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張辮帥既被舉為聯合會領袖,各省區(qū)已由八省推廣至十三省,于是辮帥勢力膨漲已達極點。當黎總統(tǒng)未免段之先,曾發(fā)電探詢意見,一致陸榮廷,一致馮國璋,一通便是致張勛的。陸馮兩處復電,均請總統(tǒng)作主。獨張勛說是段氏不去,國家不得安寧,總統(tǒng)英斷,實所贊同。督軍中倘有袒段反抗的,勛當竭力調解,決不令發(fā)生事端。一面派人去與王士珍接洽,叫他從中催促,務要達到目的。等到免段令下,各督軍紛紛赴徐,張面子上表示拒絕,卻叫萬繩栻去慫恿成功。等到各省獨立,稱兵北上,勢成騎虎,張勛遂兩面討好,處于調人的地位,帶著四千辮兵,揚揚得意向北京進發(fā)。
此時的內閣總理已特任了伍廷芳,因其不肯就職,暫令江朝宗代理。在黎總統(tǒng)既失老段助力,曉得處在今日時局,欲安其位,非有實力以為后盾不可。因想起李經羲,乃是李文忠的胞侄,在北洋派中可以算得老前輩。借他的名望,可以壓倒一切,當即下令任為總理。李心中雖然欣羨榮名,但自顧毫無實力,不敢冒昧登臺,黎總統(tǒng)也不好相強,正在為難的時候,忽然聽說張勛帶兵北上,愿為政府幫忙,而且他的勢力又可以領袖各督軍,只要他無異言,哪個還敢反對?于是竭誠歡迎,待以特殊之優(yōu)禮,派人迎迓。使者陸續(xù)相望于道,張則故示從容,到津后遲延不進,表面上仍假作幫助老段,當提出種種要求,并限總統(tǒng)于二十四小時內解散國會,方肯晉京,黎均一一照辦。
當于六月十三日發(fā)表解散國會命令,張勛非常得意,即召集部下各統(tǒng)領各參謀,在舊德租界寓宅,大開軍官會議。所議之事,甚為秘密,局外人皆不得而知。議畢大排筵宴,開懷慶賀,一面派心腹李慶璋劉文揆二人到李公祠去關照李經羲,說是大帥準定明日上午進京,請新總理務必趕緊預備,一同前去。
李經羲聽見這話,吞吞吐吐的答道:“大帥有事,最好請先走一步,我這里稍為布置,兩三日后也就趕來?!痹瓉硭粊頌橹杰妶F本不贊成他出組內閣,二來又見張勛晨間會議舉動秘密,不知其究持何種態(tài)度,因此不敢貿然答應。李劉兩人回去稟報大帥,張勛冷笑道:“他還想擺什么臭架子嗎?等我自己去請他?”便命備好摩托車,親自到了李公祠,一見面即喊著道:“老九,我今天不是勸你去走馬上任,你的國務總理愿做不做,我一概不管,現在也提不到話下。無論如何,明天非陪我京里去走一趟不可?!崩罱涺四晔卤疽阉ミ~,再加上煙癮資格甚深,此時對著這威風凜凜的大帥,早嚇得唯唯聽命,說是當得奉陪,張勛才坐下暢談。又邀李同往段祺瑞住宅,勸他出山,一同入京,老段笑道:“我最喜歡下祺,到了紛亂的時候不著急,方算高手。現在政局如祺,我且束手旁觀再說?!睆垊滓惨脧娖仁侄危隙谓K堅持不動,張勛深為不悅,遂與李怏怏而去。因為老段乃北洋派領袖,此時既不受籠絡,將來辦事很為棘手,卻不可不防。又同李到徐東海寓所密談許久,方才各散。
