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朱批奏折選輯
上諭
世宗憲皇帝朱批諭旨后序
奏折序時索引
雍正朱批奏折選輯一
雍正朱批奏折選輯二
上諭
朕向在藩邸,未諳政事,不識一人,毫無閱歷聞見。及受皇考圣祖仁皇帝付托之重,臨御寰區(qū),惟日孜孜勤求治理,以為敷政寧人之本。然耳目不廣,見聞未周,何以宣達下情,洞悉庶務!而訓導未切,誥誡未詳,又何以使臣工共知朕心,相率而遵道遵路,以繼治平之政績!
是以內(nèi)外臣工,皆令其具折奏事,以廣咨詢。其中確有可采者,則見諸施行,而介在兩可者,則或敕交部議,或密諭督、撫酌奪奏聞。其有應行指示開導及戒勉懲儆者,則因彼之敷陳,發(fā)朕之訓諭;每折或手批數(shù)十言,或數(shù)百言,且有多至千言者,皆出一己之見。未敢言其必當,然而教人為善、戒人為非,示以安民察吏之方、訓以正德厚生之要,曉以福善禍淫之理、勉以存誠去偽之功,往復周詳,連篇累牘,其大指不過如是,亦既殫竭苦心矣。至其中有兩人奏事,而朕之批示迥乎不同者,此則因人而施,量材而教;嚴急者導之以寬和、優(yōu)柔者濟之以剛毅,過者戒之、不及者引之,并非逞一時之胸臆,信筆直書,前后矛盾,讀者當體朕之苦心也。此等奏折,皆本人封達朕前,朕親自覽閱,親筆批發(fā);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無一件假手于人,亦無一人贊襄于側。非如外廷宣布之諭旨,尚有閣臣等之撰擬也。雍正六年以前,晝則延接廷臣引見官弁,傍晚觀覽本章,燈下批閱奏折,每至二鼓、三豉,不覺稍倦;實六載如一日。此左右近侍及內(nèi)直大臣所備知者。近年以來,天下庶政漸次就理,下情稍覺洞達,臣工之奏折較前減少,而朕躬精力亦不如前,批答之事始從簡便;此實情實事,可舉以告天下者。
今檢內(nèi)外諸臣繳回朱批之折,不下萬余件。因思自古帝王治天下之道,以勵精為先,以怠荒為戒;朕非敢以功德企及古先哲王,而惟此勤勉之心自信可無忝于古訓,實未負我皇考付托之深恩也。又念此等批示之語,實出于朕之苦心,或可為人心風俗之一助。但本人承旨之時,不敢宣露于外,他人無由知。今將外任之大臣官員奏折,經(jīng)朕手批,酌量可以頒發(fā)者檢出,付之剞劂——計算實不過十分之二、三;俾天下臣民展讀,咸知朕圖治之念、誨人之誠,庶幾將此不敢暇逸之心,仰報我皇考于萬一耳。或人之觀此而感動奮發(fā),各自砥礪,共為忠良,上下蒙福,朕心愉快更當何如!特諭。
雍正十年三月初一日御筆。
世宗憲皇帝朱批諭旨后序
皇考世宗憲皇帝,天縱圣神,精勤庶政,四方文武臣僚具折言事者,日或數(shù)人、人或數(shù)事,緘封直達御前,手自批發(fā)?;蛄⒁娛┬校蜃稍兺⒆h;善者溫綸褒予,過者訓戒諄諄:隨宜指示,悉出睿裁,一字不假手于人。御極十有三年,常如一日。雍正十年,特檢歷年批發(fā)奏折,命內(nèi)廷詞臣繕錄校理,付諸剞劂,匯成數(shù)帙,輒以頒賜在廷群臣,工未告竣,奄遘上賓。予小子纘紹丕基,敬展遺篋,見所貯手批奏折不下數(shù)萬,奎畫爛然,克溢巨簏;然以未經(jīng)皇考檢定,不敢意為增益。謹就檢錄已定者匯著為目,前后凡二百二十三人,分一百一十二帙,統(tǒng)為十八函。當時隨檢隨發(fā),無先后倫次,茲亦不復排類。蓋折奏浩繁,不勝編錄,所刻僅十百中之一、二,略見大凡,本非全覽故也。既告蕆事,謹綴序言于后。
洪惟我皇考口至仁如天,至明如日,至誠如神。簡拔賢才任之以心膂、股肱之寄,開誠布公,藹然家人父子,無不可盡之言;諸臣之才具大小、短長,與性質(zhì)之剛柔、強弱,克知灼見,如權衡、繩尺之不爽。片長足錄,亟登而進之;有不及,則激厲而開導之。稍肆焉,則裁抑之;其陷于過,始則訓飭之,能改則已,悛則戒儆之使知悔艾,終于怙惡,則亦未嘗姑容。然哀矜惻怛之意尚流溢于毫楮間也。同一事,而此或俞之、彼或咈之,非有所好惡于其間也;蓋俞之者必有可俞之道,而咈之者亦必有可咈之端。同一人而始或予之,終或斥之,非有所喜怒于其間也;蓋始有可予則予之,終有可斥則斥之。明燭幾先,坐悉情偽,遠隔萬里,遲閱數(shù)年,睿鑒所周,范圍莫越正人心、厚風俗,兢兢業(yè)業(yè),儆戒無虞。雖屢豐見告,瑞應頻仍,而惟是憂勤愓厲之心,久而益篤。記有之曰:「天道至教,圣人至德」。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我皇考之為治,一天道之運行;教澤所被,百志惟熙,即萬世而下,尚如日月之臨照,光景常新;春風之煦然被物,不自知其感動奮發(fā)而興起也。
予小子寅承鴻業(yè),自惟寡昧,無能企逮萬一。仰法皇考明目達聰、孜孜圖治之心,祗紹徽猷,夙夜黽勉,其服教畏神、警省弗怠之志,詎敢以歲月易耶!謹序。
干隆三年春三月既望敬書。
奏折序時索引
年月奏折序號(頁碼)雍正元年五月一五(一六)
七月一四(一六)一六(一七)
八月二一(二一)
九月一七(一八)
十月八二(八七)
十一月一八(一八)
不詳六二(六三)
二年正月一九(一九)
三月二○(二○)
四月八三(八七)
閏四月二一(二一)一四八(一八六)
五月二二(二一)八四(八八)
六月一四九(一六八)一五○(一八七)
八月一五一(一八八)
九月八五(八九)八六(九○)八七(九一)一七二(二○六)
一七三(三○七)
十一月二三(二二)
十二月二四(二三)
三年正月九七(一○一)
三月二五(二四)一五二(一八八)一五三(一九○)
一五四(一九○)
五月二六(二四)八八(九二)九六(一○○)
一五五(一九一)
六月二七(二五)
九月一五六(一九二)一五七(一九二)一五八(一九三)
十月一(一)二(三)一五九(一九四)
一六○(一九四)
一六一(一九六)一六二(一九五)
十一月三(三)
十二月九八(一○一)一六三(一九六)四年正月四(四)五(五)六(六)五六(五八)
二月七(七)八(八)五七(五九)五八(六○)
一六四(一九七)
三月九(一○)五九(六一)
五月八一(八六)
七月三四(三二)三五(三三)三六(三四)
三七(三五)九九(一○二)一○○(一○三)
八月八九(九二)
九月一○一(一○四)一○二(一○五)一○三(一○六)
一○四(一○八)
十月一○(一一)三八(三六)一○五(一○九)
一○六(一一○)
一○七(一一二)
十一月一一(一二)一○八(一一二)一○九(一一四)
一一○(一一五)
一一一(一一八)
十二月一二(一三)一一二(一二一)五年正月三九(三七)一一三(一二三)一一四(一二五)
二月一一五(一二六)一一六(一二七)一一七(一二八)
閏三月四○(三九)
四月一三(一四)四一(四一)一一八(一三三)
一一九(一三五)
六月一二○(一三七)一二一(一三九)
七月一二二(一四○)一二三(一四三)一二四(一四四)
一二五(一四五)
一二六(一四七)一二七(一四九)
八月四二(四二)
九月一二八(一五一)
十月三三(三○)四三(四四)六○(六二)
一二九(一六一)
十一月四四(四六)六年正月六一(六三)
二月六三(六四)
四月一三○(一六三)一三一(一六五)
五月六四(六五)六五(六六)
六月七八(八一)
七月二八(二六)二九(二七)三○(二七)
一三二(一六五)
八月三一(二九)六六(六八)六七(六九)
八○(八四)一三三(一六七)
九月三二(三○)一三四(一六九)
十月一三五(一七一)
十一月六八(六九)九二(九六)九三(九七)
一三六(一七二)一三七(一七三)一三八(一七六)
一三九(一七六)
十二月六九(七○)一四○(一七八)七年正月七○(七一)七一(七二)一七七(二一一)
二月一四一(一七八)一七八(二四)
三月四五(四六)七二(七三)七三(七四)
一四二(一七九)
一七九(二一五)
四月四六(四七)七九(八三)九四(九八)
一四三(一八○)一四四(一八一)
五月一四五(一八二)
六月四七(四八)四八(四九)九○(九四)
閏七月七四(七六)一八○(二一六)一八一(二一七)
一八二(二一八)
八月一八三(二一九)一八四(二二一)
九月九一(九五)一八五(二二二)
十月七五(七七)七六(七八)九五(九九)
一八六(二二三)
十一月一八七(二二五)一八八(二二六)八年四月一四六(一八三)一四七(一八四)
五月七七(七九)
七月一六七(二○○)
十一月一六八(二○二)
十二月四九(五一)一六五(一九八)九年三月五○(五一)五一(五二)一六九(二○三)
一七○(二○四)一七一(二○六)
六月五二(五三)
十月五三(五四)一六六(一九九)十年正月五四(五六)五五(五七)
三月一七二(二○六)
四月一八九(二二七)
五月一七三(二○七)一七四(二○八)一九○(二二八)
六月一九一(二三○)
七月一九二(二三二)一九三(二三三)
八月一九四(二三四)一九五(二三六)
九月一九六(二三七)一九七(二三九)
十月一九八(二四○)
十二月一九九(二四三)十一年二月二○○(二四四)
三月二○一(二四五)二一二(二五八)
四月二○二(二四七)二○三(二四八)
五月二○四(二四九)二一三(二五九)
六月二○五(二五○)二○六(二五一)
十一月二○七(二五二)十二年三月一七五(二○九)
五月二○八(二五四)二○九(二五五)
六月二一○(二五六)二一一(二五七)
九月一七六(二一○)
雍正朱批奏折選輯一
一 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二 福建巡撫毛文銓再行具折奏聞事折
三 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臺灣情形折
四 福建巡撫毛文銓遵旨覆奏事折
五 福建巡撫毛文銓請撫生番事折
六 福建巡撫毛文銓據(jù)實奏明折
七 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八 福建巡撫毛文銓謹陳愚悃折
九 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一○ 福建巡撫毛文銓仰懇圣恩折
一一 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收成分數(shù)米價折
一二 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一三 鎮(zhèn)海將軍署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一四 兩廣總督楊琳奏請因才補用折
一五 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一六 福建巡撫黃國材恭繳諭旨折
一七 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一八 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一九 福建巡撫黃國材恭繳諭旨折
二○ 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二一 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二二 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二三 福建巡撫黃國材恭繳諭旨折
二四 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二五 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二六 福建巡撫黃國材恭繳諭旨折
二七 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二八 福建巡撫朱綱奏臺灣最為緊要折
二九 福建巡撫朱綱奏雨水情形米糧價值折
三○ 福建巡撫朱綱奏摘印免摘竟成兒戲折
三一 福建巡撫朱綱奏泉郡受旱情形折
三二 福建巡撫朱綱奏萬難會審周鍾瑄折
三三 福建巡撫常賚奏聞事折
三四 巡臺御史索琳恭報到任日期折
三五 巡臺御史索琳、吏科給事中汪繼麰恭報臺澎兩協(xié)操期驗閱已竣折
三六 巡臺御史索琳,吏科給事中汪繼麰恭報地方米價雨水情形折
三七 巡臺御史索琳、吏科給事中汪繼麰奏聞事折
三八 巡臺御史索琳奏聞事折
三九 巡御史索琳剿捕生番折
四○ 巡臺御史索琳、尹秦奏聞事折
四一 巡臺御史索琳、尹秦奏聞事折
四二 巡臺御史索琳、尹秦訪陳臺郡田糧利弊折
四三 巡臺御史索琳、尹秦奏臺郡收成分數(shù)折
四四 巡臺御史索琳、尹秦特參虛冒兵糧濫役滋擾折
四五 福建巡撫劉世明奏聞事折
四六 福建巡撫劉世明奏聞二麥豐收折
四七 福建巡撫劉世明奏聞畫一辦理通省公務折
四八 和碩怡親王允祥等遵旨查議事折
四九 福建總督劉世明、巡撫趙國麟敬陳管見折
五○ 福建總督劉世明奏聞事折
五一 福建總督劉世明據(jù)實奏聞請旨折
五二 福建總督劉世明奏聞事折
五三 福建總督劉世明欽奉上諭折
五四 福建總督劉世明奏聞事折
五五 福建總督劉世明欽奉上諭折
五六 福州將軍署閩浙總督宜兆熊請撫生番折
五七 福州將軍署閩浙總督宜兆熊、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五八 福州將軍署閩淅總督宜兆熊、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五九 福州將軍署閩浙總督宜兆熊、福建巡撫毛文銓據(jù)實奏聞事折
六○ 福建布政使沈廷正奏聞事折
六一 福建布政使補授貴州巡撫沈廷正奏聞事折
六二 江南安徽布政使董永芠叩謝天恩折
六三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恭報受事日期折
六四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恭報臺灣雨水情形米榖價值折
六五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敬陳臺地事宜折
六六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敬陳臺地雨水榖價折
六七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敬陳臺地事宜折
六八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恭報臺地收成分數(shù)米榖價值折
六九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奏聞事折
七○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恭謝天恩折
七一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奏聞事折
七二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奏聞事折
七三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敬陳臺地事宜折
七四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奏聞事折
七五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報明臺地收成分數(shù)米榖價值折
七六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報明看操日期折
七七 署福建水師提督南澳總兵官許良彬請設立巡檢折
七八 福建陸路提督石云倬奏立法以除積弊折
七九 福建陸路提督石云倬奏聞事折
八○ 廣東瓊州總兵官施廷專恭懇圣恩折
八一 福建陸路提督吳升奏聞事折
八二 福建臺灣總兵官藍廷珍恭謝天恩折
八三 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繳朱批折
八四 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謝天恩折
八五 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奏陳臺灣善后事宜折
八六 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奏繳朱批折
八七 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繳朱批折
八八 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繳朱批折
八九 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奉諭旨欽遵勉勵折
九○ 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謝天恩折
九一 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奏聞事折
九二 福建臺灣道孫國璽奏請睿鑒事折
九三 福建臺灣道孫國璽敬陳下悃折
九四 福建臺灣道孫國璽圣恩高厚難名折
九五 福建按察使孫國璽恭謝天恩折
九六 巡臺御史景考祥敬宣敕旨據(jù)實回奏折
九七 巡臺御史景考祥恭請圣安折
九八 巡臺吏科給事中補授福建運使景考祥恭謝天恩折
九九 浙閩總督高其倬請調(diào)中軍副將折
—○○ 浙閩總督高其倬請開臺灣遏米之禁折
一○一 浙閩總督高其倬奏聞事折
—○二 浙閩總督高其倬奏聞事折
一○三 浙閩總督高其倬奏聞禁止「短擺」船只等事折
一○四 浙閩總督高其倬奏聞水沙連社番肆惡情形折
一○五 浙閩總督高其倬奏聞清查臺灣榖石折
一○六 浙閩總督高其倬、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剿懲水沙連兇番情節(jié)折
一○七 浙閩總督高其倬奏聞事折
一○八 浙閩總督高其倬奏聞事折
一○九 浙閩總督高其倬奏聞事折
一一○ 浙閩總督高其倬奏聞年成米價情形折
一一一 浙閩總督高其倬懇請移駐道員改設通到判
一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雍正三年十月初六日(一七二五、一一、一○),福建巡撫臣毛文銓〕奏:為奏聞事。
竊查福建一省,處于山海之間,兵民刁悍;而生監(jiān)抗糧,尤為惡習??傄驈那肮孟⒊娠L,以至于此。此等頹靡之風,必須漸次挽除,臣亦斷不敢顧忌人言,而仍蹈當時之轍也。通省倉榖,前任督、撫二臣歷年奏報撥運浙江、漳、泉之米至今未經(jīng)買補者甚多,其撥運之米多有贏余,每次或余二萬,或余一萬余。總之,撥運多者,余銀即多;撥運少者,余銀即少。此所余之項,前任督臣滿保竟有取用者,臣愚以為此等銀兩雖屬額外贏余之項,亦可存作正項開銷之用,豈容私行取用?
海關稅務,前任撫臣黃國材題奏贏余之外,尚有糖稅銀兩,國材仍循舊轍,自行收用,不入贏余。查糖稅者,系江、浙客民赴臺灣,買糖裝往各該地方銷賣,過關輸稅之項。嗣后臣即同贏余一并搭解內(nèi)府,分厘不敢染指。若遇紅毛等船到閩,輸稅更多,日后倘有來者,雖絲毫臣亦據(jù)實奏明(朱批:既有此奏,當秉公辦理,據(jù)實奏聞,不必稍為瞻顧)。
臺灣一府,孤懸海外,該地又復五方雜處,兵民更多不法,而加以生、熟各番,天性兇頑,務須在臺文武同心合力,日夜堤防,方免后患。今聞巡臺御史及鎮(zhèn)、府各官,俱不相合,殊非地方之福(朱批:此語朕所未聞,可詐問的確,即行奏知)。臣既有所聞,不敢不奏。至于該地原為反側不常之所,凡屬蟻聚為匪事發(fā),類有富戶人等為之謀主。臣前者在京面奉恩旨:該地富戶必當設法移歸內(nèi)地,仰見皇上至圣至明,無微不燭;但查無事遷移,人情不無震駭,此事所關甚大,不敢透露風聲,所以即該地方文武,亦不便輕忽諭知,臣惟密為經(jīng)畫(朱批:甚是,此舉必待高其倬到任后,詳口斟酌而為之,慎毋輕露)。今欲飭行臺灣道、府等員,無論強竊、兇毆,放火等項大小案件,一經(jīng)發(fā)覺,即行通報批審,如內(nèi)有富戶人等為之謀主者,除治罪外,即借此押移內(nèi)地,不許容留在臺多事;并嗣后聚眾劫殺案內(nèi)有富戶為之謀主者,除治罪外,即抄沒其家。如此漸漸行之,則人不駭而事獲濟。是否有當,仰請皇上指示遵行(朱批:總待高其倬到閩,共相商妥,然后施行)。至臣面奉皇上密諭數(shù)事,臣現(xiàn)在欽遵密訪,俟毫發(fā)無疑,即口授臣子毛宗儀繕折具奏,合先奏聞。謹奏。
朱批:所奏皆中肯綮,殊為可嘉,何煩朕再諭?但期言行相符,實力舉措,以奏效耳!
二福建巡撫毛文銓再行具折奏聞事折
雍正三年十月二十五日(一七二五、一一、二九),福建巡撫臣毛文銓謹奏:為再行具折奏聞事。
竊臣前奏海關糖稅,前撫臣黃國材自行收用一事,臣再四細查,乃系各省商民往臺灣販買黑白糖觔,仍回各省貨賣,由廈門掛號,按船收取,名曰「驗規(guī)」,故每船一只納銀一十六兩二錢,非照糖觔上稅,因前折尚未分晰,故再具折奏聞。臣訪得此項銀兩,有云商客情愿即在臺灣完納,如果就臺灣完納,船只尚多,不止五、六、七百,即每只十六兩二錢之外,猶可量增,資助臺餉;有云前項船只,亦有不甚情愿者:其說不一。故臣未敢冒昧,現(xiàn)在飭行細查,容俟毫發(fā)無疑,即便舉行。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宜查訪的確,詳審斟酌而行。
三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臺灣情形折
〔雍正三年十一月十九日(一七二五、一二、二三),福建巡撫臣毛文銓〕奏:為奏聞臺灣情形,仰祈睿鑒事。
竊查臺灣府遠處重洋之外,凡居彼地之人,為習俗所移,最易生事;又有生番之害。查生番殺害人民,歷年不一而足,即本年亦三、四見矣。然推原殺害人民之故,悉由被殺之人自取。夫生番一種,向不出外,皆潛處于伊界之中,耕耘度活。內(nèi)地人民,或因開墾而占其空地間山,或因砍木而攘其藤梢、竹木,生番見之,未有不即行殺害、釀成大案者。為今之計,惟有清其域限,嚴禁諸色人等,總不許輒入生番界內(nèi),方得無事。臣已檄行道、府移會營員,務令逐一查明,在逼近生番交界之間,各立大碑,杜其擅入。但地方遼闊,走險之徒,必有百計圖維而偷入其中者,恐亦未能盡絕。至于招撫生番一事,地方各官亦有被不肖熟番所欺,有以熟作生者在內(nèi)。然此系風聞之事,虛實尚未分明,但既得此言,不敢不據(jù)實陳奏。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此論甚當!從前嚴禁時頗屬平靜,后因藍廷珍圖小利起見,遂遺此害也。
四福建巡撫毛文銓遵旨覆奏事折
〔雍正四年正月初四日(一七二六、二、五),福建巡撫臣毛文銓〕奏:為遵旨覆奏事。
竊臣前于奏聞事折內(nèi)附奏臺灣各官不能相和緣由,奉皇上朱批:『訪問的確,即行奏聞。欽此』。臣輾轉訪查,始知其概;而不和之中,惟獨巡臺滿御史禪濟布與漢御史今授運使景考祥為尤甚。臣聞禪濟布欲有所行,景考祥務必再三執(zhí)拗,兼且每在他人前訾詈禪濟布操守不潔、材具不堪,所以禪濟布銜恨尤深。至文武中,如臺廈道吳昌祚、臺灣府范廷謀、海防同知王作梅、淡水同知王汧,及升任參將呂瑞麟等,皆直景考祥,而即為禪濟布所不悅;總兵林亮與禪濟布相得,而即為景考祥所不悅。不和之故皆出于此,至于一切備細,臣尚未深知,俟訪查確實,再行陳明。謹奏。
朱批:不和之情狀已呈露朕前矣,但人一不和,則難辨其是與非。高其倬自京赴閩時,朕另當面諭之也。
五福建巡撫毛文銓請撫生番事折
同日又奏:為請撫生番事。
竊臣據(jù)臺郡文武各官報稱:查南、北兩路番社甚多,其為害于鳳、諸二縣者,惟山豬毛等社;其為害于彰化縣者,惟水沙連等社。皆由從前不繩以國法,遂使益無顧忌。山豬毛等社,向日擒獲兇犯四人,稍知畏懼;至水沙連等社,從未一加懲創(chuàng),以致半年之內(nèi),焚殺迭見,為今之計,當以番攻番。令各社之通事、土官,擇其勇敢者數(shù)人為前導,率領番壯直抵巢穴,而使汛兵駐扎山口,壯其聲勢,取勝甚易。今幸天假其緣,兇番合當授首;本年豐熟,今春平糶粟價每石五錢,除買補外,盡有贏余可充公用,行糧、火藥各有所出。但剿番惟賴冬日,夏、秋雨水連綿,槍炮無用,一交春二、三月,又難舉行。今十月將盡,冬日無幾,現(xiàn)在會商委員克期舉行,從此海疆安如盤石等因到臣。
臣即會同署督臣宜兆熊再四熟商:水沙連等社,自正月至八月,焚殺不啻再三,似不便再行姑息;況系以番攻番,而大兵不過駐扎山口,壯其聲勢,實無大患。故即批準,并嚴飭伊等籌劃萬全舉行矣。除俟續(xù)報到日,作何剿撫,并動贏余若干,別行具奏外,合先奏聞。謹奏。
朱批:知道了。卿等自然審其可行,而后行之也。
六福建巡撫毛文銓據(jù)實奏明折
同日又奏:為據(jù)實奏明,仰祈圣鑒事。
竊查閩省俸工,內(nèi)地八府約計七萬兩,向充通省公用,自奉諭旨飭禁之后,前任督、撫臣滿保、黃國材等商量:公用中如承造戰(zhàn)船、辦解銅觔,俱屬火急之務,各項幫貼刻不能緩,于七萬之內(nèi)酌捐二萬四千有零,以作前項所需,余皆給還在案。
至于臺灣一府俸工,不過五千一百兩零,內(nèi)除淡水同知、彰化縣俸工分厘不捐外,其道、府以下通共四千一百一十兩零,內(nèi)酌捐二千七百五十六兩,以充巡臺御史兩衙門官役薪水、工食,余亦給還在案。
以上每年動用銀兩,各改名為「公捐」,臣查閩省公務實繁,如戰(zhàn)船、銅觔各項幫貼,尤為緊要,實不能免,即巡臺御史官役薪水、工食亦所必需,但因名為「公捐」,其實即屬俸工,臣蒙皇上天恩至深,不敢不據(jù)實奏明也。謹奏。
朱批:知道了。高其倬抵任后,爾等更當設法籌劃,務令妥協(xié)。
七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雍正四年二月初四日(一七二六、三、七),福建巡撫臣毛文銓〕奏:為奏聞事。
竊閩省自新正以來,連朝陰雨,一月之內(nèi)僅得三、五天晴霽,故米糧漸貴。延平等府,每一倉石價銀一兩以外;省城每一倉石價銀一兩四、五、六錢不等;漳、泉等府,每一倉石價銀一兩七、八、九錢不等。
查延、建等處原系產(chǎn)米之鄉(xiāng),聞該處蓋藏尚多,可以無虞;漳、泉等處,歷來仰藉臺灣之米,從前題定有例:凡正、二、三、四、五等五個月,每月從臺灣撥米一萬石,運赴漳、泉接濟。臣業(yè)經(jīng)飛檄行催,臺米一至,價必漸落,亦可無虞。惟省城五方雜處,兵民稠集,因本屬產(chǎn)米無多,獨賴上游之米;今查上游米船每日到省雖多,但因地頭既貴,所以不能即平。臣思每石價銀一兩四、五、六錢尚不謂之過高,但恐將來有青黃不接之時,米船不到,則民情遂不免于皇皇耳。臣是以預檄上游各府,動支監(jiān)榖碾米萬石,定限于三月中旬陸續(xù)運省平糶。此示一張,人心大定。先是福建有困窮刁惡之徒,不知先后緩急之宜,米糧一長,便欲將省城現(xiàn)在存?zhèn)}之榖盡行發(fā)賣(朱批:妄亂之言)。殊不知省城倉榖,不過留以備緊急之用,今若檄行盡發(fā),此風一播,則上游米客皆裹足不前矣。臣卒不聽其鼓惑,恐廣圣懷,故不敢不瑣屑奏聞也(朱批:些少通融,又在爾相機為之也)。
至于閩省自二月初一日起,業(yè)已開朗,天氣晴和,嗣后諒無久雨矣。理合一并奏明,伏乞皇上圣鑒。謹奏。
朱批:據(jù)奏,料理甚是。積貯一事,地方首務,天下之政莫要于此!當時刻留心籌劃,不容少懈者也。
八福建巡撫毛文銓謹陳愚悃折
同日又奏:為犬馬報主之心甚切,謹陳愚悃,密請圣裁事。
竊惟福建一省,民風土俗,大率喜爭斗、好奢靡,此千百年以來之習染,牢不可破者也。臣默自思維:奢靡之漸,固不可驟除;而爭斗之源,實不可不亟遏。查爭斗常始于大姓,次則游手好閑者。蓋閩省大姓最多,類皆千萬丁為族,聚集而居,欺凌左右前后小姓,動輒鳴鑼列械,脅之以威,而為小姓者受逼不堪,亦或糾約數(shù)姓,合而為一。遇其相持之際,雖文武官員率領兵役前往押釋,亦所不能。臣現(xiàn)今通行各屬,細查一邑之中,大姓若干,令各造冊報臣。每一大姓,著本族公舉品行端方,為眾所敬服者各四人,命其名為「鄉(xiāng)望」,免其差徭;凡伊本族聽伊約束,即與小族偶有微嫌,責令解紛,倘仍有列械相持者,著落協(xié)拘;三年之內(nèi)若無不法事由,即加優(yōu)賚。如該族果能奉令,風俗稍移,即擇地建立「仁里」二字大坊。至于游手好閑之徒,雖不比大姓,然而去之最難。臣嘗推原其故,皆緣閩地凡武臣自水、陸提督以及各鎮(zhèn)以下,多屬本土之人,其內(nèi)外遠近之親,自甲及乙,輾轉蔓延,不可勝數(shù),倚草附木,群相固結。臣愚以閩省為反側不常之地,防微杜漸,當在平時。臣請嗣后簡用武臣,除水師固不能不取熟識水性者,不妨多用數(shù)員;其余陸路,伏乞皇上揀選北省之人補用(朱批:此奏甚是,朕早存此意,徐徐自另有調(diào)度也)。遏爭斗之源,而絕惡黨之患,皆寓于此,實不僅游手好閑者無所倚賴而已也。
再如臺灣一府,與內(nèi)地相為表里,關系非輕。臣查臺灣鎮(zhèn)臣林亮,雖非杰出之材,亦非庸愚之輩;但其昔作臺兵,今為臺鎮(zhèn),同伍老卒,多有存者,諸凡未免姑息,是以各兵皆無嚴憚之心。查其人尚屬可用,若將林亮調(diào)于江浙、廣東等處,則伊沐皇上保全成就之恩,自當竭力報效(朱批:所奏甚合朕意,朕久知林亮不稱臺灣之職)。臺灣要缺,臣有深知灼見之人二員:一為云南臨元鎮(zhèn)臣楊天縱(朱批:朕欲用伊為提督),一為云南永順鎮(zhèn)臣孫弘本。此二臣者,不惟高其倬知之,即宜兆熊亦知其為人,若調(diào)一員為臺鎮(zhèn),皆能稱職(朱批:何省不用好官,況臺灣恐非其所長)。余則海壇鎮(zhèn)臣朱文,老成持重(朱批:此人到,來看。聞得陳倫炯甚好,可稱此職否),易鎮(zhèn)臺灣,亦屬相當。可否之間,伏祈圣裁。此事所關甚大,萬望圣恩將臣此折留中,庶不致風聲泄漏。謹具折密奏以聞,謹奏。
朱批:封匣來往,何妨乎?至爾慮泄漏,不但此折,一切俱當慎密中更加慎密,方不負朕之任用也。
九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雍正四年三月初十日(一七二六、四、一一),福建巡撫臣毛文銓〕奏:為奏聞事。
竊查臺灣一府,遠在重洋之外,更以得人為重。臺灣縣解任知縣周鍾瑄,臣再四訪查,歷問按察使、汀漳道,鹽運使等,俱稱:周鐘瑄實有才情,操守亦好。所到之處,甚得民心。前任諸羅、后任臺灣,人人愛戴等語。昨自摘印后,兵民無日不挑送柴米,甚至欲將該員搶出,先行帶赴省城。鎮(zhèn)臣林亮撥兵防守而止。如此情形,則周鍾瑄之為兵民愛戴,實不虛也。臣又知封點伊家產(chǎn)時,搜出現(xiàn)銀萬余兩,巡臺御史禪濟布指為贓銀。查臺灣數(shù)年以來,前任督、撫兩臣奏請運浙及改撥漳、泉,并發(fā)糶米石約存榖價二萬余兩。臣現(xiàn)在迭檄嚴催買補,歷據(jù)詳稱:臺地米價頓長,暫懇寬期。今將此項指作贓銀,實為寬抑。但臣又風聞周鍾瑄有借給臺民三千兩,加二起息。然未審系何項銀兩,并是否實有其事?俟督臣高其倬到日審訊即明。臣總因皇上明目達聰,求賢若渴;周鍾瑄謝事之后,民情愛戴如此,恐為禪濟布所構陷,不敢不將臣所聞者一并據(jù)實奏聞也。謹奏。
朱批:此事朕實難預定,總俟審明后,兩邊是非方始判然也;汝此奏所見甚偏。
一○福建巡撫毛文銓仰懇圣恩折
雍正四年十月十二日(一七二六、一一、五),福建巡撫臣毛文銓謹奏:為仰懇圣恩事。
竊臣衙門筆帖式端揆,臣查其為人鯁直,奉公守法,故臣特委伊在于水口關盤查私鹽。自伊任事之后,上游私鹽甚少,即督撫之差船至關,亦必逐一盤查,不少假借。又如鳳山縣下淡水巡檢魏如玉,居官廉能,辦事勤敏。因升授江西南安府照磨,經(jīng)臣兩次咨部請留,接準部咨,行令具題再議,又經(jīng)臣會同督臣高其倬題請留閩,俟有相當之缺補用在案。又如淡水同知王汧,接準部咨,因前任廣西恭城縣任內(nèi),檢驗不確,降二級調(diào)用。臣查王汧不事昵比,不畏強御,凡海洋船只一有可疑,搜剔查拏、不遺余力;昨剿撫水沙連等社、業(yè)經(jīng)督臣會委王汧帶兵進攻,且臣已商之督臣,嗣后臺府凡有恃財不法、藏匿奸匪事發(fā),皆欲委該員抄逐整理,此實可信之員也。
除端揆,臣不過將其奉公守法之處奏明,魏如玉請留補用,業(yè)已具題;所有王汧臣現(xiàn)在繕本會同督臣高其倬具本題留,到日仰請皇上天恩,俯準將該員帶所降之級留任,海疆幸甚。謹奏。
朱批:進賢退不肖,乃爾等職分之所當為,但看陶范、張道沛,即可知爾取人之識見矣!凡百聽高其倬行,自無錯謬,此奏皆可不必!
一一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收成分數(shù)米價折
〔雍正四年十一月初九日(一七二六、一二、二),福建巡撫臣毛文銓〕奏:為奏聞收成分數(shù)、現(xiàn)今米價事。
竊照閩省約計各屬收成,俱有七、八分不等?,F(xiàn)今米價:福州府屬,每石一兩以及一兩三、四錢不等,惟羅源縣八錢五分;興化府屬,每石一兩一、二錢不等;泉州府屬,每石一兩四、五、六錢不等,惟晉江、南安二縣一兩八、九錢;漳州府屬,每石一兩三、四、五錢不等,惟龍溪、海澄二縣一兩七、八錢;延平府屬,每石一兩二、三錢不等,惟順昌縣一兩六錢;建寧府屬,每石一兩一、二錢不等,惟壽寧縣一兩八錢六分;邵武府屬,每石一兩以及一兩五分不等,惟光澤縣九錢;汀州府屬,每石九錢、一兩以及一兩二、三錢不等,惟上杭、永定、長汀等縣一兩五錢以及一兩七錢;臺灣府屬,每石一兩二、三、四錢不等;福寧州屬,每石一兩一錢,惟寧德縣一兩六錢五分。臣謹具折奏聞,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據(jù)奏收成分數(shù)、米價情形,深慰朕懷。
一二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雍正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一七二七、一、一二),福建巡撫臣毛文銓〕奏:為奏聞事。
竊查原任督臣滿保于遵旨回奏事折內(nèi)奏稱:『臣等所奏匣內(nèi)另封紙面,蒙御批:「總督滿保、巡撫黃國材開看,欽此」。臣等開看,乃監(jiān)察御史吳達禮題參安平游擊游全興衰老,應令休致折,蒙御批:「此系何故?確議,秉公具奏。欽此」。查游全興因精于水師,調(diào)補澎湖千總??滴趿暾鹘伺_灣時,游全興率領自己船只,歸入林亮、董芳隊內(nèi),將鹿耳門先行攻取,與賊交戰(zhàn)四次,皆身先士卒,所以將伊保放閩安守備。奉部議敘,加以四級,故臣等保題,奉旨特授為臺灣水師營游擊;年纔五十八歲,身仍壯健,但日在海船辛苦,顏色蒼老,身體亦瘦,人亦老實,不解言語應酬,故外面看得似老,較其實并無衰老之處』等語。臣查游全興于臺變時,伊果實心效力,與賊交戰(zhàn)之際,身先士卒,滿保所奏不虛。今現(xiàn)任金門鎮(zhèn)標右營游擊,諳練水師營務。但年實就衰矣,理合據(jù)實奏聞,謹秦。
朱批:爾說與高其倬留心看驗,如可以坐理營務,防御地方尚不至于昏憒,便多幾歲年紀無妨。
一三鎮(zhèn)海將軍署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雍正五年四月初四日(一七二七、五、二四),鎮(zhèn)海將軍署理福建巡撫印務臣毛文銓〕奏:為奏聞事。
竊查臺灣孤懸海外,有兇番之患,有匪類之患,而匪類為害更甚。今北路兇番,仰賴皇上天威,業(yè)經(jīng)臣等會委剿平;其南路兇番,尚須整頓。臣等復經(jīng)嚴飭料理,相機剿撫矣。獨匪類之患,臣日夜系心,密飭堤防。今竟有罔知法紀之陳三奇等,欲在阿猴林地方蟻聚為匪,糾集未成,即為營、縣知覺,各路星飛捕緝,陸續(xù)拏獲匪首陳三奇,并獲伙匪林居、徐龍等一十一名。據(jù)該鎮(zhèn)、道、府、縣歷審:緣已獲之徐龍,并未獲之鄭填、鄭合欲謀為匪,因陳三奇曉地理并識字,遂糾之入伙,并推為首。各匪輾轉相糾,除以上現(xiàn)獲之一十一名及未獲之鄭填、鄭合二名外,尚有未獲之黃六師、陳老等一十一名,各行分竄。
臣與督臣高其倬商量:海外不比內(nèi)地,更應從權料理,以懾奸徒之魄。茲經(jīng)會行鎮(zhèn)、道,立將倡謀為首及為從而情重者,俱令請出該鎮(zhèn)王命,就地正法,余犯均各牢固監(jiān)禁聽候奏聞去后。茲據(jù)臺灣道吳昌祚報稱:已請出鎮(zhèn)臣王命,將為首之陳三奇一名正法,將為從情重之林居、黃允、黃萬三名杖斃,內(nèi)徐龍一名亦系情重之犯,因另有行劫之案,應于彼案歸結;余俱監(jiān)聽候等因前來。除現(xiàn)獲之陳三奇一十一名外,其未獲之鄭填等一十三名,已據(jù)該鎮(zhèn)、道、府、縣訊明,悉屬同謀匪犯,臣等已飛飭作速嚴拏務獲,另折奏聞。
謹將陳三奇等欲謀為匪及旋被拏獲,并會行鎮(zhèn)、道各緣由,先行奏聞,伏乞睿鑒。謹奏。
朱批:知道了。果地方上文武官弁根本不失,此等匪類亦何能為?不過自取誅戮耳。朕意惟以察吏治、整營伍為先,百凡務本為要,防匪猶屬第二義也。朕先批爾奏折,可與高其倬同看。
一四兩廣總督楊琳奏請因才補用折
〔雍正元年七月(一七二三、八),兩廣總督臣楊琳謹奏:為奏請因才補用事。
竊照臣標前營參將趙武患病乞休,經(jīng)臣具疏題報,員缺應聽部推捕。但臣標有應援兩省之責,必得歷練勤慎之員,方克勝任。況廣東匪類素多,稽查督緝,實需能員。今查有廣東開平縣知縣陳還,原系福建臺灣投誠,撥入正白旗;中文進士,除授開平縣知縣。歷俸十四年,因丁母憂離任。于風土民情,最所熟悉;臣素知其曉暢營務,兼識海洋水性。若以陳還補授督標前營參將,遇有水陸盜賊竊發(fā),委令帶兵擒捕,必能奏功;臣亦可收臂指之效。臣仰體皇上立賢無方,因才器使至意,用敢冒昧奏請,可否出自皇上特恩。謹奏。
朱批:陳還著照楊琳所請補授;其王聯(lián)候廣西參將缺出,另行補用,該部知道。
一五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雍正元年五月十四日(一七二三、六、一六),福建巡撫臣黃國材〕奏:為奏聞事。
竊查福建地方,今年油菜、二麥收成豐足,米價平賤,已經(jīng)繕折奏聞。現(xiàn)今四、五兩月,各府、州、縣雨水俱各沾足,早稻十分茂盛。目下米價:福州府每石九錢、一兩不等;興化、泉州、漳州等府,每石一兩至一兩一錢不等;建寧、延平、邵武、汀州等府,每石九錢、一兩不等;臺灣府每石八錢、九錢不等。地方寧謐,百姓俱各安居樂業(yè),理合具奏,以慰圣懷,為此謹奏。
朱批:據(jù)奏雨水沾足,地方寧謐,民咸安居樂業(yè),此皆爾等督、撫,正己率屬,措施合宜,感召天和之所致也。勉之!
一六福建巡撫黃國材恭繳諭旨折
雍正元年七月二十九日(一七二三、八、二九),福建巡撫臣黃國材謹奏:為恭繳諭旨,叩謝天恩事。
臣赍折把總回閩,恭捧臣前奏雨水、年成一折,奉有御批到。臣跪讀之下,不勝感激惶悚之至。伏念我皇上踐膺寶位以來,仁覆同天,愛民如子,用是上感天心,甘霖時沛,臣勉循厥職,時切隕越之懼,曷克感召天和?乃蒙圣語褒嘉勉勵,臣惟有恪遵訓旨,以期無負獎勵訓勉之天恩。所有奉到御批,理合恭繳。
再查福建福州等各府地方,于七月十七、八、九等日,俱得大雨,田疇沾足;臺灣府地方,雨水亦俱沾足,晚稻禾苗茂盛,米價七、八錢不等,合并奏聞,以慰圣懷。謹奏。
朱批:雨澤優(yōu)渥,大慰朕懷;凜茲上蒼之眷顧,倍勵臣節(jié)之清勤。勉之,勉之!
