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中國史中國通史

中國通史

中國通史

定 價:¥86.00

作 者: 呂思勉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01166873 出版時間: 2025-03-01 包裝: 精裝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呂思勉先生是民國史學大家,所撰寫的歷史讀本廣受讀者青睞。《中國通史》原為呂思勉先生為復興高級中學撰寫的本國歷史教科書,自出版以來暢行九十余年。這部通史分為緒論、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現(xiàn)代史、結論共六編,概述了從上古時期至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歷史。用白話文書寫,行文舒暢,史事與史識兼?zhèn)?,是公認的通史佳作。此次再版重印,一方面據(jù)修正本增補了八章內容,將時間延伸到20世紀40年代,使第五編現(xiàn)代史部分的內容更加充實;另一方面改正了個別文字和引文出處訛誤,對生僻字詞增加注音和簡釋,較長段落適當分段;還配有近二百六十幅圖片,又特約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張耕華先生撰寫導讀。圖文導讀版不僅極大提升了通史“悅讀”的體驗,而且有助于加深讀者對該書學術地位之認識,是廣大讀者研讀中國歷史、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讀本。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蕓、蕓等,江蘇常州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史學家。曾任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編輯。1926年至1951年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1951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歷史學一級教授。1957年病逝于上海,享年74歲。2018年,入選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推出的首批“上海社科大師”。呂思勉先生畢生致力于歷史研究和教學,為教學與研究互動之楷模。學術體系博大精深,貫通與專精兼具,在通史、斷代史、社會史、民族史、文學史、文字學等領域皆有建樹。教學之余,勤于著述,主要著作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著中國近代史》《先秦學術概論》《經子解題》《理學綱要》《宋代文學》《中國社會史》《中國民族史》《呂著史學與典籍》《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札記》等,后被匯集為《呂思勉全集》。 張耕華,1952 年生,浙江鄞縣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呂思勉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史學理論、史學史、中國古代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長期參與、主持呂思勉先生學術著作的校訂和出版,以及呂先生各種學術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出版《人類的祥瑞——呂思勉傳》《史學大師——呂思勉》《歷史哲學引論》等。

圖書目錄

導讀  張耕華
 
例言
 
第一編 緒論
 
第一章 歷史的定義和價值
 
第二章 我國民族的形成
 
第三章 中國疆域的沿革
 
第四章 本國史時期的劃分
 
第二編 上古史
 
第一章 我國民族的起源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會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第八章 我國民族的滋大
 
第九章 春秋的霸業(yè)
 
第十章 戰(zhàn)國的七雄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廣播和疆域的拓展
 
第十二章 春秋戰(zhàn)國的學術思想
 
第十三章 春秋戰(zhàn)國的政制改革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會
 
第三編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之統(tǒng)一及其政策
 
第二章 秦漢之際
 
第三章 前漢的政治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第五章 后漢的政治
 
第六章 兩漢的制度
 
第七章 秦漢的武功
 
第八章 兩漢對外的交通
 
第九章 兩漢的學術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第十一章 兩漢的社會
 
第十二章 三國的鼎立
 
第十三章 晉的統(tǒng)一和內亂
 
第十四章 邊徼民族和漢族的同化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對峙
 
第十六章 魏晉南北朝的制度
 
第十七章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
 
第十八章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
 
第十九章 隋之統(tǒng)一與政治
 
第二十章 唐的開國及其盛世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對外交通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學術和文藝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輸入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觸
 
第二十七章 唐中葉以后的政局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會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亂
 
第三十章 宋的統(tǒng)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第三十一章 變法和黨爭
 
第三十二章 遼夏金的興起
 
第三十三章 宋和遼夏的關系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關系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學術思想和文藝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會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興和各汗國的創(chuàng)建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第四十章 元帝國的瓦解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關系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業(yè)和外患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學術思想和文藝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會
 
第四編 近代史
 
第一章 明清之際
 
第二章 歐人的東略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學的傳入
 
第四章 清初的內政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第七章 清中葉的內亂
 
第八章 鴉片戰(zhàn)爭
 
第九章 太平天國和捻黨之役
 
第十章 英法聯(lián)軍之役
 
第十一章 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
 
第十二章 西北事變和中俄交涉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第十四章 中法戰(zhàn)爭和西南藩屬的喪失
 
第十五章 中日戰(zhàn)爭
 
第十六章 中俄密約和沿海港灣的租借
 
第十七章 維新運動和戊戌政變
 
第十八章 八國聯(lián)軍和辛丑條約
 
第十九章 遠東國際形勢
 
第二十章 日俄戰(zhàn)爭和東三省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憲政運動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學術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會
 
第五編 現(xiàn)代史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興和孫中山先生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運動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經過
 
第五章 民國初年的外交和蒙藏問題
 
第六章 帝制運動和護國軍
 
第七章 “二十一條”的交涉
 
第八章 復辟之役和護法之戰(zhàn)
 
第九章 參戰(zhàn)的經過和山東問題
 
第十章 華盛頓會議和中國
 
第十一章 軍閥的混戰(zhàn)
 
第十二章 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和國民政府的成立
 
第十三章 五卅慘案和中國民族運動的進展
 
第十四章 國民革命的經過
 
第十五章 五三慘案和對日之交涉
 
第十六章 關稅自主的交涉經過
 
第十七章 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經過
 
第十八章 中俄的齟齬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東北
 
第二十章 全面抗戰(zhàn)的前夕
 
第二十一章 抗戰(zhàn)建國的經過(一)
 
第二十二章 抗戰(zhàn)建國的經過(二)
 
第二十三章 抗戰(zhàn)建國的經過(三)
 
第二十四章 抗戰(zhàn)建國的經過(四)
 
第二十五章 戰(zhàn)時外交與國際合作
 
第二十六章 國民政府的政治
 
第二十七章 現(xiàn)代的經濟和社會
 
第二十八章 現(xiàn)代的教育和學術
 
第六編 結論
 
第一章 我國民族發(fā)展的回顧
 
第二章 中國對于世界的使命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