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朔部匯考
上古
黃帝軒轅氏初定正朔以建寅月為歲首
按史記五帝本紀(jì)不載 按宋書禮志軒轅氏以十
三月為正
少昊金天氏以建丑月為歲首
按史記五帝本紀(jì)不載 按宋書禮志少昊以十二
月為正
顓頊高陽氏以建子月為歲首
按史記五帝本紀(jì)不載 按宋書禮志高陽氏以十
一月為正薦玉以赤繒
帝嚳高辛氏以建寅月為歲首
按史記五帝本紀(jì)不載 按宋書禮志高辛氏以十
三月為正薦玉以白繒
陶唐氏
帝堯以建丑月為歲首
按史記五帝本紀(jì)不載 按宋書禮志唐以十二月
為正
有虞氏
帝舜以建子月為歲首
按史記五帝本紀(jì)不載 按宋書禮志虞以十一月
為正
夏后氏
夏以建寅月為歲首
按史記夏本紀(jì)不載 按宋書禮志夏以十三月為
正法物之始其色尚黑
按鄭樵通志帝禹受舜禪踐天子之位于安邑以建
寅之月為正月
商
商以建丑月為歲首
按史記殷本紀(jì)湯踐天子位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
會以晝
按宋書禮志殷以十二月為正法物之牙色上白
按汲冢周書商湯用師于夏除民之災(zāi)順天革命改
正朔變服殊號一文一質(zhì)示不相沿以建丑之月為
正
按大紀(jì)湯歸于亳踐天子位定都焉以斗杓建丑冬
十二月為歲首是謂地統(tǒng)以日中為朔改歲曰祀行
甲寅歷
周
周以建子月為歲首
按史記周本紀(jì)不載 按宋書禮志周以十一月為
正法物之萌其色尚赤
按冊府元龜武王踐天子位以建子之月為正
秦
秦以建亥月為歲首
按史記始皇帝本紀(jì)秦初并天下改年始朝賀皆自
十月朔
漢
高帝仍秦制以建亥月為歲首
按史記漢書高祖本紀(jì)不載 按史記封禪書高祖
初起禱豐枌榆社徇沛為沛公祠蚩尢釁鼓旗遂以
十月至灞上與諸侯平咸陽立為漢王因以十月為
年首
文帝十五年詔議改正朔
按漢書文帝本紀(jì)十五年春黃龍見于成紀(jì)上乃下
詔議郊祀公孫臣明服色
按史記封禪書孝文帝即位十三年魯人公孫臣上
書曰始秦得水德今漢受之推終始傳則漢當(dāng)土德
土德之應(yīng)黃龍見宜改正朔易服色色尚黃是時丞
相張蒼好律歷以為漢乃水德之始故河決金堤其
符也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內(nèi)赤與德相應(yīng)如公孫臣
言非也罷之后三歲黃龍見成紀(jì)文帝乃召公孫臣
拜為博士與諸生草改歷服色事
武帝太初元年始定以建寅月為歲首
按漢書武帝本紀(jì)太初元年夏五月正歷以正月為
歲首色上黃數(shù)用五定官名協(xié)音律
注
師古曰謂以建寅之月為正也未正歷之前謂
建亥之月為正今此言以正月為歲首者史追正
其月名張晏曰漢據(jù)土德土數(shù)五故用五謂印文
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
五字者以之足之
魏
文帝黃初元年詔正朔仍漢制
按魏志文帝本紀(jì)不載 按辛毗傳文帝踐祚毗遷
侍中賜爵關(guān)內(nèi)侯時議改正朔毗以魏氏遵舜禹之
統(tǒng)應(yīng)天順民至于湯武以戰(zhàn)伐定天下乃改正朔孔
子曰行夏之時左氏傳曰夏數(shù)為得天正何必期于
相反帝善而從之
按宋書禮志魏文帝雖受禪于漢而以夏數(shù)為得天
故黃初元年詔曰孔子稱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
之冕樂則韶舞此圣人集群代之美事為后王法制
也傳曰夏數(shù)為得天朕承唐虞之美至于正朔當(dāng)依
虞夏故事若殊徽號異器械制禮樂易服色用牲幣
自當(dāng)隨土德之?dāng)?shù)每四時之季月服黃十八日臘以
丑牲用白其飾節(jié)旄自當(dāng)赤但節(jié)幡黃耳其余郊祀
天地朝會四時之服宜如漢制宗廟所服一如周禮
尚書令桓階等奏據(jù)三正周復(fù)之義國家承漢氏人
正之后當(dāng)受之以地正犧牲宜用白今從漢十三月
正則犧牲不得獨(dú)改今新建皇統(tǒng)宜稽古典先代以
從天命而告朔犧牲壹皆不改非所以明革命之義
也詔曰服色如所奏其余宜如虞承唐但臘日用丑
耳此亦圣人之制也
明帝太和元年詔議改正朔
按魏志明帝本紀(jì)不載 按宋書禮志明帝即位便
有改正朔之意朝議多異同故持疑不決久乃下詔
曰黃初以來諸儒共論正朔或以改之為宜或以不
改為是意取駁異于今未決朕在東宮時聞之意常
以為夫子作春秋通三統(tǒng)為后王法正朔各從色不
同因襲自五帝三王以下或父子相繼同體異德或
納大麓受終文祖或?qū)じ筛陱奶煨姓D雖遭遇異時
步驟不同然未有不改正朔用服色表明文物以章
受命之符也由此言之何必以不改為是邪于是公
卿以下博議侍中高堂隆議曰按自古有文章以來
帝王之興受禪之與干戈皆改正朔所以明天道定
民心也易曰革元亨利貞有孚改命吉湯武革命應(yīng)
乎天從乎人其義曰水火更用事猶王者必改正朔
易服色也易通卦驗(yàn)曰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以應(yīng)
天地三氣三色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建皇授政
改朔初高陽氏以十一月為正薦玉以赤繒高辛氏
以十三月為正薦玉以白繒尚書傳曰舜定鐘石論
人聲乃及鳥獸咸變于前故定四時改堯正詩曰一
之日觱發(fā)二之日栗烈三之日于耜傳曰一之日周
正月二之日殷正月三之日夏正月詩推度災(zāi)曰如
有繼周而王者雖百世可知以前檢后文質(zhì)相因法
度相改三而復(fù)者正色也二而復(fù)者文質(zhì)也以前檢
后謂軒轅高辛夏后氏漢皆以十三月為正少昊有
唐有殷皆以十二月為正高陽有虞有周皆以十一
月為正后雖百世皆以前代三而復(fù)也禮大傳曰圣
人南面而治天下必正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
殊徽號樂稽曜嘉曰禹將受位天意大變迅風(fēng)雷雨
以明將去虞而適夏也是以舜禹雖繼平受禪猶制
禮樂改正朔以應(yīng)天從民夏以十三月為正法物之
始其色尚黑殷以十二月為正法物之牙其色尚白
周以十一月為正法物之萌其色尚赤能察其類能
正其本則岳瀆致云雨四時和五稼成麟鳳翔集春
秋十七年夏六月甲子朔日有蝕之傳曰當(dāng)夏四月
是謂孟夏春秋元命苞曰王者受命昭然明于天地
之理故必移居處更稱號改正朔易服色以明天命
圣人之寶質(zhì)文再而改窮則相承周則復(fù)始正朔改
則天命顯凡典籍所記不盡于此略舉大較亦足以
明也太尉司馬懿尚書仆射衛(wèi)臻尚書薛悌中書監(jiān)
劉放中書侍郎刁干博士秦靜趙怡中侯中詔季岐
以為宜改侍中繆襲散騎常侍王肅尚書郎魏衡太
子舍人黃闕以為不宜改
景初元年改建丑月為歲首
按魏志明帝本紀(jì)景初元年春正月壬辰山茌縣言
黃龍見于是有司奏以為魏得地統(tǒng)宜以建丑之月
為正三月定歷改年為孟夏四月服色尚黃犧牲用
白戎事乘黑首白馬建大赤之旗朝會建大白之旗
改太和歷曰景初歷其春夏秋冬孟仲季月雖與正
歲不同至于郊祀迎氣礿祀蒸嘗巡狩搜田分至啟
閉班宣時令中氣早晚敬授民事皆以正歲斗建為
歷數(shù)之序 按高堂隆傳明帝以隆為侍中時軍國
多事用法深重隆上疏曰夫拓跡垂統(tǒng)必俟圣明輔
世匡治亦須良佐用能庶績其凝而品物康乂也夫
移風(fēng)易俗宣明道化使四表同風(fēng)回首面內(nèi)德教光
熙九服慕義固非俗吏之所能也今有司務(wù)糾刑書
不本大道是以刑用而不措俗弊而不敦宜崇禮樂
班敘明堂修三雍大射養(yǎng)老營建郊廟尊儒士舉逸
民表章制度改正朔易服色布愷悌尚儉素然后備
禮封禪歸功天地使雅頌之聲盈于六合緝熙之化
混于后嗣斯蓋至治之美事不朽之貴業(yè)也然九域
之內(nèi)可揖讓而治尚何憂哉不正其本而救其末譬
猶棼絲非政理也可命群公卿士通儒造具其事以
為典式隆又以為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自
古帝王所以神明其政變民耳目故三春稱王明三
統(tǒng)也于是敷演舊章奏而改焉帝從其議改青龍五
年春三月為景初元年孟夏四月服色尚黃犧牲用
白從地正也
按宋書禮志青龍五年山茌縣言黃龍見帝乃詔三
公曰昔在庖犧繼天而王始據(jù)木德為群代首自茲
以降服物氏號開元著統(tǒng)者既膺受命歷數(shù)之期握
皇靈遷興之運(yùn)承天改物序其綱紀(jì)雖炎黃少昊顓
頊高辛唐虞夏后世系相襲同氣共祖猶豫昭顯所
受之運(yùn)著明天人去就之符無不改易制度更定禮
樂延群后班瑞信使之煥炳可述于后也至于正朔
之事當(dāng)明示變改以彰異代曷疑其不然哉文皇帝
踐祚之初庶事草創(chuàng)遂襲漢正不革其統(tǒng)朕在東宮
及臻在位每覽書籍之林總公卿之議夫言三統(tǒng)相
變者有明文云虞夏相因者無其言也歷志曰天統(tǒng)
之正在子物萌而赤地統(tǒng)之正在丑物化而白人統(tǒng)
之正在寅物成而黑但含生氣以微成著故太極運(yùn)
三辰五星于上元?dú)廪D(zhuǎn)三統(tǒng)五行于下登降周旋終
則又始言天地與人所以相通也仲尼以大圣之才
祖述堯舜范章文武制作春秋論究人事以貫百王
之則故于三微之月每月稱王以明三正迭相為首
夫祖述堯舜以論三正則其明義豈使近在殷周而
已乎朕以眇身繼承洪緒既不能紹上圣之遺風(fēng)揚(yáng)
先帝之休德又使王教之弛者不張帝典之闕者未
補(bǔ)亹亹之德不著亦惡可已乎今推三統(tǒng)之次魏得
地統(tǒng)當(dāng)以建丑之月為正考之群藝厥義彰矣改青
龍五年春三月為景初元年孟夏四月
景初三年正月齊王即皇帝位十二月詔仍以建寅
月為歲首
按魏志齊王本紀(jì)景初三年正月丁亥即皇帝位十
二月詔曰烈祖明皇帝以正月棄背天下臣子永惟
忌日之哀其復(fù)用夏正雖違先帝通三統(tǒng)之義斯亦
禮制所由變改也又夏正于數(shù)為得天正其以建寅
之月為正始元年正月以建丑月為后十二月 按
宋書禮志景初三年正月齊王即位是年十二月尚
書盧毓奏烈祖明皇帝以今年正月棄離萬國禮忌
日不樂甲乙之謂也烈祖明皇帝建丑之月棄天下
臣妾之情于此正日有甚甲乙今若以建丑正朝四
方會群臣設(shè)盛樂不合于禮博士樂祥議正日旦受
朝貢群臣奉贄后五日乃大宴會作樂太尉屬朱誕
議今因宜改之際還修舊則元首建寅于制為便大
將軍屬劉肇議宜過正一日乃朝賀大會明令天下
知崩亡之日不朝也詔曰省奏事五內(nèi)斷絕奈何奈
何烈祖明帝以正日棄天下每與皇太后念此日至
心有剝裂不可以此日朝群辟受慶賀也月二日會
又非故也聽當(dāng)還夏正月雖違先帝通三統(tǒng)之義斯
亦子孫哀慘永懷又夏正朔得天數(shù)者其以建寅之
月為歲首
晉
武帝泰始二年承魏制以建寅月為歲首
按晉書武帝本紀(jì)泰始二年九月戊戌有司奏大晉
繼三皇之蹤蹈舜禹之跡應(yīng)天順時受禪有魏宜一
用前代正朔服色皆如虞遵唐故事從之
北魏
道武帝天興元年詔仍以建寅月為歲首
按魏書道武帝本紀(jì)天興元年十有二月己丑帝臨
天文殿太尉司徒進(jìn)璽綬百官咸稱萬歲詔有司議
定行次尚書崔元伯等奏從土德服色尚黃數(shù)用五
未祖辰臘犧牲用白五郊立氣宣贊時令敬授民時
行夏之正
北周
孝閔帝受魏禪詔仍以建寅月為歲首
按周書孝閔帝本紀(jì)魏恭帝三年十二月庚子禪位
于帝百官奏議云帝王之興罔弗更正朔明受之于
天革民視聽也逮于尼父稽諸陰陽云行夏之時后
王所不易今魏歷告終周室受命以木承水實(shí)當(dāng)行
錄正用夏時式遵圣道惟文王誕元?dú)庵橛泻谒?br />之讖服色宜烏制曰可
唐
中宗嗣圣七年太后改建子月為歲首
即武后
天授元年
按唐書武后本紀(jì)天授元年正月庚辰大赦改元曰
載初以十一月為正月十二月為臘月來歲正月為
一月
按通鑒綱目
作嗣圣六年事
嗣圣十七年太后復(fù)唐正朔改一月為正月(
即武后久視元
年)
按唐書武后本紀(jì)久視元年十月甲寅復(fù)唐正月大
赦
按舊唐書武后本紀(jì)圣歷三年五月癸丑改元為久
視冬十月甲寅復(fù)唐正朔改一月為正月仍以為歲
首正月依舊為十一月大赦天下
肅宗上元二年復(fù)以建子月為歲首
按唐書肅宗本紀(jì)上元二年九月壬寅以十一月為
歲首月以斗所建辰為名
寶應(yīng)元年復(fù)以建寅月為歲首
按唐書肅宗本紀(jì)寶應(yīng)元年建巳月乙丑復(fù)以正月
為歲首建巳月為四月
后唐
明宗天成元年百官請改正朔詔仍唐制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jì)不載 按北夢瑣言莊宗晏
駕明宗皇帝為將相推舉霍彥威孔循上言唐運(yùn)以
衰請改國號明宗謂藩邸近侍曰何為改正朔左右
奏曰先帝以錫氏宗屬為唐雪冤繼昭宗皇帝后國
號唐今朝之舊人不欲殿下稱唐請更明號耳明宗
泣下曰吾十三事獻(xiàn)祖洎太祖至先帝冒刃血戰(zhàn)為
唐室雪冤身編宗屬武皇功業(yè)即吾功業(yè)也先帝天
下即吾天下也兄亡弟紹于義何嫌運(yùn)之衰隆吾當(dāng)
自受于是不改正朔人服帝之獨(dú)見
正朔部總論
書經(jīng)
商書伊訓(xùn)
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見
厥祖
蔡
傳
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一也元祀者太甲即位
之元年十二月者商以建丑為正故以十二月為
正也丑日也不系以朔者非朔日也三代雖正朔
不同然皆以寅月起數(shù)蓋朝覲會同頒歷授時則
以正朔行事至于紀(jì)月之?dāng)?shù)則皆以寅為首也或
曰孔氏言湯崩逾月太甲即位則十二月者湯崩
之年建子之月也豈改正朔而不改月數(shù)乎曰此
孔氏惑于序書之文也太甲繼仲壬之后服仲壬
之喪而孔氏曰湯崩奠殯而告固已誤矣至于改
正朔而不改月數(shù)則于經(jīng)史尢可考周建子矣而
詩言四月維夏六月徂暑則寅月起數(shù)周未嘗改
也秦建亥矣而史記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
臘曰嘉平夫臘必建丑月秦以亥正則臘為三月
云十二月者則寅月起數(shù)秦未嘗改也至三十七
年書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夢繼書
七月九月者知其以十月為正朔而寅月起數(shù)未
嘗改也且秦史制書謂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
夫秦繼周者也若改月數(shù)則周之十月為建酉月
矣安在其為建亥乎漢初史氏所書舊例也漢仍
秦正亦書曰元年冬十月則正朔改而月數(shù)不改
亦已明矣且經(jīng)曰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則以十二
月為正朔而改元何疑乎惟其以正朔行事也故
后乎此者復(fù)政厥辟亦以十二月朔奉嗣王歸于
亳蓋祠告復(fù)政皆重事也故皆以正朔行之孔氏
不得其說而意湯崩逾月太甲即位奠殯而告是
以崩年改元矣蘇氏曰崩年改元亂世事也不容
在伊尹而有之不可以不辨
周書泰誓上
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
蔡
傳
春者孟春建寅之月也按漢孔氏以春為建子
之月蓋謂三代改正朔必改月數(shù)改月數(shù)必以其
正為四時之首序言一月戊午既以一月為建子
之月而經(jīng)又系之以春故遂以建子之月為春夫
改正朔不改月數(shù)于太甲辨之詳矣而四時改易
尢為無藝冬不可以為春寒不可以為暖固不待
辨而明也或曰鄭氏箋詩維暮之春亦言周之季
春于夏為孟春曰此漢儒承襲之誤耳且臣工詩
言維暮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于皇來牟將受
厥明蓋言暮春則當(dāng)治其新畬矣今如何哉然牟
麥將熟可以受上帝之明賜夫牟麥將熟則建辰
之月夏正季春審矣鄭氏于詩且不得其義則其
考之固不審也不然則商以季冬為春周以仲冬
為春四時反逆皆不得其正豈三代圣人奉天之
政乎全問子丑寅之建正如何朱子曰此是三陽
之月若秦用建亥之月為正直是無謂大抵三代
更易須著如此更易一番
春秋四傳
隱公元年
春秋元年春王正月
疏
王者革前代馭天下必改正朔易服色以變?nèi)?br /> 視聽夏以建寅之月為正殷以建丑之月為正周
以建子之月為正三代異制正朔不同故禮記檀
弓云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唯時王所
建故以王字冠之言是今王之正月也王不在春
上者月改則春移春非王所改故王不先春王必
連月故王處春下周以建子為正則周之二月三
月皆是前世之正月也故于春每月書王王二月
者言是我王之二月乃殷之正月也王三月者言
是我王之三月乃夏之正月也既有正朔之異故
每月稱王以別之也全朱子曰孔子作春秋以天
時加王月以明上奉天時下正王朔之義而加春
于建子之月則行夏時之意亦在其中
公羊傳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
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
統(tǒng)也
注
天王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
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蟲莫不一一系于正
月故云政教之始
胡傳按左氏曰王周正月周人以建子為歲首則冬
十有一月是也前乎周者以丑為正其書始即位曰
惟元祀十有二月則知月不易也后乎周者以亥為
正其書始建國曰元年冬十月則知時不易也建子
非春亦明矣乃以夏時冠周月何哉圣人語顏回以
為邦則曰行夏之時作春秋以經(jīng)世則曰春王正月
此見諸行事之驗(yàn)也或曰非天子不議禮仲尼有圣
德無其位而改正朔可乎曰有是言也不曰春秋天
子之事乎以夏時冠月垂法后世以周正紀(jì)事示無
其位不敢自專也其旨微矣
大
全
可堂吳氏曰夏承唐虞皆以寅月為歲首而謂
之正月始春終冬四時具為一年商革夏命以丑
月為歲首仍謂之十二月而未嘗改月周革殷命
以子月為歲首不特改月而又改時以齊其年泰
誓云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武成云惟一月
壬辰旁死魄戊午師逾孟津春即一月一月即子
月也春秋所書之春即夏之仲冬正月即夏之十
一月也
周禮
春官
大史正歲年以序事頒之于官府及都鄙
訂
義
鄭諤曰周以建子為正而四時之事有用夏正
建寅者用建寅謂之歲用建子謂之年事有用建
寅者如正歲則讀法三歲大計(jì)群吏之治之類事
有用建子者如司稼以年之上下出斂法豐年則
公旬用三日之類大史正歲與年而次序其事頒
于官府都鄙使以次舉先后不失其序如月令所
建十二月之事是亦并與歲而皆正也 王東巖
曰愚案此以周人建子兼用夏正說極是爾雅云
周曰年夏曰歲經(jīng)所謂正月之吉者建子之正年
只讀法朝會等事用之而歲則便于事功然有合
用周時之正亦有合用前王之正不可不正之以
敘其事也豳風(fēng)七月一詩稱一之日二之日與夫
七月八月即此義孔子作春秋亦兩存之書四時
而兼月用時王之正則建子書四時而不月則行
夏之時而建寅如書二月無冰以夏正論之二月
春暖無冰亦是時之常不知此二月乃用周正夏
之十二月
孔叢子
雜訓(xùn)
縣子問子思曰顏回問為邦夫子曰行夏之時若是
殷周異正為非乎子思曰夏數(shù)得天堯舜之所同也
殷周之王征伐革命以應(yīng)乎天因改正朔若云天時
之改耳故不相因也夫受禪于人者則襲其統(tǒng)受命
于天者則革之所以神其事如天道之變?nèi)灰踩y(tǒng)
之義夏得其正是以夫子云
白虎通
三正
王者受命必改朔何明易姓示不相襲也明受之于
天不受之于人所以變易民心革其耳目以助化也
故喪服大傳曰王始起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
械別衣服也是以舜禹雖繼太平猶宜改以應(yīng)天王
者改作樂必得天應(yīng)而后作何重改制也春秋瑞應(yīng)
傳曰敬受瑞應(yīng)而王改正朔易服色易曰湯武革命
順乎天而應(yīng)乎民也文家先改正質(zhì)家先伐何改正
者文伐者質(zhì)文者先其文質(zhì)者先其質(zhì)正朔有三何
本天有三統(tǒng)謂三微之月也明王者當(dāng)奉順而承之
故受命各統(tǒng)一正也敬始重本也朔者蘇也革也言
萬物革更于是故統(tǒng)焉禮三正記曰正朔三而改文
質(zhì)再而復(fù)也三微者何謂也陽氣始施黃泉萬物動
微而未著也十一月之時陽氣始養(yǎng)根株黃泉之下
萬物皆赤赤者盛陽之氣也故周謂天正色尚赤也
十二月之時萬物始牙而白白者陰氣故殷為地正
色尚白也十三月之時萬物始達(dá)孚甲而出皆黑人
得加功故夏為人正色尚黑尚書大傳曰夏以孟春
月為正殷以季冬月為正周以仲冬月為正夏以十
三月為正色尚黑以平旦為朔殷以十二月為正色
尚白以雞鳴為朔周以十一月為正色尚赤以夜半
為朔不以二月后為正者萬物不齊莫適所統(tǒng)故必
以三微之月也三正之相承若順連環(huán)也孔子承周
之弊行夏之時知繼十一月正者當(dāng)用十三月也天
道左旋改正者右行何也改正者非改天道也但改
日月耳日月右行故改正亦右行也日尊于月不言
正日言正月何也積日成月物隨月而變故據(jù)物為
正也天質(zhì)地文質(zhì)者據(jù)質(zhì)文者據(jù)文周反統(tǒng)天正何
也質(zhì)文再而復(fù)正朔三而改三微質(zhì)文數(shù)不相配故
正不隨質(zhì)文也
蔡邕獨(dú)斷
三代正朔
三代建正之別名夏以十三月為正十寸為尺律中
大簇言萬物始簇而生故以為正也殷以十二月為
正九寸為尺律中大呂言陰氣大勝助黃鍾宣氣而
萬物生故以為正也周以十一月為正八寸為尺律
中黃鍾言陽氣踵黃泉而出故以為正也
鄭樵六經(jīng)奧論
正朔總論
或問三代之建子丑寅何也古今之歷皆建寅其朔
建子丑者商周二代耳然則湯武何以獨(dú)異之也曰
殷周之所以異其建者上以明歷數(shù)之歸己下以示
諸侯之從違也湯武革命而有天下三千國之多八
百國之眾其從我也吾不得而知之其違我也吾不
得而知之獨(dú)以正朔之異尚以承天命之歸己以示
人心之從違是故服則纘禹政則反商獨(dú)于正朔微
有更易爾初非各出其術(shù)以求異也然則何以謂古
之歷皆建寅也曰三皇之事吾不得而詳五帝以來
豈無可傳之政孟春正月朔旦立春會于天歷之營
室是顓帝之歷已建寅矣析因夷隩始以仲春終以
仲冬堯帝之歷又建寅矣舜之正月元日禹之正月
朔旦則無非建寅矣嘗觀豳風(fēng)七月之詩述公劉后
稷之事實(shí)當(dāng)虞夏之際其勸相農(nóng)事亦準(zhǔn)七月流火
之候此古歷建寅之明驗(yàn)也至湯建丑以首事復(fù)建
子以起數(shù)而歷元亦不以立春為節(jié)更以十一月朔
旦冬至為元周人因之而正朔與歷若與夏異矣然
商書曰元祀十有二月周禮曰正歲十有一月雖建
子丑以命月而占星定歷修祠舉事仍案夏時皆不
自用其制秦漢之建亥亦猶是也朝賀典禮皆首十
月至于太初首用夏正迄于今而不能易也新莽嘗
建丑矣曹魏明帝亦嘗建丑矣未幾而復(fù)建寅唐肅
宗亦嘗建子矣未幾而復(fù)建寅豈湯武能易之后人
獨(dú)不可得而易之邪以湯武易之為是邪胡為不能
以傳遠(yuǎn)以湯武易之為非邪胡為亦可行之一代而
