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州直隸廳屬
四川夔州府屬
綏定府屬
太平廳屬
廣西桂林府屬甘肅階州直隸
州屬
四川順慶府屬續(xù)表
含山縣湖南永順府屬
沅州府屬
晃州直隸廳屬
四川夔州府屬
綏定府屬
太平廳屬六安直隸州湖北襄陽府屬湖北鄖陽府屬泗州直隸州浙江處州府屬
山西平定直隸
州屬山西保德直隸
州屬
收管流犯道里表
州、道、縣、里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安慶府懷寧縣湖南永順府屬潛山等縣廣東潮州府屬太湖等縣湖北鄖陽府屬陜西興安府屬貴州思南府屬宿松等縣湖南辰州府屬
乾州直隸廳屬
鳳凰直隸廳屬
永綏直隸廳屬續(xù)表
徽州府歙縣等縣山西潞安府屬休寧等縣山東東昌府屬婺源等縣山西澤州府屬山東登州府屬黟縣等縣山東萊州府屬寧國府宣城等縣山東萊州府屬涇縣等縣山西絳州直隸
州屬太平等縣山東臨清州屬南陵等縣湖南辰州府屬
乾州直隸廳屬
鳳凰直隸廳屬
永綏直隸廳屬池州府青陽等縣山東泰安府屬廬州府合肥等縣陜西興安府屬舒城等縣山東青州府屬巢縣等縣湖南沅州府屬
晃州直隸廳屬鳳陽府鳳陽等縣江西贛州府屬定遠等縣福建延平府屬廣東潮州府屬宿州等縣山西忻州直隸
州屬續(xù)表
潁州府阜陽等縣山西平定直隸
州屬亳州等州縣江西建昌府屬
吉安府屬蒙城等縣山西太原府屬江西南安府屬和州直隸州湖北荊門直隸州屬含山縣湖北荊門直隸州屬
光緒二十九年四月,刑部核復山西巡撫趙爾巽奏請軍、流、徒犯即在犯事地方收所習藝一折內載:徒犯充役不出本省,限滿即行釋回。此項人犯即在犯事地方收所習藝固屬可行,若如所奏軍、流人犯亦概不解配,竊恐此后不法匪徒有恃無恐,益將肆行兇橫,無所不為。犯案到官,不過收所習藝而止,有犯法之名無遷徙之實,是立法適以長奸,閭閻愈將不靖,未便將情重軍、流概行停遣。擬請嗣后各省徒罪人犯毋庸發(fā)配,概行收入習藝所,按照所犯徒罪年限,責令工作,限滿釋放。如有脫逃被獲,從新收所工作。遣軍、流罪各犯,如系強盜搶奪、會匪棍徒等項,仍照定例發(fā)配。罪應遣軍者,到配加監(jiān)禁十年;罪應擬流者,到配加監(jiān)禁五年。其有例內應鎖帶鐵桿、石礅之犯,即加監(jiān)禁,免其鎖帶桿、礅;應加枷號者,并免其枷號。俟監(jiān)限滿,概行收入習藝所,皆令身帶重鐐充當折磨苦工。遣軍以二十年為限,流犯以十年為限。限滿分撥各州縣安置,聽其各自謀生,仍令地方官按月點卯,嚴加管束。其非上項致罪,而為常赦所不原者,無論軍、流,亦照定例發(fā)配,到配一律收所習藝。流二千里者限工作六年,流二千五百里者限工作八年,流三千里者限工作十年。軍犯即照滿流工作年限科斷,限滿即行釋放,聽其自謀生計,并準其在配所地方入籍為民。若為常赦所得原者,其罪既有減免之時,即其人終有釋回之日,無論軍、流,俱無庸發(fā)配,即在本省收所習藝。軍、流工作年限亦照前科算,限滿即行釋放。至軍、流、徒犯,如在所不安工作,復行滋事犯法,除罪應斬絞、監(jiān)候、立決,仍照定例問擬。及犯該笞、杖者,各照應得之數折責發(fā)落外,如徒罪人犯復犯徒流,即照后犯罪名科斷。其軍、流人犯復犯徒罪,原犯系強盜等項,加監(jiān)禁五年,此外加監(jiān)禁三年。復犯軍、流,原犯系強盜等項,加監(jiān)禁十年,此外加監(jiān)禁六年。限滿果能悔過,再行收所分別工作。倘怙惡不悛,即令永遠監(jiān)禁。如軍流脫逃被獲,按例應加等調發(fā)者,仍照光緒三十年奏定章程,無論脫逃次數,軍犯加監(jiān)禁十年,流犯加監(jiān)禁五年。系由配所脫逃者,仍發(fā)原配監(jiān)禁。原犯得免解配者,即在犯事地方監(jiān)禁。俟限滿查看情形,如能悔過,再行收所從新分別工作。倘收所后仍怙惡不悛,即令永遠監(jiān)禁。至笞、杖、徒、流各犯捐贖免罪之例,銀數過巨,擬請酌量變通。除犯罪常赦所不原者,仍照舊不準捐贖及官員贖罪銀數毋庸議減外,凡貢監(jiān)及平人犯罪呈請捐贖者,即照乾隆年間奏定贖罪銀數減半科算,仍照笞、杖、徒、流罪名分別等數辦理。如貢監(jiān)犯笞、杖,定例笞罪贖銀一百兩酌減為五十兩,杖罪贖銀二百兩酌減為一百兩。按笞五等、杖五等分作十成,以十兩為一等。凡貢監(jiān)犯笞一十贖銀十兩,笞二十贖銀二十兩,至杖六十贖銀六十兩,以次遞加。平人犯笞杖,定例笞罪贖銀五十兩酌減為二十五兩,杖贖銀一百兩酌減為五十兩,亦照前分作十成,以五兩為一等。凡平人犯笞一十贖銀五兩,笞二十贖銀十兩,至杖六十贖銀三十兩,以次遞加。貢監(jiān)犯徒罪,定例贖銀八百兩酌減為四百兩。按徒五等,以二百兩起,每一等加五十兩。凡貢監(jiān)犯杖六十,徒一年,贖銀二百兩;杖七十,徒一年半,贖銀二百五十兩,以次遞加。平人犯徒罪,定例贖銀四百八十兩酌減為二百四十兩。按徒五等,以一百兩起,每一等加三十五兩。凡平人犯杖六十,徒一年,贖銀一百兩;杖七十,徒一年半,贖銀一百三十五兩,以次遞加。貢監(jiān)犯軍、流,定例贖銀一千二百兩酌減為六百兩。按流三等,以四百六十兩起,每一等加七十兩。凡貢監(jiān)犯流二千里,贖銀四百六十兩;流二千五百里者,贖銀五百三十兩;流三千里者,贖銀六百兩。軍罪即照滿流銀數捐贖。平人犯軍流,定例贖銀七百二十兩酌減為三百六十兩。按流三等,以二百七十兩起,每一等加四十五兩。凡平人犯流二千里者,贖銀二百七十兩;流二千五百里者,贖銀三百十五兩;流三千里者,贖銀三百六十兩。軍罪亦照滿流銀數捐贖。其緩決減等人犯,仍照原議贖罪,準其一體減半科算。此項贖銀暫由各省存儲,撥歸習藝所充用,作正開銷隨時匯案報部,仍令年終匯奏。俟各省習藝所出息稍豐,足資用度,再行規(guī)復舊制辦理。以上軍流、徒各犯,事犯在未定新章以前已經到配者,徒犯扣除役過年月,照章補足,工作限滿即行釋放。軍流各犯無論新章應否解配,即由配所一律收所習藝工作,年限俱照新章科斷,限滿分別辦理。其事犯在新章以前之笞、杖、徒、流各犯,如有呈請贖罪者,即照新章辦理,以歸劃一。至各省習藝所,應先就省城并該管巡道,各設罪犯習藝所一區(qū)。凡軍、流、徒犯,不必分撥州縣,即在省城及巡道所駐地方收所習藝,俾專責成。如此,則創(chuàng)辦尚不為難,收效自當較易。惟各省情形不同,未便遙為懸度,應由各該督撫等體查地方情形,議定開辦詳細章程,妥速奏明辦理。奉旨:"依議。欽此。"
附:婦女罰贖及枷號罰金章程
光緒三十一年九月,刑部奏:嗣后,凡婦女犯罪,除笞杖照新章一律改為罰金外,如犯該遣軍、流、徒系不孝及奸盜詐偽等項,舊例應實發(fā)者,改為留于本地習藝所一體工作,以十年為限。應監(jiān)禁者,照原定年限,亦收入本地習藝所工作。其尋常各案,準其贖罪,徒一年折銀二十兩。每五兩為一等,五徒準此遞加。由徒入流,每一等加十兩,三流準此遞加。遣軍照滿流科斷。如無力完繳,將應罰之數照新章按銀數折算時日,改習工藝。其犯該枷號,不論日數多寡,俱酌加五兩,以示區(qū)別。他如老幼廢疾,有犯流徒等罪,勢難使之工作,應仍照舊律舊例收贖銀數科斷。至女犯習藝所,應作速推廣,以昭劃一。其尚未設立以前,所有女犯即照應得工作期限,暫行監(jiān)禁。奉旨:"依議。欽此。"
又,三十三年三月,法部奏:嗣后,罪應枷號人犯,除折枷律有正條及例內載明調發(fā)改發(fā)并一應情節(jié)較重者,仍照定律定例定章辦理外,其由笞、杖、徒、流、軍罪所附加之枷,及丁單留養(yǎng)擬枷各犯,俱比照婦女罰贖章程,不論月日多寡,各酌折罰銀五兩。如無力完繳者,仍折作工作二十日,等因。奉旨:"依議。欽此。"
一級目錄:法科·卷八十六·罪犯習藝
二級目錄:
卷八十六罪犯習藝
通省按巡道所屬共籌設習藝所三區(qū)
刑部奏準,通行各省設立罪犯習藝所,應由督撫體察情形奏明辦理。皖省通計六十州縣,于三巡道屬各籌設習藝所一區(qū)。省城一區(qū)已于光緒三十二年四月開辦,專收安廬滁和[道]屬十六州縣罪犯。按,安廬滁和道現經裁改,原定三巡道,名稱已有所不符。所有各省編發(fā)來皖安置各犯,應否免其桿礅枷號,或照新章監(jiān)禁,均視其犯事在新章前后分別辦理。刑部奏定章程內開:嗣后,各省徒罪人犯毋庸發(fā)配,概行收入習藝所,按照所犯徒罪年限責令工作,限滿釋放。遣軍、流罪各犯,如系強盜搶奪、會匪棍徒等項,仍照例發(fā)配。軍犯到配加監(jiān)禁十年,流犯到配加監(jiān)禁五年。其例應鎖帶桿、礅之犯,免其鎖帶桿、礅,應加枷號者并免其枷號。俟監(jiān)禁限滿,概行收入習藝所,皆令身帶重鐐充當折磨苦工。遣軍以二十年為限,流犯以十年為限,限滿分撥各州縣安置。其非上項致罪而為常赦所不原者,無論軍、流,亦照定例發(fā)配,到配一律收所習藝。流二千里者限工作六年,流二千五百里者限工作八年,流三千里者限工作十年。軍犯照滿流年限科斷,限滿即行釋放,若為常赦所得原者,無論軍、流,俱毋庸發(fā)配,即在本省收所習藝,軍、流工作年限亦照前科斷,限滿即行釋放,等因。光緒二十九年四月奏準。
又,刑部續(xù)定章程內開:強盜搶奪、會匪棍徒等項事犯,在新章以前者,毋庸補行監(jiān)禁,一律收所工作。其原帶桿、礅、枷號未滿之犯,俟?jié)M日再行收所工作。若事犯在新章以前、到配在后者,亦免其監(jiān)禁,應否鎖帶桿、礅、枷號,仍照舊例辦理,均俟?jié)M日收所工作。其事犯在新章以后者,即由配所按照奏定章程分別監(jiān)禁,免其桿、礅、枷號,俟監(jiān)禁限滿,再行收所工作。至原犯得免解配之犯,無論事犯在新章前后,但有未經起解者,即由犯事地方收所習藝工作,等因。光緒二十九年八月奏準。
又,法部咨:據皖撫恩咨稱,罪犯在配年久,或娶有妻室,或小貿營生,已于限滿釋放自謀生計者,情無二致,若再一律收所工作,亦與重科無異,未免涉于誤會。應再申明定章,嗣后遣軍、流罪等犯,所有到配已逾工作年限者,自勿庸再行收所從新習藝。其未滿工作年限者,亦應扣除歷過年月。系強盜搶奪、會匪棍徒,即按未滿之限收所,身帶重鐐接充折磨苦工。系尋常軍、流,亦均一律扣限補行工作,以示體恤。據司卷。
省城習藝所之建設及規(guī)則
建設所內分重罪監(jiān)、輕罪監(jiān)兩處。凡各州縣內結擬軍、流、徒三項人犯,非常赦所不原及犯罪已定監(jiān)禁年限,并外省發(fā)配定地本屬者,均收入重罪監(jiān)。如地痞、惡丐及無業(yè)游民,或年輕子弟不遵父兄教訓,由地方官及警局送所拘禁者,一律收入,應列為輕罪監(jiān)。至原有之自新習藝善堂各犯歸并入所者,多系小竊之類,亦收隸輕罪監(jiān)。
又,所內附設講習所,于罪犯習藝之余,教以識字明理,學習算術。間日分班授課,除宣講、教字、教算、習字外,別無他課。據習藝所卷。
規(guī)則所內設正提調一員,以懷寧縣充之。其下,則幫提調一員,典守一員,稽查一員,會計一員,監(jiān)工一員,案牘一員,醫(yī)官一員,司事三人,書吏二人,門役一名,更夫四名。又,講習所管理員一員,教員一員,宣講員一員,工役一名。至醫(yī)師、看役名數多寡,及廚役、水夫、火夫,皆隨時酌用。此系據原定章程,與后表互有詳略。
又,罪犯來所時,當先查其監(jiān)禁年限遠近。近則開釋期速,當授以易成工藝,俟速見效,出所即可謀生。遠則開釋日遲,宜授較難工藝,日久可精其業(yè)。如此辦理,皆不至功廢半途,虛糜經費。至非監(jiān)禁年限之犯,準其自擇一藝,報明注冊。倘不勝任,由匠師另派別習一藝。余皆由委員度其性質相近者,分授藝事,責令匠師悉心教導。其謹守規(guī)則、勤于力作,能三月不怠者,給與賞牌。得賞四次者,酌減監(jiān)禁年限。其有過者,或罰直立,或罰苦工,或減食糧,或入暗室,視其過之輕重,以定等級。惟作苦工不過兩日,減糧不過一日,鎖暗室不過五日。
又,續(xù)定管理工犯規(guī)條內載:本所既無苦工可作,又乏黑屋幽閉,犯人縱恣,動輒恃眾要挾?,F擬實行北洋辦法,輕則分罰立鐘點之久暫,減飯日期之多寡;重則扣資,自一二百至二三千。雖無苦工可作,或罰掃地,或罰伺工廠各犯茶水。
又,犯人初送來時,須由本所檢驗體格。如有老病殘廢不能習藝者,即行退回。所中制辦貨物,以本輕易銷者為上。察看本地土產分別儲備,并添置縫衣、打繩、織布、織帶、剪皮、制靴各種小機器,分給學習。其工作鐘點,春秋冬季,早上自七點鐘起至十二點鐘止,夏季早上自六點鐘起至十一點鐘止,均休息一點鐘再上午工,至晚六點鐘一律停止。該犯中有嫻習手藝工作果佳者,即令展轉傳授,仍照匠師工食發(fā)給一半。至重罪監(jiān)犯,身帶鐐銬有礙工作,應由稽查官眼同暫為松解,收工時仍將原鐐帶上。
又,巡撫馮批示:巡警局暨首縣所送人犯,有一兩月即行提回,藝未學成,出所后仍不能謀生。應立定期限,至少以一年為度,非限滿不準提出。其有即須開釋之犯,該局縣不得送所,免違定章。以上均據習藝所卷。
省城習藝所常年經費均有定款。其開支一切,如制貨、購料、補修機器、添造工程等項,皆無定數,應隨時請款。茲將按年應領及額支、活支各款列表如左。據習藝所光緒三十四年預算表。
按年入款表
款項銀數單位一錢牙厘局漕平銀34000籌議公所漕平銀33000支應局典息漕平銀8058習藝洲蘆魚課錢折漕平銀遇災減半2368統(tǒng)計77426
按月發(fā)銀薪工表
名目員額、名額每名薪水銀數單位一錢幫提調140典守130會計130監(jiān)工120案牘120稽查120管賬司事110管料司事110管貨司事110東廠管工司事110西廠管工司事110統(tǒng)計11210
按月發(fā)銀圓工資表
名目名額每名工資
單位一元合計
單位一元東布廠匠師188毛巾匠師11717漂染匠師188機器縫衣匠師166成衣剪裁匠師2612西式草帽匠師11212西式靴鞋匠師22040衣包等貨匠師11010織毯匠師166中式操靴掌刀匠師2510操靴縫底匠師3515操靴剪貼匠師2510修整機器匠師11212統(tǒng)計19166
右表銀圓共一百六十六圓,折漕平銀一百十五兩八錢六分八厘。
按月發(fā)錢工資表
名目名額每名工資
單位錢一百文合計
單位錢一百文各貨幫匠師1020200司書260120巡兵2430720號役23060雜夫32060續(xù)表
東西號看役630180更夫430120廚役430120廚房打雜815120水夫620120茶爐夫22040號頭8864工長284112統(tǒng)計1072036
右表錢數共二百零三千六百文[二十萬三千六百文],折漕平銀一百二十八兩二錢六分八厘。按,所中號舍八間,每間用號頭一名。犯人眾多,每十人舉工長一名,即以犯人之明白穩(wěn)妥者充之。至各貨幫匠師,則以藝徒之學成者充之。以上三表全年共支漕平銀五千四百四十九兩六錢三分六厘。
按月伙食表
名目員額、名額每名伙食
單位錢一文合計
單位錢一文員司11360039600匠師18300054000仆夫7300021000司書230006000號房230006000巡兵24300072000看役6300018000更夫4300012000雜夫330009000
續(xù)表
廚役4300012000廚房打雜8300024000水夫、茶爐夫8300024000藝徒20300060000犯人2802700756000統(tǒng)計3971113600
右表錢數共一千一百十三千六百文[一百一十一萬三千六百文],折漕平銀七百零一兩五錢六分八厘。全年共支漕平銀八千四百十八兩八錢一分六厘。
按年雜用表
名目銀圓用數
單位一角折合銀數
單位一厘柴炭油茶筆墨紙張9900691020巡兵草帽號衣包巾操靴2052143229萬壽年節(jié)酒食犒賞及醫(yī)藥、衣被、蘆棚、蘆壁等費1122283295統(tǒng)計231741617724
右表銀圓二千三百十七圓四角,折漕平銀一千六百十七兩七錢二分四厘。
以上各表,共歲入銀七千七百四十二兩六錢,歲出銀一萬五千四百八十六兩一錢七分六厘,入不敷出,待籌的款。
附:藝徒習藝
原定章程內載:本所稟明招誠實子弟二十名作為藝徒,為振興實業(yè)、開通民智起見。光緒三十二年,巡撫馮煦在藩司任內示諭:城廂內外貧民甚多,擬于省城習藝所內稍事擴充,并責成各段巡警,遇有游手行乞年在十二三以上、四十以下者,領送該所俾充藝徒,約以三百名為額。就其性之所近授以一藝,即以該所學成者為之師。其推廣經費,由司庫閑款項下籌措銀五千兩舉辦。如有安分良民自愿入所習藝,即覓保徑赴該所報名,分班學習亦可。三十三年,馮撫札:以無罪貧民不能一并習藝甚為非計,兼收并蓄額設三百人,此尤得教養(yǎng)貧民之本旨。惟原額不足,亟宜議補。查省垣市中無業(yè)貧民及幼孩之無依者,所在多有。該所應迅即照章兼收此項貧民,先以百名為率,再議增加。
又,藝徒在廠學藝,當聽匠師指教。如不求上進,不守規(guī)則,飭令其父兄算繳伙食,率領出廠。藝徒習藝六個月后,學有心得者,當以所知轉教新收藝徒、新收罪犯,不許隱秘。如習藝一年后者,工業(yè)果有進步,由廠員查驗每日出貨多寡,酌給工資,以資鼓勵。藝徒入廠限以三年為期,限內當遵規(guī)則,限外亦應留廠工作一年,視其手藝高低,定給薪水豐儉,以盡義務。限內遇有大故準其請假。否則,未滿三年遽求出廠,凡該徒所得工資固當追繳,即伙食一切亦當逐日算還。藝徒學成后,果能精心改良制造,使功業(yè)日盛,當于應得工資外從優(yōu)獎勵。據習藝所卷。
一級目錄:農工商科·卷八十七·墾牧樹藝
二級目錄:
卷八十七墾牧樹藝
皖省為寒暖適中之地,土脈滋潤,最宜樹藝。顧自兵燹以后,田賦至今未能復額。查通省原有荒田共六萬一千余頃,除清賦案內先后查出隱墾新墾之田二萬一千余頃外,尚有荒田四萬余頃。其中水沖沙壓人力難施,或畸零磽確不能墾復者,約去其半,可墾之田應尚有二萬余頃。若能一律墾熟,即按下則升科,可歲增正供銀十余萬兩,于賦稅不無裨益。皖南各屬熟田每畝收谷四五石不等,以畝收四石為率,二萬頃之田,歲可出谷八百余萬石。而荒山、荒地、平原、湖蕩向之廢棄不治者,各因其物候所著、土性所宜,講求種植字畜,若桑麻茶桕諸果木、毛羽鱗介諸物,參以新法,精益求精,將蕃衍日盛,利益不可勝算。光緒三十二年,巡撫誠勛奏設安徽墾牧樹藝總局,并設分局三處。中路附屬總局,在省城。南路設于蕪湖,北路設于鳳陽。委藩司總理其事,通飭各州縣會同正紳切實清查,分別官荒、民荒,造冊詳報總局。再由分局委員分赴有荒州縣,查明地段、畝數以及堤防水利、種植土宜,繪具圖說,送局查核,次第興辦。統(tǒng)計各州縣陸續(xù)稟報,查出荒田共八十五萬余畝,荒山一千三百余座。已勸諭地方紳民集股認墾,并于省城及蕪湖、鳳陽各設試驗場一處,實行提倡。三十四年,增設勸業(yè)道,裁撤三局。所有墾牧樹藝事宜,均改歸勸業(yè)道管理。茲將通省開辦學、會、局、場、公司列表如左。
學會局場公司官辦、紳辦年月安徽農務總會官辦光緒三十四年五月安慶日新蠶桑公司彭名保二十四年八月安慶試驗場官辦三十四年二月桐城恒豐墾植公司殷保彝三十二年七月太湖開源農務公司王希仲三十三年五月休寧樹藝公司戴恩儉三十年三月休寧農會汪杞三十年七月婺源農會胡宗程三十年十月宣城咸育墾務公司萬祖恕二十五年十月宣城農會潘慶余三十四年八月寧國蠶桑研究所官辦三十三年十月寧國試驗場官辦三十三年十月涇縣培森農林公司徐載生三十四年五月太平厚生樹藝公司杜際辰三十三年七月南陵茂林樹藝公司官紳合辦二十九年南陵蠶桑試驗廠朱焱三十四年三月池州樹藝局官辦三十四年正月貴池墾務公司劉士珩三十年十二月貴池蠶桑公司吳駿三十一年十一月青陽植本樹藝公司馬琨三十年正月青陽培厚樹藝公司夏國梁三十二年十二月銅陵大通農林畜養(yǎng)公司畢保東三十四年十一月建德課桑局官辦二十九年東流安阜墾務公司趙繼春三十一年
續(xù)表
當涂樹藝公司韓慶云三十四年六月蕪湖啟民墾務公司夏翊辰三十三年五月蕪湖試驗場官辦三十四年十月繁昌介瑞樹藝公司杜維禧三十二年十一月建平農政公司沈平章二十九年建平四維墾務公司湯孝佶三十四年六月舒城蠶桑講習所趙鳳詔三十三年二月巢縣試驗場官辦三十二年二月巢縣敏樹牧植公司耿善舉三十四年六月鳳陽發(fā)軔墾務公司王牧云三十四年二月鳳陽試驗場官辦三十四年八月壽縣課桑局官辦元年正月阜陽蠶桑學堂官辦三十二年三月太和蠶桑學堂官辦三十三年全椒課桑公園官辦二十六年正月來安利用樹藝公司黃鼎三十三年二月含山阜康樹藝公司何夢麟三十三年十一月霍山蠶桑公社紳辦三十一年十二月霍山農會朱杏衣三十四年四月盱眙農會秦其增三十四年十月天長橫山樹藝公司潘光煦三十二年十二月天長天益蠶桑公司官紳合辦三十三年四月
光緒三十四年,勸業(yè)道童祥熊酌擬變通官荒繳價章程暨升科年限科則稟內稱:竊維招墾官荒為振興農業(yè)之先務。皖省各州縣荒山田地所在皆是,多系無主官荒。經前墾牧樹藝局定章招墾荒田,上等每畝繳價洋五元,中等四元,下等三元?;纳缴系纫辉褰?,下等一元。嗣因定價太重,領墾無人。經南局詳請,荒田分年繳價。而北局又詳準,荒田每畝上則減為一千六百文,中則一千二百文,下則八百文?;纳絼t又經總局詳準,不必明定價目,按照本地時值酌繳。均各在案。乃迄今招墾有時,惟北路自減價以后,報領荒田一千六百余畝,而所領又多系下則。中南兩路,仍以價昂無人過問。近據建平縣稟稱:有四維公司請領該縣榨村保等處荒山,每畝只定價百文,未便批準。就此而論,價重則領墾無人,過輕則于公家無補,且不免有攬荒轉賣之弊。至等則雖分,而領戶必先取膏腴,繳價則均稱下則,誰為估較?徒使董保等上下其手,于中取費。若荒山之不定價目,則其流弊,尤必至肥私瘠公,無所底止。職道再四思維,欲廣招徠,非將價值酌從輕減不可;欲杜流弊,非將價目定為劃一不可。而公家雖重在招墾,既令繳價,亦須稍有實際。擬請將荒山荒田不分等則,每田一畝定價錢二千文,山一畝錢八百文。領墾時先繳四分之一,略如佃戶之羈莊押板,發(fā)給領墾執(zhí)照。俟成熟升科之年起,再分三年遞繳四分之三,換給管業(yè)執(zhí)照。其給領墾照后遲至一年不墾者,即予注銷。通省均一律辦理。至升科年限,似亦宜稍從寬,田四年必可成熟,定第五年升科。山八年亦可成熟,定第九年升科。似此酌中定價,而繳價又多在成熟之后,領戶較易為力,公家所得亦不過少。且寬限升科,人又樂從。但得各荒一律開墾,則民賦均足,有裨于全皖大局非淺,正不徒農業(yè)前途之可稱發(fā)達也。如蒙照準,即由職道刊發(fā)告示,通飭各屬一體遵辦,等因。奉巡撫朱批準照辦。
附:物產
皖省介于江淮,土產之美,南北兼?zhèn)洹6懰倪_,交通尤為便利。前經商務局專員調查,復參考志乘,所有物品分類表列如左。
動 物 表
天然
雞各屬通產。
烏雞綠耳、絳冠、白毛、烏脛。治虛損諸病奇效。太和特產。
鵝各屬通產。
鴨各屬通產,合肥、舒城尤多。
雉各屬通產。
鳧各屬通產,泗州、靈璧尤多。
翠羽各屬通產。
鷺各屬通產。
鸕鶿各屬通產。
鵜鶘各屬通產。
鴝鵒池州、徽州、寧國、廬江均產。
竹雞潛山、望江、繁昌、舒城、六安均產。
鴛鴦巢縣、潁上、霍邱均產。
畫眉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均產。
馬各屬通產,潁州府尤多。
騾產潁州府屬。
驢產潁州府屬。
牛各屬通產,廬州、潁州尤多。
羊產皖北各屬。
豕各屬通產。
虎安慶、徽州、寧國均產。
豹安慶、徽州、寧國均產。
鹿各屬通產,建德尤多。
獐池州、太平、廬州均產。
猿產池州府屬。
狐各屬通產。
貉各屬通產。
狼各屬通產。
豺各屬通產。
貍各屬通產。
玉面貍一名果子貍,徽州、寧國、太平均產,六安尤佳。
穿山甲產宿松、繁昌。
鰉魚產長江。
鱘魚產長江。
魚產長江。
魚產長江。
鱭魚產長江。
河豚產長江。
比目魚產長江。
鱖魚江淮各內湖均產。
鳊魚江淮各內湖均產。
鯇魚江淮各內湖均產。
白魚江淮各內湖均產。
青魚江淮各內湖均產。
烏魚江淮各內湖均產。
鯉魚各屬均產,淮河尤佳。
鯽魚各屬通產。
魚各屬通產。
鳙魚各屬通產。
鲇魚各屬通產。
魚各屬通產。
鱔魚有黃白二種,各屬通產。
鰷魚各屬通產。
杜父魚各屬通產。
黃鲴魚各屬通產。
銀魚各內湖均產。
冰魚淮河特產。
麥魚產安慶、池州。
琴魚涇縣特產。
針魚產和州。
蝦各屬通產。
蟹各屬通產。
鱉各屬通產。
蛤產懷遠縣。
蚌產鳳陽。
綠螺產歙縣。
蠶各屬通產。
蜂蜜各屬通產,徽州、潁州尤多。
蟬蛻阜陽、太和為多。
白蠟蟲產安慶、六安。
五倍子系蟲所結,成可染皂,各屬通產。
制造
風雞天長、五河制。
板鴨合肥、舒城、泗州為多。
糟魚安慶制。
松花蛋皖北各屬制。
香腸蕪湖制者佳。
虎骨酒安慶制。
鹿角膠建德縣制。
皮箱潁州府制最佳。
皮枕亳州制。
皮墊亳州制。
皮袋亳州制。
皮包亳州制。
皮梁廬州、潁州均制。
弓弦即彈棉弓,廬州府制。
馬韉安慶制者佳。
皮靴廬州、潁州、亳州均制。
洋式皮靴安慶習藝所制。
軍隊子藥袋盒安慶習藝所制。
毛氈潁州府屬制。
絨氈潁州府屬制。
氈帽潁州府屬制。
絲徽州、寧國為多。
亂絲頭徽州、寧國為多。
絹壽州制。
綢壽州制。
縐蒙城縣制。
土綢河南野蠶絲制,出亳州。
絲棉各屬均制。
絲線各屬均制。
絲帶各屬均制。
絲絳各屬均制。
籮底生絲制,桑上野蠶絲尤佳,出徽州、潁州。
黃蠟各屬均制,徽州、潁州尤多。
白蠟安慶、泗州均制。
翠飾安慶制者佳。
筆徽州制。
明角燈蕪湖制。
骨角器具蕪湖制。
螺甸器具歙縣制。
植 物 表
天然
稻有早晚二種,有粳秈諸名,粘者為糯。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滁州、和州均產。
粟即小米,種類甚多,亦有粘者。產潁州府屬。
黍有赤白黃黑各種,產潁州府屬。
蜀黍有赤白黃黑各種,亦有粘者。產潁州府屬。
玉蜀黍有黃白二種,亦有粘者。各屬通產。
大麥各屬通產。
小麥各屬通產,潁州白花麥尤佳。
蕎麥產潁州府屬。
胡麻有黑白二種,各屬通產。
豆有青黃紅白黑斑各種。黃豆用最多,紅白者名飯豆,青黑者可作腐或作豉,有斑點者名黎豆,或名醬豆。各屬通產,池州、潁州為多。
小豆有白赤二種,產潁州府屬。
綠豆有明綠豆、毛綠豆二種,各屬通產。
蠶豆各屬通產。
豇豆即菜豆,各屬通產。
豌豆有大小二種,各屬通產。
扁豆即眉豆。有紅白黑斑各種,各屬通產。
云豆亦名青花豆。來自番舶,初種于云南永昌府,故名云豆。通行內地不過三十年,有科生蔓生二種。各屬通產。
刀豆產皖北各屬。
薏米產六安、舒城。
菜瓜各屬通產。
瓠子各屬通產。
黃瓜各屬通產。
南瓜各屬通產。
玉瓜產皖北各屬。
冬瓜各屬通產。
絲瓜各屬通產。
葫蘆產潁州府屬。
茄子各屬通產。
百合各屬通產,滁州尤佳。
山藥池州、徽州、鳳陽、潁州均產。
甘薯切曬為糧,或釀酒,近或用制粉絲。各屬通產。
芋各屬通產。
蘿卜種類甚多,產皖北者佳。
蔓菁產皖北各屬。
菘有大小二種,有包頭白、高腳青諸名。其細而長者,名箭白。各屬通產,潁州府屬尤佳。
苔菜即油菜,各屬通產。
菠菜各屬通產。
莙荙俗名甜菜,產徽州府屬。
芥菜各屬通產。
茼蒿各屬通產。
莧菜各屬通產,懷寧尤多。
葵種類甚多,各屬通產。
蔥各屬通產,皖北尤佳。
韭各屬通產。
薤各屬通產。
姜各屬通產,青陽、銅陵尤多。
蒜各屬通產,青陽、銅陵尤多。
萵苣各屬通產。
芫荽產潁州府屬者佳。
芹有水旱二種,各屬通產。
胡芹即茭菜,各屬通產。
莼產太平府屬。
荇產太平府屬。
椒各屬通產。
蕃椒即辣椒,各屬通產。
茴香各屬通產。
珍珠菜產六安、石埭。
元修菜即野蠶豆,產石埭縣。
菌名類甚多,產青陽九華山者佳。
石耳廣德、六安均產,歙縣黃山尤佳。
木耳廣德、六安均產。
地耳各屬通產。
金針一名黃花菜,各屬通產,皖北尤佳。
薺菜各屬通產。
薇各屬通產。
蕨各屬通產。
竹筍種類甚多,各屬通產,潛山、太湖尤佳。
棕櫚產安慶、徽州。
木棉各屬通產。
苧麻各屬通產,皖北尤多。
苘麻產潁州府屬。
蓖麻各屬通產。
葛各屬通產,徽州、寧國尤多。
煙即煙草。各屬通產,桐城、宿松尤佳。
桑各屬通產,徽州、寧國尤多。
茶寧國、池州、太平、廣德均產,徽州、六安尤盛。
松各屬通產,徽州、寧國尤多。
柏各屬通產。
杉各屬通產,徽州、寧國尤多。
椐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均產。
椿各屬通產,潁州尤多。
樗各屬通產,鳳陽尤多。
梓產潁州府屬。
楸產潁州府屬。
槐各屬通產。
榆各屬通產。
楊各屬通產。
柳各屬通產。
楮各屬通產。
檀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廣德、六安均產。
楓產安慶府屬。
樟產安慶府屬。
樺安慶、徽州、廣德均產。
烏桕各屬通產,安慶、六安尤多。
女貞即蠟樹,產安慶、泗州。
桐安慶、寧國、廣德、潁州、泗州均產。
嬰子桐安慶、寧國、廣德、潁州、泗州均產。
漆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均產。
皂莢產安慶府屬。
槲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廣德、滁州均產。
櫟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廣德、滁州均產。
楂正字作槎,橡栗之屬。子可制油,俗呼為茶油。產徽州府屬。
柘各屬通產。
荊可制筐莒,泗州為多。
梅產徽州府屬。
桃各屬通產。
李各屬通產。
杏各屬通產,皖北尤多。
梨產徽州、泗州者。
棗各屬通產,徽州、寧國尤多。
柿無為、懷遠、亳州、太和均產。
山楂各屬通產,寧國、泗州尤多。
石榴各屬通產,懷遠尤佳。
櫻桃產潁州、泗州。
核桃產皖北各屬。
枇杷產安慶、徽州。
楊梅產徽州府屬。
金橘產婺源縣。
榧子徽州、寧國、廣德均產。
栗子各屬通產,徽州、寧國尤多。
木瓜宣城特產。
銀杏徽州、寧國、池州均產。
花紅寧國、滁州、廬州均產。
蘋果產潁州府屬。
文官果產蒙城、太和。
葡萄徽州、廣德、鳳陽、泗州、潁州均產。
甘蔗徽州、廣德、滁州均產。
落花生各屬通產。
獼猴桃產黟縣。
西瓜產潁州府屬。
甜瓜產潁州府屬。
荸薺各屬通產。
蓮子藕各屬通產。
菱各屬通產。
芡各屬通產。
辛夷安慶、寧國、廣德均產。
玉蘭安慶、寧國、廣德均產。
玫瑰產鳳陽府屬。
梔子安慶、徽州、廣德均產。
珍珠蘭安慶、徽州、池州均產。
桂桐城縣最多。
茉莉徽州府屬為多。
青木香安慶、滁州、鳳陽、泗州均產。
枸杞各屬通產,六安尤佳。
金櫻子各屬通產。
五加皮六安、和州均產,無為尤佳。
蘭安慶、池州、徽州、寧國、和州均產。
蕙安慶、池州、徽州、寧國、和州均產。
澤蘭產盱眙都梁山。
芍藥產亳州者佳。
牡丹寧國、滁州、和州、亳州均產。
菊花產亳州、渦陽。
金銀花各屬通產。
半邊蓮產泗州。
紅花潁州、和州為多。
藍各屬通產。
紫草產潁州府屬。
芎?產滁州、和州。
沙參產安慶、滁州。
元參產滁州、和州。
桔梗各屬通產。
柴胡產壽州。
遠志產泗州、定遠。
黃芪產六安州。
黃精各屬通產,歙縣黃山、青陽九華山尤佳。
黃連產歙縣黃山。
地黃產潁州府屬。
白術祁門特產。
茯苓產潛山、太湖者佳。
半夏安慶、寧國、廬州、和州均產。
天南星安慶、徽州、池州均產。
何首烏安慶、徽州、池州、和州均產,六安尤佳。
石斛安慶、廬州、鳳陽、潁州均產,六安尤佳。
貝母產寧國、六安。
前胡產建德、壽州。
豨薟草泗州為多。
茜草各屬通產。
茵產滁州、和州。
紫蘇各屬通產。
薄荷各屬通產。
艾各屬通產。
龍須草產青陽九華山。
菖蒲徽州、池州、太平、六安、滁州均產。
蒲各屬通產。
蘆各屬通產。
荻各屬通產。
制造
炒米亦名凍米,各屬均制。
掛面徽州制者佳。
面粉各屬均制,蕪湖尤佳。
曲潁州府制。
醬安慶制者佳。
各色醬菜安慶制者佳。
包瓜潁州府制。
冬菜潁州府制。
豆腐干蕪湖制最有名。
豆腐乳安慶制,有和蝦子者。
豆粉各屬均制。
粉皮各屬均制。
粉絲綠豆、紅白豆、豌豆、高粱均制,但必須綠豆為。各屬均制,皖北尤佳。
藕粉各屬均制。
芡粉各屬均制。
葛粉徽州、寧國為多。
杏仁粉皖北各屬制。
栗粉寧國府制。
蕨粉徽州府制。
米酒各屬均制。
高粱酒潁州府制。
玫瑰酒安慶制。
五加皮酒安慶制。
木瓜酒宣城縣制。
麻油各屬均制。
菜子油各屬均制。
花生油各屬均制。
柏子油徽州府制。
桕子油有清油、皮油二種。各屬均制,安慶、六安尤多。
樺燭安慶、徽州、廣德均制。
苧麻子油各屬均制,皖北尤多。
蓖麻子油各屬均制。
苘麻子油潁州府屬制。
棉子油各屬均制。
豆油各屬均制,池州、潁州尤多。
豆餅各屬均制,池州、潁州尤多。
茶油徽州府屬制。
茶餅徽州府屬制。
杏仁露安慶制。
梨膏徽州府制者佳。
桃脯皖北各屬制。
杏脯皖北各屬制。
櫻桃脯潁州府屬制。
葡萄脯皖北各屬制。
木瓜糕宣城縣制。
山楂糕泗州制者佳。
琥珀餅桐城縣制。
茯苓糕潛山縣制。
柿餅皖北為多。
柿霜潁州府制者佳。
烏梅徽州府制。
蜜棗各屬均制,桐城尤佳。
糖姜銅陵縣制。
筍干各屬均制。
竹瀝潛山、太湖制。
煙絲各屬均制,桐城、宿松為多。
香末潛山、霍山制。
棉線各屬均制。
棉布各屬均制。
凍綠布繁昌縣制。
線毯安慶習藝所制。
麻布含山縣制。
麻袋涇縣制。
麻繩皖北制最多。
竹布合肥縣制。
洋布安慶習藝所仿制。
東洋花布安慶習藝所仿制。
毛巾安慶習藝所制。
草帽緶亳州制。
草帽安慶習藝所制。
草扇安慶習藝所制。
蒲席滁州制。
蒲扇六安州制。
紙宣城特制,今出涇縣。又廣德州有仿制者,亦佳。
楮紙貴池、青陽制。
竹紙潛山、貴池、青陽、繁昌均制。
棉紙潛山、貴池、青陽、繁昌均制。
桑皮紙潁州府制。
草紙涇縣制。
山紙六安州制。
紙扇青陽特制,向充貢品。
墨歙縣特制。
桐子油安慶、寧國、廣德、潁州、泗州均制。
生漆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均制。
靛各屬均制,潁州府屬尤多。
肥皂安慶制。
雨傘寧國府制最多。
雨布旌德制最多。
漆器歙縣、休寧制。
竹床繁昌制最佳。
竹椅繁昌制最佳。
竹席潛山、舒城制者佳。
竹枕潛山、舒城制者佳。
竹帚六安州為多。
竹篦太湖縣為多。
雕竹屏聯建德特制。
棕毯安慶制。
棕繩徽州府制。
棕帚徽州府制。
藤床安慶習藝所制。
藤椅安慶習藝所制。
西式木器安慶習藝所仿制。
寧波式木器安慶習藝所仿制。
炭池州、徽州、六安為多。
棕床安慶制。
礦 物 表
天然
金產貴池縣。
銀寧國、銅陵、定遠、霍邱均產。
銅南陵、銅陵、當涂、廬江、全椒均產。
鉛產廬江鉛山。
鐵太湖、潛山、霍山均產。
鋼產蕪湖縣。
銻產績溪縣。
朱砂產銅陵縣。
水晶產徽州府屬。
金星石產鳳陽縣。
磬石產靈璧縣。
云母石產鳳陽云母山。
白石英產壽州。
礬石南陵、銅陵、繁昌均產,廬江尤多。
滑石產鳳陽縣。
寒水石即石膏,產蕪湖荊山。
長石產滁州。
礞石產盱眙縣。
硝鳳陽、潁州、泗州均產。
瓷土產祁門縣。
煤有煙煤、柴煤二種。各屬通產,池州、太平、廣德尤多。
制造
金銀器皿首飾安慶制者佳。
銅器徽州、太平為多。
水煙袋休寧特產。
鐵器各屬均制。
鍋蕪湖、霍山均制,績溪尤佳。
刀煉鋼制,出黟縣,又有牙鑷亦佳。
剪蕪湖制。
洋釘安慶仿制。
鐵花蕪湖特制。
錫器徽州、太平為多。
錫箔徽州府屬制。
銀朱蕪湖制。
磬靈璧特制。
硯歙縣特制。
陶器繁昌縣制。
羅盤、日晷歙縣特制,今出休寧。
磚瓦各屬均制,蕪湖尤佳。
石灰各屬均制。
按,通省土產以米為大宗。每年由蕪湖出口,運赴直隸、山東、福建、廣東等處,平均計算不下三百萬石。其次莫如茶。北茶由六安運赴河南周家口,而分銷于直隸、山東、山西等處。南茶則運赴漢口、上海、廣東,而轉售于外洋。近年,徽州、寧國二府于蠶事竭力講求。所出之絲,除銷浙江、江蘇外,由上海出洋者亦復不少。至若涇縣之紙、歙縣之墨、蕪湖之鋼、廬江之礬、亳州之硝、舒城之漆、六安之麻、池州之棉、皖南之竹木、皖北之麥豆,皆為商品大宗,通行各省。而骨角、羽毛、皮革之屬,亦且販及于外洋。所惜輸出者半皆生貨,故輸入者莫杜漏卮。現在,安慶、蕪湖已有開辦織布廠者,誠能廣興工藝,講求制造,若煙、若酒、若糖、若燭、若火柴、若肥皂以及呢絨、綢緞,凡洋貨之為日用所必需,而原料為皖產者,皆可漸次仿行,以保利源。其尤要者,沿江一帶礦產充斥,雖經商部竭力提倡,而開采者僅用土法,茍且從事,徒勞罔功,以致外人垂涎,咸思出而攘奪。此不可不急起直追,合群策群力,以共為圖維者也。至航路則以江淮為大綱,皖南之水附屬于江,而皖南各屬之商貨,皆得沿江以利轉運。皖北之水匯歸于淮,而皖北各屬之商貨,皆得假淮以為委輸。惟徽州一府,距江淮較遠,而徽河、婺河、祁河發(fā)源萬山中,數百里蜿蜒不絕。徽州六屬之貨,遂借以西出江西,而東抵浙江。綜全皖航路計之,固已左縈右?guī)?,脈絡貫穿,無滯塞不通之患矣。所患者,江淮二水不能交通,為皖省商務中一大阻隔。運河雖通江淮,路太迂折,與皖省商務無甚關系。適津浦鐵路約成,皖紳乃以改道皖境為請,業(yè)經奏準派員勘測,不日可以開工。計自靈璧經鳳陽、定遠、滁州以達江浦,約五百余里。舉向之航路所不能通者,一旦以鐵路通之,且緣是而得直通天津,以與關內外鐵路相間接,則皖省商務之發(fā)達,其以津浦鐵路為嚆矢哉。據通志及商務局卷。
一級目錄:農工商科·卷八十八·漁業(yè)
二級目錄:
卷八十八漁業(yè)
歐洲漁業(yè),自西歷一千六百八十二年,英人始設會于倫敦,凡畜魚之法,捕魚之具,莫不陳列比較,精益求精。不數十年,由三海里漁界擴充至二千五百余里,德、法、美、俄諸國繼之,而漁業(yè)遂與國家領海主權有密切之關系。光緒三十一年,商部咨開:義大利國擬在秘拉諾地方設立賽會特有漁業(yè)分會。中國各省及通水路各地方官,應出示勸諭漁業(yè)公司或漁業(yè)之人預備賽會。咨準顧問官翰林院修撰張謇將籌辦義國賽會情形呈部,所籌辦法切實可行。本部重視實業(yè),一意振興。凡各省物土民宜,莫不詳加考核。矧茲江海水產,即不因賽會亦應調查研究,陳列比較,俾供博覽,借資改良。為此編列表格,分咨沿海沿江各省,派員查考漁業(yè)情形及所有水產品類,按表填報。其有可以賽會之物,務宜裝潢完整,限于光緒三十二年二月以前,徑寄上海吳淞漁業(yè)賽會匯集出品公所匯收,陳列考究,聽候帶往義國賽會,實于漁業(yè)大有裨益,等因。當由商務局派員分赴各州縣,會同地方官詳悉調查。茲將通省漁業(yè)情形列表如左。
漁界
江宿松、望江、懷寧、桐城、無為、和州、東流、貴池、銅陵、繁昌、蕪湖、當涂界。
泊湖宿松、太湖、望江界。
湖
龍宮湖
大官湖
茅湖均宿松界。
楊溪河
武昌湖
青草湖
白工湖
漳湖均望江界。
皖水潛山、太湖、懷寧界。
鴨子湖
菜子湖
連城湖均桐城界。
樅陽河潛山、懷寧、桐城界。
獺橋湖
白蕩湖
楓林湖
陳洋湖均桐城界。
新安江歙縣界。
婺水婺源界。
大洪水祁門界。
南湖宣城、建平界。
句溪宣城界。
琴溪涇縣界。
賞溪涇縣界。
青弋水南陵、宣城界。
石硊河南陵、宣城、蕪湖、繁昌界。
五丈湖宣城、蕪湖界。
黃湓河東流、貴池界。
白洋河貴池界。
池口河貴池界。
香口河東流界。
大通河青陽、貴池、銅陵界。
黃滸河銅陵、繁昌界。
姑熟溪當涂界。
石臼湖當涂界。
丹陽湖當涂界。
巢湖合肥、廬江、巢縣界。
東肥水合肥界。
西肥水合肥、壽州界。
三河合肥、舒城界。
羅昌河廬江、桐城界。
柘皋河巢縣界。
黃陂湖廬江界。
泥汊河無為界。
黃雒河巢縣、無為、含山界。
前河、后河均舒城界。
淮河阜陽、霍邱、潁上、壽州、鳳臺、懷遠、鳳陽、五河、盱眙界。
濠水鳳陽界。
安豐塘壽州界。
焦岡湖鳳臺界。
黑河鳳臺、懷遠界。
澮河宿州、鳳臺、靈璧、五河界。
沱河宿州、靈璧、泗州、五河界。
北肥河亳州、渦陽、蒙城、宿州、懷遠、靈璧、鳳陽界。
西肥河亳州、太和、阜陽、渦陽、潁上、鳳臺界。
渦河亳州、渦陽、蒙城、懷遠界。
東湖、西湖均霍邱界。
沙河太和、阜陽、潁上界。
芡河太和、阜陽界。
滁河含山、和州、滁州界。
裕溪河、牛屯河、姥下河、太陽河、石跋河均和州界。
淠河六安、霍邱、壽州界。
洪湖泗州、盱眙界。
潼河泗州、五河界。
天井湖泗州、五河界。
石梁河天長界。
漁具
旋網亦名撒網。用麻線結成,長一丈六尺,孔方六分,圍圓六丈六尺。邊向內兜,每間一尺三寸,用線吊綴成六十六兜。兜深五六寸,每兜系錫墜三枚,枚重一兩。用法:一人站船頭,左手執(zhí)網,右手帶住墜腳少許,用力撒出,隨將右手墜腳一并放下。一人順流蕩(漿)[槳],約行十余丈,將船掉回,即行起網。江淮內湖均有,亦有用絲者。
腳網用麻線結成,孔方五分,分幅接,每幅橫長七八丈,寬二尺二寸。邊向內兜,每間六七寸,用線吊綴,線長四寸,系鐵牌一枚,重一兩。每幅一百余兜,兜底有囊口,徑六寸,深一尺五寸,孔與網同。上貫粗綱,間四寸系一木浮,長四寸,寬寸許。接幅數,視河寬窄。用法:以二三人在岸上牽其一端,載網于船,頻行頻放,隨流而下,及半,則溯流漸上,全網下水,攏至岸邊,再用二三人上岸牽之,緩緩起出,魚悉入囊中。
罟網亦名黑網。用粗麻布成,橫長數百丈,寬八尺二寸,上貫粗綱,間一尺系木板一塊,方四寸,下墜以磚石。用法與腳網同。兩端相去有遠至四五里者,用二三十人緩緩牽至岸上,魚無大小悉入圍中,過處幾無遺類。土人無制此者,均由江西販來。
拖網用粗麻布每幅寬一尺二寸,四幅橫接,共寬四尺八寸,兩端用棉布三幅橫接,寬三尺六寸,長七八丈,掛于船之首尾,拖行河中。
絲網一名銀魚網。用生絲結成,分幅接。每幅橫寬六尺,直長四尺,網孔細不盈分。上貫粗綱,間三寸系一杉木圓浮,徑半寸,長三寸,每幅十浮。下系小鐵牌十枚,枚重一兩。兩邊有繩,名曰腳綱。用法:以兩船分拖,綱之兩端系于兩船之尾。腳綱稍前,系于船首。網孔既密,拖水力重,須用大船,乘風揚帆,相離七八丈,駛行湖中。銀魚喜游水面,來必成陣,一入圍中,兩邊齊收。船漸攏近,可以起網。
濠網形如大袋,口徑六丈,深十余丈。分三段,近口三丈,以粗棕繩結成,孔方五寸;中段四五丈,以粗麻繩結成,孔方二寸;底深六七丈,亦以麻線結成,孔由寸半起,漸縮漸小,近底丈余細僅分許。網底有口,用繩扎住。上口貫粗篦纜二條,樁釘兩岸,正中復釘大木樁一,撐其口,迎流張設,專取隨溜沖出之魚。每日用船將網底解開,取魚一次。
蟹網用麻線結成,為半圓形,孤長一丈五尺,弦長一丈。弦邊貫以竹竿,弧邊兜轉六寸,每間一尺用線吊綴,下系鐵牌四十八枚,枚重一兩,形如荷包。竹竿兩端系繩丈余,掛于船尾,順流拖之,起網則蟹入兜中。
蝦網用絲線結成,形正方,每邊六尺,周二丈四尺,深五尺,繃以木框,四角系繩,掛于船側,其網精密,可取細蝦。
罾用麻線結成,面正方,縱橫各三丈。長竹四根,接合扎成十字,杪四出如爪,網懸竹杪,形類仰盂。岸置木架,上鋪以板,前有橫軸一根,長四五尺。另用長木作銳人字架,前后各一,下端合裝于軸,上端相距九十度直角,聯之以繩,前系罾,后系大石一塊。并繩二條,分開四五寸,間二尺設一橫檔,漁人攀之起落,罾底有密孔網袋,深三尺許,口徑八九寸,有竹圈倒刺,起罾則魚落袋中。
船罾與岸罾略同。惟長竹只用二根,下裝于軸,近杪四五尺交互扎成十字,網之前二角懸于竹杪,后二角另系竹篙兩端,長七八尺,置于軸前,軸上亦有銳人字架一具,前系長竹交扎之處,后用繩攀之起落。
操罾用麻線結成,形如令旗,邪長六尺,孔方五分,用長竹二根,貫以橫木,交互配成三角形,開合如剪。又有拖罾,形圓而長如囊,以竹圈張其口,繩系圈上,拖之水中。又有捺罾,編篾為筐,結網筐上,遇魚即捺之。
滾鉤用粗麻繩為綱,長三十丈,間三寸系一鉤,共一千鉤,鉤線長五寸。每間三十鉤綴一竹浮,間一丈系一鐵墜,線長于鉤,墜著水底,鉤離水底五寸,浮離水底一尺。網繩一端系于木障。障長四五尺,背面綴粗竹一根,下墜石塊,沉著水底使障浮立水中。障之四角各系一繩,長三尺許,總綰一結,以接網繩一端,系于船首,橫截江中。障須迎溜稍側,方能與船掙離并行。障角之繩長短,須隨時縮放。障在船左則右繩長,障在船右則左繩長。船首所系網繩離船丈余,亦墜石塊,沉著水底,使兩端之鉤距離水底總不相上下。魚游水底,著鉤則負痛亂竄,愈著愈多,可得大魚。又有掛鉤,不用船障,擇有巖洞處釘樁系鉤,專取出入巖洞之魚。
卡線用篾絲長八分,屈而圓之,兩尖相并,插蒸熟小麥一粒,魚來吞麥,篾絲彈開,橫撐腮間,即不得脫。綱用粗麻繩一條,間五寸系一卡,以蘆管為浮,兩端系樁,插于河中。
魚籠以竹為之,形正圓,上小下大,高三尺,頂蓋有倒刺,用竹竿一根插水中,繩系其上,魚由頂入,即不能出。
蟹籠以竹為之,如褲形,高四尺,襠底為門,圓徑八九寸,有倒刺,管內亦有倒刺兩層。蟹由門入,一過倒刺即不能出。
蝦籠以竹為之,形如蟹籠,而小僅尺余,襠下無門,門在兩腿管,亦有倒刺,用取細蝦。
籪編小竹為箔,屈曲攔插河中,魚能入而不能出。又秋冬插竹為障,積柴其中,魚畏寒自入,即《詩》所謂"潛有多魚"也。
魚叉以鐵為之,排列五齒,長七八寸,尖有倒刺,長竹為柄,專取清水魚鱉。
魚鉤以鐵為之,形如剪股,專取鱔魚。
魚鷹取鷹卵用雌雞伏之,初出喂以小魚,長成后,用船載赴湖心,漁人一呼,鷹自入水,遇魚以嘴銜住,浮出水面,泅赴船邊,夜則宿于船尾。
