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戒部藝文一
答齋議 漢蔡邕
詔召尚書問立春當齋迎氣東郊尚書左丞馮方
毆殺指揮使于尚書西祠可齋否得無不宜具對
議郎臣蔡邕博士任敏死罪對按禮上帝之祠無所
為廢齋者所以致齋不敢渙散其意宮室至大指使
至微不在齋潔之處元和詔禮無免齋宜以自潔靜
交神明本無嫌間祠室又寬可齋無疑詩云唯此文
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夫齋以恭奉明祀
文王所以懷福無有不宜臣邕敏愚戇死罪
齋居賦 宋張耒
仲夏之月陰氣始至陽既盛而初剝陰浸亨而用事
水伏畏涸火燎方熾其于人也心實過炎而腎受其
弊惟人之生受命在子推卦曰坎于行為水微陽所
潛元氣之始故火甚烈明正氣或因而衰則水受害
者君子之所深畏于是居事燕息滌慮齋居既靜事
以為形又遠眺而高居卻紛華而弗陳與淡泊乎為
徒絕嗜窒欲愛精嗇神聲色不御滋味罕親沖然與
和俱游湛兮以道合真故能體強志寧愉樂壽考遠
去疾厲保此難老嗚呼茍能推此以盡道考此以察
物則豈惟齋戒以御時宜其顛沛而勿失且夫冰炭
相乘利害交至隕真盜和豈獨陰沴道心惟微易失
難常困于侵陵有如微陽則浣心滌志以卻外垢虛
中保和以全天君故能涉至變而不濡更萬變而常
存蓋將窮年以齋居豈特養(yǎng)生而善身乎
齋戒部匯考
禮記
曲禮
齊者不樂不吊
大
全
呂氏曰古之有敬事者必齊齊者致精明之德
也樂則散哀則動皆有害于齊也不樂不吊者全
其齊之志也
郊特牲
齊之元也以陰幽思也故君子三日齊必見其所祭
者
注
齊而元冠元衣順鬼神幽黯之意且以致其陰
幽之思也見其所祭之親精誠之感也
正
義
三日謂
致齊時也三日齊思其親之居處笑語故祭時如
見其所祭之親也
祭義
致齊于內散齊于外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
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齊三日乃見其所為齊
者
大
全
嚴陵方氏曰齊于內所以慎其心齊于外所以
防其物散齊若所謂不飲酒不茹葷之類齊三日
則致齊而已必致齊然后見其所謂齊者思之至
故也
祭統(tǒng)
及時將祭君子乃齊齊之為言齊也齊不齊以致齊
者也是故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則不齊不
齊則于物無防也耆欲無止也及其將齊也防其邪
物訖其耆欲耳不聽樂故記曰齊者不樂言不敢散
其志也心不茍慮必依于道手足不茍動必依于禮
是故君子之齊也專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齊七日
以定之致齊三日以齊之定之之謂齊齊者精明之
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是故先期旬有一日宮
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齊七日致齊三日君致齊于外
夫人致齊于內然后會于太廟
注
宿讀為肅猶戒也
大
全
嚴陵方氏曰散齊即祭義
所謂散齊于外是也致齊即祭義所謂致齊于內
是也此以時之先后為序彼以事之內外為序也
以齊于內故又謂之宿以其宿于內也以齊于外
故又謂之戒言戒于外也若心不茍慮與訖其嗜
欲之類則所以齊其內也若手足不茍動與防其
邪物之類則所以齊其外也夫散者集之則一歸
乎定故散齊七日以定之致其至焉則未始不齊
故致齊三日以齊之定言定于外齊言齊于內散
齊七日致齊三日則及祭凡十日矣故先期旬有
一日宮宰宿夫人而詔之齊也大宰言前期十日
帥執(zhí)事而十日遂戒則于是日而遂散齊也聽外
治者君也故致齊于外聽內職者夫人也故致齊
于內與祭義所謂內外者異矣彼謂一身之內外
齊于內外所以辨其位會于太廟所以聯(lián)其事
周禮
天官
大宰之職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
訂
義
劉迎曰誓戒者誓其所當戒者也戒百官以所
當奉祭之事恐其不敬也
前期十日帥執(zhí)事而日遂戒
王氏曰記云七日戒三日宿又曰散齋七日以定
之致齋三日以齊之齊之之謂齋定之之謂戒散
齋七日致齋三日凡十日也
膳夫王齊日三舉
賈氏曰謂散齊致齊齊必變食故加牲體至三太
牢 史氏曰當不飲酒不茹葷之時懼其食力之
不足則不能勝祭事故三舉以助之非謂盛殺而
供也
春官
鬯人凡王之齊事共其秬鬯
鄭鍔曰王之齊事將以致敬于鬼神秬鬯者非如
三酒可飲之物共以給王之浴而已內以致其精
明之德外則用其芬芳之物內精明外芬芳宜其
