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帶來了文學革命,西樂東漸激蕩著音樂家的心靈,西方的藝術史觀和方法被大量介紹到中國來,中國的藝術(音樂)研究也逐漸具有了“世界眼光”。李叔同、沈心工、黃自、趙元任、青主等一批有志者留學海外,其思維方式、藝術觀念、審美情趣無不受到西方文化和科學的影響。他們以異域文化為參照,反思中國文化,用跨文化、跨視域的方法改造、創(chuàng)新中國傳統(tǒng)的樂學、戲劇學等,推動著中國藝術文化從民族傳統(tǒng)向以科學精神為標準的現(xiàn)代轉型。這群精英歸國后,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對外交流頻繁、經濟文化發(fā)達的城市組建音樂社團、創(chuàng)辦音樂期刊、建立藝術師范或專門學校、開亦音樂會等。他們借鑒“新史學”觀、唯物史論等方法論研究中國音樂理論、音樂思潮、音樂史學、音樂考古等學術問題,編撰出版了大批獨具個性的音樂史論研究著作,展示出全新的音樂史觀、寫作體式及音樂史學科思想。他們利用社團力量、期刊陣地、學校教育、表演舞臺等,在音樂理論研究、音樂教學實踐、音樂人才培養(yǎng)、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音樂服務社會等方面大膽嘗試,從而促進了中國音樂的現(xiàn)代變革、創(chuàng)新與繁榮。正是這些音樂社團、學校、期刊及音樂會的紛起,催生了一批批具有拓荒性、多元性的音樂類著述、期刊、作品等,構成了民國時期音樂的不同語境。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各級各類藝術師范或專門學校的大量涌現(xiàn),使編寫出版現(xiàn)代形態(tài)、不同層級的音樂教材成為一種必然,也成為美育的有效途徑。音樂報刊、音樂會不僅是音樂社團、學校教育的重要傳播與交流平臺,也是音樂救國、社會美育的一種手段,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對于音樂作品的欣賞方式,使中國音樂從單一走向多元,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并以此構成了中國音樂史上承先啟后、璀璨耀眼的獨特風景。民國雖然短暫,但作為社會轉型、思想更替的重要時期,也是新事物、新學術勃興的年代,民國時期的哲學、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得到了未有過的發(fā)展,音樂也不例外。它既是時代精神的典型呈現(xiàn)、歷史瞬間所銘刻的民族記憶,也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永恒文化遺產,值得進行認真總結、汲取和借鑒。今天對春蜂樂會史料所進行的挖掘、闡述功在當下,利在千秋。