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民族學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35)

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35)

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35)

定 價:¥70.00

作 者: 李怡,毛迅
出版社: 巴蜀書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53114651 出版時間: 2021-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436 字數:  

內容簡介

  內卷(Involution),原本是學術界的概念,忽然成為了網絡熱詞,令人驚詫?;蛟S對于更多網民來說,他們并不在意“內卷”的概念淵源,而是關注網絡傳播者描述的現實感覺能夠引起共鳴的點,大概即創(chuàng)新乏力后的焦灼感。那種感覺,可能如魯迅在《野草》題詞中所表達的那般,“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這是創(chuàng)新爆發(fā)前的涌動;也可能如崔健在《飛了》中所描述的,“這暈的感覺是朦朦朧朧的,不知不覺身體變得輕飄飄的”,這是失去創(chuàng)新動力后的失重感。如此種種,可能在不同的行業(yè),感受有所不同。學術的內卷化,也是近年來學界討論較多的話題。大概的意思,也是創(chuàng)新乏力的焦灼。就中國現代文學來說,新世紀在“現代性”、“民國文學”之后,學界似乎再也沒有出現能引起廣泛討論的話題?;蛟S,沉默能夠帶來沉淀,但沒有范式更新的積淀是否有足夠的學術魅力,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這種內卷化的焦灼感,在本輯文章中有所體現,不管是新作者或老作者、名家或新銳,均沒有故步自封,都在不同的點上力圖發(fā)力突破,但創(chuàng)新方向較為零散。作為一個“學術共同體”,這引發(fā)了我們的思考,他們努力帶來了怎樣的可能性?我們可以梳理《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35)》文章所帶來的新視野的一些方向。全球視野,包含中國作家的異域書寫、譯介及外國作家的中國書寫等,在本輯中占據較大篇幅。早期現代文學的多元形態(tài),包括清末民初通俗文學、舊體文學和語言學等問題,也有不少篇文章。經典文學的重釋,包括經典文本解讀的方法以及具體實踐,是第三類占較多篇幅的方向。這些方向帶來的“新”,主要體現為對象之新,如異域書寫、通俗文學、舊體文學,學界過去關注度不夠充分;視野之新,如運用跨學科視野、空間理論等,能讓我們看到經典的其他特征。但總體來說,這些創(chuàng)新還未上升到范式更新的高度,因為這些問題大多還是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基本問題,如中外文化交流、傳統(tǒng)與現代的消長。如果沒有對中國現代文學整體認識的提升,新視野只是充當過去的補充,便難以開辟新的可能。

作者簡介

暫缺《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35)》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新視界
媚俗、自負與意義的焦慮——如何進入文學經典?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日本女性敘事——以20世紀20-30年代的作品為中心
“后陽臺”:張愛玲小說的底層女性生存空間解讀
文化危急時刻的偵探形象再造——以晚清小說中的“福爾摩斯”為中心
“探路者”的啟示意義——回顧華忱之的治學之道與現代文學研究
非精英的“他者”敘事:受困于兩個世界的賽珍珠
“大文學”視野
經濟視角與蹇先艾的貴州鄉(xiāng)土小說
海報參與文學生活建構的媒介化進路與表征
現代知識分子的“著裝”:生命體驗與文化身份——《吳宓日記》中的“長袍”與“拐杖”意象
早期四川話劇的文化形態(tài):民族文藝的孕化和實踐
從“無底潭”到“情都”:大理“蝴蝶泉”的多重文本與景觀呈現
新聞文體與嚴獨鶴的通俗短篇小說
論胡適文學革命的語言學起點——以《如何可使吾國文言易于教授》為中心
魯迅專題研究
戲劇影視作品中的魯迅形象與“后魯迅時代”
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古文——論周氏兄弟對古文的批判及其現代文章觀的建立
動態(tài)自我與本己化書寫:魯迅《過客》、《墓碣文》再闡釋
分裂的“本源”——魯迅《野草》新探
文學檔案
吳宓編譯《<紅樓夢>啞劇》考述
《孔雀膽》版本變遷探析
……
民國文學研究
共和國文學研究
港澳臺暨海外漢學研究
著述·綜述
編后語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