文王官人
王曰太師慎維深思內(nèi)觀民務(wù)察度情偽變官民能
歷其才藝女維敬哉女何慎乎非倫倫有七屬屬有
九用用有六征一曰觀誠二曰考志三曰視中四曰
觀色五曰觀隱六曰揆德王曰于乎女因方以觀之
富貴者觀其禮施也貧窮者觀其有德守也嬖寵者
觀其不驕奢也隱約者觀其不懾懼也其少觀其恭
敬好學(xué)而能弟也其壯觀其潔廉務(wù)行而勝其私也
其老觀其意憲慎強其所不足而不逾也父子之間
觀其孝慈也兄弟之間觀其和友也君臣之間觀其
忠惠也鄉(xiāng)黨之間觀其信憚也省其居處觀其義方
省其喪哀觀其貞良省其出入觀其交友省其交友
觀其任廉考之以觀其信挈之以觀其知示之難以
觀其勇煩之以觀其治淹之以利以觀其不貪藍(lán)之
以樂以觀其不寧喜之以物以觀其不輕怒之以觀
其重醉之以觀其不失也縱之以觀其常遠(yuǎn)使之以
觀其不貳邇之以觀其不倦探取其志以觀其情考
其陰陽以觀其誠覆其微言以觀其信曲省其行以
觀其備成此之謂觀誠也二曰方與之言以觀其志
志殷如深其氣寬以柔其色儉而不諂其禮先人其
言后人見其所不足曰日益者也如臨人以色高人
以氣賢人以言防其不足伐其所能曰日損者也其
貌直而不傷其言正而不私不飾其美不隱其惡不
防其過曰有質(zhì)者也其貌固嘔其言工巧飾其見物
務(wù)其小微以故自說曰無質(zhì)者也喜怒以物而色不
作煩亂之而志不營深道以利而心不移臨懾以威
而氣不卑曰平心而固守者也喜怒以物而變易知
煩亂之而志不裕示之以利而易移臨攝以威而易
懾曰鄙心而勢氣者也執(zhí)之以物而遫驚決之以卒
而度料不學(xué)而性辨曰有者也難投以物難說以
言知一如不可以解也困而不知其止無辨而自慎
曰愚怒者也營之以物而不虞犯人以卒而不懼置
義而不可遷臨之以貨色而不可營曰潔廉而果敢
者也易移以言存志不能守錮已諾無斷曰弱志者
也順與之弗為喜非奪之不為怒沉靜而寡言多稽
而儉貌曰質(zhì)靜者也辯言而不固行有道而先困自
慎而不讓當(dāng)如強之曰始妒誣者也征清而能發(fā)度
察而能盡曰治志者也華如誣巧言令色足恭一也
皆以無為有者也此之為考志也三曰誠在其中此
見于外以其見占其隱以其細(xì)占其大以其聲處其
氣初氣主物物生有聲聲有剛有柔有濁有清有好
有惡咸發(fā)于聲也心氣華誕者其聲流散心氣順信
者其聲順節(jié)心氣鄙戾者其聲嘶丑心氣寬柔者其
聲溫好信氣中易義氣時舒智氣簡備勇氣壯直聽
其聲處其氣考其所為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以其前
占其后以其見占其隱以其小占其大此之謂視中
也四曰民有五性喜怒欲懼憂也喜氣內(nèi)畜雖欲隱
之陽喜必見怒氣內(nèi)畜雖欲隱之陽怒必見欲氣內(nèi)
畜雖欲隱之陽欲必見懼氣內(nèi)畜雖欲隱之陽懼必
見憂悲之氣內(nèi)畜雖欲隱之陽憂必見五氣誠于中
發(fā)形于外民情不隱也喜色由然以生怒色拂然以
侮欲色嘔然以偷懼色薄然以下憂悲之色累然而
靜誠智必有難盡之色誠仁必有可尊之色誠勇必
有難懾之色誠忠必有可親之色誠潔必有難污之
色誠靜必有可信之色質(zhì)色皓然固以安偽色縵然
亂以煩雖欲故之中色不聽也雖變可知此之謂觀
色也五曰生民有靈陽人有多隱其情飾其偽以賴
于物以攻其名也有隱于仁質(zhì)者有隱于知理者有
隱于文藝者有隱于廉勇者有隱于忠孝者有隱于
交友者如此者不可不察也小施而好大得小讓而
好大事言愿以為質(zhì)偽愛以為忠面寬而貌慈假節(jié)
以示之故其行以攻其名如此者隱于仁質(zhì)也推前
惡忠府知物焉首成功少其所不足誠不及佯為
不言內(nèi)誠不足色示有余故知以動人自順而不讓
錯辭而不遂莫知其情如是者隱于知理者也素動
人以言涉物而不終問則不對詳為不窮色示有余
有道而自順用之物窮則為深如此者隱于文藝者
也廉言以為氣矯厲以為勇內(nèi)恐外悴無所不至敬
再其說以詐臨人如此者隱于廉勇者也自事其親
好以告人乞言勞醉而面于敬愛飾其見物故得其
名名揚于外不誠于內(nèi)代名以事其親戚以故取利
分白其名以私其身如此者隱于忠孝者也陰行以
取名比周以相譽明知賢可以征與左右不同而交
交必重己心說之而身不近之身近之而實不至而
歡忠不盡歡忠盡見于眾而貌克如此者隱于交友
者也此之謂觀隱也六曰言行不類終始相悖陰陽
克易外內(nèi)不合雖有隱節(jié)見行曰非誠質(zhì)者也其言
甚忠其行甚平其志無私施不在多靜而寡類而
安人曰有行心者也事變而能治物善而能說浚窮
而能達(dá)錯身立方而能遂曰廣知者也少言如行恭
儉以讓有知而不伐有施而不置曰慎謙良者也微
忽之言久而可復(fù)幽閑之行獨而不克行其亡如其
存曰順信者也富貴雖尊恭儉而能施眾強嚴(yán)威有
禮而不驕曰有德者也隱約而不懾安樂而不奢勤
勞之不變喜怒之如度□日守也置方而不毀廉潔
而不戾立強而無私曰經(jīng)正者也正靜以待命不召
不至不問不言言不過行行不過道曰沉靜者也忠
愛以事其親歡欣以敬之盡力而不面敬以安人以
名故不生焉曰忠孝者也合志如同方共其憂而任
其難行忠信而不相疑迷隱遠(yuǎn)而不相舍曰至友者
也心色辭氣其入人甚俞進(jìn)退工故其與人甚巧其
就人甚速其叛人甚易曰位志者也飲食以親貨賄
以交接利以合故得望譽征利而依隱于物曰貪鄙
者也質(zhì)不斷辭不至少其所不足謀而不已曰偽詐
者也言行亟變從容謬易好惡無常行身不類曰無
誠志者也小知而不大決小能而不大成顧小物而
不知大論亟變而多私曰華誕者也觀諫而不類道
行而不平曰巧名者也故事阻者不夷畸鬼者不仁
面譽者不忠飾貌者不情隱節(jié)者不平多私者不義
揚言者寡信此之謂揆德也王曰太師女推其往言
以揆其來行聽其來言以省往行觀其陽以考其陰
察其內(nèi)以揆其外是故隱節(jié)者可知偽飾無情者可
辯質(zhì)誠居善者可得忠惠守義者可見也王曰于乎
敬哉女何慎乎非心何慎乎非人人有六征六征既
成以觀九用九用既立一曰取平仁而有者二曰
取慈惠而有理者三曰取直愍而忠正者四曰取順
直而察聽者五曰取臨事而絜正者六曰取慎察而
絜廉者七曰取好謀而知務(wù)者八曰取接給而廣中
者九曰取猛毅而度斷者此之謂九用也平仁而有
慮者使是治國家而長百姓慈惠而有理者使是長
鄉(xiāng)邑而治父子直愍而忠正者使是蒞百官而察善
言順直而察聽者使是長民之獄訟出納辭令臨事
而絜正者使是守內(nèi)藏而治出入慎察而契廉者使
是分財臨貨主賞賜好謀而知務(wù)者使治壤地而長
百工接給而廣中者使是治諸侯而待賓客猛毅而
度斷者使是治軍事為邊境因方而用之此之謂官
能也九用有征乃任七屬一曰國則任貴二曰鄉(xiāng)則
任貞三曰官則任長四曰學(xué)則任師五曰族則任宗
六曰家則任主七曰先則任賢正月王親命七屬之
人曰于乎慎維深內(nèi)觀民務(wù)本慎在人女平心去私
慎用六證論辯九用以交一人予亦不私女廢朕命
亂我法罪致不赦三戒然后及論王親受而考之然
后論成

 用人部總論二
桓寬鹽鐵論
  除狹
 大夫曰賢者處大林遭風(fēng)雷而不迷愚者雖處平
 敞大路猶暗惑焉今守相親剖符贊拜蒞一郡之
 眾古方伯之位也受命專制宰割千里不御于內(nèi)
 善惡在于己己不能故耳道何狹之有哉
賢良曰古之進(jìn)士也鄉(xiāng)擇而里選論其才能然后官
之勝職任然后爵而祿之故士修之鄉(xiāng)曲升諸朝廷
行之幽隱明足顯著疏遠(yuǎn)無失士小大無遺功是以
賢者進(jìn)用不肖者簡黜今吏道壅而不選富者以財
賈官勇者以死射功戲車鼎躍咸出補吏累功積日
或至卿相垂青繩擐銀龜擅殺生之柄專萬民之命
弱者猶使羊?qū)⒗且财鋪y必矣強者則是予狂夫利
劍也必妄殺生也是以往者郡國黎民相乘而不能
理或至鋸頸殺不辜而不能正執(zhí)綱紀(jì)非其道蓋博
亂愈甚古者封賢祿能不過百里百里之中而為都
疆垂不過五十猶以為一人之身明不能照聰不得
達(dá)故立卿大夫士以佐之而政治乃備今守相或無
古諸侯之賢而蒞千里之政主一郡之眾施圣主之
德擅生殺之法至重也非仁人不能任非其人不能
行一人之身治亂在己千里與之轉(zhuǎn)化不可不熟擇
也故人主有私人以財不私人以官懸賞以待功序
爵以俟賢舉善若不足黜惡若仇讎固為其非功而
殘百姓也夫傅主德開臣途在于選賢而器使之擇
揀守相然后任之
劉向新序
  雜事
昔者唐虞崇舉九賢布之于位而海內(nèi)大康要荒來
賓麟鳳在郊商湯用伊尹而文武用太公閎夭成王
任周召而海內(nèi)大治越裳重譯祥瑞并降遂安千載
皆由任賢之功也無賢臣雖五帝三王不能以興齊
桓公得管仲有霸諸侯之榮失管仲而有危亂之辱
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繆公用之而霸楚不用伍子
胥而破吳闔廬用之而霸夫差非徒不用子胥也又
殺之而國卒以亡燕昭王用樂毅推弱燕之兵破強
齊之仇屠七十城而惠王廢樂毅更代以騎兵立
破亡七十城此父用之子不用其事可見矣故闔廬
用子胥以興夫差殺之而以亡昭王用樂毅以勝惠
王逐之而敗此的的然若白黑秦不用叔孫通項王
不用陳平韓信而皆滅漢用之而大興此未遠(yuǎn)也夫
失賢者其禍如彼用賢者其福如此人君莫不求賢
以自輔然而國以亂亡者所謂賢者不賢也或使賢
者為之與不肖者議之使智者圖之與愚者謀之不
肖嫉賢愚者嫉智是賢者之所以隔蔽也所以千載
不合者也或不肖用賢而不能久也或久而不能終
也或不肖子廢賢父之忠臣其禍敗難一二錄也然
其要在于己不明而聽眾口譖訴不行斯為明也
劉向說苑
  君道
湯問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
之有道乎伊尹對曰昔者堯見人而知舜任人然后
知禹以成功舉之夫三君之舉賢皆異道而成功然
尚有失者況無法度而任己直意用人必大失矣故
君使臣自貢其能則萬一之不失矣王者何以選賢
夫王者得賢材以自輔然后治也雖有堯舜之明而
股肱不備則主恩不流化澤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
擇士務(wù)于求賢設(shè)四佐以自輔有英俊以治官尊其
爵重其祿賢者進(jìn)以顯榮罷者退而勞力是以主無
遺憂下無邪慝百官能治臣下樂職恩流群生潤澤
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
能之效也
武王問太公曰舉賢而以危亡者何也太公曰舉賢
而不用是有舉賢之名而不得真賢之實也武王曰
其失安在太公望曰其失在君好用小善而己不得
真賢也武王曰好用小善者何如太公曰君好聽譽
而不惡讒也以非賢為賢以非善為善以非忠為忠
以非信為信其君以譽為功以毀為罪有功者不賞
有罪者不罰多黨者進(jìn)少黨者退是以群臣比周而
蔽賢百吏群黨而多奸忠臣以誹死于無罪邪臣以
譽賞于無功其國見于危亡武王曰善吾今日聞?wù)u
譽之情矣
武王問太公曰得賢敬士或不能以為治者何也太
公對曰不能獨斷以人言斷者殃也武王曰何為以
人言斷太公對曰不能定所去以人言去不能定所
取以人言取不能定所為以人言為不能定所罰以
人言罰不能定所賞以人言賞賢者不必用不肖者
不必退而士不必敬武王曰善
  尊賢
春秋之時天子微弱諸侯力政背叛不朝眾暴寡強
弱桓公于是用管仲鮑叔隰朋賓胥無□戚三存
亡國一繼絕世卒脅荊蠻以尊周室霸諸侯晉文公
用咎犯先軫陽處父強中國敗強楚合諸侯朝天子
以顯周室楚莊王用孫叔敖司馬子反將軍子重征
陳從鄭敗強晉無敵于天下秦穆公用百里子蹇叔
子王子廖及由余據(jù)有雍州攘敗西戎吳用延州萊
季子并冀州揚威于□父鄭僖公富有千乘之國貴
為諸侯治義不順人心而取□于臣者不先得賢也
至簡公用子產(chǎn)裨諶世叔行人子羽賊臣除正臣進(jìn)
去強楚合中國國家安寧二十余年無強楚之患故
虞有宮之奇晉獻(xiàn)公為之終夜不寐楚有子玉得臣
文公為之側(cè)席而坐遠(yuǎn)乎賢者之厭難折沖也夫宋
襄公不用公子目夷之言大辱于楚曹不用僖負(fù)羈
之諫敗死于戎故共惟五始之要治亂之端在乎審
己而任賢也國家之任賢而吉任不肖而兇案往世
而視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此為人君者不可以不
慎也國家惛亂而良臣見魯國大亂季友之賢見僖
公即位而任季子魯國安寧外內(nèi)無憂行政二十一
年季子之卒后邾擊其南齊伐其北魯不勝其患將
乞師于楚以取全耳故傳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也公
子買不可使戍衛(wèi)公子遂不聽君命而擅之晉內(nèi)侵
于臣下外困于兵亂弱之患也僖公之性非前二十
一年常賢而后乃漸變?yōu)椴恍ひ泊思咀哟嬷?br />亡之所損也夫得賢失賢其損益之驗如此而人主
忽于所用甚可疾痛也夫智不足以見賢無可奈何
矣若智能見之而強不能決猶豫不用而大者死亡
小者亂傾此甚可悲哀也以宋殤公不知孔父之賢
乎安知孔父死己必死趨而救之趨而救之者是知
其賢也以魯莊公不知季子之賢乎安知疾將死召
季子而授之國政授之國政者是知其賢也此二君
知能見賢而皆不能用故宋殤公以殺死魯莊公以
賊死使宋殤早任孔父魯莊素用季子乃將靖鄰國
而況自存乎
鄒子說梁王曰伊尹故有莘氏之媵臣也湯立以為
三公天下之治太平管仲故成陰之狗盜也天下之
庸夫也齊桓公得之為仲父百里奚道之于路傳賣
五羊之皮秦穆公委之以政□戚故將車人也叩轅
行歌于康之衢桓公任以國司馬喜髕腳于宋而卒
相中山范雎折□拉齒于魏而后為應(yīng)侯太公望故
老婦之出夫也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
年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齊故詩曰綿綿之葛在于
曠野良工得之以為絺纻良工不得枯死于野此七
士者不遇明君圣主幾行乞丐枯死于中野譬猶綿
綿之葛矣
眉睫之微接而形于色聲音之風(fēng)感而動乎心□戚
擊牛角而商歌桓公聞而舉之鮑龍跪石而登嵼孔
子為之下車堯舜相見不違桑陰文王舉太公不以
日久故圣賢之接也不待久而親能者之相見也不
待試而知矣故士之接也非必與之臨財分貨乃知
其廉也非必與之犯難涉危乃知其勇也舉事決斷
是以知其勇也取與有讓是以知其廉也故見虎之
尾而知其大于貍也見象之牙而知其大于牛也一
節(jié)見則百節(jié)知矣由此觀之以所見可以占未發(fā)□
小節(jié)固足以知大體矣
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湯以殷王紂以殷亡闔廬以吳
戰(zhàn)勝無敵于天下而夫差以見禽于越文公以晉國
霸而厲公以見弒于匠麗之宮威王以齊強于天下
而愍王以弒死于廟梁穆公以秦顯名尊號而二世
以于望夷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跡不等者所任
異也是故成王處襁褓而朝諸侯周公用事也趙武
靈王年五十而餓死于沙丘任李充故也桓公得管
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豎刁易牙身死不
葬為天下笑一人之身榮辱俱施焉在所任也故魏
有公子無忌削地復(fù)得趙任藺相如秦兵不敢出鄢
陵任唐雎國獨特立楚有申包胥而昭王反位齊有
田單襄王得國由此觀之國無賢佐俊士而能以成
功立名安危繼絕者未嘗有也故國不務(wù)大而務(wù)得
民心佐不務(wù)多而務(wù)得賢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賢
佐者士歸之文王請除炮烙之刑而殷民從湯去張
網(wǎng)者之三面而夏民從越王不隳舊冢而吳人服以
其所為之順于民心也故聲同則處異而相應(yīng)德合
則未見而相親賢者立于本朝則天下之豪相率而
趨之矣何以知其然也曰管仲桓公之賊也鮑叔以
為賢于己而進(jìn)之為相七十言而說乃聽遂使桓公
除報讎之心而委國政焉桓公垂拱無事而朝諸侯
鮑叔之力也管仲之所以能北走桓公無自危之心
者同聲于鮑叔也紂殺王子比干箕子被發(fā)而佯狂
陳靈公殺泄冶而鄧元去陳自是之后殷兼于周陳
亡于楚以其殺比干泄冶而失箕子與鄧元也燕昭
王得郭隗而鄒衍樂毅以齊趙至蘇子屈景以周楚
至于是舉兵而攻齊棲閔王于莒燕校地計眾非與
齊均也然所以能信意至于此者由得士也故無常
安之國無恒治之民得賢者則安昌失之者則危亡
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鏡所以照形也往古所
以知今也夫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務(wù)襲跡干
其所以安昌則未有異乎卻走而求逮前人也太公
知之故舉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夫圣人之于死
尚如是其厚也況當(dāng)世而生存者乎則其弗失可識

周威公問于□子曰取士有道乎對曰有窮者達(dá)之
亡者存之廢者起之四方之士則四面而至矣窮者
不達(dá)亡者不存廢者不起四方之士則四面而畔矣
夫城固不能自守兵利不能自保得士而失之必有
其間夫士存則君尊士亡則君卑周威公曰士壹至
如此乎對曰君不聞夫楚乎王有士曰楚傒胥丘負(fù)
客王將殺之出亡之晉晉人用之是為城濮之戰(zhàn)又
有士曰苖賁皇王將殺之出亡走晉晉人用之是為
鄢陵之戰(zhàn)又有士曰上解于王將殺之出亡走晉晉
人用之是為兩堂之戰(zhàn)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殺其父
兄出亡走吳闔廬用之于是興師而襲郢故楚之大
得罪于梁鄭宋衛(wèi)之君猶未遽至于此也此四得罪
于其士三暴其民骨一亡其國由是觀之士存則國
存士亡則國亡子胥怒而亡之申包胥怒而存之士
胡可無貴乎
哀公問于孔子曰人何若而可取也孔子對曰毋取
拑者無取健者毋取口銳者哀公曰何謂也孔子曰
拑者大給利不可盡用健者必欲兼人不可以為法
也口銳者多誕而寡信恐后不驗也夫弓矢和調(diào)而
后求其中焉馬□愿順然后求其良材焉人必忠信
重厚然后求其知能焉今人有不忠信重厚而多知
能如此人者譬猶豺狼與不可以身近也是故先其
仁信之誠者然后親之于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故
曰親仁而使能夫取人之術(shù)也觀其言而察其行夫
言者所以抒其□而發(fā)其情者也能行之士必能言