馨香之至可以交于神明
大史戒及宿之日與群執(zhí)事讀禮書而協(xié)事
賈氏曰戒謂散齋七日宿謂致齋三日當此日與
群執(zhí)事預祭之官讀禮書而協(xié)事恐事有失錯物
有不供故也
秋官
大司寇之職若禋祀五帝則戒之日蒞誓百官戒于
百族
訂
義
鄭鍔曰大宰祀五帝前期十日而卜日此謂戒
之日則既得吉卜而戒以齋戒不欽將待以刑
王氏詳說曰郊特牲曰卜之日王立于澤親聽誓
命受教諫之義獻命庫門之內戒百官也太廟之
內戒百族也百官云者百執(zhí)事也百族云者王之
族姓也族姓之與于祭為重于百官矣故戒百官
于庫門之內而戒百族于太廟之內正所以辨親
□之義
后漢書
禮儀志
凡齋天地七日宗廟山川五日小祠三日齋日內有
污染解齋副倅行禮先齋一日有污穢災變齋祀如
儀大喪唯天郊越紼而齋地以下皆百日后乃齋如
故事
唐書
禮樂志
凡祭祀之節(jié)有六二曰齋戒其別有三曰散齋曰致
齋曰清齋大祀散齋四日致齋三日中祀散齋三日
致齋二日小祀散齋二日致齋一日大祀前期七日
太尉誓百官于尚書省曰某日祀某神祇于某所各
揚其職不供其事國有常刑于是乃齋皇帝散齋于
別殿致齋其二日于太極殿一日于行宮前致齋一
日尚舍奉御設御幄于太極殿西序及室內皆東向
尚舍直長張帷于前楹下致齋之日質明諸衛(wèi)勒所
部屯門列仗晝漏上水一刻侍中版奏請中嚴諸衛(wèi)
之屬各督其隊入陳于殿庭通事舍人引文武五品
以上□褶陪位諸侍衛(wèi)之官服其器服諸侍臣齋者
結佩詣合奉迎二刻侍中版奏外辦三刻皇帝服袞
冕結佩乘輿出自西房曲直華蓋警蹕侍衛(wèi)即御座
東向侍臣夾侍一刻頃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
請就齋室皇帝降座入室文武侍臣還本司陪位者
以次出凡預祀之官散齋理事如舊唯不吊喪問疾
不作樂不判署刑殺文書不行刑罰不預穢惡致齋
唯行祀事其祀官已齋而闕者攝其余清齋一日
齋戒部雜錄
禮記月令仲夏之月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躁
玉藻將適公所宿齋戒居外寢
坊記子云七日戒三日齋承一人焉以為尸過之者
趨走以教敬也
劉馮事始春秋合誠圖曰黃帝請問太乙長生之道
太乙曰齋戒六丁可成功注云丁取丁寧戒取戒慎
也
齊東野語莊子人間世云仲尼曰齋吾語若顏回曰
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shù)月矣若此則可以
為齋乎曰祭祀之齋非心齋也鄭元注曰葷辛菜也
按說文葷臭菜也鍇曰通謂蕓$椿韭蒜蔥阿魏之
屬氣不潔也荀子哀公篇孔子曰夫端衣元裳冕而
乘輅者志不在于食葷注云葷菜蔥韭之屬論語齋
必變食周禮膳夫王齋三舉鄭注云齋必變食也疏
曰齋必變食故加牲禮至三太牢胡明仲論梁武曰
祭祀之齋居必遷坐必變服必變食食為盛饌一其
心志潔其氣體以與神明交未嘗不飲酒不茹葷也
晦庵釋齋必變食亦取莊子而黃氏亦兼取之朱又
謂葷是五辛又曰今致齋有酒非也然禮中乃有飲
不至醉之說何耶
齋戒部紀事
獨異志禹傷其父功不成乃南逃衡山斬馬以祭之
仰天而嘯忽夢神人自稱元夷蒼水使者謂禹曰欲
得我書者齋焉禹遂齋三日乃降金簡玉字之書得
治水之要
禮記王制太史典禮執(zhí)簡記奉諱惡天子齋戒受諫
司會以歲之成質于天子冢宰齋戒受質大樂正大
司寇市三官以其成從質于天子大司徒大司馬大
司空齋戒受質百官各以其成質于三官大司徒大
司馬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質于天子百官齋戒受質
然后休老勞農成歲事制國用
月令季春之月后妃齋戒親東鄉(xiāng)躬桑
周語宣王即位不藉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夫民之
大事在農是故稷為大官告王曰王其祗祓監(jiān)農不
易王乃即齋宮百官御事各即其齋三日王乃淳濯
饗醴及期□人薦鬯犧人薦醴王祼鬯饗醴乃行百
吏庶民畢從及藉今棄其大功何以用民
左傳莊公四年楚武王伐隋將齋入告夫人鄧曼曰
余心蕩鄧曼嘆曰王祿盡矣盈而蕩天之道也先君
其知之矣故臨武事將發(fā)大命而蕩王心焉若師徒
無虧王薨于行國之福也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
管子中匡篇桓公與管仲父而將飲之掘新井而柴
焉十日齋戒召管仲管仲至公執(zhí)爵夫人執(zhí)尊觴三
行管仲趨出公怒曰寡人齋戒十日而飲仲父寡人
自以為修矣仲父不告寡人而出其故何也鮑叔隰
朋趨而出及管仲于途曰公怒管仲反入倍屏而立
公不與言少進中庭公不與言少進傳堂公曰寡人