漁船
長江漁船大者長三丈,寬六尺,深二尺余,載重七八十石,單桅。小者長二丈,寬四尺,深一尺,載重三四十石,單桅。往來長江無定處,不入內河。
內湖魚船大者長三丈六尺,寬七尺,高三尺,入水六寸,前后五艙,雙桅,前高三丈,后高四丈五尺。小者長三丈,寬六尺,高三尺,入水五寸,前后三艙,雙桅,前高二丈六尺,后高四丈。專在內湖捕魚。
內河漁船大者長一丈四尺,寬三尺,高二尺八寸。小者長一丈一尺,寬二尺五寸,高二尺二寸。中艙平頂,前安木板為門,門方而小,設于木板之右,后用蘆席為棚。有小桅,長一丈二尺。
木劃形長方。大者長一丈五尺,寬三尺二寸。小者長一丈,寬二尺。無艙無桅,用雙槳。外江內河皆有。
竹劃用粗竹排列扎成。長丈余或七八尺不等。專在淺水中取魚。又有木盆形橢圓,婦孺駕之。
釣船長一丈,寬二尺,蘆席為棚,推前推后,以避風雨。無桅,用雙槳,亦可撒網。內河外江皆有。
罾船與釣船同。置罾船頭,蕩槳迎流攀取。外江內河皆有。
魚鷹船形如鉤,船略小,專豢鷹捕魚。內湖為多。
跳白船長一丈六尺,寬二尺,后有小艙,上蓋蘆席。左側有粉板,長與船齊,寬半之,斜貼水面。月夜照曜一色,魚自躍入。右壓石板二塊,重約四十斤,借定粉板之勢,使船不傾側。雙(漿)[槳]在后,(漿)[槳]面用粉涂三圈,如圓月形,以混魚目。駕船只用一人。
魚花船長一丈四尺,寬四尺。中艙蓄養(yǎng)魚花,兩旁各開一方洞,設小門兩扇,魚花入艙,即開洞門放水入艙。又設水車,車水出外,晝夜不息,如遇大風則閉洞門。
魚類附:制造
鰉魚即鳣魚。無鱗,有甲,長鼻,須口近頷下,大者千余斤或數百斤。漁人以滾鉤取之。脂與肉層層相間,脂色白,肉如黃蠟。其脊骨、鼻腮及須均脆軟可食,肚及子尤佳,其鰾可作膠。
鱘魚似鰉,無甲,肉色純白,味亞于鳣,須骨不脆,其鰾亦可作膠。
魚似鱘而短鼻,肉色白,其肚甚厚,曝干銷售。
鰣魚形秀而扁,色白如銀,肉多細刺。在江曰鰣,在海曰鲞。每年四月溯流而上,夏至后孵子成小魚,長不滿寸,隨流涌入內湖,土人網出,曝干銷售。
鱭魚形狹而長,薄如刀,肉多細刺。四月由海溯流而上,其小者呼為毛刀。
河豚背色青白,有黃縷,無鱗無腮,味最美。小者名班華,望江湖中有之。
比目魚狀如牛脾,細鱗紫白色,口近腹下,半邊平而無鱗。兩相比合乃得行,即鰈也。
鱖魚形扁而闊,巨口細鱗有黑斑,味極肥美。江淮及內湖均產。
鳊魚即魴魚。小頭、縮項、穹脊、闊腹、扁身、細鱗,色青白,味極肥美。其小者名長身扁。
鯇魚形長、體圓,肉厚而松,有青白二色,俗呼子魚。
白魚即魚。形窄、腹扁,頭尾俱向上,鱗細白,肉有細刺,頗肥美。
青魚即鯖魚。似鯇而背青,可以作鲊。
烏魚即鱧魚。形長、體圓、色黑,身有斑點。
鯉魚色青白,鱗有黑點,每行三十六,為魚中之至美,淮河產者尤佳。
鯽魚形似鯉,而腹闊脊隆,喜偎泥,不食雜物,能補胃,俗呼為草魚。
魚色白、形扁、細鱗、肥腹,俗呼為鰱子魚。
鳙魚形似而色黑,頭最大,目旁有骨,謂之亦俗,呼為胖頭魚。
鲇魚身鱧尾,大頭偃額,巨口而有須,色青白。
鳡魚形似鲇而色黃,最毒,能啖魚。宿松有湖,此魚最多。
鱔魚形似蛇,有黃白二種。
鰷魚形狹而扁,如柳葉,鱗極細整,潔白可愛,俗呼白條,亦名。其尾作紅色者,名紅尾。
杜父魚歧尾、大頭,色黃黑,有斑,背有刺,長二三寸,能螫人,見人則身插入泥中。俗呼船釘魚。
黃鲴魚形似白鰷而頭尾不昂,闊不逾寸,長不盈尺,可作鲊。
銀魚一名王王余魚。色白似銀,長寸許,通體明亮,有圓身扁身二種。
冰魚形似銀魚,頭小于身,長五六寸。冬令始出,凍愈甚則愈肥。為淮河特別之品。
麥魚形似針,長寸許,以麥秋出,故名。懷寧、貴池、東流濱江蕩湖多有之。
琴魚形似麥魚而小,產涇縣琴溪。
針魚色白,鱗極細,首長而銳,有如針。和州濱江有水口,名針嘴。
魚花出江西鄱陽湖,二三月間,江水泛漲,隨流而下,雷聲發(fā)后十八日,可至樅陽羅塘洲一帶。釘樁江濱,用夏布三四丈,做成八字式袋,以張取之。岸山挖池,深五六尺,傾入養(yǎng)之,飼以糯米、雞鴨蛋白。長成半寸許,販于遠方,亦有蓄于船上者。
蝦磔須、針鼻、穹背、多足。生江湖者大而白,生溪沼者小而青。曝干為米,可銷售遠方。
蟹二鰲、八足,殼圓而微方,秋后始出,沿江一帶湖蕩多有,裝籠銷售遠方。
鱉甲橢圓,周圍有肉裙蹩,短尾,頭能伸縮,俗呼團魚。
蛤兩殼相并,前圓而后尖,能開合,肉極美。懷遠湯魚湖產者佳。
蚌與蛤同類,而形微長,產鳳陽縣蚌步,內有珠,但色黯質小,不甚珍貴,即書所謂淮夷蟲賓珠也。
螺狀類蝸牛而尖長,色青黃,肉性極寒,其殼可飾器具。
鲊魚去骨切成方塊,先以鹽少許,腌去水氣,再加紅米曲,置之溫處,一月后取食。
蝦子鲞鰣魚先用鹽腌透,再用水滌去咸氣,加甜醬蒸熟,蝦子為衣,用火炙酥,裹以油紙,不泄氣可久存不腐。
醉蟹新出水活蟹,用米酒醉死。去米酒,以紹酒、陳醬油浸置壇中,七日后即可取食,惟不能久存。又有糟蟹,味甜,可至來年三月不腐。
糟鯉魚
糟青魚
糟鰣魚均先用鹽腌透,再曝干,加甜糟收置壇中,可隨時蒸食。
腌鯉魚
腌青魚
腌鰣魚每魚五斤,用鹽半斤,加用椒少許,置壇中,一月后味發(fā)變,取出曝干,可隨時蒸食。
銀魚干
蝦米附:漁業(yè)圖
第一圖撒網
第二圖腳網之一段
第三圖罟網之一段
第四圖絲網之一段第五圖濠網第六圖蟹網第七圖滾鉤第八圖蟹籠第九圖罾船第十圖木劃第十一圖鱖魚第十二圖針魚第十三圖冰魚第十四圖銀魚
一級目錄:農工商科·卷八十九·工藝
二級目錄:
卷八十九工藝
皖省原有習藝善堂一區(qū),系光緒二十三年按察使趙爾巽創(chuàng)辦。二十九年遵照刑部新章,于省城及南北道駐所各設習藝所一區(qū),并奉上諭,飭令各州縣一律分設。三十一年商部咨開:中國地大物博,生產最為富饒,而比年以來,財力不充,商情益困,推原厥故,實由實業(yè)不興,制造未能改良。斯商業(yè)受其影響,歷年出口貿易,大率有生貨而無熟貨,以致利源外溢,洋貨暢銷,為患甚巨。本部已于京師工藝官局,首先提倡推廣,成效漸著。誠以此等工藝局所,抵制漏卮,教養(yǎng)游惰,實為今日要圖,正賴各直省一體極力講求,以立富強基礎。查各省設立教養(yǎng)局、習藝所等項,皆由地方官紳自理,未嘗報部有案。惟直隸、吉林等省前經達部,然或僅送章程,或僅據奏報,于辦理現情有無功效,皆略而不詳。本部總管商政,自非調查詳核,無以措振興實業(yè)之方。為此,刊訂工藝調查表,相應咨行查照,等因。當由商務局轉飭各州縣一體遵照辦理。三十四年,增設勸業(yè)道,除習藝所向歸臬司管理外,所有工藝事項均劃歸勸業(yè)道管理。茲將通省開辦學堂、局、廠、公司列表如左。
學堂局廠公司紳辦、官辦、商辦年月安徽全省工藝廠官辦光緒三十三年十月安徽中等工業(yè)學校官辦三十四年十月安慶日新傳聲公司彭名保二十四年十月安慶同文印書館宋德銘三十二年十月安慶益源長織布公司涂冠群三十三年三月續(xù)表
安慶同德潤洗衣廠黃斌臣三十三年八月安慶萬新煉蠟公司查美洵三十三年十二月懷寧公善織布廠胡遠勛三十年五月桐城織布廠紳辦三十一年八月桐城工業(yè)傳習所姚聯奎三十四年八月宿松紡織局紳辦三十三年三月歙縣織布公司紳辦三十年正月休寧大盛織布廠施天錦三十四年四月婺源大濟紡織局董晉璧三十一年正月貴池聚蒙造紙公司商辦三十四年銅陵開源織布公司劉樾三十一年七月當涂厚生紡織所吳廷章三十三年七月蕪湖益新米面公司章惕齋二十四年蕪湖泰昌肥皂廠許象臣三十年蕪湖裕源織麻公司張廣生三十一年九月蕪湖工藝學堂官辦三十二年蕪湖錦??棽紡S李國楷三十二年十月蕪湖興記磚瓦公司李家楨三十四年三月蕪湖明遠電燈公司程寶珍三十四年四月舒城工藝廠官紳合辦三十二年十二月巢縣工藝局官辦三十年十月壽州工藝局官辦三十四年四月阜陽永新織布廠李國干三十三年三月阜陽裕興榨油公司程恩培三十三年十一月
續(xù)表
亳州信成織布公司范家琛三十年三月蒙城工藝廠官辦三十二年四月滁州織布局官辦三十四年三月和州工藝局官辦二十九年十月天長工藝所官辦三十年十一月
查光緒二十九年,皖紳余德銓等稟請糾股創(chuàng)立農工公司,承認兩業(yè)學務,擬定官股四萬元,紳股六萬元。經巡撫聶緝規(guī)奏明立案,并飭司將官股照數撥交。三十一年,巡撫誠勛咨調江西候補道周學銘回皖籌辦。三十二年,翰林院編修趙曾重呈請先開農工實業(yè)預科,究以紳股無著,迄未開辦。三十三年,巡撫馮煦奏,改造幣分廠為制造廠,自造子彈,并附設電燈、電話二廠。已詳見軍政科,茲不復贅。據商務局卷。
附:工藝廠
皖省遵章設立全省工藝廠,以輕成本、利行銷、挽利權為宗旨。
皖省工藝廠于光緒三十四年正月經巡撫馮煦會同江督端方具奏:皖省貧瘠甲于東南,跡其貧瘠之由,則在實業(yè)不興,以致外貨充斥,土貨滯銷,國與民交受其困。今欲救皖省之貧,非興實業(yè)不可,而尤以興工藝為入手辦法。其辦法則就民生日用所必需者逐漸仿行,次則就本省出產所自有者改良制造,總期人有一藝之長,皖無棄地之貨,等因。奉朱批后當即開辦,委提調一員總理廠務。嗣本省增設勸業(yè)道缺,劃歸該道管理。勘定省城東門外桑園地址作為廠所,惟工程浩大,建筑需時。將舊有西門外之制造廠略加修整,先行開辦。雇用工匠,招收藝徒,定造貨物,以制皮、紡紗、火柴、織氈四項為大宗。附設竹木藤漆各器,以備一科。俟成效昭著,逐漸推廣。所需開辦經費一萬兩,在皖南茶厘加價項下動撥。其常年經費分額支、活支兩項,通共支銀一萬四千三百二十六兩零。在官錢局盈余項下指定提撥,按月支領。除活支通年支洋九百二十九元外,所有額支款數列表如左。
額支各款表
薪水項下職務名額月支單位一兩提調150文案140收支兼庶務130監(jiān)工司事116管貨司事
售貨司事110管理料材料司事110管賬司事110走街司事110司書212工資項下
職務名額月洋單位一元各項匠師20320號房25廚丁39茶爐夫24掃地夫24聽差36護勇840更夫12廚房雜夫816挑水夫816續(xù)表
伙食項下職務名額支洋單位一元員司10120司書220匠師20200藝徒2002000提調文案436收支跟人436茶爐掃地21189更夫雜夫21189號房聽差17153護勇廚?。保罚保担畴s用項下物名支洋單位一元洋油19香油28茶爐柴草30筆墨4各項紙張15藝徒整容18茶葉16醫(yī)藥24統(tǒng)計歲支銀單位一兩2496洋單位一元1584合共,活支按通年核算,計支銀二千四百九十六兩,洋一萬七千一百四十五元,照六九折,漕平銀一萬一千八百三十兩五錢八分四厘。合共支銀一萬四千三百二十六兩五錢八分四厘。所有廠中應制器具及購備料本,一切另行籌辦。
附:招收藝徒簡章
一、籍貫本籍客籍均可,有妥實鋪保方收。
一、年齡自十五歲至二十五歲止。
一、性質聰明而能吃苦耐勞。
一、期限務滿三年,否則追繳膳費。
一、額數先招一百名,俟有成效,再行續(xù)招。
一、規(guī)則與市店相同,務遵匠師教訓。否則斥退,尚須追繳膳費。
一、飯食每日兩餐,蔬菜三簋。
一、工藝制革、紡紗、織呢、火柴、木、漆、藤、竹。
一級目錄:農工商科·卷九十·礦務
二級目錄:
卷九十礦務
皖省為古揚州域,菁華萃聚,礦產富饒,特以民智未開,大半封禁,不免貨棄于地。光緒二十四年,巡撫鄧華熙以紳商王述祖請辦同益鐵砂公司、王希仲請辦晉康煤炭公司,應即專派委員設局維持,以為各項商業(yè)之先導,特于省城奏設安徽商務總局,并于蕪湖設立分局,即以所收煤鐵稅厘撥歸局用,是為皖省礦政之萌蘗。三十年,巡撫誠勛奏設安徽全省礦務總局,由皖紳公舉福建興泉永道袁大化總理其事。三十一年,兩江總督周馥奏請設局,查明三江礦產招商試辦,并出示禁止私售。經商部請旨,通飭各直省將軍、督撫,迅即籌設礦政調查局,專派諳練廉正之員,咨部作為礦務議員,令其酌帶熟悉礦產之工師,周歷各府廳州縣詳為探勘。凡礦地坐落、官民界址、礦質苗線、隱顯長短,均一一記載明晰,隨時報部。并奏定礦政調查局章程二十四條,通行各直省一體遵照辦理。乃議將現辦查勘三江礦產局所改為兩江礦政調查局,即以現派候選道陳樹涵為總辦,各省再派專員會同商辦,均請商部加札作為議員。皖省礦務總理袁大化調補徐州道,已赴新任,公舉江蘇候補道蒯光典接辦,即咨部作為安徽調查礦務議員,并總理安徽礦務總局。舉協董四人,議董十人,擬定章程三十二條,奏派藩司監(jiān)督局務,于三十二年正月開辦。一切經費,議于鹽價、米捐、茶厘三項酌量加抽,與鐵路公司各半分用,當經奏明立案。并于局內附設安徽全省礦務總公司,招集股本,先行擇地開采以為提倡。旋準兩江調查局移,委員查得太湖縣思常保之夾坳山、章家山,鹿駝、南安兩保之張家山、舒家山、陶家山,安樂保之冷姓山、張姓山,大名保之徐姓兩山,宿松縣北鄉(xiāng)之茅狗嶺、傅家垅、汪家灣、羅家嘴、簟子嶺、楊家沖、薛家埠、城郭山,歐家屋東鄉(xiāng)之蠻磨山等處礦產情形,并備具圖表,移請查照,到皖由總局派員重加勘驗。其間,柴煤多系散煤,煙煤則脈胳延長數十里。其礦脈均系兩縣連屬,煤質亦尚可采,均作為總局開辦之地。又查得宿松縣之橫山、含苞山,太湖縣之義冢山等處官山,均經報縣存案,由總局開辦。并租定宿松縣之江家灣、傅家垅等處,以立開辦之基礎。至商民稟請開辦之礦,均須先赴總局呈報,查明確無關礙地方情事及違悖部章之處,方可照準。三十四年,增設勸業(yè)道,所有礦務事項均改歸勸業(yè)道管理。茲將各州縣稟辦礦產列表如左。
礦產地名公司商人已開、未開王家山煤礦宿松縣東鄉(xiāng)普通公司殷士珩未開龜形山煤礦歙縣東鄉(xiāng)致澤公司汪林未開續(xù)表
荊洲銻礦績溪縣東鄉(xiāng)寶成公司耿介未開炭沖山煤礦宣城縣東鄉(xiāng)晉康公司吳德懋已開窯頭嶺煤礦涇縣萬安公司張榮舜已開牛形山煤礦涇縣青東二團裕成公司李懋已開八畝田煤礦貴池縣東一保華勝公司定超已開楊梅坦煤礦貴池縣上二保安慶公司沈慶堃已開大凹山煤礦貴池縣元四保中益公司倪鴻已開煤山壕煤礦貴池縣西二保日盛公司焦壽林已開豬形山煤礦貴池縣華盛公司孫發(fā)緒已開罐窯山煤礦貴池縣華盛公司孫發(fā)緒已開瑯山煤礦貴池縣下六保池裕公司劉世琛已開梅精山煤礦貴池縣仁一保池裕公司劉世琛已開陳家沖煤礦貴池縣饅頭山池裕公司劉世琛未開分水嶺煤礦貴池縣池裕公司劉世琛未開大窯山煤礦東流縣廣裕公司吳瀾已開龜山煤礦東流縣廣裕公司吳瀾已開雷家澇煤礦繁昌縣南鄉(xiāng)阜寧公司丁士慶已開憧山寺煤礦繁昌縣徐沖口協和公司呂寶賢已開靈山寺煤礦繁昌縣倉家沖協和公司呂寶賢已開陳山沖煤礦繁昌縣南鄉(xiāng)天成公司車毓霖未開強家山煤礦繁昌縣十八都晉康公司吳德懋已開翎豬洞煤礦廣德州廣益公司鄭芳蓀已開梁家山煤礦廣德州廣益公司鄭芳蓀已開小環(huán)山煤礦宿州烈山迤南合眾公司周純秀未開冶山銻銅礦天長縣南鄉(xiāng)長合公司何象彭未開
以上各礦均奉部核準,頒有執(zhí)照。其已經開采者,除翎豬洞、梁家山二礦確系煙煤,余皆柴煤,火力不大,不足供機器制造之用。出井煤稅按照值百抽五,每石制錢十五文,由出運之首卡征收。另派委員在該礦地稽查彈壓,凡每日出煤若干、出售若干、起運若干、實存若干,登明日記冊內,按旬呈報。并用三聯執(zhí)照,一由委員截留,一由首卡截留,一給商人護運,經過安徽境內概不重征。所抽煤稅按月解繳商務總局。旋經礦商張榮舜等以柴煤價賤,稟請核減三文,其煙煤仍照原章,每石收錢十五文。查光緒二十四年,路礦總局曾經奏定礦務鐵路公共章程二十四條,二十八年外部又奏定礦務章程十九條,二十九年商部奏定礦務暫行章程二十八條,煤稅一項均按照值百抽五。三十三年,農工商部奏頒礦務正章七十四款,附章七十三條,礦稅章內煙煤、硬煤每噸納銀一錢,木煤按照丙字礦質抽取百分之三。近來煤價較昂,柴煤每石約合制錢四百文,酌抽十二文,與部章正屬相符?,F商務局業(yè)經裁撤,所有煤稅均由勸業(yè)道派員兼收。據商務局卷。
附:鐵砂
又,潛、太兩縣沿山河內向產鐵砂,無業(yè)貧民私行淘煉,本干例禁。光緒二十三年,巡撫鄧華熙委員會縣查勘,出示弛禁,招商試辦。旋據太湖縣紳士王述祖等稟請集股開辦同益公司,于兩縣出鐵通筏之鄉(xiāng),設立總棧分棧,就地收買轉運出口。擬定章程,各爐戶均須赴公司報名,匯冊呈送商務總局,核給執(zhí)照,繳照費銀一兩一錢。按年更換,不準私開。每爐一座約出鐵八百石,照二厘核扣,酌抽鐵十六石,由公司收齊變價解繳。作價二十兩。出口稅銀每石五分,歸經過首卡征收,外加落地稅銀二分五厘。為通行安徽境內稅則,并推廣桐、舒、六、霍四州縣,一律仿照辦理。于二十四年奏準立案。查北方河內多產沙金,其出產最旺之處,近山必有金礦。今潛、太各邑既產鐵砂,附近各山必有鐵礦可知。茲特附志,以備參考。據商務局卷。
一級目錄:農工商科·卷九十一·商會
二級目錄:
卷九十一商會
商會之設,所以振興實業(yè),維持公益,蓋必于商務研究有素,而后能自立于商戰(zhàn)爭競之世。皖省風氣開通最早徽州一府,民數商居十之八九。光緒二十四年,巡撫鄧華熙奏設安徽商務總局,為官商聯絡之始。二十九年,商部奏定商會簡明章程二十六條,咨行各直省切實舉辦。當經商務局勸諭,省城內外各行商董,首先設立安慶商務總會,并遵照部章第三款,于蕪湖、正陽各設總會一處。其各州縣所設分會,均就近隸于總會。而安慶總會設于省垣,遇事得與商務局直接,尤為全皖商會之樞紐。三十四年,巡撫馮煦奏設勸業(yè)道,將商務局歸并,特置專科,以一事權,保護提倡,商業(yè)日見發(fā)達。茲將各處已設總分會及總協理銜名、開辦年月列表如左。
總會、分會總理、協理年月安慶商務總會宋德銘胡遠勛光緒三十一年三月蕪湖商務總會李矩巫祖楷三十二年十月正陽商務總會方皋王炳先三十四年二月桐城商務總會方祖健三十四年十二月歙縣商務總會鮑振炳三十四年十月黟縣商務分會余毓元三十四年十二月寧國府商務分會俞世壽三十四年五月貴池商務分會方汝金三十四年五月東流商務分會林正春三十四年五月
續(xù)表
繁昌商務分會杜維禧三十四年十二月合肥商務分會王德熙三十四年十二月巢縣商務分會杜琛三十四年十一月定遠商務分會方璧三十四年十月宿州商務分會周召棠三十四年十二月臨淮商務分會何錦玉三十三年三月霍邱商務分會扈開忠三十四年十一月建平商務分會汪盈科三十四年十一月全椒商務分會汪紹禹三十四年十月和州商務分會王步云三十四年十一月六安商務分會呂烈鈺三十四年十月霍山商務分會吳兆鼒三十四年四月天長商務分會宣三十四年九月
以上各商會均遵照奏定章程辦理,其就地便宜辦事章程,雖各有不同,而大致與部章不背。又光緒三十二年,商部頒發(fā)商會章程附則六條,第四條內開:各省商務情形不同,往往一州縣中,商務繁富之區(qū)不止一處,彼此相同,無可軒輊,自應量予變通,兩處均準設立分會。貴池殷家匯為水陸通區(qū),商貨輻輳。該處商董請于貴池分會外設立商務公所,以便就地會議,業(yè)經商務局批準立案。但僅有會董四人,并無總理,究不得謂之商會。又青陽廟前鎮(zhèn)與貴池縣毗連,請就近附入貴池分會。石埭橫船渡、七里二鎮(zhèn)請附入安慶總會,均系暫時權宜辦理,不在定章之內,故不著于表。據道卷。
錄光緒二十九年商部奏辦商會章程原折竊維泰西向重商學,列為專門。其為商人者,皆以經營貿易之圖,視同身心性命之事,用能任重致遠,凌駕五洲。日本地處亞東,風氣早辟,雖其物產之盛,不逮中國遠甚,而商業(yè)蒸蒸日上,亦頗足與歐美抗衡??v覽東西諸國交通互市,殆莫不以商戰(zhàn)角勝,馴至富強。而揆厥由來,實皆得力于商會。商會者,所以通商情,保商利,有聯絡而無傾軋,有信義而無詐虞。各國之能孜孜講求者,其商務之興,如操左券。中國歷來商務素未講求,不特官與商隔閡,即同業(yè)之商亦不相聞問;不特彼業(yè)與此業(yè)隔閡,即同業(yè)之商亦不相聞問。計近數十年間,開辟商埠至三十余處,各國群趨爭利,而華商勢渙力微,相形見絀,坐使利權旁落,浸至絕大漏卮。故論商務于今日,實與海禁未弛以前情事迥異。臣等忝膺恩命,亟思振興商政,上慰宸?,F在,體察情形,力除隔閡,必先使各商有整齊劃一之規(guī),而后臣部可以盡保護維持之力。則今日當務之急,非設立商會不為功。夫商會之要義,約有二端:一曰剔除內弊,一曰考察外情。中國商人積習,識見狹小,心志不齊,各懷其私,罔顧大局。即如絲茶兩項,為出口貨之大宗,往往以散商急思出脫,跌盤爭售,而一二殷實巨商亦為牽累。其他貨物之作偽攙雜卒至虧本者,難以枚舉。有商會,則亟宜聲明罰例,儆戒將來,此則剔除內弊之說也。中國地大物博,百貨殷闐,特以制造未精,販運不廣,利歸外溢,亟待挽回。即如玻璃、紙張、洋蠟、肥皂之類,凡洋貨之適于民用者,皆華商力能仿造之貨。如果辦理得法,逐漸擴充,不徒自造自用,并可詳采各國市情,以廣銷路。有商會,則必應議設公司,借圖抵制,此則考察外情之說也。惟商會之設,其中詳細節(jié)目,應由各商自行集議,酌定會章,具報臣部查核。至提綱挈領,臣部實總其成,入手之方,端資提倡。臣等公同商酌,謹擬商會簡明章程二十六條,繕具清單恭呈御覽。如蒙俞允,即由臣部刊刻頒行,并擬勸諭各業(yè)之商務較巨者,先在京師倡設商會,以開風氣之先。至外省各業(yè)商人,有能并心壹志,籌辦商會者,應責成該處地方官,俟該商等將會章呈案時,即行詳報督撫咨部,不得稍有阻遏,以順商情。此項章程,將來或有增改之處,仍當隨時奏明辦理,等因。奉旨:"依議。欽此。"
附:陳列所
省城設立陳列所一處,凡皖省土產及外省商品,均得送所陳列,比較優(yōu)劣,為改良地步。
光緒三十一年六月,商務局詳稱:竊維本局為振興商務之所。皖省系不通商埠之區(qū),商民智識錮蔽,見聞淺陋?,F雖創(chuàng)設商會,提倡商情,而于貨物出產,多不考究。至于工藝制造、銷場出路,尤未加意講求,僅托空言,究無實濟。查南北洋諸省,現均設有商品陳列所,規(guī)模壯麗,耳目一新。皖省財力固未充足,亦未便置之不議,擬請酌量變通,即于本局附設陳列商品館所。飭令全皖州縣,各將境內所出物產廣為選購,裝飭齊全,配制精采,準將價值、運費據實開報,并注明產地、制法,解送本局核收,轉發(fā)館所代售,所獲價值隨時發(fā)還,俾令陸續(xù)解運,用資考察,仍由本局責成員司悉心經理,以免損失。并由本局刊刷勸設商品陳列所啟,分致省城內外各寅僚紳商。竊愿大眾集資襄成此舉,所有窮鄉(xiāng)僻壤之產,尋常日用之需,無論本省外省所出,皆可送局寄售,酌中定價,隨時填發(fā)收據,售后領價繳據,酌取經費一成,津貼局用,此外,不許分毫需索。似此廣搜博采,考工有方,庶于商務可望起色,等因。經巡撫誠勛批準,咨部立案,即于是月開辦。專派司事二人,經理委員一人,由商務局員兼充?,F商務局歸并勸業(yè)道,因改建于道署東偏,仍歸商科管理。據商務局卷。
附:全省商路
商務之盛衰視乎銷路之通塞。欲求通行無滯,非疏浚商路不為功。安徽全省商路,前由商務總局考查立說,詳奉咨部頒行,照錄如下:
安徽全省東界江浙,南界江西,西界湖北,北界河南。各圖志所載,大抵于山川之形勢,古今之沿革,言之綦詳,從未有專為商賈運道籌者。今博采士紳之說,參以旅客之聞見,證之舊有之圖表,竊謂振興商務,必以疏通運道為先。運道有二:一航路,一陸路。安徽襟江帶淮,南北諸水交流而錯匯。其陸路則山谷崎嶇,負戴艱阻。故欲疏通各屬之土貨,斷宜大開航路,以暢其往來。而航路所不及者,則量筑鐵路以輔之。此其大較也。
請先言航路:安徽航路最要在江,次要在淮。江自湖北之黃梅、江西之彭澤迤邐以入皖境。其沿江諸郡縣之貨,由內河達江者,約分南北二岸。南岸則東流之河口,貴池之黃湓,銅陵之大通,繁昌之荻港,蕪湖之大關,當涂之金柱關,凡寧、池、太、廣諸屬之貨,胥于是東抵江寧,以達于江蘇。北岸則望江之華陽,懷寧之鹽河,桐城之樅陽,和州之裕溪,凡安、廬、滁、和諸屬之貨,胥于是東逾江浦,以達于江蘇。此沿江航路之大略也。若淮水則自河南之睢寧、沈邱東南流以入皖境,其濱淮諸水輸各屬之貨以入淮者,亦分南北二岸。北岸水較多,最著者二,曰沙河,曰渦河。沙河起河南之朱仙鎮(zhèn),東南流至界首集入皖境,中經□□、阜陽、潁上等縣,至正陽關對岸之八里垛而入于淮。渦河起亳州,中經渦陽、蒙城、懷遠,至鳳陽之臨淮關而入于淮?;幢敝浻谑菂R焉。南岸水較少,最著者曰淠河,起六安之兩河口,至正陽關而入于淮。淮南之貨于是匯焉。諸水入淮,而后南過鳳陽至盱眙,北過五河至泗州道洪澤湖,出清河以達于江蘇。此沿淮航路之大略也。其有不必假道江淮,而可徑通鄰省者,皖南則有徽州之徽河、祁河、婺河。皖北則有全椒之□□、英山之雞鳴河?;蘸右幻掳步?,起黟縣之魚亭,過休寧之屯溪,至歙縣之街口,以達于浙江之淳安,其下游為錢塘江。祁河一名大洪水,起祁門縣城,西南流至倒湖,達江西之景德。婺河起江灣,西南流過婺源城,至太白達江西之樂平,又東流會祁河,過饒州入鄱陽湖,此徽境通浙通贛之航路也。□□出全椒達烏衣出皖境,至六合之劃子河大河口、東溝口諸處入江,為百貨所匯,此滁屬中通蘇之一航路也。英山雖轄于六安,然相距絕遠,峻嶺間之,其運道必由西南隅之雞鳴河直出皖境,以抵蘄水之黃石港,此六屬中通鄂之一航路也。綜是數者,更于其間多浚支港,以宣其滯,量設小輪以速其程,航路商務自當大振。
若夫航路所不及而又當鄰省出入之沖、值南北交接之會者,則擬筑鐵路四支,以聯絡而輪引之。自東流之張溪鎮(zhèn),逾建德以趨景德而達全贛,其間擬筑路二百余里,則皖贛之貨通矣。建平以平直抵四安,逾嘉湖而達蘇杭,其間擬筑路百里,則皖浙之貨通矣。此二路皆在皖南。上起安慶北盡六安州治,筑路三百余里。中起巢縣北至正陽關口,筑路三百余里,則江淮之呼應靈,而豫皖之交通捷矣。此二路皆在皖北??傊?,安徽全省之運道,以水運為經,以陸運為緯。故欲振興商務,當以航路為主,鐵路輔之。僅就考查所及,縷陳大略。
一級目錄:郵傳科·卷九十二·郵政
二級目錄:
卷九十二郵政
郵政為交通機關。中國自光緒二十二年二月經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準,由現設郵遞推廣并與各國聯會,飭歸總稅務司管理,通行各省,次第設立。皖省共設兩總局:一駐蕪湖,一駐大通。蕪湖以蕪關稅務司兼管,大通以下各城鎮(zhèn)分局隸之。大通以鹽厘副稅務司兼管,大通以上各城鎮(zhèn)分局隸之。光緒三十年九月,外務部咨行準黑龍江將軍咨稱,以后派遣郵局執(zhí)事,應知照地方官,以便識認保護。札行總稅務司遵照辦理。皖省奉文后,自光緒三十年八月二十二日起至十一月二十五日止,扣合西歷三個月為第一屆。以后,按屆由兩總局將設立處所及派遣執(zhí)事人員銜名開折,送由蕪湖關道具文按期轉報。茲據光緒三十三年五月第十一屆蕪關申報清折列表如左。
總局、分局管理人員城鎮(zhèn)分設蕪湖總局蕪湖新關稅務司兼管并管界內各項分局及內地代辦鋪商太平府、灣沚、南陵縣、涇縣、高淳縣、建平縣、廣德州、和州、巢縣、運漕、無為州、含山、荻港、柘皋、水陽、丹陽、繁昌縣、馬頭、黃池、護駕墩廬州分局由蕪湖總局派遣并管代辦各鋪商定遠縣、三河、舒城縣、梁園、店埠、桃溪續(xù)表
寧國分局同上河瀝溪、孫家埠、水東、畢家橋壽州分局同上正陽關、潁州府、太和縣、霍邱縣、三河尖六安分局同上霍山縣大通總局大通鹽厘副稅務司兼管并管界內各項分局及內地代辦各鋪商銅陵縣、青陽縣、陵陽鎮(zhèn)、太平縣、池州府、湯家溝、石埭縣安慶分局由大通總局派遣并管代辦各鋪商樅陽、桐城縣、廬江縣、潛山縣、太湖縣、望江縣、東流縣、建德縣、華陽鎮(zhèn)、石牌鎮(zhèn)、殷家匯、孔城鎮(zhèn)屯溪分局同上黟縣、休寧縣、祁門縣、萬安徽州分局同上績溪縣、巖寺、深渡、富
一級目錄:郵傳科·卷九十三·鐵路
二級目錄:
卷九十三鐵路
皖省鐵路始于光緒三十一年皖紳呂佩芬等呈請商部,后改農工商部。奏派四品京堂李經方,總辦招股、勘路、購地、興工各事宜。原奏路線以蕪湖接至江寧為首先應辦之著。此外,分大江南北為兩線。江北路線由蕪湖對江之裕溪口起,經合肥、含山、廬州、鳳陽、蒙城、亳州,與蘆漢路相接,計程五百余里。江南路線由蕪湖經宣城、旌德、徽州至江西之景德鎮(zhèn),與將來贛路相接,計程七百余里。又由宣城、廣德至毗連浙界之四安,與將來浙路相接,計程二百余里。統(tǒng)計全省路線長約一千四百余里,約需路本二千萬兩。籌款之法,援川贛兩省谷捐、鹽價成例,以蕪湖出口之米、徽州洋銷之茶及長江運售之木三者為大宗。米捐每石路、礦共收五分,各半分攤,湊足十兩換給小股票一張,百兩換給大股票一張。鹽斤酌加四文。東鹽經東撫袁樹勛奏準酌減一半。其余酌提各項,公積存儲辦理。并經皖紳孫家鼐、李昭煒等函請,于鹽斤加價、蕪米加捐之外,舉行彩票開彩。仿照各省章程,按月印銷,所得之款,專為局中薪津、雜支、測勘之費。
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巡撫誠勛會同江督周馥,將就地籌款情形奏準在案。八月,準商部咨準軍機處片奏,刊發(fā)總辦安徽全省鐵路關防。九月十五日,呈報啟用集議路線,先造蕪湖至廣德南干一路,約三百余里,招募股銀四百萬兩。經商部核準,十一月初一日,在蕪湖設立全省鐵路辦事處,經理招股事宜。路捐彩票在滬設總批發(fā)行。自三十二年五月起,仿照湖北票額六萬張,每張售洋七元。以十條分計,未中之票湊足二十條,換領鐵路股銀十兩??圩闼哪?,照給五厘官利,余利一律照分。此籌款勘路之大略也。復經總辦鐵路李經方及總理礦務蒯光典以路、礦籌款案內奏明,開辦米捐每石抽銀五分,嗣因運米粵商情愿認股,改給股票,并非抽捐。乃議以皖省真正米捐,必須抽收于賣主之手,方合皖省自營公益之義。擬由路、礦兩局各派司事,督同各米行向各賣商抽收。每石米捐銀五分,路、礦各半,發(fā)給收單,收數以行賬為憑,等情。經江督周馥、巡撫恩銘核準,會銜出示曉諭,于光緒三十二年閏四月十五日起收。此續(xù)收五分路、礦米捐之情形也。旋以李經方出使英國,郵傳部會同農工商部奏,以前任廣西巡撫李經羲接充,復以病辭。三十四年二月,皖紳呂佩芬等呈部奏準,以前署直隸按察使周學熙接辦。復因農工商部奏調辦理自來水暨紡紗廠,南北相距不能遙制,經皖紳李經畬等呈請,以前署江西按察使周學銘接充。是年秋,皖紳趙曾重等稟請,在省設立全省路礦公會,舉洪恩亮為會長,聯絡全體組織機關,以期推行,盡利克日告成?,F勘定蕪廣一線,正在鳩工庀材。其南北路線,尚未勘定。鳩集巨資,極力展拓,利不外溢,成此大工,實皖省富強之基,莫大之利益也。
附:開辦各項奏折公牘
光緒三十一年六月十二日,商部奏:近數年間,各省請辦鐵路風氣漸開,統(tǒng)核各處路線,縱橫聯絡,要以揚子江為樞紐。而皖省則控扼中流,上通武漢,下達寧滬。目前蘆漢鐵路將次竣工,寧滬鐵路業(yè)經興筑,至川、漢、江西亦復各議興辦。該省以上下沖要之區(qū),商務輻輳之地,誠能及早擘畫,洵屬有裨路權。茲該省京官呂佩芬等呈請援案自行籌筑境內鐵路。查閱所擬籌辦事宜,約分計里、計費、辦法、籌款四大綱(中略)。臣等復加詳核,所籌辦法尚屬明晰。至公舉候補四品京堂李經方督辦興修鐵路各事宜,查該京堂系前大學士李鴻章之子,才具精敏,鄉(xiāng)望素孚。既據該省京官呂佩芬等呈請代奏,前來合無?仰懇天恩,準將駐滬隨辦商約鐵路事宜候補四品京堂李經方派令總辦安徽鐵路。所有招股、勘路、購地、興工各事,均責成該紳經理,隨時稟呈臣部,核奪奏明,切實興辦,借以統(tǒng)一事權,聯絡眾志,一切遵照臣部奏定章程,逐漸布置。三年以后,仍援照奏辦江西鐵路前案,果有成效,即行奏明,酌予獎勵。如日久無功,亦由臣部奏明,撤銷差使,以重路政。奉旨:"依議。欽此。"
光緒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巡撫誠勛奏:前準商部咨安徽紳士籌辦全省鐵路,并請派員總辦,應懇先予立案,等因。奏奉諭旨:"依議。欽此。"咨行欽遵在案。茲接安徽通省京官函稱:鐵路體大物博,皖省財政支絀,不能不就地籌款,先造一路以為權輿。擬仿照贛省鹽斤加價及各省開辦彩票并加抽米捐為各項經費。此外一切可籌之款,但求無礙民生,隨時公同查議,另函商辦。請據情奏咨前來。伏查皖紳自辦鐵路,洵為振興商業(yè)之要舉。惟興造必先籌款,而籌款之法尤貴合宜。所稱酌加鹽價、米捐及設立彩票三宗,他省或已奏準,或經舉行,皖省仿而行之,既系紳籌紳辦,自不至有所擾累。但米鹽兩項,曩因認解賠款,節(jié)經加捐,奏明在案。今皖紳以本省之財興本省之利,與前事兩不相涉,且不經胥吏之手,亦無流弊。除囑各紳詳定章程,另行呈明辦理,并咨商部查照外,謹會同兩江督臣周馥附片具陳。奉朱批:"商部知道。欽此。"
光緒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商部片奏:再,安徽紳士籌辦全省鐵路,請派候補四品京堂李經方總辦其事。經臣部于本年六月十二日具奏,奉旨:"依議。欽此。"并照會該京堂,欽遵辦理在案。茲據該京堂李經方呈稱:現因隨辦商約及鐵路總公司事務,擬先在滬考訂大概辦法,籌措略定,另再就皖擇一適中之地設局辦事。第念路政草創(chuàng),端緒至繁,上于商部有所呈請,外于官紳有所商辦,文移往復,不可無以資信守,應請奏明刊發(fā)關防,借資鈐用,等情。查上年江西省籌辦鐵路,曾由總辦李有棻稟請奏給關防,本年由臣部奏明給發(fā)在案。現安徽籌辦鐵路事同一律,自應援案發(fā)給關防,以資信守。臣等公同商酌,擬刊木質關防一顆,文曰"總辦安徽全省鐵路事宜關防",發(fā)給該京堂應用,理合附片具陳。奉旨:"依議。欽此。"
光緒三十四年二月□日,郵傳部奏:竊安徽鐵路前由商部奏派候補四品京堂李經方為總辦,嗣因李經方出使英國,不能兼顧路政。復由臣部會同農工商部奏準,前任廣西巡撫李經羲接充該路總辦兼理全省礦務。旋據李經羲因病未痊,迭呈懇辭。復經安徽巡撫馮煦據情代奏,并附片奏請另派鐵路、礦務兩總理,先后奉旨允準在案。除礦務總理應由農工商部遵辦外,其鐵路總理,當經知照該省京外官紳公議另舉。去后,茲據翰林院侍讀呂佩芬等呈請,以前署直隸按察使周學熙接辦。查周學熙心精力果,才學兼優(yōu),歷任監(jiān)司,政績素著。既據該省京外官紳合詞公舉,擬懇天恩俯準,以周學熙接充該路總理,以順輿情而維路政。奉旨:"知道了。欽此。"
光緒三十四年九月二十四日,郵傳部奏:竊安徽鐵路公司自李經羲因病辭退,臣部奏準改派直隸按察使周學熙為總理,旋據周學熙呈稱,經農工商部調辦自來水暨紡紗廠事宜,并在丞參上行走,南北相距不能遙制,懇檄皖紳另舉賢能,等情,當經知照該省京外官紳秉公另舉。去后,茲據翰林院撰文李經畬等呈請,前署江西按察使、湖南候補道周學銘堪以接充總理。又準大學士孫家鼐、農工商部右侍郎楊士琦函,同前因,并稱:皖省財力薄弱,鐵路關系重要,亟盼得人,庶資整頓。同鄉(xiāng)既詢謀僉同,周學銘迫于公義,亦能力任艱巨,各等語。查皖省鐵路雖經迭舉總理,均未到差,一切事宜因主持乏人,致少頭緒。此時非得勤能廉干之員,力加整頓,不足期與有成。查周學銘才識穩(wěn)練,辦事認真,曾署鹽司,政績頗著,以之總理該路,當能勝任,擬懇天恩俯準,以周學銘接充該路總理,以順輿情。奉旨:"依議。欽此。"
光緒三十四年月,趙紳曾重等稟:竊維路礦為領土利權之所在,即生民命脈之所關,非各省自辦籌集巨資,無以保存物產,杜絕覬覦。然人民各處一方,氣勢渙散,不預先組定機關,聯合團體,廣采眾論,為群策群力之謀,則聲息不通,巨款從何而籌,自辦如何著手?查皖省路礦,自前總理各以事去職,后虛懸年余,現甫舉定。而路則已辦之蕪廣公司所勘定路線三百余里,除彩票、茶米厘稍資挹注外,各股東資本僅六十余萬金,其不敷尚巨。北線綿長千余里,計非千數百萬不克告成。礦則設局數年,只從事調查,亦因籌款維艱,尚未實行舉辦。加之浦信一線牽制堪虞,銅官問題案懸未結。滬、寧、贛、保等處,雖已設有路礦公會,然散處各埠,消息不靈,對于內地各府州縣勸股事宜,尤屬呼應不及。職紳等籌思再四,若長此委靡渙散,大局何堪?若僅設立勸股處,取義稍狹,似未足以維持全體。爰擬聯合滬、寧、贛、保,并集各府州縣人士,于省垣設立路礦公會,以為全省路礦議事總機關。上以承接督撫憲交議事件,下以溝通各埠人情,籌商辦法,并發(fā)起內地各府州縣添設支會,舉辦勸股以及檢查一切事宜,庶合全省為一氣,俾皖省路礦期于速成云云。巡撫朱批:路礦事宜,造端宏大,自非聯合全體組織機關,不足以收集思廣益之效。該紳等鳩集同志,擬在省城設立路礦公會,系為維持公益起見,所訂會章亦尚簡要可行,披覽之余,良深嘉慰,自應照準立案。近來,皖省風氣雖較前漸見開通,而諸事經營,此后彌增繁重,惟賴諸賢紳力任艱難,因勢利導,庶幾眾擎共舉,用觀厥成。本部院實有厚望焉。此外,如有未盡妥善之處,仍隨時斟酌損益,具報核奪,期臻完備。
附:李京卿原訂鐵路章程十條
一、本公司名曰"商辦安徽全省鐵路有限公司"。
一、本公司擬全招華股,不招洋股,以合"自辦"二字之義。
一、凡執(zhí)有本公司股票者,應照商律第三十五條,確守本公司奏定章程。否則,本公司即將票根注銷股東,罰作公股。
一、本公司股票遇有轉售,止準華人承受。原股東并應偕受股人赴本公司親自注冊,遵照商律第三十八條辦理。
一、凡購執(zhí)本公司股票之人,其人或隨后改注洋籍,或將所購之股轉售或抵押洋人,此項股票即應作廢,本公司概不承認。
一、本公司股票每股收票本規(guī)元銀十兩。
一、本公司先擬造蕪湖至廣德州通浙之路,先行招股四百萬兩,刊印股票四十萬張。凡購票人自一股至一萬股以上,皆不限制,悉遵照商部鐵路章程第九條辦理。
一、本公司自收票銀之日,無論已未開工,照銀行存銀通例,每年以五厘起息給付官利。凡股票一張,另附支利憑折一扣。每年三月初一為發(fā)息之期,執(zhí)股票者須執(zhí)憑折至本公司鐵路局支取利息。此項股票及息折遇有(移)[遺]失,應由股東登報聲明,并邀保赴局詳細聲敘,本公司始予補填給執(zhí)。
一、本公司路工告成后,所收客貨兩項進款,除應付股息及各項開支外,盈余作為紅利,分二十成算,以一成報效公家,六成作為公積,三成作為在事人員酬勞,十成按股派分股東。
一、本公司此項招股章程,系呈請商部核準后,刊印股票后面,以便執(zhí)票人查照。
安徽全省鐵路公司兩次報部收支各款表
自光緒三十一年九月份起至光緒三十三年二月份止,又自三月份起至八月份止
收款支款合計招到股分銀132920兩滬局開支17166?兩兩次共收626527?兩米股143733?兩測勘工程處開支41205?兩兩次共支462095?兩勸股票價151107?兩蕪局開支11610?兩合計收支兩抵實存164431?兩皖南茶厘丙午全年81666?兩京局薪工4595兩表內收支均用規(guī)元銀內河米捐25532?兩四省公所經費1643?兩米股、招股、茶捐、米捐四項利息11519?兩各路招股員紳川資3293?兩勸股票價利息3168?兩屯溪茶業(yè)公所津貼丙午年886?兩續(xù)表
以上收款系自光緒三十一年九月起至三十三年二月止冊報皖南茶厘局津貼1331?13兩茶股100?兩股銀匯水780?兩票價22044?兩丙午年股本官利7225?兩招股4540兩地價34450?兩大倉洋行罰款3000兩遷葬費5511?兩米股29195?兩購地處工食雜用2160?兩清華公司利息233?兩內河米捐處支銷167?兩內河米捐11274?兩洋灰1000桶3805兩五項利息6490?兩土方1630?兩以上收款,系自光緒三十三年三月起至八月底止冊報塞門德土18000兩,又1324?兩鐵橋5座27566?6兩橋工55188?7兩電話機器650?兩火油并化驗三合土234?6兩機器廠機器830?7兩碎石機器2518?兩續(xù)表
鐵路器具并搖車1118?兩手搖車3?兩火油機器舢板1只1370?兩德律風桿600根并瓷瓶1253?兩關稅水腳1290?兩路工雜項器具1405?兩
以上支款,系自光緒三十一年九月起至三十三年二月止冊報滬局開支1957?,又雜用119?兩蕪局薪工雜用5498?兩四省公所公費600兩京局經費1000兩皖北招股處經費814?兩各路員紳招股經費86?4兩皖南茶厘津貼30?兩股銀匯水75?8兩續(xù)表
米捐處支銷117?兩工程處器具182?兩紗罩洋燈245?9兩電絲電鈴綱絲膠桿128?8兩刷印紙張68?兩工程司翻譯、司事11593?2兩測量小工、夫馬工食,馬料,川資3379?兩工程處雜用3483?兩工程處監(jiān)工、短夫川資993?兩地價、遷葬27175?兩購地處工食雜用1525?兩土方1932?兩姚新汜橋工79330?6兩橋工搭蓋草房315?6兩塞門德土9360兩平水機器1部、尺1只,198?兩德律風桿木108?兩碎石機器5080?兩續(xù)表
塞門德土內河運力、枕木機器水腳5515?兩德律風匠、壓石機器匠工資221?兩輕便鐵路8000兩三省鐵路學堂經費5000兩枕木2847?7兩德律風桿480兩機器廠機器1675?1兩德律風機器1306?兩碎石機器運費514?兩鐵柜、火爐并運費保險321?兩沙漏缸、馬口鐵、馬毯95?兩化驗唐山水泥80兩繪圖器具、書籍209?兩
以上支款,系自三十三年三月份起至八月止冊報
卷九十四驛傳一
驛費凡通省置驛七十六處,額設驛站銀十萬三千五百十兩五錢二分八厘。安慶等六府州屬懷寧等二十五州縣,額設馬田八千四百三十畝七分四厘零,每年額征馬田租稻一萬五千四百四石三斗五升一合七勺,麥二十二石五斗三升一合七勺,豆九石五斗八升七合。額設馬一千五百二十四匹,每匹日給草乾銀六分。馬匹十分準報倒四分,每匹買補價銀十三兩九錢七分。每倒馬一匹,扣收皮張變價銀五錢。雜支槽鍘棚廠等項,每馬歲給銀一兩四錢二分。夫役一千七百九十四名內,馬夫九百七十八名,差夫八百一十六名。順治間定章,直省驛夫每馬二匹設夫一名。馬、差等夫月支稻一石,日給工食銀二分至四分不等。其支銷各款均遵部飭扣減六分平支放,應扣減平銀兩匯數解部。額設馬田,每畝歲給籽種銀二分。存剩銀兩并入地丁征報,存剩稻石變價報部撥用。據司冊。
通省驛站總表
內夫、馬、工料三款,按日計算,遇閏加支,小建扣解。買馬槽、鍘二款,不加閏,不扣建
府州縣
置驛地方馬匹馬夫差夫買補馬價槽鍘等項安慶府懷寧縣
縣驛45匹,每匹日支銀6分,日支之數下同36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3分16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3分?兩,系歲支總數,以下同63?9兩,系歲支總數,以下同續(xù)表
安慶府練潭驛匹23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16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209?兩55?兩桐城縣
呂亭驛匹38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35?兩85?2兩陶沖驛匹33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27?4兩73?兩潛山縣
青口驛匹33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279?4兩73?兩太湖縣
小池驛匹33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279?4兩73?兩宿松縣
楓香驛匹3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279?4兩71兩續(xù)表
徽州府歙縣
縣驛8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分休寧縣
縣驛8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婺源縣
縣驛8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祁門縣
縣驛8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黟縣
縣驛8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續(xù)表
徽州府績溪縣
縣驛8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寧國府宣城縣
縣驛匹2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11?兩2?兩青弋
江驛匹2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11?1兩2?兩涇縣
縣驛8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太平縣
