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醫(yī)學基礎醫(yī)學張宗良臨證實錄與組合用藥精粹

張宗良臨證實錄與組合用藥精粹

張宗良臨證實錄與組合用藥精粹

定 價:¥68.00

作 者: 張伏川,張三川,張向東
出版社: 學苑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507765472 出版時間: 2023-03-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為江蘇省名老中醫(yī)張宗良生前的經(jīng)驗集萃,由繼承其學術思想和觀點的學生和家人進行整理完成。全書共分三部分,部分重點介紹了張宗良醫(yī)學思想的根源及形成;第二部分詳細論述了張宗良的臨證經(jīng)驗及病案;第三部分介紹了張宗良用藥經(jīng)驗和藥物組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附錄中記載了張宗良先生按照臟腑氣機理論和藥物歸經(jīng)而自創(chuàng)的臟腑經(jīng)驗用藥知識。本書對深入研究中醫(yī)理論及提高臨證水平具有借鑒價值,是廣大中醫(yī)、西醫(yī)和西學中者的實用參考書。

作者簡介

  張宗良(1924-1998),字培良,丹陽人,1941年(18歲)師從孟河醫(yī)派馬培之再傳得意弟子,名中醫(yī)顏亦魯先生,勤學中醫(yī)醫(yī)術,盡得其傳,四年學成。1946年懸壺于丹陽訪仙鎮(zhèn)“春生堂”,堅守“不為良相,當為良醫(yī),濟貧救困”為人準則,德術并舉。張宗良為江蘇省名老中醫(yī),孟河醫(yī)派傳人。 張宗良從事中醫(yī)內科和腫瘤臨床科研工作50余載。行醫(yī)生涯中,辨證細膩,理法方藥,絲絲入扣。用藥配伍,隨機應變,膽大心細,恰到好處,中病即止。他畢生好學不懈,治學嚴謹,實事求是,從不浮夸。臨床帶教,誨人不倦,為后學解疑釋難,不嫌其煩,備受同仁敬重。并教導學生“要勤學博聞,以德行醫(yī),不為名利所累”。他精于四大經(jīng)典,旁及朱丹溪、李東垣等諸家學說,師古而不泥古,博采眾長,主張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提倡中西醫(yī)優(yōu)勢互補,局部治療與整體治療相結合。在深入探索中醫(yī)經(jīng)典理論的同時,又注重學習現(xiàn)代醫(yī)學知識,在理論上倡導:“脾胃既為后天之本,又為諸病之源”的觀點;強調:“舌苔白膩,必有濕濁痰飲內伏”。主張外感祛邪也要顧護胃氣;內傷諸病更要注重脾胃,分清主次輕重緩急,妥為調治。用藥上反對濫施攻伐和滯補,以免傷及胃氣。他在內科和腫瘤領域建樹廣博,靈活化裁“平胃散”調治脾胃、肝膽、腫瘤等疾病有獨到見解。在腫瘤治療中**“1號消瘤散和2號消瘤散”分別治療“腫塊型和潰瘍型”胃癌療效卓著。