次日十時,路局備有專車,伺候大帥啟節(jié)。車站附近自日本租界交界處至金剛橋,有武裝兵士站立路側,嚴行警備。自金鋼橋至車站,亦有兵隊警衛(wèi),每十步一崗,異常嚴肅。中州會館門前高懸五色國旗,以表歡送。各界赴站送行的,尤不可勝紀。惟均須先期領有招待券,否則一概不得入場。隨行之人,除國務總理李經羲外,尚有候補總長張鎮(zhèn)芳、雷震春、段芝貴等,真算得衣冠濟濟了。此時北京正陽門車站,早已高搭燈彩牌樓,預備恭迎大帥。車站內之警備,則由先時進京之定武軍主之,有馬隊百余騎,持槍佩刀,雁行排列,屹然不動。其余步兵約近千人,布滿車站前后左右。站之兩旁,插著大紅旗數面,迎風飄貼,既非五色,又非龍旗,大約是辮帥的特別標志。
時鐘方指十一時半,代理國務總理江朝宗,第十二師師長陳光遠,警察總監(jiān)吳炳湘,交通次長權量,財政次長李思浩、楊壽楠,外交次長高而謙等,還有其他各機關代表數十人,均已到站等候。直至二時四十五分,方見大帥專車風馳電掣而來。
共有列車十余輛,前面均滿載衛(wèi)兵,張坐最后之特別車內。先有總統(tǒng)所派代表丁鈕方三人登車晉見,然后江朝宗等投片進謁,到了次長以下,不過在車外老遠的望見顏色罷了。張下車后,即乘坐特備的武裝汽車,逕穿中華門向南河沿本宅疾馳而去。
原來從東車站到東華門南河沿張之住宅,與到西長安街總統(tǒng)府,均要經過中華門前,或向中華門中穿過。張勛早在中華門凡屬必經之路,特派辮兵防守,斷絕交通,另有馬隊若干,往來馳驟,驅逐行人。這中華門內在前清時,只有御駕可以行走。到了民國雖說開放,亦不過準人民步行。惟于中間開一穿道,以便車輛交通。從前只有孫黃初次進京,袁總統(tǒng)特命開中華門迎接。上年袁總統(tǒng)出殯,也從此路經過,然都不及這回的熱鬧,也就可想見辮帥的勢焰烜赫了。
卻說黎總統(tǒng)在府中已經盼望了幾天,此時聽說張已到京,以為必然先來謁見,特令在府前掛旗札彩,添裝電燈,表示優(yōu)遇,自己也穿了禮服等候。不意等了許久,未見到來,又叫人去打聽,才曉得張已徑回私宅去了。黎總統(tǒng)只得于次日一早,再派鈕傳善、夏壽康前赴南河沿張宅去迎接。候至九點余鐘,張勛才出門上車,又先去拜會王士珍,談了許久,才驅車入公府謁見??偨y(tǒng)和顏悅色,說了許久慰勞的話,當即留他在府中午餐,并請了王士珍、李經羲、江朝宗三人入府作陪,借此會商善后事宜。談及李內閣登臺事,張勛允為竭力贊助,乃盡歡而散?!〉诙烨宄科唿c半鐘,張勛頭戴紅頂花翎,身著紗袍褂,人清宮為宣統(tǒng)請安,并帶領定武軍統(tǒng)領四人,隨同入內。清帝當賞給紫禁城騎馬,即時叫起,張遂同四統(tǒng)領覲見。行禮畢四統(tǒng)領退出,張則由世、紹、耆三人,導入養(yǎng)心殿謁見宣統(tǒng),面陳時局?;侍H臨養(yǎng)心殿,詳加垂詢,并命設筵為張洗塵。
攝政王與濤朗諸貝勒均入座相陪,直至十一時半方才宴畢。張獻納修理陵寢經費數萬元,清室亦賞以古磁花瓶一座,并內府珍藏名人書畫數軸,皆是希世之寶,張勛謝恩退出。這天所行的禮節(jié)均照舊例,并無失儀。
原來辮帥此行,所抱唯一的宗旨便是復辟。及至到了天津,見老段態(tài)度不以為然,督軍團亦隨段行動,張不敢遽犯眾怒,只有不得已而思其次,先以李經羲為傀儡,再圖后舉。于是逐日到公府與總統(tǒng)商議分配閣員等事,所開名單,大半都是些舊官僚派,并幾個素有私交的人物,如何可以服眾?當有北洋派及研究會等群起反對,即獨立之督軍團亦以攻擊李內閣為名,不肯撤兵,其中尤以倪嗣沖、張懷芝、曹錕等最為激烈。張勛為維持李內閣計,乃提出要求條件,為調和之地步,上呈文于總統(tǒng),每條件之下,各加以李經羲之按語,其文云:第一項實行責任內閣制。其按語云:此項當然可以照辦者。
