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倫匯編人事典感應部

古今圖書集成 作者:清·陳夢雷


 感應部紀事
韓詩外傳有殷之時□生湯之庭三日而大拱湯問
伊尹曰何物也對曰谷樹也湯問何為而生于此伊
尹曰谷之出澤野物也今生天子之庭殆不吉也湯
曰奈何伊尹曰臣聞妖者禍之先祥者福之先見妖
而為善即禍不至見祥而為不善則福不臻湯乃齋
戒靜處夙興夜寐吊死問疾赦過賑窮七日而谷亡
妖孽不見國家其昌
說苑君道篇湯之時大旱七年雒坼川竭煎沙爛石
于是使人持三足鼎祝三川教之祝曰政不節(jié)耶使
人疾耶苞苴行耶讒夫昌耶宮室營耶女謁盛耶何
不雨之極耶蓋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應人如影
之隨形響之效聲者也
帝王世紀湯時大旱殷史曰卜當以人禱湯曰吾所
謂自當遂齋戒剪發(fā)斷爪己為牲禱于桑林之野告
于上天已而雨大至
博物志武王伐紂至孟津渡河大風波武王操戈秉
麾麾之風波立霽
書經(jīng)金縢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二公命邦
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筑之歲則大熟按注王出郊
者成王自往迎公天乃反風感應如此之速洪范庶
征孰謂其不可信哉
賈誼新書春秋篇晉文公出畋前驅(qū)還白前有大蛇
高若堤橫道而處文公曰還車而歸其御曰臣聞祥
則迎之妖則凌之今前有妖請以從君者攻之文公
曰不可吾聞之曰天子夢惡則修道諸侯薨惡則修
政大夫夢惡則修官庶人夢惡則修身若是則禍不
至今我有失行而天昭以戒我若攻之是逆天命也
乃歸齋宿而請于廟孤實不不能尊道吾罪一執(zhí)
政不賢左右不良吾罪二飾政不謹民人不信吾罪
三本務不修以咎百姓吾罪四齊肅不莊粢盛不潔
吾罪五請興賢遂能而章德行善以導百姓毋復前
過乃退而修政居三日而夢天誅大蛇曰爾何敢當
明君之路文公覺使人視之蛇已魚爛矣
博物志魯陽公與韓戰(zhàn)酣而日暮援戈麾之日反三

燕太子丹質(zhì)于秦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思欲歸請
于秦王王不聽謬言曰令烏頭白馬生角乃可丹仰
而嘆烏即頭白俯而嗟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為機法之橋欲陷丹丹驅(qū)馳過之而橋不發(fā)遁到關(guān)
關(guān)門不開丹為□鳴于是眾□悉鳴遂歸
說苑貴德篇于公為縣獄吏決曹掾決獄平法未嘗
有所冤東海有孝婦無子少寡養(yǎng)其姑甚謹其姑欲
嫁之終不肯其姑告鄰之人曰孝婦養(yǎng)我甚謹我哀
其無子守寡曰久我老累丁壯奈何其后母自經(jīng)死
母女告吏曰孝婦殺我母吏捕孝婦孝婦辭不殺姑
吏欲毒治孝婦自誣服具獄以上府于公以為養(yǎng)姑
十年以孝聞此不殺姑也太守不聽竟殺孝婦郡中
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婦不當死
前太守強殺之咎當在此于是殺牛祭孝婦冢太守
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歲豐熟
后漢書耿恭傳恭屯金蒲城北單于擊車師恭遣司
馬將兵三百人救之皆為所歿恭以疏勒城傍有澗
水可固乃引兵據(jù)之匈奴來攻遂于城下?lián)斫^澗水
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馬糞汁
而飲之恭仰嘆曰聞昔貳師將軍拔佩刀剌山飛泉
涌出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為
吏士禱有頃水泉奔出眾皆稱萬歲乃令吏士揚水
以示虜虜出不意以為神明遂引去
宋均傳均遷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數(shù)為民害常幕設
檻□而猶多傷害均到下記屬縣曰夫虎豹在山黿
鼉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獸猶北士之有□
豚也今為民患咎在殘吏而勞勤張捕非憂恤之本
也其務退奸貪思進忠善可一去檻□除削課制其
后傳言虎相與東游渡江中元元年山陽楚沛多蝗
其飛至九江界者輒東西散去由是名稱遠近
諒輔傳輔字漢儒廣漢新都人也仕郡為五官掾時
夏大旱太守自出祈禱山川連日無所降輔乃自暴
庭中慷慨□曰輔為股肱不能進諫納忠薦賢退惡
和調(diào)陰陽承順天意至令天地否隔萬物焦苦百姓
喁喁無所訴告咎盡在輔今郡太守改服責己為民
祈福精誠懇到未有感徹輔今敢自祈請若至日中
不雨乞以身塞無狀于是積薪柴聚茭茅以自環(huán)構(gòu)
火其傍將自焚焉未及日中時而天云晦合須叟澍
雨一郡沾潤世以此稱其至誠
孟嘗傳嘗字伯周會稽上虞人也其先三世為郡吏
并伏節(jié)死難嘗少修操行仕郡為戶曹史上虞有寡
婦至孝養(yǎng)姑姑年老壽終夫女弟先懷嫌忌乃誣婦
厭苦供養(yǎng)加鴆其母列訟縣庭郡不加尋察遂結(jié)竟
其罪嘗先知枉狀備言之于太守太守不為理嘗哀
泣外門因謝病去婦竟冤死自是郡中連旱二年禱
請無所獲后太守殷丹到官訪問其故嘗詣府具陳
寡婦冤誣之事因曰昔東海孝婦感天致旱于公一
言甘澤時降宜戮訟者以謝冤魂庶幽枉獲申時雨
可期丹從之即刑訟女而祭婦墓天應澍雨稼穡以