齋戒十日而飲仲父自以為脫于罪矣仲父不告寡
人而出未知其故也對曰臣聞之沈于樂者洽于憂
厚于味者薄于行慢于朝者緩于政害于國家者危
于社稷臣是以敢出也
莊子人間世篇顏回見仲尼仲尼曰齋吾將語若顏
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shù)月矣若此則
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
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
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
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達生篇祝宗人元端以臨牢策說彘曰汝奚惡死吾
將三月豢汝十日戒三日齋藉白茅加汝肩尻乎雕
俎之上
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曰子何術
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為鐻
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齋以靜心齋三日而不敢懷慶
賞爵祿齋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齋七日輒然忘吾
有四肢形體也器之所以凝神者其是與
家語公西赤問篇季桓子將祭齋三日而二日鐘鼓
之音不絕冉有問于孔子子曰孝子之祭也散齋七
日慎思其事致齋三日而一用之尢恐其不敬也而
二日伐鼓何居焉
韓子外儲說篇宋人有請為燕王以棘刺之端為毋
猴者必三月齋然后能觀之燕王因以三乘養(yǎng)之右
御冶工言王曰臣聞人主無十日不燕之齋今知王
不能久齋以觀無用之器也故以三月為期
史記藺相如傳趙得楚和氏璧秦王愿以十五城易
璧相如奉璧入秦秦王無意償趙城相如謂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
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
遂許齋五日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乃使其從者
歸璧于趙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
者相如至謂秦王曰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
人持璧歸趙矣臣請就湯鑊
李斯傳二世拜趙高為中丞相乃獻鹿謂之馬二世
問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馬也二世驚自以為惑
乃召太卜令卦之太卜曰陛下春秋郊祀奉宗廟鬼
神齋戒不明故至于此可依盛德而明齋戒于是乃
入上林齋戒
秦本紀二世夢白虎嚙其左驂馬殺之心不樂問占
夢卜曰涇水為祟二世乃齋于望夷宮趙高令閻樂
殺二世立子嬰為秦王令子嬰齋當廟見受玉璽齋
五日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曰我聞趙高與楚約滅秦
宗室而王關中今使我齋見廟此欲因廟中殺我我
稱病不行丞相必自來來則殺之嬰不行高果自往
子嬰遂刺殺高于齋宮
漢書韓信傳漢王用信為大將召信欲拜之蕭何曰
王必擇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王許之人人各自
以為得大將至拜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文獻通考光武幸魯祭泰山上齋夜讀河圖會昌符
曰赤劉之九會命岱宗感此文乃召梁松按索河圖
讖文
搜神記王業(yè)和帝時為荊州刺史每出行部沐浴齋
素以祈于天地當啟佐愚心無有枉百姓在州七年
惠風大行苛慝不作
后漢書彭寵傳寵自立為燕王五年春寵齋獨在便
室蒼頭子密等三人因寵臥寐共縛著□告外吏云
大王齋禁皆使吏休遂即斬寵頭持以詣闕封為不
義侯
墨莊漫錄應劭漢官儀曰周澤為太常齋有疾其妻
憐其年老窺內問之澤大怒以為敗齋遂收送詔獄
自劾論者譏其詭激時諺云生世不諧為太常妻一
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一日不齋醉如泥
后漢書蔡邕傳邕上封事條宜所施行七事表左一
