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鏡清北大聽課筆記》是他1932年在北大上課時的筆記。筆記主要分為中國通史、佛教史、中古思想史、語言學報告四部分?!吨袊ㄊ贰凡糠忠詫n}形式展開,如實記載了當時傅斯年、李濟、胡適、湯用彤、錢穆、傅斯年、顧頡剛等史學大家從制度史、經濟史、社會史等不同角度對中國古代史的梳理。講課者皆大師級學者,據初步統(tǒng)計,講《印度佛教史》的是居士佛教大學者呂澂,多次講課;《中國通史》共三十余講,講課者有十二位學者:傅斯年、李濟、胡適、錢穆、顧頡剛、陶希圣、方壯猷、湯用彤、趙萬里、張星烺、陳受頤、徐中舒。其中錢穆講五次,陶希圣講四次,胡適講三次,趙萬里講三次。聽課的韓先生細心速記,全用繁體字,有詳有略,而其對經典、概念表達的精準程度令人嘆為觀止。筆記極為珍貴,與講課人的有關撰述相比有同亦有異,故其文獻的價值很高。我們從中可以得知當年北大哲學系大師云集的盛況,以彌補北大校史的不足;可以窺見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人文學術界在中國佛教史、中國通史研究上的名家觀點及其活躍的學術氛圍,感受到當時學術界“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語)的風貌;更能直接看到韓鏡清作為一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全神貫注,認真聽講,充分領略,堪稱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