縣驛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續(xù)表
寧國府旌德縣
縣驛8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南陵縣
縣驛匹9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12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69?兩19?兩公館驛匹9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12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69?兩19?兩池州府貴池縣
縣驛匹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分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分?兩?兩青陽縣
縣驛匹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分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分?兩?兩續(xù)表
池州府石埭縣
縣驛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分建德縣
縣驛匹4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10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27?兩7?1兩東流縣
縣驛匹4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10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27?兩8?兩太平府當涂縣
縣驛匹9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12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69?兩19?8兩續(xù)表
太平府蕪湖縣
縣驛匹9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12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69?8兩19?8兩廬州府合肥縣
金斗驛匹3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07?兩78?1兩護城驛匹35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07?兩78?1兩店埠驛匹名,每名日支工食銀分名,每名日支工食銀分?兩?兩派河驛匹35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07?兩78?1兩續(xù)表
廬州府吳山
廟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11?1兩2?8兩舒城縣
三溝驛匹3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01?兩76?68兩梅心驛匹3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01?752兩76?78兩登云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11?176兩2?84兩巢縣
鎮(zhèn)巢驛8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高井驛8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續(xù)表
鳳陽府鳳陽縣
濠梁驛匹41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63?22兩92?3兩王莊驛匹38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85?28兩85?2兩紅心驛匹41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63?22兩92?3兩定遠縣
定遠驛匹3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07?34兩78?1兩池河驛匹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0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223?52兩58?22兩張橋驛匹35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07?34兩78?1兩續(xù)表
鳳陽府永康
鎮(zhèn)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13?97兩4?26兩壽州
州驛匹3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2?352兩5?68兩正陽
關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13?97兩4?26兩姚皋
店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13?97兩4?26兩瓦埠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13?97兩4?26兩鳳臺縣
丁家集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13?97兩4?26兩續(xù)表
鳳陽府宿州
睢陽驛匹37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24?14兩82?36兩大店驛匹37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24?14兩82?36兩百善驛匹5名,內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8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47?498兩12?78兩夾溝驛匹37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24?14兩82?36兩靈璧縣
固鎮(zhèn)驛匹41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63?22兩92?3兩續(xù)表
潁州府阜陽縣
縣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11?176兩2?84兩六十里
鋪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25?146兩?1兩潁上縣
縣驛匹4名,內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名每日支工食銀3分30?734兩8?52兩霍邱縣
蓼城驛匹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3?528兩8?52兩亳州
州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9?774兩2?84兩龍王
廟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9?774兩2?84兩續(xù)表
潁州府蒙城縣
縣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13?97兩3?313兩中新
集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13?97兩3?313兩陳仙
橋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13?97兩3?313兩滁州直隸州滁陽驛匹27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0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237?49兩61?6兩大柳驛匹25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0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237?49兩61?6兩全椒縣
縣驛8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續(xù)表
和州直隸州州驛8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含山縣
縣驛8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六安直隸州州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11?176兩2?84兩椿樹
岡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22?352兩5?68兩錢家
集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16?764兩4?26兩泗州直隸州州驛匹3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8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7?5兩7?1兩續(xù)表
泗州直隸州舊虹
縣驛匹1名,日支工食銀3分兩2?84兩盱眙縣
縣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8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13?97兩4?26兩天長縣
縣驛8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五河縣
縣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11?176兩2?84兩
一級目錄:郵傳科·卷九十五·驛傳二
二級目錄:
卷九十五驛傳二
驛程自京師皇華驛至安徽省城,由山東中路共二千六百二十四里。
七十里至直隸良鄉(xiāng)縣固節(jié)驛,七十里至涿州涿鹿驛,七十里至新城縣汾水驛,七十里至雄縣歸義驛,七十里至任邱縣鄭城驛,七十里至河間縣瀛海驛,六十里至獻縣樂城驛,四十里至交河縣富莊驛,四十里至阜城縣阜城驛,五十里至景州東光驛,六十里至山東德州安德驛,七十里至恩縣太平驛,七十里至高唐州魚邱驛,七十里至茌平縣茌山驛,七十里至東阿縣銅城驛,五十里至東阿縣舊縣驛,六十里至東平州東原驛,六十里至汶上縣新橋驛,五十里至滋陽縣新嘉驛,四十里至滋陽縣昌平驛,五十里至鄒縣邾成驛,五十里至鄒縣界河驛,四十里至滕縣滕陽驛,六十四里至滕縣臨城驛,七十里至江蘇銅山縣利國驛,八十里至銅山縣東岸驛,五十里至銅山縣桃山驛,四十里至安徽宿州夾溝驛,七十里至宿州睢陽驛,由睢陽驛分道,七十里至宿州百善驛,六十里至河南永城縣太邱驛。五十里至宿州大店驛,七十里至靈璧縣固鎮(zhèn)驛,六十里至鳳陽縣王莊驛,六十里至鳳陽縣濠梁驛,六十里至鳳陽縣紅心驛,四十五里至定遠縣定遠驛,四十五里至定遠縣張橋驛,六十里至合肥縣護城驛,四十五里至合肥縣店埠驛,四十里至合肥縣金斗驛,四十五里至合肥縣派河驛,六十里至舒城縣三溝驛,六十里至舒城縣梅心驛,六十里至桐城縣呂亭驛,八十里至懷寧縣練潭驛,六十里至懷寧縣同安驛。
自京師由水路至安徽省城,共三千四百二十一里。
四十里至通州潞河驛,八十五里至通州和合驛,七十里至武清縣河西驛,六十里至武清縣楊村驛,六十里至天津縣楊青驛,七十五里至靜??h奉新驛,九十里至青縣流河驛,七十里至青縣乾寧驛,七十里至滄州磚河驛,七十里至南皮縣新橋驛,七十里至吳橋縣連窩驛,七十里至山東德州良店驛,七十里至德州安德驛,七十里至德州梁家莊驛,九十里至武城縣甲馬營驛,七十里至臨清州渡口驛,七十里至臨清州清源驛,六十里至清平縣清陽驛,六十里至聊城縣崇武驛,九十里至陽谷縣荊門驛,六十里至東平州安山驛,六十里至汶上縣開河縣,九十里至濟寧州南城驛,八十里至魚臺縣河橋驛,一百二十里至江蘇沛縣泗亭驛,一百一十里至山東嶧縣萬家驛,九十里至江蘇邳州趙村驛,一百二十里至宿遷縣鐘吾驛,六十里至桃源縣古城驛,六十里至桃源縣桃源驛,八十里至清和縣清口驛,四十里至山陽縣淮陰驛,八十里至寶應縣安平驛,六十里至高郵州界首驛,六十里至高郵州孟城驛,六十六里至甘泉縣邵伯驛,四十五里至江都縣廣陵驛,七十里至儀征縣儀征驛,一百里至上元縣龍江驛,一百二十里至安徽當涂縣采石驛,八十里至蕪湖縣櫓港驛,九十里至繁昌縣荻港驛,七十里至銅陵縣銅陵驛,內銅陵分道,八十里至青陽縣驛,七十里至南陵縣公館驛。九十里至貴池縣貴池驛,一百二十里至懷寧縣同安驛。
安慶府以下均本省驛程
懷寧縣驛至練潭驛七十里,潛山縣青口驛一百二十里,貴池縣縣驛一百二十里,建德縣縣驛九十里,東流縣縣驛九十里。
練潭驛在桐城縣境,至縣驛六十里,桐城縣呂亭驛八十里。
桐城呂亭驛至陶沖驛六十里,懷寧縣練潭驛八十里,舒城縣梅心驛六十里。
陶沖驛至呂亭驛六十里,潛山縣青口驛五十三里。
潛山青口驛至懷寧縣縣驛一百二十里,桐城縣陶沖驛五十三里,太湖縣小池驛六十七里。
太湖小池驛至潛山縣青口驛六十七里,宿松縣楓香驛六十里。
宿松楓香驛至太湖縣小池驛六十里,湖北黃梅縣亭前驛六十里。
寧國府
宣城縣驛至青弋江驛五十里。
青弋江驛至宣城驛五十里,南陵縣縣驛四十里。
南陵縣驛至公館驛七十里,宣城縣青弋江驛四十里,蕪湖縣縣驛一百里。
公館驛至縣驛七十里,青陽縣縣驛七十里。
池州府
貴池縣驛至懷寧縣縣驛一百二十里,青陽縣縣驛八十里,建德縣縣驛一百八十里,東流縣縣驛一百八十里。
青陽縣驛至貴池縣縣驛八十里,南陵縣公館驛七十里。
東流縣驛至懷寧縣縣驛九十里,貴池縣縣驛一百八十里,江西彭澤縣[驛]一百二十里。
太平府
當涂縣驛至蕪湖縣縣驛六十里,江蘇江寧縣驛八十里。
蕪湖縣驛至當涂縣縣驛六十里,南陵縣縣驛一百里。
廬州府
合肥金斗驛至店埠驛四十里,派河驛四十五里,吳山廟驛六十里。
護城驛至金斗驛四十里〈護城驛四十五里〉。
派河驛至金斗驛四十五里,舒城縣三溝驛六十里。
吳山廟驛至金斗驛六十里,壽州瓦埠驛六十里。
舒城三溝驛至梅心驛六十里,合肥縣派河驛六十里。
梅心驛至三溝驛六十里,登云驛三十里,桐城縣呂亭驛六十里。
登云驛至梅心驛三十里,六安州椿樹岡驛七十里。
鳳陽府
鳳陽濠梁驛至王莊驛六十里,紅心驛六十里,盱眙縣縣驛一百六十里,五河縣縣驛八十里。
王莊驛至濠梁驛六十里,靈璧縣固鎮(zhèn)驛六十里,泗州舊虹縣驛一百二十里。
紅心驛至濠梁驛六十里,定遠縣池河驛四十五里,定遠驛四十五里,盱眙縣縣驛一百八十里。
定遠縣定遠驛至池河驛六十里,張橋驛四十五里,永康鎮(zhèn)驛六十里,鳳陽縣紅心驛四十五里。
池河驛至定遠驛六十里,鳳陽縣紅心驛四十五里,滁州大柳驛三十五里。
張橋驛至定遠驛四十五里,合肥縣護城驛六十里。
永康鎮(zhèn)驛至定遠驛六十里,壽州姚皋店驛七十五里。
壽州州驛至正陽關驛六十里,姚皋店驛四十五里,瓦埠驛六十里,鳳臺縣丁家集驛六十里。
正陽關驛至州驛六十里,潁上縣縣驛六十里。
姚家店驛至州驛四十五里,定遠縣永康鎮(zhèn)驛七十五里。
瓦埠驛至州驛六十里,合肥縣吳山廟驛六十里。
鳳臺丁家集驛至壽州州驛六十里,蒙城縣陳仙橋驛六十里。
宿州睢陽驛至大店驛五十里,百善驛七十里,夾溝驛七十里。
大店驛至睢陽驛五十里,靈璧縣固鎮(zhèn)驛七十里。
百善驛至睢陽驛七十里,河南永城縣[驛]六十里。
夾溝驛至睢陽驛七十里,江蘇銅山縣桃山驛四十里。
靈璧固鎮(zhèn)驛至鳳陽縣王莊驛六十里,宿州大店驛七十里。
潁州府
阜陽縣驛至六十里鋪驛六十里。
六十里鋪驛至縣驛六十里,潁上縣縣驛六十里。
潁上縣驛至阜陽縣六十里鋪驛六十里,壽州正陽關驛六十里。
亳州州驛至龍王廟驛七十里。
龍王廟驛至州驛七十里,蒙城縣中新集驛七十里。
蒙城縣驛至陳仙橋驛五十里,中新集驛七十里。
陳仙橋驛至縣驛五十里,鳳臺縣丁家集驛六十里。
滁州
滁州滁陽驛至大柳驛六十里,江蘇東葛驛七十里,六合縣[驛]一百二十里。
大柳驛至滁陽驛六十里,定遠縣池河驛三十五里。
六安州
六安州驛至椿樹岡驛五十里。
椿樹岡驛至州驛五十里,舒城縣登云驛七十里。
泗州
泗州州驛至舊虹縣驛一百四十里,盱眙縣縣驛一百八十里,五河縣縣驛七十里。
舊虹縣驛至州驛一百四十里。
盱眙縣驛至泗州州驛一百八十里,鳳陽縣濠梁驛一百六十里,紅心驛一百八十里,江蘇清江浦一百八十里。
五河縣驛至泗州州驛七十里,鳳陽縣濠梁驛八十里。
一級目錄:郵傳科·卷九十六·驛傳三
二級目錄:
卷九十六驛傳三
驛務勘合火牌各項
康熙十五年,兵部議準:奉差官役由部于所給勘合火牌尾后,將騷擾驛遞,多索夫馬、車船及不鈐印信處分之例,兼錄清漢字一紙粘貼,交接處所用印鈐蓋。奉差官役照數支取,并無騷擾多索,經過司驛官即于粘貼紙內填注應付數目,用印鈐蓋。有騷擾多索者,申報督撫指名題參。若奉差官役無經過司驛官印信鈐蓋,及司驛官不及鈐蓋印信者,皆照例議處。
三十九年,兵部復準:奉差官役有例應撥兵護送者,兵部給以兵牌,亦照勘合火牌之例,并給尾單兼錄清漢文粘貼兵牌后,于交接處用印鈐蓋。(今延)[經沿]途營汛官驗明,照數撥兵,即于尾單內填明亦無多索、亦無遲誤字樣,用印鈐蓋。若有借稱緊急,將兵牌不與驗看、額外多索擾累者,該營汛官無得鈐蓋印信,據實揭報本部參奏,分別議處。倘并無兵牌詐索護送兵者,營汛官一面申報督撫,一面報部,有職者革職,無職者審究治罪。至奉差官役并無擾累多索,營汛借端遲延不即鈐蓋印信者,許官役據實申報,將營汛官議處。
雍正十一年,兵部議準:在京各部院衙門有緊要之事咨行外省,由部給發(fā)火牌遞送者,及督、撫、提、鎮(zhèn)來往緊要公文,關系錢谷、刑名、提拿人犯者,所用封套均以棉紙厚褙釘封鈐印發(fā)行。
十二年兵部議準:督、撫、提、鎮(zhèn)以下各衙門有咨呈在案各部院公文,于公文之外別具印單,將角數及何年月日封發(fā)之處一一注明,令提塘隨公文投遞。各部院查封明白,于原來印單內注明收到日期,發(fā)遞原行衙門,以憑稽核有無抽壓遺漏。
乾隆十一年,兵部議準:嗣后內廷寄信,如尋常封寄事件,由軍機處固封鈐蓋印信,再令兵部加封飛遞。若系奉旨密交各督撫事件,請用匣頒發(fā),令于復奏時恭繳。請照吏部憑匣之制,各督撫皆先頒發(fā)匙鑰一副,存留交代。至將軍、提、鎮(zhèn)、藩、臬并欽差各員等,如有密寄事件,臨時將匙鑰一并封固發(fā)往,存留交代。并令各督撫遇有封寄事件,皆按站登號嚴查,倘有擦損穿露以及私行拆閱等弊,上站遞到下站,即行舉報,官吏查參,兵役究處。
十四年,兵部議準:軍營文報粘發(fā)排單,逐站登填收受時刻,以憑稽考。其各督撫鄰近省分,果有軍國重務緊要公文,一體登填排單,刻期飛遞。
嘉慶二十二年,兵部議準:各直省每年所用勘合火牌,俱由兵部給發(fā)。安徽巡撫給火牌十八張,總兵給火牌三張,學政給火牌四張。管理驛務之司道,所用勘合火牌難定額數,于將次用完時,約計一年應用之數,均交便員赴部請領。其領貯及用過數目,巡撫于歲底造冊送部??偙脱矒嶙蓤螅瑢W政于歲底咨報。如未曾動用,將現存數目咨部。以上系輯舊例,學政現已裁改。
給驛及雜支
總督自京赴任者,給勘合馬十匹,巡撫、提督自京赴任者馬八匹,總兵自京赴任者馬七匹。水路各給船一只。廩給口糧均不支。如督、撫、提、鎮(zhèn)奉調來京,奉有特旨馳驛者,照此應付。又,司、道、副、參、游等官,有奉特旨馳驛給勘合。布政使、按察使馬七匹,副將馬五匹,道府馬六匹,參游馬四匹。不用馬者按馬折夫。水路各給船一只。廩給口糧均不支。
乾隆二十九年,兵部奏準:各關起解稅銀,向來相沿辦理。鳳陽只給火牌、兵牌,蕪湖只給火牌,章程并未劃一。嗣后俱準其一體,填給勘合火牌、兵牌。
三十年,兵部復準:嗣后,奉差人員不能騎馬者,請領勘合時即于文內聲明,將應得馬匹照一馬三夫之例,改折人役,填入勘合,令該驛照數應付。如有額外多索者,照例議處?!稌洹份d:勘合廩給一品官給銀二錢,二品官給銀一錢八分,三品官一錢六分,四品、五品官給銀一錢四分,六品、七品官一錢二分,八品、九品官一錢,從役口糧五分,火牌內兵役口糧每分給銀五分。計馬二匹給口糧一分,馬三匹給口糧二分。又載:車價以百里為一站,每站給銀一兩,按里數為增減。又載:鞍屜每副價銀一兩五錢,籠韁每付價銀一錢一分五厘,槽每口價銀一兩八錢,鍘刀每把價銀一兩三錢,煮料鍋每口價銀八錢。
附:應付火牌各州縣
桐城潛山太湖宿松合肥舒城定遠鳳陽靈璧宿州滁州
又例準添雇民夫各州縣應付餉鞘差使、額夫不敷,添雇民夫準支工價銀兩。
桐城潛山太湖宿松合肥舒城定遠鳳陽靈璧宿州
以上添雇民夫向無定數,雇夫工價每里支銀一厘,按里計算。
程限
本章到京日期,安徽巡撫限十五日,壽春鎮(zhèn)限十四日。
康熙三十八年,兵部復準:直省赴京引見官有奉旨馳驛者,限以日行二站為率,先將起程日期并限何日到京于文內聲明,即交本人親身報部。倘有枉道及無故逗留者,查出照例議處。
雍正三年,兵部議準:各督撫、將軍、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提鎮(zhèn)等將本章拜發(fā)日期于批回內注明,投到通政使司時按限察核。途中或猝遇大雨,或陰雨連綿,或河水暴漲并沿途阻滯,即將此等情由,系專差赍送者取具經過地方官印結,系驛遞馳送者由地方官出具印結,均呈報通政使司,免其遲延處分。倘有無故遲延及提塘沉壓情弊,查出交兵部照例議處。
乾隆十九年,兵部議準:各省赍送本章俱撥差二人,填馬二匹。倘一人有病留滯中途,地方官查明出結,于火牌內注明,扣騎馬一匹,令一人依限馳送。如該差捏稱患病稽留,地方官不行查出、遽行出結者,照不行查明給結例議處。其慶賀表箋預期封固嚴密,給發(fā)傳牌,定立限期,交與塘站遞送。令各該提塘收接投遞,即將傳牌呈繳查核。以上系輯舊例。通政使司現已裁撤。
一級目錄:郵傳科·卷九十七·水利
二級目錄:
卷九十七水利
皖省為禹貢揚州及徐、豫之域,四瀆道皖者三,蓋古澤國也。澤國之所積實為利藪,而害亦因之。陰陽旱澇之偏災,歲以上陳,朝廷軫念民生,今歲蠲租,明年告賑,自春徂冬,災患繦屬不絕,而民益憊甚,則皇皇焉。臨時補苴固不如平日修浚河渠,廣興大利,隱弭四時天降之厲,此固天下農田之公利,而皖省尤宜急者也。全省疆域遼闊,因地度勢,沿革雖萬不同,而總覽形勢,則皖南水利宜筑圩堤以堵御之,皖北水利宜相溝渠以疏浚之,中路水利宜利用大江而潴泄兼施之。蓋皖南在江之南岸,下接維揚?;铡?、池、太、廣各屬,地面低洼,眾流奔赴。春夏霖雨久積,水患已棘,洪波上下沖激為巨患。三吳不淹沒而得有秋焉者,太平東壩之力。五府州地既卑而潦不能消,使不因地多筑圩堤,則大澤可田之地甚少,賦額亦必日絀。惟歲修堤堰,俾水勢極盛之時亦不泛濫。圩內淤泥種稻,歲再熟,而又無高田、庸田、間田之災。此皖南水利宜圩堤堵御之大略情形也。皖北自黃河北徙,汴泗亦絕流。鳳、潁、六、泗各屬州流壅滯大異曩歲。況淮挾七十二派之水匯歸洪澤,今湖又中心高仰,水不能容。而睢河自澮塘溝以下亦節(jié)節(jié)淤塞,時或淫潦,千里湮郁;歲若旸旱,彌望焦原。自蕭、永以下,宿、靈以上,冬干水涸之時,宜諭民乘時開挑塘渠,又在在潴水,可以止盛漲之旁溢,而溉田種稻,厚利以興,或不如今日之僅能藝麥,而曠土滋多。此皖北水利宜溝渠疏浚之大略情形也。至于安、廬、滁、和,向為皖省中路四府州,經營溝洫勢又不同。蓋大江中貫,順軌東注,海足以容受。茍因江勢而善用之,支流壅塞亟開浚以達江,大堤高堰亟建閘以灌田?!犊脊び洝吩疲簻媳匾蛩畡荩瘫匾虻貏?。陳氏鵬年云:郟亶善治田,單鍔善治水,必互用之而后水利興。秋官、雍氏之政不宜偏廢,宜并舉。此皖中路水利宜利用大江潴泄兼施之大略情形也。綜覽全皖,東西七百里,南北六百里,縱橫溝瀆利害相因。雖山川我親履,水旱民自經者,或猶難語其詳焉,況泥圖籍言而言欲其盡悉,烏可得哉?茲擇要略依次編錄,凡有省志核據者,或不贅。積年久形勢,或大異又陳案夥,限簡幅不煩纂,纂自光緒紀元始也。
光緒元年會勘皖北潁州水利成案
元年十月二十日,準河南巡撫咨,據布政司呈:竊照豫、江兩省通連溝渠,彼此疏浚各不相聞,雖目前尚無淤墊阻塞,但恐年深日久,難免無沙淤壅滯。奏請每年農隙,各派道府大員會同親勘籌辦。欽奉朱批:"如所議行。欽此。"查自乾隆二十九年起,至同治十三年止,歷經詳委歸德府勘辦。茲屆光緒元年會勘之期,應仍委歸德府知府會同江省委員,將豫、江兩省通連河道溝渠秉公商酌會勘,咨請查照委員。查此案,皖省每年例系飭委潁州府前往會辦,或豫省水漲太甚,應在皖下游挑浚者,或上下壅窒,應兩省并力開浚者,每年訂期會勘后,核實舉辦。
光緒五年阜陽縣修筑傅堤成案
阜陽縣舉貢邢倬云等稟稱:豫省大憲委員發(fā)款,業(yè)將上游之包、泥、茅三河開寬浚深,即上蔡所屬之常營添修月堤,亦經一體完固。行見上蔡縣山水以及七十二湖水匯聚,直沖傅堤。且傅堤上年屢經蔡民扒抉數處,今又為群水之沖,是該堤較前加倍吃緊。民間一聞此情,無不晝夜惶恐,各欲攜糧負版立往興筑。舉人等深恐隔境興役,人多口眾,又有蔡民往日扒抉之隙,恐生意外之虞。再四圖維,萬不敢任令糾眾前往。當經稟明各憲就地籌款,刻集有成數,乘此冬令水涸,亟欲親詣監(jiān)修。倘令稍緩時日,來春山水泛漲,則下游數百里必成澤國。此系潁民為急于防患,各保身家起見。旋據阜陽縣陳晉詳稱:傅堤之筑為障包、泥之水。包河居上游,泥河居下游。因地異而名不同,其實則一河也。再從下游,即沈邑之泉河,阜邑之汝河,由汝入沙,由沙入淮矣。蓋包、泥、泉、汝一帶,系消納上蔡諸湖之水。泉河以下則河身寬深,無虞壅塞。而包、泥一段,則河身淺窄,而又當上蔡湖水之沖,以致春水漲發(fā),由傅堤泛濫,而沈、項、阜三邑盡成澤國。上蔡諸湖則水流迅速,易于干涸。附近湖民借以占種菜蔬,是以蔡民常有扒毀傅堤之事。若傅堤不亟修復如舊,上蔡之湖民可占無糧之官地,是與蔡民之田固無關損益,而沈、項、阜三邑民田實受其害矣。三邑之民與蔡民常構訟端者,職此之由。然水性流下,以地勢高下揆之,上蔡為最高。由蔡而項、而沈、而阜,則阜邑之患為最大,是以阜民屢請幫工修筑傅堤,非阜民之樂于趨事,實迫于地勢卑下,勉為保衛(wèi)身家之計。又治河固以疏鑿為正舉,乃泥河系石底,能寬而不能深,是以萬不得已而有傅堤之筑。蓋筑堤之高厚,猶疏河之寬深,不能下挖,由上高筑,此固計無所出,而為此束水保民之要舉。惟堤在豫境,若聽阜民自攜畚插前往興工,恐滋釁端,應遴派明白曉事紳董,越境督夫開工。并應請轉咨分飭汝寧、陳州二府,轉飭上蔡、項城、沈邱三縣,將阜邑加修傅堤緣由傳知紳民,毋得阻撓為要。其居蔡地之湖民,貪湖地無稅,自不愿傅堤規(guī)復舊制,又與阜民前有訟嫌,今阜民裹糧負版而往,難保無恃眾喧爭情事,應仍請委干員前往彈壓。光緒六年正月批準照辦。
光緒六年合浚江寧、溧水縣胭脂河成案
查徽州、歙縣、建平、當涂、宣城、蕪湖、溧水七屬之水悉注丹陽、石臼、固城三湖,而出水之處,僅由花津口達江。三湖縱橫廣闊各五十里。盛夏狂風鼓蕩,萬派爭流。當沖諸圩固岌岌可危,即小河圩堤亦輒因急溜崩塌,圩內農民春夏輪流登圩守護,危險至極,不得已始議開溧邑胭脂河。光緒六年設局洪藍埠,集資開工。江寧、高淳縣稟請轉飭當涂、宣城二縣,合高淳各派紳董開辦。
光緒十一年潛山、桐城兩縣議辦工賑修筑圩堤成案
潛山縣知縣陶楫稟稱:縣境內興里一、六甲華姓大圩長堤一道,與桐邑青草塥等處毗連。堤外大河一道,古名沙河,上由縣治北鄉(xiāng)發(fā)源,下達懷、桐等邑?,F在,該圩堤被水沖潰八十余丈,河流不歸故道,概由缺口縱橫灌注,彌望汪洋,秧麥均被淹沒,其興里六甲之王家圩老埂亦有續(xù)坍之處。旋會同桐城縣陳令查勘籌商,以目前堵筑該堤,必先在堤外先筑支水壩一道,使水勢不向圩內灌注,乃可逐漸施工。正在督率圩董辦理險工之時,而孫泊湖、程家灣、老石壩、會嘉里、厚里、夏家堰、戴家湖、正貞里、鐘洲等處,又先后被山洪沖潰,急需工賑。桐城縣知縣陳亦同時稟稱:該縣東南鄉(xiāng)之俞家樓起,至龍?zhí)稙持?,西鄉(xiāng)之甘家茶園,及懷、桐、潛三縣交界之華家埂等處堤埂沖決,亦請分派津貼,以工代賑,一律挑修,各等因。當經巡撫盧奏準,支撥庫款一千五百余兩,為修筑圩堤之費。由兩縣逐段督工,通力合作,而堤工以成。
光緒十三年當涂縣請款修筑官圩成案
當涂縣知縣金耀奎稟稱:該縣境官圩分為四岸,共計二十九圩,課賦甲于縣境。堤埂周圍二百余里。自同治八年圩破后,曾借帑銀二萬一千余兩,攤征還原在案。溯當初補筑工程堅固,得以保固十六年。至光緒十一年圩堤沖潰,元氣雖喪,尚可支持。上年給發(fā)帑銀每岸各一千兩,不敷修筑潰口。復按圩分籌畝捐,民力困憊,收數無幾,圩董賠累。工初告竣,堤復潰于下游之護駕墩。通圩居民不下四萬戶,十數萬丁口流離失所。應請續(xù)辦工賑,以全眾命,等因。查該縣官圩廣闊,內計荒熟田有二十四萬余畝,咸賴堤埂為保障,民命賦額關系綦大。此次修筑潰口,動撥公帑至二萬七千五百余兩之多,役夫五千余人,各圩私派為費亦巨。保護垂久,官斯土者之責甚重。
光緒十三年蕪湖縣開浚河道成案
蕪湖縣知縣錢文驥稟稱:該縣上、下鳳林圩濱臨河湖,堤長數千丈。圩內有天成、歐陽二湖,受徽、寧、廣、建之水。每遇夏漲,自梁山以下,地勢低洼,東風浪至,澎湃掃刷,全圩皆震。一出險工,鄉(xiāng)民聚集千余赴署哄鬧,故不得不為曲突徙薪之計。查圩內大、小荊山中有一港,其水北流入河,奈淤塞甚高,僅容一船經過,水積湖中,圩患實由于此。應就曲折處開寬約三丈、深一丈五六尺。但工程浩大,非數千金不能蕆事。又上鳳林圩內之橋子埂,俗名糞箕灣,外系深潭內水高于田者丈許,本年潰決,均出險工。又東鄉(xiāng)楊青河、吳公渡二處河道為湖,湖至寧建東壩等處要津,共計十一里,節(jié)節(jié)淤淺,商船每遭淺陷。若開挖深寬,于圩堤、商民均有裨益。惟地方無力興修,應請援同治八年及光緒八、十一等年借帑修理成例,酌撥庫儲,乘時修葺。經巡道暨皖南牙厘局紳首各籌一千六百兩開辦。明年,該縣又報保豐等圩坍潰口坍卸,請發(fā)銀三千三百余兩,兩年接續(xù)興工,四月一律工竣。詳請驗勘在案。
光緒十四年盱眙縣挑浚澗溪河成案
泗州盱眙縣西有澗溪河,為滁來諸山水匯聚之區(qū)。自咸豐年間淤塞后,每遇山洪漲發(fā),沿河田地大受水患。光緒十四年,知縣黃傳燾稟請開浚稱,《盱眙縣志》內載澗河有可通舟楫字樣,現在淤塞已成平陸。如能挑浚,寬深足資容納,實于地方有益。并查澗溪及毗連之仇家集兩堡,上年五月大雨之后,山洪驟發(fā),廬舍既多沖刷,人畜尤有傷斃,皆由澗河淤滯,宣泄不及所致。而趙家湖北碼頭、墩西河大王廟等,尤宜乘冬月水涸農閑急切興役。事方殷而傳燾病歿,旋由署盱眙縣事黃國城接辦,至光緒十五年五月工竣,費帑一千四百零八兩。
光緒十六年皖北賑撫局動撥賑款歲修沙河成案
皖北賑撫局總辦道員錢祿曾稟稱:沙河撈淺,疏浚難以速竣,請于賑款項下撥款生息為歲修經費,由地方官按年挑修,以垂久遠。蓋沙河地段綿長,皖境自太和之界首集起,至潁上縣之八里垛止,共長四百余里。上年派員查探,淤淺各灘共八十余段,每段長三五十丈至一二百丈,寬一二丈至五六丈不等。若一律疏挑,不特需費浩大,亦且工難克期。亟應設法預籌經久之款,作為歲修之費。查皖北此次賑務已竣,應否即于賑撫余存項下動撥銀三千兩,交潁州府發(fā)典生息,所收息銀作為歲修經費。每(月)[年]水落以后,即由該府遴派委員,會同印官確切查勘,就地招集民夫,攜帶混江龍、鐵等器具,按段疏浚,以期漸挑漸深。倘有新淤,亦可隨時施工,不致日積淤墊。每年應支工費,即盡息銀撙節(jié)動用。如有別項工程,不準擅動,致稽要工。仍將每年用款造冊具報院司衙門備查,等因。光緒十六年十月初六日奏準,旋奉部議,飭將此項息銀每年生息若干,并飭取承領銀款甘結,先行報部存案,并飭年終將動用銀數照例造冊咨部核銷。自十七年起,每年遵辦無異。
光緒十八年宿松縣遷建同仁新堤成案
宿松縣知縣趙廷瀚稟稱:該縣與江西德化縣、湖北黃梅縣共管之同仁堤,前于光緒十六年間,因堤身倒塌,且又逼近大江,必須擇地另建,方資抵御。據前署宿松縣知縣尹起鸞會同德化縣、黃梅縣勘,估計遷建長堤一道,共需經費銀二萬五千九百七十余兩。三省勻籌,每省應發(fā)銀八千六百五十余兩。稟經護撫阿奏明,在于皖省賑捐余款項下如數動撥給領興修。查宿松承修同仁新堤,自親字號接江西德化縣新堤起,至安字號丁家口止,共長五百丈。于光緒十七年二月十七日開工,至四月十七日工竣。在宿松一縣工程所費,除奏撥賑款不敷外,另籌完工,已逾萬金。該堤為三省田廬保障,計長一千一百三十八丈五尺,編立康、樂、和、親、安、平六字號,議定每年三縣分段承修,毋令坍塌。
光緒十九年靈璧縣開挑鄉(xiāng)城河道成案
靈璧縣知縣郭繼泰稟稱:該縣自黃河奪泗合淮而下流之,睢、沱、澮諸河水無所容放,靈璧之地不為沼者,鮮矣!治靈者不能使水不溢,但求水易消,而開浚溝渠實為急務。查與泗州毗連之王家橋、清水橋、連山洼各口,均分泄上游之水以達泗境蔣家河。十八年九月間連遭大雨,河水泛溢。泗民大恐,私將水口堵塞。靈民因積水不下注,群起向爭,幾釀大事,官莫能禁。因會同泗州文牧前往查勘,泗境內向有袁家古埝一道,以御北水,每遇坍塌,兩邑補修。諭令仍照舊章,靈、泗民人各半修筑。而王家橋等處水口,亦諭令泗民循舊開通,不準再堵。計全堰一千六百六十丈,兩邑公修,工已告成。又稱,靈璧西關外有支河一道,開自乾隆年間,系分泄上游鳳河之水,以達下游之大路溝、小路溝等處?,F已淤塞,每年水漲,城南居民欲開,城北居民抗阻,無歲不競。因親履勘,見該處有石基一塊,詢諸耆民,稱開河時建有石閘,以防城南之水。蓋支河系為分泄鳳河之水,以殺上游羅家溝水勢。惟遇北水漲時來源甚旺,恐支河宣泄不及,殃及城南,故建此閘,因水勢大小以為啟閉。年久閘廢,水遂為患。因諭民挑河后仍建此閘,以杜爭端。又南北兩鄉(xiāng)之洪溝、新河、馬家溝等處,歲久淤塞,為害田疇,亦諭令按田派夫挑挖深通,一律工竣。
光緒二十年議挑洪、睢、減水河成案
查皖北洪河、睢河地勢卑下,居豫省減水河之下游。若不隨時挑浚,則上游水難宣泄,淹沒田廬,毗連居民往往因此釀成大訟。光緒二十年四月,皖撫沈秉成準江督劉坤一咨,據江藩司詳稱:竊照豫、江兩省通連水道溝渠,前會飭蕭、碭二縣設法疏浚。茲據蕭縣申稱,卑縣毗連豫省之減水河道并該河尾段之洪河,年久淤墊,應俟安徽洪、睢兩河議挑,始可興辦上游工程。又據碭山縣申稱,卑縣與豫省毗連之減水河道,逐段勘明,河身節(jié)節(jié)淤墊,亟應一律挑浚。因下游之洪河、睢河未能興挑,是以中止?,F淤墊各處,一遇大雨時,行水無去路,每致紛爭涉訟,大為民累。然皖省下游不挑,則上游蕭、碭等處仍無由切實興辦。詳祈鑒核,轉詳請咨明皖撫速飭鳳、泗二屬,趕緊勘估興挑,以便上游會勘稟辦,等因。查此案,徐州道稟稱,災祲后籌辦未有的款。旋奉江督批示,從緩辦理。
光緒二十二年奏請撥衛(wèi)汝貴抄產興辦宿州河工成案
鳳陽府知府馮煦稟稱:今所疏浚之北股河,上引蕭縣之龍山湖諸水至沖口入石湖,經吳公橋達岳河,下注于洪澤湖??n『?,上引蕭縣之減水河水至沙溝閘入南股河。復浚南股河,上引河南永城縣之巴溝河水至九孔橋。又開浚河道十八里至宿州城東門外,繞至城南入運糧溝??G丶覝?,上引永邑之小洪河至宿州東門外,合流入運糧溝,復浚運糧溝入于澮河。又慮其未能遍受諸水也,仍浚南沱河至運糧溝東之界溝,分泄入澮,下注洪澤。此其大略也。又稱以宿州諸河計之,沱河長百余里,土方約十萬有奇,已開者十之四五。南股河長百七十里,其工視沱河較省,土方十余萬。睢河中股及小洪河、運糧溝,只須略加疏浚,當亦不至過費。復就所至之處,熟察地形,博采輿論,有不能不辦者四,有不能辦者一,謹縷晰陳之。其不能不辦者:三省苦水積百余年,宿民被災尤烈,望拯尤切。一聞修浚睢河,無不樂于從事,若竟礙而不辦,三省昏墊之民永無衽席之日,宿民必失所望,凡職在地方者義必不忍坐視,一也。三省會辦之折甫經出奏折非皖一省事,未錄,而皖省又復議停,與前奏兩歧,恐干駁詰,且無以關論事者之口,二也。宿、靈各屬,每歲例有災緩,以水故也。今各河一律疏通,瀕河田畝皆可有秋。每歲災緩成數必當漸減,數年之后,田畝所征正可以補今日治河之費。方今餉項支絀,各省籌辦荒田,此實有可因之地利,三也。各河既浚,將上而徐、豫,下而光、固、淮、揚,舟楫可通,其所產土貨,彼此轉輸,商販既興,民生亦厚,四也。有此四者,自以興辦為宜。然治水之方,先謀去路。宿為蕭、永下游,靈、泗為宿下游,宿州先開而靈、泗不同時并舉,水無歸宿,仍有倒灌旁溢之虞。且靈、泗之民亦豈能忍而為壑?泗州牧余適中所稱聚眾抗阻,恐亦勢所必至。王詠霓前議引睢入沱以至澮,徑由五河入湖,不經靈、泗,未嘗非變通之法。惟所議開沙溝閘下之十八里新河,旋至符離集時,當有該處紳耆多人,遞呈請罷前議。僉稱開浚之處直注州城,且多廬墓,情勢顯然難于過執(zhí),舍此則別謀睢、沱交通之路,非可倉猝從事,此則不能辦者也。伏查前江督曾批示云:挑銅、蕭而不挑宿,則害在宿,而銅、蕭亦枉費工資。挑靈而不挑泗,則靈為眾水所灌,上游仍受倒漾之害。水無所歸,仍屬枉費,不足減昏墊之災也??傊?,泗州能辦,則三省并興;泗州不能辦,則三省俱罷。此自然之勢也。又據署鳳陽府知府王詠霓稟稱,本年十二月十九日開工。泗州牧余適中來稱,睢河故道由宿州徐溪口至靈璧之板橋,自泗州西鄉(xiāng)入境,沿州北鄙逶迤而東,經江蘇桃源之歸仁堤,稍向南趨,復東流入泗之安河,而注于洪澤湖。安河者,即睢河之尾閭,與蔣家壩高良澗遙遙相對,紆回曲折,經泗境者不下二百里。此睢河之故道也。惟睢河無源,本以黃河為源,在前土人皆呼為小黃河。其水性悍急與黃河同。自黃河北徙之后,來源遂竭,河身漸淤,刻下除安河約尚存二十里外,其在泗境之西北者,多淤墊成地,甚至形跡亦杳不可得。而沿睢居民較前漸少水患,其有不免于澇者,則非睢河之為患,實以天雨不時,溝洫塘堰之未講求也。今者開浚睢河,名為治睢,實則合上游諸河湖之水,分為南北中三股,改道下注。北股系由靈璧之沖口地方開生工一道,引水入靈璧之什湖,南出靈璧岳河,東出泗州正西之港河,直注泗州西城繞城河而南,由界溝雙溝入淮而歸于洪澤湖,約三百里水程。其中、南兩股,系由宿州出沱河入泗州西南之草溝,經五河縣入淮而歸于洪澤湖,亦約在二百里水程以上。兩路河身逐節(jié)淤淺,若上游驟添許多來源,而沿途阻滯,則沖激漫溢勢所難免。其下游雖有洪湖,但高仰已久,其寬廣較昔僅十存三四。故上游開辦河工,泗民甚為驚惶,紳耆聯名稟請停工,等因。查此案,后由賑撫局總辦道員王立清稟復,洪澤湖并無礙窒,若下游民不喻官意,堅求中罷,盡可挑至該境內始行停止,以免借口或添工段,或加土方,斷不肯半途而廢,上負興利便民之意。適奉上諭已革總兵衛(wèi)汝貴,應查抄典產作修河之用。旋就睢寧允隆、邳州允祥兩項典款內,奏撥銀十萬兩開辦。此次皖北河工事始就緒云。
光緒二十三年宿州稟蕭縣毗連龍、岱二河請札委會勘成案
查宿州上與蕭縣毗連,蕭邑龍、岱二河下注宿境宋家灣,水勢浩大。幸宋家莊有天生土壟一道,隔絕二(湖)[河]之水不能南趨。從前蕭民屢議開挖,經宿州下游人民極力阻撓而罷。蓋宿州境內有南股、中股、北股三河,中股又名睢河,三河者皆黃河分流也。南股消永夏之水,中股消洪、減之水,北股上接王家閘十八里屯。又有西流河、北股河自艾山西分支西行八九里,由西流閘入睢,諸河匯歸宿、靈、泗而入洪澤湖。其宋家莊土壟橫梗于西流河之上,隔絕蕭境龍、岱二河之水。自黃河北徙,宿、靈、泗河道節(jié)節(jié)淤塞,水無歸宿。每逢大雨時,行睢溪、時村等集匯為巨浸,十歲九災,不能再受蕭縣之水。是以,道光十年、光緒九年,該縣議挖龍、岱,均經阻止。況蕭開龍、岱,則永亦必開減河。今不阻蕭,后復何辭以阻永?萬一蕭、永之水合注而東,恐宿、靈、五、泗無不水之年,亦無不水之地,下游各屬受害滋大。
光緒二十七年蕪湖縣開局先修江堤成案
蕪湖縣知縣柳元翹、候補通判俞立誠、候補知縣鄧英稟稱:蕪邑西鄉(xiāng)之尚塘、鄭盛、邊江、蘆花、雙港等處,南鄉(xiāng)之上下鳳林、馬塘、元畝塘等處,北鄉(xiāng)之小港口、新興塔、前沙、中沙、后沙等處,是圩工最為緊急者,而西鄉(xiāng)之濱江天堤尤為危險。該堤自尚塘至魯港止,綿長十數里,逼近長江,堤身高大,上年水發(fā)浪激,節(jié)節(jié)沖潰毀壞,不堪修筑,更不易為功。至雙港、邊江、蘆花三處,堤身近江,外無灘地,每遇江水漲溢,無由堵御。再三籌度,應于該三處堤外加筑新堤一道,圍護堤內田廬,以期益形鞏固,等因。查此次設立潮音庵圩工總局,委俞立誠、鄧英駐局督工外,又各設分局,以主簿雍和分辦南鄉(xiāng)圩工,巡檢史步增、沈家亮同駐鳳局督工,巡檢張鑣、劉家樾同駐雙局督工,先后撥發(fā)工賑銀一萬九千五百兩。
光緒二十八年宣城縣修筑水沖各圩成案
宣城縣知縣陳瑞麟稟稱:上年夏間,淫霖肆虐,洪水為災,沿河各圩沖決,小民無力興修,請發(fā)庫款四千兩以資開工,等因。查此次修筑圩堤工竣詳報者,東鄉(xiāng)凡四十六圩十三,北鄉(xiāng)凡五十七圩六壩一,西鄉(xiāng)凡二圩二壩,南鄉(xiāng)凡二圩,所筑高寬丈尺,皆如式鞏固。委員驗收各圩長所立保固年限,尚屬詳密。惟各圩當洪潦之沖,以官款修復,仍宜令民歲時補葺,庶不虛耗公財,有裨賦額。
光緒二十八年繁昌縣稟請修建圩堤成案
繁昌縣知縣陳元弼、堤工委員王岳崧稟稱:該縣東西北三鄉(xiāng)皆有護江堤埂,邪長各數十里,節(jié)節(jié)殘毀,修補尤急。又江邊洲地如紫沙洲、黑沙洲、錦衛(wèi)洲等處,均瀕大江,無土可取,須代買肥田以資挑筑,所費尤巨?,F各圩大小潰口一百五十處,一律修筑完固,撥用官款一萬五千二百七十余兩。惟舊筑堤基單薄,從新建筑勢不能加厚圩腳。若值盛潦之時,仍須督民隨時護守,始保無虞。
光緒二十九年合肥縣開浚東、梁、北鄉(xiāng)公塘成案
署合肥縣知縣趙煦、塘工委員楊塏稟稱:合肥東、梁、北三鄉(xiāng),上年被旱,民情困苦,亟應招集災黎,開浚該鄉(xiāng)舊有公塘,以興水利,而弭后患,等因。查此案,當經批準,飭動撥庫銀二萬兩。以一萬散放賑撫,以一萬開浚塘井。其已經詳報,開挑深廣可以永遠潴水備旱之公塘,如宣家壩公塘一口,六車陂公塘一口,龍?zhí)陡酃烈豢?,汪家塘公塘一口,站塘公塘一口,袁壩公塘一口,馮家壩公塘一口,黃塘公塘一口,竹絲壩公塘一口,草坡塘公塘一口,八角塘公塘一口,浪陂塘公塘一口,白小塘公塘一口,遲家壩公塘一口,皆經該令協同委員親詣各鄉(xiāng)勘估明確,分諭各塘長切實承挑,以備宣泄。各公塘均載入合肥縣志。大旱之年,民命關系甚大。此次糜費庫款甚巨。挑浚之后,地方官應督民隨時料理,毋俾湮塞。
光緒二十九年當涂縣稟請撥發(fā)賑銀趕辦圩工成案
查當涂通境二百余圩,就中關系緊要者,以官圩為大綱。官圩分為四岸,共計三十三圩,課賦甲通邑。周圍堤埂一百八十余里,外附感義、福定等十一圩。本年夏,縣境圩悉潰,為數十年未有之災祲。比經當涂縣知縣呂耀軫稟請,籌撥賑銀五萬兩,分給各圩趕辦冬工。蓋數十萬災民無非以田為命,有堤則有田,有田方有命。此次決口之大,迥異往年,自不能不請官款認真完筑,以全民命而重國課。旋札委巡檢朱桂萼、王傳曾分段辦理完工。
光緒三十四年奏籌皖北水利成案
