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處于非常奇怪的矛盾狀態(tài):它既是世界上成功的經濟體之一,也是歐洲落后的經濟體之一。就人均GDP而言,它是領先的,但生產率水平卻比發(fā)達經濟體要低得多。隨著新冠疫情的暴發(fā),英國陷入經濟衰退,作者認為英國的經濟衰退并非因這一件事造成的,而是由過去200多年的歷史形成的。在觀察英國經濟在過去兩個世紀的發(fā)展過程中,作者鄧肯·韋爾登探討了200多年來政治家和經濟學家所采取的(或未采取的)選擇,并揭示了這些選擇是如何塑造了英國所有人所面臨的結果和未來的。本書講述了從工業(yè)革命時期到2020年疫情期間,英國的經濟和政治如何相互作用的故事。皮爾、格萊斯頓、艾德禮和撒切爾等少數政治家成功地塑造了經濟,但被經濟影響的遠不止政治。19世紀40年代的皮爾和科布登關于經濟開放與主權之間的平衡的爭論在英國退歐后重新出現。自2010年以來,政府赤字的規(guī)模一直主導著政治,但自維多利亞時期起,對國家債務規(guī)模的擔憂幾乎是這個國家的后遺癥。在勞合·喬治和阿斯奎斯的時代,對職業(yè)培訓失敗的擔憂和對德國制造業(yè)正在蓬勃發(fā)展的偏執(zhí)是很常見的,現代社會對新技術對就業(yè)和不平等的影響的擔憂至少可以追溯到斯溫上尉和內德·盧德。隨著經濟從新冠疫情帶來的衰退中復蘇,英國也開啟了脫歐后的新未來,理解過去對了解未來可能如何發(fā)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