之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夫以言揆其行雖有奸
軌之人無以逃其情矣哀公曰善
王符潛夫論
   思賢
國之所以存者治也其所以亡者亂也人君莫不好
治而惡亂樂存而畏亡然常觀上記近古已來亡代
有三穢國不數(shù)夫何哉察其敗皆由君常好其所亂
而亡其所治憎其所以存而愛其所以亡是雖相去
百世縣年一紀(jì)限隔九州殊俗千里然其已征敗跡
若重規(guī)襲矩稽節(jié)合符故曰雖有堯舜之美必考于
周頌雖有桀紂之惡必譏于版蕩殷鑒不遠(yuǎn)在夏后
之世夫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與亡國同行者不
可存也豈虛言哉何以知人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
何以知國之將亂也以其不嗜賢也是故病家之廚
非無嘉饌也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于死也亂國之
官非無賢人也其君弗之能任故遂于亡也夫生
□粱旨酒甘醪所以養(yǎng)生也而病人惡之以為不若
菽麥糟糠欲清者此其將死之候也尊賢任能信忠
納諫所以為安也而暗君惡之以為不若奸佞阘茸
讒諛者此其將亡之征也老子曰夫唯病病是以不
病易稱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是故養(yǎng)壽之士先病服
藥養(yǎng)世之君先亂任賢是以身常安而國脈永也上
醫(yī)醫(yī)國其次下醫(yī)醫(yī)疾夫人治國故治身之象疾者
身之病亂者國之病也身之病待醫(yī)而愈國之亂待
賢而治治身有黃帝之術(shù)治世有孔子之經(jīng)然病不
愈而亂不治者唯針石之法誤而五經(jīng)之言誣也乃
因之者非其人茍非其人則規(guī)不圓而矩不方繩不
直而準(zhǔn)不平鉆鐩不得火鼓石不下金金馬不可以
追速土舟不可以涉水也凡此八者天之張道有形
見物茍非其人猶尚無功則又況乎懷道術(shù)以撫民
氓乘六龍以御天心者哉夫治世不得真賢譬猶治
病不得良醫(yī)也治疾當(dāng)?shù)萌藚⒎吹弥Я_服當(dāng)?shù)名?br />門冬反烝橫麥已而不識真合而服之病以侵劇不
自知為人所欺也乃反謂方不誠而藥皆無益于病
因棄后藥而弗敢飲而便求巫覡者雖死可也人君
求賢下應(yīng)以鄙與真不以枉己不引真受猥官之國
以侵亂不自知為下所欺也乃反謂經(jīng)不信而賢皆
無益于救亂因廢真言不復(fù)求進(jìn)更任俗吏雖滅亡
可也三代以下皆以支羅服烝橫麥合藥病曰痁而
遂死也書曰人之有能使循其行國乃其昌是故先
王為官擇人必得其材功加于人德稱其位人謀鬼
謀百姓與能務(wù)順以動天地如此三代開國建侯所
以傳嗣百世歷載千數(shù)者也自春秋之后戰(zhàn)國之制
將權(quán)臣必以親家皇后兄弟主婿外孫年雖童妙未
脫桎梏由籍此官職功不加民澤不被下而取侯多
受茅土又不得治民效能以報百姓虛實重祿素餐
尸位而但事淫侈坐作驕奢破敗而不及傳世者也
子產(chǎn)有言未能操刀而使之割其傷實多是故人主
之于貴戚也愛其嬖媚之美不量其材而受之官不
使立功自托于民而茍務(wù)高其爵位崇其賞賜令結(jié)
怨于下民縣罪于惡積過既成豈有不顛隕者哉此
所謂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哉先王之制官民必論其
材論定而后爵之位定然后祿之人君也此君不察
而茍以親戚邑官之人典官者譬猶以愛子易御仆
以明珠易瓦礫雖有可愛好之情然而其覆大車而
殺病人也久矣書稱天工人其代之傳曰夫成天地
之力者未嘗不蕃昌也由此觀之世主欲無功之人
而強富之則是與天□也使無德況之人與皇天□
而欲久立自古以來未之嘗有也
  潛嘆
凡有國之君者未嘗不欲治也而治不世見者所任
不賢故也世未嘗無賢也而賢不得用者群臣妒也
主有索賢之心而無得賢之術(shù)臣有進(jìn)賢之名而無
進(jìn)賢之實此以人君孤危于上而道猶抑于下也夫
國君之所以致治者公也公法行則軌亂絕佞臣之
所以便身者私也私術(shù)用則公法奪列士所以建節(jié)
者義也正節(jié)立則丑類代此奸臣亂吏無法之徒所
謂日夜杜塞賢君義士之間咸使不相得者也夫賢
者之為人臣不損君以奉佞不阿眾以取容不惰公
以聽私不撓法以吐剛其明能照奸而義不比黨是
以范武歸晉而國奸逃華元反朝而魚氏亡故正義
之士與邪枉之人不兩立之夫人君之取士也不能
參聽民氓斷之聰明反徒信亂臣之說獨用污吏之
言此所謂與仇遷使令囚擇吏者也書云謀及乃心
謀及庶人孔子曰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故
圣人之施舍也不必任眾亦不必專己必察彼己之
為而度之以義或舍人取己故舉無遺失而政無廢
滅也或君則不然己有所愛則因以斷正不稽于眾
不謀于心茍眩于愛惟言是從此政之所以敗亂而
士之所以放佚者也昔紂好色九侯聞之乃獻(xiàn)厥女
紂則大喜以為天下之麗莫若此也以問妲己妲己
懼進(jìn)御而奪己愛也乃偽俯而泣曰君王年即耆邪
明既衰邪何貌惡之若此而覆謂之好也紂于是渝
而以為惡妲己恐天下之愈進(jìn)美女者因白九侯之
不道也乃欲以此惑君王也王而弗誅何以革后紂
則大怒遂脯厥女而烹九侯自此之后天下之有美
女者乃皆重室晝閉唯恐紂之聞也趙高專秦將殺
二世乃先示權(quán)于眾獻(xiàn)鹿于君以為駿馬二世占之
曰鹿高曰馬也二世收目獨視曰丞相誤邪此鹿也
高終對以馬問于朝臣朝臣或助二世而非高高因
白二世此皆阿主惑上不忠莫大乃盡殺之自此之
后莫敢正諫而高遂殺二世于望夷竟以亡夫好之
與惡放于目而鹿之與馬者著于形者也己又定矣
還至讒如臣妾之飾偽言而作辭也則君王失己心
而人物喪我體矣況乎逢幽隱囚人而待校其信不
若察妖女之留意也其辨賢不肖也必若辨鹿馬之
審固也此二物者皆得進(jìn)見于朝堂暴質(zhì)于廷臣矣
及歡愛茍媚佞說巧辨之惑君也猶炫耀君目變奪
君心便以好丑以鹿為馬而況于郊野之賢闕外之
士未嘗得見者乎夫在位者之好蔽賢而務(wù)進(jìn)黨也
自古而然昔唐堯之大圣也聰明宣昭虞舜之大圣
也德音發(fā)聞堯為天子求索賢人訪于群后群后不
肯薦舜而反稱共鯀之徒賴堯之圣后乃舉舜而放
四子夫以古圣之質(zhì)也堯聰之明也舜德之彰也君
明不可欺德彰不可蔽也質(zhì)鮮為佞而位者尚直若
彼今夫列士之行其不及堯舜乎遠(yuǎn)矣而俗之荒唐
世法滋彰然則求賢之君哀民之士其相合也亦必
不幾矣文王游畋遇姜尚于渭濱察言觀志而見其
心不諮左右不諏群臣遂載反歸委之以政用能造
周故堯參鄉(xiāng)黨以得舜文王參己以得呂尚豈若殷
辛秦政既得賢人反決滯于讎誅殺正直而進(jìn)任奸
臣之黨哉是以明圣之君于正道也不專驅(qū)于貴寵
惑于嬖媚不棄□遠(yuǎn)不輕幼賤又參而任之故有周
之制也天子聽政使三公至于列士獻(xiàn)典良史獻(xiàn)書
師箴瞍賦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
奏瞽叟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
無敗也末世則不然徒信貴人驕妒之議獨用茍媚
蠱惑之言行豐禮者蒙咎論德義者見尤惡于是
諛臣又從以詆訾之法被以議上之刑此賢士之始
困也夫詆訾之法者伐賢之斧也而驕妒者噬賢之
狗也人君內(nèi)秉伐賢之斧權(quán)噬賢之狗而外招賢欲
其至也不亦悲乎
  實貢
國以賢與以諂衰君以忠安以忌危此古今之常論
而世所共知也然衰國危君繼踵不絕者豈世無忠
信正直之士哉誠苦忠信正直之道不得行爾夫十
步之間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賢材之生日
月相屬未嘗乏絕是故亂殷有三仁小衛(wèi)多君子以
漢之廣博士民之眾多朝廷之清明上下之修治而
官無直吏位無良臣此非今世之無賢也乃賢者廢
錮而不得達(dá)于圣主之朝爾夫志道者少友逐俗者
多儔是以舉世多黨而朋私競比質(zhì)而行趨華貢士
者非復(fù)依其質(zhì)干準(zhǔn)其材行也直虛造空美掃地洞
說擇能者而書之公卿刺史掾從事茂才孝廉且二
百員歷察其狀德侔顏淵卜冉最其行能多不及中
誠使皆如狀文則是為歲得大賢二百也然則災(zāi)異
曷為饑此非其實之□夫說梁飯食肉有好于面因
而不若糲粢藜烝之可食于口也圖西施毛嬙可悅
于心而不若丑妻陋妾之可御于前也虛張高譽強
蔽疵瑕以相誑耀有快于耳而不若忠選實行可任
于官也周顯拘時故蘇秦燕噲利虛譽故讓子之皆
舍實聽聲嘔哇之過也夫圣人純賢者駁周公不求
備四肢不相兼況末世乎是故高祖所輔佐光武所
將相不遂偽舉不責(zé)兼行亡秦之所棄王莽之所損
二祖任用以誅暴亂成致治安太平之世而云無士
數(shù)開橫選而不得直甚可憤也夫明君之詔也若聲
忠臣之和也當(dāng)如響應(yīng)長短大小清濁疾徐必相和
也是故求馬問馬求驢問驢求鷹問鷹求□問□由
此教令則賞罰必也夫高論而相欺不若忠論而誠
實且攻玉以石治金以鹽濯錦以魚浣布以灰夫物
固有以賤治貴以丑治好者矣智者棄其所短而采
其所長以致其功明君用士亦猶是也物有所宜不
廢其材況于人乎夫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潔白
恬淡無為化之本也憂君哀民獨□亂原好善嫉惡
賞罰嚴(yán)明治之材也明君兼善而兩納之惡行之器
也為金玉寶政之材剛鐵用無此二寶茍務(wù)作異以
求名詐靜以惑眾則敗俗傷化今世慕虛者此謂堅
白堅白之行明君所憎而王制所不取是故選賢貢
士必考核其清素?fù)?jù)實而言其有小疵勿強衣飾以
壯虛聲一能之士各貢所長出處默語勿強相兼則
蕭曹周韓之論何足得矣吳鄧梁竇之徒而致十各
以所宜量材授任則庶官無曠興功可成太平可致
麒麟可臻且燕小其位卑然昭王尚能招集他國之
英俊興誅暴亂成致治強今漢土之廣博天子尊明
而曾無一良臣此誠不愍兆黎之愁苦不急賢人之
佐治爾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yuǎn)之有忠良之吏誠
易得也顧圣王欲之不爾
徐干中論
  審大臣
帝者昧旦而視朝廷南面而聽天下將與誰為之豈
非群公卿士歟故大臣不可以不得其人也大臣者
君之股肱耳目也所以視聽也所以行事也先王知
其如是也故博求聰明睿哲君子措諸上位執(zhí)邦之
政令焉執(zhí)政則其事舉其事舉則百僚任其職百僚
任其職則庶事莫不致其治庶事致其治則九牧之
民莫不得其所故書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
哉故大臣者治萬邦之重器也不可以眾譽也人主
所宜親察也眾譽者可以聞斯人而已故堯之聞舜
也以眾譽及其任之者則以心之所自見又有不因
眾譽而獲大賢其文王乎畋于渭水邊道遇姜太公
皤然皓首方秉竿而釣文王召而與之言則帝王之
佐也乃載之歸以為太史姜太公當(dāng)此時貧且賤矣
又老矣非有貴顯之舉也其言誠當(dāng)乎賢君之心其
術(shù)誠合乎致平之道文王之識也灼然若披云而見
日霍然若開霧而觀天斯豈假之于眾人哉非惟圣
然也霸者亦有之昔齊桓公夙出□戚方為旅人宿
乎大車之下?lián)襞=嵌韪杪暠て滢o有疾于世
桓公知其非常人也召而與之言乃立功之士也于
是舉而用之使知國政凡明君之用人也未有不悟
乎己心而徒因眾譽也用人而因眾譽焉斯不欲為
治也將以為名也然則見之不自知而以眾譽為驗
也此所謂效眾譽也非所謂效得賢能也茍以眾譽
為賢能則伯鯀無羽山之難而唐虞無九載之費矣
圣人知眾譽之或是或非故其用人也則亦或因或
獨不以一驗為也況乎舉非四岳也世非有唐虞也
大道寢矣邪說行矣臣已詐矣民已惑矣非有獨見
之明專任眾人之譽不以己察不以事考亦何由獲
大賢哉且大賢在陋巷也固非流俗之所識也何則
大賢為行也裒然不自見儡然若無能不與時爭是
非不與俗辯曲直不矜名不辭謗不求譽其味至淡
其觀至拙夫如是則何以異乎人哉其異乎人者謂
心統(tǒng)乎群理而不繆智周乎萬物而不過變故暴至
而不惑真?zhèn)螀草投幻怨势涞弥緞t邦家治以和
社稷安以固兆民受其慶群生賴其澤八極之內(nèi)同
為一斯誠非流俗之所豫知也不然安得赫赫之譽
哉其赫赫之譽者皆形乎流俗之觀而曲同乎流俗
之聽也君子固不然矣昔管夷吾嘗三戰(zhàn)而皆北人
皆謂之無勇與之分財取多人皆謂之不廉不死子
糾之難人皆謂之背義若時無鮑叔之舉霸君之聽
休功不立于世盛名不垂于后則長為賤丈夫矣魯
人見仲尼之好讓而不爭也亦謂之無能為之謠曰
素鞞羔裘求之無尤黑裘素鞞求之無戾夫以圣人
之德昭明顯融高宏博厚宜其易知也且猶若此而
況賢者乎以斯論之則時俗之所不譽者未必為非
也其所譽者未必為是也故詩曰山有扶蘇隰有荷
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言所謂好者非好丑者非丑
亦由亂之所致也治世則不然矣叔世之君生乎亂
求大臣置宰相而信流俗之說故不免乎國風(fēng)之譏
也而欲與之興天和致時雍遏禍亂弭妖災(zāi)無異策
穿蹄之乘而登太行之險亦必顛躓矣故書曰股肱
惰哉萬事墮哉此之謂也然則君子不為時俗之所
稱曰孝悌忠信之稱也則有之矣治國致平之稱則
未之有也其稱也無以加乎習(xí)訓(xùn)詁之儒也夫治國
致平之術(shù)不兩得其人則不能相通也其人又寡矣
寡不稱眾將誰使辨之故君子不遇其時則不如流
俗之士聲名章徹也非徒如此又為流俗之士所裁
制焉高下之分貴賤之賈一由彼口是以沒齒窮年
不免于匹夫昔荀卿生乎戰(zhàn)國之際而有哲之才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明撥亂之道然而列
國之君以為迂闊不達(dá)時變終莫之肯用也至于游
說之士謂其邪術(shù)率其徒黨而名震乎諸侯所如之
國靡不盡禮郊迎擁篲先驅(qū)受賞爵為上客者不可
勝數(shù)也故名實之不相當(dāng)也其所從來尚矣何世無
之天下有道然后斯物廢矣
  慎所從
夫人之所常稱曰明君舍己而從人故其國治以安
暗君違人而尊己故其國亂以危乃一隅之偏說也
非大道之至論也凡安危之勢治亂之分在乎知所
從不在乎必從人也人君莫不有從人然或危而不
安者失所從也莫不有違人然或治而不亂者得所
違也若夫明君之所親任也皆貞良聰智其言也皆
德義忠信故從之則安不從則危暗君之所親任也
皆佞邪愚惑其言也皆奸回諛從之安得治不從
之安得亂乎昔齊桓公從管仲而安二世從趙高而
危帝舜違四兇而治殷紂違三仁而亂故不知所從
而好從人不知所違而好違人其敗一也孔子曰知
不可由斯知所由矣夫言或似是而非實或似美而
敗事或以順而違道此三者非至明之君不能察也
燕昭王使樂毅伐齊取七十余城莒與即墨未拔昭
王卒惠王為大子時與毅不平即墨守者田單縱反
間于燕使宣言曰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三耳樂毅與
新王有隙懼誅而不敢歸外以伐齊為名實欲因齊
人未附故且緩即墨以待其事齊人所懼惟恐他將
之來即墨殘矣惠王以為然使騎劫代之大為田單
所破此則似是而非實者也燕相子之有寵于王欲
專國政人為之言于燕王噲曰人謂堯賢者以其讓
天下于許由也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
天下今王以國讓于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堯與
王同行也燕噲從之其國大亂此則似美而敗事者
也齊景公欲廢太子陽生而立庶子荼謂大夫陳乞
曰吾欲立荼如何乞曰所樂乎為君者欲立則立之
不欲立則不立君欲立之則臣請立之于是立荼此
則似順而違道者也且夫言畫施于當(dāng)時事效在于
后日后日遲至而當(dāng)時速決也故今巧者常勝拙者
常負(fù)其勢然也此謂中主之聽也至于暗君則不察
辭之巧拙也二策并陳而從其致己之欲者明君不
察辭之巧拙也二策并陳而從其致己之福者故高
祖光武能收群策之所長棄群策之所短以得四海
之內(nèi)而立皇帝之號也吳王夫差楚懷王襄棄伍員
屈平之良謀收宰嚭上官之諛言以失江漢之地而
喪宗廟之主此二帝三王者亦有從人亦有違人然
而成敗殊馳興廢異門者見策與不見策耳不知從
人甚易而見策甚難夷考其驗斯為甚矣昔項羽既
敗為漢兵所追乃謂其余騎曰此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
也夫攻戰(zhàn)王者之末事也非所以取天下也王者之
取天下也有大本仁智之謂也仁則萬國懷之智則
英雄歸之御萬國總英雄以臨四海其誰與爭若夫
攻城必拔野戰(zhàn)必克將帥之事也羽以小人之器暗
于帝王之教謂取天下一由攻戰(zhàn)矜勇有力詐虐無
親貪功專利功勤不賞有一范增既不能用又從而
疑之至令憤氣傷心疽發(fā)而死豪杰背叛謀士違離
以至困窮亦何足怪哉
抱樸子
  貴賢
抱樸子曰舍輕艘而涉無涯者不見其必濟(jì)也無良
輔而羨隆平者未聞其有成也鴻鸞之凌虛者六翮
之力也淵□之天飛者云霧之偕也故招賢用才者
人主之要務(wù)也立功立事者髦俊之所思也若乃樂
治定而忽智士者何異欲致遠(yuǎn)涂而棄騏騄哉夫拔
丘園之否滯舉遺漏之幽人職盡其才祿稱其功者
君所以待賢者也勤夙夜之在公竭心力于百揆進(jìn)
善退惡知無不為者臣所以報知己也世有隱逸之
民而無獨立之主者士可以嘉遁而無憂君不可以
無臣而致治是以傅說呂尚不汲汲于聞達(dá)者道德
備則輕王公也而殷高周文乃夢想乎得賢者建洪
勛必須良佐也患于生乎深宮之中長乎婦人之手
不識稼穡之艱難不知憂懼之何理承家繼體蔽于
崇替所急在乎侈靡至務(wù)在乎游宴般于畋獵湎于
酣樂聞淫聲則驚聽見艷色則改視役聰用明止此
二事鑒澄人物不以經(jīng)神唯識玩弄可以悅心志不
知奇士可以安社稷犀象珠玉無足而至自萬里之
外定傾之器能行而淪乎四境之內(nèi)二豎之疾既據(jù)
而募良醫(yī)棟撓之禍已集而思謀夫何異乎火起乃
穿井覺饑而占田哉夫庸□猶不可以不拊循而卒
盡其力安可以無素而暴得其用哉
  任能
或曰尾大于身者不可掉臣賢于君者不可任故口
不容而強吞之者必哽才非匹而委仗之者見輕抱
樸子曰詭哉言乎昔者荊子總角而攝相事實賴二
