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功德
高皇帝辟乾轉(zhuǎn)坤,功只萬古。又有古創(chuàng)業(yè)之主所不敢望者四:享天下三十一年,一也;圣壽七十有一,二也;自江左并中原,三也;太子諸王二十四人,公主一十六人,皆受冊封,四也。于乎盛哉!
○成祖功德
成祖文皇帝自起事至下京師,凡大小百余戰(zhàn),未嘗不身冒矢石。即位之后,四征北虜,三下南交,舟車之地,無間大小遠(yuǎn)邇,悉奉琛幣,若榜葛刺、滿剌加、忽魯謨斯等處,新受朝命為王者殆三十國。東逾遼水,韃靼、女直、野人、兀良哈之地,立行都司、衛(wèi)所,設(shè)官統(tǒng)治幾三百處。直西部落數(shù)百種,皆重譯來附,其請置官府,蓋三之二。西南羌夷建宣慰、宣撫、安撫司及軍衛(wèi),郡縣增益數(shù)百。
自古討西南夷,未有生得其王者。獨是時下安南,得偽大虞上皇?嫠(即胡一元)、偽虞國主黎蒼(即胡大互)、偽越上皇簡定、偽越王陳季獷、錫蘭山國王亞烈苦納兒、蘇門答刺前王弟蘇斡刺。
古西南夷國王未有來朝者,獨其時氵孛泥國王麻邪惹加那乃來朝闕下,卒于京,子遐旺受封闕下。滿剌加國王拜里迷蘇剌,又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哈叭答剌、西王麻哈剌吒葛剌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剌卜、古麻剌朗國王斡剌義亦敦奔俱來朝,受封爵。
自古封止中國山川,而獨其時封日本山曰壽安鎮(zhèn)國山,氵孛泥山曰長寧鎮(zhèn)國山,余折枝國、滿剌加國山俱曰鎮(zhèn)國山,各立御碑。凡北討及回鑾所至,如靈顯、翠秀等山,神應(yīng)等十二泉,立馬等五峰,諸壑谷坡甸岡?獻(xiàn)川圃碩戍之類,皆錫以嘉名,勒石垂永。
各國貢物,自金、銀、犀、象、香藥、珊瑚、玳瑁、鶴頂、龜筒諸器皿外,鳥則有孔雀、火雞、紅白鸚鵡、倒掛鴕鳥;獸則有麒麟、白鹿、白象、紅猴、黑熊、黑猿、白鹿、福祿馬、哈剌六足魚、白獺,而中國亦自兩進(jìn)騶虞,人則有金衣銀衣人、黑小廝;香則各色龍腦、奇南蘇合油;布則兜羅、綿紅、撒哈剌八者藍(lán)覬木黑蕪蔓番沙紅絞節(jié)智杜花頭乍蓮花織人象之類。珍珠寶石奇怪之物,充?刃天府。
○二子即天位
宣宗章皇帝二子:長為英宗?;实郏螢楣士刀ň盎实?。
○英宗再正位
英宗皇帝,一為太上皇帝,朔漠一年,居深宮七年,再改元為正統(tǒng)、天順,踐天子位總二十三年。故劉文安定之挽詩曰:“享國卅年高帝并,臨朝八閏太宗同?!?br />
○再正東宮
憲宗以正統(tǒng)十四年為皇太子,以景泰三年封沂王,以天順元年更御名復(fù)為皇太子,凡兩赦。
○藩王登極
太祖高皇帝以吳王登極,成祖文皇帝以燕王靖難登極,景皇帝以成阝王監(jiān)國登極,世宗肅皇帝以興世子登極,穆宗莊皇帝以裕王登極。
○慈闈重慶
正統(tǒng)太皇太后張氏、皇太后孫氏,弘治太皇太后周氏、皇太后王氏,正德太皇太后王氏、皇太后張氏。至嘉靖初,壽安皇太后邵氏、昭圣皇太后張氏、章圣皇太后蔣氏、莊肅皇后夏氏,蓋四宮并尊矣。
○藩國之盛
熙祖凡四子:仁祖最幼,長壽春王,次安成王,次蒙城王。
仁祖四子:上最幼,長南昌王,次盱眙王,次臨淮王。
太祖二十四子:懿文太子及文皇帝外,為秦愍王?爽,國西安;晉恭王?岡,國太原;周定王?肅,國太原;楚昭王楨,國武昌;齊王??,國青州;潭王梓,國長沙;魯荒王檀,國兗州;蜀獻(xiàn)王椿,國成都;湘獻(xiàn)王柏,國荊州;代簡王桂,國大同;肅莊王國甘州,移蘭州,?英遼簡王植,國遼東,移荊州;慶靖王?旃,國韋州,移寧夏;寧獻(xiàn)王權(quán),國大寧,移南昌;岷莊王?便,國云南,移武岡;谷王?惠,國宣府,移長沙;韓獻(xiàn)王松,國平?jīng)?;瀋簡王模,國潞安;安惠王楹,國平?jīng)?;唐定??,國南陽;郢靖王棟,國安陸;伊厲王?尋,國河南。
成祖四子:自仁宗外,為漢王高煦,初國云南,繼青州,不行,移樂安;趙簡王高燧,國彰德;皇少子高?義,逝未受封。
仁宗十子:自宣宗外,鄭靖王瞻??,國鳳翔,移懷慶;越靖王瞻墉,國衢州;蘄獻(xiàn)王瞻垠;襄獻(xiàn)王瞻?善,國長沙,移襄陽;荊憲王瞻?岡,國建昌,移蘄州;淮靖王瞻?奧,國韶州,移饒州;滕懷王瞻塏,國云南;梁莊王瞻?,國安陸;衛(wèi)恭王瞻埏,國懷慶。
宣宗二子:英、景。
英宗七子:自憲宗外,德莊王見?,國濟(jì)南;許悼王見淳;秀懷王見澍,國汝寧;吉簡王見浚,國長沙;忻穆王見治;徽莊王見沛,國鈞州。
憲宗十四子:孝宗及未名長子外,悼恭太子?極;興王諱,國安陸;岐惠王?榆,國德安;益端王?檳,國建昌;衡恭王??軍,國青州;雍靖王??云,國衡州;壽王?楮,國保寧,移德安;汝王??亨,國衛(wèi)輝;涇簡王??舜,國沂州;榮莊王?樞,國常德;申懿王?楷,國敘州。
孝宗二子:自武宗外,蔚悼王厚煒。
睿宗即興王諱:長□岳懷王,未名薨,追贈。
世宗八子:自穆宗外,哀沖太子載?戛、莊敬太子載壑,景恭王載圳,國德安;潁殤王載卣、戚懷王載A5、薊哀王載?貴、均思王載?夙。
穆宗四子:自今上外,憲懷太子翊□、靖悼王翊□;潞王翊□,國衛(wèi)輝。
今天下存者,大國凡二十四,盛哉!無論唐以后不世胙土,即漢中葉所余無幾,寧能媲美于我明也。
○宗室之盛
隆慶、萬歷之際,宗室蕃衍,可謂極矣。宗伯苛為革削,司寇嚴(yán)其條禁,以故時損時益,而其見在者余得而志之。