遂止也蓋嘗論之編年始于春秋改元始于秦惠文
君紀(jì)年始于漢之武帝自武帝立年號以紀(jì)元改秦
正而用夏吾知千萬世而下湯武復(fù)興不能易也何
者漢非用夏也蓋用古歷也殷周未有改元之法此
子丑之所由建武帝易之而為年號有年號以明歷
數(shù)之歸己以示天下之從違雖易代之法不過如此
又何必復(fù)建子建丑以為贅乎此新莽曹魏唐肅宗
所以隨改而隨廢也吁孰謂武帝之智猶有殷周之
所不逮者哉
朱子全書
語類
問古者改正朔如以建子月為歲首則謂之正月抑
只謂之十一月曰此亦不可考如詩之月數(shù)即今之
月孟子七八月之間旱乃今之五六月十一月徒杠
成十二月輿梁成乃今之九十月國語夏令曰九月
成杠十月成梁即孟子之十一月十二月若以為改
月則與孟子春秋相合而與詩書不相合若以為不
改月則與詩書相合而與孟子春秋不相合如秦元
年以十月為首末又有正月又似不改月
某親見文定公家說文定春秋說夫子以夏時冠月
以周正紀(jì)事謂如公即位依舊是十一月只是孔子
改正作春正月某便不敢信恁地時二百四十二年
夫子只證得個行夏之時四個字據(jù)今周禮有正月
有正歲則周實(shí)是元改作春正月夫子所謂行夏之
時只是為他不順欲改從建寅
與張敬夫書
春秋正朔事比以書考之凡書月皆不著時疑古史
記事例只如此至孔子作春秋然后以天時加王月
以明上奉天時下正王朔之義而加春于建子之月
則行夏時之意亦在其中觀伊川先生劉質(zhì)夫之意
似是如此但春秋兩字乃魯史之舊名又似有所未
通幸更與晦叔訂之以見教也
答吳晦叔書
春秋書正據(jù)伊川說則只是周正建子之月但非春
而書春則夫子有行夏時之意而假天時以立義耳
文定引商書十有二月漢史冬十月為證以明周不
改月此固然矣然以孟子考之則七八月乃建午建
未之月暑雨苗長之時而十一月十二月乃建戌建
亥之月將寒成梁之候又似并改月號此又何耶或
是當(dāng)時二者并行唯人所用但春秋既是國史則必
用時王之正其比商書不同者蓋后世之彌文而秦
漢直稱十月者則其制度之闊略耳愚意如此未知
是否
又
前書所諭周正之說終未穩(wěn)當(dāng)孟子所謂七八月乃
今之五六月所謂十一月十二月乃今之九月十月
是周人固已改月矣但天時則不可改故書云秋大
熟未獲此即止是今時之秋蓋非酉戌之月則未有
以見夫歲之大熟而未獲也以此考之今春秋月數(shù)
乃魯史之舊文而四時之序則孔子之微意伊川所
謂假天時以立義者正謂此也若謂周人初不改月
則未有明據(jù)故文定只以商秦二事為證以彼之博
洽精勤所取猶止于此則無他可考必矣今乃欲以
十月隕霜之異證之恐未足以為不改月之驗(yàn)也蓋
隕霜在今之十月則不足怪在周之十月則為異矣
又何必史書八月然后為異哉況魯史不傳無以必
知其然不若只以孟子尚書為據(jù)之明且審也若尚
有疑則不若且闕之之為愈不必強(qiáng)為之說矣
答林擇之書
三代正朔以元祀十有二月考之則商人但以建丑
之月為歲首而不改月號以孟子七八月十一月十
二月之說考之則周人以建子之月為正月而不改
時以書一月戊午厥四月哉生明之類考之則古史
例不書時以程子假天時以立義之云考之則是夫
子作春秋時特加此四字以系年見行夏時之意若
如胡傳之說則是周亦未嘗改月而孔子特以夏正
建寅之月為歲首月下所書之事卻是周正建子月
事自是之后月與事常相差兩月恐圣人制作之意
不如是之紛更煩擾其所制作亦不如是之錯亂無
章也愚見如此而考之劉質(zhì)夫說亦云先書春王正
月而后書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皆天理也似亦以春
字為夫子所加但魯史本謂之春秋則又似元有此
字而杜元凱左傳后序載汲冢竹書乃晉國之史卻
以夏正建寅之月為歲首則又似胡氏之說可為據(jù)
此間無竹書煩為見拙齋扣之或有此書借錄一兩
年示及幸甚幸甚又漢書元年冬十月注家以為武
帝改用夏時之后史官追正其事亦未知是否此亦
更煩子細(xì)詢考也
魏了翁正朔考
七月陳王業(yè)也
七月之詩大概述天時以勤民事也先儒謂七月一
詩皆以夏正為斷愚則曰非特七月一詩也凡詩篇
如正月四月六月十月之交皆夏正也然則商正建
丑周正建子者非改正朔歟曰改正朔矣不改月次
也正朔之改示一代之興各有所尚也月次之不可
改四時之序不可紊也茍紊之則時令乖張民聽疑
惑雖耕耘斂藏亦將失其候堯典所謂欽若昊天敬
授人時者萬世不可易也若夫正朔迭尚不過以新
民視聽如大朝會大典禮尊用此日名曰歲首太史
公所謂朝以十月者是其例也世儒遂謂商周既改
正朔則并其余月次亦應(yīng)遞改噫為此說者臆度之
過也臨卦所謂八月者指觀而言也臨觀反對故圣
人預(yù)以為戒觀之為卦其畫四陰其辰在酉曉然夏
之八月也而何氏以為周八月屬未之遁孔氏以為
商八月屬申之否夫文王周孔簡易以從夏正而何
氏孔氏反崎嶇以求合商周之正不亦異乎故曰凡
謂改正朔而并其月遞改者皆臆說也書伊訓(xùn)元祀
十有二月乙丑奉嗣王祗見厥祖太甲三祀十有二
月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夫奉嗣王初見厥祖
重事也故以改元之歲首以冕服奉嗣王歸亳亦重
事也故以三祀之歲首然而仍稱十有二月則是殷
人未嘗改十二月為正月也孔氏以商正解之不通
則乃曲為之說曰此湯崩逾月太甲即位而奠告也
考之孟子外丙二年仲壬四年然后繼以太甲則太
甲乃湯之孫所謂祗見厥祖者是矣非嗣湯而立也
假使太甲嗣湯而立亦安肯逾月而遽改稱元年邪
故曰凡謂改正朔而并其月遞改者皆臆說也詩篇
如正月曰正月繁霜四月曰四月維夏六月曰六月
棲棲此為夏正無疑雖欲曲說不可得也雖有曲說
不足惑也至十月之交鄭氏則釋之曰此夏之八月
也夫十月之交則十一月矣是周人朔月也故曰朔
日辛卯正朔日食古人所忌故曰亦孔之丑不然八
月日食何足以言甚丑也以是證之則周人以十一
月為朔月未嘗改為正月也又七月之詩之五章自
五月數(shù)至十月而繼之曰曰為改歲是以十一月為
歲首而未嘗改之為正月又一證也故曰凡謂改正
朔而并其月遞改者皆臆說也周官凌人十有二月
斬冰與月令季冬之月命取冰相合則不惟時皆夏
正而月亦皆夏正矣而正月之吉始和懸法觀象鄭
氏強(qiáng)解之曰周正月也夫以夏正言之建寅之月也
三陽既交斯謂之和若指為周正則建子之月矣時
方寒冬安得謂之和邪又黨正四時之孟月吉日則
屬民而讀法夫言孟月則夏正建寅之月非周正建
子之月也明矣故曰凡謂改正朔而并其月次遞改
者皆臆說也春秋所書時皆夏時也月皆孟月也雖
左氏傳亦然隱三年傳曰夏四月鄭祭足帥師取周
之麥秋又取周之禾其為夏正明白如此杜氏以周
正解之曰四月今之二月也秋今之夏也麥禾皆未
熟取者蓋蹂踐之夫左氏祇曰麥禾而杜謂之未熟
左氏直謂之取而杜謂之蹂踐幾于迂疏可笑良由
曲泥周正有所不通故遷就其辭以至于此故曰凡
謂改正朔而并其月遞改者皆臆說也或曰漢晉唐
諸儒以三正說六經(jīng)豈鑿空駕說之哉曰亦必有一
二疑似以啟之如春無冰冬大無麥禾之類皆其藉
口者也然疑似者一二爾明白者十百也以疑似蓋
明白以一二勝十百豈非惑與夫有一二之明白猶
將勝十百之疑似今乃反是又豈非大惑與噫六經(jīng)
不幸而經(jīng)秦火幸而賴諸儒之補(bǔ)綴也然而使學(xué)者
得見秦灰之殘編斷簡當(dāng)反無惑惟其出于諸儒之
補(bǔ)綴也是以惑學(xué)者滋甚蓋不知其幾事不特如改
正朔之一端而已也亦幸而改正朔之事證驗(yàn)尚多
可以是正不然又烏睹其真邪
夫既因七月之詩而考六經(jīng)所書之月皆夏正矣六
經(jīng)之外先秦他古書及秦漢以后正史凡所書月亦
皆夏正也呂氏月令或以為周公作是與否固未可
知然其所言時令則夏時也岐伯素問伊川以為戰(zhàn)
國間人所作是與否固未可知然其所言月候則更
月也竹書紀(jì)年傳謂晉太康初汲人得之魏冢是與
否固未可知然其言三代之正月則皆建寅也由是
觀之先秦古書所紀(jì)之月則皆夏正也秦正建亥漢
仍秦舊太史公作史記書十月于每年之首班固作
漢紀(jì)書秋九月于每年之終所謂春正月者自在年
中不改稱謂至武帝太初元年正歷法以正月為歲
首明年所書始以春正月起之而以冬十二月終之
是后惟魏明帝用景初歷嘗以建丑為正并改三月
為孟夏余皆遞改然而郊祀搜狩頒宣時令則復(fù)以
寅為正二者交互徒惑民聽行之未幾復(fù)用夏正又
其后惟唐武氏改年曰載以十一月為正月以十二
月為臘月然復(fù)以正月為春一月自二月以后不能
易其次也由是觀之秦漢以后凡正史所書之月則
皆夏正也或曰孟子之書亦先秦書也其言七八月
之間旱趙岐以為此周七八月夏之五六月以苗槁
證之宜若可信愚則應(yīng)之曰泛言苗槁耳既不可以
為夏之七八月亦何以證其為周之七八月邪孟子
又言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直謂仲冬以
后農(nóng)隙之余可治橋梁以利民涉而趙氏泥于周正
謂夏之九月十月也亦可信乎或者又曰劉歆以三
代之正作三統(tǒng)歷述此亦正史所載也何以謂之皆
夏正邪愚則應(yīng)之曰劉歆漢儒也與孔安國蓋遞相
祖述者自是歷家從而和之又豈足為確論乎且不
信圣經(jīng)而信歷述復(fù)以歷述而伸傳注是皆學(xué)者厭
平實(shí)而喜奇夸之過也必有務(wù)平實(shí)而后可與論古
事而學(xué)古道也
或者問曰六經(jīng)子傳及先秦他古書與歷代正史所
書之月皆為夏正亦既白矣然姚大老辨三代秦漢
置正博引經(jīng)傳以為皆用夏時而平庵項(xiàng)氏獨(dú)以為
春秋自是孔子之書非即周王所用此一說也胡文
定經(jīng)解謂以夏時冠周月是圣人垂法后世之意此
又一說也陳止齊后傳謂以夏時冠周月自是魯史
之舊夫子因之每孟月書時以見魯史每正月書王
以存周正蓋尊周而罪魯也此又一說也三家者之
言何如曰三家者皆近世博雅大儒也特其立說猶
未免牽于傳注故雖卓然有見于始然卒不能不自
變于其后者也孔子之春秋即魯國之史記也魯史
之時月即周家之紀(jì)歷也夏周之歲首雖殊夏周之
時令則一安得孔子所書與周王所用不同邪項(xiàng)氏
固嘗謂周歷本稱決無改月之理其說卓然當(dāng)于理
矣而末乃謂春秋四時十二月恐皆夫子革之以為
萬世法是則惑也是豈非牽于傳注雖卓然有見于
其始而卒不能不自變于其后邪顏淵問為邦子曰
行夏之時言正朔惟夏得其正也胡氏乃謂夫子以
夏時冠周月信斯言也是春秋所書春正月者乃今
之冬十一月也秋七月者乃今之夏五月也以冬為
春以夏為秋雖甚愚者猶不為曾謂圣人而為之乎
傳之當(dāng)時猶且不可尚可為萬世法乎胡氏固嘗有
言曰周人以子為歲首則冬十一月也前乎周者以
丑為正其書始即位曰惟元祀十有二月則知月不
易也后乎周者以亥為正其書始建國曰元年冬十
月則知時不易也其說卓然當(dāng)于理矣而末乃謂夫
子作春秋是天子之事可以改正朔故以夏時冠月
又以夫子無其位不敢自專故以周正紀(jì)事是則大
惑也是豈非牽于傳注雖卓然有見于其始而卒不
能不變于其后耶至陳氏謂魯史舊以夏時冠周月
夫子仍之此說似勝然于胡氏之說特添一轉(zhuǎn)語爾
事不如此亦祇費(fèi)詞假使周人改朔并移月次則天
王在上魯人安敢自以夏時冠周月乎如此是不奉
天子正朔也又豈有魯奉天子正朔而史官紀(jì)事私
以夏時冠周月乎如此則是無故而陷其君于僭逆
也假使魯史官無識以是紀(jì)事吾夫子修之肯仍其
僭謬乎陳氏固嘗謂凡西周之史言時皆夏時也于
是援周官季春出火非周正月季秋納火非周九月
以為證據(jù)其說卓然當(dāng)于理矣而末乃謂西周之史
言月皆周月也于是曲借康誥三月不言春畢命六
月不言夏以為證據(jù)至泰誓十有三年春一月于己
說有礙則反指為誤是則惑也是豈非牽于傳注
雖卓然有見于其始而卒不能不變于其后邪嗚呼
自傳注之學(xué)興也各以三統(tǒng)解經(jīng)不特何氏之于易
孔氏之于書鄭氏之于毛詩周官杜氏之于春秋左
氏而已也然而此五六人者古博雅大儒也三統(tǒng)之
外不可廢也至于春秋一經(jīng)以周正解之者則滔滔
皆是又豈特胡陳項(xiàng)三家而已也
荊川稗編
趙汸熊朋來周正考
春秋雖修史為經(jīng)猶存其大體謂始年為元年歲首
為春一月為正月加王于正皆從史文傳獨(dú)釋王正
月者見國史所書乃時王正朔月為周月則時亦周
時孔氏謂月改則春移是也后于僖公五年春記正
月辛亥朔日南至昭十七年夏六月記太史曰在此
月也日過分而未至當(dāng)夏四月是謂孟夏又記梓慎
曰火出于夏為三月于商為四月于周為五月皆以
周人改時改月春夏秋冬之序則循周正分至啟閉
之候則仍夏時其經(jīng)書冬十月雨雪春正月無冰及
冬十月隕霜?dú)⑤闹惤詾橛洖?zāi)可知矣汲冢竹書
有周月解亦曰夏數(shù)得天百王所同商以建丑為正
亦越我周作正以垂三統(tǒng)至于敬授民時巡守?zé)A享
猶用夏焉其言損益之意甚明經(jīng)書冬烝春狩夏搜
以此蓋三正之義備矣而近代說者往往不然夫以
左氏去圣人未遠(yuǎn)終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以及戰(zhàn)國
之際中國無改物之變魯未滅亡傳于當(dāng)時正朔豈
容有差而猶或有為異論者何也蓋嘗考之曰殷周
不改月者據(jù)商書言元祀十有二月而秦人以十月
為歲首曰夏時冠周月者則疑建子非春而孔子嘗
欲行夏之時也按太史公記三代革命于殷曰改正
朔于周曰制正朔于秦曰改年始蓋正謂正月朔謂
月朔何氏公羊注曰夏以斗建寅之月為正平旦為
朔殷以斗建丑之月為正雞鳴為朔周以斗建子之
月為正夜半為朔是也殷周即所改之月為歲首故
曰改正朔曰制正朔秦即十月為歲首而別用夏時
數(shù)月故曰改年始其言之已詳漢書律歷志據(jù)三統(tǒng)
歷商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即書伊訓(xùn)篇太甲元年
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祠于先王以冬至越茀行事
其所引書辭有序皆與偽孔氏書伊訓(xùn)篇語意不合
且言日不言朔又不言即位則事在即位后矣凡新
君即位必先朝廟見祖而后正君臣之禮今即位后
未逾月復(fù)祠于先王以嗣王見祖此何禮也暨三祀
十有二月朔奉嗣王歸于亳是日宜見祖而不見又
何也所謂古文尚書者掇拾傅會不合不經(jīng)蓋如此
說者乃欲按之以證殷周不改月可乎又言后九十
五歲十二月甲申朔旦冬至無余分春秋歷周文王
四十二年十二月丁丑朔旦冬至后八歲為武王伐
紂克殷之歲二月己丑晦大寒閏月庚寅朔三月二
日庚申驚蟄周公攝政五年正月丁巳朔旦冬至禮
記孟獻(xiàn)子亦曰正月日至七月日至其說皆與傳合
夫冬至在商之十二月在周之正月大寒在周之二
月驚蟄在三月夏至在七月而太初歷其在立冬小
雪則曰于夏為十月商為十一月周為十二月唐人
大衍歷追筭春秋冬至亦皆在正月孰謂殷周不改
月乎陳寵曰陽氣始萌有蘭射干蕓荔之應(yīng)天以為
正周以為春陽氣上通雉雊雞乳地以為正殷以為
春陽氣已至天地已交萬物皆正蟄蟲始振人以為
正夏以為春蓋天施于子地化于丑人生于寅三陽
雖有微著三正皆可言春此亦歷家相承之說所謂
夏數(shù)得天以其最適四時之中爾孰謂建子非春乎
乃若夫子答顏?zhàn)訛榘钪畣杽t與作春秋事異蓋春
秋即當(dāng)代之書以治當(dāng)代之臣子不當(dāng)易周時以惑
民聽為邦為后王立法故舉四代禮樂而酌其中夫
固各有攸當(dāng)也如使周不改時則何必曰行夏之時
使夫子果欲用夏變周則亦何以責(zé)諸侯之無王議
桓文而斥吳楚哉何氏哀十四年傳注曰河陽冬言
狩獲麟春言狩者蓋據(jù)魯變周之春以為冬去周之
正而行夏之時以行夏之時說春秋蓋昉于此然何
氏固以建子為周之春但疑春不當(dāng)言狩而妄為之
辭至程子門人劉質(zhì)夫則曰周正月非春也假天時
以立義爾則遂疑建子不當(dāng)言春此夏時冠周月之
說所從出也先儒見孟子謂春秋天子之事而述作
之旨無傳惟斟酌四代禮樂為百王大法遂以為作
春秋本意在此故番陽吳仲迂曰若從胡傳則是周
本行夏時而以子月為冬孔子反不行夏時而以子
月為春矣何氏之失又異于此故朱子以謂恐圣人
制作不如是之紛更煩擾錯亂無章也薛氏又謂魯
歷改冬為春而陳氏用其說于后傳曰以夏時冠周
月魯史也是蓋知春秋改周時為不順而又移其過
于魯爾然謂魯有歷實(shí)劉歆之誤按律歷志言劉向
所總有黃帝顓頊夏殷周及魯歷為六歷自周昭王
以下無世次故據(jù)周公伯禽以下為紀(jì)自煬公至愍
公冬至殷歷每后一日則由歷家假魯君世次逆推
周正交朔之合否因號魯歷非魯人所自為明矣宋
書禮志又言六律皆無推日食法但有考課疏密而
已是豈當(dāng)代所嘗用者哉劉歆惑于襄哀傳文遂謂
魯有司歷而杜氏因之謬矣然說者亦是病夏時周
月不當(dāng)并存故直謂春秋以夏正數(shù)月又疑若是則
古者大事必在歲首隱公不當(dāng)以寅月即位其進(jìn)退
無據(jù)如此固不足深辨而或者猶以為千古不決之
疑則以詩書周禮論語孟子所言時月不能皆合故
也夫三正通于民俗久矣春秋本侯國史記書王正
以表大順與頒朔告朔為一體其所書事有當(dāng)系月
者有當(dāng)系時者與他經(jīng)不同詩本歌謠又多言民事
故或用夏正以便文通俗書乃王朝史官記言之體
或書月則不書時或書時則不書月況偽孔注二十
五篇決非真古書其有合有否皆不可論于春秋周
禮所書正月正歲皆夏正也諸官制職掌實(shí)循二代
而損益之其著時月者又多民事與巡守?zé)A享自夏
者同故仍夏時以存故典見因革蓋非赴告策書定
為一代之制者皆得通言之則又不可論于春秋矣
若論語言莫春亦如詩書言春夏皆通民俗之恒辭
也不可據(jù)以為周不改時孟子言七八月之間旱十
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在左傳后則周改月猶
自若竹書又記晉曲沃莊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魯隱
公之元年正月也竹書乃后人用夏正追錄舊史故
與春秋不同然亦未嘗輒以夏正亂春秋之時月也
蓋殷周改時月與所損益只是一理如尚齒之由貴
德而貴富而貴親親迎之由庭而堂而戶大事之由
昏而日中而日入之類皆是迭進(jìn)法所以順天道通
世變在當(dāng)時自不為異故孔子以為百世可知非徒
曰以易人之觀聽而已彼秦人以三代為不足法既
不足以知之而后之蔽于今而不知古者亦不足以
言之也自啖趙而后學(xué)者往往習(xí)攻左氏而王周正
月為甚以其尢害于經(jīng)特詳著焉
熊朋來曰孔子所謂行夏之時見于答顏淵問為邦
者然也至于因魯史作春秋乃當(dāng)時諸侯奉時王正
朔以為國史所書之月為周正所書之時亦周正經(jīng)
傳日月自可互證而儒者猶欲執(zhí)夏時之說以棄之
譬如孔子言車豈必止言殷輅哉小戴記孟獻(xiàn)子之
言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
事于祖此言冬至在周正之春正月而夏至在周正
之秋七月明堂位所言孟春即建子月所言季夏六
月即建巳月禮記尚然況春秋乎證于左傳可見已
若拘夏時周正之說則正月二月須書冬而三月乃
可書春爾且如桓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周人用仲
冬狩田此以春正月書之即建子之月書春也哀十
四年春西狩亦以周正之春行中冬之狩經(jīng)十四年
春正月無冰若夏正春正則解凍矣惟建子之月無
冰故紀(jì)異而書成元年春二月無冰襄二十八年春
無冰皆可為證定元年冬十月隕霜?dú)⑤拇讼恼?br />八月而書冬也若建亥之月則隕霜不為異而亦無
菽矣大抵周人雖以夏時□行豳詩周禮則然惟春
秋魯史專主周正陽生于子即為春陰生于午即為
秋學(xué)者惑夏時之說謂至朔同日僅見于傳而經(jīng)無
有也不思經(jīng)傳所書月日參考相同試以僖五年經(jīng)
傳言之正月辛亥至朔月日左氏欲以見分至之例
故書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自正月以后日月可
證者經(jīng)書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傳書八月甲午晉
侯圍上陽又書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以六十甲
子數(shù)之自隔年十二月戊申晉有申生之事越三月
即正月辛亥朔魯閏晉難必在正月故經(jīng)以春書也
是年歲在丙寅正月辛亥朔大二月辛巳朔大三月
辛亥朔小四月庚辰朔大五月庚戌朔小六月己卯
朔大七月己酉朔小八月戊寅朔大九月戊申朔小
十月丁丑朔大十一月丁未朔小十二月丙子朔大
閏十二月丙午朔小以八月戊寅朔至甲午晉圍上
陽八月十七日也由八月甲午數(shù)至九月朔正得戊
申由九月戊申朔至十二月朔除兩小月該八十八
日故以十二月朔得丙子其言丙子旦日在尾以冬
十二月而日在尾此時尾度多在卯且后逼閏月宜
其尚以建戌中氣而合朔于卯之尾宿所謂九月十
月之交者以夏正言之所謂冬十二月者以周正書
之以經(jīng)傳月日參考可無疑矣或謂昭二十年己卯
傳亦書春王二月己丑朔日南至自僖五年至朔同
日為始數(shù)至此年得第七章本注以為失閏按本年
十一月乙酉朔故經(jīng)于此月有辛卯乃初七日也閏
當(dāng)在隔年十二月而在是年八月則正月至七月皆
以失閏而差一月二十一年庚辰經(jīng)書秋七月壬午
朔日有食之自二月己丑朔數(shù)至次年七月壬午中
間為己丑者退小盡八個月自壬午去己丑恰退八
日經(jīng)傳正是相同觀僖五年左氏南至之書即孟獻(xiàn)
子所謂正月日至也觀昭二十一年梓慎日食以對
孟獻(xiàn)子所謂七月日至也冬日至而傳稱春正月夏
日至而經(jīng)書秋七月則春秋所書時月皆用周正明
甚
史伯璇三正說
書伊訓(xùn)篇元祀十有二月太甲篇三祀十有二月蔡
氏傳謂三代雖正朔不同然皆以寅月起數(shù)十二月
者商以建丑之月為正故以十二月為正也
按月數(shù)之說朱子以為改蔡氏以為不改然以詩七
月篇考之則凡七月九月之類是自寅月數(shù)起夏正
也觀于流火授衣之言可見矣凡一之日二之日之
類是自子月起數(shù)蓋周之先公已用此紀(jì)候故周有
天下遂定為一代之正朔也以觱發(fā)栗烈之氣候驗(yàn)
之可見矣夏正周正同見一詩之中可見月數(shù)之未
嘗不改矣蔡氏不改之說恐不如朱子之的當(dāng)近代
唯陳定宇張敷言之論最為分曉故備其說于后以
俟知者之折衷焉
陳定宇曰愚按蔡氏主不改月之說遂謂并不改時
殊不知月數(shù)于周而改春隨正而易證以春秋左傳
孟子后漢書陳寵傳極為明著成十年六月丙午晉
侯使甸人獻(xiàn)麥六月乃夏四月也僖五年十二月丙
子朔晉滅虢先是卜偃言克虢之期其九月十月之
交乎丙子朔必是時也偃以夏正言而春秋以周正
書可見十二月丙子為夏十月也僖五年春王正月
辛亥朔日南至王正月冬至豈非夏十一月乎經(jīng)有
只書時者僖十年冬大雨雪蓋以酉戌為冬也使夏
時之冬而大雪何足以為異而記之襄二十八年春
無冰蓋以子丑月為春也使夏之春而無冰何足以
為異而記之春秋祥瑞不錄災(zāi)異乃載惟夏時八九
月而大雪不當(dāng)嚴(yán)寒而嚴(yán)寒夏時十一月十二月而
無冰當(dāng)嚴(yán)寒而不嚴(yán)寒故異而書之耳春搜夏苗秋
狝冬狩四時田獵定名也桓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
杜氏注曰冬獵曰狩周之春夏之冬也魯雖按夏時
之冬而于子月行冬田之狩夫子只書曰春狩于郎
此所謂春非周之春而何哀十四年春西狩護(hù)麟亦
然定十三年夏大搜于比蒲魯雖按夏時之春于卯
辰之月乃春田之搜夫子只書曰夏搜于比蒲此所
謂夏非周之夏而何次年又書五月大搜于比蒲亦
然也陳寵傳尢明白曰天以為正周以為春注云今
十一月也地以為正殷以為春注云今十二月也人
以為正夏以為春注云今正月也孟子七八月之間
旱等不待多言而明是三代之正子丑寅三陽月皆
可以春言也胡氏春秋傳不敢謂王正月為非子月