戴封傳封遷西華令時汝潁有蝗災獨不入西華界
時督郵行縣蝗忽大至督郵其日即去蝗亦頓除一
境奇之其年大旱封禱請無獲乃積薪坐其上以自
焚火起而大雨暴至
林邑記王范文先是為人牧牛洞中得鯉魚私將還
欲食之其主檢求文恐紿曰將礪石還非魚也主往
看果是石文知異看石有鐵鑄石為兩刀祝曰魚為
刀若斫石入者文當為此國王斫石即入人情漸附

佛國記摩竭提國王作地獄治罪人比丘為說法王
得信解即壞地獄悔前所作眾惡由是信重三寶常
至貝多樹下悔過自責受八齋王夫人問王常游何
處群臣答言恒在貝多樹下夫人伺王不在時遣人
伐其樹倒王來見之迷悶□地諸臣以水灑面良久
乃蘇王即以磚累四邊以百罌牛乳灌樹根身四布
地作是誓言若樹不生我終不起誓已樹便即根上
而生以至于今今高減十丈
晉書石勒載記勒僭即皇帝位時大旱勒親臨廷尉
錄囚徒五歲刑以下皆輕決遣之重者賜酒食聽沐
浴一須秋論還未及宮澍雨大降
隋書張季珣傳季珣父祥開皇中累遷并州司馬仁
壽末漢王諒舉兵反遣其將劉建略地燕趙至井陘
祥勒兵拒守建攻之復縱火燒其郭下祥見百姓驚
駭其城側(cè)有西王母廟祥登城望之再拜號泣而言
曰百姓何罪致此焚燒神其有靈可降雨相救言訖
廟上云起須臾驟雨其火遂滅
大唐新語張楚金為周興構(gòu)陷將刑仰天嘆曰皇天
后土豈不察忠臣乎奈何以無辜獲罪因泣下市人
為之歔欷須臾陰云四塞若有所感旋降敕免刑宣
未訖天開朗慶云紛郁時人感其忠正孝悌之報
張柬之既遷則天于上陽宮中宗猶以皇太子監(jiān)國
告武氏之廟時累日陰翳侍御史崔渾奏曰方今國
命初復正當徽號稱唐順萬姓之心奈何告武氏廟
廟宜毀之復唐鴻業(yè)天下幸甚中宗深納之制命既
行陰云四除萬里澄廓咸以為天人之應
云仙雜記樂工廉郊師于曹綱綱曰教授人多矣未
有此性靈弟子也郊常池上彈蕤賓調(diào)忽聞芰荷間
有物跳躍出岸乃方響一片有知者識是蕤賓鐵也
指撥精妙致律呂相應物類相感耳
酉陽雜俎李彥佐在滄景太和九年有詔詔浮陽兵
北渡黃河時冬十二月至濟南郡使擊冰延舟冰觸
舟舟覆詔失李公驚懼不寢食六日鬢發(fā)暴白至貌
侵膚削從事亦訝其儀形也乃令津吏不得詔盡死
吏懼且請公一祝沉浮于河吏憑公誠明以死索之
李公乃令具爵酒言祝傳語詰河伯其旨曰明天子
在上川瀆山岳祝史咸秩予境之內(nèi)祀未嘗匱爾河
伯洎鱗之長當衛(wèi)天子詔何返溺之予或不獲予齋
告于天天將謫爾吏酹冰辭已忽有聲如震河冰中
斷可三十丈吏知李公精誠已達乃沉鉤索一釣而
出封角如舊唯篆印微濕耳李公所至令務嚴簡推
誠于物著于官下如河水色渾駛流大木與纖芥頃
而千里矣安有舟覆六日一酹而堅冰陷一釣而沉
詔獲得非精誠之至乎
南唐近事升元格盜物直三緡者處極法廬陵村落
間有豪民暑雨初霽曝衣篋于庭中失新潔衾服不
少許計其資直不下數(shù)十千居遠僻遠人罕經(jīng)行唯
一貧人鄰垣而已周訪蹤狀必為鄰人盜之乃訴于
邑邑白郡郡命吏按驗歸罪于貧人詐服為盜詰其
贓即言散鬻于市蓋不勝捶掠也赴法之日冤聲動
人長吏察其詞色似非盜者未即刑戮遂具案聞于
朝廷烈祖命員外郎蕭儼覆之儼持法明辨甚有理
聲受命之日乃絕葷茹蔬齋戒自理冥禱神祇晝夜
兼行佇雪冤枉至郡之日索案詳酌始末迄無他狀
儼是夕復焚香于庭稽首冥禱愿降儆戒將行大辟
翊日天氣融和忽有雷雨自西北起至失物之家震
死一牛盡剖其腹腹中得所失衣物乃是為牛所啖
猶未消潰遂赦貧民而儼獲大用
劉信攻南康終月不下義祖譴信使者而杖之詈曰
語劉信要背即背何疑之甚也信聞命大怖并力急
攻次宿而下凱旋之日師至新林浦犒錫不至亦無
所存勞他日謁見義祖命諸元勛為六博之戲以紓
前意信酒酣掬六骰于手曰令公疑信欲背者傾西
江之水終難自滌不負公當一擲遍赤誠如前旨則
眾彩而已信當自拘不煩刑吏耳義祖免釋不暇投
之于盆六子皆赤義祖賞其精誠昭感復待以忠貞

虛谷閑抄太祖天性不好殺其取江南也戒曹秦王
潘鄭王曰江南本無罪但朕欲大一統(tǒng)容他不得卿
等勿妄殺人曹潘兵臨城久不下乃奏曰兵久無功
不殺無以立威太祖覽之赫怒批還其奏曰朕寧不
得江南不可妄殺也詔至城已破計城破日乃批狀
時也天人相感如此
東軒筆錄熙寧十年夏京輔大旱上以祈禱未應圣
慮焦勞一夕夢異僧吐云霧致雨翊日甘澍滂足遂
以其像求之旁閣中乃第十尊羅漢也上之精虔感
應如此時集賢王丞相珪有賀雨詩略曰良弼為霖
孤宿望神僧作霧應精求即其事也

