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苑遺事 宋 洪遵
淳化二年閏二月,命翰林學士賈黃中、蘇易簡同句當差遣院,李沆同判吏部流內(nèi)銓。學士領外司,自此始也。
是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詔定降麻事例。宰臣、樞密使、使相、節(jié)度使特恩加官除授,學士事例銀百兩,衣著百匹;覃恩加食邑、起復、落起復,銀五十兩,衣著五十匹。親王以有宣賜,事例更不重定。公主未出降,依親王例宣賜;已出降,令附馬都尉管送。
大中祥符三年閏二月,學士晁迥言:今月十八日,宰臣召臣等,問所降德音不鎖院之故。按本院舊例,赦書德音不曾鎖院。臣等商議,除南郊赦書,緣車駕齋宿在外,并是預先進入降付中書,難以鎖院外,自余赦書德音,今后并依降麻例鎖院。從之。
六年八月,學士院諮報,準詔,議定書詔用紙。今定:文武官待制、太卿監(jiān)、觀察使以上用白詔紙,三司副使、ト門使、少卿監(jiān)、刺史以上用黃詔紙。自余非巡幸大禮敕書榜外,并用黃表紙,從之。
八年四月一日,兩制賜御筵于學士直館,及朝臣于史館,以考校畢也。
天禧元年二月,學士院言:詔敕詞尾,并云:故茲詔示,故茲示諭;云想宜知悉。內(nèi)諸道進奉相承,并不言詔示示諭。竊思詔詞各有嘉獎之意,亦合標云示諭。今欲添入。又諸處奏告青詞,比來只是用紙里角,今請委三司,造黑漆木筒五十枚,凡有奏告,封詞赍往。從之。
乾興元年十月,翰林學士晏殊等言:先朝楊億再為學土,班錢惟演之上。今新添除學士劉筠,天禧中已入翰林,請如故序班臣等之上。從之。其后率如凡例。
天圣元年十月,詔翰林學士遇集日至晚出宿。蓋故事以雙日鎖院,只日降麻也。
皇元年九月,以翰林學士承旨兼端明殿學士、尚書戶部郎中、知制誥王堯臣加諫議大夫,以久在禁林,優(yōu)遷之也(堯臣歲滿□遷,宰臣文彥博以其久任,請降此命)。
二年九月十六日,新除翰林學士嵇穎未及謝卒。詔賜告敕、襲衣金鞍勒馬于其家。
至和元年九月,翰林學士楊察為承旨,知制誥呂溱、王洙并為翰林學士。故事學士六員,今洙為第七員,益宰相遇除也。
嘉六年三月,承旨宋祁言:久病,不敢稽朝謁入學土院,欲帶一子主湯藥。從之。
七年二月,學士院言:臣僚上表并子陳請事,惟宰臣、樞密使方降詔手書。自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已下,即無體例。去年三月,因樞密副使陳升之請郡,內(nèi)批令降不允手詔。當直學士胡宿亦曾論奏,以手詔體重,乞只降不允詔,而不從其請。竊緣近禁動成故事,恐成隳廢典故。乞自吟除宰臣、親王、樞密使有所陳請事,依例或降手詔手書。自余臣僚,更不降手書手詔,許從本院執(zhí)奏。從之。
凡學士院置待詔十人。國初承舊制,翰林待詔六人寫書詔,舊制月俸九千,春冬給衣。又有隸書待詔六人,寫簽題封角,月俸止六千,謂之東頭待詔。雍熙四年,廢隸書待詔,增翰林待詔十人,并兼御書院祗候。
錄事一人。景德二年九月本院言:孔目官劉尚賓年滿,已注宿遷縣尉。緣主持書詔切須諳練,欲乞依吏部銓例置主事或錄事,以本司勒留充職。詔以尚賓為錄事,給孔目官俸。自后不常置。又五代舊制有主事一人,周顯德中廢。
孔目官六人,表奏官六人,驅(qū)使二十人,使驅(qū)官舊額六人。咸平二年初,置侍讀侍講學士,別補驅(qū)使官四人祗應。及楊徽之卒,復以驅(qū)使官二人隸學士院,因為八人。三年四月,詔學士院不得額外添人。自后再除拜大明資政侍讀侍講、龍圖閣樞密直學士,皆學士院遣守闕驅(qū)使官祗應。多特補□名,遂至二十人。景德四年四月,學士院上言:先準敕,表奏驅(qū)使官闕人,于京兩省私名內(nèi)抽取,依三館例召保揀試,送中書看詳。從之。舊又有專知官一人,通引官一人,廚子六人,太平興國四年并廢。
治平元年六月,翰林學士馮京奏:樞密使富弼,臣妻父也。今權(quán)知開封府,當避弼。不許。
熙平元年正月二十一日,詔學士院:今后大遼國書并諸國詔書合要匣復等,并自下司取索訖,關三司破除,仍諭諸處,更不申乞朝旨。
七年十二月八日,詔翰林學士、知制誥至中書樞密院議事,許系鞋,遇朔望及不因公事,依例穿執(zhí)。
十年十月三日,學士院言:編修諸司式所送本院式十卷,編學士員數(shù),并錄表疏、青詞祝文、鎖院敕后宿直之類??丛攲W士員數(shù),系朝廷臨時除授;若表疏、青詞祝文,或請禱之意不同,難用一例。況朝廷待學士,禮意稍異,宣召敕設盡出特恩,關白中書樞密院正用諮報,不同諸司。乞下本所,以吏人差補及官物出入之類,并立為式,學士所職更不編載。從之。
元豐三年十一月,翰林學士蒲宗孟乞敘班章下,從之。以先曾任翰林學士,丁憂服闋再為學士故也。是年十月,詔翰林學士并聽佩魚。
元元年七月,詔從承旨鄧溫伯之請,學士如獨員,每兩日免一宿,候有雙員即依故事。
政和五年十月,徽宗皇帝御書“ゼ文堂”三字,賜承旨強淵明,以榜于院。
紹興三十年五月,太上皇帝御書“玉堂”二大字,賜學士周麟之等。得旨,于都省宣示宰執(zhí),俟中秘暴書,俾侍從館閣官咸得觀仰,刻石院中,仍以石本分賜。
隆興元年十一月七日,圣旨:學士院官、經(jīng)筵官日輪二員,宿直于學士院,以備顧問。續(xù)降指揮,遇赴德壽宮起居、圣節(jié)開啟滿散、車駕詣景靈宮、四孟朝獻、國忌行香前一日,及旬假、節(jié)假,每遇筵宴,并與免宿。
隆興二年閏十一月,敷文閣直學士王剛中除翰林學士,以祖諱翰,改除禮部尚書直學士院。
