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克里斯(Ernst Kris,1900—1957),畢業(yè)于維也納大學藝術史系,著名藝術史家施洛塞爾的高足;曾接任施洛塞爾成為維也納博物館應用藝術和雕塑收藏館的負責人,中世紀晚期雕刻、哈布斯堡藝術藏品等藝術鑒賞領域享譽世界的專家。同時,克里斯對心理學著述涉獵甚廣,對弗洛伊德開創(chuàng)的心理分析極為敬服,試圖融合藝術史視角和心理分析理論來考察藝術家和藝術品。他曾被弗洛伊德委以重任,擔任《意象》雜志的主編,在當時的歐洲藝術史和心理分析兩個領域富有聲望。牟春,復旦大學外國哲學博士?,F(xiàn)任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學學科點負責人。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曾入選上海浦江人才計劃。代表論文《山水圖像及其象征意義——貢布里希論中西藝術傳統(tǒng)的根本差異及其相通之處》,曾獲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近期出版的相關譯著有《心理學、藝術與政治——恩斯特·克里斯、E. H. 貢布里希與漫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