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代表作,故事以安娜和列文兩個看似天差地別卻具有相似精神內核的人物為線索分別展開。這兩條線索看似涇渭分明、齊頭并進,其實互為表里、相互印證,一方面涵蓋了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以及廣袤的俄國鄉(xiāng)村,還原了一個完整而逼真的俄國社會全貌,另一方面也清晰地展示了托爾斯泰本人,或者說每個人的人生中都必將遇到的精神危機及其背后的原因。安娜是俄羅斯上流社會的貴婦,在一次旅途后偶遇符朗斯基,她強大的愛情力量開始覺醒,這股力量如暴風雪一般席卷著周圍的一切,并最終將她推向毀滅。然而,她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場愛情的悲劇,而是反映著所有社會施加于個體的桎梏,體現著所有多數與少數間的壓制與反抗。列文是一個鄉(xiāng)村地主,他衣食無憂,生活本該幸福,但他卻對社會和人生有著不解的疑問,因此而陷入幾乎自毀的恐懼之中。在列文身上,更加具象地映射出托爾斯泰本人的困境,也在思想和哲學范疇拆解著世界運行和每個個體自洽的根本邏輯。通過安娜和列文兩條線索,托爾斯泰構成了一個無比完整的社會結構,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外部世界一同進步,使得《安娜·卡列尼娜》成為了一部永遠不會過時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