事明堂月令天子以四立及季夏之節(jié)迎五帝于郊
所以導致神氣祈福豐年清廟祭祀追往孝敬養(yǎng)老
辟雍示人禮化皆帝者之大業(yè)祖宗所祗奉也而有
司數(shù)以蕃國□喪宮內產生及吏卒小污屢生忌故
竊見南郊齋戒未嘗有廢至于他祀輒興異議豈南
郊卑而他祀尊哉孝元皇帝策書曰禮之至敬莫重
于祭所以竭心親奉以致肅祗者也又元和故事復
申先典前后制書推心懇惻而近者以來更任太史
忘禮敬之大任禁忌之書拘信小故以虧大典禮妻
妾產者齋則不入側室之門無廢祭之文也所謂宮
中有卒三月不祭者謂士庶人數(shù)堵之室共處其中
爾豈謂皇居之曠臣妾之眾哉自今齋制宜如故典
庶答風霆災妖之異
晉書劉曜載記終南山崩長安人劉終于崩所得白
玉方一尺有文字曰皇亡皇亡敗趙昌井水竭構五
梁咢酉小衰困囂喪嗚呼嗚呼赤牛奮靷其盡乎時
群臣咸賀以為勒滅之征曜大悅齋七日而后受之
于太廟
干寶晉紀劉毅為司隸校尉常齋而疾其妻出看之
表解齋
南史武帝本紀帝晚乃溺信佛道日止一食膳無鮮
腴惟豆羹糲飯而已雖在蒙塵齋戒不廢
陳書徐孝克傳孝克太建四年征為秘書丞不就乃
蔬食長齋持菩薩戒晝夜講誦法華經高宗甚嘉其
操行
文獻通考隋令太史署常以二月八日于署庭中以
太牢祀老人星兼祀天星大帝天一太一日月五星
勾陳北極北斗三臺二十八宿丈人星孫星都四十
六座凡應合祀享官亦太醫(yī)給除穢氣散藥先齋一
日服之以自潔
舊唐書禮儀志中宗景龍十三年十一月親祀南郊
國子祭酒祝欽明希旨上言后亦合助祭遂以皇后
為亞獻仍補大臣李嶠等女為齋娘執(zhí)邊豆焉
王維傳維字摩詰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
晚年長齋不衣文彩
禮儀志貞元六年有事于南郊詔以皇太子為亞獻
親王終獻上問禮官亞獻終獻合受誓誡否柳冕曰
準開元禮獻官前七日于內受誓誡詞云各揚其職
不供其事國有常刑今以皇太子為亞獻請改曰詞
云各揚其職肅奉常儀從之
唐書高駢傳駢篤意求神仙造迎仙等樓熏齋其上
祈與仙接
宋史禮志咸平二年旱詔有司祠雷師雨師內出李
邕祈雨法以甲乙日擇東方地作壇取土造青龍長
吏齋三日詣龍所祝酹
天禧元年正月詔以十五日行宣讀天書之禮前二
日齋于長春殿
皇佑二年行大享明堂禮九月二十四日未漏上水
一刻百官朝服齋于文德殿政和五年太常寺上明
堂儀皇帝散齋七日于別殿致齋三日于內殿其行
事執(zhí)事官致齋三日前一日并服朝服立班省饌祀
日并祭服陪位官致齋一日紹興四年太常寺看詳
國子監(jiān)丞王普言明堂有未合禮者十一事其七皇
帝未后詣齋室則是致齋二日有半乞用質明以成
三日之禮其八齋不飲酒茹葷乞罷官給酒饌俾得
專心致志交于神明從之
天圣五年郊三獻終太祝升殿徹豆三日又齋長春
殿謝玉清昭應宮神宗元豐六年十一月二日帝將
親郊是日晚齋于大慶殿三日薦享于景靈宮齋于
太廟四日朝享七室齋于南郊之青城政和四年五
月夏至親祭地于方澤皇帝散齋七日于別殿致齋
七日于內殿一日于齋宮前一日告配太祖室其有
司陳設及皇帝行事并如郊祀之儀
政和祈谷儀前期降御札以來年正月上辛祈谷祀
上帝前祀十日太宰讀誓于朝堂刑部尚書□之少
宰讀誓于太廟齋宮刑部侍郎□之皇帝散齋七日
致齋三日祀日自齋殿服通天冠絳紗袍乘輿至大
次
見聞錄中官馮??托靿劬梅铋L齋其未得罪之前
一年忽見寸許童子行幾上驚問之曰吾乃汝之元
神也汝不破齋不得禍否則禍旋及之矣已而蒲州
相公召飲強之食始破葷血未幾遂以論奏逮下獄
造邦賢勛錄上與陶凱論齋戒當致誠因謂善長曰
人之一心極難檢點心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則
百事皆廢所以常自檢心凡事必求至當今每遇齋
戒必思齊整心志對越神明
齋戒部藝文二
詩
酬令狐相公冬季南郊宿齋見寄
唐劉禹錫
壇下雪初霽南城凍欲生齋心祠上帝高步領名卿
沐浴含芳澤周旋聽佩聲猶憐廣平守寂寞竟何成
齋戒滿夜戲招夢得 白居易
紗籠燈下道場前白日持齋夜坐禪無復更思身外
事未能全盡世間緣明朝又擬親杯酒今夕先聞理
管弦方丈若能來問疾不妨兼有散花天
齋戒 前人
每因齋戒斷葷腥漸覺塵勞染愛輕六賊定知無氣
色三尸應恨少恩情酒魔降服終須盡詩債填還亦
欲平從此始堪為弟子竺干師是古先生
齋居春久感事遣懷 前人
齋戒坐三旬笙歌發(fā)四鄰月明停酒夜眼暗看花人
賴學空為觀深知念是塵猶思閑語笑未忘舊交親
久作龍門主多為兔苑賓水嬉歌盡日雪宴燭通晨
事事皆過分時時自問身風光拋得也七十四年春
致齋太一宮 宋錢惟演
紫館天神貴綸闈地望清齋心奉蠲潔攝事罄誠明
殿翼如軒翥壇垓類削成直官琳札密太宰繡衣輕
薜荔羅芳席虹霓曳彩旌星陳五帝佐體薦一元牲
蒼駟回風馭珍禽警露聲丹霞升曉氣若木競新英
挹袂寧無友凌霄自放情受厘宣室對賈傅異諸生