第二項另議憲法。其按語云,將來由各省慎選人員,會議如何組織議憲之機關,再由此議憲機關會議憲法。第三項國會改用一院制。其按語云:俟議憲機關成立,由該機關議決之。第四項清室優(yōu)待條件,列入憲法。其按語云:總統(tǒng)總理,竭力疏通。
第五項懲辦公府僉壬。其按語云:現已離去公府,應無庸議。
總統(tǒng)閱后,即允交國務院分別辦理。張勛遂通電說是要求條件,已承元首一一批準,勸告獨立各省迅速撤還軍隊。等了幾天,忽接南京馮副總統(tǒng),及廣東陸巡閱使,湖南譚督軍,先后來電,愿為贊助,其余各省亦有撤兵及取消獨立消息。張勛遂請總統(tǒng)以明令發(fā)表,李經羲亦預備登場了。不意各省的取消獨立,內幕皆別有作用,今見政府悍然不顧,于是兩粵自主,海軍獨立,滇省出師,突如風起云涌,政局陷于不可收拾之境,弄得辮帥進退兩難,忽又想起康有為來,忙令萬繩栻拍電至滬,叫康即日進京。
原來張勛此次北上,既陰懷復辟主義,見康有為可與同謀,遂約令一同起程,康亦愿竭力幫助,惟不肯同車進京,以免遭人疑怪。到了上海,康即逗留不進,一面探聽京中消息,再定行止。好在滬上本有他所辦的國是報館,隨時撰成論說,隱隱鼓吹復辟主義。又見前朝各遺老大半隱居滬上,便去開明住址,奔走演說,征求他們的同意。各遺老自然不好拒絕,竟被他弄到數十萬的現款,預備復辟時使用。但張勛自到京后,久無信來,不知他如何進行,只得寫信去探問。此時正值督軍團不肯讓步的時候,好容易得著張勛復信,只談談的說了一句,等獨立風潮平靖后,再行相機行事,其實他心里尚自狐疑不能決斷。
康圣人得信大為掃興,仗著自己辯才無礙,遂由個人出面,通電全國,首為張大帥解說,并勸各省取消獨立,其電文云:鄙人自戊戌創(chuàng)請立憲,今綿歷二十載,共和六年,尚無成憲,何以為國?夫立國三權,凡行政、司法、立法,皆產于憲法。故議憲為國大事,應如法國開國民大會,令每縣單一人議之。而吾國約法,誤以議憲盡付國會。一權偏持,遂令行政牽阻,若國務員須國會同意,總統(tǒng)無解散國會權。其尤甚也,遂至總理不能任一長吏,不能單一政,而積恨國會;總統(tǒng)袒助國會,遂成府院競爭。外假戰(zhàn)爭,內引各督,以成今變,蓋皆自約法不良為之。國會諸議員才賢只得少數,余皆選自勢力金錢,或出于少年無賴。癸丑罪惡,騰于眾聽,雖經解散,怙惡不悛。
但知一黨之權利,而無愛國之心;惟逞一時之意氣,而無大局之計。上帝猶停享祀,孔教亦遭排棄,禮義廉恥之皆喪,道揆法守之皆排,快其縱欲無良之私,日攫高官厚祿之入。凡通過一事,非厚賄不行;凡通過一人,非分金不得。議員王謝家自攻其議員之惡跡,謂以法律為自便護符,以輿論為政爭導線,異己者禹稷必斥,同我者兜驩亦賢。一人之毀譽無定,視向背為轉移;一事之贊否忽殊,以條件相要挾。登臺則群哄四起,經年而莫睹寸效。名曰共和,實甚專制,可為確據。甚至絕德重事,大賄昭彰,故國人切齒痛心,詈為萬惡,尚不知改,迫掣政府,使無轉旋之余地。去秋仆曾以書警告總統(tǒng),謂北軍團體甚怒,宜愛護此數百書生,免至累國會而累公。不意不幸予言竟中,尚幸知幾先散,不至排墻入坑,投諸濁流,已為大幸。