 感應部藝文一
  演連珠          晉陸機
臣聞鑒之積也無厚而照有重淵之深目之察也有
畔而□周天壤之際何則應事以精不以形造物以
神不以器是以萬邦凱樂非悅鐘鼓之娛天下歸仁
非感玉帛之惠
臣聞積實雖微必動于物崇虛雖廣不能移心是以
都人冶容不悅西施之影乘馬班如不輟泰山之陰
臣聞觸非其類雖疾不應感以其方雖微則順是以
商飆漂山不興盈尺之云谷風乘條必降彌天之潤
故暗于治者唱繁而和寡審乎物者力約而功峻
  范連珠         宋顏延之
蓋聞匹夫履順則天地不違一物投誠則神明可交
事有微而愈著理有暗而必昭是以魯陽傾首離光
為之反舍有鳥拂波河伯為之不潮
蓋聞北邙之高魏君不能削谷洛之斗周王不能改
是以愚公何德遂荷鍤而移山精衛(wèi)何禽欲銜石而
塞海
  連珠二首         梁沈約
臣聞烈風雖震不斷蔓草之根朽壤誠微遂霣崇山
之峭是以一夫不加威于赫怒千乘必致亡于巧笑
臣聞鳴籟受響非有志于要風涓流長邁寧厝心于
歸海是以萬竅怒號不叩而咸應百川是納用卑而
為宰
  象耕鳥耘辨       唐陸龜蒙
世謂舜之在下也田于歷山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圣
德感召也如是余曰斯異術(shù)也何圣德與孔子敘書
于舜曰浚哲文明圣德止于是而足矣何感召之云
云乎然象耕鳥耘之說吾得于農(nóng)家請試辨之吾觀
耕者行端
文粹
有而字
徐起撥欲深獸之形魁者無出于
象行必端履必深法其端深故曰象耕耘者去莠舉
手務疾而畏晚鳥之啄食務疾而畏奪法其疾畏故
曰鳥耘試禹之績大成而后薦之于天其為端且深
非得于象耕乎去四兇恐害于政其為政疾且畏非
得于鳥耘乎不然則雷澤之漁河濱之陶一無感召
何也豈圣人有時而不德耶孟子曰堯舜與人同耳
而好事者張以就其□非圣人之意也吾病其說之
近于異端驅(qū)之使合于道人其從我乎雖不從吾亦
不能變其說

 感應部總論
易經(jīng)
  干卦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
萬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




作起也物猶人也□釋利見之意也本乎天者
 謂動物本乎地者謂植物物各從其類圣人人類
 之首也故興起于上則人皆見之


朱子曰本乎
 天者親上凡動物首向上是親乎上人類是也本
 乎地者親下凡植物本向下是親乎下草木是也
 禽獸首多橫生所以□智此本康節(jié)說臨川吳氏
 曰鶴鳴而子和雄鳴而雌應一□鳴而眾□皆鳴
 同聲相應也日火之精而取火于日月水之精而
 取水于月磁石鐵之母而可以引鐵同氣相求也
 濕者下地故水之流趨之燥者干物故火之然就
 之龍興則致云云從龍也虎嘯則風生風從虎也
 凡此六者皆同類相感召圣人與人亦同類故作
 于上而萬物咸□之
  咸卦
咸亨利貞取女吉



咸感也不曰感者咸有皆義男女交相感也物
 之相感莫如男女而少復甚焉


艮止則感之專
 兌說則應之至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
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
情可見矣



既言男女相感之義復推極感道以盡天地之
 理
  中孚九二
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九二中孚之實而九五亦以中孚之實應之故
 有鶴鳴子和我爵爾靡之象鶴在陰謂九居二好
 爵謂得中靡與縻同言懿德人之所好故好爵雖
 我之所獨有而彼亦系戀之也
書經(jīng)
  洪范
曰休征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旸若曰哲時燠若曰謀
時寒若曰圣時風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
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風若


在天為五行在人為五事五事修則休征各以
 類應之五事失則咎征各以類應之自然之理也
 然必曰某事得則某休征應某事失則某咎征應
 則亦膠固不通而不足與語造化之妙矣天人之
 際未易言也失得之機應感之微非知道者孰能
 識之哉