一七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雍正元年九月十一日(一七二三、一○、九),福建巡撫臣黃國材〕奏:為奏聞事。
竊督臣覺羅滿保與臣面商:浙江地方今年雨水短少,米糧不能接濟,寧波等處民食維艱;福建今年雨水調(diào)勻,各府秋成可望,米價平賤。欲將福建省城撥米五千石、臺灣府撥米五千石,由海運至寧波等處地方平糶,以濟民食。除現(xiàn)在督臣會臣行文地方官撥運外,理合奏聞。謹奏。
朱批:移粟平糶以濟鄰封,誠為善舉。凡為督撫大吏者,當思寰宇之內(nèi),莫非王民,自應視為一體,何分彼此之見耶!
一八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雍正元年十一月初九日(一七二三、一二、六),福建巡撫臣黃國材謹奏:為奏聞事。
竊查今年福建地方,晚稻豐收,業(yè)經(jīng)臣具折奏聞。自十月以后,又陸續(xù)得雨,米價照前八、九錢、一兩不等。又前經(jīng)督臣滿保會商于福建省城并臺灣府共撥米一萬石,運至寧波府平糶,亦經(jīng)奏聞。嗣因浙江象山、定海等處地方,需米接濟,經(jīng)督臣將福州府撥米改為七千石,臺灣府撥米改為一萬石,遣官分送,不日俱可抵浙。合并奏聞,以慰圣懷。謹奏。
朱批:覽奏已悉,深慰朕懷。
一九福建巡撫黃國材恭繳諭旨折
〔雍正二年正月二十五日(一七二四、二、一九),福建巡撫臣黃國材〕奏:為恭繳諭旨事。
臣赍折家人回閩,捧到前奏雨水、年成并續(xù)運米石接濟浙江象山等處一折,奉有朱批。臣跪讀之下,仰見我皇上念切生民,實欲使海宇之內(nèi),無一人、一處不被深仁厚澤之至意。再查閩省交新正以來,風和日暖,民間因豐收之后,米價甚平,每石八錢、九錢不等。各府地方俱各寧謐,臺灣府地方亦甚安靜。合并奏聞,以慰圣懷;所有奉到御批,理合恭繳。謹奏。
朱批:歲豐米賤,地方寧靜,朕心深慰。三月三日京師甘霖大霈,中外歡欣;特諭爾知,應為朕慶喜也。
二○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雍正二年三月二十六日(一七二四、四、一九),福建巡撫臣黃國材謹奏:為奏聞事。
竊查福建各府地方,于二月二十四、五等日俱得大雨,至三月十九并二十四、五等日,又得大雨。目下雨水俱各沾足,稻田盡皆插秧,早麥已經(jīng)秀實。福州等府米價照常,臺灣府米價七錢、八錢不等。理合奏〔慰〕圣懷(朱批:朕懷實慰,北數(shù)省雨澤亦皆應時迭霈。天恩溥博,朕感戴之誠,殊非言語所能形容也)。
又上年冬季,因浙江寧波等處米糧不能接濟,經(jīng)督臣滿保會商臣撥動福州、臺灣二處米,三次共三萬七千石,運往浙江平糶。嗣又因臺州、溫州等處,食米尚有不足,督臣會商臣撥動福寧州米一萬石委官運往平糶。近又據(jù)督臣查看得浙江缺米地方,再得米二萬石可以接至麥熟,又會商臣委官往臺運米二萬石分送平糶??傎姑變r解閩之日,即于產(chǎn)米地方照數(shù)買補還倉,合并奏聞。謹奏。
朱批:汝等和衷協(xié)恭,自必庶務咸宜,可嘉之至!
二一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雍正二年閏四月十三日(一七二四、六、四),福建巡撫臣黃國材謹奏:為奏聞事。
竊查福建地方,三月、四月連次得雨,經(jīng)臣具折奏聞。今自交閏四月以來,又經(jīng)連次得雨,禾苗十分茂盛。福州府米價每石九錢、一兩不等;興化、泉州、漳州等府,每石一兩一、二錢不等;延平、建寧、汀州、邵武、臺灣等府,每石八錢、九錢不等。地方寧靜,人民樂業(yè),合再奏聞,以慰圣懷。謹奏。
朱批:閱爾所奏,深慰朕懷。畿內(nèi)時雨沾足,秋禾長發(fā)茂盛,各省麥收大概不相上下。朕荷蒙天地洪慈,皇考靈圣默賜眷佑,陰陽順序,年歲頻登。惟以手加額,感激慶幸而益深警惕耳!
二二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雍正二年五月初五日(一七二四、六、二五),福建巡撫臣黃國材〕奏:為奏聞事。
竊查福建地方,自三月、四月至閏四月,連次得雨,米價照常,經(jīng)臣具折奏聞。今于閏四月二十一至二十五等日,又得大雨,四郊沾足,田禾茂盛,米價照常。又查臺灣府于四月二十七、八等日,亦俱得雨。地方寧靜,人民樂業(yè)。合并奏聞,以慰圣懷。謹奏。
朱批:人事修而后天和應,陰陽序而后雨澤調(diào)。若非爾等大吏措置有方,令行政舉,曷克臻此?朕實欣慰之至,益加敬畏勉勵可也!
二三福建巡撫黃國材恭繳諭旨折
雍正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一七二五、一、一○),福建巡撫臣黃國材謹奏:為恭繳諭旨事。
臣赍折家人回閩,捧到臣前恭報雨水一折欽奉朱批。仰見我皇上念切痌瘝,心殷拯恤,一聞浙江沿海被災,圣衷深為憫惻,敕下督、撫即動帑金,于山東、河南、江西、湖廣等處,買米運赴浙江,以濟民食。又屢頒諭旨,加意撫恤,務令得所。臣聞命之日,為浙江億萬生靈稱慶,督臣滿保與臣仰體皇上愛民如子之圣心,會商:浙江寧波、紹興等處,恐江西、湖廣之米一時未能接濟,遂先撥閩省倉榖碾米二萬石,臺灣倉榖碾米三萬石,現(xiàn)在由海運赴寧波、紹興二府,以應目下民食。已會折奏聞,諒蒙圣鑒。所有奉到御批,理合恭繳。謹奏。
朱批:此舉可謂權變得宜,卿等推廣朕心以為心,朕遵循皇考之政以為政,何愁天下不太平,萬民不樂業(yè)耶?朕實嘉之!
二四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雍正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七二五、二、六),福建巡撫臣黃國材謹奏:為奏聞事。
雍正二年十二月初四日,據(jù)臺廈道吳昌祚等報稱:鳳山縣南路山前生番有歷歷社等五社、諸羅縣北路山前生番有本祿社等四社,又鳳山縣山后傀儡生番有八里罔社等六十五社,通計共七十四社,共男婦五千七百九十九名口,各遣土官,造具戶口冊歸化前來。臣即捐發(fā)銀兩,飭行道、府采買鹽、布等物給賞。俟督臣核明戶口冊,照例會題外;欽惟我皇上御極以來,德威遠播,恩澤覃敷,是以海外生番各皆感慕圣治,相率歸誠,日益眾多,此實古來罕覯之盛事。所有生番歸化情由,合行奏聞。謹奏。
朱批:朕以涼德踐膺大寶,總賴我皇考在天之靈有以庇佑之耳!自即位以來,考之天時、人事,無僭無忒,即如遠人向化,皆不期而自至。然朕實無慶幸之懷,益增凜惕之誠也!「敬慎」二字,我君臣期共勉之!
二五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雍正三年三月初一日(一七二五、四、一三),福建巡撫臣黃國材〕奏:為奏聞事。
竊臺灣七十四社生番歸化情由,經(jīng)臣具折奏聞,并會同督臣滿保具題在案。
茲雍正三年二月初四日,復據(jù)臺灣道吳昌祚等報稱:新設彰化縣內(nèi)山,又有巴萊遠社、而著麻著社、獅仔頭社、獅仔社生番,共男婦八百五十一名口,各土官造具戶口冊歸化等情由前來。臣隨同督臣滿保捐發(fā)銀兩,飭行道、府采買鹽、布等物給賞,仍照例俟督臣核明戶口冊會題。此皆我皇上恩周四海、澤及萬方,天意人心一誠相感,是以海外野番相繼輸誠,接踵歸化。臣幸遇圣主,欣逢盛事,歡忭之私,實難名狀。謹將彰化縣內(nèi)山生番歸化情由先行奏聞。謹奏。
朱批:今日之接踵輸誠固屬可稱,他日之掉臂逃叛亦屬可慮,全在地方上文武官弁安輯得法,始不至遺笑將來也。此等處封疆大吏不可不豫為籌及,嚴飭屬員,施恩布教。務令野番心悅誠服,向慕歸附,永無變更,方不愧柔遠之道。
二六福建巡撫黃國材恭繳諭旨折
雍正三年五月初二日(一七二五、六、一二),福建巡撫臣黃國材謹奏:為恭繳諭旨事。
臣赍折家人回閩,捧到臣前奏彰化縣生番歸化一折。欽奉朱批。仰見我皇上本以德服人之政,行久道化成之治;事不期于速效,功必貴乎圖成。以生番歸化之后,全在地方文武安輯得法,防微杜漸之意,寓于施恩布教之中。臣跪讀圣訓精詳,感服倍切。欽遵諭旨,移行所屬文武,將已歸化各番宣布皇上德意,多方撫綏安輯,務使海外新附編氓莫不心悅誠服;疆宇日增,地方永靖,以仰副我皇上之明訓于萬一耳。
所有奉到御批,理合恭繳。謹奏。
朱批:臺郡孤懸海外,生番野性難馴,駕御之方時刻在念,毋得忽略;倘致偶啟釁端,別生枝節(jié),非認罪頌圣即可了結之事,當勤為訪察,嚴飭各屬。慎之,慎之!
二七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雍正三年六月初三日(一七二五、七、一二),福建巡撫臣黃國材〕奏:為奏聞事。
竊查福建各府地方,春、夏以來雨水應時,高下田禾俱皆沾足。現(xiàn)在早稻陸續(xù)收割,約有八分、九分收成,米價平減,人民樂業(yè)。再查臺灣府地方,雨水亦皆沾足,稻田十分茂盛,可望豐收。目下米價亦賤,地方安靜。此皆我皇上敬天勤民之感召,是以時和年豐,民物咸寧。臣仰叨圣主福庇,曷勝欣幸之至!理合奏聞以慰圣懷。謹奏。
朱批:閱所奏雨水、收獲情形,朕懷深慰。
二八福建巡撫朱綱奏臺灣最為緊要折
雍正六年七月初六日(一七二八、八、一一),福建巡撫臣朱綱謹奏:
竊查臺灣一郡,孤懸海外,民夷雜處,最為緊要之區(qū)。臣到任以來,時刻留心體訪彼地年景。聞昨年十分收成,榖價平賤。今歲雨水調(diào)勻,民皆樂業(yè)。
適值原任臺灣道今升山東按察使吳昌祚赴任過省,臣細問臺灣吏治、民生。據(jù)吳昌祚極稱,有臺灣府經(jīng)歷左懋源才能、操守實屬賢員,在臺七載,實心效力等語。臣雖未見其人,但吳昌祚力稟如是,自必有深知確見。伏思我皇上屢頒諭旨:用人惟賢,原不在官之崇卑。左懋源如果堪任使,似應及鋒而用,何忍使賢能之員在臺效力七載,竟壅于上聞?臣謹將左懋源送部引見,俟其到省時,臣再面詢臺灣民情、土俗緩急事宜,看其應對如何,出具考語,另行奏聞。臣未敢擅便,伏乞皇上睿鑒批示施行。謹奏。
朱批:如此方是,已諭部調(diào)令來京引見,朕審觀其人,量加擢用。
二九福建巡撫朱綱奏雨水情形米糧價值折
同日又奏:竊惟雨水情形、米糧價值有關小民生計,常廑圣懷,臣時刻仰體,不敢少有怠忽。
伏查各屬米價:如福州、建寧、興化等府屬,每石一兩一、二錢不等;泉州、漳州、延平等府屬,每石一兩三、四錢不等;邵武府、福寧州,每石一兩零不等;汀州府屬,每石一兩五錢不等;臺灣府屬,每石一兩二錢不等。
至各屬晴雨不一:其漳、汀二府屬并臺灣府,俱報雨水沾足;惟福、興、泉三府及延、建、邵、福寧州所屬地方,雖亦有雨,尚未透足。臣同督臣高其倬、將軍臣蔡良率領各官虔誠祈禱,于七月初三日夜間得大雨,至五鼓方止,民清少慰。隨訪之土人,咸謂雨尚不敷,如初十日以內(nèi)再得透雨,晚稻可望有收等語。大約低田俱好,高坡沿山之田恐分數(shù)少減。
臣謹將目下情形,據(jù)實先行奏聞。謹奏。
朱批:命爾巡撫福建,想上天必賜應時甘霖也,專待沾足之喜報。
三○福建巡撫朱綱奏摘印免摘竟成兒戲折
雍正六年七月十六日(一七二八、八、二一),福建巡撫臣朱綱謹奏:
竊臣到任后,于七月初八日據(jù)臺灣縣知縣張廷琰報稱:遵檄已將鳳山縣印信、臺灣府印信暨該府所護臺灣道印信俱已摘取,封貯縣庫等情到臣。隨檢查案卷,緣臺屬鳳山縣有民人廖考身死一案,覆參限滿,未據(jù)審解。經(jīng)按察司將承審參展限滿遲延不結之鳳山縣知縣蕭震、臺灣府知府俞存仁、該按察使喬學尹職名開報前撫臣常賚,于雍正六年五月十五日具本題參,并行布、接二司摘印委署。參本內(nèi)聲明按察司似可邀免,其道、府大員或應摘印,或不應摘印,竟未聲明。臣又查案據(jù)常賚以臺灣地方緊要,知府一官,全府資其統(tǒng)理,該府又現(xiàn)護道篆,一經(jīng)摘印,乏員彈壓;會同督臣于五月二十六日一面分檄兩司暫緩摘印,候部覆到日委署,一面咨明吏部在案。
計前此所行摘印之文,與后此咨明免摘印之文相去已十有二日。臺灣孤懸海外,摘印、免摘,竟成兒戲!臣私心不勝悚惕。因臺灣緊要之區(qū),隨即一面飛檄徑飭即奉委摘印之知縣張廷琰遵照,以便其交還府、道印信去后。臣思臺灣遠隔海洋,民情狡悍異常,如遇有臺屬府、道應劾參之事,自應先籌劃接管彈壓之員,庶免貽誤,何得于具疏題參十二日之后,始計及臺郡緊要,續(xù)行布、按二司暫緩摘印?詎知按察使喬學尹又復遲延玩視,以致府、道兩篆一并虛懸。今臣業(yè)已分檄飭遵,諒不致有誤。臣不敢隱瞞,謹據(jù)實奏明(朱批:凡百惟務「無隱」,直省封疆諸臣,果皆能力行此二字,則天下大治矣。勉之,勉之),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所奏知道了。常賚、喬學尹若非如此行為,何至于此極耶!正所謂自作孽之輩、可憐之人也。
三一福建巡撫朱綱奏泉郡受旱情形折
雍正六年八月初一日(一七二八、九、四),福建巡撫臣朱綱謹奏:
閩省自六月以來雨澤情形,經(jīng)臣兩次奏聞。伏念我皇上最重民瘼,于受旱之處,地方官必須早為籌劃,臣何敢不時刻留心?隨又通檄行查。幸而延、建、邵、汀、漳、興六府并福寧州俱已得雨沾足;至于臺灣府屬,雨澤調(diào)勻更勝內(nèi)地。惟福、泉兩府屬,雖報得雨,但未普遍,高田俱未沾足。
臣現(xiàn)在飭查撫恤,隨據(jù)泉州府知府劉而位稟稱:泉郡之晉江、惠安地方,久乏雨澤,地瓜亦少暢發(fā),雖曾有臺、浙米榖可應急需,然戶口繁多,恐難遍周;現(xiàn)今廈門時有臺郡及外省商販米艘至境,請發(fā)銀一萬兩,卑府親往買米存貯,以備將來平價糶賣等語。臣查泉郡雨水未足,收成歉薄,將來米價不無騰貴,事關民食。該府請發(fā)銀買米,存貯備糶,誠屬有益。臣一面飭行藩司即于存庫項內(nèi)動銀一萬兩發(fā)給,乘此商販米艘云集之候,作速買貯,以備將來平糶,俟糶竣仍將價銀歸還庫項。臣謹先將泉府情形奏聞,
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料理甚屬合宜。
三二福建巡撫朱綱奏萬難會審周鍾瑄折
雍正六年九月初八日(一七二八、一○、一○),福建巡撫臣朱綱謹奏:
竊臣由滇赴閩,一路受暑甚重,以致兩脅生瘡,不能親繕奏折,經(jīng)臣折內(nèi)聲明。嗣醫(yī)治既痊,又經(jīng)奏明。今忽于八月十五后,左背上又生一瘡,日加赤腫?,F(xiàn)令醫(yī)人看治,據(jù)云無妨;連日以來,勢亦漸收,凡臣衙門應行事宜,仍遂日辦理,并無貽誤,臣自覺精神亦好。但臣奉旨會同欽差西柱審理周鍾瑄一案,計欽差到閩之時,臣萬難會審,謹將犬馬下情繕折敬奏,跪懇皇上俯賜矜憐,賞給臣假調(diào)理?;虼苏畚椿刂?,臣瘡癥已愈,臣即當秉公會審,不敢拘泥。統(tǒng)乞皇上慈鑒,批示遵行,謹奏。
朱批:須加意調(diào)養(yǎng),不可免強支持,況此案審鞫頗難,非用精神料理,何能妥確!西柱系閑散之員,便羈遲數(shù)日無妨,俟爾全愈,精力復元之時,再行遵旨料理可也!
三三福建巡撫常賚奏聞事折
〔雍正五年十月二十五日(一七二七、一二、七),福建巡撫臣常賚〕奏:為奏聞事。
竊臣于到閩以后,已將途中所見禾稻情形奏明。茲屆收成之后,臣復檄查,據(jù)各屬陸續(xù)申報到臣。福州府屬,收成有八分、九分,米價每石一兩二分至一兩四錢不等;興化府屬,收成有八分,米價每石一兩二錢三分至一兩四錢不等;泉州府屬,收成有七分,米價每石一兩五錢至一雨八錢不等;漳州府屬,收成有六、七分不等,米價每石一兩三、四錢至一兩九錢不等;延平府屬,收成有八、九分不等,米價每石一兩一錢八分至一兩四錢不等;建寧府屬,收成有八、九分不等,米價每石八錢二分至一兩一錢不等;邵武府屬,收成有八、九分不等,米價每石九錢至一兩一錢不等;汀州府屬,收成有七、八分不等,米價每石一兩二錢至一兩八錢不等;福寧府屬,收成有八分,米價每石一兩至一兩四錢不等;臺灣府屬,收成有九分以外,米價每石一兩一錢至一兩四錢不等。
以上收成分數(shù)雖多寡不齊,米價較春、夏已大平減,民間樂有粒食,無不仰頌皇上覆育深仁。臣謹具折奏聞。謹奏。
朱批:但能以誠敬格,公忠理事,自然時和年豐,民安物阜,此理分毫不爽。爾等封疆大吏所關甚巨,欽哉毋忽!
三四巡臺御史索琳恭報到任日期折
雍正四年七月初六日(一七二六、八、三),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臣索琳謹奏:為恭報微臣到任日期事。
竊臣蒙皇上隆恩,令臣巡察臺灣地方,于雍正四年三月十九日恭領圣訓,隨于二十二日起身,于七月初二日抵暑,望闕叩頭謝恩任事訖。
臣所過山東,江南、浙江等處,二麥豐茂,米價亦平。五月十一日至福建浦城縣地方,上米價值每石一兩,較之舊冬、今春實減四、五錢之數(shù)。然農(nóng)田望雨甚殷,幸于十二、三、四等日,連沛甘霖,閭閻歡悅,俱得盡力南畝。而灘河雨后水漲,臣亦得放舟南下也。十九日抵省城。一路雖見田禾遍插,祇以福建民稠田少,今當青黃不接之時,商販偶稀,米價遂長至一兩七、八錢不等,聞地方大吏斟酌時宜,先將存?zhèn)}榖石出糶,一面遺員往浙江、江西買米平糶,故市價稍平。從省至臺,所經(jīng)興、泉二府,雖早稻俱已將實,其米價亦如省城之貴,惟廈門米價止一兩三、四錢。
今臺地早稻已收,且又播種。于六月二十八,及七月初一、初四、初五等日,甘雨連沛,田疇沾足。目下上米每石價值一兩一、二錢,小麥每石一兩三、四錢。其奉旨運濟漳、泉二府之米五萬石,經(jīng)臣查案,已于正、二、三、四、五等月如數(shù)運足矣。
除驗看臺、澎兩協(xié)大操及臺郡雨水情形,并六月內(nèi)臣未到任之前彰化縣水沙連生番傷害諸羅縣治收麥民人一案,俱經(jīng)巡察給事中臣汪繼麰同臣另折具奏外,所有微臣到任日期,并自京至臺,經(jīng)過地方所見年景、米價,緣前奉有諸事留心之諭旨,理合一并奏聞。謹奏。
朱批:覽奏知道了。勉為之!汪繼麰,朕頗信伊不及,似欠誠實,爾與之共事,宜時時留心,但亦毋致乖異,蹈禪濟布之前轍,而貽笑于人也。
三五巡臺御史索琳、吏科給事中汪繼麰恭報臺澎兩協(xié)操期驗閱已竣折
〔雍正四年七月初六日(一七二六、八、三)〕,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臣索琳、吏科給事中臣汪繼麰謹奏:為恭報臺、澎兩協(xié)操期驗閱已竣事。
竊查臺灣鎮(zhèn)標陸路營大操,于去年十一月內(nèi)經(jīng)前任滿御史臣禪濟布公同道、府驗閱,朱行具折奏聞;并聲明臺、澎兩協(xié)已飭水師將領勤加演習,俟臣汪繼麰到日會同簡閱。嗣臣在繼麰于二月初四日蒞任,準臺協(xié)副將陳倫炯訂于三月初八日先演陸路,十九日次演水操。臣汪繼麰隨與禪濟布并鎮(zhèn)、道等公同臨閱。陸操則步伍整齊,水操則進退合度,施演槍炮、藤牌等藝,頗稱嫻熟。其澎湖一協(xié),先因副將董方稟稱:時當巡哨,且值撥護餉銀,在澎船只無幾,另期具文申請。今于六月十六日,新任滿御史臣索琳路經(jīng)澎島候風之暇,該協(xié)即請留閱視。隨于十九日看演陸操,鳥槍、藤牌俱各精熟,又于二十二日看演水操,開合攻擊,人船便利。此皆我皇上圣武宣昭,恩加海外,所以士卒歡騰,咸思自奮也。所有兩協(xié)大操,俱經(jīng)驗閱已竣,理合繕折奏聞。謹奏。
朱批:凡事務實為要,從來君臣之間惟貴忠誠無隱;一切粉飾迎合、贊頌虛文,皆屬陋習,不可效法。勉之!
三六巡臺御史索琳,吏科給事中汪繼麰恭報地方米價雨水情形折
〔雍正四年七月初六日(一七二六、八、三)〕,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臣索琳、吏科給事中臣汪繼麰奏:為恭報地方米價、雨水情形,仰慰圣壞事。
竊查臺灣米價向來賤于內(nèi)地;頃于五月間,因福建省城及泉、漳等府米價高昂,俱向臺灣采買辦運,以致有粟之家居奇觀望,價亦漸長。今內(nèi)地已經(jīng)豐收,赴臺采買者漸少,價仍平減;每米一石約值銀一兩一、二錢不等,海外黎民可免榖貴之虞矣!再查臺郡四邑田禾,仰賴皇上福庇,今歲自春徂夏,雨旸時若,早稻已盡登場,稍遲者俱暢茂堅實,最晚者亦乘時樹藝。民情歡躍,比戶盈寧。此皆我皇上體恤民隱,感召天和,致此豐亨豫順之象(朱批:爾等巡視諸臣及守土各官,身在其地,刑政攸關,實居大半,何得盡歸功于朕耶)。臣等叨蒙簡命,巡視茲土,見此及時之雨澤,欣逢盛世之休征,不勝歡忭之至。理合據(jù)實奏聞,謹奏。
朱批:覽奏,曷勝欣慰!
三七巡臺御史索琳、吏科給事中汪繼麰奏聞事折
同日又奏:為奏聞事。
雍正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據(jù)諸羅縣稟稱:六月十八日,據(jù)柴里社通事高歉、土官皆知里等,轉據(jù)莊民劉日魁報稱:伊伙計陳登攀、劉尚伯、劉士鐸、劉連清、劉應遠等五人,本月十七日早,因往斗六東埔地方采收芝麻,被生番殺死等情,報明到縣。隨帶同仵作前往相驗,俱稱被殺死是實。即著各尸親收殮看守。復據(jù)甲頭廖士干稟稱:拾有番弓一把、箭五枝、番牌一面呈驗,隨令通事、土官等看認,僉稱是水沙連內(nèi)山生番所用等供。除一面訪緝兇犯,務獲究審外,先將驗訊緣由,通報到臣衙門。
臣查兇番肆橫,大概在彰化縣地方,然與諸羅縣僅隔虎尾一溪,而內(nèi)山之路徑實綿亙相接,今據(jù)諸羅縣稟報驗看番遺兇器,并躧明來往蹤跡,亦屬水沙連內(nèi)生番攀越大山,邁虎尾溪而南,遂至斗六東埔地界,則是因彰邑既經(jīng)守御,不能逞兇于彼,復又流毒于此。除飭諭該地方文武嚴緝務獲,并令兵役、土官、鄉(xiāng)保等加謹巡防守御外,事關生番殺人,理合繕折奏聞。謹奏。
朱批:知道了。地方上凡遇此等案件,當加意察理,尤宜與督、撫大僚和衷共濟。高其倬非滿??杀龋穗匏殴呻胖?。爾等所聞所見,一面奏聞,一面就近行知,伊未有不秉公推究,悉心商辦之理,遵諭而行可也。
三八巡臺御史索琳奏聞事折
雍正四年十月二十四日(一七二六、一一、一七),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臣索琳謹奏:為奏聞事。
雍正四年九月初二日、據(jù)鳳山縣知縣并南路營參將稟報,據(jù)港西里新東勢莊管事等稟報:新東勢莊佃民邱連發(fā)家傭工人邱云麟,于八月二十二日往埔種作,被生番殺害等情。十月十九日,據(jù)彰化縣知縣并淡水同知冥報,據(jù)堋山通事具稟:本月初二日,南日社熟番大宇加六歇等共十一名,同往東勢山邊砍木,被山內(nèi)生番五十余人突出,殺死甘仔歇老郁等四名,又箭傷二名等情。十月二十二日,又據(jù)彰化縣知縣稟報,據(jù)貓羅社阿密里莊管事具報:本月初八日初更時分,生番二十余人,各帶弓箭、鏢槍、木牌到莊,殺死佃人邱未,又鏢傷個人林福等情。十月二十三日,又據(jù)北路營參將并彰化縣知縣稟〔報〕,據(jù)半線汛千總報稱:南北投鎮(zhèn)番寨守御竹腳簝民壯朱八,于本月之十五日,在水沙連河邊被生番殺死,并奪去所執(zhí)七十二號鳥槍一桿等情。先后各到臣衙門。除飛飭各該文武加意防御外,伏查臣到任后,自七月以至十月,南路計一案,傷佃民一人,北路計三案,傷民番共六人。似此光天化日之下,蠢爾丑類乃敢橫行無忌,若不剿捕以彰天威,何以懲創(chuàng)各番,使知歸化!正擬一面繕折奏明,一面咨商鎮(zhèn)臣林亮發(fā)兵剿捕(朱批:斯乃不得已之舉,所謂應兵也。申之以討罰,自當畏威斂跡,然終非長策。全在地方文武大吏,秉公執(zhí)法,約束兵民,不與之啟釁結怨,彼此相安,方為妥協(xié)。且生番亦人也,加此一番懲創(chuàng)之后,必令其知恩戴德,徐生向化之心。若但使其怵威而不懷德,則失撫馭之宜矣);隨據(jù)臺廈道吳昌祚先于八月間奉督臣高其倬調(diào)赴省城,今回至廈門島,先遣家人于本月二十二日到臺密稟:伊主吳昌祚業(yè)蒙督臣委交令箭三枝,令統(tǒng)臺兵,并調(diào)淡水同知王汧一同進剿。臣擬俟吳昌祚到臺之日,星即同至水沙連一帶番境,相機剿撫,則南路兇番自必聞風膽落,可不討而歸誠矣。
再,臺灣全郡,今年海颶不作,雨順風調(diào),稻谷十分收成,理合一并奏聞。謹奏。
朱批:欣聞臺郡年歲止有八分收成,為何奏稱十分?百凡惟當據(jù)實,不宜粉飾。
三九巡御史索琳剿捕生番折
雍正五年正月十二日(一七二七、二、二),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臣索琳謹奏:為剿捕生番,以保民命事。
雍正四年十一月初二日,道臣吳昌祚自省回任,帶投督臣高其倬咨文一角,內(nèi)開:『為兇番戕殺民命,特委臺廈道吳副使為總統(tǒng),兼委淡水同知主汧、北路營參將何勉、淡水守備鍾日升等,帶兵分路進剿,專委以知州管彰化縣事知縣張縞辦運軍糧』等因到臣。
本月十六日道臣吳昌祚等調(diào)領官兵、番壯,自府治先發(fā),臣于十八日選帶丁役,自備行糧,亦從臣署起行。至二十六日,人牛相觸番境,渡阿勃泉溪而抵竹腳簝,與道臣吳昌祚官兵會答于虎尾溪陽。預令曾歷番地社丁林三招引水沙連內(nèi)決里社土官阿龍等十八名來歸,詢明路徑,又令社丁陳蒲同決里社順番先至北港蛤里難等社曉諭:能歸化者即免誅僇去后。臣與吳昌祚隨撥同知王汧帶領熟番、民壯,由北港南投崎抄人番巢之后,候令進發(fā),仍調(diào)參將何勉帶兵接應;一撥守備鍾日升等帶兵由南港水沙連之前路竹腳簝,候令進發(fā),仍撥千總蔡彬帶兵接應;一撥守備楊鈐帶兵駐扎于兇番之戚屬樸仔籬社傍,以覘動靜,仍撥把總任林帶兵駐扎于鄰近之貓霧竉社,以備應援。
臣與吳昌祚率領員、弁、兵、番,由南港竹腳簝督兵前進,其前后兩路官兵統(tǒng)令于十二月初三進攻。仰賴圣主天威,及督臣高其倬知人善任、道臣吳昌祚盡心竭力,調(diào)遺合宜,同知王汧等不避艱險,招撫有方,知縣張縞運濟四路,軍糧各足,并隨征官、將、兵、番同心協(xié)力,故自十二月初三日進兵,計十有四日,兵不血刃,而兇番已獲,各社歸誠,北路俱已平定。臣等帶領官兵,于今年正月初九日已回府城。
所有臣與道臣吳昌祚等,剿撫過水沙連一帶二十五社番人凱旋緣由,理由繕折奏聞。謹奏。
朱批:觀一切調(diào)撥機宜,殊屬有方,所以奏效迅速,甚為可嘉。蠢夷經(jīng)此番振作之后,自當安靜數(shù)時,然終非久長良策也。要在文武官弁撫恤得法,使百姓總不干犯熟番,熟番永不欺凌生番,各安生理,兩不相涉,自不至生事。設或文員貪黷,武弁懈弛,百姓侵擾熟番,熟番又復虐用生番,遂爾激成禍端,以彼冥頑無知、近于禽獸之人,何事不可為也!雖如此剿撫兼施,兇犯就獲,未免多致殺傷矣!今既平定,嗣后當徐徐開導,令其感恩向化,漸知人理,方為柔遠之道,若專逞兵威,朕甚不取,爾等協(xié)力共勉之!
四○巡臺御史索琳、尹秦奏聞事折
雍正五年閏三月二十一日(一七二七、五、一一),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臣索琳、臣尹秦謹奏:為奏聞事。
雍正四年十二月初四日,臣索琳于水沙連內(nèi)武滑納埔軍次,據(jù)南路營參將暨鳳山縣知縣并報:風聞謠言阿猴林黃基侖地方,有匪類聚集,現(xiàn)在搜捕等因。除臣飛飭南路文武,立即協(xié)同細心訪拏外,臣以事屬風聞謠言,未敢輕易折奏。
今年正月初九日,北路事竣回署之后,據(jù)鳳山縣稟報:差役于赤山莊地方訪拏得匪類黃萬等四人,又于行劫臺邑陳日隆家內(nèi)獲到盜犯陳三奇等四人,亦系匪黨。其時尚未審取確供,雖未敢遽行奏聞,臣以兇犯肆橫,亟宜懲創(chuàng),已經(jīng)飛咨督、撫,請其仍委道臣吳昌祚等,以得勝之兵移剿南路兇番,況阿猴林亦系南路地方,并可藉此潛消奸民不軌之心。隨據(jù)督臣高其倬行,據(jù)道臣吳昌祚以方春雨水溪漲,地濕上蒸,恐染瘴患,請俟冬間水涸再議剿懲等因詳覆在案。
三月二十一日,據(jù)南路營參將暨鳳山縣知縣并報:熟番阿猴社本月十七日三更時分,被山豬毛、北葉二社傀儡番焚殺等因。閏三月十七日,又據(jù)該營、縣稟報:本月初十日,傀儡番殺死加走莊砍柴民人陳義;十三日,懷忠里東勢莊塘(糖)■〈羽軍〉被兇番放火,殺死民人蘇厚等因各到臣衙門。除臣等飛飭該管文武官弁,分布兵壯加意偵防外,隨經(jīng)臺灣府知府孫魯,以山豬毛、北葉二社離山口不遠,若不即加懲創(chuàng),恐殺害之事將接踵而至,詳請道臣裁酌杜害。當據(jù)移會鎮(zhèn)臣陳倫炯飛調(diào)南路營守備協(xié)同鳳山縣知縣帶領兵、番駐札武洛地方,相機剿捕在案。
至于阿猴林謀匪各犯,據(jù)鎮(zhèn)、道咨報:并奉督臣照會令牌,以臺地事勢與內(nèi)疆不同,似此匪徒若照常審題處決,為時遲久,不足示儆,仰親審確情,將倡謀為首及為從情重之犯,請出該鎮(zhèn)王命,當眾曉諭,梟斬以儆奸宄。一面舉行,一面飛報,以憑奏聞等因。業(yè)績審取確供,于閏三月十六日,恭請王命,傳集府、廳、縣各官,將先行強劫陳日隆家分贓正盜復聚眾謀匪之陳三奇當眾斬首梟示,并將為從情重之林居、黃允、黃萬,亦當眾杖斃示儆。又匪黨徐寧為行劫陳日隆家盜案首犯,應歸彼案完結。各等因到臣衙門。理合一并奏聞,謹奏。
朱批:覽奏已悉。事事直陳,纖毫不可隱瞞,地方諸務悉聽高其倬指揮而行。
四一巡臺御史索琳、尹秦奏聞事折
雍正五年四月初二日(一七二七、五、二二),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臣索琳、臣尹秦謹奏:為奏聞事。
雍正五年閏三月二十五日,據(jù)南路營參將并鳳山縣知縣報稱:本月十五日二更時分,傀儡兇番至新東勢莊殺死民人謝文奇等等因。二十六日,據(jù)鳳山縣知縣暨南路營守備稟報:本月十八日,從武洛祉帶領兵、番移駐于番仔侖,經(jīng)遣通事訪知行兇傀儡乃系七齒岸社、大文里社之番,因山里留社歹番勾引而出。隨于十九日蚤,帶領兵、番至山里留社,該社男婦業(yè)已逃遁,遂焚簝而還。二十一日,有傀儡加者惹也社土官遣番謝巳卯、小貴到營,稱伊土官聞大兵剿捕歹番,令伊等下山聽候吩咐。據(jù)稱:東勢莊行兇,系七齒岸社、大文里社、山里留社之番;其阿猴社行兇,系北葉社之巴思立辛武里,亦有山豬毛社番在內(nèi);至于篤佳莊行兇之番,則稱遠而不知。當經(jīng)給賞,令伊回諭土官,傳諭行兇各社獻出兇番去后。二十二日帶領兵、番抵山豬毛社口,于二十三日上山,直逼番巢,攻開社們,番眾逃竄,槍傷傀儡四名,仍回番仔侖駐扎。當據(jù)港東里通事稟稱:港東里傀儡勃朗錫干社土官咸稱:港西歹番原該征剿,我們港東各社從不下山作歹等語。二十五日,據(jù)加者惹也社番謝巳卯等到營稟復:小番土官遵至七齒岸、大文里等社傳諭,奈各番在逃未歸,容伊等回社后叫他獻出等情。隨經(jīng)給賞,令其回諭土官:速飭七齒岸等社將兇番獻出等因,先后到臣衙門。
除俟七齒岸等社番人就撫,獻出兇番,另折具奏外,所有南路文武稟報兇犯傷人,并剿捕港西里傀儡情形,理合奏聞,謹奏。
朱批:所奏知道了。凡事以治本為要,不宜專務未節(jié)。爾等身在其地,當廣諮博詢,遇事則詳悉講求,共相籌劃,必得一久遠可行之良策方好;似此隨事支吾,逐案整理,不過小績微勞耳,何足深取?勉之!然若見不透、信不及,又不可逞臆妄言,惑朕耳目,并回地方大吏之心思也。
四二巡臺御史索琳、尹秦訪陳臺郡田糧利弊折
雍正五年八月十二日(一七二七、九、二六),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臣索琳、臣尹秦謹奏:為訪陳臺郡田糧利弊,仰請圣裁事。
竊查臺灣全郡盡屬沙壤,地氣長升不降,所有平原總名「草地」,有力之家視其勢高而近溪澗淡水者,赴縣呈明四至,請給墾單,召佃開墾。其所開田園,總以甲計,每田一甲約抵內(nèi)地之田十一畝有零。鄭氏當日,分上、中、下三則取租。開臺之后,地方有司即照租征糧,而業(yè)戶以租交糧,致無余粒,勢不得不將成熟之田園,以多報少,欺隱之田竟倍于報墾之數(shù)。臣等細訪向來任其欺隱、不行清查之故,則其說有五:現(xiàn)征科則,計畝分算,數(shù)倍于內(nèi)地之糧額,若非以多報少,不能完納正供,此其說一也。臺灣沙地,每歲夏、秋大雨,山水奔舄,田園沖為澗壑,而流沙壅積,熟田亦變荒壤,若非以多報少,將何補苴虧缺?此其說二也。臺地依山臨海,所有田園并無堤岸保障,海風稍大,咸水涌入,田園鹵浸,必俟數(shù)年咸味盡去之后,方可耕種,若非以多報少,何以抵納官糧?此其說三也。臺郡土脈炎熱,不宜用肥,兩、三年后,力薄寡收,便須荒棄兩年,然后耕種,若非以多報少,焉能轉換辦公?此其說四也。佃丁悉系漳、泉、潮、惠容民,因貪地寬可以私墾,故冒險渡臺,設使按畝清查,以租作糧,伊等力不能支,勢必榖回原籍,以致田園荒廢,賦額虛懸,此其說五也。夫田糧之欺隱若此,其所以致此欺隱而難以清厘者又若此,今宜作何變通,以除欺隱之弊?海疆重地,與內(nèi)地不同,臣等愚昧,不敢輕議,謹據(jù)實奏請圣裁(朱批:清查田糧,非現(xiàn)今治臺急務,何必汲汲奏及于此)。
至于北路彰化一帶,縣系新設,地稍偏遠,臣等見多未辟之土,亦宜召民開墾。案查淡水同知王汧,曾經(jīng)具詳稱北路虎尾溪以上,閑原寬曠,其召民開墾之法:毋許以一人而包數(shù)里地面,止許農(nóng)民自行領墾,一夫不得過五甲,十夫連環(huán)互保,定限三年,比照內(nèi)地糧額起科。再如熟番場地,向有奸棍認餉包墾、久假不歸之弊,若任其日被侵削,番眾無業(yè)可依,必至退處山內(nèi),漸漸變?yōu)樯?。宜令大社留給水、旱地五百甲,中社留給水、旱地四百甲,小社留給水、旱地三百甲,號為「社田」,以為社番耕種、牧獵之所,各立界牌,將田場甲數(shù)、四至刊載「全書」,使日后勢豪不得侵占;其余「草地」,悉行召墾,并限三年起科等因。臣等細加尋繹,事屬當行。惟召墾農(nóng)民,似宜照臣等前折所陳,亦令歸莊并甲,務使匪類、奸徒無處托足,以靖盜源(朱批:事系創(chuàng)始,與更張之舉不同,諒在可行;即王汧亦必見其可為,而后獻此議也)。
除一面移咨督臣高其倬外,理合逐一陳奏,伏乞〔皇〕上睿鑒施行。謹奏。
朱批:覽。
四三巡臺御史索琳、尹秦奏臺郡收成分數(shù)折
雍正五年十月十三日(一七二七、一一、二五),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臣索琳、臣尹奏謹奏:為臺郡農(nóng)功已畢,恭報收成分數(shù)事。
竊查臺郡早、晚二稻收成分數(shù),行據(jù)臺灣、鳳山、諸羅、彰化四縣申報:本年春、夏以來,雨水調(diào)勻。早、晚二稻收成俱有九分、八、七分不等,米價每石一兩一錢五、六分至七、八分不等,榖價每石五錢四、五分至六、七分不等,各等因前來,與臣等訪聞無異。再臺郡農(nóng)民因今歲颶風不作,雨澤頻施,將向日缺水難耕棄地,亦皆開墾,是以今年所收之榖多于往歲。現(xiàn)在地方寧靜,閭閻樂業(yè),理合繕折奏聞。謹奏。
殊批:覽收成、米價情形,朕懷深慰。
四四巡臺御史索琳、尹秦特參虛冒兵糧濫役滋擾折
雍正五年十一月初八日(一七二七、一二、二○),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臣索琳、臣尹秦謹奏:為特參虛冒兵糧、濫役滋擾事。
竊臣等訪得臺灣縣所屬新港司巡檢衙門,額設書識一名、皁役二名之外;另有弓兵一十八名,原為巡緝地方奸匪而設,乃署新港巡檢事臺灣縣典史徐履議,敢于額設書識之外多設書識陳吉等三名,又私設貼寫陳達等十一名,俱在鹿耳門汛日掛驗船只、抄寫報單,并無弓兵名色。及臣等行令臺灣府知府俞存仁、臺灣縣知縣張廷琰查取弓兵名冊,則該署巡檢即以貼寫陳達等十一人姓名造報,又捏開吳齊等假名七名以足十八名之數(shù),仍于各名下或注「退役」,或注「革逐」、「現(xiàn)在召補」字樣。夫設兵原以緝暴衛(wèi)民,若果革退,自應立時召補,豈可任其懸缺!再者,貼寫系刀筆之徒,巡兵有防緝之責,奚容假借影射?明系虛冒兵糧、濫役滋擾。今據(jù)臺灣府、縣查報前來,與臣等訪聞無異,所當特參以儆劣員者也。為此繕折具奏,伏乞皇上睿鑒施行。謹奏。
朱批:朕不解爾等此奏所參者何人,該府、縣既經(jīng)查報則不應參,若巡檢虛冒,則止應咨革,殊屬可笑之極!
