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解讀
一、作者及成書過程 /003
(一)源遠流長的世系 /003
(二)壯游、奉使與扈從 /006
(三)“李陵之禍”與發(fā)憤著史 /015
(四)《史記》的注釋及版本 /021
二、《史記》的概況 /028
(一)體例及結構 /028
(二)《史記》的寫作目的 /036
(三)《史記》的思想 /045
(四)《史記》的文學成就 /066
三、《史記》的影響 /088
《漢書》解讀
一、作者及成書過程 /099
(一)任俠與尚儒的家風 /099
(二)由私撰到官修 /104
(三)白虎觀會議、大漠從軍及竇氏之獄 /107
(四)《漢書》的注釋及版本 /114前四史解讀
二、《漢書》的概況 /118
(一)《漢書》的體例 /118
(二)《漢書》的內容 /124
(三)理性、民本思想與正統觀念 /142
(四)不朽文章骨,長垂山水清 /154
三、《漢書》的影響 /167
《后漢書》解讀
一、作者及成書情況 /175
(一)世代為官 /175
(二)恃才傲物與宣城之貶 /177
(三)謀逆之誅 /181
(四)《后漢書》的補作、注釋及版本 /184
二、《后漢書》的概況 /188
(一)《后漢書》的結構及體例特點 /188
(二)正一代之得失 /205
(三)貴德義與薄公卿 /229
(四)以意為主,以文傳意 /248
三、《后漢書》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 /260
《三國志》解讀
一、作者及成書過程 /267
(一)陳壽與《三國志》的著述 /267
(二)《三國志》的注釋及版本 /272
二、《三國志》內容及裴松之的《三國志注》 /275
(一)體例及結構 /275
(二)《三國志》的思想 /287
(三)《三國志》的文筆 /291
(四)別具一格的裴松之《三國志注》 /297
(五)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 /318
三、《三國志》的評價 /326
附錄 /331
論董仲舒與司馬遷《史記》著述之關系 /333
后漢風謠、清議與士人品格 /347
以史證經:章學誠“六經皆史”意義新詮 /358
后記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