答齋議 漢蔡邕
詔召尚書問立春當齋迎氣東郊尚書左丞馮方
毆殺指揮使于尚書西祠可齋否得無不宜具對
議郎臣蔡邕博士任敏死罪對按禮上帝之祠無所
為廢齋者所以致齋不敢渙散其意宮室至大指使
至微不在齋潔之處元和詔禮無免齋宜以自潔靜
交神明本無嫌間祠室又寬可齋無疑詩云唯此文
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夫齋以恭奉明祀
文王所以懷福無有不宜臣邕敏愚戇死罪
齋居賦 宋張耒
仲夏之月陰氣始至陽既盛而初剝陰浸亨而用事
水伏畏涸火燎方熾其于人也心實過炎而腎受其
弊惟人之生受命在子推卦曰坎于行為水微陽所
潛元氣之始故火甚烈明正氣或因而衰則水受害
者君子之所深畏于是居事燕息滌慮齋居既靜事
以為形又遠眺而高居卻紛華而弗陳與淡泊乎為
徒絕嗜窒欲愛精嗇神聲色不御滋味罕親沖然與
和俱游湛兮以道合真故能體強志寧愉樂壽考遠
去疾厲保此難老嗚呼茍能推此以盡道考此以察
物則豈惟齋戒以御時宜其顛沛而勿失且夫冰炭
相乘利害交至隕真盜和豈獨陰沴道心惟微易失
難常困于侵陵有如微陽則浣心滌志以卻外垢虛
中保和以全天君故能涉至變而不濡更萬變而常
存蓋將窮年以齋居豈特養(yǎng)生而善身乎
齋戒部匯考
禮記
曲禮
齊者不樂不吊
大
全
呂氏曰古之有敬事者必齊齊者致精明之德
也樂則散哀則動皆有害于齊也不樂不吊者全
其齊之志也
郊特牲
齊之元也以陰幽思也故君子三日齊必見其所祭
者
注
齊而元冠元衣順鬼神幽黯之意且以致其陰
幽之思也見其所祭之親精誠之感也
正
義
三日謂
致齊時也三日齊思其親之居處笑語故祭時如
見其所祭之親也
祭義
致齊于內散齊于外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
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齊三日乃見其所為齊
者
大
全
嚴陵方氏曰齊于內所以慎其心齊于外所以
防其物散齊若所謂不飲酒不茹葷之類齊三日
則致齊而已必致齊然后見其所謂齊者思之至
故也
祭統(tǒng)
及時將祭君子乃齊齊之為言齊也齊不齊以致齊
者也是故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則不齊不
齊則于物無防也耆欲無止也及其將齊也防其邪
物訖其耆欲耳不聽樂故記曰齊者不樂言不敢散
其志也心不茍慮必依于道手足不茍動必依于禮
是故君子之齊也專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齊七日
以定之致齊三日以齊之定之之謂齊齊者精明之
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是故先期旬有一日宮
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齊七日致齊三日君致齊于外
夫人致齊于內然后會于太廟
注
宿讀為肅猶戒也
大
全
嚴陵方氏曰散齊即祭義
所謂散齊于外是也致齊即祭義所謂致齊于內
是也此以時之先后為序彼以事之內外為序也
以齊于內故又謂之宿以其宿于內也以齊于外
故又謂之戒言戒于外也若心不茍慮與訖其嗜
欲之類則所以齊其內也若手足不茍動與防其
邪物之類則所以齊其外也夫散者集之則一歸
乎定故散齊七日以定之致其至焉則未始不齊
故致齊三日以齊之定言定于外齊言齊于內散
齊七日致齊三日則及祭凡十日矣故先期旬有
一日宮宰宿夫人而詔之齊也大宰言前期十日
帥執(zhí)事而十日遂戒則于是日而遂散齊也聽外
治者君也故致齊于外聽內職者夫人也故致齊
于內與祭義所謂內外者異矣彼謂一身之內外
齊于內外所以辨其位會于太廟所以聯(lián)其事
周禮
天官
大宰之職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
訂
義
劉迎曰誓戒者誓其所當戒者也戒百官以所
當奉祭之事恐其不敬也
前期十日帥執(zhí)事而日遂戒
王氏曰記云七日戒三日宿又曰散齋七日以定
之致齋三日以齊之齊之之謂齋定之之謂戒散
齋七日致齋三日凡十日也
膳夫王齊日三舉
賈氏曰謂散齊致齊齊必變食故加牲體至三太
牢 史氏曰當不飲酒不茹葷之時懼其食力之
不足則不能勝祭事故三舉以助之非謂盛殺而
供也
春官
鬯人凡王之齊事共其秬鬯
鄭鍔曰王之齊事將以致敬于鬼神秬鬯者非如
三酒可飲之物共以給王之浴而已內以致其精
明之德外則用其芬芳之物內精明外芬芳宜其
馨香之至可以交于神明
大史戒及宿之日與群執(zhí)事讀禮書而協(xié)事
賈氏曰戒謂散齋七日宿謂致齋三日當此日與
