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李天虹教授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簡(五種)集成研究”,於2010年12月立項,2014年9月獲滾動資助。五種楚簡指湖北江陵藤店M1(1973年發(fā)掘,24枚)、老河口安崗M1和M2(1992年發(fā)掘,49枚)、江陵拍馬山M027(1995年發(fā)掘,3枚)、武漢丁家嘴M1和M2(2009年發(fā)掘,100枚)、荊門嚴倉M1(2010年發(fā)掘,651枚)五地七座楚墓出土的共計800余枚楚簡。未刊布簡的集中整理、研究與公布,具有文物保護、文化傳承和學術研究多重意義?!逗背鐾脸單宸N》是“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簡(五種)集成研究”項目的最終成果,得到“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工程”支持。分壹、貳兩卷,第壹卷公布五種楚簡中簡數(shù)最多的嚴倉簡,第貳卷集中公布其餘四種楚簡,每種楚簡均包含圖版、釋文和注釋。五種楚簡的主要內容是喪葬和卜筮祭禱文書,它們爲墓主身份和墓葬年代的研判提供了關鍵依據(jù),爲楚文字與楚簡形制、喪葬禮制與習俗、名物制度與計量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如據(jù)卜筮祭禱文書,可以確定嚴倉墓主爲見於傳世古籍記載的楚國大司馬悼愲,這對於楚墓葬制度和楚史研究具有特殊意義。拍馬山楚簡爲一冊喪葬文書,行文多處押韻,形式、內容比較接近文獻記載中的誄文,如然則是迄今所見唯一一份戰(zhàn)國時期的誄文,表明戰(zhàn)國士喪禮中或許已經增設“讀誄”環(huán)節(jié)。通過簡文比勘和與考古出土實物互證,大體可以確定目前僅見於安崗M1遣冊的器物名稱“妻文”,就是該墓也是楚墓常見的削刀。《湖北出土楚簡五種》由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荊州博物館、老河口市博物館、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編著。湖北是戰(zhàn)國秦漢簡牘出土大省,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依託地域優(yōu)勢,同時積極服務地方,助力湖北文博事業(yè)發(fā)展,這也是“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簡(五種)集成研究”申請立項時的一個初衷?!逗背鐾脸單宸N》由文物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李天虹教授主持的又一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荊州胡家草場12號西漢墓出土簡牘整理與研究(20&ZD255)”,由荊州博物館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合作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