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于《白虎通義》

白虎通義 作者:(東漢)班固


  〖白虎通義〗四卷。漢班固(32-92)撰。此書又稱《白虎通》。漢章帝建初四年(79),令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參加者有賈逵、丁鴻、楊終、班固、李育、樓望、成封、桓郁等數(shù)十人,有今文經學家,亦有古文經學家;當時撰有《白虎議奏》,統(tǒng)名《白虎通德論》,后又命班固撰成此書。《白虎議奏》亡于隋唐時期,《通德論》亦漸廢不存,獨以此編傳世?!端鍟?經籍志》著錄為六卷,不載作者名氏;《新唐書。藝文志》亦載為六卷,始題班固之名;《崇文總目》載作十卷,凡十四篇;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亦作十卷,凡四十四門。今傳本為元代大德年間劉世常所藏,共四十四篇,與陳氏《解題》同。但卷數(shù)卻為四卷,與宋及其以前各家書目并不相同,蓋歷代有所分合所致。此書為作者集兩漢今文經學大成之作,主要內容為記述白虎觀會議關于經學之議論,大部分為復述董仲舒的學說及基本觀點,并有所發(fā)揮。關于天地萬物生成,書中引圖《易緯乾鑿度》所說:“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陽唱陰和,男行女隨也。”編造出了一套唯心主義的神學世界起源說;把傳統(tǒng)的陰陽五行學說神學化,在這一神學世界觀中。天地、陰陽、五行都是有意志的東西,“天之為言鎮(zhèn)也,居高臨下,為人鎮(zhèn)也”;“地之言施也,謗也”,“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五行“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地之承天,猶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其位卑,卑者親事,故自周于-行。尊于天也”。很顯然,天是最高神,地是它的“妻子”,五行是它們生萬物的材料,整個宇宙發(fā)展過程都是由最高的神安排的。如此,自然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也就具有了封建倫理的性質。天造就了人,人就事事模仿天、指出“王者父天母地”,“天覆地載”,“上法斗極”;其對朝廷的事務。大到禮與刑,小到吃飯,都作了“王者法天”、“天人合一”的神學解釋:由于天人是合-的,人坤是一體的,所以天與人就互相感應。《白虎通義》在董仲舒的基礎上,對三統(tǒng)說作了更詳盡的發(fā)揮,認為“三統(tǒng)”是“本于天”的,“正朔有三。伺本?天有三統(tǒng),謂三微之月也。明王者當奉順而成之,故受命各統(tǒng)一正也”,指出“三統(tǒng)”循環(huán),變的只是形式,舊王朝滅亡了,新王朝成立了。正朔、服色、都城等可以改變,但“三綱”、“五常”的大道卻不能改,肯定“王者有改道之文,無改道之質”,三統(tǒng)循環(huán)論實際不止是封建一統(tǒng)不變論。關于性命論,書中認為,人是天研生,是“天之貴物”,,人體象八封。人性生于陽,人情生于陰,人的壽命分為“壽命”、“遭命”、“隨命”,三命均為天定:并提出了“二綱”、“六紀”的倫理金條,“三綱”是“署為數(shù)綱。父為于綱。夫為妻綱”,“六紀”為“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認為“三綱法天地人,六紀法六合”,“六紀”是從“三綱”而來,是“三綱”之紀,把封建社會的倫理關系說成合乎天意的、永恒的自然關系。關于學習,書中亦十分強調,但其所講的“學”,不是學習客觀世界的知識,而是學“圣人之道”,它把圣人描繪成無所不通,無所不曉、能與天地鬼神交通的人,所以,它對“學”的闡述,實際上是“神學知識論”:同時,又把《五經》神學化,指出“《經》所以有五何?經,常也,有五常之道,故口《五經》?!稑贰啡省ⅰ稌妨x、《禮》禮、《易》智、《詩》信也”;何以要學《五經》?“人情有五性,懷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如此,圣人為天的代言人,《五經》也就成了“天書”、“圣經”。全書大量引述緯書為論斷根據(jù),把神學、經學合為一爐,在董仲舒改造孔子學說的基礎上,進一步附加讖緯迷信成分,把儒學改造為神學,把孔子改造為學者與教主的雙重身份,把儒家著作改造為《圣經》,給孔孟傳統(tǒng)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增加了更多的神學內容。傳本較多,主要有《四庫全書》本,清盧文紹抱經堂校刻本,《四部叢刊》本等。 白虎通義 四卷(通行本) 漢班固撰。《隋書?經籍志》載《白虎通》六卷,不著撰人?!短茣?藝文志》載《白虎通義》六卷,始題班固之名?!冻缥目偰俊份d《白虎通德論》十卷,凡十四篇。陳振孫《書錄解題》亦作千卷,云:凡四十四門。今本為元大德中劉世常所藏,凡四十四篇,與陳氏所言相符。知《崇文總目》所云十四篇者,乃傳寫脫一四字耳。然僅分四卷,視諸志所載又不同。朱翌《猗覺寮雜記》稱,《荀子注》引《白虎通》天子之馬六句,今本無之。然則輾轉傳寫,或亦有所脫佚,翌因是而指其偽撰,則非篤論也。據(jù)《後漢書》固本傳,稱天子會諸儒講論五經,作《白虎通德論》,令固撰集其事。而《楊終傳》稱,終言宣帝,博徵群儒,論定五經於石渠閣。方今天下少事,學者得成其業(yè),而章句之徒,破壞大體,宜如石渠故事,永為世則,於是詔諸儒於白虎觀論考同異焉。會終坐事系獄,博士趙博,校書郎班固、賈逵等,以終深曉《春秋》,學多異聞,表請之,即日貰出?!抖▲檪鳌贩Q,肅宗詔鴻與廣平王羨及諸儒樓望、成封、桓郁、賈逵等論定五經同異於北宮白虎觀,使五官中郎將魏應主承制問難。侍中淳于恭奏上,帝親稱制臨決。時張酺、召馴、李育皆得與於白虎觀,蓋諸儒可考者十有馀人。其議奏統(tǒng)名《白虎通德論》,猶不名通義。《後漢書?儒林傳》序言,建初中,大會諸儒於白虎觀,考詳同異,連月乃罷。肅宗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顧命史臣,著為通義。唐章懷太子賢注,云即《白虎通義》。是足證固撰集後乃名其書曰《通義》、《唐志》所載,蓋其本名?!冻缥目偰俊贩Q《白虎通德論》,失其實矣?!端逯尽穭h去義字,蓋流俗省略,有此一名。故唐劉知幾《史通》序引《白虎通》、《風俗通》為說,實則遞相祖襲,忘其本始者也。書中徵引,六經傳記而外涉及緯識,乃東漢習尚使然。又有王度記、三正記、別名記、親屬記,則禮之逸篇。方漢時崇尚經學,咸兢兢守其師承,古義舊聞,多存乎是,洵治經者所宜從事也。國朝任啟運嘗舉正其缺,作《白虎通撾訛》,見所自為制藝序中。今其書不傳,所糾之當否,不可考矣。 ---出《四庫總目提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