十五老臻乎惠康子賤起家而治大邦實由勝己者
多而昭其弘益齊桓殺兄而立鳥獸其行被發(fā)彝酒
婦閭?cè)傥俑杆鞛榘宰谝奈峒冉K禍亂亟起
魯用季子二十余年內(nèi)無□政外無侵削人之亡沒
殄瘁響集豈非才所不遠(yuǎn)其功如彼自任其事其禍
如此乎漢高決策于元幃定勝乎千里則不如良平
治兵多而益善所向無敵則不如信布兼而用之帝
業(yè)克成故疾步累趨未若托乘乎逸足尋飛逐走未
若假伎乎鷹犬夫勁弩難彀而可以摧堅逮遠(yuǎn)大舟
難乘而可以致重濟(jì)深猛將難御而可以折沖拓境
高賢難臨而可以攸敘彝倫昔魯哀庸主也仲尼上
圣不敢不盡其節(jié)齊景下才也而晏嬰大賢不敢不
竭其誠豈有人臣當(dāng)與其君校智力之多少計局量
之優(yōu)劣必須堯舜乃為之役哉何事非君何使非民
恥令其君不及唐虞此亦達(dá)者之用心也
  擢才
抱樸子曰華章藻蔚非瞍所玩英逸之才非淺短
所識夫瞻視不能接物則袞龍與素褐同價矣聰鑒
不足相涉則俊民與庸夫一概矣眼不見則美不入
神焉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焉且夫愛憎好惡古今不
鈞時移俗易物同賈異譬之夏后之璜曩直連城鬻
之于今賤于銅鐵故昔以隱居求志為高士今以山
林之儒為不肖故圣世人之良干乃暗俗之罪人也
往者之介潔乃末葉之羸劣也弘偉之士履道之生
其崇信匪徒重仞之墻其淵澤不唯呂梁之深也故
短近不能賞而淺促不能測焉因以異乎己而薄之
矣以不求我而疾之矣不貴不用何足言乎乃有播
埃塵于白珪生瘡痏于玉肌訕疵雷同攻伐獨立曾
□蒙剽之姤巢許獲穿逾之謗自匪明并懸象元
鑒表微者焉能披泥抽淪主澄川掇沉珠哉夫珪璋
居肆而不售矧乃翳于盤璞乎奇士扣角而見遏況
乃潛于皋藪乎孫臏思騁其秘略而司馬刖之韓非
建治績而李斯殺之賈誼慷慨懷經(jīng)國之術(shù)而武夫
排之子政忠良有匡危之具而恭顯陷之和氏所以
抱璞而泣血禽息所以發(fā)憤而辟首也夫玉石易別
于賢愚愛寶情篤于好士以易別之寶合篤好之物
猶獲罪截趾歷世受誣況乎難知之賢非意所急讒
人畫蛇足于無形奸臣畏忠貞之害己體曲者忌繩
墨之容夜裸者憎明燭之來是以高譽美行抑而不
揚虛構(gòu)之謗先形生影又無楚人號哭之薦萬無一
遇固其宜矣夫以玉為石者亦將以石為玉矣以賢
為愚者亦將以愚為賢矣以石為玉未有傷也以愚
為賢者亡之診也蓋診亡者雖存而必亡猶脈死者
雖生而必死也可勿慎乎于戲悲夫莫之思者也昔
仲尼上圣也東受累于齊人南見塞于子西文種大
賢也初不齒于荊俗未雍游于鈞如競年立功不亦
難乎夫結(jié)綠元黎非陶猗不能市也千鈞之重非賁
獲不能抱也白雪之弦非靈素不能徽也邁倫之才
非明主不能用也然耀靈光夜之珍不為莫求而虧
其質(zhì)以茍且于賤賈洪鍾周鼎不為委淪而輕其禮
以見舉于侏儒嶧陽云和不為不御而息唱以競顯
于淫哇冠群之德不以沉抑而履徑而剸節(jié)于流俗
是以和璧變?yōu)闇浫崮緩U于勿用赤刀之□不得
經(jīng)歐冶之爐元凱之疇終不值四門之辟也
劉勰新論
  知人
龍之潛也慶云未附則與魚□為鄰驥之伏也孫陽
未賞必與駑駘同櫪士之翳也知己未愿亦與傭流
雜處自非洞明莫能分也故明哲之相士聽之于未
聞察之于未形而鑒其神智識其才能可謂知人矣
若功成事遂然后知之者何異耳聞雷霆而稱為聰
目見日月而謂之明乎故孔方諲之相馬也雖未追
風(fēng)逐電絕塵滅影而迅足之勢固已見矣薛燭之賞
劍也雖未陸斬元犀水截輕羽而銳刃之資亦已露
矣故范蠡吠于犬竇文種聞而拜之鮑龍跪石而吟
仲尼為之下車堯之知舜不違桑陰文王之知呂望
不以永日眉睞之微而形于色音聲之妙而動于心
賢圣觀察不待成功而知之也陳平之棄楚歸漢魏
無知識其善謀韓信之亡于黑水蕭何知其能將豈
待吐六奇而后明破趙魏而方識哉若于臨機能謀
而知其智犯難涉危乃見其勇是凡夫之識非明哲
之鑒公輸之刻鳳也冠距未成翠羽未樹人見其身
者謂之龍見其首者名曰鴮鸅皆訾其丑而笑其
拙及鳳之成翠冠云聳朱距電搖錦身霞散綺翮焱
發(fā)翙然一翥翻翔云棟三日而不集然后贊其奇而
稱其巧堯遭洪水浩浩滔天蕩蕩懷山下民昏墊禹
為匹夫未有功名堯深知之使治水焉乃鑿龍門斬
荊山導(dǎo)熊耳通鳥鼠櫛奔風(fēng)沐驟雨而目黧手足
胼胝冠絓不暇取經(jīng)門不及過使百川東注于海西
被于流沙生人免為魚□之患于是眾人咸歌詠始
知其賢故見其樸而知其巧者是王爾之知公輸也
鳳成而知其巧者是眾人之知公輸也未有功而知
其賢者是堯之知禹也有功而知其賢者是眾人之
知禹也故知人之君未易遇也侯生夷門抱關(guān)之吏
見知于無忌豫子范中行之亡虜蒙異于智伯名尊
而身顯榮滿于當(dāng)世雖復(fù)刎頸魏庭漆身趙地揣情
酬德未報知己虛左之顧國士之遇也世之烈士愿
為君者授命猶瞽者之思視躄者之想行而目終不
得開足不得伸徒自悲夫
  妄瑕
大道混然無形寂然無聲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非可
以影響求不得以毀譽稱也降此以往則事不雙美
名不□盛矣雖天地之大三光之明圣賢之智猶未
免乎訾也故天有拆之象地有裂之形日月有謫蝕
之變五星有悖彗之妖堯有不慈之誹舜有囚父之
謗湯有放君之稱武有殺主之譏齊桓有貪淫之目
晉文有不臣之聲伊尹有誣君之跡管仲有愆上之
名以夫二儀七耀之圣不能無虧沴堯舜湯武之圣
不能免于嫌謗桓文伊管之賢不能無纖瑕之過由
此觀之宇宙庸流能自免于怨謗而無悔□耶是以
荊岫之玉必含纖瑕驪龍之珠亦有微颣然馳光于
千里飛價于侯王者以小惡不足以傷其大美也今
忌人之細(xì)短忘人之所長以此招賢是畫空而尋跡
披水而見路不可得也定國之臣亦有細(xì)短人主所
以不棄之者不以小妨大也以小掩大非求士之謂
也伊尹夏之庖廚傅說殷之胥靡百里奚虞之亡虜
段干木魏之大駔此四子者非不賢也而其跡不免
污也名不兩盛事不俱美昔魏文侯問于李克曰吳
起何如人也克對曰起貪而好色然其善用兵司馬
穰苴不能過也乃以為將拔秦五城北滅燕趙蓋起
之力也魏無知薦陳平于漢王或人讒之曰平雖美
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可用也且聞盜嫂而受
金王乃□平讓無知無知曰臣進(jìn)策謀之士誠足以
利國耳且其小過豈妨公家之大務(wù)哉乃擢為護(hù)軍
得施其策故范增疽發(fā)死而楚國亡閼氏開陣而漢
軍全者平之謀也高祖棄陳平之小


采六奇之
大謀文侯舍吳起之小失而取五城之功向使二主
以其小過棄彼良材則魏國之存亡不可知漢楚之
雄雌未可決也而吳起必埋名于貪好陳平陷身于
賄盜矣俗之觀士者見其威儀屑屑好行細(xì)潔乃謂
英彥士有大趣不修容儀不惜小檢而謂之棄人是
見朱橘一子蠹因剪樹而棄之□縟錦一寸點乃全
匹而燔之齊桓深知□戚將任之以政群臣爭讒之
曰□戚衛(wèi)人去齊不遠(yuǎn)君可使人問之若果真賢用
之未晚也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惡者民人知小惡忘
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乃夜舉火而爵之
以為卿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桓公可謂善求士矣
故仲尼見人一善而忘其百非鮑叔聞人一過而終
身不忘夫子如斯之弘鮑叔如斯之隘也以是觀之
圣哲之量相去遠(yuǎn)矣牛躅之不生魴鱮巢幕之窠
不容鵠卵崇山廓澤不辭污穢佐世良材不拘細(xì)行
何者量小不足以包大形器大無分小瑕也人之情
性皆有細(xì)短若其大略是也雖有小過不足以為累
若其大略非也雖有衡門小操未足與論大謀樊噲
屠販之豎蕭曹斗筲之吏英布刑墨之□周勃俳優(yōu)
之任其行皆中律其質(zhì)則將才也張景陽郢中之大
淫也而威諸侯顏濁鄒梁父之大盜也而為齊勛臣
此皆有所短然而功名不朽者大略得也袁精目鮑
焦立節(jié)抗行不食非義之食乃餓而死不能立功拯
溺者小節(jié)不伸而大節(jié)屈也伯夷叔齊冰清玉潔義
以不為孤竹之嗣不食周粟餓死首陽楊朱全身養(yǎng)
性去脛之一毛以利天下則不為也若此二子德非
不茂行非不高亦能安治代紊蹈白刃而達(dá)功名乎
此可以為百代之镕軌不可居伊管之任也
  適才
物有美惡施用有宜美不常珍惡不終棄紫貂白狐
制以為裘郁若慶云皎如荊玉此毳衣之美也壓菅
蒼蒯編以蓑芒葉微□絫黯若朽穰此卉服之惡也
裘蓑雖異被服實同美惡雖殊適用則均今處繡戶
洞房則蓑不如裘被雪沐雨則裘不及蓑以此觀之
適才所施隨時成務(wù)各有宜也伏臘合歡必歌采菱
牽石拖舟則歌噓非無激楚之音然而棄不用者
方引重抽力不如噓之宜也卞莊子之升殷庭也
嗚佩趨蹌溫色怡聲及其搏虎必攘袂鼓肘瞋目震
□非不知溫顏下氣之美然而不能及者方格猛獸
不如攘袂之宜也安陵神童通國之麗也八音繁會
使以噭吹囋聲而人悅之則不及瞽師侏儒之美蛇
銜之珠百代之傳寶以之彈則不如泥丸之勁也
棠溪之劍天下之铦也用之獲穗曾不如鉤鐮之功
也此四者美不常珍惡不終廢用各有宜也昔野人
棄子貢之辯而悅馬圉之辭越王退吹籟之音而好
鄙野之聲非子貢不及馬圉吹籟不若野聲然而美
不必合惡而見珍者物各有用也水火金木土□六
府異物而皆有施規(guī)矩權(quán)衡準(zhǔn)繩六法殊形而各有
任故伊尹之興土功也長脛?wù)呤怪fR強脊者使
之負(fù)土眇目者使之準(zhǔn)繩傴僂者使之涂地因事施
用乘便效才各盡其分而立功焉商之士雞鳴之
客才各有施不可棄也若使□子結(jié)客于孟嘗則未
免追軍之至囚系之辱也若使雞鳴托于齊桓必不
能光輔于霸道九合諸侯也時須過關(guān)莫若雞鳴欲
隆霸主莫若商商之雅而雞鳴之鄙雖美惡有
殊至于適理排難其揆一也楚之市偷天下之大盜
而能卻齊軍雖使孫吳用兵彼必與之拒戰(zhàn)未肯有
望風(fēng)而退也晉之叔魚一國之佞邪也而能歸季孫
雖使甘蘇騁說彼必與之較辯不至恐懾而逃還也
大盜讒佞民之殫害無用之人也茍有士術(shù)猶能為
國興利除害矧乃明智煉才其為大益豈可棄耶關(guān)
睢興于鳥而為風(fēng)之首美其摯而有別也鹿鳴興于
獸而為雅之端嘉其得食而相呼也以夫鳥獸之丑
茍有一善詩人歌詠以為美談奚況人之有善而可
棄乎夫檉柏之?dāng)嘁泊笳邽橹畻澚盒≌邽橹?br />直者中繩曲者中鉤隨材所施未有可棄者是以君
子善能拔士故無棄人良匠善能運釿故無棄材是
以人物交泰各盡其分而立功焉詩云雖有絲麻無
棄菅蒯雖有姬姜無棄憔悴此之謂也
  文武
規(guī)者所以法圓裁局則乖矩者所以象方制鏡必背
輪者所以輾地入水則溺舟者所以涉川施陸必躓
何者方圓殊形舟車異用也雖形殊而用異而適用
則均者盛暑炎蒸必藉涼風(fēng)寒交冰結(jié)必處溫室夏
不御氈非憎惡之炎有余也冬不臥簟非怨讎之涼
自足也不以春日遲遲而毀羔裀秋露灑葉而剔□
席白羽相望霜刃競接則文不及武干戈既韜禮樂
聿修則武不及文不可以九幾懾然而棄武四郊多
壘而擯文士用各有時未可偏無也五行殊性俱為
人用文武異材□為大益猶救火者或提盆榼或挈
瓶盂其器方圓形體雖反名質(zhì)相乖至于盛水滅火
功亦齊焉繳者身仰釣者身俯俯仰別狀取利同焉
織者漸進(jìn)耕者漸退進(jìn)退異勢成務(wù)等焉墨子救宋
重跰而行干木在魏身不下堂行止異跡存國一焉
文以贊治武以凌敵趨舍殊律為績平焉秦之季葉
土崩瓦解漢祖躬提三尺之劍為黔首請命跋涉山
川蒙犯矢石出百死以續(xù)一生而爭天下之利奮武
厲誠以決一旦之命當(dāng)斯之時冠章甫衣縫掖未若
戴金冑而擐犀甲也嬴項既滅海內(nèi)大定以武創(chuàng)業(yè)
以文止戈征鄒魯諸生而制禮儀修六代之樂朝萬
國于咸陽當(dāng)此之時修文者榮顯習(xí)武者慚忸一世
之間而文武遽為雄雌以此言之治亂異時隨務(wù)用
才也今代之人為武者則非文為文者則嗤武各執(zhí)
其所長而相是非猶以宮笑角以白非黑非適才之
情得實之論也
  均任
為有寬隘量有巨細(xì)材有大小則任其輕重所處之
分未可乖也是以萬碩之鼎不可滿以盂水一鈞之
鐘不可容以泉流十圍之木不可蓋以茅茨榛棘之
柱不可負(fù)于廣廈何者小非大之量大非小之器重
非輕之任輕非重之制也以大量小必有枉分之失
以小容大則致傾溢之患以重處輕必有傷折之過
以輕載重則致壓覆之害故□鵬一軒橫厲寥廓背
負(fù)蒼天足跖浮云有六翮之資也騕裊一騖騰光萬
里絕塵掣微有迅足之勢也今以燕雀之羽而慕?jīng)_
天之迅犬羊之蹄而覬追日之步勢不能及亦可知
也故奔蜂不能化藿蠋而螟蛉能化之越雞不能伏
鵠卵而魯雞能伏之夫藿與螟蛉俱蟲也魯雞與越
雞同禽也然化與不化伏與不伏者藿大越小也夫
龍蛇有翻騰之質(zhì)故能乘云依霧賢才有政理之德
故能踐勢處位云霧雖密蟻蚓不能升者無其質(zhì)也
勢位雖高庸敝不能治者乏其德也故智小不可以
謀大德狹不可以處廣以小謀大必危以狹處廣必
敗子游治武城仲尼發(fā)割雞之嘆尹何為邑宰子產(chǎn)
出制錦之諫德小而任大謂之濫也德大而任小謂
之降也而其失也寧降無濫是以君子量才而授任
量任而授爵則君無虛授臣無虛任故無負(fù)山之累
折足之憂也
羅隱兩同書
  得失
夫騊駼騁遠(yuǎn)必以四足之力鸑鷟翔遐莫非六翮之
用也是以圣人撫運明主乘時亦以杞梓之材而為
股肱之任然則地有山川其險可見天有冬夏其時
可知至于凡人之心杳然無所素王以之不測帝堯
猶以為難將欲用之不無得失也何以言之夫君者
舟也臣者水也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臣能輔君亦能
危君是以三杰用而漢興六卿強而晉滅陶朱在而
越霸田氏盛而齊亡雖任是同而成敗尤異也夫人
者奸宄無端真?zhèn)畏艘换蛎补Ф穆蜓杂H而行
違或賤廉而貴貪或貧貞而富黷或愆大以求變或
位高而自疑或見利而忘恩或逃刑而構(gòu)隙此則蓍
筮不足決鬼神不能定且利器者至重也人心者難
知也以至重之利器假難知之人心未明真?zhèn)沃?br />徒信毀譽之口有霍光之才者亦以得矣有王莽之
行者亦以失矣是故考之于宗廟則管叔周公不無
忠僻驗之于戚屬則竇嬰?yún)蔚摬粺o正邪推之于功
臣則王陵黥布不無逆順論之于故友則樊噲盧綰
不無去留取以刀筆之能則若張湯之欺誑賞以頰
舌之用則厭主父偃之倒行若智策有余則陳平不
可獨任若英謀出眾則韓信慮其難制夫天下之至
大也無其人則不可獨守有其人則又恐為亂亦何
不取其才而不制其亂也且夫毛發(fā)植于頭也日以
櫛之爪甲冠于指也月以鑢之爪之不鑢長則不便
于使也發(fā)之不櫛久則彌成于亂也夫爪甲毛發(fā)者
近在己躬本無情識茍不以理猶為之難況于臣下
非同體之物人心有易遷之慮委之以臧否隨之以
是非蓋不可以容易也是故逐長路者必在于駿馬
之力理天下者必求于賢臣之用然駿馬茍馴由不
可以無轡也賢臣雖任終不可以失權(quán)也故夫御馬
者其轡煩則其馬蹀而不進(jìn)其轡縱則其馬驕而好
逸使夫縱不至逸煩而每進(jìn)者唯造父之所能也夫
御臣者其權(quán)峻則其臣懼而不安其權(quán)寬則其臣慢
而好亂使夫?qū)挾恢羴y峻而能安者唯圣人之所
明也恐馬之多逸舍馬而徒行則長路不可濟(jì)也懼
臣之為亂舍臣而獨任則天下莫能理也知馬之可
乘而不執(zhí)其轡則不能禁其逸也知臣之可用而不
親其權(quán)則不能止其亂也是故項羽不用范增是舍
馬而徒行漢帝雖有曹操是乘馬而無轡茍欲不敗
其可得乎故孔子曰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于人其是
之謂歟
  真?zhèn)?br />夫主上不能獨化也必資賢輔物心不為易治也方
俟甄議使夫小人退野君子居朝然后可為得矣然
則善惡相生是非交蹂形彰而影附唇竭而齒寒茍
有其真不能無其偽也是以歷代帝王統(tǒng)御家國莫
不側(cè)身馳心以恭英又及所封授則猶是愚小莫不
攘臂切齒以疾奸佞及所誅逐則謬加賢良此有識
者之所嗟痛也夫山雞無靈買之者謂之鳳野麟喜
瑞傷之者謂之□然麟鳳有圖□雞無識猶復(fù)以真
為偽以偽為真況忠逆之情靜躁之性愚靖者類直
智狂者類賢潔己者不能同人犯顏者短于忤主情
狀無形象可見心非視聽所知欲使銀鉛不雜淄
澠殊味其有得者亦萬代之一遇也是以吳用宰嚭
致戮于子胥魯退仲尼委政于季氏秦誅白起以舉
應(yīng)侯趙信郭開而殺李牧卞和獻(xiàn)玉反遇楚刑北郭
吹竽濫食齊祿若斯之類實繁有徒然則所是不必
真所非不必偽也故真?zhèn)沃H有數(shù)術(shù)焉不可不察
也何者夫眾之所譽者不可必謂其善也眾之所毀
者不可必謂其惡也我之所親者不可必謂其賢也
我之所□者不可必謂其鄙也何以明言昔堯理洪
水伯鯀為眾所舉而洪水莫除魏伐中山樂羊為眾
所慢而中山卒拔鄧通延夢于漢主而非傅說之才
屈原見逐于楚王而無共工之罪此則眾議不必是
獨見未為得也是故明主疇咨在位詳省已慮先難
而后易考著以究微使夫登用者不愧其賞有罪者
不逃其責(zé)然后可為當(dāng)矣然則良馬驗之于馳驟則
駑駿可分不藉孫陽之舉也柔刃征之于斷割則利
鈍可見不勞風(fēng)胡之談也茍有難知之人試之以任
事則真?zhèn)巫赞q以塞天下之訟也故先王之用人也
遠(yuǎn)使之而觀其忠節(jié)近使之而察其敬勤令之以謀
可識其智慮煩之以務(wù)足見其材能雜之以居視以
貞濫委之以利詳以貪廉困窮要之以仁危難思之
以信尋其行而探其性聽其辭而別其情盡呂尚之
八征驗皋陶之九德然后素絲皆染白璧投泥而不
渝黃葉并雕青松凌霜而獨秀則偽者去而真者得
矣故孔子曰眾善者必察焉眾惡者必察焉其是之
謂乎
冊府元龜
  委任
王者臨制海內(nèi)壹齊天下內(nèi)外之任眾職并建授受
之際必得其人然后委而用之斯古今不易之道也
是以任賢不貳載厥禹謨垂拱仰成著于周誥爰自
兩漢迄于今世曷嘗不登用髦俊疇咨毗賴或機務(wù)
藂委訪以大計或輿駕順動付以居留抱兼才者因
之省官辭衰恥者俾之強起裁處關(guān)決既許以便益
登擢署悉系其論擬故有心比金石材稱楨干居以
稱股肱之寄出以增方面之重自非稟克忠之操契
同德之美者其孰能與于此乎
  任賢
夫致千里者必資乎絕足構(gòu)廣廈者必?fù)窈鹾瓴氖?br />知端扆向明材成萬務(wù)致治之具非賢罔濟(jì)其親信
也喻之心膂其委仗也譬之翰翮及有德冠群萃才
推俊杰智謀可以備贊佐操履可以著表式忠勇質(zhì)
直各負(fù)其能或素聞名稱待以不次或因緣匯薦任
其所長察言觀行罔有虛授小大之器咸適厥用繇
是尊爵以榮之厚祿以寵之推心責(zé)成周旋是賴書
曰任賢勿二不亦宜乎
司馬光書
  求用