高皇帝子:秦,陜西西安府,親王一位,在省,永壽王一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百七位,鎮(zhèn)、輔、奉國中尉五百七位,郡縣主君二百四十二位,庶人一百四十九名。晉,山西太原府,親王一位,在省,寧化、高平、慶成、平陽、西河等王共一十二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千八十五位,中尉二千二百位,郡縣主君一千五百十一位,庶人一百七十名。周,河南開封府,親王一位,在省,永寧等王四十六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千三百四十九位,中尉二千五百五十九位,郡縣主君一千二百六十五位,庶人一十五名。楚,湖廣武昌府,親王一位,在省,永安等王六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百九十八位,中尉六百四位,郡縣主君四百四十七位,庶人四名。魯,兗州府,親王一位,在府,鄒平等王八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百六十位,中尉一百七十位,郡縣主君二百四十九位,庶人六名。蜀,成都府,親王一位,在省,內(nèi)江等王六位,灃州華陽王一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四十六位,中尉七十二位,郡縣主君五十六位,庶人無。代,大同府,親王一位,在府,廣靈等十王,蒲州山陰等二王,澤州宣寧四王,絳州靈丘王一位,忻州定安王一位,共一十八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千二百七十九位,中尉一千三百四十位,郡縣主君一千三百三十位,庶人一百五十名。肅,陜西甘州衛(wèi),親王一位,在衛(wèi),淳化等王五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六位,中尉□位,郡縣主君八位,庶人一名。遼,荊州府,親王奪,在府,長陽等王九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百八位,中尉一百五十位,郡縣主君一百二十位,庶人十名。慶,寧夏衛(wèi),親王一位,在衛(wèi),真寧等王六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六十一位,中尉五十六位,郡縣主君五十七位,庶人六名。寧,江西南昌府,親王奪,在省,樂安等王三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二百七十六位,中尉二百六十五位,郡縣主君三百二十四位,庶人四十四名。岷,湖廣武岡州,親王一位,在州,安昌等王一十位,寶慶江川王一位,南渭王一位,共一十二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九十位,中尉十五位,郡縣主君七十三位,庶人無。韓,陜西鞏昌府,親王一位,在府,襄陵等王一十七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四百三位,中尉五百八十六位,郡縣主君六百四十三位,庶人二十九名。瀋,山西潞安府,親王一位,在府,陵川等王一十六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二百四十二位,中尉二百二十位,郡縣主君二百七十六位,庶人十三名。唐,河南南陽府,親王一位,在府,新野等王三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二十二位,中尉十五位,郡縣主君三十五位,庶人無。伊,河南河南府,親王奪,在府,方城等王二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二十八位,中尉二位,郡縣主君二十二位,庶人二名。
文皇帝子:趙,河南彰德府,親王一位,在府,臨漳等王八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百八十六位,中尉一百十七位,郡縣主君二百八十三位,庶人三名。
昭皇帝子:鄭,河南懷慶府,親王一位,在府,東垣等王四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六位,中尉五位,郡縣主君三位,庶人三名。襄,湖廣襄陽,親王一位,在府,棗陽等王四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十二位,中尉十位,郡縣主君十位,庶人無。荊,湖文蘄州,親王一位,在州,樊山等王五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三十八位,中尉四位,郡縣主君二十八位,庶人一名。淮,江西饒州府,親王一位,在府,永豐等王一十三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三十四位,中尉二位,郡縣主君三十一位,庶人無。
?;实圩樱旱?,山東濟(jì)南府,親王一位,在省,臨朐等王五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七位,中尉無,郡縣主君五位,庶人無。崇,河南汝寧府,親王一位,在府,懷安等王三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七位,中尉無,郡縣主君七位,庶人無。吉,湖廣長沙府,親王一位,在府,長沙等王二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四位,中尉無,郡縣主君四位,庶人無?;?,河南鈞州,親王奪,在州,太和等王一十五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三十七位,中尉無,郡縣主君二十七位,庶人無。
純皇帝子:益,江西建昌府,親王一位,在府,金《同戈》等王十二位,鎮(zhèn)、奉國將軍九位,中尉無,郡縣主君十一位,庶人無。衡,山東青州府,親王一位,在府,玉田等王共十位,鎮(zhèn)、輔國將軍十二位,奉國及中尉無,郡縣主君一十四位,庶人無。榮,湖廣常德府,親王一位,在府,惠安等王四位,鎮(zhèn)、輔國將軍九位,奉國及中尉無,郡縣主君一十五位,庶人無。靖江郡王一位,廣西桂林府,在府,輔、奉國將軍十五位,鎮(zhèn)、輔、奉國中尉七百十二位,郡縣主君七十四位,庶人一十四名。
共郡王二百五十一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七千一百位,鎮(zhèn)、輔、奉國中尉八千九百五十一位,郡主縣主郡君縣君共七千七十三位,庶人六百二十名。而未封未名者,與齊府之庶高墻之庶皆不與焉。更二十年,而其麗當(dāng)不億矣,固千古所未有也。于乎盛哉!
