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理論與學術研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近幾十年來,學界對中國傳統禮制發(fā)展過程的歷史論述已取得豐碩成果,諸多禮制事件、類型、議題的具體面貌日漸清晰,而對傳統禮制基本理論的研究還稍顯薄弱。比如,禮、禮俗、禮儀、禮義、禮制等概念如何界定?中華傳統禮制的演化究竟分為幾個歷史階段,各階段有什么特點?中華傳統禮制發(fā)展動力何在?禮制的變遷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如何?中華傳統禮制在中華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何在?禮學發(fā)展與禮學思想之間的關系如何?中華傳統禮制能否適應現代社會,又如何為現代社會服務?新時期的禮制如何創(chuàng)建?這些問題仍待學者深入探索。本書聚焦于中華傳統禮制的變遷、價值、功能與轉化等領域,提出禮制變遷四分期,禮數與禮義之矛盾運動為禮制變遷的內在動力,中華禮制具有六大特性,禮制具有重要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功能,傳統禮制應在重建禮義之邦過程中實現現代性轉化等諸多論點,可作為學界在此領域進一步研討的參考。本書是湯勤福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禮制變遷及其現代價值研究”的成果之一,是湯勤福教授擔任總主編的四卷本《中華禮制變遷史》的姊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