唐制:自宰相而下,初命皆無宣召之禮。惟學士宣召,蓋學士院在禁中,非內(nèi)臣宣召,無因得入。故院門別設復門,亦以通禁庭也。又學士院北扉者,為其在玉堂之南,便于應召。今學士初拜,自東華門入,至左承天門下馬,待詔院吏自左承天門雙引至閣門,此亦用唐故事也。唐宣召學士,自東門入者,彼時學士院在西掖,故自翰林院東門赴召,非若今之東華門也。至如挽鈐故事,亦緣其在禁中。雖學士院吏亦止于玉堂門外,則其嚴密可知。如今學士院在外,與諸司無異,亦設鈴索,悉皆文具故事而已。
學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親幸。至今惟學士上日許正坐,他日皆不敢獨坐。故事,堂中設視草臺,每草制,則具衣冠據(jù)臺而坐。今不復如此,但存空臺而已。玉堂東承旨閣子,窗格上有火然處。太宗嘗夜幸玉堂,蘇易簡為學士,已寢,遽起,無燭具衣冠,宮嬪自窗格引燭人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為玉堂一盛事。
先公嘗言:翰林學士居深嚴之地,職任事體與外司不同。至于謁見相府,自非朔望慶吊,止公服系鞋而已。學士于內(nèi)庭出入,或奉詔亦不具靴,簡若同列齊行。前此命朱衣吏雙引,抗聲言“學士來”,直至宮門方止。歸院,則朱衣吏遞聲呼“學士來”者數(shù)四。故事,學士敘班,只在宰相后;今之參知政事班位,即舊日學士立班處也。近朝以來,會赴內(nèi)殿起居,敘班在樞密宣徽使后,惟大朝會入閣圣節(jié)上壽,始得綴臺司步武焉。我自延州歸闕,再忝內(nèi)職,時與朱崖盧相同列。依舊命,吏前后雙引。既而盧謂余曰:“今府尹令尹,時皇上開封府兼中書令,親賢英仁,復兼右相,尚以一朱衣前道。我儕為學士,而命吏雙引”。因令罷去雙引。自是抗聲傳呼之儀,亦稍罷矣。
蔡文忠以翰林兼侍讀兩學士,改龍圖閣學士知密州。自翰林改龍圖閣出藩,繇文忠始也。
丁晉公自保信軍節(jié)度使知江寧府,召為參知政事。中書以丁節(jié)度使,召學士草麻。時盛文肅為學士,以為參知政事合同舍人草制,遂以制除。丁甚恨之。
太宗時,宋白、賈黃中、李至、呂蒙正、蘇易簡五人同時拜翰林學士。承旨扈蒙贈之以詩云:“五鳳齊飛入翰林?!逼浜?,呂蒙正為宰相,賈黃中、李至、蘇易簡皆至參知政事,宋白官至尚書,老于承旨,皆為名臣。
楊大年為學士時,草答契丹書云“鄰壤交歡”。進草既入,真宗自注其側(cè)云:“朽壤鼠壤糞壤?!贝竽赍岣臑椤班従场薄C鞯?,引唐故事,學士作文書有所改,為不稱職,當罷,因亟求解職。真宗語宰相曰:“楊億不通商量,真有氣性。”
故事:學士在內(nèi)中,院吏朱衣雙引。太廟朝,李為學士,太宗在南衙,朱衣一人前引而已,亦去其一人。至今如此。
往時,學士子不著姓,但云學士臣某。先朝盛度、丁度并為學士,遂著姓以別之,其后遂皆著姓。
唐人奏事,非表非狀者,謂之榜子,亦謂之錄子,今謂之子。凡群臣百司上殿奏事,兩制以上非時有所奏陳,皆用子。中書樞密院,事有不降宣敕者,亦用子,與兩府自相往來亦然。若百司、中書皆用狀,惟學士院用諮報,其實如子,亦不出名,但當值學士一人押字而已,謂之諮報(今俗謂草書名為押字也),此唐學士舊規(guī)也。唐世學士院故事,近時隳廢殆盡,惟此一事在爾。往時,學士循唐故事,見宰相不具靴笏,系鞋坐玉堂。上遣院吏計會堂頭,直省官學士將至,宰相出迎。近時,學士始具靴笏至中書,與常參官雜坐于客位、有移時不得見者,學士日益自卑,丞相禮亦漸薄,并習見已久,恬然不復怪也。
喜二年,樞密使田公況罷為尚書右丞、觀文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罷樞密使當降麻,而止以制除。蓋往時高若訥罷樞密使,所除官職正與田公同,亦不降麻,遂以為故事。
真宗時,丁晉公謂自平江軍節(jié)度使除兵部尚書、參知政事。節(jié)度使當降麻,而朝議惜之,遂止以制除。近者陳相執(zhí)中罷使相,除仆射,降麻。龐籍罷節(jié)度使除觀文殿學士,又不降麻,蓋無定也。
仁宗初立,今上為皇子,令中書召學士草詔。學士王當直,召至中書諭之。王曰:“此大事也,必須而奉圣旨?!庇谑乔髮ΑC魅彰娣A得旨,乃草詔,群公皆以為真得學士體也。
端明殿學士,五代后唐時置。國朝尤以為貴,多以翰林學士兼之,其不以翰苑兼職及換職者,百年間才兩人,特拜程戡、王素是也。王元之在翰林,嘗草夏州李繼遷制,繼遷送潤筆物數(shù)倍于常,然用啟頭書送,拒而不納,蓋惜事體也。近時,舍人院草制,有送潤筆物稍后時者,必遣院子詣門催索,而當送者往往不送。相承既久,今索者送者皆恬然,不以為怪也。
臣伏見國家承五代之余,建萬世之業(yè),誅滅僭亂,懷來四夷。封祀天地,制作禮樂,至于大臣進退,政令改更,學士所作文書,皆系朝廷大事,示于后世則為王者之訓謨,藏之有司乃是。本朝之故實,自明道已前,文書草稿尚有編錄。景以后,漸成散失。臣曾試分類收拾補綴,十已失五六。使圣宋之盛,文章詔令,廢失湮淪,緩急事有質(zhì)疑,有司無所撿證。蓋由從前雖有編錄,亦無類例卷第,只是本院書吏私自抄寫,所以易為廢失。臣今欲乞?qū)詠恚瑢W士所撰文書,各以門類,依其年次,編成卷帙,號為《學士院草錄》,有不足者更加求訪補足之,仍乞差本院學士從下兩員專切管局。自今已后接續(xù)編聯(lián),如本行人吏不畫時編錄,致有漏落,許令本院舉察,記為過犯。此臣本院常事也,所以上煩圣聽者,蓋以近歲以來百司綱紀相承廢壞,事有曾經(jīng)奉聞及有圣旨指揮者,僅能遵守;若只是本司臨時處置,其主判之官才罷去,則其事尋亦廢停。所以,止欲乞朝廷特降指揮,所貴久遠,遵行不敢廢失。
