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學部藝文一
督學袁公去思碑記 明張慎言
國家既置太學于京師郡邑皆置學特遣學使者督
其事故十五國與太學皆國師也任重而道尊氣運
文章人心風俗皆于是關(guān)焉風移俗敝國家之法度
紀綱皆非其故獨有選鄉(xiāng)舉之法競競焉毖飭不至
于壞至今日稍陵遲衰微矣途徑百出上下相罔夫
士以氣為主造士者在作士之氣文章者士之生氣
也廉恥者生氣之本也簡牘苞苴廉恥殆盡浸尋而
至丙寅丁卯之間士氣盡矣造士之流弊乃至于此
上下四十年升降之際蓋欷歔感慨不自禁云甲戌
秋袁州袁公奉璽書臨晉之鄙干旌至止士習翕然
往學使者一至奉例陳款科條畢具試事未半而邑
已惓矣士與主者志氣不相往來姑茍且故事冀一
日之幸無論不肖者走百徑如鶩而士有茍且僥幸
之意此其心何如哉頃諸生試后遠者未嘗見但見
吾黨二三子虛往實歸氣靜而志恬若有所得而不
可名試后先未嘗聞有正文體厘士習涂飾功令如
昔者紛紛頒布公與多士淵穆靜專而文體士習已
潛移矣古者有胎教士大夫為博士弟子時正當胎
息學使者固為之母是憶日者比肩連袂共侍棨戟
之下彬彬皆君子曾幾何時率失足身不可問吾
黨比年已來風俗靡敝識者心憂之公未嘗一煩聲
色多士丕變善惡轉(zhuǎn)移之機何神速至于斯也豈不
以人哉嘗竊論之父兄之于子弟情篤而法不嚴不
篤則溺不嚴則玩使者奉簡書飭三尺從事較尺牘
于風檐寸晷法雖嚴而誼不洽帖括非小道也劌肝
擢腎如累黍而合尺度焉針芥不投無以服才士之
心若舍尺牘而他問以名器假人將無以塞囂陵詬
誶之口況身實脂潤恇怯錞處猥繩人以孝廉方正
剛大侃直之概則己自覺其不情而人亦不信噫談
何容易公已奉命督晉中學乃上疏極言諸監(jiān)督使
者當罷狀甚切直圣主未即報可業(yè)心俞之后卒如
公言二三子中之津津然瞻云望日豈在條教號令
哉記先是檄纔下郡縣皆腆膴奔走議為地不遑啟
處比公至父兄子弟知交親故各寂然斂己約束而
聽試焉此何以故試已無賢不肖如獲所欲得媸者
顧影自憎無鹽嫫姆乃有怨鑒者乎爭自琢磨恥借
齒牙況買刺且以貨取也握三才之璽進退人才凜
然罔敢干以私二千石而下無得關(guān)一語以延諸生
堂下字櫛句比沖粹恬夷上下各相喻于無言使者
雖貴倨居然廣文耳所入幾何悉括以餼諸生授館
致臨視諸生病謹致藥餌諸生感且泣數(shù)行下己
即屏逐諸騎造諸生諸生無一刻荒于嬉者諸生入
室問字蕭然兩蒼頭供□粥圖書幞被外無長物相
視而駭退而相語皆太息豈必在執(zhí)經(jīng)問難哉公奉
朝廷之法洽以父兄子弟之情提圣賢之精神通帖
括之志氣三年兩課之制期人以百年名世之業(yè)侃
直廉靜之躬悚革后先愧恥奔競之習教之所系固
不重歟余嘗謂學使者在作士又在養(yǎng)士作直風草
之機今者殆可謂養(yǎng)士矣昔胡安定湖州之學最善
宋慶歷始建太學有司請下湖州請安定之法以為
太學法至著為令余謂不然即取湖州之法然非安
定則其法亦如往者奉例承款而已得如侍安定左
右邪后嘉佑年用有司言遷先生太學中允居太學
然此非卿大夫責也諸生因感慨后先升降之際請
記其事書院廡下以致教化轉(zhuǎn)移之機原無難易如
逸少云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將無有感于斯文
公諱繼咸字臨侯乙丑進士甲戌督晉中學江西袁
州府宜春縣人記
與楊玉泉提學書 王維楨
使至辱及華翰因悉節(jié)旄入關(guān)秦士子望風抃蹈若
將丕變更益歲年其績效可睹已秦中先輩名家務(wù)
敦本實已乃衍而為詞故各皆有就近世學者迂視
前哲顓趨捷徑掇摭六經(jīng)細碎之語點綴湊泊眩觀
競進此習且十年不有中興君子振刷之弗可改也
夫六經(jīng)為議道之祖乃學者不求觀理而務(wù)剿詞所
謂截華而亡實者也流而靡止將害道□政不直為
文之弊而仆竊懼焉違侍漸遠式申卑戀并附夙慨
如此伏惟鑒教春盡聞有榆塞之行塞上氣候與內(nèi)
地殊幸節(jié)慎為國不勝惓惓
督學部藝文二
詩
柳博士自太常出提舉江西儒學來訪宿山中
元吳萊
一掃空山鹿豕蹤車如流水馬如龍黃麾法仗知宸
輦青史勛名問景鐘宣室受厘端有召曲臺傳禮尚
為容少年作賦將投獻東北孤云是岱宗
慶黃晉卿任江浙儒學提舉 薛元曦
憶昨追隨到上臺鰲頭先奪錦標回道人獨寶籠鵝
帖天子曾驚倚馬才禮以二儀宗太極名因三賦重
蓬萊只今教雨司吳越絕勝文翁化蜀來
寄應(yīng)寧提學用留別韻 明李東陽
天上詞垣近省闈十年毛羽愛追飛南池水暖□重
化西華風高雁未歸絕足風塵須獨步初心道德肯
相違網(wǎng)羅剩有求才意未放山林老布衣
送馬公順視學湖南 何景明
洞庭云夢眼中寬襄國荊門掌上看三楚樓臺皆壯
麗萬年江漢自波瀾煙花白日空愁暮鴻雁青春尚
避寒莫道秦川歸未得人間今日路行難
送馮汝言學憲之浙江 李攀龍
儒臣奉詔外臺居況復(fù)揚波海晏如門下美材收竹
箭臥中高士羨挏廬山川半入?yún)嵌假x風俗兼?zhèn)髟?br />絕書始信工文官自達主恩垂老不曾□
送張企翱之廣東提學 陸容
天語遙將度嶺南一方師表羨君堪潛回風俗觀新
政樂育英才副昔談愛護襟期同鄭老能詩標格近
羅含少年科第曾誰負大好文章每自慚好士一生
心耿耿閱人多中目耽耽芹宮會講晨留榻柏府程
書晚駐驂道路漫從瀧吏問姓名先得峒民諳蠻音
啁哳初難辨海味珍奇素所甘畫鼓發(fā)船馴巨鱷青
衿擁座聽春蠶文身俗在能無教可語僧來不放參
龍墨污唇閑吮筆廌冠籠發(fā)老勝簪敷文圣代今同
契典禮儀夙陋逢石只應(yīng)呼丈拜歃泉寧復(fù)侶
渠貪花明蕉荔供行色味雜檳蔞當酒酣故國乾坤
惟欠雪莫年山水定工嵐清風入誦炎蒸散化雨隨
車槁瘁覃駿骨收時忘牝牡色絲成后看青藍贈行
已乏金兼百餞何妨爵過三往事莫言溫室樹殊
恩還憶上林柑鸞墀寶玉留情獻蜃窟遺珠借手探
轉(zhuǎn)眼又期歸報最坐移鄒魯?shù)江傎?br /> 贈王督學 侯一元
長江千里白波來畫舫風輕五兩催新雨曉看雷澤
漲冰壺秋映洞庭開洲前落月聞湘瑟峽外云飛見
楚臺辭賦郢中應(yīng)一變漢家方重馬卿才
送莫祠部督學貴州 梁有譽
獻歲星軺出漢京南中鳥道入云平遙經(jīng)遷史浮湘
處肯讓文翁化蜀名戀闕夢懸春署月登高詩滿夜
郎城莫嗟萬里風煙迥攬轡應(yīng)憐報主情
督學部匯考
宋
徽宗崇寧二年設(shè)提舉學事司掌一路州縣學政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職官志提舉學事司掌
一路州縣學政歲巡所部以察師儒之優(yōu)劣生員之
勤惰而專舉刺之事崇寧二年置宣和三年罷
崇寧四年十一月丙辰置諸路提舉學事官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宣和四年二月乙酉罷諸路提舉學事官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高宗紹興十三年命監(jiān)司提舉學事又詔州守縣令
佐之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十三年八月丁亥命諸路有
出身監(jiān)司一員提舉學事九月癸酉詔諸州守貳提
舉學事縣令佐主管學事
紹興十六年五月壬申命諸路漕臣兼提舉學事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元
元置儒學提舉司掌行省所署學校教養(yǎng)錢糧之事
及呈進著述文字
按元史百官志儒學提舉司秩從五品各處行省所
署之地皆置一司統(tǒng)諸路府州縣學校祭祀教養(yǎng)錢
糧之事及考校呈進著述文字每司提舉一員從五
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吏目一人司吏二人
世祖中統(tǒng)二年立諸路提舉學校官
按元史世祖本紀中統(tǒng)二年九月癸未王鶚請于各
路選委博學老儒一人提舉本路學校特詔立諸路
提舉學校官以王萬慶敬鉉等三十人充之
至元十八年立蒙古提舉學校官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八年十月壬子置蒙古提
舉學校官各二員 按百官志蒙古提舉學校官秩
從五品提舉一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七品至元
十八年置惟浙江湖廣江西三省有之余省不置
至元二十四年二月乙丑設(shè)江南各道儒學提舉司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六年九月己卯置高麗國儒學提舉司從
五品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仁宗皇慶二年春正月己未置遼陽行省儒學提舉
司
按元史仁宗本紀云云
延佑元年六月戊子置云南行省儒學提舉司