朱子曰人主之行事與天地相為流通
 故行有善惡則氣各以類而應然感應之理非謂
 行此一事即有此一應統(tǒng)而言之一德修則凡德
 必修一氣和則凡氣必和固不必曰肅自致雨無
 與于旸乂自致旸無與于雨但德修而氣必和矣
 分而言之則德各有方氣各有象肅者雨之類乂
 者旸之類求其所以然之故固各有所當也
管子
  宙合篇
夫天地一險一易若鼓之有揨擿擋則擊言茍有唱
之必有和之和之不差因以盡天地之道景不為曲
物直響不為惡聲美是以圣人明乎物之性者必以
其類來也故君子繩繩乎慎其所先
文子
  上德
老子曰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龍生
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澤流焉夫有陰德者必有陽報
有隱行者必有昭名樹黍者不獲稷樹怨者無報德
孔子家語
  六本
孔子曰無體之禮敬也無服之喪哀也無聲之樂歡
也不言而信不動而威不施而仁志夫鐘之音怒而
擊之則武憂而擊之則悲其志變者聲亦隨之故志
誠感之通于金石而況人乎
荀子
  勸學篇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
魚枯生□怠慢忘身禍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穢在身怨之所構(gòu)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
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
質(zhì)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
眾鳥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
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春秋繁露
  同類相動篇
今平地注水去燥就濕均薪施火去濕就燥百物其
去所與異而從其所與同故氣同則會聲比則應其
驗皦然也試調(diào)琴瑟而錯之鼓其宮則他宮應之鼓
其商則他商應之五音比而自鳴非有神其數(shù)然也
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類之相應而起也如馬鳴
則馬應之帝王之將興也其美祥亦先見其將亡也
妖孽亦先見物故以類相召也故以龍致雨以扇逐
暑軍之所處以棘楚美惡皆有從來以為命莫知其
處所天將陰雨人之病故為之先動是陰相應而起
也天將欲陰雨又使人欲睡臥者陰氣也有憂亦使
人臥者是陰相求也有喜者使人不欲臥者是陽相
索也水得夜益長數(shù)分東風而酒湛溢病者至夜而
疾益甚□至幾明皆鳴而相薄其氣益精故陽益陽
而陰益陰陽陰之氣因可以類相益損也天有陰陽
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
人之陰氣起而天地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其道一
也明于此者欲致雨則動陰以起陰欲止雨則動陽
以起陽故致雨非初也而疑于神者其理微妙也非
獨陰陽之氣可以類進退也雖不祥禍福所從生亦
由是也無非己先起之而物以類應之而動者也故
聰明圣神內(nèi)視反聽言為明圣內(nèi)視反聽故獨明圣
者知其本心皆在此耳故琴瑟報彈其宮他宮自鳴
而應之此物之以類動者也其動以聲而無形人不
見其動之形則謂之自鳴也又相動無形則謂之自
然其實非自然也有使人之然者矣物固有實使之
其使之無形尚書傳言周將興之時有大赤鳥□谷
之種而集王屋之上者武王喜諸大夫皆喜周公曰
茂哉茂哉天之見此以勸之也恐恃之
淮南子
  天文訓
物類相動本標相應故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方諸
見月則津而為水虎嘯而谷風至龍舉而景云屬麒
麟斗而日月食鯨魚死而彗星出蠶珥絲而商弦絕
賁星墜而勃海決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故誅暴則多
飄風枉法令則多蟲螟殺不辜則國赤地令不收則
多淫雨
  覽冥訓
昔者師曠奏白雪之音而神物為之下降風雨暴至
平公癃病晉國赤地庶女叫天雷電下?lián)艟肮_隕
支體傷折海水大出夫瞽師庶女位賤尚權(quán)輕飛
羽然而專精厲意委務積神上通九天激厲至精由
此觀之上天之誅也雖在曠虛幽閑遼遠隱匿重襲
石室界障險阻無所逃之亦明矣武王伐紂渡于孟
津陽侯之波逆流而擊疾風晦冥人馬不相見于是
武王左操黃鉞右秉白旄瞋目而撝之曰余任天下
誰敢害吾意者于是風濟而波罷魯陽公與韓構(gòu)難
戰(zhàn)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為之反三舍夫全性保真
不虧其身遭急迫難精通于天若乃未始出其宗者
何為而不成夫死生同域不可脅凌勇武一人為三
軍雄彼直求名耳而能自要者尚猶若此又況夫?qū)m
天地懷萬物而友造化含至和值偶于人形觀九鉆
一知之所不知而心未嘗死者乎昔雍門子以哭見
孟嘗君已而陳辭通意撫心發(fā)聲孟嘗君為之增欷
歍唈流涕狼戾不可止精神形于內(nèi)而外諭哀于人
心此不傳之道使俗人不得其君形者而效其容必
為人笑故蒲且予之連鳥于百仞之上而詹何之鶩