唐制,翰林學士本職在官下。五代趙鳳為之,始諷宰相任圜,移在官上(按趙鳳升學士于官上乃端明殿也)。
唐制,翰林院在銀臺之北。乾封以后,劉之、元萬頃之徒,時宣召草制其間,因名北門學上。今學士院在樞密院之后,腹背相倚,不可南向。故以其西廊西向,為院之正門,而后門北向,與集英殿相直。因榜曰北門。兩省、樞密院皆無后門,惟學士院有之。學士退朝入院,與禁中宣命往來,皆行北門,而正門行者無幾,不特取其便事,亦以存故事也。
唐制:翰林院本內(nèi)供奉藝能伎術(shù)雜居之所,以詞臣侍書詔其間,乃藝能之一爾。開元以前,猶未有學土之稱,或曰翰林待詔,或曰翰林供奉也,如李太白猶稱供奉。自張洎為學士,始別建學士院于翰林院之南,則與翰林院分而為二,然猶冒翰林之名,蓋唐有宏文館學士、麗正殿學士,故此特以翰林別之。其后以名官,訖不可改。然院名至今但云學士,而不冠以翰林,則亦自唐以來,沿習之舊也。
唐翰林學士結(jié)銜,或在官上,或在官下,無定制。余家藏唐碑多,如太和中李藏用碑,撰者言中散大夫、守尚書戶部侍郎、知制誥、翰林學士王源中之類,則在官下。大中中王巨鏞碑,撰者為翰林學士、中散大夫、守中書舍人劉琢之類,則在官上。琢仍不稱知制誥,殊不可曉(按劉琢不稱知制誥,唐以來至國朝熙寧,官至中書舍人則不帶三字)。
俗稱翰林學士為鑾坡。蓋唐德宗時,嘗移學士院于金鑾坡上,故亦稱鑾坡。唐制:學士院無常處,駕在大內(nèi)則置于明福門,在興慶宮則置于金明門,不專在翰林院也。然明福、金明不以為稱,不當居之耳。諫議大夫亦稱鑾坡,此乃出唐人之語。諫議大夫班本在給舍上,其遷轉(zhuǎn)則諫議歲滿,方遷給事中,自給事中遷舍人。當時語云:“饒道外上坡去,亦須卻下坡來?!币灾G議為上坡,故因以為稱耳。見李文正所記。
學士院舊制:自侍郎以上辭免除授賜則賜詔,皆留其章中書。而尚書省略其事,因降子下院,使為詔而已。自執(zhí)政而下至于節(jié)度使、使相,則用批答之制,更不由中書。直禁中所上章,付院令降批答,院中即更用紙連其章后書辭,并其章賜之,此其異也。辭既與章相連,后書省表具之字必長,表字傍一撇通其章階位上過,謂之秣階,若使不復用舊銜之意。相習已久,莫知始于何時。
舊制:學士以上,賜御仙花帶而不佩魚,雖翰林亦然。惟二府服笏頭帶、佩魚,謂之重金。元豐官制行,始詔六曹尚書、翰林學士皆得佩魚,故蘇子瞻謝翰林學士表云:“玉堂賜篆,仰淳化之彌文;寶帶重金,佩元豐之新渥?!薄坝裉弥稹彼淖?,太宗飛白書,淳化中以賜蘇易簡。
蘇參政易簡登科時,宋尚書白為南省主文。后七年,宋為翰林學士承旨,而蘇相繼入院,同為學士。宋嘗贈詩云:“昔日曾為尺木階,今朝真是青云友?!睔W陽文忠亦王禹玉南省主文,相距十六年同為學士,故歐公詩有“喜君新賜黃金帶,顧我今為白發(fā)翁”之句。二事誠一時文物之盛也。
學士院正廳曰玉堂,蓋道家之名。初,李肇《翰林志》言:“居翰苑者,皆謂凌玉清,溯紫霄,豈止于登瀛洲哉?亦曰登玉堂焉。”自是遂以玉堂為學士院之稱,而不為榜。太宗時,蘇易簡為學士,上嘗語曰:“玉堂之設,但虛傳之說,終未有正名。”乃以紅羅飛白“玉堂之署”四字賜之。易簡即扃置堂上,每學士上事,始得一開視,最為翰林盛事。紹圣間,蔡魯公為承旨,始奏乞摹就杭州刻榜揭之,以避英廟諱,去二字,止曰玉堂云。
韓門下,雖以賜出身,熙寧末特除翰林學士。崇寧中,林彥振賜出身用韓例,亦除翰林學士。國朝以來,學士不由科第除者,惟此二人(按韓省試中,以父億執(zhí)政,不就廷試,后為館職以主兩制,未嘗賜第也)。
唐詔令雖一出于學士,遇有邊防機要大事,學士不能盡知者,則多宰相以處分之要者,自為之辭,而付院使增其首尾,嘗式之言謂之詔意,今猶見于李德裕、鄭畋集。近歲或出于宰相進呈訖,但召待詔即私第書寫式詔,學士宰相而授意,退而且草,然不能改定也。
舊學士院,在樞密院之后,其南廡與樞密院后廊中分,門乃西向玉堂,本以待乘輿行幸,非學士所得常居。惟禮上之日,略坐其東,受院吏參謁。其后為主廊,北出直集英殿,所謂北門也。學士僅有直舍,分于門之兩旁,每鎖院受詔,與中使坐主廊。余為學士時,始請辟兩直舍,各分其一間,與北門通為三,以照壁限其中屏間。命待詔鮑詢畫花竹于上,與玉堂郭熙春江晚景屏相配,當時以為美談。后聞王丞相將明為承旨,旁取西省右正言廳以廣之,中為殿,曰右文。
曾從叔祖司空道卿,慶歷中為翰林學士。仁宗欲大用,會宋元憲為相,同年厚善,或以為言,乃與元憲俱罷。然仁宗欲用之意未衰也,再入為三司使,而陳恭公尤不喜,適以憂去,免喪不召,就除知澶州。余大觀中亦忝入翰林,因曲謝略敘陳,太上皇喜曰:“前此兄弟同時迭為學士者有矣,未有宗族相繼于數(shù)世之后。不惟朝廷得人,亦可為卿一門盛事。”余頓首謝。
唐制:詔敕號令皆中書舍人之職,定員六人。以其一人為知制誥,以掌進畫。翰林學士初但為人辭,不專詔命,自校書郎以上皆得為之班次,各視其官,亦無定員。故學士入皆試五題麻詔敕、試賦,而舍人不試,蓋舍人乃其本職,且多自學士遷也。學士未滿一年,猶未得為知制誥,不與為文。歲滿,遷知制誥,然后始并直。本朝既重學士之選,率自知制誥遷,故不試而知制誥,始亦循唐制不試。雍熙初,太宗以李文正公沆及宋、王化基為之,化基上章辭不能,乃使中書并召試制誥二首,遂為故事。其后,梁周翰、薛映、梁鼎亦或不試而用,歐陽文忠公記惟與楊文公、陳文惠公三人者誤。
太宗敦獎儒術(shù),初除張參政洎,錢樞密若水為翰林學士。喜以為得人,諭輔臣云:學士清切之職,朕恨不得為之。唐故事,學士禮上例,弄彌猴之戲,不知何意。國初,久廢不講,至是乃使敕設日舉行,而易以教坊雜事手伎,后遂以為例。而余為學士時,但移開封府,呼市人教坊不復用矣,既在禁中,亦不敢多致,但以一二伎充數(shù)爾。大觀末,余奉詔重修《翰林志》嘗備錄本末,會余罷,書不克成。