按元史仁宗本紀云云
延佑三年五月庚午置甘肅儒學提舉司秩從五品
按元史仁宗本紀云云
明
明設(shè)提學官隸按察司
按明會典提學官每省各一員或副使或僉事無定
銜
英宗正統(tǒng)元年始請□專一提督學校
按明會典正統(tǒng)元年奏準各處添設(shè)按察司副使或
僉事一員南北直隸監(jiān)察御史各一員請□專一提
督學校
按大政紀正統(tǒng)二年始設(shè)提學憲臣南京戶部尚書
黃福建白人才出學校必設(shè)監(jiān)司提督巡視下部議
南北直隸御史各一員各省按察副使或僉事各一
員專□責成不許巡按御史侵越(
按明會典作元年此作三年未知孰
訛姑附于此)
代宗景泰元年罷提學官
按明會典景泰元年革罷提學風憲官聽巡按御史
各司府州縣官提督考察又令按察司分巡各道副
使僉事照依提學官先奉□書事理提督兩直隸御
史提督
英宗天順六年□諭天下提督學校等官
按名山藏天順六年□諭天下提督學校監(jiān)察御史
等官陳政等朕惟自古帝王率以興賢育才為首務(wù)
學校廢興人才之盛衰治道之隆替系焉曩嗣位之
初爰簡學行老成之士授以憲職俾專學政行之十
余年厥有成效景泰中罷去而廢壞日甚今復(fù)行舊
典命爾等往爾其欽哉夫是一方表率也率人必先
正己其務(wù)端軌范嚴條約公勸懲俾崇于正學迪于
道
武宗正德十年給提督學政關(guān)防又都司衛(wèi)所令分
巡官考校行提學官知會
按明會典正德十年給各按察司提督學校官關(guān)防
又令口外衛(wèi)學并都司衛(wèi)所土官學離本布政司窵
遠提督官不能歲歷者許各道分巡官歲加考校行
提學官知會
世宗嘉靖二十九年令簡擇督學官
按大政紀嘉靖二十九年閏六月簡督學官給事中
楊允繩上言祖宗取士以經(jīng)術(shù)為重匪徒以繪句飾
章校長一日也邇來士子但逞浮靡之辭不修實行
下者狙獪恣睢干謁假托皆緣督學官尚文藝而輕
行檢也乞□銓曹慎選督學官用端士習帝曰督學
官實士子表率今后慎選行誼端方者以充其任勿
得徒尚藝文循資濫擢
神宗萬歷二年令各省提學官缺吏禮二部會同選
擇
按明會典凡兩直隸提學御史缺吏部會同禮部都
察院推補其各省提學副使僉事吏部題補萬歷二
年令今后各省提學官缺吏部會同禮部務(wù)選年力
精壯學行著聞?wù)呔萌呜煶扇粑唇?jīng)歲考科舉事完
不許輒便升轉(zhuǎn)其才力不稱者即調(diào)處罷黜
萬歷十一年令各省直提學官照舊全管考校惟甘
肅宣大遼東仍屬各巡按廣東瓊州仍屬兵備兼管
按明會典云云
皇清
國朝外官
大清會典提學道每省各一員或副使或僉事無定
銜其直隸江南浙江提督學政詳見翰林院
順治八年
大清會典順治八年題準學臣歲科兩試俱周禮部
考核稱職御史咨都察院回道管事道員咨吏
部照常升轉(zhuǎn)其公明尤著者特請優(yōu)升京堂徇
私溺職者參處 又題準學臣舊官考畢新官
未補中間易致曠廢學政除御史報代自有臺
規(guī)外凡學道兩考完日先期報禮部即咨吏部
銓補新官依限赴任面相交代以杜署道諸弊
其舊官聽候考核升轉(zhuǎn)處分
順治九年
大清會典順治九年題準提學官須正己潔操矢公
矢慎務(wù)得真才不許曲徇情面考試生員必嚴
加校閱如有荒□庸耄者即行黜退不許姑息
有捏造流言思逞報復(fù)者訪實照例問遣童生
入學遵題定名數(shù)考取或遇人才偶乏寧缺額
毋濫收發(fā)案后不許再試一人再發(fā)一案亦不
許別立寄學名色若鄉(xiāng)官勢豪干托不遂暗行
中傷者許徑自奏聞處治 又題準提學奉
□專督學政各撫按二司官不許侵伊職掌行事提
學巡歷所屬除教官生員干犯行止合行嚴懲
外不許泛受民詞其生員犯罪或事須對理聽
該衙門提問亦不許護短曲庇致令有所倚恃
抗拒公法 又題準歲科兩考定以三年內(nèi)報
完方許升轉(zhuǎn)仍候新官面代不許竟離地方考
試之日務(wù)須親臨遍□不許移文代委及于隔
別府分調(diào)取生儒以致跋涉為害亦不許令師
生送迎考畢即于本地方發(fā)落明示賞罰不許
攜帶文卷于別處發(fā)案致吏書乘閑作弊士子
無所勸懲違者題參
順治十五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五年題準各提學有能將上官勢
要封函揭送者于考核時并為敘錄
康熙元年
大清會典康熙元年題準學道任滿考核改隸吏部
康熙二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年題準直省現(xiàn)任提學于鄉(xiāng)試前
接考小半及一半者所屬未考地方尚多不便
報滿應(yīng)通行考試以完下三年考試一周之數(shù)
其接考大半者準其報滿 又題準提學一經(jīng)
領(lǐng)
□即行赴任如有逗留都門者科道指名參處考試
已竣俱于十一月報滿到部如違定限即以戀
缺題參議處
康熙十二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二年題準提學考試遲延限內(nèi)不
能完結(jié)者降一級調(diào)用
康熙十八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八年議準提學有積習十弊嗣后
學道考核時俱注剔除十弊若不能剔除十弊
該督撫指參內(nèi)有貪贓之弊照例革職提問如
無貪贓等事照才力不及例降二級調(diào)用其考
核冊內(nèi)不注剔除十弊字樣及未曾剔除而注
剔除者或吏部查出或科道糾參督撫照不報
劣員例降三級調(diào)用督撫有需索陋規(guī)者亦照
貪例處分至上司同僚京官鄉(xiāng)宦私書及親戚
朋友隨住地方討情抽豐及州縣官傳遞私書
鄉(xiāng)紳投刺請席者系官革職系常人交刑部從
重治罪至順天學院任滿時亦開明剔除十弊
具題考核方準回院若不能剔除或有貪贓等
弊亦照學道例處分童生未經(jīng)府考冊內(nèi)無名
鉆求學道徑取入學巧圖捷便一弊也考試各
府州縣衛(wèi)所童生額外濫取撥發(fā)別學明收冒
籍以占本學正額二弊也彌封編號印簿及□
內(nèi)坐號紅簿不發(fā)該府州縣封貯私存道署查
對字號賄賣三弊也考完一府不將紅案速行
發(fā)學任意遲延徇私通賄更改等第拔下作上
四弊也每考一處令書辦承差快手人等出入
過付暗訪生員稍有家資者先開六等草單嚇
詐保等銀兩五弊也文童額少武童額多將文
童充為武童入學之后夤緣改文倡優(yōu)奴隸濫
行收取真騎射者擯而不錄六弊也各府地方
設(shè)有考棚憚于親臨將生童遠調(diào)考試各州縣
告病生員扛□驗病困苦難堪七弊也縱容無
賴教官包攬生童私通線索效勞分潤名曰作
興大壞風教八弊也曲徇上司同僚情面并京
官鄉(xiāng)宦私書及親戚朋友隨住地方討情抽豐
孤寒之士棄而不錄九弊也開報學冊將額外
濫取入學童生未經(jīng)科歲兩考預(yù)附三等其姓
名不入新案造衣頂下以趙甲頂錢乙混作實
在之數(shù)朦朧禮部十弊也
康熙二十一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一年議準提學按臨地方量撥
別縣書吏供事其掌案長接名色嚴行禁革所
考各府仍令府官提調(diào)外其屬員概不許迎接
執(zhí)事人員不許于退堂時傳遞關(guān)節(jié)遇考校日
一概封筒不許傳入閑有公事俟試竣日方許
開緘投進其生員交卷照例將浮票揭去帶回
府州縣于正試卷外不許多備一卷違者聽該
督撫據(jù)實題參督撫徇隱者一并議處
督學部紀事
卻掃編曾尚書楙喜理性之學中年提舉淮西學事
游五祖山憑欄恍若有所得者因為偈曰四大本空
五陰皆蘊靈臺一點?,F(xiàn)圓明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八年十一月襲封衍圣公孔
洙入覲以為國子祭酒兼提舉浙東道學校事
明外史陳選傳選字士賢臨海人以御史督學南畿
患士習浮夸欲范以古禮先頒冠婚祭射儀于學宮
令歲時肄習選每按部至諸生相率行禮于前周旋
磬折弦管豆豋洋洋翼翼數(shù)十年未嘗有也作小學
集注以教諸生欲令措之踐履常止宿學宮夜巡行
兩廡察其誦讀由是諸生競勸文教大興除試牘糊
名之陋曰己不自信何以信于人□職三年夏楚不
用而人畏之若神明成化六年遷河南副使尋以選
善教改督學政立教一如南畿學者咸慶得師時汪
直被命出巡都御史以下皆拜謁選獨徐入長揖直
曰君何官選曰提學副使直曰能大于都御史耶選
曰提學何可比都御史也業(yè)人師不敢先自詘辱
選詞氣嚴正而諸生亦群集署外直氣懾遂好語遣
之
張悅傳悅字時敏成化中出為江西僉事改督浙江
學校力拒請托校士不糊名曰我取自信而已諸所
品第眾皆服無后言
周孟中傳孟中字時可歷廣西提學副使孟中兩督
學政以正學勖士士皆向風
黃仲昭傳仲昭名潛以字行除江西提學僉事嚴明
無所假借誨士必于正學士莫不率服其教久之再
疏乞休日事著述學者稱為未軒先生