○慶成王百子
慶成王生一百子,俱成長,自封長子外,余九十九人并封鎮(zhèn)國將軍。每會,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識,而人皆隆準(zhǔn),極異事也。
○皇太后父
英宗初,尊皇后孫為皇太后,父會昌伯忠存。今上初尊皇后陳為仁圣皇太后,父固安伯景行存,皇貴妃李為慈圣皇太后,父武清伯偉宇。近古所未有。
○公侯子尚主
高帝時,駙馬尚公主多以公侯子弟充之,而不甚拘年貌。易代以后,漸選之民間,而甚至駙馬之父若職官則進(jìn)級而俾令致仕,此大不可曉也。今案:洪武皇長女臨安公主駙馬李祺,太師韓國公李善長長子;第二女寧國大長公主駙馬梅殷,汝南侯思祖子;第五女汝寧公主駙馬陸賢,吉安侯仲亨子;第八女福清公主駙馬張麟,鳳翔侯龍子;第九女壽春公主駙馬傅忠,潁國公友德子;第十一女南康公主駙馬郭鎮(zhèn),武定侯英子。懿文太子女江都公主駙馬耿?,長興侯炳文子。太宗長女永安大長公主駙馬袁容,右都督袁洪子;第三女安成大長公主駙馬宋琥,第四女咸寧公主駙馬宋瑛,俱西寧侯晟子;第五女常寧公主駙馬沐昕,西平侯英子。英宗第二女嘉善長公主駙馬王增,靖遠(yuǎn)伯驥孫;第四女崇德長公主駙馬楊偉,興濟(jì)伯善孫。
○勛臣國戚
今諸王國親,例不得為在京文武職官,而不知高皇帝假干城之寄,重維城之固,其意殊不爾也。案:魏國公徐達(dá)三女,一為文皇后,一為代王妃,一為安王妃。鄂國公常遇春女為懿文皇太子妃。衛(wèi)國公鄧愈二女,一為秦愍王次妃,一為齊王繼妃。永平侯謝成女為晉恭王妃。宋國公馮勝女為周定王妃。定遠(yuǎn)侯王弼女為楚昭王妃。安陸侯吳復(fù)二孫女,一為齊王妃,一為唐定王妃。信國公湯和女為魯荒王妃。涼國公藍(lán)玉女為蜀獻(xiàn)王妃。靖海侯吳高女為湘獻(xiàn)王妃。武定侯郭英二女,一為遼簡王妃,一為郢靖王妃。右都督袁洪女為岷莊王妃。右都督馮誠女為韓獻(xiàn)王妃。內(nèi)郭英二女,一為王妃,子為駙馬,而妹又為高廟惠妃。袁洪一女為王妃,而子亦為駙馬。
右二則,皆勛臣兼戚里,為一時之盛,而制亦與后稍異。
○南直隸盛事
吾南直隸文獻(xiàn)之盛,惟江、浙二省差足雁行,至于帝胃國封,則固不可同年而語矣。今案:太祖、太宗、仁、宣、英、景、憲、孝、武、世、穆及今上,凡十葉十二帝,興、睿二贈帝,建文一出帝,秦、晉、周、楚、齊、潭、魯、蜀、湘、代、肅、遼、慶、寧、岷、谷、韓、瀋、安、唐、郢、伊、虞、吳、衡、徐、漢、趙、鄭、越、蘄、襄、荊、淮、滕、梁、衛(wèi)、德、許、秀、崇、吉、忻、徽、岐、益、衡、雍、壽、汝、涇、榮、申、景、潞親王五十五國。后先秦十二王,晉八王、周九王、楚九王、齊一王、潭一王、魯六王、蜀十一王、湘一王、代八王、肅七王、遼八王、慶八王、寧四王、岷七王、谷一王、韓十一王、瀋六王、安一王、唐八王、郢一王、伊七王、虞一王、吳一王、衡一王、徐一王、漢一王、趙七王、鄭五王、越一王、蘄一王、襄七王、荊八王、淮六王、滕一王、梁一王、衛(wèi)一王、德四王、許一王、秀一王、崇五王、吉五王、忻一王、徽四王、岐一王、益四王、衡四王、雍一王、壽一王、汝一王、涇一王、榮二王、申一王、景一王、今潞王,凡三百二十一王??ね酰貏t永興、保安、興平、永壽、安定、?陽、渭南、臨潼。晉則高平、慶成、寧化、平陽、聞喜、和順、永和、廣昌、交城、陽曲、西河、方山、臨泉、云丘、寧河、徐溝、太谷、河中、襄陰、安溪、靖安、旌德、滎澤、新化。周則汝南、順陽、新安、祥符、永寧、汝陽、鎮(zhèn)平、宜陽、封丘、羅山、內(nèi)鄉(xiāng)、胙城、固始、原武、鄢陵、河陰、項城、潁川、泌陽、義陽、臨汝、沈丘、魯陽、臨湍、堵陽、河清、新會、義寧、平樂、崇善、海陽、安定、曲江、博平、汾西、魯山、信陵、邵陵、萊陽、東會、富陽、會稽、浦江、麗水、應(yīng)城、益陽、奉新、南陵、京山、華亭、寶坻、湯?、瑞金、商城、臨安、柘城、修武、安吉、汝寧、彰德、順慶、保寧、儀封、安昌、遂寧。楚則巴陵、永安、壽昌、崇陽、武陵、黔陽、通山、通城、景陵、岳陽、江夏、東安、大冶、縉云、???、武岡。齊則樂安、長山、平原。魯則安丘、鉅野、鄒平、樂陵、東阿、東甌、郯城、館陶、翼城、滋陽、陽信、高密、歸善、新蔡、東原。蜀則華陽、崇寧、保寧、崇慶、永川、羅江、黔江、內(nèi)江、通江、德陽、石泉、汶川、慶符、江安、南川。代則廣陵、潞城、山陰、襄垣、靈丘、宣寧、懷仁、隰川、昌化、定安、博野、和川、寧津、棗強(qiáng)、饒陽、樂昌、吉陽、溧陽、進(jìn)賢、河內(nèi)、富川、寶豐、碭山、新寧、永慶。肅則淳化、鉛山、汾川、金壇、會寧、延長、開化、會昌、延安。遼則長陽、遠(yuǎn)安、巴東、潛山、宜都、松滋、益陽、湘陰、衡陽、應(yīng)山、宜城、枝江、沅陵、麻陽、衡山、蘄水、肅寧、長垣、光澤、廣元、靖寧、真寧、安化、岐山、安塞、弘農(nóng)、豐林、鞏昌、壽陽、延川、華陰。寧則臨川、宜春、新昌、信豐、瑞昌、樂安、石城、弋陽、鐘陵、建安。岷則江川、廣通、南渭、安昌、充城、黎山、沙陽、唐年、南安、南豐、建德、遂安、長壽、綏寧、南漳、祁陽、廣濟(jì)、青林。谷則醴陵、韓則襄陵、樂平、臨汾、裒城、通渭、平利、漢陰、高平、西德、隴西、寧遠(yuǎn)、長泰、永福、建寧、長洲、昆山、長樂、高淳、休寧、慶陽、崇明、長吉。瀋則陵川、平遙、黎城、清源、稷山、福山、靈川、沁水、沁源、德平、遼山、內(nèi)丘、廣宗、唐山、永年、宜山、宿遷、吳江、定陶、云和、鎮(zhèn)康、安慶、保定、德化。唐則新野、三城、新城、舞陽、文城、承休、蕩陰、淅陽、郾城、衛(wèi)輝。伊則光陽、方城、西鄂、萬安。