巡撫馮煦奏稱:三十三年,前撫臣恩銘奏報辦理皖北賑務情形,以災歉頻仍,擬接辦水利,以善其后,所需經費即以辦賑余款先盡濟用,不敷再設法籌墊等情。于六月十二日奉朱批:"著馮煦妥籌辦理。欽此。"查前年皖北水災,以宿州、靈璧、泗州、五河四州縣為最重。其地介黃淮之間,北與江蘇之徐州,西與河南之歸德毗連,本為睢水流域。睢河上游計分三股,至靈璧之澮塘溝并為總干。歷年水漲沙停,致將澮塘溝以下及泗境睢河淤為平陸。于是中北二股不復東注洪澤,悉由澮塘溝沖口南趨,會合南股之水,循泗境之岳港等河,下達五河縣境之浮山、潼河兩口,由淮而入湖,宣泄遂以不暢。夏秋大雨時行,上游水來極旺,頂托漫溢,十歲五災,蠲賑兼施,糜款巨萬。臣愚以為,欲淡沉災,仍以治睢為亟。前此歷任疆臣,屢有復睢之議,以鄰省紳民互相爭執(zhí),或謂洪湖高仰,難于容納;或謂睢水既治,蘇豫接浚,上游來源加增,為害彌烈。且因工巨款絀,未敢大舉。臣前在鳳陽府知府任內,亦曾周歷該河,勘悉原委。中股上承蕭縣龍、岱二湖之水,蕭民屢議開河,導水南趨。南股上承永城縣巴溝河之水,永人亦曾平灘筑堤,束水東下,而宿民輒思設法以御之,爭端之開匪伊朝夕。其實,蕭、永地勢均高于宿,蕭、永即不事導束,該境之水無不下注宿境,迤邐以入于洪湖。臣于上年秋后湖水極涸時,選派熟悉河工員紳前往測量,并委員復加履勘。據呈圖說,計舊河底高湖面一丈四尺余,灘面又遞高六七尺不等,與臣夙昔研究情形尚相吻合?,F已籌定辦法:上游以不治為治,下游以開通為治,中游以節(jié)宣為治。查睢河之在宿境及靈璧澮塘溝以上者,河身尚屬深通,若再議加深,轉失建瓴之勢。宿之患水,不患蕭、永之來源多,而患靈、泗之去路塞。果能下游通暢,則蘇、豫之水皆得行所無事,而宿民免為壑之憂。此上游之情形也。靈璧澮塘溝新河口所以挑深二尺者,借吸溜就下之力,順正股東趨之勢也。但該處沖口之寬,視新河口且數倍,無以節(jié)之,仍恐大溜奪向南趨。擬于馬廠地方筑碎石滾水壩一道,中留槽桶以通舟楫。水漲未及二尺,新河已經暢泄;漲逾二尺,水勢即猛,則由壩上滾過。數道并泄,隨漲隨消,一切中滿壅滯之患不治自除。此中游之關鍵也。要而論之,皖北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下,雖洪湖淤墊容量日狹,誠屬將來之慮。然靈、泗境內諸水,夏秋盛漲,無不奔注于湖。任其散漫而歸湖,則靈、泗為殃,而于洪湖容量并無所減。順其軌道而歸湖,則靈、泗受益,而于洪湖容量亦無所加。此又統(tǒng)籌上下游全局,治睢無礙洪湖之實在情形也。伏思皖北自睢道湮塞后,百年昏墊,創(chuàng)巨痛深,只以防鄰有戒心,致屢阻復睢之議,忍辛茹苦,情實可矜?,F在,洪湖容量既經測明,靈境以上不事疏浚,紳民疑慮冰釋,均尚樂于從事。所需經費即于義賑余款內盡數撥用,不敷設法籌墊,務底于成。臣與督臣往復函商,意見相同。惟倏屆秋汛春作方興,不及趕辦。且飭勘時系霜清水涸,所考水量系據各處水痕及紳耆指述,茲事體大不厭詳求。查有前山東東昌府知府魏家驊,踐履篤實,任事廉能,上下督臣奏令疏浚海州六塘河工,用款撙節(jié),成效昭然,于皖北及淮徐水利情形亦復講求有素。擬即于泗州先設一局,派委該員駐局,查探盛漲水勢。原擬估辦尺寸,應否酌加寬深,目驗既確,應無遺憾。一俟秋后水落,即飭該員及時興辦,一氣呵成。除咨明江蘇、河南兩撫臣查照外,所有遵旨,妥籌皖北水利,酌擬辦法緣由,謹會同兩江督臣端方恭折復陳。
光緒三十四年懷寧、望江兩縣議筑萬全圩成案
查懷、望接壤,中憑大湖。湖東北屬懷,湖西南屬望。望地皆山,山邊建圩有壩。懷地瀕河,河沿亦盡筑壩。兩壩相接,僅隔半里。消出天雨無源之湖水,黃馬小河一道,連年山、江二水由該河口逆入兩邑,受災甚烈。本年水大,懷邑徐家壩霎時沖潰,懷之八保、望之三寺,高低俱淹,田禾浸沒殆盡。本年建筑圩堤,僉謂筑上壩不筑下壩,仍受水災,應就兩邑老壩根腳,望江自廖家囊起,至懷邑楊泗廟止,繼長增高,通力合作,成一大。成,建一朝天大閘,外水高則閉之,內水高則開之,兩邑水患自息。又查該處有大河一道,上承潛、太兩邑來水,下分陶公廟、新壩鎮(zhèn)、雙河口等處水勢,三支河為出江之尾閭。大河北岸即金雞中、太平下及新窯等保,下游為大湖下保,河中央為下石牌之靈爺廟,壩皆隸懷屬。東岸系望邑西圩、萬全圩。在河西南一帶,上自楊泗廟,下至黃馬河口,壩形尚存。黃馬河南至廖家囊,則無陳跡可驗。黃馬河外通雙河口,內注大塘、金雞上、金雞下、麻湖中、麻湖下、紅廟、靈泉等八保,與望邑之妙光、張山、褒隱等三寺居民,皆環(huán)湖而佃,沃壤廣闊,各有小圩。茲聯合徐家圩筑萬全總圩,與望邑西圩對峙,將八保、三寺之田廬包羅于中,以為長城之倚賴。并就黃馬口建筑大閘,宣泄五湖之水,為利甚大。旋由望江縣知縣程用杰、懷寧縣知縣陳諤暨委員宋毓衡,會銜稟請先將靈爺壩修筑,再議疏浚下游,以全圩功。
一級目錄:郵傳科·卷九十八·水道
二級目錄:
卷九十八水道
大江自江西九江府東北流入境,經安慶、池州、廬州、太平、和州入江蘇江寧府境。淮水自河南光州東流入境,經潁州、鳳陽、泗州潴為洪澤湖,與江蘇淮安府分界。本省之水,由黃山干脊北出者,皆由南岸入江,以張溪、貴池、青弋、水陽四水為大。南出者,皆入徽州府境,歙、休、績、黟四縣水皆合新安江,東入浙江。婺、祁二縣之水,皆西南流入江西境。由潛山干脊南出者,皆北岸入江,以潛、皖、樅陽、泥汊四水為大。北出者為淠河,經六安、鳳陽北入于淮。其余之肥、洛、濠、池諸水則出自雞鳴、喜羊諸山之陰,皆由南岸入淮。巢湖介江淮之間,匯合、舒、廬、巢四縣之水而成巨浸,由和州之濡須口即裕溪口。入江。北岸入淮之水,惟汝、潁、渦、睢、澮五水皆來自河南,余皆出自鳳、潁各屬。此南北水道大略也。
一、安慶府屬水道
大江由江西九江府東北流經小孤山入境。又東北流過宿松、望江入懷寧境,轉東流經城南又東三里,濱江有炮臺,轉東北流五十里至攔江磯,西岸亦有炮臺,又北流入桐城境,轉東北流過王家套,屬池州府。轉北流至灰河口入廬州府境,東南與池州府以江為界。入江之水曰龍湖,上源為宿松之二郎河,合三溪、鳳車、秀水諸河匯于縣南,舊由涇江口入江,今筑堤阻隔東溢為大官湖。又東為茅湖,合宿松之荊橋河、太湖南鄉(xiāng)諸山水匯為泊湖,跨宿、太、望三縣界,由望江之響水口東流過急水溝,至華陽鎮(zhèn)入江。武昌湖上源為馬頭、蘆新橋二水,匯于望江縣北,東連青草、白土諸湖,折東北為漳湖,西受棣溝河水,由漳湖口入江。皖水出潛山縣公蓋山東麓,東南流至縣南。有潛水出公蓋山西麓,東南流來會,又東南入懷寧境,至石牌鎮(zhèn)合太湖長河轉東流,北受冶湖,南合三支港諸水,至皖口即山口鎮(zhèn)。入江。樅陽河上源為沙河,出潛山縣駝嶺東南流入懷、桐界,合黃馬河水東流潴為鴨子湖,北受掛車、龍眠諸河水,又東合菜子湖,北受雙河水,東南流至樅陽鎮(zhèn)入江。羅昌河出廬州府境,南流入桐境,潴為竹子河,又東南為白蕩湖,分由王家套、六百丈、灰河三口入江。
二、徽州府屬水道
新安江出休寧縣率山為率水,東流至屯溪鎮(zhèn),北合橫江水,南受汊水、石門水,轉東北流至浦口,北合揚之水,又東流至街口入浙江嚴州府境。橫江水出黟縣方家?guī)X諸山,東南流過漁亭入休寧縣境為白岳溪,合夾溪水過城西南,又東南流為東港入新安江。揚之水出績溪之仙人巖,西南流東受登水,西受昆水,入歙縣境繞城,西受富資、豐樂諸水,轉南流至浦口入新安江。入江西之水,在祁門曰大洪水,出大洪嶺東南流,繞縣城東轉西南流,西受武陵水,東受榔木嶺水,又西南流至倒湖鎮(zhèn),有大水自赤嶺南流來入,又西南入江西饒州府境。小北水出櫸根嶺,合歷山諸水,西南流受禾戍嶺水,又西南流入饒州府境。在婺源曰婺水,出縣西北之大廣山,東南流至清華鎮(zhèn),有沱川合浙源西水來入,轉南流至武口,有武溪合正東、正北諸水來入,又南繞城東轉西南流,北受桃溪,又西南至太白鎮(zhèn),北受梅源水,又西南流,北受曹溪,入江西饒州府境。余如浚源水出浚源山,長溪出率山西南麓,皆西南流入饒州府境。
三、寧國府屬水道
府境之水曰青弋江,二源皆出徽、寧界山。一在太平為麻川,合池州府東來之水曰舒溪,北流入涇縣為賞溪。一在旌德為徽水,合陶環(huán)溪北流,入涇縣為藤溪,又北會賞溪,轉東北流合琴溪,至馬頭鎮(zhèn)入南陵境,至青弋江鎮(zhèn)分支為石河,西北流入太平府境。正流又北入宣城過灣沚鎮(zhèn),分支入五丈湖,又東北入太平府。水陽江上流為寧國縣之東西二溪合,北流入府治為句溪。西北流至府城東,西合宛溪水,又北流至油榨溝合南湖水,又北至水陽鎮(zhèn)合固城湖水,轉西北流至黃池鎮(zhèn)合五丈湖,北流支津入太平府境。小淮河在南陵合縣河、資福河諸水,北流入石河,亦入太平府境。
四、池州府屬水道
水之大者曰江,自江西九江府入東流境,東北流經縣城西,又東北過黃湓鎮(zhèn)入貴池境。東北流十余里經前江口,濱江有炮臺,與下流十五里攔江磯西岸之炮臺相犄角,又東北流經府城西北,又東北過大通鎮(zhèn)入銅陵境,轉北流至老鸛嘴,折東流至紅楊樹,入太平府境。自銅陵縣以上,北岸與安慶府分界。銅陵縣以下,北岸與廬州府分界。其入江之水曰香口河,出大浩山,西北流合場上湖水,至香口鎮(zhèn)入江。江口河上源為建德縣之前河,西北流入東流境潴為仙人、長石、南門諸湖。又西北為江口河,經縣南由江口河口入江。吉陽河上源為建德之后河,北流入東流境為張溪河,又西北潴為大清湖,西北流由吉陽河口入江。黃湓河貴、東以河為界。西南承東流之大清湖東北支津,東南承貴池之馬踏湖水,東北流至黃湓鎮(zhèn)入江。貴水上源為石埭之連溪、管溪,合唐村水北流入貴池為貴水,又北流匯為秋浦,轉東北流至池口入江。白羊河上源為溪,出縣東南考坑諸山,西北流為白羊河,至齊山下潴為齊山湖,又北經府城東至下清溪鎮(zhèn),由通濟河口入江。梅垠水出太仆、六峰諸山,東北流至梅垠口入江。大通河貴、銅以河為界。上源為青陽縣之臨城、管埠諸河,西北流至大通鎮(zhèn)入江。余如銅陵之順安、鳳新閘諸水,則皆合于黃滸河,與太平府、繁昌縣以河為界。北流至太平府荻港入江。石埭之舒溪合佘溪、美溪、船溪諸水,東北流經縣南受七溪、博山諸水,至陵灘頭入寧國府境。建德之饒水合龍口水,西南流入江西饒州府境。
五、太平府屬水道
大江自池州府入繁昌境,東北流過荻港鎮(zhèn),又東北流過黑沙、錦衛(wèi)等洲,洲南為蘆席、三山等夾,轉東流至魯港鎮(zhèn),轉北流入蕪湖境。又北過磧磯,自荻港至此,與廬州府以江為界。又北過泥沛港口入當涂境,轉北少東流出東西梁山間,兩岸山麓有炮臺,實長江之鎖鑰也,又北流經府城西,江中有金馬、官錦等洲,又北過采石磯,江中有尚寶、大黃等洲,又東北流至和尚港口,入江蘇江寧府境,自磧磯至此,與和州以江為界。入江之水曰黃滸河,即荻港河。出寧國府南陵縣之赤嶺,西北流入繁境,與池州府以河為界。轉北流至荻港口入江。石河即魯明河。自寧國府青弋鎮(zhèn)分青弋江水,屈曲西北流入蕪湖,寧、太仍以河為界。又西北合小淮河水,過石市轉西北流,有繁昌縣之城南河出紅花山東流來入,轉北流至魯港口入江,自石市至此,蕪、繁以水為界。青弋江自寧國府入蕪湖境,仍與寧郡以水為界。北流三十余里,西北分支潴為五丈湖。正支轉西北流,過方村又西北流,東合清水河,西合天成、歐陽諸湖水,又西北流,北分支為扁擔河,轉西流經縣城南,又西流至大江口入江。姑熟溪自寧國府西北流至黃池鎮(zhèn)入境,東合固城湖水,西南合五丈湖,北流支津又西北分支為清水河,西入青弋江。正流又西北繞大官圩,北受石臼、丹陽諸湖水,又西北經府城,南合大信河,上流即蕪湖之扁擔河。又西流過金柱關入江。
六、廬州府屬水道
大江在無為州由安慶府東北流至灰河口入境,北過大興、衛(wèi)生等洲,至老鸛嘴折東流至泥汊鎮(zhèn),自灰河口至此,南岸為池州府界。轉東北流過柵港,經黑沙、錦衛(wèi)等洲又東流過奧龍鎮(zhèn),折北流磯,屬蕪湖。又北至樸樹河口入和州境。自泥汊鎮(zhèn)對江為太平府界。入江之水曰西河,上承廬江之黃陂湖、白湖、后湖諸水,東流為青簾河,入無為境為西河,至襄安鎮(zhèn)受永安河水,又東北流,北分支過馬口,合襄水,入黃雒河。正流分繞圩堤,由灰河、土橋、泥汊、柵港、神塘諸口入江。襄河出無為州西北諸山,東南流繞州城,東南合西河,分支水為運河,又東北流入黃雒河。巢湖居府境之中,跨合、廬、巢三縣界。舒城之七里河、界河諸水出縣西南諸山,會于三河東流注之。合肥之派河出周公、大蜀諸山,東南流注之。肥水出將軍嶺,東南流合店埠河,至施口注之。柘皋河出西黃山,經柘皋鎮(zhèn)南流注之。其余合、廬、巢三縣諸山水皆入于湖。東流經巢縣城南為天河,東南流入無為州境與和州以河為界。為黃雒河,即濡須河。合運河水轉東流至和州之裕溪口入江。其南分支由奧龍、馬龍諸河入江者,今皆淤淺。余如合肥北境之滁水,則出黃泥段東流受石塘橋水,又東流北受小馬廠水,又東入滁州境。西北之西肥水,則出將軍嶺,西北合吳家橋水,西北流合鐵索澗,入鳳陽府境。
七、鳳陽府屬水道
淮水自潁州府東流至壽州正陽關入境,轉東北流入鳳臺縣,屈曲東流一百四十余里入懷遠境,轉東北流經縣城東南,轉東流至蚌埠鎮(zhèn)入府治,又東流九十里至臨淮鎮(zhèn),自臨淮以東,北與泗州以水為界。轉東北流入泗州境。其南岸所受諸水曰淠河,自六安州北流至馬頭集入壽境,又北流七十余里至正陽關,合安豐塘,西北支津入淮。肥水出廬州府,北流入壽境,過瓦埠東合閻澗水,轉西北流四十余里,南合安豐塘,北流支津又西北繞州城,至城西北入淮。洛河自廬州府北流入境,壽、定以河為界。過爐橋鎮(zhèn)又北入懷遠境,至新城口入淮。天河出府治西南,東北流至懷遠境入淮。濠水出定遠縣界喜羊、白云諸山,東北流至臨淮鎮(zhèn)入淮?;▓@湖在府治東北匯小溪河水,北流入淮。其北岸所受諸水曰西肥河,自潁州府東南流入鳳臺縣境,合濕泥河又東南流入淮。駕河出鳳臺之丁家集,東南流入淮。黑河出鳳臺北界,東流入潁州府界三十余里復入境,東南流過平峨山麓,自平峨山以下,鳳臺、懷遠以河為界。又東南流入淮。渦河自潁州府東少南流入懷遠境,又東南流至縣東入淮。北肥河自潁州府東南流入懷遠境,又東少南流至府治北入淮。靈、宿之水曰澮河,自河南歸德府流入宿州境,東南流至蘄縣集,北合南運溝水,又東南至固鎮(zhèn)入靈境,又東南至九灣集,南合澥河水,轉東流至順河集入泗州境。沱河出宿州東南之紫蘆湖,東南流入靈境,又東南至濠城集入泗州境。南股河自河南歸德府入宿境,東少南流,南合洪河水,東流至新斜堰,北合睢河。北股河水東流匯入靈璧之楊疃湖,舊逾長直溝入泗州境,今淤淺,改由禪堂湖折南流繞縣城,轉東南流經虞姬墓入泗州境。睢河自江蘇徐州府入宿境,南少東流合西流河水,至睢溪口轉東流過符離橋,又東至新斜堰,合南股河水入靈璧之楊疃湖。北股河亦自徐州府入宿境,南流分水為西流河,轉東流北合溜河,又東合奎河,至時村北折南流為十字河,合睢河,由新斜堰合南股河,入靈璧楊疃湖,皆由虞姬墓入泗州境。在定遠境之水曰池河,出五尖山,北流合馬澗諸水,又北過池河鎮(zhèn),轉東北流入泗州境。
八、潁州府屬水道
水之大者曰淮。西自河南汝寧府入阜陽縣境,東流八十余里至三河尖,與河南之息縣、固始分界。又東流出潁、霍間一百余里,至沫河口入鳳陽府境。入淮之水在北岸曰汝河,自河南光州入境,東少南流六十里至張家(塞)[寨]入淮。潤河出府治西之忠心橋,東南流百余里至潁上境入淮。潁河有二源:正流自河南陳州府至府治西之姜家(塞)[寨]入境,分流亦自陳州府至太和之界首集入境,俱東南流會于府城西北之三里灣,又東南流合茨河水,經潁上縣城東北至沫河口入淮。其南岸之水曰緯河,出(與)[于]六安分界諸山,北流經霍邱縣城西潴為西湖,又北流入淮。河出六安北境諸山,北流經霍邱縣城東潴為東湖,又北流入淮。淠河自六安流入境,與鳳陽府分界,北流至正陽關入淮。府北境之水曰西肥河、渦河、北肥河、芑河,皆自河南歸德府入境,東南流歷亳州、渦陽、蒙城而入鳳陽府境。
九、廣德直隸州屬水道
郎川在建平,其源二:一為桐川,出州西南白石山,合水,北流入建平境。一為鯉洪溪,出州東南諸山,西北流繞州城,東北有九斗川,自杭村西南流來會,又西北流入建平境。與桐川合為郎川,西北流經縣城,南轉西流入寧國府境,匯為南湖。里南湖承建平縣南諸山水,由沔陽河口入南湖。
十、滁州直隸州屬水道
滁河自廬州府入全椒縣西南境,轉南少東流三十余里折東流與和州以河為界。至縣城。東有襄水出石臼山,合諸山水東南流來入。又東經州治與江蘇江寧府以河為界。東南入來安境,北合烏衣河水,又東流受吳沛水,入江寧府境。烏衣河出來安縣之嘉山,為秋沛水,南流入州治,西受瓦店河,又南流過州城,東北受紅沙澗,轉東少南流過烏衣鎮(zhèn),又東南入來安境,有來安水出縣北諸山南流來入,又東南流注于滁河。小馬廠水出州治西之常嶺、皇甫諸山,西南流入廬州府境。
十一、和州直隸州屬水道
大江自廬州府入境,北流至裕溪鎮(zhèn),江中有曹姑洲,又北出東西梁山間,兩岸皆依山麓建炮臺,為皖省門戶,又北過針魚嘴,經金馬、官錦等洲,又北經尚寶、大黃等洲,洲皆屬太平府。轉東北流至駐馬河口入江蘇江寧府境,與太平府以江為界。入江之水曰濡須河,即裕溪河,在廬州府為黃雒河。上流承廬州府巢湖之水,東流入含山境,受清溪水轉東南流過運漕鎮(zhèn),又東流至三汊河口,北受銅城閘水,又東過雍家鎮(zhèn),轉東北流至裕溪口入江。牛屯河分銅城閘水,東流至牛屯河口入江。麻湖上流為含山之縣河,東流入州治潴為湖,分由姥下、太陽、楊林諸河口入江。石跋河出夾山,東南流入江。駐馬河出北山,東南流入江。滁河自滁州入含山境,仍與滁州以河為界。東流入州治轉東北流,復入滁州境。
十二、六安直隸州屬水道
水之大者曰淠河。凡三源:一出砦拔山北,一出多智山北,一出英霍交界之西界嶺北,會于霍山縣西南,合諸山溪水北入州治,至兩河口西合麻埠河水,又曲折東北流經州城西南,西合駱家山清涼寺水,又北少東經馬頭集入鳳、潁二府界。柳槐澗出龍穴山,北流入鳳陽府壽州境,潴為芍陂。州東北毛坦廠、陶家河、施家橋三水東流合于雙河,東入廬州府舒城縣境。州西金家寨北出一支入潁州府霍邱縣境。英山落里河二源出東西二界嶺之南,挾左右山溪水,南少西流合于縣城西南,東受大畈、雞鳴二水,西入湖北蘄水縣境。
十三、泗州直隸州屬水道
淮水自鳳陽府東入五河境,過縣城東南至潼河口入境,至此與鳳陽府以水為界。又東過盱眙縣北,州治與盱眙縣以水為界。又東過龜山麓潴為洪澤湖。湖東跨江蘇境。州境入淮之水,北岸為澮水,自鳳陽府東流至園宅集入五河境,至城北合沱水入淮。沱水自鳳陽府東南流入州治,又東南流入五河境,合澮水入淮。潼河自州北荀家溝受鳳郡宿、靈之水,東南流繞州城,又東南流潴為天井湖,又東南流至潼口入淮。其南岸之水曰池河,自鳳陽府東北流至三界入盱眙境,又北流入淮。枳頭水橋出黃練山,西合滾子澗水,北流繞龜山西麓入淮。入洪澤湖之水曰汴河,舊由鳳郡東流入州境,過州城又東至米城鎮(zhèn)注于湖。今上流及入湖處皆淤淺,水長或通舟楫焉。安河自江蘇淮安府入州治,南流注于湖。睢水則自長直溝受江蘇徐州府之水,入州境東流復入徐州府,舊與鳳郡宿、靈之睢水通,今淤塞。而天長之水曰石梁河,出縣西南之釜山,東北流,北合滁州東來之白塔水,又東流過縣城北,南合冶山水轉東北流,合諸小湖水,至城門鄉(xiāng)分為支津入江蘇揚州府境。
一級目錄:郵傳科·卷九十九·航業(yè)
二級目錄:
卷九十九航業(yè)
自長江三公司輪船既行,揚子江流域交通便利,而內河支港亦相率經營。皖省居長江之中,下游蕪湖久立商埠,行旅繁頤,風氣亦漸開通。自光緒二十四年英商新順昌始設立生祥記小輪公司,購船行駛廬州、太平等處,航業(yè)日有推廣,繼起請牌照者得船二十又五焉。茲據光緒三十四年蕪湖關呈報,內河行駛各小輪船名、船牌等項及設立躉船各埠表列如左。
皖省內河行駛小輪表
船名船牌經理人載客
額數行駛
地方沿途
停泊處所開行
年月逍遙津江海關商務公司人廬州府雍家鎮(zhèn)、下三汊河、運漕、黃雒河、東關、淋頭、巢縣、忠廟、三河、施口、上三汊河、合肥光緒三十三年六月箏笛浦江海關同上人同上同上同上濡須塢江海關同上人同上同上同上升隆江海關泰昌人同上同上二十七年五月升和江海關同上人同上同上同上楚南蕪湖關森記人同上同上三十一年正月蕪湖江海關江皖公司人同上同上三十一年八月永福蕪湖關源豐公司人同上同上二十八年二月玉泰蕪湖關江淮公司人同上同上三十三年十二月升發(fā)江海關泰昌人安慶府舊縣、荻港、劉家渡、土橋、大通、池州、桂家壩、新開溝、樅陽、安慶二十七年五月升財江海關同上人同上同上同上續(xù)表
榮泰江海關同上人同上同上同上龍平江海關衡記公司人金陵西梁山、牛屯河、太平府、采石、江寧鎮(zhèn)、和州、烏江、石跋河、大勝關、北河口、金陵三十二年十二月楚東金陵關森記人同上同上三十一年正月楚北江海關同上人同上同上同上公慶江海關越南公司人同上同上三十四年六月萬源江海關同慶公司人同上同上三十四年七月快利鎮(zhèn)江關慎祥公司人寧國府清水河、黃池、烏溪、陡門、水陽、新河莊、油榨溝、寧國三十四年三月華新鎮(zhèn)江關同上人同上同上同上新利濟江海關航路公司人同上同上三十四年七月芝云江海關裕商公司人無為州雍家鎮(zhèn)、下三汊河、運漕、黃雒河、倉頭、無為三十三年十二月續(xù)表
瑞興江海關淮匯公司人巢縣雍家鎮(zhèn)、下三汊河、運漕、黃雒河、東關、淋頭、巢縣三十四年七月飛艇江海關同慶公司人太平府西梁山、太平府三十四年六月新祥安江海關晉新公司人高淳縣清水河、黃池、高淳、東壩三十三年八月連生江海關普濟公司南陵縣澛港、峨橋、石、三埠、管黃墓渡、馬仁渡三十四年七月
皖省各埠設立躉船表
公司碼頭設立年月招商蕪局蕪湖光緒十二年太古洋行同上同上怡和洋行同上同上亨寶洋行同上二十六年鴻安洋行同上二十七年日清公司同上二十八年日清公司同上同上功德安慶九年功德大通三十二年附:內河行駛小輪文牘
光緒二十四年十一月,蕪湖關道吳具稟安徽巡撫、南洋大臣內稱:案準英領事富美基照會英商新順昌來蕪開設立生祥記輪船公司,擇期十月二十四日行走廬州、太平等府一案,當經職道執(zhí)長江不準拖帶貨船之章,沿途稅厘辦法未定,一切無備,期促難行節(jié),與領事稅司往復磋磨,阻止緩辦,迄今尚未開行,聲明俟抄到鎮(zhèn)江關內河行輪章程仿辦在案。茲準鎮(zhèn)江關抄送稟準照行內港行駛小輪船未盡事宜擬章六條,職道悉心查核,蕪關均可照行。惟第一條,鎮(zhèn)章所載行輪乃至本口,擬即以上至安慶,下至南京,北至廬州府,南至太平府為界??樉哒鲁糖逭郏謩e照會函致領事稅司,諭商遵照辦理,并聲明行輪廬州、太平兩處,恪遵督撫憲電諭,太平一路長江不準拖貨船,廬州一路由蕪至裕溪亦不準置貨船之諭辦理。至請領船牌一事,本口內港行駛小輪,應另請本口船牌編號,以便稽查而清眉目,所費無多,各洋商當不惜此區(qū)區(qū)斤斤爭執(zhí)。以后鎮(zhèn)江章程如有更改之處,仍隨時一體仿辦在案。除將現擬章程六條移會安慶、淮北牙厘總局,飛行沿途各卡遵照,預備洋商小輪突請開行,并俟批示出示曉諭本口遵照辦理,合錄具章程清折,具稟馳陳。又鎮(zhèn)江關道來信:由鎮(zhèn)江赴清江浦須由瓜州進口,有江面十余里系出口、回口必經之地,稟奉督撫憲電準拖帶貨船。由鎮(zhèn)至廬因京口內河水淺,現亦準拖帶貨船。行江面二十余里,取道赴河口轉入內河,比外江路較遠,概未準行,等因。由蕪至裕溪入內河,雖瓜州江面越河略遠,而為出口、回口必經之路,則一如領事稅司執(zhí)此權爭,亦擬予以通融。蓋本年奉頒章程四次,均經總署照會。而使忽此忽彼,易滋借口,即如拖船一事,我執(zhí)長江不準拖貨船為定章,彼執(zhí)有海關照為定章,補續(xù)章程九條現已詳請核示,等因。請領船牌一事,前飛鵬小輪稅司送驗其領有鎮(zhèn)關船牌,即可任行無阻,職道以章程載有停止貿易將牌繳銷之文。該飛鵬小輪既在鎮(zhèn)江停止貿易,來蕪應另請蕪關船牌方合辦法,而稅司堅不為然,繼具有鎮(zhèn)關稟章赫總稅司電示,應聽于中國各內港行駛,毋庸另請船牌之語。是以,現在函致仍屬其另就蕪關領牌注冊,以清眉目而便稽查。
錄原定章程六條
一、長江自下江之南京至上江之安慶,向為蕪湖新關之境。現本口所發(fā)船牌之小輪船,行駛似應限定上至安慶下至南京,北至廬州府南至太平府為止。
一、小輪赴稅務司處請領關牌,送監(jiān)督蓋印發(fā)給。若欲前往何處內港,于出口、回口時赴關報明,由稅務司隨時函知監(jiān)督,以備稽考。
一、小輪拖客船以幾只為限,拖貨船以幾只為限,所有懸掛燈盞、防范撞碰及招雇更換水手、查驗機器等事,現已移詢蘇州關小輪章程,俟復到酌辦。
一、奉頒章程五、六、七三條,似小輪在本口裝洋貨赴內港領有洋貨稅單,及在內口裝土貨回口領有土貨報單,小輪船內之貨在洋關完出口、回口正稅,又在內口完各常稅厘金,是小輪裝貨必須在口赴港、在港回口,不得在此內港裝貨至彼內港卸載,致漏洋稅。外國商民向不準在內港各處居住,開設行棧,應仍照章禁止。
一、小輪及所拖之船,應于有關卡之處搭客裝貨,報由關卡驗明,照舊征收稅厘給發(fā)放行。逢關納稅,遇卡抽厘,無關卡之處概不準起下貨物,即無客貨,經過關卡亦應停候驗放,以免走私。
一、小輪船所拖之船貨照常完各常稅厘金,不完洋稅,不歸稅務司管理。其裝貨完稅厘等事,由該船主自理。如有違章等弊,由關卡將該船扣留,均與小輪船主無涉。
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奉南洋大臣批:稟單均悉,所議章程核與鎮(zhèn)章相符,應準照辦。仰即遵照批電妥商辦理,并將示式錄報查考,仍候安撫部院批示。又奉巡撫批:據稟已悉,仰候南洋大臣批示,遵行錄報繳。光緒三十年十一月初二日巡撫誠札:光緒三十年十月初八日準外務部咨開:光緒三十年九月二十一日準署兩江總督咨稱,據鎮(zhèn)江關道稟稱,準稅務司電樂石函開:本口及通商各口,往來之小輪船暨所拖船只,貪載多客,異常危險,往往有不測之事,亟應妥籌善法,示以限制。經本口理船廳悉心斟酌,得一善策。其法:先就船之艙面量明計長若干尺,其居中之寬處計若干尺,再就船艙量明計長若干尺,其居中之寬處計若干尺,即以此寬長之數為準細加核算。譬如艙面寬若干,長若干,寬長相乘得若干尺,以九除之得若干尺,所得之數即為艙面容客之數。其船艙寬長各若干尺,寬長相乘得若干尺,以六除之得若干尺,所得之數即為艙中容客之數。本口照此辦法,凡小輪暨拖船載客立有限制,行之半載有余,尚稱妥便。因思各口小輪日盛,倘能照此辦理,官商之乘輪來往者,均有裨益。茲擬就試辦章程五條,除申請總稅務司核示外,合繕備章程送請察核,稟請轉咨外務部鑒核施行。復經該關道以船之長處寬處不皆能容坐客,所謂量明艙面,船艙長處及居中之寬處,是否專就可以坐客之處丈量計算,函致該稅務司。據復稱:船之艙面不比艙中平穩(wěn),必將艙面不能坐客之處一律扣除,然后就其寬長尺寸相乘,以九除之。若艙中本系中正之處均可坐客,就艙之寬長相乘,以六除之,可得實數,等語。據此咨請查核通飭照辦,并將章程咨送前來查核。章程系為限制小輪暨拖船載客人數以免危險起見,所擬辦法尚屬簡明妥協,通商各口應即一律照行。除札總稅務司轉飭各關稅務司外,相應刊刷原章程咨行查照,轉飭各關監(jiān)督遵照辦理可也。
附:載客額數免險章程
一、小輪量明該船之艙面計長若干尺,所謂艙面者,凡艙頂平面坐客之處皆是。其居中之寬處計若干尺,寬長相乘得若干尺,以九除之得若干尺,所得之數即為艙面容客之數。譬如艙面長六十八尺四寸,寬十四尺三寸,以一四三乘六八四,得九百七十八尺有奇,再以九除之,可得一百九尺,則艙面可容一百九人。以此類推。
二、量明該小輪船艙計長若干尺,其居中之寬處計若干尺,寬長相乘得若干尺,以六除之得若干尺,所得之數即為艙中容客之數。
三、凡輪船有上層樓面者,若距水面相懸,在此坐客船易傾側,上層樓面不準載客。按,船艙本較船身稍小,艙外兩旁留有余地,便人行走。現在凡自一噸至八噸之小輪,往往將船艙展開,寬與船身相等,另于船身兩旁架設挑板,以為行走之路。此等小輪最為危險,該船艙面不準載客。
四、拖船船艙或搭客居坐之處,量明計長若干尺,其居中之寬處計若干尺,寬長相乘得若干尺,以六除之得若干尺,所得之數即為該船容客之數。
五、凡拖船之有煙篷者,在此坐客,船易傾側,最為危險。煙篷之上不準載客。
一級目錄:郵傳科·卷一百·商船公會
二級目錄:
卷一百商船公會
商船公會發(fā)起于光緒三十二年。金陵、鎮(zhèn)江招商河輪局委員朱馮壽以華民船只懸掛洋旗,借采辦土貨,運銷洋貨,因保護利便,以華冒洋。與其禁阻窒礙轉多,何如設法挽回,因勢利導,擬設公會,勸集各幫船戶愿掛華旗者,一律給發(fā)船旗牌照,歸公會保護。稟經商部奏準,并擬章程十八條,頒定旗牌格式,每年更換一次。分別大中小三等,大號收費六元,中號四元,小號二元。運貨之船,另給行照通行辦理。皖省于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據船商董事汪廷兆等稟請,援案舉員開辦全皖商船公會,照章舉定總、協理王金壽、侯永麃二員。巡撫恩銘咨部查核,旋接部復以所擬章程核與部章及鎮(zhèn)江現辦章程大致相符,尚屬可行,準其設立,并先刊圖記發(fā)給,試辦三月,毫無窒礙,再行奏請頒發(fā)關防。光緒三十三年五月先在蕪湖設立總會,五月初八日開會,啟用圖記。其蕪湖以上,銅陵縣屬之大通鎮(zhèn),望江縣屬之華陽鎮(zhèn),東河含山縣屬之運漕鎮(zhèn),西河宣城縣屬之新河莊,各設分會一處。其安慶省城及蕪湖以下六合縣屬之大河口雖坐蘇省,實為皖省。滁、來、全等處商船出江總口。兩處,各設照料處一所。皖北鳳、潁等屬應行增設之處,俟隨時參酌情形辦理。九月,復據公會呈請,將安慶照料所改為分會。先于是年四月,鎮(zhèn)江上游船會龍璋稟定章程第二章,區(qū)域分南京、蕪湖、九江、漢口為四段。因各省互爭界限,經部咨查有無窒礙。公會稟請分劃省界,全皖航務航商來皖入會,應由皖發(fā)給旗牌。在皖運貨,亦由皖發(fā)給行照,他會不得跨越。他省在皖設會,旗牌行照應一律裁撤。至商船往來皖境,無論何處旗牌行照,皆歸保護,與領受本省牌照者,一律不分畛域,他省亦照此例辦理。稟由藩司詳請咨部。十月江督端方具奏,將長江上游船會撤去總會字樣,并陳現在辦法,惟有各按省界明定區(qū)域,此會商船行至彼會,一體公認保護。復經部奏,以后由各省體察情形,斟酌辦理。皖省航商計分安慶、廬州、寧國、池州、太平、徽州各幫,分舉航董,添設議員,以資聯絡。又以安慶為省會之區(qū),應設總會辦事處,附于分會,總、協理不時輪住,經理一切。光緒三十四年九月,農工商部奏準援案頒發(fā)木質關防一顆,文曰"安徽商船總公會之關防",即經轉發(fā),欽遵知照。
附:開辦商船公會奏牘公文章程
商部奏(后改農工商部):竊前據辦理金陵、鎮(zhèn)江招商河輪局委員候選同知朱馮壽稟稱,竊維各國通商,廣植勢力,有造端甚微而流弊甚大者,莫如借采辦土貨、運銷洋貨為名,使華民船只懸掛洋旗一事。蓋洋商采辦土貨、運銷洋貨,準在就近海關請領三聯運單,出入內地沿途厘卡照單放行,從無留難。又華船一經洋商雇載,厘卡胥役不敢刁難需索,無論曲直均有洋商代為力爭,而華船無此便利。馮壽經辦江輪、河輪兩局,往來長江一帶及江淮蘇皖各內地,習見商船、民船懸掛洋旗者,幾于無處無之。查掛旗之法,系由洋商制給洋旗一面、船牌一塊、船照一張,每年每船收旗照費略分三等,大船十元,中船八元,小船六元。但就鎮(zhèn)江至淮河一帶,約計掛洋旗者,幾于二千余只。該船戶等以華冒洋不過因保護利便起見。馮壽管見所及,與其申請禁阻窒礙難行,何如設法挽回,因勢利導?擬請創(chuàng)設商船公會,明定章程,勸集各幫船戶,愿掛華旗者,發(fā)給船旗牌照,一律均歸公會保護。謹擬辦法八條,懇請核辦,等情。臣等伏查,沿江沿海各省,接近通商口岸,川流交錯,航業(yè)最盛,而華船冒掛洋旗者亦最多,推原其故,實由于華船行駛,則關卡留難,官差需索,遇事涉訟往往隱受虧損,不得伸理。一掛洋旗,則地方官及關卡胥吏不復過問,而該船戶等往來內港時,與華船相遇,反得恃強逞兇,理法難施。每致滋生事端,洋商出而干預,釀成交涉,失我主權,莫此為甚。是以臣部于光緒二十九年九月間,具奏力行保商折內,曾請痛除此種積弊,欽奉諭旨,通飭遵照在案。現該員朱馮壽擬請設立商船公會,發(fā)給船旗牌照,俾華船與洋商同受一律保護,所陳甚為有見,亟應妥定章程,通行籌辦。惟是提綱挈領,臣部實總其成。而事屬創(chuàng)始,必須就近體察地方情形,詳加審慎,庶幾推行盡利,不致稍有窒礙。當經參照奏定商會章程暨該員朱馮壽所擬辦法,酌定商船公會簡明章程十三條,咨商南北洋大臣,去后。茲準復稱,業(yè)經分別咨飭江北提督輪船招商局、江海關、鎮(zhèn)江關,先后議復,略有增益,咨送查核,等因前來。臣等復將原定簡章重加厘訂,公同酌擬商船公會簡明章程十八條,謹繕清單恭呈御覽。如蒙俞允,即由臣部刊刻,并將船旗牌照等項式樣擬定一并頒行。一面咨行沿江沿海各督撫飭屬籌辦,隨時將辦理情形咨部備核。嗣后,遇有華旗船只,各該地方官暨關卡員役再有留難需索情事,即行分別懲辦,以示保護而期實效。光緒三十二年三月初二日奉旨:"依議。欽此。"
光緒三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藩司馮煦詳院文稱:案準監(jiān)督江南蕪湖新關署徽寧池太廣道楊奎綬移開: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二日,據安徽全省船商董事候選縣丞汪廷兆等,以遵章援案,另舉賢員,開辦全皖商船公會,懇賞移詳,以保船業(yè),而收主權,等情,具稟并檢章程附呈前來。前經馮升道批:此事前經詳明兩院憲,應俟蕪湖商會成立,公同選舉航業(yè)中人開辦,在案。據稟總、協理王金壽、侯承是否熟悉航務、眾望素孚,以及所擬章程是否悉臻妥洽可行,候一并據情移會蕪湖商會,查明體察情形,悉心妥議,據實復到核辦。去后茲準蕪湖商務總會移復:查所舉總、協理王金壽等是否熟諳航務,眾望素孚,隨函詢該航商董事等暨安慶紳士金瑞谷先后復稱:僉謂該總、協理王金壽、侯承諳練明通,熟悉航務,平時眾望素孚,洵堪勝任,等語。復核所擬章程與奉頒部章及鎮(zhèn)江現辦章程大致相仿,尚無不合,自應準如所請。且查各省公會業(yè)已次第開辦,航商頗稱利便。皖省居長江之中,似未便置為緩圖,緣準前因,相應抄錄該紳商等復函原折,據實備文移請查照核辦,等因,并抄單到道,準此。查商船公會各省業(yè)已次第開辦,皖省居長江之中,自應遵照部章舉辦船會,以期聯絡。今所舉總理王金壽、協理侯承,既各紳商僉稱該二員品性端正,熟悉航務,眾望素孚,堪勝其任,相應將該商所呈原稟章程及商務總會抄送紳商等復函原折,一并抄粘備文移請,為此合移,煩查核詳請,轉咨核準,俾得早日開辦,以興航業(yè)而收公益,等因。計抄粘到局,準此。本局一一復查,商董汪廷兆等現請開辦全皖商船公會,所舉總理、協理以及議擬章程,既經蕪湖關道轉由商會查復,準如所請,移會轉詳來局,核與前案尚不相背,除移復外,合將抄粘照錄清折,具文詳請核咨農工商部加札委用,并予刊給關防,以昭信守,俾便開辦。其未奉頒關防以前,應乞預發(fā)圖記式樣,飭令自行刊刻,收掌備用,暫先試辦,實為公便。
光緒三十三年四月初五日,農工商部咨:查上年蕪湖請設商船總會,以所舉總、協理儲乙然、王元輔二員,既不熟悉蕪埠情形,亦與商情隔閡,未便任令充當,經由貴撫查明,咨復在案。茲準咨稱,安徽全省商船董事汪廷兆等遵章另舉賢員,稟請開辦全皖駐蕪商船總公會,并將該商等所呈原稟章程及商務總會抄送紳商等復函原折一件抄粘,據情轉咨加札委用,并刊發(fā)關防,等因前來。本部查蕪湖當長江上下游之沖,上溯漢口,下達申江,湖港紛歧,帆檣如織,允宜照準設立商船總會,以資聯絡。所擬章程核與部章及鎮(zhèn)江現辦章程亦大致相符,尚屬可行。惟鎮(zhèn)江現訂改良章程,有剔除人載船一條,劃清界限最為明晰,該會應即仿照辦理,以符商船本義。至總理王金壽、協理侯承二員,既經蕪湖商會及紳商等查明,熟悉航務,眾望素孚,亦準先行試辦,并準照鎮(zhèn)江辦法,飭令先刊圖記,暫時應用。仍俟試辦三月后,毫無窒礙,再由本部奏請頒發(fā)關防,分別札委,相應咨復查照飭遵,仍希將該董等試辦情形,隨時查察咨報本部可也。
光緒三十三年五月初八日全皖駐蕪商船總公會為呈報事。竊照安徽全省駐蕪商船總公會前據航業(yè)商董汪廷兆等公議設立,即經遵照部章參酌鎮(zhèn)江船會成案,擬具草章規(guī)則,公舉總、協理,稟蒙蕪湖關道憲移由憲臺詳奉撫憲咨準,農工商部核準,先行試辦,并飭先刊圖記應用,俟試辦三月后再由本部奏請頒發(fā)關防,分別委用,并奉札行,擬發(fā)全皖駐蕪商船總公會之圖記式樣,飭即照刊應用,仍將啟用開會日期、辦理情形,隨時呈報核轉各等因。奉此,卑會遵于蕪湖租賃房屋為總會辦公之所,照刊圖記,于五月初八日開會,圖記亦于是日啟用。蕪湖以上,銅陵縣屬之大通鎮(zhèn),望江縣屬之華陽鎮(zhèn),東河含山縣屬之運漕鎮(zhèn),西河宣城縣屬之新河莊,均為航業(yè)繁盛之區(qū),擬先各設分會一處,由航商公舉總理前往試辦,仍由總會自刊圖記發(fā)給應用,以昭信守。安慶省城介在大通、華陽之間,中無支河汊港,毋庸另設分會。第為省會,地方船舶往來亦夥,未便乏人照料。蕪湖以下,六合縣屬之大河口,雖坐蘇省,實皖省滁、來、全等處商船出江總口,且該處在鎮(zhèn)江以上,本在卑會原案所指地段之內,保護聯絡亦為卑會應盡之責。并擬于該兩處各設照料處一所,亦令公舉妥人前往料理。其皖北鳳、潁等屬,應行增設分會支會之處,容再隨時參酌情形辦理具報。所有開會試辦及啟用圖記日期暨現設分會、照料處所,合先具文報明,請咨部查照,一面給示張掛,并通飭沿江沿河各府州縣,隨時妥為保護。
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巡撫馮札準兩江總督部堂端咨開云云:查本年四月二十一日,準咨送龍令璋請設鎮(zhèn)江上游船會所擬章程第二章,區(qū)域下自鎮(zhèn)江上抵湘鄂,并分南京、蕪湖、九江、漢口為四段等語。本部以區(qū)域界限不甚分明,咨行轉飭指實地名,等因。旋據情咨行湖廣總督、江西、安徽巡撫,查照均未聲復。近來試辦已有兩月,除南京一段無庸議外,其余各處有無窒礙,部中無從周知。惟恐航路重在交通,而界限仍應分明。相應抄錄蕪湖試辦船會原案,咨行貴大臣查照。咨商安徽巡撫統(tǒng)盤籌計,明訂區(qū)域,俾免爭執(zhí),而定權限。其九江、漢口兩段,亦應咨商湖廣總督、江西巡撫,預為籌劃,復部核辦,是為至要,等因。到本大臣準此,為此咨煩查照,酌核辦理。
光緒三十三年八月初五日,全皖駐蕪商船總公會稟:伏查卑會執(zhí)事者悉屬皖人,受益者又皆皖商,聯桑梓之情,圖公共之益,則維持依附,固與龍令以湘人而辦皖事者較為親切。且聞湖廣、江西三省船會刻已奉準開辦,亦各以本地之人辦本地之事,情誼之投,保護之專,似亦非龍令以一人而辦數省之事所可比似。況龍令設會原案聲明,現設長江上游航會,與鎮(zhèn)江下游船會區(qū)域兩不相涉,亦嚴跨越之防,洵屬確有見地。假使區(qū)域不分,權限不定,龍令設會于皖贛湘鄂,皖贛湘鄂亦設會于江蘇,而卑會又與湖廣、江西互相設會,則攙雜淆亂,尚復成何事體?再四思維,部咨所謂航路貴在交通,界限仍應分明者,亦即卑會前議設會應各分地段,保護須公認責成之意,自應謹遵辦理。如卑會辦理全皖航務,將來航商來皖入會,應由卑會發(fā)給旗牌,在皖運貨亦由卑會發(fā)給行照,他會不得跨越,不得干預。他省設會皖境者,無論發(fā)旗牌、發(fā)行照,應飭一律裁撤,以免一地兩會,致生糾葛。商船往來皖境者,無論何處旗牌、何處行照,亦歸卑會保護,與領受本會牌照者,一視同仁,不分畛域。他省亦照此例辦理。似此定明界限,合力維持,不獨免彼此猜忌之端,且可收互相維系之效。
兩江總督端方片奏:再,前準部咨,以沿江沿海各省近接通商口岸,航業(yè)最盛,華船冒掛洋旗,每致釀成交涉,奏準咨行各省籌辦商船公會,發(fā)給船旗、牌照,與洋商一律保護,等因。當有候選同知朱馮壽稟辦鎮(zhèn)江下游商船公會,業(yè)經咨部核準。嗣又據各幫船董胡學思等公稟請在金陵下關設立長江上游總會,舉丁憂江蘇泰興縣知縣捐升道員龍璋為總理,又經奴才咨部加委,并飭取章程送部核復各在案。茲查龍璋所擬章程,該會區(qū)域界限下至鎮(zhèn)江,上抵湘鄂岳州、宜昌等處,包舉五省沿江數千里,聯絡節(jié)制已屬為難。乃自試辦以來,疊準湖廣、贛、皖各督撫臣先后咨商,或因各省已設公會,區(qū)域不分,互相爭執(zhí),或查明并無保護航商實事,只圖肥己,包攬坑公。而最可異者,為具稟之胡學思等自稱為鄂省航業(yè)總董,乃漢口各船幫并不知為何人,尤難保無捏詞朦保情弊。奴才正委員飭查間復準部咨,據鎮(zhèn)江航商楊長標等赴部稟控上游船會侵越航路,濫發(fā)旗牌,違章索費等情,行令并案核復,接據委員查明,龍璋于試辦期內,將牌照派人四處攬售,索費自一元至三元不等,及該船裝載貨物出口,又須視載貨之多寡定索費之數。現在航商交怨,群思退會等情,稟復前來。奴才查船會之設,原為保護航商,抵制洋旗起見。開辦未久,彼此爭競,已難取信于人。若又攬售牌照,按貨索捐,直以船會為斂費之媒,非特洋旗無從抵制,且恐愈逼愈多,實與設會宗旨大相剌謬。龍璋以丁憂人員借辦船會為名,妄思包攬,以致航商怨詬,物議繁興,亦屬不知檢束。惟念該員前在泰興任內辦理學堂頗為得力,尚非不堪造就之才,相應請旨將丁憂江蘇泰興縣知縣龍璋捐升道員之案敕部撤銷,不準干預船會事務,以示薄懲。其長江上游商船公會并撤去總會字樣,由各省督撫臣體察情形,斟酌辦理。至鎮(zhèn)江下游船會有無流弊,仍由奴才隨時察明,咨部核辦,以安航業(yè)而順輿情,謹附片具陳。奉朱批:"著照所請,該部知道。欽此。"
農工商部奏:竊臣部于上年三月間,準安徽撫臣咨稱,據安徽商務總局詳準蕪湖關道楊奎綬移開:查沿江各省商船公會業(yè)已次第開辦,皖省居長江之中,似未便置為緩圖?,F據船商候選縣丞汪廷兆等,遵章援案公舉同知銜候選知縣王金壽、蔭襲縣丞侯承為總、協理,創(chuàng)辦蕪湖商船總公會,擬定章程八章呈核,經移會蕪湖商務查明并函詢航商董事、安徽紳士金瑞谷先后復稱,該二員諳練明達,洵堪勝任,所擬章程與鎮(zhèn)江船會大致相同,據情咨請札委,并刊給關防,當即咨復照準先行試辦,并照鎮(zhèn)江辦法飭令先刊圖記應用。嗣因各省船會互爭區(qū)域,往復咨商,準開缺安徽撫臣馮煦咨稱:該船會試辦年余,該總、協理尚無貽誤,現屆一年期滿遵章告退,由安徽勸業(yè)道童祥熊轉飭該航董及各分會,照章另舉。于六月二十八日傳知眾商齊集會所,投票續(xù)舉,仍系王金壽、侯承得占多數,自應遵章留辦,以資熟手而洽商情,咨請鑒核施行,等語。臣等復查安徽為長江之中樞,蕪湖為航業(yè)之總匯,上溯武漢,下達滬寧,舳艫銜接,商貨交通。前因江蘇、江西兩省請辦船會,均經奏準在案。茲蕪湖船商汪廷兆等擬辦安徽商船總會先后兩屆,僉舉王金壽、侯承為總、協理,且試辦一年,尚無窒礙,擬由臣部查照歷辦成案,分別札委,以專責成,并刊給木質關防一顆,文曰"安徽商船總公會之關防",俾資信守,借以仰副朝廷振興航業(yè)之至意。奉旨:"依議。欽此。"
農工商部咨:前據江西商船總公會呈送草章第一條內稱:江西毗連六省,四通八達,往往游勇匪類恃強搭載,船戶不敢與抗,致滋事端,本會遇有此等事,就近知照水師炮船料理,等語。當經咨行江西巡撫,先行咨明長江水師提督,通飭各炮船知照,并商定辦法,訂入章程,去后茲據江西商船總公會申稱:準農工礦局移開:奉撫憲札前準部咨,當咨長江水師提督軍門程轉行咨會湖口總鎮(zhèn)楊查照辦理。五月初七日準湖口總鎮(zhèn)楊咨開:敝鎮(zhèn)檢查長江水師條章所有關涉保護商船事件,酌量簡敘三條備文咨明,查核轉飭訂入章程,望切施行,等因。行局移送粘抄辦法到部。查同治四年,前兩江總督曾國藩會議長江水師事宜第二十二條,疏防處分及以后續(xù)訂事宜,于驅逐游匪、嚴防劫盜、稽查漁船窩藏出沒各節(jié),所以保護商船者備至。特恐相沿既久,視為故常。此次明定簡章,訂入商船公會章程之內,并由水師提督通飭沿江炮船遵照在案,自系為申明定例,以便接洽起見,相應咨行查照計單,等因。
一、長江水師分防設汛原為保安,商旅商民各船,如遇有外來游勇匪類恃強搭載,船戶不敢與抗,應即馳汛喊稟,汛官一有見聞,立即馳往究詰,如查系游勇,驅逐出境;查系匪類,送縣究辦。
一、長江沿途均有汛船駐防,往來各船停泊,必須近汛船左右,辰開酉泊,不得貪風夜行,隨意停泊孤洲野岸,各汛雖有飛劃梭巡,究恐顧此失彼,保護難周,致有疏失。