丁璣傳璣字玉夫擢廣東提學副使勵諸生以正學
不尚文藝士多感發(fā)歲余入賀至清遠峽水暴漲舟
覆舉家溺焉惟一子附他舟獲免
邵寶傳寶字國賢無錫人遷江西提學副使至則率
諸生釋菜周元公祠廣白鹿書院學舍以處來學者
其教以致知力行為本先行檢而后文藝江西俗好
陰陽家言有親死數(shù)十年不葬者寶下教親未葬不
得與試于是舉葬者千計寧王宸濠索詩文峻卻不
應(yīng)
岳州府志姚文灝字秀夫貴溪人為湖廣提學僉事
過洞庭舟幾危端坐不動風止泊舟登岳陽樓云來
時行李蕭然去時行李蕭然岳陽樓下徑過此心無
愧蒼天
明外史夏寅傳寅字正夫松江華亭人成化中遷江
西副使提督學校其教務(wù)先德行士經(jīng)激勸者多為
聞人
胡獻傳獻字時臣揚州興化人武宗即位擢廣西提
學僉事重行檢崇實學試畢輒詣學宮召諸生講書
史令人人自言其所得而從容開諭之各盡其意而
去
胡鐸傳鐸字時振余姚人遷提學副使教士先理學
特嚴朱陸之辨諸生化之時王守仁以良知教學者
其說頗近陸氏鐸與守仁書曰足下薄宋儒以聞見
之知汨德性之知知一而已德性之知不離聞見聞
見之知還歸德性怵惕惻隱之心良知也必乍見孺
子而后動誰謂德性之離聞見乎人非形性無所泊
舍耳目聞見之知德性亦無所自發(fā)也大學論修身
而及于致知則固合德性聞見言之宋儒居敬窮理
之說舉其全足下良知舉其偏且謂良知見成不費
磨礪愛親敬長之良知必要于達之天下不屑簞豆
之良知必要于萬鍾不受誰能良知而見成也者守
仁不答
邵銳傳銳字思抑仁和人擢江西僉事進福建副使
俱董學政令諸生誦習白鹿洞學規(guī)凡守身處事立
言悉奉以為則非是者即麗于罰念建文朝忠臣湮
沒命分宜祠祀黃子澄漳州祠祀陳思賢伍性原陳
應(yīng)宗林玨鄒君默曹廷瑞呂賢其他先賢祠墓悉為
修復(fù)
廣東通志歐陽鐸字崇道泰和人擢廣東副使改督
學承魏校后明禮教崇行義勸督有程子弟資稍□
輒收之學文義□劣不即黜再試靡進乃黜之并黜
其讜蕩無行累教不悛者文體士習為之一變所獎
拔多名士考校畢歸豫擬經(jīng)選如陳思謙唐穆岑萬
等無不左驗人服其藻鑒
見聞錄徐文貞為浙江督學時有二生爭貢嘩于堂
下徐公閱卷自若已而有二生遜貢嘩于堂下徐公
亦閱卷自若居頃之召而謂曰我不欲使人爭但亦
不能使人讓諸生未嘗讀教條乎連我也在教條里
頭作不得主諸生但照教條行事而已由是讓者爭
者皆自息
延休堂漫錄伍文定初為常州推官以簡伉忤提學
御史陳琳左遷起為嘉興府同知琳亦來為郡守相
見握手道舊歡若平生彼此各無芥蒂時兩賢之
琬琰錄馬溪田理為考功郎中丙戌例當考察外官
時臨潁內(nèi)閣冢宰各挾私怨欲去廣東河南陜西三
省提學公乃昌言曰魏校蕭鳴鳳唐龍即今有數(shù)人
物若欲考此三人請先考理由是獲免公之保全善
類以扶正氣如此
明外史蔣信傳信字卿實常德人王守仁謫居龍□
信事焉后遷貴州提學副使建書院二廩群髦士其
中龍□故有王守仁祠為置祀田坐擅離職守除名
何瑭傳瑭字粹夫武陟人嘉靖初起山西提學副使
以父憂不赴服闋起提學浙江敦本尚實士氣為之
丕變
王邦瑞傳邦瑞字惟賢宜陽人以吏部郎中出為陜
西提學僉事坐歲貢不中式五名以上貶濱州知州
再遷固原兵備副使復(fù)提學陜西
張邦奇?zhèn)靼钇孀殖8慈顺鰹楹V提學副使下
教曰學不孔顏行不曾閔雖文若雄褒吾且斥之在
任三四年諸生競勸時世宗方為興世子獻王遣之
就試乃特設(shè)兩案己居北而使世子居南文成送入
學世宗由此知邦奇嘉靖初起提學四川以親老乞
歸久之桂萼掌吏部去留天下提學官起邦奇補福
建
黃佐傳佐字才伯香山人改廣西督學政佐乃正士
習毀淫祠舉節(jié)孝立鄉(xiāng)社擇土民秀者為諸生俾轉(zhuǎn)
相諭告猺獞感悅寇掠為希
潘恩傳恩字子仁上海人遷廣西提學僉事靖江王
禁護衛(wèi)子弟毋就試勒賄乃許恩移牒長史將上聞
王懼乃止
萬士和傳士和字思節(jié)遷貴州提學副使地雜箐峒
諸生荒鄙不悅學士和所至誨勵習尚漸移
屠羲英傳羲英字淳卿出為浙江提學副使持法嚴
諸生惕息奉教部內(nèi)貴族干瀆無所徇
竇之偁傳子偁字可揚擢湖廣提學副使較閱公明
所甄錄悉知名士士類悅服憫楚宗人冤馳疏請雪
忤權(quán)相弗避
陸深傳深字予淵上海人擢山西提學副使時帝頒
御制敬一箴及心箴于天下學校命提學官建亭勒
碑前副使劉儲秀未及舉而深至會陽曲知縣崔廷
槐素酷虐一無辜杖死其子諸生也訴之御史趙鏜
鏜反除諸生名深不平遂劾廷槐并及鏜鏜亦劾深
違詔不勒御制碑解二人任鏜坐謫官深御史逮問
復(fù)職已改浙江仍視學政
陳鳳梧傳鳳梧字文鳴出為湖廣提學僉事公嚴自
持諸生有黜者巡撫都御史檄復(fù)廩膳而巡按御史
送儒生入學者十數(shù)人鳳梧皆拒之中官韋敬守武
當驕甚監(jiān)司趨其旁門且側(cè)坐鳳梧不可獨與為鈞
敵轉(zhuǎn)山西副使仍督學政巡按御史主監(jiān)鄉(xiāng)試學臣
考第入□者又會二司覆校更定鳳梧上疏爭之自
是御史無敢侵越
唐胄傳胄字平侯瓊山人遷廣西提學僉事訓諸生
以禮義土官及猺蠻悉令遣子入學官軍討古田賊
久無功胄遣使撫之其魁曰是前唐使君令吾子入
學者即解甲
張岳傳岳字維喬惠安人出為廣西提學僉事行部
柳州軍以缺餉故大嘩城門閉者五日岳謂知府曰
汝謂我學使者不關(guān)守土事乎令啟門召之入?yún)柹?br />詰之皆頓首言饑困狀岳立命平餉悉散去尋以計
禽首惡十八人置之理一軍帖然
楊俊民傳俊民字伯章遷河南提學副使時高拱柄
政其甥劉生得罪杖而黜之拱兄僉都御史捷歿有
司請祠于鄉(xiāng)俊民惡捷常手刃其子弗許
江玭傳玭字用良仁和人擢廣西提學僉事雖瘴鄉(xiāng)
必親詣不以牒召試曰吾不忍逸己以勞人也力折
營競品核公當屬有侵其官者投劾去
張瑋傳瑋字席之出為廣東提學僉事其地富饒供
張輿馬飲食之奉甲于他方象犀珠貝諸珍異充牣
左右瑋一切屏去較閱精明會大吏建魏忠賢祠欲
瑋撰上梁文遂毅然引去歸橐蕭然仍授徒自給
趙參魯傳參魯字宗傅鄞人擢福建提學僉事時居
正嚴法懲學校諸學使者操士如束濕參魯獨從寬
簡一日得父書心動投牒乞歸撫按堅留之不得
安陸府志鍾惺字伯敬號退谷竟陵人以僉事提學
福建性如冰霜不喜交接世俗人然待士以誠厚薦
人惟恐其知因一見而知其人卒以成名者甚眾考
興化延平福州三府以丁父憂去職
督學部雜錄
春明夢余錄明初重督學之選其盛時未論迨至正
德末御史蕭鳴鳳懲惡嚴雖才不貸副使魏校敦行
急受欺不悔副使李夢陽伸士節(jié)振萎習士誦義不
休其后督學官稍輕柄其任者非必有卓行實學厭
士心如異時高者虛談沽譽劣者安祿養(yǎng)交下者至
開幸門聽請托不忌又巡歷或二三歲乃一至至不
過浹旬月獨品所為校試一日文而止不復(fù)關(guān)行能
考察他道藝即甄考德行亦獨案郡縣學官所報三
等簿獎汰之不復(fù)有案質(zhì)甚乃憚巡行勞苦獨坐高
引日月至大比獨委府州縣類考而合試之故士習
刓而人騖于奔趨
督學部名臣列傳
明
王鈺
按明外史彭琉傳鈺諸暨人永樂十年進士及第授
翰林編修進修撰以僉事督江西學校鈺淹貫經(jīng)史
言行有矩矱每以古誼訓厲諸生皆翕然向信楊士
奇深器之五年考滿入都謁都御史陳智長揖不拜
智怒叱之鈺遂抗章引疾去
陳璲
按明外史彭琉傳璲臨海人永樂六年鄉(xiāng)試明年會
試皆第一九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乞假歸杜
門誦讀越十五年始應(yīng)聘同考會試事竣復(fù)乞歸執(zhí)
政不許以為廣西提學僉事居五月遭母喪哀毀骨
立廬于墓側(cè)喪除代鈺視江西學政其造士一如鈺
士并稱之滿三載謝病歸璲家貧而急于行義嘗誡
子弟隨力周急曰若施惠必待富而后為吾儒終無
濟人之期矣縣令孫振以璲屋敝欲葺之且時繼以
肉皆峻卻之
莊觀
按明外史彭琉傳觀歙人舉于鄉(xiāng)歷義烏訓導辰溪
教諭國子學正皆以善教稱因薦為陜西提學僉事
視諸生若子弟文藝之外勉以實行由是士尚廉恥
文教以興所造士若楊鼎黃諫劉俊相繼取上第前
后未有也滿九載師生相率乞留詔進副使還任又
三載歸
彭琉
按明外史本傳琉字毓敬安福人幼勤學有志操舉
永樂十六年進士時營建方急大臣以琉才命董應(yīng)
天諸府民夫吏受賕立置于法夫多道亡琉以誠感
之令曰能自首勿罪于是首者十九尋以山東夫運
木緩復(fù)委督之期甚迫琉如期而返已授政和知縣
御史李采巡銀□其家人為奸利疏禁之采乃摭劾
琉枉道還家謫徙沛中洪熙時用薦授臨清教諭造
士有程法遠近聞其名聘考鄉(xiāng)試者三楊士奇薦為
翰林編修預(yù)修五倫書宣廟實錄正統(tǒng)初簡儒臣十
三人督天下學校琉以按察僉事□廣東乃峻規(guī)條
杜請謁考課先德行后文藝增修黌舍士風為振嘗
陳崇節(jié)氣厚俸祿舉祀典均鹽利儲載籍五事帝多
議行尋兼督農(nóng)桑黜陟官吏秩滿進山西副使仍理
學事景泰初罷提學官改任湖廣贊理廣西軍務(wù)逾
年引疾歸琉生平寡嗜欲甘勞苦動以古人自期廣
名直節(jié)表著一時
黃閏玉
按廣西通志閏玉字孟清鄞縣人由鄉(xiāng)薦為御史正
統(tǒng)初以僉事督學廣西玉自歲試外身為講解規(guī)諸
