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悲劇的時代,其生平亦具悲劇色彩。辛棄疾南歸后,恢復之志既不可能實現,理想與現實發(fā)生沖突,進退出處,坎壈曲折,心態(tài)也隨之變化,發(fā)而為詞,或寄意“斜陽、煙柳”,或“直把曹吞、劉攫”,雄健疏放,而又深婉典麗,表現出深沉的對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感。故其詞作雖師法吳、蔡,上承蘇軾,卻能兼融剛柔,自創(chuàng)高格,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本書力圖把對辛棄疾的研究置于宋、金長期對峙的歷史背景和條件下進行,通過對其南歸后心態(tài)的把握,走進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世界,揭示其詞作中所表現的對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感,展現其詞作的雄深雅健的風格,歸納、抽象其詞體觀念和審美情趣,追溯其詞作的藝術淵源,并對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進行論述。另外,對辛棄疾的詩歌創(chuàng)作,本書也作了專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