謝克家除翰苑,以祖諱辭。有旨,銜內(nèi)權(quán)不系三字。謝以不帶三字,止同職名,不可赴院供職,又固辭。
熙寧初,韓子華拜相,其弟持國在翰苑。神宗前期諭令草制,注意厚矣。持國懇辭弟兄之嫌,得請。元符末,會子宣爰立,其弟子開直北門,徽廟特命草麻,蓋示眷灶也。
學士及舍人院最重題名。學士及舍人赴職之日,本院設具,應佗學士給諫丞郎待制皆預會,以是日題名于石,玉冊官刊字。后有拜相者,即其名下刊相字,其家遣子弟赍宴具,就本院召學士待制以上皆集,最為盛禮。自元豐行官制之后,一切廢罷矣。
劉子儀在南陽,以翰林學士召,中途改成都,彌年又召為學士,至西京復加兩學士。子儀謝表云:“仙山已到,屢為鳳引;而還長安甚遙,豈覺日邊之近?!?br /> 故事:皇子出閣,以翰林學士一員掌箋表。南豐先生以中書舍人掌延安郡王箋表,出于一時之選也。
國朝因仍舊制,翰林學士分日遍直夜入宿,以備著撰。日再而更,遇鎖院不前,同日晏禁中。連遣走隸家召至,則皇城門將閉矣。少頃,御藥入院以客禮見,探懷出御封,屏吏啟緘,即詞頭也。御藥取燭視扃鎖鑰,退就西閣宿,學士歸直舍草制。未五鼓,院吏、書待詔持紙筆立戶外,學士據(jù)案授稿,吏細書奏本,待詔用麻紙大書,乃付門下省廷宣者。學士臨視,點勘匱封,以授御藥。御藥啟扃,持入禁中,院吏復扃。至朝退,然后開院,率以為常。若遇命相,則禁中別設彩殿,召學士由內(nèi)東門入,系鞋立墀下,上御小帽、窄衫、束帶御座,例獨設一繡墩。少東置幾,陳筆硯其上,侍御者皆下,學士升殿造膝受旨,趨幾書所得除目。進呈,置袖中,侍衛(wèi)者皆上,乃宣坐賜茶已,復廷謝,御藥押送入院鎖宿如常制。臣近自禮部尚書入為翰林學士,八月二十一日晚,被召至彩殿,獲睹盛儀如前所云者。有旨,除唐恪少宰,罷徐處仁、吳敏相,上既授旨,復從容語時事久之。是日復除順德帝姬,一夕凡四制。翊日入侍經(jīng)筵,上曰:詞頗逮意。既退,遣中使至玉堂,賜臣筆硯等十三事,皆當日殿中所設。上所常御者,紫青石方硯一,琴光螺鈿匣一,宣和殿墨二,斑竹筆二,金筆格一,涂金鎮(zhèn)紙?zhí)斓摱?,金涂硯水蝦蟆一,貯黏面涂金方奩一,鎮(zhèn)紙象尺二,薦硯以紫帕匣以黃方。啟封時,硯漬墨未干,奩中余面猶存。顧惟韋布書生,幸以詞命為職,乃被賜入主所御筆硯,則知翰苑職親地近,非他要官比。如臣鄙陋,豈所宜蒙哉?異時當草命相制,間有被此賜者,雖故事,實異恩,且詞臣之極榮也。臣既什襲寶藏以傳子孫,因紀其事,以補翰林志闕文焉。昔錢思公嘗謂,朝廷之官雖宰相之重者,可雜以他才處之,惟翰林學士非文章不可。當時頗以此語取怒于人,歐陽文忠公自作《內(nèi)制集》,猶以斯言為愧,末乃云:“亦以夸于田夫野老而已?!比粍t臣之所以記此者,亦將以為田野之美談爾。靖康元年十月望日記。
先生與仆論官制,因言及玉堂故事,先生曰:“且如玉堂兩字,人多不解。太宗皇帝嘗飛白題翰林學士院曰‘玉堂之署’,蓋此四字出于《李尋傳》,目玉堂殿名也。而待詔者有直廬在其側(cè),李尋時待詔黃門,故曰‘久污玉堂之署’。英宗嗣位,乃徹去。及元豐中,有翰林學士上言,乞摘去二字復榜院門,以為臣下光寵。詔可。是乞以殿名以名其院也,不遜甚矣”。仆退而檢《漢書》,蓋漢之待詔者,或在公車,或在金馬門,或在官者廬,或在黃門。時李尋待詔黃門,哀帝使侍中往問災異,對曰:“臣尋位卑術(shù)淺,過隨眾賢,待詔食太官,衣御府,久污玉堂之署?!睅煿旁弧坝裉玫钤谖囱雽m”,然制度不見其詳,獨《翼奉傳》略載之。奉嘗上疏曰:“漢德隆盛,在于孝文皇帝躬行節(jié)儉,外省繇役,其時未有甘泉、建章及上林中諸離宮館也。未央宮又無高門,武臺、麒麟、鳳皇、白虎、玉堂、金華之殿,獨有前殿、曲臺、漸臺、宣室、承明耳?!币源丝贾?,則玉堂殿乃武帝所造也。仆后以問先生,先生曰:“然?!?br /> 唐制:翰林學士初入院,賜設并衣服。中和節(jié),賜黃牙銀寸。上巳重陽,并賜宴曲江。清明賜新火。夏賜冰。臘日賜日脂及紅雪、澡豆。歲前賜歷日。有所修撰,則賜茶、果、酒、脯。策試程文,則賜設并匹帛。社日賜酒、茶、蒸餅、環(huán)餅等事,見唐人文集。李邕號翰林六絕,謂文學書翰等六事過人。李絳初入院,憲宗親擇笏以賜之。
李久掌內(nèi)制,太宗朝作相,赴學士院,敕設賦詩,奏謝序述七盛,如請真俸、給餐錢、朱衣雙引、初除宣召、敕論正謝、賜□馬之類,皆前代所無也。
太宗好儒,嘗宣諭蘇易簡曰:“詞臣清美,朕恨不得為之?!币剐冶驹?,易簡已寢,內(nèi)侍以秉燭自窗照之,俾其衣冠,窗紗然破后不復補,以示優(yōu)禮。帝善書,他日作飛白“玉堂之署”四字,賜易簡。
元豐中,神宗一新官制,學士與六部尚書等,帶皆重金。蘇子瞻謝表云:“玉堂賜篆,仰淳化之彌文;寶帶重金,佩元豐之新渥。”
建炎改元,余忝召命,謝章以七盛對六絕,然窗對擇笏,亦前輩偶然未用者也。是歲,議裁省百司冗費,學士院月給餐錢三百千(學士食料、待詔人吏等添給、鎖院御藥并從人宣召□行家事例皆用此錢),亦在裁去之數(shù)。余與宰相論之,不從。因經(jīng)筵奏事,為上言:七盛,故事之餐錢其一也,祖宗舊典。近歲未嘗增數(shù),豈可與百司弊事同廢哉?上大以為然,令傳旨如故。
翰苑,秩清地禁,沿唐迄今,為薦紳榮。遵世蒙國恩,父子兄弟接武而進,實為千載幸遇。曩嘗粹《遺事》一編。來建鄴,以家舊藏李肇、元稹、韋處厚、韋執(zhí)誼、楊鉅、丁居晦,洎我宋數(shù)公,凡有紀于此者,并刊之本。仍以國朝年表、中興題名附。乾道九年二月七日鄱陽洪遵書于清漪閣。