群執(zhí)事預祭之官讀禮書而協(xié)事恐事有失錯物
有不供故也
秋官
大司寇之職若禋祀五帝則戒之日蒞誓百官戒于
百族
訂
義
鄭鍔曰大宰祀五帝前期十日而卜日此謂戒
之日則既得吉卜而戒以齋戒不欽將待以刑
王氏詳說曰郊特牲曰卜之日王立于澤親聽誓
命受教諫之義獻命庫門之內戒百官也太廟之
內戒百族也百官云者百執(zhí)事也百族云者王之
族姓也族姓之與于祭為重于百官矣故戒百官
于庫門之內而戒百族于太廟之內正所以辨親
□之義
后漢書
禮儀志
凡齋天地七日宗廟山川五日小祠三日齋日內有
污染解齋副倅行禮先齋一日有污穢災變齋祀如
儀大喪唯天郊越紼而齋地以下皆百日后乃齋如
故事
唐書
禮樂志
凡祭祀之節(jié)有六二曰齋戒其別有三曰散齋曰致
齋曰清齋大祀散齋四日致齋三日中祀散齋三日
致齋二日小祀散齋二日致齋一日大祀前期七日
太尉誓百官于尚書省曰某日祀某神祇于某所各
揚其職不供其事國有常刑于是乃齋皇帝散齋于
別殿致齋其二日于太極殿一日于行宮前致齋一
日尚舍奉御設御幄于太極殿西序及室內皆東向
尚舍直長張帷于前楹下致齋之日質明諸衛(wèi)勒所
部屯門列仗晝漏上水一刻侍中版奏請中嚴諸衛(wèi)
之屬各督其隊入陳于殿庭通事舍人引文武五品
以上□褶陪位諸侍衛(wèi)之官服其器服諸侍臣齋者
結佩詣合奉迎二刻侍中版奏外辦三刻皇帝服袞
冕結佩乘輿出自西房曲直華蓋警蹕侍衛(wèi)即御座
東向侍臣夾侍一刻頃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
請就齋室皇帝降座入室文武侍臣還本司陪位者
以次出凡預祀之官散齋理事如舊唯不吊喪問疾
不作樂不判署刑殺文書不行刑罰不預穢惡致齋
唯行祀事其祀官已齋而闕者攝其余清齋一日
齋戒部雜錄
禮記月令仲夏之月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躁
玉藻將適公所宿齋戒居外寢
坊記子云七日戒三日齋承一人焉以為尸過之者
趨走以教敬也
劉馮事始春秋合誠圖曰黃帝請問太乙長生之道
太乙曰齋戒六丁可成功注云丁取丁寧戒取戒慎
也
齊東野語莊子人間世云仲尼曰齋吾語若顏回曰
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shù)月矣若此則可以
為齋乎曰祭祀之齋非心齋也鄭元注曰葷辛菜也
按說文葷臭菜也鍇曰通謂蕓$椿韭蒜蔥阿魏之
屬氣不潔也荀子哀公篇孔子曰夫端衣元裳冕而
乘輅者志不在于食葷注云葷菜蔥韭之屬論語齋
必變食周禮膳夫王齋三舉鄭注云齋必變食也疏
曰齋必變食故加牲禮至三太牢胡明仲論梁武曰
祭祀之齋居必遷坐必變服必變食食為盛饌一其
心志潔其氣體以與神明交未嘗不飲酒不茹葷也
晦庵釋齋必變食亦取莊子而黃氏亦兼取之朱又
謂葷是五辛又曰今致齋有酒非也然禮中乃有飲
不至醉之說何耶
齋戒部紀事
獨異志禹傷其父功不成乃南逃衡山斬馬以祭之
仰天而嘯忽夢神人自稱元夷蒼水使者謂禹曰欲
得我書者齋焉禹遂齋三日乃降金簡玉字之書得
治水之要
禮記王制太史典禮執(zhí)簡記奉諱惡天子齋戒受諫
司會以歲之成質于天子冢宰齋戒受質大樂正大
司寇市三官以其成從質于天子大司徒大司馬大
司空齋戒受質百官各以其成質于三官大司徒大
司馬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質于天子百官齋戒受質
然后休老勞農成歲事制國用
月令季春之月后妃齋戒親東鄉(xiāng)躬桑
周語宣王即位不藉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夫民之
大事在農是故稷為大官告王曰王其祗祓監(jiān)農不
易王乃即齋宮百官御事各即其齋三日王乃淳濯
饗醴及期□人薦鬯犧人薦醴王祼鬯饗醴乃行百
吏庶民畢從及藉今棄其大功何以用民
左傳莊公四年楚武王伐隋將齋入告夫人鄧曼曰
余心蕩鄧曼嘆曰王祿盡矣盈而蕩天之道也先君
其知之矣故臨武事將發(fā)大命而蕩王心焉若師徒
無虧王薨于行國之福也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
管子中匡篇桓公與管仲父而將飲之掘新井而柴
焉十日齋戒召管仲管仲至公執(zhí)爵夫人執(zhí)尊觴三
行管仲趨出公怒曰寡人齋戒十日而飲仲父寡人
自以為修矣仲父不告寡人而出其故何也鮑叔隰
朋趨而出及管仲于途曰公怒管仲反入倍屏而立
公不與言少進中庭公不與言少進傳堂公曰寡人
齋戒十日而飲仲父自以為脫于罪矣仲父不告寡
人而出未知其故也對曰臣聞之沈于樂者洽于憂
厚于味者薄于行慢于朝者緩于政害于國家者危