四五福建巡撫劉世明奏聞事折
雍正七年三月十一日(一七二九、四、八),福建巡撫臣劉世明謹奏:為奏聞事。
竊照福建地方,自入春以來,風調(diào)雨順,二麥茂盛(朱批:覽奏深慰朕懷,果肯誠敬居心,公忠任事,能使兵輯民和,輿情舒暢,上天之嘉應休征,朕可保其必不爽也。地方之安否,惟爾等封疆大吏是賴。勉之,勉之),江、浙漕米目下俱已運到,現(xiàn)經(jīng)督臣高其倬每石議價一兩一錢,飭委文武員弁公同監(jiān)糶。查各處米價,俱已平減,地方寧靜。
惟據(jù)臺灣府并該道稟報:去年十二月,有鳳山縣長興莊管事邱仁山等,率領佃人侵入傀儡山開墾,破水灌田,致被生番殺害。續(xù)據(jù)該縣親往彼地相驗通報前來。經(jīng)臣嚴飭:設法勒令獻出兇番,審擬招解,并取玩縱侵越生番界內(nèi)開墾各職名;到日另行題參(朱批:此雖臺郡每有之事,然不可不嚴懲示儆)。為此并繕折奏聞。謹奏。
朱批:覽。
四六福建巡撫劉世明奏聞二麥豐收折
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一七二九、五、一○),福建巡撫臣劉世明謹奏:為奏聞二麥豐收事。
竊照福建地方,氣候較各省甚早,今年菜麥春花處處十分豐熟,目下收獲齊全。自正月迄今,雨水及時,民間亦無被劫盜案。
惟據(jù)臺灣道、府稟:據(jù)鳳山縣報稱:去年十二月,長興莊管事邱仁山等,率領佃人越界侵入傀儡山開墾,破水灌田,致被生番殺害一事,臣即嚴飭:勒令設法獻出兇番,審擬招解,并取玩縱失察侵越開墾各職名,到日另行題參去后。續(xù)于本年三月二十六日,據(jù)臺灣道、府各稟報:據(jù)游擊靳光瀚、署海防同知劉裕各報稱:于本月十一日,拏獲山豬毛等社兇番共二十名,俟解到訊確另詳?shù)日Z稟報前來。臣查生番原與禽獸無畏,業(yè)蒙我皇上燭照幾先,已奉諭旨石,立有界限。而奸民乃敢越境開墾,偷破番水灌田,擅惹釁端,致被番人殺害,今擒獲數(shù)足相當,懲一正可儆百,統(tǒng)容微臣歸案審明律擬,另行具題請旨(朱批;既經(jīng)擒獲,當嚴加懲創(chuàng),以為將來之戒)。恐廑圣懷,為此繕折奏聞。謹奏。
朱批:覽。
四七福建巡撫劉世明奏聞畫一辦理通省公務折
雍正七年六月十六日(一七二九、七、一一),福建巡撫臣劉世明謹奏:為奏聞畫一辦理通省公務,分給各官養(yǎng)廉事。
竊照閩省一切公事及各官養(yǎng)廉,臣于到任后,業(yè)經(jīng)細加籌劃,繕折奏聞;復與督臣高其倬及司、道等官,將通省耗羨并存公項,逐細查開確核每年應行承辦公事,暨分給各官養(yǎng)廉,公同議定。除臺灣一府,耗羨、養(yǎng)廉經(jīng)督臣分派會奏外,臣謹將八府一州公務、養(yǎng)廉數(shù)目另繕清折,恭呈御覽。
再查福建尚有各案承追無著銀,共四萬一千七百五十二兩零(朱批:承追各案何以至于無著?皆緣汝等大吏不肯秉公破面察究,因循玩愒所致。另有諭旨從部頒發(fā),文到之日,實力辦理清楚,具奏以聞)。茲既禁絕捐派,則無著銀兩無項可補,臣現(xiàn)議將分給各官養(yǎng)廉內(nèi),除觀風整俗使、學院并各廳官十四員共一萬二百兩實給外,尚有應給各官養(yǎng)廉銀八萬四千三百兩,今先實給八分三厘零,存留司庫一分六厘零,每年計銀一萬三千九百一十七兩,分作三年將無著銀兩全補。完日仍照原議十分全給各官養(yǎng)廉,庶辦理公私事務不至有缺乏之虞,臣亦易于稽查弊竇。應否如是,伏乞皇上睿鑒施行。謹奏。
朱批:此奏朕甚嘉之,歷來直省耗羨養(yǎng)廉一節(jié),朕從不問及,遇各省督、撫等肯秉公據(jù)實奏請者,朕一一斟酌訓示。閩省督、撫未經(jīng)詳陳請示,朕何因追求?今據(jù)汝所開條款,甚屬明晰。閩省養(yǎng)廉似覺不敷,已降旨諭部指撥數(shù)項,以增助汝等用度,庶不致有所缺欠也。
四八和碩怡親王允祥等遵旨查議事折
和碩怡親王臣允祥等謹奏:為遵旨查議事。
摘福建巡撫劉世明奏稱:閩省九府、一州,除臺灣府耗羨,督臣高其倬議給該府各員養(yǎng)廉外,其八府、一州,經(jīng)征地丁錢糧并額征糧米所有耗羨平余及雜款等銀,共一十六萬九千二百三十四兩,臣等詳細確核:每年承辦公務共應用銀七萬四千七百三十三兩,余銀九萬三千二百兩分給各員為養(yǎng)廉之資。開析條款,以為定額。將來每年承辦通省公事,分給各官養(yǎng)廉,即以所有耗羨等銀,量入為出,已足敷用等語。臣等查得閩省自督、撫以至府、佐、州、縣,共九十九員,而所有耗羨,除辦公之外,僅存九萬三千余兩,實不敷各員養(yǎng)給之用。今臣等遵奉恩旨,將閩省報出各項贏余歸公銀兩核查為該省督、撫等官增加養(yǎng)廉之資。臣等查福建陸續(xù)報出閩安竹崎、崇安杉關并稅課司等五處,及上杭縣、泉州府河橋車稅贏余銀,共一萬一千三百二十兩零,又臺灣府官莊等項歸公銀三萬七百三十九兩,共歸公銀四萬二千五十九兩零。倘蒙天恩,以此二項賞給各員為增加養(yǎng)廉之資,臣等計員酌算,共應加銀四萬九百兩,存銀一千一百五十九兩零,請交與該督、撫,將閩省縣丞以下微員,每員亦酌給數(shù)十金,則閩省大小各官舉家之日用衣食,寬然有余,可免拮據(jù)經(jīng)營之累,俱沾沐浩蕩天恩矣!臣等謹將各員增加數(shù)目另單呈覽,伏候皇上欽定。謹奏。
朱批:爾等(按指劉世明及趙國麟二人)前奏各官養(yǎng)廉等事,朕交怡親王會同大學士議覆,今將所議之折發(fā)來,爾與史貽直商酌妥協(xié)辦理。但別省道員養(yǎng)廉率皆多于知府,茲爾閩省知府養(yǎng)廉反多于道員,其中情由朕不甚解,此條尚不以為協(xié),并一切多寡厚薄處,怡親王暨廷臣等,不過據(jù)爾前折所開,就朕恩賜之項,擬議增添,亦未可即以為準。爾二人當再同司、道等官,詳細秉公酌定奏聞。務期久遠循行無礙,不令人檢點指摘,方為盡善也。
四九福建總督劉世明、巡撫趙國麟敬陳管見折
雍正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一七三一、二、二),福建總督臣劉世明、巡撫臣趙國麟謹奏:為敬陳管見,仰祈睿鑒事。
雍正八年六月二十七日,臣趙國麟到京陛見時,內(nèi)閣交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等條陳一折,奉旨:『此折著暫收存,俟趙國麟到京之日,給與伊看,仍令帶去。如路遇高其倬,著給與高其倬,將可行、不可行之處商酌,仍將此折帶至任所,會同劉世明定議具奏,欽此』。臣趙國麟與督臣高其倬水陸相左,即抄折寄商。嗣準高其倬議覆前來。
臣等復將條奏臺灣一切事宜可行,不可行之處,會同悉心商酌,大概與高其倬所議相同。謹將愚昧所見,逐條定議,另折呈覽外;至南路營移駐一條,臣等未能親視形勢,懸揣率議恐有未協(xié),因行文臺灣道、鎮(zhèn)會同勘覆,海洋往返,致稽時日,合并聲明。謹奏。
朱批:爾等此議是,將所議之處行知巡臺御史,令其存案。
五○福建總督劉世明奏聞事折
雍正九年三月十三日(一七三一、四、一九),福建總督臣劉世明謹奏:為奏聞事。
竊照福建內(nèi)地年歲情形,臣俱真知灼見,惟臺灣遠隔重洋,傳聞互異。海疆關系匪輕,臣不敢不時勸察訪,以仰副我皇上垂念海邦之至意。
茲于本年三月初二日,有臺灣道劉藩長聞訃丁憂回閩,細詢地方年歲情形。據(jù)稱:所屬四縣,甚是寧靜,榖米、糠、豆價值倍減于前。惟去冬略覺缺雨,于正月初三日,時雨沾足,二麥秀茂,豐收可必。再詢其生番致死匠役陳勛一案,并鳳山縣通報傳言胡九要搶新莊起釁情實,該道將事之原委,及審理發(fā)落之處,一一備悉陳說。臣見劉藩長應答地方事務,甚是誠愨無欺,洵屬有用之才;今已奔喪回籍,如蒙皇上天恩,仍敕來閩委署,或遇道缺另行題補,實于海疆有益。為此據(jù)實繕折請旨,伏乞睿鑒。謹奏。
朱批:劉藩長豈有復用閩省道員之理?若遇兩司缺出,朕再加酌量耳!
五一福建總督劉世明據(jù)實奏聞請旨折
同日又奏:為據(jù)實奏聞請旨事。
竊照臺灣大小官員,例不隨帶眷屬赴任。今有汀州府知府王仕任奉旨調(diào)臺,于本年正月開印后,據(jù)王仕任由省赴臺,向臣訴稱:隨任僅止一妾、二婢,而妾生之子尚在襁褓,除家人之外,并無至親可以寄托,只得暫且攜帶同去等語。臣細加訪察,確系實情,若遽以違例題參,似覺人材可惜;若為之徇隱,臣實不敢。應否飭令王仕任速喚誠愨至親到閩,給照過臺,領伊家口回籍之處,微臣不敢擅便。為此據(jù)實繕折奏聞請旨,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爾姑允所請,令其攜帶可也。須將曾經(jīng)折奏蒙朕恩準情由,俾眾知之,以杜他員借口比例之端。
五二福建總督劉世明奏聞事折
雍正九年六月十五日(一七三一、七、一八),福建總督臣劉世明謹奏:為奏聞事。
竊臣接準兵部火牌,遞到內(nèi)閣大學士寄字,內(nèi)開:雍正九年五月十五日,奉上諭:『總兵官王郡在臺三年,任滿,例應調(diào)補內(nèi)地,但臺灣地方甚屬緊要,總兵重任難得其人;南澳總兵官張起云雖克勝任,而伊又現(xiàn)署陸路提督印務,為內(nèi)地重大職掌。朕意欲將王郡再留一年,俟明年風信順便之時,奢張起云前往臺灣換回,王郡即署理提督之任。張起云起身赴臺之后,王郡未回內(nèi)地之先,福建陸路提督印務,著將軍阿爾泰暫行署理。朕意如此,著總督劉世明悉心斟酌,務期妥協(xié)?;蚱渌偙賰?nèi)有克勝臺灣之任者,亦著劉世明具奏。欽此』。遵旨寄信到臣。該臣看得臺灣乃福建海外第一緊要之區(qū),如鎮(zhèn)臣王郡之克勝厥任者,一時難得其人,已蒙圣明洞鑒。應懇皇上天恩,將王郡再留一年,俾收成效。至于明年俟風信順便時,各令署理、交接之處,均蒙皇上措置周詳。
又荷諭旨,命臣悉心斟酌,務期妥協(xié)。或其它總兵官內(nèi)有勝臺灣之任者,亦著臣具奏。欽此。臣查有海壇鎮(zhèn)臣呂瑞麟,歷練持重,整飭有方,操守廉潔,盡可勝臺灣之任。去冬已蒙天恩,準其今年秋、冬之間陛見,應俟九月撤巡,即令呂瑞麟赴京。圣鑒之下,其應行調(diào)任與否,自有睿裁(朱批:候另旨諭部)。再有浙江瑞安營副將黃有才,前任臺灣南路營參將,料理地方甚有條理,熟諳番情,持重歷練,軍民至今尚有去思,但非系總兵,不合調(diào)任之例(朱批:便系總兵,亦非汝閩省所轄,豈可混行議調(diào))。臣蒙皇上垂詢?nèi)瞬?,微臣既有所知之員,理合一并奏聞,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覽。
五三福建總督劉世明欽奉上諭折
雍正九年十月二十五日(一七三一、一一、二四),福建總督臣劉世明謹奏:為欽奉上諭事。
竊臣接準兵部火牌,遞送內(nèi)閣寄字,內(nèi)開:雍正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奉上諭:『從前呂瑞麟在京引見時,朕看其人漢仗甚好,諳練水師,但似胡涂武夫,祇因張溥在浙曾經(jīng)保薦,且言其操守甚好,是以屢擢用為總兵官。昨因臺鎮(zhèn)要缺不得其人,降旨詢問劉世明,據(jù)劉世明奏稱呂瑞麟克勝臺灣之任,朕允所奏,將伊調(diào)補。頃史貽直奏稱:于邸抄內(nèi)見有呂瑞麟調(diào)臺一事。臣在閩省,深知呂瑞麟之為人,平日熟悉水師,出洋巡哨頗有膽量,不畏風濤;惟是性情躁暴,御下無恩,操守亦甚平常;臺灣遠隔重洋,倘或任性妄行;于地方未必有益等語。史貽直之奏如此,即高其倬在京時亦言呂瑞麟氣質(zhì)粗豪;朕思從前張溥奏稱呂瑞麟操守甚好,今史貽直則言操守平常,二人之言互相矛盾,此一節(jié)又不足信矣!臺灣地方關系緊要,總鎮(zhèn)職任必得才守兼優(yōu)之人,方于藤疆有所裨益。爾等可詳悉寄信與劉世明,令其悉心斟酌。如果不甚妥協(xié),若呂瑞麟尚未起身,似應將王郡暫留原任,俟朕徐商替換之人再降諭旨;若呂瑞麟已經(jīng)前去,著劉世明再加酌量,將呂瑞麟果否勝任;或另有調(diào)補之道,速行定議具奏請旨。欽此』。遵旨寄信前來等因到臣。
臣查海壇鎮(zhèn)臣呂瑞麟,奉旨調(diào)補臺灣,臣于八月三十日接到部咨,即經(jīng)轉行照會;續(xù)據(jù)呂瑞麟呈,請擬于十月初一日交印卸事,正可乘此風信前詣臺郡。昨接塘報,呂瑞麟于十月十三日已抵廈門,此時諒已早到臺鎮(zhèn)矣!臣蒙皇上特恩,在閩任事三年,細察呂瑞麟歷練持重,而整飭營伍均系實心,操守、才具可稱兼優(yōu),又系外省之人寄籍,福建并無親故為所瞻顧,所以臣敢保其克勝臺灣之任。至于性情躁暴、操守亦甚平常之處,或系從前如是,臣在閩三年之中,實未見呂瑞麟有此等不肖形跡也。今呂瑞麟已經(jīng)前往臺灣,據(jù)臣愚見,似可勝任。為此據(jù)實繕折覆旨,伏乞皇上睿鑒施行。謹奏。
朱批:此汝現(xiàn)今職任中事也,倘有不協(xié),惟汝是問。汝既言勝任,朕復何諭?史貽直既有此奏,焉得不降旨詢問?但臺地緊要,呂瑞麟作何鎮(zhèn)綏之處、時當留心察訪。
五四福建總督劉世明奏聞事折
雍正十年正月二十四日(一七三二、二、一九),福建總督臣劉世明謹奏:為奏聞事。
雍正十年正月初六日,準據(jù)水師提臣許良彬并臺灣鎮(zhèn)臣王郡咨報:臺灣北路營大甲西社番,于雍正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突集番眾射傷巡游兵丁、焚毀房屋,及傷害淡防廳家人、衙役等情到臣。臣隨即委差標員赍持令箭,星夜前往督令該鎮(zhèn)剿捕,肅靜地方,并細查的實構釁根由;復知會提臣許良彬酌撥船只,梭織巡游去后。又于正月二十三日接準巡臺御史臣奚德慎、高山,并據(jù)臺灣道、府移報前由,并稱:同知張弘章知有事端,竟不照料地方,但自單騎奔去等語。其因何起釁之處,亦未據(jù)聲明。但查所燒者系同知衙署,所殺者系同知幕賓、家人,則致釁情由,必自同知而起,除先將怯懦無能同知張弘章另疏題參,并勒令協(xié)同兵役擒捕孽番,嚴審構釁根由,從重究擬外;謹此繕折奏聞,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奚德慎、高山容隱如此劣員,既不言之督、撫,又不奏聞于朕,致令激出事端,殊為深負朕之任用也!
五五福建總督劉世明欽奉上諭折
雍正十年正月二十六日(一七三二、二、二一),福建總督臣劉世明謹奏:為欽奉上諭事。
竊臣接到內(nèi)閣寄字:雍正九年十二月十四日,奉上諭:『據(jù)福建觀風整俗使奏稱:閩省各府收成俱好,惟泉州、漳州二府苦于秋旱,文武官有從彼地來者,問其收成,約有三、四、五分不等,近于十月杪方得大雨,于禾稼無益,而番薯猶可救濟,米價亦聞漸長。又聞臺灣亦苦干旱等語。爾等可將此寄信與劉世明、趙國麟,令其體察該府情形,若果收成歉薄,有應設法接濟料理之處,可預為留心料理,不可忽略,臨時周章。欽此』。遵旨寄信前來等因到臣。
臣伏查漳、泉、臺灣三府,于去年八、九月間,晚稻正當結實之時,雨澤稀少,其低洼與有水可以車戽之處收成不減,其無水灌溉之高阜地畝多成癟榖,收成減薄,四、五、六分不等。福建山多田少,民鮮蓋藏,每至青黃不接時,便多掣肘之慮,總由積習因循,不早思患預防所致。臣業(yè)于十月內(nèi)專頒條教,知會撫臣趙國麟檄令司、道,轉飭牧、令各官,多張告示,與民講求疏通販運,早為籌議,毋使青黃不接之時致有困乏,以副皇上眷念海疆至意。現(xiàn)據(jù)道、府申報:紳衿、富戶人等,各知踴躍,爭自顧恤閭閻。或請挾貲給照前詣鄰近采買;或將所余榖石開報實數(shù)存貯,專候臨期濟糶;或計量人口,預積糧石;其貧窮食力群黎,盡有倉榖可以糶濟。近來遍沐春雨,二麥與菜蔬之類,俱又有收。據(jù)臣揆度目前情形,將來可無青黃不接之虞矣。所有臣遵旨預為設法接濟料理之處,據(jù)實繕折奏聞,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覽奏,深慰朕念。
五六福州將軍署閩浙總督宜兆熊請撫生番折
雍正四年正月初三日(一七二六、二、四),福州將軍署理閩浙總督印務臣宜兆熊謹奏:為請撫生番事。
竊臣據(jù)臺郡文武各官報稱:南、北兩路番社甚多,其為害于鳳、諸二縣者,惟山豬毛等社;其為害于彰化縣者,惟水沙連等社。皆由從前不繩以國法,遂使益無顧忌。山豬毛等社,向日擒獲兇犯四人,稍知畏懼。至于水沙連從不一加懲創(chuàng),以致半年之內(nèi),焚殺迭見,撫之不可?不得不脅以兵威。為今之計,當以番攻番,令各社之通事、土官,擇其勇敢者數(shù)人為前導,率領番壯,直抵巢穴,而使汛兵駐扎山口,以壯聲勢,取勝甚易。但剿番惟賴冬日,夏、秋之際,雨水連綿,槍炮無用;一交春二、三月,又難舉行,今現(xiàn)在會商委員克期舉行等因到臣。臣即會商撫臣毛文銓:以臺灣各社生番,屢行殺人,頑梗無知,似不便再行姑息。即以社丁協(xié)同番壯深入擒捕,汛兵不過駐扎山口,示以兵威,諒無他患;批令臺屬文武同心協(xié)力,仍會商巡臺御史。務須籌劃萬全,切勿輕舉妄動。倘彼畏威懾服,情愿就撫者,即宜相機亟為撫綏;勿株累無辜,以廣皇上柔遠之深仁。其發(fā)兵若干、作何剿撫、并動贏余若干,俟續(xù)報到日,另行具奏外,合先奏聞。謹奏。
朱批:所奏剿撫情節(jié)已悉,諒卿等自必慎重為之也!
五七福州將軍署閩浙總督宜兆熊、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雍正四年二月初四日(一七二六、三七),福州將軍署理閩浙總督印務臣宜兆熊、福建巡撫臣毛文銓謹奏:為奏聞事。
據(jù)臺灣同知王佐梅詳報:水師提督衙門有差員陳福等管駕船只來臺,索驗其牌照,俱稱系本提督差往臺、澎等處巡哨,順帶馬料到廈。查各牌照雖有提憲印信可憑,而船內(nèi)舵、水俱系不兵不民之人。其中是否假藉,莫從辨識,未敢擅便放行等情到臣等。又據(jù)署彰化縣孫魯詳報:貓霧竉社莊有生番放火燒屋,殺死佃丁林愷等八人一案。并稟查勘該地原屬禁界,為土番鹿場,今藍提督又往開墾,未免有礙,林愷等之被殺,明系自取等因到臣等。俱經(jīng)臣等飭行布、按二司嚴查去后。續(xù)準提臣藍廷珍咨稱:哨船原系捐備巡哨,給與印牌,遴選勤慎之員管押哨探,仍嚴飭毋許夾帶等弊。又咨稱:貓霧竉莊系自置產(chǎn)業(yè),該縣給有照票,代納餉銀各等因到臣等。臣等伏思:自備哨船與在禁地開墾,均屬違例之事。查提臣藍廷珍,練達水師,海疆原有裨益,但既有前項事由,即不敢茍徇情面,不于君父之前據(jù)實奏明也,伏乞睿鑒。謹奏。
朱批:此等事豈可徇隱,自應查究,其中微有干礙藍廷珍處,姑少存地步,密奏請旨可也。
五八福州將軍署閩淅總督宜兆熊、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同日又奏:為奏聞事。
竊前據(jù)臺屬文武官員會請剿撫生番,業(yè)經(jīng)臣等批飭施行,并將緣由奏聞在案。
茲于雍正四年正月二十三日,據(jù)臺灣鎮(zhèn)、道詳稱:因巡臺御史臣禪濟布另欲計議,尚未剿撫,仍各請示前來。臣等伏查臺地溝洫甚多,一至春雨水漲之時即難舉動,所以凡剿撫之事,非冬日不可,今為時已逾,似不便仍執(zhí)前議批令遵行,俟今冬再復相機行事。所有未剿生番情節(jié),理合奏聞。謹奏。
朱批:知道了,斯事自應相時而動,不必拘泥也。
五九福州將軍署閩浙總督宜兆熊、福建巡撫毛文銓據(jù)實奏聞事折
雍正四年三月二十六日(一七二六、四、二七),福州將軍署理閩浙總督印務臣宜兆熊、福建巡撫臣毛文銓謹奏:為據(jù)實奏聞事。
竊查臺灣知縣周鍾瑄業(yè)經(jīng)奉旨解任,是非曲直,對簿自明。巡臺御史臣禪濟布理宜靜聽督臣高其倬到日確審情實,請旨遵行,豈可別生枝節(jié)、貽害海疆?乃禪濟布不念巖疆重地,惟欲加甚鐘瑄之罪;歷據(jù)各員稟報:指使刁民聚集數(shù)十人,拆毀該縣糧書馬仁、黃成等房屋,而臺灣全縣十五里人民并無一人在場,現(xiàn)據(jù)十五里人民具結通詳在案。是前此聚眾者究不識何等奸徒,今幸拏獲李好等四名解省,俟解到日,臣等即發(fā)臬司,務秉公審理,不得毫發(fā)偏徇。容審出情實,另行請旨外,所有迭據(jù)稟報前項緣由,理合據(jù)實奏聞。謹奏。
朱批:周鍾瑄之是非曲直,禪濟布固宜靜聽高其倬到日確審,爾等又豈不當遵旨靜待耶?據(jù)爾等奏稱:將李好等即發(fā)臬司審訊,甚屬不合??侄U濟布將底里指出,爾等真情亦難掩矣!
又批:毛文銓自蒞任以來,一切折奏及料理事件甚屬不妥!
六○福建布政使沈廷正奏聞事折
〔雍正五年十月初三日(一七二七、一一、一五),福建布政使臣沈廷正〕為奏聞事。
竊查閩省自八月初二日得雨以后,雨水稀少。臣恐有妨田禾,遍行各屬確查情形及體訪老農(nóng),俱云:雨水雖然不足,幸露重不患干燥。惟漳州府屬之詔安縣,雨澤愆期,將來收成不無稍歉;再汀州府屬之永定縣,夏被水災,經(jīng)臣詳報撫臣具題在案。今雖勘不成災,但恐被水人戶,寒冬無以資生,又詳明督臣委員往永定被災之處,查明乏食窮民,或銀或米,酌量撫恤,俾免失所。
至臺灣府屬之彰化縣,夏間偶遭風患,嗣據(jù)報稱亦無損傷田禾。前九月二十七、八兩日,省城連得大雨,四野沾足。
閩省田地,依山傍海,高低不一,是以收割亦有遲早不同,約計分數(shù):福、興、延、建、汀、邵六府,俱有八、九分及七、八分不等;泉、漳二府,約有六、七分及五、六分不等;臺灣府屬,禾苗現(xiàn)在結實,亦約有八、九分不等;福寧州屬,亦俱有六、七分不等。再查福、興、泉、漳四府,地瓜番薯俱已成熟,是統(tǒng)計閩省本年早晚二禾收成,雖不獲盡登大有,但較之歷年以來,似又不可多得者矣。臣謹繕折奏聞,上慰圣懷。
謹奏。
朱批:覽收成分數(shù),朕懷深慰。
六一福建布政使補授貴州巡撫沈廷正奏聞事折
〔雍正六年正月初八日(一七二八、二、一七),福建布政使補授貴州巡撫臣沈廷正〕奏:為奏聞事。
竊查閩省去歲秋、冬收成分數(shù)、雨水情形,經(jīng)臣繕折具奏,俱蒙圣鑒。今歲新春,訪查米糧價值,米有上、中、下不等,故價亦有多寡不同。福、興二府屬,每石一兩二錢及一兩三、四錢不等;泉、汀、漳三府屬,每石一兩三、四錢及一兩五、六錢不等;延、建、邵三府屬,每石八、九錢及一兩一錢余分不等;臺灣府屬,每石一兩余分及一兩一、二錢不等;福寧州屬,每石九錢余分及一兩有零不等。通省平價頗平,百姓俱各安居樂業(yè)。麥苗現(xiàn)在秀發(fā)。理合繕折奏聞。謹奏。
朱批:據(jù)奏,閩省米價尚未見甚平。
六二江南安徽布政使董永芠叩謝天恩折
〔雍正元年(一七二三)〕,江南安徽布政使臣董永芠謹奏:為叩謝天恩事。
本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接到浙閩督臣準部咨文:為恭報官兵克復臺灣事,奉旨:『在事官員,現(xiàn)行議敘之外,著概行各加一等。欽此』。又粘單內(nèi)開:『在省辦理軍務按察使董永送今升安徽布政使,準其加一級』。等因,奉此。聞命自天,感激無地,當即恭設香案,望闕叩頭謝恩訖。竊念臣世受國恩,時因職守所羈,不能戮力行間,奮身殺賊;以辦理之微勞,得邀加級之曠典,圣德如天,有加無已。除將感激微忱,具詳撫臣代題叩謝天恩外,臣犬馬下情,不能自已,謹再繕折,奏謝圣主洪恩。
再,鳳陽府屬壽、泗等州縣,今年秋成歉薄,雖不成災,而窮民當此隆冬,恐致乏食,督、撫臣各捐銀二千兩,臣亦捐銀二千兩,買米煮賑,仰副圣主愛養(yǎng)黎民之至意。合并奏聞。謹奏。
朱批:所奏已悉,聞汝聲名頗好,勉之毋??!
六三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恭報受事日期折
雍正六年二月十五日(一七二八、三、二五),巡視臺灣吏科給事中臣赫碩色、兼理學政監(jiān)察御史臣夏之芳謹奏:為恭報微臣受事日期,仰祈睿鑒事。
竊臣等一介庸愚,荷蒙皇恩,欽命巡視臺灣。于雍正五年十一月初二日恭請圣訓,初四日自京起程。臣夏之芳復遵旨領齊部鑄學政關防,均于雍正六年二月十二日到臺,循例于駐扎公所恭設香案,望闕叩頭謝恩受事訖。
伏念臺灣遠隔海洋,地方緊要,臣等入境受事,自當親歷巡查,小心體察。其應行事宜,容臣等次第料理外,所有受事日期,理合繕折奏明、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覽奏知道了,勉力和衷盡職,莫效禪濟布等寡廉鮮恥、無知妄為,虛負朕之委任也!
六四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恭報臺灣雨水情形米榖價值折
雍正六年五月初六日(一七二八、六、一三),巡視臺灣吏科給事中臣赫碩色、兼理學政監(jiān)察御史臣夏之芳謹奏:為恭報臺灣雨水情形、米榖價值,仰慰睿懷事。
竊查臺灣地方,地廣人稠,歷年風雨調(diào)和,收成豐稔,地方相安無事。臣等于到任后,凡系天時風雨、民間種植一切事務,飭令地方官十日一報,以資見聞。茲據(jù)各該縣報到:三春雨水調(diào)勻,麥收約八分有余;目下插秧之時,甘霖迭沛,四野沾足。農(nóng)民歡呼,正在及時耕種。至各處米價,每石一兩至一兩二、三錢不等,民食充足,地方安靜。理合奏報,上慰睿懷。謹奏。
朱批:據(jù)奏,臺郡麥已收獲,雨水及時,米價平減;朕懷曷勝慰悅!
六五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敬陳臺地事宜折
同日又奏:為敬陳臺地事宜,仰祈睿鑒事。
竊臣等奉命巡視臺灣,欽遵訓旨,于到福建省城之日,向督臣高其倬請出欽交條奏臺灣諸折,敬謹詳看。隨于到任之后,悉心體察,逐一采訪。查得臺灣負山面海,地方遼遠,形勢險要,實屬閩、廣、江、浙諸省之屏障。其間番民雜處,而外來之民尤紛雜難齊,奸良不一,最易生事。巡防兵丁亦不盡守法,文武官弁祇循故例,就事完結,不能杜絕弊端。臣等以為法不嚴密,積弊不能盡除,謹將愚見所及,臚列四條,敬為我皇上陳之:
一、宜嚴定處分以重稽查也。查內(nèi)地渡海,例給印照,從廈門出口,至鹿耳門入口,皆由同知查驗,已經(jīng)例有處分。近有一等棍徒,不雇客船,并不從廈門、鹿耳門出入,賄約多人,置買船只出沿海小口,偷渡到臺。各口汛亦有拏解者,亦有賄縱反為指引者。及犯事逐水,或有故回籍,亦并不問其渡臺來歷,是根本不清,終難查核。臣等請嗣后給照來臺者,令海防同知并各地方官注明冊內(nèi),其從前來臺者,亦于保甲牌內(nèi)注明來臺年月。遇有事故,先查從前來歷,如牌、冊無名,即系偷渡,訊出情由,將該犯所經(jīng)由各口汛官弁照失察例處分,庶各知顧忌,自能實心查拏矣!(朱批:此條為理臺第一要著,但若不實力奉行,徒以空文取悅朕目,于事仍屬無濟也)。
一、宜嚴定條例以懲奸匪也。臺民刁健,每多冒險為非,近來嚴禁偷渡、賭博、奸竊、結盟等事,而犯者不少,總因臺民犯事,不過枷責逐水。該犯狡猶性成,逐水未及數(shù)月,又頂替夾帶過臺,仍然為害。再犯再逐,循環(huán)不已,弊終不絕。臣等請嗣后初犯法者,重責枷號,將該犯面上刺字,解回本籍收管。面上有字難以偷渡窩藏,如再潛身來臺及生事干法者,一經(jīng)發(fā)覺,即議以徒流之罪,另籍安插,庶各犯知警,亦驅匪安良之一法也。(朱批:嚴例懲好甚是,所慮者未必肯任怨,一一執(zhí)法也,不過聲言事關奉旨,反借此以為市恩行惠之地也)
一、宜互相查察以肅軍紀也。臺地兵丁,皆三年更換,而內(nèi)地各營撥遣換班之兵不盡過臺,每有半途賄買頂替者。凡熟習臺灣、積慣生事之兵,前期換回,轉眼復來,到臺查點,不無容隱。臣等請嗣后凡換班兵丁到臺,皆令臺灣道會同該總兵、副將對冊查點,如有一名頂替,先將押送武弁議處,再將兵丁重責刺字逐水,并咨回本營,革除本兵及頂替兵名糧。至在營兵丁生事擾民者,亦著該地方官審出真情,咨本營革糧,照平民一例刺字逐水,庶兵丁知所畏懼,各守法度矣。(朱批:此一條更屬難行,何也?有礙于各營將弁,孰肯破面而為之耶)
一、宜添設官員以密防守也。查臺灣一府內(nèi),臺灣、鳳山、諸羅三縣,開墾已久,人民湊集,文武員弁駐扎相近,耳目易周;惟彰化一縣,地方空闊,榖邃山深,奸民易匿。其地文官止同知、知縣、典史各一員,知縣有刑名、錢榖之責,典史力微,不能遠巡,止靠同知一員巡查七、八百里崎嶇之地,實難遍及。臣等請于彰化縣之東南沿山一帶,并彰化縣之西北沿海一路適中地方,添設巡檢各一員,帶領民壯,專司巡緝,總令同知管轄,庶南北呼應靈通,而稽查亦易遍矣。(朱批:與該督、撫商酌具題請旨)
以上四條芻蕘之見,是否有當?伏乞皇上睿鑒施行。謹奏。
朱批:前三條果能照所奏實力奉行,朕不為臺郡顧慮矣!但可保必不能,而亦必不肯也,所以不批「嘉」、「是」二字。
六六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敬陳臺地雨水榖價折
雍正六年八月十八日(一七二八、九、二一),巡視臺灣吏科給事中臣赫碩色、兼理學政監(jiān)察御史臣夏之芳謹奏:為敬陳臺地雨水、榖價,仰慰圣懷事。
竊查臺灣各屬地方,自春入夏,雨水調(diào)勻,早禾已經(jīng)收獲;惟七月望后,雨澤稀少。晚禾正在須雨之時,臣等率同該地方官設壇祈禱,屢次得雨,而未能普偏。及八月十三、四日,大沛甘霖,四野沾足。據(jù)各該縣飛報前來:全臺俱經(jīng)得雨,晚禾秀茂,農(nóng)民稱慶,秋成已在望矣!至近來米榖價值,據(jù)各該縣稟報:米價每石一兩五分至一兩二、三錢不等,榖價每石四錢一、二分至五錢不等,民食充足,地方安靜,理合繕折奏聞,上慰圣懷。謹奏。
朱批:晚禾得雨,朕懷深慰。但一切奏聞,惟以無欺隱、不粉飾為要!
六七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敬陳臺地事宜折
同日又奏:為敬陳臺地事宜,仰祈睿鑒事。
竊臣等奉命巡視臺灣,到任以來,日夕冰競,凡遇關系地方事務,時加訪察,今有愚見所及三條,不揣冒昧,敬為我皇上陳之:一、清查奸匪宜責成業(yè)主也;一、操練兵丁宜嚴查器械也;一、澎湖兵米宜就近存貯也。以上三條,皆因臺地孤懸海外,素屬巖疆,必令有備無患,永為保固之計。臣等受恩深重,日思報效,敬將芻蕘之見直陳君父之前,如有可采,伏乞皇上飭下督、撫詳議施行,為比繕折奏聞。謹奏。
朱批:覽所奏三條,甚屬可嘉,候另有諭旨。
六八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恭報臺地收成分數(shù)米榖價值折
雍正六年十一月初四日(一七二八、一二、四),巡視臺灣吏科給事中臣赫碩色、兼理學政監(jiān)察御史臣夏之芳謹奏:為恭報臺地收成分數(shù)、米榖價值,仰慰圣懷事。
竊查臺灣所屬地方,自春及夏,雨水調(diào)勻,惟七月間雨水稍覺愆期,至八月即連得大雨,田禾沾潤,各種稻谷以及麻豆、芒蔗、一切雜糧,俱已成熟。今值收獲之時,據(jù)臺灣縣詳稱:收成計有七分,米價每石一兩三錢零,榖價五錢零。鳳山縣詳稱:收成計有七分,米價二兩二錢零,榖價四錢零。諸羅縣詳稱:收成計有八分,米價一兩二錢零,榖價四錢零。彰化縣詳稱:收成計有八分,米價一兩零,榖價三錢零各等因到臣等。查田地有近山近水之別,故收成分數(shù)不等;米、榖有運費多寡之分,故價值亦復不一。然就通臺合算,俱屬豐稔,米價亦平。所有臺灣全郡收成分數(shù)及米、榖價值,理合具褶奏聞,仰慰圣懷。謹奏。
朱批:據(jù)奏,通臺豐稔,則米價應即大減,今每石至一兩二、三錢,仍屬昂貴,是何故耶?
六九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奏聞事折
雍正六年十二月初六日(一七二九、一、五,巡視臺灣吏科給事中臣赫碩色、兼理學政監(jiān)察御史臣夏之芳謹奏:為奏聞事。
雍正六年十二月初一日,據(jù)臺灣縣詳稱:該縣東安坊糧長報稱:本坊居民魏連妻陳氏,于本年十一月十四日一產(chǎn)四男,經(jīng)該縣取結詳報到臣衙門。又于本月初五日,據(jù)該縣該稱:本縣東安坊士民等報稱:本坊居民楊紹芳壽登一百七歲,例應舉報,隨經(jīng)該縣確查取結,亦詳報到臣衙門。臣等查臺灣久沐國家養(yǎng)育深恩,歷年海不揚波,時和歲豐,人民皆安居樂業(yè)。今添丁則一產(chǎn)四男,養(yǎng)老則年逾百歲,皆由圣朝久道化成、太和洋溢之所致也。臣等目睹太平嘉瑞,理合繕折奏聞,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類斯例應題奏之事,何必多此一番瀆陳耶!