魚于大淵之中此皆得清凈之道太浩之和也夫物
類之相應元妙深微知不能論辯不能解故東風至
而酒湛溢蠶珥絲而商弦絕或感之也畫隨灰而月
運闕鯨魚死而彗星出或動之也故圣人在位懷道
而不言澤及萬民君臣乖心則背譎見于天神氣相
應征矣故山云草莽水云魚鱗旱云煙火涔云波水
各象其形類所以感之夫陽燧取火于日方諸取露
于月天地之間巧歷不能舉其數(shù)手征忽恍不能覽
其光然以掌握之中引類于太極之上而水火可立
致者陰陽同氣相動也此傅說之所以騎辰尾也故
至陰飂飂至陽赫赫兩者交接成和而萬物生焉眾
雄而無又何化之所能造乎
  主術(shù)訓
至精之所動若春氣之生秋氣之殺也雖馳傳騖置
不若此其亟故君人者其猶射者乎于此毫末于彼
尋常矣故慎所以感之也夫榮啟期一彈而孔子三
日樂感于和鄒忌一徽而威王終夕悲感于憂動諸
琴瑟形諸音聲而能使人為之哀樂縣法設賞而不
能移風易俗者其誠心弗施也□戚商歌車下桓公
喟然而寤矣至精入人深矣湯之時七年旱以身禱
于桑林之際而四海之云湊千里之雨至抱質(zhì)效誠
感動天地神諭方外令行禁止豈足為哉
  說山訓
行合趨同千里相從行不合趨不同對門不通海水
雖大不受胔芥日月不應非其氣君子不容非其類
也人不愛倕之手而愛己之指不愛江漢之珠而愛
己之鉤以束薪為鬼以火煙為氣以束薪為鬼朅而
走以火煙為氣殺豚烹狗先事如此不如其后
  說林訓
山云蒸柱礎(chǔ)潤茯苓掘兔絲死一家失熛百家皆燒
讒夫陰謀百姓暴骸行者思于道而居者夢于□慈
母吟于巷適子懷于荊赤肉懸則烏鵲集鷹隼鷙則
眾鳥散物之散聚交感以然
  修務訓
秦楚燕魏之也異轉(zhuǎn)而皆樂九夷八狄之哭也殊
聲而皆悲一也夫者樂之征也哭者悲之效也憤
于中則應于外故在所以感
  泰族訓
圣人者懷天心聲然能動化天下者也故精誠感于
內(nèi)形氣動于天則景星見黃龍下祥鳳至醴泉出嘉
榖生河不滿溢海不溶波
論衡
  感虛篇
儒者傳書言堯之時十日并出萬物燋枯堯上射十
日九日去一日常出此言虛也夫人之射也不過百
步矢力盡矣日之行也行天星度天之去人以萬里
數(shù)堯上射之安能得日使堯之時天地相近不過百
步則堯射日矢能及之過百步不能得也假使堯時
天地相近堯射得之猶不能傷日傷日何肯去何則
日火也使在地之火附一把炬人從旁射之雖中安
能滅之地火不為見射而滅天火何為見射而去此
欲言堯以精誠射之精誠所加金石為虧蓋誠無堅
則亦無遠矣夫水與火各一性也能射火而滅之則
當射水而除之洪水之時泛濫中國為民大害堯何
不推精誠射而除之堯能射日使火不為害不能射
河使水不為害夫射水不能卻水則知射日之語虛
非實也或曰日氣也射雖不及精誠滅之夫天亦遠
使其為氣則與日月同使其為體則與金石等以堯
之精誠滅日虧金石上射日則能穿天乎世稱桀紂
之惡射天而毆地譽高宗之德政消桑谷今堯不能
以德滅十日而必射之是德不若高宗惡與桀紂同
也安能以精誠獲天之應也傳書言武王伐紂渡孟
津陽侯之波逆流而擊疾風晦冥人馬不見于是武
王左操黃鉞右執(zhí)白旄瞋目而麾之曰余在天下誰
敢害吾意者于是風霽波罷此言虛也武王渡孟津
時士眾喜樂前歌后舞天人同應人喜天怒非實宜
也前歌后舞未必其實麾風而止之跡近為虛夫風
者氣也論者以為天地之號令也武王誅紂是乎天
當安靜以佑之如誅紂非乎而天風者怒也武王不
奉天令求索己過瞋目言曰余在天下誰敢害吾者
重天怒增己之惡也風何肯止父母怒子不改過瞋
目大言父母肯貰之乎如風天所為禍氣自然是亦
無知不為瞋目麾之故止夫風猶雨也使武王瞋目
以旄麾雨而止之乎武王不能止雨則亦不能止風
或時武王適麾之風偶自止世褒武王之德則謂武
王能止風矣傳書言魯襄公與韓戰(zhàn)戰(zhàn)酣日暮公援
戈而麾之日為之反三舍此言虛也凡人能以精誠
感動天專心一意委務積神精通于天天為變動然
尚未可謂然襄公志在戰(zhàn)為日暮一麾安能令日反
使圣人麾日日終不反襄公何人而使日反乎鴻范
曰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月之
從星則有風雨夫星與日月同精日月不從星星輒
復變明日月行有常度不得從星之好惡也安得從
襄公之所欲星之在天也為日月舍猶地有郵亭為
長吏廨也二十八舍有分度一舍十度或增或減言
日反三舍乃三十度也日日行一度一麾之間反三
十日時所在度也如謂舍為度三度亦三日行也一
麾之間令日卻三日也宋景公推誠出三善言熒惑
徙三舍實論者猶謂之虛襄公爭斗惡日之暮以此
一戈麾無誠心善言日為之反殆非其意哉且日火
也圣人麾火終不能卻襄公麾日安能使反或時戰(zhàn)
時日正卯戰(zhàn)迷謂日之暮麾之轉(zhuǎn)左曲道日若卻世
好神怪因謂之反不道所謂也傳書言荊軻為燕太
子謀刺秦王白虹貫日衛(wèi)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太
白蝕昴此言精感天天為變動也夫言白虹貫日太
白蝕昴實也言荊軻之謀衛(wèi)先生之畫感動皇天故
白虹貫日太白蝕昴者虛也夫以筋撞鐘以算擊鼓
不能鳴者所用撞擊之者小也今人之形不過七尺
以七尺形中精神欲有所為雖積銳意猶筋撞鐘算
擊鼓也安能動天精非不誠所用動者小也且所欲
害者人也人不動天反動乎問曰人之害氣能相動
乎曰不能豫讓欲害趙襄子襄子心動貫高欲篡高
祖高祖亦心動二子懷精故兩主振感曰禍變且至
身自有怪非適人所能動也何以驗之時或遭狂人
于途以刃加己狂人未必念害己身也然而己身先
時已有妖怪矣由此言之妖怪之至禍變自兇之象
非欲害己者之所為也且兇之人卜得惡兆筮得兇
卦出門見不吉占危睹禍氣禍氣見于面猶白虹太
白見于天也變見于天妖出于人上下適然自相應
