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嘎也稱唐卡,最早是受尼泊爾風格的影響,在公元7世紀左右,隨著佛教的大量傳入,西藏境內大興建寺修廟之風,當時寺廟內的壁畫、塑像等都由尼泊爾和中國的畫家、雕塑家所塑繪, 自此之后到15世紀之前的由尼泊爾和藏族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后人一并稱之為尼泊爾畫派,之后又有在宗喀巴時期的齊崗畫派,以及15世紀興起的勉唐畫派、欽則畫派和16世紀興起的噶瑪嘎孜畫派等。其題材內容以宗教為主,涉及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民間傳說、世俗生活、建筑、醫(yī)學、天文、歷算等領域。一般可分為,宗教類和非宗教類。宗教類包括:曼荼羅畫、本生、集樹會、祖師像、生活傳記、諸佛菩薩、本尊護法、空行、羅漢、生死輪回圖、西方極樂世界等。非宗教類包括:歷史、傳說故事、天文歷算、藏醫(yī)藥學等。本書稿以一百四十余件大多屬于尼泊爾風格的唐卡真跡為線索,分別通過宗教類和非宗教類兩大部分的繪畫作品,充分表現(xiàn)了藏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在經過無數(shù)人的不懈努力之后,最終發(fā)展成為激發(fā)精湛、用色考究、內容和形式完美統(tǒng)一的藝術形式,并成為深受全世界人民所喜愛的民間藝術珍品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