漢則濟(jì)陽、臨淄、昌樂、淄川、齊東、任城、海豐、新泰。趙則臨漳、湯陰、襄邑、洛川、南洛、平鄉(xiāng)、汝源、廣寧、昆陽、廣安、江寧、光山、秀水、成皋。鄭則新平、涇陽、朝邑、盟津、河陽、信陽、宜章、繁昌、廬江、丹陽、真丘、東垣、德慶、崇德。襄則寧鄉(xiāng)、棗陽、鎮(zhèn)寧、鄖城、永城。荊則都昌、樊山、富順、永新、德安、都梁。淮則鄱陽、永豐、南康、德興、順昌、崇安、高安、上饒、吉安、廣信、嘉興、紹興、建昌、金華、華容、德則泰安、濟(jì)寧、臨朐、高唐、臨清、寧海、棠邑、利津。崇則瑞安、慶元、懷安、歸德;吉則長沙、谷城?;談t太和、遂昌、景寧、建德、陽城、嘉定、新昌、慶云、隆平、伍城、太康、陽夏、德平、滎陽、懷慶、咸平、延津、孟津、上蔡、安陽、萬善。益則崇仁、金溪、玉山、安東、舒城、阜平、銅陵、黎丘、浦陽、浮河、華山、筠溪、羅川、安仁。衡則玉田、新樂、高唐、齊東、邵陵、漢陽、武定、平度、寧陽、昌樂、壽張、商河。榮則福寧、惠安、永春、富城、貴溪。又廣西靖江王同藩國。案:自此以至將軍、中尉將三萬人,皆中都之圣胤也。
追封王十七:高王某公、楊王陳公、徐王馬公、滁陽王郭子興、中山王徐達(dá)、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寧河王鄧愈、東甌王湯和、黔寧王沐英、東平王朱能、河間王張玉、定興王張輔、定遠(yuǎn)王沐晟、平陰王朱勇、寧陽王張懋、定襄王朱希忠。其以三代封者不載。
公國十九:韓國李善長、魏國徐達(dá)、鄂國常遇春、鄭國常茂、開國常升、楚國廖永安、曹國李文忠、宋國馮勝、衛(wèi)國鄧愈、申國鄧鎮(zhèn)、信國湯和、潁國傅友德、涼國藍(lán)玉、梁國胡顯、淇國丘福、成國朱能、黔國沐晟、定國徐景昌、翊國郭勛。
侯國六十五:恩親李貞、延安唐勝宗、吉安陸仲亨、江夏周德興、淮安華云龍、濟(jì)寧顧時、長興耿炳文、臨江陳德、鞏昌郭子興、六安王志、滎陽鄭遇春、平?jīng)鲑M聚、江陰吳良、靖海吳禎、南雄趙庸、德慶廖永忠、南安俞通源、越雋俞通淵、廣德華高、營陽楊?、永嘉朱亮祖、宜春黃彬、宣寧曹良臣、永城薛顯、東勝汪興祖、西平沐英、安陸吳復(fù)、宣德金朝興、安慶仇成、鳳翔張龍、定遠(yuǎn)王弼、靖寧葉?、永平謝成、西涼濮?典、武定郭英、普定陳桓、東川胡海、鶴慶張翼、航海張赫、泰寧陳?、武安鄭亨、鎮(zhèn)遠(yuǎn)顧成、永康徐忠、隆平張信、安平李遠(yuǎn)、成安郭亮、豐城李彬、西寧宋晟、永春王寧、廣平袁容、富陽李讓、寧陽陳懋、安遠(yuǎn)柳升、定西蔣貴、廣寧劉安、昌平楊洪、武平陳友、南和方瑛、平江陳豫、武靖趙輔、襄城李瑾、瑞安王源、咸寧仇鉞、安平方銳。
伯國二十六:忠勤汪廣洋、襄城李?、新寧譚忠、應(yīng)城孫巖、忻城趙彝、云陽陳旭、廣恩劉才、平江陳?、安鄉(xiāng)張興、廣寧劉榮、崇信費獻(xiàn)、修武沈清、永寧譚廣、平鄉(xiāng)陳懷、定襄郭登、懷柔施聚、豐潤曹義、武功徐有貞、宣城衛(wèi)穎、彰武楊信、武強(qiáng)楊能、武靖趙輔、安平吳安、崇善王清、安仁王?、慶陽夏儒。
大約侯國十之九,伯國十之八,公國則惟一英公非同鄉(xiāng)耳。其它贈公贈侯如越之胡大海、郢之馮國用、虢之俞通海、泗之耿再成、梁之趙德勝、涇之陳亨、榮之姚廣孝、蔡之張德勝、東丘之花云、崇山之李新、霍山之王簡文、臨沂之王真、崇安之譚淵。伯如景成之馬榮、建平之高福、萊陽之周長、滎陽之潘毅、威遠(yuǎn)之方政、沐陽之金濂,不可數(shù)計也。
三公十九人:太師李善長、徐光祚、郭勛、朱希忠,太傅徐達(dá)、徐光祚、沐晟、柳溥、譚?、陳銳、仇鸞、徐文璧,太保陳懋、朱勇、蔣琬、李瑾、衛(wèi)钅享、陳?、徐文璧。
三孤十七人:少師,文臣徐溥、楊一清、徐階、李春芳、申時行,武臣張信。少傅,除二徐、楊、李、申已見外,胡氵熒、王鏊、許國,武臣楊炳。少保,除楊一清、徐階、李春芳、申時行已見外,許國、高?、顧鼎臣、胡宗憲,武臣陳钅惠、方承裕、顧寰、徐文璧、湯佑賢。
東宮三師四十九人:太子太師,文臣自三孤已見外,武臣自三公已見外,馮勝、傅友德、李景隆、丘福。太子太傅,文臣自三孤已見外,白昂、毛澄;武臣藍(lán)玉、徐輝祖、朱能、柳升、沐琮、徐亻甫、沐?昆、顧仕隆、李?、沐紹勛、楊炳、徐文璧。太子太保,文臣自三孤已見外,金濂、俞士悅、陳鎰、陸完、汪钅宏、秦金、顧可學(xué)、嚴(yán)訥、王錫爵;武臣自三公已見外,常升、孫恪、張?兒、李勇、顧溥、朱麒、譚綸、柳?、王瑾、陳王謨、徐鵬舉、沐朝輔、沐昌祚、湯佑賢、李言恭。
內(nèi)閣十五人:高?、張益、苗衷、徐有貞、徐溥、王鏊、楊一清、靳貴、顧鼎臣、徐階、李春芳、嚴(yán)訥、申時行、許國、王錫爵。
萬歷甲申、乙酉間,申、許、王同時在閣,而申為狀元,王為會元,許為解元,申、王同會試,許與申又同鄉(xiāng)試,尤盛而奇。
太宰十一人:余?氣、呂本、詹同、詹徽、倪岳、楊一清、陸完、汪钅宏、周用、胡松、嚴(yán)訥。
狀元十六人:許觀、邢寬、施?、吳寬、錢福、毛澄、朱希周、顧鼎臣、唐皋、沈坤、李春芳、丁士美、申時行、孫繼皋、沈懋學(xué)、唐文獻(xiàn)、焦?。
左丞相二人:李善長、胡惟庸。
右丞相二人:徐達(dá)、汪廣洋。
平章軍國重事一人:常遇春。它平章及行省平章多不可紀(jì)。
御史大夫三人:湯和、鄧愈、安然。
高皇帝辟乾轉(zhuǎn)坤,功只萬古。又有古創(chuàng)業(yè)之主所不敢望者四:享天下三十一年,一也;圣壽七十有一,二也;自江左并中原,三也;太子諸王二十四人,公主一十六人,皆受冊封,四也。于乎盛哉!