七○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恭謝天恩折
雍正七年正月十八日(一七二九、二、一五),巡視臺灣吏科給事中臣赫碩色、兼理學政監(jiān)察御史臣夏之芳謹奏:為恭謝天恩事。
本年正月十五日,準督臣高其倬咨文內(nèi)開:雍正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準都察院咨開奉旨:『赫碩色、夏之芳著再留臺灣巡視一年,欽此』。移咨到臣,臣等隨恭設香案望闕叩頭謝恩訖。
伏思臣等奉命出巡,一年以來臺無報稱,茲復蒙天恩,再留一年,聞命之下,益切悚惶,惟有和衷料理,實心辦事,竭盡愚誠,保固海疆,以仰酬高厚于萬一。為此繕折,恭謝天恩,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勉力盡職,以期無負朕之委任!
七一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奏聞事折
同日又奏:為奏聞事。
本年正月初三日,臣等訪得臺灣府屬之鳳山縣地方,有傀儡生番殺人一事,隨即行文該府,并該營弁確查去后。續(xù)據(jù)該府詳稱:番民舊有一定界限,因雍正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鳳山縣長興莊管事邱仁山等,領本莊佃民越界侵入傀儡山開水灌田,致被傀儡生番潛伏殺傷邱仁山等一十二人,復追入竹葉莊殺傷佃民張子仁等二人。當經(jīng)該縣勘明舊定番界,并親行相驗。據(jù)稱:長興莊開水之處,并竹葉一莊實系界外番地,莊民擅入番界,以致被殺等因到臣衙門。
臣等查番民地界久立定限,不許民人侵入番界,已經(jīng)屢行嚴禁。茲愚民貪開水利,擅入番界被殺,與生番出山擾害不同,但殺傷人命至一十四人之多,亦漸不可長。除一面飭令該地方文武官弁設法緝捕兇番,并移知該督、撫查參失察職名外,所有生番殺人緣由,理合繕折奏聞。謹奏。
朱批:此事系內(nèi)地佃民有以自取其禍,率因地方官平時不行實力嚴查之所致,即爾等亦安能辭疏慢之咎?業(yè)既生出事端,飭令設法緝捕,究有何益?前于汝等出京時,朕諄諄訓誨,但當劃清界限,使生、熟番夷及內(nèi)地百姓各安生理,兩不相侵,始可免意外之虞。爾等豈遺忘此諭耶!明者遠見于未萌,智者防患于無形,若似此逐案推求,隨時整飭,皆屬事后之補救,亦恐不勝其煩??傊?,汝輩庸流,因循不振者多,實心任事者少,奈何!
七二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奏聞事折
雍正七年三月十六日(一七二九、四、一三),巡視臺灣吏科給事中臣赫碩色、兼理學政監(jiān)察御史臣夏之芳謹奏:為奏聞事。
竊查鳳山縣長興莊民邱仁山等被生番潛出殺傷一十四人,已經(jīng)臣等據(jù)實折奏,正在移知督、撫,并經(jīng)鎮(zhèn)臣王郡、道臣孫國璽酌量剿捕間,又據(jù)鳳山縣報稱:本年二月初一日,生番又行潛出,殺傷熟番七命等因前來。隨經(jīng)該鎮(zhèn)、道一面申報該督、撫,一面撥遣官兵并番丁民壯,于二月十六日前往山豬毛、山里目等社搜捕兇番去后。今據(jù)領兵文武各員陸續(xù)報稱:進山搜捕數(shù)次,殺死生番七人,擒獲生番二十人,即于三月十四日將兵丁、番壯撤回各等因,具報到臣衙門。臣等除飭令該地方官將所擒生番是否殺人兇犯,分別審擬詳報該督、撫定案外,所有剿捕生番緣由,理合繕折奏聞。
再,臣等查海疆重地,知縣一官必得勤謹廉干、實心辦事之員,方能勝任。今署鳳山縣知縣彭之曇,到任月余,不能嚴加防御,竟致生番屢出傷人;及至撥兵剿捕,在該縣境內(nèi),而該縣置若罔聞,全不料理,反乘此時通詳告病,借以謝過,似此怠玩推諉,殊為溺職。若仍姑留,海疆官員從此效尤,何以整理地方?除一面移知該督、撫另委賢員署理外,所有溺職知縣彭之曇,理合一并附參,伏乞皇上睿鑒施行。謹奏。
朱批:所奏是,此等劣員豈可姑容?況臺郡險遠,非內(nèi)地可比,官弁尤為切要,但須平情處之,毋得過苛!
七三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敬陳臺地事宜折
同日又奏:為敬陳臺地事宜,仰祈睿鑒事。
竊臣奉命出巡,一年以來,悉心采訪,凡關地方事務,皆思斟酌調(diào)劑,隨時措置,保護海疆。茲有臺地尚須斟酌事宜,謹據(jù)愚見所及,為我皇上陳之:
一、番民界限宜定例嚴禁也。查臺地番、民共處,止可令其各安本分,不可令其互相固結。在熟番納餉、當差,甚屬醇良;獨生番性極蠢頑,好以殺人為事,從前雖經(jīng)畫界,禁止民人出入,而生番之害不能盡絕。臣等細察情形,聞向來內(nèi)地奸民,間有學習番語,娶其番婦,認為親戚,居住生番界內(nèi),并將鹽、鐵、火藥等物販賣與番。及今不為嚴禁,將來關系不淺。臣等愚見,請嗣后更定嚴例,畫定生番界址,不許番民出入販賣對象,一切火藥、鹽、鐵,尤宜查禁;將生番社內(nèi)通事一概革逐,如有擅入生番界內(nèi),并販賣違禁物件者,定例置以重典,其地方官弁縱容、失察者,亦定議加倍治罪,如此庶生番不致為害,而地方可相安無事矣(朱批:嚴禁內(nèi)外交通為第一善策)。
一、試用人員宜量發(fā)海疆也。查臺灣遠隔重洋,所有道、府、縣以及佐貳等官,遇有升遷事故離任者,委員署理;海上風信靡常,一時不能驟到,每致人缺虛懸,似此海疆重地,恐有貽誤。臣等已移知該督、撫,必令署事與離任之員人文一齊并到,以免員缺久懸之患。但臣等細思:地屬巖疆,非得歷練之員,難以勝任,與其臨時委署,不若預使練習。可否于本省揀發(fā)人員內(nèi),令該督、撫選其老成廉干者,預發(fā)一、二人,令其先駐臺郡,給以本職額俸,平常無事,凡地方人情、風土既可親切見聞,或有要緊公務,聽道、府委派協(xié)辦。一遇有升遷事故離任之缺,即奢署理,試看果能勝任,該道、府申詳督、撫,酌量題請實授,其不稱職者令回內(nèi)地,或竟行揭參。該員委署之后,再詳明督、撫揀發(fā),以便將來遴委。如此庶可免海上羈遲之弊,而該員練習既久,人地相宜,于地方公務,或可無誤矣(朱批:此條亦是,與督、撫商行可也)。
以上二條,臣等因海疆重大起見,如果芻蕘可采,伏乞皇上敕下督、撫詳議施行。謹奏。
朱批:覽。
七四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奏聞事折
雍正七年閏七月二十九日(一七二九、九、二一),巡視臺灣吏科給事中臣赫碩色、兼理學政監(jiān)察御史臣夏之芳謹奏:為奏聞事。
竊照臺灣地方,于本年七月二十六日,海風大作,飄失船只人口,吹倒房屋;經(jīng)臣等飛飭詳查去后。茲據(jù)臺灣府匯報內(nèi)稱:各處倉廒完固,禾苗茂盛無損;查得南北一帶海口,擊破民船一百余只,溺死船戶、水手二百余名,又府治木城吹倒一百三十余丈,臺灣縣各坊里吹倒瓦房二百余間,溺死二人,余者俱無傷損;鳳山縣吹倒草、瓦房七十五間;諸羅縣吹倒房屋三十八間,人口無損,擊碎民船一十只,飄去塭丁六人,已經(jīng)將被風窮黎設法賑濟,加意撫恤;其彰化一縣、澎湖一島,風小無損各等因到臣。又據(jù)臺灣鎮(zhèn)臣王郡咨開:安平鎮(zhèn)水師各營,擊碎營船三只、大壞二只、微損一十五只、溺失兵丁一十一名,并炮位、軍器等物,又南北陸路墩臺、營房,倒壞十有五、六,各造清冊細數(shù)到臣衙門。
臣等正在具奏間,又于閏七月二十三日,海風復起,府城以南,風勢尚小,據(jù)淡水同知報稱:府城外海邊擊破民船三只,溺死水手十二名;北路海豐等港共損壞民船一十七只,溺死十一人,各處吹倒房屋數(shù)十間。正在確查,又諸羅縣報稱:該縣禾苗無損,臨海地方吹倒房屋三十四間,壓死一人,擊碎民船十一只,溺死水手三名。又彰化縣報稱:該縣禾苗、倉廒并無傷損,倒壞番房二十八座,壓死番婦二口,又城內(nèi)外草房共吹倒八十余間,人口無損。又澎湖通判報稱:本月十三日,風勢狂烈,民間房屋吹塌甚多,人口幸俱無損,商、哨等船灣泊澳內(nèi)者,多被風擊壞,并飄出各處,正在查驗。又澎湖水師副將報稱:營船多飄散打壞,拖擱案山,并營房、兵丁飄損之處,正在確查等因各到臣。
臣隨飭令各該管衙門加謹料理安插,并一面移知督、撫外,所有兩次被風情形,理合具折奏聞。謹奏。
朱批:覽奏知道了。臺郡被風情形,已據(jù)署督史貽直備悉奏聞矣!
七五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報明臺地收成分數(shù)米榖價值折
雍正七年十月十五日(一七二九、一二、五),巡視臺灣吏科給事中臣赫碩色、兼理學政監(jiān)察御史臣夏之芳謹奏:為報明臺地收成分數(shù)、米榖價值,仰慰圣懷事。
竊查臺郡收成分數(shù),據(jù)該府詳,據(jù)臺灣縣報稱:該縣收成,東、北俱八分五厘,縣南九分,西臨大海,并無田畝;鳳山縣報稱:該縣收成,縣東八分五厘,縣北八分,縣西七分五厘,南臨大海,并無耕種;諸羅縣報稱:該縣收成,縣東八分五厘,縣南九分,縣西、北九分;彰化縣報稱:該縣收成,東、南俱八分,縣西七分,縣北六分。就通臺合算,共有八分五厘各等因到臣,與臣等訪察無異(朱批:奏報收成分數(shù),而算至毫厘,從未經(jīng)人道過,果皆分析的確無差謬乎?殊可謂誑誕之極。想因思家念切,以致心神昏亂耳!將此諭與新任觀之)。
至米榖價值、臺灣縣現(xiàn)今每米一石,銀一百一錢,榖價四錢二、三分;鳳山縣每米一石,銀八錢二、三分,榖價四錢;諸羅縣每米一石,銀八錢四分,榖價四錢;彰化縣每米一石,銀七錢八、九分,榖價二錢二、三分。通臺民食充足,地方安靜。理合具折奏聞,仰慰圣懷。謹奏。
朱批:覽。
七六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報明看操日期折
同日又奏:為報明看操日期,仰祈睿鑒事。
竊查臺灣地屬海疆,水陸軍務關系甚重,每年舊例于秋、冬間,閱看水陸兩操。茲據(jù)安平鎮(zhèn)副將祁進忠移送該鎮(zhèn)三營兵弁、舶只清冊到臣,臣等隨于九月初九日,公同閱看水師兵丁操演。又據(jù)臺灣鎮(zhèn)臣王郡移送該鎮(zhèn)三營將弁、兵丁清冊到臣,臣等隨于九月十一日,公同閱看陸路兵丁操演。水陸軍務尚屬整齊嫻熟;其盔甲、器械,現(xiàn)今奉旨另行修理更換,已據(jù)提臣藍廷珍委員遍將各營清查,另造補換;俟換齊之日,臣等再細行查看。至澎湖水師二營,前據(jù)該副將陳勇報稱:閏七月大風,船只多受損傷,現(xiàn)經(jīng)設法修理等因前來。臣等正在行查,并委澎湖通判王仁,協(xié)同該副將查閱確報,俟船只修完冊報到日,另期閱操,合并聲明。為此具折奏聞。謹奏。
朱批:日前據(jù)稱營船多被海風損壞,果如所言,一介武弁將設何法以修理耶?所奏朕殊不解。
七七署福建水師提督南澳總兵官許良彬請設立巡檢折
雍正八年五月二十四日(一七三○、七、八),署理福建水師提督印務南澳總兵官臣許良彬謹奏:為請設立巡檢,以約束番民事。
竊臺灣處閩東服,為全閩海表藩籬,與內(nèi)地七省水道相通;南北延袤二千余里。其番社新舊歸化戶口不下二、三萬社,每社男婦老幼多至一、二百人,少亦不下數(shù)十人;隔越數(shù)里,方有一社,地方遼闊,最易藏奸。向無專設授職之土方董理鈐制,惟有正、副酋長,號為土官,實不過一社之頭目,仍一番民而已,是以不能約束;雖分屬四邑,然縣令但司催科,亦不過問之管事,其余悉莫稽察,以致番民往往生事。臣按云貴、川、廣土府有世襲之土司,今臺灣既入版圖,久設漢官,固無庸議及改土設流,而社多番稠,必于彼處按其社之聯(lián)絡處所,或數(shù)十社分設一土巡檢司,使鈐束教導、稽察防閑,俾已附之番咸知圣朝教澤,未附之番亦皆感奮招徠。至于巡檢職守,令擇大社中才干篤厚之酋長為之,給與號紙,與以頂帶,如云貴土司之例;各守其地,管轄各社酋長。一應番民行止,惟巡檢是責;征糧輸課皆出其手,毋使?jié)h官衙役入鄉(xiāng)漁獵。汰其社之漢人管事,以免克剝。倘有游棍到彼勒索,與夫奸匪藏匿于彼,均許土司一一報縣,其各土司仍聽該縣管轄。則土司自不能放縱,一有事故斥革,則請拔舊管之酋長繼之;敢有不職,仍聽申揭府、道詳參另選,庶各社俱有節(jié)制,番民不敢妄為矣!
再金門鎮(zhèn)地方,有明季廢城,登埤一望,內(nèi)外洋面帆檣往來了然在目,官兵屯駐其間,實居形勝。自光復設鎮(zhèn)以來,不復駐札于此,只圖茍安,就于港內(nèi)后浦地方暫駐,相沿至今。查廈城現(xiàn)已屯兵,則金、廈自當如一,但金城頹廢日久,必加砌土石、起蓋樓垣,并將官兵衙署、營房添造完整,方可移駐。倘蒙俞允,其應撥帑項,應行文員估計請旨舉行。臣前署金門,深察形勢,洞徹底里。謹抒末議,仰惟圣明采擇,敕部議覆施行。至于全閩水師尚有應行添撥、改調(diào)之處,容臣次第咨呈督臣轉請,合并聲明。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悉與督、撫商酌妥協(xié),如應具題,會題請旨。
七八福建陸路提督石云倬奏立法以除積弊折
〔雍正六年六月初二日(一七二八、七、八),福建陸路提督臣石云倬〕奏:為立法以除積弊事。
竊查臣標員弁,向有私賣隨糧,每名三十兩、五十兩不等,遇有一名糧出,則以養(yǎng)廉不足為詞,懇求上司補足。究其來歷,皆起于前任提臣吳升專信家人、親戚,營中至今尚有「四金剛」之稱,一任兵驕將疲,全不破情整飭。蓋因吳升籍系本地,出身微薄,本來姓黃,冒頂吳姓功加,誠恐同鄉(xiāng)指斥,又不得不曲就人情,以免旁人誹謗,此等設心巧偽,臣已洞見其微。(朱批:吳升如此出身,前未之聞,覽奏方知。然其操守清苦,實屬可嘉,足以洗其微賤。至于設心巧偽處,朕業(yè)經(jīng)屢諭,但念伊身已物故,且系皇考擢用舊人,故不深究。似此者不可枚舉,若察無一善可取,亦不容其漏網(wǎng),而開后人僥幸之路也。朕之苦衷惟上天、圣祖照鑒之耳)!更難解者,將營中弓箭盡數(shù)裁革,拔補名糧,則令各兵領取官鎗,省其置買弓箭之費,彼無識之兵,感其體恤下情,絕不以弓箭為事,一時將備相習成風,人人博寬厚之名,不肯任勞任怨,汰一老弱兵則以為刻薄,募一弓箭手即以為苛求;少食數(shù)名隨糧則以為清廉,而不究其頂賣情弊,虛應一椿故事即以為安靜,而不問其利弊所關(朱批:此風在在皆然,不如斯詭隨,何以得輿論之「是」字?此朕所深惡而欲振刷者也,近日雖覺稍改,其如習染既久,不能人人醒悟,且盡汝心,徐徐整飭,朕自有耳目,上天神明自有照鑒也,勉為之)。日混一日,輾轉相沿,牢不可破。丁士杰承此積弊之后,自宜大破情面,見弊即清,方為稱職;乃以吳升既邀虛譽于先,己不得不效尤于后,此營伍之所以日弛也。
臣抵任以來,亟加整飭。惟念隨丁一項,常祿之外,設此養(yǎng)廉,豈容暗中頂賣,若必徹底查究,恐有前官頂賣、后任缺額者,似難一概而論。今欲永杜此弊,似宜按照定例,一體補足,不令彼此參差,藉名舞弊。臣接收丁士杰所留隨糧六十分,查明五營將備千把有隨丁缺額者,照數(shù)補足,共發(fā)二十五分,而各官養(yǎng)廉盡行補足(朱批:暫時權宜可也,此六十分額糧不必矯廉裁減,致不敷用)。臣現(xiàn)留三十五分,臣隨帶家人無多,足資日用。內(nèi)又發(fā)隨糧二十分,先制號衣,一時臣標將備俱各踴躍辦公,愿先發(fā)隨糧,以辦緊要軍裝,俟公項完日,仍還各官養(yǎng)廉。自今為始,凡有前項情弊,臣當不時查核糾參,務洗向時之積習,以期成效于將來。為此,繕折奏聞,恭請皇上訓示遵行。謹奏。
朱批:所奏可嘉之至,朕欣悅覽焉。堅守此志,莫稍遷移,勉之,勉之!吳升朕既取其操守,又恕伊年老,所以姑寬其罪。至于當日欺陷吳升屬員、家丁、親戚、子侄輩,如得其顯著款跡,一一據(jù)實奏聞,毋致疏縱;若止系可恕之小過,則亦不必苛求也!
七九福建陸路提督石云倬奏聞事折
〔雍正七年四月初六日(一七二九、五、三),福建陸路提督臣石云悼〕奏:為奏聞事。
竊臣于本年正月間,聞有臺灣南路山豬毛野番肆橫殺害民、番情由,斯時未據(jù)的實,不敢遽奏。臣一面密諭標下戍臺弁目,就彼細訪,一面密書詢問臺地將備,務將野番如何肆橫、作何剿捕之處,逐細覆知。行查去后,今于四月初三日,據(jù)臺灣鎮(zhèn)標軍游擊靳光瀚稟稱:臺灣南路山豬毛野番,于上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殺害邱仁山等十四命,本年二月初二日,復下山殺害熟番七名,虜去番孩一口,焚燒莊屋、牛只,卑職奉本絕鎮(zhèn)檄令帶領弁兵剿懲問罪。于二月十六日,自臺灣府治起行,至三月初九日札營山豬毛社前,踞其阨要,絕其糧食。十一日率同備弁,帶領兵丁、鄉(xiāng)勇一百六十余名,會同運糧同知劉浴派撥民壯、熟番一百名,各處暗伏,以舉炮為號下手圍擒。至時號炮一響,兵、番、鄉(xiāng)勇協(xié)力向前,野番拚命突圍,我軍奮勇追捉?;钋芤胺浔绘j傷滾下深坑者甚多。欲再搜捕,緣暮夜山深箐密,未得地利形勢,遂收兵回營。又因山豬毛社橫溪無數(shù),湍急異常;時值春深,恐霖雨乍至,實難飛渡,且深山嵐瘴最易侵入,軍士未便久住,隨會同劉同知于十二日撤兵出口。續(xù)奉本總鎮(zhèn)檄調(diào)班師,卑職率兵于本月十四日回郡等情。
臣思剿捕事宜關系重大,目下雖已擒獲數(shù)名,尚須安頓妥帖,方可永清奸匪。(朱批:生番頑蠢無知,類此舉動,乃臺灣每有之事,何須張大其詞,但將內(nèi)地之悍卒、賊盜以及匪類棍徒次第一一整理,即可謂克盡厥職,莫徒務遠而忽近也)。且臣更有慮者,伏念臺兵親屬俱在內(nèi)地,誠恐無知奸民不知虛實,搖惑人心,亦未可定。臣一面密遣老成的當員弁往來各汛會哨,訪查兵民俱各安堵,無煩圣明垂念。臣謹將游擊靳光瀚稟到緣由繕折其奏,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凡此,皆由內(nèi)地頑民越界生事之所致。今如斯施逞兵威剿殺無知,朕心實為憫惻!但勢處不得不然,亦付之無可奈何而已!
八○廣東瓊州總兵官施廷專恭懇圣恩折
〔雍正六年八月二十八日(一七二八、一○、一),廣東瓊州總兵官臣施廷專〕奏:為恭懇圣恩事。
竊查康熙六十年福建克復臺灣案內(nèi)效力人員,蒙皇上加恩議敘,復經(jīng)部行閩省考定等次,定議分別錄用。臣謹據(jù)實陳明,冒昧奏懇者,此案議敘功加署都司僉書內(nèi),有吳佑、李雄、張邦佐、林山、周鴻圖等五名,系臣父原任福建水師提督臣施世驃歷任長隨,因其諳曉水務,才堪驅使,帶往軍前隨師進剿,甚為效力。迨臣父克復全臺,在軍中病故之后,伊等隨眾得邀議敘。茲福建督臣高其倬已將此案功加人員,定議分別等次,題請分發(fā)江、浙、閩、廣四省以千、把總補用。查廣東系題請分發(fā)省分,臣叩乞圣主天恩,準將吳佑等五員發(fā)在臣鎮(zhèn)標效力,得以隨時差遣,俟遇伊等應得之缺,聽督、提二臣于通省水師千、把總員缺考驗補用??煞裱鲅ザ??臣謹據(jù)實陳明,伏乞皇上睿鑒施行。謹奏。
朱批:日前朕所降諭旨甚明,類斯題帶人員,于汝等有損無益。試思得五人之力,失闔標之心,孰多孰少?既留標下而不信任。奏請何為?若信任之,通屬弁兵必致私生擬議,乃一定之理。如云「才堪驅使」,則何省不用好員?何營不可效力耶?需員差遣,只就本標、本營訓導鼓舞,作養(yǎng)人材而選用之為上策。斯系朕數(shù)年來留心體驗所得之情形,汝熟籌審計自知;況此五人,汝止知其漢仗、膽量而已,至于品行、操守,焉能保其兼優(yōu),倘發(fā)至汝標,有欺隱朦混,暗為不肖處,豈不貽累汝之聲名乎?朕意此舉無益抑且不宜;即為此五人計,亦不如發(fā)交別省督、提,令其隨地效力更為妥協(xié)也!
八一福建陸路提督吳升奏聞事折
雍正四年五月二十日(一七二六、六、一九),福建陸路提督臣吳升謹奏:為奏聞事。
竊照閩省去歲收成歉薄,民乏蓋藏。今歲自春至夏,雨水過多,米船鮮至,禾苗發(fā)晚,米價處處騰貴。惟福州、延、津(建)、邵武、福寧各府、州尚有市米可以支持,其余如泉、漳、興化、汀州,米價每倉石賣銀二兩五、六、七、八、九錢不等。
臣等準據(jù)各該鎮(zhèn)、協(xié)、營咨報,即飛移撫臣毛文銓設法接濟。而撫臣立即檄飭該府、縣動撥倉榖發(fā)糶,仍差員前往溫州買米分濟,又檄行臺灣府買運米、麥,運至泉、漳分發(fā),并出示招商,給照令往江、浙等處販運來閩。
查各處人民赴泉州買米者,日有萬余人;赴漳州買米者,日有三、四萬人。今歲早禾茂盛,將來豐收正未可定,然應于六月中旬后,方得節(jié)次登場,計期尚早,除再咨撫臣多方接濟外,理合將民間米貴情形繕折具奏。但米價雖貴,百姓俱各安業(yè),臣已移飭各鎮(zhèn)、協(xié)、營嚴加防范,務期寧謐,合并聲明。伏乞睿鑒。謹奏。
朱批:爾等封疆大臣,見地方上此等光景,當及早奏知,以便預為準備,今已六月將盡始行奏聞,于事何益?猶幸地方寧謐,倘有些小事故,咎誰歸耶?大負朕之任用矣!
八二福建臺灣總兵官藍廷珍恭謝天恩折
雍正元年十月二十九日(一七二三、一一、二六),福建臺灣總兵官臣藍廷珍謹奏:為恭謝天恩事。
本年十月二十八日,臺灣協(xié)標中營游擊蔡征溫到臺,口傳皇上溫諭,并恭捧御賜花翎緯帽到臣,臣恭設香案,望闕叩頭謝恩訖。伏念臣一介武夫,至微至賤,叨沐圣恩高厚,非常眷遇,祗受難安,惟有矢竭涓埃,勤慎自勵,以圖仰報高深于萬一耳。為此繕折,恭謝天恩。謹奏。
朱批:覽爾奏謝,知道了。勉力做好官,莫移初志。姚堂居官不為上等,其所施設,未必盡善。一切營務應更易振作者,不可茍且因循,必用心整理一番,始不負朕任用之恩也!
八三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繳朱批折
雍正二年四月二十日(一七二四、五、一二),福建水師提督臣藍廷珍謹奏:為恭繳朱批事。
竊臣赍折家人捧到臣前奏臺灣總兵任內(nèi)恭謝御賜翎帽一折,奉有皇上朱批,臣叩頭謝恩,并傳示將備,一體凜遵,著實振作整理外;伏念臣一介愚魯,遭逢圣世,蒙皇上逾格拔擢,又欽承朱諭告誡勤勉,懇切周詳,自問無可報稱,惟有潔己奉公,和輯文武,整頓舟械,簡練卒伍,清理兵餉,保固疆圉,以仰答知遇于萬一耳!所有奉到朱諭,理合恭繳。謹奏。
朱批:知道了。爾居心忠赤,及人材、膽量俱無可議論,若能勉勵操守,如吳升一般,可成千古人物。即不能似彼一塵不染,略相彷佛亦好;不然同在一省,相形之下殊不雅觀,當竭力勉之!
八四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謝天恩折
雍正二年五月十二日(一七二四、七、二),福建水師提督臣藍廷珍謹奏:為恭謝天恩事。
雍正二年五月初十日,接督臣滿保手書,內(nèi)另單一紙鈔錄御批:『聞藍廷珍之操守甚為不足,爾善為勸戒,將朕恩可惜之處告之,欽此』。天顏咫尺,臣跪讀之下,汗流浹踵,望闕叩頭謝恩。伏念臣一介武夫,至愚極陋,荷蒙圣主異數(shù)隆恩,曠古所無,即木石亦應感動。非但碎骨粉身不足為報,即子子孫孫亦不能報稱萬一,況潔己奉公系臣分內(nèi)之事,乃奉職無狀,致廑宸衷、應即罷斥,乃猶寬臣蠢愚,冀臣悔改,命督臣移書開導。臣蒙擢用榮遇于前,又受保全厚恩于后,臣惟有痛洗肺腑,勉勵清操,正己率屬,圖蓋前愆,庶幾補過于將來,或可贖罪于晚節(jié)。臣不勝感激悚惶,謹繕折奏謝以聞。謹奏。
朱批:爾等大臣既蒙主知,受封疆之寄,當以千古名節(jié)為重,若為目前小利,自壞聲價,無乃愚甚!縱不能效法古之名臣,即如吳升、魏經(jīng)國、韓良輔清廉之譽,爾豈不聞乎!今之輿論,即千秋史冊之憑據(jù)。但實乃名之本,名乃實之華,必躬行實踐方為名實相副,非可矯情虛詐而能者,設以矯誣博一時虛名,事久論定,終必敗露。爾果能實行,朕自有鑒照,不在此一奏也。爾等有功于國之人,若肯自愛,非但成全自己,乃成全朕待功臣之有始終也!否則朕豈可因爾等一時之功,而隳朝廷萬載之法紀以姑容之耶!向后當勉之又勉!
八五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奏陳臺灣善后事宜折
雍正二年九月初三日(一七二四、一○、一九),福建水師提督臣藍廷珍謹奏:為謹陳臺灣善后事宜,仰祈睿鑒事。
竊臣自出兵至臺灣與賊對壘,凡臣身所經(jīng)歷,及考之圖籍,得諸訪聞,于臺灣形勢之險易、事權之輕重,雖不能盡悉要領,而亦略得大概,所有善后三款,敬為我皇上陳之:
一、臺灣三營及北路之彰化縣,與南路營之鳳彈汛埤頭,皆宜增兵,并移備弁駐札,以資防御。
一、笨港宜移大員帶重兵常川扼守,而鹿仔港亦宜專員汛防,以保固臺灣。
一、臺鎮(zhèn)三營及南北二路宜增設馬匹,照內(nèi)地沿海營汛馬一步九之制減半,給予馬匹,以便偵探、追逐。
以上三款,臣因身在臺灣四載,目之所及,心之所思,已非一日,故敢冒昧瀆陳,是否有當,仰祈皇上睿鑒施行。謹奏。
朱批:覽。
八六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奏繳朱批折
同日又奏:為奏繳朱批事。
竊臣前奏恭繳臺灣總兵任內(nèi)所奉朱批一折,奉有御批,臣恭設香案,望闕叩頭謝恩訖。
伏念臣一介微賤,蒙圣朝殊遇,由千、把歷升提督,受恩如此,敢不赤心抒忠以圖報國?至于擒賊殺敵,系臣武人分內(nèi)之事,有何膽量?乃蒙皇上褒嘉,感激之余,愧赧無地。至臣不學無術,義利不明,以致操守不能堅固,皇上既有見聞,不立賜罷斥,而猶溫旨訓誨。臣敢不痛自改悔,潔己奉公,事事效法吳升,務使暮夜絕苞苴之跡,暗室無衾影之慚,庶可以仰副訓旨,下盡職守?為此,恭謝天恩,并繳所奉朱批。謹奏。
朱批:全視爾操守若何,捫心自安,即可以對朕無慚也!
八七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繳朱批折
雍正二年九月二十日(一七二四、一一、五),福建水師提督臣藍廷珍謹奏:為恭繳朱批,并報奉到圣諭日期事。
雍正二年八月二十六日,臣標把總赍到臣恭謝天恩奏折,奉有朱批,臣跪讀再三,感激流涕。以臣愚昧,猶蒙圣主鴻慈,開導策勉,敢不欽遵訓旨,實踐躬行,以圖少報主恩于萬一?又于九月十九日,準福寧鎮(zhèn)臣顏光旿咨轉傳諭旨:『藍廷珍在臺灣出兵打仗拏賊之處,俱無可議論,但操守平常,當學魏經(jīng)國、吳升纔是。欽此』。伏念臣沐圣朝殊恩,由微弁歷升鎮(zhèn)、提,俱奉特旨升授,乃以未能砥礪清操仰副皇上期望,以立千古聲名,又蒙圣恩浩蕩,不即罷斥,訓誨迭頒,恩同天地。臣惟有見賢思齊,時加刻責,實在潔己率屬,不敢假務虛名,以辜我皇上寬容大德。伏乞圣主俯鑒愚衷,則臣永矢犬馬,圖報于生生世世矣!為此繕折。謹奏。
朱批:知道了!過而能改,則無過矣。時刻反身自省,何善不能遷耶,勉之!
八八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繳朱批折
〔雍正三年五月十三日(一七二五、六、二三),福建水師提督臣藍廷珍〕奏:為恭繳朱批事。
竊臣前奏恭陳臺灣事宜一折并并奏繳朱批二折,俱奉有皇上朱諭。除恭陳臺灣事宜,遵旨與督臣滿保會商具奏外,伏念臣資質(zhì)凡陋,過受寵榮,朝夕矢志效忠,冀竭駑駘之力;祇以未能勉勵操守,致廑圣懷,臣萬死不足贖責。乃我皇上猶逾格保全,訓勉無已,臣雖木石、豚魚,亦知感激,敢不益加兢惕,凜遵訓旨,細細體認,刻刻操存,改悔猛省,務使志慮精純,下全臣節(jié),上報主恩?臣不勝感激涕零,謹繕折奏謝,所有原奉朱批理合恭繳。謹奏。
朱批:要實力奮勉自新,不在數(shù)行奏詞也!朕日前批朱文折子之諭旨,爾當鈔錄一看!
八九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奉諭旨欽遵勉勵折
雍正四年八月十五日(一七二六、九、一○),福建水師提督臣藍廷珍謹奏:為微臣恭奉諭旨、欽遵勉勵,仰祈圣主垂察事。
竊臣接海壇鎮(zhèn)臣朱文宣示諭旨:『爾到廈門,親向提督藍廷珍說:伊若操守好,便是好官,務須著實勉勵。欽此』。臣隨望闕叩頭謝恩訖。
伏念臣仰沐圣祖仁皇帝生成大德,復蒙我皇上培植深仁,洵亙古非常之殊遇,臣感激恩深,惟有矢志潔清,正己率屬,綏靖地方,冀盡職守。是以去冬陛見時,業(yè)經(jīng)將下情披瀝陳奏,幸邀圣明洞燭矣。茲重蒙皇上諄諄示訓,臣惟益勵冰孽,以期俯仰無慚,庶可仰副圣天子期望于萬一耳。臣謹繕折,專差臣標右營千總戴進赍捧奏謝天恩。再照該弁生長海濱,經(jīng)康熙六十年征臺用命,年力壯健,熟練營伍,臣現(xiàn)在遵旨保送,給文赴部引見(朱批:引見時看),合并聲明。謹奏。
朱批:閩省向來武職大員多系本省人,率皆袒護鄉(xiāng)黨,私徇請托,以故舉劾不公,諸務廢弛。惟爾不然,一切破面整飭,朕皆知之,已曾面諭。爾所欠者,惟砥礪清操耳。近日聞爾陛見回任,實力悛改,頓非前比,朕甚嘉悅,如此方是,勉之勉之!但聞汝待屬員、兵丁,稍過于嚴。從來統(tǒng)轄營伍,原當以嚴為主,然又必濟之以寬,方為合宜;若止罰而無賞,則偏于苛刻,殊失罵馭之道。汝標下兵弁頗有怨望者,第一以綏服人心為要,須先正己而后正人,再加以寬嚴相濟,威德并施,則怨者少而感者多矣。若一味執(zhí)法,小人群起必百計千方陷汝于不是而后已。嗣后若能以和平待偏裨,以恩惠施兵卒,令皆知威可畏、知德可感,則汝在封疆諸臣中可謂全材矣,勉之勿??!
九○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謝天恩折
雍正七年六月十二日(一七二九、七,七),福建水師提督臣藍廷珍謹奏:為恭謝天恩事。
竊臣于雍正七年二月十七日,據(jù)臣赍折標員捧回皇上朱批奏折,并欽賜平安丸一包、緞四疋、貂皮一包、哈密瓜一枚、風干羊一只、果品一盒、御書「?!棺秩?。又于三月十八日,據(jù)臣標員赍回皇上朱批奏折,并欽賜果品一盒、風干豬一只到廈。臣俱郊迎至署,恭設香案,望闕叩頭謝恩訖。
伏念臣以草野武夫,叨承圣天子簡畀閩海巨任,時加訓誨,更且寵錫迭施,有加無已!臣何人斯,際此亙古難逢之殊遇,感激之深不覺零涕。惟有矢竭愚誠,勉盡職守,以圖報主恩于生生世世耳!為此恭謝天恩。謹奏。
朱批:覽奏謝,知道了。爾近日聲名較前更好,但有人論爾頗存親戚瓜葛之私、鄉(xiāng)井瞻顧之念,即此亦當改易。凡為人臣者,惟貴秉公執(zhí)正,任勞任怨,洗凈私腸,致身報國,庶幾保全令名。爾今年已高大,試思君上之獎許、史冊之記載,較之目前一、二庸愚不肖親朋鄰里之感悅,孰輕孰重耶?凡事當務遠大,始不愧身為大臣。求名務建大名,求利須謀大利,遠害亦當計慮大害,方是大丈夫之胸襟局量。若斤斤好行私恩小惠以自矜,汲汲只圖微名小利以自益,是乃小人之情態(tài),夫豈封強大帥之所當為?戒之,勉之!
九一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奏聞事折
雍正七年九月初三日(一七二九、一○、二四),福建水師提督臣藍廷珍謹奏:為奏聞事。
竊臣叨圣恩深重,末由圖報,惟有著實整頓營伍,并嚴飭在洋舟師,相度天時,竭力哨捕,以仰副我皇上慎重海疆至意。節(jié)據(jù)出巡各員弁十日一報,欣逢圣主德威遠暨,海宇肅清,且年來收成有慶。臣所轄沿海地方,以及澎、臺米價平減,每石大斗只在一兩以內(nèi),兵民樂業(yè),地方敉寧,實皆皇恩之廣被。
惟于閏七月及八月內(nèi),兩次接準巡臺御史來札,并澎湖、臺灣副將等稟報:七月二十六日夜間大雨颶風,閏七月十三日夜間大雨颶風復作,擊碎船只,漂失廠中桅木、板料,并吹倒官署、民房、營房、墩臺,淹死兵丁,幸各處早禾已割,晚禾亦未傷損,各等由到臣。臣即一面?zhèn)渥啥健嵛瘑T確勘,一面移行臺、澎鎮(zhèn)、協(xié),立將被風損壞戰(zhàn)船、官署、營房、墩臺,作速修整,被淹兵丁加意撫恤,并飭逐一清查實數(shù)現(xiàn)在情形,具文匯報,以便咨題去后。俟查明到日,臣當即咨會督、撫二臣合詞繕疏具題。伏思臺、澎海外地方,每值秋潮節(jié)候,颶風時有,今雖據(jù)報兩次被風,猶幸早禾已登,晚禾得遇時雨,大有可期,且現(xiàn)在沿海各處米價悉平,地方安堵。特恐尚廑圣衷,為此繕折奏聞。謹奏。
朱批:颶風為患,臺郡每不能免,據(jù)該巡察御史等陸續(xù)奏到,已特命督、撫臣加意撫恤矣。
九二福建臺灣道孫國璽奏請睿鑒事折
雍正六年十一月初三日(一七二八、一二、三),福建臺灣道臣孫國璽謹奏:為奏請睿鑒事。
竊臣于雍正六月正月奉旨補授汀漳道,臣隨恭繕折奏,欽奉朱批,臣跪讀之下,惟有實力遵奉,不敢稍移初志。復奉特旨調(diào)補臺灣道,臣何人期(斯),膺茲海疆重任(朱批:勉力為之,極宜自如(知)珍重,爾將來可望大有成就,切勿虛負朕恩,但能務「不欺隱」三宇,諸凡無不協(xié)矣,勉之),臣益當勉效犬馬,以仰副簡任之殊恩。臣自本年七月十三日抵汀漳道任,于八月十二日奉督、撫調(diào)赴署理按察司事,至十月十八日交印卸事,現(xiàn)在星馳臺灣受事。其閩省利弊,就臣一得之愚,敬另具折奏聞。至臺灣事宜,容臣到任之后,詳悉察訪確實,倘有應奏之處,再行恭繕折奏。所有原奉朱批奏折,理合恭繳。謹奏。
朱批:今已將爾調(diào)任鹽驛道,所奏二折事宜,到省時面與督、撫臣共相商酌,妥議奏聞。至于嚴定聚眾處分,朕意可以不必,但遵現(xiàn)行則例,不寬縱市恩、瞻徇沽譽,一一執(zhí)法不撓,人亦自知警懼。假若處分倍嚴,而奉行不力,徒歸怨于朕而已,于事未見其益??傇跔柕仍敿毣I劃具奏,如應具題,稟明督、撫會題可也。其催征民欠之奏,今朕業(yè)經(jīng)寬免,可無庸議。
九三福建臺灣道孫國璽敬陳下悃折
同日又奏:為敬陳下悃,仰祈睿鑒事。
竊臣于雍正四年八月引見之日,得蒙天語垂問臣母年紀,臣跪對之下,面奉諭旨:俟臣母八十歲,令臣預期奏請請頒賜匾額,欽此,欽遵。是臣母之叨光榮者至優(yōu)至渥,有生之日皆圣主恩賜之年。臣茲奉命調(diào)臺,伏查臺灣諸臣無帶眷之例,況臣母年老龍鐘,勢難航海,現(xiàn)在寄居漳郡,臣遠隔重洋,職在地方,不敢擅離,伏懇皇上憫念臣母孀節(jié),所生只臣一子,恩準臣于一歲之中回漳省視一、二次,仍即馳赴地方辦事,俾臣公私得以兩全。皆荷皇上之弘慈,臣不勝銜結瞻戀之至。謹奏。
朱批:覽汝奏請,朕甚嘉悅,已另有旨矣。
九四福建臺灣道孫國璽圣恩高厚難名折
雍正七年四月十一日(一七二九、五、八),福建臺灣道臣孫國璽謹奏:為圣恩之高厚難名,仰申微臣謝忱事。
上諭
世宗憲皇帝朱批諭旨后序
奏折序時索引
雍正朱批奏折選輯一
雍正朱批奏折選輯二
上諭
朕向在藩邸,未諳政事,不識一人,毫無閱歷聞見。及受皇考圣祖仁皇帝付托之重,臨御寰區(qū),惟日孜孜勤求治理,以為敷政寧人之本。然耳目不廣,見聞未周,何以宣達下情,洞悉庶務!而訓導未切,誥誡未詳,又何以使臣工共知朕心,相率而遵道遵路,以繼治平之政績!
