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文學文學理論雜文的自覺:魯迅文學的第二次誕生(1924—1927)

雜文的自覺:魯迅文學的第二次誕生(1924—1927)

雜文的自覺:魯迅文學的第二次誕生(1924—1927)

定 價:¥168.00

作 者: 張旭東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08059345 出版時間: 2023-07-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頁數: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為張旭東“魯迅三部曲”首卷,分析魯迅文學在1924—1927年間如何以“雜文的自覺”為標志從而“成為自己”。作者表明,此期間魯迅文學所面對的空前的外部挑戰(zhàn)和內部壓力,帶來一系列深刻且不可逆的風格史及文學原理意義上的選擇、決定和突變。通過作者論、文本分析與理論闡釋相結合的總體批評方法,本書探討以文體混合和寫作的政治本體論為核心的魯迅雜文句法和現象學結構。結論是:有必要在新文學和近代世界文學的歷史與價值論范疇,在“藝術的終結”的哲學命題層面,去分析和把握雜文這一高于“純文學”建制及其意識形態(tài)的文體實驗與風格運動。這種魯迅文學內部闡釋的“中間突破”,在第二卷對魯迅“上海時期”(1927—1936)文字的“批判的文獻學”考察中打開歷史縱深,并在“雜文的自由”標題下呈現更寬廣的社會政治視野及更復雜的現實與其表象之間的批判性敘事性關系。魯迅的短篇小說、散文詩和自敘文創(chuàng)作,將在第三卷“啟蒙與新文學的造型藝術”中專門分析。“三部曲”各卷沿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六個命題展開:文學在魯迅研究中的首要性;雜文在魯迅文學中的首要性;魯迅文學的現代主義和世界文學本質;魯迅文學的生物決定論及時間構造;魯迅文學的政治本體論;及魯迅文學的“著譯一致”特征。

作者簡介

  張旭東,紐約大學比較文學系、東亞研究系教授,國際批評理論中心主任。代表性著作包括《幻想的秩序》、《改革時代的中國現代主義》、《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西方普遍主義話語的歷史反思》和《批判的文學史》等。