○成祖功德
成祖文皇帝自起事至下京師,凡大小百余戰(zhàn),未嘗不身冒矢石。即位之后,四征北虜,三下南交,舟車之地,無間大小遠(yuǎn)邇,悉奉琛幣,若榜葛刺、滿剌加、忽魯謨斯等處,新受朝命為王者殆三十國。東逾遼水,韃靼、女直、野人、兀良哈之地,立行都司、衛(wèi)所,設(shè)官統(tǒng)治幾三百處。直西部落數(shù)百種,皆重譯來附,其請置官府,蓋三之二。西南羌夷建宣慰、宣撫、安撫司及軍衛(wèi),郡縣增益數(shù)百。
自古討西南夷,未有生得其王者。獨是時下安南,得偽大虞上皇?嫠(即胡一元)、偽虞國主黎蒼(即胡大互)、偽越上皇簡定、偽越王陳季獷、錫蘭山國王亞烈苦納兒、蘇門答刺前王弟蘇斡刺。
古西南夷國王未有來朝者,獨其時氵孛泥國王麻邪惹加那乃來朝闕下,卒于京,子遐旺受封闕下。滿剌加國王拜里迷蘇剌,又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哈叭答剌、西王麻哈剌吒葛剌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剌卜、古麻剌朗國王斡剌義亦敦奔俱來朝,受封爵。
自古封止中國山川,而獨其時封日本山曰壽安鎮(zhèn)國山,氵孛泥山曰長寧鎮(zhèn)國山,余折枝國、滿剌加國山俱曰鎮(zhèn)國山,各立御碑。凡北討及回鑾所至,如靈顯、翠秀等山,神應(yīng)等十二泉,立馬等五峰,諸壑谷坡甸岡?獻(xiàn)川圃碩戍之類,皆錫以嘉名,勒石垂永。
各國貢物,自金、銀、犀、象、香藥、珊瑚、玳瑁、鶴頂、龜筒諸器皿外,鳥則有孔雀、火雞、紅白鸚鵡、倒掛鴕鳥;獸則有麒麟、白鹿、白象、紅猴、黑熊、黑猿、白鹿、福祿馬、哈剌六足魚、白獺,而中國亦自兩進(jìn)騶虞,人則有金衣銀衣人、黑小廝;香則各色龍腦、奇南蘇合油;布則兜羅、綿紅、撒哈剌八者藍(lán)覬木黑蕪蔓番沙紅絞節(jié)智杜花頭乍蓮花織人象之類。珍珠寶石奇怪之物,充?刃天府。
○二子即天位
宣宗章皇帝二子:長為英宗?;实郏螢楣士刀ň盎实?。
○英宗再正位
英宗皇帝,一為太上皇帝,朔漠一年,居深宮七年,再改元為正統(tǒng)、天順,踐天子位總二十三年。故劉文安定之挽詩曰:“享國卅年高帝并,臨朝八閏太宗同?!?br />
○再正東宮
憲宗以正統(tǒng)十四年為皇太子,以景泰三年封沂王,以天順元年更御名復(fù)為皇太子,凡兩赦。
○藩王登極
太祖高皇帝以吳王登極,成祖文皇帝以燕王靖難登極,景皇帝以成阝王監(jiān)國登極,世宗肅皇帝以興世子登極,穆宗莊皇帝以裕王登極。
○慈闈重慶
正統(tǒng)太皇太后張氏、皇太后孫氏,弘治太皇太后周氏、皇太后王氏,正德太皇太后王氏、皇太后張氏。至嘉靖初,壽安皇太后邵氏、昭圣皇太后張氏、章圣皇太后蔣氏、莊肅皇后夏氏,蓋四宮并尊矣。
○藩國之盛
熙祖凡四子:仁祖最幼,長壽春王,次安成王,次蒙城王。
仁祖四子:上最幼,長南昌王,次盱眙王,次臨淮王。
太祖二十四子:懿文太子及文皇帝外,為秦愍王?爽,國西安;晉恭王?岡,國太原;周定王?肅,國太原;楚昭王楨,國武昌;齊王??,國青州;潭王梓,國長沙;魯荒王檀,國兗州;蜀獻(xiàn)王椿,國成都;湘獻(xiàn)王柏,國荊州;代簡王桂,國大同;肅莊王國甘州,移蘭州,?英遼簡王植,國遼東,移荊州;慶靖王?旃,國韋州,移寧夏;寧獻(xiàn)王權(quán),國大寧,移南昌;岷莊王?便,國云南,移武岡;谷王?惠,國宣府,移長沙;韓獻(xiàn)王松,國平?jīng)?;瀋簡王模,國潞安;安惠王楹,國平?jīng)?;唐定??,國南陽;郢靖王棟,國安陸;伊厲王?尋,國河南。
成祖四子:自仁宗外,為漢王高煦,初國云南,繼青州,不行,移樂安;趙簡王高燧,國彰德;皇少子高?義,逝未受封。
仁宗十子:自宣宗外,鄭靖王瞻??,國鳳翔,移懷慶;越靖王瞻墉,國衢州;蘄獻(xiàn)王瞻垠;襄獻(xiàn)王瞻?善,國長沙,移襄陽;荊憲王瞻?岡,國建昌,移蘄州;淮靖王瞻?奧,國韶州,移饒州;滕懷王瞻塏,國云南;梁莊王瞻?,國安陸;衛(wèi)恭王瞻埏,國懷慶。
宣宗二子:英、景。
英宗七子:自憲宗外,德莊王見?,國濟(jì)南;許悼王見淳;秀懷王見澍,國汝寧;吉簡王見浚,國長沙;忻穆王見治;徽莊王見沛,國鈞州。
憲宗十四子:孝宗及未名長子外,悼恭太子?極;興王諱,國安陸;岐惠王?榆,國德安;益端王?檳,國建昌;衡恭王??軍,國青州;雍靖王??云,國衡州;壽王?楮,國保寧,移德安;汝王??亨,國衛(wèi)輝;涇簡王??舜,國沂州;榮莊王?樞,國常德;申懿王?楷,國敘州。
孝宗二子:自武宗外,蔚悼王厚煒。
睿宗即興王諱:長□岳懷王,未名薨,追贈。
世宗八子:自穆宗外,哀沖太子載?戛、莊敬太子載壑,景恭王載圳,國德安;潁殤王載卣、戚懷王載A5、薊哀王載?貴、均思王載?夙。
穆宗四子:自今上外,憲懷太子翊□、靖悼王翊□;潞王翊□,國衛(wèi)輝。
今天下存者,大國凡二十四,盛哉!無論唐以后不世胙土,即漢中葉所余無幾,寧能媲美于我明也。
○宗室之盛
隆慶、萬歷之際,宗室蕃衍,可謂極矣。宗伯苛為革削,司寇嚴(yán)其條禁,以故時損時益,而其見在者余得而志之。
高皇帝子:秦,陜西西安府,親王一位,在省,永壽王一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百七位,鎮(zhèn)、輔、奉國中尉五百七位,郡縣主君二百四十二位,庶人一百四十九名。晉,山西太原府,親王一位,在省,寧化、高平、慶成、平陽、西河等王共一十二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千八十五位,中尉二千二百位,郡縣主君一千五百十一位,庶人一百七十名。周,河南開封府,親王一位,在省,永寧等王四十六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千三百四十九位,中尉二千五百五十九位,郡縣主君一千二百六十五位,庶人一十五名。楚,湖廣武昌府,親王一位,在省,永安等王六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百九十八位,中尉六百四位,郡縣主君四百四十七位,庶人四名。