或曰士不好富貴則為士者不得其用刑賞不行矣
叟曰小人有才必求用于世以利其身不賞不勸
不刑不懲君子有才亦求用于世以行其道勸不待
賞懲不待刑自古亂臣賊子未有不出于好富貴者
也為上者亦何利哉
何垣西疇常言
  用人
使人當(dāng)用其所長而略其所短則無棄才事上當(dāng)度
己量力以肅共王命則無敗事責(zé)人以其所不能是
使馬代耕也強己才之所不逮是行舟于陸也
虞朝九官各因能任職而終身不易后世庸才不量
能否而俾更九職之事以此責(zé)治不亦難乎而況鮮
同寅協(xié)恭之誠無率作興事之志蓋由朝除夕改之
不??伎凎碲熘◤U也
朝廷需賢以為用?;己跤枚鵁o才人才修飭以
待用每厄于無路以自進(jìn)蓋賢否之不辨則銓曹資
格病之也奔競者得志則廟堂聽察不廣也上下相
求兩不相值欲賢才不遐遺官職無曠弛得乎
州縣置學(xué)以教養(yǎng)人才美意也設(shè)教官之科而許人
求試是使人之好為人師也師嚴(yán)然后道尊顧未能
無患失之念惡在其為尊乎
君子小人亙相指為朋黨辨之不蚤則君子常被誣
而小人常得志也先儒有言曰君子至公引類小人
徇私立黨善夫為國者知所以扶植善類而不為惡
黨所傾其庶幾矣
何代不生賢雖戰(zhàn)國之世未嘗無也而曷為不能致
治魯之使樂正子為政也用未必專也宋使薛居州
在王所也愛莫助之也滕將行王政而選擇使畢戰(zhàn)
也國褊小而無得展布也甚至居位而言不見用在
下而上不見知如齊之蚳□孔距心者若之何而能
致治哉故君臣相得古今所難也

 用人部總論三
朱子全書
  語類
問天地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用但患人不能盡用
天地之才此其不能大治若以今世論之則人才之
可數(shù)者亦可見矣果然足以致大治乎曰不然人只
是這個人若有圣賢出來只他氣焰自熏蒸陶冶了
無限人才這個自爭八九分少閑無狀者惡者自消
鑠不敢使出各求奮厲所長而化為好人矣而今朝
廷意思略轉(zhuǎn)則天下之人便皆變動況有大圣賢者
出甚么樣氣魄那個盡熏蒸了小人自是不敢放出
無狀以其自私自利辦事之心而為上之用皆是有
用之人矣
今日人才之壞皆由扺排道學(xué)治道必本于正心修
身實見得恁地然后從這里做出如今士大夫但說
據(jù)我逐時恁地做也做得事業(yè)說道學(xué)說正心修身
都是閑說話我自不消得用此若是一人手并腳
便道是矯激便道是邀名便道是做崖岸須是如巿
井底人拖泥帶水方始是通儒實才
今日人材須是得個有見識又有度量人便容受得
今日人材將來截長補短使
  己酉擬上封事
人主以論相為職宰相以正君為職二者各得其職
然后體統(tǒng)正而朝廷尊天下之政必出于一而無多
門之弊茍當(dāng)論相者求其適己而不求其正己取其
可愛而不取其可畏則人主失其職矣當(dāng)正君者不
以獻(xiàn)可替否為事而以趨和承意為能不以經(jīng)世宰
物為心而以容身固寵為術(shù)則宰相失其職矣二者
交失其職是以體統(tǒng)不正紀(jì)綱不立而左右近習(xí)皆
得以竊弄威權(quán)賣官鬻獄使政體日亂國勢日卑雖
有非常之禍伏于冥冥之中而上恬下嬉亦莫知以
為慮者是可不察其所以然者而反之以去其所已
用而審其所將用者乎選之以其能正己而可畏則
必有以得自重之士而吾所以任之不得不重任之
既重則彼得以盡其獻(xiàn)可替否之志而行其經(jīng)世宰
物之心而又公選天下直諒之士使為臺諫給舍以
參其議論使吾腹心耳目之寄常在于賢士大夫而
不在于群小陟罰臧否之柄常在于廊廟而不出于
私門如此而主威不立國勢不強綱維不舉刑政不
清民力不裕軍政不修者臣不信也
  又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故賈誼之
言曰習(xí)與正人居之不能無正猶生長于齊之地不
能不齊言也習(xí)與不正人居之不能無不正猶生長
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是以古之圣賢欲修身以
治人者必遠(yuǎn)便嬖以近忠直蓋君子小人如冰炭之
不相容熏蕕之不相入小人進(jìn)則君子必退君子親
則小人必□矣未有可以兼收并蓄而不相害者也
能審乎此以定取舍則其見聞之益熏陶之助所以
謹(jǐn)邪僻之防安義理之習(xí)者自不能已而其舉措刑
賞所以施于外者必?zé)o偏陂之失一有不審則不惟
其妄行請托竊弄威權(quán)有以害吾之政事而其導(dǎo)諛
熏染使人不自知覺而與之俱化則其害吾之本心
正性又有不可勝言者然而此輩其類不同蓋有本
出下流不知禮義而稍通文墨者亦有服儒衣冠叨
竊科第而實全無行檢者是皆國家之大賊人主之
大蜮茍非心正身修有以灼見其情狀如臭惡之可
惡則亦何以遠(yuǎn)之而來忠直之士望德業(yè)之成乎
  與留丞相
前輩有論嘉佑元豐兼收并用異趣之人故當(dāng)時朋
黨之禍不至于朝廷者世多以為名言某嘗謂此乃
不得已之論以為與其偏用小人而盡棄君子不若
如是之猶為愈耳非以為君子不可專任小人不可
盡去而此舉真可為萬世法也若使當(dāng)時盡用韓富
之徒而并絀王蔡之屬則其所以卒就慶歷之宏規(guī)
盡革寧之秕政者豈不盡美而盡善乎后之覽者
得其言而不得其心知退守其所為不得已之論而
不知進(jìn)求其盡美盡善之策是以國論日卑而天下
之勢卒至于委靡而不振至如元佑則其失在于徒
知異己者之非君子而不知同己者之未必非小人
是以患生于腹心之間卒以助成仇敵之勢亦非獨
章蔡之能為己禍也然則元佑之失乃在于分別之
未精而丞相以為太甚某竊有所未喻也
  與陳丞相
古之君子有志于天下者莫不以致天下之賢為急
而其所以急于求賢者非欲使之綴緝言語譽道功
德以為一時觀聽之美而已蓋將以廣其見聞之所
不及思慮之所不至且慮夫處己接物之間或有未
盡善者而將使之有以正之也是以其求之不得不
博其禮之不得不厚其待之不得不誠必使天下之
賢識與不識莫不樂自致于吾前以輔吾過然后吾
之德業(yè)得以無愧乎隱微而寖極乎光大耳然彼賢
者其明既足以燭事理之微其守既足以遵圣賢之
轍則其自處必高而不能同流合污以求譽自待必
厚而不能陳詞飾說以自媒自信必篤而不能趨走
唯諾以茍容也是以王公大人雖有好賢樂善之誠
而未必得聞其姓名識其面目得其心志之底蘊又
況初無此意而其所取特在乎文字言語之間乎蓋
好士而取之文字言語之間則道學(xué)德行之士吾不
得而聞之矣求士而取之投書獻(xiàn)啟之流則自重有
恥之士吾不得而見之矣待士而雜之妄庸便佞之
伍則志節(jié)慷慨之士寧有長揖而去耳而況乎所謂
對偶駢儷諛佞無實以求悅乎世俗之文又文字之
末流非徒有志于高遠(yuǎn)者鄙之而不為若乃文士之
有識者亦未有肯深留意于其間者也而間者竊聽
于下風(fēng)似聞明公專欲以此評天下之士若其果然
則某竊以為誤矣江右舊多文士而近歲以來行誼
志節(jié)之有聞?wù)咭啾虮蜓晌┟鞴粢馊∑鋸娒髡?br />直者以自輔而又表其惇厚廉退者以厲俗毋先文
藝以后器識則陳太傅不得專美于前而天下之士
亦庶乎不失望于明公矣
  與劉共父
古之大臣以其一身任天下之重非以其一耳目之
聰明一手足之勤力為能周天下之事也其所賴以
共正君心同斷國論必有待于眾賢之助焉是以君
子將以其身任此責(zé)者必咨詢訪問取之于無事之
時而參伍較量用之于有事之日蓋方其責(zé)之必加
于己而未及也無旦暮倉卒之須則其觀之得以久
無利害紛拿之惑則其察之得以精誠心素著則其
得之多歲引月長則其蓄之富自重者無所嫌而敢
進(jìn)則無幽隱之不盡欲進(jìn)者無所為而不來則無巧
偽之亂真久且精故有以知其短長之實而不差多
且富故有以使其更迭為用而不竭幽隱畢達(dá)則讜
言日聞而吾德修取舍不眩則望實日隆而士心附
此古之君子所以成尊主庇民之功于一時而其遺
風(fēng)余韻猶有稱思于后世者也今之人則不然其于
天下之士固有漠然不以為意者矣其求之者又或
得之近而不知其遺于遠(yuǎn)足于少而不知其漏于多
求之備而不知其失于詳也其平居暇日所以自任
者雖重而所以待天下之士者不過如此是以勤勞
惻怛雖盡于鰥寡孤獨之情而未及乎本根長久之
計恩威功譽雖播于兒童走卒之口而未喻乎賢士
大夫之心此蓋未及乎有為而天下之士先以訑訑
之聲音顏色待之矣至于臨事倉卒而所蓄之材不
足以待用乃始欲泛然求己所未知之賢而用之不
亦難哉或曰然則未當(dāng)其任而欲先得天下之賢者
宜奈何曰權(quán)力所及則察之舉之禮際所及則親之
厚之皆不及則稱之譽之又不及則鄉(xiāng)之慕之如是
而猶以為未足也又于其類而求之不以小惡掩大
善不以眾短棄一長其如此而已抑吾聞之李文公
之言曰有人告曰某所有女國色也天下之人必將
極其力而求之無所愛也有人告曰某所有人國士
也天下之人則不能一往而先焉此豈非好德不如
好色者乎嗚呼欲任天下之重者誠反此而求之則
亦無患乎士之不至矣
  答鄭自明
人材衰少風(fēng)俗頹壞之時士有一善即當(dāng)扶接導(dǎo)誘
以就其器業(yè)此亦吾輩將來切身利害蓋士不素養(yǎng)
臨事倉卒乃求非所以為國遠(yuǎn)慮而能無失于委任
之間也
  答卓周佐
朝廷設(shè)官求賢故在上者不當(dāng)以請托而薦人士人
當(dāng)有禮義廉恥故在下者不當(dāng)自衒鬻而求薦平生
守此愚見故為小官時不敢求薦后來叨冒刺舉亦
不敢以舉削應(yīng)副人情官吏亦不敢挾書求薦其在
閑居非無親舊在官亦未嘗敢為人作書求薦唯老
成淹滯實有才德之人眾謂當(dāng)與致力者乃敢以公
論告之
真德秀大學(xué)衍義
  圣賢觀人之法
堯典帝曰疇咨若予采歡兜曰都共工放鳩僝功帝
曰吁靜言庸違象恭滔天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
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僉
曰于鯀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圯族岳曰異哉試可乃
已帝曰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帝曰咨四岳朕在位
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
揚側(cè)陋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
何岳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
奸帝曰我其試哉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
于溈汭嬪于虞帝曰欽哉
 臣按帝堯問若采之人而歡兜以共工對又問可
 以治水之人而四岳以鯀對共鯀之兇此不當(dāng)舉
 而舉之者也后問可以巽位之人而四岳以舜對
 此當(dāng)舉而舉之者也堯于其不當(dāng)舉者則吁而嘆
 之于共工知其靜言庸違于鯀知其方命圯族而
 于其當(dāng)舉者則俞而然之既問其為人又妻以二
 女方歡兜之舉何異后世庸暗之朝奸邪小人自
 相汲引者惟堯之明德如日中天萬象畢照片言
 之發(fā)洞中隱微有不能以遁者此其所以為圣歟
 然于共工則不用而于鯀則用之者蓋輔相之任
 所貴者德治水之任所取者材鯀雖狠愎自用而
 以治水言之則未有過之者故卒從眾言而命之
 此又可見圣人雖智周萬物而不自用其智也至
 于舜在側(cè)微潛德隱行何由徹于廟堂之上而岳
 言一發(fā)堯即然之曰吾固聞之矣然必問其德之
 詳而以二女試之又可見圣人之明雖足以知之
 然猶考之眾言之公試以行事之實故無后世徇
 名之弊而有為天下得人之功雖然人主欲以堯
 為法將何所用力哉曰明其德而已蓋堯之知人
 不可學(xué)而能堯之明德可以學(xué)而至格物致知于
 天下之理無所疑勝私窒欲于天下之物無所蔽
 此所以明其德也明其德者知人之本也有天下
 者可不勉諸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時惟帝其難
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
何憂乎歡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皋
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
禹曰何皋陶曰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
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彰厥有常吉哉日
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yán)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
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師師百工惟事?lián)?br />于五辰庶績其凝
 臣按皋陶陳謨于舜以知人安民為要禹謂二者
 雖帝堯且猶難之蓋知人者智之事也安民者仁
 之事也知人則官得其職安民則民懷其惠合智
 與仁二者兼盡則雖有奸邪小人不足畏矣凡奸
 邪之所以害事者以人君不知其為奸邪也茍誠
 知之如歡兜未放有苗未竄共工未流彼安能肆
 其惡者故深嘆其難而不敢易也皋陶則曰知人
 誠非易事然亦不過以德求之而已有德則為君
 子無德則為小人此知人之要也人之行凡有九
 德言人之有德者必觀其行事如何□德者事之
 本事者德之施徒曰有德而不見之事則德為虛
 言矣此又知人之要也自寬而栗而下其目凡九
 或以剛濟(jì)柔或以柔濟(jì)剛渾全而無偏弊然后為
 成德觀其德之成與否而人才之優(yōu)劣判矣此又
 知人之要也先儒謂自寬至強皆所稟之性自栗
 至乂乃學(xué)問之力此說得之然有德者又貴乎常
 而不變?nèi)裘阌跁翰荒艹种靡嗖蛔阋匝缘乱?br /> 故孔子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人君能顯用
 有常之士則為國之福故曰彰厥有常吉哉以常
 與不常觀之其有常者為君子不能常者為小人
 是又知人之要也然人之于九德不能皆全或有
 其三或有其六惟上所用爾有三德者日宣達(dá)之
 無使沈滯則其人朝夕浚治而光明可任大夫之
 職矣有六德者日尊嚴(yán)而祗敬之無或忽慢則其
 人精明通達(dá)可任諸侯之職矣天下未嘗無才上
 之人有以淬勵興起之則下亦澡雪精神以應(yīng)其
 求不然則頹靡昏惰安得有浚明亮采之氣象耶
 然三德之為大夫六德之為諸侯亦言其大法爾
 非必以數(shù)拘也天子者一世人材之宗主也九德
 之中茍有其一皆當(dāng)兼收并蓄分布而用之使各
 隨所長而施于事則百官皆賢而互相觀法百工
 皆治而不失其時矣夫五辰在天而此以撫言者
 天人一本人事順則天道亦順也凝者凝定堅久
 之謂成功非難而堅久為難惟眾賢畢用百職具
 修則其功可以堅久矣九德之名自皋陶始其后
 周公告成王亦欲其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蓋古
 之論人者必貴于有德后世之主或以材能取人
 而不稽諸德行故有才無德之小人得以自售其
 不敗事者幾希皋陶之言真萬世知人之法也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
廋哉
 臣按此圣門觀人之法也凡人所為皆有偶合于
 善者必觀其所從來其為義邪為利邪若其本心
 實主于義則其善出于誠可以為善矣若其本心
 實主于利則其善也非出于誠又安得為善乎然
 有所從雖善而非其心之所安者茍未能安焉則
 富貴可以淫貧賤可以移威武可以屈不能保其
 常不變也然則若之何為安曰猶水之寒猶火之
 熱自然而不可易猶饑之食猶渴之飲必然而不
 可已夫然后謂之安夫以孔子之圣其于人也以
 視為未足而復(fù)觀之以觀為未足而復(fù)察之然后
 人之情偽不得而隱況圣未如孔子者可以知人
 為易乎雖然視也觀也察也出于我者也茍我之
 心未能至公而無私至明而不惑其于人之情偽
 焉能有見乎以人君言之一身而照臨百官正邪
 忠佞雜然吾前豈易辨哉必也清其天君如鑒之
 明如水之止以為臨下燭物之本然后于人之所
 以所由所安庶乎其得之矣此又人君所當(dāng)知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臣按此亦圣門觀人之法先儒以為人之過也各
 于其類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過于
 愛小人過于忍以此觀之則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若夫為人君者尤當(dāng)因臣下之遇而察其心如愛
 君而極諫不無狂訐之過要其用心非仁乎取其
 仁而略其過可也愛民而違命不無矯拂之過要
 其用心非仁乎取其仁而略其過可也若奸邪之
 臣巧于揜覆未必有過之可指然其心何如哉凡
 此皆觀人之一端以類求之莫不然也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
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臣按此因宰予晝寢而言蓋予之為人能言而行
 不逮故孔子自謂始也聽人之言即信其行今也
 聽人之言必觀其行蓋因予而改此失也家語亦
 曰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夫以孔子之于門人高弟
 朝夕與處其正邪賢否安能逃圣鑒哉猶必觀其
 行而后誠偽可見況人君之尊其與臣下接固有
 時矣而欲以應(yīng)對之頃察知其心術(shù)不亦難哉故
 敷奏必以言而明試必以功此自堯舜以來不易
 之法也夫巧言如簧詩人刺之利口覆邦圣人所
 惡有言者不必有德而佞者不知其仁故漢文悅
 嗇夫之對拜為上林令而張釋之爭之以為絳侯
 東陽侯稱為長者此兩人言事會不能出口豈效
 此嗇夫喋喋利口哉今以其口辯而超遷之臣恐