也傳書言燕太子丹朝于秦不得去從秦王求歸秦
王執(zhí)留之與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烏白頭馬
生角廚門木象生肉足乃得歸當此之時天地佑之
日為再中天雨粟烏白頭馬生角廚門木象生肉足
秦王以為圣乃歸之此言虛也燕太子丹何人而能
動天圣人之拘不能動天太子丹賢者也何能致此
夫天能佑太子生諸瑞以免其身則能和秦王之意
以解其難見拘一事而易生瑞五事而難舍一事之
易為五事之難何天之不憚勞也湯困夏臺文王拘
羑里孔子厄陳蔡三圣之困天不能佑使拘之者睹
佑知圣出而尊厚之或曰拘三圣者不與三誓三圣
心不愿故佑圣之瑞無因而至天之佑人猶借人以
物器矣人不求索則弗與也曰太子愿天下瑞之時
豈有語言乎心愿而已然湯閉于夏臺文王拘于羑
里時心亦愿出孔子厄陳蔡心愿食天何不令夏臺
羑里關(guān)鑰毀敗湯文涉出雨粟陳蔡孔子食飽乎太
史公曰世稱太子丹之令天雨粟馬生角大抵皆虛
言也太史公書漢世實事之人而云虛言近非實也
傳書言杞梁氏之妻向城而哭城為之崩此言杞梁
從軍不還其妻痛之向城而哭至誠悲痛精氣動城
故城為之崩也夫言向城而哭者實也城為之崩者
虛也夫人哭悲莫過雍門子雍門子哭對孟嘗君孟
嘗君為之于邑蓋哭之精誠故對向之者凄愴感慟
也夫雍門子能動孟嘗之心不能感孟嘗衣者衣不
知惻怛不以人心相關(guān)通也今城土也土猶衣也無
心腹之藏安能為悲哭感慟而崩使至誠之聲能動
城土則其對林木哭能折草破木乎向水火而泣能
涌水滅火乎夫草木水火與土無異然杞梁之妻不
能崩城明矣或時城適自崩杞梁妻適哭下世好虛
不原其實故崩城之名至今不滅傳書言鄒衍無罪
見拘于燕當夏五月仰天而嘆天為隕霜此與杞梁
之妻哭而崩城無以異也言其無罪見拘當夏仰天
而嘆實也言天為之雨霜虛也夫萬人舉口并解吁
嗟猶未能感天鄒衍一人冤而一嘆安能下霜鄒衍
之冤不過曾子伯奇曾子見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
疑與拘同吟歌與嘆等曾子伯奇不能致寒鄒衍何
人獨能雨霜被逐之冤尚未足言申生伏劍子胥刎
頸實孝而賜死誠忠而被誅且臨死時皆有聲辭聲
辭出口與仰天嘆無異天不為二子感動獨為鄒衍
動豈天痛見拘不悲流血哉伯奇冤痛相似而感動
不同也夫熯一炬火爨一鑊水終日不能熱也倚一
尺冰置庖廚中終夜不能寒也何則微小之感不能
動大巨也今鄒衍之嘆不過如一炬尺冰而皇天巨
大不徒鑊水庖廚之丑類也一仰天嘆天為隕霜何
天之易感霜之易降也夫哀與樂同喜與怒均衍興
怨痛使天下霜使衍蒙非望之賞仰天而笑能以冬
時使天熱乎變復之家曰人君秋賞則溫夏罰則寒
寒不累時則霜不降溫不兼日則冰不釋一夫冤而
一嘆天輒下霜何氣之易變時之易轉(zhuǎn)也寒溫自有
時不合變復之家且從變復之說或時燕王好用刑
寒氣應至而衍囚拘而嘆嘆時霜適自下世見適嘆
而霜下則謂鄒衍嘆之致也傳書言師曠奏白雪之
曲而神物下降風雨暴至平公因之癃病晉國赤地
或言師曠清角之曲一奏之有云從西北起再奏之
大風至大雨隨之裂帷幕破俎豆墮廊瓦坐者散走
平公恐懼伏乎廊室晉國大旱赤地三年平公癃病
夫白雪與清角或同曲而異名其禍敗同一實也傳
書之家載以為是世俗觀見信以為然原省其實殆
虛言也夫清角何音之聲而致此清角木音也故致
風而如木為風雨與風俱三尺之木數(shù)弦之聲感動
天地何其神也此復一哭崩城一嘆下霜之類也師
曠能鼓清角必有所受非能質(zhì)性生出之也其初受
學之時宿昔習弄非直一再奏也審如傳書之言師
曠學清角時風雨當至也傳書言瓠芭鼓瑟淵魚出
聽師曠鼓琴六馬仰秣或言師曠鼓清角一奏之有
元鶴二八自南方來集于廊門之危再奏之而列三
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聲吁于天
平公大悅坐者皆喜尚書曰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此
雖奇怪然尚可信何則鳥獸好悲聲耳與人耳同也
禽獸見人欲食亦欲食之聞人之樂何為不樂然而
魚聽仰秣元鶴延頸百獸率舞蓋具其實風雨之至
晉國大旱赤地三年平公癃病殆虛言也或時奏清
角時天偶風雨風雨之后晉國適旱平公好樂喜笑
過度偶發(fā)癃病傳書之家信以為然世人觀見遂以
為實實者樂聲不能致此何以驗之風雨暴至是陰
陽亂也樂能亂陰陽則亦能調(diào)陰陽也王者何須修
身正行擴施善政使鼓調(diào)陰陽之曲和氣自至太平
自立矣傳書言湯遭七年旱以身禱于桑林自責以
六過天乃雨或言五年禱辭曰余一人有罪無及萬
夫萬夫有罪在余一人天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
神傷民之命于是剪其發(fā)麗其手自以為牲用祈福
于上帝上帝甚說時雨乃至言湯以身禱于桑林自
責若言剪發(fā)麗手自以為牲用祈福于帝者實也言
雨至為湯自責以身禱之故殆虛言也孔子疾病子
路請禱孔子曰有諸子路曰有之誄曰禱爾于上下
神祇孔子曰丘之禱久矣圣人修身正行素禱之日
久天地鬼神知其無罪故曰禱久矣易曰大人與天
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敘與鬼神合
其吉兇此言圣人與天地鬼神同德行也即須禱以
得福是不同也湯與孔子俱圣人也皆素禱之日久
孔子不使子路禱以治病湯何能以禱得雨孔子素
禱身猶疾病湯亦素禱歲猶大旱然則天地之有水
旱猶人之有疾病也疾病不可以自責除水旱不可
以禱謝去明矣湯之致旱以過乎是不與天地同德
也今不以過致旱乎自責禱謝亦無益也人形長七
尺形中有五常有癉

