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針灸臨床基礎
第一章 經絡系統(tǒng)告訴我們什么
一、經絡的不解之謎/ 003
二、大、小周天之妙/ 005
三、十二經脈的流注及其臨床意義/ 009
四、三陰三陽及其臨床意義/ 010
五、經行有時的臨床妙用/ 012
六、《靈樞》十二經脈及其臨床運用/ 014
(一)十二經脈之共性所在/ 014
(二)十二經脈主病之區(qū)別/ 016
(三)陰經主病及其臨床/ 017
(四)陽經主病及其臨床/ 019
七、肺經“起于中焦”的臨床價值/ 024
八、陽經行于陰之意義/ 025
(一)與陽明為十二經脈之長有關/ 025
(二)與胃為五臟之本有關/ 026
(三)與胃體陽而用陰有關/ 027
(四)與開合樞有關/ 028
九、從經絡論治臨床疾病/ 029
(一)頭痛/ 029
(二)嗌干/ 030
(三)耳疾/ 031
(四)腰腿痛/ 032
第二章 什么是腧穴及其特性
一、腧穴的概念/ 034
二、特定穴探秘/ 037
(一)五輸穴/ 037
(二)原穴/ 039
(三)絡穴/ 041
(四)俞、募穴/ 041
(五)郄穴/ 042
(六)八會穴/ 043
(七)八脈交會穴/ 044
(八)下合穴/ 045
三、腧穴的特性/ 046
(一)內涵性/ 047
(二)遙聯(lián)性/ 049
(三)雙向性/ 050
(四)全息性/ 050
(五)特異性/ 051
(六)層次性/ 055
(七)協(xié)同性/ 056
(八)整體性/ 056
(九)放大性/ 057
(十)時間性/ 058
第三章 臨床療效最大化的因素
一、建立“三得”觀念很重要/ 064
(一)得神為根/ 064
(二)得氣為本/ 065
(三)得道為要/ 066
二、針灸處方有效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068
(一)嚴密合理的組方架構/ 068
(二)熟練的腧穴配伍技巧/ 069
(三)準確的選穴思路/ 071
三、針灸之“術”的實用性/ 074
(一)從一個病例談起/ 074
中篇針灸臨床技術
(二)針術中的針法/ 076
(三)針術中的手法/ 079
四、針灸刺激與療效的關聯(lián)性/ 081
(一)針灸刺激量的問題/ 081
(二)針灸刺激時間的問題/ 082
(三)針灸刺激順序的問題/ 082
五、古代針刺方法及其內涵/ 084
(一)刺法/ 085
(二)手法/ 088
(三)東垣針法/ 090
六、灸法探秘/ 094
(一)灸法的內涵/ 094
(二)灸法的補瀉法/ 097
(三)灸療的壯數(shù)/ 098
(四)熱證用灸論/ 099
(五)特殊部位施灸/ 100
第四章 常見病的臨床新療法
一、大接經全息療法治中風偏癱/ 101
二、四步法治面癱/ 106
三、動靜結合長短刺治肩周炎/ 110
四、四法論治截癱/ 111
五、變化針灸主方治失眠/ 114
六、散法治療支氣管哮喘/ 118
七、針灸為主治腰痛/ 121
第五章 臨證讀書筆記
一、陽明潮熱之時辰與脾胃主令的區(qū)別/ 127
二、阿是穴與“以痛為輸”的區(qū)別/ 128
三、經穴、奇穴、阿是穴三者之間的關系/ 129
四、關于陰井起于木、陽井起于金之緣由/ 129
五、五輸穴為什么向心性排列/ 130
六、有關俞募穴的新認識/ 131
七、天牖五部、天字穴與人體陽氣帶/ 131
八、關于陽三針/ 132
九、刺絡放血/ 133
十、針刺進針方法/ 134
十一、關于左右捻轉手法之補瀉/ 134
十二、針刺補瀉的要點/ 134
十三、留針時間的判定/ 135
十四、關于針灸療程的長短/ 135
十五、常用十六穴的刺灸方法/ 136
十六、中風的先兆/ 138
十七、關于口眼?斜/ 138
十八、痿躄的治療/ 139
十九、關于治痿者獨取陽明/ 140
二十、《靈樞》束四末治痿厥/ 140
二十一、關于冬病夏治/ 141
下篇針灸臨床思與辨
第六章 針灸處方臨證運用
一、溫陽護衛(wèi)方治療感冒反復發(fā)作案/ 142
二、溫陽通竅方治療過敏性鼻炎案/ 143
三、平喘止哮方治療哮喘急性發(fā)作案/ 146
四、通陽宣痹方治療胸痹案/ 147
五、祛濕化痰方治療上氣道咳嗽綜合征案/ 148
六、瀉火利咽方治療EB 病毒感染案/ 150
七、清熱化痰方治療咽干案/ 151
八、化濕方治療濕濁案/ 152
九、固表斂汗方治療多汗案/ 154
十、安眠方治療失眠案/ 155
十一、益腎通竅方治療耳鳴案/ 156
十二、升陽補益方治療眼瞼下垂案/ 158
十三、治痿方治療重癥肌無力案/ 159
十四、補元方針刺治療痿躄案/ 161
十五、行氣通竅方治療老年性癃閉案/ 163
十六、補肝柔筋方治療握拳不能案/ 165
十七、通經行氣方治療急性腰扭傷案/ 166
十八、益氣活血方治療老年人腰腿痛案/ 168
十九、理氣通絡方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案/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