 天下隨風(fēng)而靡文帝乃止當(dāng)是時將相大臣皆少
 文多質(zhì)議論務(wù)在忠厚恥言人之過失迄成醇厚
 之俗其后武帝之于江充唐文宗之于鄭注皆以
 應(yīng)對敏捷悅而信之巫蠱甘露之禍幾至亡國臣
 故因宰予之事及之以見聽言觀行之訓(xùn)為不可
 易也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淡臺滅明
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
 臣按子游以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至其室而知淡
 臺之賢蓋二者雖若細(xì)行因而推之行且不由徑
 其行之也肯枉道而欲速乎非公事且不至其室
 其事上也肯阿意以求悅乎子游以邑宰其取人
 猶若是等而上之宰相為天子擇百僚人主為天
 下?lián)裨紫啾匾允怯^焉可也故王素之論命相欲
 求宦官宮妾不知名之人而司馬光之用諫官亦
 取不通書問者為之必如是然后剛方正大之士
 進(jìn)而奔競諛之風(fēng)息矣
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曰未可也鄉(xiāng)人皆惡之
何如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

 臣按此論觀人于一鄉(xiāng)者當(dāng)如是也推之于國于
 天下亦莫不然夫人之善否不同而好惡亦異故
 善者不善之所仇而不善者亦善人之所弗與也
 若人無善否翕然好之則是雷同干譽者之所為
 孟子所謂鄉(xiāng)原者也若人無善否翕然惡之雖未
 見所以致之之由然其人亦可知矣故必善者好
 之不善者惡之是其制行之美有以取信于君子
 而立心之直又不茍同于小人則其為賢者必矣
 陳蕃李膺之徒天下稱其賢而中常侍目之曰鉤
 黨裴度之為人天下仰其勛德而入關(guān)十六子輩
 毀之者百端此所謂善者好之而不善者惡之也
 然好者雖多其言未必上徹惡者雖少其論常嘩
 于人主之前所以誣善之言易行而忠邪每至于
 易位也為人君者將奈何曰明四目達(dá)四聰使天
 下公論皆得上聞而奸邪不得以壅蔽則是非好
 惡之實庶乎其不謬矣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臣按好善惡惡雖人性之本然而違道之譽求全
 之毀亦世之所有故不可以不察也匡章之不孝
 人所共稱也而孟子則曰此父子責(zé)善之過爾非
 不孝也仲子之廉亦人所共稱也而孟子則責(zé)其
 避兄離母之罪曰此烏能廉哉是是非非之大旨
 固若黑白之了然而其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者則
 常人之所易惑也不有圣賢原情于疑似之中考
 實于曖昧之際烏能適其當(dāng)乎自人君言之必如
 齊威王之烹阿封即墨然后為能察是非之實不
 然則未有不以毀譽而亂真者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臣按巧言令色之人以虛偽勝故鮮仁剛毅木訥
 之人以質(zhì)實勝故近仁仁者本心之全德必致知
 必力行然后能造乎其地豈剛果樸鈍所能遽得
 哉然誠而不偽質(zhì)而不華則其本心未失于仁為
 不遠(yuǎn)矣故曰近仁若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求
 以悅?cè)藙t其偽而不誠華而不實去本心也遠(yuǎn)矣
 其能為仁者幾希兩章之言實相表里由后世觀
 之安劉氏者乃木強敦厚之周勃而令色諛言如
 董賢者卒以禍漢室焉勃未得為仁人也而忠誠
 徇國惟一無二其質(zhì)近乎仁矣惜其不學(xué)故止于
 是焉若賢則不仁之尤者也然樸忠之言難合而
 巧佞之士易親故不仁者往往得志于世治亂存
 亡常必由此嗚呼人主其亦謹(jǐn)所擇哉
子曰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臣按易之大傳曰將叛者其辭□中心疑者其辭
 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
 其守者其辭詘此因言觀人之法也為人君者尤
 當(dāng)知之蓋人之將為惡也必有愧于中故其辭□
 見理不明中心眩惑故其辭枝枝謂支離而多端
 也端良易直之人言不茍發(fā)故簡而寡狂妄躁急
 之人言常輕發(fā)故繁而多誣毀善良中懷羞惡故
 其辭游揚而不確操守不堅奪于利害故其辭困
 屈而易窮有諸中必形諸外不可揜也故不知言
 則無以知人雖然緘默不言者有似乎寡敷陳無
 隱者亦近乎多聽言者茍不察焉則懷奸者得吉
 士之名盡忠者入躁人之日豈不□哉惟人君于
 此知吉人之辭簡而當(dāng)理非緘默不言之謂躁人
 之辭繁而悖理非敷陳無隱之謂于近似之中察
 其甚不同然后為真知言者矣大傳之言與此章
 同出于孔子故并論焉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臣按君子之心與物為公故周而不比小人之心
 惟己是私故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臣按君子所好者善故懷德小人所志者利故懷
 土君子所畏者法故懷刑小人所徇者利故懷惠
 懷者常存于心之謂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臣按君子安于義理故常坦然有自得之意小人
 役于物欲故常戚然懷不足之憂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臣按君子之心好善故惟恐人之不為善惡則沮
 而敗之成人之善則不成人之惡矣成人之惡則
 不成人之善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臣按君子之于人以可否相濟(jì)故和而不同小人
 之于人以朋比相親故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
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
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臣按君子之心平恕故易事其情正大故難說惟
 其平恕故使人各取其所長小人之心刻劾故難
 事其情偏私故易說惟其刻劾故用人必責(zé)其全
 備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臣按君子循理故安舒而不矜肆小人逞欲故矜
 肆而不安舒泰者心廣而體胖驕者意盈而氣盛
子曰君子上達(dá)小人下達(dá)
 臣按君子以窮理為事故日進(jìn)乎高明小人以徇
 欲為事故日究于污下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臣按君子自責(zé)而不責(zé)人故求諸己小人責(zé)人而
 不責(zé)人故求諸人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
可小知也
 臣按君子所存者大故不可以小事測知而可以
 當(dāng)大事小人局于狹小其長易見故不可任大而
 可以小知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臣按義者天理之公利者人欲之私君子之心惟
 知有義故于義見得分明小人之心惟知有利故
 于利無不通曉自比周而下凡十有一章皆言君
 子小人所為之相反而其大端不越于公私義利
 而已孔子之指欲學(xué)者知君子小人之分而審其
 取舍之幾臣今于此欲人主知君子小人之辨而
 致謹(jǐn)于用舍之際圣人之言蓋無適而不宜也嗚
 呼自昔奸邪小人之所以為天下禍者雖非一端
 然未有不以私與利為之者利即私也私即利也
 茍利其身雖君父之安危弗顧也茍利其家雖社
 稷之存亡弗恤也然則人主于平時用舍之際其
 可不察諸此乎
孟子曰觀近臣以其所為主觀遠(yuǎn)臣以其所主
 臣按君子小人各從其類故近臣而賢必能舉遠(yuǎn)
 臣之賢者遠(yuǎn)臣而賢亦必有近臣之賢者以舉之
 故觀其所舉之賢否則近臣之為人可知觀其舉
 者之賢否則遠(yuǎn)臣之為人可知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
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
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臣按目者精神之所發(fā)而言者心術(shù)之所形故審
 其言之邪正驗其目之明昧而其人之賢否不可
 掩焉此觀人之一法也
魏文侯問置相于李克克曰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
與達(dá)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
 臣按文侯問擇相而李克以此五者為言蓋居而
 不妄親所親者必賢富而不妄與所與者必當(dāng)達(dá)
 而不妄舉所舉者必善雖窮困而不為非義之事
 雖貧匱而不取非義之財兼此五者非君子不能
 故可以當(dāng)大臣宰相之任李克此言亦庶幾得觀
 人之要矣是時有魏成者食祿千鍾什九在外什
 一在內(nèi)是以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而進(jìn)之文
 侯皆以為師李克之言雖非專為成發(fā)然非成莫
 能當(dāng)者故文侯卒相之后之論相者尚有考焉
 以上論圣賢觀人之法臣按朱熹有言知人之難
 堯舜以為病孔子亦有聽言觀行之戒然嘗思之
 此特為小人設(shè)耳若皆君子則何難之有哉蓋天
 地之間有自然之理凡陽必剛剛必明明則易知
 凡陰必柔柔必暗暗則難測故圣人作易遂以陽
 為君子陰為小人其所以通幽明之故類萬物之
 情者雖百世不能易也嘗竊推易說以觀天下之
 人凡其光明正大□暢洞達(dá)如青天白日如高山
 大川如雷霆之為威如雨露之為澤如龍虎之為
 猛而麟鳳之為祥磊磊落落無纖芥可疑者必君
 子也而其依阿淟涊回互隱伏糾結(jié)如蛇蚓瑣細(xì)
 如蟣虱如鬼蜮狐蠱如盜賊詛祝閃倏狡獪不可
 方物者必小人也君子小人之極既定于內(nèi)則其
 形于外者雖言談舉止之微無不發(fā)見而況于事
 業(yè)文章之際尤所謂粲然者彼小人者雖曰難知
 而亦豈得而逃哉臣謂熹之言深有得于大易微
 旨人主以是觀人思過半矣故附著焉
  帝王知人之事
漢高帝疾甚呂后問曰陛下百歲后蕭相國既死誰
令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曰王陵可然少□陳平
可以助之陳平知有余然難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
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fù)問其次上曰
此后亦非乃所知也
惠帝二年蕭何薨曹參代何為相國舉事無所變更
一遵何之約束為相三年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較
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凈民以寧一
 臣按此以參代何之驗
五年曹參薨明年以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
周勃為太尉七年惠帝崩太后臨朝稱制高后元年
議立諸呂為王問右丞相陵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太后不
悅問平勃平勃對曰可太后喜罷朝陵讓平勃曰始
與高帝喋血盟諸君不在耶今王呂氏何面目見高
帝于地下乎平勃曰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全社稷安
劉氏君亦不如臣陵無以應(yīng)之太后以陵為太傅實
奪之相權(quán)陵遂病免歸
 臣按陵之爭王諸呂□也平不爭而許之智也
七年諸呂擅權(quán)用事陳平患諸呂力不能制嘗燕居
深念陸賈見平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將
相和調(diào)則士豫附士豫附則天下雖有變權(quán)不分君
何不交歡太尉平用其計兩人深相結(jié)呂氏謀益衰
 臣按平非勃不能獨濟(jì)大事此難獨任也
八年太后崩諸呂欲為亂當(dāng)是時趙王呂祿梁王呂
產(chǎn)將兵居南北軍太尉勃不得入中軍主兵酈商子
寄與呂祿善絳侯乃與丞相平謀使人劫酈商令其
子寄紿說呂祿歸將印以兵屬太尉太尉遂將北軍
然尚有南軍丞相平乃召朱虛侯章佐太尉遂誅諸
呂立文帝
 臣按此安劉必勃之驗也高帝論蕭曹平勃諸人
 考其始終無一或差者蓋帝之性既明達(dá)而又更
 事履變之久其于群臣之材行皆嘗斟酌而劑量
 之故所以為后人計者幾無遺策后之論者以知
 人善任使稱之信矣若繼世之君不若帝之明達(dá)
 又不若帝更嘗之多茍能躬覽萬機以究事情之
 利害日接群臣以察人材之長短若漢宣帝聽政
 之日令丞相以下各奉職而進(jìn)明陳其職以考功
 能是亦知人之方也若夫深居高拱于事未嘗有
 裁決之勤淵默寡言于人未嘗有叩擊之素舍功
 能之實信毀譽之偏而欲用舍之間各當(dāng)其任難
 矣故人主上必如堯次必如高帝又其次必如孝
 宣庶幾可語知人之事不然非所聞也
孝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入上郡云中所殺略甚眾以
周亞夫為將軍次細(xì)柳劉禮為將軍次霸上徐厲為
將軍次棘門以備邊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
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xì)柳軍軍士吏被甲銳
兵刃彀弓弩持滿先驅(qū)至不得入曰天子且至軍門
都尉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
又不得入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吾欲入營勞軍亞
夫乃傳言開壁門天子按轡徐行至營亞夫持兵揖
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
使人稱謝皇帝敬勞軍成禮而去上曰嗟乎此真將
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擄也
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月余匈奴遠(yuǎn)塞
漢兵罷乃拜亞夫為中尉
孝景帝二年吳楚等七國皆反初文帝戒太子曰即
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及七國反上乃拜亞夫
為太尉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凡三月皆破滅
三年以亞夫為丞相其后上廢栗太子亞夫爭之不
能得上由此疏之
竇太后言皇后兄信可侯上與丞相議亞夫曰高皇
帝約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今信雖皇后兄無功
侯之非約也帝默然止其后匈奴王徐盧等六人降
帝欲侯之以勸后亞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
之何以責(zé)人臣不能守節(jié)者乎帝曰丞相議不可用
乃悉封徐盧等為列侯亞夫因謝病免
后元年帝居禁中召亞夫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
不置箸亞夫心不平顧謂尚食取箸上視而笑曰此
非不足君所乎亞夫免冠謝因趨出上目送之曰此
鞅鞅非少主臣也俄以事下吏獄吏以反誣之亞夫
不食死
 臣按人之度量相去豈不遠(yuǎn)哉方亞夫之軍細(xì)柳
 也持軍之嚴(yán)雖人主無所屈文帝乃以是知之曰
 緩急真可將也其后作相因事數(shù)諫積忤上心景
 帝以是疑之曰鞅鞅非少主臣也細(xì)柳之事倘在
 孝景時則亞夫必以傲上誅尚何兵之可將使其
 得相文帝盡忠論諫則必以社稷臣目之二帝之
 度量相去不同如此其所以然者文帝不以拂己
 為忤景帝專以適己為悅故也故人君欲真知臣
 下之賢否其必自去私意始
漢武帝末以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磾為車騎
將軍上官桀為左將軍受遺詔輔少主是為昭帝又
以桑弘羊為御史大夫其后桀父子與光爭權(quán)燕王
旦自以帝兄不得立常懷怨望及弘羊建造酒榷鹽
鐵為國興利伐其功欲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于是
桀等皆與旦通謀且詐令人為燕王上書言光出都
肄郎羽林道上稱又擅調(diào)益幕府校尉光專權(quán)自
恣疑有非常臣旦愿入宿衛(wèi)察奸變候司光出沐日
奏之桀欲從中下其事弘羊當(dāng)與諸大臣共執(zhí)退光
書奏帝不肯下明旦光聞之不入上問大將軍安在
桀對曰以燕王告其罪故不敢入有詔召大將軍光
入免冠頓首謝上曰將軍冠朕知是書詐也將軍無
罪光曰陛下何以知之上曰將軍之廣明都郎近耳
調(diào)校尉以來未能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且將軍為非
不須校尉時帝年十四尚書左右皆驚而上書者果