作瘴
熱之病深自克責猶不能
愈況以廣大之天自有水旱之變湯用七尺之形形
中之誠自責禱謝安能得雨邪人在層臺之上人從
層臺下叩頭求請臺上之物臺上之人聞其言則憐
而與之如不聞其言雖致誠區(qū)區(qū)終無得也夫天去
人非徒層臺之高也湯雖自責天安能聞知而與之
雨乎夫旱火變也湛水異也堯遭洪水可謂湛矣堯
不自責以身禱祈必舜禹治之知水變必須治也除
湛不以禱祈除旱亦宜如之由此言之湯之禱祈不
能得雨或時旱久時當自雨湯以旱久亦適自責世
人見雨之下隨湯自責而至則謂湯以禱祈得雨矣
傳書言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此言文章興而亂
漸見故其妖變致天雨粟鬼夜哭也夫言天雨粟鬼
夜哭實也言其應倉頡作書虛也夫河出圖洛出書
圣帝明王之瑞應也圖書文章與倉頡所作字畫何
以異天地為圖書倉頡作文字業(yè)與天地同指與鬼
神合何非何惡而致雨粟神哭之怪使天地鬼神惡
人有書則其出圖書非也天不惡人有書作書何非
而致此怪或時倉頡適作書天適雨粟鬼偶夜哭而
雨粟鬼神哭自有所為世見應書而至則謂作書生
亂敗之象應事而動也天雨谷論者謂之從天而下
變而生如以云雨論之雨谷之變不足怪也何以驗
之夫云雨出于丘山降散則為雨矣人見其從上而
墜則謂之天雨水也夏日則雨水冬日天寒則雨凝
而為雪皆由云氣發(fā)于丘山不從天上降集于地明
矣夫谷之雨猶復云布之亦從地起因與疾風俱飄
參于天集于地人見其從天落也則謂之天雨谷建
武三十一年中陳留雨谷谷下蔽地案視谷形若茨
而黑有似于稗實也此或時夷狄之地生出此谷夷
狄不粒食此谷生于草野之中成熟垂委于地遭疾
風暴起吹揚與之俱飛風衰谷集墜于中國中國見
之謂之雨谷何以效之野火燔山澤山澤之中草木
皆燒其葉為灰疾風暴起吹揚之參天而飛風衰葉
下集于道路夫天雨谷者草木葉燒飛而集之類也
而世以為雨谷作傳書者以變怪天主施氣地主產(chǎn)
物有葉實可啄食者皆地所生非天所為也今谷非
氣所生須土以成雖云怪變怪變因類生地之物更
從天集生天之物可從地出乎地之有萬物猶天之
有列星也星不更生于地谷何獨生于天乎傳書又
言伯益作井龍登元云神棲昆侖言龍井有害故龍
神為變也夫言龍登元云實也言神棲昆侖又言為
作井之故龍登神去虛也夫作井而飲耕田而食同
一實也伯益作井致有變動始為耕耘者何故無變
神農(nóng)之橈木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谷谷始播種耕
土以為田鑿地以為井井出水以救渴田出谷以拯
饑天地鬼神所欲為也龍何故登元云神何故棲昆
侖夫龍之登元云古今有之非始益作井而乃登也
方今盛夏雷雨時至龍多登云云
一有
風興字
龍相應龍
乘云雨而行物類相致非有為也堯時五十之民擊
壤于涂觀者曰大哉堯之德也擊壤者曰吾日出而
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堯時已
有井矣唐虞之時豢龍御龍龍常在朝夏末政衰龍
乃隱伏非益鑿井龍登云也所謂神者何神也百神
皆是百神何故惡人為井使神與人同則亦宜有飲
之欲有飲之欲憎井而去非其實也夫益殆不鑿井
龍不為鑿井登云神不棲于昆侖傳書意妄造生之
也傳書言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晉君憂之晉伯宗
以輦者之言令景公素縞而哭之河水為之流通此
虛言也夫山崩壅河猶人之有癰腫血脈不通也治
癰腫者可復以素服哭泣之聲治乎堯之時洪水滔
天懷山襄陵帝堯吁嗟博求賢者水變甚于河壅堯
憂深于景公不聞以素縞哭泣之聲能厭勝之堯無
賢人若輦者之術(shù)乎將洪水變大不可以聲服除也
如素縞而哭悔過自責也堯禹之治水以力役不自
責梁山堯時山也所壅之河堯時河也山崩河壅天
雨水踴二者之變無以殊也堯禹治洪水以力役輦
者治壅河用自責變同而治異人鈞而應殊殆非賢
圣變復之實也凡變復之道所以能相感動者以物
類也有寒則復之以溫溫復解之以寒故以龍致雨
以刑逐暑皆緣五行之氣用相感勝之山崩壅河素
縞哭之于道何意乎此或時河壅之時山初崩土積
聚水未盛三日之后水盛土散稍壞沮矣壞沮水流
竟注東去遭伯宗得輦者之言因素縞而哭哭之因
流流時謂之河變起此而復其實非也何以驗之使
山恒自崩乎素縞哭無益也使其天變應之宜改政
治素縞而哭何政所改而天變復乎傳書言曾子之
孝與母同氣曾子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
愿留參方到即以右手搤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
馳至問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來欲去吾搤臂以
呼汝耳蓋以至孝與父母同氣體有疾病精神輒感
曰此虛言也夫孝悌之至通于神明乃謂德化至天
地俗人緣此而說言孝悌之至精氣相動如曾母臂
痛曾子臂亦輒痛曾母病乎曾子亦病曾母死曾子
輒死乎考事曾母先死曾子不死矣此精氣能小相
動不能大相感也世稱申喜夜聞其母歌心動開關(guān)
問歌者為誰果其母蓋聞母聲聲音相感心悲意動
開關(guān)而問蓋其實也今曾母在家曾子在野不聞號
呼之聲母小搤臂安能動子疑世人頌成聞曾子之
孝天下少雙則為空生母搤臂之說也世稱南陽卓
公為緱氏令蝗不入界蓋以賢明至誠蟲不入其
縣也此又虛也夫賢明至誠之化通于同類能相知
心然后慕服蝗蟲閩之類也何知何見而能知卓
公之化使賢者處深野之中閩能不入其舍乎閩
不能避賢者之舍蝗蟲何能不入卓公之縣如謂
蝗蟲變與閩異夫寒溫亦災變也使一郡皆寒賢
者長一縣一縣之界能獨溫乎夫寒溫不能避賢者
之縣蝗蟲何能不入卓公之界夫如是蝗蟲適不入
界卓公賢名稱
一有
偶字
于世世則謂之能卻蝗蟲矣何
以驗之夫蝗之集于野非能普博盡蔽地也往往積
聚多少有處非所積之地則盜跖所居所少之野則
伯夷所處也集過有多少不能盡蔽覆也夫集地有
多少則其過縣有留去矣多少不可以驗善惡有無
安可以明賢不肖也蓋時蝗自過不謂賢人界不入
明矣
新論
  類感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聲以同應氣以異乖其類茍聚
雖遠不離其群茍分雖近未合故銅山崩蜀鐘鳴于
晉淄澠共川色味異質(zhì)感應必類自然之數(shù)也是以
飛行者陽之群也蟄伏者陰之類也故曰夏至而鹿
角解月虧而蚌蛤胎麒麟斗而日蝕鯨魚死而彗星
出東風至而酒盈溢蠶含絲而商弦絕新谷祭而舊
谷缺龍舉一井而云彌九天虎嘯一谷而風扇萬里
陽燧在掌而太陽火方珠運握而少陽水類感之也
箕麗于月而飄風起畢動于天而驟雨散天將風也
纖塵不動而自鳴旦且雨也寸云未布而蟻蚓移
矣巢居知風穴處識雨風雨方至而鳥蟲應之太白
暉芒□必夜鳴火精光盛馬必晨驚□為兌禽金為
兵精馬者離畜火為武神干戈戢興介駟將動而禽
獸應之□鳴于野□應于淵騰□雄鳴于上風雌鳴
于下風而化成形以斯至精相應不待召而自感者
類之所應也若呼之與響形之與影故抱薪投火燥
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彈角則目搖鼓舟而波
涌物以類相感神以氣相化也豈以人情者哉
冊府元龜
  感應
書曰惟德動天又曰至諴感神是知為善者降祥好
謙者受福天人相與之際交感欣合如律之命呂云
之從龍未嘗斯須而不應也故古者圣賢之君莫不
通三統(tǒng)之要重萬靈之命思惟往古窮極至治兢兢
業(yè)業(yè)罔敢暇豫德之盛也合于天地誠之至也通于
幽明神以知來聰以知遠善行無跡有開必先則感
而應之乃自然之理也乃若商湯桑林之禱大雨斯
降漢武竹宮之祀神光屢燭宣帝建祖廟而白鶴集
元宗封泰山而勁風止策書所紀其流實繁斯皆清
衷元感靈貺昭答高明聽卑若響之應也董仲舒有
言曰王者修五常之道故受天之祜而享鬼神之靈
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豈不韙與