是以內(nèi)外臣工,皆令其具折奏事,以廣咨詢。其中確有可采者,則見諸施行,而介在兩可者,則或敕交部議,或密諭督、撫酌奪奏聞。其有應行指示開導及戒勉懲儆者,則因彼之敷陳,發(fā)朕之訓諭;每折或手批數(shù)十言,或數(shù)百言,且有多至千言者,皆出一己之見。未敢言其必當,然而教人為善、戒人為非,示以安民察吏之方、訓以正德厚生之要,曉以福善禍淫之理、勉以存誠去偽之功,往復周詳,連篇累牘,其大指不過如是,亦既殫竭苦心矣。至其中有兩人奏事,而朕之批示迥乎不同者,此則因人而施,量材而教;嚴急者導之以寬和、優(yōu)柔者濟之以剛毅,過者戒之、不及者引之,并非逞一時之胸臆,信筆直書,前后矛盾,讀者當體朕之苦心也。此等奏折,皆本人封達朕前,朕親自覽閱,親筆批發(fā);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無一件假手于人,亦無一人贊襄于側。非如外廷宣布之諭旨,尚有閣臣等之撰擬也。雍正六年以前,晝則延接廷臣引見官弁,傍晚觀覽本章,燈下批閱奏折,每至二鼓、三豉,不覺稍倦;實六載如一日。此左右近侍及內(nèi)直大臣所備知者。近年以來,天下庶政漸次就理,下情稍覺洞達,臣工之奏折較前減少,而朕躬精力亦不如前,批答之事始從簡便;此實情實事,可舉以告天下者。
今檢內(nèi)外諸臣繳回朱批之折,不下萬余件。因思自古帝王治天下之道,以勵精為先,以怠荒為戒;朕非敢以功德企及古先哲王,而惟此勤勉之心自信可無忝于古訓,實未負我皇考付托之深恩也。又念此等批示之語,實出于朕之苦心,或可為人心風俗之一助。但本人承旨之時,不敢宣露于外,他人無由知。今將外任之大臣官員奏折,經(jīng)朕手批,酌量可以頒發(fā)者檢出,付之剞劂——計算實不過十分之二、三;俾天下臣民展讀,咸知朕圖治之念、誨人之誠,庶幾將此不敢暇逸之心,仰報我皇考于萬一耳。或人之觀此而感動奮發(fā),各自砥礪,共為忠良,上下蒙福,朕心愉快更當何如!特諭。
雍正十年三月初一日御筆。
世宗憲皇帝朱批諭旨后序
皇考世宗憲皇帝,天縱圣神,精勤庶政,四方文武臣僚具折言事者,日或數(shù)人、人或數(shù)事,緘封直達御前,手自批發(fā)?;蛄⒁娛┬校蜃稍兺⒆h;善者溫綸褒予,過者訓戒諄諄:隨宜指示,悉出睿裁,一字不假手于人。御極十有三年,常如一日。雍正十年,特檢歷年批發(fā)奏折,命內(nèi)廷詞臣繕錄校理,付諸剞劂,匯成數(shù)帙,輒以頒賜在廷群臣,工未告竣,奄遘上賓。予小子纘紹丕基,敬展遺篋,見所貯手批奏折不下數(shù)萬,奎畫爛然,克溢巨簏;然以未經(jīng)皇考檢定,不敢意為增益。謹就檢錄已定者匯著為目,前后凡二百二十三人,分一百一十二帙,統(tǒng)為十八函。當時隨檢隨發(fā),無先后倫次,茲亦不復排類。蓋折奏浩繁,不勝編錄,所刻僅十百中之一、二,略見大凡,本非全覽故也。既告蕆事,謹綴序言于后。
洪惟我皇考口至仁如天,至明如日,至誠如神。簡拔賢才任之以心膂、股肱之寄,開誠布公,藹然家人父子,無不可盡之言;諸臣之才具大小、短長,與性質(zhì)之剛柔、強弱,克知灼見,如權衡、繩尺之不爽。片長足錄,亟登而進之;有不及,則激厲而開導之。稍肆焉,則裁抑之;其陷于過,始則訓飭之,能改則已,悛則戒儆之使知悔艾,終于怙惡,則亦未嘗姑容。然哀矜惻怛之意尚流溢于毫楮間也。同一事,而此或俞之、彼或咈之,非有所好惡于其間也;蓋俞之者必有可俞之道,而咈之者亦必有可咈之端。同一人而始或予之,終或斥之,非有所喜怒于其間也;蓋始有可予則予之,終有可斥則斥之。明燭幾先,坐悉情偽,遠隔萬里,遲閱數(shù)年,睿鑒所周,范圍莫越正人心、厚風俗,兢兢業(yè)業(yè),儆戒無虞。雖屢豐見告,瑞應頻仍,而惟是憂勤愓厲之心,久而益篤。記有之曰:「天道至教,圣人至德」。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我皇考之為治,一天道之運行;教澤所被,百志惟熙,即萬世而下,尚如日月之臨照,光景常新;春風之煦然被物,不自知其感動奮發(fā)而興起也。
予小子寅承鴻業(yè),自惟寡昧,無能企逮萬一。仰法皇考明目達聰、孜孜圖治之心,祗紹徽猷,夙夜黽勉,其服教畏神、警省弗怠之志,詎敢以歲月易耶!謹序。
干隆三年春三月既望敬書。
奏折序時索引
年月奏折序號(頁碼)雍正元年五月一五(一六)
七月一四(一六)一六(一七)
八月二一(二一)
九月一七(一八)
十月八二(八七)
十一月一八(一八)
不詳六二(六三)
二年正月一九(一九)
三月二○(二○)
四月八三(八七)
閏四月二一(二一)一四八(一八六)
五月二二(二一)八四(八八)
六月一四九(一六八)一五○(一八七)
八月一五一(一八八)
九月八五(八九)八六(九○)八七(九一)一七二(二○六)
一七三(三○七)
十一月二三(二二)
十二月二四(二三)
三年正月九七(一○一)
三月二五(二四)一五二(一八八)一五三(一九○)
一五四(一九○)
五月二六(二四)八八(九二)九六(一○○)
一五五(一九一)
六月二七(二五)
九月一五六(一九二)一五七(一九二)一五八(一九三)
十月一(一)二(三)一五九(一九四)
一六○(一九四)
一六一(一九六)一六二(一九五)
十一月三(三)
十二月九八(一○一)一六三(一九六)四年正月四(四)五(五)六(六)五六(五八)
二月七(七)八(八)五七(五九)五八(六○)
一六四(一九七)
三月九(一○)五九(六一)
五月八一(八六)
七月三四(三二)三五(三三)三六(三四)
三七(三五)九九(一○二)一○○(一○三)
八月八九(九二)
九月一○一(一○四)一○二(一○五)一○三(一○六)
一○四(一○八)
十月一○(一一)三八(三六)一○五(一○九)
一○六(一一○)
一○七(一一二)
十一月一一(一二)一○八(一一二)一○九(一一四)
一一○(一一五)
一一一(一一八)
十二月一二(一三)一一二(一二一)五年正月三九(三七)一一三(一二三)一一四(一二五)
二月一一五(一二六)一一六(一二七)一一七(一二八)
閏三月四○(三九)
四月一三(一四)四一(四一)一一八(一三三)
一一九(一三五)
六月一二○(一三七)一二一(一三九)
七月一二二(一四○)一二三(一四三)一二四(一四四)
一二五(一四五)
一二六(一四七)一二七(一四九)
八月四二(四二)
九月一二八(一五一)
十月三三(三○)四三(四四)六○(六二)
一二九(一六一)
十一月四四(四六)六年正月六一(六三)
二月六三(六四)
四月一三○(一六三)一三一(一六五)
五月六四(六五)六五(六六)
六月七八(八一)
七月二八(二六)二九(二七)三○(二七)
一三二(一六五)
八月三一(二九)六六(六八)六七(六九)
八○(八四)一三三(一六七)
九月三二(三○)一三四(一六九)
十月一三五(一七一)
十一月六八(六九)九二(九六)九三(九七)
一三六(一七二)一三七(一七三)一三八(一七六)
一三九(一七六)
十二月六九(七○)一四○(一七八)七年正月七○(七一)七一(七二)一七七(二一一)
二月一四一(一七八)一七八(二四)
三月四五(四六)七二(七三)七三(七四)
一四二(一七九)
一七九(二一五)
四月四六(四七)七九(八三)九四(九八)
一四三(一八○)一四四(一八一)
五月一四五(一八二)
六月四七(四八)四八(四九)九○(九四)
閏七月七四(七六)一八○(二一六)一八一(二一七)
一八二(二一八)
八月一八三(二一九)一八四(二二一)
九月九一(九五)一八五(二二二)
十月七五(七七)七六(七八)九五(九九)
一八六(二二三)
十一月一八七(二二五)一八八(二二六)八年四月一四六(一八三)一四七(一八四)
五月七七(七九)
七月一六七(二○○)
十一月一六八(二○二)
十二月四九(五一)一六五(一九八)九年三月五○(五一)五一(五二)一六九(二○三)
一七○(二○四)一七一(二○六)
六月五二(五三)
十月五三(五四)一六六(一九九)十年正月五四(五六)五五(五七)
三月一七二(二○六)
四月一八九(二二七)
五月一七三(二○七)一七四(二○八)一九○(二二八)
六月一九一(二三○)
七月一九二(二三二)一九三(二三三)
八月一九四(二三四)一九五(二三六)
九月一九六(二三七)一九七(二三九)
十月一九八(二四○)
十二月一九九(二四三)十一年二月二○○(二四四)
三月二○一(二四五)二一二(二五八)
四月二○二(二四七)二○三(二四八)
五月二○四(二四九)二一三(二五九)
六月二○五(二五○)二○六(二五一)
十一月二○七(二五二)十二年三月一七五(二○九)
五月二○八(二五四)二○九(二五五)
六月二一○(二五六)二一一(二五七)
九月一七六(二一○)
雍正朱批奏折選輯一
一 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二 福建巡撫毛文銓再行具折奏聞事折
三 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臺灣情形折
四 福建巡撫毛文銓遵旨覆奏事折
五 福建巡撫毛文銓請撫生番事折
六 福建巡撫毛文銓據(jù)實奏明折
七 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八 福建巡撫毛文銓謹陳愚悃折
九 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一○ 福建巡撫毛文銓仰懇圣恩折
一一 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收成分數(shù)米價折
一二 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一三 鎮(zhèn)海將軍署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一四 兩廣總督楊琳奏請因才補用折
一五 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一六 福建巡撫黃國材恭繳諭旨折
一七 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一八 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一九 福建巡撫黃國材恭繳諭旨折
二○ 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二一 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二二 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二三 福建巡撫黃國材恭繳諭旨折
二四 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二五 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二六 福建巡撫黃國材恭繳諭旨折
二七 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二八 福建巡撫朱綱奏臺灣最為緊要折
二九 福建巡撫朱綱奏雨水情形米糧價值折
三○ 福建巡撫朱綱奏摘印免摘竟成兒戲折
三一 福建巡撫朱綱奏泉郡受旱情形折
三二 福建巡撫朱綱奏萬難會審周鍾瑄折
三三 福建巡撫常賚奏聞事折
三四 巡臺御史索琳恭報到任日期折
三五 巡臺御史索琳、吏科給事中汪繼麰恭報臺澎兩協(xié)操期驗閱已竣折
三六 巡臺御史索琳,吏科給事中汪繼麰恭報地方米價雨水情形折
三七 巡臺御史索琳、吏科給事中汪繼麰奏聞事折
三八 巡臺御史索琳奏聞事折
三九 巡御史索琳剿捕生番折
四○ 巡臺御史索琳、尹秦奏聞事折
四一 巡臺御史索琳、尹秦奏聞事折
四二 巡臺御史索琳、尹秦訪陳臺郡田糧利弊折
四三 巡臺御史索琳、尹秦奏臺郡收成分數(shù)折
四四 巡臺御史索琳、尹秦特參虛冒兵糧濫役滋擾折
四五 福建巡撫劉世明奏聞事折
四六 福建巡撫劉世明奏聞二麥豐收折
四七 福建巡撫劉世明奏聞畫一辦理通省公務折
四八 和碩怡親王允祥等遵旨查議事折
四九 福建總督劉世明、巡撫趙國麟敬陳管見折
五○ 福建總督劉世明奏聞事折
五一 福建總督劉世明據(jù)實奏聞請旨折
五二 福建總督劉世明奏聞事折
五三 福建總督劉世明欽奉上諭折
五四 福建總督劉世明奏聞事折
五五 福建總督劉世明欽奉上諭折
五六 福州將軍署閩浙總督宜兆熊請撫生番折
五七 福州將軍署閩浙總督宜兆熊、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五八 福州將軍署閩淅總督宜兆熊、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五九 福州將軍署閩浙總督宜兆熊、福建巡撫毛文銓據(jù)實奏聞事折
六○ 福建布政使沈廷正奏聞事折
六一 福建布政使補授貴州巡撫沈廷正奏聞事折
六二 江南安徽布政使董永芠叩謝天恩折
六三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恭報受事日期折
六四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恭報臺灣雨水情形米榖價值折
六五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敬陳臺地事宜折
六六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敬陳臺地雨水榖價折
六七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敬陳臺地事宜折
六八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恭報臺地收成分數(shù)米榖價值折
六九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奏聞事折
七○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恭謝天恩折
七一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奏聞事折
七二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奏聞事折
七三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敬陳臺地事宜折
七四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奏聞事折
七五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報明臺地收成分數(shù)米榖價值折
七六 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報明看操日期折
七七 署福建水師提督南澳總兵官許良彬請設立巡檢折
七八 福建陸路提督石云倬奏立法以除積弊折
七九 福建陸路提督石云倬奏聞事折
八○ 廣東瓊州總兵官施廷專恭懇圣恩折
八一 福建陸路提督吳升奏聞事折
八二 福建臺灣總兵官藍廷珍恭謝天恩折
八三 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繳朱批折
八四 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謝天恩折
八五 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奏陳臺灣善后事宜折
八六 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奏繳朱批折
八七 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繳朱批折
八八 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繳朱批折
八九 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奉諭旨欽遵勉勵折
九○ 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謝天恩折
九一 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奏聞事折
九二 福建臺灣道孫國璽奏請睿鑒事折
九三 福建臺灣道孫國璽敬陳下悃折
九四 福建臺灣道孫國璽圣恩高厚難名折
九五 福建按察使孫國璽恭謝天恩折
九六 巡臺御史景考祥敬宣敕旨據(jù)實回奏折
九七 巡臺御史景考祥恭請圣安折
九八 巡臺吏科給事中補授福建運使景考祥恭謝天恩折
九九 浙閩總督高其倬請調(diào)中軍副將折
—○○ 浙閩總督高其倬請開臺灣遏米之禁折
一○一 浙閩總督高其倬奏聞事折
—○二 浙閩總督高其倬奏聞事折
一○三 浙閩總督高其倬奏聞禁止「短擺」船只等事折
一○四 浙閩總督高其倬奏聞水沙連社番肆惡情形折
一○五 浙閩總督高其倬奏聞清查臺灣榖石折
一○六 浙閩總督高其倬、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剿懲水沙連兇番情節(jié)折
一○七 浙閩總督高其倬奏聞事折
一○八 浙閩總督高其倬奏聞事折
一○九 浙閩總督高其倬奏聞事折
一一○ 浙閩總督高其倬奏聞年成米價情形折
一一一 浙閩總督高其倬懇請移駐道員改設通到判
一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雍正三年十月初六日(一七二五、一一、一○),福建巡撫臣毛文銓〕奏:為奏聞事。
竊查福建一省,處于山海之間,兵民刁悍;而生監(jiān)抗糧,尤為惡習??傄驈那肮孟⒊娠L,以至于此。此等頹靡之風,必須漸次挽除,臣亦斷不敢顧忌人言,而仍蹈當時之轍也。通省倉榖,前任督、撫二臣歷年奏報撥運浙江、漳、泉之米至今未經(jīng)買補者甚多,其撥運之米多有贏余,每次或余二萬,或余一萬余。總之,撥運多者,余銀即多;撥運少者,余銀即少。此所余之項,前任督臣滿保竟有取用者,臣愚以為此等銀兩雖屬額外贏余之項,亦可存作正項開銷之用,豈容私行取用?
海關稅務,前任撫臣黃國材題奏贏余之外,尚有糖稅銀兩,國材仍循舊轍,自行收用,不入贏余。查糖稅者,系江、浙客民赴臺灣,買糖裝往各該地方銷賣,過關輸稅之項。嗣后臣即同贏余一并搭解內(nèi)府,分厘不敢染指。若遇紅毛等船到閩,輸稅更多,日后倘有來者,雖絲毫臣亦據(jù)實奏明(朱批:既有此奏,當秉公辦理,據(jù)實奏聞,不必稍為瞻顧)。
臺灣一府,孤懸海外,該地又復五方雜處,兵民更多不法,而加以生、熟各番,天性兇頑,務須在臺文武同心合力,日夜堤防,方免后患。今聞巡臺御史及鎮(zhèn)、府各官,俱不相合,殊非地方之福(朱批:此語朕所未聞,可詐問的確,即行奏知)。臣既有所聞,不敢不奏。至于該地原為反側不常之所,凡屬蟻聚為匪事發(fā),類有富戶人等為之謀主。臣前者在京面奉恩旨:該地富戶必當設法移歸內(nèi)地,仰見皇上至圣至明,無微不燭;但查無事遷移,人情不無震駭,此事所關甚大,不敢透露風聲,所以即該地方文武,亦不便輕忽諭知,臣惟密為經(jīng)畫(朱批:甚是,此舉必待高其倬到任后,詳口斟酌而為之,慎毋輕露)。今欲飭行臺灣道、府等員,無論強竊、兇毆,放火等項大小案件,一經(jīng)發(fā)覺,即行通報批審,如內(nèi)有富戶人等為之謀主者,除治罪外,即借此押移內(nèi)地,不許容留在臺多事;并嗣后聚眾劫殺案內(nèi)有富戶為之謀主者,除治罪外,即抄沒其家。如此漸漸行之,則人不駭而事獲濟。是否有當,仰請皇上指示遵行(朱批:總待高其倬到閩,共相商妥,然后施行)。至臣面奉皇上密諭數(shù)事,臣現(xiàn)在欽遵密訪,俟毫發(fā)無疑,即口授臣子毛宗儀繕折具奏,合先奏聞。謹奏。
朱批:所奏皆中肯綮,殊為可嘉,何煩朕再諭?但期言行相符,實力舉措,以奏效耳!
二福建巡撫毛文銓再行具折奏聞事折
雍正三年十月二十五日(一七二五、一一、二九),福建巡撫臣毛文銓謹奏:為再行具折奏聞事。
竊臣前奏海關糖稅,前撫臣黃國材自行收用一事,臣再四細查,乃系各省商民往臺灣販買黑白糖觔,仍回各省貨賣,由廈門掛號,按船收取,名曰「驗規(guī)」,故每船一只納銀一十六兩二錢,非照糖觔上稅,因前折尚未分晰,故再具折奏聞。臣訪得此項銀兩,有云商客情愿即在臺灣完納,如果就臺灣完納,船只尚多,不止五、六、七百,即每只十六兩二錢之外,猶可量增,資助臺餉;有云前項船只,亦有不甚情愿者:其說不一。故臣未敢冒昧,現(xiàn)在飭行細查,容俟毫發(fā)無疑,即便舉行。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宜查訪的確,詳審斟酌而行。
三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臺灣情形折
〔雍正三年十一月十九日(一七二五、一二、二三),福建巡撫臣毛文銓〕奏:為奏聞臺灣情形,仰祈睿鑒事。
竊查臺灣府遠處重洋之外,凡居彼地之人,為習俗所移,最易生事;又有生番之害。查生番殺害人民,歷年不一而足,即本年亦三、四見矣。然推原殺害人民之故,悉由被殺之人自取。夫生番一種,向不出外,皆潛處于伊界之中,耕耘度活。內(nèi)地人民,或因開墾而占其空地間山,或因砍木而攘其藤梢、竹木,生番見之,未有不即行殺害、釀成大案者。為今之計,惟有清其域限,嚴禁諸色人等,總不許輒入生番界內(nèi),方得無事。臣已檄行道、府移會營員,務令逐一查明,在逼近生番交界之間,各立大碑,杜其擅入。但地方遼闊,走險之徒,必有百計圖維而偷入其中者,恐亦未能盡絕。至于招撫生番一事,地方各官亦有被不肖熟番所欺,有以熟作生者在內(nèi)。然此系風聞之事,虛實尚未分明,但既得此言,不敢不據(jù)實陳奏。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此論甚當!從前嚴禁時頗屬平靜,后因藍廷珍圖小利起見,遂遺此害也。
四福建巡撫毛文銓遵旨覆奏事折
〔雍正四年正月初四日(一七二六、二、五),福建巡撫臣毛文銓〕奏:為遵旨覆奏事。
竊臣前于奏聞事折內(nèi)附奏臺灣各官不能相和緣由,奉皇上朱批:『訪問的確,即行奏聞。欽此』。臣輾轉訪查,始知其概;而不和之中,惟獨巡臺滿御史禪濟布與漢御史今授運使景考祥為尤甚。臣聞禪濟布欲有所行,景考祥務必再三執(zhí)拗,兼且每在他人前訾詈禪濟布操守不潔、材具不堪,所以禪濟布銜恨尤深。至文武中,如臺廈道吳昌祚、臺灣府范廷謀、海防同知王作梅、淡水同知王汧,及升任參將呂瑞麟等,皆直景考祥,而即為禪濟布所不悅;總兵林亮與禪濟布相得,而即為景考祥所不悅。不和之故皆出于此,至于一切備細,臣尚未深知,俟訪查確實,再行陳明。謹奏。
朱批:不和之情狀已呈露朕前矣,但人一不和,則難辨其是與非。高其倬自京赴閩時,朕另當面諭之也。
五福建巡撫毛文銓請撫生番事折
同日又奏:為請撫生番事。
竊臣據(jù)臺郡文武各官報稱:查南、北兩路番社甚多,其為害于鳳、諸二縣者,惟山豬毛等社;其為害于彰化縣者,惟水沙連等社。皆由從前不繩以國法,遂使益無顧忌。山豬毛等社,向日擒獲兇犯四人,稍知畏懼;至水沙連等社,從未一加懲創(chuàng),以致半年之內(nèi),焚殺迭見,為今之計,當以番攻番。令各社之通事、土官,擇其勇敢者數(shù)人為前導,率領番壯直抵巢穴,而使汛兵駐扎山口,壯其聲勢,取勝甚易。今幸天假其緣,兇番合當授首;本年豐熟,今春平糶粟價每石五錢,除買補外,盡有贏余可充公用,行糧、火藥各有所出。但剿番惟賴冬日,夏、秋雨水連綿,槍炮無用,一交春二、三月,又難舉行。今十月將盡,冬日無幾,現(xiàn)在會商委員克期舉行,從此海疆安如盤石等因到臣。
臣即會同署督臣宜兆熊再四熟商:水沙連等社,自正月至八月,焚殺不啻再三,似不便再行姑息;況系以番攻番,而大兵不過駐扎山口,壯其聲勢,實無大患。故即批準,并嚴飭伊等籌劃萬全舉行矣。除俟續(xù)報到日,作何剿撫,并動贏余若干,別行具奏外,合先奏聞。謹奏。
朱批:知道了。卿等自然審其可行,而后行之也。
六福建巡撫毛文銓據(jù)實奏明折
同日又奏:為據(jù)實奏明,仰祈圣鑒事。
竊查閩省俸工,內(nèi)地八府約計七萬兩,向充通省公用,自奉諭旨飭禁之后,前任督、撫臣滿保、黃國材等商量:公用中如承造戰(zhàn)船、辦解銅觔,俱屬火急之務,各項幫貼刻不能緩,于七萬之內(nèi)酌捐二萬四千有零,以作前項所需,余皆給還在案。
至于臺灣一府俸工,不過五千一百兩零,內(nèi)除淡水同知、彰化縣俸工分厘不捐外,其道、府以下通共四千一百一十兩零,內(nèi)酌捐二千七百五十六兩,以充巡臺御史兩衙門官役薪水、工食,余亦給還在案。
以上每年動用銀兩,各改名為「公捐」,臣查閩省公務實繁,如戰(zhàn)船、銅觔各項幫貼,尤為緊要,實不能免,即巡臺御史官役薪水、工食亦所必需,但因名為「公捐」,其實即屬俸工,臣蒙皇上天恩至深,不敢不據(jù)實奏明也。謹奏。
朱批:知道了。高其倬抵任后,爾等更當設法籌劃,務令妥協(xié)。
七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雍正四年二月初四日(一七二六、三、七),福建巡撫臣毛文銓〕奏:為奏聞事。
竊閩省自新正以來,連朝陰雨,一月之內(nèi)僅得三、五天晴霽,故米糧漸貴。延平等府,每一倉石價銀一兩以外;省城每一倉石價銀一兩四、五、六錢不等;漳、泉等府,每一倉石價銀一兩七、八、九錢不等。
查延、建等處原系產(chǎn)米之鄉(xiāng),聞該處蓋藏尚多,可以無虞;漳、泉等處,歷來仰藉臺灣之米,從前題定有例:凡正、二、三、四、五等五個月,每月從臺灣撥米一萬石,運赴漳、泉接濟。臣業(yè)經(jīng)飛檄行催,臺米一至,價必漸落,亦可無虞。惟省城五方雜處,兵民稠集,因本屬產(chǎn)米無多,獨賴上游之米;今查上游米船每日到省雖多,但因地頭既貴,所以不能即平。臣思每石價銀一兩四、五、六錢尚不謂之過高,但恐將來有青黃不接之時,米船不到,則民情遂不免于皇皇耳。臣是以預檄上游各府,動支監(jiān)榖碾米萬石,定限于三月中旬陸續(xù)運省平糶。此示一張,人心大定。先是福建有困窮刁惡之徒,不知先后緩急之宜,米糧一長,便欲將省城現(xiàn)在存?zhèn)}之榖盡行發(fā)賣(朱批:妄亂之言)。殊不知省城倉榖,不過留以備緊急之用,今若檄行盡發(fā),此風一播,則上游米客皆裹足不前矣。臣卒不聽其鼓惑,恐廣圣懷,故不敢不瑣屑奏聞也(朱批:些少通融,又在爾相機為之也)。
至于閩省自二月初一日起,業(yè)已開朗,天氣晴和,嗣后諒無久雨矣。理合一并奏明,伏乞皇上圣鑒。謹奏。
朱批:據(jù)奏,料理甚是。積貯一事,地方首務,天下之政莫要于此!當時刻留心籌劃,不容少懈者也。
八福建巡撫毛文銓謹陳愚悃折
同日又奏:為犬馬報主之心甚切,謹陳愚悃,密請圣裁事。
竊惟福建一省,民風土俗,大率喜爭斗、好奢靡,此千百年以來之習染,牢不可破者也。臣默自思維:奢靡之漸,固不可驟除;而爭斗之源,實不可不亟遏。查爭斗常始于大姓,次則游手好閑者。蓋閩省大姓最多,類皆千萬丁為族,聚集而居,欺凌左右前后小姓,動輒鳴鑼列械,脅之以威,而為小姓者受逼不堪,亦或糾約數(shù)姓,合而為一。遇其相持之際,雖文武官員率領兵役前往押釋,亦所不能。臣現(xiàn)今通行各屬,細查一邑之中,大姓若干,令各造冊報臣。每一大姓,著本族公舉品行端方,為眾所敬服者各四人,命其名為「鄉(xiāng)望」,免其差徭;凡伊本族聽伊約束,即與小族偶有微嫌,責令解紛,倘仍有列械相持者,著落協(xié)拘;三年之內(nèi)若無不法事由,即加優(yōu)賚。如該族果能奉令,風俗稍移,即擇地建立「仁里」二字大坊。至于游手好閑之徒,雖不比大姓,然而去之最難。臣嘗推原其故,皆緣閩地凡武臣自水、陸提督以及各鎮(zhèn)以下,多屬本土之人,其內(nèi)外遠近之親,自甲及乙,輾轉蔓延,不可勝數(shù),倚草附木,群相固結。臣愚以閩省為反側不常之地,防微杜漸,當在平時。臣請嗣后簡用武臣,除水師固不能不取熟識水性者,不妨多用數(shù)員;其余陸路,伏乞皇上揀選北省之人補用(朱批:此奏甚是,朕早存此意,徐徐自另有調(diào)度也)。遏爭斗之源,而絕惡黨之患,皆寓于此,實不僅游手好閑者無所倚賴而已也。
再如臺灣一府,與內(nèi)地相為表里,關系非輕。臣查臺灣鎮(zhèn)臣林亮,雖非杰出之材,亦非庸愚之輩;但其昔作臺兵,今為臺鎮(zhèn),同伍老卒,多有存者,諸凡未免姑息,是以各兵皆無嚴憚之心。查其人尚屬可用,若將林亮調(diào)于江浙、廣東等處,則伊沐皇上保全成就之恩,自當竭力報效(朱批:所奏甚合朕意,朕久知林亮不稱臺灣之職)。臺灣要缺,臣有深知灼見之人二員:一為云南臨元鎮(zhèn)臣楊天縱(朱批:朕欲用伊為提督),一為云南永順鎮(zhèn)臣孫弘本。此二臣者,不惟高其倬知之,即宜兆熊亦知其為人,若調(diào)一員為臺鎮(zhèn),皆能稱職(朱批:何省不用好官,況臺灣恐非其所長)。余則海壇鎮(zhèn)臣朱文,老成持重(朱批:此人到,來看。聞得陳倫炯甚好,可稱此職否),易鎮(zhèn)臺灣,亦屬相當。可否之間,伏祈圣裁。此事所關甚大,萬望圣恩將臣此折留中,庶不致風聲泄漏。謹具折密奏以聞,謹奏。
朱批:封匣來往,何妨乎?至爾慮泄漏,不但此折,一切俱當慎密中更加慎密,方不負朕之任用也。
九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雍正四年三月初十日(一七二六、四、一一),福建巡撫臣毛文銓〕奏:為奏聞事。
竊查臺灣一府,遠在重洋之外,更以得人為重。臺灣縣解任知縣周鍾瑄,臣再四訪查,歷問按察使、汀漳道,鹽運使等,俱稱:周鐘瑄實有才情,操守亦好。所到之處,甚得民心。前任諸羅、后任臺灣,人人愛戴等語。昨自摘印后,兵民無日不挑送柴米,甚至欲將該員搶出,先行帶赴省城。鎮(zhèn)臣林亮撥兵防守而止。如此情形,則周鍾瑄之為兵民愛戴,實不虛也。臣又知封點伊家產(chǎn)時,搜出現(xiàn)銀萬余兩,巡臺御史禪濟布指為贓銀。查臺灣數(shù)年以來,前任督、撫兩臣奏請運浙及改撥漳、泉,并發(fā)糶米石約存榖價二萬余兩。臣現(xiàn)在迭檄嚴催買補,歷據(jù)詳稱:臺地米價頓長,暫懇寬期。今將此項指作贓銀,實為寬抑。但臣又風聞周鍾瑄有借給臺民三千兩,加二起息。然未審系何項銀兩,并是否實有其事?俟督臣高其倬到日審訊即明。臣總因皇上明目達聰,求賢若渴;周鍾瑄謝事之后,民情愛戴如此,恐為禪濟布所構陷,不敢不將臣所聞者一并據(jù)實奏聞也。謹奏。
朱批:此事朕實難預定,總俟審明后,兩邊是非方始判然也;汝此奏所見甚偏。
一○福建巡撫毛文銓仰懇圣恩折
雍正四年十月十二日(一七二六、一一、五),福建巡撫臣毛文銓謹奏:為仰懇圣恩事。
竊臣衙門筆帖式端揆,臣查其為人鯁直,奉公守法,故臣特委伊在于水口關盤查私鹽。自伊任事之后,上游私鹽甚少,即督撫之差船至關,亦必逐一盤查,不少假借。又如鳳山縣下淡水巡檢魏如玉,居官廉能,辦事勤敏。因升授江西南安府照磨,經(jīng)臣兩次咨部請留,接準部咨,行令具題再議,又經(jīng)臣會同督臣高其倬題請留閩,俟有相當之缺補用在案。又如淡水同知王汧,接準部咨,因前任廣西恭城縣任內(nèi),檢驗不確,降二級調(diào)用。臣查王汧不事昵比,不畏強御,凡海洋船只一有可疑,搜剔查拏、不遺余力;昨剿撫水沙連等社、業(yè)經(jīng)督臣會委王汧帶兵進攻,且臣已商之督臣,嗣后臺府凡有恃財不法、藏匿奸匪事發(fā),皆欲委該員抄逐整理,此實可信之員也。
除端揆,臣不過將其奉公守法之處奏明,魏如玉請留補用,業(yè)已具題;所有王汧臣現(xiàn)在繕本會同督臣高其倬具本題留,到日仰請皇上天恩,俯準將該員帶所降之級留任,海疆幸甚。謹奏。
朱批:進賢退不肖,乃爾等職分之所當為,但看陶范、張道沛,即可知爾取人之識見矣!凡百聽高其倬行,自無錯謬,此奏皆可不必!
一一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收成分數(shù)米價折
〔雍正四年十一月初九日(一七二六、一二、二),福建巡撫臣毛文銓〕奏:為奏聞收成分數(shù)、現(xiàn)今米價事。
竊照閩省約計各屬收成,俱有七、八分不等?,F(xiàn)今米價:福州府屬,每石一兩以及一兩三、四錢不等,惟羅源縣八錢五分;興化府屬,每石一兩一、二錢不等;泉州府屬,每石一兩四、五、六錢不等,惟晉江、南安二縣一兩八、九錢;漳州府屬,每石一兩三、四、五錢不等,惟龍溪、海澄二縣一兩七、八錢;延平府屬,每石一兩二、三錢不等,惟順昌縣一兩六錢;建寧府屬,每石一兩一、二錢不等,惟壽寧縣一兩八錢六分;邵武府屬,每石一兩以及一兩五分不等,惟光澤縣九錢;汀州府屬,每石九錢、一兩以及一兩二、三錢不等,惟上杭、永定、長汀等縣一兩五錢以及一兩七錢;臺灣府屬,每石一兩二、三、四錢不等;福寧州屬,每石一兩一錢,惟寧德縣一兩六錢五分。臣謹具折奏聞,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據(jù)奏收成分數(shù)、米價情形,深慰朕懷。
一二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雍正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一七二七、一、一二),福建巡撫臣毛文銓〕奏:為奏聞事。
竊查原任督臣滿保于遵旨回奏事折內(nèi)奏稱:『臣等所奏匣內(nèi)另封紙面,蒙御批:「總督滿保、巡撫黃國材開看,欽此」。臣等開看,乃監(jiān)察御史吳達禮題參安平游擊游全興衰老,應令休致折,蒙御批:「此系何故?確議,秉公具奏。欽此」。查游全興因精于水師,調(diào)補澎湖千總??滴趿暾鹘伺_灣時,游全興率領自己船只,歸入林亮、董芳隊內(nèi),將鹿耳門先行攻取,與賊交戰(zhàn)四次,皆身先士卒,所以將伊保放閩安守備。奉部議敘,加以四級,故臣等保題,奉旨特授為臺灣水師營游擊;年纔五十八歲,身仍壯健,但日在海船辛苦,顏色蒼老,身體亦瘦,人亦老實,不解言語應酬,故外面看得似老,較其實并無衰老之處』等語。臣查游全興于臺變時,伊果實心效力,與賊交戰(zhàn)之際,身先士卒,滿保所奏不虛。今現(xiàn)任金門鎮(zhèn)標右營游擊,諳練水師營務。但年實就衰矣,理合據(jù)實奏聞,謹秦。
朱批:爾說與高其倬留心看驗,如可以坐理營務,防御地方尚不至于昏憒,便多幾歲年紀無妨。
一三鎮(zhèn)海將軍署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雍正五年四月初四日(一七二七、五、二四),鎮(zhèn)海將軍署理福建巡撫印務臣毛文銓〕奏:為奏聞事。
竊查臺灣孤懸海外,有兇番之患,有匪類之患,而匪類為害更甚。今北路兇番,仰賴皇上天威,業(yè)經(jīng)臣等會委剿平;其南路兇番,尚須整頓。臣等復經(jīng)嚴飭料理,相機剿撫矣。獨匪類之患,臣日夜系心,密飭堤防。今竟有罔知法紀之陳三奇等,欲在阿猴林地方蟻聚為匪,糾集未成,即為營、縣知覺,各路星飛捕緝,陸續(xù)拏獲匪首陳三奇,并獲伙匪林居、徐龍等一十一名。據(jù)該鎮(zhèn)、道、府、縣歷審:緣已獲之徐龍,并未獲之鄭填、鄭合欲謀為匪,因陳三奇曉地理并識字,遂糾之入伙,并推為首。各匪輾轉相糾,除以上現(xiàn)獲之一十一名及未獲之鄭填、鄭合二名外,尚有未獲之黃六師、陳老等一十一名,各行分竄。
臣與督臣高其倬商量:海外不比內(nèi)地,更應從權料理,以懾奸徒之魄。茲經(jīng)會行鎮(zhèn)、道,立將倡謀為首及為從而情重者,俱令請出該鎮(zhèn)王命,就地正法,余犯均各牢固監(jiān)禁聽候奏聞去后。茲據(jù)臺灣道吳昌祚報稱:已請出鎮(zhèn)臣王命,將為首之陳三奇一名正法,將為從情重之林居、黃允、黃萬三名杖斃,內(nèi)徐龍一名亦系情重之犯,因另有行劫之案,應于彼案歸結;余俱監(jiān)聽候等因前來。除現(xiàn)獲之陳三奇一十一名外,其未獲之鄭填等一十三名,已據(jù)該鎮(zhèn)、道、府、縣訊明,悉屬同謀匪犯,臣等已飛飭作速嚴拏務獲,另折奏聞。
謹將陳三奇等欲謀為匪及旋被拏獲,并會行鎮(zhèn)、道各緣由,先行奏聞,伏乞睿鑒。謹奏。
朱批:知道了。果地方上文武官弁根本不失,此等匪類亦何能為?不過自取誅戮耳。朕意惟以察吏治、整營伍為先,百凡務本為要,防匪猶屬第二義也。朕先批爾奏折,可與高其倬同看。
一四兩廣總督楊琳奏請因才補用折
〔雍正元年七月(一七二三、八),兩廣總督臣楊琳謹奏:為奏請因才補用事。
竊照臣標前營參將趙武患病乞休,經(jīng)臣具疏題報,員缺應聽部推捕。但臣標有應援兩省之責,必得歷練勤慎之員,方克勝任。況廣東匪類素多,稽查督緝,實需能員。今查有廣東開平縣知縣陳還,原系福建臺灣投誠,撥入正白旗;中文進士,除授開平縣知縣。歷俸十四年,因丁母憂離任。于風土民情,最所熟悉;臣素知其曉暢營務,兼識海洋水性。若以陳還補授督標前營參將,遇有水陸盜賊竊發(fā),委令帶兵擒捕,必能奏功;臣亦可收臂指之效。臣仰體皇上立賢無方,因才器使至意,用敢冒昧奏請,可否出自皇上特恩。謹奏。
朱批:陳還著照楊琳所請補授;其王聯(lián)候廣西參將缺出,另行補用,該部知道。
一五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雍正元年五月十四日(一七二三、六、一六),福建巡撫臣黃國材〕奏:為奏聞事。
竊查福建地方,今年油菜、二麥收成豐足,米價平賤,已經(jīng)繕折奏聞。現(xiàn)今四、五兩月,各府、州、縣雨水俱各沾足,早稻十分茂盛。目下米價:福州府每石九錢、一兩不等;興化、泉州、漳州等府,每石一兩至一兩一錢不等;建寧、延平、邵武、汀州等府,每石九錢、一兩不等;臺灣府每石八錢、九錢不等。地方寧謐,百姓俱各安居樂業(yè),理合具奏,以慰圣懷,為此謹奏。
朱批:據(jù)奏雨水沾足,地方寧謐,民咸安居樂業(yè),此皆爾等督、撫,正己率屬,措施合宜,感召天和之所致也。勉之!
一六福建巡撫黃國材恭繳諭旨折
雍正元年七月二十九日(一七二三、八、二九),福建巡撫臣黃國材謹奏:為恭繳諭旨,叩謝天恩事。
臣赍折把總回閩,恭捧臣前奏雨水、年成一折,奉有御批到。臣跪讀之下,不勝感激惶悚之至。伏念我皇上踐膺寶位以來,仁覆同天,愛民如子,用是上感天心,甘霖時沛,臣勉循厥職,時切隕越之懼,曷克感召天和?乃蒙圣語褒嘉勉勵,臣惟有恪遵訓旨,以期無負獎勵訓勉之天恩。所有奉到御批,理合恭繳。
再查福建福州等各府地方,于七月十七、八、九等日,俱得大雨,田疇沾足;臺灣府地方,雨水亦俱沾足,晚稻禾苗茂盛,米價七、八錢不等,合并奏聞,以慰圣懷。謹奏。
朱批:雨澤優(yōu)渥,大慰朕懷;凜茲上蒼之眷顧,倍勵臣節(jié)之清勤。勉之,勉之!