而于春王正月之春字謂以夏時冠周月皆考之不
審安有隔兩月而以夏時冠周月之理但得四時之
正適冬寒春暖之宜則惟夏時為然夫子欲行夏時
蓋答顏?zhàn)邮沟脼榘顒t宜如此耳豈可但知有夏時
之春而不知商正周正之春乎一陽二陽三陽之月
皆可為春故三代迭用之以為歲首以一日論子時
既可為次日子月豈不可為次年觀此則三代皆不
改月數(shù)與冬不可為春之說陷于一偏明矣
按陳氏此說援引的當(dāng)已無可議但商書再言十有
二月正是蔡氏主意立說之張本陳氏既不曰于彼
處辨之及至此處辨論又無一言及彼豈偶未之思
耶抑未得其說故遂不敢牽動之耶惟張敷言之說
可以補(bǔ)陳氏之缺今存于后
張敷言改月數(shù)議曰或謂三代改正朔無異議月數(shù)
之改諸儒議論不一學(xué)者病焉亦嘗考之乎曰夏商
之制世遠(yuǎn)無文不可深究周制尚可得而言之謂不
改可乎曰可何以征之四月維夏六月徂暑周詩甚
明謂之改可乎曰可何以征之孟子七八月之間旱
春秋正月日南至二月無冰之類是也然則無定論
乎曰有間者伏讀春秋至春王正月竊有疑焉夫正
月固王之正月如后世史書書正月即時王之正月
也何假稱王竊意必其別有所謂正月者故稱王以
別之及讀僖公五年晉獻(xiàn)公伐虢以克敵之期問于
卜偃答以九月十月之交考之童謠星象之驗(yàn)皆是
夏正十月而其傳乃書在十二月其改月明矣又襄
公三十年絳縣老人自實(shí)其年稱臣生之歲正月甲
子朔于今四百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三之一所稱正
月亦是夏正寅月孔疏甚明文多不載考之老人所
歷正七十三年二萬六千六百六十六日當(dāng)盡丑月
癸未其傳乃書在二月其改月又明矣然卜偃老人
并是周人一則對君一則對執(zhí)政大夫其歲月又二
事中之切用非若他事泛言日月何故舍時王之正
月月數(shù)而言夏正哉聽之者亦何故都不致詰即知
為寅月起數(shù)哉因是而知周之正朔月數(shù)皆改必其
朝覲聘問頒朔授時凡筆之于史冊者即用時王正
月月數(shù)其民俗歲時相語之話言則皆以寅月起數(shù)
如后世者自若也而春秋書王正月以別民俗為無
疑周人之詩孟子之書亦各有所取也不然諸儒之
論各執(zhí)所見主改者遇不改之文則沒而不書主不
改者遇改月之義則諱而不錄終不能曉然相通以
祛學(xué)者之惑曰周以子月為正為一月信矣以為春
乎曰然寒暑反易可乎曰未也先王之制易姓受命
必改夫正朔易其服色殊其徽號新民之耳目以權(quán)
一時之宜非謂冬必為春子之一月便可祈谷上帝
矣便可犧牲不用牝矣曰有未安乎曰固也不然夫
子不曰行夏之時矣周公作禮正月之后不復(fù)曰正
歲矣說正歲者不謂夏得四時之正殷周不得矣必
有復(fù)以子丑之月為正者矣曰子謂必其筆之史冊
者則用時王正月月數(shù)伊訓(xùn)之元祀十有二月蔡氏
以為殷正月者果何月乎曰建子月也殷正固在丑
月然則嗣王祗見及太甲篇之嗣王奉歸舉不在正
月乎曰后世嗣王冕服考之顧命固有常儀何待正
月而放桐之事又人臣大變周公之圣猶被流言阿
衡之心為何如哉朝而自怨夕當(dāng)復(fù)辟尢不須于正
月也況正月但書十二以虞書正月上日正月朔旦
及秦漢而下例之殷不其獨(dú)無正乎曰秦以亥正猶
稱十月不亦同乎曰秦正之繆安足取法蓋秦于寅
月書正歲首十月其制又異不若殷之全無正也曰
或者謂晉用夏正故卜偃老人之言如此則又何說
也曰是又不然老人之言在晉文伯后容或有之卜
偃之言乃獻(xiàn)公之世是時篡國日淺二軍始備晉文
未興齊桓尚在雖嘗滅霍滅耿小小得志方朝周納
貢之不暇亦何敢毀冠裂冕更姓改物而用夏正哉
然則愚之所見為有據(jù)而春王正月之一辭今古諸
儒不敢輕議者固著明矣
按張氏此說與陳定宇之說互相發(fā)明甚善至于商
書再言十二月之辨尢可以補(bǔ)陳氏之缺故備錄于
此云或謂改正朔而不改月數(shù)夏商西周之時皆然
故商以建丑之月為歲首而書言元祀十有二月乙
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見厥祖又言惟三祀十
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是商雖以丑
月為正而寅月起數(shù)未嘗改也愚竊以為蔡傳推之
固是如此然張敷言之說似亦有理所礙者即位之
年不當(dāng)稱元祀耳崩年改元亂世之事不容在伊尹
而有之此是以周之禮證夏商則然耳然三代之禮
至周大備烏知自周以前亦皆如周之制乎舜禹即
位以孟子推之當(dāng)在堯舜既崩三年之后不知逾年
改元之禮將朱均行之乎將虛其年數(shù)俟舜禹即位
而后行乎是固不可考矣其他夏商以前禮有不如
周之大備者何限政恐夏忠商質(zhì)逾年改元之禮亦
至周之文而后備事固未可知也蘇氏推周制以律
商亦猶顧命中推春秋之禮以議召公者相似召公
親與周公同僚為周公所敬信知禮乃不得如蘇氏
耶正恐蘇氏以后推前皆未得為至當(dāng)耳蔡氏引春
正為不改月數(shù)之證亦是以后推前其得失張敷言
已辨之矣愚奚容贅
或又謂因正朔之改而并改月數(shù)周東遷以后則然
春秋所書時月以事考之的是子月起數(shù)意者平王
于遷洛之后稍欲示有所革以新天下之耳目故因
先王正朔之改而并改月數(shù)以合之焉愚竊以為蔡
氏主不改月數(shù)之說而為春秋所礙故其援引皆不
及春秋或謂此說蓋欲為蔡氏剔撥此礙會諸經(jīng)而
定為不刊之說也但此事須得先秦古書為據(jù)方可
以決數(shù)千載之疑而取信于來世今皆無之而但以
意者平王之言發(fā)其端殊未得為定論也且以夫子
之圣能言夏殷之禮尚以杞宋無征而不敢從況今
并杞宋之屬無之乎然則雖有夫子之圣復(fù)生于今
若無證據(jù)恐亦不敢以意言平王示有所革之事也
平王不能自振事事因循何以見其獨(dú)有志于此一
事耶若唐宋以來儒者有此等議論皆是臆度附會
不足引以為據(jù)也
按周亡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乙巳秦改正朔于始
皇二十六年庚辰當(dāng)是時周亡已三十六年矣周在
時禮樂已不自天子出號令已不行于天下民間私
稱已皆是以寅月起數(shù)周既亡矣則建子之正既不
得為時王之制天下又安有所謂周正者乎然則秦
所謂冬十月者是因民間私稱夏正而書之無足疑
者此于周改月之說自不相礙不足以為據(jù)也不知
識者以為然否
按四時改易冬不可以為春之疑今亦不在多辨但
以夫子行夏之時之一言證之足矣夫時之一字非
但指正朔月數(shù)而言必是指春夏秋冬四時而言甚
明既有所謂夏之時則必有所謂商之時周之時矣
顏?zhàn)訂枮榘罘蜃佑湫邢闹畷r則是當(dāng)時所行未
必是夏時也未是夏時非周之時而何夏之時以建
寅之月為春則周之時必以建子之月為春矣若周
之時春亦建寅無以異于夏時者則又何以必曰行
夏之時為哉余則陳定宇之言備矣至于鄭氏箋詩
蓋亦不知民間私稱只是夏時而例以時王之制律
之故至此誤耳蔡氏非之誠是也若以張敷言史冊
所用民俗所言二說例之則不待多辨而自解釋矣
蓋詩為詠歌之辭所言多是以寅月起數(shù)者不特臣
工一篇為然正所謂民俗歲時相與話言者也鄭氏
必欲拗以從子固誤蔡氏又欲援以為不改月數(shù)之
證要亦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余則前辨已詳更不
再述
按二孔林氏皆以一月為子月蔡氏不從其說竊意
一月便是子月無可疑者其所以不曰正而曰一者
以時方舉事商命未改時王正在丑周家雖因國俗
紀(jì)候而未得定正月之名史官追書前事亦不容因
后改前失傳信之意也與七月詩一之日者正同推
彼可以明此矣又按夏書明有三正之文而天正地
正人正之名見者亦非一處若如皆以寅月起數(shù)與
商正建丑以十二月為正朔故建寅之月不曰正而
曰一之言則是惟夏為有正殷周雖改正朔而皆無
正月之名烏知其為天正地正建子為正建丑為正
也
陳定宇又曰愚按蔡氏傳于泰誓上及武成皆以孟
春一月為建寅之月與二孔之說不合必證以前漢
律歷志始尢明白志曰周師初發(fā)以殷十一月
亥
月
戊
子后三日得周正月辛卯朔
子
月
明日壬辰至戊午渡
孟津明日己未冬至
正月二
十九日
庚申二月朔
丑
月
四月癸
亥至牧野閏二月庚寅朔三月二日庚申驚蟄四月
己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月甲辰望乙巳
旁之故武成曰惟四月既旁生霸粵六日庚戌武王
燎于周廟以節(jié)氣證之則武成以周正紀(jì)月數(shù)而非
夏正不辨而明矣
按漢志雖非先秦古書然終是近古可信較之陳寵
傳則此尢為近古皆非唐宋以來諸儒臆度附會無
所證據(jù)之比讀書者宜有取焉竊嘗又按易臨卦彖
辭有曰至于八月有兇此八月程朱二夫子皆以為
自子月起數(shù)當(dāng)是今六月遁卦雖本義兼存或說是
今八月觀卦之說于古終是不如主前說之力況前
說勝后說又朱子平日解經(jīng)之通例乎兼語錄答學(xué)
者之問又只主周正可見愚竊以為臨彖元亨利貞
與有兇皆主陽言以二陽上進(jìn)凌逼四陰故其亨在
陽將來諸爻盡變則二陰長而四陽遁故其兇亦在
陽況臨觀與遁三卦皆就陽爻取義名卦陽浸長則
為臨陽退避則為遁陽在上示下則為觀然則退遁
可以有兇言明矣觀雖亦是陰長陽消之卦然圣人
扶陽抑陰固已別取義名卦矣不應(yīng)于此又指為有
兇也然則八月指遁而言明甚卦辭是文王所系文
王在商而自子月起數(shù)者亦猶先公一之日二之日
紀(jì)數(shù)也
周洪謨周正辨
或問南皋子曰唐虞夏后皆以建寅為歲首今之歷
是也周人以建子為歲首是以子月為正月乎曰歲
首云者言改元始于此月是以此月為正朔非以此
月為正月也曰正朔正月有以異乎曰正之為言端
也端之為言始也正朔者十二朔之首史官紀(jì)年之
所始也正月者十二月之首歷官紀(jì)年之所始也或
曰正者長也正朔之為第一朔正月之為第一月猶
長子之為第一子也故皆可為之歲首前乎商之建
丑也書曰惟元祀十有二月是商之正朔以十二月
為歲首而非以十二月為正月也后乎秦之建亥也
史謂秦既并天下始改年朝賀皆自十月朔故曰元
年冬十月是秦之正朔以十月為歲首而非以十月
為正月也由是推之則周人之建子者以十一月為
歲道而不以十一月為正月也后世儒者不得其義
故有紛紛不決之論漢孔安國鄭康成則謂周人改
時與月宋伊川胡安國則謂周人改月而不改時獨(dú)
九峰蔡氏謂不改時亦不改月至于元儒吳仲迂陳
定宇張敷言史伯璇吳淵□汪克寬輩則又遠(yuǎn)宗漢
儒之謬而力詆蔡氏之說謂以言書則為可從以言
春秋則不可從于乎四時之序千萬古不可易而乃
紛更錯亂以冬為春以春為夏以夏為秋以秋為冬
位隨序遷名與實(shí)悖雖庸夫騃子且知其不可而謂
圣人平秩四時奉天道以為政者乃如是乎予懼學(xué)
者惑其言未有不誣圣經(jīng)以亂先王之法者故以易
書詩周禮春秋論語孟子及汲□周書史記漢書可
以證諸儒論辨之失者參考而詳列于左云
易易臨卦辭至于八月有兇程子謂八月者陽生之
八月陽始生于復(fù)自復(fù)至遁凡八月自建子至建未
也朱子本義亦從其說又云恐文王作卦辭時只用
周正紀(jì)之按漢書武王克商之后始改周正況文王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則文王固未嘗改正朔
也善乎隆山李氏曰一陽復(fù)十一月至已為干則陽
極陰生一陰姤五月二陰遁六月三陰否七月四陰
觀八月方建丑月卦為臨二陽浸長逼四陰當(dāng)此之
時陽勢方盛至于八月建西卦為觀四陰浸長逼二
陽則臨二陽至觀危矣故曰至于八月有兇所謂至
于八月有兇者言之于臨則當(dāng)自臨數(shù)而不當(dāng)自復(fù)
數(shù)以臨則當(dāng)數(shù)至觀而不當(dāng)數(shù)至遁臨觀乃陰陽反
對消長之常理文王于臨以八月有兇為戒其義甚
著豈可外引遁卦謂周八月哉然則文王奉商正者
也而此所謂八月乃夏正八月則商周之不改時與
月者觀于此亦可見矣
書三正之說始于夏書怠棄三正之文傳謂觀此則
子丑之建唐虞以前當(dāng)已有之愚則以為唐虞以前
固不可考伊尹謂商革夏正汲冢周書亦謂湯改正
朔以建丑之月為正則改正自商始也董仲舒謂舜
承堯改正朔此則謬妄觀堯老而舜攝也書曰正月
上日受終于文祖舜老而禹攝也又曰正月朔旦受
命于神宗則舜始終用堯之正朔也明矣至于禹承
舜亦以建寅為正未聞其迭建子丑三正并用也則
子丑之正固非當(dāng)時之制有扈氏何為而怠棄之乎
蓋三正必有所指意如三極三綱之類非后世之所
謂三正也泰誓曰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武成
曰惟一月壬辰旁死魄戊午師逾孟津蔡氏以為孟
春建寅之月是矣漢孔氏以一月為建子之月而泰
誓又系之以春故遂以子月為春是謂周人改時與
月可謂謬矣班固作前漢志亦因其說以武王伐紂
為建子之月而又引伶州鳩言武王伐紂之日歲在
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辰在斗柄星在天黿近世
汪氏謂以唐歷□而上之日月星宿無一不合是皆
惑于子為歲首之義耳要之武王伐紂不在子月又
何必揆以子月之星象而實(shí)其所無之事哉曰何以
知武王伐紂之不在子月耶曰周未改時與月也曰
何以明之曰于周詩周禮而見之也周人作詩其論
陰陽皆合乎四時之序周公作禮其陳法制禁令皆
順乎四時之宜此皆昭如日月而不可掩者后儒不
信圣人之經(jīng)而信傳記之說亦獨(dú)何哉又如金縢曰
秋大熟未獲必酉戌之月然后可謂大熟如仲夏季
夏為秋何以謂之大熟乎穆王命君牙曰若蹈虎尾
涉于春冰必孟春東風(fēng)解凍然后冰不可涉如仲冬
季冬為春則何冰之不可涉乎是周之不改時與月
者觀于書為可見矣
詩豳風(fēng)之詩說者皆謂豳乃夏之列國故周公述先
公豳俗之事必以夏正為言殊不知?dú)v數(shù)之紀(jì)三代
一轍何必謂周公以夏時述夏事也借使豳風(fēng)為然
則何故他詩之言時月者亦皆從夏正乎且堯時仲
夏日在鶉火大火昏中至周公時歲差既多則六月
日在鶉火大火昏中七月日在鶉首而□中大火已
西流至未矣故周公據(jù)目前所見而曰七月流火使
以夏時追述夏事則又何不驗(yàn)以夏時之星象而據(jù)
當(dāng)時之星象以言哉至于下章云十月改歲言時至
冬歲時事將改亦猶堯典稱冬為朔易之義或曰以
正朔之始于子終于亥者為改歲非謂改十一月為
正月也曰流火曰改歲是周公即當(dāng)時之星象正朔
以告成王使之易曉豈以夏時而述夏事哉東萊呂
氏不察其說而謂三正通于民俗尚矣周特舉而迭
用之耳朱子亦謂周歷夏商其未有天下之時固用
夏商正朔然其國僻遠(yuǎn)無純臣之義又自有私記其
時月者故三正皆嘗迭用是謂周之先公私有紀(jì)候
之法故云十月改歲然既以十月為改歲則又何以
云二之日為卒歲乎是其一篇之中自相矛盾而不
可通矣元張敷言因其說又謂周之月數(shù)皆改必其
朝覲聘問頒歷授時凡筆之史冊者則用時王正朔
其民俗歲時相與話言則皆以寅月起數(shù)史伯璇又
因其說謂詩詠歌之詞所言以寅月起數(shù)者即所謂
民俗歲時相與話言者也是不知周禮朝覲之類皆
從夏正而詩人之詠歌者未必皆民俗之言如出車
之勞還帥臣工之戒農(nóng)官是果民俗之言乎且三代
三正之建各新一代之制在上者不可紛更迭用而
惑生民之耳目在下者不可徇時立法而違時王之
制度子思子生于周末猶謂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
以見制度之歸于一也豈有三代盛時而使民家異
政人異法者哉或又謂一之日二之日者是以子月
起數(shù)殊不知一之日者一陽之日二之日者二陽之
日三之日者三陽之日四之日者四陽之日是以六
陽先后之序數(shù)日而非數(shù)月也變月言日者以文之
順爾是豈以子月起數(shù)而私立紀(jì)候之法哉然而詩
之與夏正合者不止于豳風(fēng)而已而出車之詩云春
日遲遲卉木萋萋則夏正之春也如仲冬季冬為春
何以見草木之榮乎四月之詩云秋日凄凄百卉具
腓則夏正之秋也如仲夏季夏為秋何以見草木之
瘁乎曰四月維夏如子月起數(shù)則當(dāng)云二月維夏也
曰六月徂暑如子月起數(shù)則當(dāng)云四月徂暑也小明
之詩云二月初吉載離寒暑乃大夫西征之日也其
后作詩則曰昔我往矣日月方燠如以十二月為二
月何以謂日月之燠乎此周之不改時與月者觀于
詩為可見矣
周禮新安汪氏謂周禮凡言正月指子月歲終指丑
月正歲指寅月州長正月屬民讀法正歲讀法如初
言初則正月居先可知矣若以寅月為正月不當(dāng)又
有正歲也陋哉言乎如周既以子月為正月則明年
之亥月方為歲終也何遽以次月之建丑者為歲終
哉既以寅月為正歲則子月方讀法而寅月又何遽
讀法如初哉蓋正月指寅月言歲終指亥月言正歲
指新歲言周禮每以正月歲終正歲為序蓋正月既
舉其事歲終則會其成而來歲復(fù)舉之如初故州長
于正月屬民讀法歲終會其政令正歲讀法如初言
來歲之正月又讀法如今歲之正月不曰正月而曰
今正歲以上文正月為嫌故別而言之猶俗云新正
之歲也又冢宰以正月懸治象之法于象魏而小宰
歲終則令群吏致事正歲則帥治官之屬觀治象是
冢宰之懸治象者言于今歲之正月而小宰之帥屬
觀者言于來歲之正月彼此互文以見每年冢宰懸
治象小宰帥屬而觀者皆在正月也況冢宰懸治象
者挾日斂之則不過旬日而即斂之矣如汪氏之說
則子月冢宰懸治象又何待至寅月而后小宰帥屬
往觀哉不特是耳如周改時與月則凡周禮所載如
山虞之仲冬斬陽木者乃在九月仲夏斬陰木者乃
在三月而失陰陽之義矣馮相氏之冬夏致日者非
冬至夏至春秋致月者非春分秋分而失日月之次
矣大司馬之春搜夏苗秋狝冬狩者取非其時不亦
暴殄天物乎雍氏之春令為阱擭溝瀆秋令塞阱杜
擭者動非其宜不亦反失民利乎至于凌人十有二
月斬冰與詩言二之日伐冰者如合符節(jié)是皆周公
所作燦然昭白不待辨而明者也若以十二月為十
月則又何冰之可斬乎是周之不改時與月者觀于
禮為可見矣
春秋春秋春王正月之書程子謂周正月非春也假
天時以立義胡氏謂建子非春也以夏時冠周月朱
子亦謂周人改月而天時不可改春秋月數(shù)乃魯史
之舊文而四時之序則孔子之微意是三子者皆謂
周人改月而不改時意如十一月為正月而時則仍
為仲冬十二月為二月而時則仍為季冬正月為三
月而時則仍為孟春然以今年之十一月為正月而
系之仲冬繼以明年之十月為十一月而系之孟冬
以月論時則時之孟仲失其倫以時論月則月之始
終紊其序豈圣人平秩四時之義哉若然則周詩所
稱寒暑之節(jié)皆失其度周禮所載法制之事皆違其
時矣魯用周正朔者也周之詩禮魯之春秋皆周正
朔之所在又皆孔子之刪定筆削者其制何得而異
哉可堂吳氏謂周人不特改月而又改時以齊其年
春秋所書之春即夏之仲冬正月即夏之十一月此
則襲漢儒之謬而不足辨者也新安汪氏亦謂魯史
名以春秋則似元書曰春王正月是周歷已改子丑
月為春又謂周以子月為歲首而春秋以寅月為正
月每年截子丑月事移在前一年若然則春秋之所
謂正月者乃魯史之三月而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皆
非當(dāng)時之日月矣圣人豈為之哉蓋周之正朔以子
月為首而歷數(shù)仍以寅月為首商不改夏之歷數(shù)周
不改商之歷數(shù)魯不改周之歷數(shù)春秋不改魯之歷
數(shù)但魯史紀(jì)年必始于冬十一月所以遵周正朔也
春秋紀(jì)年則始于春王正月所以垂法后世也是春
秋之于魯史未嘗改其時月但其編年所始之月為
不同耳曰魯既奉周正朔則魯公即位皆當(dāng)以正朔
行之而在十一月何乃書于正月乎曰按周禮朝覲
會同巡狩祭享凡國之大事皆從夏正初不始于正
朔之月書載四月成王崩而旬日之后康王即位亦
不用夫正朔之月則魯公即位豈必以正朔行之乎
故春秋公即位書于正月者七書于六月者一各據(jù)
其事以書也曰若從夏正則災(zāi)異之紀(jì)多所不合如
隱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電庚辰大雨雪若以三月
為建辰之月則大雨震電何足以為異乎曰不然左
傳大雨霖以震又云雨三日以往為霖蓋建辰之月
雷電固所宜有而雷雨交作已皆三日故經(jīng)以震雷
系于大雨之下以見其非常過度固可為異而雨雪
之大尢可為異故春秋書之以記異也安在其不為
異乎亦若后世晉泰始六年六月大雨河洛并溢流
四千余家安知春秋之書大雨者亦必不類乎此也
曰三月之大雨雪者固為異矣而桓八年冬十月雨
雪僖十年冬大雨雪者何足以為異乎僖二十九年
秋大雨雹者固為異矣而昭三年冬大雨雹四年正
曰大雨雹者何足以為異乎曰桓八年冬十月雨雪
此或有缺文恐雨雪上當(dāng)有大字如僖十年冬大雨
雪也蓋雨雪雖當(dāng)其期而太多過度則亦為異故書
曰大猶防范所謂極備兇也安得不為異乎亦若后
世漢元狩元年冬十二月大雨雪民多凍死安知春
秋之書大雨雪者亦必不類乎此也至于雹者陰陽
和則為霜雪雨露不和則為雹雹且大焉則雖冬亦
為異況秋與春安得不為異乎亦若后世漢元封三
年十二月雹大如馬頭安知春秋之書大雨雹者亦
必不類乎此也曰桓十四年春正月無冰成元年二
月無冰又十二年正月雨木冰襄二十八年春無冰
若以夏正言之則何以皆書于春而不書于冬乎故
汪氏謂茍以發(fā)冰而知無冰則當(dāng)常以二月而不在
正月矣若曰或藏冰無冰而書無或發(fā)冰無冰而書
無抑何紀(jì)事之錯亂哉曰不然周人以十二月鑿冰
正月納冰二月發(fā)冰今正月無冰若以為十一月則
十一月無之而十二月有焉亦又何害是十一月之
無冰者固不足書也要之正月無冰者言藏冰之月
無冰可藏則冬之無冰者可知矣二月無冰者仲春
獻(xiàn)羔開冰先薦寢廟今當(dāng)薦寢廟而無冰焉則凡以
后之祭無冰者可知矣不言凌陰寢廟之無冰而但
曰無冰者圣人諱之此正春秋因事而書以垂鑒戒
之法也何乃謂紀(jì)事之錯亂哉襄二十八年春無冰
者亦猶正月二月之無冰也至于正月雨木冰孔氏
謂仲冬時猶有雨雨著樹為冰記寒甚之過其節(jié)度
殊不知魯?shù)刂俣瑯O寒有雪無雨使雨而成冰亦不
為過何足為異必孟春之月三陽開泰而猶雨木冰
故書之以記異亦猶后世魏黃初六年正月雨木冰
而郡賊起安知春秋之書雨木冰者亦必不類乎此
也若以正月為十一月則正月無冰既謂仲冬當(dāng)冰
而無冰矣正月雨木冰者又謂仲冬不當(dāng)冰而冰無
乃若汪氏之所謂紀(jì)事錯亂乎曰莊七年秋大水無
麥苗說者謂五月麥?zhǔn)烀缧愦笏M若以為七月
則何有麥苗耶曰四月麥秋至則已刈麥至五月則
刈已盡經(jīng)言秋無麥苗言七月大水苗既為水所漂
固無可望而麥之刈未久又皆已盡故曰無麥苗亦
猶二十八年冬書曰大無麥禾也曰定元年十月隕
霜?dú)⑤暮我詴踉恢T災(zāi)異皆可通惟此為不可通
恐有缺文誤字如君氏郭氏之類秦火之余漢隸之
后安保其傳錄之無誤也曰陳定宇謂春搜夏苗秋
狝冬狩四時田獵定名也桓四年春狩于郎哀十四
年春西狩獲麟此所謂春非冬而何定十三年夏大
搜于比蒲昭十一年五月大搜于比蒲此所謂夏非
春而何曰否陳氏但引其所可通者而不敢引其所
不可通者春秋書狩者四書搜者五桓四年春狩于
郎哀十四年春西狩既以為冬矣則僖二十八年冬
天王狩于河陽莊四年冬狩于禚者又當(dāng)皆為秋也
是冬狩之果有定名乎昭十一年五月搜于比蒲定
十三年夏搜于比蒲既以為春矣則昭八年秋搜于
紅二十二年春搜于昌間定十四年秋搜于比蒲者
又當(dāng)為夏與冬也是春搜之果有定名乎其不足為
證也明矣曰汪氏謂左傳僖五年正月日南至禮記
正月日至陳定宇引晉卜偃及漢陳寵傳之說張敷
言引絳縣老人之語其言皆彰彰然也豈不征乎曰
易詩書周禮皆可信矣諸儒乃舍之而反信左氏漢
儒之說左氏漢儒不得圣人作經(jīng)之義未有不妄意
增改而附會穿鑿者矣果何足征之有哉是周之不
改時與月者觀春秋為可見矣
論語孟子論語曾□曰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風(fēng)
乎舞雩詠而歸此其為建辰之月和煦之時者審矣
如以為建寅之月則何以浴沂而風(fēng)舞雩之下乎孟
子言七八月之間旱朱子以為夏五六月十一月徒