于社稷臣是以敢出也
莊子人間世篇顏回見仲尼仲尼曰齋吾將語若顏
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shù)月矣若此則
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
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
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
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達生篇祝宗人元端以臨牢策說彘曰汝奚惡死吾
將三月豢汝十日戒三日齋藉白茅加汝肩尻乎雕
俎之上
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曰子何術
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為鐻
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齋以靜心齋三日而不敢懷慶
賞爵祿齋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齋七日輒然忘吾
有四肢形體也器之所以凝神者其是與
家語公西赤問篇季桓子將祭齋三日而二日鐘鼓
之音不絕冉有問于孔子子曰孝子之祭也散齋七
日慎思其事致齋三日而一用之尢恐其不敬也而
二日伐鼓何居焉
韓子外儲說篇宋人有請為燕王以棘刺之端為毋
猴者必三月齋然后能觀之燕王因以三乘養(yǎng)之右
御冶工言王曰臣聞人主無十日不燕之齋今知王
不能久齋以觀無用之器也故以三月為期
史記藺相如傳趙得楚和氏璧秦王愿以十五城易
璧相如奉璧入秦秦王無意償趙城相如謂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
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
遂許齋五日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乃使其從者
歸璧于趙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
者相如至謂秦王曰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
人持璧歸趙矣臣請就湯鑊
李斯傳二世拜趙高為中丞相乃獻鹿謂之馬二世
問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馬也二世驚自以為惑
乃召太卜令卦之太卜曰陛下春秋郊祀奉宗廟鬼
神齋戒不明故至于此可依盛德而明齋戒于是乃
入上林齋戒
秦本紀二世夢白虎嚙其左驂馬殺之心不樂問占
夢卜曰涇水為祟二世乃齋于望夷宮趙高令閻樂
殺二世立子嬰為秦王令子嬰齋當廟見受玉璽齋
五日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曰我聞趙高與楚約滅秦
宗室而王關中今使我齋見廟此欲因廟中殺我我
稱病不行丞相必自來來則殺之嬰不行高果自往
子嬰遂刺殺高于齋宮
漢書韓信傳漢王用信為大將召信欲拜之蕭何曰
王必擇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王許之人人各自
以為得大將至拜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文獻通考光武幸魯祭泰山上齋夜讀河圖會昌符
曰赤劉之九會命岱宗感此文乃召梁松按索河圖
讖文
搜神記王業(yè)和帝時為荊州刺史每出行部沐浴齋
素以祈于天地當啟佐愚心無有枉百姓在州七年
惠風大行苛慝不作
后漢書彭寵傳寵自立為燕王五年春寵齋獨在便
室蒼頭子密等三人因寵臥寐共縛著□告外吏云
大王齋禁皆使吏休遂即斬寵頭持以詣闕封為不
義侯
墨莊漫錄應劭漢官儀曰周澤為太常齋有疾其妻
憐其年老窺內問之澤大怒以為敗齋遂收送詔獄
自劾論者譏其詭激時諺云生世不諧為太常妻一
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一日不齋醉如泥
后漢書蔡邕傳邕上封事條宜所施行七事表左一
事明堂月令天子以四立及季夏之節(jié)迎五帝于郊
所以導致神氣祈福豐年清廟祭祀追往孝敬養(yǎng)老