一七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雍正元年九月十一日(一七二三、一○、九),福建巡撫臣黃國材〕奏:為奏聞事。
竊督臣覺羅滿保與臣面商:浙江地方今年雨水短少,米糧不能接濟,寧波等處民食維艱;福建今年雨水調(diào)勻,各府秋成可望,米價平賤。欲將福建省城撥米五千石、臺灣府撥米五千石,由海運至寧波等處地方平糶,以濟民食。除現(xiàn)在督臣會臣行文地方官撥運外,理合奏聞。謹奏。
朱批:移粟平糶以濟鄰封,誠為善舉。凡為督撫大吏者,當思寰宇之內(nèi),莫非王民,自應視為一體,何分彼此之見耶!
一八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雍正元年十一月初九日(一七二三、一二、六),福建巡撫臣黃國材謹奏:為奏聞事。
竊查今年福建地方,晚稻豐收,業(yè)經(jīng)臣具折奏聞。自十月以后,又陸續(xù)得雨,米價照前八、九錢、一兩不等。又前經(jīng)督臣滿保會商于福建省城并臺灣府共撥米一萬石,運至寧波府平糶,亦經(jīng)奏聞。嗣因浙江象山、定海等處地方,需米接濟,經(jīng)督臣將福州府撥米改為七千石,臺灣府撥米改為一萬石,遣官分送,不日俱可抵浙。合并奏聞,以慰圣懷。謹奏。
朱批:覽奏已悉,深慰朕懷。
一九福建巡撫黃國材恭繳諭旨折
〔雍正二年正月二十五日(一七二四、二、一九),福建巡撫臣黃國材〕奏:為恭繳諭旨事。
臣赍折家人回閩,捧到前奏雨水、年成并續(xù)運米石接濟浙江象山等處一折,奉有朱批。臣跪讀之下,仰見我皇上念切生民,實欲使海宇之內(nèi),無一人、一處不被深仁厚澤之至意。再查閩省交新正以來,風和日暖,民間因豐收之后,米價甚平,每石八錢、九錢不等。各府地方俱各寧謐,臺灣府地方亦甚安靜。合并奏聞,以慰圣懷;所有奉到御批,理合恭繳。謹奏。
朱批:歲豐米賤,地方寧靜,朕心深慰。三月三日京師甘霖大霈,中外歡欣;特諭爾知,應為朕慶喜也。
二○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雍正二年三月二十六日(一七二四、四、一九),福建巡撫臣黃國材謹奏:為奏聞事。
竊查福建各府地方,于二月二十四、五等日俱得大雨,至三月十九并二十四、五等日,又得大雨。目下雨水俱各沾足,稻田盡皆插秧,早麥已經(jīng)秀實。福州等府米價照常,臺灣府米價七錢、八錢不等。理合奏〔慰〕圣懷(朱批:朕懷實慰,北數(shù)省雨澤亦皆應時迭霈。天恩溥博,朕感戴之誠,殊非言語所能形容也)。
又上年冬季,因浙江寧波等處米糧不能接濟,經(jīng)督臣滿保會商臣撥動福州、臺灣二處米,三次共三萬七千石,運往浙江平糶。嗣又因臺州、溫州等處,食米尚有不足,督臣會商臣撥動福寧州米一萬石委官運往平糶。近又據(jù)督臣查看得浙江缺米地方,再得米二萬石可以接至麥熟,又會商臣委官往臺運米二萬石分送平糶??傎姑變r解閩之日,即于產(chǎn)米地方照數(shù)買補還倉,合并奏聞。謹奏。
朱批:汝等和衷協(xié)恭,自必庶務咸宜,可嘉之至!
二一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雍正二年閏四月十三日(一七二四、六、四),福建巡撫臣黃國材謹奏:為奏聞事。
竊查福建地方,三月、四月連次得雨,經(jīng)臣具折奏聞。今自交閏四月以來,又經(jīng)連次得雨,禾苗十分茂盛。福州府米價每石九錢、一兩不等;興化、泉州、漳州等府,每石一兩一、二錢不等;延平、建寧、汀州、邵武、臺灣等府,每石八錢、九錢不等。地方寧靜,人民樂業(yè),合再奏聞,以慰圣懷。謹奏。
朱批:閱爾所奏,深慰朕懷。畿內(nèi)時雨沾足,秋禾長發(fā)茂盛,各省麥收大概不相上下。朕荷蒙天地洪慈,皇考靈圣默賜眷佑,陰陽順序,年歲頻登。惟以手加額,感激慶幸而益深警惕耳!
二二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雍正二年五月初五日(一七二四、六、二五),福建巡撫臣黃國材〕奏:為奏聞事。
竊查福建地方,自三月、四月至閏四月,連次得雨,米價照常,經(jīng)臣具折奏聞。今于閏四月二十一至二十五等日,又得大雨,四郊沾足,田禾茂盛,米價照常。又查臺灣府于四月二十七、八等日,亦俱得雨。地方寧靜,人民樂業(yè)。合并奏聞,以慰圣懷。謹奏。
朱批:人事修而后天和應,陰陽序而后雨澤調(diào)。若非爾等大吏措置有方,令行政舉,曷克臻此?朕實欣慰之至,益加敬畏勉勵可也!
二三福建巡撫黃國材恭繳諭旨折
雍正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一七二五、一、一○),福建巡撫臣黃國材謹奏:為恭繳諭旨事。
臣赍折家人回閩,捧到臣前恭報雨水一折欽奉朱批。仰見我皇上念切痌瘝,心殷拯恤,一聞浙江沿海被災,圣衷深為憫惻,敕下督、撫即動帑金,于山東、河南、江西、湖廣等處,買米運赴浙江,以濟民食。又屢頒諭旨,加意撫恤,務令得所。臣聞命之日,為浙江億萬生靈稱慶,督臣滿保與臣仰體皇上愛民如子之圣心,會商:浙江寧波、紹興等處,恐江西、湖廣之米一時未能接濟,遂先撥閩省倉榖碾米二萬石,臺灣倉榖碾米三萬石,現(xiàn)在由海運赴寧波、紹興二府,以應目下民食。已會折奏聞,諒蒙圣鑒。所有奉到御批,理合恭繳。謹奏。
朱批:此舉可謂權變得宜,卿等推廣朕心以為心,朕遵循皇考之政以為政,何愁天下不太平,萬民不樂業(yè)耶?朕實嘉之!
二四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雍正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七二五、二、六),福建巡撫臣黃國材謹奏:為奏聞事。
雍正二年十二月初四日,據(jù)臺廈道吳昌祚等報稱:鳳山縣南路山前生番有歷歷社等五社、諸羅縣北路山前生番有本祿社等四社,又鳳山縣山后傀儡生番有八里罔社等六十五社,通計共七十四社,共男婦五千七百九十九名口,各遣土官,造具戶口冊歸化前來。臣即捐發(fā)銀兩,飭行道、府采買鹽、布等物給賞。俟督臣核明戶口冊,照例會題外;欽惟我皇上御極以來,德威遠播,恩澤覃敷,是以海外生番各皆感慕圣治,相率歸誠,日益眾多,此實古來罕覯之盛事。所有生番歸化情由,合行奏聞。謹奏。
朱批:朕以涼德踐膺大寶,總賴我皇考在天之靈有以庇佑之耳!自即位以來,考之天時、人事,無僭無忒,即如遠人向化,皆不期而自至。然朕實無慶幸之懷,益增凜惕之誠也!「敬慎」二字,我君臣期共勉之!
二五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雍正三年三月初一日(一七二五、四、一三),福建巡撫臣黃國材〕奏:為奏聞事。
竊臺灣七十四社生番歸化情由,經(jīng)臣具折奏聞,并會同督臣滿保具題在案。
茲雍正三年二月初四日,復據(jù)臺灣道吳昌祚等報稱:新設彰化縣內(nèi)山,又有巴萊遠社、而著麻著社、獅仔頭社、獅仔社生番,共男婦八百五十一名口,各土官造具戶口冊歸化等情由前來。臣隨同督臣滿保捐發(fā)銀兩,飭行道、府采買鹽、布等物給賞,仍照例俟督臣核明戶口冊會題。此皆我皇上恩周四海、澤及萬方,天意人心一誠相感,是以海外野番相繼輸誠,接踵歸化。臣幸遇圣主,欣逢盛事,歡忭之私,實難名狀。謹將彰化縣內(nèi)山生番歸化情由先行奏聞。謹奏。
朱批:今日之接踵輸誠固屬可稱,他日之掉臂逃叛亦屬可慮,全在地方上文武官弁安輯得法,始不至遺笑將來也。此等處封疆大吏不可不豫為籌及,嚴飭屬員,施恩布教。務令野番心悅誠服,向慕歸附,永無變更,方不愧柔遠之道。
二六福建巡撫黃國材恭繳諭旨折
雍正三年五月初二日(一七二五、六、一二),福建巡撫臣黃國材謹奏:為恭繳諭旨事。
臣赍折家人回閩,捧到臣前奏彰化縣生番歸化一折。欽奉朱批。仰見我皇上本以德服人之政,行久道化成之治;事不期于速效,功必貴乎圖成。以生番歸化之后,全在地方文武安輯得法,防微杜漸之意,寓于施恩布教之中。臣跪讀圣訓精詳,感服倍切。欽遵諭旨,移行所屬文武,將已歸化各番宣布皇上德意,多方撫綏安輯,務使海外新附編氓莫不心悅誠服;疆宇日增,地方永靖,以仰副我皇上之明訓于萬一耳。
所有奉到御批,理合恭繳。謹奏。
朱批:臺郡孤懸海外,生番野性難馴,駕御之方時刻在念,毋得忽略;倘致偶啟釁端,別生枝節(jié),非認罪頌圣即可了結之事,當勤為訪察,嚴飭各屬。慎之,慎之!
二七福建巡撫黃國材奏聞事折
〔雍正三年六月初三日(一七二五、七、一二),福建巡撫臣黃國材〕奏:為奏聞事。
竊查福建各府地方,春、夏以來雨水應時,高下田禾俱皆沾足。現(xiàn)在早稻陸續(xù)收割,約有八分、九分收成,米價平減,人民樂業(yè)。再查臺灣府地方,雨水亦皆沾足,稻田十分茂盛,可望豐收。目下米價亦賤,地方安靜。此皆我皇上敬天勤民之感召,是以時和年豐,民物咸寧。臣仰叨圣主福庇,曷勝欣幸之至!理合奏聞以慰圣懷。謹奏。
朱批:閱所奏雨水、收獲情形,朕懷深慰。
二八福建巡撫朱綱奏臺灣最為緊要折
雍正六年七月初六日(一七二八、八、一一),福建巡撫臣朱綱謹奏:
竊查臺灣一郡,孤懸海外,民夷雜處,最為緊要之區(qū)。臣到任以來,時刻留心體訪彼地年景。聞昨年十分收成,榖價平賤。今歲雨水調(diào)勻,民皆樂業(yè)。
適值原任臺灣道今升山東按察使吳昌祚赴任過省,臣細問臺灣吏治、民生。據(jù)吳昌祚極稱,有臺灣府經(jīng)歷左懋源才能、操守實屬賢員,在臺七載,實心效力等語。臣雖未見其人,但吳昌祚力稟如是,自必有深知確見。伏思我皇上屢頒諭旨:用人惟賢,原不在官之崇卑。左懋源如果堪任使,似應及鋒而用,何忍使賢能之員在臺效力七載,竟壅于上聞?臣謹將左懋源送部引見,俟其到省時,臣再面詢臺灣民情、土俗緩急事宜,看其應對如何,出具考語,另行奏聞。臣未敢擅便,伏乞皇上睿鑒批示施行。謹奏。
朱批:如此方是,已諭部調(diào)令來京引見,朕審觀其人,量加擢用。
二九福建巡撫朱綱奏雨水情形米糧價值折
同日又奏:竊惟雨水情形、米糧價值有關小民生計,常廑圣懷,臣時刻仰體,不敢少有怠忽。
伏查各屬米價:如福州、建寧、興化等府屬,每石一兩一、二錢不等;泉州、漳州、延平等府屬,每石一兩三、四錢不等;邵武府、福寧州,每石一兩零不等;汀州府屬,每石一兩五錢不等;臺灣府屬,每石一兩二錢不等。
至各屬晴雨不一:其漳、汀二府屬并臺灣府,俱報雨水沾足;惟福、興、泉三府及延、建、邵、福寧州所屬地方,雖亦有雨,尚未透足。臣同督臣高其倬、將軍臣蔡良率領各官虔誠祈禱,于七月初三日夜間得大雨,至五鼓方止,民清少慰。隨訪之土人,咸謂雨尚不敷,如初十日以內(nèi)再得透雨,晚稻可望有收等語。大約低田俱好,高坡沿山之田恐分數(shù)少減。
臣謹將目下情形,據(jù)實先行奏聞。謹奏。
朱批:命爾巡撫福建,想上天必賜應時甘霖也,專待沾足之喜報。
三○福建巡撫朱綱奏摘印免摘竟成兒戲折
雍正六年七月十六日(一七二八、八、二一),福建巡撫臣朱綱謹奏:
竊臣到任后,于七月初八日據(jù)臺灣縣知縣張廷琰報稱:遵檄已將鳳山縣印信、臺灣府印信暨該府所護臺灣道印信俱已摘取,封貯縣庫等情到臣。隨檢查案卷,緣臺屬鳳山縣有民人廖考身死一案,覆參限滿,未據(jù)審解。經(jīng)按察司將承審參展限滿遲延不結之鳳山縣知縣蕭震、臺灣府知府俞存仁、該按察使喬學尹職名開報前撫臣常賚,于雍正六年五月十五日具本題參,并行布、接二司摘印委署。參本內(nèi)聲明按察司似可邀免,其道、府大員或應摘印,或不應摘印,竟未聲明。臣又查案據(jù)常賚以臺灣地方緊要,知府一官,全府資其統(tǒng)理,該府又現(xiàn)護道篆,一經(jīng)摘印,乏員彈壓;會同督臣于五月二十六日一面分檄兩司暫緩摘印,候部覆到日委署,一面咨明吏部在案。
計前此所行摘印之文,與后此咨明免摘印之文相去已十有二日。臺灣孤懸海外,摘印、免摘,竟成兒戲!臣私心不勝悚惕。因臺灣緊要之區(qū),隨即一面飛檄徑飭即奉委摘印之知縣張廷琰遵照,以便其交還府、道印信去后。臣思臺灣遠隔海洋,民情狡悍異常,如遇有臺屬府、道應劾參之事,自應先籌劃接管彈壓之員,庶免貽誤,何得于具疏題參十二日之后,始計及臺郡緊要,續(xù)行布、按二司暫緩摘印?詎知按察使喬學尹又復遲延玩視,以致府、道兩篆一并虛懸。今臣業(yè)已分檄飭遵,諒不致有誤。臣不敢隱瞞,謹據(jù)實奏明(朱批:凡百惟務「無隱」,直省封疆諸臣,果皆能力行此二字,則天下大治矣。勉之,勉之),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所奏知道了。常賚、喬學尹若非如此行為,何至于此極耶!正所謂自作孽之輩、可憐之人也。
三一福建巡撫朱綱奏泉郡受旱情形折
雍正六年八月初一日(一七二八、九、四),福建巡撫臣朱綱謹奏:
閩省自六月以來雨澤情形,經(jīng)臣兩次奏聞。伏念我皇上最重民瘼,于受旱之處,地方官必須早為籌劃,臣何敢不時刻留心?隨又通檄行查。幸而延、建、邵、汀、漳、興六府并福寧州俱已得雨沾足;至于臺灣府屬,雨澤調(diào)勻更勝內(nèi)地。惟福、泉兩府屬,雖報得雨,但未普遍,高田俱未沾足。
臣現(xiàn)在飭查撫恤,隨據(jù)泉州府知府劉而位稟稱:泉郡之晉江、惠安地方,久乏雨澤,地瓜亦少暢發(fā),雖曾有臺、浙米榖可應急需,然戶口繁多,恐難遍周;現(xiàn)今廈門時有臺郡及外省商販米艘至境,請發(fā)銀一萬兩,卑府親往買米存貯,以備將來平價糶賣等語。臣查泉郡雨水未足,收成歉薄,將來米價不無騰貴,事關民食。該府請發(fā)銀買米,存貯備糶,誠屬有益。臣一面飭行藩司即于存庫項內(nèi)動銀一萬兩發(fā)給,乘此商販米艘云集之候,作速買貯,以備將來平糶,俟糶竣仍將價銀歸還庫項。臣謹先將泉府情形奏聞,
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料理甚屬合宜。
三二福建巡撫朱綱奏萬難會審周鍾瑄折
雍正六年九月初八日(一七二八、一○、一○),福建巡撫臣朱綱謹奏:
竊臣由滇赴閩,一路受暑甚重,以致兩脅生瘡,不能親繕奏折,經(jīng)臣折內(nèi)聲明。嗣醫(yī)治既痊,又經(jīng)奏明。今忽于八月十五后,左背上又生一瘡,日加赤腫?,F(xiàn)令醫(yī)人看治,據(jù)云無妨;連日以來,勢亦漸收,凡臣衙門應行事宜,仍遂日辦理,并無貽誤,臣自覺精神亦好。但臣奉旨會同欽差西柱審理周鍾瑄一案,計欽差到閩之時,臣萬難會審,謹將犬馬下情繕折敬奏,跪懇皇上俯賜矜憐,賞給臣假調(diào)理?;虼苏畚椿刂?,臣瘡癥已愈,臣即當秉公會審,不敢拘泥。統(tǒng)乞皇上慈鑒,批示遵行,謹奏。
朱批:須加意調(diào)養(yǎng),不可免強支持,況此案審鞫頗難,非用精神料理,何能妥確!西柱系閑散之員,便羈遲數(shù)日無妨,俟爾全愈,精力復元之時,再行遵旨料理可也!
三三福建巡撫常賚奏聞事折
〔雍正五年十月二十五日(一七二七、一二、七),福建巡撫臣常賚〕奏:為奏聞事。
竊臣于到閩以后,已將途中所見禾稻情形奏明。茲屆收成之后,臣復檄查,據(jù)各屬陸續(xù)申報到臣。福州府屬,收成有八分、九分,米價每石一兩二分至一兩四錢不等;興化府屬,收成有八分,米價每石一兩二錢三分至一兩四錢不等;泉州府屬,收成有七分,米價每石一兩五錢至一雨八錢不等;漳州府屬,收成有六、七分不等,米價每石一兩三、四錢至一兩九錢不等;延平府屬,收成有八、九分不等,米價每石一兩一錢八分至一兩四錢不等;建寧府屬,收成有八、九分不等,米價每石八錢二分至一兩一錢不等;邵武府屬,收成有八、九分不等,米價每石九錢至一兩一錢不等;汀州府屬,收成有七、八分不等,米價每石一兩二錢至一兩八錢不等;福寧府屬,收成有八分,米價每石一兩至一兩四錢不等;臺灣府屬,收成有九分以外,米價每石一兩一錢至一兩四錢不等。
以上收成分數(shù)雖多寡不齊,米價較春、夏已大平減,民間樂有粒食,無不仰頌皇上覆育深仁。臣謹具折奏聞。謹奏。
朱批:但能以誠敬格,公忠理事,自然時和年豐,民安物阜,此理分毫不爽。爾等封疆大吏所關甚巨,欽哉毋忽!
三四巡臺御史索琳恭報到任日期折
雍正四年七月初六日(一七二六、八、三),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臣索琳謹奏:為恭報微臣到任日期事。
竊臣蒙皇上隆恩,令臣巡察臺灣地方,于雍正四年三月十九日恭領圣訓,隨于二十二日起身,于七月初二日抵暑,望闕叩頭謝恩任事訖。
臣所過山東,江南、浙江等處,二麥豐茂,米價亦平。五月十一日至福建浦城縣地方,上米價值每石一兩,較之舊冬、今春實減四、五錢之數(shù)。然農(nóng)田望雨甚殷,幸于十二、三、四等日,連沛甘霖,閭閻歡悅,俱得盡力南畝。而灘河雨后水漲,臣亦得放舟南下也。十九日抵省城。一路雖見田禾遍插,祇以福建民稠田少,今當青黃不接之時,商販偶稀,米價遂長至一兩七、八錢不等,聞地方大吏斟酌時宜,先將存?zhèn)}榖石出糶,一面遺員往浙江、江西買米平糶,故市價稍平。從省至臺,所經(jīng)興、泉二府,雖早稻俱已將實,其米價亦如省城之貴,惟廈門米價止一兩三、四錢。
今臺地早稻已收,且又播種。于六月二十八,及七月初一、初四、初五等日,甘雨連沛,田疇沾足。目下上米每石價值一兩一、二錢,小麥每石一兩三、四錢。其奉旨運濟漳、泉二府之米五萬石,經(jīng)臣查案,已于正、二、三、四、五等月如數(shù)運足矣。
除驗看臺、澎兩協(xié)大操及臺郡雨水情形,并六月內(nèi)臣未到任之前彰化縣水沙連生番傷害諸羅縣治收麥民人一案,俱經(jīng)巡察給事中臣汪繼麰同臣另折具奏外,所有微臣到任日期,并自京至臺,經(jīng)過地方所見年景、米價,緣前奉有諸事留心之諭旨,理合一并奏聞。謹奏。
朱批:覽奏知道了。勉為之!汪繼麰,朕頗信伊不及,似欠誠實,爾與之共事,宜時時留心,但亦毋致乖異,蹈禪濟布之前轍,而貽笑于人也。
三五巡臺御史索琳、吏科給事中汪繼麰恭報臺澎兩協(xié)操期驗閱已竣折
〔雍正四年七月初六日(一七二六、八、三)〕,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臣索琳、吏科給事中臣汪繼麰謹奏:為恭報臺、澎兩協(xié)操期驗閱已竣事。
竊查臺灣鎮(zhèn)標陸路營大操,于去年十一月內(nèi)經(jīng)前任滿御史臣禪濟布公同道、府驗閱,朱行具折奏聞;并聲明臺、澎兩協(xié)已飭水師將領勤加演習,俟臣汪繼麰到日會同簡閱。嗣臣在繼麰于二月初四日蒞任,準臺協(xié)副將陳倫炯訂于三月初八日先演陸路,十九日次演水操。臣汪繼麰隨與禪濟布并鎮(zhèn)、道等公同臨閱。陸操則步伍整齊,水操則進退合度,施演槍炮、藤牌等藝,頗稱嫻熟。其澎湖一協(xié),先因副將董方稟稱:時當巡哨,且值撥護餉銀,在澎船只無幾,另期具文申請。今于六月十六日,新任滿御史臣索琳路經(jīng)澎島候風之暇,該協(xié)即請留閱視。隨于十九日看演陸操,鳥槍、藤牌俱各精熟,又于二十二日看演水操,開合攻擊,人船便利。此皆我皇上圣武宣昭,恩加海外,所以士卒歡騰,咸思自奮也。所有兩協(xié)大操,俱經(jīng)驗閱已竣,理合繕折奏聞。謹奏。
朱批:凡事務實為要,從來君臣之間惟貴忠誠無隱;一切粉飾迎合、贊頌虛文,皆屬陋習,不可效法。勉之!
三六巡臺御史索琳,吏科給事中汪繼麰恭報地方米價雨水情形折
〔雍正四年七月初六日(一七二六、八、三)〕,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臣索琳、吏科給事中臣汪繼麰奏:為恭報地方米價、雨水情形,仰慰圣壞事。
竊查臺灣米價向來賤于內(nèi)地;頃于五月間,因福建省城及泉、漳等府米價高昂,俱向臺灣采買辦運,以致有粟之家居奇觀望,價亦漸長。今內(nèi)地已經(jīng)豐收,赴臺采買者漸少,價仍平減;每米一石約值銀一兩一、二錢不等,海外黎民可免榖貴之虞矣!再查臺郡四邑田禾,仰賴皇上福庇,今歲自春徂夏,雨旸時若,早稻已盡登場,稍遲者俱暢茂堅實,最晚者亦乘時樹藝。民情歡躍,比戶盈寧。此皆我皇上體恤民隱,感召天和,致此豐亨豫順之象(朱批:爾等巡視諸臣及守土各官,身在其地,刑政攸關,實居大半,何得盡歸功于朕耶)。臣等叨蒙簡命,巡視茲土,見此及時之雨澤,欣逢盛世之休征,不勝歡忭之至。理合據(jù)實奏聞,謹奏。
朱批:覽奏,曷勝欣慰!
三七巡臺御史索琳、吏科給事中汪繼麰奏聞事折
同日又奏:為奏聞事。
雍正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據(jù)諸羅縣稟稱:六月十八日,據(jù)柴里社通事高歉、土官皆知里等,轉據(jù)莊民劉日魁報稱:伊伙計陳登攀、劉尚伯、劉士鐸、劉連清、劉應遠等五人,本月十七日早,因往斗六東埔地方采收芝麻,被生番殺死等情,報明到縣。隨帶同仵作前往相驗,俱稱被殺死是實。即著各尸親收殮看守。復據(jù)甲頭廖士干稟稱:拾有番弓一把、箭五枝、番牌一面呈驗,隨令通事、土官等看認,僉稱是水沙連內(nèi)山生番所用等供。除一面訪緝兇犯,務獲究審外,先將驗訊緣由,通報到臣衙門。
臣查兇番肆橫,大概在彰化縣地方,然與諸羅縣僅隔虎尾一溪,而內(nèi)山之路徑實綿亙相接,今據(jù)諸羅縣稟報驗看番遺兇器,并躧明來往蹤跡,亦屬水沙連內(nèi)生番攀越大山,邁虎尾溪而南,遂至斗六東埔地界,則是因彰邑既經(jīng)守御,不能逞兇于彼,復又流毒于此。除飭諭該地方文武嚴緝務獲,并令兵役、土官、鄉(xiāng)保等加謹巡防守御外,事關生番殺人,理合繕折奏聞。謹奏。
朱批:知道了。地方上凡遇此等案件,當加意察理,尤宜與督、撫大僚和衷共濟。高其倬非滿??杀龋穗匏殴呻胖?。爾等所聞所見,一面奏聞,一面就近行知,伊未有不秉公推究,悉心商辦之理,遵諭而行可也。
三八巡臺御史索琳奏聞事折
雍正四年十月二十四日(一七二六、一一、一七),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臣索琳謹奏:為奏聞事。
雍正四年九月初二日、據(jù)鳳山縣知縣并南路營參將稟報,據(jù)港西里新東勢莊管事等稟報:新東勢莊佃民邱連發(fā)家傭工人邱云麟,于八月二十二日往埔種作,被生番殺害等情。十月十九日,據(jù)彰化縣知縣并淡水同知冥報,據(jù)堋山通事具稟:本月初二日,南日社熟番大宇加六歇等共十一名,同往東勢山邊砍木,被山內(nèi)生番五十余人突出,殺死甘仔歇老郁等四名,又箭傷二名等情。十月二十二日,又據(jù)彰化縣知縣稟報,據(jù)貓羅社阿密里莊管事具報:本月初八日初更時分,生番二十余人,各帶弓箭、鏢槍、木牌到莊,殺死佃人邱未,又鏢傷個人林福等情。十月二十三日,又據(jù)北路營參將并彰化縣知縣稟〔報〕,據(jù)半線汛千總報稱:南北投鎮(zhèn)番寨守御竹腳簝民壯朱八,于本月之十五日,在水沙連河邊被生番殺死,并奪去所執(zhí)七十二號鳥槍一桿等情。先后各到臣衙門。除飛飭各該文武加意防御外,伏查臣到任后,自七月以至十月,南路計一案,傷佃民一人,北路計三案,傷民番共六人。似此光天化日之下,蠢爾丑類乃敢橫行無忌,若不剿捕以彰天威,何以懲創(chuàng)各番,使知歸化!正擬一面繕折奏明,一面咨商鎮(zhèn)臣林亮發(fā)兵剿捕(朱批:斯乃不得已之舉,所謂應兵也。申之以討罰,自當畏威斂跡,然終非長策。全在地方文武大吏,秉公執(zhí)法,約束兵民,不與之啟釁結怨,彼此相安,方為妥協(xié)。且生番亦人也,加此一番懲創(chuàng)之后,必令其知恩戴德,徐生向化之心。若但使其怵威而不懷德,則失撫馭之宜矣);隨據(jù)臺廈道吳昌祚先于八月間奉督臣高其倬調(diào)赴省城,今回至廈門島,先遣家人于本月二十二日到臺密稟:伊主吳昌祚業(yè)蒙督臣委交令箭三枝,令統(tǒng)臺兵,并調(diào)淡水同知王汧一同進剿。臣擬俟吳昌祚到臺之日,星即同至水沙連一帶番境,相機剿撫,則南路兇番自必聞風膽落,可不討而歸誠矣。
再,臺灣全郡,今年海颶不作,雨順風調(diào),稻谷十分收成,理合一并奏聞。謹奏。
朱批:欣聞臺郡年歲止有八分收成,為何奏稱十分?百凡惟當據(jù)實,不宜粉飾。
三九巡御史索琳剿捕生番折
雍正五年正月十二日(一七二七、二、二),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臣索琳謹奏:為剿捕生番,以保民命事。
雍正四年十一月初二日,道臣吳昌祚自省回任,帶投督臣高其倬咨文一角,內(nèi)開:『為兇番戕殺民命,特委臺廈道吳副使為總統(tǒng),兼委淡水同知主汧、北路營參將何勉、淡水守備鍾日升等,帶兵分路進剿,專委以知州管彰化縣事知縣張縞辦運軍糧』等因到臣。
本月十六日道臣吳昌祚等調(diào)領官兵、番壯,自府治先發(fā),臣于十八日選帶丁役,自備行糧,亦從臣署起行。至二十六日,人牛相觸番境,渡阿勃泉溪而抵竹腳簝,與道臣吳昌祚官兵會答于虎尾溪陽。預令曾歷番地社丁林三招引水沙連內(nèi)決里社土官阿龍等十八名來歸,詢明路徑,又令社丁陳蒲同決里社順番先至北港蛤里難等社曉諭:能歸化者即免誅僇去后。臣與吳昌祚隨撥同知王汧帶領熟番、民壯,由北港南投崎抄人番巢之后,候令進發(fā),仍調(diào)參將何勉帶兵接應;一撥守備鍾日升等帶兵由南港水沙連之前路竹腳簝,候令進發(fā),仍撥千總蔡彬帶兵接應;一撥守備楊鈐帶兵駐扎于兇番之戚屬樸仔籬社傍,以覘動靜,仍撥把總任林帶兵駐扎于鄰近之貓霧竉社,以備應援。
臣與吳昌祚率領員、弁、兵、番,由南港竹腳簝督兵前進,其前后兩路官兵統(tǒng)令于十二月初三進攻。仰賴圣主天威,及督臣高其倬知人善任、道臣吳昌祚盡心竭力,調(diào)遺合宜,同知王汧等不避艱險,招撫有方,知縣張縞運濟四路,軍糧各足,并隨征官、將、兵、番同心協(xié)力,故自十二月初三日進兵,計十有四日,兵不血刃,而兇番已獲,各社歸誠,北路俱已平定。臣等帶領官兵,于今年正月初九日已回府城。
所有臣與道臣吳昌祚等,剿撫過水沙連一帶二十五社番人凱旋緣由,理由繕折奏聞。謹奏。
朱批:觀一切調(diào)撥機宜,殊屬有方,所以奏效迅速,甚為可嘉。蠢夷經(jīng)此番振作之后,自當安靜數(shù)時,然終非久長良策也。要在文武官弁撫恤得法,使百姓總不干犯熟番,熟番永不欺凌生番,各安生理,兩不相涉,自不至生事。設或文員貪黷,武弁懈弛,百姓侵擾熟番,熟番又復虐用生番,遂爾激成禍端,以彼冥頑無知、近于禽獸之人,何事不可為也!雖如此剿撫兼施,兇犯就獲,未免多致殺傷矣!今既平定,嗣后當徐徐開導,令其感恩向化,漸知人理,方為柔遠之道,若專逞兵威,朕甚不取,爾等協(xié)力共勉之!
四○巡臺御史索琳、尹秦奏聞事折
雍正五年閏三月二十一日(一七二七、五、一一),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臣索琳、臣尹秦謹奏:為奏聞事。
雍正四年十二月初四日,臣索琳于水沙連內(nèi)武滑納埔軍次,據(jù)南路營參將暨鳳山縣知縣并報:風聞謠言阿猴林黃基侖地方,有匪類聚集,現(xiàn)在搜捕等因。除臣飛飭南路文武,立即協(xié)同細心訪拏外,臣以事屬風聞謠言,未敢輕易折奏。
今年正月初九日,北路事竣回署之后,據(jù)鳳山縣稟報:差役于赤山莊地方訪拏得匪類黃萬等四人,又于行劫臺邑陳日隆家內(nèi)獲到盜犯陳三奇等四人,亦系匪黨。其時尚未審取確供,雖未敢遽行奏聞,臣以兇犯肆橫,亟宜懲創(chuàng),已經(jīng)飛咨督、撫,請其仍委道臣吳昌祚等,以得勝之兵移剿南路兇番,況阿猴林亦系南路地方,并可藉此潛消奸民不軌之心。隨據(jù)督臣高其倬行,據(jù)道臣吳昌祚以方春雨水溪漲,地濕上蒸,恐染瘴患,請俟冬間水涸再議剿懲等因詳覆在案。
三月二十一日,據(jù)南路營參將暨鳳山縣知縣并報:熟番阿猴社本月十七日三更時分,被山豬毛、北葉二社傀儡番焚殺等因。閏三月十七日,又據(jù)該營、縣稟報:本月初十日,傀儡番殺死加走莊砍柴民人陳義;十三日,懷忠里東勢莊塘(糖)■〈羽軍〉被兇番放火,殺死民人蘇厚等因各到臣衙門。除臣等飛飭該管文武官弁,分布兵壯加意偵防外,隨經(jīng)臺灣府知府孫魯,以山豬毛、北葉二社離山口不遠,若不即加懲創(chuàng),恐殺害之事將接踵而至,詳請道臣裁酌杜害。當據(jù)移會鎮(zhèn)臣陳倫炯飛調(diào)南路營守備協(xié)同鳳山縣知縣帶領兵、番駐札武洛地方,相機剿捕在案。
至于阿猴林謀匪各犯,據(jù)鎮(zhèn)、道咨報:并奉督臣照會令牌,以臺地事勢與內(nèi)疆不同,似此匪徒若照常審題處決,為時遲久,不足示儆,仰親審確情,將倡謀為首及為從情重之犯,請出該鎮(zhèn)王命,當眾曉諭,梟斬以儆奸宄。一面舉行,一面飛報,以憑奏聞等因。業(yè)績審取確供,于閏三月十六日,恭請王命,傳集府、廳、縣各官,將先行強劫陳日隆家分贓正盜復聚眾謀匪之陳三奇當眾斬首梟示,并將為從情重之林居、黃允、黃萬,亦當眾杖斃示儆。又匪黨徐寧為行劫陳日隆家盜案首犯,應歸彼案完結。各等因到臣衙門。理合一并奏聞,謹奏。
朱批:覽奏已悉。事事直陳,纖毫不可隱瞞,地方諸務悉聽高其倬指揮而行。
四一巡臺御史索琳、尹秦奏聞事折
雍正五年四月初二日(一七二七、五、二二),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臣索琳、臣尹秦謹奏:為奏聞事。
雍正五年閏三月二十五日,據(jù)南路營參將并鳳山縣知縣報稱:本月十五日二更時分,傀儡兇番至新東勢莊殺死民人謝文奇等等因。二十六日,據(jù)鳳山縣知縣暨南路營守備稟報:本月十八日,從武洛祉帶領兵、番移駐于番仔侖,經(jīng)遣通事訪知行兇傀儡乃系七齒岸社、大文里社之番,因山里留社歹番勾引而出。隨于十九日蚤,帶領兵、番至山里留社,該社男婦業(yè)已逃遁,遂焚簝而還。二十一日,有傀儡加者惹也社土官遣番謝巳卯、小貴到營,稱伊土官聞大兵剿捕歹番,令伊等下山聽候吩咐。據(jù)稱:東勢莊行兇,系七齒岸社、大文里社、山里留社之番;其阿猴社行兇,系北葉社之巴思立辛武里,亦有山豬毛社番在內(nèi);至于篤佳莊行兇之番,則稱遠而不知。當經(jīng)給賞,令伊回諭土官,傳諭行兇各社獻出兇番去后。二十二日帶領兵、番抵山豬毛社口,于二十三日上山,直逼番巢,攻開社們,番眾逃竄,槍傷傀儡四名,仍回番仔侖駐扎。當據(jù)港東里通事稟稱:港東里傀儡勃朗錫干社土官咸稱:港西歹番原該征剿,我們港東各社從不下山作歹等語。二十五日,據(jù)加者惹也社番謝巳卯等到營稟復:小番土官遵至七齒岸、大文里等社傳諭,奈各番在逃未歸,容伊等回社后叫他獻出等情。隨經(jīng)給賞,令其回諭土官:速飭七齒岸等社將兇番獻出等因,先后到臣衙門。
除俟七齒岸等社番人就撫,獻出兇番,另折具奏外,所有南路文武稟報兇犯傷人,并剿捕港西里傀儡情形,理合奏聞,謹奏。
朱批:所奏知道了。凡事以治本為要,不宜專務未節(jié)。爾等身在其地,當廣諮博詢,遇事則詳悉講求,共相籌劃,必得一久遠可行之良策方好;似此隨事支吾,逐案整理,不過小績微勞耳,何足深取?勉之!然若見不透、信不及,又不可逞臆妄言,惑朕耳目,并回地方大吏之心思也。
四二巡臺御史索琳、尹秦訪陳臺郡田糧利弊折
雍正五年八月十二日(一七二七、九、二六),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臣索琳、臣尹秦謹奏:為訪陳臺郡田糧利弊,仰請圣裁事。
竊查臺灣全郡盡屬沙壤,地氣長升不降,所有平原總名「草地」,有力之家視其勢高而近溪澗淡水者,赴縣呈明四至,請給墾單,召佃開墾。其所開田園,總以甲計,每田一甲約抵內(nèi)地之田十一畝有零。鄭氏當日,分上、中、下三則取租。開臺之后,地方有司即照租征糧,而業(yè)戶以租交糧,致無余粒,勢不得不將成熟之田園,以多報少,欺隱之田竟倍于報墾之數(shù)。臣等細訪向來任其欺隱、不行清查之故,則其說有五:現(xiàn)征科則,計畝分算,數(shù)倍于內(nèi)地之糧額,若非以多報少,不能完納正供,此其說一也。臺灣沙地,每歲夏、秋大雨,山水奔舄,田園沖為澗壑,而流沙壅積,熟田亦變荒壤,若非以多報少,將何補苴虧缺?此其說二也。臺地依山臨海,所有田園并無堤岸保障,海風稍大,咸水涌入,田園鹵浸,必俟數(shù)年咸味盡去之后,方可耕種,若非以多報少,何以抵納官糧?此其說三也。臺郡土脈炎熱,不宜用肥,兩、三年后,力薄寡收,便須荒棄兩年,然后耕種,若非以多報少,焉能轉換辦公?此其說四也。佃丁悉系漳、泉、潮、惠容民,因貪地寬可以私墾,故冒險渡臺,設使按畝清查,以租作糧,伊等力不能支,勢必榖回原籍,以致田園荒廢,賦額虛懸,此其說五也。夫田糧之欺隱若此,其所以致此欺隱而難以清厘者又若此,今宜作何變通,以除欺隱之弊?海疆重地,與內(nèi)地不同,臣等愚昧,不敢輕議,謹據(jù)實奏請圣裁(朱批:清查田糧,非現(xiàn)今治臺急務,何必汲汲奏及于此)。
至于北路彰化一帶,縣系新設,地稍偏遠,臣等見多未辟之土,亦宜召民開墾。案查淡水同知王汧,曾經(jīng)具詳稱北路虎尾溪以上,閑原寬曠,其召民開墾之法:毋許以一人而包數(shù)里地面,止許農(nóng)民自行領墾,一夫不得過五甲,十夫連環(huán)互保,定限三年,比照內(nèi)地糧額起科。再如熟番場地,向有奸棍認餉包墾、久假不歸之弊,若任其日被侵削,番眾無業(yè)可依,必至退處山內(nèi),漸漸變?yōu)樯?。宜令大社留給水、旱地五百甲,中社留給水、旱地四百甲,小社留給水、旱地三百甲,號為「社田」,以為社番耕種、牧獵之所,各立界牌,將田場甲數(shù)、四至刊載「全書」,使日后勢豪不得侵占;其余「草地」,悉行召墾,并限三年起科等因。臣等細加尋繹,事屬當行。惟召墾農(nóng)民,似宜照臣等前折所陳,亦令歸莊并甲,務使匪類、奸徒無處托足,以靖盜源(朱批:事系創(chuàng)始,與更張之舉不同,諒在可行;即王汧亦必見其可為,而后獻此議也)。
除一面移咨督臣高其倬外,理合逐一陳奏,伏乞〔皇〕上睿鑒施行。謹奏。
朱批:覽。
四三巡臺御史索琳、尹秦奏臺郡收成分數(shù)折
雍正五年十月十三日(一七二七、一一、二五),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臣索琳、臣尹奏謹奏:為臺郡農(nóng)功已畢,恭報收成分數(shù)事。
竊查臺郡早、晚二稻收成分數(shù),行據(jù)臺灣、鳳山、諸羅、彰化四縣申報:本年春、夏以來,雨水調(diào)勻。早、晚二稻收成俱有九分、八、七分不等,米價每石一兩一錢五、六分至七、八分不等,榖價每石五錢四、五分至六、七分不等,各等因前來,與臣等訪聞無異。再臺郡農(nóng)民因今歲颶風不作,雨澤頻施,將向日缺水難耕棄地,亦皆開墾,是以今年所收之榖多于往歲。現(xiàn)在地方寧靜,閭閻樂業(yè),理合繕折奏聞。謹奏。
殊批:覽收成、米價情形,朕懷深慰。
四四巡臺御史索琳、尹秦特參虛冒兵糧濫役滋擾折
雍正五年十一月初八日(一七二七、一二、二○),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臣索琳、臣尹秦謹奏:為特參虛冒兵糧、濫役滋擾事。
竊臣等訪得臺灣縣所屬新港司巡檢衙門,額設書識一名、皁役二名之外;另有弓兵一十八名,原為巡緝地方奸匪而設,乃署新港巡檢事臺灣縣典史徐履議,敢于額設書識之外多設書識陳吉等三名,又私設貼寫陳達等十一名,俱在鹿耳門汛日掛驗船只、抄寫報單,并無弓兵名色。及臣等行令臺灣府知府俞存仁、臺灣縣知縣張廷琰查取弓兵名冊,則該署巡檢即以貼寫陳達等十一人姓名造報,又捏開吳齊等假名七名以足十八名之數(shù),仍于各名下或注「退役」,或注「革逐」、「現(xiàn)在召補」字樣。夫設兵原以緝暴衛(wèi)民,若果革退,自應立時召補,豈可任其懸缺!再者,貼寫系刀筆之徒,巡兵有防緝之責,奚容假借影射?明系虛冒兵糧、濫役滋擾。今據(jù)臺灣府、縣查報前來,與臣等訪聞無異,所當特參以儆劣員者也。為此繕折具奏,伏乞皇上睿鑒施行。謹奏。
朱批:朕不解爾等此奏所參者何人,該府、縣既經(jīng)查報則不應參,若巡檢虛冒,則止應咨革,殊屬可笑之極!