杠成十二月輿梁成又以為九月十月其意謂申酉
之月禾稻將熟不須雨澤而子丑之月寒氣已過始
成杠梁則太遲也愚竊以為七八月之間云者是謂
孟秋仲秋交代之際也禾稻之熟南方早而北土遲
然而南方孟秋仲秋之際旱暵為災(zāi)則雨澤亦不可
缺況北土乎是七八月之間者不必指為五六月之
間也至于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者蓋主溱
洧言溱洧皆在大河之內(nèi)其寒不如北土之甚九月
未可成徒杠十月未可成輿梁況當(dāng)九月筑場十月
獲稻之候不可妨農(nóng)必田功畢然后為之至十一月
而徒杠已成十二月而輿梁已成非謂至是月而始
為之也曰然則合是數(shù)說則周歷之紀(jì)皆夏時矣而
夫子又何必告顏?zhàn)右孕邢闹畷r哉曰商周歷數(shù)雖
與夏同而正朔則與夏異夫子告顏?zhàn)诱卟灰詺v數(shù)
言以正朔言也意謂為邦者必改正朔以易制度商
周之正朔歷數(shù)分而為二揆之于理固有未順惟夏
之正朔歷數(shù)合而為一以三統(tǒng)言之則為人以四時
言之則為春以十二月言之則為正月揆之于理則
無不順故舉之以為萬世為邦者法也
汲冢周書汲冢書云夏數(shù)得天百王所同其在商湯
順天革命改正朔亦越我周王致伐于商改正異械
以垂三統(tǒng)至于敬授民時巡守祭享猶自夏焉又曰
維四年孟夏王初祈禱于宗廟乃嘗麥于太祖按晉
狼瞫所引周志之言見于此書則此書乃春秋以前
之人所作其言雖不合于經(jīng)而其謂周人改正朔不
改月數(shù)及孟夏嘗麥則與五經(jīng)所載周之時月亦無
不合也
史記漢書或曰史記秦漢以亥為正其紀(jì)年必先書
冬十月而后書余月則寅月起數(shù)秦漢未之改也而
西漢書注文□乃謂秦以十月為正月顏師古亦謂
漢紀(jì)年先書冬十月繼書春正月者此皆太初正歷
之后記事者追改之非當(dāng)時本稱也以十月為歲首
即謂十月為正月今之正月乃當(dāng)時之四月耳而近
世吳淵□亦是其說且謂蔡氏以嬴秦視三代然則
秦漢之正果改月乎果不改月乎曰史記言秦并天
下始改年朝賀皆自十月朔曷嘗以十月為正月哉
如以十月為正月則十一月為二月十二月為三月
矣而始皇二十九年登之罘刻石其詞曰時在仲春
陽和方起與詩所謂二月初吉日月方燠同意夫十
一月寒冱之極微陽初生和氣未動呂氏月令所謂
陰陽爭者也果可以為陽和之起乎必孟春東風(fēng)解
凍仲春十月方燠然后可云是秦之二月不為十一
月明矣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月嘉平是秦之三
月不為十二月明矣漢仍秦正未之有改至武帝太
初始改從夏正若以為漢人作漢紀(jì)而追改之則何
故亦兼秦紀(jì)而改之乎是秦漢之不改月者審矣文
□師古之言皆謬妄者也吳淵□反取其說而詆蔡
氏以嬴秦視三代誤矣
群書備考
正朔
自黃帝受河圖作甲子歲紀(jì)甲寅日紀(jì)甲子而正朔
之建有自來矣唐虞夏后皆建寅而商則建丑周則
建子秦則建亥自漢迄今始用孔子之言皆以夏時
為首得人生于寅之義矣然三正之建群議頗有異
同漢孔安國鄭康成則以為周人改時與月程伊川
胡安國則謂周人改月而不改時九峰蔡氏以為不
改時亦不改月元儒吳仲遷陳定宇張敷言史伯璩
吳淵□汪克寬輩則遠(yuǎn)宗漢儒而排蔡氏之說謂以
言書則可從以言春秋則不可從然則將安所折衷
乎曰漢儒之言是也昔孔子作春秋系日系時必曰
春王正月左氏去其時猶未遠(yuǎn)也故斷以十一月為
正月而諸儒所以疑之者正以周官仲春逆暑仲秋
迎寒季春出火季秋納火仲夏斬陰木仲冬斬陽木
之文有所不合耳殊不知周禮其出最晚正不必援
之為據(jù)而且可因是見周禮為后人附會之書以經(jīng)
文考之僖之五年正月日南至以十一月為正月則
冬至乃其時也昭之二十二年二月日南至若謂周
人不改月則冬至乃在春二月乎孟獻(xiàn)子謂正月日
至可以有事上帝此又可驗(yàn)禮經(jīng)者也豳風(fēng)謂七月
流火十月改歲此又可考于詩人者也若乃易之臨
曰至于八月有兇程子以為建未之月者正得其旨
而何疑其為謬孟子所謂七八月之間旱朱子以為
周七八月夏五六月者正合其時而何疑其為非不
信孔子之筆而信附會之書不信程朱大儒之言而
信紛紛之論亦惑矣且以歷法推之昭七年四月日
食于豕韋之末降婁之初若周果不改月自應(yīng)食在
二月矣昭三十一年二月辛亥朔日食在鶉尾今以
歷推若不改月自應(yīng)在十月食矣天道豈有謬而圣
經(jīng)豈有誤耶此則灼有明驗(yàn)而又不容以口舌爭者
后曹睿之改元景初以魏革漢正遂以三月為孟夏
四月雖行之不四年而復(fù)然建丑之說行于后世者
未聞其不改月也武之改元天授以周革唐命遂
用十一月為正月雖行之不九載而復(fù)然建子之說
行于后世者亦未聞有不改月也今乃謂周人建子
特以此月為正朔之月而非以為正月則何取于改
歲之義耶
正朔部藝文
正朔議 晉傅元
帝王受命應(yīng)歷禪代則不改正朔遭變征伐則改之
舜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無改正之文唐虞正朔皆
同明矣夏殷周革命乃改魏受漢禪亦已不改至于
服色皆從其本唯節(jié)幡用黃大晉以金德王天下順
五行三統(tǒng)之序矣
改正朔制 唐制集
朕聞上皇纂歷則天地以裁規(guī)大圣握圖法陰陽以
施化故能牢籠品類陶鑄生靈敷景運(yùn)于休期闡宏
基于光大昔有隋失馭率土分崩赤縣為禾黍之場
蒼生遇涂炭之酷我高祖神堯皇帝龍興分晉鳳起
寰區(qū)殄梟獍而安八荒剪鯨鯢而清四海太宗文武
圣皇帝膺昊穹之歷數(shù)鼓雷電之雄威服遠(yuǎn)冠巢燧
之前開邊越羲農(nóng)之際鴻名邁于三五茂績隆于往
初高宗天皇大帝□雷澤之靈符降天縱之神器湛
恩所被匝乾坤覆載之鄉(xiāng)至化所覃盡舟車所通之
境撫璇丹極輯瑞蒼巖天平地成淳風(fēng)起千年之運(yùn)
樂和禮備寶祚隆三圣之基逖聽王猷熙開帝載朕
以虛薄虔奉睿圖業(yè)業(yè)兢兢不遑寢食幸穹昊貽佑
宗社延祥河薦合天之符洛出永昌之箓時和歲稔
遠(yuǎn)肅邇安斯皆先德所延屢彰嘉貺自恭臨兆庶已
積炎涼尚想移風(fēng)未臻于至道顧循菲德愧切于深
衷思弘顧托之恩再闡混元之始夫以元穹列象三
辰以之麗天厚載含章五行于焉紀(jì)地易曰三五以
變錯綜其數(shù)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shù)遂定天
下之象水火相變其卦為革彖曰天地革而四時成
言五德更相生變革萬象故帝王改正施教明受之
于天不定之于人者也仲尼曰其或繼周者雖百世
可知也蓋以文質(zhì)相因法度相改故矣是以伏羲高
陽有周皆以建子之月為正神農(nóng)少昊陶唐有殷皆
以建丑之月為正軒轅高辛夏后漢氏皆以建寅之
月為正后雖百代可知者以此雖遭遇之不同步驟
殊致未有不表明軌物以章靈命之符者也我國家
創(chuàng)業(yè)常有意乎正朔矣所未改者蓋有由焉高祖草
創(chuàng)百度因循隋氏太宗緯地經(jīng)天日不暇給高宗嗣
歷將宏丕訓(xùn)改作之事屢發(fā)圣謨言猶在耳永懷無
及自五帝纘統(tǒng)三王馭宇或父子相承同體異德或
金木迭改應(yīng)天順人故納麓登庸粵受終于文祖干
戈革命必理歷于明時然則開元配永自陽來之
旦統(tǒng)歷履端基于朔易之首孳萌發(fā)內(nèi)氣律由中品
物任而昭蘇生類蕩而敷革是知夏之人統(tǒng)不逮殷
之地正殷之地正有劣周之天統(tǒng)元命所苞實(shí)在茲
矣周文稽古制禮于成王之日漢高握德改元于武
皇之代則知文制大備未遑于上業(yè)損益之道諒屬
于中平朕所以遵飾禮經(jīng)奉成先志今推三統(tǒng)之次
國家得天統(tǒng)當(dāng)以建子之月為正考之群藝厥義明
矣宜以永昌元年十有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十有
二日改臘月來年正月改為一月自載初元年正月
一日子時已前大辟罪已下罪無論已發(fā)覺未發(fā)覺
已結(jié)正未結(jié)正系囚見徒皆赦除之其謀反大逆緣
及子孫殺祖父母父母部曲容女奴婢殺主不在赦
限布告遐邇咸知朕意
春王正月考 明呂坤
胡氏謂孔子以夏時紀(jì)周歲昔人疑之胡氏云不曰
春秋天子之事乎余尤疑之夫諸侯大夫天子所得
而誅賞予奪者也孔子不得誅賞予奪而正其可誅
可賞可予可奪之罪以為是夫也雖不華袞斧鉞于
天子之庭而得褒貶榮辱于是非之口此史官法官
之事非天子之事也若召而爵之執(zhí)而戮之則天子
事矣然則孔子罪我之言何謂也曰是非褒貶之筆
人之所忌也愛憎毀譽(yù)之口或罪我不明亂臣賊子
之徒或罪我不公非罪我行天子之事也孟子春秋
天子之說已加孔子未有之權(quán)胡氏以改正朔為天
子之事又加孔子以無王之罪夫改正朔易服色異
姓受命之事非但天子之事也孔子周人也而改周
之正朔豈直無時王亦無武周矣行夏之時不過師
弟之私語魯史者公天下垂萬世之書也天下奉正
朔五六百年矣習(xí)知子之為正月五六百年矣非革
命而一旦改之此豈行天子之事乃無天子之事耳
孔子尊周者也從周者也方以有君倡天下乃革時
王之正朔以無君自處何以討人非惟不忍亦不敢
矣或曰春秋歲月固夏正也豈能為孔子諱曰周雖
以建子為歲首而未嘗以十一十二一月為春二三
四月為夏五六七月為秋八九十月為冬何以知之
寅月為春自唐堯命羲和授時以來虞夏商周未之
有改也是夏之時乃唐虞之時非夏所得專也寅卯
辰為春巳午未為夏申酉戌為秋亥子丑為冬非周
所得改也吾姑以天道明之日中星鳥堯殷仲春周
以為孟夏日永星火堯正仲夏周以為孟秋宵中星
虛堯殷仲秋周以為孟冬日短星昴堯正仲冬周以
為孟春是堯以天象定四時而周亂天象也以物理
明之鳥獸孳尾堯在仲夏周在孟夏鳥獸希革堯在
仲夏周在孟秋鳥獸毛毨堯在仲秋周在孟冬鳥獸
氄毛堯在仲冬周在孟春是堯以物理占四時而周
乖物理也以文義明之春者蠢也言萬物之形動而
神未爽蠢然無知也故蠢從春今之子丑寅月是萬
物動時乎夏大也言萬物之昌大也今卯辰巳月是
萬物昌大時乎秋揪也言萬物之收斂也今之午未
申月是萬物收斂時乎冬終也言萬物之完畢也今
之亥月猶近完畢酉戊兩月是萬物完畢時乎是蒼
頡以文義名四時而周昧文義也武周之謬亦至此
乎以商家考之曰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
先王奉嗣王祗見厥祖此太甲即位改元也曰惟三
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此太甲
之復(fù)辟也此見殷人歲正首丑而未嘗以十二月為
春也孔氏湯崩逾月則附會之謬耳以周家考之豳
風(fēng)周公作也曰七月流火則建申之星躔也曰九月
肅霜則戌月之天氣也曰春日載陽有鳴倉庚五月
鳴蜩則辰月午月之景物也八月剝棗十月隕籜則
酉月亥月之節(jié)候也爰求柔桑采繁祁祁則辰月之
人事也周家改建不改時此一證也四月維夏六月
徂暑此周詩也謂卯月為夏可矣謂巳月為暑可乎
周家改建不改時此二證也曾□言志曰莫春者春
服既成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辰月浴風(fēng)吾已怪其太蚤
而謂為寅月可乎或曰溫泉自可浴是矣然則舞雩
之風(fēng)亦溫風(fēng)乎寅月樹木便有可息之蔭乎周家改
建不改時此三證也周禮媒氏云仲春之月令會男
女朱子解桃夭已知其時矣及解孟子又有周七八
月夏五六月之說豈以桃夭非丑月乎又周禮仲春
勿用牡豈非為其孳尾乎則仲春必非丑月矣周家
改建不改時此四證也君牙周書也曰涉于春冰言
薄也周之春果在子丑寅則冰正堅(jiān)厚未為薄矣曰
夏暑雨冬祁寒周之夏果在卯辰巳即暑未若午未
月之為暑周之冬果在酉戌亥即寒未若子丑月之
為寒曰服田力穡乃亦有秋申果周之季秋乎則百
谷之登必于酉戌兩月而后定其有無當(dāng)云乃亦有
冬矣周家改建不改時此五證也呂不韋雖秦人莊
襄未滅周時猶用周正其作月令猶然夏時周家改
建不改時此六證也秦史紀(jì)事每書元年冬十月是
前乎周者商改建不改時后乎周者秦改建不改時
周公之識果出李斯之下乎始皇建亥為歲首徒崇
水德乖謬已甚乃能改周時行夏時乎若夏時復(fù)于
秦則綱目大書特書矣是秦改周正因周時周之改
建不改時此七證也蓋子者一陽來復(fù)之初萬物發(fā)
生之始周歷崇天統(tǒng)故特標(biāo)為歲首朝覲會同頒歷
授時郊廟慶賀皆重此月猶今之慶長至然至其紀(jì)
月定時仍以寅為孟春耳且周禮有正月有正歲三
正迭建各有正歲建以為年首重以為事先尊以紀(jì)
五行之運(yùn)氣新一代之制作與正月之正不相干涉
蓋三建乃歲正而正月乃月正猶兄弟十二人或以
貴或以賢首事當(dāng)尊惟父母委任而兄弟之行不可
亂也此三代建正之說非改月改時之謂也或曰周
以子月為歲首至寅月將何書曰春王正月也曰何
以知之以秦事知之秦以亥月為歲首每歲首云冬
十月至于寅月則書春正月如云春正月趙將張耳
陳余立趙歇為王春正月項(xiàng)籍尊楚懷王為義帝是
秦正亦建寅也由此觀之不可知乎汪克寬不考豳
風(fēng)月令而獨(dú)以改歲在十月蟋蟀入我□下之后及
唐風(fēng)蟋蟀在堂歲聿云暮之說明周家之建子為正
月孟春不知周家子月改歲而未改月又以孟子七
八月之間雨集為夏五六月之證余以為七八月間
不如五六月之多雨然七八月之憂旱七八月之雨
集亦是常事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此
所謂冬夏者夏正乎周正乎若云周之冬夏則卯辰
巳月之熱未必若巳午未月需水之亟酉戌亥月之
寒未必若亥子丑月望湯之甚也何不曰秋日則飲
水春日則飲湯乎又徒杠輿梁成于十一月十二月
疑于太晚因知十一月十二月為夏之九月十月不
知病涉之人惟子丑月為甚謂此時杠梁已成民未
病涉非謂至此時始修造耳自漢以來言春王正月
者紛紛聚訟先儒謂為千載不決之論余之辨析極
其毫厘者欲以白孔子行天子之事改正朔之冤決
千載之疑耳或曰孔子周人也而曰行夏之時何也
曰周以子月為歲首不如夏以寅月為歲首非謂周
以子月為春不如夏以寅月為春也只為朱子周七
八月夏五六月一解之誤遂啟無窮辨口注書可不
慎乎
春王正月論 徐芳
事有疑于傳而信于經(jīng)者奚從乎從經(jīng)有疑于經(jīng)而
信于理者奚從乎從理以理飾經(jīng)為誣而已矣以經(jīng)
軋理為臆而已矣以臆益誣為畔而已矣春秋二百
四十年間紀(jì)天子諸侯大夫陪臣之事天人得失災(zāi)
祥之?dāng)?shù)是者進(jìn)非者退筆者榮削者辱翼翼乎辨矣
其弁諸冊曰春王正月云猶書之稽古帝堯易干元
而詩關(guān)雎也此而疑將奚弗疑矣而舛焉亦將無弗
舛者矣何居乎測者之煩而所見之互龁也故有以
夏時冠周月者胡安國也有以周之時月俱改者鄭
元陳寵也有以春秋之列國異書周之二時并用者
劉知幾張敷言朱晦庵也安國之說本于行夏時似
矣其言曰以夏時冠周月法后也以周正紀(jì)事不敢
自專也約其指是周改月不改時也夫子乃冠之耳
夫時之傳久矣周不自改而子改之使冬而冒春之
名秋而奸夏之實(shí)悖甚矣奚后之法夫匹夫而擅天
子之正朔而曰不自專夫誰與之耶且子將以行夏
時也向也以夏時還夏而時存今以夏時諧周而時
亡矣是亦不可已乎陳氏時月俱改之說蓋惑于周
正而附會之劉知幾考之傳而不合因遂以列國用
夏正魯史用周正而朱晦庵意合之則以二者各適
而惟人所從張敷言意分之則以一為民俗之所用
一為史策之所書而并行不悖是夏與周兩存之矣
后世博綜之儒若羅泌史伯璇楊慎之徒皆踟躕焉
而無所主豈非事難于定論乎然而其疵可指也魯
與列國并建為侯邦者也史不同其奉周一也列國
用夏正魯奈何獨(dú)用周正乎一編之中書列國一例
書魯事又一例是合兩代之時為一書也春秋豈有
是乎而史之所紀(jì)一時民之所用一時是又一王之
世兩正朔也政孰嚴(yán)是而可自便若此乎凡是皆知
周正之非而特不敢斷乎為夏則姑兩存之夫既兩
存之則其是非尚未泯也至近世陽明王氏之說出
而始蕩而不可測矣其言曰陽生于子而極巳午故
春盡寅而夏盡巳陰生于午而極亥子故秋盡申而
冬盡亥自一陽之復(fù)至六陽之干而春夏自一陰之
姤至六陰之坤而秋冬果若是則夏之子丑而冬卯
辰而春午未而夏酉戌而秋皆□矣時至周始協(xié)也
夫子又取夏時乎如曰子亦可春午亦可秋云爾
日與歲無擇也陽始于子吾將以子后之夜皆為晝
陰始于午吾將以午后之晝皆為夜有不笑其狂悖
者乎月與時相麗以成歲者也月統(tǒng)乎節(jié)歷二節(jié)而
一月成時統(tǒng)乎月合十有二月之四時而一歲備前
不可嬴后不可縮也今也取仲冬而孟春之是夏之
十二月至周胥易次也月令不其淆乎一時之中無
故而奪其月二三月之中無故而換其節(jié)六割春之
二以綴前歲之冬而春為無首斥冬之二以延來歲
之春而冬為無終歲何繇成而時何繇敘乎堯之為
治也羲和之命實(shí)在厘百工熙庶績之始而鳥火虛
昴之四星候以四仲之分至歷今三千余年未之或
爽焉寧獨(dú)謬于周歟周如改時則是星鳥于夏星火
于秋也豈周革商亦遂能革天歟有扈氏威侮五行
啟則討之羲和俶擾天紀(jì)引侯徂征爰聲厥罪信如
陽明所云其去亦寧有幾王制天子巡狩方岳命典
禮考時月正日君有變易禮樂者流之今既自紊之
矣夫誰與考且禮莫大時而顧忒之以倡邪是數(shù)者
質(zhì)之狂瞽之人無惑焉而謂出之武王之君周公之
相有以知其必不然也且其繹經(jīng)者曰商而改月則
伊訓(xùn)必不書元祀十二月秦而改時則史記必不書
元年冬十月周而改時與月則春秋必不書春王正
月而其所援引者不過雜記紛駁之議漢儒歷數(shù)曠
眇之語蔓衍牽摭務(wù)信其臆姑不具論殷革夏者也
建丑而月不改秦革周者也建亥而月不改獨(dú)周改
之周之德寧直遜殷人乎彼秦政之暴狠暗戾金可
鑄石可鞭書可燔邊可筑六國可郡縣皇帝之號可
并建所以夸前爍后靡不竭蹶獨(dú)于時之在天猶謹(jǐn)
率焉乃武周之更張?jiān)庬Ц銮卣乱粍t如之
何曰信經(jīng)經(jīng)曰春王正月則周之必以孟春寅月為
正也可知矣周必不能以仲冬十一月為正則周之
時仍夏時月仍夏月可知矣周之時月仍夏則史如
是紀(jì)子亦如是書而夏時冠周與周改時之說同謬
又可知矣至子丑異建不過用為歲首爰自別于勝
國或蒞朝于是頒朔于是如伊訓(xùn)十二月而稱元祀
周禮十二月而稱正歲之類其他大禮大政則斷屬
之孟春建寅之正月時以是而授歷以是而頒歲功
以是而始終昊天以是而欽若所謂殷因夏周因殷
其在是乎天地之大古今之寥廓吾何準(zhǔn)哉準(zhǔn)諸理
而已矣然則陽明氏非信經(jīng)歟曰信而□吾之信伊
訓(xùn)即殷之因夏以明周之因陽明之信伊訓(xùn)即殷之
因夏以疑周之革吾之信春秋信以不改夏者理之
所必然陽明之信春秋信以改夏者事之所或有蓋
胡氏能知行夏時之善而不能解于變時易朔之戾
于從周陽明氏能知冠夏時于周月之非以為春秋
懼亂賊而首其僭夫子所不為而不能察時月之必
不可更幾欲置武周于秦政下加以俶擾天紀(jì)之名
而不顧始于執(zhí)傳而中于泥經(jīng)終于不信傳不信經(jīng)
而信臆以益其誣而滋之畔無寧兩存者之疑之乎
時月如此二百四十年微文逸事荒于時代訛于載
記爚于后儒之覆射者其可勝道耶
正朔部紀(jì)事
漢書賈誼傳誼年少頗通諸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
士遷大中大夫誼以為漢興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
當(dāng)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草具其儀
法色上黃數(shù)用五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謙讓未皇
也
后漢書陳寵傳元和二年旱長水校尉賈宗等上言
以為斷獄不盡三冬故陰氣微弱陽氣發(fā)泄招致災(zāi)
旱事在于此帝以其言下公卿議寵奏曰夫冬至之
節(jié)陽氣始萌故十一月有蘭射于蕓荔之應(yīng)時令曰
諸生蕩安形體天以為正周以為春十二月陽氣上
通雉雊雞乳地以為正殷以為春十三月陽氣已至
天地已交萬物皆出蟄蟲始振人以為正夏以為春
三微成著以通三統(tǒng)周以天元殷以地元夏以人元
若以此時行刑則殷周歲首皆當(dāng)流血不合人心不
稽天意月令曰孟冬之月趣獄刑無留罪明大刑畢
在立冬也又仲冬之月身欲寧事欲靜若以降威怒
不可謂寧若以行大刑不可謂靜議者咸曰旱之所
由咎在改律臣以為殷周斷獄不以三微而化致康
平無有災(zāi)害自元和以前皆用三冬而水旱之異往
往為患由此言之災(zāi)害自為它應(yīng)不以改律秦為虐
政四時行刑圣漢初興改從簡易蕭何草律季秋論
囚俱避立春之月而不計(jì)天地之正二王之春實(shí)頗
有違陛下探幽析微允執(zhí)其中革百載之失建永年
之功上有迎承之敬下有奉微之惠稽春秋之文當(dāng)
月令之意圣功美業(yè)不宜中疑書奏帝納之遂不復(fù)
改
魏志文帝本紀(jì)黃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內(nèi)之山
陽邑萬戶奉漢帝為山陽公行漢正朔
晉書武帝本紀(jì)泰始元年十二月封魏帝為陳留王
行魏正朔
宋書武帝本紀(jì)永初元年六月封晉帝為零陵王令
食一郡行晉正朔
南齊書高帝本紀(jì)建元元年封宋帝為汝陰王筑宮
丹陽縣故治行宋正朔
梁書武帝本紀(jì)天監(jiān)元年夏四月封齊帝為巴陵王
全食一郡行齊正朔
陳書武帝本紀(jì)永定元年冬十月詔曰禮陳杞宋詩
詠二客弗臣之重歷代斯敦梁氏欽若人祇憲章在
昔濟(jì)河沈璧高謝萬邦茅賦所加宜遵舊典其以江
陰郡奉梁主為江陰王行梁正朔
北齊書文宣帝本紀(jì)天保元年封魏帝為中山王食
邑萬戶行魏正朔
唐書李光□傳寶應(yīng)元年浙東賊袁晁反臺州建元
寶勝以建丑為正月
正朔部雜錄
禮記大傳立權(quán)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
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
陳
注
正者年
之始朔者月之初全改正朔所以授民時也
蔡邕獨(dú)斷三代年歲之別名唐虞曰載載歲也言一
歲莫不覆載故曰載也夏曰歲一曰稔也商曰祀周
曰年
井觀瑣言商周改正朔之說張敷言分史冊所用民
俗所用二項(xiàng)為言極好蔡九峰陳定宇諸儒偏主一
說各有所礙終不可通張氏此說足為前輩解紛疑
得事理之實(shí)然朱子答吳晦叔書已嘗曰或是當(dāng)時
二者并行惟人所用則張說亦有所本
病榻手欥秦以建亥之月為歲首自是不思古之亂
制漢之陋儒偽造易緯云堯以甲子天元為推術(shù)甲
子為蔀首起十月朔而謂秦首亥本此是其瞽說與
堯典背矣宋朱震又曰連山首艮風(fēng)始于不周實(shí)居
西北于辰為亥此顓頊所以首十月也是因漢儒之
陋而又誣顓頊矣
玉堂鑒綱胡安國曰前乎周者以丑為正其書始即
位曰元祀十有二月曰三祀十有二月朔則未嘗改
月也
丹鉛總錄文選古詩十九首非一人之作亦非一時
也其曰玉衡指孟冬而上云促織下云秋蟬蓋漢之
孟冬非夏之孟冬矣漢襲秦制以十月為歲首漢之
孟冬夏之七月也其曰孟冬寒氣至北風(fēng)何慘栗則
漢武帝已改秦朔用夏以后時也三代改朔不改月
古人辨證博引經(jīng)傳多矣獨(dú)未引此耳又唐儲光曦
詩夏王紀(jì)冬令殷人乃正月此亦一證
續(xù)問奇類林鄭室甫云康成謂帝王易代莫不改正
堯建丑舜建子舜攝位未改堯正故云正月上日即
位改正故云月正元日非也猶云令月吉日良辰耳
王肅輩皆言惟殷周改正易民視聽夏已上皆建寅
是也
庸書或曰周正改時與月乎曰改予嘗思之矣有至
理存焉春夏陽也陽生于子而極于巳秋冬陰也陰
生于午而極于亥夫行夏之時夫子之議禮也春王
正月夫子紀(jì)事之文也禮有因革事無增損是非兼
存裁之在人若曰夫子截其冬而首春則弒君變古
者何以易其文哉