生以行誼不如約者廉得其實小則記過大則治以
法諸學行有聞?wù)哐尤胱鴼g論移時與子弟不殊時
兵興吳都指揮妄掠子女萬余口閏玉為辨理籍而
歸之部民萬口稱快以母喪解去
孫鼎
按明外史本傳鼎字宜鉉廬陵人永樂間由鄉(xiāng)學歷
松江教授正統(tǒng)八年楊溥薦為監(jiān)察御史代彭勖董
南畿學政教士以德行為本而文藝次之每學署本
源錄錄諸生善行以身為率不事譏防行部不令人
知單輿猝至諸生入謁輒閉門試之即日定其甲乙
諸生試畢甫歸榜已揭于通衢請托者無所措手則
相驚以為神通州旱饑奏蠲糧三千四百余石民賴
以蘇英宗北狩未還鼎試罷謂諸生曰諸生從有司
試當簪花宴餞今乃臣子枕戈之秋也吾不敢陷諸
君以不義為設(shè)茗飲步而送諸門既而詣闕上書請
隨所用效死不報未幾以親老致仕知府張瑄疏言
鼎孝追曾閔學繼朱程宜起居論思之職不果天順
元年卒
張和
按列朝詩集和字節(jié)之昆山人正統(tǒng)己未進士廷試
擬第一上偵其眇一目易置二甲第一遂謝病歸久
之授南京刑部主事景泰中召纂修秘閣天順初還
南京出為副使提學浙江儀范肅然待諸生有恩義
歿后浙士數(shù)百人賻哭哀之如父節(jié)之讀書數(shù)行俱
下為文立就既仕猶苦學讀漢書必三十遍有筱庵
集行于世弟穆同年進士有吏材終浙江參政
戴珊
按明外史本傳珊字廷珍浮梁人父哻由鄉(xiāng)舉官嘉
興教授有學行富人數(shù)輩遣其奴子入學哻不可則
賂上官強之哻執(zhí)愈堅遂見忤坐他事去珊幼嗜學
天順末與劉大夏同舉進士久之擢御史督南畿學
政成化十四年遷陜西副使仍督學政珊正身率教
敦實抑浮修古圣賢祠墓增秩祀典旌節(jié)孝為風俗
勸士皆愛慕之歷浙江按察使福建左右布政使終
任不攜一土物弘治二年王恕薦擢右副都御史撫
治鄖陽豪右多納亡命為奸利珊刻期令自首簡練
卒伍自制營陣法授之蜀盜野王剛流劫竹山平利
諸縣珊合川陜兵檄副使朱漢等分道進討之禽其
魁釋脅從者千余人入歷刑部左右侍郎與尚書何
喬新彭韶先后協(xié)心共事晉府寧化王鍾□淫虐不
孝遣官往勘不得實再遣珊等勘之鍾□遂奪爵禁
錮進南京刑部尚書久之召為左都御史十七年考
察京官給事中吳蕣王蓋自疑見黜連疏詆吏部尚
書馬文升并言珊縱妻子納賄珊等乞罷帝慰留之
御史馮允中等言文升珊歷事累朝清德素著不可
因浮詞廢計典乃下蕣蓋詔獄命文升珊即舉察事
珊等言兩人逆計當黜故先劾臣等今黜之彼必曰
是挾私也茍避不黜則負委任而使詐緩者得志惟
陛下處分帝命上兩人事跡皆黜之已劉健等因召
對言蓋罪輕宜調(diào)用帝方向用文升珊卒不納帝晚
年時召對大臣珊與大夏造膝晏見尤數(shù)一日與大
夏侍坐帝曰時當述職諸大臣皆杜門如二卿者雖
日見客何害袖出白金之曰少佐而廉且屬勿廷
謝曰恐為他人忌也珊以老疾數(shù)求退輒優(yōu)詔勉留
遣醫(yī)賜食慰諭有加珊感激泣下一日私語大夏曰
珊老病子幼恐一旦先朝露托公同年好友何惜為
一言乎大夏唯唯后大夏晏對畢帝問珊病狀大夏
具言珊實病乞賜閔憐聽其歸帝曰彼屬卿言耶主
人留客堅客則強留珊獨不能為朕留耶且朕以天
下事付卿輩猶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歸大
夏出以告珊珊泣曰臣死是官矣帝既崩珊以新君
嗣位不忍言去力疾視事疾作遂卒于位陜?nèi)酥?br />于京及為國子生者數(shù)十人頌珊教育功請褒贈乃
贈太子太保謚恭簡珊德性和粹洞達無城府顧耿
耿不茍合奉職矯然不可奪然意常近厚通籍四十
余年家無長物珊卒而張敷華繼之與珊齊名
金賁亨
按明外史本傳賁亨字汝白臨海人先世冒高姓賁
亨通籍始復(fù)故舉正德九年進士請改學官乃除揚
州教授舉行四禮修釋奠儀新樂舞黜鄉(xiāng)賢冒祀及
援例入監(jiān)者上下嚴憚歷南京刑部員外郎謁告歸
起江西僉事嘉靖六年改貴州歷福建江西副使皆
督學校所至崇獎實行表章先賢一以厚風俗正人
倫興教化為本在福建以朱熹之學□本之李侗羅
從彥楊時以上接于程顥乃立道南書院祀五人而
請從祀從彥侗于文廟又擇諸生有志者聚之養(yǎng)正
書院相與推明洛閩微旨江西故有白鹿書院亦聚
多士其中親為訓誘因以成就甚眾性至孝丁繼母
憂終喪不入私室年未老即乞身歸入仕三十年僅
守遺產(chǎn)數(shù)十畝未嘗一受贈遺對妻孥如賓客終身
無惰容賁亨少知學即屏絕外慕繼而得程子整齊
嚴肅語奉之為學的刻意踐修久之覺功力過苦乃
一意涵養(yǎng)得之心而身體之邃如也學者因其自號
稱為一所先生年八十六而卒子立愛立敬立相俱
進士立愛仕至按察副使立相南京兵部郎中立敬
亦為福建提學副使善教士能繼其父萬歷初屢遷
順天府尹汰冗費至萬金終工部左侍郎以行義稱
于鄉(xiāng)
張庸
按江寧府志庸字子登光山人嘉靖己未進士為人
坦彝而介授揚州推官有定遠令致餼匿金于瓿庸
曰余性不喜飲將去然竟不以是語人也擢刑部主
事恤讞江西多所平反得疑獄百八十人疏請矜釋
大豪吳姓者欲以賄脫介千金抵其里趄未投已
聞其生平行誼遂夜遁去里人為之語曰定遠懷金
令江干抱璧囚一時廉平之聲播于中外歷本部郎
中丁丑升延安兵備副使時方有邊警單騎之任練
兵固守得解圍去明年遷陜西行太仆寺卿為念母
老乞致仕歸母年九十終時庸已六十有二不勝毀
瘠亦臥病卒
陳文燭
按安陸府志文燭字玉叔沔陽人少負異質(zhì)弱冠攻
古文詩歌嘉靖乙丑進士授大理寺評事時七子有
時名意不可一世文燭雁行其間不少讓出為淮安
守古文詩歌益工以治行遷四川學使品騭精當?shù)?br />士為多轉(zhuǎn)參漕事遷大理卿致政歸建五岳山日率
諸公飲酒賦詩其中六十病卒所撰有二酉園全集
行于世
謝少南
按廣西通志少南字應(yīng)午上元人嘉靖間為春坊司
直謫外久后以僉事督學政少南經(jīng)學多妙悟語諸
諸生曰觀書須將自心求取立言者之旨無泥成說
妨吾自得見諸生文互尚祖襲每詆訶以不學令取
諸經(jīng)傳讀之毋寄人籬下聞?wù)呗柸簧倌吓c楊按察
本仁顧尚書璘姑蘇文征明錢塘許應(yīng)元相友善行
部試諸生奇柳張翀后有氣節(jié)名人稱其藻鑒云
孫成名
按寧波府志成名字登甫四歲能誦詩丱角占對中
聲律登隆慶五年進士考選庶吉士奉命歸娶在館
中侃侃有大節(jié)授監(jiān)察御史經(jīng)理屯田印馬諸政有
勛貴侵屯田若千頃抗疏盡復(fù)之官再按廣西未報
命以母喪去尋遷應(yīng)安等處兵備當事者以耿介忌
之遂被謫補青陽令升禮部主事典試山東升湖廣
提學僉事楚地延袤慮其難遍觸暑首事于黃考以
三百為率榜以三日為期有天地公日月明滄海量
父母心之謠逮勞極病疽猶閱卷不置逝之日惟以
國事未報父母在殯為念楚人至今思之
劉垓
按安陸府志垓字達可刑部主政勛子隆慶辛未進
士以春秋掄魁初任司理嚴肅有風裁歷官云南學
憲能以文教興起士風歸田一意講學群翕然宗之
置義田義冢以贍貧者葬死者鄉(xiāng)人至今稱焉
蕭雍
按涇縣志雍號慕渠都御史彥之弟也生平志于圣
學每從諸先儒語錄殫精尋繹務(wù)窺其不言之奧其
視世間榮利若委塵耳萬歷癸未進士工部主事升
員外郎中雖壯歲升華常有歸田之志出參議江西
轉(zhuǎn)浙江副使督視學政精心品鑒不爽錙銖而尤以
敦名行重實學為先兩浙稱公明焉尋致政而歸久
之兩臺疏薦復(fù)補廣東副使晉按察使累疏乞休蓋
夙抱碩寬之樂而淡情簪組之榮者也
尹嘉賓
按江陰縣志嘉賓字孔昭家世善人至嘉賓奮跡為
儒落筆染翰勢如云煙頓生憲使蔡獻臣首拔之己
酉舉應(yīng)天第一庚戌成進士授中書舍人擢兵部職
方員外郎東事亟受命募兵山東多精銳可用辛酉
升湖廣僉事督湖南八郡學政逼試期晝夜搜討務(wù)
得真士黜夤緣杜請托即權(quán)要無所徇是年湖南入
彀者倍往額傳為僅事積勞成瘵壬戌春竟卒于長
沙官舍宦游十年家產(chǎn)不及中人襟期落落生平不
多談書如昔人所謂不甚求解者詩不經(jīng)思潦草捉
筆伸紙疾書皆有新意字畫瘦勁晚更雜篆隸出之
疾革命其子悉焚所為詩曰人不識吾詩吾亦不愿
人識也其傲睨如此弟嘉禮好讀書亦能詩
魏浣初
按蘇州府志浣初字仲雪萬歷丙辰進士謁選當作
縣自念為諸生時苦志文藝欲秉鐸課士以發(fā)其胸
之所儲遂改嘉興府教授執(zhí)經(jīng)者恒滿浣初悉為講
論德藝一如家塾之課子弟者署海鹽桐鄉(xiāng)二縣有
惠政遷南京戶部主事差榷蕪湖商民有清水之頌
遷禮部員外晉吏部郎中革弊興利不以南為冷曹
自委升廣東僉事分巡嶺南擒巨盜李魁奇鍾國讓
等升參政提學廣東公慎明允柄無旁假文有未善
每召諸生面為指授衡文之官罕有其比蓋生平醉
心于文故不自知其勞瘁也卒于官為人清隘自好
喜為詩得元白意所著詩文集十二卷弟沖字叔子
崇禎庚午舉人與兄齊名一時名士多從之游詩亦
仿元白體
徐人龍
按寶慶府志人龍字亮生上虞人天啟二年督八郡
學政美須髯目炯炯如電浹歲周兩試皆手自評騭
一日盡三百卷得佳者欣賞逾格疵者臨唱名輒能
舉其瑕無不厭服人以為冰鑒前試抑者后試勝則
亟拔之或附大力以請則堅謝曰某己且不徇況徇
人耶士習文章翕然一變后歷官兵部侍郎