四五福建巡撫劉世明奏聞事折
雍正七年三月十一日(一七二九、四、八),福建巡撫臣劉世明謹奏:為奏聞事。
竊照福建地方,自入春以來,風調(diào)雨順,二麥茂盛(朱批:覽奏深慰朕懷,果肯誠敬居心,公忠任事,能使兵輯民和,輿情舒暢,上天之嘉應休征,朕可保其必不爽也。地方之安否,惟爾等封疆大吏是賴。勉之,勉之),江、浙漕米目下俱已運到,現(xiàn)經(jīng)督臣高其倬每石議價一兩一錢,飭委文武員弁公同監(jiān)糶。查各處米價,俱已平減,地方寧靜。
惟據(jù)臺灣府并該道稟報:去年十二月,有鳳山縣長興莊管事邱仁山等,率領佃人侵入傀儡山開墾,破水灌田,致被生番殺害。續(xù)據(jù)該縣親往彼地相驗通報前來。經(jīng)臣嚴飭:設法勒令獻出兇番,審擬招解,并取玩縱侵越生番界內(nèi)開墾各職名;到日另行題參(朱批:此雖臺郡每有之事,然不可不嚴懲示儆)。為此并繕折奏聞。謹奏。
朱批:覽。
四六福建巡撫劉世明奏聞二麥豐收折
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一七二九、五、一○),福建巡撫臣劉世明謹奏:為奏聞二麥豐收事。
竊照福建地方,氣候較各省甚早,今年菜麥春花處處十分豐熟,目下收獲齊全。自正月迄今,雨水及時,民間亦無被劫盜案。
惟據(jù)臺灣道、府稟:據(jù)鳳山縣報稱:去年十二月,長興莊管事邱仁山等,率領佃人越界侵入傀儡山開墾,破水灌田,致被生番殺害一事,臣即嚴飭:勒令設法獻出兇番,審擬招解,并取玩縱失察侵越開墾各職名,到日另行題參去后。續(xù)于本年三月二十六日,據(jù)臺灣道、府各稟報:據(jù)游擊靳光瀚、署海防同知劉裕各報稱:于本月十一日,拏獲山豬毛等社兇番共二十名,俟解到訊確另詳?shù)日Z稟報前來。臣查生番原與禽獸無畏,業(yè)蒙我皇上燭照幾先,已奉諭旨石,立有界限。而奸民乃敢越境開墾,偷破番水灌田,擅惹釁端,致被番人殺害,今擒獲數(shù)足相當,懲一正可儆百,統(tǒng)容微臣歸案審明律擬,另行具題請旨(朱批;既經(jīng)擒獲,當嚴加懲創(chuàng),以為將來之戒)。恐廑圣懷,為此繕折奏聞。謹奏。
朱批:覽。
四七福建巡撫劉世明奏聞畫一辦理通省公務折
雍正七年六月十六日(一七二九、七、一一),福建巡撫臣劉世明謹奏:為奏聞畫一辦理通省公務,分給各官養(yǎng)廉事。
竊照閩省一切公事及各官養(yǎng)廉,臣于到任后,業(yè)經(jīng)細加籌劃,繕折奏聞;復與督臣高其倬及司、道等官,將通省耗羨并存公項,逐細查開確核每年應行承辦公事,暨分給各官養(yǎng)廉,公同議定。除臺灣一府,耗羨、養(yǎng)廉經(jīng)督臣分派會奏外,臣謹將八府一州公務、養(yǎng)廉數(shù)目另繕清折,恭呈御覽。
再查福建尚有各案承追無著銀,共四萬一千七百五十二兩零(朱批:承追各案何以至于無著?皆緣汝等大吏不肯秉公破面察究,因循玩愒所致。另有諭旨從部頒發(fā),文到之日,實力辦理清楚,具奏以聞)。茲既禁絕捐派,則無著銀兩無項可補,臣現(xiàn)議將分給各官養(yǎng)廉內(nèi),除觀風整俗使、學院并各廳官十四員共一萬二百兩實給外,尚有應給各官養(yǎng)廉銀八萬四千三百兩,今先實給八分三厘零,存留司庫一分六厘零,每年計銀一萬三千九百一十七兩,分作三年將無著銀兩全補。完日仍照原議十分全給各官養(yǎng)廉,庶辦理公私事務不至有缺乏之虞,臣亦易于稽查弊竇。應否如是,伏乞皇上睿鑒施行。謹奏。
朱批:此奏朕甚嘉之,歷來直省耗羨養(yǎng)廉一節(jié),朕從不問及,遇各省督、撫等肯秉公據(jù)實奏請者,朕一一斟酌訓示。閩省督、撫未經(jīng)詳陳請示,朕何因追求?今據(jù)汝所開條款,甚屬明晰。閩省養(yǎng)廉似覺不敷,已降旨諭部指撥數(shù)項,以增助汝等用度,庶不致有所缺欠也。
四八和碩怡親王允祥等遵旨查議事折
和碩怡親王臣允祥等謹奏:為遵旨查議事。
摘福建巡撫劉世明奏稱:閩省九府、一州,除臺灣府耗羨,督臣高其倬議給該府各員養(yǎng)廉外,其八府、一州,經(jīng)征地丁錢糧并額征糧米所有耗羨平余及雜款等銀,共一十六萬九千二百三十四兩,臣等詳細確核:每年承辦公務共應用銀七萬四千七百三十三兩,余銀九萬三千二百兩分給各員為養(yǎng)廉之資。開析條款,以為定額。將來每年承辦通省公事,分給各官養(yǎng)廉,即以所有耗羨等銀,量入為出,已足敷用等語。臣等查得閩省自督、撫以至府、佐、州、縣,共九十九員,而所有耗羨,除辦公之外,僅存九萬三千余兩,實不敷各員養(yǎng)給之用。今臣等遵奉恩旨,將閩省報出各項贏余歸公銀兩核查為該省督、撫等官增加養(yǎng)廉之資。臣等查福建陸續(xù)報出閩安竹崎、崇安杉關并稅課司等五處,及上杭縣、泉州府河橋車稅贏余銀,共一萬一千三百二十兩零,又臺灣府官莊等項歸公銀三萬七百三十九兩,共歸公銀四萬二千五十九兩零。倘蒙天恩,以此二項賞給各員為增加養(yǎng)廉之資,臣等計員酌算,共應加銀四萬九百兩,存銀一千一百五十九兩零,請交與該督、撫,將閩省縣丞以下微員,每員亦酌給數(shù)十金,則閩省大小各官舉家之日用衣食,寬然有余,可免拮據(jù)經(jīng)營之累,俱沾沐浩蕩天恩矣!臣等謹將各員增加數(shù)目另單呈覽,伏候皇上欽定。謹奏。
朱批:爾等(按指劉世明及趙國麟二人)前奏各官養(yǎng)廉等事,朕交怡親王會同大學士議覆,今將所議之折發(fā)來,爾與史貽直商酌妥協(xié)辦理。但別省道員養(yǎng)廉率皆多于知府,茲爾閩省知府養(yǎng)廉反多于道員,其中情由朕不甚解,此條尚不以為協(xié),并一切多寡厚薄處,怡親王暨廷臣等,不過據(jù)爾前折所開,就朕恩賜之項,擬議增添,亦未可即以為準。爾二人當再同司、道等官,詳細秉公酌定奏聞。務期久遠循行無礙,不令人檢點指摘,方為盡善也。
四九福建總督劉世明、巡撫趙國麟敬陳管見折
雍正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一七三一、二、二),福建總督臣劉世明、巡撫臣趙國麟謹奏:為敬陳管見,仰祈睿鑒事。
雍正八年六月二十七日,臣趙國麟到京陛見時,內(nèi)閣交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等條陳一折,奉旨:『此折著暫收存,俟趙國麟到京之日,給與伊看,仍令帶去。如路遇高其倬,著給與高其倬,將可行、不可行之處商酌,仍將此折帶至任所,會同劉世明定議具奏,欽此』。臣趙國麟與督臣高其倬水陸相左,即抄折寄商。嗣準高其倬議覆前來。
臣等復將條奏臺灣一切事宜可行,不可行之處,會同悉心商酌,大概與高其倬所議相同。謹將愚昧所見,逐條定議,另折呈覽外;至南路營移駐一條,臣等未能親視形勢,懸揣率議恐有未協(xié),因行文臺灣道、鎮(zhèn)會同勘覆,海洋往返,致稽時日,合并聲明。謹奏。
朱批:爾等此議是,將所議之處行知巡臺御史,令其存案。
五○福建總督劉世明奏聞事折
雍正九年三月十三日(一七三一、四、一九),福建總督臣劉世明謹奏:為奏聞事。
竊照福建內(nèi)地年歲情形,臣俱真知灼見,惟臺灣遠隔重洋,傳聞互異。海疆關系匪輕,臣不敢不時勸察訪,以仰副我皇上垂念海邦之至意。
茲于本年三月初二日,有臺灣道劉藩長聞訃丁憂回閩,細詢地方年歲情形。據(jù)稱:所屬四縣,甚是寧靜,榖米、糠、豆價值倍減于前。惟去冬略覺缺雨,于正月初三日,時雨沾足,二麥秀茂,豐收可必。再詢其生番致死匠役陳勛一案,并鳳山縣通報傳言胡九要搶新莊起釁情實,該道將事之原委,及審理發(fā)落之處,一一備悉陳說。臣見劉藩長應答地方事務,甚是誠愨無欺,洵屬有用之才;今已奔喪回籍,如蒙皇上天恩,仍敕來閩委署,或遇道缺另行題補,實于海疆有益。為此據(jù)實繕折請旨,伏乞睿鑒。謹奏。
朱批:劉藩長豈有復用閩省道員之理?若遇兩司缺出,朕再加酌量耳!
五一福建總督劉世明據(jù)實奏聞請旨折
同日又奏:為據(jù)實奏聞請旨事。
竊照臺灣大小官員,例不隨帶眷屬赴任。今有汀州府知府王仕任奉旨調(diào)臺,于本年正月開印后,據(jù)王仕任由省赴臺,向臣訴稱:隨任僅止一妾、二婢,而妾生之子尚在襁褓,除家人之外,并無至親可以寄托,只得暫且攜帶同去等語。臣細加訪察,確系實情,若遽以違例題參,似覺人材可惜;若為之徇隱,臣實不敢。應否飭令王仕任速喚誠愨至親到閩,給照過臺,領伊家口回籍之處,微臣不敢擅便。為此據(jù)實繕折奏聞請旨,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爾姑允所請,令其攜帶可也。須將曾經(jīng)折奏蒙朕恩準情由,俾眾知之,以杜他員借口比例之端。
五二福建總督劉世明奏聞事折
雍正九年六月十五日(一七三一、七、一八),福建總督臣劉世明謹奏:為奏聞事。
竊臣接準兵部火牌,遞到內(nèi)閣大學士寄字,內(nèi)開:雍正九年五月十五日,奉上諭:『總兵官王郡在臺三年,任滿,例應調(diào)補內(nèi)地,但臺灣地方甚屬緊要,總兵重任難得其人;南澳總兵官張起云雖克勝任,而伊又現(xiàn)署陸路提督印務,為內(nèi)地重大職掌。朕意欲將王郡再留一年,俟明年風信順便之時,奢張起云前往臺灣換回,王郡即署理提督之任。張起云起身赴臺之后,王郡未回內(nèi)地之先,福建陸路提督印務,著將軍阿爾泰暫行署理。朕意如此,著總督劉世明悉心斟酌,務期妥協(xié)?;蚱渌偙賰?nèi)有克勝臺灣之任者,亦著劉世明具奏。欽此』。遵旨寄信到臣。該臣看得臺灣乃福建海外第一緊要之區(qū),如鎮(zhèn)臣王郡之克勝厥任者,一時難得其人,已蒙圣明洞鑒。應懇皇上天恩,將王郡再留一年,俾收成效。至于明年俟風信順便時,各令署理、交接之處,均蒙皇上措置周詳。
又荷諭旨,命臣悉心斟酌,務期妥協(xié)。或其它總兵官內(nèi)有勝臺灣之任者,亦著臣具奏。欽此。臣查有海壇鎮(zhèn)臣呂瑞麟,歷練持重,整飭有方,操守廉潔,盡可勝臺灣之任。去冬已蒙天恩,準其今年秋、冬之間陛見,應俟九月撤巡,即令呂瑞麟赴京。圣鑒之下,其應行調(diào)任與否,自有睿裁(朱批:候另旨諭部)。再有浙江瑞安營副將黃有才,前任臺灣南路營參將,料理地方甚有條理,熟諳番情,持重歷練,軍民至今尚有去思,但非系總兵,不合調(diào)任之例(朱批:便系總兵,亦非汝閩省所轄,豈可混行議調(diào))。臣蒙皇上垂詢?nèi)瞬?,微臣既有所知之員,理合一并奏聞,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覽。
五三福建總督劉世明欽奉上諭折
雍正九年十月二十五日(一七三一、一一、二四),福建總督臣劉世明謹奏:為欽奉上諭事。
竊臣接準兵部火牌,遞送內(nèi)閣寄字,內(nèi)開:雍正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奉上諭:『從前呂瑞麟在京引見時,朕看其人漢仗甚好,諳練水師,但似胡涂武夫,祇因張溥在浙曾經(jīng)保薦,且言其操守甚好,是以屢擢用為總兵官。昨因臺鎮(zhèn)要缺不得其人,降旨詢問劉世明,據(jù)劉世明奏稱呂瑞麟克勝臺灣之任,朕允所奏,將伊調(diào)補。頃史貽直奏稱:于邸抄內(nèi)見有呂瑞麟調(diào)臺一事。臣在閩省,深知呂瑞麟之為人,平日熟悉水師,出洋巡哨頗有膽量,不畏風濤;惟是性情躁暴,御下無恩,操守亦甚平常;臺灣遠隔重洋,倘或任性妄行;于地方未必有益等語。史貽直之奏如此,即高其倬在京時亦言呂瑞麟氣質(zhì)粗豪;朕思從前張溥奏稱呂瑞麟操守甚好,今史貽直則言操守平常,二人之言互相矛盾,此一節(jié)又不足信矣!臺灣地方關系緊要,總鎮(zhèn)職任必得才守兼優(yōu)之人,方于藤疆有所裨益。爾等可詳悉寄信與劉世明,令其悉心斟酌。如果不甚妥協(xié),若呂瑞麟尚未起身,似應將王郡暫留原任,俟朕徐商替換之人再降諭旨;若呂瑞麟已經(jīng)前去,著劉世明再加酌量,將呂瑞麟果否勝任;或另有調(diào)補之道,速行定議具奏請旨。欽此』。遵旨寄信前來等因到臣。
臣查海壇鎮(zhèn)臣呂瑞麟,奉旨調(diào)補臺灣,臣于八月三十日接到部咨,即經(jīng)轉行照會;續(xù)據(jù)呂瑞麟呈,請擬于十月初一日交印卸事,正可乘此風信前詣臺郡。昨接塘報,呂瑞麟于十月十三日已抵廈門,此時諒已早到臺鎮(zhèn)矣!臣蒙皇上特恩,在閩任事三年,細察呂瑞麟歷練持重,而整飭營伍均系實心,操守、才具可稱兼優(yōu),又系外省之人寄籍,福建并無親故為所瞻顧,所以臣敢保其克勝臺灣之任。至于性情躁暴、操守亦甚平常之處,或系從前如是,臣在閩三年之中,實未見呂瑞麟有此等不肖形跡也。今呂瑞麟已經(jīng)前往臺灣,據(jù)臣愚見,似可勝任。為此據(jù)實繕折覆旨,伏乞皇上睿鑒施行。謹奏。
朱批:此汝現(xiàn)今職任中事也,倘有不協(xié),惟汝是問。汝既言勝任,朕復何諭?史貽直既有此奏,焉得不降旨詢問?但臺地緊要,呂瑞麟作何鎮(zhèn)綏之處、時當留心察訪。
五四福建總督劉世明奏聞事折
雍正十年正月二十四日(一七三二、二、一九),福建總督臣劉世明謹奏:為奏聞事。
雍正十年正月初六日,準據(jù)水師提臣許良彬并臺灣鎮(zhèn)臣王郡咨報:臺灣北路營大甲西社番,于雍正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突集番眾射傷巡游兵丁、焚毀房屋,及傷害淡防廳家人、衙役等情到臣。臣隨即委差標員赍持令箭,星夜前往督令該鎮(zhèn)剿捕,肅靜地方,并細查的實構釁根由;復知會提臣許良彬酌撥船只,梭織巡游去后。又于正月二十三日接準巡臺御史臣奚德慎、高山,并據(jù)臺灣道、府移報前由,并稱:同知張弘章知有事端,竟不照料地方,但自單騎奔去等語。其因何起釁之處,亦未據(jù)聲明。但查所燒者系同知衙署,所殺者系同知幕賓、家人,則致釁情由,必自同知而起,除先將怯懦無能同知張弘章另疏題參,并勒令協(xié)同兵役擒捕孽番,嚴審構釁根由,從重究擬外;謹此繕折奏聞,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奚德慎、高山容隱如此劣員,既不言之督、撫,又不奏聞于朕,致令激出事端,殊為深負朕之任用也!
五五福建總督劉世明欽奉上諭折
雍正十年正月二十六日(一七三二、二、二一),福建總督臣劉世明謹奏:為欽奉上諭事。
竊臣接到內(nèi)閣寄字:雍正九年十二月十四日,奉上諭:『據(jù)福建觀風整俗使奏稱:閩省各府收成俱好,惟泉州、漳州二府苦于秋旱,文武官有從彼地來者,問其收成,約有三、四、五分不等,近于十月杪方得大雨,于禾稼無益,而番薯猶可救濟,米價亦聞漸長。又聞臺灣亦苦干旱等語。爾等可將此寄信與劉世明、趙國麟,令其體察該府情形,若果收成歉薄,有應設法接濟料理之處,可預為留心料理,不可忽略,臨時周章。欽此』。遵旨寄信前來等因到臣。
臣伏查漳、泉、臺灣三府,于去年八、九月間,晚稻正當結實之時,雨澤稀少,其低洼與有水可以車戽之處收成不減,其無水灌溉之高阜地畝多成癟榖,收成減薄,四、五、六分不等。福建山多田少,民鮮蓋藏,每至青黃不接時,便多掣肘之慮,總由積習因循,不早思患預防所致。臣業(yè)于十月內(nèi)專頒條教,知會撫臣趙國麟檄令司、道,轉飭牧、令各官,多張告示,與民講求疏通販運,早為籌議,毋使青黃不接之時致有困乏,以副皇上眷念海疆至意。現(xiàn)據(jù)道、府申報:紳衿、富戶人等,各知踴躍,爭自顧恤閭閻。或請挾貲給照前詣鄰近采買;或將所余榖石開報實數(shù)存貯,專候臨期濟糶;或計量人口,預積糧石;其貧窮食力群黎,盡有倉榖可以糶濟。近來遍沐春雨,二麥與菜蔬之類,俱又有收。據(jù)臣揆度目前情形,將來可無青黃不接之虞矣。所有臣遵旨預為設法接濟料理之處,據(jù)實繕折奏聞,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覽奏,深慰朕念。
五六福州將軍署閩浙總督宜兆熊請撫生番折
雍正四年正月初三日(一七二六、二、四),福州將軍署理閩浙總督印務臣宜兆熊謹奏:為請撫生番事。
竊臣據(jù)臺郡文武各官報稱:南、北兩路番社甚多,其為害于鳳、諸二縣者,惟山豬毛等社;其為害于彰化縣者,惟水沙連等社。皆由從前不繩以國法,遂使益無顧忌。山豬毛等社,向日擒獲兇犯四人,稍知畏懼。至于水沙連從不一加懲創(chuàng),以致半年之內(nèi),焚殺迭見,撫之不可?不得不脅以兵威。為今之計,當以番攻番,令各社之通事、土官,擇其勇敢者數(shù)人為前導,率領番壯,直抵巢穴,而使汛兵駐扎山口,以壯聲勢,取勝甚易。但剿番惟賴冬日,夏、秋之際,雨水連綿,槍炮無用;一交春二、三月,又難舉行,今現(xiàn)在會商委員克期舉行等因到臣。臣即會商撫臣毛文銓:以臺灣各社生番,屢行殺人,頑梗無知,似不便再行姑息。即以社丁協(xié)同番壯深入擒捕,汛兵不過駐扎山口,示以兵威,諒無他患;批令臺屬文武同心協(xié)力,仍會商巡臺御史。務須籌劃萬全,切勿輕舉妄動。倘彼畏威懾服,情愿就撫者,即宜相機亟為撫綏;勿株累無辜,以廣皇上柔遠之深仁。其發(fā)兵若干、作何剿撫、并動贏余若干,俟續(xù)報到日,另行具奏外,合先奏聞。謹奏。
朱批:所奏剿撫情節(jié)已悉,諒卿等自必慎重為之也!
五七福州將軍署閩浙總督宜兆熊、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雍正四年二月初四日(一七二六、三七),福州將軍署理閩浙總督印務臣宜兆熊、福建巡撫臣毛文銓謹奏:為奏聞事。
據(jù)臺灣同知王佐梅詳報:水師提督衙門有差員陳福等管駕船只來臺,索驗其牌照,俱稱系本提督差往臺、澎等處巡哨,順帶馬料到廈。查各牌照雖有提憲印信可憑,而船內(nèi)舵、水俱系不兵不民之人。其中是否假藉,莫從辨識,未敢擅便放行等情到臣等。又據(jù)署彰化縣孫魯詳報:貓霧竉社莊有生番放火燒屋,殺死佃丁林愷等八人一案。并稟查勘該地原屬禁界,為土番鹿場,今藍提督又往開墾,未免有礙,林愷等之被殺,明系自取等因到臣等。俱經(jīng)臣等飭行布、按二司嚴查去后。續(xù)準提臣藍廷珍咨稱:哨船原系捐備巡哨,給與印牌,遴選勤慎之員管押哨探,仍嚴飭毋許夾帶等弊。又咨稱:貓霧竉莊系自置產(chǎn)業(yè),該縣給有照票,代納餉銀各等因到臣等。臣等伏思:自備哨船與在禁地開墾,均屬違例之事。查提臣藍廷珍,練達水師,海疆原有裨益,但既有前項事由,即不敢茍徇情面,不于君父之前據(jù)實奏明也,伏乞睿鑒。謹奏。
朱批:此等事豈可徇隱,自應查究,其中微有干礙藍廷珍處,姑少存地步,密奏請旨可也。
五八福州將軍署閩淅總督宜兆熊、福建巡撫毛文銓奏聞事折
同日又奏:為奏聞事。
竊前據(jù)臺屬文武官員會請剿撫生番,業(yè)經(jīng)臣等批飭施行,并將緣由奏聞在案。
茲于雍正四年正月二十三日,據(jù)臺灣鎮(zhèn)、道詳稱:因巡臺御史臣禪濟布另欲計議,尚未剿撫,仍各請示前來。臣等伏查臺地溝洫甚多,一至春雨水漲之時即難舉動,所以凡剿撫之事,非冬日不可,今為時已逾,似不便仍執(zhí)前議批令遵行,俟今冬再復相機行事。所有未剿生番情節(jié),理合奏聞。謹奏。
朱批:知道了,斯事自應相時而動,不必拘泥也。
五九福州將軍署閩浙總督宜兆熊、福建巡撫毛文銓據(jù)實奏聞事折
雍正四年三月二十六日(一七二六、四、二七),福州將軍署理閩浙總督印務臣宜兆熊、福建巡撫臣毛文銓謹奏:為據(jù)實奏聞事。
竊查臺灣知縣周鍾瑄業(yè)經(jīng)奉旨解任,是非曲直,對簿自明。巡臺御史臣禪濟布理宜靜聽督臣高其倬到日確審情實,請旨遵行,豈可別生枝節(jié)、貽害海疆?乃禪濟布不念巖疆重地,惟欲加甚鐘瑄之罪;歷據(jù)各員稟報:指使刁民聚集數(shù)十人,拆毀該縣糧書馬仁、黃成等房屋,而臺灣全縣十五里人民并無一人在場,現(xiàn)據(jù)十五里人民具結通詳在案。是前此聚眾者究不識何等奸徒,今幸拏獲李好等四名解省,俟解到日,臣等即發(fā)臬司,務秉公審理,不得毫發(fā)偏徇。容審出情實,另行請旨外,所有迭據(jù)稟報前項緣由,理合據(jù)實奏聞。謹奏。
朱批:周鍾瑄之是非曲直,禪濟布固宜靜聽高其倬到日確審,爾等又豈不當遵旨靜待耶?據(jù)爾等奏稱:將李好等即發(fā)臬司審訊,甚屬不合??侄U濟布將底里指出,爾等真情亦難掩矣!
又批:毛文銓自蒞任以來,一切折奏及料理事件甚屬不妥!
六○福建布政使沈廷正奏聞事折
〔雍正五年十月初三日(一七二七、一一、一五),福建布政使臣沈廷正〕為奏聞事。
竊查閩省自八月初二日得雨以后,雨水稀少。臣恐有妨田禾,遍行各屬確查情形及體訪老農(nóng),俱云:雨水雖然不足,幸露重不患干燥。惟漳州府屬之詔安縣,雨澤愆期,將來收成不無稍歉;再汀州府屬之永定縣,夏被水災,經(jīng)臣詳報撫臣具題在案。今雖勘不成災,但恐被水人戶,寒冬無以資生,又詳明督臣委員往永定被災之處,查明乏食窮民,或銀或米,酌量撫恤,俾免失所。
至臺灣府屬之彰化縣,夏間偶遭風患,嗣據(jù)報稱亦無損傷田禾。前九月二十七、八兩日,省城連得大雨,四野沾足。
閩省田地,依山傍海,高低不一,是以收割亦有遲早不同,約計分數(shù):福、興、延、建、汀、邵六府,俱有八、九分及七、八分不等;泉、漳二府,約有六、七分及五、六分不等;臺灣府屬,禾苗現(xiàn)在結實,亦約有八、九分不等;福寧州屬,亦俱有六、七分不等。再查福、興、泉、漳四府,地瓜番薯俱已成熟,是統(tǒng)計閩省本年早晚二禾收成,雖不獲盡登大有,但較之歷年以來,似又不可多得者矣。臣謹繕折奏聞,上慰圣懷。
謹奏。
朱批:覽收成分數(shù),朕懷深慰。
六一福建布政使補授貴州巡撫沈廷正奏聞事折
〔雍正六年正月初八日(一七二八、二、一七),福建布政使補授貴州巡撫臣沈廷正〕奏:為奏聞事。
竊查閩省去歲秋、冬收成分數(shù)、雨水情形,經(jīng)臣繕折具奏,俱蒙圣鑒。今歲新春,訪查米糧價值,米有上、中、下不等,故價亦有多寡不同。福、興二府屬,每石一兩二錢及一兩三、四錢不等;泉、汀、漳三府屬,每石一兩三、四錢及一兩五、六錢不等;延、建、邵三府屬,每石八、九錢及一兩一錢余分不等;臺灣府屬,每石一兩余分及一兩一、二錢不等;福寧州屬,每石九錢余分及一兩有零不等。通省平價頗平,百姓俱各安居樂業(yè)。麥苗現(xiàn)在秀發(fā)。理合繕折奏聞。謹奏。
朱批:據(jù)奏,閩省米價尚未見甚平。
六二江南安徽布政使董永芠叩謝天恩折
〔雍正元年(一七二三)〕,江南安徽布政使臣董永芠謹奏:為叩謝天恩事。
本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接到浙閩督臣準部咨文:為恭報官兵克復臺灣事,奉旨:『在事官員,現(xiàn)行議敘之外,著概行各加一等。欽此』。又粘單內(nèi)開:『在省辦理軍務按察使董永送今升安徽布政使,準其加一級』。等因,奉此。聞命自天,感激無地,當即恭設香案,望闕叩頭謝恩訖。竊念臣世受國恩,時因職守所羈,不能戮力行間,奮身殺賊;以辦理之微勞,得邀加級之曠典,圣德如天,有加無已。除將感激微忱,具詳撫臣代題叩謝天恩外,臣犬馬下情,不能自已,謹再繕折,奏謝圣主洪恩。
再,鳳陽府屬壽、泗等州縣,今年秋成歉薄,雖不成災,而窮民當此隆冬,恐致乏食,督、撫臣各捐銀二千兩,臣亦捐銀二千兩,買米煮賑,仰副圣主愛養(yǎng)黎民之至意。合并奏聞。謹奏。
朱批:所奏已悉,聞汝聲名頗好,勉之毋??!
六三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恭報受事日期折
雍正六年二月十五日(一七二八、三、二五),巡視臺灣吏科給事中臣赫碩色、兼理學政監(jiān)察御史臣夏之芳謹奏:為恭報微臣受事日期,仰祈睿鑒事。
竊臣等一介庸愚,荷蒙皇恩,欽命巡視臺灣。于雍正五年十一月初二日恭請圣訓,初四日自京起程。臣夏之芳復遵旨領齊部鑄學政關防,均于雍正六年二月十二日到臺,循例于駐扎公所恭設香案,望闕叩頭謝恩受事訖。
伏念臺灣遠隔海洋,地方緊要,臣等入境受事,自當親歷巡查,小心體察。其應行事宜,容臣等次第料理外,所有受事日期,理合繕折奏明、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覽奏知道了,勉力和衷盡職,莫效禪濟布等寡廉鮮恥、無知妄為,虛負朕之委任也!
六四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恭報臺灣雨水情形米榖價值折
雍正六年五月初六日(一七二八、六、一三),巡視臺灣吏科給事中臣赫碩色、兼理學政監(jiān)察御史臣夏之芳謹奏:為恭報臺灣雨水情形、米榖價值,仰慰睿懷事。
竊查臺灣地方,地廣人稠,歷年風雨調(diào)和,收成豐稔,地方相安無事。臣等于到任后,凡系天時風雨、民間種植一切事務,飭令地方官十日一報,以資見聞。茲據(jù)各該縣報到:三春雨水調(diào)勻,麥收約八分有余;目下插秧之時,甘霖迭沛,四野沾足。農(nóng)民歡呼,正在及時耕種。至各處米價,每石一兩至一兩二、三錢不等,民食充足,地方安靜。理合奏報,上慰睿懷。謹奏。
朱批:據(jù)奏,臺郡麥已收獲,雨水及時,米價平減;朕懷曷勝慰悅!
六五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敬陳臺地事宜折
同日又奏:為敬陳臺地事宜,仰祈睿鑒事。
竊臣等奉命巡視臺灣,欽遵訓旨,于到福建省城之日,向督臣高其倬請出欽交條奏臺灣諸折,敬謹詳看。隨于到任之后,悉心體察,逐一采訪。查得臺灣負山面海,地方遼遠,形勢險要,實屬閩、廣、江、浙諸省之屏障。其間番民雜處,而外來之民尤紛雜難齊,奸良不一,最易生事。巡防兵丁亦不盡守法,文武官弁祇循故例,就事完結,不能杜絕弊端。臣等以為法不嚴密,積弊不能盡除,謹將愚見所及,臚列四條,敬為我皇上陳之:
一、宜嚴定處分以重稽查也。查內(nèi)地渡海,例給印照,從廈門出口,至鹿耳門入口,皆由同知查驗,已經(jīng)例有處分。近有一等棍徒,不雇客船,并不從廈門、鹿耳門出入,賄約多人,置買船只出沿海小口,偷渡到臺。各口汛亦有拏解者,亦有賄縱反為指引者。及犯事逐水,或有故回籍,亦并不問其渡臺來歷,是根本不清,終難查核。臣等請嗣后給照來臺者,令海防同知并各地方官注明冊內(nèi),其從前來臺者,亦于保甲牌內(nèi)注明來臺年月。遇有事故,先查從前來歷,如牌、冊無名,即系偷渡,訊出情由,將該犯所經(jīng)由各口汛官弁照失察例處分,庶各知顧忌,自能實心查拏矣!(朱批:此條為理臺第一要著,但若不實力奉行,徒以空文取悅朕目,于事仍屬無濟也)。
一、宜嚴定條例以懲奸匪也。臺民刁健,每多冒險為非,近來嚴禁偷渡、賭博、奸竊、結盟等事,而犯者不少,總因臺民犯事,不過枷責逐水。該犯狡猶性成,逐水未及數(shù)月,又頂替夾帶過臺,仍然為害。再犯再逐,循環(huán)不已,弊終不絕。臣等請嗣后初犯法者,重責枷號,將該犯面上刺字,解回本籍收管。面上有字難以偷渡窩藏,如再潛身來臺及生事干法者,一經(jīng)發(fā)覺,即議以徒流之罪,另籍安插,庶各犯知警,亦驅匪安良之一法也。(朱批:嚴例懲好甚是,所慮者未必肯任怨,一一執(zhí)法也,不過聲言事關奉旨,反借此以為市恩行惠之地也)
一、宜互相查察以肅軍紀也。臺地兵丁,皆三年更換,而內(nèi)地各營撥遣換班之兵不盡過臺,每有半途賄買頂替者。凡熟習臺灣、積慣生事之兵,前期換回,轉眼復來,到臺查點,不無容隱。臣等請嗣后凡換班兵丁到臺,皆令臺灣道會同該總兵、副將對冊查點,如有一名頂替,先將押送武弁議處,再將兵丁重責刺字逐水,并咨回本營,革除本兵及頂替兵名糧。至在營兵丁生事擾民者,亦著該地方官審出真情,咨本營革糧,照平民一例刺字逐水,庶兵丁知所畏懼,各守法度矣。(朱批:此一條更屬難行,何也?有礙于各營將弁,孰肯破面而為之耶)
一、宜添設官員以密防守也。查臺灣一府內(nèi),臺灣、鳳山、諸羅三縣,開墾已久,人民湊集,文武員弁駐扎相近,耳目易周;惟彰化一縣,地方空闊,榖邃山深,奸民易匿。其地文官止同知、知縣、典史各一員,知縣有刑名、錢榖之責,典史力微,不能遠巡,止靠同知一員巡查七、八百里崎嶇之地,實難遍及。臣等請于彰化縣之東南沿山一帶,并彰化縣之西北沿海一路適中地方,添設巡檢各一員,帶領民壯,專司巡緝,總令同知管轄,庶南北呼應靈通,而稽查亦易遍矣。(朱批:與該督、撫商酌具題請旨)
以上四條芻蕘之見,是否有當?伏乞皇上睿鑒施行。謹奏。
朱批:前三條果能照所奏實力奉行,朕不為臺郡顧慮矣!但可保必不能,而亦必不肯也,所以不批「嘉」、「是」二字。
六六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敬陳臺地雨水榖價折
雍正六年八月十八日(一七二八、九、二一),巡視臺灣吏科給事中臣赫碩色、兼理學政監(jiān)察御史臣夏之芳謹奏:為敬陳臺地雨水、榖價,仰慰圣懷事。
竊查臺灣各屬地方,自春入夏,雨水調(diào)勻,早禾已經(jīng)收獲;惟七月望后,雨澤稀少。晚禾正在須雨之時,臣等率同該地方官設壇祈禱,屢次得雨,而未能普偏。及八月十三、四日,大沛甘霖,四野沾足。據(jù)各該縣飛報前來:全臺俱經(jīng)得雨,晚禾秀茂,農(nóng)民稱慶,秋成已在望矣!至近來米榖價值,據(jù)各該縣稟報:米價每石一兩五分至一兩二、三錢不等,榖價每石四錢一、二分至五錢不等,民食充足,地方安靜,理合繕折奏聞,上慰圣懷。謹奏。
朱批:晚禾得雨,朕懷深慰。但一切奏聞,惟以無欺隱、不粉飾為要!
六七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敬陳臺地事宜折
同日又奏:為敬陳臺地事宜,仰祈睿鑒事。
竊臣等奉命巡視臺灣,到任以來,日夕冰競,凡遇關系地方事務,時加訪察,今有愚見所及三條,不揣冒昧,敬為我皇上陳之:一、清查奸匪宜責成業(yè)主也;一、操練兵丁宜嚴查器械也;一、澎湖兵米宜就近存貯也。以上三條,皆因臺地孤懸海外,素屬巖疆,必令有備無患,永為保固之計。臣等受恩深重,日思報效,敬將芻蕘之見直陳君父之前,如有可采,伏乞皇上飭下督、撫詳議施行,為比繕折奏聞。謹奏。
朱批:覽所奏三條,甚屬可嘉,候另有諭旨。
六八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恭報臺地收成分數(shù)米榖價值折
雍正六年十一月初四日(一七二八、一二、四),巡視臺灣吏科給事中臣赫碩色、兼理學政監(jiān)察御史臣夏之芳謹奏:為恭報臺地收成分數(shù)、米榖價值,仰慰圣懷事。
竊查臺灣所屬地方,自春及夏,雨水調(diào)勻,惟七月間雨水稍覺愆期,至八月即連得大雨,田禾沾潤,各種稻谷以及麻豆、芒蔗、一切雜糧,俱已成熟。今值收獲之時,據(jù)臺灣縣詳稱:收成計有七分,米價每石一兩三錢零,榖價五錢零。鳳山縣詳稱:收成計有七分,米價二兩二錢零,榖價四錢零。諸羅縣詳稱:收成計有八分,米價一兩二錢零,榖價四錢零。彰化縣詳稱:收成計有八分,米價一兩零,榖價三錢零各等因到臣等。查田地有近山近水之別,故收成分數(shù)不等;米、榖有運費多寡之分,故價值亦復不一。然就通臺合算,俱屬豐稔,米價亦平。所有臺灣全郡收成分數(shù)及米、榖價值,理合具褶奏聞,仰慰圣懷。謹奏。
朱批:據(jù)奏,通臺豐稔,則米價應即大減,今每石至一兩二、三錢,仍屬昂貴,是何故耶?
六九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奏聞事折
雍正六年十二月初六日(一七二九、一、五,巡視臺灣吏科給事中臣赫碩色、兼理學政監(jiān)察御史臣夏之芳謹奏:為奏聞事。
雍正六年十二月初一日,據(jù)臺灣縣詳稱:該縣東安坊糧長報稱:本坊居民魏連妻陳氏,于本年十一月十四日一產(chǎn)四男,經(jīng)該縣取結詳報到臣衙門。又于本月初五日,據(jù)該縣該稱:本縣東安坊士民等報稱:本坊居民楊紹芳壽登一百七歲,例應舉報,隨經(jīng)該縣確查取結,亦詳報到臣衙門。臣等查臺灣久沐國家養(yǎng)育深恩,歷年海不揚波,時和歲豐,人民皆安居樂業(yè)。今添丁則一產(chǎn)四男,養(yǎng)老則年逾百歲,皆由圣朝久道化成、太和洋溢之所致也。臣等目睹太平嘉瑞,理合繕折奏聞,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類斯例應題奏之事,何必多此一番瀆陳耶!