上古
黃帝軒轅氏初定正朔以建寅月為歲首
按史記五帝本紀(jì)不載 按宋書禮志軒轅氏以十
三月為正
少昊金天氏以建丑月為歲首
按史記五帝本紀(jì)不載 按宋書禮志少昊以十二
月為正
顓頊高陽氏以建子月為歲首
按史記五帝本紀(jì)不載 按宋書禮志高陽氏以十
一月為正薦玉以赤繒
帝嚳高辛氏以建寅月為歲首
按史記五帝本紀(jì)不載 按宋書禮志高辛氏以十
三月為正薦玉以白繒
陶唐氏
帝堯以建丑月為歲首
按史記五帝本紀(jì)不載 按宋書禮志唐以十二月
為正
有虞氏
帝舜以建子月為歲首
按史記五帝本紀(jì)不載 按宋書禮志虞以十一月
為正
夏后氏
夏以建寅月為歲首
按史記夏本紀(jì)不載 按宋書禮志夏以十三月為
正法物之始其色尚黑
按鄭樵通志帝禹受舜禪踐天子之位于安邑以建
寅之月為正月
商
商以建丑月為歲首
按史記殷本紀(jì)湯踐天子位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
會以晝
按宋書禮志殷以十二月為正法物之牙色上白
按汲冢周書商湯用師于夏除民之災(zāi)順天革命改
正朔變服殊號一文一質(zhì)示不相沿以建丑之月為
正
按大紀(jì)湯歸于亳踐天子位定都焉以斗杓建丑冬
十二月為歲首是謂地統(tǒng)以日中為朔改歲曰祀行
甲寅歷
周
周以建子月為歲首
按史記周本紀(jì)不載 按宋書禮志周以十一月為
正法物之萌其色尚赤
按冊府元龜武王踐天子位以建子之月為正
秦
秦以建亥月為歲首
按史記始皇帝本紀(jì)秦初并天下改年始朝賀皆自
十月朔
漢
高帝仍秦制以建亥月為歲首
按史記漢書高祖本紀(jì)不載 按史記封禪書高祖
初起禱豐枌榆社徇沛為沛公祠蚩尢釁鼓旗遂以
十月至灞上與諸侯平咸陽立為漢王因以十月為
年首
文帝十五年詔議改正朔
按漢書文帝本紀(jì)十五年春黃龍見于成紀(jì)上乃下
詔議郊祀公孫臣明服色
按史記封禪書孝文帝即位十三年魯人公孫臣上
書曰始秦得水德今漢受之推終始傳則漢當(dāng)土德
土德之應(yīng)黃龍見宜改正朔易服色色尚黃是時丞
相張蒼好律歷以為漢乃水德之始故河決金堤其
符也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內(nèi)赤與德相應(yīng)如公孫臣
言非也罷之后三歲黃龍見成紀(jì)文帝乃召公孫臣
拜為博士與諸生草改歷服色事
武帝太初元年始定以建寅月為歲首
按漢書武帝本紀(jì)太初元年夏五月正歷以正月為
歲首色上黃數(shù)用五定官名協(xié)音律
注
師古曰謂以建寅之月為正也未正歷之前謂
建亥之月為正今此言以正月為歲首者史追正
其月名張晏曰漢據(jù)土德土數(shù)五故用五謂印文
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
五字者以之足之
魏
文帝黃初元年詔正朔仍漢制
按魏志文帝本紀(jì)不載 按辛毗傳文帝踐祚毗遷
侍中賜爵關(guān)內(nèi)侯時議改正朔毗以魏氏遵舜禹之
統(tǒng)應(yīng)天順民至于湯武以戰(zhàn)伐定天下乃改正朔孔
子曰行夏之時左氏傳曰夏數(shù)為得天正何必期于
相反帝善而從之
按宋書禮志魏文帝雖受禪于漢而以夏數(shù)為得天
故黃初元年詔曰孔子稱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
之冕樂則韶舞此圣人集群代之美事為后王法制
也傳曰夏數(shù)為得天朕承唐虞之美至于正朔當(dāng)依
虞夏故事若殊徽號異器械制禮樂易服色用牲幣
自當(dāng)隨土德之?dāng)?shù)每四時之季月服黃十八日臘以
丑牲用白其飾節(jié)旄自當(dāng)赤但節(jié)幡黃耳其余郊祀
天地朝會四時之服宜如漢制宗廟所服一如周禮
尚書令桓階等奏據(jù)三正周復(fù)之義國家承漢氏人
正之后當(dāng)受之以地正犧牲宜用白今從漢十三月
正則犧牲不得獨(dú)改今新建皇統(tǒng)宜稽古典先代以
從天命而告朔犧牲壹皆不改非所以明革命之義
也詔曰服色如所奏其余宜如虞承唐但臘日用丑
耳此亦圣人之制也
明帝太和元年詔議改正朔
按魏志明帝本紀(jì)不載 按宋書禮志明帝即位便
有改正朔之意朝議多異同故持疑不決久乃下詔
曰黃初以來諸儒共論正朔或以改之為宜或以不
改為是意取駁異于今未決朕在東宮時聞之意常
以為夫子作春秋通三統(tǒng)為后王法正朔各從色不
同因襲自五帝三王以下或父子相繼同體異德或
納大麓受終文祖或?qū)じ筛陱奶煨姓D雖遭遇異時
步驟不同然未有不改正朔用服色表明文物以章
受命之符也由此言之何必以不改為是邪于是公
卿以下博議侍中高堂隆議曰按自古有文章以來
帝王之興受禪之與干戈皆改正朔所以明天道定
民心也易曰革元亨利貞有孚改命吉湯武革命應(yīng)
乎天從乎人其義曰水火更用事猶王者必改正朔
易服色也易通卦驗(yàn)曰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以應(yīng)
天地三氣三色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建皇授政
改朔初高陽氏以十一月為正薦玉以赤繒高辛氏
以十三月為正薦玉以白繒尚書傳曰舜定鐘石論
人聲乃及鳥獸咸變于前故定四時改堯正詩曰一
之日觱發(fā)二之日栗烈三之日于耜傳曰一之日周
正月二之日殷正月三之日夏正月詩推度災(zāi)曰如
有繼周而王者雖百世可知以前檢后文質(zhì)相因法
度相改三而復(fù)者正色也二而復(fù)者文質(zhì)也以前檢
后謂軒轅高辛夏后氏漢皆以十三月為正少昊有
唐有殷皆以十二月為正高陽有虞有周皆以十一
月為正后雖百世皆以前代三而復(fù)也禮大傳曰圣
人南面而治天下必正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
殊徽號樂稽曜嘉曰禹將受位天意大變迅風(fēng)雷雨
以明將去虞而適夏也是以舜禹雖繼平受禪猶制
禮樂改正朔以應(yīng)天從民夏以十三月為正法物之
始其色尚黑殷以十二月為正法物之牙其色尚白
周以十一月為正法物之萌其色尚赤能察其類能
正其本則岳瀆致云雨四時和五稼成麟鳳翔集春
秋十七年夏六月甲子朔日有蝕之傳曰當(dāng)夏四月
是謂孟夏春秋元命苞曰王者受命昭然明于天地
之理故必移居處更稱號改正朔易服色以明天命
圣人之寶質(zhì)文再而改窮則相承周則復(fù)始正朔改
則天命顯凡典籍所記不盡于此略舉大較亦足以
明也太尉司馬懿尚書仆射衛(wèi)臻尚書薛悌中書監(jiān)
劉放中書侍郎刁干博士秦靜趙怡中侯中詔季岐
以為宜改侍中繆襲散騎常侍王肅尚書郎魏衡太
子舍人黃闕以為不宜改
景初元年改建丑月為歲首
按魏志明帝本紀(jì)景初元年春正月壬辰山茌縣言
黃龍見于是有司奏以為魏得地統(tǒng)宜以建丑之月
為正三月定歷改年為孟夏四月服色尚黃犧牲用
白戎事乘黑首白馬建大赤之旗朝會建大白之旗
改太和歷曰景初歷其春夏秋冬孟仲季月雖與正
歲不同至于郊祀迎氣礿祀蒸嘗巡狩搜田分至啟
閉班宣時令中氣早晚敬授民事皆以正歲斗建為
歷數(shù)之序 按高堂隆傳明帝以隆為侍中時軍國
多事用法深重隆上疏曰夫拓跡垂統(tǒng)必俟圣明輔
世匡治亦須良佐用能庶績其凝而品物康乂也夫
移風(fēng)易俗宣明道化使四表同風(fēng)回首面內(nèi)德教光
熙九服慕義固非俗吏之所能也今有司務(wù)糾刑書
不本大道是以刑用而不措俗弊而不敦宜崇禮樂
班敘明堂修三雍大射養(yǎng)老營建郊廟尊儒士舉逸
民表章制度改正朔易服色布愷悌尚儉素然后備
禮封禪歸功天地使雅頌之聲盈于六合緝熙之化
混于后嗣斯蓋至治之美事不朽之貴業(yè)也然九域
之內(nèi)可揖讓而治尚何憂哉不正其本而救其末譬
猶棼絲非政理也可命群公卿士通儒造具其事以
為典式隆又以為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自
古帝王所以神明其政變民耳目故三春稱王明三
統(tǒng)也于是敷演舊章奏而改焉帝從其議改青龍五
年春三月為景初元年孟夏四月服色尚黃犧牲用
白從地正也
按宋書禮志青龍五年山茌縣言黃龍見帝乃詔三
公曰昔在庖犧繼天而王始據(jù)木德為群代首自茲
以降服物氏號開元著統(tǒng)者既膺受命歷數(shù)之期握
皇靈遷興之運(yùn)承天改物序其綱紀(jì)雖炎黃少昊顓
頊高辛唐虞夏后世系相襲同氣共祖猶豫昭顯所
受之運(yùn)著明天人去就之符無不改易制度更定禮
樂延群后班瑞信使之煥炳可述于后也至于正朔
之事當(dāng)明示變改以彰異代曷疑其不然哉文皇帝
踐祚之初庶事草創(chuàng)遂襲漢正不革其統(tǒng)朕在東宮
及臻在位每覽書籍之林總公卿之議夫言三統(tǒng)相
變者有明文云虞夏相因者無其言也歷志曰天統(tǒng)
之正在子物萌而赤地統(tǒng)之正在丑物化而白人統(tǒng)
之正在寅物成而黑但含生氣以微成著故太極運(yùn)
三辰五星于上元?dú)廪D(zhuǎn)三統(tǒng)五行于下登降周旋終
則又始言天地與人所以相通也仲尼以大圣之才
祖述堯舜范章文武制作春秋論究人事以貫百王
之則故于三微之月每月稱王以明三正迭相為首
夫祖述堯舜以論三正則其明義豈使近在殷周而
已乎朕以眇身繼承洪緒既不能紹上圣之遺風(fēng)揚(yáng)
先帝之休德又使王教之弛者不張帝典之闕者未
補(bǔ)亹亹之德不著亦惡可已乎今推三統(tǒng)之次魏得
地統(tǒng)當(dāng)以建丑之月為正考之群藝厥義彰矣改青
龍五年春三月為景初元年孟夏四月
景初三年正月齊王即皇帝位十二月詔仍以建寅
月為歲首
按魏志齊王本紀(jì)景初三年正月丁亥即皇帝位十
二月詔曰烈祖明皇帝以正月棄背天下臣子永惟
忌日之哀其復(fù)用夏正雖違先帝通三統(tǒng)之義斯亦
禮制所由變改也又夏正于數(shù)為得天正其以建寅
之月為正始元年正月以建丑月為后十二月 按
宋書禮志景初三年正月齊王即位是年十二月尚
書盧毓奏烈祖明皇帝以今年正月棄離萬國禮忌
日不樂甲乙之謂也烈祖明皇帝建丑之月棄天下
臣妾之情于此正日有甚甲乙今若以建丑正朝四
方會群臣設(shè)盛樂不合于禮博士樂祥議正日旦受
朝貢群臣奉贄后五日乃大宴會作樂太尉屬朱誕
議今因宜改之際還修舊則元首建寅于制為便大
將軍屬劉肇議宜過正一日乃朝賀大會明令天下
知崩亡之日不朝也詔曰省奏事五內(nèi)斷絕奈何奈
何烈祖明帝以正日棄天下每與皇太后念此日至
心有剝裂不可以此日朝群辟受慶賀也月二日會
又非故也聽當(dāng)還夏正月雖違先帝通三統(tǒng)之義斯
亦子孫哀慘永懷又夏正朔得天數(shù)者其以建寅之
月為歲首
晉
武帝泰始二年承魏制以建寅月為歲首
按晉書武帝本紀(jì)泰始二年九月戊戌有司奏大晉
繼三皇之蹤蹈舜禹之跡應(yīng)天順時受禪有魏宜一
用前代正朔服色皆如虞遵唐故事從之
北魏
道武帝天興元年詔仍以建寅月為歲首
按魏書道武帝本紀(jì)天興元年十有二月己丑帝臨
天文殿太尉司徒進(jìn)璽綬百官咸稱萬歲詔有司議
定行次尚書崔元伯等奏從土德服色尚黃數(shù)用五
未祖辰臘犧牲用白五郊立氣宣贊時令敬授民時
行夏之正
北周
孝閔帝受魏禪詔仍以建寅月為歲首
按周書孝閔帝本紀(jì)魏恭帝三年十二月庚子禪位
于帝百官奏議云帝王之興罔弗更正朔明受之于
天革民視聽也逮于尼父稽諸陰陽云行夏之時后
王所不易今魏歷告終周室受命以木承水實(shí)當(dāng)行
錄正用夏時式遵圣道惟文王誕元?dú)庵橛泻谒?br />之讖服色宜烏制曰可
唐
中宗嗣圣七年太后改建子月為歲首
即武后
天授元年
按唐書武后本紀(jì)天授元年正月庚辰大赦改元曰
載初以十一月為正月十二月為臘月來歲正月為
一月
按通鑒綱目
作嗣圣六年事
嗣圣十七年太后復(fù)唐正朔改一月為正月(
即武后久視元
年)
按唐書武后本紀(jì)久視元年十月甲寅復(fù)唐正月大
赦
按舊唐書武后本紀(jì)圣歷三年五月癸丑改元為久
視冬十月甲寅復(fù)唐正朔改一月為正月仍以為歲
首正月依舊為十一月大赦天下
肅宗上元二年復(fù)以建子月為歲首
按唐書肅宗本紀(jì)上元二年九月壬寅以十一月為
歲首月以斗所建辰為名
寶應(yīng)元年復(fù)以建寅月為歲首
按唐書肅宗本紀(jì)寶應(yīng)元年建巳月乙丑復(fù)以正月
為歲首建巳月為四月
后唐
明宗天成元年百官請改正朔詔仍唐制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jì)不載 按北夢瑣言莊宗晏
駕明宗皇帝為將相推舉霍彥威孔循上言唐運(yùn)以
衰請改國號明宗謂藩邸近侍曰何為改正朔左右
奏曰先帝以錫氏宗屬為唐雪冤繼昭宗皇帝后國
號唐今朝之舊人不欲殿下稱唐請更明號耳明宗
泣下曰吾十三事獻(xiàn)祖洎太祖至先帝冒刃血戰(zhàn)為
唐室雪冤身編宗屬武皇功業(yè)即吾功業(yè)也先帝天
下即吾天下也兄亡弟紹于義何嫌運(yùn)之衰隆吾當(dāng)
自受于是不改正朔人服帝之獨(dú)見
正朔部總論
書經(jīng)
商書伊訓(xùn)
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見
厥祖
蔡
傳
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一也元祀者太甲即位
之元年十二月者商以建丑為正故以十二月為
正也丑日也不系以朔者非朔日也三代雖正朔
不同然皆以寅月起數(shù)蓋朝覲會同頒歷授時則
以正朔行事至于紀(jì)月之?dāng)?shù)則皆以寅為首也或
曰孔氏言湯崩逾月太甲即位則十二月者湯崩
之年建子之月也豈改正朔而不改月數(shù)乎曰此
孔氏惑于序書之文也太甲繼仲壬之后服仲壬
之喪而孔氏曰湯崩奠殯而告固已誤矣至于改
正朔而不改月數(shù)則于經(jīng)史尢可考周建子矣而
詩言四月維夏六月徂暑則寅月起數(shù)周未嘗改
也秦建亥矣而史記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
臘曰嘉平夫臘必建丑月秦以亥正則臘為三月
云十二月者則寅月起數(shù)秦未嘗改也至三十七
年書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夢繼書
七月九月者知其以十月為正朔而寅月起數(shù)未
嘗改也且秦史制書謂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
夫秦繼周者也若改月數(shù)則周之十月為建酉月
矣安在其為建亥乎漢初史氏所書舊例也漢仍
秦正亦書曰元年冬十月則正朔改而月數(shù)不改
亦已明矣且經(jīng)曰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則以十二
月為正朔而改元何疑乎惟其以正朔行事也故
后乎此者復(fù)政厥辟亦以十二月朔奉嗣王歸于
亳蓋祠告復(fù)政皆重事也故皆以正朔行之孔氏
不得其說而意湯崩逾月太甲即位奠殯而告是
以崩年改元矣蘇氏曰崩年改元亂世事也不容
在伊尹而有之不可以不辨
周書泰誓上
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
蔡
傳
春者孟春建寅之月也按漢孔氏以春為建子
之月蓋謂三代改正朔必改月數(shù)改月數(shù)必以其
正為四時之首序言一月戊午既以一月為建子
之月而經(jīng)又系之以春故遂以建子之月為春夫
改正朔不改月數(shù)于太甲辨之詳矣而四時改易
尢為無藝冬不可以為春寒不可以為暖固不待
辨而明也或曰鄭氏箋詩維暮之春亦言周之季
春于夏為孟春曰此漢儒承襲之誤耳且臣工詩
言維暮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于皇來牟將受
厥明蓋言暮春則當(dāng)治其新畬矣今如何哉然牟
麥將熟可以受上帝之明賜夫牟麥將熟則建辰
之月夏正季春審矣鄭氏于詩且不得其義則其
考之固不審也不然則商以季冬為春周以仲冬
為春四時反逆皆不得其正豈三代圣人奉天之
政乎全問子丑寅之建正如何朱子曰此是三陽
之月若秦用建亥之月為正直是無謂大抵三代
更易須著如此更易一番
春秋四傳
隱公元年
春秋元年春王正月
疏
王者革前代馭天下必改正朔易服色以變?nèi)?br /> 視聽夏以建寅之月為正殷以建丑之月為正周
以建子之月為正三代異制正朔不同故禮記檀
弓云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唯時王所
建故以王字冠之言是今王之正月也王不在春
上者月改則春移春非王所改故王不先春王必
連月故王處春下周以建子為正則周之二月三
月皆是前世之正月也故于春每月書王王二月
者言是我王之二月乃殷之正月也王三月者言
是我王之三月乃夏之正月也既有正朔之異故
每月稱王以別之也全朱子曰孔子作春秋以天
時加王月以明上奉天時下正王朔之義而加春
于建子之月則行夏時之意亦在其中
公羊傳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
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
統(tǒng)也
注
天王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
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蟲莫不一一系于正
月故云政教之始
胡傳按左氏曰王周正月周人以建子為歲首則冬
十有一月是也前乎周者以丑為正其書始即位曰
惟元祀十有二月則知月不易也后乎周者以亥為
正其書始建國曰元年冬十月則知時不易也建子
非春亦明矣乃以夏時冠周月何哉圣人語顏回以
為邦則曰行夏之時作春秋以經(jīng)世則曰春王正月
此見諸行事之驗(yàn)也或曰非天子不議禮仲尼有圣
德無其位而改正朔可乎曰有是言也不曰春秋天
子之事乎以夏時冠月垂法后世以周正紀(jì)事示無
其位不敢自專也其旨微矣
大
全
可堂吳氏曰夏承唐虞皆以寅月為歲首而謂
之正月始春終冬四時具為一年商革夏命以丑
月為歲首仍謂之十二月而未嘗改月周革殷命
以子月為歲首不特改月而又改時以齊其年泰
誓云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武成云惟一月
壬辰旁死魄戊午師逾孟津春即一月一月即子
月也春秋所書之春即夏之仲冬正月即夏之十
一月也
周禮
春官
大史正歲年以序事頒之于官府及都鄙
訂
義
鄭諤曰周以建子為正而四時之事有用夏正
建寅者用建寅謂之歲用建子謂之年事有用建
寅者如正歲則讀法三歲大計(jì)群吏之治之類事
有用建子者如司稼以年之上下出斂法豐年則
公旬用三日之類大史正歲與年而次序其事頒
于官府都鄙使以次舉先后不失其序如月令所
建十二月之事是亦并與歲而皆正也 王東巖
曰愚案此以周人建子兼用夏正說極是爾雅云
周曰年夏曰歲經(jīng)所謂正月之吉者建子之正年
只讀法朝會等事用之而歲則便于事功然有合
用周時之正亦有合用前王之正不可不正之以
敘其事也豳風(fēng)七月一詩稱一之日二之日與夫
七月八月即此義孔子作春秋亦兩存之書四時
而兼月用時王之正則建子書四時而不月則行
夏之時而建寅如書二月無冰以夏正論之二月
春暖無冰亦是時之常不知此二月乃用周正夏
之十二月
孔叢子
雜訓(xùn)
縣子問子思曰顏回問為邦夫子曰行夏之時若是
殷周異正為非乎子思曰夏數(shù)得天堯舜之所同也
殷周之王征伐革命以應(yīng)乎天因改正朔若云天時
之改耳故不相因也夫受禪于人者則襲其統(tǒng)受命
于天者則革之所以神其事如天道之變?nèi)灰踩y(tǒng)
之義夏得其正是以夫子云
白虎通
三正
王者受命必改朔何明易姓示不相襲也明受之于
天不受之于人所以變易民心革其耳目以助化也
故喪服大傳曰王始起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
械別衣服也是以舜禹雖繼太平猶宜改以應(yīng)天王
者改作樂必得天應(yīng)而后作何重改制也春秋瑞應(yīng)
傳曰敬受瑞應(yīng)而王改正朔易服色易曰湯武革命
順乎天而應(yīng)乎民也文家先改正質(zhì)家先伐何改正
者文伐者質(zhì)文者先其文質(zhì)者先其質(zhì)正朔有三何
本天有三統(tǒng)謂三微之月也明王者當(dāng)奉順而承之
故受命各統(tǒng)一正也敬始重本也朔者蘇也革也言
萬物革更于是故統(tǒng)焉禮三正記曰正朔三而改文
質(zhì)再而復(fù)也三微者何謂也陽氣始施黃泉萬物動
微而未著也十一月之時陽氣始養(yǎng)根株黃泉之下
萬物皆赤赤者盛陽之氣也故周謂天正色尚赤也
十二月之時萬物始牙而白白者陰氣故殷為地正
色尚白也十三月之時萬物始達(dá)孚甲而出皆黑人
得加功故夏為人正色尚黑尚書大傳曰夏以孟春
月為正殷以季冬月為正周以仲冬月為正夏以十
三月為正色尚黑以平旦為朔殷以十二月為正色
尚白以雞鳴為朔周以十一月為正色尚赤以夜半
為朔不以二月后為正者萬物不齊莫適所統(tǒng)故必
以三微之月也三正之相承若順連環(huán)也孔子承周
之弊行夏之時知繼十一月正者當(dāng)用十三月也天
道左旋改正者右行何也改正者非改天道也但改
日月耳日月右行故改正亦右行也日尊于月不言
正日言正月何也積日成月物隨月而變故據(jù)物為
正也天質(zhì)地文質(zhì)者據(jù)質(zhì)文者據(jù)文周反統(tǒng)天正何
也質(zhì)文再而復(fù)正朔三而改三微質(zhì)文數(shù)不相配故
正不隨質(zhì)文也
蔡邕獨(dú)斷
三代正朔
三代建正之別名夏以十三月為正十寸為尺律中
大簇言萬物始簇而生故以為正也殷以十二月為
正九寸為尺律中大呂言陰氣大勝助黃鍾宣氣而
萬物生故以為正也周以十一月為正八寸為尺律
中黃鍾言陽氣踵黃泉而出故以為正也
鄭樵六經(jīng)奧論
正朔總論
或問三代之建子丑寅何也古今之歷皆建寅其朔
建子丑者商周二代耳然則湯武何以獨(dú)異之也曰
殷周之所以異其建者上以明歷數(shù)之歸己下以示
諸侯之從違也湯武革命而有天下三千國之多八
百國之眾其從我也吾不得而知之其違我也吾不
得而知之獨(dú)以正朔之異尚以承天命之歸己以示
人心之從違是故服則纘禹政則反商獨(dú)于正朔微
有更易爾初非各出其術(shù)以求異也然則何以謂古
之歷皆建寅也曰三皇之事吾不得而詳五帝以來
豈無可傳之政孟春正月朔旦立春會于天歷之營
室是顓帝之歷已建寅矣析因夷隩始以仲春終以
仲冬堯帝之歷又建寅矣舜之正月元日禹之正月
朔旦則無非建寅矣嘗觀豳風(fēng)七月之詩述公劉后
稷之事實(shí)當(dāng)虞夏之際其勸相農(nóng)事亦準(zhǔn)七月流火
之候此古歷建寅之明驗(yàn)也至湯建丑以首事復(fù)建
子以起數(shù)而歷元亦不以立春為節(jié)更以十一月朔
旦冬至為元周人因之而正朔與歷若與夏異矣然
商書曰元祀十有二月周禮曰正歲十有一月雖建
子丑以命月而占星定歷修祠舉事仍案夏時皆不
自用其制秦漢之建亥亦猶是也朝賀典禮皆首十
月至于太初首用夏正迄于今而不能易也新莽嘗
建丑矣曹魏明帝亦嘗建丑矣未幾而復(fù)建寅唐肅
宗亦嘗建子矣未幾而復(fù)建寅豈湯武能易之后人
獨(dú)不可得而易之邪以湯武易之為是邪胡為不能
以傳遠(yuǎn)以湯武易之為非邪胡為亦可行之一代而
遂止也蓋嘗論之編年始于春秋改元始于秦惠文
君紀(jì)年始于漢之武帝自武帝立年號以紀(jì)元改秦
