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改變了世界的面貌。自此,西方勢力以更大規(guī)模東來,中國被西方人以西方的語言和方式轉寫、整理、闡釋、傳播,其變異空間和影響范圍不再局限于中國本土。隨著視野的擴展,西方人所編東方學作品目錄逐漸在近東相關作品之外囊括進遠東相關作品。19世紀中葉以后,先后出現了《漢字文法書廣總目》(Bibliothecasinologica,1864)這樣的漢學作品??颇夸浺约啊吨袊夸浭謨浴罚∕anualof Chinese Bibliography,1876)這樣的漢學作品全面目錄。而因入華從事實務(1869—1876)而開啟東方學研究的法國學者高第(HenriCordier,1849—1925)所編《中國書目:有關中華帝國作品之目錄詞典》(Bibliotheca sinica, Dictionnaire bibliographique des ouvragesrelatifs à l’Empire chinois,第一版3卷,1878—1885,1893—1895,第二版5卷,1904—1908,1922—1924)系統收錄了至20世紀20年代初以西方主要語言出版的大多數涉華著述及譯作(書、文),以其較早的刊行時間、全面視角、宏大規(guī)模、詳細附注信息,成為西方漢學文獻學的代表性作品,在西方漢學界影響深遠。該書甫刊三分冊,即于1880年為其編者贏獲世界漢學界重要獎項儒蓮獎(PrixStanislas Julien)。 本書囊括兩版《中國書目》所刊之世的多種相關資料,由本編譯者根據多年相關專題研究經驗遴選,自法語、英語、德語譯成漢語,并加入大量注釋,堪稱對西方漢學文獻學史的重要階段性結集,可為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的相關研究提供重要史料。本書擬收錄高第弟子兼其在東方學雜志《通報》(T’oung pao)的合作主編、漢學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所撰紀念性文章《高第(1849—1925)》、高第自撰《中國書目》第一版前言、《中國書目》兩版細目、《中國目錄手冊》編者穆麟德(PaulGeorg von Möllendorff,1847—1901,1869年入華,任職于中國海關,后曾轉任德國駐華外交部門)兄弟同高第西方漢學目錄之爭相關資料等,附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