亡捕之甚急桀等懼白上小事不足遂上不聽后桀
黨有譖光者上輒怒曰大將軍忠臣先帝所屬以輔
朕身敢有毀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復(fù)言
 唐李德裕論曰人君之德莫大于至明至明以照
 奸則百邪不能蔽矣漢昭帝是也周成王有慚德
 矣成王聞管蔡流言使周公狼跋而東所謂執(zhí)狐
 疑之心來讒賊之口使昭帝得伊呂之佐則成康
 不足侔矣
 臣按武帝托孤于霍光善矣而又參之以上官桀
 桑弘羊是知人之明有愧于高帝也桀等皆奸邪
 嗜利之徒外交藩王而內(nèi)結(jié)貴主非昭帝天性夙
 成豈能知光為忠臣而保持之使桀等得志其禍
 可勝言哉是昭帝知人之明過于孝武也然孝武
 不立燕廣陵而立昭帝是明于知子不屬田千秋
 輩而屬霍光是明于知臣而乃失之桀等者桀以
 諂進(jìn)弘羊以利合故也傳曰播糠瞇目天地為之
 易位故人君必先正其心不為惑不為利動然
 后可以辨群臣之邪正矣
唐明皇之在蜀也給事中裴士淹以辯學(xué)得幸時肅
宗在鳳翔每命宰相輒啟聞及房管為將帝曰非破
賊才也若姚崇在賊不足滅至宋璟曰彼賣直以取
名爾因歷評十余人皆當(dāng)至李林甫曰是子妒賢疾
能無與比者士淹曰陛下誠知之何任之久帝默不
應(yīng)
 臣按明皇之為人也異哉以為暗邪則其評房管
 評姚崇評李林甫何其言之當(dāng)也以為明邪則其
 評宋璟抑何言之戾也璟之忠誠端亮為開元輔
 相第一帝乃以賣直取名目之蓋璟以直道事君
 屢拂上意故一斥不復(fù)用至是猶有余怒焉若林
 甫之妒賢疾能帝非不知者而乃用之終其身由
 璟不茍合林甫茍合故也然則人主一有好同惡
 異之心則私意行而賢否亂雖有英明之資卒蹈
 暗繆之失如明皇者豈可不戒也哉
唐德宗時濠泗觀察使杜兼惡幕僚李藩誣奏藩搖
動軍情上大怒召詣長安望見藩儀度安雅乃曰此
豈為惡者邪擢秘書郎
 臣按德宗知人之明最為所短故于盧杞則不覺
 其奸邪于姜公輔則疑其賣直李晟之勛陸贄之
 忠則□斥之?dāng)P廢之裴延齡之欺罔韋渠牟之躁
 劣則親信之寄任之以佞為忠以直為狂未有甚
 焉者也顧能于舉目之頃而識李藩蓋當(dāng)是時未
 有私見之汨故也若盧杞姜公輔諸人則有愛惡
 之私焉故識鑒之昏明若是其異也傳曰公生明
 偏生暗使德宗持心之平無所適莫常如見李藩
 之時則于諸臣之邪正必不至易位矣后之人主
 可不戒諸
憲宗元和中裴度平蔡還知政事程異皇甫镈以言
財利幸嘗論臣事君當(dāng)勵善底公朕惡夫植黨者度
曰君子小人以類而聚未有無徒者君子之徒同德
小人之徒同惡外相似中實遠(yuǎn)在陛下觀所行則辨
帝曰言者大抵若是朕豈易辨之度退喜曰上以為
難辨則易上以為易辨則難君子小人行判矣已而
卒為異镈所構(gòu)出為河中節(jié)度使
 臣按憲宗剛明果斷能用忠謀不惑群議以建中
 興之烈是豈不知人者蔡功既成侈心遂熾于是
 正邪始易位矣由異镈輩善于治財有以供其侈
 用故也傳曰利令智昏信哉不然則以裴度之堂
 堂忠節(jié)視異镈輩之瑣瑣奸諛雖不辨白黑者亦
 能知其為正邪之分也天資如憲宗猶以利欲掩
 其明是故人君不可無正心之學(xué)
武宗即位以李德裕為門下侍郎平章事德裕入謝
言于上曰致理之要在于辨群臣邪正二者勢不相
容正人指邪人為邪邪人亦指正人為邪人主辨之
甚難臣以為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蘿非
附他物不能自起故正人一心事君而邪人競為朋
黨先帝深知朋黨之患而所用皆朋黨之人良由執(zhí)
心不定故奸邪得乘間而入也
 臣按德裕在文宗朝與李宗閔迭為宰相而德裕
 卒為宗閔所傾以文宗不能辨邪正也及相武帝
 深陳二者之辨而武宗能聽之故德裕得效其忠
 謀會昌之功幾于元和由武宗能辨其邪正故也
 德裕松柏藤蘿之辨此善喻也蓋正人以直道自
 將雖于人主猶無所容悅況肯他有依憑以進(jìn)乎
 邪人以枉道求合故權(quán)臣用事則附權(quán)臣近習(xí)得
 志則附近習(xí)妃嬪有寵則附妃嬪卑猥鄙賤無所
 不至德裕此言足以判正邪之情狀矣近世名臣
 張浚又推而廣之以為不私其身慨然以天下百
 姓為心此君子也謀求之計甚密而天下百姓之
 利害我不顧焉此小人也志在于為道不求名而
 名自歸之此君子也志在于為利掠虛美邀浮譽
 此小人也其言之剛正不撓無所阿徇此君子也
 辭氣柔佞切切然伺候人主之意于眉目顏色之
 間此小人也樂道人之善惡稱人之惡此君子也
 人之有善必攻其所未至而掩之人之有過則欣
 喜自得如獲至寶旁引曲借必欲開陳于人主之
 前此小人也臣嘗以此而求之君子小人之分庶
 幾其可以概見矣臣謂人主欲知群臣之邪正惟
 以德??V詤⒍贾畡t亦何難辨之有然德
 裕所謂邪人競為朋黨獨不思君子其無同類矣
 乎或以朋黨議我矣必如裴度曰君子之徒同德
 小人之徒同惡則為得之此德裕之所以不及度
 也

 用人部總論四
丘浚大學(xué)衍義補
  戒濫用之失
易解六三負(fù)且乘致寇至貞吝大傳曰負(fù)也者小人
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
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
 臣按人品有君子小人之別而其所事亦有君子
 小人之異人君用人當(dāng)隨其人品而使之各事其
 事則君子小人各止其所而無有非所據(jù)而據(jù)者
 矣非惟君子小人各安其心而天下之人亦莫不
 安之矣上下相安而無暴慢之失君子而乘君子
 之器小人而任小人之事凡居尊貴之位者皆世
 所謂君子也凡任卑賤之事者皆世所謂小人也
 上不慢而下不暴則孰敢萌非分之望也哉
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
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言不勝其任也
 臣按先儒有言古之人君必量力度德而后授之
 官古之人臣亦必量力度德而后居其任雖百工
 胥吏且猶不可況大臣乎為君不明于所擇為臣
 不審于自擇必至于亡身危主誤國亂天下皆由
 于不勝其任之故也雖然人臣不審于自擇一身
 一家之禍爾人君不明于所擇則其禍豈止一身
 一家哉上以覆祖宗千萬年之基業(yè)下以戕生靈
 千萬人之身命嗚呼人君之任用大臣焉可不量
 其德詢其知度其力而輕授之尊位與之大謀委
 之大任哉
書說命曰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
 臣按天下治亂在乎庶官用人惟其賢能則事得
 其理人稱其官而天下于是乎治矣官不用能茍
 己所私昵者亦任之以官爵不論德而人有惡德
 者亦之以爵不復(fù)計其人之稱是官與否其德
 之稱是爵與否則庶事隳而名器濫矣天下豈有
 不亂者哉
詩曹風(fēng)候人篇曰彼候人兮何戈與祋彼其之子三
百赤芾維鵜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臣按人品有高下爵位有崇卑人品之下者居卑
 位而執(zhí)賤役人品之高者居尊位而任大政宜也
 顧乃使卑賤之人衣尊貴之服居清要之任豈得
 為稱哉
論語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
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臣按人君任賢退不肖所舉用者皆正直之士所
 舍置者皆枉曲之人則凡布為紀(jì)綱施為政事者
 咸順乎人情而不拂其性而民無有不心服者矣
 茍為不然于其枉者則舉用之而于其直者反舍
 置焉是謂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非但不足以
 服人心將由是而馴致于禍亂也不難矣
漢文帝問上林尉諸禽獸簿尉不能對虎圈嗇夫從
旁代尉對甚悉詔張釋之拜嗇夫為上林令釋之前
曰陛下以周勃張相如何如人也上曰長者釋之曰
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效此嗇夫喋喋利口捷
給哉且秦以任刀筆之吏爭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
文具而無實不聞其過陵遲至于土崩今陛下以嗇
夫口辯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風(fēng)而靡爭為口辯而
無其實夫下之化上疾如影響舉錯不可不審也帝
曰善就車召使參乘徐行問秦之敝拜公車令
 臣按古人論郭之所以□以其善善而不能用惡
 惡而不能去文帝一聞釋之之言即不用嗇夫不
 徒善釋之之言而又引之以同車用為公車令可
 謂惡惡而能去善善而能用矣且釋之欲言嗇夫
 之辯給先引周張之謹(jǐn)訥其易所謂納約自牖者
 夫臣于是非但見文帝聽言之易用人之謹(jǐn)而又
 且見漢世去古未遠(yuǎn)而其君臣相與之無間也后
 世人君于其臣有事固未嘗問問亦不敢答況敢
 于未言之先而設(shè)問以啟之乎
文帝嘗夢欲上天不能有一黃頭郎推上天顧見其
衣尻帶后穿覺而之漸臺以夢中陰目求推者郎見
鄧通其衣后穿夢中所見也召問其名姓姓鄧名通
鄧猶登也于是賞賜通官至上大夫
 臣按高宗夢帝賚傅說蓋其精誠感通之極也后
 世人主無古帝王正心之學(xué)好賢之誠而欲效其
 所為安知非其心神昏惑瞀亂而邪氣得以乘間
 入之耶文帝為漢令主而以夢用鄧通輕信夢寐
 恍惚之見附會音訓(xùn)偶合之文其為盛德累也大
 矣
武帝時方士欒大敢為大言處之不疑見上言曰臣
常往來海上見安期羨門之屬曰黃金可成而河決
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也乃拜大為五利將
軍既而入海求其師上使人隨驗無所見而大妄言
見其師方又多不售坐誣罔腰斬
 臣按將軍之號所以封拜武臣者乃以施之矯誣
 誕妄之人則夫被堅執(zhí)銳者安得不解體哉然五
 利之名非常秩也特為之立此名耳且猶不可況
 以公卿大夫顯然之秩位而加之此輩哉尹氏謂
 武帝能誅欒大輩為明斷臣竊以為斷則斷矣未
 明也蓋明足以燭理則不惑與其明斷之于后又
 曷若明斷之于先哉雖然其視諸未用則信之而
 不疑既用而無驗心悟其非猶為之隱忍而遮護(hù)
 之惟恐人知焉者則亦有間矣噫此武帝所以為
 武也歟
武帝欲侯寵姬李氏乃拜其兄廣利為貳師將軍發(fā)
數(shù)萬人往伐宛期至貳師城取善馬故以為號
 司馬光曰武帝欲侯寵姬而使廣利將意以為非
 有功不侯不欲負(fù)高帝之約也然軍旅大事國之
 安危民之死生系焉茍為不擇賢愚而授之欲僥
 幸咫尺之功藉以為名而私其所愛蓋有見于封
 國無見于置將謂之能守先帝之約過矣
 臣按國家列爵以待有功之臣因其有是功而報
 授之以是爵也武帝欲侯寵姬之兄乃使之立功
 以取侯爵是豈帝王列爵賞功之初意哉
光武即位議選大司空而赤伏符曰王梁主衛(wèi)作元
武帝以野王衛(wèi)之徒元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
于是擢梁為大司空又欲以讖文用孫咸行大司馬
眾不悅乃已
 臣按符讖之書不出于唐虞三代而起于哀平之
 世皆虛偽之徒要世取資者所為也光武尊之比
 圣凡事取決焉其拜三公三人而二人取諸符讖
 逮眾情觖望纔減其一而王梁尋坐罪廢讖書果
 安在哉先儒謂光武以英睿剛明之主親見王莽
 尚奇怪而躬自蹈之其為盛德之累亦豈小哉
順帝初聽中官得以養(yǎng)子襲爵御史張綱上書曰竊
尋文明二帝德化尤盛中官常侍不過兩人近幸賞
賜纔滿數(shù)金惜費重民故家給人足而頃者以來無
功小人皆有官爵非所以愛民重器承天順道也
 胡寅曰茅土之封所以待功勛建賢德而加諸刀
 鋸之賤似續(xù)之任所以繼先祖?zhèn)骱髞矶?zé)諸不
 父之家且殘無罪之人息生生之道耗蠹財用崇
 長禍階一舉而六失并焉有天下國家者可不深
 思而痛革之哉
 臣按古者以閹人給事內(nèi)庭以其無男女之欲子
 孫之累故也今既宮之而又使之得以養(yǎng)子襲其
 爵又何若勿絕其世而只用士人哉我圣祖于內(nèi)
 臣別立官稱而與外諸司不同其一何深且遠(yuǎn)
 哉
靈帝時市賈小民有相聚為宣陵孝子者數(shù)十人詔
皆除太子舍人帝好文學(xué)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引諸
生能為文賦者□待制鴻都門下后諸為尺牘及工
書鳥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數(shù)十人樂松等多引無行
趣勢之徒置其間□陳閭里小事帝甚悅之待以不
次之位
 蔡邕上封事曰古者取士必使諸侯歲貢孝武之
 世郡舉孝廉又有賢良文學(xué)之選于是名臣輩出
 文武并興漢之得人數(shù)路而已夫書畫辭賦才之
 小者匡國治政未有其能陛下游意篇章聊代博
 弈非以為教化取士之本而諸生競利作者鼎沸
 連偶俗語有類俳優(yōu)或竊成文虛冒名氏皆見拜
 擢難復(fù)收改但不可復(fù)使治民及在州郡昔孝宣
 會諸儒于石渠章帝集學(xué)士于白虎通經(jīng)釋義其
 事優(yōu)大文武之道所宜從之宣陵孝子虛偽小人
 本非骨肉群聚山陵假名稱孝義無所依至有奸
 軌之人通容其中太子官屬宜搜選令德豈有但
 取丘墓兇丑之人其為不祥莫大焉宜遣歸田里
 以明詐偽
 臣按人君好尚不可不謹(jǐn)一有所偏嗜而為小人
 所窺伺彼欲竊吾之爵祿以為終身富貴之資凡
 有可乘之間無所不至矣人主惟窮理居敬灼有
 一定之見確有一定之守不為外物所動異說所
 遷則小人無所投其隙矣
靈帝初開西邸賣官二千石二千萬四百石四百萬
以其德次應(yīng)選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令長隨縣豐約
有賈富者先入貧者到官倍輸又私令左右賣公卿
公千萬卿五百萬
 臣按秦漢以來有納粟補官之令然多為邊計及
 歲荒爾非以為己私也夫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
 內(nèi)尺地莫非其有一民莫非其臣凡在黎甿者孰
 非天子之所有藏在民家者孰非國家之所儲奚
 必斂于府庫之中然后為己富哉彼桑弘羊王安
 石之徒競商賈刀錐之利將以富國君子以之為
 盜臣
晉惠帝時論誅楊駿功侯者千八十一人傅咸曰無
功而受賞莫不樂國有禍禍起當(dāng)復(fù)有大功也人而
樂禍其有極乎
 臣按國家不幸有事臣之有功而當(dāng)受爵賞者必
 須考驗當(dāng)否而為之等第況無功而可一例升賞
 乎夫有功而必升賞則人幸國家有事而生覬覦
 之念無功而得升賞則人得以夤緣作弊而懷僥
 幸之心后世有欲按功行賞者不可不思傅咸之
 言也
唐高祖以舞胡安叱奴為散騎侍郎李綱諫曰古者
樂工不與士齒雖賢如子野師襄皆終身繼世不易
其業(yè)今天下新定建義功臣行賞未遍高才碩學(xué)猶
滯草萊而先擢舞胡為五品使鳴玉曳組趨鏘廊廟
非所以規(guī)模后世也
太宗時御史馬周上疏曰王長通白明達(dá)本樂工輿
皂雜類韋盤提斛斯正本無他才獨解調(diào)馬雖術(shù)逾
等夷可厚賜金帛以富其家今超授高爵與政外廷
朝會鳴玉曳履臣竊恥之若朝命不可追改尚宜不
使在列與士大夫為伍帝善其言除周侍御史
 臣按李綱馬周皆謂雜流出身者不可鳴玉曳組
 與士大夫為伍于廊廟之間所以尊朝廷重士類
 也其言當(dāng)矣但周謂朝命不可追改是教人主遂
 非也如理不可即速改之無使其為圣政之累何
 善如之太宗不徒善周言而又進(jìn)其官其視乃考
 之于舞胡謂業(yè)已授之不可追改不亦遠(yuǎn)哉
中宗時置員外官自京師及諸州凡二千余人宦官
超遷七品以上員外官者又將千人魏元忠為相袁
楚客以書責(zé)之略曰主上新復(fù)厥命當(dāng)進(jìn)君子退小
人以興大化豈可安其榮寵循默而已今有司選賢
皆以貨取勢求廣置員外官傷財害民俳優(yōu)小人盜
竊品秩左道之人熒惑主聽竊盜祿位寵進(jìn)宦者殆
滿千人
 臣按袁楚客責(zé)魏元忠之十失其五為任官雖曰
 一時之失然衰亂之世其進(jìn)用人才所謂貨取勢
 求員外廣置而及于倡優(yōu)工藝之流僧道方術(shù)之
 輩往往皆然嗚呼此豈盛世所宜有哉
又中宗時始用斜封墨敕除官安樂長寧公主上官
婕妤皆依勢用事請謁受賕降墨敕除官斜封付中
書時人謂之斜封官其員外同正試攝簡較判知官
凡數(shù)千人左拾遺辛替否上疏曰古之建官員不必
備故士有完行家有廉節(jié)朝廷有余俸百姓有余食
今陛下百倍行賞十倍增官使府庫空竭流品混淆
 臣按袁楚客謂廣置員外官傷財害民辛替否謂
 行賞增官使府庫空竭流品混淆可謂切中濫官
 妄費之弊夫國家官職有常員歲計有常數(shù)官以
 治事有一事則有一官俸以給官有一官則有一
 俸今無故于常員之外增官至數(shù)千人增一員之
 官則增一員之俸盍思漕運之米至京師者費率
 三四石而致一石農(nóng)民耕作之勞士卒輦挽之苦
 官吏征輸之慘用以供養(yǎng)官吏俾其治事治事所
 以安民不為過也然常年之儲出入止于此數(shù)入
 者不增出者乃加至數(shù)倍焉歲計何由而充國力
 安得不屈竭國家之府庫輕朝廷之名器混人才
 之流品壞祖宗之成憲由是而底于?!醪浑y也
中宗神龍元年除方術(shù)人葉靜能為國子祭酒
代宗天歷元年以宦官魚朝恩判國子監(jiān)
 臣按國子所以教天子之元子眾子公卿大夫元
 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所以教之者非有道德
 非有學(xué)術(shù)者不可輕授而唐之二帝乃用術(shù)士為
 祭酒閹官判國子監(jiān)豈非顛倒錯亂乎人君奉上
 天之命踐祖宗之阼固當(dāng)法天而敬祖烏可以天
 命有德之爵祖宗輔世之官而授所私昵之人乎
 是故善為治者人必稱其官官必稱其事凡夫三
 百六十官皆不可用非其人矧夫師儒之職所以
 承帝王之道統(tǒng)傳孔孟之正學(xué)教國家之賢才者
 乎
睿宗用姚元之宋璟言罷斜封官凡數(shù)千人崔□言
于上曰斜封官皆先帝所除元之等建議奪之彰先
帝之過為陛下招怨眾口沸騰恐生非常之變太平
公主亦以為言上然之乃復(fù)敘用柳澤上疏曰斜封