督學袁公去思碑記 明張慎言
國家既置太學于京師郡邑皆置學特遣學使者督
其事故十五國與太學皆國師也任重而道尊氣運
文章人心風俗皆于是關(guān)焉風移俗敝國家之法度
紀綱皆非其故獨有選鄉(xiāng)舉之法競競焉毖飭不至
于壞至今日稍陵遲衰微矣途徑百出上下相罔夫
士以氣為主造士者在作士之氣文章者士之生氣
也廉恥者生氣之本也簡牘苞苴廉恥殆盡浸尋而
至丙寅丁卯之間士氣盡矣造士之流弊乃至于此
上下四十年升降之際蓋欷歔感慨不自禁云甲戌
秋袁州袁公奉璽書臨晉之鄙干旌至止士習翕然
往學使者一至奉例陳款科條畢具試事未半而邑
已惓矣士與主者志氣不相往來姑茍且故事冀一
日之幸無論不肖者走百徑如鶩而士有茍且僥幸
之意此其心何如哉頃諸生試后遠者未嘗見但見
吾黨二三子虛往實歸氣靜而志恬若有所得而不
可名試后先未嘗聞有正文體厘士習涂飾功令如
昔者紛紛頒布公與多士淵穆靜專而文體士習已
潛移矣古者有胎教士大夫為博士弟子時正當胎
息學使者固為之母是憶日者比肩連袂共侍棨戟
之下彬彬皆君子曾幾何時率失足身不可問吾
黨比年已來風俗靡敝識者心憂之公未嘗一煩聲
色多士丕變善惡轉(zhuǎn)移之機何神速至于斯也豈不
以人哉嘗竊論之父兄之于子弟情篤而法不嚴不
篤則溺不嚴則玩使者奉簡書飭三尺從事較尺牘
于風檐寸晷法雖嚴而誼不洽帖括非小道也劌肝
擢腎如累黍而合尺度焉針芥不投無以服才士之
心若舍尺牘而他問以名器假人將無以塞囂陵詬
誶之口況身實脂潤恇怯錞處猥繩人以孝廉方正
剛大侃直之概則己自覺其不情而人亦不信噫談
何容易公已奉命督晉中學乃上疏極言諸監(jiān)督使
者當罷狀甚切直圣主未即報可業(yè)心俞之后卒如
公言二三子中之津津然瞻云望日豈在條教號令
哉記先是檄纔下郡縣皆腆膴奔走議為地不遑啟
處比公至父兄子弟知交親故各寂然斂己約束而
聽試焉此何以故試已無賢不肖如獲所欲得媸者
顧影自憎無鹽嫫姆乃有怨鑒者乎爭自琢磨恥借
齒牙況買刺且以貨取也握三才之璽進退人才凜
然罔敢干以私二千石而下無得關(guān)一語以延諸生
堂下字櫛句比沖粹恬夷上下各相喻于無言使者
雖貴倨居然廣文耳所入幾何悉括以餼諸生授館
致臨視諸生病謹致藥餌諸生感且泣數(shù)行下己
即屏逐諸騎造諸生諸生無一刻荒于嬉者諸生入
室問字蕭然兩蒼頭供□粥圖書幞被外無長物相
視而駭退而相語皆太息豈必在執(zhí)經(jīng)問難哉公奉
朝廷之法洽以父兄子弟之情提圣賢之精神通帖
括之志氣三年兩課之制期人以百年名世之業(yè)侃
直廉靜之躬悚革后先愧恥奔競之習教之所系固
不重歟余嘗謂學使者在作士又在養(yǎng)士作直風草
之機今者殆可謂養(yǎng)士矣昔胡安定湖州之學最善
宋慶歷始建太學有司請下湖州請安定之法以為
太學法至著為令余謂不然即取湖州之法然非安
定則其法亦如往者奉例承款而已得如侍安定左
右邪后嘉佑年用有司言遷先生太學中允居太學
然此非卿大夫責也諸生因感慨后先升降之際請
記其事書院廡下以致教化轉(zhuǎn)移之機原無難易如
逸少云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將無有感于斯文
公諱繼咸字臨侯乙丑進士甲戌督晉中學江西袁
州府宜春縣人記
與楊玉泉提學書 王維楨
使至辱及華翰因悉節(jié)旄入關(guān)秦士子望風抃蹈若
將丕變更益歲年其績效可睹已秦中先輩名家務(wù)
敦本實已乃衍而為詞故各皆有就近世學者迂視
前哲顓趨捷徑掇摭六經(jīng)細碎之語點綴湊泊眩觀
競進此習且十年不有中興君子振刷之弗可改也
夫六經(jīng)為議道之祖乃學者不求觀理而務(wù)剿詞所
謂截華而亡實者也流而靡止將害道□政不直為
文之弊而仆竊懼焉違侍漸遠式申卑戀并附夙慨
如此伏惟鑒教春盡聞有榆塞之行塞上氣候與內(nèi)
地殊幸節(jié)慎為國不勝惓惓
督學部藝文二
詩
柳博士自太常出提舉江西儒學來訪宿山中
元吳萊
一掃空山鹿豕蹤車如流水馬如龍黃麾法仗知宸
輦青史勛名問景鐘宣室受厘端有召曲臺傳禮尚
為容少年作賦將投獻東北孤云是岱宗
慶黃晉卿任江浙儒學提舉 薛元曦
憶昨追隨到上臺鰲頭先奪錦標回道人獨寶籠鵝
帖天子曾驚倚馬才禮以二儀宗太極名因三賦重
蓬萊只今教雨司吳越絕勝文翁化蜀來
寄應(yīng)寧提學用留別韻 明李東陽
天上詞垣近省闈十年毛羽愛追飛南池水暖□重
化西華風高雁未歸絕足風塵須獨步初心道德肯
相違網(wǎng)羅剩有求才意未放山林老布衣
送馬公順視學湖南 何景明
洞庭云夢眼中寬襄國荊門掌上看三楚樓臺皆壯
麗萬年江漢自波瀾煙花白日空愁暮鴻雁青春尚
避寒莫道秦川歸未得人間今日路行難
送馮汝言學憲之浙江 李攀龍
儒臣奉詔外臺居況復(fù)揚波海晏如門下美材收竹
箭臥中高士羨挏廬山川半入?yún)嵌假x風俗兼?zhèn)髟?br />絕書始信工文官自達主恩垂老不曾□
送張企翱之廣東提學 陸容
天語遙將度嶺南一方師表羨君堪潛回風俗觀新
政樂育英才副昔談愛護襟期同鄭老能詩標格近
羅含少年科第曾誰負大好文章每自慚好士一生
心耿耿閱人多中目耽耽芹宮會講晨留榻柏府程
書晚駐驂道路漫從瀧吏問姓名先得峒民諳蠻音
啁哳初難辨海味珍奇素所甘畫鼓發(fā)船馴巨鱷青
衿擁座聽春蠶文身俗在能無教可語僧來不放參
龍墨污唇閑吮筆廌冠籠發(fā)老勝簪敷文圣代今同
契典禮儀夙陋逢石只應(yīng)呼丈拜歃泉寧復(fù)侶
渠貪花明蕉荔供行色味雜檳蔞當酒酣故國乾坤
惟欠雪莫年山水定工嵐清風入誦炎蒸散化雨隨
車槁瘁覃駿骨收時忘牝牡色絲成后看青藍贈行
已乏金兼百餞何妨爵過三往事莫言溫室樹殊
恩還憶上林柑鸞墀寶玉留情獻蜃窟遺珠借手探
轉(zhuǎn)眼又期歸報最坐移鄒魯?shù)江傎?br /> 贈王督學 侯一元
長江千里白波來畫舫風輕五兩催新雨曉看雷澤
漲冰壺秋映洞庭開洲前落月聞湘瑟峽外云飛見
楚臺辭賦郢中應(yīng)一變漢家方重馬卿才
送莫祠部督學貴州 梁有譽
獻歲星軺出漢京南中鳥道入云平遙經(jīng)遷史浮湘
處肯讓文翁化蜀名戀闕夢懸春署月登高詩滿夜
郎城莫嗟萬里風煙迥攬轡應(yīng)憐報主情
督學部匯考
宋
徽宗崇寧二年設(shè)提舉學事司掌一路州縣學政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職官志提舉學事司掌
一路州縣學政歲巡所部以察師儒之優(yōu)劣生員之
勤惰而專舉刺之事崇寧二年置宣和三年罷
崇寧四年十一月丙辰置諸路提舉學事官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宣和四年二月乙酉罷諸路提舉學事官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高宗紹興十三年命監(jiān)司提舉學事又詔州守縣令
佐之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十三年八月丁亥命諸路有
出身監(jiān)司一員提舉學事九月癸酉詔諸州守貳提
舉學事縣令佐主管學事
紹興十六年五月壬申命諸路漕臣兼提舉學事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元
元置儒學提舉司掌行省所署學校教養(yǎng)錢糧之事
及呈進著述文字
按元史百官志儒學提舉司秩從五品各處行省所
署之地皆置一司統(tǒng)諸路府州縣學校祭祀教養(yǎng)錢
糧之事及考校呈進著述文字每司提舉一員從五
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吏目一人司吏二人
世祖中統(tǒng)二年立諸路提舉學校官
按元史世祖本紀中統(tǒng)二年九月癸未王鶚請于各
路選委博學老儒一人提舉本路學校特詔立諸路
提舉學校官以王萬慶敬鉉等三十人充之
至元十八年立蒙古提舉學校官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八年十月壬子置蒙古提
舉學校官各二員 按百官志蒙古提舉學校官秩
從五品提舉一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七品至元
十八年置惟浙江湖廣江西三省有之余省不置
至元二十四年二月乙丑設(shè)江南各道儒學提舉司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六年九月己卯置高麗國儒學提舉司從
五品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仁宗皇慶二年春正月己未置遼陽行省儒學提舉
司
按元史仁宗本紀云云
延佑元年六月戊子置云南行省儒學提舉司
按元史仁宗本紀云云
延佑三年五月庚午置甘肅儒學提舉司秩從五品
按元史仁宗本紀云云
明
