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質相爭與漢魏之際的治道嬗變》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從文質論視角出發(fā),并借助于孔融案的剖析,對漢魏之際的社會政治變遷做一整體考察,以探討這一歷史階段治道嬗變的總體過程和特征。與前人有關工作相比,《文質相爭與漢魏之際的治道嬗變》在研究進路上做了一個調整,即采用了“文質論”的視角,并引入了“孔融案”作為基本線索,因此所發(fā)現的問題和得出的看法,會有所不同。在《文質相爭與漢魏之際的治道嬗變》中,文質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治道”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一種表述社會政治運行過程和特征的思想學說,其核心是“質文代變,文質互救”的社會政治史觀?!百|文代變”是通過文質相爭,即一個社會內文、質兩種因素的相互競爭(爭斗),互有勝出實現的。以此觀之,漢魏之際的社會政治史,就體現了“質文代變,文質互救”的演變過程,即:漢末文弊,曹魏爭之以質,曹魏中期以后,治道又由質趨文。這樣漢魏之際的治道運行,表現為一個文質矛盾運動發(fā)展的過程,構成了一個“質文代變”的歷史圓圈。其中,曹魏代漢實際上就是一個“以質救文”的社會政治過程,是對漢魏之際的清談浮華進行大力摧廓的過程。因此,漢魏之際的社會政治史,也可以理解為一段“事功派”對“浮華派”的斗爭史。①關于孔融案,《文質相爭與漢魏之際的治道嬗變》認為它是漢魏之際社會政治生活的一個縮影:孔融的悲劇可以從其政治立場、人格特征和家世淵源獲得充分的注解;而孔融一生的社會政治活動,也對漢魏之際的社會政治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孔融案又反映了漢魏之際社會政治紛爭的一個基本性質——文質相爭?!段馁|相爭與漢魏之際的治道嬗變》以孔融案作為基本線索展開研究,就是通過考察孔融的社會政治活動及其影響,以展現漢魏之際的主要社會政治問題和社會政治事件;并圍繞“漢魏之際的治道嬗變”這一主題,對這些問題和事件加以討論,由此形成系列看法,提出基本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