一、江面遇有各項船只遭風遇淺,汛船如能開行,即當駛救人命,不準民劃、漁劃搶奪貨物。如船戶雇劃撈救貨物,除漂失外,劃船倘有瞞騙,稟明汛官,立為追究,交失主具結領收。
四川夔州府屬
綏定府屬
太平廳屬
廣西桂林府屬甘肅階州直隸
州屬
四川順慶府屬續(xù)表
含山縣湖南永順府屬
沅州府屬
晃州直隸廳屬
四川夔州府屬
綏定府屬
太平廳屬六安直隸州湖北襄陽府屬湖北鄖陽府屬泗州直隸州浙江處州府屬
山西平定直隸
州屬山西保德直隸
州屬
收管流犯道里表
州、道、縣、里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安慶府懷寧縣湖南永順府屬潛山等縣廣東潮州府屬太湖等縣湖北鄖陽府屬陜西興安府屬貴州思南府屬宿松等縣湖南辰州府屬
乾州直隸廳屬
鳳凰直隸廳屬
永綏直隸廳屬續(xù)表
徽州府歙縣等縣山西潞安府屬休寧等縣山東東昌府屬婺源等縣山西澤州府屬山東登州府屬黟縣等縣山東萊州府屬寧國府宣城等縣山東萊州府屬涇縣等縣山西絳州直隸
州屬太平等縣山東臨清州屬南陵等縣湖南辰州府屬
乾州直隸廳屬
鳳凰直隸廳屬
永綏直隸廳屬池州府青陽等縣山東泰安府屬廬州府合肥等縣陜西興安府屬舒城等縣山東青州府屬巢縣等縣湖南沅州府屬
晃州直隸廳屬鳳陽府鳳陽等縣江西贛州府屬定遠等縣福建延平府屬廣東潮州府屬宿州等縣山西忻州直隸
州屬續(xù)表
潁州府阜陽等縣山西平定直隸
州屬亳州等州縣江西建昌府屬
吉安府屬蒙城等縣山西太原府屬江西南安府屬和州直隸州湖北荊門直隸州屬含山縣湖北荊門直隸州屬
光緒二十九年四月,刑部核復山西巡撫趙爾巽奏請軍、流、徒犯即在犯事地方收所習藝一折內載:徒犯充役不出本省,限滿即行釋回。此項人犯即在犯事地方收所習藝固屬可行,若如所奏軍、流人犯亦概不解配,竊恐此后不法匪徒有恃無恐,益將肆行兇橫,無所不為。犯案到官,不過收所習藝而止,有犯法之名無遷徙之實,是立法適以長奸,閭閻愈將不靖,未便將情重軍、流概行停遣。擬請嗣后各省徒罪人犯毋庸發(fā)配,概行收入習藝所,按照所犯徒罪年限,責令工作,限滿釋放。如有脫逃被獲,從新收所工作。遣軍、流罪各犯,如系強盜搶奪、會匪棍徒等項,仍照定例發(fā)配。罪應遣軍者,到配加監(jiān)禁十年;罪應擬流者,到配加監(jiān)禁五年。其有例內應鎖帶鐵桿、石礅之犯,即加監(jiān)禁,免其鎖帶桿、礅;應加枷號者,并免其枷號。俟監(jiān)限滿,概行收入習藝所,皆令身帶重鐐充當折磨苦工。遣軍以二十年為限,流犯以十年為限。限滿分撥各州縣安置,聽其各自謀生,仍令地方官按月點卯,嚴加管束。其非上項致罪,而為常赦所不原者,無論軍、流,亦照定例發(fā)配,到配一律收所習藝。流二千里者限工作六年,流二千五百里者限工作八年,流三千里者限工作十年。軍犯即照滿流工作年限科斷,限滿即行釋放,聽其自謀生計,并準其在配所地方入籍為民。若為常赦所得原者,其罪既有減免之時,即其人終有釋回之日,無論軍、流,俱無庸發(fā)配,即在本省收所習藝。軍、流工作年限亦照前科算,限滿即行釋放。至軍、流、徒犯,如在所不安工作,復行滋事犯法,除罪應斬絞、監(jiān)候、立決,仍照定例問擬。及犯該笞、杖者,各照應得之數折責發(fā)落外,如徒罪人犯復犯徒流,即照后犯罪名科斷。其軍、流人犯復犯徒罪,原犯系強盜等項,加監(jiān)禁五年,此外加監(jiān)禁三年。復犯軍、流,原犯系強盜等項,加監(jiān)禁十年,此外加監(jiān)禁六年。限滿果能悔過,再行收所分別工作。倘怙惡不悛,即令永遠監(jiān)禁。如軍流脫逃被獲,按例應加等調發(fā)者,仍照光緒三十年奏定章程,無論脫逃次數,軍犯加監(jiān)禁十年,流犯加監(jiān)禁五年。系由配所脫逃者,仍發(fā)原配監(jiān)禁。原犯得免解配者,即在犯事地方監(jiān)禁。俟限滿查看情形,如能悔過,再行收所從新分別工作。倘收所后仍怙惡不悛,即令永遠監(jiān)禁。至笞、杖、徒、流各犯捐贖免罪之例,銀數過巨,擬請酌量變通。除犯罪常赦所不原者,仍照舊不準捐贖及官員贖罪銀數毋庸議減外,凡貢監(jiān)及平人犯罪呈請捐贖者,即照乾隆年間奏定贖罪銀數減半科算,仍照笞、杖、徒、流罪名分別等數辦理。如貢監(jiān)犯笞、杖,定例笞罪贖銀一百兩酌減為五十兩,杖罪贖銀二百兩酌減為一百兩。按笞五等、杖五等分作十成,以十兩為一等。凡貢監(jiān)犯笞一十贖銀十兩,笞二十贖銀二十兩,至杖六十贖銀六十兩,以次遞加。平人犯笞杖,定例笞罪贖銀五十兩酌減為二十五兩,杖贖銀一百兩酌減為五十兩,亦照前分作十成,以五兩為一等。凡平人犯笞一十贖銀五兩,笞二十贖銀十兩,至杖六十贖銀三十兩,以次遞加。貢監(jiān)犯徒罪,定例贖銀八百兩酌減為四百兩。按徒五等,以二百兩起,每一等加五十兩。凡貢監(jiān)犯杖六十,徒一年,贖銀二百兩;杖七十,徒一年半,贖銀二百五十兩,以次遞加。平人犯徒罪,定例贖銀四百八十兩酌減為二百四十兩。按徒五等,以一百兩起,每一等加三十五兩。凡平人犯杖六十,徒一年,贖銀一百兩;杖七十,徒一年半,贖銀一百三十五兩,以次遞加。貢監(jiān)犯軍、流,定例贖銀一千二百兩酌減為六百兩。按流三等,以四百六十兩起,每一等加七十兩。凡貢監(jiān)犯流二千里,贖銀四百六十兩;流二千五百里者,贖銀五百三十兩;流三千里者,贖銀六百兩。軍罪即照滿流銀數捐贖。平人犯軍流,定例贖銀七百二十兩酌減為三百六十兩。按流三等,以二百七十兩起,每一等加四十五兩。凡平人犯流二千里者,贖銀二百七十兩;流二千五百里者,贖銀三百十五兩;流三千里者,贖銀三百六十兩。軍罪亦照滿流銀數捐贖。其緩決減等人犯,仍照原議贖罪,準其一體減半科算。此項贖銀暫由各省存儲,撥歸習藝所充用,作正開銷隨時匯案報部,仍令年終匯奏。俟各省習藝所出息稍豐,足資用度,再行規(guī)復舊制辦理。以上軍流、徒各犯,事犯在未定新章以前已經到配者,徒犯扣除役過年月,照章補足,工作限滿即行釋放。軍流各犯無論新章應否解配,即由配所一律收所習藝工作,年限俱照新章科斷,限滿分別辦理。其事犯在新章以前之笞、杖、徒、流各犯,如有呈請贖罪者,即照新章辦理,以歸劃一。至各省習藝所,應先就省城并該管巡道,各設罪犯習藝所一區(qū)。凡軍、流、徒犯,不必分撥州縣,即在省城及巡道所駐地方收所習藝,俾專責成。如此,則創(chuàng)辦尚不為難,收效自當較易。惟各省情形不同,未便遙為懸度,應由各該督撫等體查地方情形,議定開辦詳細章程,妥速奏明辦理。奉旨:"依議。欽此。"
附:婦女罰贖及枷號罰金章程
光緒三十一年九月,刑部奏:嗣后,凡婦女犯罪,除笞杖照新章一律改為罰金外,如犯該遣軍、流、徒系不孝及奸盜詐偽等項,舊例應實發(fā)者,改為留于本地習藝所一體工作,以十年為限。應監(jiān)禁者,照原定年限,亦收入本地習藝所工作。其尋常各案,準其贖罪,徒一年折銀二十兩。每五兩為一等,五徒準此遞加。由徒入流,每一等加十兩,三流準此遞加。遣軍照滿流科斷。如無力完繳,將應罰之數照新章按銀數折算時日,改習工藝。其犯該枷號,不論日數多寡,俱酌加五兩,以示區(qū)別。他如老幼廢疾,有犯流徒等罪,勢難使之工作,應仍照舊律舊例收贖銀數科斷。至女犯習藝所,應作速推廣,以昭劃一。其尚未設立以前,所有女犯即照應得工作期限,暫行監(jiān)禁。奉旨:"依議。欽此。"
又,三十三年三月,法部奏:嗣后,罪應枷號人犯,除折枷律有正條及例內載明調發(fā)改發(fā)并一應情節(jié)較重者,仍照定律定例定章辦理外,其由笞、杖、徒、流、軍罪所附加之枷,及丁單留養(yǎng)擬枷各犯,俱比照婦女罰贖章程,不論月日多寡,各酌折罰銀五兩。如無力完繳者,仍折作工作二十日,等因。奉旨:"依議。欽此。"
一級目錄:法科·卷八十六·罪犯習藝
二級目錄:
卷八十六罪犯習藝
通省按巡道所屬共籌設習藝所三區(qū)
刑部奏準,通行各省設立罪犯習藝所,應由督撫體察情形奏明辦理。皖省通計六十州縣,于三巡道屬各籌設習藝所一區(qū)。省城一區(qū)已于光緒三十二年四月開辦,專收安廬滁和[道]屬十六州縣罪犯。按,安廬滁和道現經裁改,原定三巡道,名稱已有所不符。所有各省編發(fā)來皖安置各犯,應否免其桿礅枷號,或照新章監(jiān)禁,均視其犯事在新章前后分別辦理。刑部奏定章程內開:嗣后,各省徒罪人犯毋庸發(fā)配,概行收入習藝所,按照所犯徒罪年限責令工作,限滿釋放。遣軍、流罪各犯,如系強盜搶奪、會匪棍徒等項,仍照例發(fā)配。軍犯到配加監(jiān)禁十年,流犯到配加監(jiān)禁五年。其例應鎖帶桿、礅之犯,免其鎖帶桿、礅,應加枷號者并免其枷號。俟監(jiān)禁限滿,概行收入習藝所,皆令身帶重鐐充當折磨苦工。遣軍以二十年為限,流犯以十年為限,限滿分撥各州縣安置。其非上項致罪而為常赦所不原者,無論軍、流,亦照定例發(fā)配,到配一律收所習藝。流二千里者限工作六年,流二千五百里者限工作八年,流三千里者限工作十年。軍犯照滿流年限科斷,限滿即行釋放,若為常赦所得原者,無論軍、流,俱毋庸發(fā)配,即在本省收所習藝,軍、流工作年限亦照前科斷,限滿即行釋放,等因。光緒二十九年四月奏準。
又,刑部續(xù)定章程內開:強盜搶奪、會匪棍徒等項事犯,在新章以前者,毋庸補行監(jiān)禁,一律收所工作。其原帶桿、礅、枷號未滿之犯,俟?jié)M日再行收所工作。若事犯在新章以前、到配在后者,亦免其監(jiān)禁,應否鎖帶桿、礅、枷號,仍照舊例辦理,均俟?jié)M日收所工作。其事犯在新章以后者,即由配所按照奏定章程分別監(jiān)禁,免其桿、礅、枷號,俟監(jiān)禁限滿,再行收所工作。至原犯得免解配之犯,無論事犯在新章前后,但有未經起解者,即由犯事地方收所習藝工作,等因。光緒二十九年八月奏準。
又,法部咨:據皖撫恩咨稱,罪犯在配年久,或娶有妻室,或小貿營生,已于限滿釋放自謀生計者,情無二致,若再一律收所工作,亦與重科無異,未免涉于誤會。應再申明定章,嗣后遣軍、流罪等犯,所有到配已逾工作年限者,自勿庸再行收所從新習藝。其未滿工作年限者,亦應扣除歷過年月。系強盜搶奪、會匪棍徒,即按未滿之限收所,身帶重鐐接充折磨苦工。系尋常軍、流,亦均一律扣限補行工作,以示體恤。據司卷。
省城習藝所之建設及規(guī)則
建設所內分重罪監(jiān)、輕罪監(jiān)兩處。凡各州縣內結擬軍、流、徒三項人犯,非常赦所不原及犯罪已定監(jiān)禁年限,并外省發(fā)配定地本屬者,均收入重罪監(jiān)。如地痞、惡丐及無業(yè)游民,或年輕子弟不遵父兄教訓,由地方官及警局送所拘禁者,一律收入,應列為輕罪監(jiān)。至原有之自新習藝善堂各犯歸并入所者,多系小竊之類,亦收隸輕罪監(jiān)。
又,所內附設講習所,于罪犯習藝之余,教以識字明理,學習算術。間日分班授課,除宣講、教字、教算、習字外,別無他課。據習藝所卷。
規(guī)則所內設正提調一員,以懷寧縣充之。其下,則幫提調一員,典守一員,稽查一員,會計一員,監(jiān)工一員,案牘一員,醫(yī)官一員,司事三人,書吏二人,門役一名,更夫四名。又,講習所管理員一員,教員一員,宣講員一員,工役一名。至醫(yī)師、看役名數多寡,及廚役、水夫、火夫,皆隨時酌用。此系據原定章程,與后表互有詳略。
又,罪犯來所時,當先查其監(jiān)禁年限遠近。近則開釋期速,當授以易成工藝,俟速見效,出所即可謀生。遠則開釋日遲,宜授較難工藝,日久可精其業(yè)。如此辦理,皆不至功廢半途,虛糜經費。至非監(jiān)禁年限之犯,準其自擇一藝,報明注冊。倘不勝任,由匠師另派別習一藝。余皆由委員度其性質相近者,分授藝事,責令匠師悉心教導。其謹守規(guī)則、勤于力作,能三月不怠者,給與賞牌。得賞四次者,酌減監(jiān)禁年限。其有過者,或罰直立,或罰苦工,或減食糧,或入暗室,視其過之輕重,以定等級。惟作苦工不過兩日,減糧不過一日,鎖暗室不過五日。
又,續(xù)定管理工犯規(guī)條內載:本所既無苦工可作,又乏黑屋幽閉,犯人縱恣,動輒恃眾要挾?,F擬實行北洋辦法,輕則分罰立鐘點之久暫,減飯日期之多寡;重則扣資,自一二百至二三千。雖無苦工可作,或罰掃地,或罰伺工廠各犯茶水。
又,犯人初送來時,須由本所檢驗體格。如有老病殘廢不能習藝者,即行退回。所中制辦貨物,以本輕易銷者為上。察看本地土產分別儲備,并添置縫衣、打繩、織布、織帶、剪皮、制靴各種小機器,分給學習。其工作鐘點,春秋冬季,早上自七點鐘起至十二點鐘止,夏季早上自六點鐘起至十一點鐘止,均休息一點鐘再上午工,至晚六點鐘一律停止。該犯中有嫻習手藝工作果佳者,即令展轉傳授,仍照匠師工食發(fā)給一半。至重罪監(jiān)犯,身帶鐐銬有礙工作,應由稽查官眼同暫為松解,收工時仍將原鐐帶上。
又,巡撫馮批示:巡警局暨首縣所送人犯,有一兩月即行提回,藝未學成,出所后仍不能謀生。應立定期限,至少以一年為度,非限滿不準提出。其有即須開釋之犯,該局縣不得送所,免違定章。以上均據習藝所卷。
省城習藝所常年經費均有定款。其開支一切,如制貨、購料、補修機器、添造工程等項,皆無定數,應隨時請款。茲將按年應領及額支、活支各款列表如左。據習藝所光緒三十四年預算表。
按年入款表
款項銀數單位一錢牙厘局漕平銀34000籌議公所漕平銀33000支應局典息漕平銀8058習藝洲蘆魚課錢折漕平銀遇災減半2368統(tǒng)計77426
按月發(fā)銀薪工表
名目員額、名額每名薪水銀數單位一錢幫提調140典守130會計130監(jiān)工120案牘120稽查120管賬司事110管料司事110管貨司事110東廠管工司事110西廠管工司事110統(tǒng)計11210
按月發(fā)銀圓工資表
名目名額每名工資
單位一元合計
單位一元東布廠匠師188毛巾匠師11717漂染匠師188機器縫衣匠師166成衣剪裁匠師2612西式草帽匠師11212西式靴鞋匠師22040衣包等貨匠師11010織毯匠師166中式操靴掌刀匠師2510操靴縫底匠師3515操靴剪貼匠師2510修整機器匠師11212統(tǒng)計19166
右表銀圓共一百六十六圓,折漕平銀一百十五兩八錢六分八厘。
按月發(fā)錢工資表
名目名額每名工資
單位錢一百文合計
單位錢一百文各貨幫匠師1020200司書260120巡兵2430720號役23060雜夫32060續(xù)表
東西號看役630180更夫430120廚役430120廚房打雜815120水夫620120茶爐夫22040號頭8864工長284112統(tǒng)計1072036
右表錢數共二百零三千六百文[二十萬三千六百文],折漕平銀一百二十八兩二錢六分八厘。按,所中號舍八間,每間用號頭一名。犯人眾多,每十人舉工長一名,即以犯人之明白穩(wěn)妥者充之。至各貨幫匠師,則以藝徒之學成者充之。以上三表全年共支漕平銀五千四百四十九兩六錢三分六厘。
按月伙食表
名目員額、名額每名伙食
單位錢一文合計
單位錢一文員司11360039600匠師18300054000仆夫7300021000司書230006000號房230006000巡兵24300072000看役6300018000更夫4300012000雜夫330009000
續(xù)表
廚役4300012000廚房打雜8300024000水夫、茶爐夫8300024000藝徒20300060000犯人2802700756000統(tǒng)計3971113600
右表錢數共一千一百十三千六百文[一百一十一萬三千六百文],折漕平銀七百零一兩五錢六分八厘。全年共支漕平銀八千四百十八兩八錢一分六厘。
按年雜用表
名目銀圓用數
單位一角折合銀數
單位一厘柴炭油茶筆墨紙張9900691020巡兵草帽號衣包巾操靴2052143229萬壽年節(jié)酒食犒賞及醫(yī)藥、衣被、蘆棚、蘆壁等費1122283295統(tǒng)計231741617724
右表銀圓二千三百十七圓四角,折漕平銀一千六百十七兩七錢二分四厘。
以上各表,共歲入銀七千七百四十二兩六錢,歲出銀一萬五千四百八十六兩一錢七分六厘,入不敷出,待籌的款。
附:藝徒習藝
原定章程內載:本所稟明招誠實子弟二十名作為藝徒,為振興實業(yè)、開通民智起見。光緒三十二年,巡撫馮煦在藩司任內示諭:城廂內外貧民甚多,擬于省城習藝所內稍事擴充,并責成各段巡警,遇有游手行乞年在十二三以上、四十以下者,領送該所俾充藝徒,約以三百名為額。就其性之所近授以一藝,即以該所學成者為之師。其推廣經費,由司庫閑款項下籌措銀五千兩舉辦。如有安分良民自愿入所習藝,即覓保徑赴該所報名,分班學習亦可。三十三年,馮撫札:以無罪貧民不能一并習藝甚為非計,兼收并蓄額設三百人,此尤得教養(yǎng)貧民之本旨。惟原額不足,亟宜議補。查省垣市中無業(yè)貧民及幼孩之無依者,所在多有。該所應迅即照章兼收此項貧民,先以百名為率,再議增加。
又,藝徒在廠學藝,當聽匠師指教。如不求上進,不守規(guī)則,飭令其父兄算繳伙食,率領出廠。藝徒習藝六個月后,學有心得者,當以所知轉教新收藝徒、新收罪犯,不許隱秘。如習藝一年后者,工業(yè)果有進步,由廠員查驗每日出貨多寡,酌給工資,以資鼓勵。藝徒入廠限以三年為期,限內當遵規(guī)則,限外亦應留廠工作一年,視其手藝高低,定給薪水豐儉,以盡義務。限內遇有大故準其請假。否則,未滿三年遽求出廠,凡該徒所得工資固當追繳,即伙食一切亦當逐日算還。藝徒學成后,果能精心改良制造,使功業(yè)日盛,當于應得工資外從優(yōu)獎勵。據習藝所卷。
一級目錄:農工商科·卷八十七·墾牧樹藝
二級目錄:
卷八十七墾牧樹藝
皖省為寒暖適中之地,土脈滋潤,最宜樹藝。顧自兵燹以后,田賦至今未能復額。查通省原有荒田共六萬一千余頃,除清賦案內先后查出隱墾新墾之田二萬一千余頃外,尚有荒田四萬余頃。其中水沖沙壓人力難施,或畸零磽確不能墾復者,約去其半,可墾之田應尚有二萬余頃。若能一律墾熟,即按下則升科,可歲增正供銀十余萬兩,于賦稅不無裨益。皖南各屬熟田每畝收谷四五石不等,以畝收四石為率,二萬頃之田,歲可出谷八百余萬石。而荒山、荒地、平原、湖蕩向之廢棄不治者,各因其物候所著、土性所宜,講求種植字畜,若桑麻茶桕諸果木、毛羽鱗介諸物,參以新法,精益求精,將蕃衍日盛,利益不可勝算。光緒三十二年,巡撫誠勛奏設安徽墾牧樹藝總局,并設分局三處。中路附屬總局,在省城。南路設于蕪湖,北路設于鳳陽。委藩司總理其事,通飭各州縣會同正紳切實清查,分別官荒、民荒,造冊詳報總局。再由分局委員分赴有荒州縣,查明地段、畝數以及堤防水利、種植土宜,繪具圖說,送局查核,次第興辦。統(tǒng)計各州縣陸續(xù)稟報,查出荒田共八十五萬余畝,荒山一千三百余座。已勸諭地方紳民集股認墾,并于省城及蕪湖、鳳陽各設試驗場一處,實行提倡。三十四年,增設勸業(yè)道,裁撤三局。所有墾牧樹藝事宜,均改歸勸業(yè)道管理。茲將通省開辦學、會、局、場、公司列表如左。
學會局場公司官辦、紳辦年月安徽農務總會官辦光緒三十四年五月安慶日新蠶桑公司彭名保二十四年八月安慶試驗場官辦三十四年二月桐城恒豐墾植公司殷保彝三十二年七月太湖開源農務公司王希仲三十三年五月休寧樹藝公司戴恩儉三十年三月休寧農會汪杞三十年七月婺源農會胡宗程三十年十月宣城咸育墾務公司萬祖恕二十五年十月宣城農會潘慶余三十四年八月寧國蠶桑研究所官辦三十三年十月寧國試驗場官辦三十三年十月涇縣培森農林公司徐載生三十四年五月太平厚生樹藝公司杜際辰三十三年七月南陵茂林樹藝公司官紳合辦二十九年南陵蠶桑試驗廠朱焱三十四年三月池州樹藝局官辦三十四年正月貴池墾務公司劉士珩三十年十二月貴池蠶桑公司吳駿三十一年十一月青陽植本樹藝公司馬琨三十年正月青陽培厚樹藝公司夏國梁三十二年十二月銅陵大通農林畜養(yǎng)公司畢保東三十四年十一月建德課桑局官辦二十九年東流安阜墾務公司趙繼春三十一年
續(xù)表
當涂樹藝公司韓慶云三十四年六月蕪湖啟民墾務公司夏翊辰三十三年五月蕪湖試驗場官辦三十四年十月繁昌介瑞樹藝公司杜維禧三十二年十一月建平農政公司沈平章二十九年建平四維墾務公司湯孝佶三十四年六月舒城蠶桑講習所趙鳳詔三十三年二月巢縣試驗場官辦三十二年二月巢縣敏樹牧植公司耿善舉三十四年六月鳳陽發(fā)軔墾務公司王牧云三十四年二月鳳陽試驗場官辦三十四年八月壽縣課桑局官辦元年正月阜陽蠶桑學堂官辦三十二年三月太和蠶桑學堂官辦三十三年全椒課桑公園官辦二十六年正月來安利用樹藝公司黃鼎三十三年二月含山阜康樹藝公司何夢麟三十三年十一月霍山蠶桑公社紳辦三十一年十二月霍山農會朱杏衣三十四年四月盱眙農會秦其增三十四年十月天長橫山樹藝公司潘光煦三十二年十二月天長天益蠶桑公司官紳合辦三十三年四月
光緒三十四年,勸業(yè)道童祥熊酌擬變通官荒繳價章程暨升科年限科則稟內稱:竊維招墾官荒為振興農業(yè)之先務。皖省各州縣荒山田地所在皆是,多系無主官荒。經前墾牧樹藝局定章招墾荒田,上等每畝繳價洋五元,中等四元,下等三元?;纳缴系纫辉褰?,下等一元。嗣因定價太重,領墾無人。經南局詳請,荒田分年繳價。而北局又詳準,荒田每畝上則減為一千六百文,中則一千二百文,下則八百文?;纳絼t又經總局詳準,不必明定價目,按照本地時值酌繳。均各在案。乃迄今招墾有時,惟北路自減價以后,報領荒田一千六百余畝,而所領又多系下則。中南兩路,仍以價昂無人過問。近據建平縣稟稱:有四維公司請領該縣榨村保等處荒山,每畝只定價百文,未便批準。就此而論,價重則領墾無人,過輕則于公家無補,且不免有攬荒轉賣之弊。至等則雖分,而領戶必先取膏腴,繳價則均稱下則,誰為估較?徒使董保等上下其手,于中取費。若荒山之不定價目,則其流弊,尤必至肥私瘠公,無所底止。職道再四思維,欲廣招徠,非將價值酌從輕減不可;欲杜流弊,非將價目定為劃一不可。而公家雖重在招墾,既令繳價,亦須稍有實際。擬請將荒山荒田不分等則,每田一畝定價錢二千文,山一畝錢八百文。領墾時先繳四分之一,略如佃戶之羈莊押板,發(fā)給領墾執(zhí)照。俟成熟升科之年起,再分三年遞繳四分之三,換給管業(yè)執(zhí)照。其給領墾照后遲至一年不墾者,即予注銷。通省均一律辦理。至升科年限,似亦宜稍從寬,田四年必可成熟,定第五年升科。山八年亦可成熟,定第九年升科。似此酌中定價,而繳價又多在成熟之后,領戶較易為力,公家所得亦不過少。且寬限升科,人又樂從。但得各荒一律開墾,則民賦均足,有裨于全皖大局非淺,正不徒農業(yè)前途之可稱發(fā)達也。如蒙照準,即由職道刊發(fā)告示,通飭各屬一體遵辦,等因。奉巡撫朱批準照辦。
附:物產
皖省介于江淮,土產之美,南北兼?zhèn)洹6懰倪_,交通尤為便利。前經商務局專員調查,復參考志乘,所有物品分類表列如左。
動 物 表
天然
雞各屬通產。
烏雞綠耳、絳冠、白毛、烏脛。治虛損諸病奇效。太和特產。
鵝各屬通產。
鴨各屬通產,合肥、舒城尤多。
雉各屬通產。
鳧各屬通產,泗州、靈璧尤多。
翠羽各屬通產。
鷺各屬通產。
鸕鶿各屬通產。
鵜鶘各屬通產。
鴝鵒池州、徽州、寧國、廬江均產。
竹雞潛山、望江、繁昌、舒城、六安均產。
鴛鴦巢縣、潁上、霍邱均產。
畫眉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均產。
馬各屬通產,潁州府尤多。
騾產潁州府屬。
驢產潁州府屬。
牛各屬通產,廬州、潁州尤多。
羊產皖北各屬。
豕各屬通產。
虎安慶、徽州、寧國均產。
豹安慶、徽州、寧國均產。
鹿各屬通產,建德尤多。
獐池州、太平、廬州均產。
猿產池州府屬。
狐各屬通產。
貉各屬通產。
狼各屬通產。
豺各屬通產。
貍各屬通產。
玉面貍一名果子貍,徽州、寧國、太平均產,六安尤佳。
穿山甲產宿松、繁昌。
鰉魚產長江。
鱘魚產長江。
魚產長江。
魚產長江。
鱭魚產長江。
河豚產長江。
比目魚產長江。
鱖魚江淮各內湖均產。
鳊魚江淮各內湖均產。
鯇魚江淮各內湖均產。
白魚江淮各內湖均產。
青魚江淮各內湖均產。
烏魚江淮各內湖均產。
鯉魚各屬均產,淮河尤佳。
鯽魚各屬通產。
魚各屬通產。
鳙魚各屬通產。
鲇魚各屬通產。
魚各屬通產。
鱔魚有黃白二種,各屬通產。
鰷魚各屬通產。
杜父魚各屬通產。
黃鲴魚各屬通產。
銀魚各內湖均產。
冰魚淮河特產。
麥魚產安慶、池州。
琴魚涇縣特產。
針魚產和州。
蝦各屬通產。
蟹各屬通產。
鱉各屬通產。
蛤產懷遠縣。
蚌產鳳陽。
綠螺產歙縣。
蠶各屬通產。
蜂蜜各屬通產,徽州、潁州尤多。
蟬蛻阜陽、太和為多。
白蠟蟲產安慶、六安。
五倍子系蟲所結,成可染皂,各屬通產。
制造
風雞天長、五河制。
板鴨合肥、舒城、泗州為多。
糟魚安慶制。
松花蛋皖北各屬制。
香腸蕪湖制者佳。
虎骨酒安慶制。
鹿角膠建德縣制。
皮箱潁州府制最佳。
皮枕亳州制。
皮墊亳州制。
皮袋亳州制。
皮包亳州制。
皮梁廬州、潁州均制。
弓弦即彈棉弓,廬州府制。
馬韉安慶制者佳。
皮靴廬州、潁州、亳州均制。
洋式皮靴安慶習藝所制。
軍隊子藥袋盒安慶習藝所制。
毛氈潁州府屬制。
絨氈潁州府屬制。
氈帽潁州府屬制。
絲徽州、寧國為多。
亂絲頭徽州、寧國為多。
絹壽州制。
綢壽州制。
縐蒙城縣制。
土綢河南野蠶絲制,出亳州。
絲棉各屬均制。
絲線各屬均制。
絲帶各屬均制。
絲絳各屬均制。
籮底生絲制,桑上野蠶絲尤佳,出徽州、潁州。
黃蠟各屬均制,徽州、潁州尤多。
白蠟安慶、泗州均制。
翠飾安慶制者佳。
筆徽州制。
明角燈蕪湖制。
骨角器具蕪湖制。
螺甸器具歙縣制。
植 物 表
天然
稻有早晚二種,有粳秈諸名,粘者為糯。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滁州、和州均產。
粟即小米,種類甚多,亦有粘者。產潁州府屬。
黍有赤白黃黑各種,產潁州府屬。
蜀黍有赤白黃黑各種,亦有粘者。產潁州府屬。
玉蜀黍有黃白二種,亦有粘者。各屬通產。
大麥各屬通產。
小麥各屬通產,潁州白花麥尤佳。
蕎麥產潁州府屬。
胡麻有黑白二種,各屬通產。
豆有青黃紅白黑斑各種。黃豆用最多,紅白者名飯豆,青黑者可作腐或作豉,有斑點者名黎豆,或名醬豆。各屬通產,池州、潁州為多。
小豆有白赤二種,產潁州府屬。
綠豆有明綠豆、毛綠豆二種,各屬通產。
蠶豆各屬通產。
豇豆即菜豆,各屬通產。
豌豆有大小二種,各屬通產。
扁豆即眉豆。有紅白黑斑各種,各屬通產。
云豆亦名青花豆。來自番舶,初種于云南永昌府,故名云豆。通行內地不過三十年,有科生蔓生二種。各屬通產。
刀豆產皖北各屬。
薏米產六安、舒城。
菜瓜各屬通產。
瓠子各屬通產。
黃瓜各屬通產。
南瓜各屬通產。
玉瓜產皖北各屬。
冬瓜各屬通產。
絲瓜各屬通產。
葫蘆產潁州府屬。
茄子各屬通產。
百合各屬通產,滁州尤佳。
山藥池州、徽州、鳳陽、潁州均產。
甘薯切曬為糧,或釀酒,近或用制粉絲。各屬通產。
芋各屬通產。
蘿卜種類甚多,產皖北者佳。
蔓菁產皖北各屬。
菘有大小二種,有包頭白、高腳青諸名。其細而長者,名箭白。各屬通產,潁州府屬尤佳。
苔菜即油菜,各屬通產。
菠菜各屬通產。
莙荙俗名甜菜,產徽州府屬。
芥菜各屬通產。
茼蒿各屬通產。
莧菜各屬通產,懷寧尤多。
葵種類甚多,各屬通產。
蔥各屬通產,皖北尤佳。
韭各屬通產。
薤各屬通產。
姜各屬通產,青陽、銅陵尤多。
蒜各屬通產,青陽、銅陵尤多。
萵苣各屬通產。
芫荽產潁州府屬者佳。
芹有水旱二種,各屬通產。
胡芹即茭菜,各屬通產。
莼產太平府屬。
荇產太平府屬。
椒各屬通產。
蕃椒即辣椒,各屬通產。
茴香各屬通產。
珍珠菜產六安、石埭。
元修菜即野蠶豆,產石埭縣。
菌名類甚多,產青陽九華山者佳。
石耳廣德、六安均產,歙縣黃山尤佳。
木耳廣德、六安均產。
地耳各屬通產。
金針一名黃花菜,各屬通產,皖北尤佳。
薺菜各屬通產。
薇各屬通產。
蕨各屬通產。
竹筍種類甚多,各屬通產,潛山、太湖尤佳。
棕櫚產安慶、徽州。
木棉各屬通產。
苧麻各屬通產,皖北尤多。
苘麻產潁州府屬。
蓖麻各屬通產。
葛各屬通產,徽州、寧國尤多。
煙即煙草。各屬通產,桐城、宿松尤佳。
桑各屬通產,徽州、寧國尤多。
茶寧國、池州、太平、廣德均產,徽州、六安尤盛。
松各屬通產,徽州、寧國尤多。
柏各屬通產。
杉各屬通產,徽州、寧國尤多。
椐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均產。
椿各屬通產,潁州尤多。
樗各屬通產,鳳陽尤多。
梓產潁州府屬。
楸產潁州府屬。
槐各屬通產。
榆各屬通產。
楊各屬通產。
柳各屬通產。
楮各屬通產。
檀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廣德、六安均產。
楓產安慶府屬。
樟產安慶府屬。
樺安慶、徽州、廣德均產。
烏桕各屬通產,安慶、六安尤多。
女貞即蠟樹,產安慶、泗州。
桐安慶、寧國、廣德、潁州、泗州均產。
嬰子桐安慶、寧國、廣德、潁州、泗州均產。
漆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均產。
皂莢產安慶府屬。
槲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廣德、滁州均產。
櫟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廣德、滁州均產。
楂正字作槎,橡栗之屬。子可制油,俗呼為茶油。產徽州府屬。
柘各屬通產。
荊可制筐莒,泗州為多。
梅產徽州府屬。
桃各屬通產。
李各屬通產。
杏各屬通產,皖北尤多。
梨產徽州、泗州者。
棗各屬通產,徽州、寧國尤多。
柿無為、懷遠、亳州、太和均產。
山楂各屬通產,寧國、泗州尤多。
石榴各屬通產,懷遠尤佳。
櫻桃產潁州、泗州。
核桃產皖北各屬。
枇杷產安慶、徽州。
楊梅產徽州府屬。
金橘產婺源縣。
榧子徽州、寧國、廣德均產。
栗子各屬通產,徽州、寧國尤多。
木瓜宣城特產。
銀杏徽州、寧國、池州均產。
花紅寧國、滁州、廬州均產。
蘋果產潁州府屬。
文官果產蒙城、太和。
葡萄徽州、廣德、鳳陽、泗州、潁州均產。
甘蔗徽州、廣德、滁州均產。
落花生各屬通產。
獼猴桃產黟縣。
西瓜產潁州府屬。
甜瓜產潁州府屬。
荸薺各屬通產。
蓮子藕各屬通產。
菱各屬通產。
芡各屬通產。
辛夷安慶、寧國、廣德均產。
玉蘭安慶、寧國、廣德均產。
玫瑰產鳳陽府屬。
梔子安慶、徽州、廣德均產。
珍珠蘭安慶、徽州、池州均產。
桂桐城縣最多。
茉莉徽州府屬為多。
青木香安慶、滁州、鳳陽、泗州均產。
枸杞各屬通產,六安尤佳。
金櫻子各屬通產。
五加皮六安、和州均產,無為尤佳。
蘭安慶、池州、徽州、寧國、和州均產。
蕙安慶、池州、徽州、寧國、和州均產。
澤蘭產盱眙都梁山。
芍藥產亳州者佳。
牡丹寧國、滁州、和州、亳州均產。
菊花產亳州、渦陽。
金銀花各屬通產。
半邊蓮產泗州。
紅花潁州、和州為多。
藍各屬通產。
紫草產潁州府屬。
芎?產滁州、和州。
沙參產安慶、滁州。
元參產滁州、和州。
桔梗各屬通產。
柴胡產壽州。
遠志產泗州、定遠。
黃芪產六安州。
黃精各屬通產,歙縣黃山、青陽九華山尤佳。
黃連產歙縣黃山。
地黃產潁州府屬。
白術祁門特產。
茯苓產潛山、太湖者佳。
半夏安慶、寧國、廬州、和州均產。
天南星安慶、徽州、池州均產。
何首烏安慶、徽州、池州、和州均產,六安尤佳。
石斛安慶、廬州、鳳陽、潁州均產,六安尤佳。
貝母產寧國、六安。
前胡產建德、壽州。
豨薟草泗州為多。
茜草各屬通產。
茵產滁州、和州。
紫蘇各屬通產。
薄荷各屬通產。
艾各屬通產。
龍須草產青陽九華山。
菖蒲徽州、池州、太平、六安、滁州均產。
蒲各屬通產。
蘆各屬通產。
荻各屬通產。
制造
炒米亦名凍米,各屬均制。
掛面徽州制者佳。
面粉各屬均制,蕪湖尤佳。
曲潁州府制。
醬安慶制者佳。
各色醬菜安慶制者佳。
包瓜潁州府制。
冬菜潁州府制。
豆腐干蕪湖制最有名。
豆腐乳安慶制,有和蝦子者。
豆粉各屬均制。
粉皮各屬均制。
粉絲綠豆、紅白豆、豌豆、高粱均制,但必須綠豆為。各屬均制,皖北尤佳。
藕粉各屬均制。
芡粉各屬均制。
葛粉徽州、寧國為多。
杏仁粉皖北各屬制。
栗粉寧國府制。
蕨粉徽州府制。
米酒各屬均制。
高粱酒潁州府制。
玫瑰酒安慶制。
五加皮酒安慶制。
木瓜酒宣城縣制。
麻油各屬均制。
菜子油各屬均制。
花生油各屬均制。
柏子油徽州府制。
桕子油有清油、皮油二種。各屬均制,安慶、六安尤多。
樺燭安慶、徽州、廣德均制。
苧麻子油各屬均制,皖北尤多。
蓖麻子油各屬均制。
苘麻子油潁州府屬制。
棉子油各屬均制。
豆油各屬均制,池州、潁州尤多。
豆餅各屬均制,池州、潁州尤多。
茶油徽州府屬制。
茶餅徽州府屬制。
杏仁露安慶制。
梨膏徽州府制者佳。
桃脯皖北各屬制。
杏脯皖北各屬制。
櫻桃脯潁州府屬制。
葡萄脯皖北各屬制。
木瓜糕宣城縣制。
山楂糕泗州制者佳。
琥珀餅桐城縣制。
茯苓糕潛山縣制。
柿餅皖北為多。
柿霜潁州府制者佳。
烏梅徽州府制。
蜜棗各屬均制,桐城尤佳。
糖姜銅陵縣制。
筍干各屬均制。
竹瀝潛山、太湖制。
煙絲各屬均制,桐城、宿松為多。
香末潛山、霍山制。
棉線各屬均制。
棉布各屬均制。
凍綠布繁昌縣制。
線毯安慶習藝所制。
麻布含山縣制。
麻袋涇縣制。
麻繩皖北制最多。
竹布合肥縣制。
洋布安慶習藝所仿制。
東洋花布安慶習藝所仿制。
毛巾安慶習藝所制。
草帽緶亳州制。
草帽安慶習藝所制。
草扇安慶習藝所制。
蒲席滁州制。
蒲扇六安州制。
紙宣城特制,今出涇縣。又廣德州有仿制者,亦佳。
楮紙貴池、青陽制。
竹紙潛山、貴池、青陽、繁昌均制。
棉紙潛山、貴池、青陽、繁昌均制。
桑皮紙潁州府制。
草紙涇縣制。
山紙六安州制。
紙扇青陽特制,向充貢品。
墨歙縣特制。
桐子油安慶、寧國、廣德、潁州、泗州均制。
生漆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均制。
靛各屬均制,潁州府屬尤多。
肥皂安慶制。
雨傘寧國府制最多。
雨布旌德制最多。
漆器歙縣、休寧制。
竹床繁昌制最佳。
竹椅繁昌制最佳。
竹席潛山、舒城制者佳。
竹枕潛山、舒城制者佳。
竹帚六安州為多。
竹篦太湖縣為多。
雕竹屏聯建德特制。
棕毯安慶制。
棕繩徽州府制。
棕帚徽州府制。
藤床安慶習藝所制。
藤椅安慶習藝所制。
西式木器安慶習藝所仿制。
寧波式木器安慶習藝所仿制。
炭池州、徽州、六安為多。
棕床安慶制。
礦 物 表
天然
金產貴池縣。
銀寧國、銅陵、定遠、霍邱均產。
銅南陵、銅陵、當涂、廬江、全椒均產。
鉛產廬江鉛山。
鐵太湖、潛山、霍山均產。
鋼產蕪湖縣。
銻產績溪縣。
朱砂產銅陵縣。
水晶產徽州府屬。
金星石產鳳陽縣。
磬石產靈璧縣。
云母石產鳳陽云母山。
白石英產壽州。
礬石南陵、銅陵、繁昌均產,廬江尤多。
滑石產鳳陽縣。
寒水石即石膏,產蕪湖荊山。
長石產滁州。
礞石產盱眙縣。
硝鳳陽、潁州、泗州均產。
瓷土產祁門縣。
煤有煙煤、柴煤二種。各屬通產,池州、太平、廣德尤多。
制造
金銀器皿首飾安慶制者佳。
銅器徽州、太平為多。
水煙袋休寧特產。
鐵器各屬均制。
鍋蕪湖、霍山均制,績溪尤佳。
刀煉鋼制,出黟縣,又有牙鑷亦佳。
剪蕪湖制。
洋釘安慶仿制。
鐵花蕪湖特制。
錫器徽州、太平為多。
錫箔徽州府屬制。
銀朱蕪湖制。
磬靈璧特制。
硯歙縣特制。
陶器繁昌縣制。
羅盤、日晷歙縣特制,今出休寧。
磚瓦各屬均制,蕪湖尤佳。
石灰各屬均制。
按,通省土產以米為大宗。每年由蕪湖出口,運赴直隸、山東、福建、廣東等處,平均計算不下三百萬石。其次莫如茶。北茶由六安運赴河南周家口,而分銷于直隸、山東、山西等處。南茶則運赴漢口、上海、廣東,而轉售于外洋。近年,徽州、寧國二府于蠶事竭力講求。所出之絲,除銷浙江、江蘇外,由上海出洋者亦復不少。至若涇縣之紙、歙縣之墨、蕪湖之鋼、廬江之礬、亳州之硝、舒城之漆、六安之麻、池州之棉、皖南之竹木、皖北之麥豆,皆為商品大宗,通行各省。而骨角、羽毛、皮革之屬,亦且販及于外洋。所惜輸出者半皆生貨,故輸入者莫杜漏卮。現在,安慶、蕪湖已有開辦織布廠者,誠能廣興工藝,講求制造,若煙、若酒、若糖、若燭、若火柴、若肥皂以及呢絨、綢緞,凡洋貨之為日用所必需,而原料為皖產者,皆可漸次仿行,以保利源。其尤要者,沿江一帶礦產充斥,雖經商部竭力提倡,而開采者僅用土法,茍且從事,徒勞罔功,以致外人垂涎,咸思出而攘奪。此不可不急起直追,合群策群力,以共為圖維者也。至航路則以江淮為大綱,皖南之水附屬于江,而皖南各屬之商貨,皆得沿江以利轉運。皖北之水匯歸于淮,而皖北各屬之商貨,皆得假淮以為委輸。惟徽州一府,距江淮較遠,而徽河、婺河、祁河發(fā)源萬山中,數百里蜿蜒不絕。徽州六屬之貨,遂借以西出江西,而東抵浙江。綜全皖航路計之,固已左縈右?guī)?,脈絡貫穿,無滯塞不通之患矣。所患者,江淮二水不能交通,為皖省商務中一大阻隔。運河雖通江淮,路太迂折,與皖省商務無甚關系。適津浦鐵路約成,皖紳乃以改道皖境為請,業(yè)經奏準派員勘測,不日可以開工。計自靈璧經鳳陽、定遠、滁州以達江浦,約五百余里。舉向之航路所不能通者,一旦以鐵路通之,且緣是而得直通天津,以與關內外鐵路相間接,則皖省商務之發(fā)達,其以津浦鐵路為嚆矢哉。據通志及商務局卷。
一級目錄:農工商科·卷八十八·漁業(yè)
二級目錄:
卷八十八漁業(yè)
歐洲漁業(yè),自西歷一千六百八十二年,英人始設會于倫敦,凡畜魚之法,捕魚之具,莫不陳列比較,精益求精。不數十年,由三海里漁界擴充至二千五百余里,德、法、美、俄諸國繼之,而漁業(yè)遂與國家領海主權有密切之關系。光緒三十一年,商部咨開:義大利國擬在秘拉諾地方設立賽會特有漁業(yè)分會。中國各省及通水路各地方官,應出示勸諭漁業(yè)公司或漁業(yè)之人預備賽會。咨準顧問官翰林院修撰張謇將籌辦義國賽會情形呈部,所籌辦法切實可行。本部重視實業(yè),一意振興。凡各省物土民宜,莫不詳加考核。矧茲江海水產,即不因賽會亦應調查研究,陳列比較,俾供博覽,借資改良。為此編列表格,分咨沿海沿江各省,派員查考漁業(yè)情形及所有水產品類,按表填報。其有可以賽會之物,務宜裝潢完整,限于光緒三十二年二月以前,徑寄上海吳淞漁業(yè)賽會匯集出品公所匯收,陳列考究,聽候帶往義國賽會,實于漁業(yè)大有裨益,等因。當由商務局派員分赴各州縣,會同地方官詳悉調查。茲將通省漁業(yè)情形列表如左。
漁界
江宿松、望江、懷寧、桐城、無為、和州、東流、貴池、銅陵、繁昌、蕪湖、當涂界。
泊湖宿松、太湖、望江界。
湖
龍宮湖
大官湖
茅湖均宿松界。
楊溪河
武昌湖
青草湖
白工湖
漳湖均望江界。
皖水潛山、太湖、懷寧界。
鴨子湖
菜子湖
連城湖均桐城界。
樅陽河潛山、懷寧、桐城界。
獺橋湖
白蕩湖
楓林湖
陳洋湖均桐城界。
新安江歙縣界。
婺水婺源界。
大洪水祁門界。
南湖宣城、建平界。
句溪宣城界。
琴溪涇縣界。
賞溪涇縣界。
青弋水南陵、宣城界。
石硊河南陵、宣城、蕪湖、繁昌界。
五丈湖宣城、蕪湖界。
黃湓河東流、貴池界。
白洋河貴池界。
池口河貴池界。
香口河東流界。
大通河青陽、貴池、銅陵界。
黃滸河銅陵、繁昌界。
姑熟溪當涂界。
石臼湖當涂界。
丹陽湖當涂界。
巢湖合肥、廬江、巢縣界。
東肥水合肥界。
西肥水合肥、壽州界。
三河合肥、舒城界。
羅昌河廬江、桐城界。
柘皋河巢縣界。
黃陂湖廬江界。
泥汊河無為界。
黃雒河巢縣、無為、含山界。
前河、后河均舒城界。
淮河阜陽、霍邱、潁上、壽州、鳳臺、懷遠、鳳陽、五河、盱眙界。
濠水鳳陽界。
安豐塘壽州界。
焦岡湖鳳臺界。
黑河鳳臺、懷遠界。
澮河宿州、鳳臺、靈璧、五河界。
沱河宿州、靈璧、泗州、五河界。
北肥河亳州、渦陽、蒙城、宿州、懷遠、靈璧、鳳陽界。
西肥河亳州、太和、阜陽、渦陽、潁上、鳳臺界。
渦河亳州、渦陽、蒙城、懷遠界。
東湖、西湖均霍邱界。
沙河太和、阜陽、潁上界。
芡河太和、阜陽界。
滁河含山、和州、滁州界。
裕溪河、牛屯河、姥下河、太陽河、石跋河均和州界。
淠河六安、霍邱、壽州界。
洪湖泗州、盱眙界。
潼河泗州、五河界。
天井湖泗州、五河界。
石梁河天長界。
漁具
旋網亦名撒網。用麻線結成,長一丈六尺,孔方六分,圍圓六丈六尺。邊向內兜,每間一尺三寸,用線吊綴成六十六兜。兜深五六寸,每兜系錫墜三枚,枚重一兩。用法:一人站船頭,左手執(zhí)網,右手帶住墜腳少許,用力撒出,隨將右手墜腳一并放下。一人順流蕩(漿)[槳],約行十余丈,將船掉回,即行起網。江淮內湖均有,亦有用絲者。
腳網用麻線結成,孔方五分,分幅接,每幅橫長七八丈,寬二尺二寸。邊向內兜,每間六七寸,用線吊綴,線長四寸,系鐵牌一枚,重一兩。每幅一百余兜,兜底有囊口,徑六寸,深一尺五寸,孔與網同。上貫粗綱,間四寸系一木浮,長四寸,寬寸許。接幅數,視河寬窄。用法:以二三人在岸上牽其一端,載網于船,頻行頻放,隨流而下,及半,則溯流漸上,全網下水,攏至岸邊,再用二三人上岸牽之,緩緩起出,魚悉入囊中。
罟網亦名黑網。用粗麻布成,橫長數百丈,寬八尺二寸,上貫粗綱,間一尺系木板一塊,方四寸,下墜以磚石。用法與腳網同。兩端相去有遠至四五里者,用二三十人緩緩牽至岸上,魚無大小悉入圍中,過處幾無遺類。土人無制此者,均由江西販來。
拖網用粗麻布每幅寬一尺二寸,四幅橫接,共寬四尺八寸,兩端用棉布三幅橫接,寬三尺六寸,長七八丈,掛于船之首尾,拖行河中。
絲網一名銀魚網。用生絲結成,分幅接。每幅橫寬六尺,直長四尺,網孔細不盈分。上貫粗綱,間三寸系一杉木圓浮,徑半寸,長三寸,每幅十浮。下系小鐵牌十枚,枚重一兩。兩邊有繩,名曰腳綱。用法:以兩船分拖,綱之兩端系于兩船之尾。腳綱稍前,系于船首。網孔既密,拖水力重,須用大船,乘風揚帆,相離七八丈,駛行湖中。銀魚喜游水面,來必成陣,一入圍中,兩邊齊收。船漸攏近,可以起網。
濠網形如大袋,口徑六丈,深十余丈。分三段,近口三丈,以粗棕繩結成,孔方五寸;中段四五丈,以粗麻繩結成,孔方二寸;底深六七丈,亦以麻線結成,孔由寸半起,漸縮漸小,近底丈余細僅分許。網底有口,用繩扎住。上口貫粗篦纜二條,樁釘兩岸,正中復釘大木樁一,撐其口,迎流張設,專取隨溜沖出之魚。每日用船將網底解開,取魚一次。
蟹網用麻線結成,為半圓形,孤長一丈五尺,弦長一丈。弦邊貫以竹竿,弧邊兜轉六寸,每間一尺用線吊綴,下系鐵牌四十八枚,枚重一兩,形如荷包。竹竿兩端系繩丈余,掛于船尾,順流拖之,起網則蟹入兜中。
蝦網用絲線結成,形正方,每邊六尺,周二丈四尺,深五尺,繃以木框,四角系繩,掛于船側,其網精密,可取細蝦。
罾用麻線結成,面正方,縱橫各三丈。長竹四根,接合扎成十字,杪四出如爪,網懸竹杪,形類仰盂。岸置木架,上鋪以板,前有橫軸一根,長四五尺。另用長木作銳人字架,前后各一,下端合裝于軸,上端相距九十度直角,聯之以繩,前系罾,后系大石一塊。并繩二條,分開四五寸,間二尺設一橫檔,漁人攀之起落,罾底有密孔網袋,深三尺許,口徑八九寸,有竹圈倒刺,起罾則魚落袋中。
船罾與岸罾略同。惟長竹只用二根,下裝于軸,近杪四五尺交互扎成十字,網之前二角懸于竹杪,后二角另系竹篙兩端,長七八尺,置于軸前,軸上亦有銳人字架一具,前系長竹交扎之處,后用繩攀之起落。
操罾用麻線結成,形如令旗,邪長六尺,孔方五分,用長竹二根,貫以橫木,交互配成三角形,開合如剪。又有拖罾,形圓而長如囊,以竹圈張其口,繩系圈上,拖之水中。又有捺罾,編篾為筐,結網筐上,遇魚即捺之。
滾鉤用粗麻繩為綱,長三十丈,間三寸系一鉤,共一千鉤,鉤線長五寸。每間三十鉤綴一竹浮,間一丈系一鐵墜,線長于鉤,墜著水底,鉤離水底五寸,浮離水底一尺。網繩一端系于木障。障長四五尺,背面綴粗竹一根,下墜石塊,沉著水底使障浮立水中。障之四角各系一繩,長三尺許,總綰一結,以接網繩一端,系于船首,橫截江中。障須迎溜稍側,方能與船掙離并行。障角之繩長短,須隨時縮放。障在船左則右繩長,障在船右則左繩長。船首所系網繩離船丈余,亦墜石塊,沉著水底,使兩端之鉤距離水底總不相上下。魚游水底,著鉤則負痛亂竄,愈著愈多,可得大魚。又有掛鉤,不用船障,擇有巖洞處釘樁系鉤,專取出入巖洞之魚。
卡線用篾絲長八分,屈而圓之,兩尖相并,插蒸熟小麥一粒,魚來吞麥,篾絲彈開,橫撐腮間,即不得脫。綱用粗麻繩一條,間五寸系一卡,以蘆管為浮,兩端系樁,插于河中。
魚籠以竹為之,形正圓,上小下大,高三尺,頂蓋有倒刺,用竹竿一根插水中,繩系其上,魚由頂入,即不能出。
蟹籠以竹為之,如褲形,高四尺,襠底為門,圓徑八九寸,有倒刺,管內亦有倒刺兩層。蟹由門入,一過倒刺即不能出。
蝦籠以竹為之,形如蟹籠,而小僅尺余,襠下無門,門在兩腿管,亦有倒刺,用取細蝦。
籪編小竹為箔,屈曲攔插河中,魚能入而不能出。又秋冬插竹為障,積柴其中,魚畏寒自入,即《詩》所謂"潛有多魚"也。
魚叉以鐵為之,排列五齒,長七八寸,尖有倒刺,長竹為柄,專取清水魚鱉。
魚鉤以鐵為之,形如剪股,專取鱔魚。
魚鷹取鷹卵用雌雞伏之,初出喂以小魚,長成后,用船載赴湖心,漁人一呼,鷹自入水,遇魚以嘴銜住,浮出水面,泅赴船邊,夜則宿于船尾。