是又議員倚勢作威,倚法以削自致之也。夫以數百年之天子,茍政有不良,猶可革命,況數百之無賴,大背民意,已非代表,敢作萬惡,貽害邦人,其不能不解散,理也勢也。故十四省之督軍,因民之忿,為國請命,勒散國會,實救國之權宜,而有大功于國民者也。昔鬻熊兵諫,春秋與之,合于權也。假令無各督軍迫請解散,雖全國怨吁,而總統(tǒng)必不發(fā)令,總理必不副署,國會必永存不散,憲法必永行不改,同意權常在,而政府永不能用一人,行一政。國會日行無道,圣教盡被掃除,一聽暴民專制,慢神虐民,則中國何以為國,人民何以為人?勢將國招瓜分,人為禽獸矣。夫解散國會,猶變易內閣,乃憲法國之通例。即議員盡良,若與內閣意見不同,亦解散而另選,以待國民之公判。歐美各國,解散國會之例,不可縷數。至近今春,日本議員豈有過惡,亦行解散,而內外宴然,豈聞有借為亂階也?況吾國國會萬惡者乎!乃大總統(tǒng)以不得已解散國會為慚德,伍總理以堅不副署為守法,各報幾以解散國會為不道,南方各省,欲借解散國會,興兵討罪,震驚全國,豈忘國會之萬惡而暴民,應專制以亡國乎?沙塵瞇目,東西易位,黑白變色,或者知經而不知權耶?否則不幾無是非之心乎?夫以一國無公是公非,而顛倒之好飲狂泉,其行事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竊為吾國民危之。夫約法非吾四萬萬之民意也,不過十七省都督之代表,以兵力強為之。令十四省督軍以兵力散之,出爾反爾,乃其宜也。故國會不散,約法不廢,中國不救。今幸國會解散,總統(tǒng)無事,舉國晏然,惟亟復秩序耳。督軍團所求者,解散國會,今所愿既遂,請亟取消獨立,以安商民。請大總統(tǒng)亟下明命,另選議員,另開國民大會,以議憲法。中立各省,南北諸將,亦請維持治安,以待國會之另選。出師無名,幸勿內亂,若成分裂,國民受禍,中國危亡,則萬劫沉淪,豈諸公愛國之意乎?伏維深察,中國可安,國民幸甚。
正是:唇槍舌劍神通廣,覆雨翻云變態(tài)多。
要知此電有無效力,且看下回分解。
此時的內閣總理已特任了伍廷芳,因其不肯就職,暫令江朝宗代理。在黎總統(tǒng)既失老段助力,曉得處在今日時局,欲安其位,非有實力以為后盾不可。因想起李經羲,乃是李文忠的胞侄,在北洋派中可以算得老前輩。借他的名望,可以壓倒一切,當即下令任為總理。李心中雖然欣羨榮名,但自顧毫無實力,不敢冒昧登臺,黎總統(tǒng)也不好相強,正在為難的時候,忽然聽說張勛帶兵北上,愿為政府幫忙,而且他的勢力又可以領袖各督軍,只要他無異言,哪個還敢反對?于是竭誠歡迎,待以特殊之優(yōu)禮,派人迎迓。使者陸續(xù)相望于道,張則故示從容,到津后遲延不進,表面上仍假作幫助老段,當提出種種要求,并限總統(tǒng)于二十四小時內解散國會,方肯晉京,黎均一一照辦。
當于六月十三日發(fā)表解散國會命令,張勛非常得意,即召集部下各統(tǒng)領各參謀,在舊德租界寓宅,大開軍官會議。所議之事,甚為秘密,局外人皆不得而知。議畢大排筵宴,開懷慶賀,一面派心腹李慶璋劉文揆二人到李公祠去關照李經羲,說是大帥準定明日上午進京,請新總理務必趕緊預備,一同前去。