魯,兗州府,親王一位,在府,鄒平等王八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百六十位,中尉一百七十位,郡縣主君二百四十九位,庶人六名。蜀,成都府,親王一位,在省,內(nèi)江等王六位,灃州華陽王一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四十六位,中尉七十二位,郡縣主君五十六位,庶人無。代,大同府,親王一位,在府,廣靈等十王,蒲州山陰等二王,澤州宣寧四王,絳州靈丘王一位,忻州定安王一位,共一十八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千二百七十九位,中尉一千三百四十位,郡縣主君一千三百三十位,庶人一百五十名。肅,陜西甘州衛(wèi),親王一位,在衛(wèi),淳化等王五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六位,中尉□位,郡縣主君八位,庶人一名。遼,荊州府,親王奪,在府,長陽等王九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百八位,中尉一百五十位,郡縣主君一百二十位,庶人十名。慶,寧夏衛(wèi),親王一位,在衛(wèi),真寧等王六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六十一位,中尉五十六位,郡縣主君五十七位,庶人六名。寧,江西南昌府,親王奪,在省,樂安等王三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二百七十六位,中尉二百六十五位,郡縣主君三百二十四位,庶人四十四名。岷,湖廣武岡州,親王一位,在州,安昌等王一十位,寶慶江川王一位,南渭王一位,共一十二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九十位,中尉十五位,郡縣主君七十三位,庶人無。韓,陜西鞏昌府,親王一位,在府,襄陵等王一十七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四百三位,中尉五百八十六位,郡縣主君六百四十三位,庶人二十九名。瀋,山西潞安府,親王一位,在府,陵川等王一十六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二百四十二位,中尉二百二十位,郡縣主君二百七十六位,庶人十三名。唐,河南南陽府,親王一位,在府,新野等王三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二十二位,中尉十五位,郡縣主君三十五位,庶人無。伊,河南河南府,親王奪,在府,方城等王二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二十八位,中尉二位,郡縣主君二十二位,庶人二名。
文皇帝子:趙,河南彰德府,親王一位,在府,臨漳等王八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百八十六位,中尉一百十七位,郡縣主君二百八十三位,庶人三名。
昭皇帝子:鄭,河南懷慶府,親王一位,在府,東垣等王四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六位,中尉五位,郡縣主君三位,庶人三名。襄,湖廣襄陽,親王一位,在府,棗陽等王四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十二位,中尉十位,郡縣主君十位,庶人無。荊,湖文蘄州,親王一位,在州,樊山等王五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三十八位,中尉四位,郡縣主君二十八位,庶人一名。淮,江西饒州府,親王一位,在府,永豐等王一十三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三十四位,中尉二位,郡縣主君三十一位,庶人無。
?;实圩樱旱?,山東濟(jì)南府,親王一位,在省,臨朐等王五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七位,中尉無,郡縣主君五位,庶人無。崇,河南汝寧府,親王一位,在府,懷安等王三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七位,中尉無,郡縣主君七位,庶人無。吉,湖廣長沙府,親王一位,在府,長沙等王二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四位,中尉無,郡縣主君四位,庶人無?;?,河南鈞州,親王奪,在州,太和等王一十五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三十七位,中尉無,郡縣主君二十七位,庶人無。
純皇帝子:益,江西建昌府,親王一位,在府,金《同戈》等王十二位,鎮(zhèn)、奉國將軍九位,中尉無,郡縣主君十一位,庶人無。衡,山東青州府,親王一位,在府,玉田等王共十位,鎮(zhèn)、輔國將軍十二位,奉國及中尉無,郡縣主君一十四位,庶人無。榮,湖廣常德府,親王一位,在府,惠安等王四位,鎮(zhèn)、輔國將軍九位,奉國及中尉無,郡縣主君一十五位,庶人無。靖江郡王一位,廣西桂林府,在府,輔、奉國將軍十五位,鎮(zhèn)、輔、奉國中尉七百十二位,郡縣主君七十四位,庶人一十四名。
共郡王二百五十一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七千一百位,鎮(zhèn)、輔、奉國中尉八千九百五十一位,郡主縣主郡君縣君共七千七十三位,庶人六百二十名。而未封未名者,與齊府之庶高墻之庶皆不與焉。更二十年,而其麗當(dāng)不億矣,固千古所未有也。于乎盛哉!