漁船
長江漁船大者長三丈,寬六尺,深二尺余,載重七八十石,單桅。小者長二丈,寬四尺,深一尺,載重三四十石,單桅。往來長江無定處,不入內河。
內湖魚船大者長三丈六尺,寬七尺,高三尺,入水六寸,前后五艙,雙桅,前高三丈,后高四丈五尺。小者長三丈,寬六尺,高三尺,入水五寸,前后三艙,雙桅,前高二丈六尺,后高四丈。專在內湖捕魚。
內河漁船大者長一丈四尺,寬三尺,高二尺八寸。小者長一丈一尺,寬二尺五寸,高二尺二寸。中艙平頂,前安木板為門,門方而小,設于木板之右,后用蘆席為棚。有小桅,長一丈二尺。
木劃形長方。大者長一丈五尺,寬三尺二寸。小者長一丈,寬二尺。無艙無桅,用雙槳。外江內河皆有。
竹劃用粗竹排列扎成。長丈余或七八尺不等。專在淺水中取魚。又有木盆形橢圓,婦孺駕之。
釣船長一丈,寬二尺,蘆席為棚,推前推后,以避風雨。無桅,用雙槳,亦可撒網。內河外江皆有。
罾船與釣船同。置罾船頭,蕩槳迎流攀取。外江內河皆有。
魚鷹船形如鉤,船略小,專豢鷹捕魚。內湖為多。
跳白船長一丈六尺,寬二尺,后有小艙,上蓋蘆席。左側有粉板,長與船齊,寬半之,斜貼水面。月夜照曜一色,魚自躍入。右壓石板二塊,重約四十斤,借定粉板之勢,使船不傾側。雙(漿)[槳]在后,(漿)[槳]面用粉涂三圈,如圓月形,以混魚目。駕船只用一人。
魚花船長一丈四尺,寬四尺。中艙蓄養(yǎng)魚花,兩旁各開一方洞,設小門兩扇,魚花入艙,即開洞門放水入艙。又設水車,車水出外,晝夜不息,如遇大風則閉洞門。
魚類附:制造
鰉魚即鳣魚。無鱗,有甲,長鼻,須口近頷下,大者千余斤或數百斤。漁人以滾鉤取之。脂與肉層層相間,脂色白,肉如黃蠟。其脊骨、鼻腮及須均脆軟可食,肚及子尤佳,其鰾可作膠。
鱘魚似鰉,無甲,肉色純白,味亞于鳣,須骨不脆,其鰾亦可作膠。
魚似鱘而短鼻,肉色白,其肚甚厚,曝干銷售。
鰣魚形秀而扁,色白如銀,肉多細刺。在江曰鰣,在海曰鲞。每年四月溯流而上,夏至后孵子成小魚,長不滿寸,隨流涌入內湖,土人網出,曝干銷售。
鱭魚形狹而長,薄如刀,肉多細刺。四月由海溯流而上,其小者呼為毛刀。
河豚背色青白,有黃縷,無鱗無腮,味最美。小者名班華,望江湖中有之。
比目魚狀如牛脾,細鱗紫白色,口近腹下,半邊平而無鱗。兩相比合乃得行,即鰈也。
鱖魚形扁而闊,巨口細鱗有黑斑,味極肥美。江淮及內湖均產。
鳊魚即魴魚。小頭、縮項、穹脊、闊腹、扁身、細鱗,色青白,味極肥美。其小者名長身扁。
鯇魚形長、體圓,肉厚而松,有青白二色,俗呼子魚。
白魚即魚。形窄、腹扁,頭尾俱向上,鱗細白,肉有細刺,頗肥美。
青魚即鯖魚。似鯇而背青,可以作鲊。
烏魚即鱧魚。形長、體圓、色黑,身有斑點。
鯉魚色青白,鱗有黑點,每行三十六,為魚中之至美,淮河產者尤佳。
鯽魚形似鯉,而腹闊脊隆,喜偎泥,不食雜物,能補胃,俗呼為草魚。
魚色白、形扁、細鱗、肥腹,俗呼為鰱子魚。
鳙魚形似而色黑,頭最大,目旁有骨,謂之亦俗,呼為胖頭魚。
鲇魚身鱧尾,大頭偃額,巨口而有須,色青白。
鳡魚形似鲇而色黃,最毒,能啖魚。宿松有湖,此魚最多。
鱔魚形似蛇,有黃白二種。
鰷魚形狹而扁,如柳葉,鱗極細整,潔白可愛,俗呼白條,亦名。其尾作紅色者,名紅尾。
杜父魚歧尾、大頭,色黃黑,有斑,背有刺,長二三寸,能螫人,見人則身插入泥中。俗呼船釘魚。
黃鲴魚形似白鰷而頭尾不昂,闊不逾寸,長不盈尺,可作鲊。
銀魚一名王王余魚。色白似銀,長寸許,通體明亮,有圓身扁身二種。
冰魚形似銀魚,頭小于身,長五六寸。冬令始出,凍愈甚則愈肥。為淮河特別之品。
麥魚形似針,長寸許,以麥秋出,故名。懷寧、貴池、東流濱江蕩湖多有之。
琴魚形似麥魚而小,產涇縣琴溪。
針魚色白,鱗極細,首長而銳,有如針。和州濱江有水口,名針嘴。
魚花出江西鄱陽湖,二三月間,江水泛漲,隨流而下,雷聲發(fā)后十八日,可至樅陽羅塘洲一帶。釘樁江濱,用夏布三四丈,做成八字式袋,以張取之。岸山挖池,深五六尺,傾入養(yǎng)之,飼以糯米、雞鴨蛋白。長成半寸許,販于遠方,亦有蓄于船上者。
蝦磔須、針鼻、穹背、多足。生江湖者大而白,生溪沼者小而青。曝干為米,可銷售遠方。
蟹二鰲、八足,殼圓而微方,秋后始出,沿江一帶湖蕩多有,裝籠銷售遠方。
鱉甲橢圓,周圍有肉裙蹩,短尾,頭能伸縮,俗呼團魚。
蛤兩殼相并,前圓而后尖,能開合,肉極美。懷遠湯魚湖產者佳。
蚌與蛤同類,而形微長,產鳳陽縣蚌步,內有珠,但色黯質小,不甚珍貴,即書所謂淮夷蟲賓珠也。
螺狀類蝸牛而尖長,色青黃,肉性極寒,其殼可飾器具。
鲊魚去骨切成方塊,先以鹽少許,腌去水氣,再加紅米曲,置之溫處,一月后取食。
蝦子鲞鰣魚先用鹽腌透,再用水滌去咸氣,加甜醬蒸熟,蝦子為衣,用火炙酥,裹以油紙,不泄氣可久存不腐。
醉蟹新出水活蟹,用米酒醉死。去米酒,以紹酒、陳醬油浸置壇中,七日后即可取食,惟不能久存。又有糟蟹,味甜,可至來年三月不腐。
糟鯉魚
糟青魚
糟鰣魚均先用鹽腌透,再曝干,加甜糟收置壇中,可隨時蒸食。
腌鯉魚
腌青魚
腌鰣魚每魚五斤,用鹽半斤,加用椒少許,置壇中,一月后味發(fā)變,取出曝干,可隨時蒸食。
銀魚干
蝦米附:漁業(yè)圖
第一圖撒網
第二圖腳網之一段
第三圖罟網之一段
第四圖絲網之一段第五圖濠網第六圖蟹網第七圖滾鉤第八圖蟹籠第九圖罾船第十圖木劃第十一圖鱖魚第十二圖針魚第十三圖冰魚第十四圖銀魚
一級目錄:農工商科·卷八十九·工藝
二級目錄:
卷八十九工藝
皖省原有習藝善堂一區(qū),系光緒二十三年按察使趙爾巽創(chuàng)辦。二十九年遵照刑部新章,于省城及南北道駐所各設習藝所一區(qū),并奉上諭,飭令各州縣一律分設。三十一年商部咨開:中國地大物博,生產最為富饒,而比年以來,財力不充,商情益困,推原厥故,實由實業(yè)不興,制造未能改良。斯商業(yè)受其影響,歷年出口貿易,大率有生貨而無熟貨,以致利源外溢,洋貨暢銷,為患甚巨。本部已于京師工藝官局,首先提倡推廣,成效漸著。誠以此等工藝局所,抵制漏卮,教養(yǎng)游惰,實為今日要圖,正賴各直省一體極力講求,以立富強基礎。查各省設立教養(yǎng)局、習藝所等項,皆由地方官紳自理,未嘗報部有案。惟直隸、吉林等省前經達部,然或僅送章程,或僅據奏報,于辦理現情有無功效,皆略而不詳。本部總管商政,自非調查詳核,無以措振興實業(yè)之方。為此,刊訂工藝調查表,相應咨行查照,等因。當由商務局轉飭各州縣一體遵照辦理。三十四年,增設勸業(yè)道,除習藝所向歸臬司管理外,所有工藝事項均劃歸勸業(yè)道管理。茲將通省開辦學堂、局、廠、公司列表如左。
學堂局廠公司紳辦、官辦、商辦年月安徽全省工藝廠官辦光緒三十三年十月安徽中等工業(yè)學校官辦三十四年十月安慶日新傳聲公司彭名保二十四年十月安慶同文印書館宋德銘三十二年十月安慶益源長織布公司涂冠群三十三年三月續(xù)表
安慶同德潤洗衣廠黃斌臣三十三年八月安慶萬新煉蠟公司查美洵三十三年十二月懷寧公善織布廠胡遠勛三十年五月桐城織布廠紳辦三十一年八月桐城工業(yè)傳習所姚聯奎三十四年八月宿松紡織局紳辦三十三年三月歙縣織布公司紳辦三十年正月休寧大盛織布廠施天錦三十四年四月婺源大濟紡織局董晉璧三十一年正月貴池聚蒙造紙公司商辦三十四年銅陵開源織布公司劉樾三十一年七月當涂厚生紡織所吳廷章三十三年七月蕪湖益新米面公司章惕齋二十四年蕪湖泰昌肥皂廠許象臣三十年蕪湖裕源織麻公司張廣生三十一年九月蕪湖工藝學堂官辦三十二年蕪湖錦??棽紡S李國楷三十二年十月蕪湖興記磚瓦公司李家楨三十四年三月蕪湖明遠電燈公司程寶珍三十四年四月舒城工藝廠官紳合辦三十二年十二月巢縣工藝局官辦三十年十月壽州工藝局官辦三十四年四月阜陽永新織布廠李國干三十三年三月阜陽裕興榨油公司程恩培三十三年十一月
續(xù)表
亳州信成織布公司范家琛三十年三月蒙城工藝廠官辦三十二年四月滁州織布局官辦三十四年三月和州工藝局官辦二十九年十月天長工藝所官辦三十年十一月
查光緒二十九年,皖紳余德銓等稟請糾股創(chuàng)立農工公司,承認兩業(yè)學務,擬定官股四萬元,紳股六萬元。經巡撫聶緝規(guī)奏明立案,并飭司將官股照數撥交。三十一年,巡撫誠勛咨調江西候補道周學銘回皖籌辦。三十二年,翰林院編修趙曾重呈請先開農工實業(yè)預科,究以紳股無著,迄未開辦。三十三年,巡撫馮煦奏,改造幣分廠為制造廠,自造子彈,并附設電燈、電話二廠。已詳見軍政科,茲不復贅。據商務局卷。
附:工藝廠
皖省遵章設立全省工藝廠,以輕成本、利行銷、挽利權為宗旨。
皖省工藝廠于光緒三十四年正月經巡撫馮煦會同江督端方具奏:皖省貧瘠甲于東南,跡其貧瘠之由,則在實業(yè)不興,以致外貨充斥,土貨滯銷,國與民交受其困。今欲救皖省之貧,非興實業(yè)不可,而尤以興工藝為入手辦法。其辦法則就民生日用所必需者逐漸仿行,次則就本省出產所自有者改良制造,總期人有一藝之長,皖無棄地之貨,等因。奉朱批后當即開辦,委提調一員總理廠務。嗣本省增設勸業(yè)道缺,劃歸該道管理。勘定省城東門外桑園地址作為廠所,惟工程浩大,建筑需時。將舊有西門外之制造廠略加修整,先行開辦。雇用工匠,招收藝徒,定造貨物,以制皮、紡紗、火柴、織氈四項為大宗。附設竹木藤漆各器,以備一科。俟成效昭著,逐漸推廣。所需開辦經費一萬兩,在皖南茶厘加價項下動撥。其常年經費分額支、活支兩項,通共支銀一萬四千三百二十六兩零。在官錢局盈余項下指定提撥,按月支領。除活支通年支洋九百二十九元外,所有額支款數列表如左。
額支各款表
薪水項下職務名額月支單位一兩提調150文案140收支兼庶務130監(jiān)工司事116管貨司事
售貨司事110管理料材料司事110管賬司事110走街司事110司書212工資項下
職務名額月洋單位一元各項匠師20320號房25廚丁39茶爐夫24掃地夫24聽差36護勇840更夫12廚房雜夫816挑水夫816續(xù)表
伙食項下職務名額支洋單位一元員司10120司書220匠師20200藝徒2002000提調文案436收支跟人436茶爐掃地21189更夫雜夫21189號房聽差17153護勇廚?。保罚保担畴s用項下物名支洋單位一元洋油19香油28茶爐柴草30筆墨4各項紙張15藝徒整容18茶葉16醫(yī)藥24統(tǒng)計歲支銀單位一兩2496洋單位一元1584合共,活支按通年核算,計支銀二千四百九十六兩,洋一萬七千一百四十五元,照六九折,漕平銀一萬一千八百三十兩五錢八分四厘。合共支銀一萬四千三百二十六兩五錢八分四厘。所有廠中應制器具及購備料本,一切另行籌辦。
附:招收藝徒簡章
一、籍貫本籍客籍均可,有妥實鋪保方收。
一、年齡自十五歲至二十五歲止。
一、性質聰明而能吃苦耐勞。
一、期限務滿三年,否則追繳膳費。
一、額數先招一百名,俟有成效,再行續(xù)招。
一、規(guī)則與市店相同,務遵匠師教訓。否則斥退,尚須追繳膳費。
一、飯食每日兩餐,蔬菜三簋。
一、工藝制革、紡紗、織呢、火柴、木、漆、藤、竹。
一級目錄:農工商科·卷九十·礦務
二級目錄:
卷九十礦務
皖省為古揚州域,菁華萃聚,礦產富饒,特以民智未開,大半封禁,不免貨棄于地。光緒二十四年,巡撫鄧華熙以紳商王述祖請辦同益鐵砂公司、王希仲請辦晉康煤炭公司,應即專派委員設局維持,以為各項商業(yè)之先導,特于省城奏設安徽商務總局,并于蕪湖設立分局,即以所收煤鐵稅厘撥歸局用,是為皖省礦政之萌蘗。三十年,巡撫誠勛奏設安徽全省礦務總局,由皖紳公舉福建興泉永道袁大化總理其事。三十一年,兩江總督周馥奏請設局,查明三江礦產招商試辦,并出示禁止私售。經商部請旨,通飭各直省將軍、督撫,迅即籌設礦政調查局,專派諳練廉正之員,咨部作為礦務議員,令其酌帶熟悉礦產之工師,周歷各府廳州縣詳為探勘。凡礦地坐落、官民界址、礦質苗線、隱顯長短,均一一記載明晰,隨時報部。并奏定礦政調查局章程二十四條,通行各直省一體遵照辦理。乃議將現辦查勘三江礦產局所改為兩江礦政調查局,即以現派候選道陳樹涵為總辦,各省再派專員會同商辦,均請商部加札作為議員。皖省礦務總理袁大化調補徐州道,已赴新任,公舉江蘇候補道蒯光典接辦,即咨部作為安徽調查礦務議員,并總理安徽礦務總局。舉協董四人,議董十人,擬定章程三十二條,奏派藩司監(jiān)督局務,于三十二年正月開辦。一切經費,議于鹽價、米捐、茶厘三項酌量加抽,與鐵路公司各半分用,當經奏明立案。并于局內附設安徽全省礦務總公司,招集股本,先行擇地開采以為提倡。旋準兩江調查局移,委員查得太湖縣思常保之夾坳山、章家山,鹿駝、南安兩保之張家山、舒家山、陶家山,安樂保之冷姓山、張姓山,大名保之徐姓兩山,宿松縣北鄉(xiāng)之茅狗嶺、傅家垅、汪家灣、羅家嘴、簟子嶺、楊家沖、薛家埠、城郭山,歐家屋東鄉(xiāng)之蠻磨山等處礦產情形,并備具圖表,移請查照,到皖由總局派員重加勘驗。其間,柴煤多系散煤,煙煤則脈胳延長數十里。其礦脈均系兩縣連屬,煤質亦尚可采,均作為總局開辦之地。又查得宿松縣之橫山、含苞山,太湖縣之義冢山等處官山,均經報縣存案,由總局開辦。并租定宿松縣之江家灣、傅家垅等處,以立開辦之基礎。至商民稟請開辦之礦,均須先赴總局呈報,查明確無關礙地方情事及違悖部章之處,方可照準。三十四年,增設勸業(yè)道,所有礦務事項均改歸勸業(yè)道管理。茲將各州縣稟辦礦產列表如左。
礦產地名公司商人已開、未開王家山煤礦宿松縣東鄉(xiāng)普通公司殷士珩未開龜形山煤礦歙縣東鄉(xiāng)致澤公司汪林未開續(xù)表
荊洲銻礦績溪縣東鄉(xiāng)寶成公司耿介未開炭沖山煤礦宣城縣東鄉(xiāng)晉康公司吳德懋已開窯頭嶺煤礦涇縣萬安公司張榮舜已開牛形山煤礦涇縣青東二團裕成公司李懋已開八畝田煤礦貴池縣東一保華勝公司定超已開楊梅坦煤礦貴池縣上二保安慶公司沈慶堃已開大凹山煤礦貴池縣元四保中益公司倪鴻已開煤山壕煤礦貴池縣西二保日盛公司焦壽林已開豬形山煤礦貴池縣華盛公司孫發(fā)緒已開罐窯山煤礦貴池縣華盛公司孫發(fā)緒已開瑯山煤礦貴池縣下六保池裕公司劉世琛已開梅精山煤礦貴池縣仁一保池裕公司劉世琛已開陳家沖煤礦貴池縣饅頭山池裕公司劉世琛未開分水嶺煤礦貴池縣池裕公司劉世琛未開大窯山煤礦東流縣廣裕公司吳瀾已開龜山煤礦東流縣廣裕公司吳瀾已開雷家澇煤礦繁昌縣南鄉(xiāng)阜寧公司丁士慶已開憧山寺煤礦繁昌縣徐沖口協和公司呂寶賢已開靈山寺煤礦繁昌縣倉家沖協和公司呂寶賢已開陳山沖煤礦繁昌縣南鄉(xiāng)天成公司車毓霖未開強家山煤礦繁昌縣十八都晉康公司吳德懋已開翎豬洞煤礦廣德州廣益公司鄭芳蓀已開梁家山煤礦廣德州廣益公司鄭芳蓀已開小環(huán)山煤礦宿州烈山迤南合眾公司周純秀未開冶山銻銅礦天長縣南鄉(xiāng)長合公司何象彭未開
以上各礦均奉部核準,頒有執(zhí)照。其已經開采者,除翎豬洞、梁家山二礦確系煙煤,余皆柴煤,火力不大,不足供機器制造之用。出井煤稅按照值百抽五,每石制錢十五文,由出運之首卡征收。另派委員在該礦地稽查彈壓,凡每日出煤若干、出售若干、起運若干、實存若干,登明日記冊內,按旬呈報。并用三聯執(zhí)照,一由委員截留,一由首卡截留,一給商人護運,經過安徽境內概不重征。所抽煤稅按月解繳商務總局。旋經礦商張榮舜等以柴煤價賤,稟請核減三文,其煙煤仍照原章,每石收錢十五文。查光緒二十四年,路礦總局曾經奏定礦務鐵路公共章程二十四條,二十八年外部又奏定礦務章程十九條,二十九年商部奏定礦務暫行章程二十八條,煤稅一項均按照值百抽五。三十三年,農工商部奏頒礦務正章七十四款,附章七十三條,礦稅章內煙煤、硬煤每噸納銀一錢,木煤按照丙字礦質抽取百分之三。近來煤價較昂,柴煤每石約合制錢四百文,酌抽十二文,與部章正屬相符?,F商務局業(yè)經裁撤,所有煤稅均由勸業(yè)道派員兼收。據商務局卷。
附:鐵砂
又,潛、太兩縣沿山河內向產鐵砂,無業(yè)貧民私行淘煉,本干例禁。光緒二十三年,巡撫鄧華熙委員會縣查勘,出示弛禁,招商試辦。旋據太湖縣紳士王述祖等稟請集股開辦同益公司,于兩縣出鐵通筏之鄉(xiāng),設立總棧分棧,就地收買轉運出口。擬定章程,各爐戶均須赴公司報名,匯冊呈送商務總局,核給執(zhí)照,繳照費銀一兩一錢。按年更換,不準私開。每爐一座約出鐵八百石,照二厘核扣,酌抽鐵十六石,由公司收齊變價解繳。作價二十兩。出口稅銀每石五分,歸經過首卡征收,外加落地稅銀二分五厘。為通行安徽境內稅則,并推廣桐、舒、六、霍四州縣,一律仿照辦理。于二十四年奏準立案。查北方河內多產沙金,其出產最旺之處,近山必有金礦。今潛、太各邑既產鐵砂,附近各山必有鐵礦可知。茲特附志,以備參考。據商務局卷。
一級目錄:農工商科·卷九十一·商會
二級目錄:
卷九十一商會
商會之設,所以振興實業(yè),維持公益,蓋必于商務研究有素,而后能自立于商戰(zhàn)爭競之世。皖省風氣開通最早徽州一府,民數商居十之八九。光緒二十四年,巡撫鄧華熙奏設安徽商務總局,為官商聯絡之始。二十九年,商部奏定商會簡明章程二十六條,咨行各直省切實舉辦。當經商務局勸諭,省城內外各行商董,首先設立安慶商務總會,并遵照部章第三款,于蕪湖、正陽各設總會一處。其各州縣所設分會,均就近隸于總會。而安慶總會設于省垣,遇事得與商務局直接,尤為全皖商會之樞紐。三十四年,巡撫馮煦奏設勸業(yè)道,將商務局歸并,特置專科,以一事權,保護提倡,商業(yè)日見發(fā)達。茲將各處已設總分會及總協理銜名、開辦年月列表如左。
總會、分會總理、協理年月安慶商務總會宋德銘胡遠勛光緒三十一年三月蕪湖商務總會李矩巫祖楷三十二年十月正陽商務總會方皋王炳先三十四年二月桐城商務總會方祖健三十四年十二月歙縣商務總會鮑振炳三十四年十月黟縣商務分會余毓元三十四年十二月寧國府商務分會俞世壽三十四年五月貴池商務分會方汝金三十四年五月東流商務分會林正春三十四年五月
續(xù)表
繁昌商務分會杜維禧三十四年十二月合肥商務分會王德熙三十四年十二月巢縣商務分會杜琛三十四年十一月定遠商務分會方璧三十四年十月宿州商務分會周召棠三十四年十二月臨淮商務分會何錦玉三十三年三月霍邱商務分會扈開忠三十四年十一月建平商務分會汪盈科三十四年十一月全椒商務分會汪紹禹三十四年十月和州商務分會王步云三十四年十一月六安商務分會呂烈鈺三十四年十月霍山商務分會吳兆鼒三十四年四月天長商務分會宣三十四年九月
以上各商會均遵照奏定章程辦理,其就地便宜辦事章程,雖各有不同,而大致與部章不背。又光緒三十二年,商部頒發(fā)商會章程附則六條,第四條內開:各省商務情形不同,往往一州縣中,商務繁富之區(qū)不止一處,彼此相同,無可軒輊,自應量予變通,兩處均準設立分會。貴池殷家匯為水陸通區(qū),商貨輻輳。該處商董請于貴池分會外設立商務公所,以便就地會議,業(yè)經商務局批準立案。但僅有會董四人,并無總理,究不得謂之商會。又青陽廟前鎮(zhèn)與貴池縣毗連,請就近附入貴池分會。石埭橫船渡、七里二鎮(zhèn)請附入安慶總會,均系暫時權宜辦理,不在定章之內,故不著于表。據道卷。
錄光緒二十九年商部奏辦商會章程原折竊維泰西向重商學,列為專門。其為商人者,皆以經營貿易之圖,視同身心性命之事,用能任重致遠,凌駕五洲。日本地處亞東,風氣早辟,雖其物產之盛,不逮中國遠甚,而商業(yè)蒸蒸日上,亦頗足與歐美抗衡??v覽東西諸國交通互市,殆莫不以商戰(zhàn)角勝,馴至富強。而揆厥由來,實皆得力于商會。商會者,所以通商情,保商利,有聯絡而無傾軋,有信義而無詐虞。各國之能孜孜講求者,其商務之興,如操左券。中國歷來商務素未講求,不特官與商隔閡,即同業(yè)之商亦不相聞問;不特彼業(yè)與此業(yè)隔閡,即同業(yè)之商亦不相聞問。計近數十年間,開辟商埠至三十余處,各國群趨爭利,而華商勢渙力微,相形見絀,坐使利權旁落,浸至絕大漏卮。故論商務于今日,實與海禁未弛以前情事迥異。臣等忝膺恩命,亟思振興商政,上慰宸?,F在,體察情形,力除隔閡,必先使各商有整齊劃一之規(guī),而后臣部可以盡保護維持之力。則今日當務之急,非設立商會不為功。夫商會之要義,約有二端:一曰剔除內弊,一曰考察外情。中國商人積習,識見狹小,心志不齊,各懷其私,罔顧大局。即如絲茶兩項,為出口貨之大宗,往往以散商急思出脫,跌盤爭售,而一二殷實巨商亦為牽累。其他貨物之作偽攙雜卒至虧本者,難以枚舉。有商會,則亟宜聲明罰例,儆戒將來,此則剔除內弊之說也。中國地大物博,百貨殷闐,特以制造未精,販運不廣,利歸外溢,亟待挽回。即如玻璃、紙張、洋蠟、肥皂之類,凡洋貨之適于民用者,皆華商力能仿造之貨。如果辦理得法,逐漸擴充,不徒自造自用,并可詳采各國市情,以廣銷路。有商會,則必應議設公司,借圖抵制,此則考察外情之說也。惟商會之設,其中詳細節(jié)目,應由各商自行集議,酌定會章,具報臣部查核。至提綱挈領,臣部實總其成,入手之方,端資提倡。臣等公同商酌,謹擬商會簡明章程二十六條,繕具清單恭呈御覽。如蒙俞允,即由臣部刊刻頒行,并擬勸諭各業(yè)之商務較巨者,先在京師倡設商會,以開風氣之先。至外省各業(yè)商人,有能并心壹志,籌辦商會者,應責成該處地方官,俟該商等將會章呈案時,即行詳報督撫咨部,不得稍有阻遏,以順商情。此項章程,將來或有增改之處,仍當隨時奏明辦理,等因。奉旨:"依議。欽此。"
附:陳列所
省城設立陳列所一處,凡皖省土產及外省商品,均得送所陳列,比較優(yōu)劣,為改良地步。
光緒三十一年六月,商務局詳稱:竊維本局為振興商務之所。皖省系不通商埠之區(qū),商民智識錮蔽,見聞淺陋?,F雖創(chuàng)設商會,提倡商情,而于貨物出產,多不考究。至于工藝制造、銷場出路,尤未加意講求,僅托空言,究無實濟。查南北洋諸省,現均設有商品陳列所,規(guī)模壯麗,耳目一新。皖省財力固未充足,亦未便置之不議,擬請酌量變通,即于本局附設陳列商品館所。飭令全皖州縣,各將境內所出物產廣為選購,裝飭齊全,配制精采,準將價值、運費據實開報,并注明產地、制法,解送本局核收,轉發(fā)館所代售,所獲價值隨時發(fā)還,俾令陸續(xù)解運,用資考察,仍由本局責成員司悉心經理,以免損失。并由本局刊刷勸設商品陳列所啟,分致省城內外各寅僚紳商。竊愿大眾集資襄成此舉,所有窮鄉(xiāng)僻壤之產,尋常日用之需,無論本省外省所出,皆可送局寄售,酌中定價,隨時填發(fā)收據,售后領價繳據,酌取經費一成,津貼局用,此外,不許分毫需索。似此廣搜博采,考工有方,庶于商務可望起色,等因。經巡撫誠勛批準,咨部立案,即于是月開辦。專派司事二人,經理委員一人,由商務局員兼充?,F商務局歸并勸業(yè)道,因改建于道署東偏,仍歸商科管理。據商務局卷。
附:全省商路
商務之盛衰視乎銷路之通塞。欲求通行無滯,非疏浚商路不為功。安徽全省商路,前由商務總局考查立說,詳奉咨部頒行,照錄如下:
安徽全省東界江浙,南界江西,西界湖北,北界河南。各圖志所載,大抵于山川之形勢,古今之沿革,言之綦詳,從未有專為商賈運道籌者。今博采士紳之說,參以旅客之聞見,證之舊有之圖表,竊謂振興商務,必以疏通運道為先。運道有二:一航路,一陸路。安徽襟江帶淮,南北諸水交流而錯匯。其陸路則山谷崎嶇,負戴艱阻。故欲疏通各屬之土貨,斷宜大開航路,以暢其往來。而航路所不及者,則量筑鐵路以輔之。此其大較也。
請先言航路:安徽航路最要在江,次要在淮。江自湖北之黃梅、江西之彭澤迤邐以入皖境。其沿江諸郡縣之貨,由內河達江者,約分南北二岸。南岸則東流之河口,貴池之黃湓,銅陵之大通,繁昌之荻港,蕪湖之大關,當涂之金柱關,凡寧、池、太、廣諸屬之貨,胥于是東抵江寧,以達于江蘇。北岸則望江之華陽,懷寧之鹽河,桐城之樅陽,和州之裕溪,凡安、廬、滁、和諸屬之貨,胥于是東逾江浦,以達于江蘇。此沿江航路之大略也。若淮水則自河南之睢寧、沈邱東南流以入皖境,其濱淮諸水輸各屬之貨以入淮者,亦分南北二岸。北岸水較多,最著者二,曰沙河,曰渦河。沙河起河南之朱仙鎮(zhèn),東南流至界首集入皖境,中經□□、阜陽、潁上等縣,至正陽關對岸之八里垛而入于淮。渦河起亳州,中經渦陽、蒙城、懷遠,至鳳陽之臨淮關而入于淮?;幢敝浻谑菂R焉。南岸水較少,最著者曰淠河,起六安之兩河口,至正陽關而入于淮。淮南之貨于是匯焉。諸水入淮,而后南過鳳陽至盱眙,北過五河至泗州道洪澤湖,出清河以達于江蘇。此沿淮航路之大略也。其有不必假道江淮,而可徑通鄰省者,皖南則有徽州之徽河、祁河、婺河。皖北則有全椒之□□、英山之雞鳴河?;蘸右幻掳步?,起黟縣之魚亭,過休寧之屯溪,至歙縣之街口,以達于浙江之淳安,其下游為錢塘江。祁河一名大洪水,起祁門縣城,西南流至倒湖,達江西之景德。婺河起江灣,西南流過婺源城,至太白達江西之樂平,又東流會祁河,過饒州入鄱陽湖,此徽境通浙通贛之航路也。□□出全椒達烏衣出皖境,至六合之劃子河大河口、東溝口諸處入江,為百貨所匯,此滁屬中通蘇之一航路也。英山雖轄于六安,然相距絕遠,峻嶺間之,其運道必由西南隅之雞鳴河直出皖境,以抵蘄水之黃石港,此六屬中通鄂之一航路也。綜是數者,更于其間多浚支港,以宣其滯,量設小輪以速其程,航路商務自當大振。
若夫航路所不及而又當鄰省出入之沖、值南北交接之會者,則擬筑鐵路四支,以聯絡而輪引之。自東流之張溪鎮(zhèn),逾建德以趨景德而達全贛,其間擬筑路二百余里,則皖贛之貨通矣。建平以平直抵四安,逾嘉湖而達蘇杭,其間擬筑路百里,則皖浙之貨通矣。此二路皆在皖南。上起安慶北盡六安州治,筑路三百余里。中起巢縣北至正陽關口,筑路三百余里,則江淮之呼應靈,而豫皖之交通捷矣。此二路皆在皖北??傊?,安徽全省之運道,以水運為經,以陸運為緯。故欲振興商務,當以航路為主,鐵路輔之。僅就考查所及,縷陳大略。
一級目錄:郵傳科·卷九十二·郵政
二級目錄:
卷九十二郵政
郵政為交通機關。中國自光緒二十二年二月經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準,由現設郵遞推廣并與各國聯會,飭歸總稅務司管理,通行各省,次第設立。皖省共設兩總局:一駐蕪湖,一駐大通。蕪湖以蕪關稅務司兼管,大通以下各城鎮(zhèn)分局隸之。大通以鹽厘副稅務司兼管,大通以上各城鎮(zhèn)分局隸之。光緒三十年九月,外務部咨行準黑龍江將軍咨稱,以后派遣郵局執(zhí)事,應知照地方官,以便識認保護。札行總稅務司遵照辦理。皖省奉文后,自光緒三十年八月二十二日起至十一月二十五日止,扣合西歷三個月為第一屆。以后,按屆由兩總局將設立處所及派遣執(zhí)事人員銜名開折,送由蕪湖關道具文按期轉報。茲據光緒三十三年五月第十一屆蕪關申報清折列表如左。
總局、分局管理人員城鎮(zhèn)分設蕪湖總局蕪湖新關稅務司兼管并管界內各項分局及內地代辦鋪商太平府、灣沚、南陵縣、涇縣、高淳縣、建平縣、廣德州、和州、巢縣、運漕、無為州、含山、荻港、柘皋、水陽、丹陽、繁昌縣、馬頭、黃池、護駕墩廬州分局由蕪湖總局派遣并管代辦各鋪商定遠縣、三河、舒城縣、梁園、店埠、桃溪續(xù)表
寧國分局同上河瀝溪、孫家埠、水東、畢家橋壽州分局同上正陽關、潁州府、太和縣、霍邱縣、三河尖六安分局同上霍山縣大通總局大通鹽厘副稅務司兼管并管界內各項分局及內地代辦各鋪商銅陵縣、青陽縣、陵陽鎮(zhèn)、太平縣、池州府、湯家溝、石埭縣安慶分局由大通總局派遣并管代辦各鋪商樅陽、桐城縣、廬江縣、潛山縣、太湖縣、望江縣、東流縣、建德縣、華陽鎮(zhèn)、石牌鎮(zhèn)、殷家匯、孔城鎮(zhèn)屯溪分局同上黟縣、休寧縣、祁門縣、萬安徽州分局同上績溪縣、巖寺、深渡、富
一級目錄:郵傳科·卷九十三·鐵路
二級目錄:
卷九十三鐵路
皖省鐵路始于光緒三十一年皖紳呂佩芬等呈請商部,后改農工商部。奏派四品京堂李經方,總辦招股、勘路、購地、興工各事宜。原奏路線以蕪湖接至江寧為首先應辦之著。此外,分大江南北為兩線。江北路線由蕪湖對江之裕溪口起,經合肥、含山、廬州、鳳陽、蒙城、亳州,與蘆漢路相接,計程五百余里。江南路線由蕪湖經宣城、旌德、徽州至江西之景德鎮(zhèn),與將來贛路相接,計程七百余里。又由宣城、廣德至毗連浙界之四安,與將來浙路相接,計程二百余里。統(tǒng)計全省路線長約一千四百余里,約需路本二千萬兩。籌款之法,援川贛兩省谷捐、鹽價成例,以蕪湖出口之米、徽州洋銷之茶及長江運售之木三者為大宗。米捐每石路、礦共收五分,各半分攤,湊足十兩換給小股票一張,百兩換給大股票一張。鹽斤酌加四文。東鹽經東撫袁樹勛奏準酌減一半。其余酌提各項,公積存儲辦理。并經皖紳孫家鼐、李昭煒等函請,于鹽斤加價、蕪米加捐之外,舉行彩票開彩。仿照各省章程,按月印銷,所得之款,專為局中薪津、雜支、測勘之費。
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巡撫誠勛會同江督周馥,將就地籌款情形奏準在案。八月,準商部咨準軍機處片奏,刊發(fā)總辦安徽全省鐵路關防。九月十五日,呈報啟用集議路線,先造蕪湖至廣德南干一路,約三百余里,招募股銀四百萬兩。經商部核準,十一月初一日,在蕪湖設立全省鐵路辦事處,經理招股事宜。路捐彩票在滬設總批發(fā)行。自三十二年五月起,仿照湖北票額六萬張,每張售洋七元。以十條分計,未中之票湊足二十條,換領鐵路股銀十兩??圩闼哪?,照給五厘官利,余利一律照分。此籌款勘路之大略也。復經總辦鐵路李經方及總理礦務蒯光典以路、礦籌款案內奏明,開辦米捐每石抽銀五分,嗣因運米粵商情愿認股,改給股票,并非抽捐。乃議以皖省真正米捐,必須抽收于賣主之手,方合皖省自營公益之義。擬由路、礦兩局各派司事,督同各米行向各賣商抽收。每石米捐銀五分,路、礦各半,發(fā)給收單,收數以行賬為憑,等情。經江督周馥、巡撫恩銘核準,會銜出示曉諭,于光緒三十二年閏四月十五日起收。此續(xù)收五分路、礦米捐之情形也。旋以李經方出使英國,郵傳部會同農工商部奏,以前任廣西巡撫李經羲接充,復以病辭。三十四年二月,皖紳呂佩芬等呈部奏準,以前署直隸按察使周學熙接辦。復因農工商部奏調辦理自來水暨紡紗廠,南北相距不能遙制,經皖紳李經畬等呈請,以前署江西按察使周學銘接充。是年秋,皖紳趙曾重等稟請,在省設立全省路礦公會,舉洪恩亮為會長,聯絡全體組織機關,以期推行,盡利克日告成?,F勘定蕪廣一線,正在鳩工庀材。其南北路線,尚未勘定。鳩集巨資,極力展拓,利不外溢,成此大工,實皖省富強之基,莫大之利益也。
附:開辦各項奏折公牘
光緒三十一年六月十二日,商部奏:近數年間,各省請辦鐵路風氣漸開,統(tǒng)核各處路線,縱橫聯絡,要以揚子江為樞紐。而皖省則控扼中流,上通武漢,下達寧滬。目前蘆漢鐵路將次竣工,寧滬鐵路業(yè)經興筑,至川、漢、江西亦復各議興辦。該省以上下沖要之區(qū),商務輻輳之地,誠能及早擘畫,洵屬有裨路權。茲該省京官呂佩芬等呈請援案自行籌筑境內鐵路。查閱所擬籌辦事宜,約分計里、計費、辦法、籌款四大綱(中略)。臣等復加詳核,所籌辦法尚屬明晰。至公舉候補四品京堂李經方督辦興修鐵路各事宜,查該京堂系前大學士李鴻章之子,才具精敏,鄉(xiāng)望素孚。既據該省京官呂佩芬等呈請代奏,前來合無?仰懇天恩,準將駐滬隨辦商約鐵路事宜候補四品京堂李經方派令總辦安徽鐵路。所有招股、勘路、購地、興工各事,均責成該紳經理,隨時稟呈臣部,核奪奏明,切實興辦,借以統(tǒng)一事權,聯絡眾志,一切遵照臣部奏定章程,逐漸布置。三年以后,仍援照奏辦江西鐵路前案,果有成效,即行奏明,酌予獎勵。如日久無功,亦由臣部奏明,撤銷差使,以重路政。奉旨:"依議。欽此。"
光緒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巡撫誠勛奏:前準商部咨安徽紳士籌辦全省鐵路,并請派員總辦,應懇先予立案,等因。奏奉諭旨:"依議。欽此。"咨行欽遵在案。茲接安徽通省京官函稱:鐵路體大物博,皖省財政支絀,不能不就地籌款,先造一路以為權輿。擬仿照贛省鹽斤加價及各省開辦彩票并加抽米捐為各項經費。此外一切可籌之款,但求無礙民生,隨時公同查議,另函商辦。請據情奏咨前來。伏查皖紳自辦鐵路,洵為振興商業(yè)之要舉。惟興造必先籌款,而籌款之法尤貴合宜。所稱酌加鹽價、米捐及設立彩票三宗,他省或已奏準,或經舉行,皖省仿而行之,既系紳籌紳辦,自不至有所擾累。但米鹽兩項,曩因認解賠款,節(jié)經加捐,奏明在案。今皖紳以本省之財興本省之利,與前事兩不相涉,且不經胥吏之手,亦無流弊。除囑各紳詳定章程,另行呈明辦理,并咨商部查照外,謹會同兩江督臣周馥附片具陳。奉朱批:"商部知道。欽此。"
光緒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商部片奏:再,安徽紳士籌辦全省鐵路,請派候補四品京堂李經方總辦其事。經臣部于本年六月十二日具奏,奉旨:"依議。欽此。"并照會該京堂,欽遵辦理在案。茲據該京堂李經方呈稱:現因隨辦商約及鐵路總公司事務,擬先在滬考訂大概辦法,籌措略定,另再就皖擇一適中之地設局辦事。第念路政草創(chuàng),端緒至繁,上于商部有所呈請,外于官紳有所商辦,文移往復,不可無以資信守,應請奏明刊發(fā)關防,借資鈐用,等情。查上年江西省籌辦鐵路,曾由總辦李有棻稟請奏給關防,本年由臣部奏明給發(fā)在案。現安徽籌辦鐵路事同一律,自應援案發(fā)給關防,以資信守。臣等公同商酌,擬刊木質關防一顆,文曰"總辦安徽全省鐵路事宜關防",發(fā)給該京堂應用,理合附片具陳。奉旨:"依議。欽此。"
光緒三十四年二月□日,郵傳部奏:竊安徽鐵路前由商部奏派候補四品京堂李經方為總辦,嗣因李經方出使英國,不能兼顧路政。復由臣部會同農工商部奏準,前任廣西巡撫李經羲接充該路總辦兼理全省礦務。旋據李經羲因病未痊,迭呈懇辭。復經安徽巡撫馮煦據情代奏,并附片奏請另派鐵路、礦務兩總理,先后奉旨允準在案。除礦務總理應由農工商部遵辦外,其鐵路總理,當經知照該省京外官紳公議另舉。去后,茲據翰林院侍讀呂佩芬等呈請,以前署直隸按察使周學熙接辦。查周學熙心精力果,才學兼優(yōu),歷任監(jiān)司,政績素著。既據該省京外官紳合詞公舉,擬懇天恩俯準,以周學熙接充該路總理,以順輿情而維路政。奉旨:"知道了。欽此。"
光緒三十四年九月二十四日,郵傳部奏:竊安徽鐵路公司自李經羲因病辭退,臣部奏準改派直隸按察使周學熙為總理,旋據周學熙呈稱,經農工商部調辦自來水暨紡紗廠事宜,并在丞參上行走,南北相距不能遙制,懇檄皖紳另舉賢能,等情,當經知照該省京外官紳秉公另舉。去后,茲據翰林院撰文李經畬等呈請,前署江西按察使、湖南候補道周學銘堪以接充總理。又準大學士孫家鼐、農工商部右侍郎楊士琦函,同前因,并稱:皖省財力薄弱,鐵路關系重要,亟盼得人,庶資整頓。同鄉(xiāng)既詢謀僉同,周學銘迫于公義,亦能力任艱巨,各等語。查皖省鐵路雖經迭舉總理,均未到差,一切事宜因主持乏人,致少頭緒。此時非得勤能廉干之員,力加整頓,不足期與有成。查周學銘才識穩(wěn)練,辦事認真,曾署鹽司,政績頗著,以之總理該路,當能勝任,擬懇天恩俯準,以周學銘接充該路總理,以順輿情。奉旨:"依議。欽此。"
光緒三十四年月,趙紳曾重等稟:竊維路礦為領土利權之所在,即生民命脈之所關,非各省自辦籌集巨資,無以保存物產,杜絕覬覦。然人民各處一方,氣勢渙散,不預先組定機關,聯合團體,廣采眾論,為群策群力之謀,則聲息不通,巨款從何而籌,自辦如何著手?查皖省路礦,自前總理各以事去職,后虛懸年余,現甫舉定。而路則已辦之蕪廣公司所勘定路線三百余里,除彩票、茶米厘稍資挹注外,各股東資本僅六十余萬金,其不敷尚巨。北線綿長千余里,計非千數百萬不克告成。礦則設局數年,只從事調查,亦因籌款維艱,尚未實行舉辦。加之浦信一線牽制堪虞,銅官問題案懸未結。滬、寧、贛、保等處,雖已設有路礦公會,然散處各埠,消息不靈,對于內地各府州縣勸股事宜,尤屬呼應不及。職紳等籌思再四,若長此委靡渙散,大局何堪?若僅設立勸股處,取義稍狹,似未足以維持全體。爰擬聯合滬、寧、贛、保,并集各府州縣人士,于省垣設立路礦公會,以為全省路礦議事總機關。上以承接督撫憲交議事件,下以溝通各埠人情,籌商辦法,并發(fā)起內地各府州縣添設支會,舉辦勸股以及檢查一切事宜,庶合全省為一氣,俾皖省路礦期于速成云云。巡撫朱批:路礦事宜,造端宏大,自非聯合全體組織機關,不足以收集思廣益之效。該紳等鳩集同志,擬在省城設立路礦公會,系為維持公益起見,所訂會章亦尚簡要可行,披覽之余,良深嘉慰,自應照準立案。近來,皖省風氣雖較前漸見開通,而諸事經營,此后彌增繁重,惟賴諸賢紳力任艱難,因勢利導,庶幾眾擎共舉,用觀厥成。本部院實有厚望焉。此外,如有未盡妥善之處,仍隨時斟酌損益,具報核奪,期臻完備。
附:李京卿原訂鐵路章程十條
一、本公司名曰"商辦安徽全省鐵路有限公司"。
一、本公司擬全招華股,不招洋股,以合"自辦"二字之義。
一、凡執(zhí)有本公司股票者,應照商律第三十五條,確守本公司奏定章程。否則,本公司即將票根注銷股東,罰作公股。
一、本公司股票遇有轉售,止準華人承受。原股東并應偕受股人赴本公司親自注冊,遵照商律第三十八條辦理。
一、凡購執(zhí)本公司股票之人,其人或隨后改注洋籍,或將所購之股轉售或抵押洋人,此項股票即應作廢,本公司概不承認。
一、本公司股票每股收票本規(guī)元銀十兩。
一、本公司先擬造蕪湖至廣德州通浙之路,先行招股四百萬兩,刊印股票四十萬張。凡購票人自一股至一萬股以上,皆不限制,悉遵照商部鐵路章程第九條辦理。
一、本公司自收票銀之日,無論已未開工,照銀行存銀通例,每年以五厘起息給付官利。凡股票一張,另附支利憑折一扣。每年三月初一為發(fā)息之期,執(zhí)股票者須執(zhí)憑折至本公司鐵路局支取利息。此項股票及息折遇有(移)[遺]失,應由股東登報聲明,并邀保赴局詳細聲敘,本公司始予補填給執(zhí)。
一、本公司路工告成后,所收客貨兩項進款,除應付股息及各項開支外,盈余作為紅利,分二十成算,以一成報效公家,六成作為公積,三成作為在事人員酬勞,十成按股派分股東。
一、本公司此項招股章程,系呈請商部核準后,刊印股票后面,以便執(zhí)票人查照。
安徽全省鐵路公司兩次報部收支各款表
自光緒三十一年九月份起至光緒三十三年二月份止,又自三月份起至八月份止
收款支款合計招到股分銀132920兩滬局開支17166?兩兩次共收626527?兩米股143733?兩測勘工程處開支41205?兩兩次共支462095?兩勸股票價151107?兩蕪局開支11610?兩合計收支兩抵實存164431?兩皖南茶厘丙午全年81666?兩京局薪工4595兩表內收支均用規(guī)元銀內河米捐25532?兩四省公所經費1643?兩米股、招股、茶捐、米捐四項利息11519?兩各路招股員紳川資3293?兩勸股票價利息3168?兩屯溪茶業(yè)公所津貼丙午年886?兩續(xù)表
以上收款系自光緒三十一年九月起至三十三年二月止冊報皖南茶厘局津貼1331?13兩茶股100?兩股銀匯水780?兩票價22044?兩丙午年股本官利7225?兩招股4540兩地價34450?兩大倉洋行罰款3000兩遷葬費5511?兩米股29195?兩購地處工食雜用2160?兩清華公司利息233?兩內河米捐處支銷167?兩內河米捐11274?兩洋灰1000桶3805兩五項利息6490?兩土方1630?兩以上收款,系自光緒三十三年三月起至八月底止冊報塞門德土18000兩,又1324?兩鐵橋5座27566?6兩橋工55188?7兩電話機器650?兩火油并化驗三合土234?6兩機器廠機器830?7兩碎石機器2518?兩續(xù)表
鐵路器具并搖車1118?兩手搖車3?兩火油機器舢板1只1370?兩德律風桿600根并瓷瓶1253?兩關稅水腳1290?兩路工雜項器具1405?兩
以上支款,系自光緒三十一年九月起至三十三年二月止冊報滬局開支1957?,又雜用119?兩蕪局薪工雜用5498?兩四省公所公費600兩京局經費1000兩皖北招股處經費814?兩各路員紳招股經費86?4兩皖南茶厘津貼30?兩股銀匯水75?8兩續(xù)表
米捐處支銷117?兩工程處器具182?兩紗罩洋燈245?9兩電絲電鈴綱絲膠桿128?8兩刷印紙張68?兩工程司翻譯、司事11593?2兩測量小工、夫馬工食,馬料,川資3379?兩工程處雜用3483?兩工程處監(jiān)工、短夫川資993?兩地價、遷葬27175?兩購地處工食雜用1525?兩土方1932?兩姚新汜橋工79330?6兩橋工搭蓋草房315?6兩塞門德土9360兩平水機器1部、尺1只,198?兩德律風桿木108?兩碎石機器5080?兩續(xù)表
塞門德土內河運力、枕木機器水腳5515?兩德律風匠、壓石機器匠工資221?兩輕便鐵路8000兩三省鐵路學堂經費5000兩枕木2847?7兩德律風桿480兩機器廠機器1675?1兩德律風機器1306?兩碎石機器運費514?兩鐵柜、火爐并運費保險321?兩沙漏缸、馬口鐵、馬毯95?兩化驗唐山水泥80兩繪圖器具、書籍209?兩
以上支款,系自三十三年三月份起至八月止冊報
卷九十四驛傳一
驛費凡通省置驛七十六處,額設驛站銀十萬三千五百十兩五錢二分八厘。安慶等六府州屬懷寧等二十五州縣,額設馬田八千四百三十畝七分四厘零,每年額征馬田租稻一萬五千四百四石三斗五升一合七勺,麥二十二石五斗三升一合七勺,豆九石五斗八升七合。額設馬一千五百二十四匹,每匹日給草乾銀六分。馬匹十分準報倒四分,每匹買補價銀十三兩九錢七分。每倒馬一匹,扣收皮張變價銀五錢。雜支槽鍘棚廠等項,每馬歲給銀一兩四錢二分。夫役一千七百九十四名內,馬夫九百七十八名,差夫八百一十六名。順治間定章,直省驛夫每馬二匹設夫一名。馬、差等夫月支稻一石,日給工食銀二分至四分不等。其支銷各款均遵部飭扣減六分平支放,應扣減平銀兩匯數解部。額設馬田,每畝歲給籽種銀二分。存剩銀兩并入地丁征報,存剩稻石變價報部撥用。據司冊。
通省驛站總表
內夫、馬、工料三款,按日計算,遇閏加支,小建扣解。買馬槽、鍘二款,不加閏,不扣建
府州縣
置驛地方馬匹馬夫差夫買補馬價槽鍘等項安慶府懷寧縣
縣驛45匹,每匹日支銀6分,日支之數下同36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3分16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3分?兩,系歲支總數,以下同63?9兩,系歲支總數,以下同續(xù)表
安慶府練潭驛匹23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16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209?兩55?兩桐城縣
呂亭驛匹38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35?兩85?2兩陶沖驛匹33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27?4兩73?兩潛山縣
青口驛匹33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279?4兩73?兩太湖縣
小池驛匹33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279?4兩73?兩宿松縣
楓香驛匹3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279?4兩71兩續(xù)表
徽州府歙縣
縣驛8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分休寧縣
縣驛8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婺源縣
縣驛8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祁門縣
縣驛8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黟縣
縣驛8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續(xù)表
徽州府績溪縣
縣驛8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寧國府宣城縣
縣驛匹2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11?兩2?兩青弋
江驛匹2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11?1兩2?兩涇縣
縣驛8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太平縣