正而用夏吾知千萬世而下湯武復(fù)興不能易也何
者漢非用夏也蓋用古歷也殷周未有改元之法此
子丑之所由建武帝易之而為年號有年號以明歷
數(shù)之歸己以示天下之從違雖易代之法不過如此
又何必復(fù)建子建丑以為贅乎此新莽曹魏唐肅宗
所以隨改而隨廢也吁孰謂武帝之智猶有殷周之
所不逮者哉
朱子全書
語類
問古者改正朔如以建子月為歲首則謂之正月抑
只謂之十一月曰此亦不可考如詩之月數(shù)即今之
月孟子七八月之間旱乃今之五六月十一月徒杠
成十二月輿梁成乃今之九十月國語夏令曰九月
成杠十月成梁即孟子之十一月十二月若以為改
月則與孟子春秋相合而與詩書不相合若以為不
改月則與詩書相合而與孟子春秋不相合如秦元
年以十月為首末又有正月又似不改月
某親見文定公家說文定春秋說夫子以夏時冠月
以周正紀(jì)事謂如公即位依舊是十一月只是孔子
改正作春正月某便不敢信恁地時二百四十二年
夫子只證得個行夏之時四個字據(jù)今周禮有正月
有正歲則周實(shí)是元改作春正月夫子所謂行夏之
時只是為他不順欲改從建寅
與張敬夫書
春秋正朔事比以書考之凡書月皆不著時疑古史
記事例只如此至孔子作春秋然后以天時加王月
以明上奉天時下正王朔之義而加春于建子之月
則行夏時之意亦在其中觀伊川先生劉質(zhì)夫之意
似是如此但春秋兩字乃魯史之舊名又似有所未
通幸更與晦叔訂之以見教也
答吳晦叔書
春秋書正據(jù)伊川說則只是周正建子之月但非春
而書春則夫子有行夏時之意而假天時以立義耳
文定引商書十有二月漢史冬十月為證以明周不
改月此固然矣然以孟子考之則七八月乃建午建
未之月暑雨苗長之時而十一月十二月乃建戌建
亥之月將寒成梁之候又似并改月號此又何耶或
是當(dāng)時二者并行唯人所用但春秋既是國史則必
用時王之正其比商書不同者蓋后世之彌文而秦
漢直稱十月者則其制度之闊略耳愚意如此未知
是否
又
前書所諭周正之說終未穩(wěn)當(dāng)孟子所謂七八月乃
今之五六月所謂十一月十二月乃今之九月十月
是周人固已改月矣但天時則不可改故書云秋大
熟未獲此即止是今時之秋蓋非酉戌之月則未有
以見夫歲之大熟而未獲也以此考之今春秋月數(shù)
乃魯史之舊文而四時之序則孔子之微意伊川所
謂假天時以立義者正謂此也若謂周人初不改月
則未有明據(jù)故文定只以商秦二事為證以彼之博
洽精勤所取猶止于此則無他可考必矣今乃欲以
十月隕霜之異證之恐未足以為不改月之驗(yàn)也蓋
隕霜在今之十月則不足怪在周之十月則為異矣
又何必史書八月然后為異哉況魯史不傳無以必
知其然不若只以孟子尚書為據(jù)之明且審也若尚
有疑則不若且闕之之為愈不必強(qiáng)為之說矣
答林擇之書
三代正朔以元祀十有二月考之則商人但以建丑
之月為歲首而不改月號以孟子七八月十一月十
二月之說考之則周人以建子之月為正月而不改
時以書一月戊午厥四月哉生明之類考之則古史
例不書時以程子假天時以立義之云考之則是夫
子作春秋時特加此四字以系年見行夏時之意若
如胡傳之說則是周亦未嘗改月而孔子特以夏正
建寅之月為歲首月下所書之事卻是周正建子月
事自是之后月與事常相差兩月恐圣人制作之意
不如是之紛更煩擾其所制作亦不如是之錯亂無
章也愚見如此而考之劉質(zhì)夫說亦云先書春王正
月而后書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皆天理也似亦以春
字為夫子所加但魯史本謂之春秋則又似元有此
字而杜元凱左傳后序載汲冢竹書乃晉國之史卻
以夏正建寅之月為歲首則又似胡氏之說可為據(jù)
此間無竹書煩為見拙齋扣之或有此書借錄一兩
年示及幸甚幸甚又漢書元年冬十月注家以為武
帝改用夏時之后史官追正其事亦未知是否此亦
更煩子細(xì)詢考也
魏了翁正朔考
七月陳王業(yè)也
七月之詩大概述天時以勤民事也先儒謂七月一
詩皆以夏正為斷愚則曰非特七月一詩也凡詩篇
如正月四月六月十月之交皆夏正也然則商正建
丑周正建子者非改正朔歟曰改正朔矣不改月次
也正朔之改示一代之興各有所尚也月次之不可
改四時之序不可紊也茍紊之則時令乖張民聽疑
惑雖耕耘斂藏亦將失其候堯典所謂欽若昊天敬
授人時者萬世不可易也若夫正朔迭尚不過以新
民視聽如大朝會大典禮尊用此日名曰歲首太史
公所謂朝以十月者是其例也世儒遂謂商周既改
正朔則并其余月次亦應(yīng)遞改噫為此說者臆度之
過也臨卦所謂八月者指觀而言也臨觀反對故圣
人預(yù)以為戒觀之為卦其畫四陰其辰在酉曉然夏
之八月也而何氏以為周八月屬未之遁孔氏以為
商八月屬申之否夫文王周孔簡易以從夏正而何
氏孔氏反崎嶇以求合商周之正不亦異乎故曰凡
謂改正朔而并其月遞改者皆臆說也書伊訓(xùn)元祀
十有二月乙丑奉嗣王祗見厥祖太甲三祀十有二
月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夫奉嗣王初見厥祖
重事也故以改元之歲首以冕服奉嗣王歸亳亦重
事也故以三祀之歲首然而仍稱十有二月則是殷
人未嘗改十二月為正月也孔氏以商正解之不通
則乃曲為之說曰此湯崩逾月太甲即位而奠告也
考之孟子外丙二年仲壬四年然后繼以太甲則太
甲乃湯之孫所謂祗見厥祖者是矣非嗣湯而立也
假使太甲嗣湯而立亦安肯逾月而遽改稱元年邪
故曰凡謂改正朔而并其月遞改者皆臆說也詩篇
如正月曰正月繁霜四月曰四月維夏六月曰六月
棲棲此為夏正無疑雖欲曲說不可得也雖有曲說
不足惑也至十月之交鄭氏則釋之曰此夏之八月
也夫十月之交則十一月矣是周人朔月也故曰朔
日辛卯正朔日食古人所忌故曰亦孔之丑不然八
月日食何足以言甚丑也以是證之則周人以十一
月為朔月未嘗改為正月也又七月之詩之五章自
五月數(shù)至十月而繼之曰曰為改歲是以十一月為
歲首而未嘗改之為正月又一證也故曰凡謂改正
朔而并其月遞改者皆臆說也周官凌人十有二月
斬冰與月令季冬之月命取冰相合則不惟時皆夏
正而月亦皆夏正矣而正月之吉始和懸法觀象鄭
氏強(qiáng)解之曰周正月也夫以夏正言之建寅之月也
三陽既交斯謂之和若指為周正則建子之月矣時
方寒冬安得謂之和邪又黨正四時之孟月吉日則
屬民而讀法夫言孟月則夏正建寅之月非周正建
子之月也明矣故曰凡謂改正朔而并其月次遞改
者皆臆說也春秋所書時皆夏時也月皆孟月也雖
左氏傳亦然隱三年傳曰夏四月鄭祭足帥師取周
之麥秋又取周之禾其為夏正明白如此杜氏以周
正解之曰四月今之二月也秋今之夏也麥禾皆未
熟取者蓋蹂踐之夫左氏祇曰麥禾而杜謂之未熟
左氏直謂之取而杜謂之蹂踐幾于迂疏可笑良由
曲泥周正有所不通故遷就其辭以至于此故曰凡
謂改正朔而并其月遞改者皆臆說也或曰漢晉唐
諸儒以三正說六經(jīng)豈鑿空駕說之哉曰亦必有一
二疑似以啟之如春無冰冬大無麥禾之類皆其藉
口者也然疑似者一二爾明白者十百也以疑似蓋
明白以一二勝十百豈非惑與夫有一二之明白猶
將勝十百之疑似今乃反是又豈非大惑與噫六經(jīng)
不幸而經(jīng)秦火幸而賴諸儒之補(bǔ)綴也然而使學(xué)者
得見秦灰之殘編斷簡當(dāng)反無惑惟其出于諸儒之
補(bǔ)綴也是以惑學(xué)者滋甚蓋不知其幾事不特如改
正朔之一端而已也亦幸而改正朔之事證驗(yàn)尚多
可以是正不然又烏睹其真邪
夫既因七月之詩而考六經(jīng)所書之月皆夏正矣六
經(jīng)之外先秦他古書及秦漢以后正史凡所書月亦
皆夏正也呂氏月令或以為周公作是與否固未可
知然其所言時令則夏時也岐伯素問伊川以為戰(zhàn)
國間人所作是與否固未可知然其所言月候則更
月也竹書紀(jì)年傳謂晉太康初汲人得之魏冢是與
否固未可知然其言三代之正月則皆建寅也由是
觀之先秦古書所紀(jì)之月則皆夏正也秦正建亥漢
仍秦舊太史公作史記書十月于每年之首班固作
漢紀(jì)書秋九月于每年之終所謂春正月者自在年
中不改稱謂至武帝太初元年正歷法以正月為歲
首明年所書始以春正月起之而以冬十二月終之
是后惟魏明帝用景初歷嘗以建丑為正并改三月
為孟夏余皆遞改然而郊祀搜狩頒宣時令則復(fù)以
寅為正二者交互徒惑民聽行之未幾復(fù)用夏正又
其后惟唐武氏改年曰載以十一月為正月以十二
月為臘月然復(fù)以正月為春一月自二月以后不能
易其次也由是觀之秦漢以后凡正史所書之月則
皆夏正也或曰孟子之書亦先秦書也其言七八月
之間旱趙岐以為此周七八月夏之五六月以苗槁
證之宜若可信愚則應(yīng)之曰泛言苗槁耳既不可以
為夏之七八月亦何以證其為周之七八月邪孟子
又言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直謂仲冬以
后農(nóng)隙之余可治橋梁以利民涉而趙氏泥于周正
謂夏之九月十月也亦可信乎或者又曰劉歆以三
代之正作三統(tǒng)歷述此亦正史所載也何以謂之皆
夏正邪愚則應(yīng)之曰劉歆漢儒也與孔安國蓋遞相
祖述者自是歷家從而和之又豈足為確論乎且不
信圣經(jīng)而信歷述復(fù)以歷述而伸傳注是皆學(xué)者厭
平實(shí)而喜奇夸之過也必有務(wù)平實(shí)而后可與論古
事而學(xué)古道也
或者問曰六經(jīng)子傳及先秦他古書與歷代正史所
書之月皆為夏正亦既白矣然姚大老辨三代秦漢
置正博引經(jīng)傳以為皆用夏時而平庵項(xiàng)氏獨(dú)以為
春秋自是孔子之書非即周王所用此一說也胡文
定經(jīng)解謂以夏時冠周月是圣人垂法后世之意此
又一說也陳止齊后傳謂以夏時冠周月自是魯史
之舊夫子因之每孟月書時以見魯史每正月書王
以存周正蓋尊周而罪魯也此又一說也三家者之
言何如曰三家者皆近世博雅大儒也特其立說猶
未免牽于傳注故雖卓然有見于始然卒不能不自
變于其后者也孔子之春秋即魯國之史記也魯史
之時月即周家之紀(jì)歷也夏周之歲首雖殊夏周之
時令則一安得孔子所書與周王所用不同邪項(xiàng)氏
固嘗謂周歷本稱決無改月之理其說卓然當(dāng)于理
矣而末乃謂春秋四時十二月恐皆夫子革之以為
萬世法是則惑也是豈非牽于傳注雖卓然有見于
其始而卒不能不自變于其后邪顏淵問為邦子曰
行夏之時言正朔惟夏得其正也胡氏乃謂夫子以
夏時冠周月信斯言也是春秋所書春正月者乃今
之冬十一月也秋七月者乃今之夏五月也以冬為
春以夏為秋雖甚愚者猶不為曾謂圣人而為之乎
傳之當(dāng)時猶且不可尚可為萬世法乎胡氏固嘗有
言曰周人以子為歲首則冬十一月也前乎周者以
丑為正其書始即位曰惟元祀十有二月則知月不
易也后乎周者以亥為正其書始建國曰元年冬十
月則知時不易也其說卓然當(dāng)于理矣而末乃謂夫
子作春秋是天子之事可以改正朔故以夏時冠月
又以夫子無其位不敢自專故以周正紀(jì)事是則大
惑也是豈非牽于傳注雖卓然有見于其始而卒不
能不變于其后耶至陳氏謂魯史舊以夏時冠周月
夫子仍之此說似勝然于胡氏之說特添一轉(zhuǎn)語爾
事不如此亦祇費(fèi)詞假使周人改朔并移月次則天
王在上魯人安敢自以夏時冠周月乎如此是不奉
天子正朔也又豈有魯奉天子正朔而史官紀(jì)事私
以夏時冠周月乎如此則是無故而陷其君于僭逆
也假使魯史官無識以是紀(jì)事吾夫子修之肯仍其
僭謬乎陳氏固嘗謂凡西周之史言時皆夏時也于
是援周官季春出火非周正月季秋納火非周九月
以為證據(jù)其說卓然當(dāng)于理矣而末乃謂西周之史
言月皆周月也于是曲借康誥三月不言春畢命六
月不言夏以為證據(jù)至泰誓十有三年春一月于己
說有礙則反指為誤是則惑也是豈非牽于傳注
雖卓然有見于其始而卒不能不變于其后邪嗚呼
自傳注之學(xué)興也各以三統(tǒng)解經(jīng)不特何氏之于易
孔氏之于書鄭氏之于毛詩周官杜氏之于春秋左
氏而已也然而此五六人者古博雅大儒也三統(tǒng)之
外不可廢也至于春秋一經(jīng)以周正解之者則滔滔
皆是又豈特胡陳項(xiàng)三家而已也
荊川稗編
趙汸熊朋來周正考
春秋雖修史為經(jīng)猶存其大體謂始年為元年歲首
為春一月為正月加王于正皆從史文傳獨(dú)釋王正
月者見國史所書乃時王正朔月為周月則時亦周
時孔氏謂月改則春移是也后于僖公五年春記正
月辛亥朔日南至昭十七年夏六月記太史曰在此
月也日過分而未至當(dāng)夏四月是謂孟夏又記梓慎
曰火出于夏為三月于商為四月于周為五月皆以
周人改時改月春夏秋冬之序則循周正分至啟閉
之候則仍夏時其經(jīng)書冬十月雨雪春正月無冰及
冬十月隕霜?dú)⑤闹惤詾橛洖?zāi)可知矣汲冢竹書
有周月解亦曰夏數(shù)得天百王所同商以建丑為正
亦越我周作正以垂三統(tǒng)至于敬授民時巡守?zé)A享
猶用夏焉其言損益之意甚明經(jīng)書冬烝春狩夏搜
以此蓋三正之義備矣而近代說者往往不然夫以
左氏去圣人未遠(yuǎn)終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以及戰(zhàn)國
之際中國無改物之變魯未滅亡傳于當(dāng)時正朔豈
容有差而猶或有為異論者何也蓋嘗考之曰殷周
不改月者據(jù)商書言元祀十有二月而秦人以十月
為歲首曰夏時冠周月者則疑建子非春而孔子嘗
欲行夏之時也按太史公記三代革命于殷曰改正
朔于周曰制正朔于秦曰改年始蓋正謂正月朔謂
月朔何氏公羊注曰夏以斗建寅之月為正平旦為
朔殷以斗建丑之月為正雞鳴為朔周以斗建子之
月為正夜半為朔是也殷周即所改之月為歲首故
曰改正朔曰制正朔秦即十月為歲首而別用夏時
數(shù)月故曰改年始其言之已詳漢書律歷志據(jù)三統(tǒng)
歷商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即書伊訓(xùn)篇太甲元年
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祠于先王以冬至越茀行事
其所引書辭有序皆與偽孔氏書伊訓(xùn)篇語意不合
且言日不言朔又不言即位則事在即位后矣凡新
君即位必先朝廟見祖而后正君臣之禮今即位后
未逾月復(fù)祠于先王以嗣王見祖此何禮也暨三祀
十有二月朔奉嗣王歸于亳是日宜見祖而不見又
何也所謂古文尚書者掇拾傅會不合不經(jīng)蓋如此
說者乃欲按之以證殷周不改月可乎又言后九十
五歲十二月甲申朔旦冬至無余分春秋歷周文王
四十二年十二月丁丑朔旦冬至后八歲為武王伐
紂克殷之歲二月己丑晦大寒閏月庚寅朔三月二
日庚申驚蟄周公攝政五年正月丁巳朔旦冬至禮
記孟獻(xiàn)子亦曰正月日至七月日至其說皆與傳合
夫冬至在商之十二月在周之正月大寒在周之二
月驚蟄在三月夏至在七月而太初歷其在立冬小
雪則曰于夏為十月商為十一月周為十二月唐人
大衍歷追筭春秋冬至亦皆在正月孰謂殷周不改
月乎陳寵曰陽氣始萌有蘭射干蕓荔之應(yīng)天以為
正周以為春陽氣上通雉雊雞乳地以為正殷以為
春陽氣已至天地已交萬物皆正蟄蟲始振人以為
正夏以為春蓋天施于子地化于丑人生于寅三陽
雖有微著三正皆可言春此亦歷家相承之說所謂
夏數(shù)得天以其最適四時之中爾孰謂建子非春乎
乃若夫子答顏?zhàn)訛榘钪畣杽t與作春秋事異蓋春
秋即當(dāng)代之書以治當(dāng)代之臣子不當(dāng)易周時以惑
民聽為邦為后王立法故舉四代禮樂而酌其中夫
固各有攸當(dāng)也如使周不改時則何必曰行夏之時
使夫子果欲用夏變周則亦何以責(zé)諸侯之無王議
桓文而斥吳楚哉何氏哀十四年傳注曰河陽冬言
狩獲麟春言狩者蓋據(jù)魯變周之春以為冬去周之
正而行夏之時以行夏之時說春秋蓋昉于此然何
氏固以建子為周之春但疑春不當(dāng)言狩而妄為之
辭至程子門人劉質(zhì)夫則曰周正月非春也假天時
以立義爾則遂疑建子不當(dāng)言春此夏時冠周月之
說所從出也先儒見孟子謂春秋天子之事而述作
之旨無傳惟斟酌四代禮樂為百王大法遂以為作
春秋本意在此故番陽吳仲迂曰若從胡傳則是周
本行夏時而以子月為冬孔子反不行夏時而以子
月為春矣何氏之失又異于此故朱子以謂恐圣人
制作不如是之紛更煩擾錯亂無章也薛氏又謂魯
歷改冬為春而陳氏用其說于后傳曰以夏時冠周
月魯史也是蓋知春秋改周時為不順而又移其過
于魯爾然謂魯有歷實(shí)劉歆之誤按律歷志言劉向
所總有黃帝顓頊夏殷周及魯歷為六歷自周昭王
以下無世次故據(jù)周公伯禽以下為紀(jì)自煬公至愍
公冬至殷歷每后一日則由歷家假魯君世次逆推
周正交朔之合否因號魯歷非魯人所自為明矣宋
書禮志又言六律皆無推日食法但有考課疏密而
已是豈當(dāng)代所嘗用者哉劉歆惑于襄哀傳文遂謂
魯有司歷而杜氏因之謬矣然說者亦是病夏時周
月不當(dāng)并存故直謂春秋以夏正數(shù)月又疑若是則
古者大事必在歲首隱公不當(dāng)以寅月即位其進(jìn)退
無據(jù)如此固不足深辨而或者猶以為千古不決之
疑則以詩書周禮論語孟子所言時月不能皆合故
也夫三正通于民俗久矣春秋本侯國史記書王正
以表大順與頒朔告朔為一體其所書事有當(dāng)系月
者有當(dāng)系時者與他經(jīng)不同詩本歌謠又多言民事
故或用夏正以便文通俗書乃王朝史官記言之體
或書月則不書時或書時則不書月況偽孔注二十
五篇決非真古書其有合有否皆不可論于春秋周
禮所書正月正歲皆夏正也諸官制職掌實(shí)循二代
而損益之其著時月者又多民事與巡守?zé)A享自夏
者同故仍夏時以存故典見因革蓋非赴告策書定
為一代之制者皆得通言之則又不可論于春秋矣
若論語言莫春亦如詩書言春夏皆通民俗之恒辭
也不可據(jù)以為周不改時孟子言七八月之間旱十
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在左傳后則周改月猶
自若竹書又記晉曲沃莊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魯隱
公之元年正月也竹書乃后人用夏正追錄舊史故
與春秋不同然亦未嘗輒以夏正亂春秋之時月也
蓋殷周改時月與所損益只是一理如尚齒之由貴
德而貴富而貴親親迎之由庭而堂而戶大事之由
昏而日中而日入之類皆是迭進(jìn)法所以順天道通
世變在當(dāng)時自不為異故孔子以為百世可知非徒
曰以易人之觀聽而已彼秦人以三代為不足法既
不足以知之而后之蔽于今而不知古者亦不足以
言之也自啖趙而后學(xué)者往往習(xí)攻左氏而王周正
月為甚以其尢害于經(jīng)特詳著焉
熊朋來曰孔子所謂行夏之時見于答顏淵問為邦
者然也至于因魯史作春秋乃當(dāng)時諸侯奉時王正
朔以為國史所書之月為周正所書之時亦周正經(jīng)
傳日月自可互證而儒者猶欲執(zhí)夏時之說以棄之
譬如孔子言車豈必止言殷輅哉小戴記孟獻(xiàn)子之
言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
事于祖此言冬至在周正之春正月而夏至在周正
之秋七月明堂位所言孟春即建子月所言季夏六
月即建巳月禮記尚然況春秋乎證于左傳可見已
若拘夏時周正之說則正月二月須書冬而三月乃
可書春爾且如桓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周人用仲
冬狩田此以春正月書之即建子之月書春也哀十
四年春西狩亦以周正之春行中冬之狩經(jīng)十四年
春正月無冰若夏正春正則解凍矣惟建子之月無
冰故紀(jì)異而書成元年春二月無冰襄二十八年春
無冰皆可為證定元年冬十月隕霜?dú)⑤拇讼恼?br />八月而書冬也若建亥之月則隕霜不為異而亦無
菽矣大抵周人雖以夏時□行豳詩周禮則然惟春
秋魯史專主周正陽生于子即為春陰生于午即為
秋學(xué)者惑夏時之說謂至朔同日僅見于傳而經(jīng)無
有也不思經(jīng)傳所書月日參考相同試以僖五年經(jīng)
傳言之正月辛亥至朔月日左氏欲以見分至之例
故書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自正月以后日月可
證者經(jīng)書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傳書八月甲午晉
侯圍上陽又書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以六十甲
子數(shù)之自隔年十二月戊申晉有申生之事越三月
即正月辛亥朔魯閏晉難必在正月故經(jīng)以春書也
是年歲在丙寅正月辛亥朔大二月辛巳朔大三月
辛亥朔小四月庚辰朔大五月庚戌朔小六月己卯
朔大七月己酉朔小八月戊寅朔大九月戊申朔小
十月丁丑朔大十一月丁未朔小十二月丙子朔大
閏十二月丙午朔小以八月戊寅朔至甲午晉圍上
陽八月十七日也由八月甲午數(shù)至九月朔正得戊
申由九月戊申朔至十二月朔除兩小月該八十八
日故以十二月朔得丙子其言丙子旦日在尾以冬
十二月而日在尾此時尾度多在卯且后逼閏月宜
其尚以建戌中氣而合朔于卯之尾宿所謂九月十
月之交者以夏正言之所謂冬十二月者以周正書
之以經(jīng)傳月日參考可無疑矣或謂昭二十年己卯
傳亦書春王二月己丑朔日南至自僖五年至朔同
日為始數(shù)至此年得第七章本注以為失閏按本年
十一月乙酉朔故經(jīng)于此月有辛卯乃初七日也閏
當(dāng)在隔年十二月而在是年八月則正月至七月皆
以失閏而差一月二十一年庚辰經(jīng)書秋七月壬午
朔日有食之自二月己丑朔數(shù)至次年七月壬午中
間為己丑者退小盡八個月自壬午去己丑恰退八
日經(jīng)傳正是相同觀僖五年左氏南至之書即孟獻(xiàn)
子所謂正月日至也觀昭二十一年梓慎日食以對
孟獻(xiàn)子所謂七月日至也冬日至而傳稱春正月夏
日至而經(jīng)書秋七月則春秋所書時月皆用周正明
甚
史伯璇三正說
書伊訓(xùn)篇元祀十有二月太甲篇三祀十有二月蔡
氏傳謂三代雖正朔不同然皆以寅月起數(shù)十二月
者商以建丑之月為正故以十二月為正也
按月數(shù)之說朱子以為改蔡氏以為不改然以詩七
月篇考之則凡七月九月之類是自寅月數(shù)起夏正
也觀于流火授衣之言可見矣凡一之日二之日之
類是自子月起數(shù)蓋周之先公已用此紀(jì)候故周有
天下遂定為一代之正朔也以觱發(fā)栗烈之氣候驗(yàn)
之可見矣夏正周正同見一詩之中可見月數(shù)之未
嘗不改矣蔡氏不改之說恐不如朱子之的當(dāng)近代
唯陳定宇張敷言之論最為分曉故備其說于后以
俟知者之折衷焉
陳定宇曰愚按蔡氏主不改月之說遂謂并不改時
殊不知月數(shù)于周而改春隨正而易證以春秋左傳
孟子后漢書陳寵傳極為明著成十年六月丙午晉
侯使甸人獻(xiàn)麥六月乃夏四月也僖五年十二月丙
子朔晉滅虢先是卜偃言克虢之期其九月十月之
交乎丙子朔必是時也偃以夏正言而春秋以周正
書可見十二月丙子為夏十月也僖五年春王正月
辛亥朔日南至王正月冬至豈非夏十一月乎經(jīng)有
只書時者僖十年冬大雨雪蓋以酉戌為冬也使夏
時之冬而大雪何足以為異而記之襄二十八年春
無冰蓋以子丑月為春也使夏之春而無冰何足以
為異而記之春秋祥瑞不錄災(zāi)異乃載惟夏時八九
月而大雪不當(dāng)嚴(yán)寒而嚴(yán)寒夏時十一月十二月而
無冰當(dāng)嚴(yán)寒而不嚴(yán)寒故異而書之耳春搜夏苗秋
狝冬狩四時田獵定名也桓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
杜氏注曰冬獵曰狩周之春夏之冬也魯雖按夏時
之冬而于子月行冬田之狩夫子只書曰春狩于郎
此所謂春非周之春而何哀十四年春西狩護(hù)麟亦
然定十三年夏大搜于比蒲魯雖按夏時之春于卯
辰之月乃春田之搜夫子只書曰夏搜于比蒲此所
謂夏非周之夏而何次年又書五月大搜于比蒲亦
然也陳寵傳尢明白曰天以為正周以為春注云今
十一月也地以為正殷以為春注云今十二月也人
以為正夏以為春注云今正月也孟子七八月之間
旱等不待多言而明是三代之正子丑寅三陽月皆
可以春言也胡氏春秋傳不敢謂王正月為非子月
而于春王正月之春字謂以夏時冠周月皆考之不
審安有隔兩月而以夏時冠周月之理但得四時之
正適冬寒春暖之宜則惟夏時為然夫子欲行夏時