○慶成王百子
慶成王生一百子,俱成長,自封長子外,余九十九人并封鎮(zhèn)國將軍。每會,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識,而人皆隆準(zhǔn),極異事也。
○皇太后父
英宗初,尊皇后孫為皇太后,父會昌伯忠存。今上初尊皇后陳為仁圣皇太后,父固安伯景行存,皇貴妃李為慈圣皇太后,父武清伯偉宇。近古所未有。
○公侯子尚主
高帝時,駙馬尚公主多以公侯子弟充之,而不甚拘年貌。易代以后,漸選之民間,而甚至駙馬之父若職官則進(jìn)級而俾令致仕,此大不可曉也。今案:洪武皇長女臨安公主駙馬李祺,太師韓國公李善長長子;第二女寧國大長公主駙馬梅殷,汝南侯思祖子;第五女汝寧公主駙馬陸賢,吉安侯仲亨子;第八女福清公主駙馬張麟,鳳翔侯龍子;第九女壽春公主駙馬傅忠,潁國公友德子;第十一女南康公主駙馬郭鎮(zhèn),武定侯英子。懿文太子女江都公主駙馬耿?,長興侯炳文子。太宗長女永安大長公主駙馬袁容,右都督袁洪子;第三女安成大長公主駙馬宋琥,第四女咸寧公主駙馬宋瑛,俱西寧侯晟子;第五女常寧公主駙馬沐昕,西平侯英子。英宗第二女嘉善長公主駙馬王增,靖遠(yuǎn)伯驥孫;第四女崇德長公主駙馬楊偉,興濟(jì)伯善孫。
○勛臣國戚
今諸王國親,例不得為在京文武職官,而不知高皇帝假干城之寄,重維城之固,其意殊不爾也。案:魏國公徐達(dá)三女,一為文皇后,一為代王妃,一為安王妃。鄂國公常遇春女為懿文皇太子妃。衛(wèi)國公鄧愈二女,一為秦愍王次妃,一為齊王繼妃。永平侯謝成女為晉恭王妃。宋國公馮勝女為周定王妃。定遠(yuǎn)侯王弼女為楚昭王妃。安陸侯吳復(fù)二孫女,一為齊王妃,一為唐定王妃。信國公湯和女為魯荒王妃。涼國公藍(lán)玉女為蜀獻(xiàn)王妃。靖海侯吳高女為湘獻(xiàn)王妃。武定侯郭英二女,一為遼簡王妃,一為郢靖王妃。右都督袁洪女為岷莊王妃。右都督馮誠女為韓獻(xiàn)王妃。內(nèi)郭英二女,一為王妃,子為駙馬,而妹又為高廟惠妃。袁洪一女為王妃,而子亦為駙馬。
右二則,皆勛臣兼戚里,為一時之盛,而制亦與后稍異。
○南直隸盛事
吾南直隸文獻(xiàn)之盛,惟江、浙二省差足雁行,至于帝胃國封,則固不可同年而語矣。今案:太祖、太宗、仁、宣、英、景、憲、孝、武、世、穆及今上,凡十葉十二帝,興、睿二贈帝,建文一出帝,秦、晉、周、楚、齊、潭、魯、蜀、湘、代、肅、遼、慶、寧、岷、谷、韓、瀋、安、唐、郢、伊、虞、吳、衡、徐、漢、趙、鄭、越、蘄、襄、荊、淮、滕、梁、衛(wèi)、德、許、秀、崇、吉、忻、徽、岐、益、衡、雍、壽、汝、涇、榮、申、景、潞親王五十五國。后先秦十二王,晉八王、周九王、楚九王、齊一王、潭一王、魯六王、蜀十一王、湘一王、代八王、肅七王、遼八王、慶八王、寧四王、岷七王、谷一王、韓十一王、瀋六王、安一王、唐八王、郢一王、伊七王、虞一王、吳一王、衡一王、徐一王、漢一王、趙七王、鄭五王、越一王、蘄一王、襄七王、荊八王、淮六王、滕一王、梁一王、衛(wèi)一王、德四王、許一王、秀一王、崇五王、吉五王、忻一王、徽四王、岐一王、益四王、衡四王、雍一王、壽一王、汝一王、涇一王、榮二王、申一王、景一王、今潞王,凡三百二十一王??ね酰貏t永興、保安、興平、永壽、安定、?陽、渭南、臨潼。晉則高平、慶成、寧化、平陽、聞喜、和順、永和、廣昌、交城、陽曲、西河、方山、臨泉、云丘、寧河、徐溝、太谷、河中、襄陰、安溪、靖安、旌德、滎澤、新化。周則汝南、順陽、新安、祥符、永寧、汝陽、鎮(zhèn)平、宜陽、封丘、羅山、內(nèi)鄉(xiāng)、胙城、固始、原武、鄢陵、河陰、項城、潁川、泌陽、義陽、臨汝、沈丘、魯陽、臨湍、堵陽、河清、新會、義寧、平樂、崇善、海陽、安定、曲江、博平、汾西、魯山、信陵、邵陵、萊陽、東會、富陽、會稽、浦江、麗水、應(yīng)城、益陽、奉新、南陵、京山、華亭、寶坻、湯?、瑞金、商城、臨安、柘城、修武、安吉、汝寧、彰德、順慶、保寧、儀封、安昌、遂寧。楚則巴陵、永安、壽昌、崇陽、武陵、黔陽、通山、通城、景陵、岳陽、江夏、東安、大冶、縉云、???、武岡。齊則樂安、長山、平原。魯則安丘、鉅野、鄒平、樂陵、東阿、東甌、郯城、館陶、翼城、滋陽、陽信、高密、歸善、新蔡、東原。蜀則華陽、崇寧、保寧、崇慶、永川、羅江、黔江、內(nèi)江、通江、德陽、石泉、汶川、慶符、江安、南川。代則廣陵、潞城、山陰、襄垣、靈丘、宣寧、懷仁、隰川、昌化、定安、博野、和川、寧津、棗強(qiáng)、饒陽、樂昌、吉陽、溧陽、進(jìn)賢、河內(nèi)、富川、寶豐、碭山、新寧、永慶。肅則淳化、鉛山、汾川、金壇、會寧、延長、開化、會昌、延安。遼則長陽、遠(yuǎn)安、巴東、潛山、宜都、松滋、益陽、湘陰、衡陽、應(yīng)山、宜城、枝江、沅陵、麻陽、衡山、蘄水、肅寧、長垣、光澤、廣元、靖寧、真寧、安化、岐山、安塞、弘農(nóng)、豐林、鞏昌、壽陽、延川、華陰。寧則臨川、宜春、新昌、信豐、瑞昌、樂安、石城、弋陽、鐘陵、建安。岷則江川、廣通、南渭、安昌、充城、黎山、沙陽、唐年、南安、南豐、建德、遂安、長壽、綏寧、南漳、祁陽、廣濟(jì)、青林。谷則醴陵、韓則襄陵、樂平、臨汾、裒城、通渭、平利、漢陰、高平、西德、隴西、寧遠(yuǎn)、長泰、永福、建寧、長洲、昆山、長樂、高淳、休寧、慶陽、崇明、長吉。瀋則陵川、平遙、黎城、清源、稷山、福山、靈川、沁水、沁源、德平、遼山、內(nèi)丘、廣宗、唐山、永年、宜山、宿遷、吳江、定陶、云和、鎮(zhèn)康、安慶、保定、德化。唐則新野、三城、新城、舞陽、文城、承休、蕩陰、淅陽、郾城、衛(wèi)輝。