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
1.1.1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性資源
1.1.2 耕地資源短缺與污染已成為制約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1.1.3 耕地合理利用與保護是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與熱點
1.1.4 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1.1.5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農業(yè)生產核心地帶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2.2 實踐意義
1.3 研究內容與研究結構
1.3.1 研究內容
1.3.2 研究結構
1.4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術路線
1.5 本書創(chuàng)新
第2章 理論基礎與國內外研究綜述
2.1 相關概念界定
2.1.1 耕地
2.1.2 耕地利用效率
2.1.3 耕地綠色利用效率
2.1.4 耕地綠色全要素生產率
2.2 相關理論基礎
2.2.1 投入產出理論
2.2.2 農業(yè)生產要素理論
2.2.3 邊際報酬遞減規(guī)律
2.3 國內外研究綜述
2.3.1 關于土地利用評價的研究進展
2.3.2 關于土地利用過程中污染的研究進展
2.3.3 關于耕地利用效率的研究進展
2.3.4 研究述評
2.4 本章小結
第3章 研究區(qū)概況及數據來源
3.1 研究區(qū)概況
3.1.1 研究區(qū)選擇
3.1.2 研究區(qū)單元劃分
3.1.3 自然條件概況
3.1.4 農業(yè)經濟發(fā)展概況
3.1.5 耕地利用現(xiàn)狀分析
3.1.6 耕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3.2 數據來源及處理
3.2.1 數據來源
3.2.2 數據處理
3.2.3 數據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3.3 本章小結
第4章 長江經濟帶耕地環(huán)境污染核算及其時空差異分析
4.1 耕地面源污染時空差異分析
4.1.1 耕地面源污染排放核算
4.1.2 結果分析
4.2 耕地碳排放時空差異分析
4.2.1 耕地碳排放核算
4.2.2 結果分析
4.3 本章小結
第5章 長江經濟帶耕地綠色利用效率測算及其時空演變特征分析
5.1 效率評價模型方法
5.1.1 基于非期望產出的超效率SBM模型
5.1.2 基于非期望產出的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數模型
5.2 指標體系構建與變量選取
5.2.1 指標體系構建
5.2.2 變量選取與說明
5.3 耕地綠色技術效率時空演變特征分析:基于超效率SBM模型
5.3.1 耕地綠色技術效率時序演變特征分析
5.3.2 耕地綠色技術效率空間演變特征分析
5.3.3 耕地綠色技術效率改善路徑分析
5.4 耕地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時空演變特征分析:基于GML指數
5.4.1 耕地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時序演變特征分析
5.4.2 耕地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空間演變特征分析
5.5 本章小結
第6章 長江經濟帶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的收斂性分析
6.1 收斂性理論及其方法類別
6.1.1 收斂性理論
6.1.2 收斂性分析方法類別
6.2 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的絕對收斂性檢驗
6.2.1 σ收斂檢驗
6.2.2 絕對β收斂檢驗
6.3 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的條件收斂性檢驗
6.3.1 條件收斂檢驗方法
6.3.2 條件收斂檢驗結果
6.4 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的增長動態(tài)分布分析
6.4.1 核密度函數估計方法
6.4.2 核密度函數估計結果
6.5 本章小結
第7章 長江經濟帶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空間相關性分析
7.1 空間相關的理論分析
7.2 空間相關性檢驗方法
7.2.1 空間自相關分析方法
7.2.2 空間權重矩陣選擇
7.3 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空間自相關檢驗結果分析
7.4 耕地綠色利用效率空間相關性分析
7.4.1 耕地綠色技術效率空間相關性分析
7.4.2 耕地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空間相關性分析
7.4.3 耕地綠色技術效率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空間關聯(lián)性分析
7.5 本章小結
第8章 長江經濟帶耕地綠色利用效率影響因素的空間計量分析
8.1 理論分析框架
8.2 空間計量模型與方法
8.2.1 空間面板模型概述
8.2.2 空間面板模型估計方法
8.2.3 空間面板模型檢驗及模型選擇
8.3 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8.3.1 變量選取及處理
8.3.2 數據來源及描述性統(tǒng)計
8.3.3 變量的平穩(wěn)性檢驗
8.4 實證結果分析
8.4.1 空間面板模型的檢驗和選擇
8.4.2 空間面板模型估計的結果
8.5 本章小結
第9章 結論、建議與展望
9.1 主要結論
9.2 政策建議
9.3 研究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