圖書目錄

小 序  I
引 言  1
偉大文本的開放性與自我再生能力 1 ◆ 文學魯迅的首要性 8 ◆ 魯迅的
哲學,或魯迅文學的存在與時間 15 ◆ 雜文魯迅的首要性 17 ◆ 現代主
義 21 ◆ 魯迅文學的政治性與政治本體論 25 ◆ 作為寫作的翻譯 27 ◆
章節(jié)組織與方法論說明 30
導 論
批評對象的重建  37
一、形象/符號:意義的基本單位  44
二、句子/句式:文章學的基本單位  55
三、話語:表意-交流系統(tǒng)  74
魯迅文學風格的結構與歷史性  84
四、風格:結構與歷史性  84
五、時代精神的“感性顯現”:理想與類型的歷史發(fā)展  106
六、雜文與魯迅文學的“藝術的終結”  120
第一部 人生的中途
第一章 魯迅文學的危機  133
一、階段論  136
二、“中間點”、“過渡期”與魯迅文學的“第二次誕生”  144
三、文學魯迅的“中年折疊”  155
四、前期創(chuàng)作的批評觀察  170
第二章 “雜文自覺”的萌動(上)  177
一、新文學的困境與魯迅文學的多重源頭  178
二、重讀《〈吶喊〉自序》:誕生與“終結”  189
  附錄 “兄弟失和”與“沉寂的1923年”  205
三、 作為“過渡期”的《彷徨》和《野草》:
  1924年的文體嘗試  207
《祝福》 ◆ 《在酒樓上》 ◆ 《秋夜》 ◆ 《影的告別》 ◆ 《我的失戀》
第三章 “雜文自覺”的萌動(下)  231
一、《苦悶的象征》與“過渡期”的語言準備  231
二、雜文與“論文”的分野:《墳》(1924年部分)  249
《娜拉走后怎樣》(及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之比較) ◆ 《論雷
峰塔的倒掉》、《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及其他
第四章 世界之路與雜文的歧途  259
一、世界之路:魯迅的“成長”  259
二、雜文的歧途與希望的形而上學  267
三、魯迅文學的“成為自己”  272
四、作為言語行為的寫作:魯迅風格的獨特性與合目的性  281
第二部 “運交華蓋”:雜文發(fā)生學
第五章  希望與躁動(雜文發(fā)生學小史之一):
    1925年上半年的創(chuàng)作  299
《希望》 ◆ 《咬文嚼字(一)(二)》 ◆ 《雪》(野草之八) ◆ 《青年必
讀書》 ◆ 《忽然想到(一至四)》《通訊》 ◆ 《出了象牙之塔》 ◆ 私人通
信、《戰(zhàn)士和蒼蠅》、《忽然想到(五、六)》 ◆ 《雜感》 ◆ 《北京通信》
第六章 “碰壁”(雜文發(fā)生學小史之二):
    “女師大風潮”期間的創(chuàng)作  345
《“碰壁”之后》 ◆ 《并非閑話》及其他 ◆ 《論睜了眼看》 ◆ 形式的
破裂:《傷逝》的文體混雜 ◆ 《這樣的戰(zhàn)士》與《論“費厄潑賴”
應該緩行》 ◆ 《〈華蓋集〉題記》
第七章 “我還不能‘帶住’”(雜文發(fā)生學小史之三):
    “三·一八慘案”前后的創(chuàng)作  409
一、“我還不能‘帶住’”  410
《雜論管閑事·做學問·灰色等》 ◆ 《有趣的消息》及其他 ◆ 《我還
不能“帶住”》與《無花的薔薇》(之一)
二、“三·一八慘案”  427
《無花的薔薇之二》 ◆ 《“死地”》 ◆ 《記念劉和珍君》
三、雜文的蘇醒與《野草》的終結  435
第八章 魯迅雜文的力學結構、政治本體論與感性外觀  441
一、作為essay的雜文與魯迅雜文的特殊性  441
二、“執(zhí)滯于小事情”與雜文現象學  455
三、“碰壁”與雜文力學  466
四、“擠了才有”與雜文空間構造及生產流程  471
五、政治本體論與感性外觀  482
六、小結:“自覺”及其風格外化  501
第三部 在路上:漂泊與雜文的風格擴張
第九章  記憶與漂泊:《朝花夕拾》與
    “路上雜文”的纏繞  512
一、“舊事重提”的雜文因素  512
二、漂流:內景與外景  517
三、記憶光影的雜文畫框  521
四、“超驗之家”與“世界的雜文”  532
第十章 雜文文體的多樣性:“馬上日記”系列  539
一、雜文的敘事沖動和虛構性紀實  540
二、情動的語言構造:魯迅雜文的“體驗與詩”  550
三、積極的虛無主義  556
第十一章 在路上:通信研究  569
一、《上海通信》  569
二、“廈門通信”(三則)  578
《廈門通信》 ◆ 《廈門通信(二)》 ◆ 《廈門通信(三)》
三、《海上通信》  609
第十二章  雜文自覺的墓志銘:《墳》序跋  615
一、《墳·題記》  620
二、《寫在〈墳〉后面》  624
“生活”和“工作”的象征替代 ◆ 政治的邏輯:“敵人”及其超克 ◆
魯迅雜文的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 ◆ “存在的詩”:雜文斗爭的內與
外 ◆ “集雜文而名之曰《墳》”:編纂學方法發(fā)端
三、辭青年導師:雜文的真與實  654
四、“余文”、“中間物”與“存在的家”  657
第四部 進向大時代:雜文與歷史意識
第十三章 革命時代的文學  675
一、無聲的中國  681
二、革命時代的文學  692
第十四章  “清黨”之后的沉默與言說:
     “‘而已’而已”及其詩學展開  705
一、 作為修辭和言語行為的“而已”   706
二、《野草·題辭》:雜文自覺的詩學宣言  717
三、《小約翰》與雜文名物學  731
四、《書齋生活與其危險》(鶴見祐輔作品翻譯系列)  752
第十五章 “魏晉風度”與雜文自覺的歷史化  761
一、從未經驗過的恐怖  763
二、亂世與文章的異彩  769
曹氏父子 ◆ 何晏與吃藥,或“名士派”
三、阮籍與嵇康  780
四、陶潛與歷史諷喻  789
五、雜文自覺的完成  798
第十六章 文藝與政治的歧途  806
一、“革命時代”之后的“文學革命”  807
二、尾聲:《怎么寫》與《談所謂“大內檔案”》(存目)  829
索 引  831
致 謝  854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