圖書目錄

章 醫(yī)學思想淵源
一、孟河醫(yī)派溯源2
二、張宗良先生行醫(yī)生涯與學術成就7
第二章 張宗良學術思想與臨證驗案精選
一、臨床診斷 注重“八綱”12
(一)辨病性14
(二)辨病位15
(三)辨病因15
二、臨證驗案精選20
(一)感冒20
1.學術思想21
2.驗案舉隅23
(二)咳嗽27
1.學術思想28
2.驗案舉隅30
(三)脾胃病41
1.學術思想41
2.驗案舉隅46
(四)食道癌57
1.學術思想57
2.驗案舉隅59
(五)吐血(嘔血)66
1.學術思想66
2.驗案舉隅69
(六)急性肝炎73
1.學術思想73
2.驗案舉隅75
(七)慢性肝病79
1.學術思想80
2.驗案舉隅83
(八)無黃疸型肝炎89
1.學術思想89
2.驗案舉隅91
(九)惡性腫瘤96
1.學術思想96
2.驗案舉隅97
(十)腫瘤病人化療后反應109
1.學術思想109
2.驗案舉隅111
(十一)胸痹117
1.學術思想118
2.驗案舉隅119
(十二)心悸125
1.學術思想126
2.驗案舉隅127
(十三)痹證137
1.學術思想137
2.驗案舉隅138
第三章 張宗良經(jīng)典用藥組合
一、疏風解表 清熱解毒類154
(一)麻黃和桂枝154
(二)荊芥和防風155
(三)桑葉和菊花156
(四)蔥白和豆豉157
(五)紫蘇葉、紫蘇梗和紫蘇子158
(六)蟬蛻和薄荷159
(七)葛根、柴胡和升麻160
(八)石膏和知母161
(九)石膏和滑石162
(十)荷根和竹葉163
(十一)鮮地黃和干地黃163
(十二)生地和知母164
(十三)柴胡和銀柴胡165
(十四)黃芩和黃連165
(十五)金銀花和連翹166
(十六)金銀花和金銀藤167
(十七)南沙參和北沙參168
(十八)天冬和麥冬169
(十九)知母和黃柏170
(二十)車前子和車前草171
(二十一)白芍和桂枝172
(二十二)白芍和柴胡173
(二十三)柴胡和黃芩175
(二十四)升麻和桔梗175
(二十五)蒲公英和紫花地丁176
(二十六)青蒿和鱉甲177
(二十七)白茅根和蘆根178
二、芳香化濕 清熱祛暑類180
(一)藿香和佩蘭180
(二)車前子和六一散181
三、止咳平喘 通竅亮音類183
(一)前胡和白前183
(二)半夏和陳皮184
(三)杏仁和川貝母186
(四)麻黃和杏仁187
(五)五味子和細辛189
(六)五味子和干姜190
(七)麻黃和射干191
(八)橘皮和桑白皮192
(九)熟地和當歸193
(十)橘紅和紫菀195
(十一)葶藶子和杏仁196
(十二)葶藶子和大棗197
(十三)補骨脂和胡桃肉198
(十四)蟬蛻和鳳凰衣200
(十五)訶子肉和桔梗201
(十六)蒼耳子和辛夷202

四、健脾和胃 降逆止嘔類204
(一)蒼術和白術204
(二)蒼術和厚樸206
(三)半夏曲和建曲208
(四)白術和茯苓208
(五)黃連和吳萸210
(六)烏賊骨和浙貝母212
(七)黃芪和山藥213
(八)熟地和山萸肉215
(九)白術和雞內金216
(十)丁香和柿蒂217
(十一)砂仁和蔻仁218
(十二)木香和黃連219
(十三)肉豆蔻和補骨脂220
(十四)赤石脂和禹余糧221
(十五)白術和枳實222
(十六)枳實和枳殼224
(十七)旋覆花和代赭石225
(十八)川楝子和延胡索226
(十九)雞內金和谷芽(麥芽)227
五、祛風止痛 化石通淋類229
(一)獨活和羌活229
(二)桑寄生和五加皮230
(三)澤瀉、車前子和滑石231
(四)肉桂和桂枝232
(五)乳香和沒藥232
(六)細辛、丁香和茴香233
(七)附子和烏頭234

六、活血化瘀 止血止痛類236
(一)赤芍和白芍236
(二)丹皮和丹參237
(三)瓜蔞和薤白238
(四)三棱和莪術240
(五)大薊和小薊241
(六)地榆和側柏葉241

七、平肝安神 強心止痛類242
(一)僵蠶和白芷242
(二)郁金和白礬243
(三)鉤藤和桑寄生244
(四)菖蒲和郁金245
(五)鉤藤和牛膝246
(六)人參和附子247
(七)黃芪和防風250
(八)山萸肉和牡蠣251
(九)麻黃根和浮小麥252
(十)五味子和五倍子253

八、滋補肝腎類255
(一)菟絲子和桑寄生255
(二)枸杞子和菊花256   (三)杜仲和續(xù)斷257

九、瀉下通便逐水類259
(一)大黃和芒硝259
(二)芫花、甘遂和大戟260
(三)火麻仁和郁李仁261
(四)大黃和肉桂262
(五)橘紅和杏仁264
(六)大黃和附子265
(七)蓯蓉和黑脂麻266
附錄
一、張宗良先生批注在弟子書中的經(jīng)典用藥268
二、張宗良先生臟腑經(jīng)驗用藥知識278
三、《馬培之內科醫(yī)案》282
(一)《馬培之內科醫(yī)案》的來龍去脈282
(二)《馬培之內科醫(yī)案》原文整理285
序言285
1.中風286

2.厥逆288

3.郁癥291
4.不寐292
5.虛損295
6.吐血301
7.痿躄306
8.痛痹308
9.痰飲310
10.腫脹315
11.關格317
12.積聚319
13.疝氣320
14.痢疾321
15.溫病322
16.瘧疾323
17.泄瀉324
18.便血325
19.淋濁327
20.遺精328
21.七竅331
22.調經(jīng)332
23.胎產334
24.帶下336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