淳化二年閏二月,命翰林學士賈黃中、蘇易簡同句當差遣院,李沆同判吏部流內(nèi)銓。學士領外司,自此始也。
是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詔定降麻事例。宰臣、樞密使、使相、節(jié)度使特恩加官除授,學士事例銀百兩,衣著百匹;覃恩加食邑、起復、落起復,銀五十兩,衣著五十匹。親王以有宣賜,事例更不重定。公主未出降,依親王例宣賜;已出降,令附馬都尉管送。
大中祥符三年閏二月,學士晁迥言:今月十八日,宰臣召臣等,問所降德音不鎖院之故。按本院舊例,赦書德音不曾鎖院。臣等商議,除南郊赦書,緣車駕齋宿在外,并是預先進入降付中書,難以鎖院外,自余赦書德音,今后并依降麻例鎖院。從之。
六年八月,學士院諮報,準詔,議定書詔用紙。今定:文武官待制、太卿監(jiān)、觀察使以上用白詔紙,三司副使、ト門使、少卿監(jiān)、刺史以上用黃詔紙。自余非巡幸大禮敕書榜外,并用黃表紙,從之。
八年四月一日,兩制賜御筵于學士直館,及朝臣于史館,以考校畢也。
天禧元年二月,學士院言:詔敕詞尾,并云:故茲詔示,故茲示諭;云想宜知悉。內(nèi)諸道進奉相承,并不言詔示示諭。竊思詔詞各有嘉獎之意,亦合標云示諭。今欲添入。又諸處奏告青詞,比來只是用紙里角,今請委三司,造黑漆木筒五十枚,凡有奏告,封詞赍往。從之。
乾興元年十月,翰林學士晏殊等言:先朝楊億再為學土,班錢惟演之上。今新添除學士劉筠,天禧中已入翰林,請如故序班臣等之上。從之。其后率如凡例。
天圣元年十月,詔翰林學士遇集日至晚出宿。蓋故事以雙日鎖院,只日降麻也。
皇元年九月,以翰林學士承旨兼端明殿學士、尚書戶部郎中、知制誥王堯臣加諫議大夫,以久在禁林,優(yōu)遷之也(堯臣歲滿□遷,宰臣文彥博以其久任,請降此命)。
二年九月十六日,新除翰林學士嵇穎未及謝卒。詔賜告敕、襲衣金鞍勒馬于其家。
至和元年九月,翰林學士楊察為承旨,知制誥呂溱、王洙并為翰林學士。故事學士六員,今洙為第七員,益宰相遇除也。
嘉六年三月,承旨宋祁言:久病,不敢稽朝謁入學土院,欲帶一子主湯藥。從之。
七年二月,學士院言:臣僚上表并子陳請事,惟宰臣、樞密使方降詔手書。自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已下,即無體例。去年三月,因樞密副使陳升之請郡,內(nèi)批令降不允手詔。當直學士胡宿亦曾論奏,以手詔體重,乞只降不允詔,而不從其請。竊緣近禁動成故事,恐成隳廢典故。乞自吟除宰臣、親王、樞密使有所陳請事,依例或降手詔手書。自余臣僚,更不降手書手詔,許從本院執(zhí)奏。從之。
凡學士院置待詔十人。國初承舊制,翰林待詔六人寫書詔,舊制月俸九千,春冬給衣。又有隸書待詔六人,寫簽題封角,月俸止六千,謂之東頭待詔。雍熙四年,廢隸書待詔,增翰林待詔十人,并兼御書院祗候。
錄事一人。景德二年九月本院言:孔目官劉尚賓年滿,已注宿遷縣尉。緣主持書詔切須諳練,欲乞依吏部銓例置主事或錄事,以本司勒留充職。詔以尚賓為錄事,給孔目官俸。自后不常置。又五代舊制有主事一人,周顯德中廢。
孔目官六人,表奏官六人,驅(qū)使二十人,使驅(qū)官舊額六人。咸平二年初,置侍讀侍講學士,別補驅(qū)使官四人祗應。及楊徽之卒,復以驅(qū)使官二人隸學士院,因為八人。三年四月,詔學士院不得額外添人。自后再除拜大明資政侍讀侍講、龍圖閣樞密直學士,皆學士院遣守闕驅(qū)使官祗應。多特補□名,遂至二十人。景德四年四月,學士院上言:先準敕,表奏驅(qū)使官闕人,于京兩省私名內(nèi)抽取,依三館例召保揀試,送中書看詳。從之。舊又有專知官一人,通引官一人,廚子六人,太平興國四年并廢。
治平元年六月,翰林學士馮京奏:樞密使富弼,臣妻父也。今權(quán)知開封府,當避弼。不許。
熙平元年正月二十一日,詔學士院:今后大遼國書并諸國詔書合要匣復等,并自下司取索訖,關三司破除,仍諭諸處,更不申乞朝旨。
七年十二月八日,詔翰林學士、知制誥至中書樞密院議事,許系鞋,遇朔望及不因公事,依例穿執(zhí)。
十年十月三日,學士院言:編修諸司式所送本院式十卷,編學士員數(shù),并錄表疏、青詞祝文、鎖院敕后宿直之類??丛攲W士員數(shù),系朝廷臨時除授;若表疏、青詞祝文,或請禱之意不同,難用一例。況朝廷待學士,禮意稍異,宣召敕設盡出特恩,關白中書樞密院正用諮報,不同諸司。乞下本所,以吏人差補及官物出入之類,并立為式,學士所職更不編載。從之。
元豐三年十一月,翰林學士蒲宗孟乞敘班章下,從之。以先曾任翰林學士,丁憂服闋再為學士故也。是年十月,詔翰林學士并聽佩魚。
元元年七月,詔從承旨鄧溫伯之請,學士如獨員,每兩日免一宿,候有雙員即依故事。
政和五年十月,徽宗皇帝御書“ゼ文堂”三字,賜承旨強淵明,以榜于院。
紹興三十年五月,太上皇帝御書“玉堂”二大字,賜學士周麟之等。得旨,于都省宣示宰執(zhí),俟中秘暴書,俾侍從館閣官咸得觀仰,刻石院中,仍以石本分賜。
隆興元年十一月七日,圣旨:學士院官、經(jīng)筵官日輪二員,宿直于學士院,以備顧問。續(xù)降指揮,遇赴德壽宮起居、圣節(jié)開啟滿散、車駕詣景靈宮、四孟朝獻、國忌行香前一日,及旬假、節(jié)假,每遇筵宴,并與免宿。
隆興二年閏十一月,敷文閣直學士王剛中除翰林學士,以祖諱翰,改除禮部尚書直學士院。