縣驛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續(xù)表
寧國府旌德縣
縣驛8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南陵縣
縣驛匹9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12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69?兩19?兩公館驛匹9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12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69?兩19?兩池州府貴池縣
縣驛匹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分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分?兩?兩青陽縣
縣驛匹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分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分?兩?兩續(xù)表
池州府石埭縣
縣驛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分建德縣
縣驛匹4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10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27?兩7?1兩東流縣
縣驛匹4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10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27?兩8?兩太平府當涂縣
縣驛匹9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12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69?兩19?8兩續(xù)表
太平府蕪湖縣
縣驛匹9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12名,每名除月給馬田租稻石外,日支工食銀2分69?8兩19?8兩廬州府合肥縣
金斗驛匹3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07?兩78?1兩護城驛匹35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07?兩78?1兩店埠驛匹名,每名日支工食銀分名,每名日支工食銀分?兩?兩派河驛匹35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07?兩78?1兩續(xù)表
廬州府吳山
廟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11?1兩2?8兩舒城縣
三溝驛匹3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01?兩76?68兩梅心驛匹3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01?752兩76?78兩登云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11?176兩2?84兩巢縣
鎮(zhèn)巢驛8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高井驛8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續(xù)表
鳳陽府鳳陽縣
濠梁驛匹41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63?22兩92?3兩王莊驛匹38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85?28兩85?2兩紅心驛匹41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63?22兩92?3兩定遠縣
定遠驛匹3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07?34兩78?1兩池河驛匹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0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223?52兩58?22兩張橋驛匹35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07?34兩78?1兩續(xù)表
鳳陽府永康
鎮(zhèn)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13?97兩4?26兩壽州
州驛匹3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2?352兩5?68兩正陽
關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13?97兩4?26兩姚皋
店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13?97兩4?26兩瓦埠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13?97兩4?26兩鳳臺縣
丁家集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13?97兩4?26兩續(xù)表
鳳陽府宿州
睢陽驛匹37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24?14兩82?36兩大店驛匹37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24?14兩82?36兩百善驛匹5名,內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8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47?498兩12?78兩夾溝驛匹37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24?14兩82?36兩靈璧縣
固鎮(zhèn)驛匹41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63?22兩92?3兩續(xù)表
潁州府阜陽縣
縣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11?176兩2?84兩六十里
鋪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25?146兩?1兩潁上縣
縣驛匹4名,內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名每日支工食銀3分30?734兩8?52兩霍邱縣
蓼城驛匹4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3?528兩8?52兩亳州
州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9?774兩2?84兩龍王
廟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9?774兩2?84兩續(xù)表
潁州府蒙城縣
縣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13?97兩3?313兩中新
集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13?97兩3?313兩陳仙
橋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13?97兩3?313兩滁州直隸州滁陽驛匹27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0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237?49兩61?6兩大柳驛匹25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20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237?49兩61?6兩全椒縣
縣驛8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續(xù)表
和州直隸州州驛8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含山縣
縣驛8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六安直隸州州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11?176兩2?84兩椿樹
岡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2分22?352兩5?68兩錢家
集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16?764兩4?26兩泗州直隸州州驛匹3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8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37?5兩7?1兩續(xù)表
泗州直隸州舊虹
縣驛匹1名,日支工食銀3分兩2?84兩盱眙縣
縣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8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13?97兩4?26兩天長縣
縣驛8名,每名日支工食銀3分五河縣
縣驛匹2名,每名日支工食銀4分11?176兩2?84兩
一級目錄:郵傳科·卷九十五·驛傳二
二級目錄:
卷九十五驛傳二
驛程自京師皇華驛至安徽省城,由山東中路共二千六百二十四里。
七十里至直隸良鄉(xiāng)縣固節(jié)驛,七十里至涿州涿鹿驛,七十里至新城縣汾水驛,七十里至雄縣歸義驛,七十里至任邱縣鄭城驛,七十里至河間縣瀛海驛,六十里至獻縣樂城驛,四十里至交河縣富莊驛,四十里至阜城縣阜城驛,五十里至景州東光驛,六十里至山東德州安德驛,七十里至恩縣太平驛,七十里至高唐州魚邱驛,七十里至茌平縣茌山驛,七十里至東阿縣銅城驛,五十里至東阿縣舊縣驛,六十里至東平州東原驛,六十里至汶上縣新橋驛,五十里至滋陽縣新嘉驛,四十里至滋陽縣昌平驛,五十里至鄒縣邾成驛,五十里至鄒縣界河驛,四十里至滕縣滕陽驛,六十四里至滕縣臨城驛,七十里至江蘇銅山縣利國驛,八十里至銅山縣東岸驛,五十里至銅山縣桃山驛,四十里至安徽宿州夾溝驛,七十里至宿州睢陽驛,由睢陽驛分道,七十里至宿州百善驛,六十里至河南永城縣太邱驛。五十里至宿州大店驛,七十里至靈璧縣固鎮(zhèn)驛,六十里至鳳陽縣王莊驛,六十里至鳳陽縣濠梁驛,六十里至鳳陽縣紅心驛,四十五里至定遠縣定遠驛,四十五里至定遠縣張橋驛,六十里至合肥縣護城驛,四十五里至合肥縣店埠驛,四十里至合肥縣金斗驛,四十五里至合肥縣派河驛,六十里至舒城縣三溝驛,六十里至舒城縣梅心驛,六十里至桐城縣呂亭驛,八十里至懷寧縣練潭驛,六十里至懷寧縣同安驛。
自京師由水路至安徽省城,共三千四百二十一里。
四十里至通州潞河驛,八十五里至通州和合驛,七十里至武清縣河西驛,六十里至武清縣楊村驛,六十里至天津縣楊青驛,七十五里至靜??h奉新驛,九十里至青縣流河驛,七十里至青縣乾寧驛,七十里至滄州磚河驛,七十里至南皮縣新橋驛,七十里至吳橋縣連窩驛,七十里至山東德州良店驛,七十里至德州安德驛,七十里至德州梁家莊驛,九十里至武城縣甲馬營驛,七十里至臨清州渡口驛,七十里至臨清州清源驛,六十里至清平縣清陽驛,六十里至聊城縣崇武驛,九十里至陽谷縣荊門驛,六十里至東平州安山驛,六十里至汶上縣開河縣,九十里至濟寧州南城驛,八十里至魚臺縣河橋驛,一百二十里至江蘇沛縣泗亭驛,一百一十里至山東嶧縣萬家驛,九十里至江蘇邳州趙村驛,一百二十里至宿遷縣鐘吾驛,六十里至桃源縣古城驛,六十里至桃源縣桃源驛,八十里至清和縣清口驛,四十里至山陽縣淮陰驛,八十里至寶應縣安平驛,六十里至高郵州界首驛,六十里至高郵州孟城驛,六十六里至甘泉縣邵伯驛,四十五里至江都縣廣陵驛,七十里至儀征縣儀征驛,一百里至上元縣龍江驛,一百二十里至安徽當涂縣采石驛,八十里至蕪湖縣櫓港驛,九十里至繁昌縣荻港驛,七十里至銅陵縣銅陵驛,內銅陵分道,八十里至青陽縣驛,七十里至南陵縣公館驛。九十里至貴池縣貴池驛,一百二十里至懷寧縣同安驛。
安慶府以下均本省驛程
懷寧縣驛至練潭驛七十里,潛山縣青口驛一百二十里,貴池縣縣驛一百二十里,建德縣縣驛九十里,東流縣縣驛九十里。
練潭驛在桐城縣境,至縣驛六十里,桐城縣呂亭驛八十里。
桐城呂亭驛至陶沖驛六十里,懷寧縣練潭驛八十里,舒城縣梅心驛六十里。
陶沖驛至呂亭驛六十里,潛山縣青口驛五十三里。
潛山青口驛至懷寧縣縣驛一百二十里,桐城縣陶沖驛五十三里,太湖縣小池驛六十七里。
太湖小池驛至潛山縣青口驛六十七里,宿松縣楓香驛六十里。
宿松楓香驛至太湖縣小池驛六十里,湖北黃梅縣亭前驛六十里。
寧國府
宣城縣驛至青弋江驛五十里。
青弋江驛至宣城驛五十里,南陵縣縣驛四十里。
南陵縣驛至公館驛七十里,宣城縣青弋江驛四十里,蕪湖縣縣驛一百里。
公館驛至縣驛七十里,青陽縣縣驛七十里。
池州府
貴池縣驛至懷寧縣縣驛一百二十里,青陽縣縣驛八十里,建德縣縣驛一百八十里,東流縣縣驛一百八十里。
青陽縣驛至貴池縣縣驛八十里,南陵縣公館驛七十里。
東流縣驛至懷寧縣縣驛九十里,貴池縣縣驛一百八十里,江西彭澤縣[驛]一百二十里。
太平府
當涂縣驛至蕪湖縣縣驛六十里,江蘇江寧縣驛八十里。
蕪湖縣驛至當涂縣縣驛六十里,南陵縣縣驛一百里。
廬州府
合肥金斗驛至店埠驛四十里,派河驛四十五里,吳山廟驛六十里。
護城驛至金斗驛四十里〈護城驛四十五里〉。
派河驛至金斗驛四十五里,舒城縣三溝驛六十里。
吳山廟驛至金斗驛六十里,壽州瓦埠驛六十里。
舒城三溝驛至梅心驛六十里,合肥縣派河驛六十里。
梅心驛至三溝驛六十里,登云驛三十里,桐城縣呂亭驛六十里。
登云驛至梅心驛三十里,六安州椿樹岡驛七十里。
鳳陽府
鳳陽濠梁驛至王莊驛六十里,紅心驛六十里,盱眙縣縣驛一百六十里,五河縣縣驛八十里。
王莊驛至濠梁驛六十里,靈璧縣固鎮(zhèn)驛六十里,泗州舊虹縣驛一百二十里。
紅心驛至濠梁驛六十里,定遠縣池河驛四十五里,定遠驛四十五里,盱眙縣縣驛一百八十里。
定遠縣定遠驛至池河驛六十里,張橋驛四十五里,永康鎮(zhèn)驛六十里,鳳陽縣紅心驛四十五里。
池河驛至定遠驛六十里,鳳陽縣紅心驛四十五里,滁州大柳驛三十五里。
張橋驛至定遠驛四十五里,合肥縣護城驛六十里。
永康鎮(zhèn)驛至定遠驛六十里,壽州姚皋店驛七十五里。
壽州州驛至正陽關驛六十里,姚皋店驛四十五里,瓦埠驛六十里,鳳臺縣丁家集驛六十里。
正陽關驛至州驛六十里,潁上縣縣驛六十里。
姚家店驛至州驛四十五里,定遠縣永康鎮(zhèn)驛七十五里。
瓦埠驛至州驛六十里,合肥縣吳山廟驛六十里。
鳳臺丁家集驛至壽州州驛六十里,蒙城縣陳仙橋驛六十里。
宿州睢陽驛至大店驛五十里,百善驛七十里,夾溝驛七十里。
大店驛至睢陽驛五十里,靈璧縣固鎮(zhèn)驛七十里。
百善驛至睢陽驛七十里,河南永城縣[驛]六十里。
夾溝驛至睢陽驛七十里,江蘇銅山縣桃山驛四十里。
靈璧固鎮(zhèn)驛至鳳陽縣王莊驛六十里,宿州大店驛七十里。
潁州府
阜陽縣驛至六十里鋪驛六十里。
六十里鋪驛至縣驛六十里,潁上縣縣驛六十里。
潁上縣驛至阜陽縣六十里鋪驛六十里,壽州正陽關驛六十里。
亳州州驛至龍王廟驛七十里。
龍王廟驛至州驛七十里,蒙城縣中新集驛七十里。
蒙城縣驛至陳仙橋驛五十里,中新集驛七十里。
陳仙橋驛至縣驛五十里,鳳臺縣丁家集驛六十里。
滁州
滁州滁陽驛至大柳驛六十里,江蘇東葛驛七十里,六合縣[驛]一百二十里。
大柳驛至滁陽驛六十里,定遠縣池河驛三十五里。
六安州
六安州驛至椿樹岡驛五十里。
椿樹岡驛至州驛五十里,舒城縣登云驛七十里。
泗州
泗州州驛至舊虹縣驛一百四十里,盱眙縣縣驛一百八十里,五河縣縣驛七十里。
舊虹縣驛至州驛一百四十里。
盱眙縣驛至泗州州驛一百八十里,鳳陽縣濠梁驛一百六十里,紅心驛一百八十里,江蘇清江浦一百八十里。
五河縣驛至泗州州驛七十里,鳳陽縣濠梁驛八十里。
一級目錄:郵傳科·卷九十六·驛傳三
二級目錄:
卷九十六驛傳三
驛務勘合火牌各項
康熙十五年,兵部議準:奉差官役由部于所給勘合火牌尾后,將騷擾驛遞,多索夫馬、車船及不鈐印信處分之例,兼錄清漢字一紙粘貼,交接處所用印鈐蓋。奉差官役照數支取,并無騷擾多索,經過司驛官即于粘貼紙內填注應付數目,用印鈐蓋。有騷擾多索者,申報督撫指名題參。若奉差官役無經過司驛官印信鈐蓋,及司驛官不及鈐蓋印信者,皆照例議處。
三十九年,兵部復準:奉差官役有例應撥兵護送者,兵部給以兵牌,亦照勘合火牌之例,并給尾單兼錄清漢文粘貼兵牌后,于交接處用印鈐蓋。(今延)[經沿]途營汛官驗明,照數撥兵,即于尾單內填明亦無多索、亦無遲誤字樣,用印鈐蓋。若有借稱緊急,將兵牌不與驗看、額外多索擾累者,該營汛官無得鈐蓋印信,據實揭報本部參奏,分別議處。倘并無兵牌詐索護送兵者,營汛官一面申報督撫,一面報部,有職者革職,無職者審究治罪。至奉差官役并無擾累多索,營汛借端遲延不即鈐蓋印信者,許官役據實申報,將營汛官議處。
雍正十一年,兵部議準:在京各部院衙門有緊要之事咨行外省,由部給發(fā)火牌遞送者,及督、撫、提、鎮(zhèn)來往緊要公文,關系錢谷、刑名、提拿人犯者,所用封套均以棉紙厚褙釘封鈐印發(fā)行。
十二年兵部議準:督、撫、提、鎮(zhèn)以下各衙門有咨呈在案各部院公文,于公文之外別具印單,將角數及何年月日封發(fā)之處一一注明,令提塘隨公文投遞。各部院查封明白,于原來印單內注明收到日期,發(fā)遞原行衙門,以憑稽核有無抽壓遺漏。
乾隆十一年,兵部議準:嗣后內廷寄信,如尋常封寄事件,由軍機處固封鈐蓋印信,再令兵部加封飛遞。若系奉旨密交各督撫事件,請用匣頒發(fā),令于復奏時恭繳。請照吏部憑匣之制,各督撫皆先頒發(fā)匙鑰一副,存留交代。至將軍、提、鎮(zhèn)、藩、臬并欽差各員等,如有密寄事件,臨時將匙鑰一并封固發(fā)往,存留交代。并令各督撫遇有封寄事件,皆按站登號嚴查,倘有擦損穿露以及私行拆閱等弊,上站遞到下站,即行舉報,官吏查參,兵役究處。
十四年,兵部議準:軍營文報粘發(fā)排單,逐站登填收受時刻,以憑稽考。其各督撫鄰近省分,果有軍國重務緊要公文,一體登填排單,刻期飛遞。
嘉慶二十二年,兵部議準:各直省每年所用勘合火牌,俱由兵部給發(fā)。安徽巡撫給火牌十八張,總兵給火牌三張,學政給火牌四張。管理驛務之司道,所用勘合火牌難定額數,于將次用完時,約計一年應用之數,均交便員赴部請領。其領貯及用過數目,巡撫于歲底造冊送部??偙脱矒嶙蓤螅瑢W政于歲底咨報。如未曾動用,將現存數目咨部。以上系輯舊例,學政現已裁改。
給驛及雜支
總督自京赴任者,給勘合馬十匹,巡撫、提督自京赴任者馬八匹,總兵自京赴任者馬七匹。水路各給船一只。廩給口糧均不支。如督、撫、提、鎮(zhèn)奉調來京,奉有特旨馳驛者,照此應付。又,司、道、副、參、游等官,有奉特旨馳驛給勘合。布政使、按察使馬七匹,副將馬五匹,道府馬六匹,參游馬四匹。不用馬者按馬折夫。水路各給船一只。廩給口糧均不支。
乾隆二十九年,兵部奏準:各關起解稅銀,向來相沿辦理。鳳陽只給火牌、兵牌,蕪湖只給火牌,章程并未劃一。嗣后俱準其一體,填給勘合火牌、兵牌。
三十年,兵部復準:嗣后,奉差人員不能騎馬者,請領勘合時即于文內聲明,將應得馬匹照一馬三夫之例,改折人役,填入勘合,令該驛照數應付。如有額外多索者,照例議處?!稌洹份d:勘合廩給一品官給銀二錢,二品官給銀一錢八分,三品官一錢六分,四品、五品官給銀一錢四分,六品、七品官一錢二分,八品、九品官一錢,從役口糧五分,火牌內兵役口糧每分給銀五分。計馬二匹給口糧一分,馬三匹給口糧二分。又載:車價以百里為一站,每站給銀一兩,按里數為增減。又載:鞍屜每副價銀一兩五錢,籠韁每付價銀一錢一分五厘,槽每口價銀一兩八錢,鍘刀每把價銀一兩三錢,煮料鍋每口價銀八錢。
附:應付火牌各州縣
桐城潛山太湖宿松合肥舒城定遠鳳陽靈璧宿州滁州
又例準添雇民夫各州縣應付餉鞘差使、額夫不敷,添雇民夫準支工價銀兩。
桐城潛山太湖宿松合肥舒城定遠鳳陽靈璧宿州
以上添雇民夫向無定數,雇夫工價每里支銀一厘,按里計算。
程限
本章到京日期,安徽巡撫限十五日,壽春鎮(zhèn)限十四日。
康熙三十八年,兵部復準:直省赴京引見官有奉旨馳驛者,限以日行二站為率,先將起程日期并限何日到京于文內聲明,即交本人親身報部。倘有枉道及無故逗留者,查出照例議處。
雍正三年,兵部議準:各督撫、將軍、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提鎮(zhèn)等將本章拜發(fā)日期于批回內注明,投到通政使司時按限察核。途中或猝遇大雨,或陰雨連綿,或河水暴漲并沿途阻滯,即將此等情由,系專差赍送者取具經過地方官印結,系驛遞馳送者由地方官出具印結,均呈報通政使司,免其遲延處分。倘有無故遲延及提塘沉壓情弊,查出交兵部照例議處。
乾隆十九年,兵部議準:各省赍送本章俱撥差二人,填馬二匹。倘一人有病留滯中途,地方官查明出結,于火牌內注明,扣騎馬一匹,令一人依限馳送。如該差捏稱患病稽留,地方官不行查出、遽行出結者,照不行查明給結例議處。其慶賀表箋預期封固嚴密,給發(fā)傳牌,定立限期,交與塘站遞送。令各該提塘收接投遞,即將傳牌呈繳查核。以上系輯舊例。通政使司現已裁撤。
一級目錄:郵傳科·卷九十七·水利
二級目錄:
卷九十七水利
皖省為禹貢揚州及徐、豫之域,四瀆道皖者三,蓋古澤國也。澤國之所積實為利藪,而害亦因之。陰陽旱澇之偏災,歲以上陳,朝廷軫念民生,今歲蠲租,明年告賑,自春徂冬,災患繦屬不絕,而民益憊甚,則皇皇焉。臨時補苴固不如平日修浚河渠,廣興大利,隱弭四時天降之厲,此固天下農田之公利,而皖省尤宜急者也。全省疆域遼闊,因地度勢,沿革雖萬不同,而總覽形勢,則皖南水利宜筑圩堤以堵御之,皖北水利宜相溝渠以疏浚之,中路水利宜利用大江而潴泄兼施之。蓋皖南在江之南岸,下接維揚?;铡?、池、太、廣各屬,地面低洼,眾流奔赴。春夏霖雨久積,水患已棘,洪波上下沖激為巨患。三吳不淹沒而得有秋焉者,太平東壩之力。五府州地既卑而潦不能消,使不因地多筑圩堤,則大澤可田之地甚少,賦額亦必日絀。惟歲修堤堰,俾水勢極盛之時亦不泛濫。圩內淤泥種稻,歲再熟,而又無高田、庸田、間田之災。此皖南水利宜圩堤堵御之大略情形也。皖北自黃河北徙,汴泗亦絕流。鳳、潁、六、泗各屬州流壅滯大異曩歲。況淮挾七十二派之水匯歸洪澤,今湖又中心高仰,水不能容。而睢河自澮塘溝以下亦節(jié)節(jié)淤塞,時或淫潦,千里湮郁;歲若旸旱,彌望焦原。自蕭、永以下,宿、靈以上,冬干水涸之時,宜諭民乘時開挑塘渠,又在在潴水,可以止盛漲之旁溢,而溉田種稻,厚利以興,或不如今日之僅能藝麥,而曠土滋多。此皖北水利宜溝渠疏浚之大略情形也。至于安、廬、滁、和,向為皖省中路四府州,經營溝洫勢又不同。蓋大江中貫,順軌東注,海足以容受。茍因江勢而善用之,支流壅塞亟開浚以達江,大堤高堰亟建閘以灌田?!犊脊び洝吩疲簻媳匾蛩畡荩瘫匾虻貏?。陳氏鵬年云:郟亶善治田,單鍔善治水,必互用之而后水利興。秋官、雍氏之政不宜偏廢,宜并舉。此皖中路水利宜利用大江潴泄兼施之大略情形也。綜覽全皖,東西七百里,南北六百里,縱橫溝瀆利害相因。雖山川我親履,水旱民自經者,或猶難語其詳焉,況泥圖籍言而言欲其盡悉,烏可得哉?茲擇要略依次編錄,凡有省志核據者,或不贅。積年久形勢,或大異又陳案夥,限簡幅不煩纂,纂自光緒紀元始也。
光緒元年會勘皖北潁州水利成案
元年十月二十日,準河南巡撫咨,據布政司呈:竊照豫、江兩省通連溝渠,彼此疏浚各不相聞,雖目前尚無淤墊阻塞,但恐年深日久,難免無沙淤壅滯。奏請每年農隙,各派道府大員會同親勘籌辦。欽奉朱批:"如所議行。欽此。"查自乾隆二十九年起,至同治十三年止,歷經詳委歸德府勘辦。茲屆光緒元年會勘之期,應仍委歸德府知府會同江省委員,將豫、江兩省通連河道溝渠秉公商酌會勘,咨請查照委員。查此案,皖省每年例系飭委潁州府前往會辦,或豫省水漲太甚,應在皖下游挑浚者,或上下壅窒,應兩省并力開浚者,每年訂期會勘后,核實舉辦。
光緒五年阜陽縣修筑傅堤成案
阜陽縣舉貢邢倬云等稟稱:豫省大憲委員發(fā)款,業(yè)將上游之包、泥、茅三河開寬浚深,即上蔡所屬之常營添修月堤,亦經一體完固。行見上蔡縣山水以及七十二湖水匯聚,直沖傅堤。且傅堤上年屢經蔡民扒抉數處,今又為群水之沖,是該堤較前加倍吃緊。民間一聞此情,無不晝夜惶恐,各欲攜糧負版立往興筑。舉人等深恐隔境興役,人多口眾,又有蔡民往日扒抉之隙,恐生意外之虞。再四圖維,萬不敢任令糾眾前往。當經稟明各憲就地籌款,刻集有成數,乘此冬令水涸,亟欲親詣監(jiān)修。倘令稍緩時日,來春山水泛漲,則下游數百里必成澤國。此系潁民為急于防患,各保身家起見。旋據阜陽縣陳晉詳稱:傅堤之筑為障包、泥之水。包河居上游,泥河居下游。因地異而名不同,其實則一河也。再從下游,即沈邑之泉河,阜邑之汝河,由汝入沙,由沙入淮矣。蓋包、泥、泉、汝一帶,系消納上蔡諸湖之水。泉河以下則河身寬深,無虞壅塞。而包、泥一段,則河身淺窄,而又當上蔡湖水之沖,以致春水漲發(fā),由傅堤泛濫,而沈、項、阜三邑盡成澤國。上蔡諸湖則水流迅速,易于干涸。附近湖民借以占種菜蔬,是以蔡民常有扒毀傅堤之事。若傅堤不亟修復如舊,上蔡之湖民可占無糧之官地,是與蔡民之田固無關損益,而沈、項、阜三邑民田實受其害矣。三邑之民與蔡民常構訟端者,職此之由。然水性流下,以地勢高下揆之,上蔡為最高。由蔡而項、而沈、而阜,則阜邑之患為最大,是以阜民屢請幫工修筑傅堤,非阜民之樂于趨事,實迫于地勢卑下,勉為保衛(wèi)身家之計。又治河固以疏鑿為正舉,乃泥河系石底,能寬而不能深,是以萬不得已而有傅堤之筑。蓋筑堤之高厚,猶疏河之寬深,不能下挖,由上高筑,此固計無所出,而為此束水保民之要舉。惟堤在豫境,若聽阜民自攜畚插前往興工,恐滋釁端,應遴派明白曉事紳董,越境督夫開工。并應請轉咨分飭汝寧、陳州二府,轉飭上蔡、項城、沈邱三縣,將阜邑加修傅堤緣由傳知紳民,毋得阻撓為要。其居蔡地之湖民,貪湖地無稅,自不愿傅堤規(guī)復舊制,又與阜民前有訟嫌,今阜民裹糧負版而往,難保無恃眾喧爭情事,應仍請委干員前往彈壓。光緒六年正月批準照辦。
光緒六年合浚江寧、溧水縣胭脂河成案
查徽州、歙縣、建平、當涂、宣城、蕪湖、溧水七屬之水悉注丹陽、石臼、固城三湖,而出水之處,僅由花津口達江。三湖縱橫廣闊各五十里。盛夏狂風鼓蕩,萬派爭流。當沖諸圩固岌岌可危,即小河圩堤亦輒因急溜崩塌,圩內農民春夏輪流登圩守護,危險至極,不得已始議開溧邑胭脂河。光緒六年設局洪藍埠,集資開工。江寧、高淳縣稟請轉飭當涂、宣城二縣,合高淳各派紳董開辦。
光緒十一年潛山、桐城兩縣議辦工賑修筑圩堤成案
潛山縣知縣陶楫稟稱:縣境內興里一、六甲華姓大圩長堤一道,與桐邑青草塥等處毗連。堤外大河一道,古名沙河,上由縣治北鄉(xiāng)發(fā)源,下達懷、桐等邑?,F在,該圩堤被水沖潰八十余丈,河流不歸故道,概由缺口縱橫灌注,彌望汪洋,秧麥均被淹沒,其興里六甲之王家圩老埂亦有續(xù)坍之處。旋會同桐城縣陳令查勘籌商,以目前堵筑該堤,必先在堤外先筑支水壩一道,使水勢不向圩內灌注,乃可逐漸施工。正在督率圩董辦理險工之時,而孫泊湖、程家灣、老石壩、會嘉里、厚里、夏家堰、戴家湖、正貞里、鐘洲等處,又先后被山洪沖潰,急需工賑。桐城縣知縣陳亦同時稟稱:該縣東南鄉(xiāng)之俞家樓起,至龍?zhí)稙持?,西鄉(xiāng)之甘家茶園,及懷、桐、潛三縣交界之華家埂等處堤埂沖決,亦請分派津貼,以工代賑,一律挑修,各等因。當經巡撫盧奏準,支撥庫款一千五百余兩,為修筑圩堤之費。由兩縣逐段督工,通力合作,而堤工以成。
光緒十三年當涂縣請款修筑官圩成案
當涂縣知縣金耀奎稟稱:該縣境官圩分為四岸,共計二十九圩,課賦甲于縣境。堤埂周圍二百余里。自同治八年圩破后,曾借帑銀二萬一千余兩,攤征還原在案。溯當初補筑工程堅固,得以保固十六年。至光緒十一年圩堤沖潰,元氣雖喪,尚可支持。上年給發(fā)帑銀每岸各一千兩,不敷修筑潰口。復按圩分籌畝捐,民力困憊,收數無幾,圩董賠累。工初告竣,堤復潰于下游之護駕墩。通圩居民不下四萬戶,十數萬丁口流離失所。應請續(xù)辦工賑,以全眾命,等因。查該縣官圩廣闊,內計荒熟田有二十四萬余畝,咸賴堤埂為保障,民命賦額關系綦大。此次修筑潰口,動撥公帑至二萬七千五百余兩之多,役夫五千余人,各圩私派為費亦巨。保護垂久,官斯土者之責甚重。
光緒十三年蕪湖縣開浚河道成案
蕪湖縣知縣錢文驥稟稱:該縣上、下鳳林圩濱臨河湖,堤長數千丈。圩內有天成、歐陽二湖,受徽、寧、廣、建之水。每遇夏漲,自梁山以下,地勢低洼,東風浪至,澎湃掃刷,全圩皆震。一出險工,鄉(xiāng)民聚集千余赴署哄鬧,故不得不為曲突徙薪之計。查圩內大、小荊山中有一港,其水北流入河,奈淤塞甚高,僅容一船經過,水積湖中,圩患實由于此。應就曲折處開寬約三丈、深一丈五六尺。但工程浩大,非數千金不能蕆事。又上鳳林圩內之橋子埂,俗名糞箕灣,外系深潭內水高于田者丈許,本年潰決,均出險工。又東鄉(xiāng)楊青河、吳公渡二處河道為湖,湖至寧建東壩等處要津,共計十一里,節(jié)節(jié)淤淺,商船每遭淺陷。若開挖深寬,于圩堤、商民均有裨益。惟地方無力興修,應請援同治八年及光緒八、十一等年借帑修理成例,酌撥庫儲,乘時修葺。經巡道暨皖南牙厘局紳首各籌一千六百兩開辦。明年,該縣又報保豐等圩坍潰口坍卸,請發(fā)銀三千三百余兩,兩年接續(xù)興工,四月一律工竣。詳請驗勘在案。
光緒十四年盱眙縣挑浚澗溪河成案
泗州盱眙縣西有澗溪河,為滁來諸山水匯聚之區(qū)。自咸豐年間淤塞后,每遇山洪漲發(fā),沿河田地大受水患。光緒十四年,知縣黃傳燾稟請開浚稱,《盱眙縣志》內載澗河有可通舟楫字樣,現在淤塞已成平陸。如能挑浚,寬深足資容納,實于地方有益。并查澗溪及毗連之仇家集兩堡,上年五月大雨之后,山洪驟發(fā),廬舍既多沖刷,人畜尤有傷斃,皆由澗河淤滯,宣泄不及所致。而趙家湖北碼頭、墩西河大王廟等,尤宜乘冬月水涸農閑急切興役。事方殷而傳燾病歿,旋由署盱眙縣事黃國城接辦,至光緒十五年五月工竣,費帑一千四百零八兩。
光緒十六年皖北賑撫局動撥賑款歲修沙河成案
皖北賑撫局總辦道員錢祿曾稟稱:沙河撈淺,疏浚難以速竣,請于賑款項下撥款生息為歲修經費,由地方官按年挑修,以垂久遠。蓋沙河地段綿長,皖境自太和之界首集起,至潁上縣之八里垛止,共長四百余里。上年派員查探,淤淺各灘共八十余段,每段長三五十丈至一二百丈,寬一二丈至五六丈不等。若一律疏挑,不特需費浩大,亦且工難克期。亟應設法預籌經久之款,作為歲修之費。查皖北此次賑務已竣,應否即于賑撫余存項下動撥銀三千兩,交潁州府發(fā)典生息,所收息銀作為歲修經費。每(月)[年]水落以后,即由該府遴派委員,會同印官確切查勘,就地招集民夫,攜帶混江龍、鐵等器具,按段疏浚,以期漸挑漸深。倘有新淤,亦可隨時施工,不致日積淤墊。每年應支工費,即盡息銀撙節(jié)動用。如有別項工程,不準擅動,致稽要工。仍將每年用款造冊具報院司衙門備查,等因。光緒十六年十月初六日奏準,旋奉部議,飭將此項息銀每年生息若干,并飭取承領銀款甘結,先行報部存案,并飭年終將動用銀數照例造冊咨部核銷。自十七年起,每年遵辦無異。
光緒十八年宿松縣遷建同仁新堤成案
宿松縣知縣趙廷瀚稟稱:該縣與江西德化縣、湖北黃梅縣共管之同仁堤,前于光緒十六年間,因堤身倒塌,且又逼近大江,必須擇地另建,方資抵御。據前署宿松縣知縣尹起鸞會同德化縣、黃梅縣勘,估計遷建長堤一道,共需經費銀二萬五千九百七十余兩。三省勻籌,每省應發(fā)銀八千六百五十余兩。稟經護撫阿奏明,在于皖省賑捐余款項下如數動撥給領興修。查宿松承修同仁新堤,自親字號接江西德化縣新堤起,至安字號丁家口止,共長五百丈。于光緒十七年二月十七日開工,至四月十七日工竣。在宿松一縣工程所費,除奏撥賑款不敷外,另籌完工,已逾萬金。該堤為三省田廬保障,計長一千一百三十八丈五尺,編立康、樂、和、親、安、平六字號,議定每年三縣分段承修,毋令坍塌。
光緒十九年靈璧縣開挑鄉(xiāng)城河道成案
靈璧縣知縣郭繼泰稟稱:該縣自黃河奪泗合淮而下流之,睢、沱、澮諸河水無所容放,靈璧之地不為沼者,鮮矣!治靈者不能使水不溢,但求水易消,而開浚溝渠實為急務。查與泗州毗連之王家橋、清水橋、連山洼各口,均分泄上游之水以達泗境蔣家河。十八年九月間連遭大雨,河水泛溢。泗民大恐,私將水口堵塞。靈民因積水不下注,群起向爭,幾釀大事,官莫能禁。因會同泗州文牧前往查勘,泗境內向有袁家古埝一道,以御北水,每遇坍塌,兩邑補修。諭令仍照舊章,靈、泗民人各半修筑。而王家橋等處水口,亦諭令泗民循舊開通,不準再堵。計全堰一千六百六十丈,兩邑公修,工已告成。又稱,靈璧西關外有支河一道,開自乾隆年間,系分泄上游鳳河之水,以達下游之大路溝、小路溝等處?,F已淤塞,每年水漲,城南居民欲開,城北居民抗阻,無歲不競。因親履勘,見該處有石基一塊,詢諸耆民,稱開河時建有石閘,以防城南之水。蓋支河系為分泄鳳河之水,以殺上游羅家溝水勢。惟遇北水漲時來源甚旺,恐支河宣泄不及,殃及城南,故建此閘,因水勢大小以為啟閉。年久閘廢,水遂為患。因諭民挑河后仍建此閘,以杜爭端。又南北兩鄉(xiāng)之洪溝、新河、馬家溝等處,歲久淤塞,為害田疇,亦諭令按田派夫挑挖深通,一律工竣。
光緒二十年議挑洪、睢、減水河成案
查皖北洪河、睢河地勢卑下,居豫省減水河之下游。若不隨時挑浚,則上游水難宣泄,淹沒田廬,毗連居民往往因此釀成大訟。光緒二十年四月,皖撫沈秉成準江督劉坤一咨,據江藩司詳稱:竊照豫、江兩省通連水道溝渠,前會飭蕭、碭二縣設法疏浚。茲據蕭縣申稱,卑縣毗連豫省之減水河道并該河尾段之洪河,年久淤墊,應俟安徽洪、睢兩河議挑,始可興辦上游工程。又據碭山縣申稱,卑縣與豫省毗連之減水河道,逐段勘明,河身節(jié)節(jié)淤墊,亟應一律挑浚。因下游之洪河、睢河未能興挑,是以中止?,F淤墊各處,一遇大雨時,行水無去路,每致紛爭涉訟,大為民累。然皖省下游不挑,則上游蕭、碭等處仍無由切實興辦。詳祈鑒核,轉詳請咨明皖撫速飭鳳、泗二屬,趕緊勘估興挑,以便上游會勘稟辦,等因。查此案,徐州道稟稱,災祲后籌辦未有的款。旋奉江督批示,從緩辦理。
光緒二十二年奏請撥衛(wèi)汝貴抄產興辦宿州河工成案
鳳陽府知府馮煦稟稱:今所疏浚之北股河,上引蕭縣之龍山湖諸水至沖口入石湖,經吳公橋達岳河,下注于洪澤湖??n『?,上引蕭縣之減水河水至沙溝閘入南股河。復浚南股河,上引河南永城縣之巴溝河水至九孔橋。又開浚河道十八里至宿州城東門外,繞至城南入運糧溝??G丶覝?,上引永邑之小洪河至宿州東門外,合流入運糧溝,復浚運糧溝入于澮河。又慮其未能遍受諸水也,仍浚南沱河至運糧溝東之界溝,分泄入澮,下注洪澤。此其大略也。又稱以宿州諸河計之,沱河長百余里,土方約十萬有奇,已開者十之四五。南股河長百七十里,其工視沱河較省,土方十余萬。睢河中股及小洪河、運糧溝,只須略加疏浚,當亦不至過費。復就所至之處,熟察地形,博采輿論,有不能不辦者四,有不能辦者一,謹縷晰陳之。其不能不辦者:三省苦水積百余年,宿民被災尤烈,望拯尤切。一聞修浚睢河,無不樂于從事,若竟礙而不辦,三省昏墊之民永無衽席之日,宿民必失所望,凡職在地方者義必不忍坐視,一也。三省會辦之折甫經出奏折非皖一省事,未錄,而皖省又復議停,與前奏兩歧,恐干駁詰,且無以關論事者之口,二也。宿、靈各屬,每歲例有災緩,以水故也。今各河一律疏通,瀕河田畝皆可有秋。每歲災緩成數必當漸減,數年之后,田畝所征正可以補今日治河之費。方今餉項支絀,各省籌辦荒田,此實有可因之地利,三也。各河既浚,將上而徐、豫,下而光、固、淮、揚,舟楫可通,其所產土貨,彼此轉輸,商販既興,民生亦厚,四也。有此四者,自以興辦為宜。然治水之方,先謀去路。宿為蕭、永下游,靈、泗為宿下游,宿州先開而靈、泗不同時并舉,水無歸宿,仍有倒灌旁溢之虞。且靈、泗之民亦豈能忍而為壑?泗州牧余適中所稱聚眾抗阻,恐亦勢所必至。王詠霓前議引睢入沱以至澮,徑由五河入湖,不經靈、泗,未嘗非變通之法。惟所議開沙溝閘下之十八里新河,旋至符離集時,當有該處紳耆多人,遞呈請罷前議。僉稱開浚之處直注州城,且多廬墓,情勢顯然難于過執(zhí),舍此則別謀睢、沱交通之路,非可倉猝從事,此則不能辦者也。伏查前江督曾批示云:挑銅、蕭而不挑宿,則害在宿,而銅、蕭亦枉費工資。挑靈而不挑泗,則靈為眾水所灌,上游仍受倒漾之害。水無所歸,仍屬枉費,不足減昏墊之災也??傊?,泗州能辦,則三省并興;泗州不能辦,則三省俱罷。此自然之勢也。又據署鳳陽府知府王詠霓稟稱,本年十二月十九日開工。泗州牧余適中來稱,睢河故道由宿州徐溪口至靈璧之板橋,自泗州西鄉(xiāng)入境,沿州北鄙逶迤而東,經江蘇桃源之歸仁堤,稍向南趨,復東流入泗之安河,而注于洪澤湖。安河者,即睢河之尾閭,與蔣家壩高良澗遙遙相對,紆回曲折,經泗境者不下二百里。此睢河之故道也。惟睢河無源,本以黃河為源,在前土人皆呼為小黃河。其水性悍急與黃河同。自黃河北徙之后,來源遂竭,河身漸淤,刻下除安河約尚存二十里外,其在泗境之西北者,多淤墊成地,甚至形跡亦杳不可得。而沿睢居民較前漸少水患,其有不免于澇者,則非睢河之為患,實以天雨不時,溝洫塘堰之未講求也。今者開浚睢河,名為治睢,實則合上游諸河湖之水,分為南北中三股,改道下注。北股系由靈璧之沖口地方開生工一道,引水入靈璧之什湖,南出靈璧岳河,東出泗州正西之港河,直注泗州西城繞城河而南,由界溝雙溝入淮而歸于洪澤湖,約三百里水程。其中、南兩股,系由宿州出沱河入泗州西南之草溝,經五河縣入淮而歸于洪澤湖,亦約在二百里水程以上。兩路河身逐節(jié)淤淺,若上游驟添許多來源,而沿途阻滯,則沖激漫溢勢所難免。其下游雖有洪湖,但高仰已久,其寬廣較昔僅十存三四。故上游開辦河工,泗民甚為驚惶,紳耆聯名稟請停工,等因。查此案,后由賑撫局總辦道員王立清稟復,洪澤湖并無礙窒,若下游民不喻官意,堅求中罷,盡可挑至該境內始行停止,以免借口或添工段,或加土方,斷不肯半途而廢,上負興利便民之意。適奉上諭已革總兵衛(wèi)汝貴,應查抄典產作修河之用。旋就睢寧允隆、邳州允祥兩項典款內,奏撥銀十萬兩開辦。此次皖北河工事始就緒云。
光緒二十三年宿州稟蕭縣毗連龍、岱二河請札委會勘成案
查宿州上與蕭縣毗連,蕭邑龍、岱二河下注宿境宋家灣,水勢浩大。幸宋家莊有天生土壟一道,隔絕二(湖)[河]之水不能南趨。從前蕭民屢議開挖,經宿州下游人民極力阻撓而罷。蓋宿州境內有南股、中股、北股三河,中股又名睢河,三河者皆黃河分流也。南股消永夏之水,中股消洪、減之水,北股上接王家閘十八里屯。又有西流河、北股河自艾山西分支西行八九里,由西流閘入睢,諸河匯歸宿、靈、泗而入洪澤湖。其宋家莊土壟橫梗于西流河之上,隔絕蕭境龍、岱二河之水。自黃河北徙,宿、靈、泗河道節(jié)節(jié)淤塞,水無歸宿。每逢大雨時,行睢溪、時村等集匯為巨浸,十歲九災,不能再受蕭縣之水。是以,道光十年、光緒九年,該縣議挖龍、岱,均經阻止。況蕭開龍、岱,則永亦必開減河。今不阻蕭,后復何辭以阻永?萬一蕭、永之水合注而東,恐宿、靈、五、泗無不水之年,亦無不水之地,下游各屬受害滋大。
光緒二十七年蕪湖縣開局先修江堤成案
蕪湖縣知縣柳元翹、候補通判俞立誠、候補知縣鄧英稟稱:蕪邑西鄉(xiāng)之尚塘、鄭盛、邊江、蘆花、雙港等處,南鄉(xiāng)之上下鳳林、馬塘、元畝塘等處,北鄉(xiāng)之小港口、新興塔、前沙、中沙、后沙等處,是圩工最為緊急者,而西鄉(xiāng)之濱江天堤尤為危險。該堤自尚塘至魯港止,綿長十數里,逼近長江,堤身高大,上年水發(fā)浪激,節(jié)節(jié)沖潰毀壞,不堪修筑,更不易為功。至雙港、邊江、蘆花三處,堤身近江,外無灘地,每遇江水漲溢,無由堵御。再三籌度,應于該三處堤外加筑新堤一道,圍護堤內田廬,以期益形鞏固,等因。查此次設立潮音庵圩工總局,委俞立誠、鄧英駐局督工外,又各設分局,以主簿雍和分辦南鄉(xiāng)圩工,巡檢史步增、沈家亮同駐鳳局督工,巡檢張鑣、劉家樾同駐雙局督工,先后撥發(fā)工賑銀一萬九千五百兩。
光緒二十八年宣城縣修筑水沖各圩成案
宣城縣知縣陳瑞麟稟稱:上年夏間,淫霖肆虐,洪水為災,沿河各圩沖決,小民無力興修,請發(fā)庫款四千兩以資開工,等因。查此次修筑圩堤工竣詳報者,東鄉(xiāng)凡四十六圩十三,北鄉(xiāng)凡五十七圩六壩一,西鄉(xiāng)凡二圩二壩,南鄉(xiāng)凡二圩,所筑高寬丈尺,皆如式鞏固。委員驗收各圩長所立保固年限,尚屬詳密。惟各圩當洪潦之沖,以官款修復,仍宜令民歲時補葺,庶不虛耗公財,有裨賦額。
光緒二十八年繁昌縣稟請修建圩堤成案
繁昌縣知縣陳元弼、堤工委員王岳崧稟稱:該縣東西北三鄉(xiāng)皆有護江堤埂,邪長各數十里,節(jié)節(jié)殘毀,修補尤急。又江邊洲地如紫沙洲、黑沙洲、錦衛(wèi)洲等處,均瀕大江,無土可取,須代買肥田以資挑筑,所費尤巨?,F各圩大小潰口一百五十處,一律修筑完固,撥用官款一萬五千二百七十余兩。惟舊筑堤基單薄,從新建筑勢不能加厚圩腳。若值盛潦之時,仍須督民隨時護守,始保無虞。
光緒二十九年合肥縣開浚東、梁、北鄉(xiāng)公塘成案
署合肥縣知縣趙煦、塘工委員楊塏稟稱:合肥東、梁、北三鄉(xiāng),上年被旱,民情困苦,亟應招集災黎,開浚該鄉(xiāng)舊有公塘,以興水利,而弭后患,等因。查此案,當經批準,飭動撥庫銀二萬兩。以一萬散放賑撫,以一萬開浚塘井。其已經詳報,開挑深廣可以永遠潴水備旱之公塘,如宣家壩公塘一口,六車陂公塘一口,龍?zhí)陡酃烈豢?,汪家塘公塘一口,站塘公塘一口,袁壩公塘一口,馮家壩公塘一口,黃塘公塘一口,竹絲壩公塘一口,草坡塘公塘一口,八角塘公塘一口,浪陂塘公塘一口,白小塘公塘一口,遲家壩公塘一口,皆經該令協同委員親詣各鄉(xiāng)勘估明確,分諭各塘長切實承挑,以備宣泄。各公塘均載入合肥縣志。大旱之年,民命關系甚大。此次糜費庫款甚巨。挑浚之后,地方官應督民隨時料理,毋俾湮塞。
光緒二十九年當涂縣稟請撥發(fā)賑銀趕辦圩工成案
查當涂通境二百余圩,就中關系緊要者,以官圩為大綱。官圩分為四岸,共計三十三圩,課賦甲通邑。周圍堤埂一百八十余里,外附感義、福定等十一圩。本年夏,縣境圩悉潰,為數十年未有之災祲。比經當涂縣知縣呂耀軫稟請,籌撥賑銀五萬兩,分給各圩趕辦冬工。蓋數十萬災民無非以田為命,有堤則有田,有田方有命。此次決口之大,迥異往年,自不能不請官款認真完筑,以全民命而重國課。旋札委巡檢朱桂萼、王傳曾分段辦理完工。
光緒三十四年奏籌皖北水利成案