明設(shè)提學官隸按察司
按明會典提學官每省各一員或副使或僉事無定
銜
英宗正統(tǒng)元年始請□專一提督學校
按明會典正統(tǒng)元年奏準各處添設(shè)按察司副使或
僉事一員南北直隸監(jiān)察御史各一員請□專一提
督學校
按大政紀正統(tǒng)二年始設(shè)提學憲臣南京戶部尚書
黃福建白人才出學校必設(shè)監(jiān)司提督巡視下部議
南北直隸御史各一員各省按察副使或僉事各一
員專□責成不許巡按御史侵越(
按明會典作元年此作三年未知孰
訛姑附于此)
代宗景泰元年罷提學官
按明會典景泰元年革罷提學風憲官聽巡按御史
各司府州縣官提督考察又令按察司分巡各道副
使僉事照依提學官先奉□書事理提督兩直隸御
史提督
英宗天順六年□諭天下提督學校等官
按名山藏天順六年□諭天下提督學校監(jiān)察御史
等官陳政等朕惟自古帝王率以興賢育才為首務(wù)
學校廢興人才之盛衰治道之隆替系焉曩嗣位之
初爰簡學行老成之士授以憲職俾專學政行之十
余年厥有成效景泰中罷去而廢壞日甚今復(fù)行舊
典命爾等往爾其欽哉夫是一方表率也率人必先
正己其務(wù)端軌范嚴條約公勸懲俾崇于正學迪于
道
武宗正德十年給提督學政關(guān)防又都司衛(wèi)所令分
巡官考校行提學官知會
按明會典正德十年給各按察司提督學校官關(guān)防
又令口外衛(wèi)學并都司衛(wèi)所土官學離本布政司窵
遠提督官不能歲歷者許各道分巡官歲加考校行
提學官知會
世宗嘉靖二十九年令簡擇督學官
按大政紀嘉靖二十九年閏六月簡督學官給事中
楊允繩上言祖宗取士以經(jīng)術(shù)為重匪徒以繪句飾
章校長一日也邇來士子但逞浮靡之辭不修實行
下者狙獪恣睢干謁假托皆緣督學官尚文藝而輕
行檢也乞□銓曹慎選督學官用端士習帝曰督學
官實士子表率今后慎選行誼端方者以充其任勿
得徒尚藝文循資濫擢
神宗萬歷二年令各省提學官缺吏禮二部會同選
擇
按明會典凡兩直隸提學御史缺吏部會同禮部都
察院推補其各省提學副使僉事吏部題補萬歷二
年令今后各省提學官缺吏部會同禮部務(wù)選年力
精壯學行著聞?wù)呔萌呜煶扇粑唇?jīng)歲考科舉事完
不許輒便升轉(zhuǎn)其才力不稱者即調(diào)處罷黜
萬歷十一年令各省直提學官照舊全管考校惟甘
肅宣大遼東仍屬各巡按廣東瓊州仍屬兵備兼管
按明會典云云
皇清
國朝外官
大清會典提學道每省各一員或副使或僉事無定
銜其直隸江南浙江提督學政詳見翰林院
順治八年
大清會典順治八年題準學臣歲科兩試俱周禮部
考核稱職御史咨都察院回道管事道員咨吏
部照常升轉(zhuǎn)其公明尤著者特請優(yōu)升京堂徇
私溺職者參處 又題準學臣舊官考畢新官
未補中間易致曠廢學政除御史報代自有臺
規(guī)外凡學道兩考完日先期報禮部即咨吏部
銓補新官依限赴任面相交代以杜署道諸弊
其舊官聽候考核升轉(zhuǎn)處分
順治九年
大清會典順治九年題準提學官須正己潔操矢公
矢慎務(wù)得真才不許曲徇情面考試生員必嚴
加校閱如有荒□庸耄者即行黜退不許姑息
有捏造流言思逞報復(fù)者訪實照例問遣童生
入學遵題定名數(shù)考取或遇人才偶乏寧缺額
毋濫收發(fā)案后不許再試一人再發(fā)一案亦不
許別立寄學名色若鄉(xiāng)官勢豪干托不遂暗行
中傷者許徑自奏聞處治 又題準提學奉
□專督學政各撫按二司官不許侵伊職掌行事提
學巡歷所屬除教官生員干犯行止合行嚴懲
外不許泛受民詞其生員犯罪或事須對理聽
該衙門提問亦不許護短曲庇致令有所倚恃
抗拒公法 又題準歲科兩考定以三年內(nèi)報
完方許升轉(zhuǎn)仍候新官面代不許竟離地方考
試之日務(wù)須親臨遍□不許移文代委及于隔
別府分調(diào)取生儒以致跋涉為害亦不許令師
生送迎考畢即于本地方發(fā)落明示賞罰不許
攜帶文卷于別處發(fā)案致吏書乘閑作弊士子
無所勸懲違者題參
順治十五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五年題準各提學有能將上官勢
要封函揭送者于考核時并為敘錄
康熙元年
大清會典康熙元年題準學道任滿考核改隸吏部
康熙二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年題準直省現(xiàn)任提學于鄉(xiāng)試前
接考小半及一半者所屬未考地方尚多不便
報滿應(yīng)通行考試以完下三年考試一周之數(shù)
其接考大半者準其報滿 又題準提學一經(jīng)
領(lǐng)
□即行赴任如有逗留都門者科道指名參處考試
已竣俱于十一月報滿到部如違定限即以戀
缺題參議處
康熙十二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二年題準提學考試遲延限內(nèi)不
能完結(jié)者降一級調(diào)用
康熙十八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八年議準提學有積習十弊嗣后
學道考核時俱注剔除十弊若不能剔除十弊
該督撫指參內(nèi)有貪贓之弊照例革職提問如
無貪贓等事照才力不及例降二級調(diào)用其考
核冊內(nèi)不注剔除十弊字樣及未曾剔除而注
剔除者或吏部查出或科道糾參督撫照不報
劣員例降三級調(diào)用督撫有需索陋規(guī)者亦照
貪例處分至上司同僚京官鄉(xiāng)宦私書及親戚
朋友隨住地方討情抽豐及州縣官傳遞私書
鄉(xiāng)紳投刺請席者系官革職系常人交刑部從
重治罪至順天學院任滿時亦開明剔除十弊
具題考核方準回院若不能剔除或有貪贓等
弊亦照學道例處分童生未經(jīng)府考冊內(nèi)無名
鉆求學道徑取入學巧圖捷便一弊也考試各
府州縣衛(wèi)所童生額外濫取撥發(fā)別學明收冒
籍以占本學正額二弊也彌封編號印簿及□
內(nèi)坐號紅簿不發(fā)該府州縣封貯私存道署查
對字號賄賣三弊也考完一府不將紅案速行
發(fā)學任意遲延徇私通賄更改等第拔下作上
四弊也每考一處令書辦承差快手人等出入
過付暗訪生員稍有家資者先開六等草單嚇
詐保等銀兩五弊也文童額少武童額多將文
童充為武童入學之后夤緣改文倡優(yōu)奴隸濫
行收取真騎射者擯而不錄六弊也各府地方
設(shè)有考棚憚于親臨將生童遠調(diào)考試各州縣
告病生員扛□驗病困苦難堪七弊也縱容無
賴教官包攬生童私通線索效勞分潤名曰作
興大壞風教八弊也曲徇上司同僚情面并京
官鄉(xiāng)宦私書及親戚朋友隨住地方討情抽豐
孤寒之士棄而不錄九弊也開報學冊將額外
濫取入學童生未經(jīng)科歲兩考預(yù)附三等其姓
名不入新案造衣頂下以趙甲頂錢乙混作實
在之數(shù)朦朧禮部十弊也
康熙二十一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一年議準提學按臨地方量撥
別縣書吏供事其掌案長接名色嚴行禁革所
考各府仍令府官提調(diào)外其屬員概不許迎接
執(zhí)事人員不許于退堂時傳遞關(guān)節(jié)遇考校日
一概封筒不許傳入閑有公事俟試竣日方許
開緘投進其生員交卷照例將浮票揭去帶回
府州縣于正試卷外不許多備一卷違者聽該
督撫據(jù)實題參督撫徇隱者一并議處
督學部紀事
卻掃編曾尚書楙喜理性之學中年提舉淮西學事
游五祖山憑欄恍若有所得者因為偈曰四大本空
五陰皆蘊靈臺一點?,F(xiàn)圓明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八年十一月襲封衍圣公孔
洙入覲以為國子祭酒兼提舉浙東道學校事
明外史陳選傳選字士賢臨海人以御史督學南畿
患士習浮夸欲范以古禮先頒冠婚祭射儀于學宮
令歲時肄習選每按部至諸生相率行禮于前周旋
磬折弦管豆豋洋洋翼翼數(shù)十年未嘗有也作小學
集注以教諸生欲令措之踐履常止宿學宮夜巡行
兩廡察其誦讀由是諸生競勸文教大興除試牘糊
名之陋曰己不自信何以信于人□職三年夏楚不
用而人畏之若神明成化六年遷河南副使尋以選
善教改督學政立教一如南畿學者咸慶得師時汪
直被命出巡都御史以下皆拜謁選獨徐入長揖直
曰君何官選曰提學副使直曰能大于都御史耶選
曰提學何可比都御史也業(yè)人師不敢先自詘辱
選詞氣嚴正而諸生亦群集署外直氣懾遂好語遣
之
張悅傳悅字時敏成化中出為江西僉事改督浙江
學校力拒請托校士不糊名曰我取自信而已諸所
品第眾皆服無后言
周孟中傳孟中字時可歷廣西提學副使孟中兩督
學政以正學勖士士皆向風
黃仲昭傳仲昭名潛以字行除江西提學僉事嚴明
無所假借誨士必于正學士莫不率服其教久之再
疏乞休日事著述學者稱為未軒先生
丁璣傳璣字玉夫擢廣東提學副使勵諸生以正學
不尚文藝士多感發(fā)歲余入賀至清遠峽水暴漲舟
覆舉家溺焉惟一子附他舟獲免