蓋答顏?zhàn)邮沟脼榘顒t宜如此耳豈可但知有夏時
之春而不知商正周正之春乎一陽二陽三陽之月
皆可為春故三代迭用之以為歲首以一日論子時
既可為次日子月豈不可為次年觀此則三代皆不
改月數(shù)與冬不可為春之說陷于一偏明矣
按陳氏此說援引的當(dāng)已無可議但商書再言十有
二月正是蔡氏主意立說之張本陳氏既不曰于彼
處辨之及至此處辨論又無一言及彼豈偶未之思
耶抑未得其說故遂不敢牽動之耶惟張敷言之說
可以補(bǔ)陳氏之缺今存于后
張敷言改月數(shù)議曰或謂三代改正朔無異議月數(shù)
之改諸儒議論不一學(xué)者病焉亦嘗考之乎曰夏商
之制世遠(yuǎn)無文不可深究周制尚可得而言之謂不
改可乎曰可何以征之四月維夏六月徂暑周詩甚
明謂之改可乎曰可何以征之孟子七八月之間旱
春秋正月日南至二月無冰之類是也然則無定論
乎曰有間者伏讀春秋至春王正月竊有疑焉夫正
月固王之正月如后世史書書正月即時王之正月
也何假稱王竊意必其別有所謂正月者故稱王以
別之及讀僖公五年晉獻(xiàn)公伐虢以克敵之期問于
卜偃答以九月十月之交考之童謠星象之驗(yàn)皆是
夏正十月而其傳乃書在十二月其改月明矣又襄
公三十年絳縣老人自實(shí)其年稱臣生之歲正月甲
子朔于今四百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三之一所稱正
月亦是夏正寅月孔疏甚明文多不載考之老人所
歷正七十三年二萬六千六百六十六日當(dāng)盡丑月
癸未其傳乃書在二月其改月又明矣然卜偃老人
并是周人一則對君一則對執(zhí)政大夫其歲月又二
事中之切用非若他事泛言日月何故舍時王之正
月月數(shù)而言夏正哉聽之者亦何故都不致詰即知
為寅月起數(shù)哉因是而知周之正朔月數(shù)皆改必其
朝覲聘問頒朔授時凡筆之于史冊者即用時王正
月月數(shù)其民俗歲時相語之話言則皆以寅月起數(shù)
如后世者自若也而春秋書王正月以別民俗為無
疑周人之詩孟子之書亦各有所取也不然諸儒之
論各執(zhí)所見主改者遇不改之文則沒而不書主不
改者遇改月之義則諱而不錄終不能曉然相通以
祛學(xué)者之惑曰周以子月為正為一月信矣以為春
乎曰然寒暑反易可乎曰未也先王之制易姓受命
必改夫正朔易其服色殊其徽號新民之耳目以權(quán)
一時之宜非謂冬必為春子之一月便可祈谷上帝
矣便可犧牲不用牝矣曰有未安乎曰固也不然夫
子不曰行夏之時矣周公作禮正月之后不復(fù)曰正
歲矣說正歲者不謂夏得四時之正殷周不得矣必
有復(fù)以子丑之月為正者矣曰子謂必其筆之史冊
者則用時王正月月數(shù)伊訓(xùn)之元祀十有二月蔡氏
以為殷正月者果何月乎曰建子月也殷正固在丑
月然則嗣王祗見及太甲篇之嗣王奉歸舉不在正
月乎曰后世嗣王冕服考之顧命固有常儀何待正
月而放桐之事又人臣大變周公之圣猶被流言阿
衡之心為何如哉朝而自怨夕當(dāng)復(fù)辟尢不須于正
月也況正月但書十二以虞書正月上日正月朔旦
及秦漢而下例之殷不其獨(dú)無正乎曰秦以亥正猶
稱十月不亦同乎曰秦正之繆安足取法蓋秦于寅
月書正歲首十月其制又異不若殷之全無正也曰
或者謂晉用夏正故卜偃老人之言如此則又何說
也曰是又不然老人之言在晉文伯后容或有之卜
偃之言乃獻(xiàn)公之世是時篡國日淺二軍始備晉文
未興齊桓尚在雖嘗滅霍滅耿小小得志方朝周納
貢之不暇亦何敢毀冠裂冕更姓改物而用夏正哉
然則愚之所見為有據(jù)而春王正月之一辭今古諸
儒不敢輕議者固著明矣
按張氏此說與陳定宇之說互相發(fā)明甚善至于商
書再言十二月之辨尢可以補(bǔ)陳氏之缺故備錄于
此云或謂改正朔而不改月數(shù)夏商西周之時皆然
故商以建丑之月為歲首而書言元祀十有二月乙
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見厥祖又言惟三祀十
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是商雖以丑
月為正而寅月起數(shù)未嘗改也愚竊以為蔡傳推之
固是如此然張敷言之說似亦有理所礙者即位之
年不當(dāng)稱元祀耳崩年改元亂世之事不容在伊尹
而有之此是以周之禮證夏商則然耳然三代之禮
至周大備烏知自周以前亦皆如周之制乎舜禹即
位以孟子推之當(dāng)在堯舜既崩三年之后不知逾年
改元之禮將朱均行之乎將虛其年數(shù)俟舜禹即位
而后行乎是固不可考矣其他夏商以前禮有不如
周之大備者何限政恐夏忠商質(zhì)逾年改元之禮亦
至周之文而后備事固未可知也蘇氏推周制以律
商亦猶顧命中推春秋之禮以議召公者相似召公
親與周公同僚為周公所敬信知禮乃不得如蘇氏
耶正恐蘇氏以后推前皆未得為至當(dāng)耳蔡氏引春
正為不改月數(shù)之證亦是以后推前其得失張敷言
已辨之矣愚奚容贅
或又謂因正朔之改而并改月數(shù)周東遷以后則然
春秋所書時月以事考之的是子月起數(shù)意者平王
于遷洛之后稍欲示有所革以新天下之耳目故因
先王正朔之改而并改月數(shù)以合之焉愚竊以為蔡
氏主不改月數(shù)之說而為春秋所礙故其援引皆不
及春秋或謂此說蓋欲為蔡氏剔撥此礙會諸經(jīng)而
定為不刊之說也但此事須得先秦古書為據(jù)方可
以決數(shù)千載之疑而取信于來世今皆無之而但以
意者平王之言發(fā)其端殊未得為定論也且以夫子
之圣能言夏殷之禮尚以杞宋無征而不敢從況今
并杞宋之屬無之乎然則雖有夫子之圣復(fù)生于今
若無證據(jù)恐亦不敢以意言平王示有所革之事也
平王不能自振事事因循何以見其獨(dú)有志于此一
事耶若唐宋以來儒者有此等議論皆是臆度附會
不足引以為據(jù)也
按周亡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乙巳秦改正朔于始
皇二十六年庚辰當(dāng)是時周亡已三十六年矣周在
時禮樂已不自天子出號令已不行于天下民間私
稱已皆是以寅月起數(shù)周既亡矣則建子之正既不
得為時王之制天下又安有所謂周正者乎然則秦
所謂冬十月者是因民間私稱夏正而書之無足疑
者此于周改月之說自不相礙不足以為據(jù)也不知
識者以為然否
按四時改易冬不可以為春之疑今亦不在多辨但
以夫子行夏之時之一言證之足矣夫時之一字非
但指正朔月數(shù)而言必是指春夏秋冬四時而言甚
明既有所謂夏之時則必有所謂商之時周之時矣
顏?zhàn)訂枮榘罘蜃佑湫邢闹畷r則是當(dāng)時所行未
必是夏時也未是夏時非周之時而何夏之時以建
寅之月為春則周之時必以建子之月為春矣若周
之時春亦建寅無以異于夏時者則又何以必曰行
夏之時為哉余則陳定宇之言備矣至于鄭氏箋詩
蓋亦不知民間私稱只是夏時而例以時王之制律
之故至此誤耳蔡氏非之誠是也若以張敷言史冊
所用民俗所言二說例之則不待多辨而自解釋矣
蓋詩為詠歌之辭所言多是以寅月起數(shù)者不特臣
工一篇為然正所謂民俗歲時相與話言者也鄭氏
必欲拗以從子固誤蔡氏又欲援以為不改月數(shù)之
證要亦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余則前辨已詳更不
再述
按二孔林氏皆以一月為子月蔡氏不從其說竊意
一月便是子月無可疑者其所以不曰正而曰一者
以時方舉事商命未改時王正在丑周家雖因國俗
紀(jì)候而未得定正月之名史官追書前事亦不容因
后改前失傳信之意也與七月詩一之日者正同推
彼可以明此矣又按夏書明有三正之文而天正地
正人正之名見者亦非一處若如皆以寅月起數(shù)與
商正建丑以十二月為正朔故建寅之月不曰正而
曰一之言則是惟夏為有正殷周雖改正朔而皆無
正月之名烏知其為天正地正建子為正建丑為正
也
陳定宇又曰愚按蔡氏傳于泰誓上及武成皆以孟
春一月為建寅之月與二孔之說不合必證以前漢
律歷志始尢明白志曰周師初發(fā)以殷十一月
亥
月
戊
子后三日得周正月辛卯朔
子
月
明日壬辰至戊午渡
孟津明日己未冬至
正月二
十九日
庚申二月朔
丑
月
四月癸
亥至牧野閏二月庚寅朔三月二日庚申驚蟄四月
己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月甲辰望乙巳
旁之故武成曰惟四月既旁生霸粵六日庚戌武王
燎于周廟以節(jié)氣證之則武成以周正紀(jì)月數(shù)而非
夏正不辨而明矣
按漢志雖非先秦古書然終是近古可信較之陳寵
傳則此尢為近古皆非唐宋以來諸儒臆度附會無
所證據(jù)之比讀書者宜有取焉竊嘗又按易臨卦彖
辭有曰至于八月有兇此八月程朱二夫子皆以為
自子月起數(shù)當(dāng)是今六月遁卦雖本義兼存或說是
今八月觀卦之說于古終是不如主前說之力況前
說勝后說又朱子平日解經(jīng)之通例乎兼語錄答學(xué)
者之問又只主周正可見愚竊以為臨彖元亨利貞
與有兇皆主陽言以二陽上進(jìn)凌逼四陰故其亨在
陽將來諸爻盡變則二陰長而四陽遁故其兇亦在
陽況臨觀與遁三卦皆就陽爻取義名卦陽浸長則
為臨陽退避則為遁陽在上示下則為觀然則退遁
可以有兇言明矣觀雖亦是陰長陽消之卦然圣人
扶陽抑陰固已別取義名卦矣不應(yīng)于此又指為有
兇也然則八月指遁而言明甚卦辭是文王所系文
王在商而自子月起數(shù)者亦猶先公一之日二之日
紀(jì)數(shù)也
周洪謨周正辨
或問南皋子曰唐虞夏后皆以建寅為歲首今之歷
是也周人以建子為歲首是以子月為正月乎曰歲
首云者言改元始于此月是以此月為正朔非以此
月為正月也曰正朔正月有以異乎曰正之為言端
也端之為言始也正朔者十二朔之首史官紀(jì)年之
所始也正月者十二月之首歷官紀(jì)年之所始也或
曰正者長也正朔之為第一朔正月之為第一月猶
長子之為第一子也故皆可為之歲首前乎商之建
丑也書曰惟元祀十有二月是商之正朔以十二月
為歲首而非以十二月為正月也后乎秦之建亥也
史謂秦既并天下始改年朝賀皆自十月朔故曰元
年冬十月是秦之正朔以十月為歲首而非以十月
為正月也由是推之則周人之建子者以十一月為
歲道而不以十一月為正月也后世儒者不得其義
故有紛紛不決之論漢孔安國鄭康成則謂周人改
時與月宋伊川胡安國則謂周人改月而不改時獨(dú)
九峰蔡氏謂不改時亦不改月至于元儒吳仲迂陳
定宇張敷言史伯璇吳淵□汪克寬輩則又遠(yuǎn)宗漢
儒之謬而力詆蔡氏之說謂以言書則為可從以言
春秋則不可從于乎四時之序千萬古不可易而乃
紛更錯亂以冬為春以春為夏以夏為秋以秋為冬
位隨序遷名與實(shí)悖雖庸夫騃子且知其不可而謂
圣人平秩四時奉天道以為政者乃如是乎予懼學(xué)
者惑其言未有不誣圣經(jīng)以亂先王之法者故以易
書詩周禮春秋論語孟子及汲□周書史記漢書可
以證諸儒論辨之失者參考而詳列于左云
易易臨卦辭至于八月有兇程子謂八月者陽生之
八月陽始生于復(fù)自復(fù)至遁凡八月自建子至建未
也朱子本義亦從其說又云恐文王作卦辭時只用
周正紀(jì)之按漢書武王克商之后始改周正況文王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則文王固未嘗改正朔
也善乎隆山李氏曰一陽復(fù)十一月至已為干則陽
極陰生一陰姤五月二陰遁六月三陰否七月四陰
觀八月方建丑月卦為臨二陽浸長逼四陰當(dāng)此之
時陽勢方盛至于八月建西卦為觀四陰浸長逼二
陽則臨二陽至觀危矣故曰至于八月有兇所謂至
于八月有兇者言之于臨則當(dāng)自臨數(shù)而不當(dāng)自復(fù)
數(shù)以臨則當(dāng)數(shù)至觀而不當(dāng)數(shù)至遁臨觀乃陰陽反
對消長之常理文王于臨以八月有兇為戒其義甚
著豈可外引遁卦謂周八月哉然則文王奉商正者
也而此所謂八月乃夏正八月則商周之不改時與
月者觀于此亦可見矣
書三正之說始于夏書怠棄三正之文傳謂觀此則
子丑之建唐虞以前當(dāng)已有之愚則以為唐虞以前
固不可考伊尹謂商革夏正汲冢周書亦謂湯改正
朔以建丑之月為正則改正自商始也董仲舒謂舜
承堯改正朔此則謬妄觀堯老而舜攝也書曰正月
上日受終于文祖舜老而禹攝也又曰正月朔旦受
命于神宗則舜始終用堯之正朔也明矣至于禹承
舜亦以建寅為正未聞其迭建子丑三正并用也則
子丑之正固非當(dāng)時之制有扈氏何為而怠棄之乎
蓋三正必有所指意如三極三綱之類非后世之所
謂三正也泰誓曰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武成
曰惟一月壬辰旁死魄戊午師逾孟津蔡氏以為孟
春建寅之月是矣漢孔氏以一月為建子之月而泰
誓又系之以春故遂以子月為春是謂周人改時與
月可謂謬矣班固作前漢志亦因其說以武王伐紂
為建子之月而又引伶州鳩言武王伐紂之日歲在
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辰在斗柄星在天黿近世
汪氏謂以唐歷□而上之日月星宿無一不合是皆
惑于子為歲首之義耳要之武王伐紂不在子月又
何必揆以子月之星象而實(shí)其所無之事哉曰何以
知武王伐紂之不在子月耶曰周未改時與月也曰
何以明之曰于周詩周禮而見之也周人作詩其論
陰陽皆合乎四時之序周公作禮其陳法制禁令皆
順乎四時之宜此皆昭如日月而不可掩者后儒不
信圣人之經(jīng)而信傳記之說亦獨(dú)何哉又如金縢曰
秋大熟未獲必酉戌之月然后可謂大熟如仲夏季
夏為秋何以謂之大熟乎穆王命君牙曰若蹈虎尾
涉于春冰必孟春東風(fēng)解凍然后冰不可涉如仲冬
季冬為春則何冰之不可涉乎是周之不改時與月
者觀于書為可見矣
詩豳風(fēng)之詩說者皆謂豳乃夏之列國故周公述先
公豳俗之事必以夏正為言殊不知?dú)v數(shù)之紀(jì)三代
一轍何必謂周公以夏時述夏事也借使豳風(fēng)為然
則何故他詩之言時月者亦皆從夏正乎且堯時仲
夏日在鶉火大火昏中至周公時歲差既多則六月
日在鶉火大火昏中七月日在鶉首而□中大火已
西流至未矣故周公據(jù)目前所見而曰七月流火使
以夏時追述夏事則又何不驗(yàn)以夏時之星象而據(jù)
當(dāng)時之星象以言哉至于下章云十月改歲言時至
冬歲時事將改亦猶堯典稱冬為朔易之義或曰以
正朔之始于子終于亥者為改歲非謂改十一月為
正月也曰流火曰改歲是周公即當(dāng)時之星象正朔
以告成王使之易曉豈以夏時而述夏事哉東萊呂
氏不察其說而謂三正通于民俗尚矣周特舉而迭
用之耳朱子亦謂周歷夏商其未有天下之時固用
夏商正朔然其國僻遠(yuǎn)無純臣之義又自有私記其
時月者故三正皆嘗迭用是謂周之先公私有紀(jì)候
之法故云十月改歲然既以十月為改歲則又何以
云二之日為卒歲乎是其一篇之中自相矛盾而不
可通矣元張敷言因其說又謂周之月數(shù)皆改必其
朝覲聘問頒歷授時凡筆之史冊者則用時王正朔
其民俗歲時相與話言則皆以寅月起數(shù)史伯璇又
因其說謂詩詠歌之詞所言以寅月起數(shù)者即所謂
民俗歲時相與話言者也是不知周禮朝覲之類皆
從夏正而詩人之詠歌者未必皆民俗之言如出車
之勞還帥臣工之戒農(nóng)官是果民俗之言乎且三代
三正之建各新一代之制在上者不可紛更迭用而
惑生民之耳目在下者不可徇時立法而違時王之
制度子思子生于周末猶謂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
以見制度之歸于一也豈有三代盛時而使民家異
政人異法者哉或又謂一之日二之日者是以子月
起數(shù)殊不知一之日者一陽之日二之日者二陽之
日三之日者三陽之日四之日者四陽之日是以六
陽先后之序數(shù)日而非數(shù)月也變月言日者以文之
順爾是豈以子月起數(shù)而私立紀(jì)候之法哉然而詩
之與夏正合者不止于豳風(fēng)而已而出車之詩云春
日遲遲卉木萋萋則夏正之春也如仲冬季冬為春
何以見草木之榮乎四月之詩云秋日凄凄百卉具
腓則夏正之秋也如仲夏季夏為秋何以見草木之
瘁乎曰四月維夏如子月起數(shù)則當(dāng)云二月維夏也
曰六月徂暑如子月起數(shù)則當(dāng)云四月徂暑也小明
之詩云二月初吉載離寒暑乃大夫西征之日也其
后作詩則曰昔我往矣日月方燠如以十二月為二
月何以謂日月之燠乎此周之不改時與月者觀于
詩為可見矣
周禮新安汪氏謂周禮凡言正月指子月歲終指丑
月正歲指寅月州長正月屬民讀法正歲讀法如初
言初則正月居先可知矣若以寅月為正月不當(dāng)又
有正歲也陋哉言乎如周既以子月為正月則明年
之亥月方為歲終也何遽以次月之建丑者為歲終
哉既以寅月為正歲則子月方讀法而寅月又何遽
讀法如初哉蓋正月指寅月言歲終指亥月言正歲
指新歲言周禮每以正月歲終正歲為序蓋正月既
舉其事歲終則會其成而來歲復(fù)舉之如初故州長
于正月屬民讀法歲終會其政令正歲讀法如初言
來歲之正月又讀法如今歲之正月不曰正月而曰
今正歲以上文正月為嫌故別而言之猶俗云新正
之歲也又冢宰以正月懸治象之法于象魏而小宰
歲終則令群吏致事正歲則帥治官之屬觀治象是
冢宰之懸治象者言于今歲之正月而小宰之帥屬
觀者言于來歲之正月彼此互文以見每年冢宰懸
治象小宰帥屬而觀者皆在正月也況冢宰懸治象
者挾日斂之則不過旬日而即斂之矣如汪氏之說
則子月冢宰懸治象又何待至寅月而后小宰帥屬
往觀哉不特是耳如周改時與月則凡周禮所載如
山虞之仲冬斬陽木者乃在九月仲夏斬陰木者乃
在三月而失陰陽之義矣馮相氏之冬夏致日者非
冬至夏至春秋致月者非春分秋分而失日月之次
矣大司馬之春搜夏苗秋狝冬狩者取非其時不亦
暴殄天物乎雍氏之春令為阱擭溝瀆秋令塞阱杜
擭者動非其宜不亦反失民利乎至于凌人十有二
月斬冰與詩言二之日伐冰者如合符節(jié)是皆周公
所作燦然昭白不待辨而明者也若以十二月為十
月則又何冰之可斬乎是周之不改時與月者觀于
禮為可見矣
春秋春秋春王正月之書程子謂周正月非春也假
天時以立義胡氏謂建子非春也以夏時冠周月朱
子亦謂周人改月而天時不可改春秋月數(shù)乃魯史
之舊文而四時之序則孔子之微意是三子者皆謂
周人改月而不改時意如十一月為正月而時則仍
為仲冬十二月為二月而時則仍為季冬正月為三
月而時則仍為孟春然以今年之十一月為正月而
系之仲冬繼以明年之十月為十一月而系之孟冬
以月論時則時之孟仲失其倫以時論月則月之始
終紊其序豈圣人平秩四時之義哉若然則周詩所
稱寒暑之節(jié)皆失其度周禮所載法制之事皆違其
時矣魯用周正朔者也周之詩禮魯之春秋皆周正
朔之所在又皆孔子之刪定筆削者其制何得而異
哉可堂吳氏謂周人不特改月而又改時以齊其年
春秋所書之春即夏之仲冬正月即夏之十一月此
則襲漢儒之謬而不足辨者也新安汪氏亦謂魯史
名以春秋則似元書曰春王正月是周歷已改子丑
月為春又謂周以子月為歲首而春秋以寅月為正
月每年截子丑月事移在前一年若然則春秋之所
謂正月者乃魯史之三月而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皆
非當(dāng)時之日月矣圣人豈為之哉蓋周之正朔以子
月為首而歷數(shù)仍以寅月為首商不改夏之歷數(shù)周
不改商之歷數(shù)魯不改周之歷數(shù)春秋不改魯之歷
數(shù)但魯史紀(jì)年必始于冬十一月所以遵周正朔也
春秋紀(jì)年則始于春王正月所以垂法后世也是春
秋之于魯史未嘗改其時月但其編年所始之月為
不同耳曰魯既奉周正朔則魯公即位皆當(dāng)以正朔
行之而在十一月何乃書于正月乎曰按周禮朝覲
會同巡狩祭享凡國之大事皆從夏正初不始于正
朔之月書載四月成王崩而旬日之后康王即位亦
不用夫正朔之月則魯公即位豈必以正朔行之乎
故春秋公即位書于正月者七書于六月者一各據(jù)
其事以書也曰若從夏正則災(zāi)異之紀(jì)多所不合如
隱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電庚辰大雨雪若以三月
為建辰之月則大雨震電何足以為異乎曰不然左
傳大雨霖以震又云雨三日以往為霖蓋建辰之月
雷電固所宜有而雷雨交作已皆三日故經(jīng)以震雷
系于大雨之下以見其非常過度固可為異而雨雪
之大尢可為異故春秋書之以記異也安在其不為
異乎亦若后世晉泰始六年六月大雨河洛并溢流
四千余家安知春秋之書大雨者亦必不類乎此也
曰三月之大雨雪者固為異矣而桓八年冬十月雨
雪僖十年冬大雨雪者何足以為異乎僖二十九年
秋大雨雹者固為異矣而昭三年冬大雨雹四年正
曰大雨雹者何足以為異乎曰桓八年冬十月雨雪
此或有缺文恐雨雪上當(dāng)有大字如僖十年冬大雨
雪也蓋雨雪雖當(dāng)其期而太多過度則亦為異故書
曰大猶防范所謂極備兇也安得不為異乎亦若后
世漢元狩元年冬十二月大雨雪民多凍死安知春
秋之書大雨雪者亦必不類乎此也至于雹者陰陽
和則為霜雪雨露不和則為雹雹且大焉則雖冬亦
為異況秋與春安得不為異乎亦若后世漢元封三
年十二月雹大如馬頭安知春秋之書大雨雹者亦
必不類乎此也曰桓十四年春正月無冰成元年二
月無冰又十二年正月雨木冰襄二十八年春無冰
若以夏正言之則何以皆書于春而不書于冬乎故
汪氏謂茍以發(fā)冰而知無冰則當(dāng)常以二月而不在
正月矣若曰或藏冰無冰而書無或發(fā)冰無冰而書
無抑何紀(jì)事之錯亂哉曰不然周人以十二月鑿冰
正月納冰二月發(fā)冰今正月無冰若以為十一月則
十一月無之而十二月有焉亦又何害是十一月之
無冰者固不足書也要之正月無冰者言藏冰之月
無冰可藏則冬之無冰者可知矣二月無冰者仲春
獻(xiàn)羔開冰先薦寢廟今當(dāng)薦寢廟而無冰焉則凡以
后之祭無冰者可知矣不言凌陰寢廟之無冰而但
曰無冰者圣人諱之此正春秋因事而書以垂鑒戒
之法也何乃謂紀(jì)事之錯亂哉襄二十八年春無冰
者亦猶正月二月之無冰也至于正月雨木冰孔氏
謂仲冬時猶有雨雨著樹為冰記寒甚之過其節(jié)度
殊不知魯?shù)刂俣瑯O寒有雪無雨使雨而成冰亦不
為過何足為異必孟春之月三陽開泰而猶雨木冰
故書之以記異亦猶后世魏黃初六年正月雨木冰
而郡賊起安知春秋之書雨木冰者亦必不類乎此
也若以正月為十一月則正月無冰既謂仲冬當(dāng)冰
而無冰矣正月雨木冰者又謂仲冬不當(dāng)冰而冰無
乃若汪氏之所謂紀(jì)事錯亂乎曰莊七年秋大水無
麥苗說者謂五月麥?zhǔn)烀缧愦笏M若以為七月
則何有麥苗耶曰四月麥秋至則已刈麥至五月則
刈已盡經(jīng)言秋無麥苗言七月大水苗既為水所漂
固無可望而麥之刈未久又皆已盡故曰無麥苗亦
猶二十八年冬書曰大無麥禾也曰定元年十月隕
霜?dú)⑤暮我詴踉恢T災(zāi)異皆可通惟此為不可通
恐有缺文誤字如君氏郭氏之類秦火之余漢隸之
后安保其傳錄之無誤也曰陳定宇謂春搜夏苗秋
狝冬狩四時田獵定名也桓四年春狩于郎哀十四
年春西狩獲麟此所謂春非冬而何定十三年夏大
搜于比蒲昭十一年五月大搜于比蒲此所謂夏非
春而何曰否陳氏但引其所可通者而不敢引其所
不可通者春秋書狩者四書搜者五桓四年春狩于
郎哀十四年春西狩既以為冬矣則僖二十八年冬
天王狩于河陽莊四年冬狩于禚者又當(dāng)皆為秋也
是冬狩之果有定名乎昭十一年五月搜于比蒲定
十三年夏搜于比蒲既以為春矣則昭八年秋搜于
紅二十二年春搜于昌間定十四年秋搜于比蒲者
又當(dāng)為夏與冬也是春搜之果有定名乎其不足為
證也明矣曰汪氏謂左傳僖五年正月日南至禮記
正月日至陳定宇引晉卜偃及漢陳寵傳之說張敷
言引絳縣老人之語其言皆彰彰然也豈不征乎曰
易詩書周禮皆可信矣諸儒乃舍之而反信左氏漢
儒之說左氏漢儒不得圣人作經(jīng)之義未有不妄意
增改而附會穿鑿者矣果何足征之有哉是周之不
改時與月者觀春秋為可見矣
論語孟子論語曾□曰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風(fēng)
乎舞雩詠而歸此其為建辰之月和煦之時者審矣
如以為建寅之月則何以浴沂而風(fēng)舞雩之下乎孟
子言七八月之間旱朱子以為夏五六月十一月徒
杠成十二月輿梁成又以為九月十月其意謂申酉
之月禾稻將熟不須雨澤而子丑之月寒氣已過始
成杠梁則太遲也愚竊以為七八月之間云者是謂
