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界節(jié)度與勸善目連》系著名戲曲專家,中國藝術研究院戲研所所長王馗的代表作之一,2010年被納入曾永義主編的臺北“國家”出版社戲曲研究叢書中,以繁體字本在臺灣出版,受到學術界關注, 現在我社出版該書簡體字版。 傳統(tǒng)的七月十五盂蘭盆會,在民間也被稱作“鬼節(jié)”,是宗教特征十分鮮明的民俗節(jié)日。演出于鬼節(jié)的目連戲,是重要的民俗事項。 目連戲是以宗教故事“目連救母”為題材,保存于民俗活動中的古老劇種,也是佛教與中國戲曲結合的代表作之一,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戲祖”。 2006年,目連戲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戲劇化的表達方式,目連戲通過神、鬼、人在天堂、地獄、人世的游走,渲染了節(jié)日慶典的宗教氣氛,凸顯出宗教超度所必須的勸善懲惡、懺悔罪孽、自我成就等儀式內容,這不但成為理解目連戲文學形象塑造的基礎,也成為破解節(jié)日慶典與故事傳說相互依存關系的重要依據。 本書共有27萬字,考察了鬼節(jié)在明代以來的盛行,以及其豐富、龐雜的節(jié)日表演系統(tǒng),在此基礎上,探究了目連戲作為民間勸善書的倫理道德內涵。作者選取福建莆仙目連戲的田野演出個案,并附以大量田野調查的圖片,指出其在宗教禮儀中的超度主旨,內在本質于目連戲的“勸善”職能。 同時將目連戲研究中的數十個問題,分散在各個章節(jié),以期從宗教信仰和節(jié)日慶典的角度,對目連戲研究有所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