伊則光陽、方城、西鄂、萬安。漢則濟(jì)陽、臨淄、昌樂、淄川、齊東、任城、海豐、新泰。趙則臨漳、湯陰、襄邑、洛川、南洛、平鄉(xiāng)、汝源、廣寧、昆陽、廣安、江寧、光山、秀水、成皋。鄭則新平、涇陽、朝邑、盟津、河陽、信陽、宜章、繁昌、廬江、丹陽、真丘、東垣、德慶、崇德。襄則寧鄉(xiāng)、棗陽、鎮(zhèn)寧、鄖城、永城。荊則都昌、樊山、富順、永新、德安、都梁。淮則鄱陽、永豐、南康、德興、順昌、崇安、高安、上饒、吉安、廣信、嘉興、紹興、建昌、金華、華容、德則泰安、濟(jì)寧、臨朐、高唐、臨清、寧海、棠邑、利津。崇則瑞安、慶元、懷安、歸德;吉則長沙、谷城?;談t太和、遂昌、景寧、建德、陽城、嘉定、新昌、慶云、隆平、伍城、太康、陽夏、德平、滎陽、懷慶、咸平、延津、孟津、上蔡、安陽、萬善。益則崇仁、金溪、玉山、安東、舒城、阜平、銅陵、黎丘、浦陽、浮河、華山、筠溪、羅川、安仁。衡則玉田、新樂、高唐、齊東、邵陵、漢陽、武定、平度、寧陽、昌樂、壽張、商河。榮則福寧、惠安、永春、富城、貴溪。又廣西靖江王同藩國。案:自此以至將軍、中尉將三萬人,皆中都之圣胤也。
追封王十七:高王某公、楊王陳公、徐王馬公、滁陽王郭子興、中山王徐達(dá)、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寧河王鄧愈、東甌王湯和、黔寧王沐英、東平王朱能、河間王張玉、定興王張輔、定遠(yuǎn)王沐晟、平陰王朱勇、寧陽王張懋、定襄王朱希忠。其以三代封者不載。
公國十九:韓國李善長、魏國徐達(dá)、鄂國常遇春、鄭國常茂、開國常升、楚國廖永安、曹國李文忠、宋國馮勝、衛(wèi)國鄧愈、申國鄧鎮(zhèn)、信國湯和、潁國傅友德、涼國藍(lán)玉、梁國胡顯、淇國丘福、成國朱能、黔國沐晟、定國徐景昌、翊國郭勛。
侯國六十五:恩親李貞、延安唐勝宗、吉安陸仲亨、江夏周德興、淮安華云龍、濟(jì)寧顧時、長興耿炳文、臨江陳德、鞏昌郭子興、六安王志、滎陽鄭遇春、平?jīng)鲑M聚、江陰吳良、靖海吳禎、南雄趙庸、德慶廖永忠、南安俞通源、越雋俞通淵、廣德華高、營陽楊?、永嘉朱亮祖、宜春黃彬、宣寧曹良臣、永城薛顯、東勝汪興祖、西平沐英、安陸吳復(fù)、宣德金朝興、安慶仇成、鳳翔張龍、定遠(yuǎn)王弼、靖寧葉?、永平謝成、西涼濮?典、武定郭英、普定陳桓、東川胡海、鶴慶張翼、航海張赫、泰寧陳?、武安鄭亨、鎮(zhèn)遠(yuǎn)顧成、永康徐忠、隆平張信、安平李遠(yuǎn)、成安郭亮、豐城李彬、西寧宋晟、永春王寧、廣平袁容、富陽李讓、寧陽陳懋、安遠(yuǎn)柳升、定西蔣貴、廣寧劉安、昌平楊洪、武平陳友、南和方瑛、平江陳豫、武靖趙輔、襄城李瑾、瑞安王源、咸寧仇鉞、安平方銳。
伯國二十六:忠勤汪廣洋、襄城李?、新寧譚忠、應(yīng)城孫巖、忻城趙彝、云陽陳旭、廣恩劉才、平江陳?、安鄉(xiāng)張興、廣寧劉榮、崇信費獻(xiàn)、修武沈清、永寧譚廣、平鄉(xiāng)陳懷、定襄郭登、懷柔施聚、豐潤曹義、武功徐有貞、宣城衛(wèi)穎、彰武楊信、武強(qiáng)楊能、武靖趙輔、安平吳安、崇善王清、安仁王?、慶陽夏儒。
大約侯國十之九,伯國十之八,公國則惟一英公非同鄉(xiāng)耳。其它贈公贈侯如越之胡大海、郢之馮國用、虢之俞通海、泗之耿再成、梁之趙德勝、涇之陳亨、榮之姚廣孝、蔡之張德勝、東丘之花云、崇山之李新、霍山之王簡文、臨沂之王真、崇安之譚淵。伯如景成之馬榮、建平之高福、萊陽之周長、滎陽之潘毅、威遠(yuǎn)之方政、沐陽之金濂,不可數(shù)計也。
三公十九人:太師李善長、徐光祚、郭勛、朱希忠,太傅徐達(dá)、徐光祚、沐晟、柳溥、譚?、陳銳、仇鸞、徐文璧,太保陳懋、朱勇、蔣琬、李瑾、衛(wèi)钅享、陳?、徐文璧。
三孤十七人:少師,文臣徐溥、楊一清、徐階、李春芳、申時行,武臣張信。少傅,除二徐、楊、李、申已見外,胡氵熒、王鏊、許國,武臣楊炳。少保,除楊一清、徐階、李春芳、申時行已見外,許國、高?、顧鼎臣、胡宗憲,武臣陳钅惠、方承裕、顧寰、徐文璧、湯佑賢。
東宮三師四十九人:太子太師,文臣自三孤已見外,武臣自三公已見外,馮勝、傅友德、李景隆、丘福。太子太傅,文臣自三孤已見外,白昂、毛澄;武臣藍(lán)玉、徐輝祖、朱能、柳升、沐琮、徐亻甫、沐?昆、顧仕隆、李?、沐紹勛、楊炳、徐文璧。太子太保,文臣自三孤已見外,金濂、俞士悅、陳鎰、陸完、汪钅宏、秦金、顧可學(xué)、嚴(yán)訥、王錫爵;武臣自三公已見外,常升、孫恪、張?兒、李勇、顧溥、朱麒、譚綸、柳?、王瑾、陳王謨、徐鵬舉、沐朝輔、沐昌祚、湯佑賢、李言恭。
內(nèi)閣十五人:高?、張益、苗衷、徐有貞、徐溥、王鏊、楊一清、靳貴、顧鼎臣、徐階、李春芳、嚴(yán)訥、申時行、許國、王錫爵。
萬歷甲申、乙酉間,申、許、王同時在閣,而申為狀元,王為會元,許為解元,申、王同會試,許與申又同鄉(xiāng)試,尤盛而奇。
太宰十一人:余?氣、呂本、詹同、詹徽、倪岳、楊一清、陸完、汪钅宏、周用、胡松、嚴(yán)訥。
狀元十六人:許觀、邢寬、施?、吳寬、錢福、毛澄、朱希周、顧鼎臣、唐皋、沈坤、李春芳、丁士美、申時行、孫繼皋、沈懋學(xué)、唐文獻(xiàn)、焦?。
左丞相二人:李善長、胡惟庸。
右丞相二人:徐達(dá)、汪廣洋。
平章軍國重事一人:常遇春。它平章及行省平章多不可紀(jì)。
御史大夫三人:湯和、鄧愈、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