邵寶傳寶字國賢無錫人遷江西提學副使至則率
諸生釋菜周元公祠廣白鹿書院學舍以處來學者
其教以致知力行為本先行檢而后文藝江西俗好
陰陽家言有親死數(shù)十年不葬者寶下教親未葬不
得與試于是舉葬者千計寧王宸濠索詩文峻卻不
應(yīng)
岳州府志姚文灝字秀夫貴溪人為湖廣提學僉事
過洞庭舟幾危端坐不動風止泊舟登岳陽樓云來
時行李蕭然去時行李蕭然岳陽樓下徑過此心無
愧蒼天
明外史夏寅傳寅字正夫松江華亭人成化中遷江
西副使提督學校其教務(wù)先德行士經(jīng)激勸者多為
聞人
胡獻傳獻字時臣揚州興化人武宗即位擢廣西提
學僉事重行檢崇實學試畢輒詣學宮召諸生講書
史令人人自言其所得而從容開諭之各盡其意而
去
胡鐸傳鐸字時振余姚人遷提學副使教士先理學
特嚴朱陸之辨諸生化之時王守仁以良知教學者
其說頗近陸氏鐸與守仁書曰足下薄宋儒以聞見
之知汨德性之知知一而已德性之知不離聞見聞
見之知還歸德性怵惕惻隱之心良知也必乍見孺
子而后動誰謂德性之離聞見乎人非形性無所泊
舍耳目聞見之知德性亦無所自發(fā)也大學論修身
而及于致知則固合德性聞見言之宋儒居敬窮理
之說舉其全足下良知舉其偏且謂良知見成不費
磨礪愛親敬長之良知必要于達之天下不屑簞豆
之良知必要于萬鍾不受誰能良知而見成也者守
仁不答
邵銳傳銳字思抑仁和人擢江西僉事進福建副使
俱董學政令諸生誦習白鹿洞學規(guī)凡守身處事立
言悉奉以為則非是者即麗于罰念建文朝忠臣湮
沒命分宜祠祀黃子澄漳州祠祀陳思賢伍性原陳
應(yīng)宗林玨鄒君默曹廷瑞呂賢其他先賢祠墓悉為
修復(fù)
廣東通志歐陽鐸字崇道泰和人擢廣東副使改督
學承魏校后明禮教崇行義勸督有程子弟資稍□
輒收之學文義□劣不即黜再試靡進乃黜之并黜
其讜蕩無行累教不悛者文體士習為之一變所獎
拔多名士考校畢歸豫擬經(jīng)選如陳思謙唐穆岑萬
等無不左驗人服其藻鑒
見聞錄徐文貞為浙江督學時有二生爭貢嘩于堂
下徐公閱卷自若已而有二生遜貢嘩于堂下徐公
亦閱卷自若居頃之召而謂曰我不欲使人爭但亦
不能使人讓諸生未嘗讀教條乎連我也在教條里
頭作不得主諸生但照教條行事而已由是讓者爭
者皆自息
延休堂漫錄伍文定初為常州推官以簡伉忤提學
御史陳琳左遷起為嘉興府同知琳亦來為郡守相
見握手道舊歡若平生彼此各無芥蒂時兩賢之
琬琰錄馬溪田理為考功郎中丙戌例當考察外官
時臨潁內(nèi)閣冢宰各挾私怨欲去廣東河南陜西三
省提學公乃昌言曰魏校蕭鳴鳳唐龍即今有數(shù)人
物若欲考此三人請先考理由是獲免公之保全善
類以扶正氣如此
明外史蔣信傳信字卿實常德人王守仁謫居龍□
信事焉后遷貴州提學副使建書院二廩群髦士其
中龍□故有王守仁祠為置祀田坐擅離職守除名
何瑭傳瑭字粹夫武陟人嘉靖初起山西提學副使
以父憂不赴服闋起提學浙江敦本尚實士氣為之
丕變
王邦瑞傳邦瑞字惟賢宜陽人以吏部郎中出為陜
西提學僉事坐歲貢不中式五名以上貶濱州知州
再遷固原兵備副使復(fù)提學陜西
張邦奇?zhèn)靼钇孀殖8慈顺鰹楹V提學副使下
教曰學不孔顏行不曾閔雖文若雄褒吾且斥之在
任三四年諸生競勸時世宗方為興世子獻王遣之
就試乃特設(shè)兩案己居北而使世子居南文成送入
學世宗由此知邦奇嘉靖初起提學四川以親老乞
歸久之桂萼掌吏部去留天下提學官起邦奇補福
建
黃佐傳佐字才伯香山人改廣西督學政佐乃正士
習毀淫祠舉節(jié)孝立鄉(xiāng)社擇土民秀者為諸生俾轉(zhuǎn)
相諭告猺獞感悅寇掠為希
潘恩傳恩字子仁上海人遷廣西提學僉事靖江王
禁護衛(wèi)子弟毋就試勒賄乃許恩移牒長史將上聞
王懼乃止
萬士和傳士和字思節(jié)遷貴州提學副使地雜箐峒
諸生荒鄙不悅學士和所至誨勵習尚漸移
屠羲英傳羲英字淳卿出為浙江提學副使持法嚴
諸生惕息奉教部內(nèi)貴族干瀆無所徇
竇之偁傳子偁字可揚擢湖廣提學副使較閱公明
所甄錄悉知名士士類悅服憫楚宗人冤馳疏請雪
忤權(quán)相弗避
陸深傳深字予淵上海人擢山西提學副使時帝頒
御制敬一箴及心箴于天下學校命提學官建亭勒
碑前副使劉儲秀未及舉而深至會陽曲知縣崔廷
槐素酷虐一無辜杖死其子諸生也訴之御史趙鏜
鏜反除諸生名深不平遂劾廷槐并及鏜鏜亦劾深
違詔不勒御制碑解二人任鏜坐謫官深御史逮問
復(fù)職已改浙江仍視學政
陳鳳梧傳鳳梧字文鳴出為湖廣提學僉事公嚴自
持諸生有黜者巡撫都御史檄復(fù)廩膳而巡按御史
送儒生入學者十數(shù)人鳳梧皆拒之中官韋敬守武
當驕甚監(jiān)司趨其旁門且側(cè)坐鳳梧不可獨與為鈞
敵轉(zhuǎn)山西副使仍督學政巡按御史主監(jiān)鄉(xiāng)試學臣
考第入□者又會二司覆校更定鳳梧上疏爭之自
是御史無敢侵越
唐胄傳胄字平侯瓊山人遷廣西提學僉事訓諸生
以禮義土官及猺蠻悉令遣子入學官軍討古田賊
久無功胄遣使撫之其魁曰是前唐使君令吾子入
學者即解甲
張岳傳岳字維喬惠安人出為廣西提學僉事行部
柳州軍以缺餉故大嘩城門閉者五日岳謂知府曰
汝謂我學使者不關(guān)守土事乎令啟門召之入?yún)柹?br />詰之皆頓首言饑困狀岳立命平餉悉散去尋以計
禽首惡十八人置之理一軍帖然
楊俊民傳俊民字伯章遷河南提學副使時高拱柄
政其甥劉生得罪杖而黜之拱兄僉都御史捷歿有
司請祠于鄉(xiāng)俊民惡捷常手刃其子弗許
江玭傳玭字用良仁和人擢廣西提學僉事雖瘴鄉(xiāng)
必親詣不以牒召試曰吾不忍逸己以勞人也力折
營競品核公當屬有侵其官者投劾去
張瑋傳瑋字席之出為廣東提學僉事其地富饒供
張輿馬飲食之奉甲于他方象犀珠貝諸珍異充牣
左右瑋一切屏去較閱精明會大吏建魏忠賢祠欲
瑋撰上梁文遂毅然引去歸橐蕭然仍授徒自給
趙參魯傳參魯字宗傅鄞人擢福建提學僉事時居
正嚴法懲學校諸學使者操士如束濕參魯獨從寬
簡一日得父書心動投牒乞歸撫按堅留之不得
安陸府志鍾惺字伯敬號退谷竟陵人以僉事提學
福建性如冰霜不喜交接世俗人然待士以誠厚薦
人惟恐其知因一見而知其人卒以成名者甚眾考
興化延平福州三府以丁父憂去職
督學部雜錄
春明夢余錄明初重督學之選其盛時未論迨至正
德末御史蕭鳴鳳懲惡嚴雖才不貸副使魏校敦行
急受欺不悔副使李夢陽伸士節(jié)振萎習士誦義不
休其后督學官稍輕柄其任者非必有卓行實學厭
士心如異時高者虛談沽譽劣者安祿養(yǎng)交下者至
開幸門聽請托不忌又巡歷或二三歲乃一至至不
過浹旬月獨品所為校試一日文而止不復(fù)關(guān)行能
考察他道藝即甄考德行亦獨案郡縣學官所報三
等簿獎汰之不復(fù)有案質(zhì)甚乃憚巡行勞苦獨坐高
引日月至大比獨委府州縣類考而合試之故士習
刓而人騖于奔趨
督學部名臣列傳
明
王鈺
按明外史彭琉傳鈺諸暨人永樂十年進士及第授
翰林編修進修撰以僉事督江西學校鈺淹貫經(jīng)史
言行有矩矱每以古誼訓厲諸生皆翕然向信楊士
奇深器之五年考滿入都謁都御史陳智長揖不拜
智怒叱之鈺遂抗章引疾去
陳璲
按明外史彭琉傳璲臨海人永樂六年鄉(xiāng)試明年會
試皆第一九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乞假歸杜
門誦讀越十五年始應(yīng)聘同考會試事竣復(fù)乞歸執(zhí)
政不許以為廣西提學僉事居五月遭母喪哀毀骨
立廬于墓側(cè)喪除代鈺視江西學政其造士一如鈺
士并稱之滿三載謝病歸璲家貧而急于行義嘗誡
子弟隨力周急曰若施惠必待富而后為吾儒終無
濟人之期矣縣令孫振以璲屋敝欲葺之且時繼以
肉皆峻卻之
莊觀
按明外史彭琉傳觀歙人舉于鄉(xiāng)歷義烏訓導辰溪
教諭國子學正皆以善教稱因薦為陜西提學僉事
視諸生若子弟文藝之外勉以實行由是士尚廉恥
文教以興所造士若楊鼎黃諫劉俊相繼取上第前
后未有也滿九載師生相率乞留詔進副使還任又
三載歸
彭琉
按明外史本傳琉字毓敬安福人幼勤學有志操舉
永樂十六年進士時營建方急大臣以琉才命董應(yīng)
天諸府民夫吏受賕立置于法夫多道亡琉以誠感
之令曰能自首勿罪于是首者十九尋以山東夫運
木緩復(fù)委督之期甚迫琉如期而返已授政和知縣
御史李采巡銀□其家人為奸利疏禁之采乃摭劾
琉枉道還家謫徙沛中洪熙時用薦授臨清教諭造
士有程法遠近聞其名聘考鄉(xiāng)試者三楊士奇薦為
翰林編修預(yù)修五倫書宣廟實錄正統(tǒng)初簡儒臣十
三人督天下學校琉以按察僉事□廣東乃峻規(guī)條
杜請謁考課先德行后文藝增修黌舍士風為振嘗
陳崇節(jié)氣厚俸祿舉祀典均鹽利儲載籍五事帝多
議行尋兼督農(nóng)桑黜陟官吏秩滿進山西副使仍理
學事景泰初罷提學官改任湖廣贊理廣西軍務(wù)逾
年引疾歸琉生平寡嗜欲甘勞苦動以古人自期廣
名直節(jié)表著一時
黃閏玉
按廣西通志閏玉字孟清鄞縣人由鄉(xiāng)薦為御史正
統(tǒng)初以僉事督學廣西玉自歲試外身為講解規(guī)諸
生以行誼不如約者廉得其實小則記過大則治以
法諸學行有聞?wù)哐尤胱鴼g論移時與子弟不殊時