唐制:自宰相而下,初命皆無宣召之禮。惟學士宣召,蓋學士院在禁中,非內(nèi)臣宣召,無因得入。故院門別設復門,亦以通禁庭也。又學士院北扉者,為其在玉堂之南,便于應召。今學士初拜,自東華門入,至左承天門下馬,待詔院吏自左承天門雙引至閣門,此亦用唐故事也。唐宣召學士,自東門入者,彼時學士院在西掖,故自翰林院東門赴召,非若今之東華門也。至如挽鈐故事,亦緣其在禁中。雖學士院吏亦止于玉堂門外,則其嚴密可知。如今學士院在外,與諸司無異,亦設鈴索,悉皆文具故事而已。
學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親幸。至今惟學士上日許正坐,他日皆不敢獨坐。故事,堂中設視草臺,每草制,則具衣冠據(jù)臺而坐。今不復如此,但存空臺而已。玉堂東承旨閣子,窗格上有火然處。太宗嘗夜幸玉堂,蘇易簡為學士,已寢,遽起,無燭具衣冠,宮嬪自窗格引燭人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為玉堂一盛事。
先公嘗言:翰林學士居深嚴之地,職任事體與外司不同。至于謁見相府,自非朔望慶吊,止公服系鞋而已。學士于內(nèi)庭出入,或奉詔亦不具靴,簡若同列齊行。前此命朱衣吏雙引,抗聲言“學士來”,直至宮門方止。歸院,則朱衣吏遞聲呼“學士來”者數(shù)四。故事,學士敘班,只在宰相后;今之參知政事班位,即舊日學士立班處也。近朝以來,會赴內(nèi)殿起居,敘班在樞密宣徽使后,惟大朝會入閣圣節(jié)上壽,始得綴臺司步武焉。我自延州歸闕,再忝內(nèi)職,時與朱崖盧相同列。依舊命,吏前后雙引。既而盧謂余曰:“今府尹令尹,時皇上開封府兼中書令,親賢英仁,復兼右相,尚以一朱衣前道。我儕為學士,而命吏雙引”。因令罷去雙引。自是抗聲傳呼之儀,亦稍罷矣。
蔡文忠以翰林兼侍讀兩學士,改龍圖閣學士知密州。自翰林改龍圖閣出藩,繇文忠始也。
丁晉公自保信軍節(jié)度使知江寧府,召為參知政事。中書以丁節(jié)度使,召學士草麻。時盛文肅為學士,以為參知政事合同舍人草制,遂以制除。丁甚恨之。
太宗時,宋白、賈黃中、李至、呂蒙正、蘇易簡五人同時拜翰林學士。承旨扈蒙贈之以詩云:“五鳳齊飛入翰林?!逼浜?,呂蒙正為宰相,賈黃中、李至、蘇易簡皆至參知政事,宋白官至尚書,老于承旨,皆為名臣。
楊大年為學士時,草答契丹書云“鄰壤交歡”。進草既入,真宗自注其側(cè)云:“朽壤鼠壤糞壤?!贝竽赍岣臑椤班従场薄C鞯?,引唐故事,學士作文書有所改,為不稱職,當罷,因亟求解職。真宗語宰相曰:“楊億不通商量,真有氣性。”
故事:學士在內(nèi)中,院吏朱衣雙引。太廟朝,李為學士,太宗在南衙,朱衣一人前引而已,亦去其一人。至今如此。
往時,學士子不著姓,但云學士臣某。先朝盛度、丁度并為學士,遂著姓以別之,其后遂皆著姓。
唐人奏事,非表非狀者,謂之榜子,亦謂之錄子,今謂之子。凡群臣百司上殿奏事,兩制以上非時有所奏陳,皆用子。中書樞密院,事有不降宣敕者,亦用子,與兩府自相往來亦然。若百司、中書皆用狀,惟學士院用諮報,其實如子,亦不出名,但當值學士一人押字而已,謂之諮報(今俗謂草書名為押字也),此唐學士舊規(guī)也。唐世學士院故事,近時隳廢殆盡,惟此一事在爾。往時,學士循唐故事,見宰相不具靴笏,系鞋坐玉堂。上遣院吏計會堂頭,直省官學士將至,宰相出迎。近時,學士始具靴笏至中書,與常參官雜坐于客位、有移時不得見者,學士日益自卑,丞相禮亦漸薄,并習見已久,恬然不復怪也。
喜二年,樞密使田公況罷為尚書右丞、觀文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罷樞密使當降麻,而止以制除。蓋往時高若訥罷樞密使,所除官職正與田公同,亦不降麻,遂以為故事。
真宗時,丁晉公謂自平江軍節(jié)度使除兵部尚書、參知政事。節(jié)度使當降麻,而朝議惜之,遂止以制除。近者陳相執(zhí)中罷使相,除仆射,降麻。龐籍罷節(jié)度使除觀文殿學士,又不降麻,蓋無定也。
仁宗初立,今上為皇子,令中書召學士草詔。學士王當直,召至中書諭之。王曰:“此大事也,必須而奉圣旨?!庇谑乔髮ΑC魅彰娣A得旨,乃草詔,群公皆以為真得學士體也。
端明殿學士,五代后唐時置。國朝尤以為貴,多以翰林學士兼之,其不以翰苑兼職及換職者,百年間才兩人,特拜程戡、王素是也。王元之在翰林,嘗草夏州李繼遷制,繼遷送潤筆物數(shù)倍于常,然用啟頭書送,拒而不納,蓋惜事體也。近時,舍人院草制,有送潤筆物稍后時者,必遣院子詣門催索,而當送者往往不送。相承既久,今索者送者皆恬然,不以為怪也。
臣伏見國家承五代之余,建萬世之業(yè),誅滅僭亂,懷來四夷。封祀天地,制作禮樂,至于大臣進退,政令改更,學士所作文書,皆系朝廷大事,示于后世則為王者之訓謨,藏之有司乃是。本朝之故實,自明道已前,文書草稿尚有編錄。景以后,漸成散失。臣曾試分類收拾補綴,十已失五六。使圣宋之盛,文章詔令,廢失湮淪,緩急事有質(zhì)疑,有司無所撿證。蓋由從前雖有編錄,亦無類例卷第,只是本院書吏私自抄寫,所以易為廢失。臣今欲乞?qū)詠恚瑢W士所撰文書,各以門類,依其年次,編成卷帙,號為《學士院草錄》,有不足者更加求訪補足之,仍乞差本院學士從下兩員專切管局。自今已后接續(xù)編聯(lián),如本行人吏不畫時編錄,致有漏落,許令本院舉察,記為過犯。此臣本院常事也,所以上煩圣聽者,蓋以近歲以來百司綱紀相承廢壞,事有曾經(jīng)奉聞及有圣旨指揮者,僅能遵守;若只是本司臨時處置,其主判之官才罷去,則其事尋亦廢停。所以,止欲乞朝廷特降指揮,所貴久遠,遵行不敢廢失。
唐制,翰林學士本職在官下。五代趙鳳為之,始諷宰相任圜,移在官上(按趙鳳升學士于官上乃端明殿也)。