 感應部雜錄
易經(jīng)蒙彖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
我志應也按大全東萊呂氏曰志應二字此無以感
之彼安得而應之應生于感也古之教人雖不區(qū)區(qū)
先求學者然就不求之中自有感發(fā)之理不然學者
之志何自而應乎
尚書大禹謨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按注惟德可以動
天其感通之妙無遠不至益稷惟動丕應徯志
君陳至治馨香感于神明按注馨香者精華之上達
者也至治之極馨香發(fā)聞感格神明不疾而速
管子小稱篇明王懼聲以感耳懼氣以感目以此二
者有天下矣可毋慎乎匠人有以感斤欘故繩可得
料也羿有以感弓矢故彀可得中也造父有以感轡
策故遫獸可及遠道可致天下者無常亂無常治不
善人在則亂善人在則治在于既善所以感之也
荀子不茍篇君子潔其辨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
類焉者應矣故馬鳴而馬應之非知也其勢然也
淮南子泰族訓夫濕之至也莫見其形而炭已重矣
風之至也莫見其象而木已動矣日之行也不見其
移騏驥倍日而馳草木為之靡懸蓬未轉(zhuǎn)而日在其
前故天之且風草木未動而鳥已翔矣其且雨也陰
曀未集而魚已噞矣以陰陽之氣相動也故寒暑燥
濕以類相從聲響疾徐以音相應也故易曰鳴鶴在
陰其子和之
博物志嬰兒號婦乳出
和氣相感則生朱草山出象車澤出神馬陵出黑丹
阜出土怪江出大貝海出明珠仁主壽昌民延壽命
天下太平
續(xù)博物志虎嘯風生龍吟云起磁石引針琥珀拾芥
漆得蟹而散麻得漆而涌玉得□而軟樹得桂而枯
戎鹽累卵獺膽分杯其氣爽之相關(guān)感也
無能子真修篇夫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自
然感應之理也故神之召氣氣之從神猶此也知自
然之相應專元牝之歸根則幾乎懸解矣
墨莊漫錄禁中舊有鴨腳子四本俗謂之銀杏大皆
合抱其三在翠芳亭之北歲收實至數(shù)斛而所托陰
隘無可臨賞之所其一在太清樓之東得地顯敞可
以就賞而未嘗著花也裕陵嘗臨觀而興嘆以為事
有不能適人意者如此越明年一枝遂花而結(jié)實至
十余瑩大可愛裕陵大悅命宴大清樓賞之分賜禁
從有差迨次年則不復花矣中官帶御器械石璘者
老于禁掖供奉常為何正臣去非言之正臣嘗記是
事且謂凡草木之華實蓋有常性人主者為起一念
乃能感格穹壤使陰陽造化之功為之巧順曲從以
適其一時之所欲豈為天子者凡一言動致穹高之
鑒聽若影響之速耶由是觀之為人上者使有宋景
公之言時發(fā)于誠心則召應豈俟終日哉正臣所論
如此邦基嘗以正臣之子薳子楚見其手書因復記


 感應部藝文二


  奉和皇甫大夫祈雨應時雨降 唐嚴維
致和知必感歲旱未書災伯禹明靈降元戎禱請來
九成陳夏樂三獻奉殷罍掣曳旗交電鏗鏘鼓應雷
行云依蓋轉(zhuǎn)飛雨逐車回欲識皇天意為霖貺在哉
  所居永樂縣久旱縣宰祈禱得雨因賦詩
               李商隱
甘膏滴滴是精誠晝夜如絲一尺盈祇怪閭閻喧鼓
吹邑人同報束長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