兵興吳都指揮妄掠子女萬余口閏玉為辨理籍而
歸之部民萬口稱快以母喪解去
孫鼎
按明外史本傳鼎字宜鉉廬陵人永樂間由鄉(xiāng)學歷
松江教授正統(tǒng)八年楊溥薦為監(jiān)察御史代彭勖董
南畿學政教士以德行為本而文藝次之每學署本
源錄錄諸生善行以身為率不事譏防行部不令人
知單輿猝至諸生入謁輒閉門試之即日定其甲乙
諸生試畢甫歸榜已揭于通衢請托者無所措手則
相驚以為神通州旱饑奏蠲糧三千四百余石民賴
以蘇英宗北狩未還鼎試罷謂諸生曰諸生從有司
試當簪花宴餞今乃臣子枕戈之秋也吾不敢陷諸
君以不義為設(shè)茗飲步而送諸門既而詣闕上書請
隨所用效死不報未幾以親老致仕知府張瑄疏言
鼎孝追曾閔學繼朱程宜起居論思之職不果天順
元年卒
張和
按列朝詩集和字節(jié)之昆山人正統(tǒng)己未進士廷試
擬第一上偵其眇一目易置二甲第一遂謝病歸久
之授南京刑部主事景泰中召纂修秘閣天順初還
南京出為副使提學浙江儀范肅然待諸生有恩義
歿后浙士數(shù)百人賻哭哀之如父節(jié)之讀書數(shù)行俱
下為文立就既仕猶苦學讀漢書必三十遍有筱庵
集行于世弟穆同年進士有吏材終浙江參政
戴珊
按明外史本傳珊字廷珍浮梁人父哻由鄉(xiāng)舉官嘉
興教授有學行富人數(shù)輩遣其奴子入學哻不可則
賂上官強之哻執(zhí)愈堅遂見忤坐他事去珊幼嗜學
天順末與劉大夏同舉進士久之擢御史督南畿學
政成化十四年遷陜西副使仍督學政珊正身率教
敦實抑浮修古圣賢祠墓增秩祀典旌節(jié)孝為風俗
勸士皆愛慕之歷浙江按察使福建左右布政使終
任不攜一土物弘治二年王恕薦擢右副都御史撫
治鄖陽豪右多納亡命為奸利珊刻期令自首簡練
卒伍自制營陣法授之蜀盜野王剛流劫竹山平利
諸縣珊合川陜兵檄副使朱漢等分道進討之禽其
魁釋脅從者千余人入歷刑部左右侍郎與尚書何
喬新彭韶先后協(xié)心共事晉府寧化王鍾□淫虐不
孝遣官往勘不得實再遣珊等勘之鍾□遂奪爵禁
錮進南京刑部尚書久之召為左都御史十七年考
察京官給事中吳蕣王蓋自疑見黜連疏詆吏部尚
書馬文升并言珊縱妻子納賄珊等乞罷帝慰留之
御史馮允中等言文升珊歷事累朝清德素著不可
因浮詞廢計典乃下蕣蓋詔獄命文升珊即舉察事
珊等言兩人逆計當黜故先劾臣等今黜之彼必曰
是挾私也茍避不黜則負委任而使詐緩者得志惟
陛下處分帝命上兩人事跡皆黜之已劉健等因召
對言蓋罪輕宜調(diào)用帝方向用文升珊卒不納帝晚
年時召對大臣珊與大夏造膝晏見尤數(shù)一日與大
夏侍坐帝曰時當述職諸大臣皆杜門如二卿者雖
日見客何害袖出白金之曰少佐而廉且屬勿廷
謝曰恐為他人忌也珊以老疾數(shù)求退輒優(yōu)詔勉留
遣醫(yī)賜食慰諭有加珊感激泣下一日私語大夏曰
珊老病子幼恐一旦先朝露托公同年好友何惜為
一言乎大夏唯唯后大夏晏對畢帝問珊病狀大夏
具言珊實病乞賜閔憐聽其歸帝曰彼屬卿言耶主
人留客堅客則強留珊獨不能為朕留耶且朕以天
下事付卿輩猶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歸大
夏出以告珊珊泣曰臣死是官矣帝既崩珊以新君
嗣位不忍言去力疾視事疾作遂卒于位陜?nèi)酥?br />于京及為國子生者數(shù)十人頌珊教育功請褒贈乃
贈太子太保謚恭簡珊德性和粹洞達無城府顧耿
耿不茍合奉職矯然不可奪然意常近厚通籍四十
余年家無長物珊卒而張敷華繼之與珊齊名
金賁亨
按明外史本傳賁亨字汝白臨海人先世冒高姓賁
亨通籍始復(fù)故舉正德九年進士請改學官乃除揚
州教授舉行四禮修釋奠儀新樂舞黜鄉(xiāng)賢冒祀及
援例入監(jiān)者上下嚴憚歷南京刑部員外郎謁告歸
起江西僉事嘉靖六年改貴州歷福建江西副使皆
督學校所至崇獎實行表章先賢一以厚風俗正人
倫興教化為本在福建以朱熹之學□本之李侗羅
從彥楊時以上接于程顥乃立道南書院祀五人而
請從祀從彥侗于文廟又擇諸生有志者聚之養(yǎng)正
書院相與推明洛閩微旨江西故有白鹿書院亦聚
多士其中親為訓誘因以成就甚眾性至孝丁繼母
憂終喪不入私室年未老即乞身歸入仕三十年僅
守遺產(chǎn)數(shù)十畝未嘗一受贈遺對妻孥如賓客終身
無惰容賁亨少知學即屏絕外慕繼而得程子整齊
嚴肅語奉之為學的刻意踐修久之覺功力過苦乃
一意涵養(yǎng)得之心而身體之邃如也學者因其自號
稱為一所先生年八十六而卒子立愛立敬立相俱
進士立愛仕至按察副使立相南京兵部郎中立敬
亦為福建提學副使善教士能繼其父萬歷初屢遷
順天府尹汰冗費至萬金終工部左侍郎以行義稱
于鄉(xiāng)
張庸
按江寧府志庸字子登光山人嘉靖己未進士為人
坦彝而介授揚州推官有定遠令致餼匿金于瓿庸
曰余性不喜飲將去然竟不以是語人也擢刑部主
事恤讞江西多所平反得疑獄百八十人疏請矜釋
大豪吳姓者欲以賄脫介千金抵其里趄未投已
聞其生平行誼遂夜遁去里人為之語曰定遠懷金
令江干抱璧囚一時廉平之聲播于中外歷本部郎
中丁丑升延安兵備副使時方有邊警單騎之任練
兵固守得解圍去明年遷陜西行太仆寺卿為念母
老乞致仕歸母年九十終時庸已六十有二不勝毀
瘠亦臥病卒
陳文燭
按安陸府志文燭字玉叔沔陽人少負異質(zhì)弱冠攻
古文詩歌嘉靖乙丑進士授大理寺評事時七子有
時名意不可一世文燭雁行其間不少讓出為淮安
守古文詩歌益工以治行遷四川學使品騭精當?shù)?br />士為多轉(zhuǎn)參漕事遷大理卿致政歸建五岳山日率
諸公飲酒賦詩其中六十病卒所撰有二酉園全集
行于世
謝少南
按廣西通志少南字應(yīng)午上元人嘉靖間為春坊司
直謫外久后以僉事督學政少南經(jīng)學多妙悟語諸
諸生曰觀書須將自心求取立言者之旨無泥成說
妨吾自得見諸生文互尚祖襲每詆訶以不學令取
諸經(jīng)傳讀之毋寄人籬下聞?wù)呗柸簧倌吓c楊按察
本仁顧尚書璘姑蘇文征明錢塘許應(yīng)元相友善行
部試諸生奇柳張翀后有氣節(jié)名人稱其藻鑒云
孫成名
按寧波府志成名字登甫四歲能誦詩丱角占對中
聲律登隆慶五年進士考選庶吉士奉命歸娶在館
中侃侃有大節(jié)授監(jiān)察御史經(jīng)理屯田印馬諸政有
勛貴侵屯田若千頃抗疏盡復(fù)之官再按廣西未報
命以母喪去尋遷應(yīng)安等處兵備當事者以耿介忌
之遂被謫補青陽令升禮部主事典試山東升湖廣
提學僉事楚地延袤慮其難遍觸暑首事于黃考以
三百為率榜以三日為期有天地公日月明滄海量
父母心之謠逮勞極病疽猶閱卷不置逝之日惟以
國事未報父母在殯為念楚人至今思之
劉垓
按安陸府志垓字達可刑部主政勛子隆慶辛未進
士以春秋掄魁初任司理嚴肅有風裁歷官云南學
憲能以文教興起士風歸田一意講學群翕然宗之
置義田義冢以贍貧者葬死者鄉(xiāng)人至今稱焉
蕭雍
按涇縣志雍號慕渠都御史彥之弟也生平志于圣
學每從諸先儒語錄殫精尋繹務(wù)窺其不言之奧其
視世間榮利若委塵耳萬歷癸未進士工部主事升
員外郎中雖壯歲升華常有歸田之志出參議江西
轉(zhuǎn)浙江副使督視學政精心品鑒不爽錙銖而尤以
敦名行重實學為先兩浙稱公明焉尋致政而歸久
之兩臺疏薦復(fù)補廣東副使晉按察使累疏乞休蓋
夙抱碩寬之樂而淡情簪組之榮者也
尹嘉賓
按江陰縣志嘉賓字孔昭家世善人至嘉賓奮跡為
儒落筆染翰勢如云煙頓生憲使蔡獻臣首拔之己
酉舉應(yīng)天第一庚戌成進士授中書舍人擢兵部職
方員外郎東事亟受命募兵山東多精銳可用辛酉
升湖廣僉事督湖南八郡學政逼試期晝夜搜討務(wù)
得真士黜夤緣杜請托即權(quán)要無所徇是年湖南入
彀者倍往額傳為僅事積勞成瘵壬戌春竟卒于長
沙官舍宦游十年家產(chǎn)不及中人襟期落落生平不
多談書如昔人所謂不甚求解者詩不經(jīng)思潦草捉
筆伸紙疾書皆有新意字畫瘦勁晚更雜篆隸出之
疾革命其子悉焚所為詩曰人不識吾詩吾亦不愿
人識也其傲睨如此弟嘉禮好讀書亦能詩
魏浣初
按蘇州府志浣初字仲雪萬歷丙辰進士謁選當作
縣自念為諸生時苦志文藝欲秉鐸課士以發(fā)其胸
之所儲遂改嘉興府教授執(zhí)經(jīng)者恒滿浣初悉為講
論德藝一如家塾之課子弟者署海鹽桐鄉(xiāng)二縣有
惠政遷南京戶部主事差榷蕪湖商民有清水之頌
遷禮部員外晉吏部郎中革弊興利不以南為冷曹
自委升廣東僉事分巡嶺南擒巨盜李魁奇鍾國讓
等升參政提學廣東公慎明允柄無旁假文有未善
每召諸生面為指授衡文之官罕有其比蓋生平醉
心于文故不自知其勞瘁也卒于官為人清隘自好
喜為詩得元白意所著詩文集十二卷弟沖字叔子
崇禎庚午舉人與兄齊名一時名士多從之游詩亦
仿元白體
徐人龍
按寶慶府志人龍字亮生上虞人天啟二年督八郡
學政美須髯目炯炯如電浹歲周兩試皆手自評騭
一日盡三百卷得佳者欣賞逾格疵者臨唱名輒能
舉其瑕無不厭服人以為冰鑒前試抑者后試勝則
亟拔之或附大力以請則堅謝曰某己且不徇況徇
人耶士習文章翕然一變后歷官兵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