唐制,翰林院在銀臺之北。乾封以后,劉之、元萬頃之徒,時宣召草制其間,因名北門學上。今學士院在樞密院之后,腹背相倚,不可南向。故以其西廊西向,為院之正門,而后門北向,與集英殿相直。因榜曰北門。兩省、樞密院皆無后門,惟學士院有之。學士退朝入院,與禁中宣命往來,皆行北門,而正門行者無幾,不特取其便事,亦以存故事也。
唐制:翰林院本內(nèi)供奉藝能伎術(shù)雜居之所,以詞臣侍書詔其間,乃藝能之一爾。開元以前,猶未有學土之稱,或曰翰林待詔,或曰翰林供奉也,如李太白猶稱供奉。自張洎為學士,始別建學士院于翰林院之南,則與翰林院分而為二,然猶冒翰林之名,蓋唐有宏文館學士、麗正殿學士,故此特以翰林別之。其后以名官,訖不可改。然院名至今但云學士,而不冠以翰林,則亦自唐以來,沿習之舊也。
唐翰林學士結(jié)銜,或在官上,或在官下,無定制。余家藏唐碑多,如太和中李藏用碑,撰者言中散大夫、守尚書戶部侍郎、知制誥、翰林學士王源中之類,則在官下。大中中王巨鏞碑,撰者為翰林學士、中散大夫、守中書舍人劉琢之類,則在官上。琢仍不稱知制誥,殊不可曉(按劉琢不稱知制誥,唐以來至國朝熙寧,官至中書舍人則不帶三字)。
俗稱翰林學士為鑾坡。蓋唐德宗時,嘗移學士院于金鑾坡上,故亦稱鑾坡。唐制:學士院無常處,駕在大內(nèi)則置于明福門,在興慶宮則置于金明門,不專在翰林院也。然明福、金明不以為稱,不當居之耳。諫議大夫亦稱鑾坡,此乃出唐人之語。諫議大夫班本在給舍上,其遷轉(zhuǎn)則諫議歲滿,方遷給事中,自給事中遷舍人。當時語云:“饒道外上坡去,亦須卻下坡來?!币灾G議為上坡,故因以為稱耳。見李文正所記。
學士院舊制:自侍郎以上辭免除授賜則賜詔,皆留其章中書。而尚書省略其事,因降子下院,使為詔而已。自執(zhí)政而下至于節(jié)度使、使相,則用批答之制,更不由中書。直禁中所上章,付院令降批答,院中即更用紙連其章后書辭,并其章賜之,此其異也。辭既與章相連,后書省表具之字必長,表字傍一撇通其章階位上過,謂之秣階,若使不復用舊銜之意。相習已久,莫知始于何時。
舊制:學士以上,賜御仙花帶而不佩魚,雖翰林亦然。惟二府服笏頭帶、佩魚,謂之重金。元豐官制行,始詔六曹尚書、翰林學士皆得佩魚,故蘇子瞻謝翰林學士表云:“玉堂賜篆,仰淳化之彌文;寶帶重金,佩元豐之新渥?!薄坝裉弥稹彼淖?,太宗飛白書,淳化中以賜蘇易簡。
蘇參政易簡登科時,宋尚書白為南省主文。后七年,宋為翰林學士承旨,而蘇相繼入院,同為學士。宋嘗贈詩云:“昔日曾為尺木階,今朝真是青云友?!睔W陽文忠亦王禹玉南省主文,相距十六年同為學士,故歐公詩有“喜君新賜黃金帶,顧我今為白發(fā)翁”之句。二事誠一時文物之盛也。
學士院正廳曰玉堂,蓋道家之名。初,李肇《翰林志》言:“居翰苑者,皆謂凌玉清,溯紫霄,豈止于登瀛洲哉?亦曰登玉堂焉。”自是遂以玉堂為學士院之稱,而不為榜。太宗時,蘇易簡為學士,上嘗語曰:“玉堂之設,但虛傳之說,終未有正名。”乃以紅羅飛白“玉堂之署”四字賜之。易簡即扃置堂上,每學士上事,始得一開視,最為翰林盛事。紹圣間,蔡魯公為承旨,始奏乞摹就杭州刻榜揭之,以避英廟諱,去二字,止曰玉堂云。
韓門下,雖以賜出身,熙寧末特除翰林學士。崇寧中,林彥振賜出身用韓例,亦除翰林學士。國朝以來,學士不由科第除者,惟此二人(按韓省試中,以父億執(zhí)政,不就廷試,后為館職以主兩制,未嘗賜第也)。
唐詔令雖一出于學士,遇有邊防機要大事,學士不能盡知者,則多宰相以處分之要者,自為之辭,而付院使增其首尾,嘗式之言謂之詔意,今猶見于李德裕、鄭畋集。近歲或出于宰相進呈訖,但召待詔即私第書寫式詔,學士宰相而授意,退而且草,然不能改定也。
舊學士院,在樞密院之后,其南廡與樞密院后廊中分,門乃西向玉堂,本以待乘輿行幸,非學士所得常居。惟禮上之日,略坐其東,受院吏參謁。其后為主廊,北出直集英殿,所謂北門也。學士僅有直舍,分于門之兩旁,每鎖院受詔,與中使坐主廊。余為學士時,始請辟兩直舍,各分其一間,與北門通為三,以照壁限其中屏間。命待詔鮑詢畫花竹于上,與玉堂郭熙春江晚景屏相配,當時以為美談。后聞王丞相將明為承旨,旁取西省右正言廳以廣之,中為殿,曰右文。
曾從叔祖司空道卿,慶歷中為翰林學士。仁宗欲大用,會宋元憲為相,同年厚善,或以為言,乃與元憲俱罷。然仁宗欲用之意未衰也,再入為三司使,而陳恭公尤不喜,適以憂去,免喪不召,就除知澶州。余大觀中亦忝入翰林,因曲謝略敘陳,太上皇喜曰:“前此兄弟同時迭為學士者有矣,未有宗族相繼于數(shù)世之后。不惟朝廷得人,亦可為卿一門盛事。”余頓首謝。
唐制:詔敕號令皆中書舍人之職,定員六人。以其一人為知制誥,以掌進畫。翰林學士初但為人辭,不專詔命,自校書郎以上皆得為之班次,各視其官,亦無定員。故學士入皆試五題麻詔敕、試賦,而舍人不試,蓋舍人乃其本職,且多自學士遷也。學士未滿一年,猶未得為知制誥,不與為文。歲滿,遷知制誥,然后始并直。本朝既重學士之選,率自知制誥遷,故不試而知制誥,始亦循唐制不試。雍熙初,太宗以李文正公沆及宋、王化基為之,化基上章辭不能,乃使中書并召試制誥二首,遂為故事。其后,梁周翰、薛映、梁鼎亦或不試而用,歐陽文忠公記惟與楊文公、陳文惠公三人者誤。
太宗敦獎儒術(shù),初除張參政洎,錢樞密若水為翰林學士。喜以為得人,諭輔臣云:學士清切之職,朕恨不得為之。唐故事,學士禮上例,弄彌猴之戲,不知何意。國初,久廢不講,至是乃使敕設日舉行,而易以教坊雜事手伎,后遂以為例。而余為學士時,但移開封府,呼市人教坊不復用矣,既在禁中,亦不敢多致,但以一二伎充數(shù)爾。大觀末,余奉詔重修《翰林志》嘗備錄本末,會余罷,書不克成。