孟秋仲秋交代之際也禾稻之熟南方早而北土遲
然而南方孟秋仲秋之際旱暵為災(zāi)則雨澤亦不可
缺況北土乎是七八月之間者不必指為五六月之
間也至于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者蓋主溱
洧言溱洧皆在大河之內(nèi)其寒不如北土之甚九月
未可成徒杠十月未可成輿梁況當(dāng)九月筑場十月
獲稻之候不可妨農(nóng)必田功畢然后為之至十一月
而徒杠已成十二月而輿梁已成非謂至是月而始
為之也曰然則合是數(shù)說則周歷之紀(jì)皆夏時矣而
夫子又何必告顏?zhàn)右孕邢闹畷r哉曰商周歷數(shù)雖
與夏同而正朔則與夏異夫子告顏?zhàn)诱卟灰詺v數(shù)
言以正朔言也意謂為邦者必改正朔以易制度商
周之正朔歷數(shù)分而為二揆之于理固有未順惟夏
之正朔歷數(shù)合而為一以三統(tǒng)言之則為人以四時
言之則為春以十二月言之則為正月揆之于理則
無不順故舉之以為萬世為邦者法也
汲冢周書汲冢書云夏數(shù)得天百王所同其在商湯
順天革命改正朔亦越我周王致伐于商改正異械
以垂三統(tǒng)至于敬授民時巡守祭享猶自夏焉又曰
維四年孟夏王初祈禱于宗廟乃嘗麥于太祖按晉
狼瞫所引周志之言見于此書則此書乃春秋以前
之人所作其言雖不合于經(jīng)而其謂周人改正朔不
改月數(shù)及孟夏嘗麥則與五經(jīng)所載周之時月亦無
不合也
史記漢書或曰史記秦漢以亥為正其紀(jì)年必先書
冬十月而后書余月則寅月起數(shù)秦漢未之改也而
西漢書注文□乃謂秦以十月為正月顏師古亦謂
漢紀(jì)年先書冬十月繼書春正月者此皆太初正歷
之后記事者追改之非當(dāng)時本稱也以十月為歲首
即謂十月為正月今之正月乃當(dāng)時之四月耳而近
世吳淵□亦是其說且謂蔡氏以嬴秦視三代然則
秦漢之正果改月乎果不改月乎曰史記言秦并天
下始改年朝賀皆自十月朔曷嘗以十月為正月哉
如以十月為正月則十一月為二月十二月為三月
矣而始皇二十九年登之罘刻石其詞曰時在仲春
陽和方起與詩所謂二月初吉日月方燠同意夫十
一月寒冱之極微陽初生和氣未動呂氏月令所謂
陰陽爭者也果可以為陽和之起乎必孟春東風(fēng)解
凍仲春十月方燠然后可云是秦之二月不為十一
月明矣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月嘉平是秦之三
月不為十二月明矣漢仍秦正未之有改至武帝太
初始改從夏正若以為漢人作漢紀(jì)而追改之則何
故亦兼秦紀(jì)而改之乎是秦漢之不改月者審矣文
□師古之言皆謬妄者也吳淵□反取其說而詆蔡
氏以嬴秦視三代誤矣
群書備考
正朔
自黃帝受河圖作甲子歲紀(jì)甲寅日紀(jì)甲子而正朔
之建有自來矣唐虞夏后皆建寅而商則建丑周則
建子秦則建亥自漢迄今始用孔子之言皆以夏時
為首得人生于寅之義矣然三正之建群議頗有異
同漢孔安國鄭康成則以為周人改時與月程伊川
胡安國則謂周人改月而不改時九峰蔡氏以為不
改時亦不改月元儒吳仲遷陳定宇張敷言史伯璩
吳淵□汪克寬輩則遠(yuǎn)宗漢儒而排蔡氏之說謂以
言書則可從以言春秋則不可從然則將安所折衷
乎曰漢儒之言是也昔孔子作春秋系日系時必曰
春王正月左氏去其時猶未遠(yuǎn)也故斷以十一月為
正月而諸儒所以疑之者正以周官仲春逆暑仲秋
迎寒季春出火季秋納火仲夏斬陰木仲冬斬陽木
之文有所不合耳殊不知周禮其出最晚正不必援
之為據(jù)而且可因是見周禮為后人附會之書以經(jīng)
文考之僖之五年正月日南至以十一月為正月則
冬至乃其時也昭之二十二年二月日南至若謂周
人不改月則冬至乃在春二月乎孟獻(xiàn)子謂正月日
至可以有事上帝此又可驗(yàn)禮經(jīng)者也豳風(fēng)謂七月
流火十月改歲此又可考于詩人者也若乃易之臨
曰至于八月有兇程子以為建未之月者正得其旨
而何疑其為謬孟子所謂七八月之間旱朱子以為
周七八月夏五六月者正合其時而何疑其為非不
信孔子之筆而信附會之書不信程朱大儒之言而
信紛紛之論亦惑矣且以歷法推之昭七年四月日
食于豕韋之末降婁之初若周果不改月自應(yīng)食在
二月矣昭三十一年二月辛亥朔日食在鶉尾今以
歷推若不改月自應(yīng)在十月食矣天道豈有謬而圣
經(jīng)豈有誤耶此則灼有明驗(yàn)而又不容以口舌爭者
后曹睿之改元景初以魏革漢正遂以三月為孟夏
四月雖行之不四年而復(fù)然建丑之說行于后世者
未聞其不改月也武之改元天授以周革唐命遂
用十一月為正月雖行之不九載而復(fù)然建子之說
行于后世者亦未聞有不改月也今乃謂周人建子
特以此月為正朔之月而非以為正月則何取于改
歲之義耶
正朔部藝文
正朔議 晉傅元
帝王受命應(yīng)歷禪代則不改正朔遭變征伐則改之
舜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無改正之文唐虞正朔皆
同明矣夏殷周革命乃改魏受漢禪亦已不改至于
服色皆從其本唯節(jié)幡用黃大晉以金德王天下順
五行三統(tǒng)之序矣
改正朔制 唐制集
朕聞上皇纂歷則天地以裁規(guī)大圣握圖法陰陽以
施化故能牢籠品類陶鑄生靈敷景運(yùn)于休期闡宏
基于光大昔有隋失馭率土分崩赤縣為禾黍之場
蒼生遇涂炭之酷我高祖神堯皇帝龍興分晉鳳起
寰區(qū)殄梟獍而安八荒剪鯨鯢而清四海太宗文武
圣皇帝膺昊穹之歷數(shù)鼓雷電之雄威服遠(yuǎn)冠巢燧
之前開邊越羲農(nóng)之際鴻名邁于三五茂績隆于往
初高宗天皇大帝□雷澤之靈符降天縱之神器湛
恩所被匝乾坤覆載之鄉(xiāng)至化所覃盡舟車所通之
境撫璇丹極輯瑞蒼巖天平地成淳風(fēng)起千年之運(yùn)
樂和禮備寶祚隆三圣之基逖聽王猷熙開帝載朕
以虛薄虔奉睿圖業(yè)業(yè)兢兢不遑寢食幸穹昊貽佑
宗社延祥河薦合天之符洛出永昌之箓時和歲稔
遠(yuǎn)肅邇安斯皆先德所延屢彰嘉貺自恭臨兆庶已
積炎涼尚想移風(fēng)未臻于至道顧循菲德愧切于深
衷思弘顧托之恩再闡混元之始夫以元穹列象三
辰以之麗天厚載含章五行于焉紀(jì)地易曰三五以
變錯綜其數(shù)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shù)遂定天
下之象水火相變其卦為革彖曰天地革而四時成
言五德更相生變革萬象故帝王改正施教明受之
于天不定之于人者也仲尼曰其或繼周者雖百世
可知也蓋以文質(zhì)相因法度相改故矣是以伏羲高
陽有周皆以建子之月為正神農(nóng)少昊陶唐有殷皆
以建丑之月為正軒轅高辛夏后漢氏皆以建寅之
月為正后雖百代可知者以此雖遭遇之不同步驟
殊致未有不表明軌物以章靈命之符者也我國家
創(chuàng)業(yè)常有意乎正朔矣所未改者蓋有由焉高祖草
創(chuàng)百度因循隋氏太宗緯地經(jīng)天日不暇給高宗嗣
歷將宏丕訓(xùn)改作之事屢發(fā)圣謨言猶在耳永懷無
及自五帝纘統(tǒng)三王馭宇或父子相承同體異德或
金木迭改應(yīng)天順人故納麓登庸粵受終于文祖干
戈革命必理歷于明時然則開元配永自陽來之
旦統(tǒng)歷履端基于朔易之首孳萌發(fā)內(nèi)氣律由中品
物任而昭蘇生類蕩而敷革是知夏之人統(tǒng)不逮殷
之地正殷之地正有劣周之天統(tǒng)元命所苞實(shí)在茲
矣周文稽古制禮于成王之日漢高握德改元于武
皇之代則知文制大備未遑于上業(yè)損益之道諒屬
于中平朕所以遵飾禮經(jīng)奉成先志今推三統(tǒng)之次
國家得天統(tǒng)當(dāng)以建子之月為正考之群藝厥義明
矣宜以永昌元年十有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十有
二日改臘月來年正月改為一月自載初元年正月
一日子時已前大辟罪已下罪無論已發(fā)覺未發(fā)覺
已結(jié)正未結(jié)正系囚見徒皆赦除之其謀反大逆緣
及子孫殺祖父母父母部曲容女奴婢殺主不在赦
限布告遐邇咸知朕意
春王正月考 明呂坤
胡氏謂孔子以夏時紀(jì)周歲昔人疑之胡氏云不曰
春秋天子之事乎余尤疑之夫諸侯大夫天子所得
而誅賞予奪者也孔子不得誅賞予奪而正其可誅
可賞可予可奪之罪以為是夫也雖不華袞斧鉞于
天子之庭而得褒貶榮辱于是非之口此史官法官
之事非天子之事也若召而爵之執(zhí)而戮之則天子
事矣然則孔子罪我之言何謂也曰是非褒貶之筆
人之所忌也愛憎毀譽(yù)之口或罪我不明亂臣賊子
之徒或罪我不公非罪我行天子之事也孟子春秋
天子之說已加孔子未有之權(quán)胡氏以改正朔為天
子之事又加孔子以無王之罪夫改正朔易服色異
姓受命之事非但天子之事也孔子周人也而改周
之正朔豈直無時王亦無武周矣行夏之時不過師
弟之私語魯史者公天下垂萬世之書也天下奉正
朔五六百年矣習(xí)知子之為正月五六百年矣非革
命而一旦改之此豈行天子之事乃無天子之事耳
孔子尊周者也從周者也方以有君倡天下乃革時
王之正朔以無君自處何以討人非惟不忍亦不敢
矣或曰春秋歲月固夏正也豈能為孔子諱曰周雖
以建子為歲首而未嘗以十一十二一月為春二三
四月為夏五六七月為秋八九十月為冬何以知之
寅月為春自唐堯命羲和授時以來虞夏商周未之
有改也是夏之時乃唐虞之時非夏所得專也寅卯
辰為春巳午未為夏申酉戌為秋亥子丑為冬非周
所得改也吾姑以天道明之日中星鳥堯殷仲春周
以為孟夏日永星火堯正仲夏周以為孟秋宵中星
虛堯殷仲秋周以為孟冬日短星昴堯正仲冬周以
為孟春是堯以天象定四時而周亂天象也以物理
明之鳥獸孳尾堯在仲夏周在孟夏鳥獸希革堯在
仲夏周在孟秋鳥獸毛毨堯在仲秋周在孟冬鳥獸
氄毛堯在仲冬周在孟春是堯以物理占四時而周
乖物理也以文義明之春者蠢也言萬物之形動而
神未爽蠢然無知也故蠢從春今之子丑寅月是萬
物動時乎夏大也言萬物之昌大也今卯辰巳月是
萬物昌大時乎秋揪也言萬物之收斂也今之午未
申月是萬物收斂時乎冬終也言萬物之完畢也今
之亥月猶近完畢酉戊兩月是萬物完畢時乎是蒼
頡以文義名四時而周昧文義也武周之謬亦至此
乎以商家考之曰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
先王奉嗣王祗見厥祖此太甲即位改元也曰惟三
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此太甲
之復(fù)辟也此見殷人歲正首丑而未嘗以十二月為
春也孔氏湯崩逾月則附會之謬耳以周家考之豳
風(fēng)周公作也曰七月流火則建申之星躔也曰九月
肅霜則戌月之天氣也曰春日載陽有鳴倉庚五月
鳴蜩則辰月午月之景物也八月剝棗十月隕籜則
酉月亥月之節(jié)候也爰求柔桑采繁祁祁則辰月之
人事也周家改建不改時此一證也四月維夏六月
徂暑此周詩也謂卯月為夏可矣謂巳月為暑可乎
周家改建不改時此二證也曾□言志曰莫春者春
服既成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辰月浴風(fēng)吾已怪其太蚤
而謂為寅月可乎或曰溫泉自可浴是矣然則舞雩
之風(fēng)亦溫風(fēng)乎寅月樹木便有可息之蔭乎周家改
建不改時此三證也周禮媒氏云仲春之月令會男
女朱子解桃夭已知其時矣及解孟子又有周七八
月夏五六月之說豈以桃夭非丑月乎又周禮仲春
勿用牡豈非為其孳尾乎則仲春必非丑月矣周家
改建不改時此四證也君牙周書也曰涉于春冰言
薄也周之春果在子丑寅則冰正堅(jiān)厚未為薄矣曰
夏暑雨冬祁寒周之夏果在卯辰巳即暑未若午未
月之為暑周之冬果在酉戌亥即寒未若子丑月之
為寒曰服田力穡乃亦有秋申果周之季秋乎則百
谷之登必于酉戌兩月而后定其有無當(dāng)云乃亦有
冬矣周家改建不改時此五證也呂不韋雖秦人莊
襄未滅周時猶用周正其作月令猶然夏時周家改
建不改時此六證也秦史紀(jì)事每書元年冬十月是
前乎周者商改建不改時后乎周者秦改建不改時
周公之識果出李斯之下乎始皇建亥為歲首徒崇
水德乖謬已甚乃能改周時行夏時乎若夏時復(fù)于
秦則綱目大書特書矣是秦改周正因周時周之改
建不改時此七證也蓋子者一陽來復(fù)之初萬物發(fā)
生之始周歷崇天統(tǒng)故特標(biāo)為歲首朝覲會同頒歷
授時郊廟慶賀皆重此月猶今之慶長至然至其紀(jì)
月定時仍以寅為孟春耳且周禮有正月有正歲三
正迭建各有正歲建以為年首重以為事先尊以紀(jì)
五行之運(yùn)氣新一代之制作與正月之正不相干涉
蓋三建乃歲正而正月乃月正猶兄弟十二人或以
貴或以賢首事當(dāng)尊惟父母委任而兄弟之行不可
亂也此三代建正之說非改月改時之謂也或曰周
以子月為歲首至寅月將何書曰春王正月也曰何
以知之以秦事知之秦以亥月為歲首每歲首云冬
十月至于寅月則書春正月如云春正月趙將張耳
陳余立趙歇為王春正月項(xiàng)籍尊楚懷王為義帝是
秦正亦建寅也由此觀之不可知乎汪克寬不考豳
風(fēng)月令而獨(dú)以改歲在十月蟋蟀入我□下之后及
唐風(fēng)蟋蟀在堂歲聿云暮之說明周家之建子為正
月孟春不知周家子月改歲而未改月又以孟子七
八月之間雨集為夏五六月之證余以為七八月間
不如五六月之多雨然七八月之憂旱七八月之雨
集亦是常事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此
所謂冬夏者夏正乎周正乎若云周之冬夏則卯辰
巳月之熱未必若巳午未月需水之亟酉戌亥月之
寒未必若亥子丑月望湯之甚也何不曰秋日則飲
水春日則飲湯乎又徒杠輿梁成于十一月十二月
疑于太晚因知十一月十二月為夏之九月十月不
知病涉之人惟子丑月為甚謂此時杠梁已成民未
病涉非謂至此時始修造耳自漢以來言春王正月
者紛紛聚訟先儒謂為千載不決之論余之辨析極
其毫厘者欲以白孔子行天子之事改正朔之冤決
千載之疑耳或曰孔子周人也而曰行夏之時何也
曰周以子月為歲首不如夏以寅月為歲首非謂周
以子月為春不如夏以寅月為春也只為朱子周七
八月夏五六月一解之誤遂啟無窮辨口注書可不
慎乎
春王正月論 徐芳
事有疑于傳而信于經(jīng)者奚從乎從經(jīng)有疑于經(jīng)而
信于理者奚從乎從理以理飾經(jīng)為誣而已矣以經(jīng)
軋理為臆而已矣以臆益誣為畔而已矣春秋二百
四十年間紀(jì)天子諸侯大夫陪臣之事天人得失災(zāi)
祥之?dāng)?shù)是者進(jìn)非者退筆者榮削者辱翼翼乎辨矣
其弁諸冊曰春王正月云猶書之稽古帝堯易干元
而詩關(guān)雎也此而疑將奚弗疑矣而舛焉亦將無弗
舛者矣何居乎測者之煩而所見之互龁也故有以
夏時冠周月者胡安國也有以周之時月俱改者鄭
元陳寵也有以春秋之列國異書周之二時并用者
劉知幾張敷言朱晦庵也安國之說本于行夏時似
矣其言曰以夏時冠周月法后也以周正紀(jì)事不敢
自專也約其指是周改月不改時也夫子乃冠之耳
夫時之傳久矣周不自改而子改之使冬而冒春之
名秋而奸夏之實(shí)悖甚矣奚后之法夫匹夫而擅天
子之正朔而曰不自專夫誰與之耶且子將以行夏
時也向也以夏時還夏而時存今以夏時諧周而時
亡矣是亦不可已乎陳氏時月俱改之說蓋惑于周
正而附會之劉知幾考之傳而不合因遂以列國用
夏正魯史用周正而朱晦庵意合之則以二者各適
而惟人所從張敷言意分之則以一為民俗之所用
一為史策之所書而并行不悖是夏與周兩存之矣
后世博綜之儒若羅泌史伯璇楊慎之徒皆踟躕焉
而無所主豈非事難于定論乎然而其疵可指也魯
與列國并建為侯邦者也史不同其奉周一也列國
用夏正魯奈何獨(dú)用周正乎一編之中書列國一例
書魯事又一例是合兩代之時為一書也春秋豈有
是乎而史之所紀(jì)一時民之所用一時是又一王之
世兩正朔也政孰嚴(yán)是而可自便若此乎凡是皆知
周正之非而特不敢斷乎為夏則姑兩存之夫既兩
存之則其是非尚未泯也至近世陽明王氏之說出
而始蕩而不可測矣其言曰陽生于子而極巳午故
春盡寅而夏盡巳陰生于午而極亥子故秋盡申而
冬盡亥自一陽之復(fù)至六陽之干而春夏自一陰之
姤至六陰之坤而秋冬果若是則夏之子丑而冬卯
辰而春午未而夏酉戌而秋皆□矣時至周始協(xié)也
夫子又取夏時乎如曰子亦可春午亦可秋云爾
日與歲無擇也陽始于子吾將以子后之夜皆為晝
陰始于午吾將以午后之晝皆為夜有不笑其狂悖
者乎月與時相麗以成歲者也月統(tǒng)乎節(jié)歷二節(jié)而
一月成時統(tǒng)乎月合十有二月之四時而一歲備前
不可嬴后不可縮也今也取仲冬而孟春之是夏之
十二月至周胥易次也月令不其淆乎一時之中無
故而奪其月二三月之中無故而換其節(jié)六割春之
二以綴前歲之冬而春為無首斥冬之二以延來歲
之春而冬為無終歲何繇成而時何繇敘乎堯之為
治也羲和之命實(shí)在厘百工熙庶績之始而鳥火虛
昴之四星候以四仲之分至歷今三千余年未之或
爽焉寧獨(dú)謬于周歟周如改時則是星鳥于夏星火
于秋也豈周革商亦遂能革天歟有扈氏威侮五行
啟則討之羲和俶擾天紀(jì)引侯徂征爰聲厥罪信如
陽明所云其去亦寧有幾王制天子巡狩方岳命典
禮考時月正日君有變易禮樂者流之今既自紊之
矣夫誰與考且禮莫大時而顧忒之以倡邪是數(shù)者
質(zhì)之狂瞽之人無惑焉而謂出之武王之君周公之
相有以知其必不然也且其繹經(jīng)者曰商而改月則
伊訓(xùn)必不書元祀十二月秦而改時則史記必不書
元年冬十月周而改時與月則春秋必不書春王正
月而其所援引者不過雜記紛駁之議漢儒歷數(shù)曠
眇之語蔓衍牽摭務(wù)信其臆姑不具論殷革夏者也
建丑而月不改秦革周者也建亥而月不改獨(dú)周改
之周之德寧直遜殷人乎彼秦政之暴狠暗戾金可
鑄石可鞭書可燔邊可筑六國可郡縣皇帝之號可
并建所以夸前爍后靡不竭蹶獨(dú)于時之在天猶謹(jǐn)
率焉乃武周之更張?jiān)庬Ц銮卣乱粍t如之
何曰信經(jīng)經(jīng)曰春王正月則周之必以孟春寅月為
正也可知矣周必不能以仲冬十一月為正則周之
時仍夏時月仍夏月可知矣周之時月仍夏則史如
是紀(jì)子亦如是書而夏時冠周與周改時之說同謬
又可知矣至子丑異建不過用為歲首爰自別于勝
國或蒞朝于是頒朔于是如伊訓(xùn)十二月而稱元祀
周禮十二月而稱正歲之類其他大禮大政則斷屬
之孟春建寅之正月時以是而授歷以是而頒歲功
以是而始終昊天以是而欽若所謂殷因夏周因殷
其在是乎天地之大古今之寥廓吾何準(zhǔn)哉準(zhǔn)諸理
而已矣然則陽明氏非信經(jīng)歟曰信而□吾之信伊
訓(xùn)即殷之因夏以明周之因陽明之信伊訓(xùn)即殷之
因夏以疑周之革吾之信春秋信以不改夏者理之
所必然陽明之信春秋信以改夏者事之所或有蓋
胡氏能知行夏時之善而不能解于變時易朔之戾
于從周陽明氏能知冠夏時于周月之非以為春秋
懼亂賊而首其僭夫子所不為而不能察時月之必
不可更幾欲置武周于秦政下加以俶擾天紀(jì)之名
而不顧始于執(zhí)傳而中于泥經(jīng)終于不信傳不信經(jīng)
而信臆以益其誣而滋之畔無寧兩存者之疑之乎
時月如此二百四十年微文逸事荒于時代訛于載
記爚于后儒之覆射者其可勝道耶
正朔部紀(jì)事
漢書賈誼傳誼年少頗通諸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
士遷大中大夫誼以為漢興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
當(dāng)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草具其儀
法色上黃數(shù)用五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謙讓未皇
也
后漢書陳寵傳元和二年旱長水校尉賈宗等上言
以為斷獄不盡三冬故陰氣微弱陽氣發(fā)泄招致災(zāi)
旱事在于此帝以其言下公卿議寵奏曰夫冬至之
節(jié)陽氣始萌故十一月有蘭射于蕓荔之應(yīng)時令曰
諸生蕩安形體天以為正周以為春十二月陽氣上
通雉雊雞乳地以為正殷以為春十三月陽氣已至
天地已交萬物皆出蟄蟲始振人以為正夏以為春
三微成著以通三統(tǒng)周以天元殷以地元夏以人元
若以此時行刑則殷周歲首皆當(dāng)流血不合人心不
稽天意月令曰孟冬之月趣獄刑無留罪明大刑畢
在立冬也又仲冬之月身欲寧事欲靜若以降威怒
不可謂寧若以行大刑不可謂靜議者咸曰旱之所
由咎在改律臣以為殷周斷獄不以三微而化致康
平無有災(zāi)害自元和以前皆用三冬而水旱之異往
往為患由此言之災(zāi)害自為它應(yīng)不以改律秦為虐
政四時行刑圣漢初興改從簡易蕭何草律季秋論
囚俱避立春之月而不計(jì)天地之正二王之春實(shí)頗
有違陛下探幽析微允執(zhí)其中革百載之失建永年
之功上有迎承之敬下有奉微之惠稽春秋之文當(dāng)
月令之意圣功美業(yè)不宜中疑書奏帝納之遂不復(fù)
改
魏志文帝本紀(jì)黃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內(nèi)之山
陽邑萬戶奉漢帝為山陽公行漢正朔
晉書武帝本紀(jì)泰始元年十二月封魏帝為陳留王
行魏正朔
宋書武帝本紀(jì)永初元年六月封晉帝為零陵王令
食一郡行晉正朔
南齊書高帝本紀(jì)建元元年封宋帝為汝陰王筑宮
丹陽縣故治行宋正朔
梁書武帝本紀(jì)天監(jiān)元年夏四月封齊帝為巴陵王
全食一郡行齊正朔
陳書武帝本紀(jì)永定元年冬十月詔曰禮陳杞宋詩
詠二客弗臣之重歷代斯敦梁氏欽若人祇憲章在
昔濟(jì)河沈璧高謝萬邦茅賦所加宜遵舊典其以江
陰郡奉梁主為江陰王行梁正朔
北齊書文宣帝本紀(jì)天保元年封魏帝為中山王食
邑萬戶行魏正朔
唐書李光□傳寶應(yīng)元年浙東賊袁晁反臺州建元
寶勝以建丑為正月
正朔部雜錄
禮記大傳立權(quán)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
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
陳
注
正者年
之始朔者月之初全改正朔所以授民時也
蔡邕獨(dú)斷三代年歲之別名唐虞曰載載歲也言一
歲莫不覆載故曰載也夏曰歲一曰稔也商曰祀周
曰年
井觀瑣言商周改正朔之說張敷言分史冊所用民
俗所用二項(xiàng)為言極好蔡九峰陳定宇諸儒偏主一
說各有所礙終不可通張氏此說足為前輩解紛疑
得事理之實(shí)然朱子答吳晦叔書已嘗曰或是當(dāng)時
二者并行惟人所用則張說亦有所本
病榻手欥秦以建亥之月為歲首自是不思古之亂
制漢之陋儒偽造易緯云堯以甲子天元為推術(shù)甲
子為蔀首起十月朔而謂秦首亥本此是其瞽說與
堯典背矣宋朱震又曰連山首艮風(fēng)始于不周實(shí)居
西北于辰為亥此顓頊所以首十月也是因漢儒之
陋而又誣顓頊矣
玉堂鑒綱胡安國曰前乎周者以丑為正其書始即
位曰元祀十有二月曰三祀十有二月朔則未嘗改
月也
丹鉛總錄文選古詩十九首非一人之作亦非一時
也其曰玉衡指孟冬而上云促織下云秋蟬蓋漢之
孟冬非夏之孟冬矣漢襲秦制以十月為歲首漢之
孟冬夏之七月也其曰孟冬寒氣至北風(fēng)何慘栗則
漢武帝已改秦朔用夏以后時也三代改朔不改月
古人辨證博引經(jīng)傳多矣獨(dú)未引此耳又唐儲光曦
詩夏王紀(jì)冬令殷人乃正月此亦一證
續(xù)問奇類林鄭室甫云康成謂帝王易代莫不改正
堯建丑舜建子舜攝位未改堯正故云正月上日即
位改正故云月正元日非也猶云令月吉日良辰耳
王肅輩皆言惟殷周改正易民視聽夏已上皆建寅
是也
庸書或曰周正改時與月乎曰改予嘗思之矣有至
理存焉春夏陽也陽生于子而極于巳秋冬陰也陰
生于午而極于亥夫行夏之時夫子之議禮也春王
正月夫子紀(jì)事之文也禮有因革事無增損是非兼
存裁之在人若曰夫子截其冬而首春則弒君變古
者何以易其文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