巡撫馮煦奏稱:三十三年,前撫臣恩銘奏報辦理皖北賑務情形,以災歉頻仍,擬接辦水利,以善其后,所需經費即以辦賑余款先盡濟用,不敷再設法籌墊等情。于六月十二日奉朱批:"著馮煦妥籌辦理。欽此。"查前年皖北水災,以宿州、靈璧、泗州、五河四州縣為最重。其地介黃淮之間,北與江蘇之徐州,西與河南之歸德毗連,本為睢水流域。睢河上游計分三股,至靈璧之澮塘溝并為總干。歷年水漲沙停,致將澮塘溝以下及泗境睢河淤為平陸。于是中北二股不復東注洪澤,悉由澮塘溝沖口南趨,會合南股之水,循泗境之岳港等河,下達五河縣境之浮山、潼河兩口,由淮而入湖,宣泄遂以不暢。夏秋大雨時行,上游水來極旺,頂托漫溢,十歲五災,蠲賑兼施,糜款巨萬。臣愚以為,欲淡沉災,仍以治睢為亟。前此歷任疆臣,屢有復睢之議,以鄰省紳民互相爭執(zhí),或謂洪湖高仰,難于容納;或謂睢水既治,蘇豫接浚,上游來源加增,為害彌烈。且因工巨款絀,未敢大舉。臣前在鳳陽府知府任內,亦曾周歷該河,勘悉原委。中股上承蕭縣龍、岱二湖之水,蕭民屢議開河,導水南趨。南股上承永城縣巴溝河之水,永人亦曾平灘筑堤,束水東下,而宿民輒思設法以御之,爭端之開匪伊朝夕。其實,蕭、永地勢均高于宿,蕭、永即不事導束,該境之水無不下注宿境,迤邐以入于洪湖。臣于上年秋后湖水極涸時,選派熟悉河工員紳前往測量,并委員復加履勘。據呈圖說,計舊河底高湖面一丈四尺余,灘面又遞高六七尺不等,與臣夙昔研究情形尚相吻合?,F已籌定辦法:上游以不治為治,下游以開通為治,中游以節(jié)宣為治。查睢河之在宿境及靈璧澮塘溝以上者,河身尚屬深通,若再議加深,轉失建瓴之勢。宿之患水,不患蕭、永之來源多,而患靈、泗之去路塞。果能下游通暢,則蘇、豫之水皆得行所無事,而宿民免為壑之憂。此上游之情形也。靈璧澮塘溝新河口所以挑深二尺者,借吸溜就下之力,順正股東趨之勢也。但該處沖口之寬,視新河口且數倍,無以節(jié)之,仍恐大溜奪向南趨。擬于馬廠地方筑碎石滾水壩一道,中留槽桶以通舟楫。水漲未及二尺,新河已經暢泄;漲逾二尺,水勢即猛,則由壩上滾過。數道并泄,隨漲隨消,一切中滿壅滯之患不治自除。此中游之關鍵也。要而論之,皖北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下,雖洪湖淤墊容量日狹,誠屬將來之慮。然靈、泗境內諸水,夏秋盛漲,無不奔注于湖。任其散漫而歸湖,則靈、泗為殃,而于洪湖容量并無所減。順其軌道而歸湖,則靈、泗受益,而于洪湖容量亦無所加。此又統(tǒng)籌上下游全局,治睢無礙洪湖之實在情形也。伏思皖北自睢道湮塞后,百年昏墊,創(chuàng)巨痛深,只以防鄰有戒心,致屢阻復睢之議,忍辛茹苦,情實可矜?,F在,洪湖容量既經測明,靈境以上不事疏浚,紳民疑慮冰釋,均尚樂于從事。所需經費即于義賑余款內盡數撥用,不敷設法籌墊,務底于成。臣與督臣往復函商,意見相同。惟倏屆秋汛春作方興,不及趕辦。且飭勘時系霜清水涸,所考水量系據各處水痕及紳耆指述,茲事體大不厭詳求。查有前山東東昌府知府魏家驊,踐履篤實,任事廉能,上下督臣奏令疏浚海州六塘河工,用款撙節(jié),成效昭然,于皖北及淮徐水利情形亦復講求有素。擬即于泗州先設一局,派委該員駐局,查探盛漲水勢。原擬估辦尺寸,應否酌加寬深,目驗既確,應無遺憾。一俟秋后水落,即飭該員及時興辦,一氣呵成。除咨明江蘇、河南兩撫臣查照外,所有遵旨,妥籌皖北水利,酌擬辦法緣由,謹會同兩江督臣端方恭折復陳。
光緒三十四年懷寧、望江兩縣議筑萬全圩成案
查懷、望接壤,中憑大湖。湖東北屬懷,湖西南屬望。望地皆山,山邊建圩有壩。懷地瀕河,河沿亦盡筑壩。兩壩相接,僅隔半里。消出天雨無源之湖水,黃馬小河一道,連年山、江二水由該河口逆入兩邑,受災甚烈。本年水大,懷邑徐家壩霎時沖潰,懷之八保、望之三寺,高低俱淹,田禾浸沒殆盡。本年建筑圩堤,僉謂筑上壩不筑下壩,仍受水災,應就兩邑老壩根腳,望江自廖家囊起,至懷邑楊泗廟止,繼長增高,通力合作,成一大。成,建一朝天大閘,外水高則閉之,內水高則開之,兩邑水患自息。又查該處有大河一道,上承潛、太兩邑來水,下分陶公廟、新壩鎮(zhèn)、雙河口等處水勢,三支河為出江之尾閭。大河北岸即金雞中、太平下及新窯等保,下游為大湖下保,河中央為下石牌之靈爺廟,壩皆隸懷屬。東岸系望邑西圩、萬全圩。在河西南一帶,上自楊泗廟,下至黃馬河口,壩形尚存。黃馬河南至廖家囊,則無陳跡可驗。黃馬河外通雙河口,內注大塘、金雞上、金雞下、麻湖中、麻湖下、紅廟、靈泉等八保,與望邑之妙光、張山、褒隱等三寺居民,皆環(huán)湖而佃,沃壤廣闊,各有小圩。茲聯合徐家圩筑萬全總圩,與望邑西圩對峙,將八保、三寺之田廬包羅于中,以為長城之倚賴。并就黃馬口建筑大閘,宣泄五湖之水,為利甚大。旋由望江縣知縣程用杰、懷寧縣知縣陳諤暨委員宋毓衡,會銜稟請先將靈爺壩修筑,再議疏浚下游,以全圩功。
一級目錄:郵傳科·卷九十八·水道
二級目錄:
卷九十八水道
大江自江西九江府東北流入境,經安慶、池州、廬州、太平、和州入江蘇江寧府境。淮水自河南光州東流入境,經潁州、鳳陽、泗州潴為洪澤湖,與江蘇淮安府分界。本省之水,由黃山干脊北出者,皆由南岸入江,以張溪、貴池、青弋、水陽四水為大。南出者,皆入徽州府境,歙、休、績、黟四縣水皆合新安江,東入浙江。婺、祁二縣之水,皆西南流入江西境。由潛山干脊南出者,皆北岸入江,以潛、皖、樅陽、泥汊四水為大。北出者為淠河,經六安、鳳陽北入于淮。其余之肥、洛、濠、池諸水則出自雞鳴、喜羊諸山之陰,皆由南岸入淮。巢湖介江淮之間,匯合、舒、廬、巢四縣之水而成巨浸,由和州之濡須口即裕溪口。入江。北岸入淮之水,惟汝、潁、渦、睢、澮五水皆來自河南,余皆出自鳳、潁各屬。此南北水道大略也。
一、安慶府屬水道
大江由江西九江府東北流經小孤山入境。又東北流過宿松、望江入懷寧境,轉東流經城南又東三里,濱江有炮臺,轉東北流五十里至攔江磯,西岸亦有炮臺,又北流入桐城境,轉東北流過王家套,屬池州府。轉北流至灰河口入廬州府境,東南與池州府以江為界。入江之水曰龍湖,上源為宿松之二郎河,合三溪、鳳車、秀水諸河匯于縣南,舊由涇江口入江,今筑堤阻隔東溢為大官湖。又東為茅湖,合宿松之荊橋河、太湖南鄉(xiāng)諸山水匯為泊湖,跨宿、太、望三縣界,由望江之響水口東流過急水溝,至華陽鎮(zhèn)入江。武昌湖上源為馬頭、蘆新橋二水,匯于望江縣北,東連青草、白土諸湖,折東北為漳湖,西受棣溝河水,由漳湖口入江。皖水出潛山縣公蓋山東麓,東南流至縣南。有潛水出公蓋山西麓,東南流來會,又東南入懷寧境,至石牌鎮(zhèn)合太湖長河轉東流,北受冶湖,南合三支港諸水,至皖口即山口鎮(zhèn)。入江。樅陽河上源為沙河,出潛山縣駝嶺東南流入懷、桐界,合黃馬河水東流潴為鴨子湖,北受掛車、龍眠諸河水,又東合菜子湖,北受雙河水,東南流至樅陽鎮(zhèn)入江。羅昌河出廬州府境,南流入桐境,潴為竹子河,又東南為白蕩湖,分由王家套、六百丈、灰河三口入江。
二、徽州府屬水道
新安江出休寧縣率山為率水,東流至屯溪鎮(zhèn),北合橫江水,南受汊水、石門水,轉東北流至浦口,北合揚之水,又東流至街口入浙江嚴州府境。橫江水出黟縣方家?guī)X諸山,東南流過漁亭入休寧縣境為白岳溪,合夾溪水過城西南,又東南流為東港入新安江。揚之水出績溪之仙人巖,西南流東受登水,西受昆水,入歙縣境繞城,西受富資、豐樂諸水,轉南流至浦口入新安江。入江西之水,在祁門曰大洪水,出大洪嶺東南流,繞縣城東轉西南流,西受武陵水,東受榔木嶺水,又西南流至倒湖鎮(zhèn),有大水自赤嶺南流來入,又西南入江西饒州府境。小北水出櫸根嶺,合歷山諸水,西南流受禾戍嶺水,又西南流入饒州府境。在婺源曰婺水,出縣西北之大廣山,東南流至清華鎮(zhèn),有沱川合浙源西水來入,轉南流至武口,有武溪合正東、正北諸水來入,又南繞城東轉西南流,北受桃溪,又西南至太白鎮(zhèn),北受梅源水,又西南流,北受曹溪,入江西饒州府境。余如浚源水出浚源山,長溪出率山西南麓,皆西南流入饒州府境。
三、寧國府屬水道
府境之水曰青弋江,二源皆出徽、寧界山。一在太平為麻川,合池州府東來之水曰舒溪,北流入涇縣為賞溪。一在旌德為徽水,合陶環(huán)溪北流,入涇縣為藤溪,又北會賞溪,轉東北流合琴溪,至馬頭鎮(zhèn)入南陵境,至青弋江鎮(zhèn)分支為石河,西北流入太平府境。正流又北入宣城過灣沚鎮(zhèn),分支入五丈湖,又東北入太平府。水陽江上流為寧國縣之東西二溪合,北流入府治為句溪。西北流至府城東,西合宛溪水,又北流至油榨溝合南湖水,又北至水陽鎮(zhèn)合固城湖水,轉西北流至黃池鎮(zhèn)合五丈湖,北流支津入太平府境。小淮河在南陵合縣河、資福河諸水,北流入石河,亦入太平府境。
四、池州府屬水道
水之大者曰江,自江西九江府入東流境,東北流經縣城西,又東北過黃湓鎮(zhèn)入貴池境。東北流十余里經前江口,濱江有炮臺,與下流十五里攔江磯西岸之炮臺相犄角,又東北流經府城西北,又東北過大通鎮(zhèn)入銅陵境,轉北流至老鸛嘴,折東流至紅楊樹,入太平府境。自銅陵縣以上,北岸與安慶府分界。銅陵縣以下,北岸與廬州府分界。其入江之水曰香口河,出大浩山,西北流合場上湖水,至香口鎮(zhèn)入江。江口河上源為建德縣之前河,西北流入東流境潴為仙人、長石、南門諸湖。又西北為江口河,經縣南由江口河口入江。吉陽河上源為建德之后河,北流入東流境為張溪河,又西北潴為大清湖,西北流由吉陽河口入江。黃湓河貴、東以河為界。西南承東流之大清湖東北支津,東南承貴池之馬踏湖水,東北流至黃湓鎮(zhèn)入江。貴水上源為石埭之連溪、管溪,合唐村水北流入貴池為貴水,又北流匯為秋浦,轉東北流至池口入江。白羊河上源為溪,出縣東南考坑諸山,西北流為白羊河,至齊山下潴為齊山湖,又北經府城東至下清溪鎮(zhèn),由通濟河口入江。梅垠水出太仆、六峰諸山,東北流至梅垠口入江。大通河貴、銅以河為界。上源為青陽縣之臨城、管埠諸河,西北流至大通鎮(zhèn)入江。余如銅陵之順安、鳳新閘諸水,則皆合于黃滸河,與太平府、繁昌縣以河為界。北流至太平府荻港入江。石埭之舒溪合佘溪、美溪、船溪諸水,東北流經縣南受七溪、博山諸水,至陵灘頭入寧國府境。建德之饒水合龍口水,西南流入江西饒州府境。
五、太平府屬水道
大江自池州府入繁昌境,東北流過荻港鎮(zhèn),又東北流過黑沙、錦衛(wèi)等洲,洲南為蘆席、三山等夾,轉東流至魯港鎮(zhèn),轉北流入蕪湖境。又北過磧磯,自荻港至此,與廬州府以江為界。又北過泥沛港口入當涂境,轉北少東流出東西梁山間,兩岸山麓有炮臺,實長江之鎖鑰也,又北流經府城西,江中有金馬、官錦等洲,又北過采石磯,江中有尚寶、大黃等洲,又東北流至和尚港口,入江蘇江寧府境,自磧磯至此,與和州以江為界。入江之水曰黃滸河,即荻港河。出寧國府南陵縣之赤嶺,西北流入繁境,與池州府以河為界。轉北流至荻港口入江。石河即魯明河。自寧國府青弋鎮(zhèn)分青弋江水,屈曲西北流入蕪湖,寧、太仍以河為界。又西北合小淮河水,過石市轉西北流,有繁昌縣之城南河出紅花山東流來入,轉北流至魯港口入江,自石市至此,蕪、繁以水為界。青弋江自寧國府入蕪湖境,仍與寧郡以水為界。北流三十余里,西北分支潴為五丈湖。正支轉西北流,過方村又西北流,東合清水河,西合天成、歐陽諸湖水,又西北流,北分支為扁擔河,轉西流經縣城南,又西流至大江口入江。姑熟溪自寧國府西北流至黃池鎮(zhèn)入境,東合固城湖水,西南合五丈湖,北流支津又西北分支為清水河,西入青弋江。正流又西北繞大官圩,北受石臼、丹陽諸湖水,又西北經府城,南合大信河,上流即蕪湖之扁擔河。又西流過金柱關入江。
六、廬州府屬水道
大江在無為州由安慶府東北流至灰河口入境,北過大興、衛(wèi)生等洲,至老鸛嘴折東流至泥汊鎮(zhèn),自灰河口至此,南岸為池州府界。轉東北流過柵港,經黑沙、錦衛(wèi)等洲又東流過奧龍鎮(zhèn),折北流磯,屬蕪湖。又北至樸樹河口入和州境。自泥汊鎮(zhèn)對江為太平府界。入江之水曰西河,上承廬江之黃陂湖、白湖、后湖諸水,東流為青簾河,入無為境為西河,至襄安鎮(zhèn)受永安河水,又東北流,北分支過馬口,合襄水,入黃雒河。正流分繞圩堤,由灰河、土橋、泥汊、柵港、神塘諸口入江。襄河出無為州西北諸山,東南流繞州城,東南合西河,分支水為運河,又東北流入黃雒河。巢湖居府境之中,跨合、廬、巢三縣界。舒城之七里河、界河諸水出縣西南諸山,會于三河東流注之。合肥之派河出周公、大蜀諸山,東南流注之。肥水出將軍嶺,東南流合店埠河,至施口注之。柘皋河出西黃山,經柘皋鎮(zhèn)南流注之。其余合、廬、巢三縣諸山水皆入于湖。東流經巢縣城南為天河,東南流入無為州境與和州以河為界。為黃雒河,即濡須河。合運河水轉東流至和州之裕溪口入江。其南分支由奧龍、馬龍諸河入江者,今皆淤淺。余如合肥北境之滁水,則出黃泥段東流受石塘橋水,又東流北受小馬廠水,又東入滁州境。西北之西肥水,則出將軍嶺,西北合吳家橋水,西北流合鐵索澗,入鳳陽府境。
七、鳳陽府屬水道
淮水自潁州府東流至壽州正陽關入境,轉東北流入鳳臺縣,屈曲東流一百四十余里入懷遠境,轉東北流經縣城東南,轉東流至蚌埠鎮(zhèn)入府治,又東流九十里至臨淮鎮(zhèn),自臨淮以東,北與泗州以水為界。轉東北流入泗州境。其南岸所受諸水曰淠河,自六安州北流至馬頭集入壽境,又北流七十余里至正陽關,合安豐塘,西北支津入淮。肥水出廬州府,北流入壽境,過瓦埠東合閻澗水,轉西北流四十余里,南合安豐塘,北流支津又西北繞州城,至城西北入淮。洛河自廬州府北流入境,壽、定以河為界。過爐橋鎮(zhèn)又北入懷遠境,至新城口入淮。天河出府治西南,東北流至懷遠境入淮。濠水出定遠縣界喜羊、白云諸山,東北流至臨淮鎮(zhèn)入淮?;▓@湖在府治東北匯小溪河水,北流入淮。其北岸所受諸水曰西肥河,自潁州府東南流入鳳臺縣境,合濕泥河又東南流入淮。駕河出鳳臺之丁家集,東南流入淮。黑河出鳳臺北界,東流入潁州府界三十余里復入境,東南流過平峨山麓,自平峨山以下,鳳臺、懷遠以河為界。又東南流入淮。渦河自潁州府東少南流入懷遠境,又東南流至縣東入淮。北肥河自潁州府東南流入懷遠境,又東少南流至府治北入淮。靈、宿之水曰澮河,自河南歸德府流入宿州境,東南流至蘄縣集,北合南運溝水,又東南至固鎮(zhèn)入靈境,又東南至九灣集,南合澥河水,轉東流至順河集入泗州境。沱河出宿州東南之紫蘆湖,東南流入靈境,又東南至濠城集入泗州境。南股河自河南歸德府入宿境,東少南流,南合洪河水,東流至新斜堰,北合睢河。北股河水東流匯入靈璧之楊疃湖,舊逾長直溝入泗州境,今淤淺,改由禪堂湖折南流繞縣城,轉東南流經虞姬墓入泗州境。睢河自江蘇徐州府入宿境,南少東流合西流河水,至睢溪口轉東流過符離橋,又東至新斜堰,合南股河水入靈璧之楊疃湖。北股河亦自徐州府入宿境,南流分水為西流河,轉東流北合溜河,又東合奎河,至時村北折南流為十字河,合睢河,由新斜堰合南股河,入靈璧楊疃湖,皆由虞姬墓入泗州境。在定遠境之水曰池河,出五尖山,北流合馬澗諸水,又北過池河鎮(zhèn),轉東北流入泗州境。
八、潁州府屬水道
水之大者曰淮。西自河南汝寧府入阜陽縣境,東流八十余里至三河尖,與河南之息縣、固始分界。又東流出潁、霍間一百余里,至沫河口入鳳陽府境。入淮之水在北岸曰汝河,自河南光州入境,東少南流六十里至張家(塞)[寨]入淮。潤河出府治西之忠心橋,東南流百余里至潁上境入淮。潁河有二源:正流自河南陳州府至府治西之姜家(塞)[寨]入境,分流亦自陳州府至太和之界首集入境,俱東南流會于府城西北之三里灣,又東南流合茨河水,經潁上縣城東北至沫河口入淮。其南岸之水曰緯河,出(與)[于]六安分界諸山,北流經霍邱縣城西潴為西湖,又北流入淮。河出六安北境諸山,北流經霍邱縣城東潴為東湖,又北流入淮。淠河自六安流入境,與鳳陽府分界,北流至正陽關入淮。府北境之水曰西肥河、渦河、北肥河、芑河,皆自河南歸德府入境,東南流歷亳州、渦陽、蒙城而入鳳陽府境。
九、廣德直隸州屬水道
郎川在建平,其源二:一為桐川,出州西南白石山,合水,北流入建平境。一為鯉洪溪,出州東南諸山,西北流繞州城,東北有九斗川,自杭村西南流來會,又西北流入建平境。與桐川合為郎川,西北流經縣城,南轉西流入寧國府境,匯為南湖。里南湖承建平縣南諸山水,由沔陽河口入南湖。
十、滁州直隸州屬水道
滁河自廬州府入全椒縣西南境,轉南少東流三十余里折東流與和州以河為界。至縣城。東有襄水出石臼山,合諸山水東南流來入。又東經州治與江蘇江寧府以河為界。東南入來安境,北合烏衣河水,又東流受吳沛水,入江寧府境。烏衣河出來安縣之嘉山,為秋沛水,南流入州治,西受瓦店河,又南流過州城,東北受紅沙澗,轉東少南流過烏衣鎮(zhèn),又東南入來安境,有來安水出縣北諸山南流來入,又東南流注于滁河。小馬廠水出州治西之常嶺、皇甫諸山,西南流入廬州府境。
十一、和州直隸州屬水道
大江自廬州府入境,北流至裕溪鎮(zhèn),江中有曹姑洲,又北出東西梁山間,兩岸皆依山麓建炮臺,為皖省門戶,又北過針魚嘴,經金馬、官錦等洲,又北經尚寶、大黃等洲,洲皆屬太平府。轉東北流至駐馬河口入江蘇江寧府境,與太平府以江為界。入江之水曰濡須河,即裕溪河,在廬州府為黃雒河。上流承廬州府巢湖之水,東流入含山境,受清溪水轉東南流過運漕鎮(zhèn),又東流至三汊河口,北受銅城閘水,又東過雍家鎮(zhèn),轉東北流至裕溪口入江。牛屯河分銅城閘水,東流至牛屯河口入江。麻湖上流為含山之縣河,東流入州治潴為湖,分由姥下、太陽、楊林諸河口入江。石跋河出夾山,東南流入江。駐馬河出北山,東南流入江。滁河自滁州入含山境,仍與滁州以河為界。東流入州治轉東北流,復入滁州境。
十二、六安直隸州屬水道
水之大者曰淠河。凡三源:一出砦拔山北,一出多智山北,一出英霍交界之西界嶺北,會于霍山縣西南,合諸山溪水北入州治,至兩河口西合麻埠河水,又曲折東北流經州城西南,西合駱家山清涼寺水,又北少東經馬頭集入鳳、潁二府界。柳槐澗出龍穴山,北流入鳳陽府壽州境,潴為芍陂。州東北毛坦廠、陶家河、施家橋三水東流合于雙河,東入廬州府舒城縣境。州西金家寨北出一支入潁州府霍邱縣境。英山落里河二源出東西二界嶺之南,挾左右山溪水,南少西流合于縣城西南,東受大畈、雞鳴二水,西入湖北蘄水縣境。
十三、泗州直隸州屬水道
淮水自鳳陽府東入五河境,過縣城東南至潼河口入境,至此與鳳陽府以水為界。又東過盱眙縣北,州治與盱眙縣以水為界。又東過龜山麓潴為洪澤湖。湖東跨江蘇境。州境入淮之水,北岸為澮水,自鳳陽府東流至園宅集入五河境,至城北合沱水入淮。沱水自鳳陽府東南流入州治,又東南流入五河境,合澮水入淮。潼河自州北荀家溝受鳳郡宿、靈之水,東南流繞州城,又東南流潴為天井湖,又東南流至潼口入淮。其南岸之水曰池河,自鳳陽府東北流至三界入盱眙境,又北流入淮。枳頭水橋出黃練山,西合滾子澗水,北流繞龜山西麓入淮。入洪澤湖之水曰汴河,舊由鳳郡東流入州境,過州城又東至米城鎮(zhèn)注于湖。今上流及入湖處皆淤淺,水長或通舟楫焉。安河自江蘇淮安府入州治,南流注于湖。睢水則自長直溝受江蘇徐州府之水,入州境東流復入徐州府,舊與鳳郡宿、靈之睢水通,今淤塞。而天長之水曰石梁河,出縣西南之釜山,東北流,北合滁州東來之白塔水,又東流過縣城北,南合冶山水轉東北流,合諸小湖水,至城門鄉(xiāng)分為支津入江蘇揚州府境。
一級目錄:郵傳科·卷九十九·航業(yè)
二級目錄:
卷九十九航業(yè)
自長江三公司輪船既行,揚子江流域交通便利,而內河支港亦相率經營。皖省居長江之中,下游蕪湖久立商埠,行旅繁頤,風氣亦漸開通。自光緒二十四年英商新順昌始設立生祥記小輪公司,購船行駛廬州、太平等處,航業(yè)日有推廣,繼起請牌照者得船二十又五焉。茲據光緒三十四年蕪湖關呈報,內河行駛各小輪船名、船牌等項及設立躉船各埠表列如左。
皖省內河行駛小輪表
船名船牌經理人載客
額數行駛
地方沿途
停泊處所開行
年月逍遙津江海關商務公司人廬州府雍家鎮(zhèn)、下三汊河、運漕、黃雒河、東關、淋頭、巢縣、忠廟、三河、施口、上三汊河、合肥光緒三十三年六月箏笛浦江海關同上人同上同上同上濡須塢江海關同上人同上同上同上升隆江海關泰昌人同上同上二十七年五月升和江海關同上人同上同上同上楚南蕪湖關森記人同上同上三十一年正月蕪湖江海關江皖公司人同上同上三十一年八月永福蕪湖關源豐公司人同上同上二十八年二月玉泰蕪湖關江淮公司人同上同上三十三年十二月升發(fā)江海關泰昌人安慶府舊縣、荻港、劉家渡、土橋、大通、池州、桂家壩、新開溝、樅陽、安慶二十七年五月升財江海關同上人同上同上同上續(xù)表
榮泰江海關同上人同上同上同上龍平江海關衡記公司人金陵西梁山、牛屯河、太平府、采石、江寧鎮(zhèn)、和州、烏江、石跋河、大勝關、北河口、金陵三十二年十二月楚東金陵關森記人同上同上三十一年正月楚北江海關同上人同上同上同上公慶江海關越南公司人同上同上三十四年六月萬源江海關同慶公司人同上同上三十四年七月快利鎮(zhèn)江關慎祥公司人寧國府清水河、黃池、烏溪、陡門、水陽、新河莊、油榨溝、寧國三十四年三月華新鎮(zhèn)江關同上人同上同上同上新利濟江海關航路公司人同上同上三十四年七月芝云江海關裕商公司人無為州雍家鎮(zhèn)、下三汊河、運漕、黃雒河、倉頭、無為三十三年十二月續(xù)表
瑞興江海關淮匯公司人巢縣雍家鎮(zhèn)、下三汊河、運漕、黃雒河、東關、淋頭、巢縣三十四年七月飛艇江海關同慶公司人太平府西梁山、太平府三十四年六月新祥安江海關晉新公司人高淳縣清水河、黃池、高淳、東壩三十三年八月連生江海關普濟公司南陵縣澛港、峨橋、石、三埠、管黃墓渡、馬仁渡三十四年七月
皖省各埠設立躉船表
公司碼頭設立年月招商蕪局蕪湖光緒十二年太古洋行同上同上怡和洋行同上同上亨寶洋行同上二十六年鴻安洋行同上二十七年日清公司同上二十八年日清公司同上同上功德安慶九年功德大通三十二年附:內河行駛小輪文牘
光緒二十四年十一月,蕪湖關道吳具稟安徽巡撫、南洋大臣內稱:案準英領事富美基照會英商新順昌來蕪開設立生祥記輪船公司,擇期十月二十四日行走廬州、太平等府一案,當經職道執(zhí)長江不準拖帶貨船之章,沿途稅厘辦法未定,一切無備,期促難行節(jié),與領事稅司往復磋磨,阻止緩辦,迄今尚未開行,聲明俟抄到鎮(zhèn)江關內河行輪章程仿辦在案。茲準鎮(zhèn)江關抄送稟準照行內港行駛小輪船未盡事宜擬章六條,職道悉心查核,蕪關均可照行。惟第一條,鎮(zhèn)章所載行輪乃至本口,擬即以上至安慶,下至南京,北至廬州府,南至太平府為界??樉哒鲁糖逭郏謩e照會函致領事稅司,諭商遵照辦理,并聲明行輪廬州、太平兩處,恪遵督撫憲電諭,太平一路長江不準拖貨船,廬州一路由蕪至裕溪亦不準置貨船之諭辦理。至請領船牌一事,本口內港行駛小輪,應另請本口船牌編號,以便稽查而清眉目,所費無多,各洋商當不惜此區(qū)區(qū)斤斤爭執(zhí)。以后鎮(zhèn)江章程如有更改之處,仍隨時一體仿辦在案。除將現擬章程六條移會安慶、淮北牙厘總局,飛行沿途各卡遵照,預備洋商小輪突請開行,并俟批示出示曉諭本口遵照辦理,合錄具章程清折,具稟馳陳。又鎮(zhèn)江關道來信:由鎮(zhèn)江赴清江浦須由瓜州進口,有江面十余里系出口、回口必經之地,稟奉督撫憲電準拖帶貨船。由鎮(zhèn)至廬因京口內河水淺,現亦準拖帶貨船。行江面二十余里,取道赴河口轉入內河,比外江路較遠,概未準行,等因。由蕪至裕溪入內河,雖瓜州江面越河略遠,而為出口、回口必經之路,則一如領事稅司執(zhí)此權爭,亦擬予以通融。蓋本年奉頒章程四次,均經總署照會。而使忽此忽彼,易滋借口,即如拖船一事,我執(zhí)長江不準拖貨船為定章,彼執(zhí)有海關照為定章,補續(xù)章程九條現已詳請核示,等因。請領船牌一事,前飛鵬小輪稅司送驗其領有鎮(zhèn)關船牌,即可任行無阻,職道以章程載有停止貿易將牌繳銷之文。該飛鵬小輪既在鎮(zhèn)江停止貿易,來蕪應另請蕪關船牌方合辦法,而稅司堅不為然,繼具有鎮(zhèn)關稟章赫總稅司電示,應聽于中國各內港行駛,毋庸另請船牌之語。是以,現在函致仍屬其另就蕪關領牌注冊,以清眉目而便稽查。
錄原定章程六條
一、長江自下江之南京至上江之安慶,向為蕪湖新關之境。現本口所發(fā)船牌之小輪船,行駛似應限定上至安慶下至南京,北至廬州府南至太平府為止。
一、小輪赴稅務司處請領關牌,送監(jiān)督蓋印發(fā)給。若欲前往何處內港,于出口、回口時赴關報明,由稅務司隨時函知監(jiān)督,以備稽考。
一、小輪拖客船以幾只為限,拖貨船以幾只為限,所有懸掛燈盞、防范撞碰及招雇更換水手、查驗機器等事,現已移詢蘇州關小輪章程,俟復到酌辦。
一、奉頒章程五、六、七三條,似小輪在本口裝洋貨赴內港領有洋貨稅單,及在內口裝土貨回口領有土貨報單,小輪船內之貨在洋關完出口、回口正稅,又在內口完各常稅厘金,是小輪裝貨必須在口赴港、在港回口,不得在此內港裝貨至彼內港卸載,致漏洋稅。外國商民向不準在內港各處居住,開設行棧,應仍照章禁止。
一、小輪及所拖之船,應于有關卡之處搭客裝貨,報由關卡驗明,照舊征收稅厘給發(fā)放行。逢關納稅,遇卡抽厘,無關卡之處概不準起下貨物,即無客貨,經過關卡亦應停候驗放,以免走私。
一、小輪船所拖之船貨照常完各常稅厘金,不完洋稅,不歸稅務司管理。其裝貨完稅厘等事,由該船主自理。如有違章等弊,由關卡將該船扣留,均與小輪船主無涉。
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奉南洋大臣批:稟單均悉,所議章程核與鎮(zhèn)章相符,應準照辦。仰即遵照批電妥商辦理,并將示式錄報查考,仍候安撫部院批示。又奉巡撫批:據稟已悉,仰候南洋大臣批示,遵行錄報繳。光緒三十年十一月初二日巡撫誠札:光緒三十年十月初八日準外務部咨開:光緒三十年九月二十一日準署兩江總督咨稱,據鎮(zhèn)江關道稟稱,準稅務司電樂石函開:本口及通商各口,往來之小輪船暨所拖船只,貪載多客,異常危險,往往有不測之事,亟應妥籌善法,示以限制。經本口理船廳悉心斟酌,得一善策。其法:先就船之艙面量明計長若干尺,其居中之寬處計若干尺,再就船艙量明計長若干尺,其居中之寬處計若干尺,即以此寬長之數為準細加核算。譬如艙面寬若干,長若干,寬長相乘得若干尺,以九除之得若干尺,所得之數即為艙面容客之數。其船艙寬長各若干尺,寬長相乘得若干尺,以六除之得若干尺,所得之數即為艙中容客之數。本口照此辦法,凡小輪暨拖船載客立有限制,行之半載有余,尚稱妥便。因思各口小輪日盛,倘能照此辦理,官商之乘輪來往者,均有裨益。茲擬就試辦章程五條,除申請總稅務司核示外,合繕備章程送請察核,稟請轉咨外務部鑒核施行。復經該關道以船之長處寬處不皆能容坐客,所謂量明艙面,船艙長處及居中之寬處,是否專就可以坐客之處丈量計算,函致該稅務司。據復稱:船之艙面不比艙中平穩(wěn),必將艙面不能坐客之處一律扣除,然后就其寬長尺寸相乘,以九除之。若艙中本系中正之處均可坐客,就艙之寬長相乘,以六除之,可得實數,等語。據此咨請查核通飭照辦,并將章程咨送前來查核。章程系為限制小輪暨拖船載客人數以免危險起見,所擬辦法尚屬簡明妥協,通商各口應即一律照行。除札總稅務司轉飭各關稅務司外,相應刊刷原章程咨行查照,轉飭各關監(jiān)督遵照辦理可也。
附:載客額數免險章程
一、小輪量明該船之艙面計長若干尺,所謂艙面者,凡艙頂平面坐客之處皆是。其居中之寬處計若干尺,寬長相乘得若干尺,以九除之得若干尺,所得之數即為艙面容客之數。譬如艙面長六十八尺四寸,寬十四尺三寸,以一四三乘六八四,得九百七十八尺有奇,再以九除之,可得一百九尺,則艙面可容一百九人。以此類推。
二、量明該小輪船艙計長若干尺,其居中之寬處計若干尺,寬長相乘得若干尺,以六除之得若干尺,所得之數即為艙中容客之數。
三、凡輪船有上層樓面者,若距水面相懸,在此坐客船易傾側,上層樓面不準載客。按,船艙本較船身稍小,艙外兩旁留有余地,便人行走。現在凡自一噸至八噸之小輪,往往將船艙展開,寬與船身相等,另于船身兩旁架設挑板,以為行走之路。此等小輪最為危險,該船艙面不準載客。
四、拖船船艙或搭客居坐之處,量明計長若干尺,其居中之寬處計若干尺,寬長相乘得若干尺,以六除之得若干尺,所得之數即為該船容客之數。
五、凡拖船之有煙篷者,在此坐客,船易傾側,最為危險。煙篷之上不準載客。
一級目錄:郵傳科·卷一百·商船公會
二級目錄:
卷一百商船公會
商船公會發(fā)起于光緒三十二年。金陵、鎮(zhèn)江招商河輪局委員朱馮壽以華民船只懸掛洋旗,借采辦土貨,運銷洋貨,因保護利便,以華冒洋。與其禁阻窒礙轉多,何如設法挽回,因勢利導,擬設公會,勸集各幫船戶愿掛華旗者,一律給發(fā)船旗牌照,歸公會保護。稟經商部奏準,并擬章程十八條,頒定旗牌格式,每年更換一次。分別大中小三等,大號收費六元,中號四元,小號二元。運貨之船,另給行照通行辦理。皖省于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據船商董事汪廷兆等稟請,援案舉員開辦全皖商船公會,照章舉定總、協理王金壽、侯永麃二員。巡撫恩銘咨部查核,旋接部復以所擬章程核與部章及鎮(zhèn)江現辦章程大致相符,尚屬可行,準其設立,并先刊圖記發(fā)給,試辦三月,毫無窒礙,再行奏請頒發(fā)關防。光緒三十三年五月先在蕪湖設立總會,五月初八日開會,啟用圖記。其蕪湖以上,銅陵縣屬之大通鎮(zhèn),望江縣屬之華陽鎮(zhèn),東河含山縣屬之運漕鎮(zhèn),西河宣城縣屬之新河莊,各設分會一處。其安慶省城及蕪湖以下六合縣屬之大河口雖坐蘇省,實為皖省。滁、來、全等處商船出江總口。兩處,各設照料處一所。皖北鳳、潁等屬應行增設之處,俟隨時參酌情形辦理。九月,復據公會呈請,將安慶照料所改為分會。先于是年四月,鎮(zhèn)江上游船會龍璋稟定章程第二章,區(qū)域分南京、蕪湖、九江、漢口為四段。因各省互爭界限,經部咨查有無窒礙。公會稟請分劃省界,全皖航務航商來皖入會,應由皖發(fā)給旗牌。在皖運貨,亦由皖發(fā)給行照,他會不得跨越。他省在皖設會,旗牌行照應一律裁撤。至商船往來皖境,無論何處旗牌行照,皆歸保護,與領受本省牌照者,一律不分畛域,他省亦照此例辦理。稟由藩司詳請咨部。十月江督端方具奏,將長江上游船會撤去總會字樣,并陳現在辦法,惟有各按省界明定區(qū)域,此會商船行至彼會,一體公認保護。復經部奏,以后由各省體察情形,斟酌辦理。皖省航商計分安慶、廬州、寧國、池州、太平、徽州各幫,分舉航董,添設議員,以資聯絡。又以安慶為省會之區(qū),應設總會辦事處,附于分會,總、協理不時輪住,經理一切。光緒三十四年九月,農工商部奏準援案頒發(fā)木質關防一顆,文曰"安徽商船總公會之關防",即經轉發(fā),欽遵知照。
附:開辦商船公會奏牘公文章程
商部奏(后改農工商部):竊前據辦理金陵、鎮(zhèn)江招商河輪局委員候選同知朱馮壽稟稱,竊維各國通商,廣植勢力,有造端甚微而流弊甚大者,莫如借采辦土貨、運銷洋貨為名,使華民船只懸掛洋旗一事。蓋洋商采辦土貨、運銷洋貨,準在就近海關請領三聯運單,出入內地沿途厘卡照單放行,從無留難。又華船一經洋商雇載,厘卡胥役不敢刁難需索,無論曲直均有洋商代為力爭,而華船無此便利。馮壽經辦江輪、河輪兩局,往來長江一帶及江淮蘇皖各內地,習見商船、民船懸掛洋旗者,幾于無處無之。查掛旗之法,系由洋商制給洋旗一面、船牌一塊、船照一張,每年每船收旗照費略分三等,大船十元,中船八元,小船六元。但就鎮(zhèn)江至淮河一帶,約計掛洋旗者,幾于二千余只。該船戶等以華冒洋不過因保護利便起見。馮壽管見所及,與其申請禁阻窒礙難行,何如設法挽回,因勢利導?擬請創(chuàng)設商船公會,明定章程,勸集各幫船戶,愿掛華旗者,發(fā)給船旗牌照,一律均歸公會保護。謹擬辦法八條,懇請核辦,等情。臣等伏查,沿江沿海各省,接近通商口岸,川流交錯,航業(yè)最盛,而華船冒掛洋旗者亦最多,推原其故,實由于華船行駛,則關卡留難,官差需索,遇事涉訟往往隱受虧損,不得伸理。一掛洋旗,則地方官及關卡胥吏不復過問,而該船戶等往來內港時,與華船相遇,反得恃強逞兇,理法難施。每致滋生事端,洋商出而干預,釀成交涉,失我主權,莫此為甚。是以臣部于光緒二十九年九月間,具奏力行保商折內,曾請痛除此種積弊,欽奉諭旨,通飭遵照在案。現該員朱馮壽擬請設立商船公會,發(fā)給船旗牌照,俾華船與洋商同受一律保護,所陳甚為有見,亟應妥定章程,通行籌辦。惟是提綱挈領,臣部實總其成。而事屬創(chuàng)始,必須就近體察地方情形,詳加審慎,庶幾推行盡利,不致稍有窒礙。當經參照奏定商會章程暨該員朱馮壽所擬辦法,酌定商船公會簡明章程十三條,咨商南北洋大臣,去后。茲準復稱,業(yè)經分別咨飭江北提督輪船招商局、江海關、鎮(zhèn)江關,先后議復,略有增益,咨送查核,等因前來。臣等復將原定簡章重加厘訂,公同酌擬商船公會簡明章程十八條,謹繕清單恭呈御覽。如蒙俞允,即由臣部刊刻,并將船旗牌照等項式樣擬定一并頒行。一面咨行沿江沿海各督撫飭屬籌辦,隨時將辦理情形咨部備核。嗣后,遇有華旗船只,各該地方官暨關卡員役再有留難需索情事,即行分別懲辦,以示保護而期實效。光緒三十二年三月初二日奉旨:"依議。欽此。"
光緒三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藩司馮煦詳院文稱:案準監(jiān)督江南蕪湖新關署徽寧池太廣道楊奎綬移開: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二日,據安徽全省船商董事候選縣丞汪廷兆等,以遵章援案,另舉賢員,開辦全皖商船公會,懇賞移詳,以保船業(yè),而收主權,等情,具稟并檢章程附呈前來。前經馮升道批:此事前經詳明兩院憲,應俟蕪湖商會成立,公同選舉航業(yè)中人開辦,在案。據稟總、協理王金壽、侯承是否熟悉航務、眾望素孚,以及所擬章程是否悉臻妥洽可行,候一并據情移會蕪湖商會,查明體察情形,悉心妥議,據實復到核辦。去后茲準蕪湖商務總會移復:查所舉總、協理王金壽等是否熟諳航務,眾望素孚,隨函詢該航商董事等暨安慶紳士金瑞谷先后復稱:僉謂該總、協理王金壽、侯承諳練明通,熟悉航務,平時眾望素孚,洵堪勝任,等語。復核所擬章程與奉頒部章及鎮(zhèn)江現辦章程大致相仿,尚無不合,自應準如所請。且查各省公會業(yè)已次第開辦,航商頗稱利便。皖省居長江之中,似未便置為緩圖,緣準前因,相應抄錄該紳商等復函原折,據實備文移請查照核辦,等因,并抄單到道,準此。查商船公會各省業(yè)已次第開辦,皖省居長江之中,自應遵照部章舉辦船會,以期聯絡。今所舉總理王金壽、協理侯承,既各紳商僉稱該二員品性端正,熟悉航務,眾望素孚,堪勝其任,相應將該商所呈原稟章程及商務總會抄送紳商等復函原折,一并抄粘備文移請,為此合移,煩查核詳請,轉咨核準,俾得早日開辦,以興航業(yè)而收公益,等因。計抄粘到局,準此。本局一一復查,商董汪廷兆等現請開辦全皖商船公會,所舉總理、協理以及議擬章程,既經蕪湖關道轉由商會查復,準如所請,移會轉詳來局,核與前案尚不相背,除移復外,合將抄粘照錄清折,具文詳請核咨農工商部加札委用,并予刊給關防,以昭信守,俾便開辦。其未奉頒關防以前,應乞預發(fā)圖記式樣,飭令自行刊刻,收掌備用,暫先試辦,實為公便。
光緒三十三年四月初五日,農工商部咨:查上年蕪湖請設商船總會,以所舉總、協理儲乙然、王元輔二員,既不熟悉蕪埠情形,亦與商情隔閡,未便任令充當,經由貴撫查明,咨復在案。茲準咨稱,安徽全省商船董事汪廷兆等遵章另舉賢員,稟請開辦全皖駐蕪商船總公會,并將該商等所呈原稟章程及商務總會抄送紳商等復函原折一件抄粘,據情轉咨加札委用,并刊發(fā)關防,等因前來。本部查蕪湖當長江上下游之沖,上溯漢口,下達申江,湖港紛歧,帆檣如織,允宜照準設立商船總會,以資聯絡。所擬章程核與部章及鎮(zhèn)江現辦章程亦大致相符,尚屬可行。惟鎮(zhèn)江現訂改良章程,有剔除人載船一條,劃清界限最為明晰,該會應即仿照辦理,以符商船本義。至總理王金壽、協理侯承二員,既經蕪湖商會及紳商等查明,熟悉航務,眾望素孚,亦準先行試辦,并準照鎮(zhèn)江辦法,飭令先刊圖記,暫時應用。仍俟試辦三月后,毫無窒礙,再由本部奏請頒發(fā)關防,分別札委,相應咨復查照飭遵,仍希將該董等試辦情形,隨時查察咨報本部可也。
光緒三十三年五月初八日全皖駐蕪商船總公會為呈報事。竊照安徽全省駐蕪商船總公會前據航業(yè)商董汪廷兆等公議設立,即經遵照部章參酌鎮(zhèn)江船會成案,擬具草章規(guī)則,公舉總、協理,稟蒙蕪湖關道憲移由憲臺詳奉撫憲咨準,農工商部核準,先行試辦,并飭先刊圖記應用,俟試辦三月后再由本部奏請頒發(fā)關防,分別委用,并奉札行,擬發(fā)全皖駐蕪商船總公會之圖記式樣,飭即照刊應用,仍將啟用開會日期、辦理情形,隨時呈報核轉各等因。奉此,卑會遵于蕪湖租賃房屋為總會辦公之所,照刊圖記,于五月初八日開會,圖記亦于是日啟用。蕪湖以上,銅陵縣屬之大通鎮(zhèn),望江縣屬之華陽鎮(zhèn),東河含山縣屬之運漕鎮(zhèn),西河宣城縣屬之新河莊,均為航業(yè)繁盛之區(qū),擬先各設分會一處,由航商公舉總理前往試辦,仍由總會自刊圖記發(fā)給應用,以昭信守。安慶省城介在大通、華陽之間,中無支河汊港,毋庸另設分會。第為省會,地方船舶往來亦夥,未便乏人照料。蕪湖以下,六合縣屬之大河口,雖坐蘇省,實皖省滁、來、全等處商船出江總口,且該處在鎮(zhèn)江以上,本在卑會原案所指地段之內,保護聯絡亦為卑會應盡之責。并擬于該兩處各設照料處一所,亦令公舉妥人前往料理。其皖北鳳、潁等屬,應行增設分會支會之處,容再隨時參酌情形辦理具報。所有開會試辦及啟用圖記日期暨現設分會、照料處所,合先具文報明,請咨部查照,一面給示張掛,并通飭沿江沿河各府州縣,隨時妥為保護。
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巡撫馮札準兩江總督部堂端咨開云云:查本年四月二十一日,準咨送龍令璋請設鎮(zhèn)江上游船會所擬章程第二章,區(qū)域下自鎮(zhèn)江上抵湘鄂,并分南京、蕪湖、九江、漢口為四段等語。本部以區(qū)域界限不甚分明,咨行轉飭指實地名,等因。旋據情咨行湖廣總督、江西、安徽巡撫,查照均未聲復。近來試辦已有兩月,除南京一段無庸議外,其余各處有無窒礙,部中無從周知。惟恐航路重在交通,而界限仍應分明。相應抄錄蕪湖試辦船會原案,咨行貴大臣查照。咨商安徽巡撫統(tǒng)盤籌計,明訂區(qū)域,俾免爭執(zhí),而定權限。其九江、漢口兩段,亦應咨商湖廣總督、江西巡撫,預為籌劃,復部核辦,是為至要,等因。到本大臣準此,為此咨煩查照,酌核辦理。
光緒三十三年八月初五日,全皖駐蕪商船總公會稟:伏查卑會執(zhí)事者悉屬皖人,受益者又皆皖商,聯桑梓之情,圖公共之益,則維持依附,固與龍令以湘人而辦皖事者較為親切。且聞湖廣、江西三省船會刻已奉準開辦,亦各以本地之人辦本地之事,情誼之投,保護之專,似亦非龍令以一人而辦數省之事所可比似。況龍令設會原案聲明,現設長江上游航會,與鎮(zhèn)江下游船會區(qū)域兩不相涉,亦嚴跨越之防,洵屬確有見地。假使區(qū)域不分,權限不定,龍令設會于皖贛湘鄂,皖贛湘鄂亦設會于江蘇,而卑會又與湖廣、江西互相設會,則攙雜淆亂,尚復成何事體?再四思維,部咨所謂航路貴在交通,界限仍應分明者,亦即卑會前議設會應各分地段,保護須公認責成之意,自應謹遵辦理。如卑會辦理全皖航務,將來航商來皖入會,應由卑會發(fā)給旗牌,在皖運貨亦由卑會發(fā)給行照,他會不得跨越,不得干預。他省設會皖境者,無論發(fā)旗牌、發(fā)行照,應飭一律裁撤,以免一地兩會,致生糾葛。商船往來皖境者,無論何處旗牌、何處行照,亦歸卑會保護,與領受本會牌照者,一視同仁,不分畛域。他省亦照此例辦理。似此定明界限,合力維持,不獨免彼此猜忌之端,且可收互相維系之效。
兩江總督端方片奏:再,前準部咨,以沿江沿海各省近接通商口岸,航業(yè)最盛,華船冒掛洋旗,每致釀成交涉,奏準咨行各省籌辦商船公會,發(fā)給船旗、牌照,與洋商一律保護,等因。當有候選同知朱馮壽稟辦鎮(zhèn)江下游商船公會,業(yè)經咨部核準。嗣又據各幫船董胡學思等公稟請在金陵下關設立長江上游總會,舉丁憂江蘇泰興縣知縣捐升道員龍璋為總理,又經奴才咨部加委,并飭取章程送部核復各在案。茲查龍璋所擬章程,該會區(qū)域界限下至鎮(zhèn)江,上抵湘鄂岳州、宜昌等處,包舉五省沿江數千里,聯絡節(jié)制已屬為難。乃自試辦以來,疊準湖廣、贛、皖各督撫臣先后咨商,或因各省已設公會,區(qū)域不分,互相爭執(zhí),或查明并無保護航商實事,只圖肥己,包攬坑公。而最可異者,為具稟之胡學思等自稱為鄂省航業(yè)總董,乃漢口各船幫并不知為何人,尤難保無捏詞朦保情弊。奴才正委員飭查間復準部咨,據鎮(zhèn)江航商楊長標等赴部稟控上游船會侵越航路,濫發(fā)旗牌,違章索費等情,行令并案核復,接據委員查明,龍璋于試辦期內,將牌照派人四處攬售,索費自一元至三元不等,及該船裝載貨物出口,又須視載貨之多寡定索費之數。現在航商交怨,群思退會等情,稟復前來。奴才查船會之設,原為保護航商,抵制洋旗起見。開辦未久,彼此爭競,已難取信于人。若又攬售牌照,按貨索捐,直以船會為斂費之媒,非特洋旗無從抵制,且恐愈逼愈多,實與設會宗旨大相剌謬。龍璋以丁憂人員借辦船會為名,妄思包攬,以致航商怨詬,物議繁興,亦屬不知檢束。惟念該員前在泰興任內辦理學堂頗為得力,尚非不堪造就之才,相應請旨將丁憂江蘇泰興縣知縣龍璋捐升道員之案敕部撤銷,不準干預船會事務,以示薄懲。其長江上游商船公會并撤去總會字樣,由各省督撫臣體察情形,斟酌辦理。至鎮(zhèn)江下游船會有無流弊,仍由奴才隨時察明,咨部核辦,以安航業(yè)而順輿情,謹附片具陳。奉朱批:"著照所請,該部知道。欽此。"
農工商部奏:竊臣部于上年三月間,準安徽撫臣咨稱,據安徽商務總局詳準蕪湖關道楊奎綬移開:查沿江各省商船公會業(yè)已次第開辦,皖省居長江之中,似未便置為緩圖?,F據船商候選縣丞汪廷兆等,遵章援案公舉同知銜候選知縣王金壽、蔭襲縣丞侯承為總、協理,創(chuàng)辦蕪湖商船總公會,擬定章程八章呈核,經移會蕪湖商務查明并函詢航商董事、安徽紳士金瑞谷先后復稱,該二員諳練明達,洵堪勝任,所擬章程與鎮(zhèn)江船會大致相同,據情咨請札委,并刊給關防,當即咨復照準先行試辦,并照鎮(zhèn)江辦法飭令先刊圖記應用。嗣因各省船會互爭區(qū)域,往復咨商,準開缺安徽撫臣馮煦咨稱:該船會試辦年余,該總、協理尚無貽誤,現屆一年期滿遵章告退,由安徽勸業(yè)道童祥熊轉飭該航董及各分會,照章另舉。于六月二十八日傳知眾商齊集會所,投票續(xù)舉,仍系王金壽、侯承得占多數,自應遵章留辦,以資熟手而洽商情,咨請鑒核施行,等語。臣等復查安徽為長江之中樞,蕪湖為航業(yè)之總匯,上溯武漢,下達滬寧,舳艫銜接,商貨交通。前因江蘇、江西兩省請辦船會,均經奏準在案。茲蕪湖船商汪廷兆等擬辦安徽商船總會先后兩屆,僉舉王金壽、侯承為總、協理,且試辦一年,尚無窒礙,擬由臣部查照歷辦成案,分別札委,以專責成,并刊給木質關防一顆,文曰"安徽商船總公會之關防",俾資信守,借以仰副朝廷振興航業(yè)之至意。奉旨:"依議。欽此。"
農工商部咨:前據江西商船總公會呈送草章第一條內稱:江西毗連六省,四通八達,往往游勇匪類恃強搭載,船戶不敢與抗,致滋事端,本會遇有此等事,就近知照水師炮船料理,等語。當經咨行江西巡撫,先行咨明長江水師提督,通飭各炮船知照,并商定辦法,訂入章程,去后茲據江西商船總公會申稱:準農工礦局移開:奉撫憲札前準部咨,當咨長江水師提督軍門程轉行咨會湖口總鎮(zhèn)楊查照辦理。五月初七日準湖口總鎮(zhèn)楊咨開:敝鎮(zhèn)檢查長江水師條章所有關涉保護商船事件,酌量簡敘三條備文咨明,查核轉飭訂入章程,望切施行,等因。行局移送粘抄辦法到部。查同治四年,前兩江總督曾國藩會議長江水師事宜第二十二條,疏防處分及以后續(xù)訂事宜,于驅逐游匪、嚴防劫盜、稽查漁船窩藏出沒各節(jié),所以保護商船者備至。特恐相沿既久,視為故常。此次明定簡章,訂入商船公會章程之內,并由水師提督通飭沿江炮船遵照在案,自系為申明定例,以便接洽起見,相應咨行查照計單,等因。
一、長江水師分防設汛原為保安,商旅商民各船,如遇有外來游勇匪類恃強搭載,船戶不敢與抗,應即馳汛喊稟,汛官一有見聞,立即馳往究詰,如查系游勇,驅逐出境;查系匪類,送縣究辦。
一、長江沿途均有汛船駐防,往來各船停泊,必須近汛船左右,辰開酉泊,不得貪風夜行,隨意停泊孤洲野岸,各汛雖有飛劃梭巡,究恐顧此失彼,保護難周,致有疏失。
一、江面遇有各項船只遭風遇淺,汛船如能開行,即當駛救人命,不準民劃、漁劃搶奪貨物。如船戶雇劃撈救貨物,除漂失外,劃船倘有瞞騙,稟明汛官,立為追究,交失主具結領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