李經羲聽見這話,吞吞吐吐的答道:“大帥有事,最好請先走一步,我這里稍為布置,兩三日后也就趕來?!痹瓉硭粊頌橹杰妶F本不贊成他出組內閣,二來又見張勛晨間會議舉動秘密,不知其究持何種態(tài)度,因此不敢貿然答應。李劉兩人回去稟報大帥,張勛冷笑道:“他還想擺什么臭架子嗎?等我自己去請他?”便命備好摩托車,親自到了李公祠,一見面即喊著道:“老九,我今天不是勸你去走馬上任,你的國務總理愿做不做,我一概不管,現在也提不到話下。無論如何,明天非陪我京里去走一趟不可?!崩罱涺四晔卤疽阉ミ~,再加上煙癮資格甚深,此時對著這威風凜凜的大帥,早嚇得唯唯聽命,說是當得奉陪,張勛才坐下暢談。又邀李同往段祺瑞住宅,勸他出山,一同入京,老段笑道:“我最喜歡下祺,到了紛亂的時候不著急,方算高手。現在政局如祺,我且束手旁觀再說?!睆垊滓惨脧娖仁侄危隙谓K堅持不動,張勛深為不悅,遂與李怏怏而去。因為老段乃北洋派領袖,此時既不受籠絡,將來辦事很為棘手,卻不可不防。又同李到徐東海寓所密談許久,方才各散。
次日十時,路局備有專車,伺候大帥啟節(jié)。車站附近自日本租界交界處至金剛橋,有武裝兵士站立路側,嚴行警備。自金鋼橋至車站,亦有兵隊警衛(wèi),每十步一崗,異常嚴肅。中州會館門前高懸五色國旗,以表歡送。各界赴站送行的,尤不可勝紀。惟均須先期領有招待券,否則一概不得入場。隨行之人,除國務總理李經羲外,尚有候補總長張鎮(zhèn)芳、雷震春、段芝貴等,真算得衣冠濟濟了。此時北京正陽門車站,早已高搭燈彩牌樓,預備恭迎大帥。車站內之警備,則由先時進京之定武軍主之,有馬隊百余騎,持槍佩刀,雁行排列,屹然不動。其余步兵約近千人,布滿車站前后左右。站之兩旁,插著大紅旗數面,迎風飄貼,既非五色,又非龍旗,大約是辮帥的特別標志。
時鐘方指十一時半,代理國務總理江朝宗,第十二師師長陳光遠,警察總監(jiān)吳炳湘,交通次長權量,財政次長李思浩、楊壽楠,外交次長高而謙等,還有其他各機關代表數十人,均已到站等候。直至二時四十五分,方見大帥專車風馳電掣而來。
共有列車十余輛,前面均滿載衛(wèi)兵,張坐最后之特別車內。先有總統(tǒng)所派代表丁鈕方三人登車晉見,然后江朝宗等投片進謁,到了次長以下,不過在車外老遠的望見顏色罷了。張下車后,即乘坐特備的武裝汽車,逕穿中華門向南河沿本宅疾馳而去。
原來從東車站到東華門南河沿張之住宅,與到西長安街總統(tǒng)府,均要經過中華門前,或向中華門中穿過。張勛早在中華門凡屬必經之路,特派辮兵防守,斷絕交通,另有馬隊若干,往來馳驟,驅逐行人。這中華門內在前清時,只有御駕可以行走。到了民國雖說開放,亦不過準人民步行。惟于中間開一穿道,以便車輛交通。從前只有孫黃初次進京,袁總統(tǒng)特命開中華門迎接。上年袁總統(tǒng)出殯,也從此路經過,然都不及這回的熱鬧,也就可想見辮帥的勢焰烜赫了。
卻說黎總統(tǒng)在府中已經盼望了幾天,此時聽說張已到京,以為必然先來謁見,特令在府前掛旗札彩,添裝電燈,表示優(yōu)遇,自己也穿了禮服等候。不意等了許久,未見到來,又叫人去打聽,才曉得張已徑回私宅去了。黎總統(tǒng)只得于次日一早,再派鈕傳善、夏壽康前赴南河沿張宅去迎接。候至九點余鐘,張勛才出門上車,又先去拜會王士珍,談了許久,才驅車入公府謁見??偨y(tǒng)和顏悅色,說了許久慰勞的話,當即留他在府中午餐,并請了王士珍、李經羲、江朝宗三人入府作陪,借此會商善后事宜。談及李內閣登臺事,張勛允為竭力贊助,乃盡歡而散?!〉诙烨宄科唿c半鐘,張勛頭戴紅頂花翎,身著紗袍褂,人清宮為宣統(tǒng)請安,并帶領定武軍統(tǒng)領四人,隨同入內。清帝當賞給紫禁城騎馬,即時叫起,張遂同四統(tǒng)領覲見。行禮畢四統(tǒng)領退出,張則由世、紹、耆三人,導入養(yǎng)心殿謁見宣統(tǒng),面陳時局?;侍H臨養(yǎng)心殿,詳加垂詢,并命設筵為張洗塵。