官皆因仆妾汲引豈出先帝之意陛下黜之天下稱
明一旦收敘何政令之不一也議者皆稱太平公主
誑誤陛下積小成大為禍不細(xì)
 胡寅曰彰先帝之惡為陛下招怨奸人之言類如
 此使遇明君必曰置先帝于過舉豈所以為孝沽
 美譽于群小豈所以為君爾以桓靈待我則奸言
 無自入矣然姚宋秉政而此說得行何也睿宗以
 六居五使太平陰疑于陽是以至此姚宋若力爭
 之勢將有激矣然則是乎曰當(dāng)其時事有大于此
 者姑忍焉可也
 臣按孔子謂三年無改于父之道謂其事在可否
 之間非逆天悖理之甚者也曾子謂不改其父之
 臣謂其人在有無之間非□政害教之尤者也先
 人有所過誤后人救之使不至于太甚孝莫大焉
 即史以觀睿宗信崔□元宗信姚宋元佑用司馬
 光紹圣用章惇是非得失見矣
肅宗時府庫無蓄積朝廷專以官爵賞功諸將出征
皆給空名告身聽臨事注名有至開府特進(jìn)異姓王
者諸軍但以職任相統(tǒng)攝不復(fù)計官爵高下及是復(fù)
以官爵收散卒由是官爵輕而貨重大將軍告身一
通纔易一醉凡應(yīng)募入官者一切衣金紫名器之濫
至是極焉
 范祖禹曰官爵者人君所以馭天下不可以虛名
 而輕用也君以為貴而加于君子則人貴之矣君
 以為賤而施于小人則人賤之矣肅宗欲以茍簡
 成功而濫假名器輕于糞土此亂政之極也唐室
 不競不亦宜哉
 臣按自古名器之濫未有如唐肅宗之世者也其
 源出于府庫無蓄積人主鑒此宜節(jié)用愛人求賢
 審官毋使一旦流弊至于此哉
劉子元言于其君曰君不虛授臣不虛受妄受不為
忠妄施不為惠今群臣無功遭遇輒遷至都下有車
載斗量欋椎脫腕之諺
 臣按爵祿乃天命有德之具國家所恃以厲世磨
 鈍而鼓舞天下之人以共成天下之治者也人君
 慎之重之猶恐天下之人不知所重而輕視之無
 與我共成天下之治顧乃授之非其人而下及于
 卑污茍賤之徒則是人君自棄其所以厲世磨鈍
 之器也豈不失其所恃乎蓋國家懸爵祿以待一
 世賢才以之代天工與之治天民所以承天命也
 非有才德者不可予無才無德者非獨上之人不
 可予之而下之人亦當(dāng)自揣諸己而不敢虛受也
 不可予而予是天之命不當(dāng)受而受是不畏天
 之命天之命與不畏天之命厥罪惟鈞然不畏
 天之罪止于一身天之命其禍將及于生靈延
 于宗社可不深念而痛戒之哉
元宗美張守珪之功欲以為相張九齡諫曰宰相者
代天理物非賞功之官也上曰假以其名而不使任
職可乎對曰不可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
也且守珪纔破契丹即以為宰相若盡滅奚厥將以
何官賞之上乃止
 臣按人君之用人非但惜我名器亦當(dāng)為其臣計
 使其人未老名位已極而官爵不可復(fù)加后再有
 懋功吾將何以賞之哉宋太祖時曹彬平南唐始
 行許以使相及還語彬曰今方隅尚有未服者汝
 為使相品位極矣肯復(fù)力戰(zhàn)邪更為我取太原因
 賜錢五十萬若宋祖者可為善用爵賞而能處其
 臣矣張九齡諫元宗而不以張守珪為相其如此
 意乎
宋太祖時教坊使衛(wèi)德仁求外官且援同光故事求
領(lǐng)郡上曰用伶人為刺史此莊宗失政豈可效之耶
宰相擬上州司馬上曰上佐乃士人所處資望甚優(yōu)
亦不可輕授此輩但當(dāng)于樂部遷轉(zhuǎn)耳
 富弼曰古之執(zhí)伎于上者出鄉(xiāng)不得與士齒太祖
 不以伶官處士人之列止以太樂令授之在流外
 之品所謂塞僭濫之源
 臣按名器之所以重者以人不易得也人人可得
 則人輕之矣是以善為治者以爵賞鼓舞天下之
 賢俊不徒惜名器又必別流品既惜之又別之則
 得者以為榮而不得者亦不敢萌幸心人不敢萌
 幸心則得者愈榮而名器益重矣宋太祖謂伶人
 此輩但當(dāng)于樂部遷轉(zhuǎn)非但伶人凡諸色雜流皆
 然
仁宗天圣二年待詔王元度纂勒真宗御書得紫服
佩魚上曰先朝伎術(shù)官無得佩魚所以別士類也又
嘉佑三年詔嘗為中書樞密諸司吏人及伎術(shù)官出
身者毋得任提刑及知州事
 臣按宋朝流品之別如此此一代人材所以激厲
 軒昂遇事奮發(fā)而以名節(jié)自居磊磊落落以自別
 于庸流賤胥者蓋由上之人有以甄別起發(fā)之也
高宗時王繼先醫(yī)療有效欲增創(chuàng)員缺以授其□用
酬其勞給事中王居正封還上曰庶臣之家用醫(yī)有
效亦酬謝之否邪居正對曰臣庶之家待此輩與朝
廷異量功隨力各致陳謝之禮若朝廷則不然繼先
之徒以伎術(shù)庸流享官榮受俸祿果為何事哉一或
失職重則有刑輕則斥逐其應(yīng)用有效僅能塞責(zé)而
已金帛之賜固自不少至于無故增創(chuàng)員缺誠為未
善臣不愿輒起此門上悟曰卿言是也
 臣按朝廷之用醫(yī)亦猶其用百官也用醫(yī)而效乃
 其職爾若其秩滿多著全效則升用之亦猶百僚
 之課最而進(jìn)其秩也然又必各隨其品而予之其
 勞績固不可以不酬而流品亦不可以不別高宗
 一聞居正之言即悟而是之可謂能用善矣后世
 人主宜法高宗其毋以朝廷公卿大夫之名爵而
 加諸異端雜流伎藝工作之徒有勞效者隨本任
 而加升賞可也
性理會通
  用人
程子曰海宇之廣億兆之眾一人不可以獨治必賴
輔弼之賢然后能成天下之務(wù)自古圣王未有不以
求任輔相為先者也在商王高宗之初未得其人則
恭默不言蓋事無當(dāng)先者也及其得傅說而命之則
曰濟(jì)川作舟楫歲旱作霖雨和羹作鹽梅其相須倚
賴之如是此圣人任輔相之道也夫圖任之道以慎
擇為本擇之慎故知之明知之明故信之篤信之篤
故任之專任之專故禮之厚而責(zé)之重?fù)裰鲃t必
得其賢知之明則仰成而不疑信之篤則人致其誠
任之專則得盡其才禮之厚則體貌尊而其勢重責(zé)
之重則自任切而功有成是故推心任之待以師傅
之禮坐而論道責(zé)之以天下治陰陽和故當(dāng)之者自
知禮尊而任專責(zé)深而勢重則挺然以天下為己任
故能稱其職也雖有奸諛巧佞知其交深而不敢間
勢重而不可搖亦將息其邪謀歸附于正矣后之任
相者異于是其始也不慎擇擇之不慎故知之不明
知之不明故信之不篤信之不篤故任之不專任之
不專故禮之不厚而責(zé)之亦不重矣擇不慎則不得
其人知不明則用之猶豫信不篤則人懷疑慮任不
專則不得盡其能禮不厚則其勢輕而易搖責(zé)不重
則不稱其職是故任之不盡其誠待之不以其禮仆
仆趨走若吏史然文案紛冗下行有司之事當(dāng)之者
自知交不深而其勢輕動懷顧慮不肯自盡上恐君
心之疑下虞群議之奪故蓄縮不敢有為茍循常以
圖自安耳君子弗愿處也奸邪之人亦知其易搖日
伺間隙如是其能自任以天下之重乎若曰非任之
艱知之惟艱且何以知其賢而任之或失其人治亂
所系此人君所以難之也
天地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但恨人不能盡用天
下之才此其不能大治
涑水司馬氏曰用人者無親□新故之殊惟賢不肖
之為察其人未必賢也以親故而取之固非公也茍
賢以親故而舍之亦非公也夫天下之賢固非一人
所能盡也若必待素熟識其才行而用之所遺必多
矣古之為相者則不然舉之以眾取之以公眾曰賢
矣己雖不知其詳姑用之待其無功然后退之有功
則進(jìn)之所舉得其人則賞之非其人則罰之進(jìn)退賞
罰皆眾人所共然也己不置毫發(fā)之私于其間茍推
是心以行之又何遺賢曠官之足病哉
元城劉氏曰朝廷之務(wù)莫先于用人君子進(jìn)則治之
本也小人用則亂之階也王者深居于九重不能盡
知臣下之邪正是以設(shè)諫官御史之職俾司耳目之
任而采中外之公議是非可否惟眾之從故蔽賢之
言不能害君子黨奸之論無以助小人明君無所用
心而賢不肖自辨知人則哲其道不過于此
天下之治亂在朝廷朝廷輕重在執(zhí)政論執(zhí)政才否
而進(jìn)退之者人主之職也使廊廟之上皆得當(dāng)時之
賢而都俞戒敕以圖天下之治則善日進(jìn)而君子道
長此易之卦所以為泰使公卿輔相非其人而奸邪
朋黨更相比周以蔽人君之聰明則惡日滋而小人
道長此易之卦所以為否也自古雖圣賢之君不能
無惡人立朝堯之四兇是已雖甚衰之世未嘗無君
子在位商之三仁是已圣人之興賢者眾則惡人不
能勝其善故雖有四兇而或竄或殛卒無幸免暴君
在上讒諂并進(jìn)則善人不能勝其惡故雖有三仁而
或去或死終莫能用此乃治亂盛衰之機不可不察

自古及今未有任君子而不治用小人而不亂者蓋
甘言美辭足以感移人意小節(jié)偽行足以欺惑世俗
及其得志茍患失之陰引奸邪廣布心腹根深蒂固
牢莫可破則其為國家之害將有不可勝言者矣故
陸贄之論以為操兵以刃人天下不委罪于兵而委
罪于所操之主蓄蠱以殃物天下不歸咎于蠱而歸
咎于所蓄之家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齊桓公之郭問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
善而惡惡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至于亡
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所
以亡也每讀至此未嘗不掩卷太息以謂鄙夫固陋
燭理不明人之所非反以為是眾之所惡反以為美
此乃愚者偏暗之常態(tài)固不足論若夫能知天下之
善惡如辨黑白而無疑惑之心蓋非智者有所不及
然而郭君反以此而亡國其故何也夫郭君能知善
之為善惡之為惡則不可謂之不智特以其見善而
不能用使君子無以自立知惡而不能去使小人得
以成朋因循積累其害遂至于□國然則有天下者
可不視此以為戒乎
華陽范氏曰才有君子之才有小人之才古之所謂
才者君子之才也后世之所謂才者小人之才也高
陽氏有子八人天下以為才其所以為才者曰齊圣
廣淵明允篤誠高莘氏有子八人天下以為才其所
以為才者曰忠肅恭懿宣慈惠和周公制禮作樂孔
子以為才然則古之所謂才者兼德行而言也后世
之所謂才者辯給以御人詭詐以用兵僻邪險诐趨
利就事是以天下多亂職斯人之用于世也在易師
之上六曰開國承家小人勿用象曰小人勿用必亂
邦也未濟(jì)曰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王者
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敷求哲人以遺后嗣故能長世也豈以天
下未定而可專用小人之才與
人君勞于求賢逸于任人古者疇咨僉諧然后用之
茍得其人則任而勿疑乃可以責(zé)成功
明君用人而不自用故恭己而成功多疑之君自用
而不用人故勞心而敗事自古征伐或勝或負(fù)多由
于此二者矣
自古君子易□小人易親蓋君子難于進(jìn)而果于退
小人不恥于自售而戚于不見知其進(jìn)也無所不至
人君一為所惑不能自解鮮有不至禍敗者也
豫章羅氏曰名器之貴賤以其人何則授于君子則
貴授于小人則賤名器之所貴則君子勇于行道而
小人甘于下僚名器之所賤則小人勇于浮競而君
子恥于求進(jìn)以此觀之人君之名器可輕授人哉
君子在朝則天下必治蓋君子進(jìn)則常有亂世之言
使人主多憂而善心生故天下所以必治小人在朝
則天下必亂蓋小人進(jìn)則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
樂而怠心生故天下所以必亂
朱子曰天下之治固必出于一人而天下之事則有
非一人所能獨任者是以人君既正其心誠其意于
堂阼之上突奧之中而必深求天下敦厚誠實剛明
公正之賢以為輔相使之博選士大夫之聰明達(dá)理
直諒敢言忠信廉節(jié)足以有為有守者隨其器能置
之列位使之交修眾職以上輔君德下固邦本而左
右私使令之賤無得以奸其間者有功則久其任
不稱則更求賢者而易之蓋其人可退而其位不可
以茍充其人可廢而其任不可以輕奪此天理之當(dāng)
然而不可易者也人君察于此理而不敢以一毫私
意鑿于其間則其心廓然大公儼然至正泰然行其
所無事而坐收百官眾職之成功一或反是則為人
欲私意之病其偏黨反側(cè)黯黮猜嫌固日擾擾乎方
寸之間而奸偽讒慝叢脞眩瞀又將有不可勝言者
此亦理之必然也
尋常之人將欲屬人以一至微至細(xì)之事猶必先為
規(guī)模使其盡善然后所屬之人有所持循而不失吾
之所以屬之之意況有天下者將以天下至大之事
屬之于人而不先為盡善可守之規(guī)以授之乎
伏節(jié)死義之士當(dāng)平居無事之時誠若無所用者然
古之人君所以必汲汲以求之者蓋以如此之人臨
患難而能外死生則其在平世必能輕爵祿臨患難
而能盡忠節(jié)則其在平世必能不詭隨平日無事之
時得而用之則君心正于上風(fēng)俗美于下足以逆折
奸萌潛消禍本自然不至真有伏節(jié)死義之士非謂
必知后日當(dāng)有變故而預(yù)畜此人以擬之也惟其平
日自恃安寧便謂此等人材必?zé)o所用而專取一種
無道理無學(xué)識重爵祿輕名義之人以為不務(wù)矯激
而尊寵之是以綱紀(jì)日壞風(fēng)俗日偷非常之禍伏于
冥冥之中而一旦發(fā)于意慮之所不及平日所用之
人交臂降叛而無一人可同患難然后前日擯棄流
落之人始復(fù)不幸而著其忠義之節(jié)以天寶之亂觀
之其將相貴戚近幸之人皆已頓顙賊庭而起兵討
賊卒至于殺身滅族而不悔如巡遠(yuǎn)杲卿之流則遠(yuǎn)
方下邑人主不識其面目之人也使明皇早得巡等
而用之豈不能消患于未萌巡等早見用于明皇又
何至真為伏節(jié)死義之舉哉
自古君子小人雜居并用非此勝彼即彼勝此無有
兩相疑而終不決者此必然之理也故雖舉朝皆君
子而但有一二小人雜于百執(zhí)事之間投隙抵巇已
足為患況居侍從之列乎況居丞弼之任而潛植私
黨布滿要津乎蓋二三大臣者人主之所與分別賢
否進(jìn)退人才以圖天下之事自非同心一德協(xié)恭和
衷彼此坦然一以國家為念而無一毫有己之私間
于其間無以克濟(jì)若以小人參之則我之所賢而欲
進(jìn)之者彼以為害己而欲退之我之所否而欲退之
者彼以為助己而欲親之且其可否異同不待勉爭
力辯而后決但于相與進(jìn)退之間小為俯仰前卻之
態(tài)而已足以敗吾事矣是豈可不先以為慮而輕為
他計而發(fā)其害我之機哉
象山陸氏曰銖銖而稱之至石必謬寸寸而度之至
丈必差石稱丈量徑而寡失則可為論人之法且如
其人大概論之在于為國為民為道義此則君子人
矣大概論之在于為私己為權(quán)勢而非忠于國徇于
義者則是小人矣若銖稱寸量校其一二節(jié)目而違
其大綱則小人或得為欺君子反被猜疑邪正賢否
未免倒置矣
東萊呂氏曰用人之道詎可信其虛言而不試之以
事乎是以明君將欲付大任于是人必納之于膠擾
繁劇之地以觀其材處之于閑暇寂寞之鄉(xiāng)以觀其
量使之嘗險阻艱難以觀其操使之當(dāng)盤根錯節(jié)以
觀其斷投之州縣磨之歲月習(xí)之既久養(yǎng)之既深異
時束帶立于朝天下之事莫不迎刃而解也
西山真氏曰易君子在內(nèi)小人在外則謂之泰泰者
通而治也君子在外小人在內(nèi)則謂之否否者閉而
亂也君子小人并生于天地間不能使之無也但當(dāng)
區(qū)處得宜使有德者布列朝廷有才者奔走任使于
外如此則治矣
鶴山魏氏曰嘗聞朱熹云天地之間有自然之理凡
陽必剛剛必明明則易知凡陰必柔柔必暗暗則難
測故光明正天疏暢通達(dá)無纖微可疑者必君子也
回互隱伏閃倏狡獪不可方物者必小人也某嘗以
是為察言觀人之鑒邪正之辨了不可掩則取舍之
極定于內(nèi)矣
魯齋許氏曰賢者以公為心以愛為心不為利回不
為勢屈置之周行則庶事得其正天下被其澤賢者
之于人國其勢固如此也然或遭世不偶務(wù)自韜晦
有舉一世而人不知者雖或知之而當(dāng)路之人未有
同類不見汲引獨人君有不知者人君雖或知之召
之命之泛如廝養(yǎng)而賢者有不屑就者雖或接之以
貌待之以禮而其所言不見信用有超然引去者雖
或信用復(fù)使小人參于其間責(zé)小利期近效有用賢
之名無用賢之實賢者亦豈肯尸位素餐徒廢廩祿
取譏誚于天下也雖然此特論難進(jìn)者然也又有難
合者焉人君位處崇高日受容悅大抵樂聞人之過
而不樂聞己之過務(wù)快己之心而不務(wù)快民之心賢
者必欲匡而正之扶而安之使如堯舜之正堯舜之
安而后已故其勢難合況奸邪佞幸丑正惡直肆為
詆毀多方以陷之將見罪戾之不免又可望庶事得
其正天下被其澤邪自古及今端人雅士所以重于
進(jìn)而輕于退者蓋以此爾大禹圣人聞善即拜益戒
之曰任賢勿貳去邪勿疑貳之一言在大禹猶當(dāng)警
省后世人主宜如何哉此任賢之難也
任用人才興作事功自己已有一定之見然不可獨
用己意獨用己意則排阻者必多吾事敗矣稽于眾
取諸人以為善然后可堯之禪舜也以圣人見圣人
不待三載之久而后知也當(dāng)一見便知之然而不敢
以己之見便以天位付之必也賓于四門納于大麓
歷試諸艱使天下之人共知之四岳十二牧共推之
若不出于堯之意也然后居天位理天職人無間言
后世稱圣后之任用人材以立事功者皆獨出己意
憲宗淮蔡功成而裴中立不得安于朝矣況大于此
者乎
奸邪之人其為心險其用術(shù)巧惟險也故千態(tài)萬狀
而人莫能知惟巧也故千蹊萬徑而人莫能御人君
不察以諛為恭以詐為公以欺為可信以佞為可近
喜怒愛惡人主固不能無然有可者有不可者而奸
邪之人一于迎合竊其勢以立己之威濟(jì)其欲以結(jié)
主之愛愛隆于上威擅于下大臣不敢議親近不敢
言毒被天下而上莫之知此前人所謂城狐也所謂
社鼠也至是而求去之不亦難乎雖然此由人主不
悟□至于此猶有說也如宇文化及之佞太宗灼見
其情而竟不能斥李林甫妒賢嫉能明皇洞見其奸
而卒不能退邪之惑人有如此者可不畏哉
天下之務(wù)固不勝其煩也然其大要在用人立法而
已古人謂得士者昌自用則小意正如此夫賢者識
治之體知事之要與庸人相懸蓋十百而千萬也布
之周行百職具舉然人之賢否未能灼知其詳固不
敢用或已知其孰為君子孰為小人復(fù)畏首畏尾患
得患失坐視其弊而不能進(jìn)退之徒曰知人而實不
能用人亦何益哉
生民休戚系于用人之當(dāng)否用得其人則民賴其利
用失其人則民彼其害自古論治道者必以用人為
先務(wù)用既得人則其所謂善政者始可得而行之以
善人行善政其于為治也何有
臨川吳氏曰治天下者在得人相天下者在用人用
人必自好賢始周公大圣也而急于見賢一食三吐
其哺一沐三握其發(fā)趙文子賢大夫也所舉管庫之
士七十有余家嗚呼當(dāng)時周公所見文子所舉豈必
皆其親舊而有所請求者哉好賢之臣能容人而天
下治妒賢之臣不能容人而天下亂此大學(xué)平天下
章所以引秦誓之言而深切教戒也
春明夢余錄
  論資格
夫資格者吏部之準(zhǔn)繩也使盡屏棄之大匠立見血
指矣然以四海之大望人致治朝廷方以重仔我
