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全傳》是我國第一部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白話長篇小說,其版本眾多,既有“簡本”與“繁本”之區(qū)分,又有“七十一回本”“一百回本”“一百十五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的差別。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出版部門先后排印過“七十一回本”“一百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分別冠以《水滸》《水滸傳》和《水滸全傳》的書名,其中以《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的故事容量大。我們此次采用的底本為有明末楊定見序的袁無涯刻一百二十回本,校以容與堂、貫華堂、芥子園諸本。注者在“導讀”中除疏解內容、串聯(lián)線索之外,多有指出“不可思議之處”“不合邏輯之處”“錯漏之處”或“費解之處”等,這是注者的一得之見,讀者盡可見仁見智,或通過閱讀小說文本檢驗一下注者說的是否準確;也可視為當年“說話人”在書場即席發(fā)揮無從細細考究所致。我們認為注者這樣指出了,對今天讀者的閱讀過程是有幫助的。該書雖然用的是“白話”,但其語言習慣、俗語俚語等跟今天還是有一定的距離;而且書中情節(jié)復雜,頭緒紛繁,今天以快節(jié)奏方式生活著的人們不一定能很快理清。為了方便閱讀,我社從兩個方面對原著文本進行了梳理:一是在原著各回之前加上“導讀”,對本回的內容作提綱挈領的介紹,將本回內容線索比對上下回指明照應,予以串聯(lián),從而幫助讀者理清原著文本的紛繁頭緒,準確掌握原著的看似復雜的內容和人物關系;二是對原著中的難字難句、典故出處等隨文進行注解,讀者閱讀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讀音、理解等障礙得以輕松掃除。為了更好地滿足讀者需要,我社還將新的信息技術融入古典名著閱讀,設計開發(fā)出具有信息時代特征的數字閱讀產品。在每一章回標題后印有一個二維碼,讀者用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掃描后,即可隨時隨地欣賞到由徐平演播的本回內容。正文后還附有由郭英德錄制的《水滸全傳》鑒賞講解視頻,讀者可通過掃描一個個二維碼,完整地欣賞他的講座。本版本旨在創(chuàng)建《水滸全傳》的立體化閱讀感知,為讀者帶來更加舒適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