攝政王與濤朗諸貝勒均入座相陪,直至十一時半方才宴畢。張獻納修理陵寢經費數萬元,清室亦賞以古磁花瓶一座,并內府珍藏名人書畫數軸,皆是希世之寶,張勛謝恩退出。這天所行的禮節(jié)均照舊例,并無失儀。
原來辮帥此行,所抱唯一的宗旨便是復辟。及至到了天津,見老段態(tài)度不以為然,督軍團亦隨段行動,張不敢遽犯眾怒,只有不得已而思其次,先以李經羲為傀儡,再圖后舉。于是逐日到公府與總統(tǒng)商議分配閣員等事,所開名單,大半都是些舊官僚派,并幾個素有私交的人物,如何可以服眾?當有北洋派及研究會等群起反對,即獨立之督軍團亦以攻擊李內閣為名,不肯撤兵,其中尤以倪嗣沖、張懷芝、曹錕等最為激烈。張勛為維持李內閣計,乃提出要求條件,為調和之地步,上呈文于總統(tǒng),每條件之下,各加以李經羲之按語,其文云:第一項實行責任內閣制。其按語云:此項當然可以照辦者。
第二項另議憲法。其按語云,將來由各省慎選人員,會議如何組織議憲之機關,再由此議憲機關會議憲法。第三項國會改用一院制。其按語云:俟議憲機關成立,由該機關議決之。第四項清室優(yōu)待條件,列入憲法。其按語云:總統(tǒng)總理,竭力疏通。
第五項懲辦公府僉壬。其按語云:現已離去公府,應無庸議。
總統(tǒng)閱后,即允交國務院分別辦理。張勛遂通電說是要求條件,已承元首一一批準,勸告獨立各省迅速撤還軍隊。等了幾天,忽接南京馮副總統(tǒng),及廣東陸巡閱使,湖南譚督軍,先后來電,愿為贊助,其余各省亦有撤兵及取消獨立消息。張勛遂請總統(tǒng)以明令發(fā)表,李經羲亦預備登場了。不意各省的取消獨立,內幕皆別有作用,今見政府悍然不顧,于是兩粵自主,海軍獨立,滇省出師,突如風起云涌,政局陷于不可收拾之境,弄得辮帥進退兩難,忽又想起康有為來,忙令萬繩栻拍電至滬,叫康即日進京。
原來張勛此次北上,既陰懷復辟主義,見康有為可與同謀,遂約令一同起程,康亦愿竭力幫助,惟不肯同車進京,以免遭人疑怪。到了上海,康即逗留不進,一面探聽京中消息,再定行止。好在滬上本有他所辦的國是報館,隨時撰成論說,隱隱鼓吹復辟主義。又見前朝各遺老大半隱居滬上,便去開明住址,奔走演說,征求他們的同意。各遺老自然不好拒絕,竟被他弄到數十萬的現款,預備復辟時使用。但張勛自到京后,久無信來,不知他如何進行,只得寫信去探問。此時正值督軍團不肯讓步的時候,好容易得著張勛復信,只談談的說了一句,等獨立風潮平靖后,再行相機行事,其實他心里尚自狐疑不能決斷。
康圣人得信大為掃興,仗著自己辯才無礙,遂由個人出面,通電全國,首為張大帥解說,并勸各省取消獨立,其電文云:鄙人自戊戌創(chuàng)請立憲,今綿歷二十載,共和六年,尚無成憲,何以為國?夫立國三權,凡行政、司法、立法,皆產于憲法。故議憲為國大事,應如法國開國民大會,令每縣單一人議之。而吾國約法,誤以議憲盡付國會。一權偏持,遂令行政牽阻,若國務員須國會同意,總統(tǒng)無解散國會權。其尤甚也,遂至總理不能任一長吏,不能單一政,而積恨國會;總統(tǒng)袒助國會,遂成府院競爭。外假戰(zhàn)爭,內引各督,以成今變,蓋皆自約法不良為之。國會諸議員才賢只得少數,余皆選自勢力金錢,或出于少年無賴。癸丑罪惡,騰于眾聽,雖經解散,怙惡不悛。
