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中醫(yī)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民族繁衍賡續(xù),薪火相傳,發(fā)揮重要作用。《漢書·藝文志》記載:“經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概言之,經方是根據草木金石等藥物的寒涼溫熱之性,調節(jié)人體陰陽盛衰、經脈瘀阻的治病方法?!督饏T要略心典》徐序說:“惟仲景則獨祖經方,而集其大成……其方亦不必盡出仲景,乃歷圣相傳之經方也……因知古圣治病方法,其可考者,惟此兩書。真所謂經方之祖。”現(xiàn)在說經方一般是指《金匱要略》及《傷寒論》的方子。本書應用《金匱要略》及《傷寒論》中方劑,結合臨床經驗,針對心力衰竭不同類型、階段,在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基礎上,以中醫(yī)經方為主調治急、慢性心力衰竭,其內容以病案分析的方式展現(xiàn)。全書分三篇,上篇概述經方治療心力衰竭淵源及嶺南地區(qū)心力衰竭特點。中篇對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并發(fā)癥進行闡述,其中急性心力衰竭部分,以現(xiàn)代醫(yī)學的暖而干型、暖而濕型、冷而干型、冷而濕型等分門別類,應用經方論治;慢性心力衰竭部分則以方證相應的方式,有是證用是方,并結合臨床特點進行加減。下篇介紹心力衰竭預防、護理、經方藥物應用及脈象論。凡涉及病案,均以規(guī)范中醫(yī)病歷要求,務求詳盡,資料齊全,供臨床醫(yī)師參考。編者長居嶺南地區(qū),針對嶺南地域氣候、飲食、起居等特點,結合三因制宜,匯總數十年臨床經驗,對心力衰竭的經方論治提出自己的觀點,探討方證應用,不一而足,管中窺豹,具體還應以臨床療效為標準,“三人行,必有我?guī)?rdquo;,望同行多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