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志書形式展示科學議題,把學者的親身經歷作為題材,以理論方法貫之,乍一看,好像不足為奇,然而,具體到某一領域深究下去,如西藏東南的田野工作,則須另當別論?!短煅拇缧模何鞑貣|南田野紀實研究/青藏高原東部邊緣民族多樣性研究》在勾畫一位異文化調查員成功實現逆襲的同時,表達了主觀精神與客觀環(huán)境的互動,通過彌足珍貴的回憶,烘托出堅守“慎思、明辨、篤行”原則的必要,彰顯了學術追求的價值觀,不禁讓人浮想聯(lián)翩,這種介于“詩學和實證”的文本又是不多見的。正因為如此,這本民族志就成為雅俗共賞的作品,它由很多人物、情節(jié)組成,有些很簡單,有些則很復雜,甚至有點錯綜迷離。無論如何,讀者都可以從中抽取出具有共性的意義與原則,因而具有分享的價值?!短煅拇缧模何鞑貣|南田野紀實研究/青藏高原東部邊緣民族多樣性研究》的主要內容,一是記載我在青藏高原東南做田野調查的點滴回憶,二是總結經驗并表達建設性意見,因而既可面向學者,也可面向大眾?!短煅拇缧模何鞑貣|南田野紀實研究/青藏高原東部邊緣民族多樣性研究》展示了喜馬拉雅與橫斷兩條山脈交匯處的人文景觀。這一帶主要由冰峰、高原面、湖盆階地和高山峽谷交錯鑲嵌組成。其中除低緩盆谷地帶生態(tài)穩(wěn)定性較強外,其他大面積的干、寒、荒、高、陡地區(qū)均是生態(tài)脆弱區(qū)。“干”即干燥或干旱地帶;“寒”是屬寒溫帶氣候帶、年均溫0℃以下、暖月均溫10℃以下地區(qū);“荒”是草被覆蓋度50%以下、灌叢覆蓋度25%以下或區(qū)域性森林覆蓋度5%以下地區(qū),以及礫石灘或沼澤草甸;“高”是海拔3500米以上地區(qū);“陡”是根據西藏情況而定的坡度40°以上地區(qū)。人在這個環(huán)境中顯得特別渺小,很少留下活動成果。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