辟雍示人禮化皆帝者之大業(yè)祖宗所祗奉也而有
司數(shù)以蕃國□喪宮內產生及吏卒小污屢生忌故
竊見南郊齋戒未嘗有廢至于他祀輒興異議豈南
郊卑而他祀尊哉孝元皇帝策書曰禮之至敬莫重
于祭所以竭心親奉以致肅祗者也又元和故事復
申先典前后制書推心懇惻而近者以來更任太史
忘禮敬之大任禁忌之書拘信小故以虧大典禮妻
妾產者齋則不入側室之門無廢祭之文也所謂宮
中有卒三月不祭者謂士庶人數(shù)堵之室共處其中
爾豈謂皇居之曠臣妾之眾哉自今齋制宜如故典
庶答風霆災妖之異
晉書劉曜載記終南山崩長安人劉終于崩所得白
玉方一尺有文字曰皇亡皇亡敗趙昌井水竭構五
梁咢酉小衰困囂喪嗚呼嗚呼赤牛奮靷其盡乎時
群臣咸賀以為勒滅之征曜大悅齋七日而后受之
于太廟
干寶晉紀劉毅為司隸校尉常齋而疾其妻出看之
表解齋
南史武帝本紀帝晚乃溺信佛道日止一食膳無鮮
腴惟豆羹糲飯而已雖在蒙塵齋戒不廢
陳書徐孝克傳孝克太建四年征為秘書丞不就乃
蔬食長齋持菩薩戒晝夜講誦法華經高宗甚嘉其
操行
文獻通考隋令太史署常以二月八日于署庭中以
太牢祀老人星兼祀天星大帝天一太一日月五星
勾陳北極北斗三臺二十八宿丈人星孫星都四十
六座凡應合祀享官亦太醫(yī)給除穢氣散藥先齋一
日服之以自潔
舊唐書禮儀志中宗景龍十三年十一月親祀南郊
國子祭酒祝欽明希旨上言后亦合助祭遂以皇后
為亞獻仍補大臣李嶠等女為齋娘執(zhí)邊豆焉
王維傳維字摩詰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
晚年長齋不衣文彩
禮儀志貞元六年有事于南郊詔以皇太子為亞獻
親王終獻上問禮官亞獻終獻合受誓誡否柳冕曰
準開元禮獻官前七日于內受誓誡詞云各揚其職
不供其事國有常刑今以皇太子為亞獻請改曰詞
云各揚其職肅奉常儀從之
唐書高駢傳駢篤意求神仙造迎仙等樓熏齋其上
祈與仙接
宋史禮志咸平二年旱詔有司祠雷師雨師內出李
邕祈雨法以甲乙日擇東方地作壇取土造青龍長
吏齋三日詣龍所祝酹
天禧元年正月詔以十五日行宣讀天書之禮前二
日齋于長春殿
皇佑二年行大享明堂禮九月二十四日未漏上水
一刻百官朝服齋于文德殿政和五年太常寺上明
堂儀皇帝散齋七日于別殿致齋三日于內殿其行
事執(zhí)事官致齋三日前一日并服朝服立班省饌祀
日并祭服陪位官致齋一日紹興四年太常寺看詳
國子監(jiān)丞王普言明堂有未合禮者十一事其七皇
帝未后詣齋室則是致齋二日有半乞用質明以成
三日之禮其八齋不飲酒茹葷乞罷官給酒饌俾得
專心致志交于神明從之
天圣五年郊三獻終太祝升殿徹豆三日又齋長春
殿謝玉清昭應宮神宗元豐六年十一月二日帝將
親郊是日晚齋于大慶殿三日薦享于景靈宮齋于
太廟四日朝享七室齋于南郊之青城政和四年五
月夏至親祭地于方澤皇帝散齋七日于別殿致齋
七日于內殿一日于齋宮前一日告配太祖室其有
司陳設及皇帝行事并如郊祀之儀
政和祈谷儀前期降御札以來年正月上辛祈谷祀
上帝前祀十日太宰讀誓于朝堂刑部尚書□之少
宰讀誓于太廟齋宮刑部侍郎□之皇帝散齋七日
致齋三日祀日自齋殿服通天冠絳紗袍乘輿至大
次
見聞錄中官馮??托靿劬梅铋L齋其未得罪之前
一年忽見寸許童子行幾上驚問之曰吾乃汝之元
神也汝不破齋不得禍否則禍旋及之矣已而蒲州
相公召飲強之食始破葷血未幾遂以論奏逮下獄
造邦賢勛錄上與陶凱論齋戒當致誠因謂善長曰
人之一心極難檢點心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則
百事皆廢所以常自檢心凡事必求至當今每遇齋
戒必思齊整心志對越神明
齋戒部藝文二
詩
酬令狐相公冬季南郊宿齋見寄
唐劉禹錫
壇下雪初霽南城凍欲生齋心祠上帝高步領名卿
沐浴含芳澤周旋聽佩聲猶憐廣平守寂寞竟何成
齋戒滿夜戲招夢得 白居易
紗籠燈下道場前白日持齋夜坐禪無復更思身外
事未能全盡世間緣明朝又擬親杯酒今夕先聞理
管弦方丈若能來問疾不妨兼有散花天
齋戒 前人
每因齋戒斷葷腥漸覺塵勞染愛輕六賊定知無氣
色三尸應恨少恩情酒魔降服終須盡詩債填還亦
欲平從此始堪為弟子竺干師是古先生
齋居春久感事遣懷 前人
齋戒坐三旬笙歌發(fā)四鄰月明停酒夜眼暗看花人
賴學空為觀深知念是塵猶思閑語笑未忘舊交親
久作龍門主多為兔苑賓水嬉歌盡日雪宴燭通晨
事事皆過分時時自問身風光拋得也七十四年春
致齋太一宮 宋錢惟演
紫館天神貴綸闈地望清齋心奉蠲潔攝事罄誠明
殿翼如軒翥壇垓類削成直官琳札密太宰繡衣輕
薜荔羅芳席虹霓曳彩旌星陳五帝佐體薦一元牲
蒼駟回風馭珍禽警露聲丹霞升曉氣若木競新英
挹袂寧無友凌霄自放情受厘宣室對賈傅異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