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章 緬甸概況
一、自然地理
二、社會歷史
三、行政區(qū)域
四、民族組成
五、政治形勢
六、經濟狀況
第二章 緬甸文化的形成與特點
一、關于文化的定義
(一)漢語中早關于文化的定義
(二)西方學者關于文化的定義
(三)蘇聯學者關于文化的定義
(四)周一良教授關于文化的定義
(五)何謂文化
(六)文化的類別
二、緬甸文化的形成
(一)緬甸文化的兩大基石
(二)緬甸文化的產生期
(三)緬甸文化的定型期
(四)緬甸文化的發(fā)展期
(五)緬甸文化的成熟期
(六)緬甸文化的繁榮期
三、緬甸文化的特點
(一)宗教性
(二)區(qū)域性
(三)農耕性
(四)兼容性
(五)多元性
第三章 中緬文化交流的優(yōu)越條件
一、得天獨厚的天然通道
二、血脈相連的民族淵源
三、一脈相承的民族語言
四、旅緬華僑與文化交流
第四章 中緬文化交流
一、戰(zhàn)國秦漢時期中緬文化交流
(一)蜀身毒道與戰(zhàn)國秦漢時期文化交流
(二)南海絲綢之路與戰(zhàn)國秦漢時期文化交流
(三)中緬內河航線與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文化交流
(四)戰(zhàn)國秦漢時期中緬文化往來
(五)戰(zhàn)國秦漢時期我國記載緬甸的文獻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中緬文化交流
(一)諸葛亮南征與中緬文化交流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大乘佛教傳入緬甸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緬甸小乘佛教傳入西雙版納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緬甸是中印佛教交流的中轉站
(五)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記載緬甸的文獻
三、唐朝中緬文化交流
(一)唐朝中緬文化交流的陸海交通要道
(二)緬甸驃國向唐朝獻樂舞
(三)唐朝南詔國與緬甸驃國發(fā)生戰(zhàn)爭
(四)唐朝南詔國與緬甸驃國的商貿往來
(五)唐朝南詔國與緬甸驃國的文化交往
(六)唐朝南詔國與緬甸驃國的佛教交流
(七)唐朝我國學者記載緬甸的文獻
四、宋朝中緬文化交流
(一)發(fā)生在蒲甘集市的故事
(二)宋朝與緬甸蒲甘王朝的友好關系
(三)宋朝與蒲甘王朝的佛教交流
(四)宋朝中緬文化交流
(五)宋朝我國學者記載緬甸的文獻
五、元朝中緬文化交流
(一)元朝與蒲甘王朝的次戰(zhàn)爭
(二)元朝與蒲甘王朝的第二次戰(zhàn)爭
(三)元朝與蒲甘王朝的第三次戰(zhàn)爭
(四)信第達巴茂克高僧出訪元朝
(五)元緬戰(zhàn)爭促進了中緬文化交流
(六)元朝中緬貿易往來
(七)元朝我國學者介紹緬甸的文獻
六、明朝中緬文化交流
(一)明朝與阿瓦王朝的友好關系
(二)明朝與勃固王朝的友好關系
(三)明朝幫助阿瓦王朝調解紛爭
(四)緬文教育,中緬文化交流的新領域
(五)傣緬聯姻與中緬文化交流
(六)緬茄樹,中緬友誼之樹枝繁葉茂
(七)明朝中緬貿易興隆
(八)明朝我國學者記載緬甸的文獻
七、清朝中緬文化交流
(一)清朝與緬甸建立正常外交關系
(二)南明桂王緬甸避難與華僑社會形成
(三)清緬戰(zhàn)爭與中緬文化交流
(四)反法西斯戰(zhàn)爭與中緬友誼
(五)清朝中緬貿易盛況空前
(六)清朝中緬文化交流進入高潮
(七)清朝我國學者記載緬甸的文獻
八、民國時期中緬文化交流
(一)滇緬公路,抗擊法西斯的交通大動脈
(二)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戰(zhàn)場浴血奮戰(zhàn)
(三)抗戰(zhàn)時期中緬兩國交往密切
(四)民國時期中緬文化交流
(五)民國時期中緬貿易
(六)民國時期我旅緬華僑迅速增加
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緬文化交流
(一)領導人頻繁互訪為文化交流提供了保證
(二)經濟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碩果累累
(三)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全面開花
1. 文化代表團互訪頻繁
2. 宗教交流與合作
3. 文學交流與合作
4. 圖書譯介交流與合作
5. 教育交流與合作
6. 體育交流與合作
7. 藝術交流與合作
8. 電影界交流與合作
9. 著作出版交流與合作
10. 美術交流與合作
11. 醫(yī)療衛(wèi)生交流與合作
12. 農作物交流與合作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