七○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恭謝天恩折
雍正七年正月十八日(一七二九、二、一五),巡視臺灣吏科給事中臣赫碩色、兼理學政監(jiān)察御史臣夏之芳謹奏:為恭謝天恩事。
本年正月十五日,準督臣高其倬咨文內(nèi)開:雍正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準都察院咨開奉旨:『赫碩色、夏之芳著再留臺灣巡視一年,欽此』。移咨到臣,臣等隨恭設香案望闕叩頭謝恩訖。
伏思臣等奉命出巡,一年以來臺無報稱,茲復蒙天恩,再留一年,聞命之下,益切悚惶,惟有和衷料理,實心辦事,竭盡愚誠,保固海疆,以仰酬高厚于萬一。為此繕折,恭謝天恩,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勉力盡職,以期無負朕之委任!
七一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奏聞事折
同日又奏:為奏聞事。
本年正月初三日,臣等訪得臺灣府屬之鳳山縣地方,有傀儡生番殺人一事,隨即行文該府,并該營弁確查去后。續(xù)據(jù)該府詳稱:番民舊有一定界限,因雍正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鳳山縣長興莊管事邱仁山等,領本莊佃民越界侵入傀儡山開水灌田,致被傀儡生番潛伏殺傷邱仁山等一十二人,復追入竹葉莊殺傷佃民張子仁等二人。當經(jīng)該縣勘明舊定番界,并親行相驗。據(jù)稱:長興莊開水之處,并竹葉一莊實系界外番地,莊民擅入番界,以致被殺等因到臣衙門。
臣等查番民地界久立定限,不許民人侵入番界,已經(jīng)屢行嚴禁。茲愚民貪開水利,擅入番界被殺,與生番出山擾害不同,但殺傷人命至一十四人之多,亦漸不可長。除一面飭令該地方文武官弁設法緝捕兇番,并移知該督、撫查參失察職名外,所有生番殺人緣由,理合繕折奏聞。謹奏。
朱批:此事系內(nèi)地佃民有以自取其禍,率因地方官平時不行實力嚴查之所致,即爾等亦安能辭疏慢之咎?業(yè)既生出事端,飭令設法緝捕,究有何益?前于汝等出京時,朕諄諄訓誨,但當劃清界限,使生、熟番夷及內(nèi)地百姓各安生理,兩不相侵,始可免意外之虞。爾等豈遺忘此諭耶!明者遠見于未萌,智者防患于無形,若似此逐案推求,隨時整飭,皆屬事后之補救,亦恐不勝其煩??傊?,汝輩庸流,因循不振者多,實心任事者少,奈何!
七二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奏聞事折
雍正七年三月十六日(一七二九、四、一三),巡視臺灣吏科給事中臣赫碩色、兼理學政監(jiān)察御史臣夏之芳謹奏:為奏聞事。
竊查鳳山縣長興莊民邱仁山等被生番潛出殺傷一十四人,已經(jīng)臣等據(jù)實折奏,正在移知督、撫,并經(jīng)鎮(zhèn)臣王郡、道臣孫國璽酌量剿捕間,又據(jù)鳳山縣報稱:本年二月初一日,生番又行潛出,殺傷熟番七命等因前來。隨經(jīng)該鎮(zhèn)、道一面申報該督、撫,一面撥遣官兵并番丁民壯,于二月十六日前往山豬毛、山里目等社搜捕兇番去后。今據(jù)領兵文武各員陸續(xù)報稱:進山搜捕數(shù)次,殺死生番七人,擒獲生番二十人,即于三月十四日將兵丁、番壯撤回各等因,具報到臣衙門。臣等除飭令該地方官將所擒生番是否殺人兇犯,分別審擬詳報該督、撫定案外,所有剿捕生番緣由,理合繕折奏聞。
再,臣等查海疆重地,知縣一官必得勤謹廉干、實心辦事之員,方能勝任。今署鳳山縣知縣彭之曇,到任月余,不能嚴加防御,竟致生番屢出傷人;及至撥兵剿捕,在該縣境內(nèi),而該縣置若罔聞,全不料理,反乘此時通詳告病,借以謝過,似此怠玩推諉,殊為溺職。若仍姑留,海疆官員從此效尤,何以整理地方?除一面移知該督、撫另委賢員署理外,所有溺職知縣彭之曇,理合一并附參,伏乞皇上睿鑒施行。謹奏。
朱批:所奏是,此等劣員豈可姑容?況臺郡險遠,非內(nèi)地可比,官弁尤為切要,但須平情處之,毋得過苛!
七三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敬陳臺地事宜折
同日又奏:為敬陳臺地事宜,仰祈睿鑒事。
竊臣奉命出巡,一年以來,悉心采訪,凡關地方事務,皆思斟酌調(diào)劑,隨時措置,保護海疆。茲有臺地尚須斟酌事宜,謹據(jù)愚見所及,為我皇上陳之:
一、番民界限宜定例嚴禁也。查臺地番、民共處,止可令其各安本分,不可令其互相固結。在熟番納餉、當差,甚屬醇良;獨生番性極蠢頑,好以殺人為事,從前雖經(jīng)畫界,禁止民人出入,而生番之害不能盡絕。臣等細察情形,聞向來內(nèi)地奸民,間有學習番語,娶其番婦,認為親戚,居住生番界內(nèi),并將鹽、鐵、火藥等物販賣與番。及今不為嚴禁,將來關系不淺。臣等愚見,請嗣后更定嚴例,畫定生番界址,不許番民出入販賣對象,一切火藥、鹽、鐵,尤宜查禁;將生番社內(nèi)通事一概革逐,如有擅入生番界內(nèi),并販賣違禁物件者,定例置以重典,其地方官弁縱容、失察者,亦定議加倍治罪,如此庶生番不致為害,而地方可相安無事矣(朱批:嚴禁內(nèi)外交通為第一善策)。
一、試用人員宜量發(fā)海疆也。查臺灣遠隔重洋,所有道、府、縣以及佐貳等官,遇有升遷事故離任者,委員署理;海上風信靡常,一時不能驟到,每致人缺虛懸,似此海疆重地,恐有貽誤。臣等已移知該督、撫,必令署事與離任之員人文一齊并到,以免員缺久懸之患。但臣等細思:地屬巖疆,非得歷練之員,難以勝任,與其臨時委署,不若預使練習。可否于本省揀發(fā)人員內(nèi),令該督、撫選其老成廉干者,預發(fā)一、二人,令其先駐臺郡,給以本職額俸,平常無事,凡地方人情、風土既可親切見聞,或有要緊公務,聽道、府委派協(xié)辦。一遇有升遷事故離任之缺,即奢署理,試看果能勝任,該道、府申詳督、撫,酌量題請實授,其不稱職者令回內(nèi)地,或竟行揭參。該員委署之后,再詳明督、撫揀發(fā),以便將來遴委。如此庶可免海上羈遲之弊,而該員練習既久,人地相宜,于地方公務,或可無誤矣(朱批:此條亦是,與督、撫商行可也)。
以上二條,臣等因海疆重大起見,如果芻蕘可采,伏乞皇上敕下督、撫詳議施行。謹奏。
朱批:覽。
七四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奏聞事折
雍正七年閏七月二十九日(一七二九、九、二一),巡視臺灣吏科給事中臣赫碩色、兼理學政監(jiān)察御史臣夏之芳謹奏:為奏聞事。
竊照臺灣地方,于本年七月二十六日,海風大作,飄失船只人口,吹倒房屋;經(jīng)臣等飛飭詳查去后。茲據(jù)臺灣府匯報內(nèi)稱:各處倉廒完固,禾苗茂盛無損;查得南北一帶海口,擊破民船一百余只,溺死船戶、水手二百余名,又府治木城吹倒一百三十余丈,臺灣縣各坊里吹倒瓦房二百余間,溺死二人,余者俱無傷損;鳳山縣吹倒草、瓦房七十五間;諸羅縣吹倒房屋三十八間,人口無損,擊碎民船一十只,飄去塭丁六人,已經(jīng)將被風窮黎設法賑濟,加意撫恤;其彰化一縣、澎湖一島,風小無損各等因到臣。又據(jù)臺灣鎮(zhèn)臣王郡咨開:安平鎮(zhèn)水師各營,擊碎營船三只、大壞二只、微損一十五只、溺失兵丁一十一名,并炮位、軍器等物,又南北陸路墩臺、營房,倒壞十有五、六,各造清冊細數(shù)到臣衙門。
臣等正在具奏間,又于閏七月二十三日,海風復起,府城以南,風勢尚小,據(jù)淡水同知報稱:府城外海邊擊破民船三只,溺死水手十二名;北路海豐等港共損壞民船一十七只,溺死十一人,各處吹倒房屋數(shù)十間。正在確查,又諸羅縣報稱:該縣禾苗無損,臨海地方吹倒房屋三十四間,壓死一人,擊碎民船十一只,溺死水手三名。又彰化縣報稱:該縣禾苗、倉廒并無傷損,倒壞番房二十八座,壓死番婦二口,又城內(nèi)外草房共吹倒八十余間,人口無損。又澎湖通判報稱:本月十三日,風勢狂烈,民間房屋吹塌甚多,人口幸俱無損,商、哨等船灣泊澳內(nèi)者,多被風擊壞,并飄出各處,正在查驗。又澎湖水師副將報稱:營船多飄散打壞,拖擱案山,并營房、兵丁飄損之處,正在確查等因各到臣。
臣隨飭令各該管衙門加謹料理安插,并一面移知督、撫外,所有兩次被風情形,理合具折奏聞。謹奏。
朱批:覽奏知道了。臺郡被風情形,已據(jù)署督史貽直備悉奏聞矣!
七五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報明臺地收成分數(shù)米榖價值折
雍正七年十月十五日(一七二九、一二、五),巡視臺灣吏科給事中臣赫碩色、兼理學政監(jiān)察御史臣夏之芳謹奏:為報明臺地收成分數(shù)、米榖價值,仰慰圣懷事。
竊查臺郡收成分數(shù),據(jù)該府詳,據(jù)臺灣縣報稱:該縣收成,東、北俱八分五厘,縣南九分,西臨大海,并無田畝;鳳山縣報稱:該縣收成,縣東八分五厘,縣北八分,縣西七分五厘,南臨大海,并無耕種;諸羅縣報稱:該縣收成,縣東八分五厘,縣南九分,縣西、北九分;彰化縣報稱:該縣收成,東、南俱八分,縣西七分,縣北六分。就通臺合算,共有八分五厘各等因到臣,與臣等訪察無異(朱批:奏報收成分數(shù),而算至毫厘,從未經(jīng)人道過,果皆分析的確無差謬乎?殊可謂誑誕之極。想因思家念切,以致心神昏亂耳!將此諭與新任觀之)。
至米榖價值、臺灣縣現(xiàn)今每米一石,銀一百一錢,榖價四錢二、三分;鳳山縣每米一石,銀八錢二、三分,榖價四錢;諸羅縣每米一石,銀八錢四分,榖價四錢;彰化縣每米一石,銀七錢八、九分,榖價二錢二、三分。通臺民食充足,地方安靜。理合具折奏聞,仰慰圣懷。謹奏。
朱批:覽。
七六巡臺吏科給事中赫碩色、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報明看操日期折
同日又奏:為報明看操日期,仰祈睿鑒事。
竊查臺灣地屬海疆,水陸軍務關系甚重,每年舊例于秋、冬間,閱看水陸兩操。茲據(jù)安平鎮(zhèn)副將祁進忠移送該鎮(zhèn)三營兵弁、舶只清冊到臣,臣等隨于九月初九日,公同閱看水師兵丁操演。又據(jù)臺灣鎮(zhèn)臣王郡移送該鎮(zhèn)三營將弁、兵丁清冊到臣,臣等隨于九月十一日,公同閱看陸路兵丁操演。水陸軍務尚屬整齊嫻熟;其盔甲、器械,現(xiàn)今奉旨另行修理更換,已據(jù)提臣藍廷珍委員遍將各營清查,另造補換;俟換齊之日,臣等再細行查看。至澎湖水師二營,前據(jù)該副將陳勇報稱:閏七月大風,船只多受損傷,現(xiàn)經(jīng)設法修理等因前來。臣等正在行查,并委澎湖通判王仁,協(xié)同該副將查閱確報,俟船只修完冊報到日,另期閱操,合并聲明。為此具折奏聞。謹奏。
朱批:日前據(jù)稱營船多被海風損壞,果如所言,一介武弁將設何法以修理耶?所奏朕殊不解。
七七署福建水師提督南澳總兵官許良彬請設立巡檢折
雍正八年五月二十四日(一七三○、七、八),署理福建水師提督印務南澳總兵官臣許良彬謹奏:為請設立巡檢,以約束番民事。
竊臺灣處閩東服,為全閩海表藩籬,與內(nèi)地七省水道相通;南北延袤二千余里。其番社新舊歸化戶口不下二、三萬社,每社男婦老幼多至一、二百人,少亦不下數(shù)十人;隔越數(shù)里,方有一社,地方遼闊,最易藏奸。向無專設授職之土方董理鈐制,惟有正、副酋長,號為土官,實不過一社之頭目,仍一番民而已,是以不能約束;雖分屬四邑,然縣令但司催科,亦不過問之管事,其余悉莫稽察,以致番民往往生事。臣按云貴、川、廣土府有世襲之土司,今臺灣既入版圖,久設漢官,固無庸議及改土設流,而社多番稠,必于彼處按其社之聯(lián)絡處所,或數(shù)十社分設一土巡檢司,使鈐束教導、稽察防閑,俾已附之番咸知圣朝教澤,未附之番亦皆感奮招徠。至于巡檢職守,令擇大社中才干篤厚之酋長為之,給與號紙,與以頂帶,如云貴土司之例;各守其地,管轄各社酋長。一應番民行止,惟巡檢是責;征糧輸課皆出其手,毋使?jié)h官衙役入鄉(xiāng)漁獵。汰其社之漢人管事,以免克剝。倘有游棍到彼勒索,與夫奸匪藏匿于彼,均許土司一一報縣,其各土司仍聽該縣管轄。則土司自不能放縱,一有事故斥革,則請拔舊管之酋長繼之;敢有不職,仍聽申揭府、道詳參另選,庶各社俱有節(jié)制,番民不敢妄為矣!
再金門鎮(zhèn)地方,有明季廢城,登埤一望,內(nèi)外洋面帆檣往來了然在目,官兵屯駐其間,實居形勝。自光復設鎮(zhèn)以來,不復駐札于此,只圖茍安,就于港內(nèi)后浦地方暫駐,相沿至今。查廈城現(xiàn)已屯兵,則金、廈自當如一,但金城頹廢日久,必加砌土石、起蓋樓垣,并將官兵衙署、營房添造完整,方可移駐。倘蒙俞允,其應撥帑項,應行文員估計請旨舉行。臣前署金門,深察形勢,洞徹底里。謹抒末議,仰惟圣明采擇,敕部議覆施行。至于全閩水師尚有應行添撥、改調(diào)之處,容臣次第咨呈督臣轉請,合并聲明。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悉與督、撫商酌妥協(xié),如應具題,會題請旨。
七八福建陸路提督石云倬奏立法以除積弊折
〔雍正六年六月初二日(一七二八、七、八),福建陸路提督臣石云倬〕奏:為立法以除積弊事。
竊查臣標員弁,向有私賣隨糧,每名三十兩、五十兩不等,遇有一名糧出,則以養(yǎng)廉不足為詞,懇求上司補足。究其來歷,皆起于前任提臣吳升專信家人、親戚,營中至今尚有「四金剛」之稱,一任兵驕將疲,全不破情整飭。蓋因吳升籍系本地,出身微薄,本來姓黃,冒頂吳姓功加,誠恐同鄉(xiāng)指斥,又不得不曲就人情,以免旁人誹謗,此等設心巧偽,臣已洞見其微。(朱批:吳升如此出身,前未之聞,覽奏方知。然其操守清苦,實屬可嘉,足以洗其微賤。至于設心巧偽處,朕業(yè)經(jīng)屢諭,但念伊身已物故,且系皇考擢用舊人,故不深究。似此者不可枚舉,若察無一善可取,亦不容其漏網(wǎng),而開后人僥幸之路也。朕之苦衷惟上天、圣祖照鑒之耳)!更難解者,將營中弓箭盡數(shù)裁革,拔補名糧,則令各兵領取官鎗,省其置買弓箭之費,彼無識之兵,感其體恤下情,絕不以弓箭為事,一時將備相習成風,人人博寬厚之名,不肯任勞任怨,汰一老弱兵則以為刻薄,募一弓箭手即以為苛求;少食數(shù)名隨糧則以為清廉,而不究其頂賣情弊,虛應一椿故事即以為安靜,而不問其利弊所關(朱批:此風在在皆然,不如斯詭隨,何以得輿論之「是」字?此朕所深惡而欲振刷者也,近日雖覺稍改,其如習染既久,不能人人醒悟,且盡汝心,徐徐整飭,朕自有耳目,上天神明自有照鑒也,勉為之)。日混一日,輾轉相沿,牢不可破。丁士杰承此積弊之后,自宜大破情面,見弊即清,方為稱職;乃以吳升既邀虛譽于先,己不得不效尤于后,此營伍之所以日弛也。
臣抵任以來,亟加整飭。惟念隨丁一項,常祿之外,設此養(yǎng)廉,豈容暗中頂賣,若必徹底查究,恐有前官頂賣、后任缺額者,似難一概而論。今欲永杜此弊,似宜按照定例,一體補足,不令彼此參差,藉名舞弊。臣接收丁士杰所留隨糧六十分,查明五營將備千把有隨丁缺額者,照數(shù)補足,共發(fā)二十五分,而各官養(yǎng)廉盡行補足(朱批:暫時權宜可也,此六十分額糧不必矯廉裁減,致不敷用)。臣現(xiàn)留三十五分,臣隨帶家人無多,足資日用。內(nèi)又發(fā)隨糧二十分,先制號衣,一時臣標將備俱各踴躍辦公,愿先發(fā)隨糧,以辦緊要軍裝,俟公項完日,仍還各官養(yǎng)廉。自今為始,凡有前項情弊,臣當不時查核糾參,務洗向時之積習,以期成效于將來。為此,繕折奏聞,恭請皇上訓示遵行。謹奏。
朱批:所奏可嘉之至,朕欣悅覽焉。堅守此志,莫稍遷移,勉之,勉之!吳升朕既取其操守,又恕伊年老,所以姑寬其罪。至于當日欺陷吳升屬員、家丁、親戚、子侄輩,如得其顯著款跡,一一據(jù)實奏聞,毋致疏縱;若止系可恕之小過,則亦不必苛求也!
七九福建陸路提督石云倬奏聞事折
〔雍正七年四月初六日(一七二九、五、三),福建陸路提督臣石云悼〕奏:為奏聞事。
竊臣于本年正月間,聞有臺灣南路山豬毛野番肆橫殺害民、番情由,斯時未據(jù)的實,不敢遽奏。臣一面密諭標下戍臺弁目,就彼細訪,一面密書詢問臺地將備,務將野番如何肆橫、作何剿捕之處,逐細覆知。行查去后,今于四月初三日,據(jù)臺灣鎮(zhèn)標軍游擊靳光瀚稟稱:臺灣南路山豬毛野番,于上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殺害邱仁山等十四命,本年二月初二日,復下山殺害熟番七名,虜去番孩一口,焚燒莊屋、牛只,卑職奉本絕鎮(zhèn)檄令帶領弁兵剿懲問罪。于二月十六日,自臺灣府治起行,至三月初九日札營山豬毛社前,踞其阨要,絕其糧食。十一日率同備弁,帶領兵丁、鄉(xiāng)勇一百六十余名,會同運糧同知劉浴派撥民壯、熟番一百名,各處暗伏,以舉炮為號下手圍擒。至時號炮一響,兵、番、鄉(xiāng)勇協(xié)力向前,野番拚命突圍,我軍奮勇追捉?;钋芤胺浔绘j傷滾下深坑者甚多。欲再搜捕,緣暮夜山深箐密,未得地利形勢,遂收兵回營。又因山豬毛社橫溪無數(shù),湍急異常;時值春深,恐霖雨乍至,實難飛渡,且深山嵐瘴最易侵入,軍士未便久住,隨會同劉同知于十二日撤兵出口。續(xù)奉本總鎮(zhèn)檄調(diào)班師,卑職率兵于本月十四日回郡等情。
臣思剿捕事宜關系重大,目下雖已擒獲數(shù)名,尚須安頓妥帖,方可永清奸匪。(朱批:生番頑蠢無知,類此舉動,乃臺灣每有之事,何須張大其詞,但將內(nèi)地之悍卒、賊盜以及匪類棍徒次第一一整理,即可謂克盡厥職,莫徒務遠而忽近也)。且臣更有慮者,伏念臺兵親屬俱在內(nèi)地,誠恐無知奸民不知虛實,搖惑人心,亦未可定。臣一面密遣老成的當員弁往來各汛會哨,訪查兵民俱各安堵,無煩圣明垂念。臣謹將游擊靳光瀚稟到緣由繕折其奏,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朱批:凡此,皆由內(nèi)地頑民越界生事之所致。今如斯施逞兵威剿殺無知,朕心實為憫惻!但勢處不得不然,亦付之無可奈何而已!
八○廣東瓊州總兵官施廷專恭懇圣恩折
〔雍正六年八月二十八日(一七二八、一○、一),廣東瓊州總兵官臣施廷專〕奏:為恭懇圣恩事。
竊查康熙六十年福建克復臺灣案內(nèi)效力人員,蒙皇上加恩議敘,復經(jīng)部行閩省考定等次,定議分別錄用。臣謹據(jù)實陳明,冒昧奏懇者,此案議敘功加署都司僉書內(nèi),有吳佑、李雄、張邦佐、林山、周鴻圖等五名,系臣父原任福建水師提督臣施世驃歷任長隨,因其諳曉水務,才堪驅使,帶往軍前隨師進剿,甚為效力。迨臣父克復全臺,在軍中病故之后,伊等隨眾得邀議敘。茲福建督臣高其倬已將此案功加人員,定議分別等次,題請分發(fā)江、浙、閩、廣四省以千、把總補用。查廣東系題請分發(fā)省分,臣叩乞圣主天恩,準將吳佑等五員發(fā)在臣鎮(zhèn)標效力,得以隨時差遣,俟遇伊等應得之缺,聽督、提二臣于通省水師千、把總員缺考驗補用??煞裱鲅ザ??臣謹據(jù)實陳明,伏乞皇上睿鑒施行。謹奏。
朱批:日前朕所降諭旨甚明,類斯題帶人員,于汝等有損無益。試思得五人之力,失闔標之心,孰多孰少?既留標下而不信任。奏請何為?若信任之,通屬弁兵必致私生擬議,乃一定之理。如云「才堪驅使」,則何省不用好員?何營不可效力耶?需員差遣,只就本標、本營訓導鼓舞,作養(yǎng)人材而選用之為上策。斯系朕數(shù)年來留心體驗所得之情形,汝熟籌審計自知;況此五人,汝止知其漢仗、膽量而已,至于品行、操守,焉能保其兼優(yōu),倘發(fā)至汝標,有欺隱朦混,暗為不肖處,豈不貽累汝之聲名乎?朕意此舉無益抑且不宜;即為此五人計,亦不如發(fā)交別省督、提,令其隨地效力更為妥協(xié)也!
八一福建陸路提督吳升奏聞事折
雍正四年五月二十日(一七二六、六、一九),福建陸路提督臣吳升謹奏:為奏聞事。
竊照閩省去歲收成歉薄,民乏蓋藏。今歲自春至夏,雨水過多,米船鮮至,禾苗發(fā)晚,米價處處騰貴。惟福州、延、津(建)、邵武、福寧各府、州尚有市米可以支持,其余如泉、漳、興化、汀州,米價每倉石賣銀二兩五、六、七、八、九錢不等。
臣等準據(jù)各該鎮(zhèn)、協(xié)、營咨報,即飛移撫臣毛文銓設法接濟。而撫臣立即檄飭該府、縣動撥倉榖發(fā)糶,仍差員前往溫州買米分濟,又檄行臺灣府買運米、麥,運至泉、漳分發(fā),并出示招商,給照令往江、浙等處販運來閩。
查各處人民赴泉州買米者,日有萬余人;赴漳州買米者,日有三、四萬人。今歲早禾茂盛,將來豐收正未可定,然應于六月中旬后,方得節(jié)次登場,計期尚早,除再咨撫臣多方接濟外,理合將民間米貴情形繕折具奏。但米價雖貴,百姓俱各安業(yè),臣已移飭各鎮(zhèn)、協(xié)、營嚴加防范,務期寧謐,合并聲明。伏乞睿鑒。謹奏。
朱批:爾等封疆大臣,見地方上此等光景,當及早奏知,以便預為準備,今已六月將盡始行奏聞,于事何益?猶幸地方寧謐,倘有些小事故,咎誰歸耶?大負朕之任用矣!
八二福建臺灣總兵官藍廷珍恭謝天恩折
雍正元年十月二十九日(一七二三、一一、二六),福建臺灣總兵官臣藍廷珍謹奏:為恭謝天恩事。
本年十月二十八日,臺灣協(xié)標中營游擊蔡征溫到臺,口傳皇上溫諭,并恭捧御賜花翎緯帽到臣,臣恭設香案,望闕叩頭謝恩訖。伏念臣一介武夫,至微至賤,叨沐圣恩高厚,非常眷遇,祗受難安,惟有矢竭涓埃,勤慎自勵,以圖仰報高深于萬一耳。為此繕折,恭謝天恩。謹奏。
朱批:覽爾奏謝,知道了。勉力做好官,莫移初志。姚堂居官不為上等,其所施設,未必盡善。一切營務應更易振作者,不可茍且因循,必用心整理一番,始不負朕任用之恩也!
八三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繳朱批折
雍正二年四月二十日(一七二四、五、一二),福建水師提督臣藍廷珍謹奏:為恭繳朱批事。
竊臣赍折家人捧到臣前奏臺灣總兵任內(nèi)恭謝御賜翎帽一折,奉有皇上朱批,臣叩頭謝恩,并傳示將備,一體凜遵,著實振作整理外;伏念臣一介愚魯,遭逢圣世,蒙皇上逾格拔擢,又欽承朱諭告誡勤勉,懇切周詳,自問無可報稱,惟有潔己奉公,和輯文武,整頓舟械,簡練卒伍,清理兵餉,保固疆圉,以仰答知遇于萬一耳!所有奉到朱諭,理合恭繳。謹奏。
朱批:知道了。爾居心忠赤,及人材、膽量俱無可議論,若能勉勵操守,如吳升一般,可成千古人物。即不能似彼一塵不染,略相彷佛亦好;不然同在一省,相形之下殊不雅觀,當竭力勉之!
八四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謝天恩折
雍正二年五月十二日(一七二四、七、二),福建水師提督臣藍廷珍謹奏:為恭謝天恩事。
雍正二年五月初十日,接督臣滿保手書,內(nèi)另單一紙鈔錄御批:『聞藍廷珍之操守甚為不足,爾善為勸戒,將朕恩可惜之處告之,欽此』。天顏咫尺,臣跪讀之下,汗流浹踵,望闕叩頭謝恩。伏念臣一介武夫,至愚極陋,荷蒙圣主異數(shù)隆恩,曠古所無,即木石亦應感動。非但碎骨粉身不足為報,即子子孫孫亦不能報稱萬一,況潔己奉公系臣分內(nèi)之事,乃奉職無狀,致廑宸衷、應即罷斥,乃猶寬臣蠢愚,冀臣悔改,命督臣移書開導。臣蒙擢用榮遇于前,又受保全厚恩于后,臣惟有痛洗肺腑,勉勵清操,正己率屬,圖蓋前愆,庶幾補過于將來,或可贖罪于晚節(jié)。臣不勝感激悚惶,謹繕折奏謝以聞。謹奏。
朱批:爾等大臣既蒙主知,受封疆之寄,當以千古名節(jié)為重,若為目前小利,自壞聲價,無乃愚甚!縱不能效法古之名臣,即如吳升、魏經(jīng)國、韓良輔清廉之譽,爾豈不聞乎!今之輿論,即千秋史冊之憑據(jù)。但實乃名之本,名乃實之華,必躬行實踐方為名實相副,非可矯情虛詐而能者,設以矯誣博一時虛名,事久論定,終必敗露。爾果能實行,朕自有鑒照,不在此一奏也。爾等有功于國之人,若肯自愛,非但成全自己,乃成全朕待功臣之有始終也!否則朕豈可因爾等一時之功,而隳朝廷萬載之法紀以姑容之耶!向后當勉之又勉!
八五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奏陳臺灣善后事宜折
雍正二年九月初三日(一七二四、一○、一九),福建水師提督臣藍廷珍謹奏:為謹陳臺灣善后事宜,仰祈睿鑒事。
竊臣自出兵至臺灣與賊對壘,凡臣身所經(jīng)歷,及考之圖籍,得諸訪聞,于臺灣形勢之險易、事權之輕重,雖不能盡悉要領,而亦略得大概,所有善后三款,敬為我皇上陳之:
一、臺灣三營及北路之彰化縣,與南路營之鳳彈汛埤頭,皆宜增兵,并移備弁駐札,以資防御。
一、笨港宜移大員帶重兵常川扼守,而鹿仔港亦宜專員汛防,以保固臺灣。
一、臺鎮(zhèn)三營及南北二路宜增設馬匹,照內(nèi)地沿海營汛馬一步九之制減半,給予馬匹,以便偵探、追逐。
以上三款,臣因身在臺灣四載,目之所及,心之所思,已非一日,故敢冒昧瀆陳,是否有當,仰祈皇上睿鑒施行。謹奏。
朱批:覽。
八六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奏繳朱批折
同日又奏:為奏繳朱批事。
竊臣前奏恭繳臺灣總兵任內(nèi)所奉朱批一折,奉有御批,臣恭設香案,望闕叩頭謝恩訖。
伏念臣一介微賤,蒙圣朝殊遇,由千、把歷升提督,受恩如此,敢不赤心抒忠以圖報國?至于擒賊殺敵,系臣武人分內(nèi)之事,有何膽量?乃蒙皇上褒嘉,感激之余,愧赧無地。至臣不學無術,義利不明,以致操守不能堅固,皇上既有見聞,不立賜罷斥,而猶溫旨訓誨。臣敢不痛自改悔,潔己奉公,事事效法吳升,務使暮夜絕苞苴之跡,暗室無衾影之慚,庶可以仰副訓旨,下盡職守?為此,恭謝天恩,并繳所奉朱批。謹奏。
朱批:全視爾操守若何,捫心自安,即可以對朕無慚也!
八七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繳朱批折
雍正二年九月二十日(一七二四、一一、五),福建水師提督臣藍廷珍謹奏:為恭繳朱批,并報奉到圣諭日期事。
雍正二年八月二十六日,臣標把總赍到臣恭謝天恩奏折,奉有朱批,臣跪讀再三,感激流涕。以臣愚昧,猶蒙圣主鴻慈,開導策勉,敢不欽遵訓旨,實踐躬行,以圖少報主恩于萬一?又于九月十九日,準福寧鎮(zhèn)臣顏光旿咨轉傳諭旨:『藍廷珍在臺灣出兵打仗拏賊之處,俱無可議論,但操守平常,當學魏經(jīng)國、吳升纔是。欽此』。伏念臣沐圣朝殊恩,由微弁歷升鎮(zhèn)、提,俱奉特旨升授,乃以未能砥礪清操仰副皇上期望,以立千古聲名,又蒙圣恩浩蕩,不即罷斥,訓誨迭頒,恩同天地。臣惟有見賢思齊,時加刻責,實在潔己率屬,不敢假務虛名,以辜我皇上寬容大德。伏乞圣主俯鑒愚衷,則臣永矢犬馬,圖報于生生世世矣!為此繕折。謹奏。
朱批:知道了!過而能改,則無過矣。時刻反身自省,何善不能遷耶,勉之!
八八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繳朱批折
〔雍正三年五月十三日(一七二五、六、二三),福建水師提督臣藍廷珍〕奏:為恭繳朱批事。
竊臣前奏恭陳臺灣事宜一折并并奏繳朱批二折,俱奉有皇上朱諭。除恭陳臺灣事宜,遵旨與督臣滿保會商具奏外,伏念臣資質(zhì)凡陋,過受寵榮,朝夕矢志效忠,冀竭駑駘之力;祇以未能勉勵操守,致廑圣懷,臣萬死不足贖責。乃我皇上猶逾格保全,訓勉無已,臣雖木石、豚魚,亦知感激,敢不益加兢惕,凜遵訓旨,細細體認,刻刻操存,改悔猛省,務使志慮精純,下全臣節(jié),上報主恩?臣不勝感激涕零,謹繕折奏謝,所有原奉朱批理合恭繳。謹奏。
朱批:要實力奮勉自新,不在數(shù)行奏詞也!朕日前批朱文折子之諭旨,爾當鈔錄一看!
八九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奉諭旨欽遵勉勵折
雍正四年八月十五日(一七二六、九、一○),福建水師提督臣藍廷珍謹奏:為微臣恭奉諭旨、欽遵勉勵,仰祈圣主垂察事。
竊臣接海壇鎮(zhèn)臣朱文宣示諭旨:『爾到廈門,親向提督藍廷珍說:伊若操守好,便是好官,務須著實勉勵。欽此』。臣隨望闕叩頭謝恩訖。
伏念臣仰沐圣祖仁皇帝生成大德,復蒙我皇上培植深仁,洵亙古非常之殊遇,臣感激恩深,惟有矢志潔清,正己率屬,綏靖地方,冀盡職守。是以去冬陛見時,業(yè)經(jīng)將下情披瀝陳奏,幸邀圣明洞燭矣。茲重蒙皇上諄諄示訓,臣惟益勵冰孽,以期俯仰無慚,庶可仰副圣天子期望于萬一耳。臣謹繕折,專差臣標右營千總戴進赍捧奏謝天恩。再照該弁生長海濱,經(jīng)康熙六十年征臺用命,年力壯健,熟練營伍,臣現(xiàn)在遵旨保送,給文赴部引見(朱批:引見時看),合并聲明。謹奏。
朱批:閩省向來武職大員多系本省人,率皆袒護鄉(xiāng)黨,私徇請托,以故舉劾不公,諸務廢弛。惟爾不然,一切破面整飭,朕皆知之,已曾面諭。爾所欠者,惟砥礪清操耳。近日聞爾陛見回任,實力悛改,頓非前比,朕甚嘉悅,如此方是,勉之勉之!但聞汝待屬員、兵丁,稍過于嚴。從來統(tǒng)轄營伍,原當以嚴為主,然又必濟之以寬,方為合宜;若止罰而無賞,則偏于苛刻,殊失罵馭之道。汝標下兵弁頗有怨望者,第一以綏服人心為要,須先正己而后正人,再加以寬嚴相濟,威德并施,則怨者少而感者多矣。若一味執(zhí)法,小人群起必百計千方陷汝于不是而后已。嗣后若能以和平待偏裨,以恩惠施兵卒,令皆知威可畏、知德可感,則汝在封疆諸臣中可謂全材矣,勉之勿??!
九○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恭謝天恩折
雍正七年六月十二日(一七二九、七,七),福建水師提督臣藍廷珍謹奏:為恭謝天恩事。
竊臣于雍正七年二月十七日,據(jù)臣赍折標員捧回皇上朱批奏折,并欽賜平安丸一包、緞四疋、貂皮一包、哈密瓜一枚、風干羊一只、果品一盒、御書「?!棺秩?。又于三月十八日,據(jù)臣標員赍回皇上朱批奏折,并欽賜果品一盒、風干豬一只到廈。臣俱郊迎至署,恭設香案,望闕叩頭謝恩訖。
伏念臣以草野武夫,叨承圣天子簡畀閩海巨任,時加訓誨,更且寵錫迭施,有加無已!臣何人斯,際此亙古難逢之殊遇,感激之深不覺零涕。惟有矢竭愚誠,勉盡職守,以圖報主恩于生生世世耳!為此恭謝天恩。謹奏。
朱批:覽奏謝,知道了。爾近日聲名較前更好,但有人論爾頗存親戚瓜葛之私、鄉(xiāng)井瞻顧之念,即此亦當改易。凡為人臣者,惟貴秉公執(zhí)正,任勞任怨,洗凈私腸,致身報國,庶幾保全令名。爾今年已高大,試思君上之獎許、史冊之記載,較之目前一、二庸愚不肖親朋鄰里之感悅,孰輕孰重耶?凡事當務遠大,始不愧身為大臣。求名務建大名,求利須謀大利,遠害亦當計慮大害,方是大丈夫之胸襟局量。若斤斤好行私恩小惠以自矜,汲汲只圖微名小利以自益,是乃小人之情態(tài),夫豈封強大帥之所當為?戒之,勉之!
九一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奏聞事折
雍正七年九月初三日(一七二九、一○、二四),福建水師提督臣藍廷珍謹奏:為奏聞事。
竊臣叨圣恩深重,末由圖報,惟有著實整頓營伍,并嚴飭在洋舟師,相度天時,竭力哨捕,以仰副我皇上慎重海疆至意。節(jié)據(jù)出巡各員弁十日一報,欣逢圣主德威遠暨,海宇肅清,且年來收成有慶。臣所轄沿海地方,以及澎、臺米價平減,每石大斗只在一兩以內(nèi),兵民樂業(yè),地方敉寧,實皆皇恩之廣被。
惟于閏七月及八月內(nèi),兩次接準巡臺御史來札,并澎湖、臺灣副將等稟報:七月二十六日夜間大雨颶風,閏七月十三日夜間大雨颶風復作,擊碎船只,漂失廠中桅木、板料,并吹倒官署、民房、營房、墩臺,淹死兵丁,幸各處早禾已割,晚禾亦未傷損,各等由到臣。臣即一面?zhèn)渥啥健嵛瘑T確勘,一面移行臺、澎鎮(zhèn)、協(xié),立將被風損壞戰(zhàn)船、官署、營房、墩臺,作速修整,被淹兵丁加意撫恤,并飭逐一清查實數(shù)現(xiàn)在情形,具文匯報,以便咨題去后。俟查明到日,臣當即咨會督、撫二臣合詞繕疏具題。伏思臺、澎海外地方,每值秋潮節(jié)候,颶風時有,今雖據(jù)報兩次被風,猶幸早禾已登,晚禾得遇時雨,大有可期,且現(xiàn)在沿海各處米價悉平,地方安堵。特恐尚廑圣衷,為此繕折奏聞。謹奏。
朱批:颶風為患,臺郡每不能免,據(jù)該巡察御史等陸續(xù)奏到,已特命督、撫臣加意撫恤矣。
九二福建臺灣道孫國璽奏請睿鑒事折
雍正六年十一月初三日(一七二八、一二、三),福建臺灣道臣孫國璽謹奏:為奏請睿鑒事。
竊臣于雍正六月正月奉旨補授汀漳道,臣隨恭繕折奏,欽奉朱批,臣跪讀之下,惟有實力遵奉,不敢稍移初志。復奉特旨調(diào)補臺灣道,臣何人期(斯),膺茲海疆重任(朱批:勉力為之,極宜自如(知)珍重,爾將來可望大有成就,切勿虛負朕恩,但能務「不欺隱」三宇,諸凡無不協(xié)矣,勉之),臣益當勉效犬馬,以仰副簡任之殊恩。臣自本年七月十三日抵汀漳道任,于八月十二日奉督、撫調(diào)赴署理按察司事,至十月十八日交印卸事,現(xiàn)在星馳臺灣受事。其閩省利弊,就臣一得之愚,敬另具折奏聞。至臺灣事宜,容臣到任之后,詳悉察訪確實,倘有應奏之處,再行恭繕折奏。所有原奉朱批奏折,理合恭繳。謹奏。
朱批:今已將爾調(diào)任鹽驛道,所奏二折事宜,到省時面與督、撫臣共相商酌,妥議奏聞。至于嚴定聚眾處分,朕意可以不必,但遵現(xiàn)行則例,不寬縱市恩、瞻徇沽譽,一一執(zhí)法不撓,人亦自知警懼。假若處分倍嚴,而奉行不力,徒歸怨于朕而已,于事未見其益??傇跔柕仍敿毣I劃具奏,如應具題,稟明督、撫會題可也。其催征民欠之奏,今朕業(yè)經(jīng)寬免,可無庸議。
九三福建臺灣道孫國璽敬陳下悃折
同日又奏:為敬陳下悃,仰祈睿鑒事。
竊臣于雍正四年八月引見之日,得蒙天語垂問臣母年紀,臣跪對之下,面奉諭旨:俟臣母八十歲,令臣預期奏請請頒賜匾額,欽此,欽遵。是臣母之叨光榮者至優(yōu)至渥,有生之日皆圣主恩賜之年。臣茲奉命調(diào)臺,伏查臺灣諸臣無帶眷之例,況臣母年老龍鐘,勢難航海,現(xiàn)在寄居漳郡,臣遠隔重洋,職在地方,不敢擅離,伏懇皇上憫念臣母孀節(jié),所生只臣一子,恩準臣于一歲之中回漳省視一、二次,仍即馳赴地方辦事,俾臣公私得以兩全。皆荷皇上之弘慈,臣不勝銜結瞻戀之至。謹奏。
朱批:覽汝奏請,朕甚嘉悅,已另有旨矣。
九四福建臺灣道孫國璽圣恩高厚難名折
雍正七年四月十一日(一七二九、五、八),福建臺灣道臣孫國璽謹奏:為圣恩之高厚難名,仰申微臣謝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