謝克家除翰苑,以祖諱辭。有旨,銜內(nèi)權(quán)不系三字。謝以不帶三字,止同職名,不可赴院供職,又固辭。
熙寧初,韓子華拜相,其弟持國在翰苑。神宗前期諭令草制,注意厚矣。持國懇辭弟兄之嫌,得請。元符末,會子宣爰立,其弟子開直北門,徽廟特命草麻,蓋示眷灶也。
學士及舍人院最重題名。學士及舍人赴職之日,本院設具,應佗學士給諫丞郎待制皆預會,以是日題名于石,玉冊官刊字。后有拜相者,即其名下刊相字,其家遣子弟赍宴具,就本院召學士待制以上皆集,最為盛禮。自元豐行官制之后,一切廢罷矣。
劉子儀在南陽,以翰林學士召,中途改成都,彌年又召為學士,至西京復加兩學士。子儀謝表云:“仙山已到,屢為鳳引;而還長安甚遙,豈覺日邊之近?!?br /> 故事:皇子出閣,以翰林學士一員掌箋表。南豐先生以中書舍人掌延安郡王箋表,出于一時之選也。
國朝因仍舊制,翰林學士分日遍直夜入宿,以備著撰。日再而更,遇鎖院不前,同日晏禁中。連遣走隸家召至,則皇城門將閉矣。少頃,御藥入院以客禮見,探懷出御封,屏吏啟緘,即詞頭也。御藥取燭視扃鎖鑰,退就西閣宿,學士歸直舍草制。未五鼓,院吏、書待詔持紙筆立戶外,學士據(jù)案授稿,吏細書奏本,待詔用麻紙大書,乃付門下省廷宣者。學士臨視,點勘匱封,以授御藥。御藥啟扃,持入禁中,院吏復扃。至朝退,然后開院,率以為常。若遇命相,則禁中別設彩殿,召學士由內(nèi)東門入,系鞋立墀下,上御小帽、窄衫、束帶御座,例獨設一繡墩。少東置幾,陳筆硯其上,侍御者皆下,學士升殿造膝受旨,趨幾書所得除目。進呈,置袖中,侍衛(wèi)者皆上,乃宣坐賜茶已,復廷謝,御藥押送入院鎖宿如常制。臣近自禮部尚書入為翰林學士,八月二十一日晚,被召至彩殿,獲睹盛儀如前所云者。有旨,除唐恪少宰,罷徐處仁、吳敏相,上既授旨,復從容語時事久之。是日復除順德帝姬,一夕凡四制。翊日入侍經(jīng)筵,上曰:詞頗逮意。既退,遣中使至玉堂,賜臣筆硯等十三事,皆當日殿中所設。上所常御者,紫青石方硯一,琴光螺鈿匣一,宣和殿墨二,斑竹筆二,金筆格一,涂金鎮(zhèn)紙?zhí)斓摱?,金涂硯水蝦蟆一,貯黏面涂金方奩一,鎮(zhèn)紙象尺二,薦硯以紫帕匣以黃方。啟封時,硯漬墨未干,奩中余面猶存。顧惟韋布書生,幸以詞命為職,乃被賜入主所御筆硯,則知翰苑職親地近,非他要官比。如臣鄙陋,豈所宜蒙哉?異時當草命相制,間有被此賜者,雖故事,實異恩,且詞臣之極榮也。臣既什襲寶藏以傳子孫,因紀其事,以補翰林志闕文焉。昔錢思公嘗謂,朝廷之官雖宰相之重者,可雜以他才處之,惟翰林學士非文章不可。當時頗以此語取怒于人,歐陽文忠公自作《內(nèi)制集》,猶以斯言為愧,末乃云:“亦以夸于田夫野老而已?!比粍t臣之所以記此者,亦將以為田野之美談爾。靖康元年十月望日記。
先生與仆論官制,因言及玉堂故事,先生曰:“且如玉堂兩字,人多不解。太宗皇帝嘗飛白題翰林學士院曰‘玉堂之署’,蓋此四字出于《李尋傳》,目玉堂殿名也。而待詔者有直廬在其側(cè),李尋時待詔黃門,故曰‘久污玉堂之署’。英宗嗣位,乃徹去。及元豐中,有翰林學士上言,乞摘去二字復榜院門,以為臣下光寵。詔可。是乞以殿名以名其院也,不遜甚矣”。仆退而檢《漢書》,蓋漢之待詔者,或在公車,或在金馬門,或在官者廬,或在黃門。時李尋待詔黃門,哀帝使侍中往問災異,對曰:“臣尋位卑術(shù)淺,過隨眾賢,待詔食太官,衣御府,久污玉堂之署?!睅煿旁弧坝裉玫钤谖囱雽m”,然制度不見其詳,獨《翼奉傳》略載之。奉嘗上疏曰:“漢德隆盛,在于孝文皇帝躬行節(jié)儉,外省繇役,其時未有甘泉、建章及上林中諸離宮館也。未央宮又無高門,武臺、麒麟、鳳皇、白虎、玉堂、金華之殿,獨有前殿、曲臺、漸臺、宣室、承明耳?!币源丝贾?,則玉堂殿乃武帝所造也。仆后以問先生,先生曰:“然?!?br /> 唐制:翰林學士初入院,賜設并衣服。中和節(jié),賜黃牙銀寸。上巳重陽,并賜宴曲江。清明賜新火。夏賜冰。臘日賜日脂及紅雪、澡豆。歲前賜歷日。有所修撰,則賜茶、果、酒、脯。策試程文,則賜設并匹帛。社日賜酒、茶、蒸餅、環(huán)餅等事,見唐人文集。李邕號翰林六絕,謂文學書翰等六事過人。李絳初入院,憲宗親擇笏以賜之。
李久掌內(nèi)制,太宗朝作相,赴學士院,敕設賦詩,奏謝序述七盛,如請真俸、給餐錢、朱衣雙引、初除宣召、敕論正謝、賜□馬之類,皆前代所無也。
太宗好儒,嘗宣諭蘇易簡曰:“詞臣清美,朕恨不得為之?!币剐冶驹?,易簡已寢,內(nèi)侍以秉燭自窗照之,俾其衣冠,窗紗然破后不復補,以示優(yōu)禮。帝善書,他日作飛白“玉堂之署”四字,賜易簡。
元豐中,神宗一新官制,學士與六部尚書等,帶皆重金。蘇子瞻謝表云:“玉堂賜篆,仰淳化之彌文;寶帶重金,佩元豐之新渥。”
建炎改元,余忝召命,謝章以七盛對六絕,然窗對擇笏,亦前輩偶然未用者也。是歲,議裁省百司冗費,學士院月給餐錢三百千(學士食料、待詔人吏等添給、鎖院御藥并從人宣召□行家事例皆用此錢),亦在裁去之數(shù)。余與宰相論之,不從。因經(jīng)筵奏事,為上言:七盛,故事之餐錢其一也,祖宗舊典。近歲未嘗增數(shù),豈可與百司弊事同廢哉?上大以為然,令傳旨如故。
翰苑,秩清地禁,沿唐迄今,為薦紳榮。遵世蒙國恩,父子兄弟接武而進,實為千載幸遇。曩嘗粹《遺事》一編。來建鄴,以家舊藏李肇、元稹、韋處厚、韋執(zhí)誼、楊鉅、丁居晦,洎我宋數(shù)公,凡有紀于此者,并刊之本。仍以國朝年表、中興題名附。乾道九年二月七日鄱陽洪遵書于清漪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