但知一黨之權利,而無愛國之心;惟逞一時之意氣,而無大局之計。上帝猶停享祀,孔教亦遭排棄,禮義廉恥之皆喪,道揆法守之皆排,快其縱欲無良之私,日攫高官厚祿之入。凡通過一事,非厚賄不行;凡通過一人,非分金不得。議員王謝家自攻其議員之惡跡,謂以法律為自便護符,以輿論為政爭導線,異己者禹稷必斥,同我者兜驩亦賢。一人之毀譽無定,視向背為轉移;一事之贊否忽殊,以條件相要挾。登臺則群哄四起,經年而莫睹寸效。名曰共和,實甚專制,可為確據。甚至絕德重事,大賄昭彰,故國人切齒痛心,詈為萬惡,尚不知改,迫掣政府,使無轉旋之余地。去秋仆曾以書警告總統(tǒng),謂北軍團體甚怒,宜愛護此數百書生,免至累國會而累公。不意不幸予言竟中,尚幸知幾先散,不至排墻入坑,投諸濁流,已為大幸。
是又議員倚勢作威,倚法以削自致之也。夫以數百年之天子,茍政有不良,猶可革命,況數百之無賴,大背民意,已非代表,敢作萬惡,貽害邦人,其不能不解散,理也勢也。故十四省之督軍,因民之忿,為國請命,勒散國會,實救國之權宜,而有大功于國民者也。昔鬻熊兵諫,春秋與之,合于權也。假令無各督軍迫請解散,雖全國怨吁,而總統(tǒng)必不發(fā)令,總理必不副署,國會必永存不散,憲法必永行不改,同意權常在,而政府永不能用一人,行一政。國會日行無道,圣教盡被掃除,一聽暴民專制,慢神虐民,則中國何以為國,人民何以為人?勢將國招瓜分,人為禽獸矣。夫解散國會,猶變易內閣,乃憲法國之通例。即議員盡良,若與內閣意見不同,亦解散而另選,以待國民之公判。歐美各國,解散國會之例,不可縷數。至近今春,日本議員豈有過惡,亦行解散,而內外宴然,豈聞有借為亂階也?況吾國國會萬惡者乎!乃大總統(tǒng)以不得已解散國會為慚德,伍總理以堅不副署為守法,各報幾以解散國會為不道,南方各省,欲借解散國會,興兵討罪,震驚全國,豈忘國會之萬惡而暴民,應專制以亡國乎?沙塵瞇目,東西易位,黑白變色,或者知經而不知權耶?否則不幾無是非之心乎?夫以一國無公是公非,而顛倒之好飲狂泉,其行事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竊為吾國民危之。夫約法非吾四萬萬之民意也,不過十七省都督之代表,以兵力強為之。令十四省督軍以兵力散之,出爾反爾,乃其宜也。故國會不散,約法不廢,中國不救。今幸國會解散,總統(tǒng)無事,舉國晏然,惟亟復秩序耳。督軍團所求者,解散國會,今所愿既遂,請亟取消獨立,以安商民。請大總統(tǒng)亟下明命,另選議員,另開國民大會,以議憲法。中立各省,南北諸將,亦請維持治安,以待國會之另選。出師無名,幸勿內亂,若成分裂,國民受禍,中國危亡,則萬劫沉淪,豈諸公愛國之意乎?伏維深察,中國可安,國民幸甚。
正是:唇槍舌劍神通廣,覆雨翻云變態(tài)多。
要知此電有無效力,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