而我斤斤尺寸能勝任而快愉乎故資格不得不破
無容再計而決也然非明則不知破非公則不能破
非置是非利害于度外則又不敢破也大匠之用準(zhǔn)
繩不束于準(zhǔn)繩而后可乎
歸太仆有光曰天下奇俊之士少而中庸之士多帝
王之道先為其法以就天下中庸之士而精神運用
獨可于奇俊之士加于其法之外而不為法之所限
此其所以能鼓舞一世之人材也
屠隆鴻苞
  用人
今世□真材寡實用厥有繇焉則制舉之學(xué)誤之也
當(dāng)其學(xué)為制舉之業(yè)時曷嘗虛心凝神入孔孟理窟
哉又無事講先王明當(dāng)世之務(wù)維日鉆研論孟故紙
學(xué)一二帖括語以應(yīng)有司梯進(jìn)取所希望不出富貴
聲利間名掛逢掖而其心猶然巿人雖日誦圣人之
書而不聞大道天地之所以位日月之所以明山岳
之所以峙江河之所以流寒暑之所以禪人物之所
以生皇王帝霸之所以升降古今治亂之所以循環(huán)
何以為禮樂名物何以為神化性命茫然也一旦出
而應(yīng)世學(xué)□識寡目瞀古今胸?zé)o義理措置烏有足
觀乎古之用人或以夢卜或以薦揚或以弓旌或以
蒲輪或以賢良方正或以直言敢諫或以智謀勇略
或以孝弟力田或以博學(xué)宏辭或以射策詩賦頓八
纮設(shè)天網(wǎng)途亦廣矣水搜蛟龍陸掛麟鳳野無遺賢
賢有實用此古之所以國享泰寧治登郅隆也夫國
家之用人不都將相大臣則署諸司牧伯上調(diào)陰陽
下康萬靈內(nèi)安宗社外寧邊鄙非小物也今以調(diào)陰
陽康萬靈內(nèi)安宗社外寧邊鄙之事而僅僅取之帖
括世雖有夔龍之德管葛之才隨夷之操曾史之行
班馬之文韓白之略而不得志于帖括即英雄有老
死蓬蒿而已夫帖括果英雄之長乎帖括果足以得
英雄乎又今之宰相取之吉士今之吉士取之一詩
詩者今時之所大禁而取吉士則用之夫今之宰相
即古之皋夔稷契伊傅周召也其所職經(jīng)綸燮理事
也以皋夔稷契伊傅周召所為經(jīng)綸理而取之吉
士吉士則取之一詩無論詩鄙即其所為詩高于李
杜何關(guān)治忽大數(shù)而使郭汾陽韓魏公諸公操筆為
詩未必冠絕藝苑一不得志于詩則雖夙負(fù)公輔之
器永絕臺鼎之期矣非所以收英俊而希上理也愚
不自度妄立臆見制舉之外當(dāng)別開一途或備德行
或負(fù)奇才或?qū)W識足備顧問或辭賦足潤太平名流
郡國取信鄉(xiāng)閭而為制科所遺者許有司特薦以聞
天子臨軒集公卿大夫親試果有可采令得與制科
士一體擢用如遇非常之人則待以不次之位無狃
常格以制科羅英賢以特薦網(wǎng)遺逸庶可免明鏡蓋
□腰鐮刈葵之患乎以詩賦取吉士亦不妨沿舊令
甲但無多而太濫而又于中外諸僚中訪其有可充
館閣贊密勿者咸許改入館職五品以上者竟充宮
坊六品以下者仍充編檢出自吉士者熟國家典故
出自諸僚者識世務(wù)民情如是而并收參用必有可
觀又不失朝廷隆重館僚之意不亦可乎余觀唐宋
狀元及第恒出授尉簿判幕等官翰林學(xué)士每出知
州郡入仍居翰林則閣臣何以必翰林翰林何以必
吉士諸僚何以必不得入館職哉即古起版筑□農(nóng)
而徑以作相者抑又何也

 用人部藝文一
  諫逐客書         秦李斯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
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孫支
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
霸西戎孝文用商鞅之法移風(fēng)易俗民以殷盛國以
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
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山川之地西并巴蜀北
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
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睢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
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
何負(fù)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
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zé)o強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
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乘纖
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
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
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
不充后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江南金錫不為用
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悅耳
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
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jìn)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
趙女不立于側(cè)也夫擊甕叩彈箏搏髀而歌呼嗚
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韶虞武象者異
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韶
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dāng)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
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
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
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也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
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
大河海不擇細(xì)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
明其德是以地?zé)o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
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
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
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夫物不產(chǎn)
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
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
無危不可得也
  擬連珠四首        漢班固
臣聞良工度其材而成大廈明主器其士而建功業(yè)
臣聞聽決價而資玉者無楚和之名因近習(xí)而取士
者無伯王之功故玙璠之為寶非駔儈之術(shù)伊呂之
為佐非左右之舊
臣聞鸞鳳養(yǎng)六翮以凌云帝王乘英雄以濟(jì)民易曰
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
臣聞馬伏皂而不用則駑與良而為群士齊寮而不
職則賢與愚而不分
  連珠           魏文帝
蓋聞駑蹇服御良樂咨嗟鉛刀剖截歐冶嘆息故少
師幸而季梁懼宰嚭任而伍員憂
  黃初五年令       陳思王植
夫遠(yuǎn)不可知者天也近不可知者人也傳曰知人則
哲堯猶病諸諺曰人心不同若其面焉唯女子與小
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yuǎn)之則有怨詩云憂心悄
悄慍于群小自世間人或受寵而背恩或無故而入
叛違顧左右曠然無信大嚼者咋斷其舌右手執(zhí)斧
左手親鉞傷夷一身之中尚有不可信況于人乎唯
無深瑕潛釁隱過匿愆乃可以為人諺曰谷千駑不
如養(yǎng)一驢又曰谷駑養(yǎng)虎大無益也乃知韓昭侯之
弊□良有以也使臣有三品有可以仁義化者有可
以恩惠驅(qū)者不足以導(dǎo)之則當(dāng)以刑罰使之刑罰復(fù)
不足以率之則明主所不畜故唐堯至仁不能容無
益之子湯武至圣不能養(yǎng)無益之臣九折臂知為良
醫(yī)吾知所以待下矣諸吏各敬爾在位推一概之平
功之宜賞于疏必與罪之宜戮在親不赦此令之行
有若皓日于戲群臣其覽之哉
  連珠三首          王粲
臣聞明主舉士不待近習(xí)圣君用人不拘毀譽故呂
尚一見而為師陳平烏集而為輔
臣聞記功忘過君臣之道也不念舊惡賢人之業(yè)也
是以齊用管仲而霸功立秦任孟明而晉恥雪
臣聞?wù)聱橂m材非六翮無以翔四海帝王雖賢非良
臣無以濟(jì)天下
  演連珠六首        晉陸機
臣聞任重于力才盡則困用廣其器應(yīng)博則兇是以
物勝權(quán)而衡殆形過鏡則照窮故明王程才以效業(yè)
貞臣底力而辭豐
臣聞世之所遺未為非寶主之所珍不必適治是以
俊乂之藪希蒙翹車之招金碧之□必辱鳳舉之使
臣聞祿放于寵非隆家之舉官私于親非興邦之選
是以三卿世及東國多衰弊之政五侯并軌西京有
陵夷之運
臣聞良宰謀朝不必借威貞臣衛(wèi)主修身則足是以
三晉之強屈于齊堂之俎千乘之勢弱于陽門之哭
臣聞音以比耳為美色以悅目為歡是以眾聽所傾
非假北里之操萬夫婉孌非俟西子之顏故圣人隨
世以擢佐明主因時而命官
臣聞目無常音之察耳無照景之神故在乎我者不
誅之于己存乎物者不求備于人
  賢良策           阮種
夫文武經(jīng)德所以成功丕業(yè)咸熙庶績者莫先于選
建明哲授方任能令才當(dāng)其官而功稱其職則萬機
咸理庶寮不曠書曰天工人其代之然則繼天理物
寧國安家非賢無以成也夫賢才之畜于國猶良工
之須利器巧匠之待繩墨也器用利則斷削易而材
不病繩墨設(shè)則曲直正而眾形得矣是以人主必勤
求賢而佚以任之也賢臣之于主進(jìn)則忠國愛人退
則砥節(jié)潔志營職不干私義出心必由公涂明度量
以呈其能審經(jīng)制以效其功此昔之圣王所以恭己
南面而化于陶鈞之上者以其所任之賢與所賢之
信也方今海內(nèi)之士皆傾望休光希心紫極唯明主
之所趣舍若開四聰之聽廣疇咨之求抽群英延俊
乂考工授職呈能制官朝無素餐之士如此化流罔
極樹功不朽矣
  連珠         南齊王儉
蓋聞王佐之才雖遠(yuǎn)豈必見采于當(dāng)世凌云之氣徒
盛無以自致于云間是故魏人指玉于外野和氏泣
血于荊山
  求才審官對       北齊樊遜
臣聞雕獸畫龍徒有風(fēng)云之勢金舟玉馬終無水陸
之功三駕禮賢將收實用一毛不拔復(fù)何足取以是
堯作虞賓遂全箕山之操周移商鼎不納孤竹之言
但處士盜名雖云久矣朝臣竊位蓋亦實多漢拜丞
相便有鍾鼓之妖魏用三公乃至孫權(quán)之笑故山林
之與朝廷得容非毀肥遁之與賓王□有優(yōu)劣至于
時非蹈海而曰羞作秦民事異出關(guān)而言恥從衛(wèi)亂
雖復(fù)星干帝座不易高尚之心月犯少微終存耿介
之志自我太岳之后克廣洪業(yè)禹至神宗舜格文祖
陛下受天明命光華日月爰自納麓乃格文祖儀天
地以設(shè)官象星辰而布職漢家神鳳□用紀(jì)年魏氏
青龍羞將改號上膺列宿咸是異人下法山川莫非
奇士所以畫堂甲觀修德日新廟鼎歌鍾王勛歲委
循名責(zé)實選眾舉能朝無銅臭之公世絕錢神之論
昔百里相秦名存雀箓簫張輔沛姓在河書今日公
卿抑亦天授與之為治何欲不遂未必稽首天師方
聞牧馬之術(shù)膝行山上始得治身之道但使帝德休
明自強不息甲夜觀書□日通奏周昌桀紂之論欣
然開納劉毅桓靈之比終自含弘高懸王爵唯能是
與管庫靡遺魚鹽畢錄無令桓譚非讖官止于郡丞
趙壹負(fù)才位終于計掾則天下宅心幽明知感歲精
仕漢風(fēng)伯朝周真人去而復(fù)歸臺星坼而還斂詩稱
多士易載群龍從此而言可以無愧
  擬連珠六首       北周庾信
蓋聞得賢斯在不藉揮鋒股肱良哉無論應(yīng)變是以
屈倪參乘諸侯解方城之圍干木為臣天下無西河
之戰(zhàn)
蓋聞邯鄲已危徒思馬服薊城去矣空用荊軻是以
竹杖扶危不能正武擔(dān)之石蘆灰縮水不能救宣房
之河
蓋聞十室之邑忠信在焉五步之內(nèi)芬芳可錄是以
日南枯蚌猶含明月之珠龍門死樹尚抱咸池之曲
蓋聞豫章七年斃于豐艸芳蘭九畹淪于幽谷是以
欲求其真晉陽有自理之蒿若賞其聲吳亭有已枯
之竹
蓋聞明鏡蒸食未為得所干將補履尤可傷嗟是以
氣足凌云不應(yīng)止為武騎才堪王佐不應(yīng)直放長沙
蓋聞卷箷不死誰必有心甘蕉自長故知無節(jié)是以
螺蚌得路恐異驪淵雀鼠同歸應(yīng)非丹穴
  晉文公守原議      唐柳宗元
晉文公既受原于王難其守問寺人勃鞮以趙衰
余謂守原政之大者也所以承天子樹霸功致命諸
侯不宜謀及媟近以忝王命而晉君擇大任不公議
于朝而私議于宮不博謀于卿相而獨謀于寺人雖
或衰之賢足以守國之政不為敗而賊賢失政之端
由是滋矣況當(dāng)其時不乏言議之臣乎狐偃為謀臣
先軫將中軍晉君疏而不咨外而不求乃卒定于內(nèi)
豎其可以為法乎且晉君將襲齊桓之業(yè)以翼天子
乃大志也然而齊桓任管仲以興進(jìn)豎刁以敗則獲
原啟疆適其始政所以觀視諸侯也而乃背其所以
興跡其所以敗然而能霸諸侯者以土則大以力則
強以義則天子之冊也誠畏之矣烏能得其心服哉
其后景監(jiān)得以相衛(wèi)鞅弘石得以殺望之誤之者晉
文公也嗚呼得賢臣以守大邑則問非失舉也蓋失
問也然猶羞當(dāng)時后代若此況于問與舉又兩失
者其何以救之哉余故著晉君之罪以附春秋許世
子止趙盾之義
  去佞策         白居易
臣聞昏明不并興邪正不兩廢蓋腎者進(jìn)則愚者退
矣曲者用則直者隱矣亦猶晝夜相代寒暑相推必
然之理也然則興盛之代非無小人小人之道消不
能見而為亂也昏衰之代非無君子君子之道消不
能出而為理也故殷紂之末三仁在朝虞舜之初四
兇在位雖仁在朝不能用之所以喪天下速于旋踵
也雖兇在位卒能去之所以理天下易于覆掌也用
舍興亡之驗唯明主能察焉然則歷代之主莫不知
邦以賢盛以愚衰君以諫安以佞危然則猶前車覆
而后車不誡者何也蓋常人之情悅其從命遜志者
惡其違己守道者又君子難進(jìn)而易退況惡之乎小
人易進(jìn)而難退況悅之乎是則常主之待君子也必
敬而□其遇小人也必輕而押押則恩易下及□則
情難上通是以面從者日親動則假武威而自負(fù)也
骨鯁者日□言則犯龍鱗而必死也故政令日以壞
邦家日以傾斯所以變盛為衰轉(zhuǎn)安為危者矣是以
明王知君子之守道也雖違于己引而進(jìn)之知小人
之徇惑也雖從于命推而遠(yuǎn)之知讜言之為良藥也
雖逆于耳恕而容之知佞言之為美疢也雖遜于心
忍而絕之故政令日以和邦家日以理斯所以變衰
為盛轉(zhuǎn)危為安者矣盛衰安危之效唯明王能鑒焉
  以賢為寶賦
以勖名霸道
邦家之托為韻
 謝觀
楚國之君賢人為寶彼則貴于無脛此為尊于有道
琢磨仁義而不緇不磷淬礪鋒铓而既堅既好皎皎
神爽棱棱貌清志一潔而靡垢行百□而逾精非暗
投以取誚不韞□以沽名廉謹(jǐn)在心命爵而蔑聞銅
臭文章滿腹擲地而自有金聲洞澈不欺光芒相燭
砥名而可尚礪節(jié)而自勖吐清詞之粲粲心水含珠
見正色之溫溫情田積玉言錯落而無玷性真明而
不瑕袖懷荊璞握有靈□以鑒奸察邪之煥爛比照
乘映廡之光華足可充盈軍國輝耀邦家何必積滿
堂以遞矜易連成而助詐一非克儉之教一損不貪
之化虞君受垂棘而滅齊國得孫生而霸徒美其色
映層闕光能耀夜殊不知寸陰逾尺璧之珍一經(jīng)奪
滿之價所以愛茲被褐重彼迷邦以清德之惟一
奚白璧之能雙況各藏器俟時見幾而作直若弦矢
穎如鋒鍔誠席珍之可任以柱石之有托以之綏撫
而上下康寧以之守御而內(nèi)外胥樂既三復(fù)之可驗
奚眾口之能鑠則知金玉為寶者德義之衰賢人為
寶者邦家之基國無日而無事賢無代而無之如此
則何必楚也獨二三子之可師
  任官惟賢才賦      宋范仲淹
官也者名器所守賢也者才謀不群當(dāng)建官而公共
惟任賢而職分大則論道經(jīng)邦帝賚之猷允著小則
陳力就列家食之嘆無聞王者臨萬邦之民列百揆
之職將致理而有成故掄材而不忒示以好爵惟皇
之士攸臻致于周行命世之才盡得始其精選不貳
明揚勿休察其言之所謂觀其行之所修茍進(jìn)者不
可不慎待用者予取予求勸農(nóng)勉人咸委循良之德
處煩理劇悉資浚哲之謀豈不以官人者一人之股
肱兆民之綱紀(jì)厥用也雖各司其局厥功也蓋同歸
于理非其人則貽民之憂得其人則致君之美是故
每孜孜于仄席憂在進(jìn)焉俾濟(jì)濟(jì)以盈庭野無遺矣
蓋以非賢不乂得士則昌度其才而后用授其政而
必當(dāng)上以見知人之道下以見稱職之方亦如大廈
構(gòu)成惟美材而是取良工制作得利器而允臧自然
讒邪知禁惟君子之是任政教昭宣致王業(yè)之不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